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50 KB
  • 2022-04-22 11:39:25 发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doc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课[阅读与思考]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解析与探究]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测评]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第二课生产的发展。[课中思考题]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与思考]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提示: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到了明清时期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促成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自我测评]1.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提示:“公田”是贵族占有的田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即原有村社农民的土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提示: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有哪几种主要形式?提示:战国以前主要是土地国有制,战国以后2000多年主要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4.概述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提示:租佃制产生于我国战国时期,到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租佃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租佃制下,主佃双方订立契约,分成租、定额租以及货币地租的纳租形式,佃农获得永久租佃权利等都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上述因素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商品化发展。第三课[课中思考题]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提示:这个思考题是和教材内容直接相关的。《史记》中的这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效率也很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宋书》中的这则材料则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相当繁荣,人烟稠密,生产力水平已经有长足发展,生产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个郡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好几个郡几年的需求。[自我测评]1.我国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提示:该题让学生结合教材第一目内容总结即可。2.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提示: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具体内容参见“教材分析”有关内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参见“教材分析”的有关内容和“教学参考资料”的有关条目。第四课[课中思考题]1.比较各种衣被原料,你能说出棉花和棉布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吗?提示:(教师讲完丝织业、棉纺织业发展情况后,参照文字阅读框所引《柳南续笔》的史料,提出此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从丝、麻、棉等衣被原料及成品的特点人手,可得出:棉布价廉于丝,质优于麻,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欢迎的衣着衣料和御寒品;二是从棉纺织业发展的过程、技术改进以及与植棉地区扩大的关系人手,可参看本课“教材分析”相关部分。2.从生活需要出发,想一想,陶器为什么恰好在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被发明出来?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新石器时代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在农业和畜牧业不但发生分工而且各自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②先民们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定居生活;③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类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泥土的物理、化学特性有了较多的了解;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几十万年用火的经验,了解到火不但能御寒、驱走野兽、烧烤食物,还能改变物质的性能,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控制火。3.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提示: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能满足官府的需 要;集中人力物力,生产满足统治阶级享乐需要的奢侈品;专制社会高度集权的体制也有一定影响。[阅读与思考]想一想,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提示:①原因:小农经济及农耕文化自我封闭和保守性的大环境影响,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错误的竞争观念,等等。②影响:有利于工艺传承,保证工艺水平;但另一方面,从长远来说,它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我测评]1.简述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手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就。提示:参见本课教材内容。制瓷等2.总结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各自的经营特点。提示:①历程: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后来出现了从征役制向雇募制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并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明中叶以后,在许多部门里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②经营特点:参见本课“教学过程建议”中的图表。第五课[课中思考题]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①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②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2.想一想,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不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被打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出现了市民娱乐活动场所(瓦子)等具备多种商业功能的专业场所。②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迅速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3.你认为当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提示:有一定合理性。“重农”即重视从事直接生产的农民和农业,“抑商”即抑制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商人会利用自己积聚的财富形成一股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转的势力,而重农抑商政策则能起到平衡商业与农业的利益分化、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阅读与思考]请思考:《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何在?提示: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赞扬了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向统治阶级提出了如何管理工商业的方法。司马迁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在正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环境中,表达了自己对商业及有关政策的不同看法,肯定了商业的价值和商人的地位,这就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提示:①材料一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本业”,商业是“末业”,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并且驱使原来从事商业的人都从事农业。材料二认为,商业也是“本业”,世人认为商业是“末业”的看法是错误的。② 材料一的理由是:人们生产的产品有限,如果消费没有节制的话,就会产生匮乏。从事商业的人不直接从事生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人们都从事农业生产,都靠自己的劳动生活,那么社会产品就会很充足,社会自然也会稳定了。材料二的理由是:工商业本来也是古代圣王所规定的正当行业之一,商人只是实现古代圣王的愿望的人,所以工商业也是“本业”。③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讨论此问,答案不求唯一。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提示:对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应该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其利弊得失,不能一概而论。答案不求唯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就此讨论和发言并对言之有理者给予肯定。[自我测评]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提示:①商业发展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商业起源较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中国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由于受此影响,古代社会中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文明。②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商业繁荣总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农耕时代的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突破限制、一直向前的趋势,这与商业发展大势是相吻合的。其特色之二,就是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具体内容参见教材)。第六课[阅读与思考]请思考: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依据教材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①一般性的表现和原因:清王朝专制集权体制更趋强固,闭关自守,自然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而西方则实现了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专制,理性战胜神学,科学战胜蒙昧。最终工业革命将西方带进工业文明时代。②更深层次的原因:从中国的情况看,在专制集权统治和纲常礼教的维护下,农村自然经济和乡土宗族血缘关系得以强化,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不断完善自身的体系,化解变革因素,阻碍近代化因素的发展,进而又造成传统农耕文明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③此外,人口压力过大、密集型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的发展被传统农村牵制等也是重要的原因。[解析与探究]这些原始资料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能否据此断定晚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为什么?提示:这些原始资料透露了明朝江苏一带的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历史信息。原因:①材料中“大户张机为生”,靠手中资金、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剥削增殖财富;②“小户趁织为活”、“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说明工匠完全脱离土地,失去任何生产资料,惟靠受雇出卖劳动力为生;③“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而望”,显不出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样,资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机户)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者(机工)在市场相遇,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了。[自我测评]1.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区别是什么?提示:参见“教学过程建议”有关部分。2.导致近代前夜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参见“教学过程建议”有关内容和“阅读与思考”提示部分。第七课[阅读与思考]想一想,病菌对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活动起了什么作用?提示:这是一道材料解析题,教师指导学生先读懂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病菌在殖民扩张中起到了甚至超过直接屠杀的破坏作用,它使以美洲为代表的殖民者所到之处,原有的生存环境被改变,土著居民无力抵御病菌的侵入,造成了种族大量灭绝,更便利了殖民者的侵入。[解析与探究]这些远航与达,伽马、哥伦布远航的历史意义有什么不同?提示:腓尼基人的远航,是为了满足个别统治者一时的好奇心;爱尔兰水手则是无意发现了法罗群岛;而达·伽马、哥伦布的远航,则是15、16世纪西欧主动地、有计划地进行海外扩张的代表,他们的远航不但有着诸种复杂的社会背景,而且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自我测评]制作一张新航路开辟大事录的表格,概括这一时期重要的海上探险活动。时间航海家探险成果资助国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好望角葡萄牙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西班牙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葡萄牙1519—1521年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西班牙这一时期的海上探险活动,开辟了两条从欧洲到达亚洲的航线:从欧洲向南,绕过非洲抵达亚洲;从欧洲向西经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亚洲。第八课[阅读与思考]想一想,以上这段话反映了什么样的情况?提示:从材料当中可以看出,英、法、荷殖民争霸的手段之一就是商业战争。其中有三次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这些战争都以英国取胜而告终,这也促进了英国作为殖民新帝国的崛起。[解析与探究]为什么说棉织品“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提示:棉织品在欧洲的流行,使其需求量扩大即市场日趋广阔。市场的需求、利润的刺激也就要求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设备的改进,这就必然带动一场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方面的革命。[自我测评]1.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殖民扩张的?提示:荷兰通过建立大型商业公司来进行殖民扩张,以政府为后盾,以雄厚资本为基础,垄断东方香料贸易。英国主要通过海盗掠夺、商业战争、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等方式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 2.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提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遍及亚非拉的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第九课[阅读与思考]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汽车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提示: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汽车流水线的问世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使平民也能拥有自己的汽车。虽然这没有从根本上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但使严格的社会等级差别有所降低和弱化,使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深人人心和社会,这是时代的进步。[解析与探究]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什么地位?这种国际地位是怎样形成的?提示:英国当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即所谓的“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因为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从而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并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进而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自我测评]1.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有什么重要意义?提示:蒸汽机的发明,以蒸汽动力代替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迎来了世界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蒸汽时代的技术革命。也正是因为蒸汽动力的应用,运输机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而将文明社会推向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新世界,交通运输业也发生巨变,开辟了世界运输史上的新时代,促使全球连成一体,使人类世界的空间距离大大缩小。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瓦特蒸汽机使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使世界成为一体;也正是瓦特蒸汽机,为欧洲支配世界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对世界的统治,从而影响了世界的格局,对东西方世界和东西方文明以及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工业组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提示: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工业组织由中小企业占多数转变为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时代到来。前者的特点是规模不大,雇佣工人多为十几个、几十个,生产和资本较为分散,且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后者的特点是规模庞大,雇佣工人多达十数万,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且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3.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的?提示:①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世界各殖民大国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②初步形成: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美、法、德、俄、日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牢牢地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实行相应的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各国争先恐后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十课 [课中思考题]试分析这些理由是否合理。提示:这些理由并不合理。当时人们反对机器生产,他们的理由之一、二是汽笛声、机器声“太吵闹”。这是一个实际情况,但当时机器大生产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力,我们不能因为它有缺陷就弃而不用。理由之,三是“高烟囱有伤风水”。这完全是迷信思想,是愚昧落后的表现。理由之四是“男女同一工厂有伤风化”。这是传统道德观念在作怪,机器大生产本来就会带来社会观念的改变。理由之五是工匠技艺不熟“容易伤人”。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可以通过培训工人来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阅读与思考]思考中、日两国出口生丝状况出现变化的原因。提示:中、日两国生丝出口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日本生丝出口增长速度快,挤占了中国在美国的市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从中国方面来讲,观念陈旧,技术设备落后,兼以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从日本方面来讲,明治政府致力于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鼓励妇女去工厂学习操作,并从资金上对工厂予以帮助,同时注意产品的质量检测,从而使日本生丝的产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解析与探究]请就以上不同观点展开讨论。提示: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即应肯定。第十一课[阅读与思考]请思考,以上两组材料的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材料一说明“一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事,对华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夹缝”时期,对外贸易的状况也有所改善。材料二说明,“一战”结束后不久,外国资本纷纷卷土重来,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压力,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艰难处境。这两则材料证明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测评]1.简述中国民族工业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提示:是在“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下曲折发展的。“一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事,兼之民国的建立及其发展经济的政策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但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二战”爆发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制,民族工业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2.侵华日军是怎样对沦陷区的民族经济进行破坏的?提示:参见“教材分析”相关部分第十二课[解析与探究]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提示:①上述材料说明,清末民初,对于废除蓄辫陋习,绝大多数人持肯定、欢迎的态度,但仍有少部分人因循守旧,持抵制态度。②从中得出的结论:近代以来,传统陋习的变革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传统思想对一部分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也说明社会变革需要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自我测评]联系课文内容,总结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提示:主要有以下几点: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第十三课[课中思考题]这些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提示:通过分析材料,我们知道这里列举了部分中国人反对清政府修铁路的理由。前两条理由是有道理的,修铁路通火车确实有“扰民”和“夺民生计”的问题:一旦大量的货物通过铁路运往外地,某个城市或地区依托传统运输线路靠出卖脚力生活的船夫、苦力势必失业与挨饿;修铁路必定会占用农民的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根本的问题是修铁路会破坏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这是新旧生产力的斗争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言,“由于没有中国的大工业来予以平衡,亿万居民将陷入无法生存的境地”。所以反对也就有一定道理,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新旧制度的斗争、更替中,阵痛是不可避免的。而后两点理由没有什么道理,是愚昧守旧、盲目排外的顽固心理在作怪。[阅读与思考]根据以上史实,请思考:1.义和团揭帖的内涵是什么?提示:排斥西方物质文明。2.清政府多数官员为什么反对修筑唐山到北塘的铁路?为什么以不用机车牵引做条件?提示:清政府多数官员思想保守,不能接受西方事物;有着严重迷信思想,误以为机车会冲断清朝龙脉。3.你认为义和团和清政府在兴建铁路问题上的做法有无相似之处?应该如何评价?提示:有相似之处。义和团与清政府官员的行为都反映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义和团排斥仇视西方物质文明主要是因为痛恨西方列强的侵略,但他们将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等同于侵略行径,说明其愚昧和落后;清政府对待铁路的做法,体现了顽固、落后、自大、愚昧、保守的专制势力对新生事物的敌视、排斥。[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中,奥特隆尼认为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最有利的作战因素是什么?提示:清军在本土作战,所以回旋余地大,后勤补给便利。2.依据材料二,清军在这场战争中最有利的作战因素有没有发挥出来?为什么?提示:没有。清政府办事效率极低,政令传递和军队调动极为缓慢,说明其统治极端腐败,交通通讯设施极其落后。[自我测评]1.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提示:建议教师首先向学生指出以下这三个数字:1911年,9292千米;1924年,约1.2万千米;2004年底,约7.15万千米。原因: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做比较即可得出,过去是列强人侵、积贫积弱、战乱频仍;今天是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和平发展。2.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在哪些方面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提示:建议教师指导学生从工商业、市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城市发展、对外联系等方面作答。第十四课[课中思考题]1.分别比较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异同。 提示:本题可在讲授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子目之后,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可归纳如下:①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它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②《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明确路线。依据当时的条件,列宁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人代表苏维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想一想,新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提示:-主要依据的是1921年苏俄的实际国情,也就是列宁所说的“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即国内战争胜利后农民强烈反对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动频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甚至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兵变。尽管叛乱最终都被迅速镇压下去,但苏维埃政权处境十分危急。在这种形势下,1921年3月列宁主持召开俄共(布)“十大”,制定了新经济政策。[阅读与思考]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提示:①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是指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②“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呈现越来越多的弊端。③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它超越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抑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析与探究]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布哈林的罪名是否成立,为什么?提示:布哈林的罪名不成立。布哈林所持的是以俄国现实为出发点的正确观点,因为俄国革命是经济落后国家低级类型的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只能是逐渐地“和平深入”,新经济政策与之相符合。布哈林的罪名是其反对派把经济理论的探讨同阶级斗争相联系后强加给他的,是党内斗争的结果。[自我测评]1.苏俄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哪些方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调整?它的实施有何历史意义?提示:①参见“课中思考题”第二题。②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恢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农业方面,用远低于余粮征集制的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工业方面,不再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国家只经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用按劳分配取代强制劳动。③参见“教材分析”相关内容。2.简析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示:总体来看,斯大林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国性的统一计划管理,适应了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水平,有其积极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比如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片面强调产值、产量,农民负担太重。这些都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十五课[课中思考题]1.人们的消费能力很低,买不了那么多产品,可工厂还在不停地生产。这说明当时美国的社会生产存在什么问题?提示:说明出于资本家个人扩大生产并追求更大利润的需要,美国的社会生产处于盲目大生产的无政府状态。2.结合当时的背景想一想,为什么德国纳粹组织能在这个时期获得迅速的发展?提示:德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又受到《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民族复仇心理严重。特别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带来剧烈的社会动荡,魏玛政府软弱无能,无力复兴经济和应对诸种危机。纳粹党利用?昆乱形势,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号,注重从经济等方面进行蛊惑人心的欺骗性宣传,向每个阶层都许下美妙的诺言,蒙骗了很多在危机中陷入绝境的中下层民众,党员人数激增,从而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并最终掌握国家政权。3.思考一下,面对危机,罗斯福所采取的措施与胡佛的措施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提示:胡佛信奉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并否认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罗斯福则采取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措施。4.想一想,胡佛反危机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阅读与思考]请结合罗斯福新政,思考提倡多消费、政府出资举办公共工程与缓解经济危机的关系。提示:罗斯福新政针对大危机期间供给与需求矛盾特别突出的问题焦点,鼓励消费和投资以促进社会有效需求。多消费,能促进商品、资金流通;兴办公共工程等举措,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缓和了阶级矛盾。由此,就从经济、政治等方面缓解了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解析与探究]1.比较胡佛与罗斯福对政府责任和作用的看法。提示:胡佛认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有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条件,政府的唯一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罗斯福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需要政府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国家对公民所负的义务,乃是仆人对其主人所负的义务,国家为尽这一社会义务必须主动采取相应措施。2.从上述言论和新政措施来看,罗斯福具有哪些社会改良精神?提示:罗斯福继承了美国进步主义传统,并代表了改革的趋向,其一手创立的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新政措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具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与时俱进以为社会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精神。[自我测评]1‘简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提示:①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极度扩大;市场虚假繁荣现象的背后隐藏的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股票投机过度,金融市场不稳定。②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③影响:各国以邻为壑的反危机措施加剧了危机,并使国际关系恶化;经济危机引发了各国空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2.结合罗斯福新政分析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特点。 提示: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是在以私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机制为经济运行基本方式的前提下,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巩固资本主义统治而对其生产关系进行的某些局部调整的机制,具有渐进性、系统化、手段方式多样化和追求政策运用平衡等特点。其局限性在于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请结合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历史事实,讨论一下它给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哪些危害,又创造了哪些机会。提示:①危害: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爆发,迅速波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后果空前严重;各国所采取的利己主义的反危机措施,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危机,恶化了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遭到了严重打击。②机会:美国率先采用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政措施,成功应对危机,为资本主义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第十六课[课中思考题]1.分析上表,哪些行业、哪些国家国有化程度高?提示:国有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是邮政行业,最高的国家是英国。各行业各国国有化程度的高低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2.概括一下,各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何不同?提示:这是一个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的问题。一般来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各自特点如下:联邦德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英国采用国有化措施和福利国家制度,法国推行经济计划,美国实行混合市场经济。依据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初步看到日本注重经济发展的计划,美国的国家采购比较突出;而在教材“福利国家的出现”一目中,还可以看出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比较突出。3.想一想,社会福利是否越多越好?为什么?提示:不是。社会福利过多,会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同时会降低经济效率和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解析与探究]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人民资本主义”。提示:材料一反映出股权分散,股票不只是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许多普通公民都拥有股票,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现象。材料二则表明企业的决策权还是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亦即掌握在大资本家的手中,这是“人民资本主义”的本质。[自我测评]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哪些调整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提示:本课中所涉及的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各个问题都体现了这一要求。概括说来,这些调整包括国有化和国营经济、制定经济计划、政府的开支和采购等财政手段、股权的分散、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企业、福利国家制度、七八十年代以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新调整等。2.结合课文,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提示:此问题与上一问题在内容上相重合,但在回答时,我们应注意思考问题的角度的变化,即本题关键是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具体答案略。第十七课[课中思考题]你认为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提示:不是。苏联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谈得上经济的加速发展。 [解析与探究]参考上述两种评价,谈谈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提示:材料一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超越斯大林体制,因而是失败的改革。材料二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了,但也有成功之处,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赫鲁晓夫的改革,予以必要的理解和尊重。两种观点并不是截然相反的,都是可取的。学生可就此表达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自我测评]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并谈谈你的看法。提示: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赫鲁晓夫20世纪50年代的改革因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带有盲目性而以失败告终。勃列日涅夫在60——70年代的改革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突破原有体制框架而成果有限。80年代中期以后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触动了原有体制的框架,但由于发展战略失误而陷入困境,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②可以从理论上打破思想束缚、体制上突破社会主义的传统框架、战略上符合国情等几方面谈看法,言之有理即可。2.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提示:①指导思想方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都没有脱离“左”倾教条主义和“左”.的理论框架的限制,而戈尔巴乔夫虽然看到了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宏观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没能在客观上跳出“左”的理论的束缚。②主要内容方面:都重视发展工业(前二者特别重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农业、轻工业等有所改革但无太大成效。③结果:取得了短时期的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状态。第十八课[自我测评]1.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提示:解答本题首先在于界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时间:1956年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在此之前,党和政府领导了建国之初的经济调整,初步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一五”计划建设,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在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提示: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表述1956--197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史实。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1958年确立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接连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破坏。1960年冬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符合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是“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由此可知,在界定社会主要矛盾、确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内涵等方面,我们都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并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与时俱进。第十九课[课中思考题]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否会影响其他经济成分发展?提示:不会。①我国已经明确市场经济体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中共“十四大” 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全国人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到21世纪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已基本形成。③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阅读与思考]阅读上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上述图表表明,通过在农村、城市的一系列改革探索,城乡居民收人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新的局面。[解析与探究]1.上述两则材料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何不同?提示:材料一认为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材料二认为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只是经济手段之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请结合世界现代史上的有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观点。提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美国在1932年实施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这些史实说明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3.你如何认识这场姓“资”姓“社”的争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提示,: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开始了一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随着改革的发展和深化,人们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形成了新的认识并有所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实现了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党的“十四大”根据这一崭新观点,总结改革实践经验,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我测评]1.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2.简述实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意义。提示: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提示:参见教材及“教学过程建议”相关部分。第二十课[解析与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提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体会中来思考对外开放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对外开放能不能搞好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可以从外国引进些什么?引进的东西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了什么作用?对外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了什么?你身边、你的家庭有没有外国的产品?如果没有这些对你意味着什么?[自我测评]1.简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提示: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最后是内地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2.简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提示:参见本课教材相关部分。第二十一课[课中思考题]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流行的新词语?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关于本题,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会有差别很大的回答,但都应集中反映时代的演进和风尚的变化。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第一,从语源方面将流行语汇进行分类;第二,区分文明进步的流行语和不文明甚至不健康的流行语;第三,有些新词汇,对于青少年来说已经成为自然的语言背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补充更早时期的流行词语,加深学生对于语言演进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语言所指称和表征的社会现实的演进历程。第二问略。[解析与探究]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提示:教师应该营造气氛,使学生就此问题自由探讨、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该对我国现阶段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取向有充分的认识和宽容的心态。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吸取西方价值观中的积极、合理因素统一起来,化解种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迷失方向;尊重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以世界公民的意识平等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要能够区分外来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善于扬弃,做到自主而不依附、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贱,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方向感,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测评]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回答本题应该抓住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关键点: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后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有很大的增长,但总体上说增长的速度不快、总量不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GDP增长速度很快,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超过同时期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年均增长率。②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2.互联网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参见教材及“教材分析”相关内容。(答案不求统一,言之有理即可。)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什么新局面?提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开始走向小康;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第二十二课(综合探究)第二十三课[课中思考题]结合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你认为上述主张有何意义? 提示: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总爆发的必然结果,但在危机中,英、法等国实行贸易特惠制和关税同盟,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最终促使德、日、意铤而走险,妄图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成为“二战”爆发的经济诱因。因此,在“二战”后建立有效的国际经济体系的主张对于稳定战后各国的政治秩序,把各国经济联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经济上制止战争的爆发,避免重蹈“二战”的覆辙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阅读与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韩国金融危机中所起的作用。提示:1997年10月,韩国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日等国的紧急资金援助下,韩国渡过危急关头,并对金融、企业、公共部门和劳动力市场等领域实行改革,对经济结构做了较大调整。2001年8月下旬,韩国比预期提前3年还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部贷款,结束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管体制。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稳定国际汇兑、避免竞争性的外汇贬值特别是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际收支不平衡、监督各国建立稳定有序的经济体制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它在干涉别国内政等方面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解析与探究]1.根据上述材料,你怎样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意义?提示:简要地说,罗斯福力求在战后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世界秩序,为此他谋求世界各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合作(政治上建立联合国,经济上则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从这点上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在于谋求战后世界的和平,避免再度㈩现战争,将和平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合作的基础之上。2.你认为罗斯福说出了美国的全部目的吗?如果没有,美国的目的还有什么?提示:美国一方面希望在战后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另一方面又企图凭借在战争中急速膨胀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谋求战后政治和经济上的世界霸权,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体现美国意志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新体系。[自我测评]1.“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提示:“二战”后初期,美国筹划建立自己能够操纵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以形成有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和经济体系。美国控制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手段是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呼吁之下,美、英、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重要机构,后者于1945年正式成立,美元成了世界货币的中心。接着美国又打算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以此垄断世界市场。1947年10月30日,美、英、法、中等23个国家签署了<拱税及贸易总协定》,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请你谈谈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自的宗旨和作用。提示:参见教材第二、三目的内容。3.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提示:20世纪70年代美元不断贬值,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这时世界政治格局的两极格局受到动摇,日本和西欧的崛起,动摇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二十四课[课中思考题] 1.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能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请你思考这句话的含义。提示:本题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回答出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的意义。由于欧洲煤钢共同体将鲁尔地区(德)和洛林地区(法)等煤钢基地由国家管辖转而置于新的超国家机构的监督下,这就杜绝了法、德将这些资源用于战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经济联系的加强本身就具有阻止战争爆发的作用。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被认为是“自1957年《罗马条约》以来最为重要的里程碑”。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说?提示:《罗马条约》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欧洲将沿着日益紧密的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包括建立统一的关税、统一的大市场等。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则标志着欧盟的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马约”象征着欧共体的合作领域扩大到政治、军事一体化,合作领域更加深入。[阅读与思考]权利让渡是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国家主权、本国利益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提示:学生可以自由畅谈,但应本着积极、建设性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解析与探究]概括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及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提示:①欧洲一体化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将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的煤钢工业置于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下管理;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8年,欧共体共同的关税和共同的农业政策开始实施;1993年组建了欧洲统一大市场;②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洲一体化渗透到政治和军事领域,欧共体更名为欧盟;2002年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总之,欧洲一体化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虽然屡经挫折,但组织规模日渐扩大,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自我测评]1.欧洲一体化包括哪些内容?提示:参见“解析与探究”提示部分。2.总结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和启示。提示:通过联合求得发展;逐步扩大联合的领域和范围;由外在合作发展为深层合作;合作中协调好多方利益;参加合作的任何一方应适当放弃自己的局部利益,以求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个体力量小于集体的力量;合作、共同发展是智者的选择,是时代的潮流,等等。学生应开拓思路,积极思考,言之成理即应鼓励。第二十五课[课中思考题]1.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领土矛盾,但最终仍然走到了一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领土矛盾,甚至还发生过越南侵略柬埔寨的战争,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下,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并形成了紧密的同盟。这说明经济上的合作大于政治上的分歧,谋求和平、稳定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和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2.亚太经合组织的这种合作方式与其他经济联合体有什么区别? 提示:亚太经合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APEC方式,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和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并不像其他经济联合体那样通过制定共同的规则章程约束各成员国共同执行。在集体制定的共同目标指引下,各成员国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努力,因而约束力较小。[阅读与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①与欧洲、美洲相比,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还较少,应利用地区优势,寻找经济互补性国家,组建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②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在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变得更加明显,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多元化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解析与探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讨论一下,APEC方式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上述七个关键词的精神。提示:①开放:推行“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决心“不使亚太经合组织朝着组成一个贸易集团的方向发展”,而是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经济组织,实行“开放的经济联合”。它主张对区域外的非成员开放,各成员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有条件或五条件地给予非成员优惠待遇。②渐进:即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渐进性。APEC长远目标确定以后,为实现长期目标,各成员可采取渐进方式,最终达到APEC所规定的目标。③自愿:自愿原则的实施使APEC的协商容易达成一致,这种一致性充分尊重了各国制度的不同以及各国的实际经济状况,承诺后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④协商:APEC平等的具体化,是APEC运作体制和基本原则的创新。协商加自主行动,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各成员为达到统一目标可采取自主行动。⑤发展:在协商与自主行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各成员逐渐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发展同时还体现在制度上的发展和创新。⑥互利: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合作原则为平等互利,这就改变了“南北合作”中带援助性、某种程度上体现歧视性的合作方式。APEC合作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通过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进程,使合作各方受益。⑦共同利益:APEC成员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一是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局面,二是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实现亚太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自我测评]1.以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提示:参见“教学过程建议”。第二十六课[课中思考题]1.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这正反映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为什么这次东南亚经济危机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提示: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金融资本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流通,因此,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就会牵涉到许多国家。不但如此,金融资本作为国家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缺乏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旦发生瘫痪必然引起极大的破坏。[解析与探究]结合上述材料,想一想,19世纪的世界贸易与现代社会的世界贸易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① 不同:进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展开,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用战争等方式征服了更多的地方,用大炮轰开了一切尚隔绝于世界市场之外的闭关自守的民族和国家的大门,将它们卷入世界贸易的漩涡。因此,材料一反映的19世纪的世界贸易主要是一种殖民贸易,也就是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国家的不平等贸易,在这种世界贸易中,殖民地国家主要是作为原料的供应地而存在的,它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被殖民者压榨和剥削,殖民国家是操纵贸易的全部获益者。相比于19世纪的世界贸易,现代社会的世界贸易特点主要在于全球贸易一体化。具体说来,就是贸易的范围和对象空前扩大,而且这种世界贸易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全球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最大利润,往往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料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因此其生产、经营、销售网络几乎遍布全球。②说明:世界贸易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世界贸易的主体由殖民国家变为了跨国公司;其次,今天的世界贸易范围和对象更为广泛,分工也更为精密;再次,从性质上来说,19世纪的世界贸易是彻底的不平等的殖民贸易,而今天的世界贸易尽管存在着不平等的行为,但是相对要公平。[自我测评]根据课文内容归纳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迅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