• 136.43 KB
  • 2022-04-22 13:48:24 发布

GBT27831-2011化学品遗传毒性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方法.pdf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13.300;11.100A80囝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7831—2011化学口口口遗传毒性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方法Chemicals--Genetictoxicology--TestmethodofSaccharomycescerevisiaegenemutation2011-12-30发布2012-08-01实施宰瞀嬲紫瓣警糌瞥篓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厘111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前言GB/T27831—2011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与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指南480(1986)<遗传毒性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英文版)技术性内容一致。本标准做了下列结构和编辑性修改:——增加了范围一章;一将OECD480原文中的“必备资料”部分内容作为本标准的4.1.1.1;一一计量单位改成我国法定计量单位。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晓琴、李朝林、王晓兵、吴维皑、林铮。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1范围化学品遗传毒性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方法GB/T27831--2011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遗传毒性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试验方法的术语和定义、试验原理、试验方法、试验数据和报告。本标准适用于检测化学品遗传毒性的酿酒酵母菌基因突变、真核微生物酿酒酵母菌正向或回复突变(碱基置换和移码)。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碱基置换突变剂basesubstitutionmutagens可引起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碱基改变的化学品,在回复突变试验中,这种碱基改变可能发生在基因组原发突变位点或第二个突变位点。2.2移码突变剂frameshiftmutagens在DNA分子中引起单个或多个碱基对增加或丢失的化学品。3试验原理酿酒酵母菌中许多单倍体和二倍体菌株可用于检测由化学因子引起的基因突变产物。在单倍体菌株正向突变系统中,菌落为红色的腺嘌呤依赖的突变株(ade_l,ade-2)经受试物的诱导,突变为依赖两个腺嘌呤的白色突变株。在选择系统中可采用刀豆氨酸和环己酰亚胺进行抗药性的诱导。最广泛应用并得到证实的回复突变系统包括单倍体菌株XVl85—14C,该菌株携带ochre无义突变基因ade2—1、ar94-17、lys一1和trp5—48,就是通过碱基置换诱导特异位点突变或ochre抑制基因突变而产生回复突变。XVl85q4C也携带hisl-7标记物,是错义突变基因,主要是通过第二位点突变所致的回复突变。而hom3—10标记物则是移码突变剂引起的回复突变。唯一广泛运用的二倍体菌株是D7,它是纯合子ilvi-92。4试验方法4.1试验准备4.1.1受试物4.1.1.1基本信息:a)固态、液态、蒸汽或气体受试物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GB/T27831--2011b)受试物化学特性;c)受试物纯度(杂质);d)溶解度特性;e)熔点/沸点;f)pH值(如适用);g)蒸气压数据(如有)。4.1.1.2溶解状态的受试物和阳性对照物在使用前应新鲜配制,必要时使用合适的溶剂。溶剂的最终浓度不应对细胞活性和生长特性产生明显影响。4.1.2试验菌株单倍体菌株XVl85—14C和二倍体菌株D7是最广泛运用于基因突变研究的菌株。其他菌株也可适用。4.1。3培养基选用合适的培养基测定细胞存活和突变体数。4.1.4代谢活化细胞在加入或不加入外源性哺乳动物代谢活化系统条件下染毒。最常用的代谢活化系统是经酶诱导剂预处理的啮齿动物而获得的肝匀浆微粒体酶系。其他物种、组织、微粒体酶系或方法具有代谢活化功能的也适用。4.2试验条件4.2.1染毒浓度至少应设5个间隔适当的浓度组,在确定染毒浓度时应考虑细胞毒性和受试物溶解度。最低浓度应不影响细胞活性。有毒化学物的最高试验浓度应不使细胞存活率低于5%~lo%。难溶性受试物应使用适当的方法增加其溶解度。易溶于水、无毒物质,最高浓度应视具体情况而定。4.2.2自发突变率传代培养的自发突变率应在公认的正常范围之内。4.2.3平行数每个试验染毒浓度至少使用3个平行平皿来检测基因突变和细胞活力。在使用如hom3-10为标记物的低突变率菌株试验时,应增加平皿数量以满足统计学分析的要求。4.2.4对照每一个试验应分别设置加入和不加入代谢活化系统的阳性对照,并设溶剂对照。可作为阳性对照物的如下:a)甲基亚硝基脲,乙基亚硝基脲,4一硝基喹啉一N-氧(直接作用物);b)N_亚硝基二甲胺,环磷酰胺(间接作用物);c)吖啶诱变剂(AcridineMutagen,ICR-170)(直接作用移码诱变剂)。4.3试验操作酵母菌的处理通常在液体中进行,使用稳定期或生长期的细胞。最初的试验使用生长期细胞,2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GB/T27831--20111×107个/mL~5×107个/mL细胞在28℃~37℃温度下连续接触受试物18h,震荡培养。对于需要代谢活化的试验,试验过程中要加入足量的代谢活化物。试验结束时,离心细胞、洗脱并接种在合适的培养基中。28℃~30℃避光培养4d~7d后,计算平皿细胞存活数及基因突变诱导数。如果第一次试验为阴性,使用稳定期细胞重复一次。如果第一次试验为阳性,用一个恰当的单独实验进行验证。5试验数据和报告5.1结果处理以表格形式列出试验数据,包括菌落数、突变菌落数、突变存活率。数据应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5.2结果评价阳性结果的评价标准;a)染毒浓度与突变体数和突变率的增加都有剂量相关关系,并有统计学意义。b)受试物至少有一个浓度点检出致突变性,且重现性好、有统计学意义。c)如果一种受试物引起的突变率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剂量相关关系,在任何一个浓度点也未检测出重现性好并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反应,该受试物将被认为在此试验体系中无致突变活性。在评定中应结合生物学及统计学意义进行综合考虑。5.3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使用的菌株;b)试验条件:——稳定期或生长期的细胞;——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温度和持续时间;——代谢活化系统。c)处理条件:——染毒浓度;——染毒操作和持续时间;——染毒温度;——阳性和阴性对照。d)菌落数、突变菌落数:——存活率和突变率;——剂量一反应关系(如果有);——数据的统计学评价;e)结果讨论;f)结果解释。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GB/T27831--20”参考文献EliD.J.Brusick,J.Bacteri01.,1972,109:1134—1138E23R.D.MehtaandR.C.yonBorstel。inEvaluationofShort—TermTestsforCarcinogens(ed—itedbyF.J.deSerresandJ.Ashby),Elsevier/NorthHolland,NewYork,1981:414—423[33K.K.MortimerandT.R.Manney,inChemicalMutagens,PrinciplesandMethodsfortheirDetection(editedbyA.Hollaender),PlenumPress,NewYork,1971,1:289—310E4]E.M.ParryandJ.M.Parry,TheAssayofGenotoxicityofChemicalsUsingtheBuddingYeastSaccharomycescerevisiae,inMutagenicitytesting,apracticalapproach(editedbyS.VenittandJ.M.Parry),IRLPress,Oxford,1985:119—148[5]J.Parry,T.Brooks,I.MitchellandP.Wilcox,inReportoftheUKEMSSubcorarnitteeonGuidelinesforMutagenicityTesting,PartII(editedbyB.J.Dean),UKEMS,Swansea,1984:27—61[6]A.M.Srb,C.R.Tray.Lab.CarlsbergSer.Physi01.,1956,26:363—380[73F.K.Zimmermann,inHandbookofMutagenicitynnProcedures(editedbyB.J.Kilbey.M.Legator,W.NicholsandC.Ramel),ElsevierScientific,Amsterdam,1977:119-134[8]F.K.Zimmermann,V.M.MayerandJ.M.Parry,J.Appl.Toxic01.1982,2:1—10[9]F.K.Zimmermann,R.C.vonBorstel,E.S.vonHalle,J.M.Parry,D.Siebert,G.Zetterberg,R.BaraleandN.Loprieno,TestingofchemicalsforgeneticactivitywithSaccharomycescerevisiae,inReporttothe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Gene-ToxProgram,MutationRes.,1984,133:199—244一一oNI—m∞卜N一\宙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