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1.50 KB
  • 2022-04-22 11:21:26 发布

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8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1.1.2承办单位概况(1)承办单位:########市########医院项目法人:############地址:########市####区############路158号########市########医院是############年成立的,开始位于########街6号,期间经过多次搬迁,于########年迁至########市####区############号。经过90余年的辉煌历程,现已发展成为集医、教、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级####等医院。连续17年获得过省级“############################”称号。医院位于########市####区########号,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一所花园式的医院,占地面积约####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总资产########余万元。医院编制床位############张,现有职工############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名,副高级以上职称########名,中级职称############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58 ############%。医院现有世界著名品牌的大型血管造影####光机、双排螺旋CT、1000毫安####光机、核磁共振,省内先进的准分子激光治疗机、玻璃体切割机和第三代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多系统内窥镜诊疗系统、彩色超声诊断仪、高压氧舱、直线加速器及####—刀系统、冷极射频、放射粒子植入等肿瘤治疗系统。钼靶乳腺####光机及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酶标仪和荧光显微镜等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的高效、准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目前,医院设置有########个临床科室,############个医技科室。设有########个综合重症监护室、########个血液净化室、########个健康体检中心、############个社区医疗部及其下属########个社区医疗服务点。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管理兴业、质量为本、基础取胜的方针,积极引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先后开展了断指再植术、介入治疗术、射频消融术、屈光成形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近百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形成了以眼科、心胸外科、普外科、妇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等为代表的市级特色专科。医院未来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所床位############张以上,专科特色突出,技术优势明显,服务一流,环境一流的大型综合性####级####等医院,以适应########市在中部崛起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健康保健日益增长的需求。58 1.1.3编制依据、范围(1)编制依据a.《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b.《########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c.《########省“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d.《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2008〕164号;e.《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1994年9月2日卫生部发;f.《########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g.《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h.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及数据(2)编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的建筑结构方案及相关的配套公用工程。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项目影响区域及建设必要性、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建设地点和条件、建筑与结构方案选择、总平面布置方案、公用工程方案、节能节水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消防、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社会评价和研究结论与建议。围绕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研究,选择并推荐优化的建设方案,为项目决策单位和承办单位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58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摆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卫生事业,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二是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卫生事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就高度重视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站、防疫站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框架。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公共卫生事业严重滞后等问题,更加突显了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2003年国务院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由此,卫生领域的项目建设正有步骤按计划全面展开,通过项目的实施,将从整体上改变我国卫生领域基础条件差、设施落后的面貌,提高应对“非典”58 、艾滋病、血吸虫病以及其他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同时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2008年11月8日,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的通知》。11月12日,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省实际,省发改委初步提出了十项扩大内需、保增长举措,以不断推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项措施是: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卫生改革和加强内部管理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医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状况。但########市########医院的医疗条件差,接诊病人数量多,任务重。随着社会对医疗的需求不断提高,不仅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服务,同时还需要宽松优美的医疗环境,从而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7个,床位2.3万张。每千人口医院床位远低于《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的要求。########市########医院是集医、教、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的定点医院。担负着################58 地区周边社区人群的医疗保健任务。同时,还担负着三门峡西、宝丰、南阳三个########医院的会诊、转诊等任务,是################的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中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推行,近几年########市########医院新医病员和住院病人均逐年增加,也要求医疗保健水平有相应的提高。但医院现有的医疗场地和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就医的需求,制约了医院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新的工作也不能正常进行,影响了疾病的确诊率、治愈率,许多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治,客观条件造成了大量的病患不得不转移到别的地方就医,既不利于病人的身体康复,也阻碍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严重制约着医院的发展。为了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改善医院的医疗服务及办公条件,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深化管理,完善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提高服务层次,以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和谐医院建设。根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试行)》和《########市城市总体规划》特提出对########医院病房楼进行建设。1.2项目概况1.2.1拟建地点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医院院内南部行政后勤区域内。1.2.2建设规模与目标58 (1)建设规模根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县以上城市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宜为4~6张”。结合########市城区建设进度及########市########医院实际情况,本项目########医院病房楼的建设规模确定为建筑31000平方米,设置病床500张。主要有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ICU、药房、检验等医技科室、病房区、康复活动中心和学术报告厅及配套基础设施等。(2)建设目标将本项目建设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育、科研于一体、医务工作人员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熟练,资源配置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规范,拥有一流设备、引进一流人才、立足########、辐射全省的一流现代化综合医院,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1.2.3主要建设条件项目拟建地点位于########市城市建成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交通方便,环境条件良好,水电等施工条件具备,能够满足建设需要。1.2.4项目总投资及效益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市########医院服务辖区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完善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促进########58 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效益显著。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名称单位指标备注1规划用地面积平方米48002建筑物占地面积平方米21002建设规模平方米310003病床张5004项目定员人4005年耗动力5.1电105Kw·h14.25.2水吨823805.2汽吨4088896估算总投资万元1000058 第二章项目影响区域分析及建设的必要性2.1########市及项目所在地概况2.1.1########市概况2.1.2########城市发展总体规划(1)发展的战略方针及目标(2)近期规划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本项目建设是发展########市医疗卫生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的需要。健康是民生之本,健康是发展之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的社会发展观。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人们对就医条件和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08年58 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7个,床位2.3万张。卫生防疫机构16个,妇幼卫生机构16个。卫生技术人员2.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8883人,注册护士7918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人员1659人,妇幼卫生机构人员1336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52个,床位4191张,卫生技术人员4191人。随着########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市各医院新医病员和住院病人均逐年增加,群众就医条件和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市医疗机构需要继续提高救治诊断能力,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医院的发展和建设直接关系到########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本项目建设是适应########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的需要。(2)本项目建设是########市########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医院是一家集医、教、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级甲等医院,也是医疗技术较高、人才集中的医院,担负着################地区20万余名职工家属及周边社区人群的医疗保健任务。同时,还担负着################三个########医院的会诊、转诊等任务,是原################58 分局的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中心。同时也是####省科技大学和############科技大学的教学、实习医院。是########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是############局、########农村合作医疗、########市公益医保定点医院。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实施和医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等,医院的服务半径随之扩大,业务量增加。现在年门诊接诊人次约36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约10000人次,开放床位510张。根据########市近期城市道路整体规划要求,拟修建的############路从医院穿过,将医院一分为二。被列入拆迁范围内的眼科楼约30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2400㎡,行政楼约2600㎡,搬迁病床约100张。致使医院现有业务用房紧张,布局不合理、分散,不利病人的检查;手术室、妇产科、ICU、供应室等重点科室,布局不规范,存在着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较低。这些实际情况直接影响了########市########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就医环境。依据医院与市卫生局签定的########市########58 医院五年发展倍增计划要求,根据医院现有的业务用房的实际情况,决定建设外科病房楼一幢,建筑面积约31000平方米。本项目实施后,对于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提高医院技术水平以及满足人民群众诊疗疾病的实际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吸引周边各区的患者来此就医,为医院创品牌、树形象、扩大影响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3)本项目建设是完善########市区城市功能的需要########市位于########省西部,既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有着机械、化工、金属材料、纺织、玻璃等多个行业的新兴工业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市原来的城市布局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发展规划,########市将以####河为轴线,南北对称发展,把########市区建设成为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现代气息浓郁、最适宜人们居住的新城区,将########市的城市档次和品位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从而使########较快地向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通过全市人民近几年的努力和建设,目前,########市城区已实现“成规模、聚人气、出形象”的目标,建设本项目从完善城市的配套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4)建设教育强市、科技强市的需要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市有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随着########市建设“教育强市、科技强市”目标的制定,########市的教育、科技等迎来了新发展契机,近几年来,########的大专院校经过整合、提升,使########市等教育的水平、档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省科技大学的挂牌成立,标志着########的高等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市58 ########医院作为####省科技大学和############科技大学的教学医院,担当着医学教学基地、医学科学研究的重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教、研、医于一身,本项目的建设对########市建设成教育强市、科研强市来说是非常必要的。(5)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的需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及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温饱的需求,对健康的投资越来越大、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医院的诊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三级甲等医院,对推动########市医疗事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为广大患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务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章建设内容与规模3.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抢抓机遇,尽力缩小与兄弟医院的差距,努力使医院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从而推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2建设规模及内容58 按照国家发改委《2009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标准汇编》及《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市########医院五年发展倍增计划(2009~2013)》及医院的医疗现状与需求,拟建的外科病房楼建筑面积约31000平方米,设计为地下一层,地上26层,建成后约增加床位500张。内设有门卫保安、住院处、药房、消毒供应室、市场部、输血科、病理科、医技部、妇产科、儿科、泌尿外科、普外科、疼痛科、骨外科、颅脑外科、心胸外科、重病医学(ICU)科、手术室及附属设施、肿瘤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呼吸睡眠科、眼科、准分子、康复中心、信息科、设备科、学术交流中心、会议室等。本项目同时建设给排水、污水处理、电力、电信、绿化、道路等配套设施。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4.1拟建地点4.1.1选址原则根据综合医院选址原则:地形宜规整、交通方便、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排水畅通、公共设施完善、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等。4.1.2地点与地理位置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市########58 医院的实际情况,本项目场址选择位于医院南部行政后勤区域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理想的项目拟建地。4.1.3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本项目外科病房楼所选场址土地属国有土地,使用权归医院所有,占地面积能满足本项目需要。4.2场址建设条件4.2.1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条件(1)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场地附近不存在全新活动断裂,不存在湿陷凹地、黄土溶洞、滑坡、泥石流、崩塌、岩溶、震陷、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良好。(2)########市位于东经############O####、,北纬########O####、处,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季风盛行,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夏季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各项指标如下:极端最高气温:########○C极端最低气温:-########○C年平均气温:########○C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雨量############mm最高气压############mb最低气压################mb58 年日照最高################h年日照最低################h平均年日照####################h日照率########%年主导风向      ####风最大风速########m/s良好的气象条件使工程施工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根据“########省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区划标准,该区域地震烈度为####度,建设工程按####度设防。4.2.2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项目规划选址在城市建成区,场地周边为机关、居民区、商业、绿地,环境状况良好,没有明显污染源。4.2.3城镇规划及社会条件本项目建设符合########市的总体规划,项目的建设为完善医院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医疗条件,促进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和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并对########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利国利民的项目,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政府的支持,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条件。4.2.4征地拆迁条件本项目建设无征地、有少量拆迁。4.2.5交通运输条件拟建项目位于########市区,########有########58 线从市区穿过,公路有############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项目所在地紧临市区交通干道,交通极为方便。4.2.6公用设施及社会依托条件项目所地点属城市建成区,有较完备的基础设施,项目将充分利用这些配套公用设施,以降低投资成本;其他的社会服务设施包括住宅、学校、商业服务、医院、文化娱乐等也将充分依托现有设施。4.2.7施工条件本项目建设所需主要原材料水泥、钢材、木材、石子、砖、砂等,均可由########市建筑材料市场供应,货源充足,渠道畅通,可通过汽车运输到施工场地。水、电等可就近引入,条件可满足施工需求。58 58 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5.1项目组成########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31000㎡,建筑物占地面积约2100㎡。病房楼建筑主体地上26层,地下1层,主要由供应室、输血科、病理科、住院处、手术室、ICU以及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泌尿外科、普外科、骨外科、心胸外科、脑外科等护理单元组成。5.2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5.2.1指导思想(1)长期以来,医院一直被视为是单纯提供医疗活动的空间。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转变,人们开始关注整体概念上的“人”,追求医疗建筑的高情感和医疗环境的愉悦舒适,尽可能地保持患者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这是现代医院设计发展趋势,本项目的建筑与原有建筑的设置,使医院融入环境,让患者感受自然的效果。(2)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大同小异,其主导思想就是建筑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做到最小,物质的循环做到合理、节能,具体到医院建筑上要做到重视环境的概念,尽量减少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58 (3)智能化的概念。医院建筑的功能十分复杂,智能化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医护人员使用方便,减少物流、人流的长距离运行,同时能使物质的利用,如空调、电力等达到最大程度的合理,有效地利用。智能化设计要有楼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消防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其他布线系统等。5.2.2设计原则(1)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建筑物;(2)规划建筑与原有建筑物保持合理的功能分区,洁污路线清晰,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总平面布局合理紧凑,空间组织完美有序,人流、车流顺畅,构筑一个高效运行,环境优雅的现代化综合医院。(3)依据国家有关规划、建筑、环保、防火、抗震、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4)在尽可能条件下,加大绿化面积,美化医院环境。(5)单体设计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实用,做到功能完善、设施完备、通风采光条件好,满足现代医院外科病房楼的要求。5.3工程建设依据及原则5.3.1工程建设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3)《综合医院建设标准》;(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R50352-2005);(7)《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8)《########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GBJ41/075-2006);58 (9)本专业有关的其他规范、规定和规程等。(10)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划及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规定及条例(11)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5.3.2工程建设原则(1)在满足国家有关规程、规范和规程的前提下,首先强调功能的合理性以及主要标准层设计的合理性—功能分区明确合理、护理路线简捷便利、技术经济指标先进。(2)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医疗抢救与消防疏散分流。也就是建筑设计必须做到医护人员效能流线与患者及其家属效能流线分开,互不干扰;洁净物品和药品、餐车等与污染物品,如废弃物等的交通流线完全分开,互不交叉,医疗抢救设专用电梯,设计合理流线,不占用消防专用电梯。(3)统一协调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创造舒适、宜人的医疗环境。重视医院内外环境设计,结合地方气候条件,创造优美室内外环境,室内从空间布局、无障碍设计、信息诱导图标设计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4)模数化体系,开放式建筑布局,为医疗设施远期发展提供可能。(5)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保、节能建筑的设计理念。5.4医疗工艺特点5.4.1设计构想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空间,建设########省一流的现代化综合医院。58 5.4.2交通的规划设计步行和乘车能容易到达,主入口分人行和车行入口,车辆主要停在门前广场,尽量避免人车流的交叉。院区内部无拥堵现象,使病人在院区内行动安全、方便、高效,创造良好的院内道路网。5.4.3垂直交通病房楼设置了4部医用电梯、1部货梯、4部疏散楼梯,构成内部垂直交通系统,其中为医护人员、污物运送专门设置了楼、电梯,将病人梯和内部梯明确分开,保证医患、洁污各用其梯,互不干扰。5.4.4水平交通通过走廊使若干个诊室单元或医技单元与护理单元组成一体,可以使病患方便、快捷地到达各区域。5.4.5无障碍设计严格遵守无障碍设计规范,室外有专用停车位,首层室内外有无障碍坡道,卫生间有残疾人专用厕位及独立无障碍卫生间,电梯、靠墙扶手、咨询台、护士站都考虑残疾人的方便性。5.4.6手术部(1)按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设计。(2)内部分清洁廊、污染廊,使洁污分开,互不干扰。(3)设有家属等候区,为家属提供一个静心的环境。(4换车区与手术区近邻,使病人能快捷地换床,到达手术室。(5)由医院统一安排手术部的运营,做到科学管理,降低成本。(6)手术部共设置了10间手术室。(7)设有物流传输系统,能把所需药物迅速快捷地送达,缩短救治时间。58 (8)麻醉区近邻换车间,使病人及时麻醉,及时手术。5.4.7护理单元(1)护士站在每个护理单元的中心设有护士站,这样无论是监护角度还是护理路线都是最佳的,可以有效地减少护士往返距离,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护士站可直接对外通风采光、给护理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2)医患分开在每个护理单元病人通道与医生通道分设,达到医、患分开。医生工作区单独设置在北侧,有专用医梯直接到达,使医生拥有稳定、安静的工作区域,不受外来病人和家属的干扰。(3)在每个护理单元的两侧尽端均设置了休息厅,为病人之间、病人与家属之间的交流谈心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卧床病人的静养。(4)每个护理单元均设有病床40张,主要以二、三床房间为主,兼有套间,兼顾管理、运作成本和病人对交往、被关注的要求。(5)每个护理单元进入病房区均有门禁措施,定时开放,避免了外来人员对病人的干扰。(6)污物梯直通各个护理单元,与污洗室、换药室、治疗室临近,确保污物路线简短。5.5项目总体规划方案5.5.1设计特点(1)总平面布置符合现代医疗布局,病房楼与门诊、医技相对毗邻。(2)景观绿地规划符合要求,营造了良好的医疗区域空间。58 (3)立面设计简洁、明快,符合现代风格。(4)整体规划分期实施且不影响正常运营,建设计划切实可行。(5)医院功能完善合理,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并提供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良好的就医与工作环境。5.5.2总体布局结合本案规划及周边地理交通环境,在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周边道路的同时,又很好地解决各种功能和复杂流线就成为我们总体规划设计的目标。(1)基地出入口基地形状及位置导致主要出入口设在,各功能分区位置充分考虑了与城市道路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最大程度避免不同性质使用流线之间的交叉,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动态交通方面,沿基地周边设置消防环道,并与院内其他道路相连通。楼前广场结合绿化采用人车分流。静态交通方面,设置地面停车场,使车辆停放便捷、顺畅。基地内道路组织紧紧围绕出入口进行布置,整个交通流线简捷便利,适用于就医、住院、办公、货运、消防、垃圾等车辆的通行,并便于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2)功能分区建筑布局与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病人提供舒适、优美的就医环境,病人能有最迅速、最方便的看病,各科室能同时最快捷地为门急诊病人服务的原则。外科病房楼的建设结合医院的现状,形成医疗功能的组织是以点(门诊大厅)为中心,以线(连接门诊、检验与化验)为纽带,以面(各科病房)为功能区块,组成一个功能齐全、联系便捷、空间丰富的医院群体建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58 的精神,充分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高度融合的思想。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在空间组织充分考虑到人的活动需求,创造人性化的、不同层次的空间,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就医场所。(3)空间景观设计规划设计中,空间景观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方案中,对基地内外部的景观均做了精心的设计安排。绿化景观布局采用点面结合、轴线对位、左右逢源的整体思路,突出绿化景观与建筑空间的完美融合。同时,本案力求运用高技术、渗入人情味的手段对空间和细部设计进行世俗化、园林化和艺术化处理。力求打破传统医院给人情感上的空虚和冷漠,从而“呼唤人性回归自然”。好的设计作品不仅要解决目前的现状问题,更要统筹考虑其未来的可持续性。基于此,我们在基地周围布置了大面积的广场绿地,这样不仅隔离了城市交通的嘈杂,同时为患者提供了康复活动的良好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院内小气候,同时也为未来院区的发展留下空间。整个医院群体作为城市空间景观的重要节点,本身就有助于极大地增强街区的建筑景观及文化氛围,从而以最大的限度发挥建筑本身的潜在效应。(4)平面机能结合基地地形及周边环境,整体规划设计追求综合价值的最大化,是本方案的出发点。基于此,力求平面功能“合理布局,流程科学”,建筑造型精炼、素雅、简洁、大方,并兼顾以后发展。从而达到我们的规划目标一“效率与标志性、绿色与人性化、整合与可持续性。”58 外科病房楼是一种融医疗与居住为一体的特殊建筑,不但要解决各科病房生活、治疗、康复、护理、手术、卫生和管理等一系列功能问题,更应有利于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为病人提供利于疗和养的空间环境。病房楼一层设门卫保安、导医服务台、住院处、药房、消毒供应室等;二层为市场部、患者服务部、病理科、输血科、外科办公室等;三层为医技部、影像科、B超室、检验科等;四层为妇科、产科;五层~十五层、十九层~二十四层为病房;十六层~十八层为手术室及配套用房;二十五层为康复活动中心;二十六层为学术交流中心。楼内共设5部电梯、4部楼梯,可满足各种功能需求,其中中心供应和血库通过1部无菌梯可把物品便捷的传送到Icu和手术中心,4部医梯满足患者和家属到达各个楼层,1部手术专用梯使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到达手术中心:1部医生专用梯避免了医患干扰;1部洁净梯把食物送到各个护理单元;1部污物梯把各个功能用房的污物快捷地通过污物通道运送出去。标准层每层设一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的中心设有护士站,这样无论是监护角度还是护理路线都是最佳的,可以有效地减少护士往返的距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护士站可直接自然通风采光,给医护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病人通道与医生通道分设,达到医、患分开,在北侧设有医生工作区,有专门医用电梯直接到达,使医生拥有稳定、安静的工作区域,不受外来病人和家属的干扰。在每个护理单元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了一处阳台,为病人之间、病人与家属之间的交流谈心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卧床病人的静养。(5)动线处理基地北侧面临城市道路,给医院本身复杂的流线组织带来一定困难。方案结合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各种出入口,沿############58 路设医疗区主出入口。科学组织场地交通流线,提供场地整体安全、卫生、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并做到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医疗抢救与消防疏散分流,避免相互干扰、交叉感染,保证了医院严格的卫生要求。住院人流由北侧直接到达住院入口,在住院大厅办理住院登记手续后进入各个护理单元。保证了医疗区健康有序的环境。(6)建筑物无障碍设计A、设计依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B、室外:建筑物出入口或室内外高差处设置残疾人坡道,并设置电梯和通道。有完善的盲道系统、残疾人停车位等,形成无障碍出入。C、室内:盲道到达首层大厅分诊台,各层均设有单独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话等。在病人活动区域设专用靠墙安全扶手。提示系统色彩明快易于识别。室内设计以颜色区分,易于患者记忆。D、在各主要入口处均设置就医指示牌,使就医顺利到达。(7)风格造型医院建筑由于功能复杂,要求严格,外观形象创作的自由度因而受到种种限制。本方案建筑立面形象立足于清晰地反映平面布局的逻辑特征及与环境文脉的呼应,通过形体的塑造、色彩的运用、材料的选择,力求在不损害功能的前提下,创造优质、明快、淡雅、简洁、大方的医院建筑形象。A、立面设计的原则是以简洁的造型和建筑材料的运用,使外科病房楼具有可识别性,并能成为城市景观的新的亮点。B、设计基于模数控制的开窗方式,满足不同房间的具体要求,从而创造变化有序的建筑界面。58 C、拟建的外科病房楼的立面机理也与内部相对单纯、规整的功能空间相吻合,立面的开窗设计了景观窗,能欣赏到室外优美的自然风景。整个立面设计完整大气,简洁中又拥有细部处理。(8)景观植栽将绿化、美化与园林化、生态化相结合,设置不同功能、形态各异的景园绿化,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建筑与绿化景观相融,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性,营造利于病人康复的视觉、心理及生态环境。绿化率超过30%。(9)室内环境营造美的氛围,对医院的整体环境、设计、色彩、灯光、家具、标识、绿化及软装饰等,做统一整合规划,使得医院形象兼具功能性与美感,让病患身处其中,不仅能获得专业的治疗,也能在视觉和心理上得到很好的舒缓,从而早日康复。5.5.3总平面主要设计指标平面布置经济技术指标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48002建构筑物占地面积平方米12003总建筑面积平方米310004道路及广场面积平方米19605绿地面积平方米16006建筑密度%257绿地率%33.358 8容积率6.465.6土建工程外科病房楼建筑主体地上26层,地下1层,全现浇框架一剪力墙结构。5.6.1设计依据(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0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5.6.2建筑抗震设计参数及安全等级(1)本工程建筑抗震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2)本工程属一类建筑,设防烈度按Ⅶ度设防要求。(3)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五十年。5.6.3设计使用荷载标准值病房2.00kN/㎡医技室2.00kN/㎡走廊、门厅、餐厅、厕所2.50kN/㎡58 手术室3.00kN/㎡消防疏散楼梯3.50kN/㎡配电间、库房、资料室5.00kN/㎡电梯机房、空调机房7.00kN/㎡上人屋面2.00kN/㎡不上人屋面0.50kN/㎡使用荷载较大或情况特殊时,按实际情况采用。5.6.4主要结构材料选用选型混凝土:C30~C50;钢材:HPB235;HRB335;HRB400;墙体:见建筑专业的有关说明。5.6.5上部主体结构选型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5.6.6基础及地下结构选型基础形式暂按一般的做法,拟采用复合地基处理后的人工基础。5.6.7结构选型采用全现浇砼框架结构体系,楼层面为梁板式现浇楼板,水平地震力及竖向荷载均由框架梁、柱和楼板共同承担。根据该地区的地质资料,可采用干作业人工成孔扩底灌注桩。框架结构建筑设计施工时应采取以下措施,减少非荷载作用的影响:(1)减少水泥用量和水灰比,掺入合适的外加剂,改善水泥和骨料的质量,适当提高结构构件的构造配筋率,减少砼的收缩应变。58 (2)改善使用环境,避免主体结构构件外露,做好外墙、屋面保温隔热,减小内部结构构件与周边结构构件的温差,减少结构温度内力。(3)避免基础产生不均匀差异沉降,减小由此引起的结构内力。(4)内填充墙宜采用各类轻质隔墙-GRC板、泰柏板。5.7给水排水设计5.7.1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委托书、设计基础资料。(2)有关法规和规程:《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9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Jl06-87);《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等。(3)建筑等专业的设计条件。5.7.2设计范围:外科病房楼的室内外给水、排水设计及院区给排水管网。5.7.3室外给水设计(1)水源58 外科病房楼用水由城市自来水管道上引1条给水管道供给。(2)用水量医院住院部医务人员用水定额:每人每班250升;医院住院部设计床位用水定额:每床位每日400升;绿化浇洒用水定额:2.0L/㎡/d;道路、广场、停车场地面冲洗用水定额:2.0L/㎡/d;未预见用水取最高日用水量的12%。(3)室外生活、消防给水系统室外生活、消防给水系统分开设计,生活给水由城市给水管道在院区呈环状布置。消防给水系统由加压泵站加压后供给并呈环状布置,在环状管网的适当位置布置地下式室外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米,距道路边沿不大于2米,距建筑物外墙不小于5米。并在环状管网的适当位置设置分隔阀门,以保证管网上任意一点满足两路供水。(4)管材室外生活及消防给水系统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内膨胀管、卡槽式或法兰连接。自动喷淋管道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及卡箍连接。5.7.4室外排水设计(1)室外排水系统①采用雨、污系统分流排水体制。②含放射性物质废水单独收集,经衰变池处理后排至污水管道。③室外污水排水系统:院区医疗区污水与非医疗区污水分流排放。非医疗区污水直接排入院区污水管道,医疗区污水经局部消毒处理后排入院区污水管道。院区污水经管道收集后进入化粪池,然后排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部分再生利用,多余部分排入市政污水管道。58 ④室外雨排水系统:该院区用地区域内雨水管道均沿道路敷设。区域内雨水井雨水口汇集至雨水干管,经雨水干管就近排至市政雨水管道。⑤管材、接口及敷设方式室外污水排水管道采用PVC-u双壁波纹排水塑料管,承插连接,橡胶圈柔性接口,碎石或砾石砂垫层基础,直埋敷设。雨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5.7.5室内给排水设计(1)室内生活给水系统室内生活给水系统根据水压要求采取并联分区供水。生活饮用水系统:院区给水管网压力满足要求的直接由院区管网供给,院区给水管网压力不能满足要求的由局部加压设备加压后供给。再生水系统:由污水处理站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经加压设备加压后分区供给各用户。(2)室内消防给水系统该院区各建筑根据功能设置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及建筑灭火器。其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根据各建筑物功能要求均采用区域消防系统。①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消防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2h,一次灭火总用水量216m3。外科病房楼为高层建筑,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不分区,消火栓处超压的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其它多层建筑室内消火栓用水均经减压后供给。系统由消火栓加压泵和高位消防水箱联合供水,高位消防水箱设在病房楼顶水箱间内,贮存火灾初期消防用水18m358 ,消火栓加压泵设在病房楼地下室水泵房内,一用一备,由消防箱内按钮控制启动,并可在消防中心控制。消火栓布置以满足任何部位同时有两股水柱到达为准。每个消火栓箱内均设有启泵按钮。屋顶设试验消火栓l套。并在室外设置相应数量的地下式水泵接合器,水泵接合器距消防水池或室外消火栓在15~40m范围之内。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一次灭火总用水量216m’全部贮存于地下消防水池内,消防水池有效容积340m3。②自动喷水灭火给水系统依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各部位按中危险I级设置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系统消防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lh,一次灭火总用水量108m3。系统采用减压阀分区供水,均由自动喷水加压泵和高位消防水箱联合供水。火灾初期消防用水贮存于高位消防水箱内。各报警阀组与自动喷水加压泵之间连接管布置成环状。每个报警阀最不利点设未端试水装置,其余各层设末端试水阀。自动喷水加压泵设在病房楼地下室水泵房内,一用一备,由湿式报警阀组压力开关控制开启,并可在消防中心控制。高位消防水箱与室内消火栓系统共用。系统喷头设置部位包括病房楼及康复房间及走道。病房采用快速反应喷头,手术室洁净和清洁走廊宜采用隐蔽式喷头,其他采用吊顶型装饰性喷头,喷头动作温度均为68℃。水流指示器按防火分区设置,每个防火分区均单设水流指示器,水流指示器前设信号蝶阀。系统一次灭火总用水量108m358 全部贮存于地下消防水池内,室外设置相应数量的地下式水泵接合器,水泵接合器距消防水池或室外消火栓在15~40m范围内。③气体灭火系统医院的贵重设备房,如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和肠胃造影等贵重设备室,以及面积大于80㎡的病房、信息中心(网络)机房室设置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根据贵重设备用房的布置及容积大小设置无管路系统、管路系统或区域全淹没系统。系统探测到火灾后,发出警报,延迟一定时间后自动喷气灭火。④建筑灭火器配置各建筑按严重危险级A类火灾配置磷酸铵盐干粉建筑灭火器。每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级别为3A,充装量5kg。灭火器保护半径15m。(3)热水系统医院医务人员用水定额:每人每班130升;病房楼设计床位用水定额:每床位每日200升;未预见用水取最高日用水量的12%。热水按全天供应考虑,采用机械强制循环热水供应系统。局部用热水采用电热水器或太阳能局部供应。热源为蒸汽。水加热器采用浮动盘管容积式换热器。水加热器出水温度按60℃计。每个系统不少于2台换热器。(4)开水供应开水供应采用在各楼层设置全自动电开水器。(5)循环冷却水空调冷水机组冷却采用循环冷却水,由循环水泵、冷却塔及过滤设备等组成。(6)室内排水系统58 病房楼排水系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伸顶通气立管或专用通气立管系统,并采用污废分流。排水管材采用柔性接口机制铸铁管。5.7.6污水处理院区内非医疗区污水直接排至院区污水管道,医疗区污水经局部消毒处理达标后排至院区污水管道,然后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的污水,部分经深度处理后再生利用,多余部分排至自然水体或市政污水管道。5.7.7污水再生利用处理后的污水,部分经深度处理后再生利用。主要用于景观、绿化、洗车及浇洒道路等。5.7.8其它(1)医院特殊用水设备根据医院工艺要求设局部水处理设施。(2)需单独收集处理的医院污水,就近收集处理后排至污水管网。5.8建筑电气设计5.8.1强电部分负荷计算采用单位指标法计算,用电指标80kVA/㎡。1类医疗场所和2类医疗场所内的照明电源、急诊部、监护病房、手术部、放射科内重要医疗设备、传染病区通风系统电源、婴儿室、血库、培养箱、冰箱、恒温箱、消防系统及消防设备、计算机中心、监控中心等为一级负荷。电子显微镜、一般诊断用CT及####光机电源、高级病房、客梯电力等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58 根据供电需要本工程采用两路10kV高压电源供电,在外科病房楼地下一层设置高、低变压配电所。10KV高压供电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两路电源同时工作,当一路电源故障时,母联开关自动投入,高压配电采用放射式。低压供电系统低压母线为单母线分段,母线间设联络开关自动投入。在变配电所设低压无功功率自动补偿,一、二负荷等采用双电源末级自动切换。重要负荷如维持手术室照明和重要的医疗设备工作采用切换时间小于等于0.5秒的电源作为专用安全电源。为维持医院运行,采用快速自启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自备电源在电源故障时能通过自动或手动切换并能持续供电至少3~24小时。当两路市电均断电时发电机组启动。低压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的配电方式。2类医疗场所在维持患者生命,外科手术和其他位于患者周围的电气装置均采用医用IT系统。每个功能房间,安装一个医用IT系统。每一个医疗IT系统,具有显示工作状态的信号灯及声光警报装置。高压配电设备均选用中置柜,低压配电柜选用抽屉式开关柜。变压器选用环氧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D.Ynll结线方式,外加金属保护罩。计量方式在高压配电站采用高压侧总计量方式,设供电部门专用的计量柜。在低压侧根据需要在出线回路设有功电能表计。功率因数:为满足供电部门对功率因数的要求,减小变压器安装容量及减少供电线路感抗,在低压配电系统中设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补偿后功率因数为0.90以上。5.8.2弱电部分根据医院的使用特点和需求,采用智能建筑的概念进行设计,弱电部分包括如下内容: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紧急广播及公共广播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58 防盗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出入口管理系统: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电话程控交换机;计算机网络设备;、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公共显示系统;医用对讲系统;视频示教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医院内设置广播系统,平时用于日常事物及医学宣传广播,消防系统启动时强行切至紧急广播,两套系统共用一套线路及末端设备(扬声器),设置有消防强切开关,末端设备(扬声器)设置在公共场所,并在病房楼的护士站安装音量调节装置,消防系统启动时屏蔽其音量调协功能,并进行紧急广播。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医院内的建筑设备(除消防设备外)按照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原则,采用楼宇自动化控制设备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维护。对医院内的如下系统进行监视和控制:①冷源系统及热源系统②空调系统及送排风系统③医院内、外公共场所的照明系统(如:对内部的公共走廊、外部的标志照明、立面照明、路灯照明及庭院照明等)58 ④电力系统(高低压变配电)⑤给排水系统⑥医疗用气系统(氧气、真空吸引、压缩空气、笑气、氮气等)⑦电梯设备所有的机电设备通过楼宇控制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并对其手/自动状态、运行和故障状态进行监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主机设置在消防控制室,通过计算机显示终端完成对所有机电设备的监视、操作和管理。视频监控系统在病房楼首层的各对外的出入口、财务及出院结算处、贵重药品库等地方设置摄像机。必要时可以在电梯轿厢、各楼层的电梯厅、病房楼的护理单元及人员活动较多的场所设置摄像机。采用数字硬盘录像装置进行图像的存储和查询。安防监控中心与消防控制室合用。防盗报警系统在医院的贵重物品及重要场所宜设置手动报警按钮或其它防盗(防侵入)探测装置。视频监视摄像机与报警装置联动,在发生报警时进行图像记录。出入口管理系统,对于限制性出入口和重要房间的出入口宜设置门禁装置。门禁系统采用UPS电源,当发生非消防状态断电时保持系统正常使用。当火灾报警时通过消防系统连锁相应区域的门或通道开启装置。综合布线系统从医院的整体规划进行考虑,医院内数据传输主干(院区主干光缆、建筑内竖向光缆)按照传输速率千兆或以上进行设置。对信息点按照医院工艺需求设置。58 有线电视系统,设置自办节目频道用于医院的情况介绍、服务指南、医学宣传及播放娱乐节日等。在医院大堂、收费和挂号窗前、候诊室、点滴室、休息室及咖啡厅等公共场所设置有线电视插座。在会议室、示教室、医疗康复中心等处设置有线电视插座。在每个病房设置1个有线电视插座,带套间的单人病房可根据需要在多处设置有线电视插座。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在医院的公共场所(出入院大厅、挂号及收费处等)设置触摸屏信息查询终端,为病人提供各种咨询服务。触摸屏信息查询终端与医院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联网,通过设置提供必要的信息。医用对讲系统在护理单元设置医用对讲系统,建立病人与护士的联系。视频示教系统,对手术的实况进行录制、编辑并提供教学及远程会诊。视频示教系统设置视频和音频的传输,能实现局部和全景的切换。该系统是独立系统,不接入有线电视系统。5.8.3防雷接地按三类防雷设计,采用防雷接地及电力系统共用接地系统。5.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5.9.1设计原则病房楼采用中央空调。5.9.2空调冷、热源设计(1)病房楼采用中央空调,制冷机房、热力站房设置于病房楼地下室。夏季空调冷采用离心式冷水机组或螺杆式冷式机组提供,夏季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7℃/12℃;冬季空调供、回水温度为60℃/150℃58 ,由病房楼热力站内热交换机组提供;水系统切换在地下室站房内实现。(2)考虑到手术室、ICU、中心供应等在使用时间与灵活性方面与病房、实验室、办公室、门诊等不同,另设置了二台风冷热泵机组(单冷型),置于二十六层屋面上,专供手术室在过渡季节及冬季四管制中制冷系统用,其它季节由设于制冷机房内的冷水机组供给,四管制中的制热系统热水冬季由热力站内水一水换热机组供给,过渡季节由医院锅炉房汽一水换热机组供给。(3)所有新风机、空调机组冬季加湿均采用蒸汽加湿,由医院锅炉房提供。(4)空调水系统与采暖水系统分别采用膨胀水箱定压,膨胀水箱放置在屋顶水箱间,膨胀水箱保温。系统补水均采用两台补水泵,一用一备,水泵高水位停泵、低水位开启,起闭信号由电气专业完成。补水采用经过处理的软化水,软化水处理装置采用全自动软水器、软水箱。5.9.3空气处理末端设计(1)系统设置根据建筑功能,手术部、ICU、早产儿室NICU和免疫缺损新生儿室及无菌操作房间设净化空调系统;计算机房、消防控制室、电梯机房、站房值班室等处设计单独冷源的独立空调系统;外科部门、部分医技、病区、病房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风机盘管承水盘加药灭菌。手术室空调系统采用为四管制,其他空调箱或新风机组两管制。(2)净化设计①58 医院手术部洁净手术室,其新风及回风经粗、中、高效过滤器处理,根据手术室洁净等级分为I级、II级、III级、IV级。ICU及手术部的洁净走廊、无菌库房及辅助房间的设计洁净等级为IV级。手术部净化机组回风均为二次回风,设置定风量阀。②烧伤病房为III级洁净。③各手术室采用单独的排气装置经亚高效过滤器或高效过滤器处理后排放。④烧伤病房的排风经过滤器处理后排放。(3)空调机组及新风机组采用粗、中效过滤器。(4)气流组织及手术部空调系统①风机盘管加新风部分:根据装修确定。,②手术部:上(顶)部送风,下部回风。(5)空调水系统根据不同使用单位及要求划分,尽量做细。5.9.4通风系统及防排烟设计(1)通风设计应避免不同种类废气相互交叉污染,既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及正负压要求,又不污染环境。(2)在有气体灭火的房间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3)超过20米长的内走廊或虽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米的内走廊,设置了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不小于60m3/m2.h计算。(4)不具备自然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设计了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防烟楼梯间送风余压为40~50Pa,合用前室、前室送风余压为25~30Pa。(5)地下设备用房设计机械排烟系统及火灾时补风系统。排烟量按不小于60m3/㎡.h计算,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的50%计算。(6)超过50平方米的地下室和超过100平方米的地上无可开启外面、经常有人停留的房间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不小60m3/㎡58 .h计算,排烟系统根据防火分区设置。地下室设置与排烟系统匹配的补风系统。(7)通风、空调系统风管在穿越防火墙、防火分区、重要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变形缝处的两侧、通风或空调机房的隔墙和楼板处时需设防火阀。排烟支管及排烟机房入口上设有280℃熔断关闭的排烟防火阀。5.9.5通风、空调自动控制(1)冷水机组通过自控元件保证空调水的供水温度,根据负荷自动调整机组、水泵的开启台数,并自动显示机组的各种参数及自动报警。(2)空调水系统分区采用分水器、集水器,分、集水器之间连接管上设电动压差旁通阀。(3)空调自控组合式空调箱的新风、回风及排风比例,由电动调节风阀进行调节,过渡季节可采用全部新风。在风机盘管、吊装式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合式空调箱的供水管上安装电动两通阀。根据回风管上所设测温元件的指示,通过调节器二通阀的开度,以满足冬、夏季室内温度的要求。(4)病区内的浴室、厕所排风机与密闭风阀连锁。5.10热能动力设计5.10.1设计范围医院区域内热能及燃气供应,包括供热锅炉房及室内外供热、燃气管网。5.10.2热用户58 医院热用户主要有冬季采暖系统,手术室、产房等提前采暖系统,空调加湿系统,卫生热水系统,中心供应系统及食堂等。5.10.3锅炉房由于医院所处区域有市政供热管网及燃气管网,故规划冬季采暖系统用市政供热管网高温热水。手术室、产房等提前采暖系统,空调加湿系统,卫生热水系统,中心供应系统及食堂等热负荷由自建2×2t/h燃气锅炉房提供。5.10.4室外供热管网室外热力管道包括:热水供回水管、蒸汽管及凝结水管等。室外管道均采用无缝钢管,地沟敷设。所有热力管道须保温。保温材料为岩棉。5.11医用气体设计.5.11.1设计范围医疗用气体系统包括氧气02、笑气N20、氮气N2、二氧化碳C02、压缩空气、真空吸引系统及手术室废气排放系统等。5.11.2医疗用气体耗量氧气用于患者吸氧和高压氧舱:笑气用于手术麻醉;二氧化碳用于内脏手术;氮气用于脑外科和整形外科;压缩空气用于呼吸系统患者喷雾疗法的介质、氧气浓度调节介质及循环机器和牙科设备机组的动力,真空吸引设备用于重症病人的急救吸痰、吸脓及手术过程中吸引液态废弃物:手术室废气排放系统用于抽排手术室麻醉废气。5.11.3医疗用气体供应中心制氧站、空压站、真空吸引站房为独立建筑,位于病房楼北侧。笑气、氮气、二氧化碳由汇流排供应,汇流排设于病房楼十八层。手术室废气抽排泵位于手术室设备层内。58 5.12物流自动化传输系统设计医院物流自动化传输系统将医院的各个部门,如:门诊、医药、手术室、化验室、血库、医技、住院部的各个护士站、中心供应室通过直径160mm的传输管道和收发工作站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全面解决了医院物品的自动配送问题。传输对象:中心供应室:无茵器材、清洁敷料。中心药房:注射输液药品、处方药品。手术室:手术器械、切片、血样、血液。中心化验室:化验标本、票据、记录。。血库:血浆。医技:化验样品、####光片、医用消耗品。工作原理:以空气压缩机抽取及压缩空气为动力,在密封的网管中传送物品。传输方式:单管、双向传输。控制方式:计算机实时监控,中央控制机控制系统运行。5.13消防工程设计5.13.1编制依据(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3)《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5.13.2防火与消防措施58 (1)各建筑物间防火间距均大于6米,且院区内设环形消防车道。均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2)病房楼设有足够的消防电梯和疏散楼梯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医、患人员的安全疏散,并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3)各建筑物依照使用功能及医院的分区特点设置了足够的出入口,满足防火疏散要求。(4)建筑物耐火等级均为一级。(5)院区室外设环状消防管网,分别由两路市政给水管供水。并按规范要求设室外消火栓,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6)建筑物内按规定要求设置建筑灭火器。58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及节能6.1设计依据6.1.1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6)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0号)。6.1.2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水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废气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3)城市区载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4)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5)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6.2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本项目产生的污染物和污染源主要有污水、噪声、废渣和固体废弃物、辐射、废气。详细情况分述如下:(1)废水本项目产生废水的主要为病房楼卫生清洗水和工作人员及患者的生活用水。(2)废渣和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及锅炉煤渣。58 (3)噪声噪声主要来源于空调、风机等设备,声强在60-80分贝左右。(4)辐射辐射主要来源于ECT室。(5)建筑材料室内建筑材料不合格污染。6.3环境保护综合治理6.3.1医院环境保护原则(1)全过程控制原则、对污染物产生、处理、排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2)减量化原则。严格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在主要污染物发生源处进行严格控制和分离,即源头控制清污分流。(3)达标与风险控制相结合原则。全面考虑综合性医院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基本要求,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意识,从工艺技术、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4)生态生态安全原则。有效去除污染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减少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安全。6.3.2治理措施(1)废水A、废水的收集医院病区与非病区污水应分流,严格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和分离医院污水,不得随意排放。58 对于医院局部产生的特殊废水,如含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洗印废水、同位素治疗和诊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等必须单独收集。B、废水的处理医院产生的废水分别收集后,按照不同污水的特性分别进行简单预处理,而后统一进入医院原有污水处理系统,经污水处理构筑物二级生化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简单预处理:病区粪便废水经消毒后排入专用化粪池,其上清液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厨房食堂产生的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对于医院局部产生的放射性废水、重金属废水及其他特殊废水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理工艺处理后,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二级处理:投氯排出消毒排出(经相应处理)病区污水生活污水污泥处理接触池二沉池生化处理初沉池调节池格栅处理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污泥,采用自然干化床法脱水并采用化学消毒方式,投加漂白粉或石灰。干化后的污泥与医院其他固体废弃物一起集中进行处理。58 (2)固体废弃物医院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中危害较大的是医疗垃圾,根据有关规定,将医疗垃圾分类收集,按规定进行包装、标识,设置专门的医疗垃圾暂时储存库房,配备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而后由专门的物流运送系统统一运走进行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其它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垃圾运输车运至垃圾中转站处理。(3)噪声凡产生噪声、振动的设备如风机等除由建筑专业做隔声处理之外,均考虑安装消声,减振设备。空调、通风设备选用高效、低转速、低噪声设备、使噪声声强控制在国标限制的范围之内。以上措施可以使噪声降低道环保标准规定的指标以下,确保良好的环境。(4)建筑材料室内装修材料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要求。(5)废气锅炉房废气目前已经处理达到《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排放要求。6.4绿化本项目考虑到整体环境的需要,在病房楼四周进行点缀性绿化,种植花草,符合医院的整体布局,旨在创造一个城市中的绿色医院,给患者和医护人员营造和谐舒适的空间和优美舒适的诊疗环境。58 6.5环境检测环境检测的主要任务是检测地下水的卫生标准和环境的卫生标准,以确保周围环境不被污染。6.6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实施后,医院和周围环境不会产生新的污染。项目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噪声、辐射均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所有排放物可以做到按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达标排放。6.7节能设计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有利于改善群众生活、工作环境,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生态保护,建筑节能是我国建设事业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6.7.1参照标准(1)《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2000年第76号)(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6.7.2节能原则(1)认真贯彻国家和行业节能规范,做到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能源。(2)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新设备,严禁采用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电产品。(3)设置能源检测仪表,加强项目单位对能源的计量和管理。6.7.3措施58 建筑物主体框架部分外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设聚苯板材料外保温:内墙采用轻质隔墙或加气混凝土砌块;屋面采用1:10水泥膨胀珍珠岩保温隔热层;窗户采用气密性较好的中空玻璃钢塑窗。外科病房楼首层有独立的出入口,既满足了人流疏散要求,又为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良好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就是最有效的节能措施。空调水系统在各设备末端设电动两通阀,系统按变流量运行,在分、集水器之间连接管上设电动压差旁通阀来控制制冷机运行,节约了能源。组合式空调箱在过渡季节采用全新风运行(部分利用变频风机),节约能源。空调制冷机组均采用环保冷媒,避免了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所有通风机及排烟风机均采用低噪声风机(部分利用变频风机),在风机进、出口加装消声器,进一步降低室内噪声,从而降低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过滤器。能用低阻过滤器或者低阻亚高效过滤器的,就不用阻力高出3~4倍的高效过滤器,可以减少送风动力能耗。病检科、核医科和实验室等场所的排气可分为毒性气体(结核菌、EO、放射性)、酸性气体及有机溶剂等废气,按照不同种类的排气予以区分,经过处理达到环保标准后排放至大气。排气量与新鲜空气补给量由于有质量平衡的关系,因此合理控制减少排气量,除了可降低排气风机运转电力消耗外,还可降低外气所引入的空调负荷。空调系统实现自动化监控,可以满足系统安全运行及保证系统的各种技术指标,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控制。新风负荷是围护结构负荷的10~30倍,部分利用热回收。生活变频设备等经常性运行的设各,均选用高效率、低能耗型号;换热设备采用换热效率高的设备。水管、风管及设备的保温采用优质高效保温材料。58 灯具均选用新型节能灯具。加强能源管理,有效节约能源。6.7.4节水(1)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和节能型蒸气热水交换器,热水给水管均作保温处理以降低热损耗。(2)合理利用市政供水水压,节能加压供水能耗。建筑室内给水均设水表分层计量,用水考核。(3)水泵机组,电开水炉选用节能型产品,节省能耗。58 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7.1劳动安全卫生本项目应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消毒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7.1.1标准(1)《电气设备安全设计手则》GB4064-83;(2)《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3-83(试行);(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7.1.2医院自然条件安全根据########省地震局提供的资料,########市为Ⅵ度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按“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执行。7.1.3总图布置安全总图布置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如消防通道,人、物流通道宽度,道路转弯半径及各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等满足安全使用要求。7.1.4运输安全医院道路设置交通标志,其位置、形式、尺寸、颜色等均应符合国家安全标志,道路转变处应按有关标准,有足够的视野宽度。7.1.5电器安全医院配电及照明共用变压器,车间配电电压为380/220V,工作照明和事故照明电压为220V,特别危险场所照明为12V。7.1.6安全措施58 (1)锅炉等压力容器按有关规定装压力表、安全阀及报警装置,制定安全教育制度,并要定期检修。(2)对在辐射岗位工作的职工,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3)人身防护措施在岗工作人员要按规定要求洗手、洗澡、更衣,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工作服不得穿离规定的区域。病房内严禁吸烟。医务工作人员要每年体检一次,建立健康档案。患有传染病、隐性传染病、皮肤病及其他有可能污染影响其它人的,不得从事直接接触病人的工作。7.2消防7.2.1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7.2.2消防设计(1)场内建筑物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防火间距。(2)场内各建筑物之间应有不少于6米的环行消防通道。(3)场内按规范设置消防栓。(4)场内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要求,配置干粉灭火器材。7.2.3消防措施(1)建立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落实防火责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电器设备。(2)做好职工安全教育及技术培训。58 第八章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8.1项目管理机构设置########市########医院目前组织机构完善,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内原机构设置不变,本项目实施后仍由住院部统一管理,由院里统一经济核算。8.2项目定员外科病房楼建成需配置医务人员400名,具体调配和聘用由医院按照########省卫生厅和人事厅有关规定配备和落实。人员配备如下:具体如下:1、行政管理人员(20人)2、工勤保障人员(20人)3、临床医务人员(300人)4、其他医务人员(60人)8.3培训熟练的工作人员是医院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本项目要求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所有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培训可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医院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注重医护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与专业训练,一般培养与重点培养,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三结合的原则。培训一支具备开拓性、智力型的医护队伍。要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性能”的训练与考核,把“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58 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9.1项目管理本项目承办单位为########市########医院,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基建的领导任组长,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直接对主管领导负责,以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标准按进度计划安排的工期完成。(1)项目实施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施工招标制和质量管理责任制”的原则进行管理。(2)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的人员,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度。(3)实行工程监理制。(4)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建设过程中,接受计划、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建成后,按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5)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9.2实施计划说明本项目前期工作约6个月,建设及装修期31个月。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报批等。项目建设期需完成土建施工、设备订货、安装调试、人员培训及各项准备工作,直至投入使用。为加快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周期,各阶段工作应尽量提前进行,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技术培训、设备考察与订货工作,土建施工末期提前开始设备安装工作。58 工程实施进度表时间项目名称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勘察设计√√√土建工程√√√√√√√√√设备采购√√水电安装√√√√安装调试投入使用√√58 第十章项目招投标方案为确保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防范和化解工程建设中的违规行为,保护国家利益,制定本项目招标方案。10.1项目名称及建设规模项目名称:########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建设规模:本项目拟新建外科病房楼一栋,建筑面积约31000平方米。10.2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共1亿元。资金来源:全部申请政府帖息银行贷款解决。10.3招标范围本项目勘察、设计、监理、建安施工、设备及重要材料采购招标。10.4招标方式本项目投资来源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根据有关规定,项目招标拟采取公开招标方式。10.5招标组织形式由于各项目单位不具备自行招标能力,拟委托具有招标资质的单位代理本项目的所有招标事宜。60 10.6评标专家库及评标委员会情况本项目评标委员会由业主依法组建,成员5人。其中业主1人,专家4人。评标专家拟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系统评标专家库抽取。10.7招标公告发布媒体考虑到工程投资规模及施工条件,项目招标公告拟在####################网上发布。10.8招标基本情况表招标基本情况表建设项目名称:########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不采用招标方式招标估算金额(万元)备注全部招标部分招标自行招标委托招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勘察√√√260设计√√√建筑工程√√√5234安装工程√√√监理服务√√√180设备√√√3492重要材料其他建设单位盖章二○○九年四月60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估算范围该项目建设投资估算范围包括########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的工程费用、工程其它费用和预备费等估算。12.2编制依据与说明本项目投资估算根据项目单位提供的土建工程资料,参考########市类似工程造价指标及有关的基本建设取费标准估算而成。12.2.1工程费用工程费用估算包括土建工程、装饰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估算。土建及装饰工程参考########市工程造价管理办公室发布的2009年第一期工程造价指数信息,以平方米概算指标计算,设备及安装工程按现行市场价格询价计算。12.2.2工程其它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根据国家及########市现行的规定和费用标准计取,估算费用为707万元。12.2.3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费用及工程其他费用之和的4%估算,估算费用为378万元;涨价预备费按工程费用及工程其他费用之和的2%计算,估算费用为189万元。12.3建设投资总估算12.3.1建安工程费用估算见下表:81 主要建筑建安工程费用估算表序号项目名称规模投资额(万元)备注1建筑工程31000㎡4960含室、内外装修2室外附属工程2742.1场地6960㎡152含停车场2.2道路1000㎡102.3室外配套水电1002.4绿地160012合计523412.3.2设备及安装工程费用见下表:设备及安装工程费用估算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金额(万元)1电梯部52252中央空调系统套16673集中供氧系统套11504洁净手术室间106505消防监控安保系统套12006信息网络系统套11007医疗设备15007.164排CT套17007.21.5T超导控磁共振套1800合计349212.3.3建设总投资本项目建设投资总估算为100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8726万元,其它费用707万元,基本预备费378万元,涨价预备费189万元。见下表:81 建设投资总估算表序号名称单位金额占总投资比例(%)1工程费用万元872687.261.1建筑建安工程费用万元523452.341.2设备及安装工程费用万元349234.922其它费用万元7077.073基本预备费万元3783.784涨价预备费万元1891.89合计万元1000010012.5资金筹措及资金来源本项目建设投资10000万元全部使用银行贷款,建设期贷款利息913万元由政府贴息。81 第十三章财务评价13.1评价依据13.1.1国家发改委及建设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13.1.2现行的会计制度及相关税收法规。13.1.3########医院有关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13.1.4本财务评价依据新增投资及相关的新增投资效益进行分析。13.2基础数据13.2.1设计规模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新增床位500床。13.2.2项目计算期项目计算期为18年,其中建设期跨3年,运营期跨18年。根据倍增计划,项目从建设第一年起逐年增加运营能力,第五年起达到设计能力。13.2.3项目总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建设投资项目新增建设投资估算总额为10000万元。(2)建设期利息本项目新增建设资金全部使用银行贷款,借款年利率5.94%,建设期利息913万元。(3)流动资金项目新增流动资金700万元。(4)总投资81 项目新增总投资为11613万元,其中新增建设投资10000万元,新增建设期贷款利息为913万元,新增流动资金为700万元。(5)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全部使用银行贷款,建设期贷款利息913万元由政府贴息,贴息资金待项目投入运营后冲减成本中的财务费用。项目新增流动资金全部由医院自筹解决。(6)筹措计划①建设投资按照工程进度计划安排各年建设投资使用量。②流动资金新增流动资金从项目增加运营能力年起开始分五年逐年安排。详见附表1《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13.3总成本费用估算本项目新增成本费用主要包括医疗支出、药费支出、人员工资及福利费支出、折旧费、修理费、银行贷款还款期利息及其他费用。13.3.1新增医疗支出、药费支出、人员工资及福利在该院现有指标基础上适当考虑增长因素进行估算。13.3.2折旧费采用直线法综合折旧,折旧年限为25年,残值率为5%。13.3.3修理费以折旧费的30%计提。13.3.4利息支出为本项目建设投资银行贷款还款期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其中工程全部交付投入运营后第一年起的利息中逐年冲减贴息资金。13.3.581 其他费用: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其他费用按以上经营费用的1%估算。详见附表2《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4财务评价13.4.1营业收入经估算,项目投入运营达到设计能力后新增床位500床,床位利用率85%,新增营业收入7000万元。逐年新增营业收入见下表:逐年新增营业收入表(万元)序号年份项目123451医疗收入60018002400300042002药费收入4001200160020002800新增收入合计1000300040005000700013.4.2税金及利润税收:########医院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免征所有税收。项目计算期内平均年净利润686万元。项目提取10%盈余公积金。详见附表3《利润与利润分配表》。13.4.3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各项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见下表: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1融资前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11.162融资前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i=8%)万元20873融资前项目投资回收期年10.164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17.895总投资收益率%7.076资本金(自有资金)净利润率%42.51详见附表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及附表5《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81 13.5偿债能力分析项目按最大还款资金能力计算,建设投资借款偿还期(含建设期)11.19年。详见附表6《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13.6不确定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本财务评价针对建设投资、经营成本、营业收入等三个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各不确定因素中营业收入及经营成本的上下波动对指标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项目投入运营后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加强内部管理、增收节支确保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详见附表7《敏感性分析表》。13.7评价结论本项目各经济指标测算汇总见下表:经济指标汇总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备注1新增总投资万元11613其中:新增建设投资万元10000建设期利息万元913新增流动资金万元7002建设期年33达产期年54新增年营业收入万元7000达到设计能力年5新增年利润万元686运营期平均6融资前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11.167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17.8981 8融资前项目投资回收期年10.169总投资收益率%7.0710资本金(自有资金)净利润率%42.51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从财务角度讲是可行的。13.8附表附表1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2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3利润与利润分配表附表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附表5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附表6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附表7敏感性分析表81 第十四章社会效益分析与结论14.1社会效益分析本次########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能够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治疗条件和综合实力,改善医院的医疗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医疗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就医条件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效益较为明显。(1)完善########市东北部城区城市功能########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改善了现有医疗条件和就诊环境,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符合政策导向,使########市的城市功能更趋于完善。(2)满足人民群众就诊需求项目建成后,将缓解过多病人聚集造成资源的过度紧张和空间的拥挤,有利于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诊疗、休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就诊需求,进一步促进医院自身的发展。综上所述,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14.2结论与建议本项目建设将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极好地弥补########市########医院业务用房紧张的局面,提高医院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急救等方面综合服务能力,引导当地医疗事业向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从而对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各专业多元化服务,推动########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有着较大的意义。经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1亿元。综上所述,本项目作为公益性项目,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项目建设不但可提高########市及周边区域的整体医疗水平,而且可使81 ########市########医院在医、教、研、保等方面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项目建设可行。建议项目承办单位加快前期工作,积极落实建设资金,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尽快投入使用,发挥其应有的效益。81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1单位:万元序号年份项目合计计算期1234561总投资116133189398441401501501.1建设投资100003000350035001.2建设期利息913893344901.3流动资金7001001501501501502资金筹措116133189398441401501502.1项目资本金16131894846401501502.1.1用于建设投资0002.1.2用于流动资金7001001501501501502.1.3用于建设期利息913893344902.2债务资金100003000350035002.2.1用于建设投资100003000350035002.2.2用于建设期利息2.2.3用于流动资金2.2.4其他短期借款2.3其他资金81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2单位:万元序号年份项目合计计算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医疗支出(含药费支出)6212056016802200280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工资及福利费2500010050080012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16004修理费21063579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5其他费用892723314156565656565656565656565656566经营成本90118702228131564166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7折旧费70201172634154154154154154154154154154154154154154154154158摊销费00000000000000000009固定资产贷款利息2429000594436371319264206145811300000010流动资金贷款利息000000000000000000011贴息资金-913-594-31912总成本费用9865481925443571458162336487643563806322626161976129611661166116611661166116 其中:1.固定成本3627508641371178123132567251524602402234122772209219621962196219621962196 2.可变成本6212056016802200280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392081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附表3单位:万元序号年份项目合计计算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营业收入1110001000300040005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2营业税金及附加00000000000000000003总成本费用98654819254435714581623364876435638063226261619761296116611661166116611661164补贴收入05利润总额(1-2-3+4)123461814564294197675135656206787398038718848848848848848846弥补以前年度亏损07应纳所得税额(5-6)123461814564294197675135656206787398038718848848848848848848所得税(25%)00000000000000000009净利润(5-8)1234618145642941976751356562067873980387188488488488488488410期初未分配利润011可供分配利润(9+10)123461814564294197675135656206787398038718848848848848848841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123518464342775157626874808788888888888813可供投资者分配利润1111116341038637769046250955861066572378479679679679679679614应付优先股股利01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016应付普通股股利017各投资方利润分配000000000000000000018当期未分配利润1111116341038637769046250955861066572378479679679679679679619累计未分配利润1635739591336202624882997355541664831555463377133792987249520103151111120累计盈余公积金186410714822527633339546353761770479388196910581146123521息税前利润147751814564291013120388488488488488488488488488488488488488422息税折摊费前利润2179529871984414281618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81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附表4单位:万元序号年份项目合计计算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现金流入1155931000300040005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115931.1营业收入1110001000300040005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1.2补贴收入01.3回收固定资产余值389338931.4回收流动资金7007002现金流出1008183802593168064316585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2.1建设投资10000300035003500002.2流动资金700100150150150150002.3经营成本90118702228131564166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2.4营业税金及附加00000000000000000002.5维持运营投资03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14775-2802-2931-2806684114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58924累计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2802-5734-8539-7855-6706-5407-4108-2809-1510-2111088238736864986628575848883147755调整所得税00000000000000000006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14775-2802-2931-2806684114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129958927累计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2802-5734-8539-7855-6706-5407-4108-2809-1510-211108823873686498662857584888314775计算指标:                 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前):  11.16              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  11.16              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前)(Ic=12%):  2087             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后)(Ic=9%):  2087              项目投资投资回收期(年)(所得税前):  10.16             项目投资投资回收期(年)(所得税前): 10.16            81 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附表5单位:万元序号年份项目合计计算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现金流入1155931000300040005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115931.1营业收入1110001000300040005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70001.2补贴收入01.3回收固定资产余值389338931.4回收流动资金7007002现金流出104161891276637967563739269496943693869326926692059395701570157015701570157012.1项目资本金1613189484640150150002.2借款本金偿还10000000265311058779249731025108011382250000002.3借款利息支付242900059443637131926420614581130000002.4经营成本90118702228131564166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57012.5营业税金及附加00000000000000000002.6所得税00000000000000000002.7维持运营投资03净现金流量(1-2)11432109234204-2563-3925157626874801061129912991299129912995892计算指标                  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  17.89               资本金财务净现值(Ic=8%):  2470               81 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附表6单位:万元序号年份项目年利率合计计算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期初借款余额   30006500100007347624253654441346824431363225      2当期借款 100003000350035000000           3当期应计利息5.94%3342893344905944363713192642061458113       其中:建设期利息 91389334490                还款期利息 24290005944363713192642061458113      4其他融资费用 0                  5当期还本 1000000026531105877924973102510801138225      6当期付息(建设期)91389334490000000000      7当期付息(经营期) 24290005944363713192642061458113      8期末借款余额  300065001000073476242536544413468244313632250      9还款资金来源 1000000026531105877924973102510801138225       其中:未分配利润 56600001443690462509558610665723        折旧费 43400001210415415415415415415415225       摊销费 00000000000         其他资金 0                  10当期流动资金借款  00000000000011当期付流动资金借款息 0000000000000还款期(年)             11.19      81 81 敏感性分析表附表7序号变化率项目-8%-4%基本方案4%8%一营业收入    1财务内部收益率(%)4.667.9611.1614.2717.352投资回收期(年)16.2412.3710.168.747.75二经营成本    1财务内部收益率(%)16.1613.6811.168.585.932投资回收期(年)8.098.9710.1611.8614.47三建设投资    1财务内部收益率(%)12.3211.7211.1610.6410.162投资回收期(年)9.559.8510.1610.4710.78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81 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1 目录第一章总论41.1项目背景41.2项目概况8第二章项目影响区域分析及建设的必要性112.1########市及项目所在地概况11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1第三章建设内容与规模143.1指导思想143.2建设规模及内容14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154.1拟建地点154.2场址建设条件16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185.1项目组成185.2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185.3工程建设依据及原则205.4医疗工艺特点215.5项目总体规划方案235.6土建工程285.7给水排水设计305.8建筑电气设计365.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405.10热能动力设计435.11医用气体设计.435.12物流自动化传输系统设计445.13消防工程设计45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及节能466.1设计依据466.2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476.3环境保护综合治理476.4绿化506.5环境检测506.6环境影响评价506.7节能设计50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537.1劳动安全卫生537.2消防54第八章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558.1项目管理机构设置558.2项目定员558.3培训56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569.1项目管理5681 9.2实施计划说明57第十章项目招投标方案5910.1项目名称及建设规模5910.2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5910.3招标范围5910.4招标方式5910.5招标组织形式5910.6评标专家库及评标委员会情况6010.7招标公告发布媒体6010.8招标基本情况表60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112.1估算范围6112.2编制依据与说明6112.3建设投资总估算6112.5资金筹措及资金来源63第十三章财务评价6413.1评价依据6413.2基础数据6413.3总成本费用估算6513.4财务评价6613.5偿债能力分析6713.6不确定性分析(敏感性分析)6713.7评价结论6713.8附表68第十四章社会效益分析与结论6914.1社会效益分析6914.2结论与建议69附件1.土地证2.选址意见书3.环保预审意见4.资金配套承诺5.项目地理位置图6.项目平面布置图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