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0 KB
  • 2022-04-22 11:15:41 发布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doc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一、名词解释1、传播的5W即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他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W分别指Who(谁)、Say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2、传播的3个功能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由拉斯韦尔在1948年概括提出的。它包括三个方面:1、环境监视功能。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协调功能。传播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作用。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3、拉斯韦尔拉斯韦尔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他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母校核耶鲁大学任教。二战期间担任过国会图书馆战时报道调查局局长,1955年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他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影响,对传播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过研究。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五W”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题写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4、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是传播效果研究中“传播流”研究得出的结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在人们作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对媒体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5、施拉姆他是美国传播学家,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被称为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主要是指它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1947年,施拉姆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课程。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1956年,施拉姆又创办了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他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施拉姆还开创新的研究领域:电视与儿童、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他曾经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数次访华,使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6、编码 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编码在电子计算机、电视、遥控和通讯等方面广泛使用。7、主我“主我”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的创始人米德提出的。他最早从传播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8、麦克卢汉加拿大传播学者,他的媒介学说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其理论的意义在于,他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他的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9、知晓权 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10、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其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等级关系。2、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3、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意见领袖在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11、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假说,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该理论的特点是: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第二、该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三、该理论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在于:第一、揭示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有力影响,对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第二、它认为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机关,为考察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议程设置的政治、经济的力学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它的不足点是只强调了媒介“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12、沉默的螺旋 人们有一种普遍的从众心理,当个人意见与大多数人意见不相符时,个人多保持沉默。占支配地位的意见就会显得更加强大。形成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媒介提出并支持某种观点时,受众对1)何者是主导意见2)何种意见正在增长3)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造成孤立形成印象。媒介具有强大舆论力量,往往是舆论的代表者,引导者和控制者。“沉默的螺旋”理论从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的三者关系出发强调大众传播的强大影响,由德国学者诺依曼提出。它由三个命题构成: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13、知识沟知识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卡茨曼、蒂奇诺等人提出的,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是:尽管大众传播可以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现存的经济结构下,由于经济富有者能够比贫困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大众传播越发达,富有者和贫困者之间的“知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14、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接触假说的内容是: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内容加以接触,选择性接触行为的结果更容易在强化人们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这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15、米尔顿约翰·米尔顿,英国诗人、政治家。他在1644年出版的政治小册子《论出版自由》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部小册子中,他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的压制进行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并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权利。米尔顿认为,限制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就等于压制真理,因为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因此,实行许可制和查禁制,实际上等于伤害真理本身。米尔顿的这个思想,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6、普利策19世纪美国黄色报刊的创始人,其创办的主要报纸《世界报》,以煽情、凶杀、色情、丑闻乃至流言为主要内容,为追求利润不择手段。是黄色报刊的集大成者。1878年,普利策在其《邮政讯报》办报方针中指出:他的报纸“不为党派服务,而为人民服务;不是共和党的喉舌,而是真理的喉舌;不追随任何主张,只遵循自己的结论;不支持行政当局,而是批评它”。普利策的《新闻学院》成为西方新闻伦理的奠基之作。17、横向兼并报业集团的跨媒介兼并为横向兼并,比如报纸兼并广播。而同一媒介里的上下兼并,如报纸兼并一些子公司,为纵向兼并。下面这些文字是从李老师讲义里考下来的:垄断形式:报团,跨媒介经营(横向兼并)子公司(纵向兼并) 18、联邦通讯委员会美国通讯法授权成立联邦通讯委员会FCC(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作为独立的联邦行政机构对商业广播电视、电信 进行管理,其组成的5位委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后由总统任命。由于商业广播电视在美国广播电视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美国FCC在广播电视管理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由6个局和10个办公室组成。19、媒介审判“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也是传播者话语权滥用的表现。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伤害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从传播者的视角看,媒介审判的背后,是传播者自我角色认定的偏差。20、麦克布莱德报告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主席是荷兰人麦克布莱德,因此又称为“麦克布莱德委员会”。1980年委员会以《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为题提出了最终报告。报告以大量材料论证了世界新闻传播确实存在不均衡、不平等的状况,支持建立新闻传播新秩序,并提出82条具体建议。麦克布莱德报告在许多方面反应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观点,要求。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简答:1传播的定义是什么,试举两种并解释。美国传播学者库利为传播下得定义是:“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音、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的库利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课本上为传播学下的定义是:“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2、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阶段?各自以什么为传播媒介?P28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以声音为媒介,口耳相传。②文字传播时代。文字作为人类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以手工书写或镌刻在某些物体上的这些符号为传播媒介的。③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能力。是以批量生产的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为传播媒介的。④电子传播时代。是人类的传播活动的重大进步,它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递。其媒介又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以电报、海底电缆、电话、收音机广播、电视、人造卫星和网络等为传播媒介。3比较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的异同。P25 尽管动物有着复杂的信息系统,但是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总之,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3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何在?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能力。而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它使得印刷术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现代印刷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本身也日益发展成长为一种规模宏大的产业并成为迅速成为正在萌芽中的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网络媒介出现的社会意义。(见李老师讲义)网络媒介出现于二十世纪末,其社会意义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全球传播,有多媒体互动的形式,并且兼有广播电视及报刊杂志的优势,它的产生使地球村的概念成为现实。6、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他们的主要贡献。(见李老师讲义)①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 )美国政治学家,主要成就在宣传与传播研究方面。提出了传播的三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以及传播的五个模式即5Ws:Who,What,ThroughWhat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②卢因(KurtLewin)德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成就在群体规范,群体传播研究方面。提出了“把关人”理论(gatekeeper)③霍夫兰(CarlHovland)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主要成就在说服效果实验方面。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指出传播效果形成需要复杂的条件④拉扎斯菲尔德(PaulLazarsfeld)奥地利应用社会学家,主要成就在经验性传播研究方面。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及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的概念。他还在传播学研究中使用抽样调查,量化分析方法。7、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的局限性是什么?(P60)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他的模式还是不完全的,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8、申农/韦弗的物理模式是如何解释传播过程的?(P61)申农/韦弗的模式被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这一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其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其间,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9、解释库利的镜中我的理论。(P259)库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者。他提出的“镜中我”理论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而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还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10、人际传播有哪些形式?(P83)人际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语言、体态、外表等等。从大的方面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如信件、电话、电报、网络等等)的传播。11、举例说明群体的社会功能。(P90)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局部社会”。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社会——群体的一员出现的,一个人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群体成员,同样也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因此,群体对社会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如“奥运会”夺金牌的运动员。12、举例说明谣言和流言的不同。 谣言首先是未经证实的,其次是公众感兴趣的,再次是以公开或者非公开的形式传播,最后它在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得到广泛流传。    谣言是在描述言辞的属性,指明是凭空捏造的,一般没有事实背景;而流言描绘了言辞两方面内容,一是“流”,即未经证实言论发表、阐述的传播状态;二是“言”,指在一定的事实背景基础上,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陈力丹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认为“谣言”和“流言”实际上是同一概念,并提出谣言是舆论的畸变形态,认为流言是没有确切来源的在公众中流传的消息。从舆论学来看,无论流言是否有个别人故意造谣,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公众的普遍传布,一旦形成这种态势,流言就形成一种特殊的信息形态的舆论。社会谣言通过媒介的刺激或者使其消亡或者使之上升为新闻谣言,避免社会谣言成为新闻谣言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全面报道。这就指出谣言并不等同于社会上的“流言”,同时提出了社会谣言与新闻谣言的概念。13、组织的要素有哪些?举例说明(见李老师讲义)组织的要素:不同个体,各具功能,明确统一的目标,管理主体,分阶层,较固定。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角色互补,行为互动,相互依赖。”如一支军队。14、组织传播的功能有哪些?举例说明(P101)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如:指挥管理:如:决策应变:如:形成共识:如: 15、大众传播有哪些要素?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什么?大众传播过程中有五个要素,即5Ws。分别是传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大众传播的特点:李老师讲义——1、为数众多的传者(媒介人员,同质群体)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采编、制播,印刷,广告,反馈3、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批量化生产,公开,迅速,稍纵即逝。文化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4、为数众多的受者:匿名(异质群体)5、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大众传播的特点:教科书(P111)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项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16、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出现时的特点是什么?它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P117)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是19世纪30年代的事情,其代表性事件是廉价“便士报”的出现。有以下特点: ①大众报刊以价廉为主要特征②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③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至几十万份④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⑤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大众报刊产生的历史条件:(见李老师讲义)物质基础:现代印刷机的发明,为大众报刊提供了技术保证。邮政,运输,航海的快速发展,为报刊发行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市民生活水平,教育程度,都市化对人际交往的要求,贸易,信息需求不断扩大,是大众报刊出现的精神基础。而大众报刊的经费来源由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获得,使得报纸价廉成为可能。17、大众社会的特点是什么?(见李老师讲义)“大众社会”MassSociety的特征:心理隔绝,非人格化,组织松散,个性突显更加依赖媒介获取信息大众社会理论的受众观:被动的受众传播流程单向:传播者高度组织化,受众非组织化,不平等技术性制约:技术壁垒制约受众进入传播生产和传播流18、解释“使用与满足”理论。(P180)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9、新闻传播伦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举例评价当前新闻业对新闻伦理的实行情况。(见李老师讲义)新闻自由与道德的矛盾。问题出现于资本主义阶段新闻自由思想确立时期,新闻自由体制建立,新闻不受政府或党派的制约,但也因此出现新闻自由滥用的问题,并一直延续至今。如:1)制造假新闻2)片面强调知晓权、保密、隐私权3)不择手段抢新闻4)违反人道5)干扰司法6)娱乐新闻7)广告,公关8)有偿新闻从而形成新闻上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山西繁峙矿难报道中的受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