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5 KB
  • 2022-04-22 11:40:34 发布

(2015修订版课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答案6—12章.docx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一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这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茶拟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邓小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更好地推进中特建设。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要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务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小康”“小康社会”概念。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1987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12页)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第三部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三个阶段性目标:首先,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最后,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三步走”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提出原因(1)“中国梦”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奋斗赋予了个人意义(2)“中国梦”更接地气(3)“中国梦”为改革创新发展集聚正能量(二)思想内涵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特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2)民族振兴: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三者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中国道路:就是中特道路,中特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2)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3页)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4)政治上,文革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5)经济上,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6)国际上,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拉大,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7)要和平求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外部环境(8)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实践证明,改革开当时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法宝(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实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设计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有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有包括思想观念层面。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9)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未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特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改革(10)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11)解决我国发展面您的一些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目标任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特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1)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五个方面改革: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14页)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2)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全面深化改革,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13)全面深化改革的国际国内环境非常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因此要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14)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也不走改旗易帜。4、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从国际上看,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度继续加大,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化新动力使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国际竞争加剧,全球化进程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加大。从国内看,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任务艰巨。(2)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A.秉持互利共赢的时代理念,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不断拓展经济发展外部空间和良好的国际环境B.实行多元平衡的战略,注重在扩大内需中扩大开放,实行进出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引资引技引智并行C.坚持安全高效的原则,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3)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有些体制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开放型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改革创新中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主要是培育产业综合竞争新优势,培育扩大开发深度和广度的新优势,培育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新优势,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新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5、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特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发展。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总之,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有坚实基础。正确处理三者关系,要坚持三者统一,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5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符相成的有机整体。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就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 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16页)和可靠基础。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 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3)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4)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4)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6、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1)促进经济手段的社会财富分配调控。扩大个人所得税等个人财富调控税制的合理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项目战略转移,以保障民众的基本福利——这是一次分配。(2)提高政府财政绩效,注重对民生产业、项目的投入,并吸引第二部门投入民生相关产业的建设——这是二次分配。(3)保证经济增长,以稳定就业。(4)合理提高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是福利财政的绩效需要提高。7、怎样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17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在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地区出现水、大气、土壤等污染较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现象.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和技术体系.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第九章实践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8页·)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即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数委于蒋介石.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邓小平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清楚表露.第二阶段: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政策(叶九条).1982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准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同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了专门规定,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第三阶段,1984年5月召开的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批准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成为和平统一祖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第一,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回顾两岸关系的风雨历程,其间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其间经历的种种曲折和冲突值得我们深思。冷静梳理两岸关系的历史脉络,准确把握两岸关系的本质属性,深刻认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重要意义,更加自觉地探索两岸关系的内在规律,更加坚定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第二,需要两岸双方发挥政治智慧、积极面向未来。两岸关系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难免遇到的新问题。两岸应做到积极抓住和切实用好机遇,冷静务实地对待和化解分歧,保持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天,对于两岸双方来说,谋全局,就是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只要真正秉持和认真贯彻“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理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第三,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通过两岸同胞多年努力,两岸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人员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合作领域之广泛、共同利益之扩大,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天,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可以说,两岸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如何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全体中华儿女谋利益出发,积极探索交流合作的新思路,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第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更为努力地推动两岸直接“三通”进程,更为努力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合作,更为努力地推进两岸同胞和社会各界的交往,扩大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厚植两岸同胞的共同文化根基,增进两岸同胞的手足亲情,让中华民族精神在两岸关系和平 发展的进程中焕发新的光彩,世代永续传承。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尊重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情感、当家作主的愿望,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切实维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对于一些由于对大陆缺乏了解而对发展两岸关系存在误解、疑虑的台湾同胞,我们都将以诚相待,欢迎他们来大陆访问、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努力实现两岸同胞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第五,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台湾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的交流,共同致力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我们热忱欢迎他们回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总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途,掌握在两岸同胞自己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面临难得的重要机遇。我们将继续贯彻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继续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19页)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3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邓小平在国际形势动荡的情况下,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三)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 望和不懈追求。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理念、原则、追求。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旧的安全观是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安全观。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持久和平。新的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只有倡导这新的安全观,才能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维护各国安全利益。(五)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在(20页)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 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历史上中国曾被列强欺辱,中国人最需要也最真爱和平的国际环境。(2)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3)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趋势。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要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①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②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1页)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再次,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农民工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职工所依存的经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职工已占全部职工的一半左右;工人阶级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全国职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6岁左右。三是,岗位流动加快。原先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一个由宪法规定的总体的政治判断。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3、为什么说新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4、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又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惊醒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了重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一战线实现了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 (22页)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我们党正是依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联合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强大的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又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5、如何认识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重要意义?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轮廓已经初步、清晰地显现出来。改革开放的33年,中国以年平均增速高出世界平均值近7个百分点的加速度追赶世界,目前中国所占比重按麦迪逊的购买力平价方法已超过世界的18%,如用外汇汇率计算去年已超过7万亿美元,占世界10%以上,总量约相当于美国的1/2。与之相应,我国的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伴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愈发突出。在这种背景下,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保障中国这只巨轮能够在大风大浪中顺利前行?是单纯追求经济的富足,还是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道路,不断增强国防和军事实力?实质问题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能否跟上国家崛起的总体进程,从而确保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协调发展和同步增长?这是一个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历史课题。能战方能言和,国家的军事实力越强大,运用武力的意志愈坚定,达成和平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倘若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国家和民族就会面临灾难。我国北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生活空前繁荣,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非常之高,但由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面对金军入侵宋军竟然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导致了北宋王朝的覆灭。鸦片战争前,占当时世界1/3经济总量的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军事机器陈旧落后,拥有100多万军队的大清帝国,竟然被数千英军所击败,不得不割地赔款求和,使中华民族陷入了长达一百多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之中。今天的中国在现在的起点上,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进入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成为具有强大国 际影响力的国家实体,进而实现全面和持续的民族复兴,基本前提是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将安全与发展铸造成为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的“一块整钢”,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23页)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历来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前进。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而不受制于人。2、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及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必然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在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方面,一些党的组织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工作涣散软弱,治党不严,一些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够,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3、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打牢理论根柢思想立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柢,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思想侵袭,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决定性基础。首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和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总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第二,要坚持用发展的、开放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三,要认真学习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既防“左”又防右。二、站稳大众立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站在人民大众一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先决条件。第一,要牢记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扎根人民,心系人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第二,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24页)深入实践第一线,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这里的关键,是在办公室里靠听汇报来制定政策、总结经验,还是深入实践第一线,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第三,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要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在时时处处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三、时刻对党忠诚要做到对党忠诚,就必须在政治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利益,做一个党性强、自觉性高、组织纪律性严的忠诚党员。第一,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克敌制胜、战胜困难的一大法宝。第二,要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是党的集中统一的重要保证,也是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要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第三,要坚持原则,敢于同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作为共产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勇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四、始终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深入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必备的作风和精神状态,也是坚定不移地实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备的作风和精神状态,更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备的作风和精神状态。第一,要清醒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二,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4、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及其重大意义? “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仅仅“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2]持党要管党原则和从严治党方针,是我们党从长期执政党建设实践中得到的重要认识和结论,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其具有以下重大的意义:一、从严治党要求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制定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颁布了新党章,开展了整党,严肃整治党内不正之风,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开展“三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集中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反腐败斗争,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要管党须臾不可懈怠,从严治党一刻不可背离。二、从严治党要求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使我们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中形成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共识,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三、从严治党要求我们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这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方面工作中,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从严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四、从严治党要求我们摒弃那种对错误思想不批评、对错误行为不纠正的“好人主义”,切实改变执纪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完善各种监督形式和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特别是要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深入学习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党的意识,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性修养,站稳政治立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强化执政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为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始终不渝。强化法制意识,牢固树立依法执政和依法用权观念,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强化发展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聚精会神抓发展,坚定不移促改革,扎扎实实惠民生。(二)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25页)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人品正、干实事、 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干部德的表现和考核,保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各级党政“一把手”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合理使用各个年龄阶段的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实施“天府英才”工程,着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四川各项事业发展中来。(三)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选好带头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服务人民群众中创先进、争优秀。统筹推进农村、机关、社区、国有企业、高校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藏区和基层力量薄弱地区的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深入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和“春风经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推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建工作的推动力。(四)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自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改进群众工作,大力增强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本领。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进一步健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机制,建立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推进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同群众深入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了解群众的需要,解决群众的困难。(五)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执政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强化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落实《廉政准则》力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健全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措施。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注重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落实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腐败分子必须从严惩处、绝不姑息,推动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6、如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要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新发展为指导,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党自身发展的实际为依据,致力于培养和塑造善于不断学习、忠诚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的政党品质、组织架构和执政方式,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按照十八大关于党的建设部署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当前应重点明确以下基本要求: (一)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建设“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科学意涵,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坚定性(二)必须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党的建设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和阶段性任务的有机统一(26页)从根本上说,建设“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事关党自身建设全局,也关系党领导和执政的全局,关系到深化改革的成败。因此,必须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1、要进一步健全党的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建设“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主要任务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保证。2、要进一步强化党委抓党建工作责任制,特别是强化党委“一把手”的责任。3、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推动“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三)必须从解决当前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入手,在解决问题中扎实推进“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工作1、要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推进“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2、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不适应的问题。3、要认真解决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不适应建设“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要求的问题。(四)必须与全面深化改革同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建设“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制度保障1、要对现有的党内法规制度及其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清理。2、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3、明确责任,确保党内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