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3 MB
  • 2022-04-22 11:24:48 发布

大学关于建设新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 6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学校基本概况1.1学校历史现状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天津大学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支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曾先后亲临学校视察。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办学用地2200余亩,除去教职工住宅用地和湖面后仅为1520亩。现有教职工4321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0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7人,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2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3人,“973”首席科学家有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26506人,其中本科生15387人,硕士研究生7049人,博士研究生2469人,高职学生960人,留学生641人。有两座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的图书馆,馆藏书刊总量240多万册,另有多种音像资料、微缩资料和各类光盘数据库。建校11667 年来,天津大学为祖国培养了20万余名高层次人才,为我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创立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革命先驱张太雷,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宠惠、王正廷,数学家秦汾,著名诗人徐志摩等无数先贤,以及活跃在各个行业的风云人物,如“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姚树人,香港实业家荣智健等均曾在这里秉烛夜读;著名法学家赵天麟、桥梁专家茅以升、机械学家刘仙洲、化工专家侯德榜、水利学家张含英、物理学家张国藩、教育家李曙森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此执鞭任教。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校友中有“两院”院士60余位,大学校长50余位,200多位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数百名国家特大型企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在学科建设上,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3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覆盖21个二级学科),分别是: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此外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分别是: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动力机械及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分别是: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技术经济及管理;天津市重点学科25个。现有51个本科专业,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新技术推广中心,1个国家文物重点科研基地,5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67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上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所院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还与20多个国际知名跨国企业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法孔子学院设立两所海外孔子学院。1.2学校发展战略沿革在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建校之初,学校即以欧美高校为范式,按照当时世界一流名校为蓝本建设。建校百余年来,学校始终把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在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一直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的努力,李曙森校长(1978年-1982年任天津大学校长)在主政校务期间就提出了要把天津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吴咏诗校长(1986-1993任天津大学校长)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后丰富并加入了“国际化”)的一流大学的办学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学校自身的基础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学校明确了“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办学思路。2003年学校第七次党代会召开前后,学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酝酿,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进一步确立了“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到2010年学校跻身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前列,到2020年把天津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到建校150周年左右的时候,把天津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2007年,学校召开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重申“三步走”战略目标,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确立为学校的根本任务67 ,并通过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以学科交叉、融合、集成为主要标志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构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2009年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结合学校的中远期发展战略规划,围绕国家建设发展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在进一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三步走”战略目标及“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思路内涵进行了明确,确定了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2020目标)的具体路径。2020年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使培养的学生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具有优秀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的贡献,同时能够有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到学校学习;在学科建设方面,进一步强化工科优势,调整和完善学科布局,大力提高学科的优质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学科生态环境建设,构筑各类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层次、高水平、有后劲、有特色的学科体系。使若干学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某些学科方向上和若干学术成果上能够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在某些领域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国际化程度高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拥有若干名在某些学科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建成一个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环境;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建设和发展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67 围绕中远期目标的实现,天津大学在中远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了《天津大学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纲要》、《天津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2010-2020)》、“985工程”十年规划等面向中远期的战略,制定实施了《天津大学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意见》等“十二五”期间的具体工作战略。1.3“十二五”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办学思路,以完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以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为重点,以完善综合性学科布局和培育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为载体,以提升科研质量水平为支撑,以加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力度为手段,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内涵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注重解放思想、提高质量、深化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水平,扩大学校整体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坚持内涵发展,注重提高质量。紧紧瞄准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任务,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在关键工作、关键问题上下大力气做好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抓紧、抓好、抓实,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坚持跨越发展,注重解放思想。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推进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坚持把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贯穿于新兴学科建设、高水平团队和科研基地平台建设等工作中,积极抢占制高点。——坚持创新发展,注重深化改革。67 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激发全校上下创新创造的活力。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到2015年实现如下的预期目标: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逐步扩大学生海外访学的规模,留学生的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初步构建起开放式、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大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育人环境;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国际化程度高、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在某些学科领域培养和引进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构建适应学校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学科布局,学科优势进一步增强,工学学科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理科形成优势,人文社科形成特色,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在若干学科领域的国际可比较指标上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的水平;取得一批重要的原创性和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的科研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完成新校区一期建设,改善现有校区的校园环境,形成人文气息浓郁、功能布局协调、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积极推进四项战略重点,通过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构建人才汇聚平台,提升队伍的整体竞争力;3.坚持两个聚焦,提升自主创新水平;4.创建一流学科,提升国际影响力。“十二五”期间,学校将重点抓好六项保障,系统构建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67 1.深化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2.做好新校区规划建设,建设现代化的一流校园和安全健康的学习工作环境;3.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以师生校友为中心的高校便捷信息网络平台;4.提升天大人核心价值追求,构建天大特色的大学文化及和谐的校园氛围;5.积极拓展学校的办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模式,提升使用效益;6.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学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2.学校事业发展情况2.1承担国家任务情况天津大学是首批“211工程”建设的学校。2000年12月,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订重点共建天津大学的协议,天津大学成为继“2+7”高校后,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7年学校被列为国家10所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院校。“211工程”一期和“211工程”二期,国家共投入17700万元,天津市配套6000万元,如下表所示:表2-1:“211工程”投入情况(万元)类别“211工程”一期“211工程”二期国家投入102007500天津市配套60000合计162007500“985工程一期”国家财政投入3.09亿元,天津市配套支持2.6亿元(包括6000万天南大联合大厦建设经费),“985工程”二期国家财政投入4.21亿元,如下表所示:67 表2-2:“985工程”投入情况(万元)类别“985工程”一期“985工程”二期国家投入3090042100天津市配套260000合计5690042100在2001和2006年的“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国家验收中,专家组对天津大学“211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在2010年的“985工程”二期国家验收中,天津大学在全部五大类共10项评价项目上均获得专家组100%全“A”评价意见,以全优成绩通过验收。目前,学校已经分别启动了“211工程”三期和“985工程”(2010-2020)的建设任务,“211工程”三期获中央专项经费1.14亿元支持,天津市政府也给予我校“211工程”三期1亿元资金配套支持,“985工程”(2010-2013)获中央专项经费6.4亿元基本额度控制数支持,教育部和天津市签订了新一轮重点共建天津大学的协议,在承诺给予新校区建设支持20.5亿元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并视具体情况给与相关专项经费的支持。除“211工程”和“985工程”外,目前学校承担了一批国家重要的科研项目,全面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中的项目14个,获得各类项目资助为51项,总经费超过1亿元,承担了一个重大专项的国家级分中心建设(先进燃料),是教育部该专项的唯一一个国家级分中心。目前正在承担5项国家“973”首席项目,973的子课题项目25项,863项目31项(重点项目11项,一般项目20项),总经费近3亿元。67 2.2.学科建设近年来,学校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工作为牵引,调整学科布局,均衡学科发展,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了学科的整体水平。我校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学科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部分学科的优势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至2010年底,我校具有24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具有31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14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2007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我校有7个一级学科(分别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涵盖21个二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动力机械及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结构工程)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分别为:一般力学、技术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大幅增加,从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来讲,天津大学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全国排名第12位,工学类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实际数量全国排名第4位。表2-3: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情况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光学工程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及理论技术经济及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 67 建筑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水利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 管理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结构工程 学校的学科特色突出,特别是工科学科的整体水平优势明显,我校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除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外,全部集中在工学,现有的18个工学一级学科中,15个具有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有6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3,排名第1的学科数和进入前3的学科数在工学领域均位居全国第2,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居全国第1,光学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2,建筑学、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学科位居全国第3。学校还积极推动学科布局的调整。在软件学院和影视学院动画专业基础上组建新软件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成立管理与经济学部,下设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筹),为经济、金融、公共管理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总体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科水平的总体提升奠定了基础。学校积极搭建学科交叉集成的大平台,使之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的载体,2009年学校建设了航空航天研究院,集合相关的学科优势,面向国家空天领域开展科研攻关,2010年学校成立了能源研究院,集合能源相关学科优势,重点围绕新能源等领域进行研究,在建设学科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面向学校“十二五”的主要任务,以“985工程”(2010-2020)为契机”,学校在强势学科(特色学科)发展方面,我们67 着力打造领先工学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以及传统优势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同时加强强势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动力机械及工程”建设。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使其中的优势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其引进和培养国际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吸引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其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生合作培养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进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学科的学术竞争力,切实提高学科的科研水平和科技竞争力,力争率先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水平。在新兴学科方面,天津大学将重点发展生物学科,找准学科发展方向,建设“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创新团队,并适时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实体学院,力争使我校的“生物学”学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异军突起,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成为我校高水平科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加强科研合作、推动技术转移。在交叉学科方面将努力打造能源领域多学科交叉,围绕节能和开发新能源这一核心问题,整合部分学科的相关研究方向,大力开展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研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该项目涉及的我校学科有:建筑学、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已经在自动化学院建设“能源综合利用平台”67 并将最终建设成为具有天大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内乃至世界处于一流水平的技术载体。2.3人才培养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26506人,其中本科生15387人,硕士研究生7049人,博士研究生2469人,高职学生960人,留学生641人。在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以2009年教育部统计资料为基准),本科生总数排名第44位,硕士生排名38位,博士生排名25位。各层次学生的招生人数如下表所示:表2-4:“十一五”期间历年招生人数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本科37523776380338063904硕士25842823279834453338博士693754739767776高职350350350350350合计73797703769083688368目前,学校拥有56个本科专业(包括园林和表演2个停招专业,3个新批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物联网工程、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其中51个为招生专业(含电信、自动化、环境三个招生大类),涉及工学(含建筑学32个)、理学(7个)、管理学(6个)、文学(4个)、法学(1个)、经济学(1个)6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6个,占现有专业的51%。表2-5:本科51个招生专业构成情况学科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数量3276411比例62.74%13.7%11.76%7.84%1.96%1.96%67 贫困学生和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构成比例如下表所示,针对贫困学生,学校积极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建立了包括完备的资助体系,有效确保了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表2-6:各类学生中贫困学生和来自农村学生的情况学历在校总人数贫困生人数贫困生比例来自农村学生人数来自农村学生比例专科生960人173人18.02%429人44.79%本科生15387人3110人20.21%5358人34.82%硕士生7049人885人12.55%3436人48.74%博士生2469人27人1.09%807人32.69%总体情况25965人4195人16.16%10030人38.63%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对学生加强综合培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学校召开了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教学优先的理念。圆满完成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评估,本科教学质量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认可。以进入“国家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院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为契机,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构建了“三系统一平台”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EI-QAKE)框架,成立了工程教育改革实体机构“求是学部”,创建了茅以升班,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方面入手,实施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通过了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IChemE)的MasterLevel级别国际认证,是亚洲唯一通过该级别认证的高校。“十一五”67 期间,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探索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研究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招收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最终批准新增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和药学硕士等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至此,天津大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总数由5种增至14种(其中工程硕士领域有24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得审批通过,实现了文科类专业学位的突破。初步形成了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全面素质教育。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了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形势政策课教学,推进“研究型互动式”教学,进一步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完善了“北洋大讲堂”等第二课堂教育的载体。不断完善了学生网上党建平台,坚持高标准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大力夯实团建基础工程,有效发挥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重点率逐年提升。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教育学生诚信为学,诚信为人。“十一五”67 期间,学校教学成果显著。10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9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项目获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7种教材被批准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4个优秀项目备案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5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天津大学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与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高校的前列,2009年获得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特别是近年来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城市规划,建筑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供不应求,以下是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表2-7:各类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年度类别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毕业生数就业率毕业生数就业率毕业生数就业率毕业生数就业率毕业生数就业率本科389698.07%390397.52%418898.42%363099.26%367399.02%研究生264699.92%497999.30%306898.21%338197.63%342097.37%高职46691.63%37187.33%31090.65%28896.86%30098.00%总计700898.34%925398.07%756698.02%729998.41%739398.21%我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如下表所示,我校毕业生到企业单位工作的比例比较大,其次为事业单位。表2-8:各类学生的就业去向情况本科年份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继续深造及出国其他201049.77%9.03%38.14%3.36%200951.44%6.36%38.79%3.41%200850.50%8.0%38.30%3.20%67 研究生年份企业党政机关继续深造其他201051.29%28.55%11.98%8.18%200946.04%29.43%10.15%14.38%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和各类学生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主要为:学校目前为独立校区办学,学生都集中在该校区。“十二五”期间,我校将本着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原则做好各类学生的培养工作。基本稳定本专科生的规模。根据目前本科生在校生的情况,“十二五”期间本科生的在校生规模为16200人。考虑到天津大学是全国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是天津唯一职业教育学的博士点)、全国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单位和秘书长所在地、中国职教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及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单位,同时天津也是国家职教改革示范区,为能够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学校拟保留1000高职学生的规模,用于支撑教学改革实验。因此本专科生合计为17200人(与教育部“十二五”基建规划中核定的人数相同)。调整和优化研究生的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稳定在每年3600人左右的规模,因我校目前的硕士生学制改为3年,预计“十二五”期间的在校硕士生规模将达到10800人;博士生年招生为800人左右,考虑博士研究生延期因素“十二五”期间博士生在校规模达到2700人左右。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学校将逐步调整硕士生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比例,到“十二五”末期,硕士研究生中的一半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67 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为响应国家“留学中国”计划的开展和拓展人才培养的全球视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天津大学制定实施了《天津大学国际化战略实施纲要2010-2020》,根据纲要的部署,学校将通过与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建设全英文课程体系,改革留学生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根据纲要部署“十二五”末期留学生规模达到3000人,其中学位生1000人。以上学生构成了我校的学生规模,预计在“十二五”末期学校学生的总人数为31700人(与教育部“十二五”基建规划核定数据30400相比略有增加,主要是由于我校硕士研究生学制从2年调回三年后使硕士生在校生总数有所增加)。除全日制学生外,目前非全日制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达到6000人左右,接近2000人在校内上课。“十二五”末期,学校将实现两校区办学,根据办学支撑条件的核算,新校区能够支撑在校生18000规模,老校区保留13700在校生规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新校区建成后,学校的空间紧张状况将得到缓解,为综合考虑办学效益的问题,若考虑将目前现有143个本科生教学班的人数补至32人(目前最少班级人数为20人),同时考虑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社会急需专业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相关专业招生,本科生的班数至少可从143扩至155个,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本科生年招生人数与目前相比至少可增加1050人,届时学校将根据综合条件的情况逐步扩大本科生的规模,恳请教育部能够给与大力支持。学校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学校,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67 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推进我校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我校工程教育质量,努力探索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以我校若干优势专业为依托,坚持“服务国家、严谨严格、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培养,通过实施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模式的改革实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国家培养一批未来工程领域领军人物和工程大师。“计划”试点工作方案拟从学校12个优势专业开始实施。2.4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学校结合“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建设项目,坚持“两个聚焦”(即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科技前沿),以组织实施科技大项目为牵引,着力在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求实效,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十一五”期间,我校科技总经费达到37.7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2010年科研经费突破10亿元,达到12.07亿元,具体的横向和纵向经费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万元):表2-9:“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情况(万元)时间总经费纵向经费横向经费200645835.110764.8335070.2767 200751856.211737.6240118.22200870051.1221331.0948720.02200988876.530225.2858651.222010120696.913860582091.91目前在研的千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有21项,在研百万级项目近200项(纵向95项,横向105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51项,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项目5项,973子课题项目25项,国家863项目31项。“十一五”期间,我校14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为第一完成单位,5项为参与完成),2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所获国家级科技奖励项数按照第一完成单位与同类院校进行比较的位于高校11位。表2-10:“十一五”期间科技获奖情况时间奖项项目名称完成人2006年(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油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技术靳世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用项目余建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产20万吨聚酯四釜流程工艺和装备研发暨国产化聚酯装置系列化黄家琪2007年(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炼油分离过程大型化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与节能李鑫钢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建模与分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钟登华2008年(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粒子过程晶体产品分子组装与形态优化技术王静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练继建67 重大泄流结构耦合动力安全理论及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交通运输工程结构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和风险控制技术及其应用余建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轻轨与高架桥梁抗震与减震控制研究及工程应用李忠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高文远2009年(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机动车尾气净化中应用沈美庆2010年(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柴油机混合率与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技术及应用苏万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配电系统综合技术评价方法研究、系统开发及工程应用王成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洛西林钠及其复方制剂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张美景“十一五”期间,我校授权专利1357项,其中发明专利为1139项,根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校专利申请总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七位,授权总量排名全国高校第八位,有效专利的保有量居全国高校第十位。表2-11:“十一五”期间科技专利情况(项) 申请授权年度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总数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总数2010715560771312710383200963262069426037029767 200849236052821120023120073902004102064422522006391382431150359194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情况和具体的排名情况如下表所示:表2-12:“十一五”期间论文检索情况SCI收录论文EI收录论文ISTP收录论文国内论文篇数名次篇数名次篇数名次篇数名次2009年92922146410532241940402008年9602115786648202262312007年9121814936520163352142006年10311316535550123511132005年96111163065289337911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在不断增长,2010年我校雷晓光教授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我校5年累计论文被引篇数和被引次数一直处于高校中第17-18左右的位置。表2-13:“十一五”期间论文引用情况收录年度2006200720082009收录年度2006200720082009被引总篇数6498461051954被引总次数203521042785289667 学校目前有11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文物重点科研基地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成果研究推广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50个。多年来,在“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部分科技成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Ⅰ精馏塔大型化技术系统集成与节能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成果围绕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需求,针对国内传统精馏塔技术水平低、能耗高、规模小等突出问题,解决了蒸馏过程大型化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大型分离技术及装备的集成创新与系统节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成果实现大型蒸馏装置的技术提升和工程化应用,技术在千万吨级炼油减压塔技术覆盖率70%以上,单位能耗降低24%;在百万吨乙烯大型急冷技术覆盖率60%以上。新建和改造了上万座塔器,节能20%以上;近5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9亿元。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Ⅱ粒子过程晶体产品分子组装与形态优化技术——高端晶体功能产品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晶体工程技术支撑着制药工业、海洋化工、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等高端产业的发展。该技术完成了从晶体工程学基础研究到工程与设备放大直至成果产业化集成创新的多尺度研发目标,解决了产品中晶形不唯一的国际难题,建成17条精制工业生产线,均通过国家验收或省部级鉴定,专家鉴定为:质量及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并部分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三年新增产值12.44亿元,新增利税2.86亿元,创收外汇3171万美元;地塞米松磷酸钠产品战胜国际竞争对手,占有50%海外市场和60%国内市场。67 Ⅲ精密检测技术,解决特殊环境下的精密检测的实际问题该项成果紧密围绕国家基础科学、信息、先进制造、能源、人口与健康等领域中的重大测试与仪器科技问题,开展现场大尺寸高精度视觉检测、油气管道输运安全检测技术和井下工具检测技术及试验平台等3个方面技术研究。解决了大范围空间坐标现场校准、远程相互位置现场校准、高分辨率测微仪场校准等技术问题;通过声学检测原理及微弱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了输油管道的泄露遥测。最新成果应用于海船潜艇和大飞机制造的现场大尺寸高精度检测;已在我国7000余公里的输油管道和苏丹1000余公里的管道检测中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超过8亿元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推动井下工艺、工具的研究和下井工具的事前检测方面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已成功地应用于大庆、大港等油田。创造产值10.1亿元,直接经济效益2.7亿元。成为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大技术之一。Ⅳ重大河流海洋工程安全关键技术该项成果主要包括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可视化仿真技术等6个方面,研究成果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南海油田等70余个大型水利、水电、水运、海洋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了复杂水利水电工程安全高效施工仿真技术,优化施工方案,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为我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提出了一套先进的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泄洪功率达国外最高水平的3倍,结束了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风险控制领域长期依赖欧美机构的历史。67 主要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共9项。Ⅴ电力系统规划理论及安全性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城市电网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投入了数以万亿的资金进行城市电力系统的建设。面对未来巨大的资金投入,科学地规划出既可合理有效地利用资金,又可提高供电质量和保证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城市电网,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和经济意义的工作。本项目针对规划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突出的成果,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该项目有效提高了电力大系统的在线安全监控水平,曾获美国电科院重点项目资助,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和美国TriState等电力公司。部分成果被写入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在线安全监控技术标准;研发了目前国内唯一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电网规划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截止到09年11月底,部分成果已成功用于京、津、沪、广东、江苏、浙江、辽宁等地150个城市,共计800项工程,涉及电网建设改造资金超过4000亿元。该项成果获得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子项目、以及1项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计划项目及863目标导向项目等的资助,针对电力大系统安全性分析、电力系统规划和新能源综合利用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Ⅵ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和现代高效、超低排放、低噪声内燃机关键技术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开展内燃机新一代燃烧理论、新型动力装置、新型替代燃料与洁净技术,以及内燃机振动噪声控制67 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工程应用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果在燃烧边界条件与燃料特性协同控制理论、高混合率燃烧室和柴油机均质压燃复合燃烧技术等基础理论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际最早发明并利用柴油机多脉冲喷油技术,成果在Woodhead出版社新书中系统发表。新技术应用于我国50%以上中重型柴油机,新增利润40余亿元,新增税收28亿元,创汇4000万美元;开发成功我国首台国4排放天然气发动机,天然气消耗率降低了10-15%,新增利润1亿元;近3年来,相关技术在5家企业的180万台摩托车发动机、141.5万辆摩托车得到应用。作为地处天津的全国重点高校,天津大学一直把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特别是在科研方面,近5来,天津大学与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所属的700多家企业和单位签订各类科技合同2000多项,科技经费达到5亿多元。为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天津港建设和临港工业区建设、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规划、空客A320、中新生态城建设等滨海新区大型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2008年《教育部简报》对我校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进行了专题介绍,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同志做了重要批示,《天津日报》在头版头条进行了专题报导。2.5队伍建设“十一五”以来学校把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重要的突破口,有力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现有队伍中有两院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17人,天津市“千人计划”67 29人;长江学者33人,杰青14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今后将继续本着按需引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学科发展规划进行。同时,学校也将做好现有人才队伍发展支持,通过“985工程”、“211工程”队伍建设经费合理分配使用,落实青年教师创新能力与职业发展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青年教师发展基金及队伍国际化工程相关支持项目等,夯实队伍发展后劲,逐渐形成师资队伍合理的人才梯队。截至2011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4321人,其中专任教师2171人,其中正高级525人,副高级881人。根据教育部为学校下达的教职工队伍编制总量5100要求,考虑未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需要,初步考虑到2020年达到人员总规模5100,其中专任教师队伍适度增长。因此,折合至2015年队伍总规模预计达到4750人,其中专任教师2660人(根据教育部岗位设置管理审核意见设定的教师比例56%计算)。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所需人力资源支撑,学校未来将逐步构建全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分类管理体系。截至2011年3月,学校现有行政人员429人,后勤在编人员348人,后勤自聘人员909人。学校校本部2010年工资总额为38527万元,教职工收入由国家基本工资、地方津补贴、公积金、补充公积金、校内绩效津贴及社会保险(事业编人员无养老保险)部分组成。2.6财务状况“十一五”期间财务收支情况分析:我校“十一五”期间各项经费总收入752675万元(财基表数据另加基建拨款),其中财政补助收入437377万元,占总收入的58.1%,学校自筹经费收入315298万元,占总收入的41.9%。我校“十一五”67 期间各项经费总支出733577万元(财基表数据另加基建拨款),教育经费支出362602万元,占总支出的49.4%;科研事业支出191510万元,占总支出的26.1%;专项拨款支出90204万元,占总支出12.3%;基建支出80837万元,占总支出的11%;其他支出8424万元,占总支出的1.2%。2010年末,我校拥有资产438986万元,其中:银行存款年末为158199万元;负债37719万元,年末银行贷款余额为0。事业基金结余77403万元,其中:一般基金为59958万元,投资基金17445万元。“十二五”期间财务收支情况预测:根据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总体部署,我们对“十二五”期间的整个财务收支情况做了合理预测。预计“十二五”期间学校收入总额为1607353万元,经费总支出预计1696810万元。3.办学条件需求分析目前学校的用地情况如下表所示,目前我校的办学面积仅为2200亩,除去教职工住宅区和学校湖面面积,真正用于教学科研用房建设的面积仅有1500亩左右:表3-1:学校用地情况(平米)独立用地/校区名称产权性质是否为全日制办学校区面积主校区校产是1465700双峰道9号校产非45297滨海工业研究院校产非308950合计1819947我校目前各类用房建筑面积为138万平米,其中教职工住宅57万平米,九项办学指标70万平米,其他各类用房(教师公寓、科研单位用房等)11万平米,根据我校报送的《“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报表》中数据为依据,可以计算出目前我校“九项”67 办学指标的缺额情况如下表所示:表3-2:学校“九项”办学指标情况(平米)类型小计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风雨操场(体育馆)会堂行政办公用房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定额11812311051276863132158031270893410100639428838715111679现有7046899892625321205823186560406322267353362254974差额47654262024331011575712614893460373167553509356705我校“九项指标”的缺额面积约为50万平米,目前学生住宿条件紧张,教室以及实验实习场所等空间严重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科研规模扩展迅速,到“十二五”末期学校科研的总量将实现翻番,目前学校承担国家科研大项目增多,重大项目的层次不断提升,与天津和滨海新区的科研合作日益频繁,合作项目的数量快速增长。此外,设立在天津大学的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基地达到60个,目前由于各个实验室的科研规模扩大,科研用房的面积缺额巨大,现有的校园面积和科研用房已经难以支撑限制了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于空间的限制,对于围绕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等战略设想难以实现,导致学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差,而已经引进的优秀人才也会由于空间的限制难以实现更好的发展。现有校区基础条件陈旧、调整困难。目前校区已使用近60年,现有教学科研用房中在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有131262平方米67 ,这些建筑均为砖混结构,经历过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虽经多次维修,仍相对陈旧。而近60年的长期建设加之应对近年来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等问题,还造成了校园内建筑布局不合理,建筑结构简单,生态景观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与我校的历史及现实地位和百年学术、文化底蕴不相协调。此外,现有校区基本上已经没有拓展的空间,内部调整十分困难,影响了学科群的构建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2010年3月7日,教育部和天津市签署重点共建天津大学的新校区协议,为天津大学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开会专题研究,通过了常委会关于建设新校区的决议,成立了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目前已经形成了新校区的规划方案。在“十二五”期间,天津大学新校区的建筑面积约为80万平米,其中“九项”办学指标面积为67万平方米,教师公寓40000平方米,部分地下人防工程用于设备和停车库用房,科研用房21000平方米,用以支撑18000学生的规模,其余的学生留在老校区。老校区主体保留,对部分地块进行置换后进行调整,将保留全日制学生13700人左右。新校区一期建成后,老校区将腾出“九项指标”用房约16万平米,主要用于五方面的考虑:一是支持留在老校区的相关学科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大力开展高端的培训,丰富形式、扩大规模;三是用于土地置换、开发过程中腾迁拆改;四是开展与天津医科大学的医、工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五是满足扩大科研规模的需要,比如航空航天研究院等平台建设。4.天津大学津南新校区项目建设背景4.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院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67 历史经验表明,高等院校在通过传播知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高质量教育、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和优秀人才,高等学校已经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对于天津大学来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首要是把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导向,聚焦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发展理念、发展举措上积极适应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天津市正值科学发展、全面进步时期,对人才科技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强,尤其对高等院校在建立人才、学科、科技与产业链以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对接服务、搭建平台载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层次人才、将天大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天津的人才优势,更好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落到实处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4.2.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对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为更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宏伟目标,党中央对建设滨海新区不断提出了新要求:“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大力推进科技和人才的开发,逐步成为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术上取得新突破。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天津大学要很好的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新校区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高水平高质量地规划和建设好新校区,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领域的创新,立足天津,服务滨海,为新型产业发展和区域市场竞争不断培养、输送、选拔优秀的人才,逐步实现“三步走”67 战略目标,把天津大学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并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充分发挥一流高等院所在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中的智力资源优势和科研技术成效等。因此,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开发”、“自主创新”等角度看,新区的发展为天津大学的教育发展间接提供了新动力。.4.3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天津市相继制定并实施了科技、人才和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天津未来发展的新优势明确了目标、方向、重点和举措。根据《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质量内涵发展高等教育,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提出要努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者、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和高水平的智囊团与思想库。鼓励实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高校教师产学研用践行计划”,深化“科技特派员计划”,积极参与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着力提高教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特别指出要鼓励高校教师携带科研成果创办企业。支持高校学生走向社会创办企业。允许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休学创办企业或进行科技中介服务。扶持一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2010年到202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已成为天津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天津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应积极主动把学校发展融入天津发展之中,积极在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探求一流大学发展建设之路。67 5.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必要性5.1为实现天大“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必要和有力的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大学在国家重点支持下,确立了站在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到2010年,进入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前列;第二步到2020年,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近年来,学校在推动教学改革、实施人才强校和国际化战略、大幅提升科研水平、强化基础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发展学科群优势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部署,预计到2020年,学校的学生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学术水平明显提升,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大幅度改善,学校的学科结构将更加综合化,能够在新能源等重大领域形成学科的群聚优势,理科得到明显强化,文法学科显露特色,生命学科实现突破,学校的科研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基础研究的原创能力在显著提升的同时,产学研合作深度发展,其中国际合作占到较大的比重,“留学天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学校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1)基本办学条件紧张“十二五”是实现我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并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天津大学需要办学空间的有力支撑。在老校区新体育馆建成之前,30多所“985工程”67 高校中,天津大学是唯一一所九项基本办学空间指标都不达标的学校,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实属罕见。不考虑各类学生的差别,生均有效占地面积仅为37.65m2,距离教育部2004年分布的监测办学条件指标的合格值——理工院校生均占地面积59m2相差36%;生均用房面积为28.98m2,与92定额35.65m2相差18.7%;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更是高达0.8和20%。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不同学科(如工学、理学、文学、农学、医学等)对空间发展的要求、研究型大学对空间的要求、引进高端优秀人才、发展新学科对空间的要求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大幅增加留学生的需要,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测算,天津大学现有校区教学区用地面积1700亩只能容纳约1万余名学生,占地面积缺口达4000亩。而目前学校住宿十分密集,教室以及实验实习场所等空间不足,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2)现有办学条件难以支撑高水平科研和高层次队伍的建设从科研基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的办学空间和用房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从科研究情况看,近年来学校科研规模扩展迅速,2010年科研经费12.07亿元,2010年,签订千万元以上大项目达到15项,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实现了“零”的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5项,总资助额度达到7300余万元,授权专利383项(其中发明312项)。天津大学目前拥有1个重大专项国家级分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新技术推广中心,1个国家文物重点科研基地,4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67 由于空间的不足,实验室等场所的建设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科学研究方面,随着天津大学科研规模扩展迅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层次不断提升,科研大项目增多,与天津和滨海新区的科研合作日益频繁,这些对空间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市的五分之三,但现有的办学空间难以满足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等高端科研实验室建设发展的需要,限制了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围绕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等战略设想难以实现,导致学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差,难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办学空间的严重不足,对于我校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日益成为严重的制约因素。(3)现有校区基础条件陈旧、调整困难目前校区已使用近60年,现有教学科研用房中在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有131262m2。这些结构的建筑经历过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虽经多次维修,仍相对陈旧,而近60年的长期建设加之应对近年来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等问题,还造成了内建筑布局不合理、建筑结构简单、生态景观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与天津大学的历史及现实地位和百年学术、文化底蕴不相协调。目前校区地处天津市比较繁华的区域,校园没有向外扩展的余地,校内基础设施建设也基本饱和,更完全限制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大量人口的聚集也给交通出行造成了很大困难,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学校几个出口面对的都是城市主干道,出入十分困难。其次是校内交通混乱,校外行人和车辆窄校园存在严重的交通隐患。再次,由于布局不尽合理,很多学科相对分散,建筑结构和布局难以适应当前学校建设优势学科群、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等方面的需要。目前学校的建筑容积率已经接近167 ,已经再无内部挖潜的可能,而且南北边城规限制严格,如果通过内部臵换的方式拓展教学科研的空间代价极高。因此,通过建设校校区拓展办学和学校事业发展的空间势在必行。天津市委市政府对学校的发展高度重视,在新的天津发展空间规划中为学校规划了新校区建设用地,教育部对此也给与了大力支持,3月7日,天津市和教育部签署了共建我校新校区的协议。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新校区的建设,无疑将对学校提升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天津大学面临的难得的历史机遇,解决了天津大学进一步又快又好发展的空间困难,为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了物质平台。新校区的建设和使用将为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必要和有力的支撑。新校区将成为教学、科研等功能齐备的综合性校区,与老校区、滨海工业研究院一线相连,成为新的校园布局的中心。5.2新校区建设是认真落实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大学框架协议的积极举措2000年12月,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了重点共建天津大学的协议。经过近十年的部市共建,天津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学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办学空间严重不足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并影响了创新人才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更好服务环渤海和“三北”地区,进一步推动天津大学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经过协商确定,共同建设天津大学新校区。67 新校区建设旨在进一步拓宽天津大学的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功能,促进内涵发展,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事业对人才培养需要,尽快把天津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性大学,成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带动相应学科领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新校区建设成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和天津市共建天津大学框架协议的积极举措。5.3新校区建设是促进天津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体现目前,天津市正值快速发展时期,天津市总体发展战略确定后,全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天津市总体竞争力有了不断提升。加之滨海新区“十大战役”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天津市发展建设进程如火如荼,经过科学发展、规划、建设,天津市功能不断完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特色日渐增强。城市总体发展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等作支撑。新校区的建设就是为更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通过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带动作用,积极加强与地方发展的合作与交流,不断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好为实现天津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新校区的建设立足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紧密融入天津市总体发展规划队伍,是积极为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宜居城市提供教育支持的有力之举。67 5.4新校区建设为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根据天津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天津市将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力度,初步建成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同时,积极培育创新主体,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完善科技体制、优化创业环境、增强知识产权创造、利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尤其是高度重视人才战略的实施,把人才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深入实施“院士重点后备人选资助扶持计划”、“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努力使天津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5万人。天津大学新校区的建设,立足于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要求,努力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促进者、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通过实施“高校教师产学研用践行计划”,深化“科技特派员计划”,积极参与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大力提高教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为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增添新力量。根据新校区建设目标,建成后学生规模达到30000人,并成为科研教学的主校区。学校未来在推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也将切实认真的把战略要求内化到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举措中,抢抓机遇,做出贡献,加快发展。67 6.建设选址与建设条件6.1项目选址天大新校区建设根据“资源共享、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项目选址位于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内。海河教育园区位于海河中游南岸地区,周边紧邻津南新城、八里台镇、天嘉湖、双港镇、大寺镇、军粮城镇。规划范围东至咸水沽西外环、月牙河,西至规划的蓟汕高速联络线,南至津港公路、津晋高速,北至天津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37.04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2.36平方公里,规划办学规模20万人,居住人口10万人。天津大学新校区将建设于海河教育园区内的中部位臵,东至纬二路,南至微山路延长线,西北至纬一路,东北至规划一路,总占地面积250公顷。项目处于园区生态绿廊的西侧,紧邻南开大学新校区,规划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学生规模3万人。新校区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合理布局”的原则分两期进行建设,首期建设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新校区距离中心城区16公里,距离天津大学主校区18公里,距离滨海新区35公里,地块附近交通便捷通达,津港快速路在规划区北侧和西侧边界,南边界分别设有两座跨线桥,地块东侧是白万公路。选址地块的西侧和南侧设有多处地铁停靠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教职员工出行。67 图6-1新校区选址示意图图6-2北洋园院校分布示意图本着集约高效的原则,根据各入住院校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共享设施建设的相关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土地持续供应,并优先保证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生态绿地需求。天大新校区项目位于津南区,区政府所在地咸水沽镇是天津的卫星城镇之一,距天津市中心区16公里,距天津港30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15公里,距铁路天津站17.5公里,距京津塘高速公路12公里,到北京仅需用1小时车程。67 图6-3新校区区域交通图6.2.建设条件6.2.1工程地质、气象条件(1)风向主风向NNW占50%,冬春雨季(西北)大风频繁,夏季多南风或西南风,风速一般较小,年平均风速3.7米/秒。冬春季节经常受烟雾影响,能见度差。夏季降雨较多。(2)气温年平均气温:11--12℃。最低月平均气温:零下4--6℃。最高月平均气温:26℃。最低气温:零下22.9℃。最高气温:39.7℃。(3)降雨量67 夏季6月中旬为雨季,平均雨日34天左右,雨量403--516毫米。(4)蒸发量年蒸发量为1688--1917毫米,春季最大,5月份最多。(5)气候环境气候属暖温带半潮湿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季风显著,四季清楚,雨热同期。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酷热,降雨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宜人;冬季冰冷,枯燥少雪。年均匀日照时数2659小时,年均匀气温11.9度,年均匀无霜期206天,年均匀空中温度14.5度,年均匀降水量556.4毫米,年均匀相对湿度64%。(6)工程地质条件选址地块属海积及河流冲积平原,该区域地貌是4000年以来,在古渤海湾滩涂及水下岸坡区,经黄河、海河携带泥沙与古渤海潮汐、风浪搬运海底物质共同堆积而成的。地质构造情况相对稳定,冻土深度为0.6米。6.2.2交通条件及公用设施条件6.2.2.1交通条件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规划用地250公顷(约3750亩)。院址位于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地块附近交通便捷通达,新校区可通过地铁3号线、地铁6号线实现与老校区的联系,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教职员工出行。目前现状道路主要为区域、市域对外道路。其中,区域对外道路主要有津晋高速、津歧公路,市域对外道路主要有在建的津港高速公路、天津大道,现状津港公路、津沽公路、咸水沽外环西段及白万路。67 新校区距离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26公里,距天津大学主校区1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此外,新校区校内的交通及停车场规划,也将充分考虑学生的活动空间。在公共教学楼前,留有一定规模的疏散广场。同时,在建设空间充分利用上,不仅考虑到教师开车上课,而且考虑到学生开车上学的问题。图6-4地块区域交通图图6-5新校区地块周边交通规划图67 6.2.2.2公共设施配套条件海河教育园区整体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由天津市政府牵头,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负责建设管理,海河教育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落实实施建设任务。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远近期相结合、分期实施、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目前,由于该区域在总体规划中的用地性质大部分为农用地与防护绿地,因此该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以村路为主。天大新校区地块给排水、雨水、消防、供暖、电力、煤气、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规划建设进行中,在新校区项目开工前能够完成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校区供水由市政管网引入,并沿校区道路敷设供水管网。区内自建中水处理厂进行中水回用,并沿路敷设中水管网。校区内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为了实现“节源减排”,校区建设1座小型污水处理厂,与中水厂合建。建设1座污水提升泵站,以保证事故时校区污水顺利排放。并规划1座雨水强排泵站,保证暴雨时防洪要求。校区电源引自城市供电网络。校区内建设1座35KV变电站。并结合建筑建10KV变电站和开闭站;校区建设1座电信设备间,并沿路敷设电信管道;校区气源为天然气,由城市供气管网引入。6.2.3社会环境条件67 该项目选址位于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天津大学新校区内,周边为教育园区内入驻的各大专院校,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津南区政府、天津市教委以及天津大学各级领导和各学院对该工程建设非常重视,并且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极大的优惠政策支持。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和教育产业的集聚优势,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加快海河中游发展,实现津南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综上所述,本选址土地权属明确,符合城市规划及区域性规划要求,且选址周边社会环境、建筑环境及基础设施配套,考虑到教育园区内的资共用原则统筹规划建设,综合条件良好,故而本工程选址方案是可行的。7.互适性分析:新校区建设具备完善成熟的实现条件7.1教育部和天津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天大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得到了教育部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高丽,市长黄兴国,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副市长张俊芳等多次听取和研究天津大学校新校区规划设计汇报,从项目建设用地、配套设施提供、土地置换政府收益及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10年1月10日,天津大学与津南区举行校、区合作座谈会,并签署校、区合作协议书。津南区区委书记李国文表示津南区真诚地希望与天津大学加强合作,加快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步伐。津南区政府将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搞好协调服务,为天津大学新校区顺利开工建设创造条件。2010年5月12日,天津大学向教育部汇报新校区建设工作情况时,教育部支持天大置换有关校区和地块,积极争取国家财政部支持,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批准适当贷款;并承诺在已经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中加大对新校区的支持力度,另外对天大“67 十二五”期间的资金投入可采取提前、集中拨付等办法,支持新校区的一期建设。2010年6月17日,熊建平副市长主持召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新校区选址方案说明会”,并指示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考虑两校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把两校的新校区规划好、建设好,让两所高校的师生满意。2011年2月18日,天津市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并将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作为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二期的“重头戏”之一,明确了政府对新校区建设的支持政策。2011年5月12日,李家俊校长到教育部对新校区的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汇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希望天津大学能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也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委、财政部的专项支持,为新校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7.2天津大学的高度重视作为我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校区规划建设得到全校教职员工和广大校友的高度关注。校党委、校行政先后召开校常委会、校长办公会12次讨论新校区建设相关议题,在广泛听取了教职员工、学生、校友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后,形成了《天津大学关于建设新校区的决议》,成立了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强力推进新校区建设及规划工作。7.3社会各界的热心关注2010年4月2日,天津市中天鑫河矿产品有限公司(简称“67 中天鑫河”)捐资人民币500万元,用于支持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2010年6月11日举行的社会各界和校友支持天津大学事业发展捐赠仪式上,天津大学获得1100余万元来自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款,其中部分捐款用于设立新校区建设基金。2010年10月2日,历届校友、学生代表在校庆活动会上表达了自己对新校区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并与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7.4社会风险分析本项目属于教学科研项目,项目的实施严格按照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发展规划、天津大学新校区总体发展规划、津南区相关规定等认真执行,力争实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和“构建和谐校园”等建设目标,向广大师生提供便利的信息资源服务,促进天津大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项目的建设经过科学研究与论证,并交由专业勘察设计机构负责规划设计,建成后不会对周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会引发社会矛盾或紊乱,也不会引发区域社会利益群体的资源或市场争夺。因此,项目的社会风险很小。.8.天津大学新校区发展目标及远景规划8.1新校区建设地点天津大学新校区位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海河教育园位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海河中游南岸黄金走廊,用地范围东至咸水沽西外环,西至规划的蓟汕联络线,南至津港公路、津晋高速,北至天津大道。67 8.2新校区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新校区项目选址位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3750亩),在南开大学和我校之间布置1平方公里共享区域,建设为两校配套、共享公共设施、学生活动中心、商业街区等。新校区拟采取一次性征地,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进行。津南校区未来的学生总体规模控制在30000人左右,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近期财力的支撑能力,分两期进行:一期从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完成建设项目79.9万平方米(含地下建筑3万平米)。一期建设完成后,公共教学区与各学院组团、对外办学区域已初具规模,满足18000人使用需求;二期从“十三五”开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完成后续的建设任务。8.3发展目标新校区建成后将成为天津大学教学科研的主校区,老校区将打造成高端培训、新兴学科培育的特色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基地。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天津大学新校区还将逐步建成一个以湖泊、人工湿地为核心的水体生态校园,各建筑依水而建,形成富有特色的湖畔水景校园。以“学科带+功能带”为基本建设模式的新型规划模式包括工科学科一带、工科学科二带、基础学科带、文理学科带和行政对外功能区、教学实验功能区、体育教学功能区、学生生活功能区、体育休闲功能区等,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67 8.4远景规划(1)实现“一个中心、三个融合”的发展理念新校区规划将体现“一个中心、三个融合”的理念,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形成学科的集聚与融合、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学生和教师的融合。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将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相结合,本着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大幅提升学校高端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加博士生、硕士生、留学生培养数量,提升天津的国际影响力。另外,新校区建设要传承天大百年历史文化,体现厚重纯朴、生态和谐、开放便捷等理念,成为科技校园、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2)建设一流大学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校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教育办学水平,逐步形成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一流大学目标。通过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科研质量的提升等,不断使学校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方面取得显著提升,进而积极为加快天津市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出积极的贡献。9.项目组织与管理9.1项目组织天津大学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新校区项目建设,并专门成立了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学校主管基建、财务的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新校区建设总指挥为成员,负责项目建设的领导、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和检查工作。在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新校区建设指挥部,负责67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日常事务管理,设置了包括综合部、总工办、计划合同财务部、招标预算采购部、工程管理部在内的五个部门。还设置了独立的监审部门,负责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纪检及监督审查工作。并于2010年7月17日经校党委各位常委审议,通过了新校区指挥部各部门职责,并形成正式文件。图9-1建设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图校工会副主席赵翠云同志任综合部主任、校团委副书记崔振平任副主任;审计处处长刘震任监审部主任;监察室副主任李静松任招标预算采购部主任;财务处副处长张鹏任计划合同财务部主任;建筑学院副教授高峰任总工办主任。9.2项目管理9.2.1项目实施管理67 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均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进行招标。签订设计、工程代建、建筑施工等合同,严格监督工程质量和检验设备质量,使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按上级有关要求,积极落实各项工作;协调参建单位间工作关系;考察、评审、督促本项目建设方案;确定项目建设目标,制定项目指导原则和项目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项目目标。项目具体建设管理采取招标选取经验丰富且综合实力强的代建公司从事现场建设管理工作。作为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即代建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工作,并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代建期间,代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代行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职责,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并接受新校区指挥部的监督指导。项目建成后,交付给天大新校区使用。代建制作为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实现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9.2.2项目财务管理设立项目专用帐户,专款专用,认真执行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管好用好各项建设资金。结合项目形象进度认真审核工程进度款和里程碑付款,做好年度建设资金使用计划,保证资金按工程实施进度要求及时到位,把好工程财务关。并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做好工程预决算,做到手续齐全,收支账目相符,精打细算,节约项目投资。9.3项目监督项目监督与评价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由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监审部负责独立实施。67 9.3.1监督与评价组织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从学校审计纪检部门抽调有关专家组织成立项目监审部,该部门独立行使监督审查职能,按照项目所确定的建设目标、实施方案、实施计划、管理制度及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监督与评价。监审部负责对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责任落实、招标采购、财务运行等方面的具体检查监督工作。有重要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和学校党委、纪委汇报。9.3.2监督部职责(1)负责对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教育;(2)负责对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3)负责对招标采购工作的监督;(4)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监督;(5)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运行进行管理与监督,定期进行收支情况审计;(6)加强新校区建设的党风廉政工作,受理来信来访;(7)重要问题及时向学校党委、纪委汇报。9.3.3监督方式监督方式为经常性监督和阶段性监督。(1)经常性监督经常性监督即对项目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如项目建设实施计划的落实情况,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及质量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2)阶段性监督67 阶段性监督即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如项目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配套资金的落实,设备质量检验与安装质量验收等。对项目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和完善。(3)监督频率监审部对项目监督审查安排如下:经常性监督,每月一次;阶段性监督,每季度一次。特殊情况,随时组织监督。(4)监督报告监审部对阶段性监督检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交监督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阶段性进度,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实施计划的不足之处及修改建议等。实施进度和计划完成情况以表格形式反映,表格应包括计划量、完成量和未完成的主要原因等。10.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除天津市配套支持资金外(征地、土地置换反补),天津大学一期净建设资金约41.8亿元。学校将通过土地置换、直接融资、教育部投资、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等途径筹措建设资金,具体筹措方案为:1.申请国家投资10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5亿元,财政修购专项资金等5亿元。2.土地置换。学校拟置换的双峰道校区(68亩),七里台校区中鞍山西道沿线82亩土地,七里台校区中内燃机研究所石化中心59亩土地,初步估算,总置换金额可望达到15.4亿元。3.学校自筹资金10.4亿元,包括自有资金、捐赠及校企合作等。4.建设后期争取适度银行贷款6亿元。11.预期效益67 通过新校区的建设将使天津大学全面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积极面向滨海新区创新需求,特别是结合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构建交叉学科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学科和人才的支撑体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做出更大贡献。新校区建设将为大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大力提升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提供保障。可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需要,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可更好地适应优势学科群、新兴交叉学科等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开展高水平科研的条件和要求,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搭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引进和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增强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大大提升国家建设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过程中的贡献力和影响力,提升在引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新校区的建设,传承天津大学优秀的大学文化精神,带动社会文化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12.可行性研究初步结论为加快推进天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发挥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快建设一流大学,2010年3月,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天津大学新校区的协议,天津市将新校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为学校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规划了新校区。今年“五一”67 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到天津视察,对天津市近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详细询问了两校新校区的用地情况、建设内容、进度安排等,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学校要抓住机遇搞好新校区,建设一流大学。6月26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到学校视察,对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要求学校要抓住建设新校区的机遇,更好地发挥优势,服务于天津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领导的亲切关怀,教育部和天津市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天津大学师生深感振奋和鼓舞。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鉴于该项目符合国家关于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天津市的发展规划,符合天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恳请教育部尽快批准我校建设津南新校区,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项目尽早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13.附件1.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大学新校区框架协议,2010年3月7日2.天津大学、津南区人民政府全面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月10日3.天津市规划局津南区规划分局关于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选址意见的函,津南规划字[2011]59号,附:天津大学选址图4.天津市津南区国土资源分局关于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用地情况说明,津国土房津南发[2011]163号5.天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第66次,2011年2月21日6.中共天津大学委员会常委会议纪要[八届]第64次,2010年4月15日(关于建设天津大学新校区的决议)7.天津大学师生访谈录67 关于建设新校区的决议(经2010年4月15日八届64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实现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并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需要办学空间的有力支撑。办学空间的严重不足,对于我校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日益成为严重的制约因素,而目前学校现有校区及其周边可供发展的土地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天津市委市政府对学校的发展高度重视,在新的天津发展空间规划中为学校规划了新校区建设用地,教育部对此也给与了大力支持,3月7日,天津市和教育部签署了共建我校新校区的协议。新校区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机遇,关系到学校当前和长远的发展,关系到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了将新校区规划建设工作推动好、落实好,学校党委常委会、党委扩大会深入讨论酝酿,并多方面听取了师生意见建议,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八届64次会议研究,围绕新校区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形成如下决议:1.要抢抓机遇做好新校区规划建设。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落实好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新校区协议的精神,把新校区的建设作为我校“十二五”67 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按照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和构建完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高质量、高水平做好新校区的规划建设。2.要努力做好资金筹措工作。要在努力保证学校正常运行和改革发展、保证师生的生活待遇、保证学校的财务运行安全和负债的可承受度的前提下,广开思路和渠道,举全校之力做好资金的筹措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好市部共建协议中天津市和教育部承诺的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落实好教师住宅配套规划和价格优惠政策。考虑筹措资金的需要,可以在不影响现有校园整体性的前提下,并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后,将部分地块用作土地置换。3.要明确建设规模和进度。新校区未来的总建筑规模按容积率0.5进行控制,实行总体规划,分期建设。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对资金筹措方面支撑能力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新校区建设的控制规模约为70万平方米。考虑节约建设成本和配合天津市的总体部署,要按照天津市专项会议确定的时间节点进行规划和建设。4.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构。决定建立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抽调得力人员,组成强有力的专门工作班子负责新校规划建设所涉及的有关工作(具体设置和人员组成另文发布)。67 5.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要加强廉洁自律教育,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和工作防线。完善决策程序和工作流程,严格执行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学校成立监督组,参与新校区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重大事项的研究讨论,全程监督建设工作的全部过程,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负责定期向学校党委进行报告。一经发现问题,立即严肃查处,确保新校区建设工作高效、安全、廉洁运行。要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充分听取广大师生、校友和各方面对于新校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让新校区建设在阳光下透明运行,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支持新校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天津大学师生访谈录师生代表提出的规划议题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生活-激发想象的灵动气息-随处可及的文艺设施表演厅/小剧场/排练室-一草一木皆德育园林化的校园-堆山造湖-层次分明的开敞空间礼仪性VS.曲径通幽-桃花堤、杨树林、海棠象征北洋意向人行优先,车行可及的校园交通-以人行为主的校园核心-减少车行交通穿越-地铁站的接驳服务-停车设施地面停车VS.停车楼VS.地下停车机能布局的合理性-有弹性的功能分区-合宜的建筑密度低层的教学/实验楼多层的办公楼67 -教学/办公与有污染的实验室适当隔离增进融合的管理体制-将相近的专业组合成学院组团(学院群)-学生宿舍采书院制,加强楼宇文化,增加归属感资源的共享跨学科共享的基础实验室学院群内共享的学术报告厅/交流空间/小餐厅学院群内共享的阅览室/档案室/职工小家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处理设施促进交流的空间可供学术交流的会议中心-随处可发生讨论的灰空间-教师的用餐、休闲空间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图书馆/体育/食堂)-将图书馆作为主楼,置于校园中心-各学群/院建有图书室/档案室-在教学楼及宿舍附近设小型的体育设施-校内设健身走廊、环湖慢跑步道等-减少大型集中式食堂,多餐厅,鼓励竞争预留未来发展与学产合作的用地-校园空间要留白,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综合的学产大楼(学产区)VS.卫星式的学产机构与城市的连结(开放式校园)-交通路网-基础建设-整体风貌67 -与社区共享的资源校园访谈--各学群/院/科系及各部访谈摘要化工学院-化工学院应重功能、实用化化学品的安全性规范(供气、排风及废水可与材料学院和药学院的化工专业共同处理)有毒与无毒实验室的区分-实验室应安排在低层楼-危险品仓库(各层集中或单一建筑集中处理)材料学院-废液处理室的需求-大地坪及大层高实验室空间的需求(地下室空间的使用?)可共享(与其他学院)的空间资源-图书室、职工休闲室、沐浴室)-公共仪器、设备不应完全共享(尤其是分析仪器中心)安全性的考量,部分学系应分开(ex.焊接与化学药品)-本科生的基础实验室(教学用实验室)应共享(ex.基础化学/物理实验室)-材料学院应与理学院下的化学系及材料物理相近药学院-仪器室、实验室及药品室应独立于其他功能之外67 -共同废液处理(燃烧)装置-安全规划、安全通道及避难场所的设计-淋浴设备建工学院-船池为狭长地段,只能为一层建筑,要独立放置-深海高压环境试验室,会产生噪音、噪波n环境学院-可建于湖边,可结合环境建生态实验场地-中水处理站/人工湿地理学院-三个学系是否可分为三栋楼?可相互连接-化学系,化学实验室味重-物理系,物理实验室的承重需求-数学系,与管理学院的关系-数学的空间有两面性(私密vs.公共性)-应划分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但两者不应相距太远-物理系的光学实验室需是暗室-水/气/电的管道设计,电为三向电-味重就是化学系的特点,应考量教学/办公区与实验区的隔离-化学系与化工学院部分实验室可合并为实验中心楼(或子母楼)--便于管道、废弃物处理设施的设计--化学实验室应是密闭的空间,一年四季恒温--基础化学实验室供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使用管理及经济学部-未来会分为管理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及经济学院67 -教学分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及「EMBA与MBA」-EMBA与MBA需要有案例讨论室(100人/70-80人/30-40人)-培训(EMBA与MBA)-需考量与南开大学的竞争(先留在南开区,但预留未来发展的位置),需要宁静的学院环境-需要学术报告厅与案例讨论室(弧形阶梯教室)-研究设施包含-物流实验、决策实验室,交通运输实验室需要配置大屏幕-学生有停车的需求,需与上课地点相近-管理学院的图书馆分馆,作为学科间交流的平台。图书馆必须是舒适的、专业的、开放的学习空间-与企业合作的开放实验室-展示vs.培训vs.研究-软件的升级与模拟-具有全国服务方位的数据研究中心-会议中心供作业界研讨会议场所-会议/信息发布空间(250人小型会议室/记者室/多功能空间)-行政管理中心的保密机制(企业机密)机械学院-地坪需求大,重型机械需要置于一层精仪学院-光学学科需要约600~700平米封闭且不透光的地下空间-微光机电、微电子专业有压力容器,排放出的气体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电信学院和材料学院有共通的实验内容和需求(如:煤气、水、电、恒温、净化系统),可在一个大空间内将制造和测量等试验从始至终的完成,同时也为使用者和参观者提供便利。67 -对有保密要求的军工项目要预先设计“三铁”,即铁窗、铁门、铁柜电信学院-微电子学科涉及集成电器的制造,需有超静且大型的实验室,工艺流程有毒有害,要有独立的排风通道(废气为酸性气体)。-同一类的实验室集中放置,有廊道连接,也可分支出多个卫星小楼实验室,更可就近便于学产结合。软件学院-动画专业需要挑高大且方正的影棚,四周可搭放桁架,便于调整摄像机、光源等,便于观摩。自动化学院-动态模拟实验室要有开间大、挑高大的空间,机器噪音大。实验室要尽量集中放置。-流量测试实验室需有地下几立方大水池的水塔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体现文科的氛围,天人合一的思想文法学院-英语系翻译专业的学生需要大小不固定,多变的教室。-外籍教师多喜欢户外教学职业教育学院-职教学院会为校外人员提供许多国家级的培训,需提供餐饮住宿的空间。每年约200~300人。-可设一综合性的培训楼,将教室、办公、住宿、娱乐等功能有机整合,并设于对外交通便捷的场所。继续教育学院-67 继续教育学院提供对外的高端培训项目,教室住宿等都要集中配置,可置于学校边缘但交通便捷的地方,是大学面向社会的门户。国际教育学院-汉语言教室只有二十人,要求功能齐备(要配有衣帽间等),桌椅可灵活摆放。-留学生宿舍要相对封闭,但不应边缘化,要有独立的留学生餐厅,可对中国学生开放。图书馆-图书馆应设在学校的中心,作为地标性建筑,可设多个分馆,分馆应与学科紧密联系,因此图书馆一期4.6万平米只建中心馆,-二期为各分馆和学术交流和会议场所。使图书馆成为文献信息交融,文化传承,素质教育的基地。-大学以育人为本,学科群要成群落,且各有特色。-图书馆建筑不应超过6层,注重自然的通风采光,要切合实际,节能环保。-校园内要延续老校区的风格,引入水景。校园入口可设计得曲径通幽。-学术报告厅利用率极高,全校有100余个社团组织,文艺创作、画展,话剧排演均可在图书馆举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需求逐渐减少,主要为服务本科一年级学生。电子书要与纸质书籍并行使用,纸质不可取消。-要推行一门制管理,借阅合一。-图书馆自习室要与借阅分开,争取24小时开放。-设置教工之家,为教师提供午餐、休闲及洗浴的空间。体育部-67 运动是生活的一部分,体育设施的摆放应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靠近学生生活区的场地应设简易的体育设施。-可在校园内设置健身走廊,包括全民健身器材,环湖慢跑步道等等。-按照教育部体育设施目录的发展要求:“场”包括田径、球类、轮滑和棒垒球场;“馆”包括有看台的运动馆(看台下可做跑到)、游泳馆(有活动座椅,有较浅的练习用泳池,一般长为50米)、办公及综合服务场馆。-多功能的综合体育馆,要简化外延的形态,自然通透,提高馆的容积,使其充分利用,设活动座椅。馆周围要有过个300平米-左右的健身房,地下层也可做开发,如乒乓、桌球等。最上层可做网球场。-要有室内的跑廊,宽度要求在6条跑道以上,120米长的跑道“风雨操场”面积约为2000平米以上,实为建议的体育馆,主要为日常训练提供场地,内设200一圈田径场,要求通风采光良好,遮风避雨。-大型的场馆要配有副场馆,为运动员赛前的热身做准备,两个馆之间要有廊道相连接。-主体育馆的功能要与海河教育园区的大馆相配合,副场馆可与学生活动中心结合使用。机关部处长联席会国际处:可集中放置来访者的礼品,以展示学校的对外交流活动。财务处:与社会及科研的合作密切度较高,人流密集,要设置于一层,有对外的大厅,且要注意吸音。老干部处:要为离退休人员设置活动中心,也可与大学生活动中心分时共用。学生处:67 建议建学生事务大楼,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如就业宣讲、心理咨询、党建活动等。工会:建议设“职工小家”,为教职工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军工科研大楼要自成体系,办公与会议空间要相对独立。办公楼内要有活动场所、休息室和接待室。保卫处:要有消防供水系统,监控系统,应急避难场所和安全出口学生访谈摘要刘艳丽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天大新校区应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展现现代化、智能化的二十一世纪新校园特色-处处都有科研成果的展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开会及沟通、交流的空间(尤其是非正式的交流场所)-工科的实验室应该和自习教室是分开赵磊机械学院本科生新校区应该是开放的校园学生的会客空间(校园的主空间,向访客介绍天大的机会)交流的空间体育设施应提供学生便利的可及性学生活动的展示(条幅海报/学生活动公告栏)史振志精仪学院博士生图书馆内应设置学术讨论空间(学术报告厅/小型讨论室)避免讨论活动影响自息的学生郑翔精仪学院本科生学生的公共休闲室(健身俱乐部)参观性的校园景观(礼仪性空间)67 多些扇形的阶梯教室,以因应新的教学型态张博洋管理学部本科生/北洋艺术团团长学生宿舍应有智能性的管理(刷卡安全系统)功能齐全校的医院体育设施的便利性绿化的校园现代化(智能化)的图书馆北洋艺术团需要排练室以及表演的空间,目前只有学生活中心的综合表演厅(已透过学工部提出需求)刘志龙建工学院本科生-非常欣赏现在直白的校园空间,展现工科大学的特色孙刚信息学院硕士生-今日校园的体育设施过于集中,新校区应江体育设施分散,便利学生的使用-随时随地有电源插座及无线上网,和世界接轨的机会许宪硕化工学院硕士生-今日校园的绿化不足,硬铺面太多邹雨果软件学院本科生-如果未来地铁站与宿舍区/教学区太远,应提供接驳的服务-建立人车分流的校园金萧狄管理学院硕士生-天津冬天气候不佳,校园中提供连廊,串连校园中各区(或许可以是立体化的天桥系统)-不喜欢目前校园直白的主空间,缺乏人性的空间-学院应该组团化,增加学术交流的机会-学生活动中心及体育设施离宿舍区近些,提供学生使用上的便利性67 吴松林机械学院硕士生-宿舍各层应提供热水间,方便学生取水-宿舍每房不应超过4人-个房提供自行安装空调的选择(电压)-澡堂平均分配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