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 MB
  • 2022-04-22 13:50:57 发布

DB52T1156-2016小黄花茶栽培技术规程.pdf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020.20B66DB52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1156—2016小黄花茶栽培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forCultivationofCamellialuteofloraY.K.Li2016-11-15发布2017-05-14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2/T1156—2016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种子..............................................................................15育苗..............................................................................26栽培与管理........................................................................67病虫害防治........................................................................8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黄花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10I DB52/T1156—2016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贵州科学院、贵州省植物园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林业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科学院、贵州省植物园、贵州鸿瑞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贵阳中雄林业生态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海燕、邹天才、杨乃坤、周洪英、陈龙、兰永平。II DB52/T1156—2016小黄花茶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黄花茶的种子、育苗、苗木质量分级、栽培与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小黄花茶的育苗和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5569-2009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DB33/T554.1-2005山茶花苗木第1部分:繁殖DB33/T554.2-2005山茶花苗木第2部分:培育DB33/T554.3-2005山茶花苗木第3部分:质量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小黄花茶CamellialuteofloraY.K.Li分布于贵州赤水的特有种小黄花茶(CamellialuteofloraY.K.Li)。3.2苗木种类stocktype根据不同的繁殖材料和培育方法划分为播种苗、扦插苗等。4种子4.1种子质量要求种子应籽粒饱满,黄褐色或褐色,病虫率不高于20%,发芽率不低于70%,为750~900粒/kg,含水量25%~30%,纯度和净度≥90%。4.2种子采收11月中下旬,果实渐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并有少量果实开始自然开裂时开始采摘。将采摘的果实放在阴凉通风处摊放。摊放厚度不超过5cm,待果实自然开裂时取出种子。1 DB52/T1156—20164.3种子储藏层积沙藏法将新鲜种子与干净、湿润的中粒河沙(沙子有湿润感即可)分层堆积贮藏,铺于通风透气、散热良好的室内。在底部铺一层用50%多菌灵消毒的湿沙,厚约10cm,湿度以手握成团但不滴水为度。铺一层种子,再铺一层湿沙,如此往复,高度控制在0.7m~1.0m,最顶层用湿沙覆盖并培成屋脊状。要适时喷水,经常保持湿度均匀。同时要避免鼠害。5育苗5.1苗圃地选择和整理5.1.1苗圃地选择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源和空气无污染、排灌良好的农业生产区域。要求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的微酸性沙质壤土,pH5.5~6.5。5.1.2苗圃地整理秋季翻耕,经冬季风化后,次年春季再翻耕一次,敲碎土块,清除杂草、石块。5.2扦插育苗5.2.1苗床的准备5.2.1.1苗床要求苗床宽80cm~100cm,高15cm~20cm,沟宽35cm~40cm,要求床土细碎、床面平整。5.2.1.2土壤消毒用50%可湿性甲基托布津粉剂的500倍液,或克博800倍液,或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100倍液,或0.5%高锰酸钾等杀菌剂喷洒苗床消毒。消毒后床面上铺8cm~10cm厚的细土或其他微酸性的栽培基质。具体操作按照DB33/T554.1-2005的规定执行。5.2.2插穗的准备5.2.2.1枝条采集采集成年植株树冠中、上层外部当年生半木质化或木质化的枝条。枝条要求健壮、组织充实、叶片完整、叶芽饱满、无病虫害。注意枝条的保湿。5.2.2.2插穗的截制将枝条截制成5cm~10cm长,每段插穗上部留2~3片叶子,插穗上切口要平整,下切口斜切呈马耳形,截面要求光滑、平整。做到随截随插,有条件的可用植物生根激素处理。5.2.3扦插要求5.2.3.1扦插时间在5月中下旬~6月下旬或8月下旬~9月下旬。设施栽培一年四季均可。2 DB52/T1156—20165.2.3.2扦插密度以插穗的叶子之间不重叠为宜。5.2.3.3扦插深度苗床在扦插前1天~2天喷水湿润,插穗的深度为插穗长度的1/3左右插入土中,宜浅不宜深。扦插时压紧插穗基部。5.2.4管理5.2.4.1遮荫和浇水扦插后及时浇透水,并在床面上搭高度50cm~85cm左右的塑料小拱棚,要求四周密封。小拱棚上方80cm~100cm和180cm~200cm的高度各盖一层遮阳网,遮荫度70%~80%。有温室或大棚的在棚内搭塑料小拱棚,棚顶和四周挂上50%~60%的遮阳网即可。5.2.4.2光照管理扦插后约45天,插条基部开始愈合长新根时可打开小拱棚两头进行通风,随着新根的产生,需逐渐增加光照,可通过遮阳网上午推迟盖,下午提早揭来增加光照。60天后除去薄膜和低层的遮阳网,并根据苗床湿度适时喷水,保持苗床湿润。10月份后拆除最后一层遮阳网。5.3播种育苗5.3.1苗床的准备苗床宽1.0cm~1.2cm,高20cm~25cm。床面要平整,并用杀菌剂消毒,如多菌灵或百菌清等。用杀虫剂(如:地虫杀星等)撒入土中杀虫。5.3.2播种5.3.2.1播种时间秋冬随采随播或储藏后春播。5.3.2.2播种方法未用杀虫剂的采用拌种杀虫。采用点播,将种子以2cm×4cm的密度一粒一粒整齐地播种在苗床上,压实后浇透水,覆2cm左右厚的细土,再覆地膜。5.3.3芽苗假植4~5月份进行芽苗假植。假植时剪去过长的主根,盖遮阳网,假植密度10cm×20cm。5.3.4苗床管理5.3.4.1待苗木出土后揭去地膜(或破膜),苗长至2~3叶时,每周可喷一次稀薄的有机肥或叶面宝。5.3.4.2及时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地老虎以及根腐病、炭疽病的危害,一般每2周防治一次。春雨期间加强排水防止根腐病,用10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防治炭疽病。5月中旬至9月下旬搭遮阳棚,雨季要注意排水。25.3.4.3苗高10cm左右时施氮肥一次(氮肥:清水=1:5,混合均匀,8~10kg/667m),苗木3~52片叶完全展开时,用铁铲斜切主根,然后施复合肥一次(复合肥:清水=1:5,混合均匀,15~20kg/667m)3 DB52/T1156—20165.4苗木出圃5.4.1起苗时间起苗一般宜在11月份至次年3月春梢萌动前均可起苗。起苗时间要与栽植时间相衔接,原则上随起苗随栽植。5.4.2起苗起苗前一周灌透水一次。起苗时,要保护好主干和根系,严防断顶、伤皮、劈根;起出苗木要防止失水。苗木掘出后,注意保护根系,并剪去破裂、损伤或过长的根系。小黄花茶属常绿阔叶灌木或小乔木,应适当修剪地上部分枝叶和带土栽植。边起苗,边分级。5.5苗木质量分级5.5.1分级要求5.5.1.1按照DB33/T554.3-2005中规定的分级要求执行。苗木等级分别按当年生扦插苗、1年生实生苗、3年~4年生地栽苗分级。分级标准见表1、表2、表3。5.5.1.2苗木分级应在遮阳背风处,分级后应做好等级标记。表1当年生扦插苗分级指标等级综合控制条件叶和芽>5cm长的I级侧根数Ⅰ级苗无检疫对象病虫害,无机械损伤,苗二叶一芽8条Ⅱ级苗木茎、叶色泽正常。一叶一芽6条表21年生实生苗分级指标等级综合控制条件高度叶片数>5cm长的I级侧根数Ⅰ级苗无检疫对象病虫害,无机械损≥25cm≥10张8条伤,苗木茎、叶色泽正常,顶Ⅱ级苗10~25cm5~10张6条芽饱满,苗木充分木质化。表33年~4年生,用于绿化工程栽培或培育绿化大苗的苗木质量要求综合控制条件Ⅰ级Ⅱ级高度无检疫对象病虫害,无机械损伤,≥120cm100~120cm冠幅苗木茎、叶色泽正常。≥40cm30~40cm4 DB52/T1156—20165.5.2检测方法5.5.2.1抽样5.5.2.1.1采用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的抽样方法。5.5.2.1.2起苗的苗木质量检验应在同一批苗内进行,采取每株检测或随机抽样的方法,按表4规则抽样。5.5.2.1.3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检测,成捆苗木先抽样捆,再在每个样捆内抽取样株;不成捆苗木直接抽取样株。表4苗木检测抽样数量苗木株数检测株数500~1000501001~1000010010001~5000025050001~100000350100001~500000500>5000017505.5.2.2检测5.5.2.2.1叶和芽、侧根数、叶片数、综合控制条件采用目测。5.5.2.2.2苗高:用钢卷尺或直尺测量,自土痕处沿苗干量至顶芽基部,读数精确至1cm。5.5.2.2.3侧根长度:大于5cm长的Ⅰ级侧根数是统计直接从主根上长出的长度在5cm以上的侧根条数。侧根舒展后用钢卷尺测量或直尺测量,读数精确至1mm。5.5.2.2.4冠幅:用皮尺或钢卷尺测量苗木冠幅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长度,读数精确至1cm,取其平均值。5.5.2.2.5检疫对象应按GB15569-2009规定执行。5.5.2.2.6检测工作应在荫蔽背风处进行,注意防止根系失水风干。5.5.3检验规则5.5.3.1检验工作应在原苗圃进行。5.5.3.2苗木应成批进行检验。5.5.3.3苗木检验允许范围:同一批苗木中达到标示等级的苗木数量比例超过95%(含95%)的,即判定该批苗为合格,否则应进行复检,并以复检结果为准。复检的同一批苗木中未达到标示等级苗木数量95%的,即将该批苗木作降级处理或判定该批苗为不合格。5.5.3.4检验结束后,填写苗木检验证书。5.5.3.5质量仲裁:供需双方对种苗质量有异议时,由法定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后进行仲裁。5.5.4标志、包装和运输5.5.4.1标志5 DB52/T1156—2016每批苗木应挂有与实际相符标签,表明苗木品种、产地、质量指标、植物检疫证书编号、数量、种子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编号、生产日期、生产者或经营者名称、地址。5.5.4.2包装、运输5.5.4.2.1苗木起出后适当修剪根系,随后按品种、等级每50株扎为1捆,外面用塑料薄膜包裹,捆缚后再挂标签。5.5.4.2.2苗木装车时,不应堆压过紧、堆放过高,预防发热伤苗。装车后应及时运输,并有防风、防晒、防淋措施。5.5.4.2.3长途运输,苗木根部应蘸上泥浆或填充湿苔藓。5.5.4.2.4调往外地的种苗,运输前应通过检疫并附检疫证书。6栽培与管理6.1园地规划6.1.1园地选择应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空气无污染,背风向阳处作园地。6.1.2营造防护林应按照DB33/T554.2-2005的规定执行。6.1.3生产用水设施规划园地应规划有水渠或喷灌系统,水渠一般与花盆摆放垂直方向设置,渠宽50cm~60cm,深40cm~50cm,数量和位置视需要而定。6.2盆栽6.2.1花盆选用通透性能好的陶盆或其他容器,盆底的排水孔用瓦片或底网盖住。6.2.2培养土采用土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要求盆土细碎、pH值5.5~6.5。鼓励使用轻基质栽培。为改进排水性,可在盆底铺2cm~3cm厚、直径1cm~1.5cm的小石子,再铺上一层2cm~3cm厚干净的中粒河沙。6.2.3上盆上盆时间在11月份至次年3月春梢萌动前。根据苗木大小选择适宜的花盆,做到苗盆相宜。剪去苗木的烂根和过长的根。栽种深度要求根颈与盆土齐平,培养土装至八成满即可。6.2.4花盆摆放视园地的形状、植株的大小等因素而定,以方便管理为原则。一般东西向按2~4行摆放,中间留作业道,道宽50cm~80cm。每个花盆下应垫一块砖头,以利排水。6 DB52/T1156—20166.2.5盆栽管理6.2.5.1浇水6.2.5.1.1以保持盆土湿润为原则。根据苗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气候情况来确定浇水次数。春、夏季苗木生长旺盛,应适当多浇水;秋冬季生理活动减弱,可适当减少浇水次数。雨季应注意排水。6.2.5.1.2成年植株在5月下旬新梢停止生长后应适当控制浇水次数,以促进花芽分化。6.2.5.1.3壮苗可以多浇水,病弱苗应少浇水或暂时不浇水。6.2.5.1.4夏季浇水时间应在早晨或夜间进行,不但根部要浇,枝叶、园地等周边环境都应喷水,以保持空气湿度。冬季浇水应在中午进行。6.2.5.2遮荫气温达到30℃以上时,应及时加盖遮阳网。6.2.5.3施肥按照DB33/T554.2-2005的规定执行。6.2.5.4换盆6.2.5.4.1时间11月份至次年春季萌芽前。一般2年换一次。6.2.5.4.2方法取出植株,去掉部分旧土,剪去烂根、病根。选用大小合适的花盆,做到苗盆相宜。栽种深度要求根颈与盆土齐平,培养土装至八成满即可。6.3地栽6.3.1施基肥每亩施腐熟厩肥1000kg或腐熟饼肥100kg,缺磷的土壤增施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按3份肥、10份清水的比例混合均匀,给植株浇根,耕翻埋入耕作层。6.3.2整地作厢秋季翻耕,经冬季风化后,次年春季再翻耕一次,敲碎土块,清除杂草、石块。苗床:宽1m~1.2m,高25cm~30cm。6.3.3栽植6.3.3.1栽植时间秋季或春季嫩芽萌动前。6.3.3.2栽植密度1年生苗:15cm×20cm;3年生苗:25cm×30cm。具体种植密度应根据植株冠幅大小确定。苗木种植前应适当修剪,2年生以上的苗木都应带土球。7 DB52/T1156—20166.3.3.3栽后管理6.3.3.3.1除草应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在新梢木质化的情况下,可以用草甘膦除草。高温季节应停止除草,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6.3.3.3.2灌溉栽植后应及时浇透水。平时以保持苗床湿润但不能积水为原则。具体根据苗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不同需求进行灌溉。春、夏季苗木生长旺盛,应适当多浇水;秋季生理活动减弱,应减少浇水量,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夏季灌溉时间应在早晨或夜间进行。雨季应注意排水。有条件的可采用喷灌。6.3.3.3.3施肥应按DB33/T554.2-2005的规定执行。6.3.3.3.4遮荫小黄花茶系山茶属植物,喜半阴环境,盛夏应盖遮阳网或以其他方式遮荫,避免阳光直射。6.4整形修剪6.4.1修剪时间全年均可进行,一般以10~11月为宜。6.4.2修剪方法小黄花茶萌枝较少,生长较慢,不宜强度修剪。一般在10~11月剪去病虫枝、过密枝、老枝、弱枝、枯枝、徒长枝。在苗木生长期可通过摘心整形。6.5疏蕾6.5.1时间一般在8~9月份,当花蕾长至绿豆大时即可进行。6.5.2留蕾数量幼年植株一般不留蕾,成年植株一般一个枝条保留顶端朝上的一个花蕾,健壮植株可多留蕾,细弱植株少留或不留蕾。保留的花蕾大小一致、分布均匀。7病虫害防治7.1主要病虫害7.1.1主要病害:炭疽病、煤烟病、花腐病、芽枯病、藻斑病、枯枝病、根腐病等。7.1.2主要虫害:蚜虫、蚧壳虫、黑刺粉虱、茶小卷叶蛾、茶梢蛾、茶尺蠖、茶毒蛾、象甲等。7.2防治原则8 DB52/T1156—2016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必要的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将病虫调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建立档案,同时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根据危害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对策及施药期和施药量。7.3防治措施7.3.1农业防治7.3.1.1通过修剪控制植株的通风透光,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7.3.1.2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种植园深耕,冬季清洁园地,清除枯枝、落叶,以减少翌年在土地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7.3.1.3将小黄花茶种植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7.3.1.4在冬季或早春,把有病或虫枝、叶剪除,并集中烧毁,以除病、虫源。7.3.2生物防治7.3.2.1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种植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7.3.2.2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7.3.3人工捕杀和物理防治7.3.3.1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尺蠖、蓑蛾类、象甲等害虫危害。7.3.3.2进行灯光、色板或异性激素诱杀。7.3.4化学防治7.3.4.1防治方法参照附录A。7.3.4.2农药防治安全要求按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执行。7.3.4.3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9 DB52/T1156—20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黄花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表A小黄花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病虫害名称为害部位及症状防治方法通常在发病初期采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释液进一般从叶尖或者叶缘开始出现,病斑形状炭疽病行叶面喷洒,5天左右喷洒1次,连续喷洒3次,施不规则,而且常常伴有黑色小点。药总量为60kg/亩。一种真菌病害,造成部分枝条干枯死亡,枯枝病参考炭疽病发生季节与炭疽病相似。危害不是很大,生产中不建议专门防治。发生严重发生于植株枝叶上,由蚜虫、蜡蚧、蜡蝉、时可与其他病虫害一起治理,重点防治蜡蚧、蚜虫黑翅粉虱等粪便产生,初期叶面上出现暗等。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必要时可用水洗刷煤烟病褐色霉斑,逐渐扩大形成黑色霉层,影响干净。防治虫害同时加入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或树木光合作用,并有碍观瞻。此病多在高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1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湿环境下伴随介壳虫而发生。1000倍液、25%溴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己唑醇悬浮剂1500倍液等杀菌剂防治。该病害危害叶片,使叶片两面出现圆形突对于部分种植区受害严重的情况,可用25%溴菌清藻斑病起锈色物。但一般不会造成枯叶和落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200倍因此危害不是很大,一般无需专门防治。液、77%氢氧化铜500倍液等喷雾。排水不良是造成根腐病的主要原因。该病造成根系腐烂,地上部分表现在生长不由于这类病害发生在地下,一般药剂很难有理想防根腐病良、萎蔫甚至枯死等,同时也极易引发赤效,不建议使用。生产中防控方式主要是加强排水。叶斑病等病害。以卵在枝条芽侧或裂皮缝隙内越冬,翌年4~5月孵化成虫,群集在嫩叶、嫩枝及(1)喷烟草浸出液;芽上吸取树汁,使枝叶萎缩枯黄,生长缓蚜虫(2)喷0.1%乐果液;慢,并能分泌糖液,招引蚂蚁,传播其他(3)喷0.2%敌百虫液。病害。蚜虫繁殖迅速,对嫩芽和新芽危害比较严重。该虫害以成虫、若虫及幼虫在嫩叶叶背筋可用200亿/克白僵局微粒剂100倍液(春季、晚秋脉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僵缩、卷曲、经脉使用,高温季节无效)、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变红、变硬而脆,如同蟹壳状,因此又名液、1%苦参碱茚楝素乳油8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茶小绿叶蝉“蟹壳病”。后期叶缘变褐焦枯,并逐渐150-500倍液等药交替使用。间隔10-15天打1次药,脱落,使树梢成“光杆司令”,严重影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另外,每年10月和来年5月用植株生长。白僵菌彻底清园1次,则整年不用再治。是夏秋季节一种重要和难以治理的刺吸式虫害。该虫隐蔽性极强,很难发现,常防治小绿叶蝉的药物也能有效治理蓟马,同时该虫造成严重危害。该虫危害只限于嫩梢嫩叶害发生季节与小绿叶蝉重叠度非常高,因此无需专蓟马(特别是叶尖),经过蓟马危害后的嫩芽门防治。该虫害对吡蚜酮很敏感,用50%吡蚜酮可湿及嫩叶很快成灰褐僵化、变硬变厚、生长性粉剂3000倍液能防控20-30天。停止甚至嫩梢新芽新叶脱落,受害严重。10 DB52/T1156—2016表A小黄花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续)病虫害名称为害部位及症状防治方法体小,呈红色,以卵或雌成虫越冬。春天在越冬雌成虫出蛰盛期和越冬孵化盛期及第一代幼红蜘蛛孵化或出蛰产卵,常在叶背面结网掩体,虫和若虫出现盛期,用0.5波美度石灰硫磺合剂连在网下吸取汁液,使茶花叶子枯黄,脱落。续喷射2次。常寄生于叶片、叶柄和小枝上,尤以叶的正背面为多,以口器刺入表皮吸取养分,(1)喷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松脂合剂;介壳虫使受害植株枝叶枯黄,生长缓慢。红蜡蚧(2)人工用棉絮蘸清水抹去或用刷子刷去。与吹绵蚧其排泄的糖液及蜡质极多,常引起严重的煤病,使全株死亡。常见的食叶虫害,将叶片吃成残缺不全,卷叶蛾危害不是很大,不建议专门防治,可在防治卷叶蛾既影响生长又影响观赏效果,另外排出的蚜虫或其他虫害时一同防治。粪便留在叶片上易引起霉变,滋生病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DB52/T115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