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0 KB
  • 2022-04-22 13:42:03 发布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目录1前言11.1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1.2国内外研究现状11.3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22东北三省一区经济概况和经济差距时空分析32.1东北三省一区地区经济发展概况32.2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距的时序分析32.3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距的空间分析53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距的成因分析53.1历史和政策因素53.2自然环境因素63.3基础设施因素93.4产业结构因素103.5人力资本因素104东北三省一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潜力与途径114.1东北三省一区的经济协作潜力分析114.2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125结论14参考文献15致谢16-16- 1前言1.1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拓展,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联盟等国家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起来。而随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为特点的发展模式也在中国逐渐形成,成熟的经济区包括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等。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7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2012年1月9号,国务院讨论通过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会议指出,制约东北振兴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十二五”时期要巩固和扩大振兴成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发展。新的形势政策又一次将东北振兴的战鼓敲响,也要求我们加大对东北三省一区的经济对策研究。从国际角度看,东北三省一区在东北亚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相邻,而这三个国家在资源、技术、资本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实力。但这些国家尤其是日本,为摆脱成本压力,全力抢占新技术、新市场,都积极酝酿将传统产业向外转移,而东北三省一区恰位于东北亚经济的中心地带,加之在产业基础、资源存量、人力资源等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所以加强三省一区的经济合作会对吸引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切实的说服力。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为研究对象,从各省区的经济沿革及现状,经济差异成因,以及经济发展潜力和经济协调发展角度予以探究,并提供建议。本文的研究不但对东北三省一区的发展具有意义,也将对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1817)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与俄林(1933)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16- 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法国经济学家SandraPoncet(2001)的研究,1997年中国国内省级间商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了46%,比10年前整整提高了11%.这一关税水平超过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水平,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关税相当。也就是说,1987年中国消费者购买各自所属省份自制产品的数量是它省产品的10倍,而到了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21倍。斯坦福大学的周黎安博士(2008)运用了一个委托代理的模型,对1980年至1993年间中国大陆28个省(除西藏和海南)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各省的经济绩效与地方官员的晋升之间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因为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特别是对地方干部政绩的评价与考核过分强调与所辖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进行直接挂钩,就必然导致各行政区首脑或部门干部强化资源配置本地化和保护本地市场。因此,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构筑区域经济的总体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1.2.2国内研究现状郭明、费威(2007)研究东北三省指出:三省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依赖。积极促进各省之间的经济合作,发挥各省的比较优势,同时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技术合作,从而提高东北地区的整体竞争力。[2]李宏图(2010)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东北的经济波动性在逐渐减小,波动次数在逐渐减少,而经济的稳定性是经济质量的重要依据;另外研究还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正相关联系。而产业结构调整也正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东北三省一区需要努力地方向。[3]戴永安、陈才、陈延斌(2010)以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各地市工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四省区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探究了发展方向。[4]慕晓飞,雷磊(2011)研究了东北经济重心演变及区域的均衡性发展,东北经济重心存在显著地空间偏离;经济重心呈西南,折回东北,复向西南的移动趋势;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严重。[5]姜丽凡(2010)东北三省区域产业发展分工与合作模式探索一文中针对各地区壁垒,提出打破壁垒促进合作的建议。[6]付桂军、齐义军(2009)通过资源支撑视阈下东北经济振兴研究发现。[7]东北经济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积极挖掘区域内资源潜力,充分利用国内区域外资源,合理利用东北亚资源优势,[8]构建东北经济振兴的资源支撑体系,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实现东北经济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1.3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和研究,明确东北三省一区的差距成因和协作方向。并进一步分析东北三省一区的差距成因和问题症结,以期为今后相类经-16- 济问题提供理论警示。最后为东北三省一区的协作提出一些对策,为本区和我国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提过理论借鉴。2东北三省一区经济概况和经济差距时空分析2.1东北三省一区地区经济发展概况东北三省一区工业起步比较晚,省际间工业分布差异较大。三省工业都起于20世纪初,主要是煤炭、榨油、酿酒、制糖等。吉林解放前只有小丰满发电站为大型企业,其他工业门类基本空白。内蒙古近代新型工业企业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皮毛加工、地毯、制毡、酿酒业等工场手工业在各地发展。[9]解放后,在国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下,国家对东北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一五”时期国家共安排156个重点项目,有58个分布在东北,约占1/3。经过“二五”到“四五”的进一步发展,东北三省逐步形成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为主的重化工业体系。一五期间,内蒙古也开始重点建设,包头钢铁厂、包头第一机械厂、包头第二机械厂、包头热电厂等冶金、机械、毛纺等企业都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自此开启了内蒙古现代工业建设的时代。东北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拥有巨大的存量资产;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和举足轻重的骨干企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明显的科教优势和众多的技术人才。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10]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日益突出,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有强大的主导作用和惯性作用,计划虽然消失了,但人还在,观念依然,习惯没变,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套价值体系还在,僵化的体制、过高的国有比重、过低的效率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东北地区经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衰退。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随着振兴战略实施,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近些年来,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动下,东北地区取得较快的发展。东北三省一区2011年GDP总量46442亿元,占全国的11.49%。[11]2.2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距的时序分析在解放前期,东北地区基本上都为外国殖民者侵占或国民党政府控制,经济在战火中举步维艰的发展,经济发展程度都比较低,差距不是很大。一五期间,在东北投资的58项重大项目中,有24项在辽宁,22-16- 项在黑龙江,内蒙古工业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随后东北三省一区和全国一道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在这段岁月里,各省之间没有形成太大的经济差距。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东北三省一区也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1黑、吉、辽、蒙四省GDP(本币亿)年份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1978229.20174.8081.8958.031980281.00221.0095.5968.401985518.60355.00200.44163.8319901062.70715.20425.28319.3119952793.401991.401137.23857.0620004669.103151.401951.511539.1220046672.004750.003122.013041.07200813668.608314.006424.068496.20200915212.498587.007278.759740.25201018457.2710368.008667.5811672.00201122025.9012503.8010531.0014246.10数据来源: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统计年鉴由上述数值得到以下形象的走势图:图1四省区GDP走势图数据来源: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统计年鉴-16- 由表1、图1中1978~2011年的具体经济数据以及走势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三省一区的经济都取得了惊人的正增长,2011年都超过了万亿大关;2.3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距的空间分析时序分析中,已看出辽宁省地区经济GDP数值最大,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依次减少,这从整体空间上反应了东北三省一区的经济差距。从具体的地理位置来看,我们首先从各省来分析,见下表:表2东北三省一区2011年GDP产值表单位:(本币亿元)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大连6100哈尔滨4243长春4040通辽1448沈阳5950大庆3737吉林2278赤峰1347鞍山2444齐齐哈尔1065松原1360呼伦贝尔1145营口1200牡丹江934四平1000锡林郭勒盟696盘锦1140绥化880通化760兴安盟313抚顺1110佳木斯625延边665  锦州1100鸡西507白山545  本溪1050双鸭山476白城530  丹东905鹤岗328辽源500  铁岭860黑河315    辽阳860七台河312    朝阳810伊春229    葫芦岛650大兴安岭125    阜新460      数据来源:2011年三省一区统计年鉴综上得出三省一区经济空间特点,三省一区都以省会和一两个重点城市为经济主力,只有辽宁省尚可称得上多处开花,以重点城市为增长极的特点是东北三省一区的空间特征。[12]黑龙江哈尔滨、大庆发展水平与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大庆市要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周边城市发展。[13]沈阳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东北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这决定了沈阳作为中心城市具有较大的积聚和扩散效应。大连作为辽中南城市群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交通发达,连接各地,对周边城市发挥着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鞍山是辽宁第三大城市,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经济实力雄厚,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各大城市要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内蒙古东部五地发展以赤峰、通辽、呼伦贝尔为代表,重点发展。[14]各省均表现出偏远地级市落后的经济空间特点。-16- 3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距的成因分析3.1历史和政策因素东北三省一区发展历史悠久,创造过发达的农耕文明。清朝施行“禁关令”,清朝对东北的封禁造成了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蚕食定程度上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东北在解放之前便已经成为了完整的经济体,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领先,也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区域。一五、二五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阻碍了东北的进步。日本,沙俄对东北的侵略,也在一等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使1/3以上的重点项目都落户在这片,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优越,地理位置好的土地上。而东北也遥遥领跑祖国经济。这期间,辽宁的项目最多,这也构成了辽宁拉开其他省份的政策因素。长期的平价调运和无偿捐助,使东北的经济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大的国家政策为东北的落后埋下了深远的病源。改革开放的历史政策,市场经济的起步并不像一五那样的即可实惠奏效,相反,因为长久的国营企业体制和经济运行模式,使得东北不适应转轨,落差更大了。1978~1992年,国企改革开始了初步探索,1990年代中前期,建立在原材料工业基础上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日益陷入困境,许多传统优势产品由于竞争力低,市场日益萎缩,而大连作为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带动了东北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实际利用外资相对增速居东北地区首位,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等的制造业企业效益明显低于沿海地区。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辽宁省的高速公路网化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辽宁工业发展的困境,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相对较好条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辽宁最快,吉林最慢,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进一步加剧。1993~2003年,国企改革开始制度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国有经济完全暴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工业发展出现停滞或衰退。新增的欠发达地区多位于辽宁西部地区,沿边开放使东北地区东部沿边境线分布的图们江、鸭绿江兴盛起来,黑龙江的绥芬河和黑河均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5年内蒙古东部四盟市被正式纳入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一大批重大项目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开工建设,使辽中南地区以及内蒙古的赤峰、通辽、兴安盟等地区的经济总量得到快速扩张,而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伊春等煤炭、森林资源富集区已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必须全面转产的局面,大庆油田开采成本也大幅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黑龙江省内几大自然资源优势迅速弱化。内蒙古东部四盟市作为东北能源基地重化工和原材料产业接续基地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这加重了整个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拉大了东北地区省际经济的差距。3.2自然环境因素-16- 表3黑吉辽蒙四省自然环境状况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地形地貌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丘陵约占全省35.8%;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山地占42%,丘陵20%,平原38%,总面积18740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地势大致为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厢,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山地为8.8万平方公里,占59.5%,平地为4.8万平方公里,占32.4%,水域和其他为1.2万平方公里,占8.1%。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5%。地貌以高原为主,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等水面面积占0.8%。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气候资源中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冬季漫长。平均降水量多介于400-650毫米。太阳能,风能比较丰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但季节和区域差异较大。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400—970毫米,无霜期期较长。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降水量由东北(450mm)向西南递减(50mm).风能,太阳能很丰富。矿产资源矿产种类较全,已发现各类矿产(含亚矿种)133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的56.12%矿产资源有115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北缘,成矿条件优越,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菱镁矿占全国和世界的85.6%矿种135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煤炭储量7016-16- 。全省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3种,占全国已查明储量矿产的36.56%。种,其中优势矿产,油页岩、钼、镍、镁、硅灰石、硅藻土、膨润土、火山渣、陶粒页岩、矿泉水等储量居全国前列。,硼矿、铁矿和金刚石居全国首位,滑石和玉石居全国第二位。亿吨,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气地质储量790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45.2%,有林地面积205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5亿立方米,是国家重要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林地面积820.9万公顷,现有活立木总蓄量91387万立方米,居全国第6位。森林覆盖率为31.84%。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1.85亿立方米。全区森林总面积约2080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居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达17.57%。森林总蓄积量12.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土地资源农用地面积3950.4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3%;建设用地1498.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7%,未利用地629.2万公顷,占全省13.30%。耕地面积553.5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耕地面积409.2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65%,林地面积569.07公顷,占38.47%,建设用地占9.27%。农作物种植面积686.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全国总草场面积的1/4。特色资源湿地和森林物种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海洋资源丰富光照、风能资源丰富数据来源:各省政府网站综上可以看出,黑龙江资源可观,但很多可开采量剩余不多,气候特征也限制了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在资源储量和种类上,内蒙古是仅次于黑龙江的省份,并且内蒙古,资源开采时间晚,储量丰富,这些都是导致其近几年迅猛赶超黑龙江的因素。[15]辽宁省的地理优势使其在改革开放中占尽先机,而耕地面积的有限也加大了辽宁人在商业等其他行业的动力,同样,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土地,畜牧对人活动范围的束缚,以及农牧业的生产水平不够,再加之第一产业的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率大,回报率低的特点也一定程度的拉大了与辽宁的差距。吉林有限的耕地资源有限,矿产资源开采难度大和矿产资源经济转换率慢和低,加之内陆封闭的地理位置,影响着经济快速发展。-16- 特色资源上,辽宁的海洋资源转换为经济效益的速率快,拉动着辽宁的经济发展。风能,以及绿色太阳能促进了内蒙古的新能源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黑龙江以及吉林的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多属稀有保护类无法用货币来衡量他们的价值,也不能转化为金钱和经济的风向标。3.3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通过分析基础设施现状,可以了解造成经济差距的一些内在成因。表4四省区部分基础设施状况图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公路里程(公里)158000.00102000.0081000.00152000.00每平方万公里公路里程1335.596943.494322.303348.02高速公路(公里)2365.003056.001850.001357.50每平方万公里高速公路19.99208.0398.7229.90邮电业务总量(亿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万户)675.401159.90652.70811.00414.001428.00595.00813.50人均拥有量0.170.340.220.21移动电话用户数(万户)2034.003341.801805.002243.00人均拥有量0.800.800.700.60互联网用户数(万户)1271.00595.60295.00346.60人均拥有量0.510.140.110.09数据来源: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统计年鉴(2011)表5省区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资源表(2011)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医疗人员数教育机构数教师人数黑龙江89381599571886129725406811吉林953211510012840010717133984辽宁142352042632283788195381394内蒙古8052978111232326288266057数据来源: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统计年鉴(2011)由以上的三省一区基础设施情况可以看出,辽宁,吉林,黑龙江在科教文卫,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上比内蒙古优越。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基础设施的建立健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东三省的前期领先既是得益于优良基础设施的推动,也得益于大量投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宏观的长期性促进作用。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仅给内蒙古产品和物资的流通造成很多困难,也阻碍了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制约着本经济的发展-16- 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这几年内蒙古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拉动着经济快速增长,赶超着东三省的经济发展水平。3.4产业结构因素分析产业结构,探索产业结构因素对经济差距的作用,下表列举四省GDP:表6国民经济核算(2010)指标合计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9165.51167218457.38667.610368.6第一产业5079.41095.31631.11050.21302.9第二产业26054.96367.79976.84506.35204.1第三产业18031.142096849.43111.1386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47712423553159927076产业比9::55:369:54:3712:52:3613:50:37数据来源: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统计年鉴(2010)三省一区三次产业具体值不同,但三省一区的三次产业均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特征,且比列均为5:4:1左右。说明了三省经济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离发达水平仍有差距。另外,三省一区产业结构比趋同,将影响省际间的经济交流协作。通过进一步探究三省一区的工业主要成分可以看出,在前十名中,辽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黑龙江以石化为主,吉林以运输工具制造业为主,内蒙以煤炭开采与利用为主。不同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同,加上行业规模,产业集聚群大小,而以原材料为主的行业又和开采技术,开采年限等综合因素有关。这从一定程度解释了三省一区的差距成因。3.5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要素中的最主要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多少和受教育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分析比较东北三省一区的人力资本差异,可以发现经济差异的软基础因素。表7黑吉辽蒙四省2011年毕业人数-16-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普通高等学校18098222098021956494704专业学校77639948046085785296数据来源: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统计年鉴(2010)从表7东北三省一区2011普通高等学校和专业学校的毕业人数可以看出,吉林和辽宁两省在教育实力上领先,而内蒙古显现出了软实力的落后。人力资本是由人力投资而成的,而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成分。在经济发展中,人口质量优于人口数量。教育活动就是使人体内的潜能得以增长的生产性活动教育投资就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性的生产性投资行为。内蒙古的人力资本提升有很大的空间,应加强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虽然吉林和黑龙江的人力资本发展的不错,但是人才外流是导致两省进步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既能培育人才,又能留住人才,使每个人发挥出最大才干,不仅是个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且和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经济的容纳吸收能力有关。而辽宁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能吸收本省人才,还能起到对外来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和容纳率。这也是一个经济单位得以长久发展的持续内力。[16]4东北三省一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潜力与途径4.1东北三省一区的经济协作潜力分析通过上文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的时间以及空间特点。同时还看到了东北三省一区发展差异的自然和社会两大类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其实质是重化工业的振兴。虽然东北三省在经济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本基础以及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拥有比较优势,但东北三省的重工业经济结构和装备制造业等都需要以能源和矿产为基石,而东北三省的科技水平不足以使其依赖本省资源进行持久生产。在炼钢水平上,日本生产1吨钢的耗能比我国低50%,这说明着我们在重工业上与发达国家仍有和大差距。加之东北三省能源与原材料资源日趋减少,资源短缺瓶颈使传统的以资源基石的支柱产业受到极大制约。蒙东地区矿产储量极为丰富,尤其是大兴安岭品种齐全的煤、非金属及稀有金属对东北三省具有重要互补作用,并且开采度较低。东北三省与拥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的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既能为东北三省寻找到重要能源、原材料,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内蒙古的经济开阔之路。资源禀赋优势奠定了东北三省与内蒙古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建国初期,东北三省就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域产业链条和协作体系。改革开放后,分割局面被打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使各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企业积聚,-16- 从而逐步形成了以重型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造船、军工、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等全方位的工业体系。主要有以大庆油田为主体的石化工业体系、以鞍钢为主体的钢铁工业体系和以一汽集团为主体的汽车工业体系上。即便是同源产业,如石油工业,黑龙江省在石油开采上领先,辽宁省侧重于石油加工,吉林省则在精细化工具有优势。不同省份的优势,和不同的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东三省的资源瓶颈将进一步推动三省一区在深层次上发挥比较优势,协作发展。区域内的运输成本、信息传输速度以及基础设施也是区域经济形成的重要基础。东北三省交通运输比较发达,基本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的区域交通体系。区域内铁路通行里程居全国各大经济区之首,铁路密度相当于全国平均密度的2.17倍,是全国唯一达到线网化水平的地区,铁路运输体系的开放性较强,并且和大连、丹东等港口相通,加之比较发达的公路运输网和内河航运以及空运体系,形成多功能的综合运输网,极大降低了区域内的运输成本。内蒙古可以利用三省交通优势,拓展路网等级和通达深度。同样,黑龙江和吉林也可以很好的借助大连,丹东等海上通道发展自己。而辽宁亦可以借绥芬河、黑河、图们等发展与北部近邻的贸易。东北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高等院校142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1.6%,每万人中在校的高等院校学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自然科学研究机构700多个,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215.18万人,占全国的9.9%。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技术优势明显,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各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集中,三省科研布局各有特色。如辽宁省的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等;吉林省的基础化学、量子力学、光电子技术等;黑龙江省的石化、有色金属、农林、生物工程等。内蒙古人才资源明显不足。三省一区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上加强合作,可以促进内蒙古的进步,也可以使三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4.2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第一,多途径减少固有历史政策的长远影响。针对历史和政策成因造成的体制僵化,思想闭塞,管理不科学等诸多软成因。应从以下方面着眼改造: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科学合理进行经济建设。政策可以很快改变,但人的思想意识却会被以前的政策环境固化。所以必须解放思想,用发展的观点科学解决问题。其次,引入考核监督机制。用危机感来激发人们的斗志。最后,完善协调发展的战屡布局。减少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地方法规、税收等政策限制。通过完善总体战略格局,可以统一认识,为三省一区的协作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还可以使三省一区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第二,加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促进自然资源的协作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蒙东资源开发时间短,可开采存量大,而东三省资源储量少,开采难度大的特点。加强资源的开发共享。同时加强资源的阶梯式利用。发挥各省区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例如:可以发挥黑龙江省的开采水平高的优势,发挥辽宁的深加工水平和吉林的精细加工能力。促进资源的利用深度。第三,加强基础设施资源共享。-16- 加快构建三省一区交通运输物流网。统筹考虑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口岸以及电力通道有机衔接,统一规划出海通道、入关通道、运煤通道和国际通道顺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加快推进专线区域铁路建设,提高跨省区通道的时效性。协调建立顺畅的东北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打造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坚强物流网络,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物流托盘化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内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客运零距离换乘,拉近城市之间距离,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第四,加强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合作格局。针对产业结构因素成因,东北三省一区应合理确定产业分工,科学布局产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蒙东地区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扩大合作规模,增加相互投资。支持大连、沈阳等中心城市产业有序向蒙东等地转移,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四省区要统筹推进蒙东地区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发挥各省区优势,集聚东北整体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联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共建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和载体。积极推动地方银行跨省区经营,建设区域产权交易市场、社会信用体系。第五,促进教育平台合作。要实现人力资本的协调发展。具体可以通过校际间的视频教学共享,网上图书馆资源共享,精品课共享,教师队伍交流等。同时对落后地区实行师资力量的支援等举措,还可加大技术交流和论坛展会。促进科技流通。第六,加强生态环境合作。加大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沙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治理和保护力度;构建松、辽、嫩上中游水系安全。加快建立区域生态建设管理和协调机制,密切区域间联系,建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信息互联共享平台,共同强化生态安全预防,促进东北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生态东北的建设目标。[18]第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截止到2010年,吉林省共有一类(国家)、二类(地方)口岸、通道21个。黑龙江省已获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达25个。辽宁省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种类最为齐全的省份之一。内蒙古现有对外开放的口岸19个。黑、吉、蒙东可以借助辽宁的大连、丹东加大对外进出口。辽宁也可借助绥芬河,黑河,图们,满洲里等加大对俄、对朝进出口。三省一区协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八,大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大三省一区民生建设,是三省一区经济发展的保证。三省一区要注重保障民生,加强大中型城市科学发展,同时促进中小型城镇的发展,提高各个社会聚居群体的幸福度。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第九,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创新能力是经济进步的源动力。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激励三省一区的企业科技水平和创新实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经济水平,促进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19]-16- 东北三省一区进行经济区域合作,打破地区壁垒,弱化制约因素,促进经济增长,让“无形的手”[20]发挥更大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些举措必将推动东北三省一区的发展。5结论明确差异,协作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通过分析东北三省一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从时间、空间维度进行概括考量,以大量数据和现状为依据,分析政策制度、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等成因。得出如下结论:东北三省一区存在着经济差距,表现在发展的各个阶段,突出表现为辽宁领先,蒙东赶超势头强劲的特点。东北三省一区差距的成因也是协作发展的着力点。应加大资源协作开发利用,加强产业协作和集聚,加大基础设施交流和共享,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三省一区地缘接近,经济基础较好,各种资源存量富足而存在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合作空间。发挥彼此的比较优势和共同的协作优势,加大力度解决东北三省一区发展中的制度瓶颈,产业瓶颈,人力瓶颈等阻碍。促进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协调发展。参考文献[1]张广胜,王新利.宏观经济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3-35.[2]郭明,费威.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5):43-44.[3]李宏图.东北三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考察[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11-14.[4]戴永安,陈才,陈延斌.蒙东与东北三省工业技术效率差距与合作途径[J].工业技术经济,2010,(3):106-107.[5]慕晓飞,雷磊.东北经济重心演变及区域发展均衡性研究经济研究[J].经济地理,2011,(3):367-378.[6]姜丽凡,东北三省区域产业发展分工与合作模式探索[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9-30.-16- [7]付桂军,齐义军.资源支撑视阈下东北经济振兴研究[J].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2009,(3):74-75.[8]佟明亮,王维娜.加速大东北经济圈建设浅析[J].商业经济,2010,(4):23-24.[9]魏世红,谭开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与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1):57-59.[10]陈耀.我国东北工业发展60年:回顾与展望[J].学习与探索,2009,(9):40-45.[11]侯治水,李莲花.产业集群:东北经济振兴的战略平台[J].税务与经济,2008,(1):103.[12]周丹,袁永博.辽宁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150-152.[13]宋德军,陈玉爽,刘阳.黑龙江省经济结构特点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8):57-58.[14]王顶柱.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努力为自治区东部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5):1-4.[15]布和朝鲁.自然资源禀赋视角下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2011,(1):6-8.[16崔鑫.内蒙古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107-111.[17]金太军,张开平.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构建[J].晋阳学刊,2009,(4):32-36.[18]殷福忠,丁明柱.老工业基地优化布局研究[J].测绘科学,2008,(33):151-158.[19]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周师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7.致谢2008年我来到了八一农大,满怀欣喜我开始了我的大学征程,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自己在心智,体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论文撰写过程是大学的总结,也是和老师同学最后的学校交流机会,我十分的珍惜。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董老师。他对我的选题、拟提纲以及成文过程中均给予了精心指导,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从董老师身上,我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同时也受到了他孜孜不倦、严谨治学、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16- 感谢潘权富老师的悉心阅览批改。感谢经管学院的全体老师和曾经帮助教导过我的各位老师。在这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各位老师悉心为我们讲授知识、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向我们推荐了大量的参考书目,使我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视野范围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我的每一点成绩和成长都离不开各位老师点点滴滴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学习和论文写作期间,同学、朋友和家人给予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在学习过程中,我和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份同窗之谊成为我宝贵的人生财富。特别要感谢父母和朋友的大力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父母对我无私的关心和支持,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供养我读书,我只能以自己的努力来回报父母的期望。最后,对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审稿和论文答辩的老师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