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7 MB
- 2022-04-22 13:46:34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
目次前言…………………………………………………………………Ⅱ1金属风管制作工艺标准………………………………………12非金属风管制作工艺标准……………………………………303风管部件制作工艺标准………………………………………584风管及部件安装工艺标准……………………………………735风管及部件绝热施工工艺标准……………………………1056空调气处理安装工艺标准……………………………………1187风机盘管及诱导器安装工艺标准……………………………1328消声器制作及安装工艺标准…………………………………1409除尘器制作及安装工艺标准…………………………………15010通风机安装工艺标准………………………………………16111制冷机组与附属设备安装工艺标准………………………17512制冷剂管道安装工艺标准…………………………………18713制冷系统管道及设备绝热施工工艺标准…………………20414空调水系统管道与设备安装工艺标准……………………21915风管、管道及设备防腐施工工艺标准……………………25216通风与空调系统调试工艺标准……………………………271附录A漏光法检测与漏风量测试………………………………297附录B洁净室测试方法…………………………………………306本标准用词说明…………………………………………………315I
前言《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是根据陕西省建设厅“关于组织编制《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的通知”精神,由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和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组织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四联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一套指导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文件。《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共分十四个专业分册:DBJ/T61-29-200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0-2005《砌体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1-200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2-2005《钢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3-2005《木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4-2005《屋面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5-2005《地下工程防水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6-200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7-2005《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8-2005《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9-2005《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40-2005《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41-2005《电梯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42-2005《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编制的依据主要有: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国家现行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技术规范、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以及陕西省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工程质量验收的规定。II
《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编制的目的是指导和规范施工行为,加强施工工艺过程控制和施工技术交底,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实现或达到验收规范的要求。《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供在陕西省内从事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使用。也可供从事设计、科研、教学人员参考。《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侧重于工艺的描述、技术要求、质量控制措施,也涉及了主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控制。在实际使用中,应结合施工合同和设计要求选用,并根据合同的约定、国家现行验收规范及本省施工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质量验收。本册标准以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为基础,结合我省目前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的新经验,吸收了省外其他施工单位水平较高又实用的先进工艺编制而成的。主要内容有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施工准备、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标准、产品防护、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控制措施、质量记录等。本册标准为从事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系统的参考资料;可作为施工企业技术交底和生产操作的依据;也可作为工程项目编制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的参考资料。本册标准在使用中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注重以提高工程质量为目的。由于近年来通风空调工程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大量出现,施工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施工工艺也不断更新,本标准全部包揽有困难。因此,本标准难免有描述不妥、不到位之处,敬请读者谅解。为了提高标准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烦请将意见和建议及有关资料寄交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地址:西安金花北路32号,邮政编码:710032,网址E-Mail:jings615@126.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有关局部III
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陕西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杂志上。本册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起草人员和审查人员:主编单位: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参编单位:陕西省第十一建筑工程公司陕西省设备安装工程公司陕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主要起草人:车群转起草人:侯钧赵灵君李建青胡春林张继嵩程争许阳王龙石金珊刘亚鹏主审人:于正富阎平审查组成员:于正富钱德永秦国清谭小荣IV
1金属风管制作工艺标准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金属风管的制作方法、制作程序、施工要求、质量控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中的普通薄钢板、镀锌钢板、铝板、不锈钢板等金属风管加工、制作工程。1.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J141—2004通风管道技术规程1.3术语《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术语满足本工艺标准外,下列术语也满足本标准。1.3.1漏光检测用强光源对风管的咬口、接缝、法兰及其他连接处进行透光检查,确定孔洞、缝隙等渗漏部位及数量的方法。1.3.2低压系统是指系统工作压力小于或等于500Pa的通风与空调风管系统。1
1.3.3中压系统是指系统工作压力大于500Pa小于或等于1500Pa的通风与空调风管系统。1.3.4高压系统是指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500Pa的通风与空调风管系统。1.4施工准备1.4.1技术准备1.4.1.1对建筑电气、暖卫等专业的管路走向、坐标、标高与通风管道之间跨越交叉出现的问题应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各专业技术人员商议,提出技术措施和解决方案。1.4.1.2组织图纸会审,明确风管的制作方法、采用的接口形式及法兰连接方式等,并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质量、安全交底,同时做好施工技术交底记录。1.4.1.3图纸齐全并具备设计中使用规范、院标及设备、配件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书”和其他技术文件。1.4.1.4进行现场实测并绘制轴侧系统图。在建筑物中测量与安装的通风管道有关的建筑尺寸、通风管道预留孔洞的位置和尺寸、通风设备进出口位置和高度尺寸。绘制好轴侧系统图。1.4.1.5绘制详细的加工草图。根据现场实测结果,充分考虑各种管道、电气管线的交叉跨越等实际情况,绘制详细的加工草图供制作和安装使用。加工草图应体现整个系统水平和垂直风管的走向以及设备、部件连接顺序、相对位置、接口方向和尺寸等。1.4.2物资准备1.4.2.1所使用的板材、型材等主要材料应符合设计和相关产品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并具有出厂检验合格证明书和质量鉴定文件。材料进厂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验收。1.4.2.2钢板或镀锌钢板的厚度按设计执行,当设计无规定时,钢板厚度不得小于表1-1和1-2的规定。1.4.2.3碳素钢板要求表面平整光滑、厚度均匀,允许有紧密的2
氧化铁薄膜,不得有裂纹、结疤等缺陷;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优质碳素结构钢冷扎薄钢板和钢带》GB13237或《优质碳素结构钢热扎薄钢板和钢带》GB710的规定。表1-1圆形风管板材厚度(mm)低压风管中压风管高压风管除尘系统螺螺螺风管直径直直直风管旋旋旋缝缝缝缝缝缝D≤3200.500.500.501.503208000直径5000≤8000L±3.5±5.0±6.5注:L—对应两侧半径径间隙之差最小值(mm)正确安装方式不良安装方式图10-6通风机弯管内设导流叶片169
b)在额定转速下试运转时间不得少于2h。运转后,再检查风机减震基础有无移位和损坏现象,做好记录。(a)吊装整机(b)吊装机罩(c)吊装传动机构(d)吊装机轴图10-7通风机散装部件的吊装方式10.6质量控制标准10.6.1主控项目10.6.1.1通风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规定,其出口方向应正确。b)叶轮旋转应平稳,停转后不应每次停留在同一位置上。c)固定通风机的地脚螺栓应拧紧,并有防松动措施。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依据设计图核对、观察检查。10.6.1.2通风机传动装置的外露部位以及直通大气的进、出口,必须装设防护罩(网)或采取其他安全设施。检查数量:全数检查。170
检查方法:依据设计图核对、观察检查。10.6.2一般项目10.6.2.1通风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通风机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0-4的规定,叶轮转子与机壳的组装位置应正确;叶轮进风口插入风机机壳进风口或密封圈的深度,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或为叶轮外径值的1%。表10-4通风机安装的允许偏差允许偏差序号项目检验方法(mm)1中心线的平面位移10mm经纬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水准仪或水平仪、直尺、2标高±10mm拉线和尺量检查皮带轮轮宽中心在主、从动皮带轮端面拉31mm平面偏移线和尺量检查纵向0.2‰在轴或皮带轮0°和180°4传动轴水平度的两个位置上,用水平仪检横向0.3‰查联两轴芯径0.05mm在联轴器互相垂直的四个5轴向位移位置上,用百分表检查器两轴线倾斜0.2‰b)现场组装的轴流风机叶片安装角度应一致,达到在同一平面内运转,叶轮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应均匀,水平度允许偏差为1‰。C)安装隔振器的地面应平整,各组隔振器承受荷载的压缩量应均匀,高度误差应小于2mm。d)安装通风机的隔振钢支、吊架,其结构形式和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或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焊接应牢固,焊缝应饱满、均匀。171
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查20%,不得少于1台。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或检查施工记录。10.6.3其他质量控制要求10.6.3.1用型钢制作的风机底座,焊接后应保持支座的平整,若有扭曲,校正好后方能安装。10.6.3.2地脚螺栓的二次灌浆,所用的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应比基础强度等级高1~2级。灌浆前应将螺栓孔内清理干净,每个孔洞灌浆必须一次完成,分层捣实。强度达到70%以上方可拧紧地脚螺栓。10.6.3.3通风机减震器所承受的压力不均:应适当调节减震器的位置,或检查减震器的底板是否同基础固定。10.6.3.4通风机运转中皮带滑下或产生跳动:应检查两皮带轮是否找正,并在一条中线上,或调整两皮带轮的距离,如果皮带过长应更换。10.6.3.5通风机产生与转速相符的震动:应检查叶轮重量是否对称,或叶片上是否有附着物;双进风通风机应检查两侧过气量是否相等,如不等,可调节挡板,使两侧进气口负压相等。10.6.3.6通风机和电动机整体震动:应检查地脚螺栓是否松动,机座是否紧固;与通风机相连的风管是否加支撑固定;柔性短管是否过紧。10.6.3.7通风机传动装置的外露部位以及直通大气的进、出口,必须按设计要求装设防护罩(网)或采取其他安全设施。按设计无要求时,必须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完善设计。10.7产品防护10.7.1整体安装的通风机,在搬运和吊装时,与机壳边缘接触的绳索,在棱角处应垫好柔软的材料,防止磨损机壳及绳索被切断。10.7.2解体安装的通风机,绳索捆绑不能损坏主轴、轴衬的表面和机壳、叶轮等部件。172
10.7.3风机搬动时,不应将叶轮和齿轮直接在地上滚动或移动。10.7.4通风机的进排气管、阀件、调节装置应设有单独的支撑;各种管路与通风机连接时,法兰面应对中贴平,不应硬拉使设备受力。通风机安装后,不应承受其他机件的重量。10.7.5输送特殊介质的通风机转子和机壳内如涂有保护层、应严加保护、不得损坏。10.8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控制措施10.8.1环境因素控制措施10.8.1.1禁止将危害环境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10.8.1.2不得在施工现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10.8.1.3采取洒水等有效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10.8.1.4对产生噪音的施工机械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轻噪音扰民。10.8.1.5设备地脚螺栓的二次灌浆时,应注意对设备表面,成品或墙面的保护,防止污染。10.8.2危险源控制措施10.8.2.1搬动和安装大型通风机时,应有起重工配合进行,设专人指挥,统一行动,所用工具、绳索必须符合安全要求。10.8.2.2通风机在起吊和下落时,要缓慢行动,并注意周围环境,不要破坏其他建筑物、设备和砸伤施工人员。10.8.2.3安装通风机与电动机皮带轮时,操作者应紧密配合,防止将手碰伤。挂皮带时不要把手指伸入皮带轮内,防止发生事故。10.8.2.4通风机与电动机的传动装置外露部分应安装防护罩,通风机的吸入口或吸入管直通大气时,应加装保护网或其它安全装置。10.9质量记录173
执行本标准应形成以下质量记录:04-B1016图纸会审记录。B1019技术交底记录B1026主要设备开箱检验记录C4001通风机出厂合格证及检验(试验)报告汇总表B1065-04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器具、设备进厂检查验收记录C4020通风机试运行检查记录A8007通风机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注:以上记录采用《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配套表格》所规定的表式。174
11制冷机组及附属设备安装工艺标准1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空调工程中制冷机组及附属设备安装工艺流程、安装方法、安装要求、质量控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空调用制冷机组及其附属设备安装工程施工。11.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74—98制冷设备、空气分离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1.3术语《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术语满足本工艺标准外,下列术语也满足本标准。11.3.1制冷机组是吸收制冷空间的热量,使其空间达到降温目的的设备。主要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11.3.2制冷附属设备175
是保证制冷机正常运转,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设备。如润滑油的分离及收集、设备制冷工质的储存与分离设备,制冷工质的净化设备以及安全设备等。11.4施工准备11.4.1技术准备11.4.1.1熟悉图纸及施工规范等技术文件;编制制冷设备安装技术措施;施工技术人员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制冷设备安装所采用的吊装方法。11.4.1.2设备开箱后,认真阅读随机安装使用说明书。11.4.1.3准备施工时所需要的相关标准、标准图集、设计院院标及相关的参考资料。11.4.1.4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施工技术资质,特别是起重工必须持特种作业许可证上岗,必要时对该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适应性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11.4.2物资准备11.4.2.1设备与安装设备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成品或半成品,应符合设计要求,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并具有质量证明和质量鉴定文件。11.4.2.2设备开箱后,主要检查设备外观是否有碰撞损伤,地脚螺栓是否齐全,随机附件与装箱单所列内容、数量是否相符,设备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11.4.3施工设施准备11.4.3.1施工机械吊车、运输汽车、铲车、手动液压车、卷扬机、倒链等。11.4.3.2工具用具滚杠、滑轮、撬杠、绳索、活动扳手、套筒扳手等。11.4.3.3监测装置经纬仪、水准仪、水平尺、千分表、转速表、钢板尺、游标卡尺、钢卷尺等。176
11.4.3.4施工设施a)使用的施工机具性能必须满足施工特性的需要,特别是起重、牵引机具设备应能完全满足起重、牵引、运输设备的重量、体积要求,必要时应做可靠性核算或试验,应操作稳定、安全可靠。b)用于检测的测量检验器具的量程、精度应符合被测对象的技术要求,且在规定的有效检定周期内。11.4.4作业条件准备11.4.4.1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的设备,在设备就位时,其基础的强度必须达到70%以上。11.4.4.2室内大型设备安装,如在设计中未设计足够尺寸的运输孔(门)洞时,应及时提示土建在最有利的地方预留孔(门)洞。11.4.4.3室内大型设备安装,室内基层混凝土地面已做,大面积土建施工应结束,门、窗应达到封闭条件。11.5施工工艺流程11.5.1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1-1。11.5.2操作要求11.5.2.1基础验收a)设备安装前,根据设计图纸及有关规范要求,对设备基础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检查设备基础的坐标、标高、地脚螺栓孔的尺寸、位置以及基础上有关凸台凹穴几何尺寸和混凝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基础验收后应办理验收记录,并经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现场代表认可。b)基础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1。11.5.2.2设备开箱检查a)设备开箱检查重点检查设备外观是否有制造缺陷和运输途中有无损伤,并按工艺设计要求,检查设备各种预留法兰、螺纹接口方向和电气绝缘是否满足要求。177
b)检查设备随机技术文件是否齐全,质量证明书所列内容是否满足设计技术条件要求。施工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施工设施准备基础验收作业条件准备技术交底记设备搬运、开箱录、物资合格证书、检验报告及验收记录设备单体试压吹扫地角螺栓灌浆、二次精平安装、找平、找正不符合处置基础抹面和再验收不单机试运转符合制冷设备安装质量验收记录检验验收符合符合结束图11-1制冷机组及其附属设备安装工艺流程c)根据设备装箱单,核对设备随机所携带的附件、专用工具是否齐全。d)设备开箱时,专业监理或建设单位现场代表、供应商、施178
工单位应到现场见证。e)开箱检查应仔细认真,并及时填写开箱检查记录,记录要如实反映设备开箱检查情况,并需各方签字认可。11.5.2.3设备搬运、吊装a)设备在搬运前,施工人员应根据搬运设备的体积、重量以及搬运的场所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表11-1基础尺寸和位置的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坐标位置(纵、轴线)±20不同平面外形标高-20平面外形尺寸±20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20凹穴尺寸+20每米5平面的水平度全长10中心位置±10预埋地脚螺栓孔深度+20孔壁铅垂度每米10b)设备搬运吊装应由起重工专人指挥,设备的吊装、拖运均应平稳可靠,所使用的各种吊装机具、工具、绳索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如有必要,应对绳索的安全可靠性进行验算或试吊。11.5.2.4设备安装就位及找正、找平a)各种接管的方向与设备连接管口的进出口方向应符合工艺流程和设计要求。b)卧式设备的安装水平偏差和立式设备的铅垂度偏差应控制179
在1‰以内,安装时可利用设备上接管法兰端面进行测量,亦可利用设备本身平面做基准进行测量。c)安装带有集油器的设备时,集油器的进油端应稍低一些,以便系统集油能顺利流入集油器中。d)安装洗涤式油分离器时,进液口的标高应比冷凝器液口标高低200mm~250mm,以保证油分离器需要的液面,提高其分油效果。e)安装低温设备时,设备的支撑与设备接触处应垫入垫木。一般的垫木厚度不小于50mm,并应预先用热沥青做防腐处理。f)设备找正调正应采用斜垫铁和平垫铁,每组垫铁的块数不宜超过三块,斜垫铁应成对使用,且垫铁尽可能在地脚螺栓处。同一组垫铁应点焊在一起,以免设备运转时产生震动,使其移位。g)采用隔振措施的制冷设备或制冷附属设备,其隔振器安装位置应正确;各个隔振器的压缩量,应均匀一致,偏差不应大于2mm。h)设置弹簧隔振的制冷机组,应设有防止机组运行时水平位移的定位装置。11.5.2.5单体气密性试验及吹扫a)制冷附属设备在安装就位后,需做气密性试验和单体吹扫,气密性试验压力按设计要求进行,如无设计要求时可按设备随机携带的技术文件进行。b)对于在出厂前内部充氮气保护的设备,应在安装现场检查氮气有无泄漏,若氮气无泄漏时,可不做单体气密性试验。c)对组装式的制冷机组和现场充注制冷剂的机组,必须进行气密性试验、真空试验和充注制冷剂检漏试验,其相应的技术数据必须符合产品技术文件和有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d)设备单体试压合格后,应将内部余气放净,同时用压缩机对内部进行吹扫。对于内部设置有盘管的,要反复吹扫,直至确认内部无异物时,可视为吹扫合格。e)吹扫合格后的设备,如暂不进行系统配管,要将各种管口180
封闭,以防止异物进入内部。11.5.2.6地脚螺栓灌浆a)地脚螺栓孔灌浆前,应将灌浆处清洗干净,并将地脚螺栓放好、扶正,螺栓上放置平垫圈或斜垫及防松动弹簧垫圈,并使螺帽外露扣丝2~3扣或不大于螺栓直径的1/2长度。b)灌浆宜采用多棱角碎石混凝土,其强度应比基础混凝土强度高一级。灌浆时,一次灌入的混凝土不宜过多,要随浇随捣,使之充分密实,并确保地脚螺栓垂直度和设计精度不受影响。c)待地脚螺栓孔和基础灌浆达到规定强度后,应对设备进行二次精平,以纠正在灌浆中使设备的精度造成影响。d)当设备底座接触要求较高时,灌浆后精平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或上部用水泥砂浆,且灌浆厚度不应小于25mm。11.5.2.7基础抹面a)设备安装就位精平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抹面,以防止基础表面被污染。b)基础抹面使用的水泥砂浆标号应比基础本身混凝土的标号高一等级,砂浆中的沙子应为细河砂;c)基础抹面高度,应将设备垫铁抹平为宜。对于用水设备,抹后中间略高于四边,以便积水能顺利排出。11.5.2.8设备单机试运转a)制冷附属设备一般不做单机试运转,可随主机及管道系统共同参与系统试运转;b)如果附机上带有电动设备时,可将电动设备与附机脱离后进行调试,待确认无问题后,附属设备才能投入使用;c)制冷附属设备的各种管路、安全保障装置安装完毕,且润滑、冷却、给水、供气(汽)、电气、仪表、自控装置全部安装并检验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11.5.3季节性施工11.5.3.1冬季施工时,如对设备做强度水压试验,试验结束后,应将积水放净,防止冻坏设备或附件;181
11.5.3.2冬季施工时,如对地脚螺栓灌浆,完毕后,应采取养护措施。11.6质量控制标准11.6.1主控项目11.6.1.1制冷设备的严密性试验和试运行的技术数据,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对组装式的制冷机组和现场充注制冷剂的机组,必须进行吹污、气密性试验、真空试验和充注制冷剂检漏试验,其相应的技术数据必须符合产品技术文件和有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查试验记录或旁站检查。11.6.1.2制冷设备与制冷附属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制冷设备、制冷附属设备的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具有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验报告。b)设备的混凝土基础必须进行质量交接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c)设备安装的位置、标高和管口方向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地脚螺栓固定的制冷设备或制冷附属设备,其垫铁的放置位置应正确、接触紧密;螺栓必须拧紧,并有防松动措施。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查阅图纸核对设备型号、规格;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和性能检验报告。11.6.1.3直接膨胀表面式冷却器的外表应保持清洁、完整,空气与制冷剂应呈逆向流动;表面式冷却器与外壳四周缝隙应堵严,冷凝水排放应畅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检查。11.6.1.4燃油系统的设备与管道,以及储油罐及日用油箱的安装,位置和连接方法应符合设计与消防要求。182
燃气系统设备的安装应符合设计和消防要求。调压装置、过滤器的安装和调节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且应可靠接地。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检查。11.6.2一般项目11.6.2.1制冷设备与制冷附属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设备与制冷附属设备安装位置、标高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2的规定。表11-2制冷设备与制冷附属设备安装允许偏差允许偏差项次项目检验方法(mm)1平面位移10经纬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2标高±10水准仪或经纬仪、拉线和尺量检查b)整体安装的制冷设备,其机身纵、横向水平度的允许偏差为1‰,并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c)制冷附属设备安装的水平度或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并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d)采用隔振措施的制冷设备或制冷附属设备,其隔振器安装位置应正确;各个隔振器的压缩量,应均匀一致,偏差不应大于2mm。e)设置弹簧隔振的制冷机组,应设有防止机组运行时水平位移的定位装置。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在机座或指定的基准面上用水平仪、水准仪等检测、尺量与观察检查。11.6.2.2模块式冷水机组单元多台并联组合时,接口应牢固,且严密不漏。连接后机组的外表,应平整、完好,无明显的扭曲。183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11.6.2.3燃油系统油泵和蓄冷系统载冷剂泵的安装,纵、横向水平度允许偏差为1‰,联轴器两轴芯轴向倾斜允许偏差为0.2‰,径向位移为0.05mm。检查方法:在机座或指定的基准面上,用百分表、尺量、观察检查。检查数量:全数检查。11.6.2.4地脚螺栓紧固,转动设备应有防松动垫圈、螺母外露2-3扣丝。检验方法:小锤敲击,力矩扳手紧固和观察检查。检验数量:抽查10%,不少于1台。11.6.2.5垫铁位置正确,每组垫铁块放数不超过3块,碳钢垫铁应每组焊在一起。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验数量:抽查10%,不少于1台。11.6.2.6基础抹面平整,抹面高度应能将垫铁组抹进去为合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验数量:抽查10%,不少于1台。11.7产品防护11.7.1设备吊装搬运时,各种绳、扣均应安全可靠,运输过程中统一指挥协调,防止碰撞损坏设备;11.7.2设备安装就位后,如暂时不进行配管时,应将各种管口封堵好,以防异物进入;11.7.3设备本身所携带的各种贵重或易损仪器仪表,要有可靠的防损防盗措施;11.7.4在冬季施工时,如对设备做强度水压试验,试验结束后,应将积水放净,防止冻坏设备或附件;11.7.5设备及附属设备露天放置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184
11.8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控制措施11.8.1环境因素控制措施11.8.11在设备安装就位前,应将基础表面清扫干净,对被油污污染的基础表面,应剔除彻底,并将基础表面铲出麻面,以便二次灌浆和砂浆抹面时能够与基础紧密结合。11.8.1.2设备安装结束时,应将各种机具绳索及时回收保管,并将现场无关杂物清理干净。11.8.1.3制冷剂为R717时,不可将其外放,同时注意防火、防爆。11.8.2危险源控制措施11.8.2.1设备在运输、吊装中,绳索绑扎要合适、牢固、可靠,圆、筒形设备的拖动,下部应设置拖架,严禁采用设备本身滚动或拖动。11.8.2.2如采用滚杠移动设备时,操作时手不允许放置在滚杠壁外,防止滚杠转动挤、压伤手指。11.8.2.3在吊装作业时,要有专人指挥,专人操作,并且起重物下严禁有人,必要时应设专人监护。11.8.2.4设备就位时,要稳妥、可靠,防止因绳索晃动使设备摆动撞人或损坏设备本身。11.9质量记录执行本标准应形成以下质量记录:40-B1019技术交底记录C4001通风与空调设备、材料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验(试验)报告汇总表B1065-04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器具、设备进厂检查验收记录A2012混凝土设备基础外观及尺寸偏差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185
B1026主要设备开箱检验记录B1023设备安装过程中各项实测记录、隐蔽记录A8011空调制冷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C4013吸收式制冷系统试运转记录C4014压缩式制冷系统试运转记录注:以上表式采用《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配套表格》所规定的表式。186
12制冷剂管道安装工艺标准1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空调制冷系统制冷剂管道安装工艺程序、施工方法、安装要求、质量控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空调制冷系统工作压力低于2.5Mpa,工作温度在-20~150℃范围内,制冷剂和润滑油的管道、管件与阀件的安装工程施工。12.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42—20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5—1997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1998现场设备、金属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2.3术语《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术语和定义满足本工艺标准外,下列术语也满足本标准。12.3.1制冷系统187
为了达到制冷的目的,由制冷设备、阀件、管道、管件组成的系统。12.3.2阀件指制冷系统中的各种阀门、过滤器等。12.3.3管件指制冷系统中的弯管、三通、管箍、异径管等。12.3.4制冷剂指制冷系统中完成制冷循环的工作介质。12.4施工准备12.4.1技术准备12.4.1.1施工图齐全,并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会审,已形成会议纪要。12.4.1.2相关的施工技术文件齐全有效。如设计图纸、图纸会审纪要、质量计划、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标准图等。12.4.1.3认真熟悉设计图纸及相关的技术文件;掌握施工工艺流程、施工程序及技术质量要求。12.4.1.4制定科学的施工技术、环境职业健康及安全保护措施。12.4.1.5对施工人员应进行技术及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交底,并形成交底记录。12.4.1.6施工的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施工技术资质,特殊工种的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12.4.1.7根据施工图进行管道位置、标高测量放线,检查并找出支、吊架预埋铁件。12.4.1.8各种技术资料用表齐备。12.4.2物资准备12.4.2.1用于工程项目的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质量符合现行设备、材料技术标准要求。12.4.2.2采用的管材、型钢和焊接材料应符合设计规定,并具有出厂合格证明和质量鉴定文件。188
12.4.2.3制冷系统的各类阀件的规格型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合格证,并按要求进行检验,作好记录。12.4.2.4设备基础已按设计要求具备,并经检查符合要求。12.4.2.5无缝钢管、铜管的几何尺寸符合有关标准要求。无缝管内外表面应无明显腐蚀、无裂纹、重皮及凹凸不平等缺陷。铜管内外璧均应光洁、无疵孔、裂缝、结疤、层裂或气泡等缺陷。并应进行除锈、清洗、脱脂、内部防腐。对暂时不用的管子应将管口封闭,并保持内壁干燥。12.4.3施工设施准备12.4.3.1施工机械砂轮切割机、手持砂轮机、空气压缩机、真空泵、电动(手动)试压泵、电气焊设备、倒链、台钻、电锤、坡口机等。12.4.3.2工具用具压力工作台、铜管扳边器、手锯、套丝机、管钳、套筒扳手、梅花扳手、活扳手等。12.4.3.3监测装置钢直尺、钢卷尺、角尺、半导体测温计、压力表、U形压力计、线坠、水平尺等。12.4.3.4灭火器具灭火器、干沙、防火铁锨等消防器材。12.4.4作业条件准备a)建筑结构工程施工完毕,与管道连接的设备已安装完毕,管道穿越结构的孔洞已配合预留,尺寸正确。预埋件设置恰当,符合制冷管道施工要求。b)按施工图所示管道位置、标高测量放线,查找出支、吊架预埋件。现场的安全配套设施完成。c)现场临电设置完成。材料、施工设施到位。12.5施工工艺189
12.5.1施工工艺流程制冷剂管道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2-1。图12-1制冷剂管道施工工艺流程12.5.2操作要求190
12.5.2.1管道支、吊架的制作a)制作管道支、吊架应按照管道系统所在的空间位置、现场支持结构的具体情况及管道的材质、规格、重量等确定支、吊架的形式和所用材料。支、吊架形式应在国标图集中选用。对于直径较大或超重管道的支、吊架应按设计要求制作,即要节约材料又能保证支、吊架强度。b)用来制作管道支、吊架的型钢应平直,若有变形应进行矫正。矫正的方法有冷矫和热矫两种,小规格型钢一般采用冷矫正,较大型钢应采用热矫正。矫正的顺序为先矫正扭曲,再矫正弯曲。c)管道支、吊架的结构形式、材质、加工尺寸、制作精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随意更改,支、吊架上的螺杆、螺栓孔应使用台钻或手电钻打孔,不得用氧气-乙炔焰割孔。d)管道支、吊架的焊接方式、方法及焊接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焊接应牢固,焊缝、缝口应饱满,外形美观,保证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不得有漏焊、欠焊、裂纹、咬肉等缺陷。e)管道支、吊架制作完毕后,应清除焊缝、缝口的药皮及氧化物,并进行除锈防腐处理。埋入混凝土内的预埋件焊接口处应清理干净,但不得刷防腐漆。12.5.2.2管道支、吊架的安装管道支、吊架的安装生根方式通常有预埋件法、埋栽法、膨胀螺栓法等。安装时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择其安装生根方式。a)支、吊架安装前应根据施工图纸要求位置进行测量放线,并在支、吊架安装位置进行标识。b)立管支、吊架安装时应先把最上面的一个管件固定好,再用线坠在中心处吊线,管道支架可在垂线上确定。c)当管道直线段较长时,先把两端的支架位置确定好,然后以两端支架为基准,用拉线法找出中间各支架的坐标。d)连接制冷机的吸、排气管道应设置单独支架。管径小于或等于20mm的铜管道,在阀门处应设置支架。管道上下平行敷设时,191
吸气管应设在下边。几组并列安装的配管,其弯曲半径应相同,间距、坡向、倾斜度应一致。支吊架间距见表12-1。表12-1制冷系统管道支吊架的间距外径×壁厚气体管无绝液体管无绝气体管有绝液体管有绝(mm)热层(m)热层(m)热层(m)热层(m)10×2.0-1.05-0.2714×2.0-1.35-0.4518×2.0-1.55-0.6022×2.01.951.850.750.7632×2.52.602.351.021.0238×2.52.852.501.201.1645×2.53.252.801.421.4057×3.53.803.331.921.9076×3.54.603.942.602.4289×3.55.154.322.752.60108×4.05.754.253.103.00133×4.06.805.403.803.65159×4.57.656.104.564.30219×6.09.407.385.90-273×7.010.908.407.35-325×8.012.259.408.66-377×10.013.4010.4010.00-12.5.2.3制冷系统管道安装192
a)管道穿越墙体或楼板处应设钢制套管,套管的直径应大于管道直径两个等级,且丝扣和管道焊缝不得置于套管内。钢制套管应与墙面或楼板底面平齐,但应比地面高出20~50mm。管道与套管的空隙应用隔热不燃材料填塞,同时不得将套管作为管道的支承。b)铜管切口表面应平整,不得有毛刺,凹凸等缺陷,切口平面应垂直于管轴线,允许偏差为管径1%以内。铜管和铜合金的弯管可用热弯或冷弯,椭圆率不应大于管径的8%。管口翻边后应保持同心,不得出现裂纹、分层豁口及褶皱等缺陷,并应有良好的密封面。连接可采用承插式钎焊、套管式钎焊以及套筒法兰连接和新式压接连接,其中承口的扩口深度不应小于管径,扩口方向应迎介质流向。c)液体管道不得向上安装成“∩”形,以免形成气囊,气体管道不得向下安装成“∪”形,(特殊的回油弯除外)以免形成液囊。从液体干管引出支管,应从干管底部或下侧面接出,从气体干管引出支管,应从干管顶部或上侧面接出。有两根以上的支管与干管相接,连接部位应相互错开,间距不应少于2倍支管管径,且不宜小于200mm。c)弯管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3.5倍管直径,其最大外径与最小外径之差不应大于0.08倍管直径,同时不得使用焊接弯管(虾壳弯)及褶皱弯管。制作分流三通时,应按介质流向由主管上顺流向引出支管。d)制冷系统管道的坡度及坡向,如无设计要求应符合表12-2要求。e)与制冷机或其它设备相连接的管道不得强行对口。f)氨制冷系统管道不得采用铜管和镀锌管道,系统中的附件、阀门及填料不得用铜制或铜合金(磷青铜除外)。12.5.2.4制冷系统的阀门安装a)制冷剂阀门安装前应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强度试验压力为阀门公称压力的1.5倍,时间不得少于5min;严密性试验压力193
为阀门公称压力的1.1倍,持续时间30s不漏为合格。合格后应保持阀体内干燥。如阀门进、出口封闭破损或阀体锈蚀的还应进行解体清洗。表12-2制冷系统管道的坡度和坡向管道名称坡向坡度(‰)压缩机吸气水平管(氟)压缩机≥10压缩机吸气水平管(氨)蒸发器≥3压缩机排气水平管油分离器≥10冷凝器水平供液管贮液器1~3油分离器至冷凝器水平管油分离器3~5b)阀门的安装位置、方向与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牢固紧密,操作机构灵活,排列整齐美观。水平管道上安装带手柄的手动截止阀,手柄不得向下。电磁阀、调节阀、热力膨胀阀、升降式止回阀等的阀头均应向上竖直安装。垂直管道上安装的阀门手柄应朝向便于操作的地方。c)热力膨胀阀的安装位置应高于感温包。感温包应安装在蒸发器末端的回气管上,与管道接触良好,绑扎紧密,并用绝热材料密封包扎,其厚度宜与管道绝热层相同。d)自控阀门应按设计要求安装,在连接封口前做开启动作试验。e)安全阀安装时排放口应朝向安全地带,安全阀与设备之间不得设置阀门,调整试验后应予以铅封。12.5.2.5制冷系统的测量控制仪表安装a)所有测量仪表按设计要求均采用专用产品,压力测量仪表须用标准压力表进行校正,温度测量仪表须用标准温度计校正,作好记录。194
b)所有仪表应安装在光线良好、便于观察、不妨碍操作检修的地方。c)压力继电器和温度继电器应安装在不受震动的地方。12.5.2.6制冷系统吹污、气密性试验及抽真空a)系统吹污:整个制冷系统是一个密封而又清洁的系统,不得有任何杂物存在,应采用清洁干燥的空气对整个系统进行吹污,压力取0.6MPa。氟利昂系统可用惰性气体。将残存在系统内的铁屑、焊渣、泥砂等杂物吹净。吹污前应选择在系统的最低点设置排污口。如系统较长,可采用几个排污口进行分段排污。此项工作按次序连续反复进行多次,为便于观测建议采用白色布来检查吹出的气体5分钟内无污物为合格。吹污后应将系统中阀门的阀芯拆下清洗(安全阀除外)。b)系统气密性试验:系统内污物吹净后,应对整个系统(包括设备、阀件)进行气密性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按表12-3的压力保持24h,前6h压力降不应大于0.03MPa,后18h除去因环境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波动外,压力无变化为合格。表12-3系统气密性试验压力(绝对压力MPa)活塞制冷机离心式制冷机系统压力R717R502R22R134aR123低压系统1.81.81.20.3高压系统2.02.51.60.3——制冷剂为氨的系统,采用压缩空气进行试压。制冷剂为氟利昂系统,采用瓶装压缩氮气进行试压。对于较大的制冷系统也可采用压缩空气,但须经干燥处理后再充入系统。195
——检漏方法:用肥皂水对系统所有焊口、阀门、法兰等连接处进行仔细涂抹检漏。试压过程中如发现泄露,检修必须在泄压后进行,不得带压修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气密性试验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设备技术文件规定;设计和设备技术文件无要求时,按正压试验压力为0.2MPa(表压),保持24h,压降不大于66.5Pa为合格。c)系统的抽真空试验:在气密性试验合格后,用真空泵将系统抽空。其真空试验的剩余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设备技术文件规定;设计和设备技术文件无要求时,对于氨系统不应高于8KPa,氟利昂系统不应高于5.3KPa,并保持24h,氨系统压力以无变化为合格,氟利昂系统压力回升不大于0.53KPa为合格;离心式制冷机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执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真空气密性试验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执行,设备技术文件无要求时,绝对压力应小于66.5Pa,持续24h,升压不大于25Pa为合格。12.5.2.7管道防腐a)制冷管道、型钢、托吊架等金属制品必须作好除锈防腐处理,安装前可在现场集中进行。如采用手工除锈,应用钢丝刷或砂布反复清刷,直至露出金属本色,再用棉布擦净锈尘。b)刷漆时,必须保持金属面干燥、洁净,漆膜附着良好,厚度均匀,无遗漏。c)制冷管道的刷色调和漆,按设计进行。d)施工方法见本册工艺标准第15章《风管、管道及设备防腐施工工艺标准》12.5.2.8系统充制冷剂a)系统充灌制冷剂时,应将装有质量合格的制冷剂钢瓶用磅秤称好重量,做好记录,用连接管与机组注液阀接通,利用系统内的真空度,将制冷剂注入系统。对氨制冷系统充灌制冷剂时,应加过滤器,氟利昂制冷系统应加干燥过滤器。b)当系统内的压力升至0.196~0.294MPa时,应对系统再次进行检漏。查明泄露后应予以修复,再充灌制冷剂。196
c)系统的压力与钢瓶的压力相同时。即可启动压缩机,加快充入速度,直至符合系统需要的制冷剂重量。d)活塞式制冷机充注制冷剂应按下列步骤进行:首先充注适量制冷剂,氨系统加压到0.1~0.2MPa,用酚酞试纸检漏。氟利昂系统加压到0.2~0.3MPa,用卤素喷灯或卤素检漏仪检漏,无渗漏时,再按技术文件规定继续加液。充注时应防止吸入空气和杂质,严禁用高于40℃的温水或其它方法对钢瓶进行加热。12.5.2.9制冷管道绝热施工方法见本册工艺标准第13章《制冷管道系统绝热施工工艺标准》。12.5.3季节性施工12.5.3.1冬季施工时,冷凝水系统采用充水试验,应当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并及时进行排水。12.5.3.2夏季使用压缩空气,要考虑到空气湿度的影响,应将空气干燥后再充入系统。12.5.3.3进行气密性试验时,应考虑到温度变化因素的影响,应每小时记录一次温度和压力,试验终了时的压力按公式12-1计算。P2=P1〔273+t2/273+t1〕………………(12-1)式中P1——试验开始时的压力(MPa);P2——试验终了时的压力(MPa);t1——试验开始时的环境温度(℃);t2——试验终了时的环境温度(℃)。12.6质量控制标准12.6.1主控项目12.6.1.1制冷系统的管道、阀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制冷系统管道、管件和阀门的型号、材质及工作压力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具有出厂合格证、质量证明书。b)法兰、螺纹等处的密封材料应与管内的介质性能相适应。197
c)制冷剂液体管不得向上装成“∩”形。气体管道不得向下装成“∪”形(特殊回油管除外);液体支管引出时,必须从干管底部或侧面接出;气体支管引出时,必须从干管顶部或侧面接出;有两根以上的支管从干管引出时,连接部位应错开,间距不应小于2倍支管直径,且不小于200mm。d)制冷机与附属设备之间制冷管道的连接,其坡度与坡向应符合设计及设备技术文件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表12–2的规定。e)制冷系统投入运行前,应对安全阀进行调试校核,其开启和回座压力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检20%,且不得少于5件。第e)款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核查合格证明文件、观察、水平仪测量、查阅调校记录。12.6.1.2燃油管道系统必须设置可靠的防静电接地装置,其管道法兰应采用镀锌螺栓连接或在法兰处用铜导线进行跨接,且接合良好。检查数量:系统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查阅试验记录。12.6.1.3燃气系统管道与机组的连接不得使用非金属软管。燃气管道的吹扫和压力试验应为压缩空气或氮气,严禁用水。当燃气供气管道压力大于0.005Mpa时,焊缝的无损检测的执行标准应按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且采用超声波探伤时,应全数检测,以质量不低于Ⅱ级为合格。检查数量:系统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查阅探伤报告和试验记录。12.6.1.4氨制冷剂系统管道、附件、阀门及填料不得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磷青铜除外),管内不得镀锌。氨系统的管道焊缝应进行射线照相检验,抽检率为10%,以质量不低于Ⅱ级为合格。在198
不易进行射线照相检验操作的场合,可用超声波检验代替,以不低于Ⅱ级为合格。检查数量:系统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查阅探伤报告和试验记录。12.6.1.5输送乙二醇溶液的管道系统,不得使用内镀锌管道及配件。检查数量:按系统的管段抽查20%,且不得少于5件。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查阅安装记录。12.6.1.6制冷管道系统应进行强度、气密性试验及真空试验,且必须合格。检查数量:系统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旁站、观察检查和查阅试验记录。12.6.2一般项目12.6.2.1制冷系统管道、管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管道、管件的内外壁应清洁、干燥;铜管管道支吊架的型式、位置、间距及管道安装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制冷机的吸、排气管道应设单独支架;管径小于等于20mm的铜管道,在阀门处应设置支架;管道上下平行敷设时,吸气管应在下方。b)制冷剂管道弯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3.5D(管道直径),其最大外径与最小外径之差不应大于0.08D,且不应使用焊接弯管及皱褶弯管。c)制冷剂管道分支管应按介质流向弯成90°弧度与主管连接,不宜使用弯曲半径小于1.5D的压制弯管。d)铜管切口应平整、不得有毛刺、凹凸等缺陷,切口允许倾斜偏差为管径的1%,管口翻边后应保持同心,不得有开裂及皱褶,并应有良好的密封面。e)采用承插钎焊焊接连接的铜管,其插接深度应符合表12-4的规定,承插的扩口方向应迎介质流向。当采用套接纤焊焊接连接时,其插接深度应不小于承插连接的规定。199
f)采用对接焊缝组对管道的内壁应齐平,错边量不大于0.1倍壁厚,且不大于1mm。表12-4承插式焊接的铜管承口的扩口深度表(mm)铜管规格≤DN15DN20DN25DN32承插口的9~1212~1515~1817~20扩口深度铜管规格DN40DN50DN65承插口的21~2424~2626~30扩口深度g)管道穿越墙体或楼板时,管道的支吊架和钢管的焊接应按本标准有关规定执行。检查数量:按系统抽查20%,且不得少于5件。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12.6.2.2制冷系统阀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制冷剂阀门安装前应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强度试验压力为阀门公称压力的1.5倍,时间不得少于5min;严密性试验压力为阀门公称压力的1.1倍,持续时间30s不漏为合格。合格后应保持阀体内干燥。如阀门进、出口封闭破损或阀体锈蚀的还应进行解体清洗。b)位置、方向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c)水平管道上的阀门的手柄不应朝下,垂直管道上的阀门手柄应朝向便于操作的地方。d)自控阀门安装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电磁阀、调节阀、热力膨胀阀、升降式止回阀等的阀头均应向上;热力膨胀阀的安装位置应高于感温包,感温包应装在蒸发器末端的回气管上,与管道接触良好,绑扎紧密。200
e)安全阀应垂直安装在便于检修的位置,其排气管的出口应朝向安全地带,排液管应装在泄水管上。检查数量:按系统抽查20%,且不得少于5件。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旁站或查阅试验记录。12.6.2.3制冷系统的吹扫排污应采用压力为0.6MPa的干燥压缩空气或氮气,以浅色布检查5min,无污物为合格。系统吹扫干净后,应将系统中阀门的阀芯拆下清洗干净。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旁站或查阅试验记录。12.7产品防护12.7.1管道预制加工、防腐、安装、试压等工序应紧密衔接,如施工有间断,应及时将敞开的管口封闭,以免进入杂物堵塞管子。12.7.2经酸洗和脱脂合格后的管道,安装以前仍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12.7.3搬运阀门时,不允许随手抛掷。吊装时,绳索应栓在阀体与阀盖的法兰连接处,不得栓在手轮或阀杆上。12.7.4吊装重物不得采用已安装好的管道作为吊点,已保温的管道不得在其上部施放脚手板或踩踏。12.7.5安装在墙上、混凝土柱上和地沟内的支架,宜在建筑工程施工配合时预留或预埋铁件,不宜任意打洞,以免损坏建筑物。12.7.6安装用管洞的修补工作,必须在面层粉饰之前全部完成。粉饰工作结束后,修补时,墙、地面建筑物成品不得碰坏。12.7.7土建粉饰工作期间,必要时应设专人监护已安装完的管道、阀部件、仪表等。防止其它施工工序插入施工时破坏成品。12.7.8交工验收前,要采取措施专门组织人员,对现场安装的产品进行有效监护,并且要随时关锁施工所在建筑物的门、窗。12.8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控制措施12.8.1环境因素控制措施201
12.8.1.1管道的脱脂,清洗用的溶剂和酸碱溶液,属有毒、易燃、易暴和腐蚀性的物品,使用时应有必要的防护用品。工作地点应通风良好,并有适当的防火措施。12.8.1.2脱脂溶剂不得与浓酸、浓碱接触,脱脂后的废液应当妥善处理。禁止将危害环境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12.8.1.3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考虑好通风换气的措施。尤其是打磨钍、钨棒的地点,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钍、钨极要放在密封的铅盒内。打磨人员应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12.8.1.4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漆等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防止污染空气。12.8.1.5使用密封式的圈筒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处理施工中的废弃物。12.8.1.6采取洒水等有效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12.8.1.7对产生噪声的施工机械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轻噪声扰民。12.8.2危险源控制措施12.8.2.1使用电动工具或电气设备时,应在空载情况下启动。操作人员应戴上绝缘手套。电动工具或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停机进行修理。12.8.2.2进行电气焊作业,必须清理干净作业区域内的可燃物品。如有规定和必要时,应办理动火证。12.8.2.3使用梯子时,竖立的角度不应大于60°,小于35°。梯子上部应用绳子系在牢固的物件上,梯子底部应当用麻布或橡皮包扎,以防梯子滑倒。合梯两扇之间应用绳索系牢。12.8.2.4高处作业时必须戴好安全带,穿好防滑鞋。12.8.2.5管道吹扫的排气或排气管,应接至室外安全地点。12.8.2.6用酸、碱液清洗管子,应穿戴好防护用品,酸、碱液槽必须加盖,并设明显标志。脱脂溶剂不得与浓酸、浓碱接触,二202
氯乙烯与精馏酒精不能同时使用。其工作地点应通风良好,并有防火措施。12.9质量记录执行本标准应形成以下质量记录:04-B1019技术交底记录A8011空调制冷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C4001通风与空调设备、材料出厂合格及进场检验(试验)报告汇总表。B1065-04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器具、设备进厂检查验收记录C2004阀门及散热器安装前强度严密性试验记录C4005空调水系统管道、制冷剂管道吹洗(脱脂)记录C4009空调、制冷管道焊口检查(探伤)记录表C4010通风、空调风管、管道绝热、防腐检查记录表C4006制冷系统管道气密性试验记录C2002管道系统强度和严密性试验记录注:以上质量记录应采用《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配套表格》所规定的格式。203
13制冷系统管道及设备绝热施工工艺标准13.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空调制冷系统与空调水系统的管道、设备采用不同绝热材料的施工工艺程序、施工方法、施工要求、质量控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空调工程中制冷剂与空调水系统的管道、设备绝热工程施工。13.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126—89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3.3术语《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术语和定义满足本工艺标准外,下列术语也满足本标准。13.3.1绝热为了减少保温对象的热源向外部传递热量或减少保冷对象的外部热源向对象内部传递热量的措施。204
13.3.2防潮层防止水汽侵入绝热层的封闭薄膜或涂层。13.3.3保护层对绝热层、防潮层起保护作用的面层。13.4施工准备13.4.1技术准备13.4.1.1熟悉图纸设计内容,了解绝热层、防潮层及保护层的材质、厚度等技术要求。13.4.1.2了解各绝热材料生产厂家配套胶黏剂的使用方法,适应温度等相关性能参数。13.4.1.3制定科学的技术措施、安全保护措施,并进行书面技术交底。13.3.2物资准备13.3.2.1管壳:岩棉管壳、矿渣棉管壳、玻璃棉管壳、硬聚氨脂泡沫塑料管壳、铝箔超细玻棉管壳、橡塑管壳、聚笨乙烯泡沫塑料管壳等。13.3.2.2预制瓦:泡沫混凝土瓦、珍珠岩瓦、蛭石瓦、石棉瓦等。13.3.2.3卷材:聚笨乙稀泡沫塑料、岩棉、橡塑等。13.3.2.4防潮层:玻璃丝布、聚乙稀薄膜、夹筋铝箔、油毛毡等。13.3.2.5保护层:玻璃丝布、薄铝板、薄镀锌钢板、铝箔纸、塑料复合板、钢丝网、薄玻璃钢板、不锈钢板等。13.3.2.6辅助材料:铝箔胶带、石棉灰、水泥、胶黏剂、防火涂料、保温钉、自攻螺钉等。13.3.2.7材料的质量要求a)各种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并具有出厂合格证明和质量鉴定文件。b)绝热材料的材质、厚度、密度、含水率、导热系数等性能参数符合设计要求。205
c)玻璃丝布的经向和纬向密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玻璃丝布宽度应符合施工需要。d)防潮层、保护层及辅助材料均应符合设计及环保的相关要求。13.4.3施工设施准备13.4.3.1施工机具交直流电焊机、砂轮切割机等。13.4.3.2工具用具钢锯、木工锯、绕锯、手扳锯、电剪刀、铁剪刀、钢丝钳、划针、样冲、螺丝刀、手电钻、抹子、泥板等。13.4.3.3监测装置钢板尺、钢卷尺、角尺、靠尺、楔形塞尺、标度划规等。13.4.4作业条件准备13.4.4.1管道及设备的水压试验合格、防腐处理结束。如果先做绝热层,应将管道的焊接处及接口留出,待水压试验合格后,再补做绝热层。13.4.4.2需保温的管道地沟、管道井内杂物已清理干净。13.4.4.3湿作业的灰泥保护管壳在冬季施工时,要有防冻措施。13.4.4.4场地应清理干净,有良好的照明设施,冬雨期施工应有防冻防雨措施。13.5施工工艺13.5.1空调水系统的管道绝热13.5.1.1预制瓦块绝热施工工艺流程预制瓦块绝热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3-1。13.5.1.2预制瓦块绝热施工操作要求a)瓦块运放将验收合格的不同规格的预制瓦块运至施工地点,沿管线堆放。堆放时应确保瓦块的规格尺寸与管道管径相配套。b)配制填充料206
石棉灰泥的配制按石棉灰、水泥3︰7比例配制。施工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施工设施准备作业条件准备填充、抹面料配制立管托盘焊接预制瓦块安装技术交底记录、物资合格证书、检验报填抹缝隙告及验收记录安装保护壳检验记录不符合不符合处置检查验收和再验收符合符合结束图13-1预制瓦块绝热施工工艺流程c)焊立管托盘绝热施工前应在立管外壁上焊支撑托盘,其位置应设在距立管卡子200mm处,其数量,当立管高度小于或等于5m时,设一个支撑托盘;当立管高度大于5m时,应设不少于2个支撑托盘。支撑托盘直径不大于包括绝热层的厚度的管外径。d)预制绝热瓦块施工绝热瓦块施工时,应在瓦块内侧抹5~10mm厚的石棉灰泥作为填充料。瓦块的横缝塔接应错开,纵缝应布在下方。根据瓦块直207
径大小,选用18#、20#镀锌铁丝将瓦块绑扎固定。绑扎头不宜过长,并将扎头插入瓦块缝内。e)填抹缝隙预制瓦块绑扎完后,应用石棉灰将瓦块之间缝隙填实抹平。f)抹保护壳在绝热层外抹石棉水泥保护壳,按设计要求规定厚度分层抹平压光,设计无规定时,其厚度不应小于15mm。采用油毡、玻璃丝布或金属板制作保护壳时参照本标准13.5.1.4条第c)款规定执行。g)注意事项1)除寒冷地区室外架空管道及室内防结露管道的法兰、阀门等附件按设计要求绝热外,一般法兰、阀门、套管伸缩器等不宜采取绝热措施,应在其两侧留70~80mm的间隙,在绝热层端部后抹60~70°的斜坡。2)绝热管道的支架处应留膨胀伸缩缝,并用石棉绳或玻璃棉填满。3)用硬质预制瓦块做管道绝热层,在直线管段上每隔5~7m应留一条间隙5mm的膨胀缝。13.5.1.3管壳制品绝热施工工艺流程管壳制品绝热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3-2。13.5.1.4管壳制品绝热施工操作要求a)管壳运放将绝热管壳运至施工地点,沿管线放置,确保管壳的规格与管道管径相匹配。b)管壳安装管壳制品绝热施工,一般由两人配合操作,一人将管壳剖开,对包在管道上,两手用力挤住,另一人用包装带扎紧,绑扎时用力要均匀,管壳接缝应平整,粗细应一致。c)保护层施工208
1)若采用不封边的玻璃丝布保护层时,要将毛边拆叠,不应外露,搭接宽度为40mm,缠绕用力均匀,压茬平整,保持外径粗细一致。2)若采用外敷铝箔保护层的管壳时,只需在接缝处粘铝箔粘胶带即可。施工时应将接茬留在管内侧。施工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技术交底记施工设施准备绝热管壳安装录、物资合格作业条件准备证书、检验报告及验收记录保护层安装不符合不符合处置检验记录检查验收和再验收符合符合结束图13-2管壳制品绝热施工工艺流程3)若采用薄镀锌钢板、不锈钢板、铝皮等作保护层时,立管应由下向上施工,保护壳横缝上压下,纵缝搭接口向内侧,水平纵缝搭接口应朝下,塔接长度一般为30mm,并有凸筋加固,采用自攻螺丝固定,间距均匀。13.5.1.5橡塑板等卷材绝热施工工艺流程橡塑板等卷材绝热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3-3。13.5.1.6橡塑板等卷材绝热施工操作要求a)绝热面清理被绝热的管道、设备外型应整齐,如有边棱残缺,形状不规则应先修补平整,并清理干净。209
b)卷材下料按管道绝热面尺寸裁好绝热材料,下料要准确,裁口要平直。c)涂刷粘胶剂涂刷粘胶剂前,应将管道或设备绝热表面擦拭干净,粘接材料应均匀地涂刷在管道及设备绝热的外表面上。图13-3橡塑板等卷材绝热施工工艺流程d)粘贴绝热层绝热层与管道及设备表面应紧密粘合,绝热层的纵横间接缝应错开。e)粘贴胶带绝热材料粘贴后,应把接缝、接口处用胶带纸均匀贴平,不得过紧过紧将绝热层凹下,过松凸出不牢靠,影响美观。210
13.5.2设备绝热13.5.2.1设备绝热施工工艺流程设备绝热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3-4。13.5.2.2设备绝热施工操作要求a)绝热层固定钉的制作绝热层固定钉可根据不同需要分别用直径6mm的圆钢、尼龙、镀锌板等制作,自锁垫圈用厚度为0.5mm厚的镀锌板制作,其内孔应比固定钉直径小0.3mm,用模具或冲床冲制。图13-4设备绝热施工工艺流程b)焊接绝热层固定钉先将设备表面除锈清扫干净后,焊接固定钉,再涂刷防锈漆。绝热层固定钉的间距应按绝热板材或棉毡的外形尺寸来确定,一般为250mm左右,但每块绝热板不应少于两块固定钉为宜。c)绝热层施工211
按设备的形状、尺寸切割好绝热材料,然后将其敷设在设备绝热表面,卡在固定钉上,使固定钉露出头,再将镀锌铁丝网敷上,用自锁垫圈嵌入固定钉上,压紧铁丝网,嵌入固定钉至少应露出5mm。铁丝网必须平整并贴紧在绝热材料上,最后按设计要求外面作保护层。13.5.3制冷剂管道绝热13.5.3.1制冷剂管道绝热施工工艺制冷剂管道绝热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3-5。施工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施工设施准备技术交底记绝热层施工作业条件准备录、物资合格证书、检验报告及验收记录防潮层施工保护层安装不符合不符合处置检验记录检查验收和再验收符合符合结束图13-5制冷剂管道绝热施工工艺流程13.5.3.2制冷管道绝热施工操作要求a)绝热层施工1)硬质绝热层管壳,可用16#~18#镀锌铁丝双股捆扎,捆扎的间距不应大于400mm,并用粘接材料紧贴在管道上,环缝应错开,管壳之间的缝隙不应大于2mm,并用粘结材料勾缝添满,管壳缝隙212
设在管道轴线的左右侧,当绝层厚度大于80mm时,绝热层应分层铺设,层间应压缝。2)半硬质及软质绝热制品的绝热层可采用包装钢带或14#~16#镀锌铁丝进行捆扎,其捆扎间距,对半硬质绝热制品不应大于300mm,对软质不大于200mm。3)立管直管段应自下而上顺序进行,水平管应按从最低点向最高处的顺序进行。4)每块绝热制品上捆扎件不得少于两道,不得用用螺旋式缠绕捆扎。5)弯头处应采用定型的弯头管壳或用直管壳加工成虾米腰块,每个应不少于3块,确保管壳与管壁紧密结合,美观平滑。6)设备管道上的阀门、法兰部位则应单独进行绝热。7)遇到三通处应先做主干管,后做分支管。凡穿过建筑物绝热管道的套管,与管子四周间隙应用绝热材料堵塞紧密。8)将膏体一层一层地直接涂抹于需要绝热的管道上。第一层的厚度应在5mm以下,第一层完全干燥后,再做第二层(第二层的厚度可以在10mm左右),依次类推,直到达到设计要求的厚度,然后再表面收光即可。表面收光层干燥后,就可进行特殊要求的处理如涂刷水涂料、油漆等,或按设计要求安装保护层。b)防潮层施工1)用板材做防潮层垂直管应自下而上,水平管应从低向高点顺序进行,环向搭缝口应朝向低端。2)防潮层应紧紧粘贴在隔热层上,封闭良好,厚度均匀松紧适度,无气泡、折皱、裂缝等缺陷。3)用卷材做防潮层,可用螺旋形缠绕的方法牢固粘贴在隔热层上,开头处应缠两圈后再呈螺旋形缠绕,搭接宽度为30~50mm。4)用油毡纸做防潮层,可用包卷的方式包扎,搭接宽度为50~60mm。油毡接口朝下,并用沥青玛蹄脂密封,每300mm扎镀锌铁丝一道。c)保护层施工213
1)用玻璃丝布缠裹,垂直管应自下而上,水平管则应从最低点向最高点顺序进行,开始应缠裹两圈后再呈螺旋状缠裹,搭接宽度应为1/2布宽,起点和终点应用胶黏剂粘接或镀锌铁丝捆扎,应缠裹严密,搭接宽度应均匀一致,无松脱、翻边、皱折和鼓包,表面应平整。2)玻璃丝布刷涂料或油漆,刷涂前应清除管道绝热层表面上的尘土、油污。油刷蘸的涂料不宜太多,以防滴落地上或其他设备上。3)金属保护层的材料,宜采用镀锌钢板或薄铝合金板。当采用碳素钢板时,其里外表必须涂敷防锈涂料,立管应自下而上,水平管应从管道低处向高处进行,使横向搭接缝口朝顺坡方向。纵向搭缝应放在管子两侧,缝口朝下。如采用平搭缝,其搭缝宜为20mm~25mm。有防潮层的绝热不宜使用自攻螺丝,以免刺破防潮层,保护层端头应封闭。13.6质量控制标准13.6.1主控项目管道的绝热,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材质、密度、规格与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如采用难燃材料时,应对其难燃性进行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检查数量:按批随机抽查1件。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材料合格证,并做点燃试验。13.6.2一般项目13.6.2.1管道绝热层厚度和平整度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3-1的规定。13.6.2.2管道阀门、过滤器及法兰部位的绝热结构应能单独拆卸。检查数量:按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5个。检查方法:观察检查。13.6.2.3管道绝热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214
a)绝热产品的材质和规格符合设计要求,管壳的粘贴应牢固、铺设应平整;绑扎应紧密,无滑动、松弛与断裂现象。表13-1管道及设备绝热的允许偏差的检验方法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0.1δ厚度用钢针刺入-0.05δ表面平整卷材5用2m靠尺和度涂抹10楔形塞尺检查注:δ表示绝热层厚度b)硬质或半硬质绝热管壳的拼接缝隙,保温时不应大于5mm、保冷时不应大于2mm,并用粘结材料勾缝填满;纵缝应错开,外层的水平接缝应设在侧下方。当绝热层的厚度大于100mm时,应分层铺设,层间应压缝。c)硬质或半硬质绝热管壳应用金属丝或难腐织带捆扎,其间距为300~350mm,且每节至少捆扎两道。d)松散或软质绝热材料按规定的密度压缩其体积,疏密应均匀。毡类材料在管道上包扎时,搭接处不应有空隙。检查数量:按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0段。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及查阅施工记录。13.6.2.4管道防潮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防潮层应紧贴在绝热层上,封闭良好,不得有虚粘、气泡、褶皱、裂缝等缺陷。b)立管的防潮层,应有管道的低端向高端敷设,环向搭接的缝口应朝向低端,纵向的搭接缝应位于管的侧面,并顺水。c)卷材防潮层采用螺旋形的方式施工时,卷材的搭接宽度宜为30~50mm。检查数量:按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0m。215
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13.6.2.5金属保护壳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紧贴绝热层,不得有脱壳、褶皱、强行接口等现象。接口的搭接应顺水,并有凸筋加强,搭接尺寸为20~25mm。采用自攻螺栓固定时,螺钉间距应匀称,并不得刺破防潮层。b)户外金属保护壳的纵、横向接缝,应顺水;其纵向接缝应位于管道的侧面。金属保护与外墙或屋顶的交接处应加设泛水。检查数量:按数量抽查10%。检查方法:观察检查。13.6.3其他质量控制要求13.6.3.1多层管或施工地点狭窄时,应制定绝热施工的先后程序。13.6.3.2绝热施工前,应清除风管,水管及设备表面的杂物,对损坏的防腐层应及时进行修补。表面干燥后再进行绝热施工。13.6.3.3绝热层结构中有防潮层时,在金属保护层施工中,要注意保护好防潮层。13.6.3.4绝热层固定钉无论焊接还是粘接,应严格按工艺认真操作,使其牢固可靠,同时避免磕碰。13.6.3.5绝热材料尺寸裁剪要准确,矩形风管四角要适当加铁皮包角,玻璃丝布缠绕松紧要适度。13.6.3.6玻璃丝布甩头要卡牢或粘牢,镀锌铁丝严禁螺旋形缠绕,应采用双股捆扎,捆扎间距不应大于400mm,两面收紧,将捆扎头插入保温层内。13.6.3.7应用隔热材料填满填实过楼板和过墙套管或洞。13.6.3.8涂抹前根据厚度制作测量样针,边涂抹、边检测,边抹平。13.7产品防护13.7.1绝热材料应放在干燥处妥善保管,露天堆放应有防潮、防雨、防雪措施。防止挤压损伤变形,并与地面架空。216
13.7.2施工时要严格遵循先上后下、先里后外的施工原则,以确保施工完的绝热层不被损坏。13.7.3操作人员在施工时不得踩踏、挤压或将工具放在已施工好的绝热层上。13.7.4拆移脚手架时不得损坏绝热层,当与其他工种交叉作业时要注意共同保护好成品。13.7.5地沟及管井内管道及设备的绝热必须在其清理干净后,不再有下道工序损坏绝热层的前提下,方可进行绝热施工。13.7.6明装管道的绝热,土建喷浆施工时,应有防止污染绝热层的措施。13.7.7如有特殊情况拆下绝热层进行管道处理或其他工种在施工过程中损坏绝热层时,应及时按原样要求进行修复。13.7.8已安装好的金属保护壳上,严禁踩踏或堆放物品;对于施工中不可避免的踩踏部位,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对上人屋面距地面1m以内的绝热管道,经常过人之处,应做过桥保护措施。13.8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控制措施13.8.1环境因素控制措施13.8.1.1进行绝热层施工时,应轻拿轻放,防止玻璃棉矿渣棉碎屑飞扬,污染环境。13.8.1.2每天施工完后,应及时对作业场所的废弃的绝热材料进行清理,妥善处理,避免污染环境。13.8.2危险源控制措施13.8.2.1高处绝热作业应遵守脚手架、移动平台、单梯、合梯的安全技术要求,应系好安全带,使用工具袋,防止坠物伤人。13.8.2.2绝热施工人员应戴口罩、风镜、套袖、薄膜手套等防护用品。13.8.2.3地下设备、管道绝热施工前,应先进行安全检查,确认无瓦斯、毒气、易燃易爆物或酸毒等危险品,方可操作。217
13.8.2.4使用高凳、梯子应坚固平稳,上端要靠牢,下端应采取防滑措施,并设专人监护看管。13.9质量记录执行本标准应形成以下质量记录:04-B1019技术交底记录。C4001通风与空调设备、材料出厂合格证书或检验(试验)报告汇总表。B1065-04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器具、设备进厂检查验收记录C4010通风、空调风管、管道绝热、防腐检查记录A8016防腐与绝热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管道系统)。注:以上质量记录应采用《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配套表格》所规定的格式。218
14空调水系统管道与设备安装工艺标准14.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空调工程水系统的设备、管道及附件安装施工方法、施工程序、施工要求、质量控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空调工程冷(热)水、冷却水、凝结水系统的设备、管道及附件安装施工。14.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42—200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5—1997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1998现场设备、金属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4.3术语《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术语和定义满足本工艺标准外,下列术语也满足本标准。14.3.1卡套式连接219
用带锁紧螺帽和丝扣管件组成的专用接头而进行管道连接的一种连接形式。14.3.2沟槽式连接在管段端部压出凹槽,通过专用卡箍,辅以橡胶密封圈,扣紧沟槽而连接的方式。14.4施工准备14.4.1技术准备14.4.1.1熟悉技术资料。安装前应充分熟悉施工图纸、规范、标准图集及有关技术资料。14.4.1.2图纸会审。安装前应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并做好记录。14.4.1.3技术交底。安装前应由专业技术负责人或工长向作业班组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14.4.1.4大型设备安装应根椐现场情况,编制吊装方案。14.4.1.5施工前应组织安装各专业技术人员与建设(监理)单位、总包单位及装修单位共同商议,对机房、竖井各类管道的排列布置综合安排,形成统一意见,编制出空调水系统管道与设备安装与其他管线的综合布置图和施工措施。14.4.2物资准备14.4.2.1金属管材:无缝钢管、碳素钢管、镀锌钢管、铜管等。管材不得有弯曲、锈蚀、毛刺、重皮及凹凸不平现象。应具备出厂合格证及其他质量证明文件。14.4.2.2有机材料管道:硬聚氯乙烯(PVC-U)、聚丙烯(PP-R)、聚丁烯(PB)、交联聚乙烯(PE-X)、铝塑管、钢塑管、不锈钢衬塑管等材料管道,规格、种类、应符合产品标准要求,表面无明显压瘪、划伤等现象。14.4.2.3阀门:阀门型号、规格、材质及连接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铸造规矩、无毛刺、无裂纹、开关灵活严密、丝口无损伤、角度正确、强度符合要求、手轮完好,应具备出厂合格证书。220
14.4.2.4管件:材质、规格正确,与管道配套,无偏口、断丝和角度不准等现象。14.4.2.5其他材料:压力表、温度计等要计量准确。型钢、标准件要使用国标产品。软接头、法兰等要符合标准要求。14.4.2.6材料质量要求a)钢材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管材和型钢,应具备产品合格证书及材质证明。b)设备和阀门应具备产品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书。c)各种有机管道应具备产品合格证书及性能检测报告。14.4.3施工设施准备14.4.3.1施工机械套丝机、试压泵、台钻、手电钻、冲击钻、砂轮切割机、砂轮机、坡口机、钢管滚槽机、钢管开孔机、电焊机、复合管熔焊机、倒链等。14.4.3.2工具用具管钳、扳子、压力台、合梯、套丝板、园钢丝板、手锯、榔头、錾子、钢丝钳、螺丝刀、电气焊工具等。14.4.3.3监测装置钢卷尺、角尺、压力表、焊缝检验尺、水平尺、线坠、百分表、塞尺等。14.4.3.4施工设施要求各种机具应完好,符合使用功能的要求;按规定需鉴定的测量检验器具,应有合格的在使用期限内的鉴定证书。14.4.4作业条件准备14.4.4.1与空调水系统管道和设备安装有关的土建工程已施工完毕并检验合格,且具备安装的条件。14.4.4.2设备配管前,该设备应安装就位并检验符合设计要求,方可配管施工安装。14.4.4.3管材、阀门、管道附件等经检验合格。各项施工机具已准备就绪。221
14.4.4.4焊工和起重工等特殊工种的施工人员应持证上岗。14.5施工工艺14.5.1工艺流程14.5.1.1水泵安装工艺流程见图14-1。14.5.1.2冷却塔安装工艺流程见图14-2。14.5.1.3管道安装工艺流程见图14-3。14.5.2操作要求14.5.2.1水泵安装a)设备基础验收安装前应对水泵基础进行复查验收,基础尺寸、标高、预留孔洞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基础表面平整、混凝土强度达到设备安装要求。b)设备开箱检查水泵安装前,与现场监理一同开箱检查水泵的名称、规格型号,核对铭牌的技术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水泵外观应完好,无锈蚀和损坏;根据设备装箱清单,核对零部件是否齐全、完好,并做好设备开箱检查记录。c)设备拆装检查对大型水泵根据产品要求进行拆装检查。拆装检查应采取正确的顺序,先拆泵的附件,然后再拆主机部分。d)水泵安装就位1)水泵安装就位前进行手动盘车,盘车应灵活,没有卡涩和异常声音等现象。2)水泵吊装时,吊钩、索具、钢丝绳应挂在底座或泵体和电机的吊环上;不允许挂在水泵或电机的轴、轴承座或泵的进出口法兰上。3)有隔振要求的水泵安装,其橡胶减振垫或减振器的规格型号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e)泵体找平找正222
技术准备施工准备物资准备施工设施准备作业条件准备设备基础验收技术交底记录、材料合格证书、检验报告及验收记录设备开箱检查主要设备开箱检查记录泵体拆装检查水泵安装就位泵体找平找正测量泵体偏差不符合不符合处置检查记录测量泵体偏差和再验收符合符合地脚螺检二次灌浆水暖设备单机运泵与管路连接电气系统接线测试转记录单台设备试运转设备安装不符合不符合处置验收记录设备安装验收和再验收符合符合结束图14-1水泵安装工艺流程223
在基础上水泵就位,安装地脚螺栓,用平垫铁和斜垫铁对水泵进行找平找正,再上紧地脚螺栓的螺母。灌浆所用材料配比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规定,解体安装的泵找平应以加工面为准,整体安装的应以进出口法兰面或其他水平加工基准面找平,两轴对中的找正应以连轴器为准。施工准备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冷却塔支腿基础验收施工设施准备技术交底记录、材料合格证书、检验作业条件准备报告及验收记录集水盘安装风机风筒安装填料安装水暖设备单机运转记录连接循环水管理风机试运转设备安装验收记录不符合不符合处置设备安装验收和再验收符合符合结束图14-2冷却塔安装工艺流程f)测量泵体偏差1)用水平仪和线坠在水泵进出口法兰和底座加工面上测量,整体安装的水泵纵向水平度偏差不应大于0.1‰,横向水平度偏差不应大于0.2‰;散装解体安装的水泵纵、横向水平度偏差均不224
大于0.05‰。技术准备施工准备物资准备施工设施准备作业条件准备核对阀门型号规格管道预制套管制安阀门强度支架做安装严密性验不符合阀门强度冷凝水管道安装不符合干管安装试验和严处置和密性试验符冷凝水再验收记录管道充冷凝水管道合立管安装符水记录充水试验不合符阀门安装支管安装符合合不符合不符合水压试验记录系统水压试验处置和不符合处置和再验收符合再验收空调水系统吹洗记录符合系统水冲洗符合不符合处置不符合隐蔽验收隐蔽验收记录和再验收符合符合结束图14-3管道安装工艺流程2)水泵与电机用连轴器连接时,用百分表在连轴器的轴向和径向进行测量和调整,使两轴心偏差轴向不应大于0.2‰,径向位移不应大于0.05mm。225
g)地脚螺栓的二次灌浆地脚螺栓的二次灌浆时,应保持螺栓处于垂直状态,混凝土的强度应比基础高1~2级,且不低于C25,灌浆前应将螺栓孔内清理干净,每个孔洞灌浆必须一次完成,分层捣实。并做好保护工作,灌浆料的强度达到70%以上,方可拧紧地脚螺栓。h)泵与管道连接1)泵与管道连接应在泵的地脚螺栓二次灌浆强度达到75%以上后进行。2)配管时,在泵出水口将柔性短管、止回阀、阀门依次进行连接。3)配管的法兰规格、技术参数应与水泵、阀门的法兰规格、技术参数相同。4)阀门安装应排列整齐,标高、手轮方向一致,美观且便于操作。阀门与水泵的接管应为柔性接口。柔性短管不得强行对口连接,与其连接的管道应设置独立支架。5)吸水管的水平段应向泵的吸入口抬高,坡度为2~5‰。6)吸入口的变径管采用上平偏心变径管,进、出口变径管的长度不小于变径管大小头管径差的2~5倍。7)泵的进、出口管道支架应设置合理,埋设牢固,管道的重量不应承担在泵体上。i)泵的试运转试运转前检查地脚螺栓紧固程度。机械密封应有冷却并装配正确,脱开连轴器,驱动机空载试运转合格后与副泵连接,在泵的入口加滤网,其有效总过流面积不应小于入口截面的2倍。试运转方法及程序见本工艺标准第十六章《通风与空调系统调试工艺标准》。14.5.2.2冷却塔及水处理设备安装a)安装前应对支腿基础进行检查,冷却塔的基础标高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的允许误差为±20mm,分角中心距误差为±2mm。226
b)冷却塔必须安装在通风良好的场所。c)塔体立柱与基础预埋钢板和地脚螺栓连接时,应找平找正。冷却塔的各部位的连接件应采用热镀锌或不锈钢螺栓。d)集水盘的拼接缝处应严密不渗漏。e)风筒组装时应保证风筒的圆度,特别是喉部尺寸。f)风机安装应严格按照风机安装的标准进行,安装后风机叶片的角度应一致,叶片端部与风筒壁的间隙应均匀。g)冷却塔的出水管及喷嘴方向、位置应正确。h)采用旋转布水器的逆流冷却塔,布水器不能弯曲变形,孔眼不能堵塞,旋转部分必须灵活,喷水出口应水平、方向一致,不能向下。i)冷却塔的填料安装应疏密适中、间距均匀。j)单台冷却塔安装水平度和垂直度允许偏差均为2‰。同一冷却水系统的多台冷却塔安装时,各台冷却塔的水平高度应一致,高度差不应大于30mm。k)由于一般冷却塔是玻璃钢制作及塔内填料多采用塑料制品,故应在施工中做好防火工作。l)水处理设备安装1)水处理设备的基础尺寸、地脚螺栓或预埋钢板的埋设应满足设备安装的要求,基础表面应平整。2)水处理设备的吊装应注意保护仪表和易损部位,设备找平后再拧紧地脚螺栓进行固定。3)与设备连接的管道,应在试压、冲洗完毕后再连接。4)在管道上的水处理设备要有专门的支架。14.5.2.3管道安装1套管制作安装a)套管管径应比穿过墙体或楼板的干管、立管管径大1~2号。保温管道的套管应留出保温层间隙。套管四周间隙应使用不燃绝热材料填塞紧密。不得将套管作为管道支撑。b)管道穿越墙体或楼板处应设钢制套管,管道接口不得置于227
套管内,过墙套管的长度为墙厚与墙两面抹灰厚度之和;过楼板的套管长度为结构板厚度与板底及板面建筑做法厚度之和再加20~50mm。c)镀锌铁皮套管适用于过墙支管,要求卷制规整,咬口接缝。d)套管安装:位于混凝土墙、板内的套管应在钢筋绑扎时安装,可点焊或绑扎在钢筋上。并有防止产生移位的措施。套管内应填松散材料,以防止混凝土浇注时堵塞套管。对有防水要求的套管应增加止水环。穿墙砌体的套管应配合土建及时准确放入。e)穿楼板的套管应把套管与立管之间的空隙用油麻、石棉绳等材料填实。保温管道应用保温材料填实。2管道的基本连接方法镀锌钢管应采用螺纹连接,当管径大于DN100时,可采用焊接、法兰连接或卡箍式、沟槽式连接等。但应对焊缝及热影响区的表面进行防腐处理。a)管道螺纹连接断管:根据现场测量尺寸,在选好的管材上画线,按线断管。用电动切割机断管,应将管材放在电动切割机卡钳上,对准画线卡牢,进行断管。断管时压手柄用力要均匀,不要用力过猛,断管后要将管口断面的铁膜、毛刺清除干净。用手锯断管,应将管材固定在压力案的压力钳内,将锯条对准画线,双手推锯,锯条要保持与管的轴线垂直,推拉锯用力要均匀,锯口要锯到底,不许扭断或折断,以防管口断面变形。套丝:将断好的管材,按管径尺寸分次套制丝扣,一般以管径15mm~32mm者套二次,管径40mm~50mm者套三次,管径70mm以上者套3次~4次为宜。——用手工套丝板套丝,先松开固定板机,把套丝板板盘退到零度,按顺序号装好板牙,把板盘对准所需刻度,拧紧固定板机,将管材放在压力案压力钳内,留出适当长度卡紧,将套丝板轻轻套入管材,使其松紧适度,而后两手推套丝板,带上2扣~3扣,再站到侧面扳转套丝板,用力要均匀,等丝扣即将套成时,228
轻轻松开板机,推机退板,保持丝扣应有锥度。管子螺纹长度尺寸详见表14-1。表14-1管子螺纹长度尺寸长丝短丝公称直径普通丝头(连接设备用)(连接阀类用)英长度长度长度(mm)螺纹数螺纹数螺纹数寸(mm)(mm)(mm)151/2148502812.06.5203/4169553013.57.5251188602615.06.51321/420917.07.51401/2221019.08.0502241121.09.01702/22712803301310043314——用套丝机套丝,将管材夹在套丝机卡盘上,留出适当长度将卡盘夹紧,对准板套号码,装好板牙,按管径对好刻度位置,固定板机,将润滑剂管对准丝头,开机推板,待丝扣套到适当长度,轻轻松开板机。——螺纹连接的管道,螺纹应清洁、规整,断丝或缺丝不大于螺丝扣数的10%;接口处根部外露螺纹为2~3扣,无外露填料;镀锌钢管的镀锌层应注意保护,对局部的破损处,应做防腐处理。配装管件:根据现场情况和施工图上管道的分支、走向,测量、切管,套丝装配管件。配装管件时应将所需管件带入管丝扣,试试松紧度(一般用手带入3扣为宜),在丝扣处缠绕聚四氟生料229
带或涂铅油、缠麻后带入管件,然后用管钳将管件拧紧,使丝扣外露2扣~3扣,清理聚四氟生料带余头或麻丝头,擦净铅油,编号放到适当位置等待组装调直。根据配装管件的管径的大小选用适当的管钳见表14-2。表14-2管钳适用范围表适用范围名称规格公称直径(mm)英制对照12″15~201/2″~3/4″14″20~253/4~1″1管钳18″32~501/4~2″24″50~802″~3″36″80~1003″~4″管段调直:将已装好管件的管段,在安装前进行调直。①在装好管件的管段丝扣处涂铅油,联接两段或数段,联接时不仅要考虑分支预留口方向而要照顾到管材的弯曲度,相互找正后再将分支预留口方向转到合适部位并保持正直。②管段连接后,调直前应按设计图纸核对其管径、分支预留口方向、变径部位是否正确。③管段调直要放在调管架上或调管平台上,一般两人操作为宜,一人在管段端头目测,一人在弯曲处用手锤敲打,边敲打,边观测,直至调直管段无弯曲为止,并在两管段连接点处标明印记,卸下一段或数段,再接上另一段或数段直至调完为止。④对于管件连接点处的弯曲过死或直径较大的管道可采用烘炉或气焊加热到暗红色(750℃左右)时,放在管架上将管道不停的转动,利用管道自重使其平直,或用木板垫在加热处用锤轻击调直,调直后在冷却前要不停的转动,等温度降到适当时在加热处涂抹机油。凡是经过加热调直的丝扣,必须标好印记,卸下来重新缠绕230
聚四氟生料带或涂铅油缠麻,再将管段对准印记拧紧。⑤配装好阀门的管段,调直时应先将阀门盖卸下来,将阀门处垫实再敲打,以防震裂阀体。⑥镀锌碳素钢管不允许用加热法调直。⑦管段调直时不允许损坏管材。b)管道法兰连接组对焊接钢法兰盘应准备一个法兰靠尺或直角尺。其要求是,管子纵向中心线应与法兰盘端面相互垂直。组对时,先把法兰盘套在管端,管端插入法兰盘厚度的一半以上,但不能超过端面的平面,然后用法兰靠尺检查上下端面是否垂直。若符合要求,先用电焊在上端点焊一处,转动180°再检查是否垂直;若不垂直,可用手锤敲击找正,完全垂直后再点焊一处。同上述方法,在相差90°的另外两个相对点上再点焊两点,就可以进行正式焊接。比较小的法兰也可以点焊三点。如果使用直角尺,则应测量法兰盘外表面与管壁是否相互垂直。同样采用对角找正的方法进行组对。值得注意的是,法兰盘外表面应与端面平行,否则测量的结果会不准确。法兰连接的要求——凡管段与管段采用法兰盘连接或管道与法兰阀门连接者,应按照设计要求的工作压力选用标准法兰盘;——法兰盘的连接螺栓直径、数量应符合表14-3的要求,紧固法兰盘螺栓时要对称拧紧,紧固好的螺栓外露丝扣应为2~3扣,突出螺母长度不宜大于螺栓直径的二分之一;——法兰盘连接衬垫,一般给水管(冷水)采用厚度为3mm的橡胶垫,供热、蒸汽、热水管道应采用厚度为3mm的石棉橡胶垫。垫片要与管径同心,不得放偏。c)管道焊接壁厚为4mm以下的管口对接,能够保证焊透可不开坡口,其对口间隙为1mm~2mm。坡口形式和尺寸见表14-5。壁厚为4mm及以上的管口对接,管端应开坡口,手工电弧焊的坡口角度一般为60°~70°,采用气焊坡口角度为60°~80°,231
钝边为1mm~2mm,对口间隙为1mm~3mm。表14-3常用规格平焊钢法兰连接螺栓直径、数量表管子PN0.6MPaPN1.0MPaPN1.6MPa公称直外径螺栓螺栓螺栓螺栓螺栓螺栓径(mm)(mm)直径数量直径数量直径数量1518M104M124M1242025M104M124M1242532M104M124M1243238M124M164M1644045M124M164M1645057M124M164M1647076M124M164M1648089M164M164M168100108M164M168M168125133M168M168M168150159M168M208M208200219M168M208M2012250273M1612M2012M2212300325M2012M2012M2212350377M2012M2016M2216400426M2016M2216M2716450480M2016M2220M2720500530M2016M2220M3020短管焊接时,相邻两环形焊缝间的间距不得小于200mm。对口232
的错口偏差不能大于管壁厚度的10%。不同厚度的管子对接焊时,两管壁厚度差不得超过较小厚度的10%,并且最多不得大于3mm,否则应对厚度大的管子进行加工。对接时,两根管子应成一条直线,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允许偏差为每米长度1.5mm。d)钢管沟槽式卡箍连接镀锌钢管沟槽式卡箍连接,将钢管用电动切割机切割出所需长度的直管,切口处毛刺用砂轮机打磨平整,将需加工沟槽的钢管架设在沟槽机及尾架上。用水平仪测量钢管水平度,调整钢管使之保持水平。将钢管端面与滚槽机止面贴紧,使钢管中轴线与滚槽机止面呈90°。启动滚槽机电机,缓慢压下千斤顶,使上压轮均匀滚压钢管,至预定沟槽深度即停机。用游标卡尺检查沟槽的深度和宽度,确认是否符合要求。松千斤顶卸荷,从滚槽机上取下钢管。并备好所需的卡箍配件。e)当空调水系统的管道,设计采用建筑用硬聚氯乙烯(PVC-U)、聚丙烯(PP-R)、聚丁烯(PB)与交联聚乙烯(PE-X)等有机材料管道时,其连接方法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要求的规定。设计和产品无要求时,其施工方法见《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有关章节。3管道支架制作安装a)下料:不同管径按要求选用型钢,一般型钢宜用砂轮切割机或型材切割机进行切割,较大的型钢可用氧气乙炔切割,切割后将氧化皮、毛刺等清除干净。b)开孔:应采用台钻等机械开孔,严禁使用氧气乙炔割孔。孔径应比所穿管卡直径大2mm左右。c)焊接:应按支架制作图或标准图进行组对,经点焊成型的支、吊架校核后正式焊接。d)防腐处理:焊接完成的支、吊架应及时作好除锈防腐处理。e)支、吊架安装:按图纸核对位置、标高,根据管径大小按照表14-9确定钢管支、吊架的最大间距,安装要牢固可靠。233
固定在建筑结构上的管道支架、吊架,不得影响结构的安全。对土建施工时已配合预埋的铁件,在管道安装前按设计要求的管标高进行复核,拉线定位焊接,管支、吊架的焊接方式、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焊接应牢固,焊缝应饱满,外形美观,保证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不得有漏焊、欠焊、裂纹、咬肉等缺陷。若因管道标高发生变化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如根据重新确定的管道标高,采取埋栽法、膨胀螺栓等办法为支、吊架生根。4干管安装a)管道在托架上安装时,先把管架在托架上,带上U型卡,然后安装第二节管,依次类推。b)安装管道前要检查管内有无杂物。在丝口处抹上铅油麻丝。应从进户处或分支点开始安装,一人找平管子,一人在接口处把第一节管相对固定,对准丝口慢慢转动,到用手转不动时,再用管钳上紧,外露2~3扣为好。焊接管道程序和丝接管道相同,对准后先点焊,检查管道是否平直,确认无误后正式施焊。c)方形补偿器安装:设有补偿器(膨胀节)的管道应设置固定支架,其结构形式和固定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器在安装前按规定做预拉伸,用钢管支撑,点焊固定;按图纸位置把补偿器放好,中心加支吊托架,用水平尺找好坡度,再把两边接口对正、找直、点焊、正式焊好,待管道调整完成,固定卡焊好之后,才可以把补偿器的支撑管拆掉。d)管道安装完毕,首先检查坐标、标高、坡度、变径、三通等的位置是否正确。用水平尺核对、调整坡度,合格后将管道固定牢固。e)要装好楼板上的钢套管,摆正后使套管上端高出地面面层20mm,卫生间至少要高出30mm,下端与顶棚抹灰面相平。水平穿墙套管与墙的抹灰面相平。5立管安装a)首先检查和复核各层预留孔洞是否在同一垂直线上。234
b)安装前按编号从第一节管开始安装,由上向下,两人操作,确认支管的标高、位置正确无误后,管道抹油缠麻,将立管逐段逐层安装,用管钳上紧,外露2~3扣。c)检查立管的标高、垂直度等是否准确,确认后用管卡紧固,然后填塞套管缝隙或预留孔洞。预留的管口,应作好保护措施。6支管安装a)核对各设备接口的安装位置及立管预留口的标高、位置是否正确。b)风机盘管、诱导器应采用柔性连接。c)安装活接头时,子口安装在进水方向,母口安装在出水方向。d)用钢卷尺、水平尺、线坠校核支管的坡度和距墙尺寸,复查立管和设备有无位移。合格后固定管道。7管道安装要求a)隐蔽管道应进行自检并经监理验收签字。b)焊接钢管、镀锌钢管不得采用热煨弯。c)闭式系统管路应按设计要求在系统最高处及所有可能积聚空气的高点设置排气阀,在管路最低点应设置排水管及排水阀。d)冷凝水排水管坡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其坡度宜≥8‰;软管连接的长度,不宜大于150mm。e)管道弯制弯管的弯曲半径,热弯不应小于管道外径的3.5倍、冷弯不应小于4倍;焊接弯管不应小于1.5倍;冲压弯管不应小于1倍。弯管的最大外径与最小外径的差不应大于管道外径的8%,管壁减薄率不应大于15%。8阀门安装a)首先要仔细查对阀门型号与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阀杆是否灵活,有无卡住和歪斜现象。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不合格者不得安装。b)阀门的安装位置、高度、进出口方向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连接应牢固紧密,便于操作。235
c)强度试验时,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5倍,持续时间不少于5min,阀门的壳体、填料应无渗漏。严密性试验时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1倍,试验压力在试验持续时间内应保持不变,以阀瓣密封面无渗漏为合格。阀门试验持续时间应符合表14-4规定。d)水平管道上的阀门,阀杆宜垂直向上或向左右偏45°,也可水平安装,但不宜向下安装。e)搬运阀门时不允许抛掷。吊装时,绳索应栓在阀体与阀盖的法兰连接处,不得栓在手轮或阀杆上。f)阀门安装时应关闭阀门。注意阀门的介质流动方向。g)对带操作机构和传动装置的阀门,应在阀门安装好后,再装操作机构和传动装置。在安装前进行清洗,安装完后再进行调整,使其动作灵活、指示准确。9水压试验a)根据水源的位置和管路系统情况,制定试压方案和技术措施,根据方案连接安装水压试验管路。b)检查试压系统中的管道、设备、阀件、支架等是否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变更内容全部施工完毕。对于不能参与试验的系统、设备、仪表等是否采取了可靠的隔离措施。试验压力表是否已经校验,表盘的最大刻度值应符合试验要求。安全措施应全部落实到位。c)水压试验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冷热水、冷却水系统的试验压力,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1.0Mpa时,为1.5倍工作压力,但最低不小于0.6Mpa;当工作压力大于1.0Mpa时,为工作压力加0.5Mpa。对于大型或高层建筑垂直位置差较大的冷(热)媒水、冷却水管道系统宜采用分区、分层试压和系统试压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建筑可采用系统试压方法。分区、分层试压:对相对独立的局部区域的管道进行试压。236
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0min,压力不得下降,再将系统压力降至工作压力,在60min内压力不得下降、外观检查无渗漏为合格。系统试压:在各分区管道与系统主、干管全部连通后,对整个系统的管道进行系统的试压。试验压力以最低点的压力为准,但最低点的压力不得超过管道与组成件的承受压力。压力试验升至试验压力后,稳压10min,压力下降不得大于0.02MPa,再将系统压力降至工作压力,外观检查无渗漏为合格。各类耐压塑料管的强度试验压力为1.5倍工作压力,严密性工作压力为1.15倍的设计工作压力。凝结水系统采用充水试验,应不渗漏。d)打开阀门开始向系统注水,开启系统高处的排气阀,使系统中的气体排尽,待注满水后,关闭排气阀和进水阀,停止注水。打开连接加压泵的阀门,用电动或手动试压泵向系统加压,同时打开压力表上的旋塞阀,观察压力表的升高情况,每加压一定数值,应停下来对管路进行全面检查,无异常现象再继续加压。系统试压达到合格验收标准后排掉管内存水,填写试验记录。10系统冲洗a)冲洗前将孔板、喷嘴、滤网、节流阀和止回阀的阀芯等拆除,妥善保管,待冲洗合格后再重新安装。对不允许冲洗的设备应进行隔离。b)水冲洗的排放管应接入可靠的排水沟或井中,并保证排水畅通,排放管的截面积不应小于被冲洗管道截面积的60%。c)水冲洗时应使水流速尽可能大或不小于1.5m/s,以出水透明度与入口处目测一致,无可见杂物为合格。14.5.3季节性施工要求14.5.3.1暴雨、台风前后,要检查施工用临时设施、机电设备、临时线路,如有问题立即排除。14.5.3.2夏季作业应调整作息时间。高温作业的场所,应加强通风和降温措施。14.5.3.3冬季施工,应将管道系统、设备内的水放空,防止冻坏237
管道和设备。冬季施工使用煤炭取暖时,要防止煤气中毒,要防止火灾。14.6质量控制标准14.6.1主控项目14.6.1.1空调水系统的设备与附属设备、管道、配件及阀门的型号、规格、材质及连接形式应符合设计规定。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5件。检查方法:观察外观质量并检查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材料进场验收记录。14.6.1.2管道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隐蔽管道必须经监理验收签字。b)焊接钢管、镀锌钢管不得采用热煨弯。c)管道与设备的连接,应在设备安装完毕后进行,与水泵、制冷机组的接管必须为柔性接口。柔性短管不得不得强行对口连接,与其连接的管道应设置独立支架。d)热水及冷却水系统应在系统冲洗、排污合格(目测:以排出口的水色和透明度与入水口对比相近,无可见杂物),再循环试运行2h以上,且水质正常后才能与制冷机组、空调设备相贯通。e)固定在建筑结构上的管道支架、吊架,不得影响结构的安全。管道穿越墙体或楼板处应设钢制套管,管道接口不得置于套管内,钢制套管应与墙体饰面或楼板低部平齐,上部应高出楼层地面20~50mm,并不得将套管作为管道支撑。保温管道与套管四周间隙应使用不燃绝热材料填塞紧密。检查数量:系统全面检查。每个系统管道、部件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5件。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旁站或检阅试验记录、隐蔽工程记录。14.6.1.3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外观检查合格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水压试验。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238
a)冷热水、冷却水系统的试验压力,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1.0MPa时,为1.5倍工作压力,但最低不小于0.6MPa;当工作压力大于1.0MPa时,为工作压力加0.5MPa。b)对于大型或高层建筑垂直位置差较大的冷(热)媒水、冷却水管道系统宜采用分区、分层试压和系统试压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建筑可采用系统试压方法。分区、分层试压:对相对独立的局部区域的管道进行试压。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0min,压力不得下降,再将系统压力降至工作压力,在60min内压力不得下降、外观检查无渗漏为合格。系统试压:在各分区管道与系统主、干管全部连通后,对整个系统的管道进行系统的试压。试验压力以最低点的压力为难,但最低点的压力不得超过管道与组成件的承受压力。压力试验升至试验压力后,稳压10min,压力下降不得大于0.02MPa,再将系统压力降至工作压力,外观检查无渗漏为合格。c)各类耐压塑料管的强度试验压力为1.5倍工作压力,严密性工作压力为1.15倍的设计工作压力。d)凝结水系统采用充水试验,应以不渗漏为合格。检查数量:系统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旁站观察或查阅试验记录。14.6.1.4阀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阀门的安装位置、高度、进出口方向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连接应牢固紧密。b)安装在保温管道上的各类手动阀门,手柄均不得向下。c)阀门安装前必须进行外观检查,阀门的铭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阀门标志》GB12220的规定。对于工作压力大于1.0MPa及在主干管上起到切断作用的阀门,应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准使用。其他阀门可不单独进行试验,但应按规定每批量抽查20%试验,且不得少于一个,合格后方可使用。强度试验时,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5倍,持续时间不少于5min,阀门的壳体、填料应无渗漏。239
严密性试验时,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1倍;试验压力在试验持续的时间内应保持不变,时间应符合表14-4的规定,以阀瓣密封面无渗漏为合格。检查数量:a)、b)条抽查5%,且不得少于1个。水压试验以每批(同牌号、同规格、同型号)数量中抽查20%,且不得少于1个。对于安装在主干管上起切断作用的闭路阀门,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按设计图核对、观察检查:旁站或查阅试验记录。14.6.1.5补偿器的补偿量和安装位置必须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应根据设计计算的补偿量进行预拉伸或预压缩。设有补偿器(膨胀节)的管道应设置固定支架,其结构形式和固定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在补偿器的预拉伸(或预压缩)前固定;导向支架的设置应符合所安装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检查数量:抽查20%,且不得少于1个。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旁站或查阅补偿器的预拉伸或预压缩记录。表14-4阀门压力持续时间严密性试验最短试验持续时间(s)公称直径DN(mm)金属密封非金属密封≤50151565~2003015250~4506030≥5001206014.6.1.6冷却塔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对含有易燃材料冷却塔的安装,必须严格执行施工防火安全的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按图纸核对,监督执行防火规定。240
14.6.1.7水泵的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性能指标。水泵正常连续试运行的时间,不应少于2h。检查数量:全面检查。检查方法:按图纸核对,实测或查阅水泵试运行记录14.6.1.8水箱、集水缸、分水缸、储冷罐的满水试验或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储冷罐内壁防腐涂层的材质、涂抹质量、厚度必须符合设计或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储冷罐与底座必须进行绝热处理。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尺量、观感检查,查阅试验记录。14.6.2一般项目14.6.2.1当空调水系统的管道,采用建筑用硬聚氯乙烯(PVC-U)、聚丙烯(PP-R)、聚丁烯(PB)与交联聚乙烯(PE-X)等有机材料管道时,其连接方法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要求的规定。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查20%,且不得少于2处。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验证产品合格证书和试验记录。14.6.2.2金属管道的焊接应符合下列规定:a)管道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管道对接焊口的组对和坡口形式等应符合表14-5规定。对口的平直度为1%,全长不大于10mm。管道的固定焊口应远离设备,且不宜与设备接口中心线相重合。管道对接焊缝与支、吊架的距离应大于50mm。b)管道焊缝表面应清理干净,并进行外观质量的检查。焊缝外观质量不得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中第11.3.3条的IV级规定。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查20%,且不得少于1处。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14.6.2.3螺纹连接的管道,螺纹应清洁、规整,断丝或缺丝不大于螺丝扣数的10%;接口处根部外露螺纹为2~3扣,无外露填料;镀锌钢管的镀锌层应注意保护,对局部的破损处,应做防腐处理。241
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查5%,且不得少于5处。检查方法:尺量、外观检查。表14-5管道焊接坡口形式和尺寸坡口尺寸项厚度T坡口坡口形式间隙C钝边P坡口角次(mm)名称(mm)(mm)α(゜)I形11~30~1.5--坡口3~9V形0~2.00~2.065~752坡口9~260~3.00~3.055~65T形32~300~2.0--坡口14.6.2.4法兰连接的管道,法兰面应与管道中心线垂直,并同心。法兰对接应平行,其偏差不应大于其外径的1.5‰,且不得大于2mm;连接螺栓长度应一致、螺母在同侧、均匀拧紧。螺栓紧固后不应低于螺母平面。法兰的衬垫规格、品种与厚度应符合设计的要求。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查5%,且不得少于5处。检查方法:尺量、外观检查。14.6.2.5钢制管道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管道和管件在安装前,应将其内、外壁的污物和锈蚀清除干净。当管道安装间断时,应及时封闭敞开的管口。b)管道弯制弯管的弯曲半径,热弯不应小于管道外径的3.5倍、冷弯不应小于4倍;焊接弯管不应小于1.5倍;冲压弯管不242
应小于1倍。弯管的最大外径与最小外径的差不应大于管道外径的8%,管壁减薄率不应大于15%。c)冷凝水排水管坡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其坡度宜≥8‰;软管连接的长度,不宜大于150mm。d)管道安装的坐标、标高和纵、横向的弯曲度应符合表14-6的规定。在吊顶内等暗装管道的位置应正确,无明显偏差。表14-6管道安装的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允许偏差项目检查方法(mm)室架空25外及按系统检查管道的坐标室地沟15起点、终点、分支点和内变向点及各点之间的埋地60直管。室架空±20用经纬仪、水准仪、内及液体连通器、水平仪、标高室地沟±15拉线和尺量检查外埋地±25水平管道DN≤100mm2L‰,最大40用直线、拉线和尺量平直度DN>100mm3L‰,最大60检查用直尺、线锤、拉线立管垂直度5L‰,最大25和尺量检查成排管段间距15用直尺尺量检查成排管段或成排阀门在用直线、拉线和3同一平面上尺量检查注:L-管道的有效长度(mm)243
e)冷热水管道与支、吊架之间,应有绝热衬垫(承压强度能满足管道重量的不燃、难燃硬质绝热材料或经防腐处理的木衬垫),其厚度不应小于绝热层厚度,宽度应大于支、吊架支承面的宽度。衬垫的表面应平整、衬垫接合面的空隙应填实。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5处。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14.6.2.6钢塑复合管道的安装,当系统工作压力不大于1.0Mpa时,可采用涂(衬)塑焊接钢管螺纹连接,与管道配件的连接深度和扭矩应符合表14-7的规定;当系统工作压力为1.0~2.5Mpa时,可采用涂(衬)塑无缝钢管法兰连接或沟槽式连接,管道配件均为无缝钢管涂(衬)塑管件。表14-7钢塑复合管螺纹连接深度及紧固扭矩公称直径1520253240506580100(mm)螺深度111315171820232733纹(mm)连66.577.5891011.513.5接牙数扭矩4060100120150200250300400(N·m)沟槽式连接的管道,其沟槽与橡胶密封圈和卡箍套必须为配套合格产品;支、吊架的间距应符合表14-8的规定。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5处。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查阅产品合格证明文件。14.6.2.7风机盘管机组及其他空调设备与管道的连接,宜采用弹性接管或软管(金属或非金属软管),其耐压值应大于等于1.5倍的工作压力。软管的连接应牢固、不应有强扭和瘪管。244
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5处。检查方法:观察、查阅产品合格证明文件。表14-8沟槽式连接管道的沟槽及支、吊架的间距公称直径沟槽深度允许偏差支、吊架的间端面垂直度(mm)(mm)(mm)距(mm)允许偏差(mm)65~1002.20~+0.33.51.0125~1502.20~+0.34.22002.50~+0.34.21.5225~2502.50~+0.35.03003.00~+0.55.0注:1.连接管端面应平整光滑、无毛刺;沟槽过深,应作为废品,不得使2.支、吊架不得支承在连接头上,水平管的任意两个连接头之间必须有支、吊架。14.6.2.8金属管道的支、吊架的型式、位置、间距、标高应符合设计或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支、吊架的安装应平整牢固,与管道接触紧密。管道与设备连接处,应设独立支、吊架;b)冷(热)媒水、冷却水系统管道机房内总、干管的支、吊架,应采用承重防晃管架;与设备连接的管道管架宜有减振措施。当水平支管的管架采用单杆吊架时,应在管道起点、阀门、三通、弯头及长度每隔15m设置承重防晃支、吊架。c)无热位移的管道吊架,其吊杆应垂直安装;有热位移的,其吊杆应向热膨胀(或冷收缩)的反方向偏移安装,偏移量按计算确定。245
d)滑动支架的滑动面应清洁、平整,其安装位置应从支承面中心向位移反方向偏移1/2位移或符合设计文件规定。e)竖井内的立管,每隔2~3层应设导向支架。在建筑结构负重允许的情况下,水平安装管道支、吊架的间距应符合表14-9的规定。f)管道支、吊架的焊接应由合格持证焊工施焊,并不得有漏焊、欠焊或焊接裂纹等缺陷。支架与管道焊接时,管道侧的咬边量,应小于0.1管壁厚。检查数量:按系统支架数量抽查5%,且不得少于5个。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14.6.2.9采用建筑用硬聚氯乙烯(PVC-U)、聚丙烯(PP-R)与交联聚乙烯(PEX)等管道时,管道与金属支、吊架之间应有隔绝措施,不可直接接触。当为热水管道时,还应加宽其接触面积。支、吊架的间距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要求的规定。检查数量:按系统支架数量抽查5%,且不得少于5个。检查方法:观察检查。表14-9钢管道支、吊架的最大间距公称直径15202532405070(mm)支架的L11.522.52.533.54最大间L22.533.544.556距(mm)公称直径80100125150200250300(mm)L1555.56.57.58.59.5支架的最大间6.56.57.57.599.510.5L2距(mm)对大于300mm的管道可参考300mm管道;246
14.6.2.10阀门、集气罐、自动排气装置、除污器(水过滤器)等管道部件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阀门安装的位置、进出口方向应正确,并便于操作;连接应牢固紧密,启闭灵活;成排阀门的排列应整齐美观,在同一平面上的允许偏差为3mm。b)电动、气动等自控阀门在安装前应进行单体的调试,包括开启、关闭等动作试验。c)冷冻水和冷却水的排污器(水过滤器)应安装在进机组前的管道上,方向正确且便于排污;与管道连接牢固、严密,其安装位置应便于滤网的拆装和清洗。过滤器滤网的材质、规格和包扎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d)闭式系统管路应在系统最高处及所有可能积聚空气的高点设置排气阀,在管路最低点应设置排水管及排水阀。检查数量:按规格、型号抽查10%,且不得少于2个。检查方法:对照设计文件尺量、观察和操作检查。14.6.2.11冷却塔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基础标高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允许误差为±20mm。冷却塔的地脚螺栓与预埋件的连接或固定应牢固,各连接部件应采用热镀锌或不锈钢螺栓,其紧固力应一致、均匀。b)冷却塔安装应水平,单台冷却塔安装水平度和垂直度允许偏差为2‰。同一冷却水系统的多台冷却塔安装时,各台冷却塔的水面高度应一致,高差不应大于30mm。c)冷却塔的出水口及喷嘴的方向和位置应正确,积水盘应严密无渗漏;分水器布水均匀。带转动布水器的冷却塔。其转动部分应灵活,喷水出口按设计或产品要求,方向应一致。d)冷却塔风机叶片端部与塔体四周的径向间隙应均匀。对于可调整角度的叶片,角度应一致。检查数量:全数检查。247
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积水盘做充水试验或查阅试验记录。14.6.2.12水泵及附属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水泵的平面位置和标高允许偏差为±10mm,安装的地脚螺栓应垂直、拧紧,且与设备底座接触紧密。b)垫铁组放置位置正确、平稳,接触紧密,每组不超过3块。c)整体安装的泵,纵向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1‰,横向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20‰,解体安装的泵纵、横向安装水平偏差均不应大于0.05‰。水泵与电机采用连轴器连接时,连轴器两轴芯的允许偏差,轴向倾斜不应大于0.2‰,径向位移不应大于0.05mm。小型整体安装的管道与水泵不应有明显偏斜。e)减振器与水泵及水泵基础连接牢固、平稳、接触紧密。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扳手试拧、观察检查,用水平仪和塞尺测量或查阅设备安装记录。14.6.2.13水箱、集水器、分水器、储冷罐等设备的安装,支架或底座的尺寸、位置符合设计要求。设备与支架或底座接触紧密,安装平正、牢固。平面位置允许偏差为15mm,标高允许偏差为±5mm,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膨胀水箱安装的位置及接管的连接,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旁站或查阅试验记录。14.6.3其他质量控制要求14.6.3.1二次灌浆混凝土强度未达到75%以上时,不得紧固地脚螺栓。14.6.3.2联轴器装配控制在允许偏差内,在管道连接后,应进行一次复查,如因管道问题使轴心偏离,则应对管道进行修整。14.6.3.3吸入管和输出管应有独立的支架,泵体不得直接承受管道的重量。248
14.6.3.4管口套丝螺纹要均匀、平整以保证丝口在热伸缩情况下良好。14.6.3.5支、吊架的钢构件应使用砂轮切割或手工切断,螺栓孔不得用电气焊割。14.7产品防护14.7.1泵的出、入口在未装管道前应临时封盖,防止杂物落入泵体中。在试运转前应将泵体、电机用彩条布或塑料布苫盖。14.7.2泵出、入口表计(压力表、温度计)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碰损、遗失。14.7.3管道调直时,应注意不得损伤丝扣接头。14.7.4安装好的管道不得用来支撑重物,并严禁蹬踩。14.7.5安装设备、配件时应轻拿轻放,使用绳索吊装时应捆扎牢靠,并加软质隔垫。14.7.6设备保温后严禁上人及放置重物,防止破坏保温层。14.7.7系统调试完,应在阀门上做好定位标志,运行中不得随便拧动。14.7.8设备、配件、材料堆放应隔潮、分类,要避免相互碰撞划伤损坏表面,并保持洁净卫生。14.8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控制措施14.8.1环境因素控制措施14.8.1.1使用切削钻孔设备时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避免噪音扰民和粉末污染。14.8.1.2使用后的吹扫蒸气和冲洗水的排放应接至可靠的排水井或排水沟,保证排放畅通、安全,避免污染环境。14.8.1.3每天施工完毕后,应对现场进行必要的清理14.8.2危险源控制措施14.8.2.1使用电器设备前,必须先检查是否漏电,如有故障必须249
待维修好后方可使用。14.8.2.2使用切削钻孔设备时,进退刀、钻时要用力均匀,不得用力过大过猛。14.8.2.3高空作业必须带好安全带,严防蹬滑或踩探头板。14.8.2.4用蒸气吹扫管道时,排除的管口应向上,防止伤人14.8.25进入工地必须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要系安全带。14.8.2.6使用的机械设备要求“一机、一闸、一漏电”,并在使用前检查是否完好。14.8.2.7操作旋转设备时,严禁戴手套,并应将袖口扎紧。14.8.2.8使用电、气焊施工时,要严加注意防火,焊接的地点周围严禁堆放各种易燃易爆物品,施工现场要有防火设施。14.8.2.9严禁在带压力的设备和管道上施焊。14.8.2.10搬运设备时,要防止摔坏设备,防止砸伤人。14.8.2.11用蒸汽吹洗时,排出口应朝上,防止伤人。用水冲洗的排放管,应接至排水沟或排水井,防止污染环境。14.8.2.12下班前要切断电源,检查周围的环境,没有起火危险后方可离去。14.9质量记录执行本标准应形成以下质量记录:B1016施工图纸会审记录04-B1019施工技术交底B1026主要设备开箱检验记录B1065-04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器具、设备进厂检查验收记录C4001通风与空调设备、材料出厂合格证书或检验(试验)报告汇总表。C4002阀门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记录C4005空调水系统管道、制冷剂管道吹洗记录C4007空调水系统管道强度试验及严密性试验记录250
C4008冷凝水管道通水试验记录C4015泵类设备单体运行记录A8012空调水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金属管道)A8013空调水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非金属管道)A8014空调水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设备)A8016防腐与绝热施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管道系统)注:以上表式采用《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配套表格》所规定的格式。251
15风管、管道及设备防腐施工工艺标准15.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风与空调工程中风管、部件,制冷系统与空调水系统的设备、管道及支吊架防腐油漆施工的程序、方法、要求和质量控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中金属风管、部件,空调用制冷工程的冷冻水、冷却水、冷凝水、制冷剂等管道及设备和支吊架的防腐油漆施工。15.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15.3术语《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术语满足本工艺标准外,下列术语也满足本标准。15.3.1防腐是为了防止风管及构件等金属材料表面氧化腐蚀而采取的措施。15.3.2溶剂252
能溶解和稀释树脂、沥青、硝化纤维素等产品,是改变油漆粘稠度的挥发性液体。15.3.3稀释剂使用溶剂根据溶解力、挥发速度和对漆膜的影响等情况配制的混合溶液。根据油漆的性能溶剂可直接作为稀释剂使用。15.4施工准备15.4.1技术准备15.4.1.1防腐施工的方法、层次和防腐用油漆的品种应符合设计要求。15.4.1.2防腐油漆施工前操作人员应熟悉所用油漆的性能参数,包括油漆的表干时间、理论用量以及按说明书施工情况下的漆膜厚度等。15.4.1.3熟悉厂家随产品所带使用说明书的内容,掌握所使用油漆的组份和配制比。15.4.1.4制定施工技术、安全保护措施,并向作业人员做书面技术交底。15.4.2物资准备15.4.2.1常用油漆性能及用途见表15-1。15.4.2.2溶剂和稀释剂常用溶剂和稀释剂有:汽油、松香水、松节油、醇类(乙醇等)、酮类(丙酮)、酯类(乙酸、乙酯、乙酸丁脂、乙酸戊脂等)、笨类(笨、甲笨、二甲笨等)等。15.4.2.3常用腻子常用腻子的配合比使用方法见表15-2。15.4.2.4材料质量要求a)选用油漆的品种、颜色应符合设计要求,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b)油漆及油漆辅料应具有出厂合格证书和质量鉴定文件,应使有效保质期内的合格产品,过期油漆不得使用。253
c)溶剂、稀释剂应与油漆配套,不配套的溶剂、稀释剂不能使用。d)腻子应具有很牢固的附着力,对上层有较好的结合力,要求色泽一致,操作工序简单,干燥快,封闭性能好。表15-1常用防腐油漆品种性能用途表类名称型适用温配套施工性能主要用途别号度(℃)要点耐腐蚀性可用汽沥青能良好,耐用于金属油、二甲漆水、防潮性-20~70表面作防潮、苯、松节油LO1—6能好,干燥防水、防腐等稀释、涂、快喷均可耐土壤腐用于室内沥煤焦蚀,防锈性刷不少的钢构表面沥青漆能好,耐水—于两层,施及地下管道青LO—17性强,干燥工方便等快类涂刷不耐氧化少于两层,沥青氮、二氧化用于防止间隔12小耐酸漆硫、氨气、硫酸等对金时。涂于金-20~70氯气、盐酸属腐蚀的管属表面或L50—1及无机酸,道等铁红防锈腐着力较强漆上或磷化底漆上聚氨耐酸、碱脂磁漆用于除航聚腐蚀,耐水、S04—1空油以外的配套品油,防潮、氨棕黄-55~燃料油、化工种:S06—1霉,耐溶剂,脂锌黄聚155设备、管道两层;S04漆膜坚硬、氨脂底等、两种漆配—1两层类光亮,附着漆合使用力强S06—1254
续表15-1类适用名称性能温度主要用途配套施工要点型号别(℃)各色干燥较慢,用于室内涂于金属、磷油性调漆膜较软、光外一般金属、化底漆、红丹油和漆亮。附着力较木质物件及性防锈漆面上。YO3—1强,耐侯性比﹤120建筑物表面用200号溶剂汽较好,不易粉油或松节油作化、龟裂稀释剂红丹防锈性能用于钢铁配套面漆为油油性防好,干后附着表面作防锈酚醛磁漆、醇酸锈漆力强,柔韧性打底。但不能磁漆及油性调脂Y53—1好,干燥慢,100用于铝锌表和漆。用200号易涂刷,但制面,也不可单溶剂汽油或松类漆烧焊易中独使用节作稀释剂毒铁红防锈性能用于室内配套面漆为油性防较好,附着力外钢铁表面酚醛磁漆及油锈漆强,漆膜较软作防锈打底。性调和漆,用﹤150Y53—2铝锌表面不200号溶剂汽油能用,不可单或松节油作稀独使用释剂锌黄、防锈性能锌黄酚醛两层底漆后铁红、灰良好,附着力底漆用于铝涂面漆,醇酸磁酚酸底强合金表面;铁漆,氨基烘漆,—漆红用于钢铁纯酚醛磁漆酚F06—8表面醛树锌黄、防锈性能锌黄酚醛两层底漆后脂铁红纯好,附着力底漆用于铝涂面漆,醇酸磁类酚醛底强,耐热、防合金表面。漆、氨基烘漆、漆潮耐盐雾性—铁红、纯酚纯酚醛磁漆,用F06—9能好醛底漆可配二甲苯、松节油合过氧乙烯稀释使用效果好255
续表15-1类适用名称性能温度主要用途配套施工要点型号别(℃)各色耐酸(除硝用于金属、涂在金属、磷酚醛滋酸、浓硫酸木材或磷化化底漆或防锈漆外),耐水,底漆、防锈底底漆上,底漆一F04—1附着力强,光—漆上,效果好层,室外磁漆二泽好,漆膜坚层以上。用200硬,耐候性次号溶剂汽油或酚于醇酸磁漆松节油稀释醛灰酚4小时表面用于一般底漆或面漆树醛防锈干燥,24小时要求的钢铁两层,用200号—脂漆可完全干燥表面防锈打溶剂汽油、松节类F53—2底油稀释酚醛防锈性能用于室内配套面漆为防锈漆好,附着力很外金属表面,纯酸磁漆、酚醛F53—5强,干燥快,取代红丹防磁漆、调和漆—易施工,无锈漆,用在钢毒,防火铁表面防锈打底磷化对金属表用于有色使用前,以树底漆面有极强的及黑色金属脂液基料与磷XO6—1附着力,可省底层的防锈,化液按4︰1混去磷化或钝但不可代替合,磷化液用量化处理,增加一般底漆不可任意增减。﹤60金属上有机用乙醇与丁醇乙涂层附着力,按3︰1混合作烯防止锈蚀,延稀释剂树长涂层寿命脂类各色常温下耐用于室内不能与其他乙烯防硫酸、盐酸、外设备及管漆混用,根据锈漆氢氧化钠;耐道,室外管道酸、碱等程度,70~X52—1油及醇类;耐优于其他涂可涂2~4层,配100候性优;耐海料,可用于水制白色或灰色水、耐晒、抗下金属结构颜料有钛白粉湿热和管道和氧化锌256
续表15-1适用类名称配套施工性能温度主要用途别型号要点(℃)耐酸性尚可,涂或喷在用于室机械强度较好,涂底漆的金醇酸磁内外金属耐侯性比油性属表面,用漆﹤100和木材表调和漆及酚醛200号溶剂汽CO4—2面作面层磁漆好。但耐水油或松节油涂料性差稀释刷或喷,配防锈性能良用于金套面漆为醇好,附着力较铁红醇属管道打酸磁漆、沥青强,于醇酸磁漆-40~酸底漆底。但不适漆、过氧乙稀等多种面漆结60醇CO6—1用于湿热漆等,稀释喷合好,耐油、坚酸环境涂用甲苯,涂硬,耐候性较好树刷用松节油脂涂1~2层耐候性、耐水用于室醇酸底漆用各色醇性和附着力比外金属管醇酸腻子补酸磁漆C04-2好,能耐—道和构件平,再涂醇酸CO4—42油,但干燥时间表面作面底漆两层,最长层后涂该磁漆两层银白色,对钢用于室铁及铝表面具内外金属银粉漆有较强的附着﹤150结构和金—CO1—2力,漆膜受热后属管道面不易起泡,耐漆水、耐热用作地耐化学腐蚀,云铁环氧环下、水下管环氧沥有良好的物理底漆两层,环氧道、水闸贮青清漆机械性能,漆膜氧沥青漆两树-55~槽等防潮,云铁环坚牢,对金属、层即可,或直脂155防化学腐氧底漆水泥腐着力强,接涂刷环氧漆蚀(用云铁HO1—4耐水性好,施工沥青漆三层类环氧底漆方便即可打底)257
续表15-1适用类名称配套施工性能温度主要用途别型号要点(℃)耐水、防锈铁红、铁红用于硝基外性优,漆膜坚锌黄环黑色金属,锌用磁漆H05韧耐久,对金—氧底漆黄用于有色—6环氧烘属附着力良H06—2金属漆好耐化学腐蚀性能较好,在金属环各色耐硫酸、氢氧表面涂两氧用于防化环氧防化钠、盐酸、-40~层以上,配树学腐蚀的金锈漆二甲苯、盐110套底漆,用脂属管道H52—3水、油、漆膜铁红环氧漆腐着力好,坚底漆类韧耐久与磷化红丹底漆配套用于各种环氧防有较佳防-40~使用,可提金属表面防锈漆腐蚀能力110高漆膜防锈,专作底漆H53—3盐雾、防潮、防锈蚀15.4.3施工设施准备15.4.3.1施工机械空气压缩机、磨光机、喷砂装置、手提砂轮机等。15.4.3.2工具用具钢丝刷、粗纱布、喷壶、喷枪、直排毛刷、滚动毛刷、裁纸刀、毛刷子、油漆桶、梯子、高架凳、钢丝钳、钢锯、锉刀、腻子板、钢丝箩、搅拌棒等。15.4.3.3监测装置压力表、漆膜测厚仪、钢卷尺、钢针、靠尺、塞尺等。15.4.3.4灭火器具泡沫灭火器、干沙、防火铁锨等。15.4.4作业条件准备258
15.4.4.1油漆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配置完毕,熟化时间达到油漆使用要求。表15-2常用腻子腻子用途及使用俗称配合比名称方法石膏粉︰厚漆︰熟桐油︰用于预先涂油性汽油(松香水)=3︰2︰1︰0.7有底漆的金属厚漆腻油填密(0.6);表面凹处作填子酌加少量炭黑、水和催干剂嵌用是现成产品,从桶内取出即用于金属物环氧自干可使用,腻子太稀可酌加石膏面填平,干结后腻子腻子粉或铅粉。如果干硬可加些光非常坚硬耐磨油或二甲笨稀释用老粉或石膏粉加入适量用于喷好头喷漆快干喷漆拌和再加水即成,喷漆︰道面漆后填补腻子腻子香蕉水︰老粉=1︰1︰8砂眼缺陷用15.4.4.2待防腐处理的构件表面应无灰尘、锈蚀、油渍等污物,并保持干燥。待防腐油漆的焊缝应检查合格,焊渣、药皮、氧化物已清理干净。15.4.4.3待防腐油漆的管材、型钢及板材应按使用要求已进行矫正调整处理。15.4.4.4承压管道应压力试验合格,在特殊情况下,需提前作防腐油漆,应留出焊口,待管道压力试验合格后,再补作防腐油漆。15.4.4.5施工现场环境温度、湿度符合作业要求。照明、通风良好,冬雨季施工应有防冻、防雨措施。15.4.4.6设备、支吊架、法兰、风管等,半成品制作已完毕,并经质检合格。259
15.4.4.7高处作业的脚手架已完成,并能满足使用功能和安全功能。15.4.4.8施工机械、梯子、高架凳等已准备齐全。15.4.4.9风管检验试压合格和土建工程已全部完毕。15.5施工工艺15.5.1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5-1。图15-1防腐施工工艺流程15.5.2操作工艺15.5.2.1除锈去污除锈去污分人工除锈、机械除锈及化学去污三种。260
a)人工除锈是用钢丝刷或粗砂布擦拭金属结构表面油迹和锈斑或用手提砂轮机清除金属表面的锈迹,对于锈物严重的构件先用榔头敲击或用废砂轮片除去严重的厚锈和焊渣,再用钢丝刷、粗砂布除去氧化皮、浮锈及其他污垢,直到露出金属光泽,用棉纱或破布擦拭干净。b)机械除锈有喷砂除锈、电动砂轮除锈、电动旋转钢丝刷除锈等,通风工程常用机械喷砂除锈。机械喷砂除锈是用0.4MPa~0.6MPa压缩空气将粒度0.5mm~2mm的干净砂子顺汽流方向,喷嘴与金属表面成70°~80°夹角,相距100mm~150mm喷射到有锈垢的金属表面上,靠砂子的打击使金属表面的锈垢脱落,露出金属本色。机械喷砂除锈所用的压缩空气不应含有油脂和水分,空气压缩机出气口应装设油水分离器;喷砂所用的砂粒应坚硬且有棱角,筛出其中的泥土杂质,并经过干燥处理。c)除油去污法即用化学药剂清除金属表面的油垢锈迹。对于油污严重的金属风管表面去油污,其方法适应范围、施工要点见表15-3。15.5.2.2油漆配置a)稀释剂的配置:由溶剂根据溶解力挥发速度和对油漆的影响等情况考虑而配置的。使用时应选择合适的稀释剂配方,不同类型的油漆采用不同的配方。一般油漆出厂已带配套的稀释剂,若未提供稀释剂,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配置,常见的配方见表15-4。b)油漆调配:油漆调配按设计规定及油漆出厂所带说明书规定进行,油漆的稀稠程度应根据金属构件表面的光洁度、施工作业的季节、气候等因素确定,油漆的稀稠度一般手工涂刷达到盖地而不流淌,不显刷迹,机械喷涂能达到良好的雾化效果。配置好的油漆应均匀、色泽一致,油漆在配置前应搅拌均匀,不同型号的油漆不能混在一起用,同型号的不同厂家的油漆也不能混用,261
配置油漆量要适当,一个作业面层或一项工程上所用的油漆量宜一次配够。表15-3金属表面去污方法去污方法适用范围施工要点溶煤焦油溶剂(甲笨、二甲除油、油有的油垢要反复溶剂苯等);石油矿物溶剂(溶脂、可溶污解和稀释。最后要用干清剂汽油、煤油);氯代烃类物和可溶净溶剂清洗,避免留下洗(过氯乙烯、三氯乙烯等)涂层薄膜氢氧化纳30g∕l;磷酸三除可皂清洗后充分冲洗干纳15g∕l;水适量化的油、油净,并做纯化处理(用碱(也可购成品)脂和其他含有0.1%左右重的铬液污物酸,重铬酸纳或重铬酸钾溶液清洗表面乳煤油67%;松节油22.5%;除油、油清洗后用蒸汽或热剂月酸5.4%;三乙醇胺3.6%;脂和其他水将残留物从金属表除丁基溶纤剂1.5%污物面上冲洗净污(也可购成品)表15-4常用油漆稀释剂参考配方油漆名称稀释剂溶配方沥青漆200号煤焦油溶剂(200号溶剂汽油或二甲苯)聚氨脂漆无水二甲苯70%、无水环乙酮20%、无水醋酸丁脂10%环氧漆环已酮10%、丁醇30%、二甲苯60%油基漆200号溶剂汽油50%、松节油50%氨基漆二甲苯50%、丁醇50%(200号煤焦油溶剂)硝基漆醋酸丁酯20%、醋酸乙酯20%、丁醇16%、甲苯44%过氯乙烯漆丙酮12%、醋酸丁脂38%、二甲苯50%262
c)通风空调工程管道面漆的配置颜色,当设计无要求时可按见表15-5执行。表15-5通风空调工程管道面漆配置颜色表管道名称颜色管道名称颜色高压排气管红色制冷剂液体管氨管黄色、氟管银灰色低压吸气管蓝色冷冻水送水管绿色放空管黑色冷冻水回水管棕色放油管紫色冷却水管天蓝色15.5.2.3涂刷底漆油漆作业方法分手工涂刷和机械喷涂两种,施工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油漆的性能、施工条件、设备情况进行选择。a)手工涂刷:手工涂刷使用油漆刷子、小漆桶进行,每次涂刷应少蘸油漆,增加蘸油频次,防止油漆流淌,提高涂刷质量,防止油漆滴落污染环境,减少油漆浪费。手工涂刷应自上而下,从左至右,先里后外,先斜后直,先难后易,纵横交错进行。涂层应薄厚均匀一致,无漏涂。手工涂刷应分层进行,涂刷层数按设计要求进行,设计无要求时,空气洁净系统的油漆按表15-6进行,薄钢板用油漆按表15-7进行,制冷管道用油漆按表15-8进行。在上一层漆干后,才能进行下一遍涂刷,快干漆不宜采用手工涂刷。b)机械喷涂: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利用喷枪喷涂油漆,喷射的漆流应和喷漆面垂直,喷嘴距被涂物件的距离视被涂物件的表面形状而定,喷漆面为平面时,喷嘴与喷漆面应相距250mm~350mm;喷漆面为曲面时,一般宜为400mm。喷涂施工时,喷嘴移动应均匀,喷嘴移动速度宜保持在10m/min~15m/min,喷漆使用的压缩空气压力为0.3MPa~0.4MPa。263
第一道底漆或防锈漆直接涂在工件表面上,与表面紧密结合,起防锈、防腐、防水、层间结合的作用。第二道的颜色最好与第一道颜色略有区别,以检查第二层是否有漏刷的现象,每层涂刷不宜过厚,以免起皱和影响干燥,如发现不干、皱皮、流淌、漏底时,应进行修补和重新涂刷。表15-6空气洁净系统的油漆序油漆系统部位用料油漆类别号遍数醇酸类底漆2内表面中效过醇酸类磁漆2滤器前的1薄钢板保温铁红底漆2送风管及外表面非铁红面漆1回风管保温调合漆2镀锌一般不涂漆—钢板中效过醇酸类底漆2滤器后和内表面2高效过滤醇酸类磁漆2器前的送薄钢板保温铁红底漆2风管外表面非铁红底漆1保温调和漆2高效过磷化底漆1镀锌3滤器后的内表面面漆(磁漆、调钢板2送风管合漆等)15.5.2.4局部刮腻子对设计要求严格的明装风管或管道,待防锈漆干后,将金属面砂眼、缺棱、凹坑、并缝间隙等处用腻子刮抹平整。待腻子干264
透后,用砂布打磨平整,然后用破布擦净表面。表15-7薄钢板用油漆序风管输送的气体介质油漆类别油漆遍数号内表面涂防锈底漆2不含有灰尘,且温度1外表面涂防锈底漆1不高于70℃的空气外表面涂面漆22不含有灰尘,且温度内、外表面各涂耐热漆2高于70℃的空气内表面涂防锈漆1含有粉尘或粉屑的3外表面涂防锈漆1空气外表面涂面漆2含有腐蚀性介质的内外表面涂耐酸底漆≥24空气内外表面涂耐酸面漆≥2表15-8制冷管道用油漆管道类别油漆类别油漆遍数保温层以沥青为粘结剂沥青漆2低压系统保温层不以沥青为粘结剂防锈底漆2防锈底漆2高压系统色漆215.5.2.5涂刷面漆面漆一般用带色的调和漆或磁漆,油漆调配、涂刷方法同底漆,要求涂刷应精细,尽量涂刷的薄而均匀,采用喷涂效果较佳,多层喷涂要掌握厚度。如果涂料的附着力较差,不许任意增加厚265
度,而应逐次分层,喷涂覆盖,每涂一层漆后应留有充分的干燥时间,待前一层表干后,才能喷涂下一层。15.5.3季节性施工15.5.3.1夏季施工时,要注意油漆及溶剂、稀释剂易挥发的特点,调配、涂刷油漆时宜随调随刷,不要一次调制很多。不宜在高温下作业,防止挥发快,产生涂刷不均匀及发生中毒事故。15.5.3.2雨季施工时,要注意涂刷应在金属表面干燥后进行,涂刷过程中环境湿度也应注意,防止漆膜产皱纹等缺陷。潮湿环境应加强通风、去除湿气。15.5.3.3秋、冬季室外施工要防止结露、结霜。如有霜、露时,须待日出干燥后进行涂刷。冬季施工宜在5℃以上环境下施工。如环境温度低于5℃,应停止施工。若必须施工时应设法提高作业环境温度,干燥期也不应低于5℃。提高环境温度需生火时,要注意防止火灾和煤气中毒,防止污染建筑物及油漆面膜质量。15.6质量控制标准15.6.1主控项目15.6.1.1防腐涂料和油漆的品种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是在有效保质期内的合格产品。检查数量:按批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油漆的牌号,检查材料合格证。15.6.1.2喷、涂底漆前,表面的灰尘、铁锈、焊渣、油污应清理干净。检查数量:按系统内水平、垂直管段,每5段抽查1段,5段以上抽查两段。检查方法:观察风管、部件、支吊架。15.6.2一般项目15.6.2.1涂喷油漆的漆膜应均匀、无堆积、波纹、气泡、掺杂、混色与漏涂等缺陷。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10%。266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15.6.2.2各类空调设备、部件的油漆喷、涂不应遮盖铭牌标志和影响部件的功能使用。检查数量:按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2个。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板动活动部件检查。15.6.2.3支、吊架防腐处理及颜色符合设计要求,色泽一致,无漏涂。不染管道、设备及支撑面。检查数量:按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2个。检查方法:观察检查。15.6.3其他质量控制要求15.6.3.1涂刷在同一部位的底漆和面漆采用不同厂家的产品时,涂刷面漆前应做溶性试验,合格后方可施工。同厂家不同型号的油漆不能混用,同型号不同生产厂家的油漆也不能混用。15.6.3.2为达到设计漆膜的厚度,根据油漆厂家说明书的内容,确定底漆和面漆所需涂刷的次数。15.6.3.3风管涂刷油漆前表面处理,露出金属本色,再用棉纱擦净。对于洁净系统风管,要取得良好的除锈效果,应采用喷砂法。经喷砂处理的风管表面变得粗糙均匀,增加油漆的附着力。15.6.3.4在风管制作前先在其钢板上涂刷一遍防锈漆,使咬接风管咬口缝内充分防腐。风管法兰或加固角钢制作后,应在和风管组装前涂刷防锈底漆,否则将会使法兰或加固角钢与风管的接触面漏涂,而产生锈蚀。支、吊架防腐应在下料预制后进行,因风管吊装后支、吊架与风管接触面无法涂刷。15.6.3.5为保证风管外表无碰撞,明装风管最后一道油漆宜在安装完成后喷涂。15.6.3.6油漆的牌号或种类,应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注意樟丹或氧化铁红防锈,底漆不能用于镀锌钢板,因为它与镀锌板无附着能力,会产生漆层卷皮脱落现象。267
15.6.3.7油漆调配时注意既不能过稠,也不能过稀。过稠不但浪费油漆,还会产生脱落、卷皮等现象;过稀会产生漏涂、露底等现象。15.6.3.8风管部件,应在组装前根据工艺情况涂刷防锈漆,若组装后再涂漆,会使局部位置漏涂,使活动件粘连卡死、不灵活。15.7产品防护15.7.1在进行防腐油漆施工前,应清理作业现场,对施工现场环境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尘土污染油漆表面。15.7.2室内进行防腐油漆施工时,每遍油漆涂刷完,应将门窗关闭;室外油漆涂刷应有值班人员看管,防止碰撞触摸。15.7.3施工过程中遇雨、雪、风沙或曝晒,应及时采取措施,对比防腐油漆构件加以保护。15.7.4防腐油漆的除锈、涂刷及喷漆要注意对建筑物装饰面的保护,避免交叉污染。15.7.5风管涂刷油漆前表面处理,露出金属本色,再用棉纱擦净。对于洁净系统风管,要取得良好的除锈效果,应采用喷砂法。经喷砂处理的风管表面变得粗糙均匀,增加油漆的附着力。15.7.6在涂刷第二层防锈底漆时,第一道防锈漆应彻底干燥,否则会产生油漆脱落。15.7.7风管在制作前先涂刷一层防锈漆,使咬口内也能防腐,避免造成咬口缝内受腐蚀。15.7.8风管法兰或加固角钢制作后,应在和风管组装前涂刷防锈底漆,否则将会使法兰或加固角钢与风管的接触面漏涂,而产生锈蚀。15.7.9风管部件,应在组装前根据工艺情况涂刷防锈漆,若组装后再涂漆,会使局部位置漏涂,使活动件粘连卡死、不灵活。15.8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控制措施15.8.1环境因素控制措施268
15.8.1.1每天施工完后,应及时对作业现场油漆包装材料进行清理,避免污染环境。15.8.1.2油漆时,滚筒和毛刷上蘸油漆不宜太多,以防滴落在地上或设备上,污染地面或设备。15.8.1.3熬制沥青时,应把握好加热时间及温度,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15.8.2危险源控制措施15.8.2.1施工作业现场不得有明火,周围不得堆积易燃物品,油料库房及操作场地应有足够的灭火器材及灭火设施。涂刷油漆时应严禁吸烟。15.8.2.2二笨甲、汽油、松香水等稀释剂调配时,应缓慢倒入胶黏剂内并及时搅拌。15.8.2.3高空作业要系安全带。脚手架搭设应平稳、牢固、可靠,符合要求。使用高凳、跳板等操作时应搭设牢固,事先要进行检查。使用人字梯和高凳时,腿下应钉防滑橡皮垫,人字梯两梯腿间应设拉结搭钩。15.8.2.4打磨砂纸时应注意翘茬刺伤手指,并注意应站在上风方向操作。使用水磨砂纸打磨时,应戴橡皮手套。15.8.2.5喷漆或喷砂除锈时,喷枪不能对准人的面部,应戴防护眼镜。15.8.2.6酸洗去污时,应穿防护衣、防护袜、防护鞋,并戴防护帽、眼镜及口罩。15.8.2.7在密闭容器油漆施工,应注意通风。15.9质量记录执行本标准应形成以下质量记录:04-B1019技术交底记录。C4001通风与空调设备、材料出厂合格证书或检验(试验)报告汇总表。269
B1065-04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器具、设备进厂检查验收记录C4010通风、空调风管、管道绝热、防腐检查记录A8015防腐与绝热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风管系统)A8016防腐与绝热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管道系统)注:以上质量记录采用《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配套表格》所规定的格式。270
16通风与空调系统调试工艺标准16.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风与空调系统调试的程序、调试方法、质量控制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中通风与空调系统调试、设备单机运转、无生产负荷下联合试运转及调试。16.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74—98制冷设备、空气分离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6.3术语《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术语满足本工艺标准外,下列术语也满足本标准。16.3.1空态洁净室的设施已经建成,所有动力接通并运行,但无生产设备、材料及人员在场。16.3.2静态271
洁净室的设施已经建成,生产设备已经安装,并按业主及供应商同意的方式运行,但无生产人员。16.3.3动态洁净室的设施以规定的方式运行及规定的人员数量在场,生产设备按业主及供应商双方商定的状态进行工作。16.3.4漏光检测是指用强光源对风管的咬口,接缝、法兰及其他连接处进行透光检查,确定孔洞、缝隙等渗漏部位及数量的方法。16.3.5漏风量是指风管系统中,在某一静压下,通过风管本体结构及其接口,单位时间内泄出或渗入的空气体积量。16.3.6漏风率是指空调设备、除尘器等,在工作压力下空气渗入或泄漏量与其额定风量的比值。16.3.7系统风管允许漏风量是指按风管系统类别所规定的平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允许漏风量。16.3.8系统工作压力是指系统风管总风管处设计的最大工作压力。16.3.9低压系统是指系统工作压力小于或等于500Pa的通风与空调风管系统。16.3.10中压系统是指系统工作压力大于500Pa小于或等于1500Pa的通风与空调风管系统。6.3.11高压系统是指系统工作压力大于1500Pa的通风与空调风管系统。16.4施工准备16.4.1技术准备272
16.4.1.1调试人员进入施工现场首先应熟悉通风空调系统的全部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熟悉整个系统的工艺流程,设备装置的出厂检测试验资料,掌握风管系统、冷源和热源系统、电系统的工作原理。16.4.1.2编制调试方案,包括重大疑难项目和实施方法和步骤,给调整试验施工作具体的规定,以保证调试工作在可靠的控制下进行。16.4.1.3成立调试领导小组,落实好以下几项工作a)图纸技术资料管理。b)调试人员的组织、分工管理。c)调试用测量检验器具、测量装置及工具的保管。d)质量、安全的监督等。16.4.1.4确定调试人员:调试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16.4.1.5准备好调试施工过程中所需的记录表格,以便在调试过程中做记录。16.4.2物资准备通风与空调调试过程中所用材料,使用前一定要严格检查,确保齐全、合格。16.4.3施工设施准备16.4.3.1监测装置测量温度的仪表、测量湿度的仪表、测量风速的仪表、测量风压的仪表、多功能通风测定仪、调试自动调节系统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的电工仪器仪表及其他常用的电工仪表、流量计、转速表、粒子计数器、声级计、采样管、漏风量检测装置、对讲机等。16.4.3.2监测装置质量要求通风与空调系统调试所使用的测量检验器具及测量装置性能稳定可靠,其精度、等级及最小分度值应能满足测定的要求并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同时严格执行计量法,现场所使用的计量仪器仪表应有检定合格印、证,且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273
16.4.4作业条件准备16.4.4.1通风空调系统安装应已全部完毕,试运转前应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全部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16.4.4.2通风空调系统运转所需用的水、电、汽及压缩空气等,应具备使用条件,现场清洁干净。16.4.4.3调试方案已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已审核批准。16.4.4.4现场已清理干净,机房门窗已安装完毕,可封闭。16.4.4.5风管系统的调节阀、防火阀、排烟阀、送风口和回风口内的阀板、叶片应在开启的工作状态。16.4.4.6系统的电气设备及主回路的调试已完毕。16.4.4.7空调制冷系统(包括活塞式、离心式、螺杆式及吸收式)安装完毕,按规定已进行系统吹扫排污、气密性试验、抽真空试验、充氟利昂(氨)检漏、充注制冷剂等,均达到设计和设备性能要求。16.4.4.8净化空调系统运行前应在回风、新风的吸入口处和粗、中效过滤器前设置临时用过滤器,实行对系统的保护;测定之前必须对系统进行全面清扫,连续初运行24h以上达到稳定后进行。16.4.4.9调试工作由施工单位负责,监理单位监督,设计、建设单位配合。16.5施工工艺16.5.1施工工艺流程调试工艺流程见图16-1。16.5.2操作工艺16.5.2.1空调风系统1风机运转前的检查和单机试运转a)风机外观检查——核对风机、电动机型号、规格及皮带轮直径是否与设计相符;274
——检查风机、电动机皮带轮的中轴线是否平行,地脚螺栓是否已拧紧;施工准备自动控制系统空调水系统空调系统风机检查和单机试运转水泵、冷却塔风机检查和试运转仪器仪表的单体校验风机性能的测定和调整冷水机组(换热器)系统风量风压的测定和调整试运转及调试系统的线路检查通风机、空调机噪声测定制冷机组噪声测定净化空调高效过滤器的检漏系统的联动运行净化空调系统室内静压值测定和调整空调水系统的运行调试净化空调室内洁净度的测定带冷(热)源的联合试运转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测定室内噪声和照度的测定防排烟系统的测定和调整结束图16-1空调调试工艺流程275
——检查风机进、出口处柔性短管是否严密,传动皮带松紧程度是否适合;——检查轴承处是否有足够润滑油;用手盘动皮带时,叶轮是否有卡阻现象;——检查风机调节阀门的灵活性,定位装置的可靠性;——检查电机、风机、风管接地线连接的可靠性。b)风机单机试运转——点动风机,检查叶轮运转方向是否正确,运转是否平稳,叶轮与机壳有无摩擦和不正常声响。——风机启动时,应用钳形电流表测量电机的启动电流,待风机运转正常后再测量电动机运转电流。——风机在额定转速下连续运行2h后,应用数字温度计测量其轴承的温度,滑动轴承外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滚动轴承不得超过80℃。2风机性能的测定和调整a)通风机试运转之后,将空调系统所有干、支风道和送风口处的调节阀全部打开,空气混合阀和分配阀处于中间位置,在整个系统阻力最小的情况下,所测得的风量是通风机的最大风量。b)在各干、支风道和送风口的风量调整到符合设计要求之后,测出空调系统在实际工作条件下通风机的风量和风压。在一般情况下,只需测出风速、风量和转数。若风机性能达不到设计要求时,还要测轴功率,求出风机效率。3系统风量、风压的测定和调整空调系统风压、风量的测定内容包括:测定风压、总送风量、新风量、回风量、排风量以及各干、支风管内风量等。a)按工程实际情况,绘制系统单线透视图,应标明风管尺寸、测点截面位置、送(回)风口的位置等。如图16-2所示。b)确定风道和风口本身的调节阀门,放在全开位置,三通调节阀门放在中间位置,空气处理室中的各种调节门也放在实际运276
行位置后,开启风机进行风压、风量测定与调整,先粗测总风量是否满足设计风量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风量(m/h)风量(m/h)风量(m/h)风量(m/h)风速(m/s)风速(m/s)风速(m/s)风速(m/s)面积(m)面积(m)面积(m)面积(m)BX4A2测孔3测孔AXB1测孔风口aXb风机图16-2系统单线透视图c)测定截面位置和测定截面内测点位置的确定:在用倾斜式微压计或多功能通风测定仪测量系统总风量时,测定截面应选在气流比较均匀稳定的地方。测定截面内测点的位置和数目,主要根据风管形状而定,对于矩形风管,应将截面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小截面,并使各小截面尽可能接近于正方形,测点位于小截面2的中心处,小截面的面积不得大于0.05m(即每个小截面的边长为200-220mm)。在圆形风管内测量平均速度时,应根据管径的大小,将截面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同心圆环,每个圆环上测量四个点,且这四个点必须位于互相垂直的两个直径上,所划分的圆环数目,可按表16-1选用。表16-1圆形风管划分圆环数表圆形风管直径(mm)200以下200-400400-700700以上圆环数(个)3455-6277
d)风压的测定:微压计测量风压时,测定截面位置和测点位置的选择如前所述。将毕托管插入测试孔,全压孔迎向气流方向,使倾斜式微压计处于水平状态,连接毕托管和倾斜式微压计,在测量动压时,不论处于吸入管段还是压出管段,都是将较大压力(全压)接“+”处,较小压力(静压)接“-”处,将多向阀手柄扳向“测量”位置,在测量管标尺上即可读出酒精柱长度,再乘以倾斜测量管所固定位置上的仪器常数K值,即得所测量的压力值。求截面所有测点风压平均值即为该截面风压。e)风量的测定:风量测定可以及风速仪,也可以用微压计测量。其测点位置和截面位置的选择如前所述。用风速仪测得风速,用微压计测得风压,然后依公式计算求得风量。通过风管截面的风量可以按公式16-1确定:L=3600FV…………………………(16-1)2式中:F——风管截面积(m)。V——测量截面内平均风速(m/s)。所测得的动压值按公式16-2计算求出平均风速V=√2gPdb/ρ………………………(16-2)2式中:g——重力加速度,一般取9.8(m/s)。3ρ——空气的密度(kg/m)。Pdb——测得的平均动压(kPa)。4送回风口风量的测定各送(回)风口的送风量或吸风量的测定有定点测量法和匀速移动测量法两种方法。a)定点测量法:热球式风速仪宜采用定点测量法测定,风速仪测定风口风速时测头应贴近风口表面,并垂直风向,测头距风口越远,受诱导风影响越大,数据越不准确;过于靠内,测定风速可能受风叶片狭缝作用而失真。测点位置的选择可按风口截面的大小,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在其中心处测量。278
——对于圆形风口如图16-3a所示,按其直径大小可分别测4个点或5个点。——对于条缝形风口如图16-3b所示,在其高度方向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条缝方向根据其长度分别取为4、5、6对测点;——对于尺寸较大的矩形风口如图16-3c所示,可分为同样大小的8~12个小方格进行测量;图16-3测点位置示意图——对于尺寸较小的矩形风口如图16-3d所示,一般测5个点即可。b)匀速移动测量法:转杯或叶轮风速仪宜采用匀速移动法测量。测量时可将风速仪沿整个截面按一定的路线慢慢地匀速移动,移动时风速仪不得离开测定平面,此时测得的结果可认为是截面平均风速,此法须进行三次,取其平均值。送(回)风口和吸风罩风量按公式16-3计算:L=3600F•V•K……………………(16-3)2式中:F——送风口的外框面积(m)。279
K——考虑送风口的结构和装饰形式的修正系数,一般取0.7~1.0。V——风口处测得的平均风速(m/s)。5风量调整目前使用的风量调整方法有流量等比分配法、基准风口调整法和逐段分支调整法,调试时可根据空调系统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调整。系统总风量的调整可以通过调节风管上的风阀开度大小来实现。6通风机、空调机噪声测定通风机、制冷机、空调器噪声测定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施行测定,测量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的技术要求,噪声测定时要排除现场环境噪声的影响。7净化空调高效过滤器的检漏(见有关国家标准)。8净化空调室内静压值的测定和调整静压差的测定应在所有的门关闭的条件下,由高压向低压,由平面布置上与外界最远的里间房间开始,依次向外测定,检测时所使用的补偿微压计,其灵敏度不应低于2.0Pa。有孔洞相通的不同等级相邻的洁净室,其洞口处应有合理的气流流向,洞口的平均风速大于等于0.2m/s时,可用热球风速仪检测。相邻不同级别洁净室之间和洁净室与非洁净室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Pa;洁净室与室外静压差应大于10Pa。静压差的测量一般用微压计,通常靠调节房间回风量和排风量的大小来实现。9净化空调室内洁净度的测定净化空调室内洁净度的测定方法见附录B,测定前必须对洁净室及其净化空气调节系统进行彻底清洁,在空态或静态下进行全面测定。室内空气洁净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规定的等级或在商定验收状态下的等级要求,高于等于5级的单向流洁净室,在门开启的状280
态下,测定距离门0.6m室内侧工作高度处空气的含尘浓度,亦不应超过室内洁净度等级上限的规定。a)测定仪器的选用:测仪器应使用采样速率大于1L/min的光学粒子计数器,在仪器选用时应考虑粒径鉴别能力,粒子浓度适用范围和计数准备效率。b)样点的确定:采样点应均匀分布于工作区的高度整个面积内,工作区的高度按设计或业主要求的位置确定。设计或业主无要求时,可将距地坪0.8米的水平面确定为工作区的高度,采样点应均匀分布于整个面积内。c)采样量的确定——每个采样点的最少采样时间为1min,采样量至少为2L。——每个洁净室(区)最少采样次数为3次。当洁净区仅有一个采样点时,则在该点至少采样3次。d)检测采样的规定——采样时采样口处的气流速度,应尽可能接近室内的设计气流速度。——对单向流洁净室,其粒子计数器的采样管口应迎着气流方向;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采样管口宜向上。——采样管必须干净,连接处不得有渗漏。采样管的长度应根据允许长度确定,如果无规定时,不宜大于1.5m。——室内的测定人员不宜超过3名,均须穿符合等级要求的工作服,应远离或位于采样点的下风侧,并尽量少走动。e)记录数据评价。空气洁净度测试中,当全室(区)测点为2~9点时,必须计算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Ci值、全部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N及其标准差,导出95%置信上限值;采样点超过9点时,可采用算术平均值N作为置信上限值。——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Ci应小于或等于洁净度等级规定的限值。——全部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N的95%置信上限值,应小于或等于洁净等级规定的限值。281
16.5.2.2空调自动控制系统1自控仪器仪表的单体校验a)室内校验: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或其他规范对仪表逐台进行全面性能校验,其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内。b)现场校验:仪表装到现场后,还需进行诸如零点、工作点、满刻度等一般性能校验。2自控系统的线路检查a)按设计图纸与有关的施工规程,仔细检查系统各单元仪器仪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b)检查敏感元件安装是否符合要求,所测信号是否能准确反应介质参数,对敏感元件的引出线,尤其是弱电信号线,要特别注意避免强电磁场干扰。c)对仪表连接线路的检查:着重查错、查绝缘情况和接触情况。3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动试运行自动调节系统及检测仪表联动校验,一般在仪表设备、装置和仪表线路、仪表管道安装完毕,组成回路的各仪表的单台试验和校准已经完成,仪表配线和配管经检查确认正确完整、配件附件齐全、回路的电源、气源和液压源已能正常供给,系统中的各有关仪表和部件的动作设定值已根据设计文件规定整定完毕的情况下进行。在可模拟输入信号的最前端输入信号,这时各显示仪表的指示应在误差范围之内,各控制器、执行器的全行程动作应协调、统一、灵活;各报警回路中仪器仪表的动作应符合设计要求、灯光显示和音响等应正确、可靠。16.5.2.3空调水系统1水泵、冷却塔风机运转前的检查和试运转a)水泵的外观检查:检查水泵和其附属系统的部件应齐全,各坚固连接部位不得松动;用手盘动叶轮时应轻便、灵活、正常,不得有卡、碰现象和异常的振动及声响。282
b)水泵的启动和运转:水泵运转前,应将入口阀门全开,出口阀门全闭,待水泵启动后再将出口阀门打开。点动水泵,检查水泵的叶轮旋转方向是否正确。启动水泵,用钳形电流表测量电动机的启动电流,待水泵正常运转后,再测量电动机的运转电流。水泵在连续运行2h后,应用数字温度计测量其轴承的温度,滑动轴承外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滚动轴承不得超过75℃。c)冷却塔运转前准备工作:清扫冷却塔内的杂物和尘垢,防止冷却塔水管或冷凝器等堵塞;冷却塔和冷却水管路系统用水冲洗,管路系统应无漏水现象;检查自动补水阀的动作状态是否灵活准确。d)冷却塔运转:冷却塔风机与冷却水系统循环试运行不少于2h,运行时冷却塔本体应稳固、无异常振动。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可参考本标准16.5.2.1风机运转前的检查和空负荷试运转的规定。冷却塔试运转结束后,应清洗集水池。2制冷系统试运转及其调试制冷系统试运转应在系统充灌制冷剂后进行,系统充灌制冷剂的方法见本册《制冷剂管道安装工艺标准》。a)活塞式制冷机组试运转——对氟利昂制冷剂的压缩机,启动前应按设计文件的要求将曲轴箱中的润滑油加热。——油压调节阀的操作应灵活,调节的油压宜比吸气压力高0.15~0.3MPa。能量调节操作装置应灵活、正确。——气缸套的冷却水进水温度不应大于35℃,出口温度不应大于45℃。——冷水机组运转应平稳,无异常声响和振动。吸、排气阀的阀片跳动声响应正常。——各连接部位、轴封、填料、气缸盖和阀件应无漏气、漏油、漏水现象。——冷水机组运转中润滑油的油温,开启式机组不应大于70℃;半封闭式机组不应大于80℃。283
——制冷机最高排气温度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对R717应大于150℃,R22、R502应大于145℃。——开启式压缩机轴封处的渗油量不应大于0.5ml/h.——各保护继电器、安全装置的整定值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其动作应灵敏可靠,仪表指示准确。b)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试运转——运转前脱开连轴器,单独检查电动机的转向应符合压缩机的要求;连接连轴器,其找正允许偏差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盘动压缩机应无阻滞、卡阻等现象。应向油分离器、贮油气或油冷却器中加注冷冻机油,油的规格及油面高度应符合设备文件的规定。——启动油泵,油泵的转向应正确,油压宜调节至0.15~0.3MPa;调节四通阀至增、减负荷位置;滑阀的移动应正确、灵敏,并应将滑阀调至最小负荷位置。——制冷剂为R22的机组,启动前应接通电加热器,其油温不得低于25℃。启动运转的程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调节油压宜大于排气压力0.15MPa~0.3MPa;精滤油器前后压差不应高于0.1MPa。——应按要求供给冷却水。却水温度不应大于32℃;压缩机的排气温度R22和R717小于等于105℃;压缩机冷却后的油温R22和R717在30~65℃范围内。——制冷压缩机吸气压力不宜低于0.05MPa;排气压力不应高于1.6MPa。——冷水机组运转中应无异常声音和振动,并检查压缩机轴承体处的温升应正常;轴封处的渗油量不应大于3ml/h。——各保护继电器、安全装置的整定值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其动作应灵敏可靠,仪表指示准确。c)离心式制冷机组的试运转——接通油箱电加热器,将油加热至50~55℃。284
——按要求供给冷却水和载冷剂。——启动油泵、调节润滑系统,其供油应正常。——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启动抽气回收装置,排出系统中的空气。——启动压缩机应逐步开启导向叶片,并应快速通过喘振区,使压缩机正常工作。——检查机组的声音,振动,轴承部位的温升应正常;当机器发生喘振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故障或停机。——油箱的油温宜为50~65℃,油冷却器出口的油温宜为35~55℃。——能量调节机构的工作应正常。机组载冷剂出口处的温度及流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d)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试运转——应向冷却水系统和冷冻水系统供水,当冷却水低于20℃时,应调节阀门减少冷却水供水量。——启动发生器泵、吸收器泵,应使溶液循环。——应慢慢开启蒸汽或热水阀门,向发生器供水,对以蒸汽为热源的机组,应使机组先在较低的蒸汽压力状态下运转,无异常后,再逐渐提高蒸汽压力至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值。——当蒸发器冷剂水液囊具有足够的积水后,应启动蒸发器泵,并调节制冷机,应使其正常运转。——启动运转过程中,应启动真空泵,抽出系统内的残余空气或初期运转产生的不凝性气体。——稀溶液、浓溶液和混合溶液的浓度、温度及冷却水、冷冻水的水量和进、出口温度差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加热蒸汽的压力、温度和凝结水的温度、流量或热水的温度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混有溴化锂的冷剂水比重不应超过1.04。——系统应保持规定的真空度。屏蔽泵的工作应稳定,并无阻塞、过热、异常声响等现象。285
——各保护继电器、安全装置的整定值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其动作应灵敏可靠,仪表指示准确。制冷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的试运转,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有关规定,正常运转不应少于8h。3空调水系统调试空调工程水系统应冲洗干净,不含杂物,并排除管道系统中的空气,系统连续运行应达到正常、平稳。系统调整后,各空调机组的水流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0%;空调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测试结果与设计流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0%。a)冷却水系统的调试:启动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进行整个系统的循环清洗,反复多次直至系统内的水不带任何杂质,水质清洁为止。b)冷冻水系统的调试;冷冻水系统的管路长且复杂,系统内清洁度要求高,因此,在清洗时要严格、认真,冷冻水系统的清洗工作属封闭式的循环清洗,反复多次,直至水质洁净为止。最后开启制冷机蒸发器、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的进水阀,关闭旁通阀,进行冷水系统管路的充水工作。在充水时要在系统的各个最高点安装自动排气阀,进行排气。c)运行过程中应对系统压力、温度、流量等进行检测,各项均应符合设计要求。4冷(热)源的联合试运转在保证供热、冷源供给条件下,进行系统联合运行。这时自动控制系统投入自动调节状态。此阶段是对整个空调、自动控制、电气系统的检验,各系统的设备及主要部件的联动必须协调,动作正确,无异常现象。16.5.2.4空调效果测定a)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测定室内温度、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应符合设计的要求;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测定,应根据设计要求来确定工作区,并在工作区内布置测点。286
1)一般舒适性空调房间应选择在人经常活动的范围或工作面为工作区。2)恒温恒湿房间离围护结构0.5m,离地高度0.5~1.5m处为工作区。测点的布置位置如下——送、回风口处。——恒温工作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沿着工艺设备周围布置或等距布置)。——室中心(没有恒温要求的系统,温、湿度只测此一点)。——敏感元件处。3)测点数按表16-6确定。表16-6温、湿度测点数22波动范围室面积≤50m每增加20—50m0Δt=±0.5-±0.2C5增加3-5ΔRH≤0.5%-±10%RH0Δt≤±0.5C点间距不应大于2m,点数不应小于5个ΔRH≤0.5%RHb)室内噪声和照度的测定1)噪声测量——声级计测定空调房间的噪声,一般只测A声级数值,如有必要,可采取倍频测量。——通风、空调房间噪声的测定,一般以房间中心离地高度为1.2m处为测点,较大面积空调用房可按图的5点设置,有设计要求的应以设计为准。——测量数据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具体操作按有关标准执行。2)照度测量——用便携式照度计测定室内照明,照度值应达到设计要求。287
——室内照度必须在室温已趋稳定、光源光输出趋于稳定后进行。——测点平面离地面0.8m,按1-2m间距布置,测点距离墙面1m(小面积房间为0.5m)。16.5.2.5防排烟系统的测定和调整防排烟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的结果(风量及正压),必须符合设计与消防的规定。防排烟系统的风量测定可按照本标准系统风量、风压的测定和调整中系统风量测定的方法进行。在风量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按每次开启三个楼层的加压风口,风口风量及相关区域的正压,应符合设计与消防的规定。16.5.2.6资料整理编制交工调试报告将测定和调整后的大量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编制调试报告,包括下列内容:——通风与空调工程概况;——电气设备及自动控制系统设备的单体试验及检测、信号、联锁、保护装置的实验和调整数据;——空调系统性能测定结果;——系统风量调整结果;——房间气流组织调整结果;——自动控制系统的整定参数;——综合效果测定结果;——对空调系统作出结论性的评价和分析;——检测时所用仪器仪表清单和计量合格证;——调试人员上岗证等其它附件。16.5.2.7动态测试空态测试完毕,空调系统带冷(热)源正常运行24小时以上后,可以进行动态测试。其测试项目与空态测试项目相同时,其方法与空态测试时相同。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系统,应有选择性的进行其他项目的测试。288
1恒温恒湿系统a)室内静压的测定和调整其方法与空态测试时相同。b)空调机组各功能段性能的测定和调整。c)室内气流组织的测定:空气气流组织方式有侧送、散流器送风、孔板送风等,气流流型的测定宜采用发烟器或悬挂单线的方法,发烟器直观、见效快,但必须控制烟雾浓度,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悬挂单线法工作时间长,且相对困难,但可以反复验证,应逐步观察,并在测点布置图上标出气流流向。2通风、除尘系统综合效能试验a)吸气罩罩口气流特性的测定1)可用单丝线观察吸气罩罩口不同部位气流方向,用风速仪测定各点风速值。2)用量角器测定气流流向偏离规定方向的角度,注意避免人为的干扰。3)画出吸气罩罩口气流特性图,标明方向气流方向和速度值,进行综合判定。b)除尘器阻力和除尘效率的测定1)用微压计分别测出除尘器两端的全压,二者之差为除尘器在该风量下的阻力值。2)按照国家现行标准《锅炉烟尘测试方法》中的有关规定,测试出除尘器的效率。3空气净化系统a)生产负荷状态下室内空气净化度的测定:测试方法同静态测试。b)室内单向流截面平均风速和均匀度的测定:——洁净室垂直单向流和非单向流应选择距墙或围护结构内表面大于0.5m,离地面高度0.5~1.5m作为工作区,水平单向流以距送风墙或围护结构内表面0.5m处的纵断面为第一工作面。289
——测定风速应用测定架固定风速仪,以避免人体干扰,不得不用手持风速仪测定时,手臂应伸至最长位置,尽量使人体远离测头。——室内气流流型的测定,宜采用发烟或悬挂丝线的方法,进行观察测量与记录。然后,标记在记录的送内平面的气流流型图上,一般每台过滤器至少对应1个观察点。风速不均匀度β0按公式16-4计算:β0=S/V……………………………(16-4)式中V——各测点风速的平均值;S——标准差。c)室内自净时间的测定——自净时间:当空气含尘浓度达到或接近室外空气含尘浓度时,中央典型室内启动空气净化系统,直到室内空气达到最低稳定含浓度所需的时间。——如果以大气含尘浓度为基准,应在洁净室停止运行相当时间,室内含尘浓度已接近大气含尘浓度时进行,先测出洁净室内的含尘浓度,立即开机运行,定时读数直到浓度达到最低限度为止。——测定点宜设置在工作面高度中心,测定仪器应使用尘埃粒子计数器。16.6质量控制标准16.6.1主控项目16.6.1.1通风与空调工程安装完毕,必须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调整(简称调试),系统调试应包括下列项目。a)设备单机试运转调试。b)系统无生产负荷下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旁站、查阅调试记录。290
16.6.1.2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通风机、空调机组中的风机,叶轮旋转方向正确、运转平稳、无异常振动与声响,其电机运行功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在额定转速下连续运转2h后,滑动轴承外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滚动轴承不得超过80℃。b)水泵叶轮旋转方向正确,无异常振动和声响,紧固连接部位无松动,其电机运行功率值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水泵连接运转2h后,滑动轴承外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滚动轴承不得超过75℃。c)冷却塔本体应稳固、无异常振动,其噪声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风机试运转按本条第a)款的规定。d)制冷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的试运转,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和现行国家标准《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的有关规定,正常运转不应少于8h。e)电控防火、防排烟风阀(口)的手动、电动操作应灵活、可靠,信号输出正确。检查数量:第1)款按风机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台;第b)、c)、d)款全数检查;第e)款按系统中风阀的数量抽查20%,且不得少于5件。检查方法:观察、旁站、用声级计测定,查阅试运转记录及有关文件。16.6.1.3系统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系统总风量调试结果与设计风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0%。b)空调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测试结果与设计流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0%。c)舒适空调的温度、相对湿度应符合设计的要求。恒温、恒湿房间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波动范围应符合设计规定。检查数量: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检查方法:观察、旁站、查阅调试记录。291
16.6.1.4防排烟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的结果(风量及正压),必须符合设计与消防的规定。检查数量:按总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2个楼层。检查方法:观察、旁站、查阅调试记录。16.6.1.5净化空调系统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单向流洁净室系统的系统总风量调试结果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偏差为0~20%,室内各风口风量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偏差为15%。新风量与设计新风量的允许偏差为10%。b)单向流洁净室系统的室内截面平均风速的允许偏差为0~20%,且截面风速不均匀度不应大于0.25。新风量和设计新风量的允许偏差为10%。c)相邻不同级别洁净室之间和洁净室与非洁净室之间的静压差不应小于5Pa,洁净室与室外的静压差不应小于10Pa。d)室内空气洁净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规定的等级或在商定验收状态下的等级要求。高于等于5级的单向流洁净室,在门开启的状态下,测定距离门0.6m室内侧工作高度处空气的含尘浓度,亦不应超过室内洁净度等级上限的规定。检查数量:调试记录全数和检查,测点抽查5%,且不得少于1点。检查方法:检查、验证调试记录,按本规范附录B进行测试校核。16.6.2一般项目16.6.2.1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水泵运行时不应有异常振动和声响、壳体密封处不得渗漏、紧固连接部位不应松动、轴封的温升应正常;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普通填料泄漏量不应大于60ml/h,机械密封的不应大于5ml/h。b)风机、空调机组、风冷热泵等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不宜超过产品性能说明书的规定值;292
c)风机盘管机组的三速、温控开关的动作应正确,并与机组运行状态一一对应。检查数量:第a)、b)款抽查20%,且不得少于1台;第c)款抽查10%,且不得少于5台。检查方法:观察、旁站、查阅试运转记录。16.6.2.2通风工程系统无生产负荷联动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a)系统联动试运转中,设备及主要部件的联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动作协调、正确,无异常现象。b)系统经过平衡调整,各风口或吸风罩的风量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5%。c)湿式除尘器的供水与排水系统运行应正常。16.6.2.3空调工程系统无生产负荷联动试运转及调试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空调工程水系统应冲洗干净、不含杂物,并排除管道系统中的空气;系统连续运行应达到正常、平稳;水泵的压力和水泵电机的电流不应出现大幅波动。系统平衡调整后,各空调机组的水流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0%。b)各种自动计量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的工作应正常,满足建筑设备自动化(BA、EA等)系统对被测定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的要求。c)多台冷却塔并联运行时,各冷却塔的进、出水量应达到均衡一致;d)空调室内噪声应符合设计规定要求。e)有压差要求的房间、厅堂与其他相邻房间之间的压差,舒适性空调正压为0~25Pa;工艺性的空调应符合设计的规定。f)有环境噪声要求的场所,制冷、空调机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工程法》GB9068的规定进行测定。洁净室内的噪声声应符合设计的规定。检查数量:按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或1间。293
检查方法:观察、用仪表测量检查及查阅调试记录。16.6.2.4通风与空调工程的控制和监测设备,应能与系统的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政常沟通,系统的状态参数应能正确显示,设备联锁、行动调节、自动保护应能正确动作。检查数量:按系统或监测系统总数抽查3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检查方法:旁站观察、查阅调试记录。16.6.3其他质量控制要求16.6.3.1空调系统调试中,由于风量、冷却水、冷冻水、风压等都是在动态下测试,测试数据变化快,在读数时应注意在数据显示相对稳定时读取,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16.6.3.2风量平衡调整过程中,任何一个阀门位置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分支风管、风口风量的变化,在调整时应反复进行。16.6.3.3空调系统调试中,数据多,计算量大,应仔细、认真,确保调试质量和资料完整、正确。16.6.3.4实际风量变小,这时要考虑是否系统阻力过大、风机有问题、漏风过多等因素,以设法解决。16.6.3.5风口风速过大产生呼啸,通过改大送风口面积、减少送风量、改变风口型式等方法解决。16.7产品防护16.7.1空调系统调试时,不得踩、蹋、攀、爬管线、设备等,不得破坏管线、设备的外保护(保温)层。16.7.2空调系统调试完毕后,应在各调节阀的阀位处做好标记,将固定螺丝等旋紧,避免有人随便乱调。16.7.3通风空调机房应设专人值班,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16.7.4风机空调等设备的开启、关闭应配合电工操作。16.7.5搞好现场管理,以防仪器、仪表等元器件丢失。16.7.6及时办理交接手续,由使用单位运行启用,负责成品保护。294
16.8环境因素及危险源控制措施16.8.1环境因素控制措施16.8.1.1在调试过程中所用完的电池要按固体废弃物的管理规定处理,不得胡乱丢弃。16.8.1.2在使用水银温度计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轻拿轻放,以免破碎后水银污染环境。16.8.1.3在使用微压计时,要注意液体介质(如酒精等)的回收,不能胡乱倾倒,以免引起火灾或造成环境污染。16.8.2危险源控制措施16.8.2.1凡参与空调调试的有关人员,在调试前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了解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源及应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16.8.2.2进入施工现场或进行施工作业时必须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在高处、吊顶内作业时要带安全帽。16.8.2.3高处作业人员应按规定轻便着装,严禁穿硬底、铁掌等易滑的鞋。16.8.2.4所使用的梯子不得缺档,不得垫高使用,下端要采取防滑措施。16.8.2.5在吊顶内作业时一定要穿戴利索,切勿踏在非承重的地方。16.8.2.6在开启空调机组前,一定要仔细检查,以防杂物损坏机组,调试人员不应立于风机的进风方向。16.8.2.7使用仪器、设备时要遵守该仪器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其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合理使用。16.10质量记录执行本标准应形成以下质量记录:04-B1019技术交底记录295
C4001通风与空调设备、材料出厂合格及进场检验(试验)报告。A8017工程系统调试验收记录表C4011空调水系统流量测试记录C4017风管系统漏光检测记录C4018风管系统漏风量测试记录C4021通风、空调系统风量检测记录C4022送、回风口空气参数测试记录C4023单向流洁净室系统调试记录注:以上表式采用《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配套表格》所规定的表式。296
附录A漏光法检测与漏风量测试A.1漏光检测法A.1.1漏光法检测是利用光线对小孔的强穿透力,对系统风管严密程度进行检测的方法。A.1.2检测应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安全光源。手持移动光源可采用不低于100W带保护罩的低压照明灯,或其它低压光源。A.1.3系统风管漏光检测时,光源可置于风管内侧或外侧,但其相对侧应为暗黑环境。检测光源应沿被检测接口部位与接缝作缓慢移动,在另一侧进行观察,当发现有光线射出,则说明查到明显漏风处,并应作好记录。A.1.4系统风管检测,宜采用分段检测、汇总分析的方法。在严格安装质量管理的基础上,系统风管的检测以总管和干管为主,当采用漏光法检测系统的严密性时,低压系统风管以每10m接缝,漏光点不大于2处,且100m接缝平均不大于16处为合格。中压系统风管每10m接缝,漏光点不大于1处,且100m接缝平均不大于8处为合格。A.1.5漏光检测中对发现的条缝形漏光,应作密封处理。A.2测试装置A.2.1漏风量测试应采用经检验合格的专用测量仪器,或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流量测量节流装置》规定的计量元件搭设的测量装置。A.2.2漏风量测试装置可采用风管式或风室式。风管式测试装置采用孔板作计量元件;风室式测试装置采用喷嘴作计量元件。A.2.3漏风量测试装置的风机,其风压和风量应选择分别大于被测定系统或设备的规定试验压力及最大允许漏风量的1.2倍。297
A.2.4漏风量测试装置试验压力的调节,可采用调整风机转速的方法,也可采用控制节流装置开度的方法。漏风量值必须在系统经调整后,保持稳压的条件下测得。A.2.5漏风量测试装置的压差测定应采用微压计,其最小读数分格不应大于2.0Pa。A.2.6风管式漏风量测试装置:1风管式漏风量测试装置由风机、连接风管、测压仪器、整流栅、节流器和标准孔板等组成(图A-1)。2本装置采用角接取压的标准孔板。孔板β值范围为0.22~0.7(β=d/D);孔板至前、后整流栅及整流栅外直管段距离,分别应大于10倍与5倍圆管直径D的规定。图A-1正压风管式漏风量测试装置3本装置的连接风管均为光滑圆管。孔板至上游2D范围内其圆度允许偏差为0.3%;下游为2%。4孔板与风管连接,前端与管道轴线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孔板与风管同心度允许偏差为0.015D。5在第一整流栅后,所有连接部分应严密不漏。6用下列公式计算漏风量Q=3600ε·α·An√2/ρ△P……………(A-1)3式中:Q——漏风量(m/h);298
ε——空气流束膨胀系数;α——孔板的流量系数;2An——孔板开口面积(m)3ρ——空气密度(kg/m);ΔP——孔板差压(Pa)。7孔板的流量系数与β值的关系根据图A-2确定,其适用范围应满足下列条件,在此范围内,不计管道粗糙度对流量系数的影响。图A-2孔板的流量系数5410<Re<2.0×1020.05<β≤0.4950㎜<D≤1000㎜5雷诺系数小于10时,则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流量测量节流装置》求得流量系数α。8孔板的空气流束膨胀系数ε值可根据表A-1查得。9当测试系统或设备负压条件下的漏风量时,装置连接应符299
合图A-3的规定。表A-1采用角接取压标准孔板流束膨胀系数ε值(κ=1.4)P2/P11.00.980.960.940.924β0.081.00000.99300.98660.98030.97420.11.00000.99240.98540.97870.97200.21.00000.99180.98430.97700.96980.31.00000.99120.98310.97530.9676P2/P10.900.850.800.754β0.080.96810.95310.93810.92320.10.96540.94910.93280.91660.20.96270.94500.92750.91000.30.95990.94100.92220.9034注:1本表允许内插,不允许外延。2P2/P1为孔板后与孔板前的全压值之比。图A-3负压风管式漏风量测试装置A.2.7风室式漏风量测试装置:300
1风室式漏风量测试装置由风机、连接风管、测压仪器、均流板、节流器、风室、隔板和喷嘴等组成,如图A-4所示。DS—小号喷嘴直径;DM—中号喷嘴直径;DL—中号喷嘴直径图A-4正压风室式漏风量测试装置2测试装置采用标准长颈喷嘴(图A-5)。喷嘴应按图A-6安装在隔板上,数量可为单个或多个。两个喷嘴之间的中心距离不得小于较大喷嘴喉部直径的3倍;任一喷嘴中心到风室最近侧壁的距离不得小于其喷嘴喉部直径的1.5倍。3风室的断面面积不应小于被侧定风量按断面平均速度小于0.75m/s时的断面积。风室内均流板(多孔板)安装位置应符合图A-4的规定。4风室中喷嘴两端的静压取压接口,应为多个且均布于四壁。静压取压接口至喷嘴隔板的距离不得大于最小喷嘴喉部直径的1.5倍。然后,并联成静压环,再与测压仪器相接。5采用本装置测定风量时,通过喷嘴喉部的流速应控制在15~35m/s范围内。6本装置要求风室中喷嘴隔板后的所有连接部分,应该严密不漏。301
图A-5标准长颈喷嘴表A-2喷嘴流量系数表Rе流量系数CdRе流量系数Cd120000.950400000.973160000.956500000.977200000.961600000.979300000.969700000.981Rе流量系数CdRе流量系数Cd800000.9832000000.991900000.9842500000.9931000000.9853000000.9941500000.9893500000.994注:不计温度系数。7用下列公式计算单个喷嘴漏风量:302
Qn=3600Cd·Ad√2△P/ρ……………(A-2)多个喷嘴风量:Q=ΣQn……………(A-3)3式中:Qn---单个喷嘴漏量(m/h);Cd---喷嘴的流量系数(直径127mm以上取0.99,小于或等于127mm,可按表A-2或图A-6查取);2Ad---喷嘴的喉部面积(m);ΔP---喷嘴前后的静压差(Pa)。8当测试系统或设备负压条件下的漏风量时,装置连接应符合图A-7的规定。图A-6喷嘴流量系数推算图注:先用直径和温度标尺在指数标尺(X)上求点,再将指数与压力标尺点相连,可求取流量系数值.303
A.3漏风量测试A.3.1正压或负压系统风管与设备的漏风量测试,分正压试验和负压试验两类。一般可采用正压条件下的测试来检验。A.3.2系统漏风量测试可以整体或分段进行。测试时,被测系统的所有开口均应封闭,不应漏风。A.3.3被测系统的漏风量超过设计和本规定时时,应查出漏风部位(可用听、摸、观察、水或烟检漏),做好标记。修补完工后,重新测试,直至合格。图A-7负压风室式漏风量测试装置A.3.4漏风量测定值通一般应为规定压力值下的实测值。特殊条件下,也可用相近或大于规定压力下的测试代替,其漏风量可按下式换算:0.65Q=Q0(P/P0)……………(A-4)304
式中:p0---规定试验压力,500Pa;32Q0---规定试验压力下的漏风量m/(h•m);P---风管工作压力(Pa);32Q---工作压力下的漏风量m/(h•m)。305
附录B洁净室测试方法B.1风管或风速的检测B.1.1对于单向流洁净室,采用室截面平均风速和截面积乘积的方法确定送风量。离高效过滤器0.3m,垂直于气流的截面作为采样测试截面,截面上测点间距不宜大于0.6m,测点数不应少于5个,以所有测点风速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风速。B.1.2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采用风口法或风管法确定风量,做法如下:1风口法是安装有高效过滤器的风口处,根据风口形状连接辅助风管进行测量。即用镀锌钢板或其他不产尘材料做成与风口形状及内截面相同,长度等于2倍风口长的直管段,连接于风口外部。在辅助风管出口平面上,按量少测点数不少于6点均匀布置,使用热球式风速仪测定各测点之风速。然后,以求取的风口截面平均风速乘以风口净截面积求取测定风量。2对于风口上风侧有有较长的支管段,且已经或可以钻孔时,可以用风管法确定风量。测量断面应位于大于或等于局部阻力部件前3倍管径或长边长,局部阻力部件后勤倍管径或长边长的部位。对于矩形风管,是将测定截面分割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截面。每个小截面尽可能接近正方形,边长不应大于200mm,测点应位于小截面中心,但整个截面上的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对于圆形风管,应根据管径大小,将截面划分成若干个面积相同的同心圆环,每个圆环测4点。根据管径确定圆环数量,不宜少于3个。B.2静压差的检测306
B.2.1静压差的测定应在所有的门关闭的条件下,由高压向低压,由平面布置上与外界最远的里间房间开始,依次向外测定。B.2.2采用的微差压力计,其灵敏度不应低于2.0Pa。B.2.3有孔洞的相通的不同等级相邻的洁净室,其洞口处应有合理的气流流向。洞口的平均风速大于等于0.2m/s时,可用热球风速仪检测。B.3空气过滤器泄漏测试B.3.1高效过滤器的检漏,应使用采样速率大于1L/min的光学粒子计数器。D类高效过滤器宜使用激光粒子计数器或凝结核计数器。B.3.2采用粒子计数器检漏高效过滤器,其上风侧应引入均匀浓度的大气尘或含其他溶胶尘的空气。对大于等于0.5μm尘粒,浓53度应大于或等于3.5×10pc/m;或对大于或等于0.1μm尘粒,73浓度应大于或等于3.5×10pc/m;若检测D类高效过滤器,对93大于或等于0.1μm尘粒,浓度应大于或等于3.5×10pc/m。B.3.3高效过滤器的检测采用扫描法,即在过滤器下风侧用粒子计数器的等功动力采样头,放在距离被检部位表面20~30mm处,以5~20mm/s速度,对过滤器的表面、边框和封头胶处进行移动扫描检查。B.3.4泄漏率的检测应在接近设计风速的条件下进行,将受检高效过滤器下风侧测得的泄漏浓度换算成透过率,高效过滤器不得大于出厂合格透过率的2倍;D类高效过滤器不得大于出厂合格透过率的3倍。B.3.5在移动扫描检测工程中,应对计数突然递增的部位进行定点检验。B.4室内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检测B.4.1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检测应在设计指定的占用状态(空态、静态、动态)下进行。307
B.4.2检测仪器的选用:应使用采样速率大于il/min的光学数子计数器,在仪器选用时应考虑粒径鉴别能力,粒子浓度适用范围和计数效率。仪表应有效的标定合格证书。B.4.3采样点的规定:1最低限度的采样点数NL,见表B-1;表B-1最低限度的采样点数NL表测点数NL3456洁净区面6.1~12.012.1~20.020.1~30.030.1~42.02积A(m)测点数NL78910洁净区面42.1~56.056.1~72.072.1~90.090.1~110.02积A(m)注:1在水平单向流时,面积A为与气流方向呈垂直的流动空气截面的面积。0.52最低限度的采样点数NL按公式NL=A计算(四舍五入取整数)2采样点应均匀分布于整个面积内,并位于工作区的高度(距地坪0.8m的水平面),或设计单位、业主特指的位置。B.4.4采样量的确定:1每次采样的最少采样量见表B-2;2每个采样点的最少采样时间为1min,采样量至少为2L;3每个洁净室(区)最少采样次数为3次,当洁净区仅有一个采样点时,则在该点至少采样3次。4对预期空气洁净度等级达到4级或更洁净的环境,采样量很大,可采用ISO14644—1附录F规定的顺序采样法。B.4.5检测采样的规定:308
1采样时采样口处的气流速度,应尽可能接近室内的设计气流速度。2对单向流洁净室,其粒子计数器的采样管口应迎着气流方向;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采样管口宜向上。3采样管必须干净,连接处不得有渗漏。采样管的长度应根据允许长度确定,如果无规定时,不宜大于1.5m;4室内的测定人员必须穿洁净工作服,且不宜超过3名,并应远离或位于采样点的下风侧静止不动或微动。表B-2每次采样的最少采样量Vs(L)GE表洁净粒径(um)度等0.10.20.30.51.05.0级120008400————220084019605680——320841965682400—4282057240—5222624680622222687———2278———2229———222B.4.6记录数据评价。空气洁净度测试中,当全家(区)测点为2~9点时,必须计算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Ci值、全部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N及其标准差,导出95%置信上限值;采样点超过9点时,可采用算术平均值Z作为置信上限值。1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Ci应小于或等于洁净度等级规定的限值,见表B-3。309
2全部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N的95%置信上限值,应小于或等于洁净度等级的极限。即:(N+t×s/√n)≦级别规定的限值…………(B-1)式中:N——室内各测点平均含尘浓度,N=∑Ci/n;n——测点数;2S——室内各测点平均含尘浓度N的标准差:s=√(Ci-N)/n–1;t——置信度上限为95%时,单侧t分布的系数,见表B-4。表B-3洁净度等级入悬浮粒子浓度限值3等大于或等于表中粒径D的最大浓度Cn(PC/m)级0.1μm0.2μm0.3μm0.5μm1.0μm5.0μm1102————210024104——31000237102358—4100002370102035283—51000002370010200352083229610000002370001020003520083202937———3520008320029308———3520000832000293009———352000008320000293000注:1本表仅表示了整数值的洁净度等级(N)悬浮粒子最大浓度的限值。2于非整数洁净度等级,其对应于粒径D(μm)的最大浓度限值(Cn)应按公式计算求数N2.08Cn=10×(0.1/D)3洁净度等级定级的粒径范围为0.1~5.0μm,用于定级的粒径数不应大于3个,且其粒径的顺序级差不应小于1.5倍。B.4.7每次测试应做记录,并提交性能合格或不合格的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310
表B-4系数点数234567~9t6.32.92.42.12.01.91测试机构的名称、地址。2测试日期和测试者签名。3执行标准的编号及标准实施日期。4被测试的洁净室或洁净区的地址、采样点的特定编号及坐标图。5被测试洁净室或洁净区的空气洁净度等级、被测粒径(或沉降菌、浮游菌),被测洁净室所所处的状态、气流流型和静压差。6测量用的仪器的编号和标准证书;测试方法细则及测试中的特殊情况。7测试结果包括在全部采样点坐标图上注明所测的粒子度(或沉降菌、浮游菌的菌落数)。8对异常测试值进行说明及数据处理。B.5室内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检测B.5.1微生物检测方法有空气悬浮微生物法和沉降微生物法两种,采样后的基片(或平皿)经过恒温箱内37℃、48h的培养生成菌落后进行计数。使用的采样器皿和培养液必须进行消毒灭菌处理。采样点可均匀布置或取代表性地域布置。B.5.2悬浮微生物法采用离心式、狭缝式和针孔式等碰击式采样器,采样时间应根据空气中微生物浓度来决定,采样点数可与测定空气洁净度测点数相同。各种采样器应按说明书规定的方法使用。沉降微生物法,应采用直径为90㎜培养皿,在采样点沉降30min后进行采样,培养皿最少采样数应符合表B-5的规定。311
B.5.3制药厂洁净室(包括生物洁净室)室内浮游菌和沉降菌测试,也可采用按协议确定采样方案。B.5.4用培养皿测定沉降菌,用碰撞式采样器或过滤器采样器测定浮游菌,还应遵守以下规定。1采样装置采样前的准备及采样后处理,均应在没有高效空气过滤器排风的负压实验室进行操作,该实验室的温度应为22±2℃;相对湿度为50%±10%。2采样器应消毒灭菌。3采样器选择应审核其精度和效率,并有合格证书。4采样装置的排气不应污染洁净室。5沉降皿个数及采样点、培养基及培养温度、陪养时间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执行。6浮游菌采样菌的采样率易大于100L/min。7碰撞培养基的空气速度应小于20m/s。表B-5最少的养皿数空气洁净度级别培养皿数﹤54451465≧72B.6室内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检测B.6.1根据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应选择相应的具有足够精度的仪表进行测定。每次测定间隔不应大于30min。B.6.2室内测点布置:1送回风口处;312
2恒温工作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沿着工艺设备周围布置或等距离布置);3没有恒温要求的洁净室中心;4测点一般应布置在距外墙表面大于0.5m,离地面0.8m的同一高度上,也可以根据恒温区的大小,分别布置在离地面不同高度的几个平面上。B.6.3测点数应符合表B-6的规定。B.6.4有恒温恒湿要求的洁净室。室温波动范围按各测点的各次温度中偏差控制点温度的最大值,占测点总数的百分数比整理成累积统计曲线。如90%以上测点偏差值在室温波动范围内,为符合设计要求。反之,为不合格。表B-6温、湿度测点数波动范围室面积≦50㎡每增加20~50㎡△t=±0.5~±2℃5个增加3~5个△RH=±5%~±10%△t≦±0.5℃电间距不应大于2m,电数不应少于5个△RH≦±5%区域温度以各测点最低的一次测试温度为基准,各测点平均温度与超偏差值的点数,占测点数总数的百分比整理成累计统计曲线,90%以上测点所能达到的偏差值为区域温差,应符合设计要求。相对温度波动范围可按室温波动范围的规定执行。B.7单向洁净室截面平均速度,速度不均匀度的检测B.7.1洁净室垂直单向流和非单向流应选择距墙或围护结构内表面大于0.5m,离地面高度0.5~1.5m作为工作区。水平单向流以距送风墙或围护结构内表面0.5m处的纵横断面为第一工作面。313
B.7.2测定截面的测点数和测定仪器应符合本规范第B.3条的规定。B.7.3测定风速应用测定架固定风速仪,以避免人体干扰。不得不用手持风速仪器测定时,手臂应伸至最长位置,尽量使人体远离测头。B.7.4室内气流流形的测定,宜采用发烟或悬挂丝线的方法,进行观察测量与记录。然后,在记录的送风平面的气流流形图形上。风速的不均匀度β0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般β0不应大于0.25。β0=sv……………………………………(B-2)式中:v——各测点风速的平均值;s——标准差。B.8室内噪声的检测B.8.1测噪声仪应采用带倍频程分析的声设计。B.8.2测点布置应按洁净室面积均分,每50㎡设一点。测点位于其中心,距地面1.1~1.5m高度处或按工艺要求设定。314
本标准用词说明为了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能对效果区别对待,对要求的严格程度采用不同的助动词予以表达,说明如下:1表示要求的用词表示应准确地符合标准而应严格遵守的要求。其正面词采用“应”,在特殊情况下可等效使用“要求”、“要””。其反面词采用“不应”,在在特殊情况下可等效使用“不允许”、“不得”。注:当本标准中引用其他标准条文时,应保持原标准的准确,仍可使用原标准规定的用词。2表示推荐的用词表示在几种可能性中推荐特别适合的一种,或表示某个步骤是首选的但未必是所要求的。其正面词采用“宜”,在特殊情况下可等效使用“推荐”、“建议”。反面词采用“不宜”,在特殊情况下可等效使用、“建议不”、“建议……不”。3表示允许的用词表示在标准的界限内所允许的步骤。其正面词采用“可”,在特殊情况下可等效使用“允许”。反面词采用“不必”,在特殊情况下可等效使用“不需要”、“不要求”。4表示可能和能够的用词其正面词采用“能”,在特殊情况下可等效使用“能够”、“可能”。反面词采用“不能”,在特殊情况下可等效使用“不能够”、“不可能”。31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JT61-30-2005砌体工程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JT61-31-200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JT61-32-2005钢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JT61-33-2005木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JT61-34-2005屋面工程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JT61-35-2005地下工程防水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JT61-36-200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JT61-37-2005建筑装饰装修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JT61-38-2005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JT61-40-2005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JT61-41-2005电梯工程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JT61-42-2005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pdf
- DBN6523T022-2005肉牛工厂化生产饲养管理规程.pdf
- DBN6543T049-2009打瓜生产机械化技术规程.pdf
- DBS13001-2015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pdf
- DBS13002-2015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pdf
- DBS13003-2015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阪崎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检测.pdf
- DBS15001.1-2011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民族特色乳制品奶茶粉.pdf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