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8.00 KB
  • 2022-04-22 11:33:42 发布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二)承办单位:(三)建设地点:(四)项目性质:重建(五)项目法人代表:(六)项目建设期:本项目计划建设期6个月,各学校分别同时进行建设。(七)可研编制单位:萧县工程咨询研究所(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1、编制依据(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34号);(2)安徽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关于分解下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2年度目标任务的通知》皖教秘[2012]70号;(3)萧县教育局《关于萧县2012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立项申请》 (4)萧县发改委《关于萧县2012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发改社会[2012]8号;(5)关于编制《萧县2012年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6)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技术资料;(7)编制人员调查的有关资料、数据等。2、编制范围本项目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包括:(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项目选址与建设环境条件(3)项目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4)项目总体布局方案(5)工程技术方案(6)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和节能(7)项目运营和实施计划(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效益分析(10)项目结论与建议二、方案概况(一)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萧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共涉及52所学校,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建设内容主要为学校建筑物的重建。总建筑规模:25342平方米,全部为重建项目。项目总投资2534万元。各学校具体建设内容见附表。(二)项目资金来源:申请省级以上预算内资金2027万元,市、县配套资金507万元。三、选址概述本项目是在原校址上对问题房屋进行重建,这些学校都分布在各村镇中,各学校都有较为完善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可以满足本项目建设和使用的需要。本项目的学校分布在各村镇中,交通便利,便于项目的建设和使用。各学校可利用现有的供水、供电设备,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及运营的需要。四、项目能耗分析本项目是在原校址上对问题房屋进行重建,水、电、等基础设施能耗基本不新增。五、结论及建议(一)结论本项目各学校的建设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建设条件具备,建设方案切实可行,资金来源有保障。本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地解决本项目中52 所学校的校舍安全问题,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扩大学校生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推动萧县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效益较好。因此,本项目切实可行,应早日实施,尽快发挥其良好的效益。(二)建议为保证本项目能够顺利的进行,稳妥的建设和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1、争取政府在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使学校建设和发展能够稳步进行。2、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完善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形成长期稳定的生源。3、本项目待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抓紧做好设计、施工工作。同时建设期间应做好施工和教学的协调、衔接工作,防止互相干扰,以使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4、本项目大部分工程在中小学校区内建设,并且工期较紧,承办单位应做好其中的协调、衔接工作,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按环保“三同时”的原则,搞好环境治理工作。第二章萧县中小学现状及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萧县教育概况萧县是拥有141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教育大县。是汉文化的故乡,淮海战场主战场。亦是著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历史底蕴厚重,重教传统绵长。目前,全县有中小学、幼儿园334所,在校学生215131人,教职工16879人,其中专任教师10597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5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8%。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省级示范高中2所,省级示范初中2所,省级农村示范小学1所,省教育厅命名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艺术特色学校各1所。市级示范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学10所。民办教育迅速崛起,全县民办教育机构已发展到77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学4所,幼儿园59所;固定资产总值5.8亿元,在校学生44044人,教职工2319人。民办学校已成为我县教育事业的重要成份。 近年来,我县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办学行为日趋规范,教育科研形成特色,教学质量节节攀升。我县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样本县,2010年高质量地完成了监测任务,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2011年5月省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专家组对我县进行了抽查,省专家组对我县教育工作十分满意,给予高度评价。我县高中教育成绩日益显著,2009—2011年三年全县本科上线考生分别为3129人、4181人、4576人,累计达11886人;其中应届本科上线分别为1594人、2146人、2409人,累计6149人;本科上线率在全市始终处于先进行列。近几年的中考也名列前茅,我县700分以上考生占全市700分以上考生总数每年都超过40%。我县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和校干培训,特别是2009年开始实施了以“3336”工程为重点的音、体、美紧缺学科教师培训,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小学100%、初中95%、高中82%。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所,其中普通中专1所(萧县师范),成人中专2所(教师进修学校、函校),职业高中4所(职教中心、县一职高、黄口职中、郝集职中)。职业教育相对薄弱,中职学校规模小,条件差,职教发展和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目前,正积极筹建安徽防腐蚀工程技术学校、宿州保全职业技术学校2所新校。届时,我县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将得到有力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将大幅提升。 从2009年起,我县开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至2010年底完成校安工程加固、重建项目240个,面积261099平方米,在全市校安工程考核中位列第一。2011年校安工程重建项目281个,面积140952平方米,均正在开工建设中。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75所,其中小学420所(含教学点210所)、初中55所;2010学年度在校学生166512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02347人、初中在校生64165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9259人,其中小学6144人、初中3115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建筑面积843128平方米,其中小学536735平方米、初中306393平方米。二、校安工程总体进展情况(一)公办学校:根据我县中小学校舍排查鉴定结果,我县2009-2011年共安排中小学校舍工程项目521个,面积402051平方米,涉及学校291所,总投资2.89亿元。其中加固类项目涉及学校93所,项目128个,面积161188平方米,总投资0.59亿元;重建类项目涉及学校198所,项目393个,面积240863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截止2010年底,我县已完成加固类项目161188平方米,占加固类三年计划的100%,完成重建类项目99911平方米,占重建类三年计划的41%。2011年主要任务是完成140952平方米的重建任务。我县于4月13日 、14日在安徽招投标中心开标,目前281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基础完工201个项目,完成率72%,主体完工85个项目,完成率30%,未完成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计划9月底主体完成60%,10月底主体全部完成,11月份全面竣工验收,全面完成三年规划任务。目前我县三年总任务完成进度在全省排名41位,全市第一位。我县现存D级危房359栋,面积81331平方米,目前已全部拆除。(二)民办学校:2009年我县有12所民办学校,面积219089平方米的校舍,进行了逐栋实地排查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其中三类重点校舍面积199865平方米,鉴定出A级32栋,面积86273平方米,B级70栋,面积113301平方米,C级1栋,面积291平方米,无D级。根据排查鉴定结论,我县要求凤山中学的291平方米C级学生宿舍拆除重建,由投资方新建一栋学生宿舍楼,面积6000平方米,投资460万元,目前已主体完工,预计2011年9月份竣工。到今年9月底我县民办学校的三类重点校舍改造任务将全面完成。三、项目建设必要性(一)本项目的建设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搞好基础教育工作的需要。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要加快发展,科教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各级各部门都把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既要注重教育资源布局的合理性,又要注重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把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作为人才战略的基础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增加教育投入。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广泛普及,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校舍和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脱节,陈旧的校舍已经不能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入学儿童的需要,因此建设新校舍和改善旧校舍就显得尤为迫切,只有保证硬件设施齐全才能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积极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对创造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提高民族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增加居民消费,带动与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减轻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本项目的建设是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全国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能力的需要。2001年以来,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提高了农村校舍质量,农村中小学校面貌有很大改善。目前一些地区中小学校舍有相当部分达不到抗震设防和其他防灾要求,C级和D级危房仍较多存在;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和“普九”早期建设的校舍,问题更为突出;已经修缮改造的校舍,仍有一部分不符合抗震设防等防灾标准和设计规范。我国很多农村地处边远山区,气候多变,地形结构复杂,加之前几年环保意识落后,树木乱砍乱伐,环境破坏严重。自然因素与人为破坏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灾害的破坏更具毁灭性。2009年的汶川地震,大量校舍遭到破坏甚至倒塌,许多学生因此遇难,举国震惊。为了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提高中小学校校舍的抗灾防灾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该项目的建设,能依据现在的办学标准和建筑要求,在灾害防御上加入更多先进技术和措施,提升校舍的防灾抗灾能力,降低灾害的破坏性,保证师生生命安全。 (三)本项目的建设是保证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教育权利和接受优质教育是现代社会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利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接受必要的教育不仅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人一生的命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本项目的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了基础教育能够顺利开展,满足人们受教育的需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保证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教育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良好的基础教育,能为城市的发展增加动力;反之,落后的基础教育会成为发展的障碍。该项目的建设地区,多为农村和边远山区,这些地区往往经济相对落后,发展缓慢。良好的教育也是招商引资和聚敛人气的一面旗帜,能吸引投资,发展生产。对于投资商而言,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对生产发展影响特别大。其中的软环境就是人文环境和教育环境。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作为铺垫。 这就说明了教育对一个地区的商业价值提升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工作水平才能提高,才能有更多精力关注教育,进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使教育和经济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道路。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生活是所有家庭的核心,只有孩子安全了,家庭才能美满幸福,只有每个家庭和睦我们整个社会才能和谐进步。关注孩子的安全,就是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的将来。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保障整个社会安定的根本所在。第三章场址概况及建设条件一、建设地点本项目共涉及52学校。各学校都是在原有校区规划的基础上对部分校舍进行重建,建设地点周边都有较为完善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可以满足本项目建设和使用的需要。二、项目所在城市基本情况(一)所在城市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萧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冬季显著,夏雨集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主导风向全年以偏东风为主,其次为偏北风和偏南风。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2.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0℃,年均气温14.4℃;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11.2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8.3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年平均蒸发量为15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20-2480小时。2、水文条件萧县位于淮河流域中游,二、三级支流范围里,隶属于华北平原南部的淮北平原中部。萧县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6亿立方米/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丰枯基本依赖降水补给的多寡,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层的多孔介质之中,水的运动较为缓慢。近年来,城区及近郊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给水能力逐年减少,呈现超采现象,应该予以防范。全县水资源的水质较好,均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1.0克/升,但其钙镁离子偏高,导致水的硬度较大。3、地质地貌萧县主属黄淮海冲击平原,地面高呈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拨高度介于32-50米之间。地形大致可分为两个单元,即东南部分布着一些低山丘陵,其余为黄泛平原。山丘、谷地占总面积22.2%,平原占77.8%。 土壤为潮土类、褐土类、石灰土类、棕壤土类、砂疆黑土类,以淤土、两合土、沙土、盐碱土、土淤土为主,其中淤土平均有机质1.35%、碱解氮含量为70mg/kg、速效磷含量15mg/kg、速效钾含量120mg/kg、PH值为7.0,两合土平均有机含量1.25%、碱解氮含量60mg/kg、速效磷含量12.5mg/kg、速效钾含量100mg/kg、PH值为7.2,沙土平均有机质含量1.1%、碱解氮含量为50mg/kg、速效磷含量8mg/kg、速效钾含量75mg/kg、PH值为7.5。萧县域境内水系发达,沟渠纵横,河流多系人工河道,河道平直,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水流量大、水流急,冬季河水变浅,水流缓慢。4、工程地质条件萧县东、西有寒武、奥陶系地质构成。山丘平行延伸两侧,其余均为平原,海拔一般为2.5-32.5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为万分之一。北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地基承载力山前地带可达18吨/平方米。地下水层多为石灰岩层隙间水,含水较丰富。项目区最大冻土深度20厘米,地震烈度6度。建设用地的综合自然条件较好。萧县区域大地构造属中淮地台鲁西隆起区南极,区境范围内除寒武系、奥陶系有部分裸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掩盖,低山残匠占全部总面积的4.7%。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孔隙水储存于第四系砂层之中,主要大气降水为主补给水源。浅层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降及河流方向一致,由西北向东南。地下水位升降随季节(降水量)变化,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根据项目区地质普查钻孔揭露地层属第四级河流冲击相地层,分述如下:①粉质粘土,浅褐黄色,可塑状,中偏高压缩性,在埋深约1米以上及2.2-3.5米,粉粒含量较多,部分段为粉土,松散状,结构性差。②粘土,棕褐色,青灰色,可塑性偏硬,中等压缩性,见少量淡水螺壳,完整。③粉质粘土,黄绿色,硬塑状,中等压缩性,含有钙质结核,在埋深约6米处较富集。④粉细砂,浅黄色,级配性差,中密,本层埋深7.1米钻至15.0米未揭穿。层厚不详。除第一层外,其他各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均在140KPa以上。5、交通运输条件萧县东邻江苏徐州市25公里,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南接淮北29公里,西距河南商丘市150公里,北连山东济宁130公里,县城距合肥、南京、济南、郑州4省会均为3小时路程,距徐州观音机场40公里,连云港出海口 260公里。陇海、符夹铁路纵横穿境,连霍、合徐高速公路于县境内交汇,310、311国道,301、101、202省道与县乡道路交织成网,境内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0公里,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内外相联的立体交通网络,承东启西,南引北联,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三、基础设施条件(一)供水本项目各学校用水均可利用学校现有的给水系统,可保证本项目用水需求。(二)供电萧县电力充足,各乡镇供电设施完善,项目所在的各乡镇学校供电均由保证。(三)排水本项目各学校所排污水均属于生活污水,排入学校原有场地内的污水设施。(四)通讯本项目各学校所在区域已开通全国直拨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覆盖整个区域,可满足项目区域固定和移动通讯要求。(五)交通运输本项目绝大多数位于乡镇政府所在地,各学校所在地周边均有街道,交通十分便利,教师和学生出行便利。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一、设计依据及总体概况(一)设计依据1、《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86);2、《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4、《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5、《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l33—90);6、《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局部修订);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14、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等; l5、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二)总体概况根据《国务院公关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34号)和《安徽省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及宿州市实际,特制定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目的是通过在宿州市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避险安全要求。二、重建方案本次52所学校的重建项目主要是将学校原有建筑拆除,在其原址上再新建校舍。本项目52所学校重建建筑均属于框架结构。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有关规定及项目使用功能,确定本项目的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有关规定,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抗震设防标准应根据该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一)土方工程1、土方工程及降水、排水施工为确保地基不被水破坏,土石方的开挖要同排水方案紧密结合,做到先排水、降水,再进行开挖。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基坑进行排水、降水的施工顺序安排如下:(1)在基坑处设置集水井,用潜水泵抽水,并随时检查地基渗水情况,根据涌水量设置降水井位置、数量。(2)在挖掘机挖至距设计标高1.5~2.0m后,暂停止挖掘。然后将挖掘机移至各开挖分区基坑周边,在基坑边缘部位用机械配合人工依次开挖出集水井、排水沟、砌筑集水井,在集水井内安放潜水泵将水抽出,把基坑护壁上的渗水、周围地基承压水降至符合要求。(3)继续开挖剩余土石方。在挖至最后留有300mm土石方时,停止机械开挖。在机械开挖过程中,可视渗水情况人工临时开挖深100mm、宽200mm的临时排水沟,将水引至低洼处,集中外排。剩余土方,先进行标高检查。最后100mm厚土方,在浇筑混凝土垫层前人工清除,在挖至地基设计标高后,立即浇注混凝土垫层,以保护现有地基。 (4)在开挖至地基设计标高后,如果地基表面仍有水渗出,或者在垫层上出现渗水,采用在地基上或垫层上留设永久性小排水沟的办法,将渗水引入低洼部位,并设置临时集水井,井内设置一台潜水泵将水排走。(渗水排水沟因水势走向导引至集水井)将其周围地基的地下水降至底板下的合理位置。2、土方回填(1)土方回填采用机械回填,按规范要求分层回填,并用蛙式打夯机分层夯实。(2)填土采用同类土,并控制好适宜的含水量。(3)回填前,清除基坑内的积水和有机杂物。(4)土方回填时,在相对的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回填土分层铺摊和夯实,每层土虚铺厚度控制在25cm以内,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将透水性较大的土层置于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之下,以利于水分排除和基础稳定,每层打夯前对填土作初步整平,雨天前施工,回填后及时夯实。(二)钢筋工程钢筋工程严格执行“双控制”,即凡进场的钢筋即要有质保书,同时现场取样检测合格方可使用,质保书标注炉号、批号必须相符,取样必须由取样员、见证员、监理人员在场见证取样为准,确保工程所用钢筋的质量。1、钢筋的储存 进场后钢筋和加工好的钢筋要根据钢筋的牌号,分类堆放在枕木或砖砌成的高30cm间距2m的垄上,以避免污垢或泥土的污染。钢筋集中码放,场地必须平整,有良好的排水措施。码放的钢筋应及时作好标识,标识上应注明规格、产地、日期、使用部位等。2、钢筋供应所供钢材必须是国家定点厂家的产品,钢筋必须批量进货,每批钢材质保书齐全,钢筋捆上的标牌、出厂检验报告及出厂单必须相符。在此基础上再按规范要求取样合格的材料方可用于施工现场。3、钢筋的验收钢筋绑扎经班组自检互检后,由项目部技术人员对照图纸着重检查钢筋数量、规格、分布位置、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保护层垫块数量及分布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另外,检查钢筋表面是否清洁,扎扣是否松动,验收合格填写隐蔽工程验收单后会同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进行复核验收,符合要求并留下工程照片后方可隐蔽。(三)砼工程原材料: 1.水泥:本工程混凝土所用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进场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进场试验报告,水泥的技术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相应材质标准的规定。进场时还应对其品种、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2.粗、细骨料:本工程混凝土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为5-31.5mm;细骨料采用中砂。检查内容:选用的石子种类、粒径、质量等;砂子的种类、颜色、细度模数;该批砂、石是否有进场试验报告,进场日期与实验报告上注明的日期是否相符合,试验结果是否合格;本台班砂石的含水率是否测定等。防水混凝土用砂的含泥量应小于3.0%,泥块含量小于1.0%。3.外加剂:外加剂的品种和掺量经实验最后确定,所有外加剂均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的质量要求,外加剂质量及应用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等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混凝土浇筑:墙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在墙内无预留洞时,从两端均可浇筑;当墙上有预留洞时分层从预留洞两侧分层连续浇筑。以防止预留洞模板两侧受力不均出现偏移。梁板混凝土的浇筑,先浇筑柱头混凝土,然后在柱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梁、板混凝土。 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在强度达到1.2MPa以前,不允许有人员在上面踩踏或安装模扳及支架。独立柱采用包裹塑料布方式养护;墙、梁及底板采用浇水方式养护。浇水养护时间不少于7d。(四)砌体工程直形砖基础:采用强度等级MU10.0实心砖,砂浆强度等级M10.0水泥砂浆。本工程隔墙采用MU5.0页岩空心砖,墙体厚度为240MM,砂浆强度等级、配合比为M7.5。材料要求:对于进场的砌块应有检验合格证,合格证上包括:生产厂家、砌块品种、规格、强度等级和生产日期。砌块必须坚固、完整、表观良好、形状均匀一致,不含裂纹和其他问题,相当于储存样本标准。浸水24h吸水率小于20%。质量标准:墙面应垂直平整,组砌方法正确,砌块表面方正完整,无损坏和开裂现象。错缝搭接符合要求,灰缝饱满,无松动脱落。(五)地面工程水磨石地面 1、主要材料(1)水泥:所用各色水泥均不得低于32.5号。在一个楼地层应使用同一批水泥。(2)石渣:应根据设计要求的配合比选择坚硬的岩石和色彩规格相符合的石渣。(3)分格条:根据设计要求选择。2、工艺程序磨石地、楼面的工艺流程,应从顶层到底层依次进行。在同一楼层中,先做平顶和墙裙以上的墙面,后做磨石地面,避免脚手架损伤地面,各种工序完成后最后进行后打蜡工作。其操作程序是:基层表面清洗→打巴、出柱→刷水泥浆→抹找平层及养护→检查验收找平层→分格弹线→安分格条→清扫地面→刷水泥浆→铺水泥石渣→铁板拍压平整→滚筒滚压→二次拍平收光→养护→试磨→第一遍磨→用同色水泥浆满浆,养护三天以上→第三遍磨光→用同色水泥浆满浆,养护三天以上第四遍磨光→地面保护,插入墙面的最后工序→清洗地面并凉干→第五遍磨光→打蜡擦光→产品保护。(六)装饰工程 本工程内外装修材料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设计,采用难燃或不燃材料。所有内外装修材料及颜色均由厂家提供样品,经甲方及建筑师同意后方能采用,粉刷及油漆按中级以上要求施工,装修材料生产厂家附有说明书,原则上按生产说明执行。1、涂料、油漆(1)施工区域:室内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墙面涂料工程;(2)材料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品种。(3)作业条件:室内需抹灰的部位已完成,基层的含水率不大于10%;门窗已安装完毕,已封堵严实;各种设备、电路管线已完成并通过相应检查验收。开始时细木制作已完成并已完成头遍油漆工作,最后一遍涂料施工前,细木制作必须全部完成油漆工作并保护完成。(4)涂料施工工艺流程基层处理→刮腻子→砂纸打磨→涂料涂刷→成品保护→分项验收2、门窗(1)防火门施工工艺(2)施工工艺按设计要求尺寸标高和方向弹出门框口位置线。立框时先拆掉门框下部的固定板,凡框口内高度比门扇的高度大于30MM时,洞口两侧地面需预留凹槽,门框埋入±0.00以下20㎜ 。将框子用木楔临死固定在洞口位置,校正后固定木楔,门框铁脚与预埋铁板焊牢。然后在框上角处墙上开洞,灌入100号水泥砂浆,待固定后方可装配门扇,冬季安装应注意防冻。安装门扇及附件时,门框周边缝隙用水泥砂浆和细石混凝土嵌赛牢固,经养护凝固后,粉刷洞口及墙体。完毕后安装门扇及五金配件和有关防火装置。(3)质量要求:A、门扇关闭严密,开关灵活无倒翘。B、附件安装齐全,安装牢固,启闭灵活。C、门框与墙体间缝隙填嵌饱满,密实表面基本平整光滑。(4)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A、门框口上下尺寸:≤1.5㎜B、门框对角线尺寸之差≤2㎜C、门框扇配合间隙的限值≤3㎜D、门框扇搭接量的限值≥10㎜(七)公用工程1、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l6-2008);(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l0l-2005);(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798-1996);(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0)各学校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及要求。2、设计范围(1)各学校给排水设计;(2)各学校供配电系统设计和弱电系统设计。3、供水工程(1)水源本项目各学校用水均可利用学校现有的给水系统,可保证本项目用水需求。(2)需水量计算各学校按其学校的学生及教职工的数量计算用水量,主要用水为日常生活用水,用水标准为学生10升/人·天,教职工20升/人·天,绿化2升/㎡天。由于本项目属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内容是对原有建筑进行重建,故学校原有的供水工程均能满足项目需求。4、排水工程 (1)排水量本项目排水量按生活给水用量的85%(不含绿化用水)计算。(2)排水系统本项目各学校所排污水均属于生活污水,排入学校原有场地内的污水管网,可以满足项目排水要求。5、供电(1)负荷计算各学校用电负荷按面积系数法进行计算。由于本项目属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对原有建筑进行重建,故学校原有的供电设施可满足项目需求,不需再增加变压器和用电设施。本项目供电线路敷设采用电缆直埋和电缆沟敷设相结合,电缆采用相应等级的铜芯电缆。配电电压三相四线制:380/220V。(2)电话通讯各学校根据需要设置直拨电话及网络宽带,方便师生及到学校办事人员使用。第五章环境保护一、环境现状 本项目所在区域均为各学校所在地,空气、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二、设计标准l、《安徽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l996);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9);6、《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三、施工期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一)噪声本项目施工期间,施工机械产生非稳态噪声,具有噪声高、无规律、突发性等特点。考虑到本项目处于校区的特殊性,限制高噪声施工时间,夜晚停止施工;选用低噪声性能的施工机械。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噪声对噪声源周围近距离人群的工作、生活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二)大气影响建筑材料在运输、装卸、拌合过程中易产生扬尘。应在场地定期洒水,尽可能的将扬尘污染降到最低。(三)废弃物影响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施工过程中废弃的建筑材料。废弃的建筑材料全部妥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四、运营期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一)污水治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污水管网。(二)固体废弃物治理本项目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学生及教职工产生的生活垃圾。校园应由专人定期清扫、保持地面干净。在人流密度大,保洁难度高的区域,如教学楼、出入口、厕所等处,设专门的卫生清洁人员,随时清理。在校园内合理布置垃圾箱,设专用垃圾堆放点,将垃圾进行集中堆放,集中外运处理。(三)噪音治理针对各功能房间对声环境的要求不同,可做建筑防噪处理,对产生噪声的房间,可采取密闭门窗、室内贴吸音材料等隔声措施。五、环境评价本项目为各中、小学教学办公的场所,项目建设期及运营期产生的噪声、废水、固体废弃物等,通过各种措施加以控制后,均能满足环保要求。第六章消防、劳动安全及卫生 一、消防(一)设计依据l、《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二)消防措施1、本项目建设期由于功能复杂、设备较多,存在多种火源和可燃物,若管理不善,很容易发生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建筑施工企业应立足于以防为主,防火与灭火相结合,合理设置消防栓,并实行消防责任制,明确防火责任。2、建筑物及附属物耐火等级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均按规范的最低耐火等级和防火间距进行防火设计,并配备完善的灭火系统。3、本项目应根据消防设计规范敷设消防设施,配置应符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规定,建筑内消火栓及灭火器,最好采用组合式暗装,要有明显标志。4、各建筑物要设置完备的防雷装置。5、消防设施施工图需要经过消防部门审核后才能开始施工。 二、劳动安全本项目为学校建设项目,学生活动较为集中,在学校的设计和管理中要时刻注意安全问题。(一)根据学生活动的特点,门厅、走道、楼梯、安全出口等要按照规范留足、留够,防止阻碍平时人流及紧急疏散时的交通。上人屋顶及高出地面2米以上的活动场所设置防护栏杆。(二)在电气系统设计中,确保用电设备及电气接地系统的可靠性。(三)教室内插座与照明灯,应分开支路,不用插座时将电源切断,避免学生发生意外触及危险,确保安全与使用。三、卫生措施(一)校园要保持环境整洁、舒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做到无噪音、无烟,地面定时清洁。(二)为保证校内的环境卫生,应采用水冲式厕所。卫生间的设置应避免与主要楼梯相毗邻或靠近人流较为集中的部位,位置应隐蔽、使用要方便,并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卫生问要有专人负责打扫,保持清洁、无异味。(三)采用非饮用水做冲洗和浇洒等用时,应有明显的标志,非饮用管道不应与饮用水管道相连。 (四)学生学习环境要保持通风良好,除自然通风外,必要地方应设机械通风装置。第七章节能、节水一、必要性能源和水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率很低,消耗指标很高,节约能源和水资源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潜力很大。它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项目建设采用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以达到最少的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二、节能措施1、电气设备选用节能型产品,照明设计推广绿色照明工程产品,选用高效节能灯具,按规范要求设置室内照明灯具数量,以节约电力资源。2、卫生间给排水设施采用新型材料和节能设备,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三、节水措施 供水系统采取防渗、防漏措施。如供水设施、卫生洁具等配件要符合标准,提高耐用度,防止漏水,以达到应有的节水功效。卫生间采用节水型设备和器具。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消耗,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四、能源管理建立水、电管理制度和机构,加强水、电的计量管理,并明确管理责任,防止水、电等的跑、冒、滴、漏和空耗等,提高节能效果。第八章招标方案为节约投资,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建设期,防范和避免工程建设中的违规行为,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编制了本项目的招标方案。在招标过程中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并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一、招标方式本项目招标方式将采用公开招标。招标组织活动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安徽省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及省、市有关规定实施。二、招标范围 本项目招标范围包括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设备、主要材料等的采购等,面向社会全部进行公开招标。鉴于本项目法人单位目前尚不具备自行招标所需具备的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的能力,该项目的招标活动委托给依法设立、从事招标代理业务并提供相关相关服务的招标代理机构,具体程序如下:1、本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先履行项目审批手续,取得批准后委托招标代理机构进行公开招标。2、招标人在指定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和时间以及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3、本项目的招标文件应当包括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1)勘察设计招标勘察设计是整个项目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对项目的设计进行公开招标时,公开挑选勘察设计单位,投标人的资质要求具有相应的资质。(2)施工监理招标施工监理对工程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监理招标时,公开选择施工监理企业进行项目的监理。投标人的资质要求具有相应的资质。 (3)施工企业选择招标依据工程的需要,采用总承包方式,选择施工企业。本工程要求具有相应的资质,公开选择投标人。(4)主要材料采购招标依据项目的需要,公开选择生产厂家,投标人的设备技术水平应符合本项目设计要求,质优价廉且有可靠的售后服务。(5)设备采购依据项目的需要,实行政府采购制,并应符合《宿州市市级政府投资工程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的要求。第九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一、项目管理本项目在建设期,应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标准、按计划安排的工期完成。(一)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对参建单位的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度。 (二)实行工程监理制。项目建设过程中,聘请有资格的监理单位和人员,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理,抓好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三)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建设过程中,接受计划、审计等部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建成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四)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用和挤占。二、实施进度计划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承建单位严格按照国家对各项工程的有关规定和程序,积极开展工作。本项目实施主要包括以下4个部分:1、前期工作:可研编制及批复、准备设计资料等。2、勘察、设计:建设场地勘察和项目设计等。3、改造施工:对建筑重建施工。4、竣工验收:交工验收。为加快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工期,各阶段工作应尽量提前进行,允许有一定程度交叉,项目建设期为6个月。项目实施进度表时间项目123456可研审批 勘察、设计重建施工竣工决算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一、估算范围本项目投资估算范围包括52个学校改造的费用、其它费用及基本预备费等。二、估算依据安徽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关于分解下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2年度目标任务的通知》皖教秘[2012]70号;三、投资估算(一)总投资本项目总投资2534万元,包括52所学校。(二)每个学校投资52所学校项目总投资2534万元,各学校投资构成见附表。四、资金筹措 申请省级以上预算内资金2027万元,市、县配套资金507万元。第十一章社会效益评价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发展基础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对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发展萧县整个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战略的实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保证。 本项目建设有利于提高萧县中小学校校舍的抗震能力,提高校舍综合防灾能力。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提高xx市的教育服务水平,保证师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有利于促进萧县城乡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符合国家关于加快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方向,是民心所向,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