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00 KB
  • 2022-04-22 11:28:39 发布

世界新闻史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doc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世界新闻史课后思考题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1、口头新闻时代口头新闻时代主要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这时嘴巴是主要的传播工具。2、《每日纪事》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命令将元老院的工作报告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大街的一块木板上。当时叫“Album”,后人称为《每日纪事》。是古罗马最早的官方公报。3、在原始社会,口头传播的补充手段主要有哪几种?结绳纪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等传播方式,新闻传播在今天仍然普遍应用。4、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1)新闻是一种事实、一种报道或传播活动、一种信息、一种手段。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分享,是人类的思想、观念、情况等社会信息的交流。(2)新闻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3)社会条件又制约着新闻传播。①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②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③社会制度的制约。(4)新闻传播也具有社会作用。既不能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也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新闻传播。它是政治工具,在社会上起着宣传、鼓动、组织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它也是一种信息传播,起着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的作用。5、中国古代不论是官方的邸报还是民间的小报都比欧洲更为完备,为什么中国没能产生近代报刊?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与集权主义报业理论1、集权主义报业理论介绍:世界新闻史上四大报业理论之一。在16世纪到19世纪之间,流行于东西方各封建专制国家,成为这条国家报刊控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它视报纸为政府的一项特权,强调报纸的报道言论须支持政府、维护安定,反对言论多样性和多元化拥护新闻检查。)内容:①国家和团体比个人更重要;②反对言论的多样性和思想的多元化;③报纸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被视为政府的一项垄断权力。2、特许出版制度1538年英王亨利八世建立,就是根据国王特许状规定,在英国范围内,除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外,其他人均不得从事出版事业,1649年最终废除。3、新闻检查制度新闻检查(censorship)是指国家权力机构或其他权力主体对新闻采访、报道、传递和发布所做的审查和限制。4、知识税1712年5月,英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所有报刊一律征收印花税,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这三种税合称为“知识税”。英国政府征收“知识税",既可以增加财源,又能达到寓禁于税的目的。开征以后许多报刊不堪重负,被迫停刊,“知识税”严重阻碍了英国报业的发展。 补充理解:津贴制度:为了保证对舆论的控制,英国政府实行了秘密津贴制度,用国库的钱来扶植官方或半官方的报刊。在沃尔波任首相期间报业津贴达到了高峰。5、判断一份出版物能否称之为报纸的基本条件有哪些?(1)定期出版;(2)机械手段生产;(3)付费者可以自由购买;(4)刊登一般公众感兴趣的任何事情;(5)对只具有普通文化水平的公众有吸引力;(6)及时;(7)稳定6、试分析集权主义报业理论,与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手段。(1)①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历史来源:柏拉图·韩非·马基雅维里。②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基本假设:人与社会的关系、知识真理的性质、报纸与政府的关系等。③专制政府根据集权主义理论对新兴报业的控制。(2)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手段:特许出版制度、新闻检查制度、知识税和津贴制度、严刑峻法。上述控制手段、限制和剥夺了近代报人的自由权利,版自由口号正是出于打破专制控制的目的而提出的。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1、评弥尔顿及其《论出版自由》。(1)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1608~1674):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2)《论出版自由》:①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②限制言论自由即是妨碍真理本身,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③“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的概念。2、简述伏尔泰基本的政治观点。①自然法是赋予人们平等、自由的理性法律;②反对封建贡赋和等级特权,要求信仰自由和言论出版自由。(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准备)3、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4、曾格案件1733年曾格创办的《纽约周刊》发表文章抨击省政府管理者的政策,而被指诽谤,后来陪审团判他无罪。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都有“把事实真相讲出来、写出来以揭露和反抗专断权力的自由”。曾格案建立起这样一个原则:新闻自由是一项重要的美国人民的自由权利。《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保障了这项权利,并且也保障了宗教,言论,和集会自由,还赋予人民有抱怨政府的权利:“国会应尊重宗教的建立,不应阻止其自由活动,或剥夺其言论、新闻自由,也不应剥夺和平集会的自由,以及向政府和请愿要求矫正冤情的自由”。5、简述英国报人争取自由报道国会新闻的斗争历程。①1641年7月,“星院法”条令正式被取消,英国报业第一次获得了出版自由,各种报刊和新闻印刷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②克伦威尔独裁时期恢复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并赋予该公司垄断出版及处理非法出版活动的权力。在严厉的形势下,革命报纸纷纷停刊。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恢复了封建的出版管理制度。③英国资产阶级正式执政,政府对新闻出版的控制逐渐放宽。1693年,英国国会取消了过去的出版法案和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报业终于从专制统治的大网中挣脱出来了。 ④1703年,鲍伊尔,《英国人政治月刊》,报道国会新闻;1731年,爱德华·开夫,《绅士杂志》,以刊登国会消息出名,是英国第一份以杂志做刊名的刊物;1762年,约翰·威克斯,《苏格兰人杂志》,在争取自由报道国会新闻的斗争中贡献最大。⑤反对知识税的斗争持续了100多年。1831年出版的工人报纸《穷人卫报》便是拒缴印花税的便士报。1861年,最后一项知识税被废除,英国限制新闻出版的法律全部消失,新闻出版自由得以最终确立。6、托马斯·潘恩(ThomasPaine,1737~1809)1776年1月以“一个英国人”的署名,发表了《常识》。1776年8月潘恩应征入伍,在紧张的军旅生涯中他又写了一系列战斗性很强的文章,特别是在华盛顿败走长岛时,潘恩《危机》,鼓舞了军队士气。法国大革命时他撰写了《人权论》引起轰动。次年又发表《人权论》续篇。1802年潘恩因反对私有制,遭到美国当局冷遇,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余生。1809年6月8日病逝于纽约。7、简述法国大革命时期主要的革命报刊及其宣传。(1)大革命前夕(1788.7-1789.7)允许小册子发行,禁止出版新报。主要革命报刊: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罗伯斯庇尔《对阿图瓦人的呼吁》;杜雷《告善良的诺曼底人》;塔尔热《致三级会议的信》;西哀士方丈《什么是第三等级》。宣传:这一时期,法国革命形势高涨。围绕三级会议的重新召开,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猛烈的宣传运动,出现了一大批反封建小册子。持进步观点的思想家利用各种形式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2)大革命爆发(1789.7-1792.8)重获自由的报业。主要革命报刊:自由派贵族米拉波《普罗旺斯邮报》;马拉《人民之友报》;阿贝尔《杜歇老爹报》。宣传:这一时期,报刊业空前繁荣,各种形式的出版物纷纷问世,各种政治倾向显露报端。由于各报竞争激烈,又都怀有炽热的政治激情,因此大多数报纸笔锋犀利,又因面向群众而文笔通俗。这些报纸寿命一般较短,他们的宣传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革命进展。(3)报刊遭遇“恐怖时代”(1792.8-1794.7)1792年8月,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代表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掌权。吉伦特派掌权后,取缔了全部保皇派报纸,停止执行新闻自由。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政权从吉伦特派让渡到雅各宾派手中。之后,雅各宾派内部出现分裂。罗伯斯庇尔执政后,实行恐怖政策,并向整个自由新闻界进行打击。一时间,反对派所有报刊或者被取缔,或者自行停刊。布里索、阿贝尔、德穆兰等人相继被处决。雅各宾派专政后期,只剩《小岳党报》《自由人报》和为数很少的官方报纸。(4)政府镇压报刊的斗争(1794.7-1799.12)1794年,热月党人推翻了罗伯斯庇尔的统治,建立了督政府。督政府一面不断封闭反对派报纸,一面创办和大额补贴拥护政府的报纸。至1799年,被停刊的报纸共97家,保留和新创办的报刊有73家。督政府重新建立了新闻检查制度,订立了出版物印花税。这些压制措施,接连不断的动摇了原有出版制度。拥护政府的报纸读者日益减少,如《普通箴言报》《巴黎邮报》;保皇党报纸死灰复燃,如《闪电报》《每日新闻》;雅各宾派报纸在迫害中幸存,《自由人报》《人民之友报》。8、人民之友报 办报历史:马拉1789年9月12日创办《巴黎记者报》,4天后改名为《人民之友报》,1792年9月22日又改称为《法兰西《人民之友报》。这是一份8开的出版物,并用卢梭的名言“将生命献给真理”作为题词。由于《人民之友报》极力宣传革命,并以犀利的笔锋和刻薄的语言抨击时政,很快就成为巴黎最著名的报纸;但这也使马拉在1789—1792年间屡受当局的追究和迫害,致使“人民之友”的出版多次被迫中断。直到1792年9月,报纸才得以连续出版。到1793年7月13日马拉遇刺前后一共出版了900多期。作用:《人民之友报》从一开始就以一份激烈论战的报纸、革命派的一个宣传工具的身份登上大革命的政治舞台。马拉给他的报纸指定了三重功能:揭发反革命、教育人民以培养公民和革命者、推动人民进行革命。《人民之友报》的内容正好符合这三个功能。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喉舌,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报纸。该报结合革命进程有力抨击封建势力的腐朽本质和反革命阴谋,及时揭露大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叛变倾向,坚定地主张依靠人民,实行革命的专政;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主张颁布限价法,严惩情节恶劣的奸商。这些主张后来在雅各宾专政下付诸实现。9、论述杰弗逊与美国的新闻自由传统。杰弗逊是新闻自由的坚定拥护者,他曾说,“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杰弗逊的新闻自由观更多的着眼于从发挥报刊媒介监督政府、启迪民智的作用。10、以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例,说明报刊事业对于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①任何一场革命都具有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两重性,而政治革命又是在思想革命的基础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的。②报刊是革命思想的传播者和革命舆论引导乾。英国、法国革命的思想准备。③报刊是争取群众,反击反革命宣传的主要工具。④报刊宣传是配合军事战场的另一条重要战线。⑤结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报刊的宣传,革命的理论就无法为广大的群众所接受,革命就不可能成功。第四章大众化报刊的勃兴1、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1)政治民主化的完成。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大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家法制的保障。这种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直接转化成了大众化报刊滋生的沃土。(2)城市规模的扩张。①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迫切希望了解新的城市和找到工作需要一种载体承载大量所需信息。②人口集中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都市成为商品贸易和信息交流中心,都市市民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③城市发展培养了报刊的潜在读者群体。(3)工商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广告又成了工商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手段。广告费用的增加不但给报社带来高额利润和降价的空间,而且为其逐渐脱离经济上的依附关系,走上政治上独立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4)交通电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①印刷技术的重大进展;②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③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2、福泽谕吉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3、简述广告对于大众报业的重要意义。(1)广告是近代大众报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提高其在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2)报纸要走向大众,必须廉价话。而广告收入的增加正是报纸廉价化的物质基础。(3)大众报纸是独立报纸,报纸之独立,首先依赖于经济自立,没有广告是谈不上经济自立的。4、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大报与小报的主要区别。(1)大报以评论文章为主,而小报则没有评论,突出的是社会新闻;(2)大报记者多出身贵族,小报记者则出自庶民;(3)大报面向社会中上阶层,小报则是中下层的读物,大报价高,小报价低;(4)大报篇幅大,题材严肃,小报篇幅小,题材轻松。5、《每日电讯报》英国第一家成功的大众化便士报,由斯雷上校创立于 1855 年知识税废除前夕。劳森接手编务后,采用美国报纸的编辑方法,大胆使用多行标题,聘请高水平的记者和作家参与报纸工作,扩大版面,根据读者特点采写新闻。至 1888 年,《每日电讯报》发行量30万份,超过《泰晤士报》成为当时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报纸每天32-36版,消息量大而较简短,注重读者兴趣,国际新闻占1/3。1994年该报成为欧洲第一家网上报纸。它是英国四家全国性“高级”日报中销量最大的一家。该报排版紧凑,内容广泛,但其消息比其他全国性大报简短。6、大众化报纸的主要特点。政党报刊大众化报刊经济上是否独立否依靠政党津贴是依靠发行和广告定价高低报道领域窄主要是报道政治新闻,反映政党利益宽 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煽情主义新闻受众群体政党成员为主社会中下层读者为主版面编辑单调沉闷通俗多样白话文现代口语多行标题大量图片刊登小说和知识小品等非新闻性材料编排活泼花哨 经营管理政党全权负责实行企业化管理,商业经营,广告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要点:a.都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b.都维持了经济上的象征立;c.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d.面向中下层读乾,通俗易恪、平易近人、生动活泼;e.价格低。第五章通讯社的出现与发展1、试论通讯社发展的历史前提。①通讯社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近代工业革命,近代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19世纪中期,欧美发达国为通讯社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②工业革命的进展,促成了欧美各国经济、金融、贸易的国际化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社会对于新闻信息的需要空前增加。③通讯技术革命的进展。火车取代马车、轮船代替帆船、有线电报的实用化、为通讯社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前提。④近代报业的初步发展,为通讯社提供了众多的消息客户。⑤通讯社出现及其发展,对其它新闻媒介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它打破了新闻媒介丰富多彩的个性结构,使得它所服务范围内的所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实现了标准化、划一化。2、哈瓦斯社1835年,由法国人哈瓦斯组建,目前一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通讯社。1840年,哈瓦斯开始训养信鸽,展开了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巴黎的信鸽传递业务。1845年,在罗马、布鲁塞尔、维也纳、马德里及美国等地设立分社。1848年,开通巴黎与布鲁塞尔间的电报传递业务。1857年,与法国广告机构和地方报刊签约,将通讯业务与广告业务合并起来。1879年改组为股份公司,1938年实际上国有化了。1940年成为德国通讯社的支社。1944年根据光复后的法国政府法令,该社因投敌而不得存在,由独立社、法非社、自由社在原哈瓦斯社的社址组成法国新闻社(AFP)。法新社名义上为各报刊的联合通讯社,但由于部分接受政府的资助而成为半官方的通讯社。目前是法国惟一的大型通讯社。3、沃尔夫社1849年由德国人伯纳德·沃尔夫(BernardWolff)在柏林创办,是德国通讯社的始祖,是世界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1856年,与路透社交换经济及股票行情。1859年与路透社、哈瓦斯社及纽约美联社共同签约,相互交换政治及经济新闻。1860年该社才经常对德国商业公司和报纸供应商业、政治新闻。4、路透社1851年,德国人朱利叶斯·路透(JuliusReuter)在伦敦创办。 1858年,争取来该社的第一个报纸订户——伦敦的《广知晨报》,后来《泰晤士报》也不得不采用路透社的消息,终于取得伦敦报业的认同,发展成为提供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和其他消息的新闻通讯社。1941年,路透社改组成为英国报业联合组织的托拉斯,但保持着最初提供金融信息的优势。2007年,路透社被加拿大汤姆森集团控股。5、美联社1900年美联社(theAssociatedPress)正式成立。社长斯通(MelvilleElijahStone,1848-1929)纽约新闻联合社,一开始就是以报纸之间合作社性质的组织出现的;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不在乎营利,而在于为报纸提供消息。这也是现代美联社与路透社、哈瓦斯社的重大区别。6、联环同盟①19世纪60年代,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和路透通讯社分别在法国、德国、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发展成为国际性通讯社。它们竭力扩大和争夺市场,到60年代末基本上把世界新闻通讯市场分割完毕。②为了确认既成事实和彼此的垄断权与势力范围,1870年1月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所以又称“三社四边协定”,把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③由此,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7、试分析联环同盟产生及解体的历史原因。①联环同盟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欧美各大通讯社的激烈竞争。a.哈瓦斯社、沃尔夫社、路透社、美联社的产生;b.各大通讯社的竞争。②联环同盟的目的。a.划分势力的范围、垄断世界新闻通讯市场;b.避免四大通讯社的直接竞争。③联环同盟对势力范围的划分。④联环同盟解体的历史原因。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的规律;b.私营商业通讯社的冲击。8、近代通讯可以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近代通讯社的三种基本类型:①纯商业性通讯社,如路透社、哈瓦斯社;②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如美联社和德新社;③国营通讯社:塔斯社和新华社。第六章自由的泛滥与新闻自律1、黄色新闻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扩大报纸销量的目的的新闻,黄色新闻一词,最早出现于1897年的“黄衣少年”漫画。2、庸俗小报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黄色新闻余波未平,一股新的以暴力色情文字加大幅图片为标志的浪潮又席卷全国。由于这股新潮的代表是一些新创刊的只相当普通报纸一半大小型报纸,故人们习惯地称这股新潮流行的20年代为“庸俗小报时期”。(eg.《纽约每日新闻》《每日镜报》《每日写真报》) 3、简述黄色新闻与大众化报纸的关系。(从历史上看,黄色新闻来源于大众化报纸。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的大众化报刊中,就已经孕育着“黄色新闻”的幼芽。如这条报纸大都采用大标题、图片、趣味新闻、彩色的革新版面。)4、简述黄色新闻的主要特点。(1)煽动性大标题的使用,红色或黑色特大字号,充满刺激;渲染或夸大不甚重要的新闻,版面充满耸人听闻的虚假感。(2)种种欺骗手段的使用:捏造新闻,闭门造车;冒充科学,奢谈学术;制造新闻事件。(3)虚伪地同情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及竞争失败者,发起社会运动,喧称作大多数人的代言人。(4)滥用新闻图片,为煽情不惜伪造和偷窃照片。(5)出版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刺激的文字。5、什么是黄色新闻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黄色新闻后怎样评价?(1)消极影响:①黄色新闻的煽情主义宣传,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践踏了长期以来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在追求利润、追求发行目标时,黄色报人们将报刊的使命、将社会公正置之度外,背离了近代社会的报业传统。②黄色报纸的煽情报道、犯罪新闻、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民的心灵。③黄色报纸还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了普通民众对切身的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对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意志。(2)积极意义:①就“黄色新闻”的故事化的报道手法而言,发展了现代新闻报道的“故事模式”,反映了传媒的两种功能之一:讲述故事。②我们还应看到“黄色新闻”的受众定位上是非常明确的,其受众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③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初步发挥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④黄色新闻在新闻业务上的一些变革,进一步活跃了报纸的版面,增强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这一点为现代报纸所承袭。6、试比较分析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异同。①社会责任理论来源于自由主义理论,始终强调新闻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础,这是两者之同。②自由主义理论认为,自由就是摆脱一切外在限制的纸以对自由。社会责任理论则主张积极的自由③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新闻自由涉及到媒介所存者和公众两个方面,强调公众的自由;而自由主义理论则把媒介存者与公众完全等同起来。④自由主义理论把政府看成是新闻自由的敌人;社会责任理论则主张政府不能只允许自由,它还必须促进自由。⑤自由主义理论认为自由是一项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社会责任理论则主张自由是一项附有义务的道德权利。⑥自由主义理论主张人是有道德有理性的人,社会责任理论则认为,人们的目标在于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和发展。其心就是要求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的时候,要克尽对社会和公众的义务和责任。 第七章无产阶级报刊事业的兴起与发展1、《北极星报》&《贫民导报》在世界历史上,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国际工人运动也是从英国开始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出现了行业性的工人组织和有组织性的工人罢工。为了争取群众,扩大影响,这些工会组织创办了自己的刊物,以宣传自己的主张。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1830年创办的《贫民导报》,和1837年创刊的宪章派机关报《北极星报》。2、《真理报》《真理报》最早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创建于奥地利维也纳,针对俄国工人发行。建报之初,《真理报》致力于团结党内各派,接近工人。1910年1月,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确定《真理报》为党的一个中央机关。1912年,《真理报》在圣彼得堡合法出版,但受到沙皇政府的审查,多次易名。1912-1914年,《真理报》直接刊载工人们自己的来信投稿,发行量大增。世界大战爆发后,《真理报》被关闭。4、简述早期工人报刊的主要特点意义。①早期工人报刊充满了幼稚的色彩②首先,这些工人报刊几乎没有例外地以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因而其理论的宣传缺乏严密的科学性;③其次,除英国宪章派机关报外,大部分工人报刊都局限于经济斗争,以增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为目的,没有远大的政治目标;④尽管如此,这些报刊在工人运动的早期阶段,敢于与资产阶级作正面的斗争,揭露阶级压迫的实质,对于启发工人的觉悟,团结工人队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5、试评述马克思恩格斯前期的新闻观念。(以人民报刊思想为基础,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报业理论非常相似。报刊使命观、出版自由观、“第三种因素”、新闻舆论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观念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以1848年的《新莱茵报》为界,可以明显地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前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还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其新闻观念以人民报刊思想为基础,由报刊使命观、出版自由观、自由报刊即“第三种因素”和新闻舆论观四个部分组成。第二阶段为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所取代①党报党刊是党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标志。②党报党刊必须遵守和阐述党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和策略原则,按党的精神进行编辑工作。③党报党刊应当真正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成为他们自己的报纸。④党报党刊要成为党内批评的强大思想武器,敢于开展新闻批评是一个党有力量的表现。⑤党报党刊要处理好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关系,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党报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党的领导机关对党报有“道义上的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理论,作为科学的新闻观,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6、试论列宁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1)党的报刊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喉舌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2)在党报与党的机关的关系上,党报是全党的舆论机关、宣传机关,并且应在党的纲领范围内进行宣传。党报应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报必须与党的机关保持一致,并接受党的绝对领导。(3)无产阶级党报应该反映工人的利益,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4)列宁根据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实践,提出了无产阶级党报的基本工作原则:①党报工作者的创作自由必须服从于党的基本利益;②宣传报道必须绝对真实;③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是坚持原则,充满战斗性的机关报。(5)上述见解,后来直接转变成了前苏联共产党新闻政策的重要内容,成为官方占支配地位的党报学说的核心内容。7、简述俄国无产阶级报纸的主要特点。*与英、美、法诸国的无产阶级报纸相比,俄国无产阶级报刊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是秘密报纸多于公开报纸;非法报纸多于合法报纸;其二,一条观点鲜明、影响大的报纸均在国外出版;三是,报纸存续的时间并不长,由于屡遭查封,不少报纸改换许多名称出版。8、试比较巴黎社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新闻政策。①巴黎社和俄国苏维埃政府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性质一致。②巴黎公社新闻政策的核心,是保障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有宽松的全民性特征。③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新闻政策的内容有二,一是剥夺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二是保证无产阶级的出版自由。其特征是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④两种不同的新闻政策,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第八章前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确立1、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的报刊政策(1)剥夺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查封反革命报刊,没收其财产;(2)恢复已停刊的布尔什维克报刊,创办中央和地方的苏维埃报纸和新闻发布机关。(3)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中指出:“我们应当改变报纸,并且我们一定要改变报纸,把它从耸人听闻的机关报,从只是报道政治新闻的机关报,从对资产阶级谎言作斗争的机关报,变为在经济上重新教育群众的工具,变为使群众了解应当如何按新方式安排劳动的工具。”这一重要观点,不久便导致了布尔什维克报刊工作的转轨。2、塔斯社1917年12月,根据列宁命令,彼得格勒电讯社被改组为中央通讯社。第二年,被改组为俄罗斯电讯社,简称罗斯塔。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随之成了全前苏联的中央通讯社,25年7月,前苏联部长会议颁布法令,将俄罗斯电讯社改组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简称塔斯社。3、新闻体制 4、宣传与鼓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①宣传主要是针对社会中比较进行的分子,如各行业的领导人物与任职官员;而鼓动则通常被当作教育一般群众的工具。②就影响对象的方式而言,宣传主要是晓之以理,而鼓动则是动之以情。③宣传与鼓动的区别,是由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及其影响方式决定的。5、苏联的报刊批评与西方的报刊批评的异同点何在?*相同的是,两者同为报纸干预生活的行动。不同的是,西方报刊批评的思想倾向,系由报纸编辑部决定,而编辑部又受制于报纸老板。苏联报刊批评的是,乃由党和政府所决定的口传其如此,苏联的新闻批评,比其西方来,其作用要大得多。6、论评述苏联新闻媒介的批评监督功能。①批评监督,是近代报刊的基本职能之一。②苏联的新闻批评,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其一是由党或其它监督组织进行的批评,此为自上而下的批评。二为一般工农群众的来信。③苏联的报刊批评无论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都有较大的局限性。此种批评还要接受党委、政府的检查。④虽然如此,批评监督作为苏联新闻媒介的重要职能仍有不可忽视的意义。7、试论苏联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①从斯大林执政开始,到80年代之前,苏联的新闻传播与西方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无论是在媒介组织、控制方式、传播内容、社会功能、还是在经营管理方面,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②第一个特点,是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介的绝对领导,新闻机构以党的意见簿为意见,一切听命于党。这与标榜独立的西方新闻界是大不相同的。③第二个特点是新闻事业的非营利性。由于国家所有私人办报之路实际被堵死。对新闻媒介所有权的报酬,不在言辞才发行收入,而在于对公众思想的影响。④第三个特点是传播内容的政治性。政治色彩浓厚,政治说教多,宣传味浓,而真正的新闻却很少。⑤第四个特点是报道内容的严肃性。基本上杜绝了低级趣味的报道和刺激性题材及煽情主义手法。版面庄重、内容严肃、情趣高尚,是显而易见的特点。⑥第五个特点是新闻事业发展的计划性。正如苏联的经济有比例按计划地发展,其新闻事业发展的计划性也极为明显。第九章广电时代的到来1、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27年建立,美国四大广播公司之一,现在属于维阿柯姆集团公司。2、ABCABC,1945年组建,美国三大广播公司之一,现在属于迪斯尼集团公司。3、灰色宣传采用含糊不清的暧昧手法,以冒名组织和个人出现。但它不隐瞒宣传媒介自身,把真话、半真半假的话和略为歪曲的话混在一起,意在使听众产生偏见。代表,美国海军部情报局特别作战处的诺顿广播。(在战时美国还通过美国之音进行公开宣传,同时也开创宣传战历史的用了灰色宣传)。 4、有线电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图像清晰度很高;(2)频道多,选择性强;(3)内容多样又单一,广播转化为窄播;(4)可以双向服务,观念可以反馈、参与。5、试分析美国电视事业的特点。美国广电事业(民有民营型)的特点:①广电事业的高度商业化;②高效率的自由竞争;③不接受政府的直接控制;④广电台(网)在一定程度上受法律条规的约束,在法律范围内活动;⑤ 广电事业的高度垄断。6、试评述世界广电事业体制的几种类型(1)民有民营体制是传统的所谓最自由的一种广电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广电事业向民间开放,允许民间自由经营、自由转让。除负责频道的分配、秩序的维持外,政府对于广电传播不加任何干预。广电以赢利为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广告收入。施行这类体制的国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弊病:欺骗大众;诱导犯罪;节目庸俗。(2)公商并营是西方自由主义国家广电体制的一个主要类型。为国家所有但由公司在社会各界参与下自主经营的电台、电视台。主要特点是:资产为国家所有,但电台、电视台保持相对独立性,作为“特殊法人”存在,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运作;根据法律规定,组成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进行领导管理,其成员有较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政府依法加以规范和监督,但具体业务由电台电视台自主进行;经费来自受众缴纳的视听费和国家拨款,有的辅以广告收入。(eg.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公共台一般实行这种体制。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广播协会(NHK)就是这样。)利弊:这是一个自由而开明的办法,不仅可享有商业广电网络娱乐性的好处,同时也能发挥公营广电的教育性功能。但是由于接收广电的排他性以及教育性节目不能与娱乐性节目竞争,以至于公营广电难以维持其广大的观众,从而难以发挥公营广电的主导作用。(3)公有公营型主张广电不应用于商业目的,而应完全服务于社会公益。同时,广电的经营管理、业务政策与节目内容,须接受全体国民之代表的监督与管理。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主要有前联邦德国、法国等。利:可以保持节目内容的平衡,担负社会的教育责任,服务民主政治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还可以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此外,还可以免于资本家之控制;可以消除广告商的影响,以免广电节目迎合低级趣味。弊:①经费来源全赖、或大部分依赖广电的执照费,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广电观众的经济负担;②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未免失之死板,从而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观众的收视兴趣;③唯我独尊,缺乏进取精神;④言论和消息来源的单一化。 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联合型的,由社会各界联合经办;一种是团体型的,由某个公众团体经办。它们一般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在法制范围内独立地进行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经费有的靠视听费,有的靠各界资助和政府补助,有的还辅以广告收入。国家依法在宏观上进行调控管理。实行这一体制的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公共台。例如德国的公共台属于第一种,即联合型的。又如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一般属于第二种,即团体型的。(4)国有国营型盛行于社会主义世界。在奉行这种体制的国家,电视台、电波频道被视为国家财产,广电从业人员是国家干部,广电台是执政党、政府重要的宣传机构,并被置于执政党的严格管理之下。广电传播与政府、执政党的高度一致。利:①节目品位高,严肃,少或无刺激性内容;②广电传播配合政治动动、经济建设的展开,使媒介的社会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弊:①不利于形成民主讨论的政治气氛;②党委、政府对广电传播的管理过于严格,使广电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作用;③过分重视政治宣传与政治功能,忽略其他功能;④内容过分严肃,削弱了广电的社会作用。7、试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新闻媒介的报道宣传。①美国新闻媒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报道,比历史上其它战争都要充分。②报纸的战争报道。成功的代表有《纽约时报》、《芝加哥每日新闻》、《纽约先驱论坛报》等。③广播电台对国内的战争报道,因为及时性、生动性大受欢迎,赢得了不少观众。④美国之音进行的对外公开宣传,很有成效。⑤美国还利用广播电台对外进行了成功的灰色的宣传。采用含混不清的暧昧手法,以冒名的组织或个人出现。如“诺顿广播”,对德军的士气产生了毁坏性的影响。⑥在太平洋战区,制作日文报纸,用飞机撒向日军阵地。总之,美国战时宣传是由官方和民间共同进行的。第十章新闻垄断化的进程1、芒西报团*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报团,由佛兰克·芒西创办。在新闻史上,芒西是一个出身贫寒而又自命不凡的报人。他开始通过创办青年杂志《金色船队》打进纽约出版界。1889年又成功地创办了《芒西周刊》。1901年后,其势力扩展至报界,陆续收买了纽约、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等地一批有名的报纸。1925年,芒西去世后,该报团亦随之瓦解。2、比弗布鲁克报团比弗布鲁克报团的创立者威廉·艾特肯,出身于加拿大一个贫寒的家庭,后移居英国,加入保守党,并受封为比弗布鲁克勋爵。此后历任内阁要职,是保守党主要的决策人之一。从1917年开始进军报界,至1923年,已拥有包括《每日邮报》、《星期日快报》、《标准晚报》和数家地方报,跻身于英国六大报团之列。在新闻史上,他有英国赫斯特之称。3、垄断寡头控制报纸的手段。* 主要有三个:一是连锁董事制度,指大银行、大财团与新闻媒介的高级领导人互兼对方董事会董事;二是收购新闻媒介公司的股票;三是利用广告来影响报团及报纸的编辑政策。这些手段,使报纸的言论、方针完全受到垄断寡头的支配。4、为什么法国的报业垄断开始得比较晚?#这是由于法国长时期以言论报(政党报)为主体,消息报(大众化报纸)虽然在19世纪中后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政党报刊仍占重要的地位;而且,消息报本身表面上虽是独立的商业报纸,暗中却多与政党、政府、企业界相勾结,在政治上有所依附,在经济上得到资助。因而难以形成垄断组织。5、试评价新闻业垄断的结果。#(1)新闻业垄断所有权的集中,是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其结果为:第一,一城一报现象的普遍化。第二,舆论为少数垄断报团所控制。第三,垄断寡头又控制了新闻业。(2)这三方面的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危害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限制剥夺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从而加强了垄断资本在政治上的专横统治,另方面,新闻垄断也并非一无是处。由于媒介集团的经济实力雄厚,有利于技术革新,及扩充消息网络,提高报纸的质量。这也是应予注意的。6、试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闻垄断的新趋势。#(1)单一垄断规模更加扩张:报界内,报纸数目逐渐减少,而报团及其控制的报纸数目不断增多,一城一报现象普遍;在广播电视领域,大的广播电视网控制的电台、电视台数目也不断增加,覆盖面日益扩大。(2)由单一媒介垄断向跨不同媒介垄断;(3)跨国垄断的出现及其发展。第十一章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斗争1、试评述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及其原因。状态:(1)新闻规模的失衡①报纸: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人口的3/4,其报纸种数占总种数的1/2,发行量仅为总发行量的1/4。北美发达国家的报纸普及率是每3人1份,而到80年代还有8个非洲国家和3个阿拉伯国家根本没有日报。②广电:在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占有了全世界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运行轨道的90%。发展中国家平均每40人才能占有一台的电视机。至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绝大多数家庭仍然买不起一台电视机,而一个美国的五口之家完全可以拥有4台电视机。③因特网领域:美国的公民中有一半以上是网民,而且上网方式多是在家庭上网,而在阿拉伯国家、非洲和南亚网民尚不足总人数的1%,并且上网多在网吧。目前,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终结或通过;互联网81%的网页是英语的;互联网中访问量最大的网站终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全球的数字鸿沟——对现代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的差距——现象是普遍存在的。(2)信息流量的失衡美国主要影片在海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澳大利亚78%,英国72%,德国59%,日本58%,意大利49%,法国48%。 (3)传播内容的失衡西方四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统治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新闻报道。“把它们制作的那些经过他们过滤、剪裁和歪曲的新闻传播给发展中国家。跨国的新闻媒介把它们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原因:经济实力&技术水平①世界新传播的不平衡状态,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建世界新闻新秩序的基本原因。②新闻规模的失衡。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文化落后,新闻事业还处于幼稚的发展阶段,各种基础设施薄弱,传播媒介缺乏,普及率低。反之,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则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拥有大量现代化的新闻工具。两者在新闻事业规模上,有明显的反差。③信息流量的失衡。来自少数发达国家的新闻源源不断地流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新闻。不仅数量很少,而且还很难为发达国家的新闻媒介所传播,所以国际市场上的信息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即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由先进的北方向落后的南方的流动。④传播内容的失衡。发达国家的新闻机构不是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而是根据西方世界的需要来报道新闻的。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往往是不真实的,有时甚至是有意歪曲,从而扭曲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形象。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新闻传播力量,新闻信息流量流向及新闻报道内容上的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归根到底,还是由这些国家不同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所决定的。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差异,世界出现新闻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新闻规模失衡,信息流量失衡、传播内容失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多次会议力求维护世界新闻新秩序,在斗争的第二阶段:1980年UnESCO第21届大会通过《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交流与社会今天与明天》。这份报告是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三年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它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平等、公平的传播结构的立场、观点与合理要求。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信息流量失衡表现为几个方面?*四个方面:其一,西方四大通讯控制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新闻报道,发展中国家80%左右的国际新闻是四大通讯社提供的;其二,发达国家的对外广播无论在量还是质上均占绝对优势;其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的电视娱乐片倾销;其四,发达国家的印刷品、图书出口量占世界总额的92%以上,而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总量的7%左右。4、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不结盟国家的通讯社组织,于1975年1月成立于贝尔格莱德。其宗旨是改进和扩大不结盟国家的新闻交换和相互合作。客观地报道不结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80年代中期,参加该联盟的成员国通讯社达9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