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00 KB
  • 2022-04-22 11:21:43 发布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第1章总论1.1项目概述1.1.1项目名称: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1.1.2项目主管单位:1.1.3项目建设单位:1.1.4法人代表:1.1.5项目性质:1.1.6项目建设地点及范围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西南6km处,属沙河上中游地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42′14″~33°45′45″,东经113°02′31″~113°14′45″之间。涉及平顶山市的湛河区、新华区和鲁山县3个县(区)的7个乡镇、28个行政村。湿地保护区的管理点、检查站沿保护区北界和保护区西南界设立;界桩、界碑和管护标牌在保护区试验区边界设立;湿地恢复工程以及科研工程中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分布在保护区内;管理中心、管理站、宣教、科研等工程在保护区外建设。1.1.7建设内容及规模(1)保护与恢复工程完成保护区3个管理站、7个检查站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2080m2;完成界碑、界桩及标牌设置,总数150个(块);在新华区设置防火瞭望塔1个,配备防火车1辆,防火设备80套,建立管护码头3个,配备水上巡逻艇3艘。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在管理中心设置野生动物救护站,建筑面积200m2,笼舍500m2,购置救护设备1套;在越冬侯鸟集中分布区建立3处野外给饲站,每个给饲站建贮藏室15m2;设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站,建筑面积200m2,购置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设备1套,监测车1辆。实施退耕还滩60hm2,种植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恢复植被110hm2,封滩育草100hm2。(2)科研工程:在管理中心设立科研站,建筑面积共300m2,辅助建筑工程80m2,购置科研设备、信息设备、标本制作及保管设备各1套。(3)宣教工程:在管理中心设立宣教培训中心,建筑面积200m2,辅助设施80m2,购置宣教设备1套。(4)管理中心、保护管理站工程:在新华区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建筑面积450m2,配套80m2,3个保护管理站每个建设办公用房400m2,共1200m2。1.1.8项目建设期:2年,即2009年4月-2011年4月1.1.9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为2217.64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投资1330.58万元,占总投资的60%;地方配套资金887.06万元,占总投资的40%。1.2建设依据和宗旨1.2.1建设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年)。《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2001年)。《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1995年)。(2)技术规范《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LY/T5126-04)。《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02年)。《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国家林业局林计发[2006]156号)。(3)技术文件及批文《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年)。《河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30年)》(河南省林业厅,2003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2004年)。《河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2001-2030)》(河南省林业厅,2001年)。《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平顶山市两库一河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豫政办[2000]100号)。《中共平顶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平发[2003]18号)。1.2.2建设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的工作方针,通过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站、点)机构和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监管;通过退耕还滩、湿地生态水系及植被恢复等措施,扩大自然湿地保护,改善和恢复湿地生态环境,进而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功能。1.2.3建设目标通过项目实施,增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宣教能力,保护、改善和恢复白龟山湿地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基本功能,提高社会大众对湿地功能价值的认识,增强湿地保护意识,使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建设项目采用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详见表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表1工程建设项目单位指标(万元)保护与恢复工程界碑个1.00界桩个0.05标牌个0.40检查站m20.08瞭望塔个25.00防火隔离带km2.00防护隔离沟km4.00管护码头个10.00野生动物救护站m20.11笼舍m20.06野外给饲站m20.03退耕还滩hm20.06人工辅助植被恢复hm20.50封滩育草hm20.06防火指挥车辆25.00防火设备套0.08疫源病疫监测设备套40.00疫源疫病监测车辆20.00巡逻艇艘15.00科研工程建筑工程m20.12辅助建筑工程m20.08科研设备套18.80信息设备套20.00标本制作及保管设备套30.00宣教工程建筑工程m20.12辅助建筑工程m20.08宣教设备套34.60管理中心建筑工程m20.12辅助建筑工程m20.08办公设备套88.88管理站建筑工程m20.09辅助建筑工程m20.06办公设备套128.42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费用的1.5%可行性研究费总投资的5‰项目评估费总投资的2.5‰勘察设计费建筑费用的3.5%工程监理费建筑费用的2.5%招投标费建筑及设备费的1%环境影响咨询费投资额3000万元以下:1-2万元职工培训费每人每年2000元基本预备费工程费用及其它费用的5%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1.4结论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淮河的一级支流——沙河的干流上,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740km2,是水库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净化水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多种功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该项目的实施,将会从根本上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威胁,有效维持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使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认真研究和论证,本项目符合《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的优先支持领域,也符合当前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大政方针和优先领域,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组织保障有力,总体布局合理,建设方案和技术路线可行,建设规模适宜,资金投入适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第2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2.1项目建设背景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多种资源,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加强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是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需要,更是实现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保护了湿地,就保护了人类自己。白龟山湿地是我省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带,湿地内物种繁多,是人工湿地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重要的湿地资源,2007年11月20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于社区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湿地研究与合理开发,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经济发展和新城区建设的影响,白龟山湿地面临着由于水文条件改变和盲目开发利用等原因导致湿地面积缩小,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退化、环境质量下降的威胁。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更好地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2010年)》和《河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30)》,按照《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组织编报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的通知》(计建函[2006]10号)要求,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委托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完成了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是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白龟山湿地紧邻新城区,由于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湿地植被减少,功能降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湿地内沙地成为平顶山市主要风沙源之一,影响了市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项目实施可以有效保护湿地环境,恢复湿地功能,扩大湿地植被面积,控制保护区土地沙化,保证平顶山市的生态安全。白龟山湿地地理位置优越,生态资源丰富,白龟山水库是平顶山市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项目实施不但可以保证平顶山市区的用水安全,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湿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给周边社区居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2.2.2是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湿地建设和保护管理有关政策的需要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已列入《河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30)》,把湿地恢复作为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护区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符合《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范(2005-2010年)》规划的要求。因此,尽快实施白龟山湿地保护工程,是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湿地建设和保护管理有关政策的需要。2.2.3是保护珍稀水禽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履行《湿地公约》的需要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淮河是我国第四大河流之一,白龟山湿地位于淮河的一级支流沙河的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2740km2,据调查,区内已知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39种,其中鸟类186种,兽类20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23种。维管类植物97科196属391种,约占全省植物总数的8.7%。区内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3种,属中国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有80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鸟类18种。1992年,我国成为《湿地公约》的缔约国,另外,我国政府分别与日本、澳大利亚政府签订了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的协定。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履行《湿地公约》以及《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澳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的需要。2.2.4是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的需要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周边城市人口密度大,项目实施不但可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和保护环境教育基地,向公众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加深社会大众对湿地功能价值的认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引起人们对湿地保护的重视。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3.1自然地理条件3.1.1地理位置白龟山湿地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区西南约6km处,紧临平顶山市新城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42′14″~33°45′45″,东经113°02′31″~113°14′45″,保护区东西长20.9km,南北跨度7.4km,总面积6600hm2。3.1.2地质地貌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沙河的干流上,它与上游昭平台水库形成梯级水库。沙颖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沙河发源于伏牛山东麓的鲁山县石人山,昭平台水库坝址以上为深山区,山峰重叠,地势险峻。昭平台——白龟山区间为浅山丘陵区,地势逐渐开阔。白龟山水库坝址处地面高程一般为90-92m,河床高程为86-87m,昭平台——白龟山区间流域呈扇形,主河道长51km,有5条支流,流域内地形、地质差别较大。白龟山水库北侧为低山丘陵区,东南西为平原,水库由北侧的低山,西部的丘陵,南部的顺河坝,东部的拦河坝围成,整个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3.1.3气候保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护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在季风影响下,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4.9℃,最冷月份为元月,月平均气温0.5~1.3℃,极端最低气温-19.7℃;最热月份为7月,月平均气温27~29.5℃,极端最高气温43.4℃。年平均日照为422.3-469.6小时,日照时数6月份最长,2月份最短,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5~52%,年平均无霜期214~231天。年平均自然降水量为685~800mm,多集中在6~9月,年平均蒸发1492.5~2083.1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69%,湿度最大的是8月,平均为80%,最小的是元月,平均为57%;年平均风速2.5m/s,基本风压为40kg/m2,在冬春季,东北风、西北风盛行。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易发生水、旱、风、雹等灾害性天气。3.1.4土壤土壤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各种自然成土因素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致使土壤组成存在着很大差异,形成的土壤类型也各不相同,本区内土壤系沙河多年淤积发育而成,主要土壤类型有潮土类的脱潮土亚类和黄潮土亚类,也有少部分风沙土和盐碱土分布。土壤分布有很强的规律性,由于河流的分选作用,河槽至两岸土壤沙质化程度逐渐降低,土壤肥力逐渐提高。分布有潮土、沙壤土和沙土,亦有部分淤土,嫩滩地以淤土和沙土为主,在低洼地有少量盐碱土分布。3.1.5水文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淮河的一级支流——沙河的干流上,总库容为9.22亿m3,水库控制面积2740km2,上游有昭平台水库,其中昭白区间流域面积1310km2,流入保护区的主要河流有沙河、湛河、应河、西杨村河、澎河等5条河流,均属淮河流域。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4种生活型: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植物的上部,包括叶、茎、花、果挺出水面生长,这些器官具有陆生植物特性,入水部分主要为根和地下茎,具有水生植物特性。典型挺水植物如水烛、慈姑等;有些种类陆生性较强,离水仍能生长,如两栖蓼、芦苇等,为水陆两栖植物,它们通常生于沿水库浅水处或库滩湿地。浮水植物:根、地下茎生长在底泥中,叶片浮在水面,如菱、眼子菜等。漂浮植物:植物体全部漂浮水面,通常根退化或完全没有,具有明显的漂浮特征,如浮萍、紫萍等。沉水植物:茎、叶全部沉没水中,根大多数扎入底泥中,少数为不扎根型,如茨藻、苦草等。(2)陆生植物陆生植物包括分布于农田、沙丘、盐渍、荒地周围和水库堤生长的植物。按其所含种数多少排列,优势科为禾本科、菊科、豆科、莎草科、藜科和蔷薇科。它们主要属于温带分布和世界广布的科。构成群落优势种大多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木本植物如杨、柳等;草本植物种类占优势,广布种为多,常见种如艾蒿、葎草、荠、萎陵菜等;世界广布的常见种如莎草、藜、车前草、苍耳、猪毛菜等;也有较多的热带分布种,如狗牙根、马齿苋、棒头草、白羊草等。各类区系成分的植物在本区均有,表现出植物地理成分的多样性。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本区地带性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由于人类长期的开垦,绝大部分陆生原生植被已被破坏,天然森林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人工林木和农作物,仅在农田间隙、低洼地存有少量自然植被;水域植被则多为自然植被。区内植被以水生植被为主,仅有少量的阔叶林、灌草丛、湿生草甸、沼泽植被。3.2.3社会经济状况3.2.3.1行政区域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西南约6km处,保护区土地由白龟山水库管理中心、国有鲁山县林场的部分土地组成。周边分布有平顶山的湛河区、新华区和鲁山县,共3个县(区)的7个乡镇28个行政村。3.2.3.2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保护区内无居民。周边乡镇总人口22.35万人,共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23万人。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壮族、苗族、土家族、朝鲜族、锡伯族等。除回族和蒙古族居住较集中外,其它少数民族多分散居住在市区。3.2.3.3交通、通信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紧邻平顶山市区,交通、通信设施发达,周边社区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3.2.3.4土地资源的权属保护区总土地面积6600hm2,全部为国有土地,权属明确,边界清楚。3.2.3.5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保护区总面积6600hm2,其中有林地310hm2,水域5910hm2,滩地380hm2。3.2.3.6地方经济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保护区东北紧邻现代化城区,西南部是传统的农业区,人均耕地0.75亩,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水稻。另外,部分群众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林业、第三产业的生产增加收入,周边经济相对发达,国民经济总产值17.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亿元,林业产值1.4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15元。3.2.3.7社区发展周边社区中小学毕业率、合格率和初中教育普及率达到国家标准。文盲率仅为2.3%,主要是50岁以上的老人;乡镇有中心医院,村有卫生所和医疗室,基本实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标准,能够满足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乡镇办有敬老院,可以收留一些孤寡老人,少部分村民参加了民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3.3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3.3.1组织保障得力保护区建立后,平顶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平顶山市白龟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正科级单位,编制15人,工作人员10人,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自然保护区所辖的3个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全部为全供事业单位,隶属林业部门领导,管理机构的成立为白龟山湿地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3.3.2地方政府重视河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南省和平顶山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为加强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通知》。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河南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政府也将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列入“平顶山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在未来的三年进行重点建设。3.3.3已具备的基础条件由于保护区成立不久,管理机构和保护设施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但由于保护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项目区内的交通、通讯条件比较优越,无线网络覆盖整个项目区。另外,平顶山市林业局、湿地保护区管理中心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单位有着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可以为项目提供较强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3.4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4.1存在问题有关部门虽然对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做了大量的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保护区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保护区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保护经费。基础条件差,缺乏通讯设备及必要的巡护车辆等,影响了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区内生产经营活动与开展资源保护存在一定矛盾保护区土地权属虽然全部属于国有,但是周边乡镇群众一直在滩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如何协调好其与保护区的关系是目前开展工作的一个问题。开展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协调发展将成为保护区保护管理难点之一。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3)保护和执法力量不足由于保护区管辖范围大,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与3个县(市)、区、7个乡(镇)、28个行政村相邻。区内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十分频繁,加上基层保护站点尚未建设,正常的保护区巡护管理还不能如期开展。(4)缺乏保护区本底资源数据保护区还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动植物资源、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本底调查工作,缺乏动植物资源、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本底数据,对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受威胁状态和濒危程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制约了对一些重要物种的种群动态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使保护管理工作依据不足,难以深入开展。3.4.2实施对策(1)完成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保护网络。建设保护管理站、管理点和检查哨卡,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同时,为了便于巡护、管理、防火、保护和宣传,建立瞭望塔、界桩、标牌和围栏等保护及其附属设施。(2)建立科研机构和生态监测体系。在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生态监测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3)利用现存的资源条件,通过退耕还滩、生境改善、芦苇种植、湿地补水等措施进行湿地的恢复。对滩区内的耕地分两种情况不同对待:无证私自乱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坚决予以收回;对于因历史原因在滩区内使用土地的,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对农户进行合理补偿,逐步将滩地收回。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4)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利用保护区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普和法制教育,使人们认识湿地,保护湿地。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第4章建设目标4.1项目建设目标(1)通过保护措施的实施,保护项目区内典型、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相应的物种基因库。(2)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湿地的恢复与管理创造便利的交通、管理和科研条件,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3)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在与相关科研单位密切合作下,就湿地保护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为正确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奠定基础。(4)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湿地保护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参与湿地保护。4.2指导思想与原则4.2.1指导思想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战略基地之一,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是保证生物资源的持续开发,保存遗传多样性、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湿地保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的总方针。落实《全国温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等有关要求,根据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类型,资源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以保护、改善和恢复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基本功能为重点,按计划、有重点、分步开展各项基本建设。并以严格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在保护好现有湿地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条件,对一些重点湿地进行恢复。通过多种保护和恢复措施,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特征,初步扭转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的局面,对改善周围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4.2.2建设原则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的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项目建设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国家和地方与湿地有关的规定,符合国家现有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政策。(2)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坚持以保护自然为主,遵循自然规律;(3)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优先,抢救性保护与湿地恢复相结合,充分发挥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导,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4)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考虑白龟山保护区湿地不同地段的特点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主攻方向,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需建设。(5)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原则。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6)坚持建设方案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以科技为先导,充分吸收国际湿地保护、恢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国内外生态建设新技术在湿地保护恢复中的应用。4.3技术思路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计划制定必须合理可行。白龟山湿地保护工程的技术思路主要按照如下程序进行。首先明确项目的保护与恢复目标、恢复的湿地功能应达到的标准;其次是要调查清楚计划恢复区的基本特点,如环境及扰动要素影响的基本特性等;第三是满足恢复目标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方法;第四是时间安排和资金预算、筹措;最后是恢复项目的长期监测和管理。为了实现保护白龟山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构建良性的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总目标,本工程建设先从保护入手,首先完成保护区边界的确标立界,设置标牌,检查站;完成管理中心、管理站的建设,并新建野生动物救护站、野外给饲站;建立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体系:通过加强管理、控制人为破坏等措施保护湿地,减少人为干扰.阻止湿地过度开发利用行为。同时,利用现存的资源条件,通过退耕还滩、生境改善、芦苇种植、湿地补水等措施进行湿地的恢复工程建设。通过加强科研监测以及宣传教育等能力建设,使整个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4.4项目总体布局4.4.1保护区功能分区根据保护区建设的性质、任务,结合保护区内植物群落、动物种群分布,湿地资源状况以及生态类型特性,居民点及其生产生活需要等情况,按照区划原则与有关标准,在实地踏查、广泛调研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区划结果见表2,详见附图。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表2功能区面积(hm2)比例(%)总面积6600100核心区170625.85缓冲区77111.68实验区412362.47(1)核心区:根据保护对象在保护区的分布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将自然保护区的中心部,即沙河入库口至花山以西部分保护区划为核心区,面积1706hm2,占保护区面积的25.85%。核心区四至边界为:西至鲁山县界,东至花山与赵庄连线西700m处,北界与保护区边界相距300-600m,南界与保护区边界相距300-900m,具体边界以核心边界转点连线为界(边界转点坐标详见附表7)。(2)缓冲区:面积771hm2,占保护区面积的11.68%,呈带状分布于核心区外围,带宽300-900m,缓冲区边界由核心、保护区边界以及与之相邻的实验区边界共同构成。具体边界以相应边界转点坐标连线为界(边界坐标详见附表7)。(3)实验区:包括西部实验区和东部实验区两部分,总面积4123hm2,占保护区的62.47%。实验区边界由保持区边界以及与之相邻的缓冲区边界共同权成。具体边界以相应的边界转点连线为界(边界转点坐标详见附表7)。4.4.2工程建设布局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为了有效地保护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典型自然景观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优势和作用,根据保护区建设的有关规定,结合保护区建设现状和工程建设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建设原则,确定急需建设的项目,主要工程项目布局如下:根据保护区建设相关标准,管理中心、管理站工程宜布设在保护区外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乡镇。结合实际情况,拟在保护区周边乡镇新建保护区管理中心1个,在各县、区适宜地段新建保护管理站3个,在进出保护区的主要路口设置检查站7个。在管理中心建设濒危动物救护站,宣教培训中心,科研中心,在越冬候鸟集中分布区建立3个候鸟越冬野外给饲站。在人为干扰大的地段界设置隔离沟,并新建防火瞭望塔1座、管护码头3处,以加强保护工作。在滩区部分实施退耕还滩。并改善水鸟的栖息生境。为进一步改善水质和景观质量,有选择地在部分滩区实施封滩育草,种植芦苇和蒲草等水生植物。为改善保护区湿地水资源状况,有选择地在保护区实验区开挖引排水沟,在沙河水流量较大时可以增加湿地存水量,并有效增加河水在保护区内停留时间,改善部分滩区经常无水的现象,降低因上游昭平台水库蓄水对湿地的影响。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第5章项目建设内容5.1保护与恢复工程5.1.1确标立界为了明确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分界线,给人们提供服务指南和限制人为活动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破坏,需要设置界碑、界桩和标示牌。界碑、界桩和标示牌配中英文对照的通俗易懂、准确简明的文字。界碑设在通往保护区的主要路口处,即具有保护区分界的明显提示作用,也具有保护区的宣传功能,以引起人们对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减少人为破坏。规划在保护区边缘和需要标界的功能分区的边缘共设置20块界碑、100个界桩和30块标示牌。界桩和标示牌设在保护区内交通路口及人流较多的地方。界碑用钢筋混凝土作基座,外饰大理石贴面,规格为500×200×30(cm),共设20块。设置保护区界桩100个。设置30块标示牌,用混凝土铸成,规格为130×90×15(cm)。为防止人为破坏,标示牌埋深宜为70cm以上。5.1.2检查站根据保护管理任务、地理条件和人为活动特点,在新华区肖营、梁庄、留村、鲁山县西羊石、孙街、湛河区宋寨、杜庄等地建立7个检查站,并购置相应的办公用具,配备通信设备。5.1.3巡护路网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保护区周边地势较平坦,管理中心至各管理站均有道路相通,管理中心和管理站之间不需新设道路。但考虑到管护区巡护的需要,规划修巡护步道为10km,道路养护不设专职养护人员,步道所在保护管理站自行负责养护,因自然灾害造成的道路毁坏由管理中心统一组织维修。5.1.4防火设施建设(1)防火瞭望塔保护区面积较大,紧邻市区,人为活动较多,存在较多的火灾隐患,为防火管理的需要,规划在白龟山自然保护区北宋废墟设立1个防火瞭望塔。利用防火瞭望塔瞭望,并结合日常巡护等措施对保护区内火情严密观察。瞭望塔除开展防火瞭望工作外,同时兼具保护湿地和水禽瞭望的作用。(2)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能对火灾起防止、隔离作用,可避免大面积火灾的发生和蔓延。自然保护区滩区秋冬枯草较多,群众有烧荒习惯,极易发生火灾,实施生物防火比较困难,只有布设防火隔离带,阻隔滩区火势蔓延。防火隔离带建设采用以下3种具体形式:一是结合巡护步道、隔离沟、引排水沟建设开设防火隔离带;二是适当在滩区采用割草或割灌的方法,达到防止、隔离火灾的目的(为防止除草剂污染,应尽量避免使用除草剂);三是在保护区的实验区结合多种经营项目,将作物种植的地块规划为条形地块,种植具有防火作用的作物。规划防火隔离带带宽20m,总长10km。(3)防火通信网络防火通信是为监测瞭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望、信息传递、指挥调度、扑救、后勤供应等工作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保护区内部建立无线通讯网,总台设在保护区管理中心。各保护管理站和瞭望塔配备无线电台和手持对讲机。(4)防火设备为便于防火和灭火联络,保护区管理中心配置有车载电台的防火指挥车1辆,瞭望塔配置高倍望远镜等配套设备;管理中心及各保护管理站配置风力灭火机等其它防火专用设备。5.1.5防护隔离沟在保护区实验区与缓冲区交界处,人为活动较频繁的地方开挖隔离沟,沟宽3m、深2m。不但可以有效阻止人为活动干扰缓冲区和核心区,也可以有效增加湿地蓄水量、延长存水时间,增加湿地植被。规划在人类活动频繁区段开挖隔离沟8km。5.1.6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5.1.6.1动物救护站为及时对保护区内羸弱和受伤的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提供人工救治,待其康复后放归大自然,因此,有必要建设濒危动物救护站,提供收容、救护场所和科研基地。规划在管理中心建动物救护站,主要用于水禽等野生动物的救护,并结合科普旅游,开展科学教育、宣传野生动物救护政策。动物救护站规划建筑面积200m2,包括仓库、饲料加工室、兽医室、治疗观察室、办公用房等,笼舍500m2,购置救护设备1套。5.1.6.2野外给饲站规划在越冬候鸟集中分布区五虎刘、关庙杜北、范店南建立3处野外给饲站,以便在候鸟越冬期,食物缺乏时进行人工喂食,以帮助其越冬。分别在越冬候鸟集中分布区建立3处野外给饲站,每个给饲站建贮藏室15m2。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5.1.7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近年来,我国和其它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有关研究表明,果子狸、野生鸟类有可能是“非典”和禽流感主要的疫源动物,是携带和传播疫病的媒介之一。为了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时发现野生动物疫情,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保障当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规划在保护区管理中心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站,负责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疫情及植物病虫害监测工作。购置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设备1套,野外监测车1辆。5.1.8野生植物及生境保护垦植是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面临的最大威胁。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加上保护管理能力薄弱以及利益驱动,部分群众常年在白龟山湿地保护区实验区的部分滩区耕作经营,导致湿地自然植被的破坏。为了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本次规划在人为垦植较为严重的区段退耕还滩60hm2。5.1.9植被恢复工程(1)人工辅助植被恢复芦苇是抗盐碱植物,还具有很强的污水净化能力。由芦苇和其它的湿生、沼生、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自然生态环境组成的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有着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特点。为进一步改善湿地水质和景观质量,规划在保护区邓寨南的积水区域人工辅助恢复植被种植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面积110hm2。(2)封滩育草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白龟山湿地水环境很不稳定,湿地植被处于群落演替的初期阶段,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为保护其生态系统,规划东羊石南实施封滩育草100hm2促进湿地植被恢复。5.1.10湿地保护与恢复5.1.10.1管护码头为了便于水上巡护,规划在新华区北宋废墟、水牛屯、湛河区赵庄建3处管护码头,采用实体式斜坡码头。配备水上巡逻艇3艘。5.1.10.2防护林带为防御暴雨、洪水、风沙等对水库堤岸的侵蚀,在保护区水库堤岸五虎刘至东羊石南建设防护林带15km。5.1.10.3缓坡水塘为增加有效湿地面积,便于野生动物栖息,在保护区邓寨东建设缓坡水塘10万m3。5.2科研工程科研监测是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为保护区管理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紧邻市区。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湿地植被减少,湿地功能降低,湿地环境遭到破坏,湿地内沙区成为平顶山市区主要沙源之一。要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必须加强湿地的科研和监测工作。规划建立科研中心1处,地点设在保护区管理中心,建筑面积200m2,辅助建筑面积80m2。购置科研设备1套,信息管理系统1套,标本制作及保管设备1套。设置固定观测样地30个,固定观测样线20km。规划在鲁山县孙街建设水文水质监测点1个。5.3宣教工程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宣传教育是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成功的关键,只有加强湿地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加人们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干部、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技术管理水平,才能使湿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使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自觉参与到湿地保护之中。规划建立宣教培训中心1处,地点设在管理中心,开展经常性的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对职工的业务技术培训。宣教培训中心面积200m2,辅助设施80m2,宣教设备1套。把保护区的生物、生态、历史、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的信息以图片、文字、录相、幻灯等形式展示,使人们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对于当地人民生活、生产造成的现实或潜在的威胁,使当地居民对所处的生存环境有危机感,从而能真正理解和主动配合执行保护区制定的一系列有关保护的规章制度,参与保护区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5.4管理中心、保护管理站工程根据保护管理任务、地理条件和人为活动特点,为便于保护区内管理及联系,根据实地踏勘结果,结合保护区不同地段急需保护的程度,规划在保护区周边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华区薛庄镇新建管理中心l处,在新华区郭庄、鲁山县贯刘、湛河区曹镇乡新建保护管理站3处。管理中心建筑面积450m2,配套设施80m2,每个保护管理站建办公用房400m2,配套设施60m2,所建办公用房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的平房,按抗震等级7级设防,购置相应的办公用具,建保护区大门1座。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第6章消防、劳动安全卫生、节能节水措施6.1消防保护区内的森林防火按照《森林防火条例》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规定,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予以布设。管理中心及保护站、点的建设应遵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消防设计,并将消防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建筑工程竣工后,须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室内装修、装饰根据《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应当使用不燃、难燃的材料,选用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确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材料。保护区的日常生活消防依照《河南省消防条例》的规定,“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管理单位应当建立防火安全责任制,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1)制定消防安全制度。(2)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确定本单位和所属各部门、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3)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对职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4)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5)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消防设施、灭火设备的配置均已包含在管理中心站工程中进行设计,不再另行安排。6.2劳动安全与卫生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防止事故,减少职业危害,根据《河南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的规定,项目建设必须具有相应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并与工程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在日常运营中,用人单位要认真落实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在日常保护管理中,保护区管理中心应根据湿地保护区的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劳动安全及卫生制度,配备专业的安全、防护、救援设备及其它劳保器具,并经常接受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安全卫生监督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将劳动安全卫生经费列入年度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6.3节能节水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同时,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也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与《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的规定,项目区各项建设应做好节能节水工作。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应当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采用节能型的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制冷、照明等设备的能耗,合理使用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环境。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建立能源消耗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经济核算,定期对能源利用状况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实现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淡水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平顶山市更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北方内陆城市,供需矛盾突出。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是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用水必须坚持节水方针,实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程建设应当采用节水型的工艺、设备和器具,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应当符合国家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第7章环境影响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施行)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对本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7.1生态环境现状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西南、由山地丘陵到平原的过渡地段。是河南中南部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区,湿地内物种繁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是水库湿地的典型代表。据调查资料,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包括:鸟类186种、兽类20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23种,国家重点保护一级、二级动物27种。野生植物资源包括:维管束植物67科186属391种,占河南植物种数的8.7%。其中蕨类6科6属10种,占河南蕨类的20.7%;被子植物61科180属381种,占河南植物种的9.1%。植被类型可分为落叶阔叶林、灌草丛、湿生草甸、沼泽植被、水生植被等5个植被型,16个群落。其中,鸟类(包括候鸟、留鸟)成为湿地主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对象。主要生境类型有湿地、森林、灌草丛、农田。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水库湿地和沼泽湿地。区内的森林群落主要为人工林,主要类型有旱柳林、杨树林以及少量果树林。灌(草)丛群落主要为沙地灌(草)丛及盐生灌(草)丛。7.2环境影响分析根据项目建设方案,工程类型包括: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科研工程、宣教工程、管理中心、管理站工程。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工程分析:根据项目布局方案,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内容包括:界桩,设立在保护区内各功能区界;标牌(指示性、限制性、解说性),设立在保护区外的主要路口;界碑,设立在保护区边界;防护隔离沟,沿实验区与缓冲区界,顺向开挖,宽3-5m,以隔离人为干扰及防火;植被恢复,在核心区、缓冲区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栖息地与生境改善,在保护区的毁滩开垦地段全部实行退耕还滩,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动物救护站,设立在保护区管理中心。科研工程、宣教工程、管理中心、管理站工程,布设在保护区外、交通便利、生活基础设施完善的乡镇,在保护区内不建设任何固定建筑及生产设施。项目建成运营后,为促进湿地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保护区自养能力,在实验区集中布设适度的科普考察、生态观光旅游等社区可持续发展工程。环境影响因子识别与分析:根据以上工程分析,科研工程、宣教工程、管理中心、管理站工程,因布设在保护区外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乡镇地区,其生活排污有市政设施予以接纳、处理,对周边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本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有:防护隔离沟,设置不当,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人工辅助植被恢复,恢复方式不当时,可能造成少量水土流失;在实验区开展的科普考察、参观、生态旅游等经营活动,可能造成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特别是迁徙鸟类)的人为干扰与生活垃圾污染。7.3环境保护措施针对以上环境影响分析,主要的环境保护措施有: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防护隔离沟的设置,应严格按照设计规格、顺向设置,并选择冬、春枯水期,开挖后在沟内及时种植贴地草本植物,尽量避免造成明显的水土流失;在人工恢复植被时,注意保护原生植被,减缓水土流失;在实验区开展的科普考察、参观、生态旅游等社区可持续发展活动,应严格限制规模、范围、时间,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不开展餐饮等有烟活动,限制机动车辆进入,严防噪音污染对保护区的干扰,避免出现“三废”污染,经营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应及时回收处理。7.4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属生态公益性项目,以保护和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为根本目标,项目内容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标准建设的,有足够的、成熟的、可以借鉴的范例与经验。在保护区内,不构筑固定建筑,湿地恢复以草本为主,堤岸设防护林带,有利于水库安全,对水库防洪没有影响。对项目活动所做的工程分析比较全面,根据筛选的环境影响因子与影响分析,采取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项目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都是林业行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经常采用的成熟技术方法,在环境保护措施的保障下,项目建设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轻微,可以接受。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第8章招标方案8.1招标范围自然保护区项目属生态公益性建设项目,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国家林业局《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与设备购置费构成表表4单位:万元项目名称投资金额比例(%)合计1956.29100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940.3948.07科研工程160.208.19宣教工程65.003.32管理中心站工程790.7040.4211.4投资年度安排经估算,项目建设总投资2217.64万元,分两年实施,第一年投资1345.86万元,第二年投资871.78万元。详见附表6。11.5资金来源湿地保护区建设属于生态公益性事业,属政府投资行为,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范畴。河南属于中部地区,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保护区建设投资来源为: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比例为6∶4。据此估算,中央投资133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887.06万元。详见附表4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第12章综合评价12.1项目风险评价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建设,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光荣事业,属生态公益型项目,得到了上至国家林业局、下至平顶山市及各县、区政府,各有关业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不存在政策风险。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论与技术成熟,有很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范例,不存在技术风险。自然保护区建设属生态公益型项目,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不存在市场风险。项目建设以湿地的保护与生态恢复为主,以减少人为干扰为目的,固定建筑等基础设施均布设在距保护区较远的周边乡镇,在相关环保措施的保障下,不存在环境风险。12.2项目影响分析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是宝贵的生态资源,被喻为“地球之肾”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涵养水源等多重生态功能。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也是众多鸟类迁徙停留、栖息越冬和产卵繁殖地,还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传统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四周为村落和农田所包围,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亟待保护,项目建设实施后,将大大加强对白龟山湿地的保护,有效隔断人为干扰,通过退耕还滩、湿地生态水系及植被恢复措施,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保护湿地内的迁徙鸟类及其它动植物资源。12.3项目效益评价项目实施后,对保护白龟山湿地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科普教育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但可以取得巨大的生态效益,而且可以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为平顶山市建设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显著贡献。12.3.1生态效益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白龟山湿地是河南省中南部地区重要的湿地资源,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巨大的生态功能。项目的实施,对于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珍稀动物资源和重要湿地、改善水质、提供优质饮用水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生态效益十分显著。(1)保护了完整、典型的白龟山湿地生态系统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徒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中国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亚洲有57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鸟,在中国湿地已发现有31种;全世界有鹤类15种,中国湿地鹤类占9种。中国许多湿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鱼类的栖息地,天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是水库湿地的典型代表。湿地内生态类型复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鸟类(包括候鸟、留鸟)成为湿地主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对象。通过项目的建设实施,加强了对湿地的保护,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2)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涵养水源,抵御洪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常被称为“海绵体”和“天然绿色水库”,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在降水时,湿地通过对降水的吸收、渗透,减少和滞后了地表径流,削减了洪峰,从而有效调节洪水、防止自然灾害的形成;在干枯季节,湿地能够逐渐释放出涵养的水分,增加江河的流量,缓解了旱情。因此,湿地通过蓄纳降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中原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3)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是拦截净化污水的天然生态屏障,这类似于肝脏的“解毒”功能。不论是受到污染的河水,还是生活污水、农田排水,都要经过湿地的自然“过滤净化”。在天然湿地中,不仅有茂密的湿地植被,还有伴生其中的鱼、虾、蟹,贝等水生动物,更为重要的是被称为“周丛微生物”的微小生物群体。随水流进入湿地的化肥则可以直接被湿地植物吸收利用,湿地还能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水中的氮逐步转化成空气中的氮。经过湿地过滤,去除了水中的部分污染物和杂质,渗入土壤后,某些溶解成份可以被土壤吸收或通过粒子交换去除,同时又可使土壤或风化岩石中的某些物质溶解,增加水中的化学成份。水温升高不利于水生生物,也会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湿地还可以降低水的温度和硬度、改善水质.流经湿地的水微生物含量极低,有研究表明,流经湿地的水每升中含有大肠杆菌数仅为农田的2%。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过多。据资料,湿地固定了陆地生物圈35%的碳素,总量为770亿吨,是温带森林的5倍。湿地的蒸发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改善大气环境的作用。12.3.2社会效益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紧临平顶山市,是规模较大的人工湿地,对平顶山市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备受社会各届关注。因此,项目实施后,其社会效益将会十分显著。(1)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社会发展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通过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保障了平顶山市饮用水的安全,营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平顶山市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2)提供了良好的科普教育基地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天然的自然博物馆,湿地生态典型、生境复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可以在这里举办湿地,生态、环保、自然保护等方面的学术讲座,组织夏令营、科普宣传等活动,利用实物、模型、标本、图片、电影、电视、报告、展览等多种形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自然生态保护教育。通过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白龟山湿地将在平顶山市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在社会各届的普遍关注下,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恢复湿地良好的自然生态,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和效益。同时,随着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湿地优美的生态画卷也将成为的特别名片,宣传着生态城市的文明理念、展示着平顶山的良好形象。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第13章结论综合以上分析,可行性研究结论如下:(1)生态区位重要、环境压力大,具有建设的必要性。白龟山湿地位于河南中南部,是典型的人工湿地,是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生态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生态区位重要。(2)由于地处传统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受人为活动干扰,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亟待保护。鉴于湿地受到的环境压力,本项目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必要性。(3)生物资源丰富,条件具备,具有建设的可行性。湿地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27种,成为湿地主要的保护对象。保护区东西长20.9km,南北跨层7.4km,总面积6600hm2,能够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已列入《河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30)》,保护区的建设方案是遵照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布设的,科学、合理、可行。保护区的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与社会各届的支持,已被省政府批准立项,社会条件具备。总之,项目建设是可行的。综上所述,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区位重要、建设方案科学、布局合理,社会条件具备,生态、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41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