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2.50 KB
  • 2022-04-22 11:24:36 发布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性练习以及答案)《第一部分》.doc

  • 1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针对性练习以及答案)最全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一、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1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3.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行为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二、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三、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3.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填空题1、_近代学校系统_,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非制度化_教育的过程。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学校教育_教育。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_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_《论语》、《孟子》《中庸》_。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正规教育_教育,也就是_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_的教育制度。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_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_,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_。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_大教学论_》。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赫尔巴特_,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_杜威_。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_》中。二、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2、教育(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3、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三、选择题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D)。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c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 a )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八股文4、义务教育的实施在( a )之后。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  D、第四次工业革命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c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6、"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D )。A、中庸B、大学C、论语来源:D、学记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著作是( D )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8、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 A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9、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的人是(  A)。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著作是(  D)。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1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B )。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赫尔巴特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B )。A、中庸B、大学C、盂子D、学记1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B  )。A、布鲁纳、《教育过程》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C、赞科大、《教学与发展》D、凯洛大、《教育学》14、重视启发教学,提出"助产术"的人是( B )。 A、亚里斯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昆体良15、第一个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D)。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 D、赫尔巴特16、强调儿童中心主义观点的教育家是( C )。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17、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而编写《教育学》的是教育家(  C)。A、夸美纽斯B、杜威C、凯洛夫D、赫尔巴特18、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的标志是( D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民主主义与教育》D、《普通教育学》19、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D )。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的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20、在我国第一个已经实施的近代学制是(B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  壬戌学制D、子癸丑学制四、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4、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填空题1、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_生产力_。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是_政治经济制度_。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_教育再生产劳动力_和_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4、人力资本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_舒尔茨。5、教育与文化之间是_相互依存_、_相互制约_的关系。6、学校文化是指_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_。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_。8、学校文化主要可分为_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9、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__规章制度、;三是_角色规范10、校风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11、学生文化具有_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二、名词解释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三、选择题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B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 A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B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A ) 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5、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B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6、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 A )表现出来的。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四、简答题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答:(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简述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一、填空题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社会实践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3、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_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 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等。5、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_"危险期"或_"心理断乳期"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_成熟的时期。7、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_多种可能。三、选择题1、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B)。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2、"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B )对人的重要影响。A、教育B、环境C、遗传D、家庭教育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C )。A、现实性B、必然性C、可能性D、方向性5、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D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6、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来说,遗传素质对他的身心发展( A )。A、不起决定作用B、起导向作用C、起决定作用D、起一般作用7、儿童身心发展的( A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8、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B )。A、遗传素质B、教育C、环境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9、心理断乳期是指(C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10、危险期主要指( C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二、名词解释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3、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四、简答题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答:(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3、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胫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一、填空题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总的要求。2、决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并成为教育活动归宿的是____。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可包括__;_;_。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_的关系。普遍与特殊5、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_的关系。具体与抽象6、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__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7、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选择题l、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是(D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C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3、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D  ) A、凯洛夫的《教育学》B、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思想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C  )A、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B、正规教育、业余教育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四、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五、问答题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第四章 教育目的二、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2、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3、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6、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7、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四、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五、问答题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一、填空题1、学生是学习的____,具有____的教育对象。学生是权利的____,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主体,能动性。主体2、《儿童权利公约》的四个基本原则是_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3、教师职业是一种____,教师是____。专门,专业4、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____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的关系。授受,民主平等,相互促进5、教育活动中最基础的关系是____。师生关系6、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二、选择题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A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主导作用 D、起基础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 A )A、主体 B、客体 C、媒体 D、手段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B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三、简答题1、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答:(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二)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答:(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简述师生关系。 答:(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 课程一、填空题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_。社会、知识和儿童5、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选修课或特色课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7、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教材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____、____和____。课程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11、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用的。交互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D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C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犁课程D、发展型课程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A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B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 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A  )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 二、名词解释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5、学校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6、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三、选择题四、简答题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七、八章 教学一、填空题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________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____。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 基本途径2、在我国,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____的认识活动,是____的过程。特殊,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 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讲授法4、教学工作是以____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_、_、课外辅导、_。上课,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备课的内容包括__、_和__。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6、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__、__、讲授新教师、__、___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7、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8、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班级授课制9、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____。京师同文馆10、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11、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和____。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12、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__、___和__三种形式。讲述、讲解和讲演 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辅助形式有____、____等。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等14、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这三种计划是____、____和____。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三、选择题1、教学是( D )A、教师教的活动B、学生学的活动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2、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最初是由教育家(B  )提出的。A、杜威B、赫尔巴特C、孔子  D、夸美纽斯3、教学的中心环节是(C  )A、引起学习动机 B、巩固知识  C、领会知识 D、运用知识4、教师通过展示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 )A、演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5、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孔子 D、夸美纽斯6、课的类型按任务一般可分为(B  )A、讲授课和复习课 B、单一课和综合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 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B)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 D、生活经验8、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学不躐等",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C)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9、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 D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10、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C)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11、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D)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法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1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 A )A、中心环节 B、起始环节 C、终止环节 D、一般环节13、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的叫(A  )A、演示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研究法五、辨析题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制约教育的关系。×2、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3、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5、学生是学习的客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6、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授受的关系。×7、制约课程目标的因素有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既可单独起作用,又可交互起作用。×8、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9、德育过程总是从晓之以理开始的。×六、论述题1、某校高中实行分层次教学,即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四科分别分为A、B、C三个水平层次,学生从高二开始按高一的学业成绩、自己的兴趣、教师的建议等分别选择不同水平的科目内容进行学习。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评析该学校的这一举措。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分组教学等。2、下列案例中林老师运用的什么方法?正确贯彻了什么原则? 在教《鱼》一节课时,林老师事前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上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体表面、背鳍、胸鳍、腹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林老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义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严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提示:演示法,直观性。3、子路和冉有两学生都问孔子"闻斯行诸"的意思,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你干什么事情都得先听他们的意见再做。"而回答冉有则说:"听到一个道理就去做做看。"公西华很奇怪,问孔子为什么同一句话解释不一样,孔子说:"冉有胆小怕事,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好勇自负,所以我要遏制他。"请分析孔子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提示:因材施教。二、名词解释1、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3、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4、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四、简答题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答:(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的教育性;d、有领导的认识。3、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答:(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4、简述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5、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答: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7、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答:(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答:(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九章 德育一、填空题1、德育是____、__、___的总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2、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4、德育过程通常由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________。组织活动和交往7、我国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____,____,____"。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8、我国德育途径主要有: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三、选择题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D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B、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C、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3、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是(A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4、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B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5、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C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6、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B  )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指导自我教育 7、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  )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五、论述题由于学校放学早于工作下班时间,某校初二年级学生放学后处于自流状态,于是打架斗殴、破坏公物及环境的事情屡有发生。为此班主任张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学雷锋,爱集体"的宣传教育,并建议同学们放学后到校外找砖头为学校砌花台,美化校园环境,谁找的砖头越多,张老师越给予表扬。没多久,花台砌成了,在此期间,学生打架斗殴及破坏公物情况没有再发生,但外单位却告状,原来是有的学生到人家工地上偷了砖头。请问上例中的张老师贯彻或违背了什么德育原则?提示:贯彻:疏导原则;违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二、名词解释1、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四、简答题1、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答:(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2、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3、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4、简述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可以遵循。答:(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十章 班级管理一、填空题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____。基本单位2、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____。埃拉斯莫斯3、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__。班级常规管理4、提出目标管理的学者是美国管理学家____。德鲁克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_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学生6、____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三、选择题1、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 B )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A、赫尔巴特 B、马可连柯 C、巴班斯基 D、乌申斯基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二、名词解释1、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班级管理: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3、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4、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四、简答题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答:(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如何形成和培养班集体。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什么作用?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2)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4、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是什么?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答:提示:(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答:提示:(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10、"有教无类"--孔子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15、因材施教--孔子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25、"学不躐等"--《学记》26、教学相长--《学记》27、循序渐进--《学记》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35、《爱弥尔》--卢梭(法国)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37、"白板说"--洛克(英国)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47、教育即生活--杜威48、"在做中学"--杜威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53、外铄论--荀子、华生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61、"学而时习之"--孔子62、"温故而知新"--孔子63、"不陵节而施"--《学记》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小练习:1、"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B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A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5、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A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6、在国外,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是( D )A、亚里斯多德 B、柏拉图 C、康德 D、苏格拉底7、"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B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8、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D )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9、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C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B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A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12、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13、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B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4、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C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D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A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17、"学不躐等"出自( A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1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20、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A)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21、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B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22、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C  )A、夸美纽斯 B、康德来源:考试大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D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A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A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26、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D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C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D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3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是谁说的?(C  )A、维果斯基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答题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3.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4.有效教学的理念?   答:“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5.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   答:(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6.有效教学的策略?    答:(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答: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8.理解“教育与生活”?    答:(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答:(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答:(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定新的教学观。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答:(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14.教师的关注?    答:(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答:(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答: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17、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答: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8、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19、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20、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⑶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⑷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⑸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变化: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⑶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1、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答:1.学生是发展的人:⑴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学生是独特的人:    4学生是完整的人;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⑵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5.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22、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⑴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3.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23、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答: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4、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5、本次课程改革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   答: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2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27、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请具体谈一谈?   答: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28、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29、谈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这句话的理解。   答: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3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   答: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31、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32、教的职责在于帮助,谈谈你如何帮助学生。  答:1、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33、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34、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35、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36、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37、请你说出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答: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共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教学模式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38、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或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趣味性和直观性更强。39、请你谈谈课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课程是由教课书、其他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物系统。简而言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环境等因素的整合。40、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1、培养智力因素。2、培养非智力因素。3、使学生具备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4、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5、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41、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可利用哪些课程资源?答:直观教具(含图片)和实物、录音、录象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幻灯、自制图片报纸等等。42、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   答: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请你概括地说一说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答: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44、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答:1、注意成员搭配;2、培养合作学习习惯;3、把握恰当时机;4、转换教师角色,指导、参与合作。 45、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原则;5、直观性原则;6、循序渐进原则;7、巩固性原则;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46、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法?   答: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教学方法是多因素构成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此应做到:⑴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⑵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⑶教法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47、做为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1、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2、良好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49、智力包括哪些内容,核心是什么?   答: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50、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包括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化、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51、简要说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1、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2、课程的综合。3、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4、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5、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2、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53、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答: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54、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答:1、学会求知的能力  2、学会做事的能力3、学会共处的能力   4、学会发展的能力55、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十六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56、什么是教学方法?   答: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 57、什么是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58、什么是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59、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60、什么是学习方法?   答:学习方式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61、如何理解“学生是独特的人”?   答: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62、“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行业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63、实施综合性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64、请你谈谈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答: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65、什么是成长记录袋?谈谈应该如何运用?   答:成长记录袋,也被翻译成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依次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6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答:1、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67、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68、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请你说说课程资源包括哪两方面?请举例说明。答:1、课内资源:教科书、教具、教参等;    2、课外资源:网络、图书、社区、参观、访问等。69、新课程强调课程管理体制应分三级管理,请你说说是哪三级。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70、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   答:1、学习目标的多元性。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4、解决问题的探究性。5、学习形式的灵活性。6、学生参与的全员性。7、课程层次的多样性。71、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答:1、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3、教学目标4、教学流程5、教学反思72、我国现在进行的是第几次课程改革?我区是从哪一年大面积启动这次课程改革的?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答:第八次改革。大面积启动是2002年秋天。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73、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74、当前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你如何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答:1、采取积极的态度正视压力。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3、经常锻炼身体。4、和朋友谈心。75、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有效措施?答: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知识。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76、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答:1、组织多样性活动。   2、在提问上下功夫。3、利用小组进行学习。4、适当表扬。5、让学生参加活动。6、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77、气质一般分为哪些类型?   答: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78、说说你对校本教研的理解,请你举例说明。   答:校本教研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校为本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形式。    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等。79、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8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教书育人”,我们应该理解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能理解为教书和育人,更不能理解为教师的主业就是教书。我的这一观点,作为成年人应该是很容易接受的。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当过学生,在学生时期也都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又有多少书本知识能长留在我们大脑中并发挥作用呢?而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生存的意识、处事的能力、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根本的应该是学这些东西。我们要知道“在学校里我们把学生训练成知识的奴隶,那么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一定只能做奴隶”的道理。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树立“育人第一”的思想,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放在育人上面,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人、发展人而进行。对此,可能会有很多教师反对,“我们质量怎么办呢?我们的升学率怎么办呢?”等等。老师们,不要有什么顾虑,我在这里绝对没有唱高调,更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这是我自己多年工作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事实上,把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质量只会提高,不会降低。你想,育人的工作到位了,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端正了处世的态度,有理想了,有目标了,你还担心我们的教学不能落实吗?你还有必要天天监督学生吗?相反,那些不顾学生的感受,天天向学生要分数,逼学生做作业的教师又有多少成了优秀教师呢?有多少学生尊敬你呢?    如果我们的认识都能统一到这上面来,那么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行为都会有较大的改观,我们的学生就会在快乐向上的环境中成长。    83、“三维目标”指的是什么答:⑴知识和技能、⑵过程和方法、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复习题(一)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二)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新课程与评价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3.探究教学观念: (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  (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1.校本教研:(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  (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八)新课程本身1.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 (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新课程理念和创新  考试题(卷)案例分析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这次课程改革的总纲是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它规划了21世纪( 前 )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2、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规范 )和( 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 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把(过程 )和(方法 )、(知识 )和(技能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纬度加以阐述。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4、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是(全球化)(信息化)( 个性化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过去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  B     )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学生的(A      )  A生活世界          B科学世界2、建立( C  )的评价制度是本次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全新的理念。 A 终结性             B 过程性         C 发展性3、此次新课程理念里的培养目标是(  B   ),重在(A ),而不仅仅是( C )。A成人  B整体的人    C成才三、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8分)1、         校本课程:2、         课程资源:四、简答题(共26分)1、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什么?(12分)2、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6分)3、新课程理念里所讲到的课程资源和教材的关系是怎样的?(8分)五、案例分析:1、“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诗意。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请用新课程理念分析之。(10分)培养学生包括想象力在内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全愈的儿子黄矿岩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研究并撰写论文,黄全愈的儿子当时8岁。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一天,二年级的儿子回到家就对父母提出要求,带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因为他正在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这是学校老师给布置的家庭作业。两个小时之后母子二人就从图书馆借回十几本关于蓝鲸知识的参考资料。随着儿子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和对蓝鲸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断地从他那儿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蓝鲸一天要吃四吨虾、蓝鲸的寿命是90——100年、蓝鲸的怀孕期是300——330天、蓝鲸的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蓝鲸的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60人、蓝鲸的主血管可以任一个人爬进去。后来黄矿岩完成了他的论文:封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以及在蓝鲸前面一惶惶张张逃生的小虾,还有他的名字,论文包括四个小题目:介绍、蓝鲸吃什么、蓝鲸怎么吃东西、蓝鲸的非凡之处。试用新课程理念去分析说明此案例,是否在这里只有“论文”才是他的“劳动成果”?结合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分析(10分)论文之外才是他的劳动成果,比如:自我确定论文主题、自己寻找资料、整理资料、写出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他的这一过程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特点 3、“听课的尴尬”:科技课的内容是“新旧五元人民币的区别”,课前教师在每个学生的座位上各放一张新版、旧版的五元钱人民币。上课了,教师简单地进行导入,学生开始观察了。他们边观察边记录,课堂显得十分沉静。开始交流成果了,第一个学生说了八点区别,第二个学生只讲了四点。老师看着第二个学生,问道:“你记录了这么多,怎么只讲了四点呢?“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讲到的,我就没有重复,只是做了些补充。”老师说:“这样回答问题好”有一个学生平时可能不大公开发言,回答有些紧张,老师耐心地听他讲话,并投以鼓励的目光,这个学生则渐渐地自然起来。一堂课很快结束了,老师表扬每个学生都很认真,都通过自己的探究学到了知识。结合新课程理念分析上述科技课老师的课;另试从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分析该教师的成功。(14分)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观察、交流)、教师鼓励、暗 实施新课程综合能力考核试题集—(理论题)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 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育性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判断(×)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四、简答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P8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15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答案:(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 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8.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五、论述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举例略)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新课程改革试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       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       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       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  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  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  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  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  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1     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把原大纲中的七个部分缩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并分学段进行说明;删去了原大纲中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课程实施建议,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三部分,并分学段加以阐述。风格上的差异。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在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减少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改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从程观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主以下几个方面: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案例中赵老师对学生关注不当,他仅仅关注考试学科的成绩,表现了教育关注的狭隘性。对考试学科以外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也应给予关注,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案例中的赵老师仅仅关注学生“考试关”的通过,对学生近期发展不能全面关注,对学生的中远期发展就更难以顾及。 3.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刘勇期中考试两门不及格,还写诗,这种需求是合理的,应当允许,也应当得到满足。而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合理的应当的学习需求不被认可,不被接受。这样不但使学生的成长受到挫伤,也使学校适应学生发展的功能大大降低。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习被看作是统一的共性的活动。对学习的指导,也采取一种灌输的方式。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在教师不当的关注中,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任教师灌输。学生的尊严,是在受尊重的人际环境中形成的,教师要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让学生永远带着希望和信心。教师关注不同,所引发的后继活动和教育后果也不同。它的影响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关注不同―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结论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应和表现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事实说明,许多教育效果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可以看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世界。请举例说明你所教学课的课程标准: 例如,对科学探究的目标规定,第一个目标是知道科学探究实际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目标是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见这些规定,都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对过程,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以较大的灵活性。(2部分)1、新课改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其一、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其二、思品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其三、课程结构单一,封闭;其四、课程内容陈旧;其五、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其六、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其七,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3、先进国家课改的启示:1)课改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也重视价值观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发展。3)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关注学生经验。4)采用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4、针对课改弊端提出六项具体目标:一、改变课改过程过于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快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谈谈你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理解: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的部分的分量保持相对平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指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包括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社会需求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而社会需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的差异。6、新课程如何克服过去教学内容上的“难、繁、偏、旧”的弊端:第一,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新课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1)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流合作的能力7、教师的关注:1)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2)关注学生长期发展;3)关注学生不同的需求,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4)关注学生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5)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8、教师关注的升华: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9、教师的关注不同——对学生的观察点不同——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态度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映和表现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 10、新课改与传统课程环境有什么不同?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变学生为中心;变单方向发展为多方面发展;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变被动反映为有计划的行动;变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为具有选择性的内容变孤立的人工背景为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11、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那些变化?⑴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①、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②、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⑶教师应成为研究者12、什么是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1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体验性4)独特性5)问题性14、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从现状看,我国目前教与学的方式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从理论上看,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转变学习方式。15、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合作学习: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成而言的。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16、如何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①要明确教师的职责②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③确立新的教学17、教师教学职责: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16、评价:是评定的简称,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只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18、综合能力的测试目标:①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②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③体现基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19、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1)接受和储存信息2)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3)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20、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①评价的目光应面对个性②评价内容应指向个性③评价方法应展示个性④ 评价结果应激励个性21、新课改所提倡的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观”: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建立促进课改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2、评定:坐在某人的旁边帮助他,咨询性评价。23、“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内涵: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浅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24、“发展性评价观”遵循的理念: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5、“发展性评价观”的基本特点:①评价内容多元化—从过分倚重学业成绩转向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②评价结果的效益化—从注重鉴定与选拔转向注重激励③评价方式的动态化—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转化。④评价模式的质性化—从单项性转向多元性和交互性。26、评价的五个功能:1)反馈调节2)展示激励3)反思总结4)记录成长5)积极导向27、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1)学生观2)发展观3)知识观4)课程观2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上的人 29、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转移。云南省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15分)  1、(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  2、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3、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4、心理辅导的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这是基本目标,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是高级目标。  5、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叫做(具体)迁移。  6、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做出系统解释的是(形式训练说(或官能说))。  7、加涅按学习结果分类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8、学生的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9、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而皮亚杰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  10、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1、桑代克根据实验提出的学习定律中,(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  12、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13、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4、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15、(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25分)  1、态度与品德实质相同,没有区别。错误。二者实质相同,但有一定的区别(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品德不良。(2)价值的内化程序不同。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其中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2、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一定能产生相应的效应。错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心理因素。  3、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确。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三、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正确。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5、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是无心理疾病。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四、简答题(20分)  1、什么是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师进行那些角色创新?一、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二、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三、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四、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3、说明头脑风暴训练的基本思路与做法?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时,应遵循四条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拓宽思路,产生互动,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创造性。  4、学习策略的特征是什么?四个特征:第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第二、是有效学习必需的;第三、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第四、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是什么?(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过度学习是必要的,但注意有时引起学生疲劳也不好)(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五、论述题(30分)  1、结合实际情况,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一、有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四、价值辨析:讨论交谈等。一种观念要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1、自由选择;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赞赏(4、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5、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7、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赋值过程”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奖励: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惩罚:当不良行为出现时,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  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也有效。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一)竞赛的作用:1、积极作用: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好。2、消极作用:(1)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2)对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励。(3)对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4)对不合作是一种鼓励。此外,还表现在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二)运用原则:1、要慎用少用。2、要注意方式:一方面题目不宜过难,另一方面不宜只在少数优秀学生中进行。(1)按能力分组竞赛(2)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用昨天和今天比。  二、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一)作用:一般说来,应奖励多于惩罚。奖励过多也有负面作用。批评更不宜过多,但是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对学生有促进作用,但运用不当,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二)应注意的问题: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把奖励与惩罚看成是增强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正、适当。另外奖励的方式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3、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一)学习结果反馈的激励作用(二)反馈的原则:1、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2、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如作文只指优良等,不如用眉批、评语等形式指出优点及不足。   四、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适当扩展)。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向选择题(30分)  1、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ACD)这几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A、学习过程B、实践过程C、教学过程D、评价/反思过程  2、20世纪60的年代以来,随着控制论功能模拟思想向心理学的渗透,终于找到了确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的()。  A、心理模拟法B、检验修正模型C、探究合作法D、实验控制法  3、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ABCD)  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  4、属于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的有(ABD)  A、流畅性B、变通性C、探究性D、独创性  5、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主要有(ABCD)  A、指导模式B、治疗模式C、发展模式D、社会影响模式  6、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BCD)几个阶段。A、关注成绩B、关注生存C、关注情境D、关注学生  7、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由(B)提出。  A、奥苏贝尔B、班杜拉C、马斯洛D、陆钦斯   8、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经历(BCD)几个阶段。  A、认知B、依从C、认同D、内化  9、学习策略的几种成分是(ACD)  A、认知策略B、调节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10、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ABD)几个方面。  A、请求B、拒绝C、能自我安慰D、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11、问题解决的特点有(ABC)  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独创性  12、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BCD)几类。  A、道德规范的学习B、知识的学习C、技能的学习D、行为规范的学习  13、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心理因素主要有(BC)。  A、自卑B、心理冲突C、特殊的人格特征D、刚愎自用  14、关于反思的方法,属于布鲁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有(ABCD)  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交流讨论D、行动研究  15、(D)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A、  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1877年)       B、彼得罗夫斯基《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72年) C、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1921年)   D、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1903年)  16、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C)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17、一位同学智力年龄为12,实际年龄为10,这位同学属于A()  A、正常儿童B、智力超常儿童C、弱智D儿童D、品德良好儿童  18、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一个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这种同化模式属于(B)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组合学习D、推理学习  19、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A)。  A、命题网络B、产生式系统C、图式D、认识结构  20、属于操作技能的特点的有(CD)  A、内潜性B、简缩性C、展开性D、客观性21、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ABCD)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B、替代经验C、言语暗示D、情绪唤醒  22、相同要素说是由(AB)提出,是对形式训练说的一种挑战。  A、桑代克B、伍德沃斯C、奥苏贝尔D、贾德   23、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C)。  A、4—6岁B、6—8岁C、8---10岁D、10—12岁  24、(D)心理问题的现象包括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触摸路旁的灯柱、踩路沿走等。  A、儿童多动综合征B、学习困难综合征C、儿童厌学症D、儿童强迫行为  25、全身松弛训练中“紧张——松驰”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由(C)创立。  A、罗森塔尔B、弗洛尹德C、雅各布松D、皮亚杰  26、俄国教育家(A)于1867年—1869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  A、乌申斯基B、赞可夫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  2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ABC)  A、环境B、智力C、个性D、天赋  28、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一般包括(BCD)。  A、实例B、名称C、内涵D、外延  29、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而言,智力活动一般要经过(ACD)几个基本环节。  A、审题B、构思C、联想D、课题类化   30、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属于奥苏贝尔提出的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的有(BCD)  A、最近发展区B、逐渐分化C、整合协调D、先行组织者 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教育学分类辅导资料及答案一.选择题:“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B.埃及C.希腊D.罗马    (B)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B.埃及C.希腊D.雅典  (D)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  (C)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  (D)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B.埃及C.斯巴达D.雅典  (C)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  (C)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  (D)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  (D)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  (D)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A)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  (A)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A)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翟D.荀子(A)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A)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A)“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B.《论语》C.《礼记》D.《中庸》(A)“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A)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德莫克里特(A)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A)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B)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B.教育学C.教育论D.德育论 (C)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  (A)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康德C.卢梭D.裴斯泰洛齐(C)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康德D.洛克(D)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B.卢梭C.康德D.裴斯泰洛齐(A)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A)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B.夸美纽斯C.康德D.赫尔巴特 (D)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D)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D.课堂中心 (B)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C)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D)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B.儿童中心C.课堂中心D.教材中心  (B)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斯基  (A)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斯基  (C)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巴班斯基 (B)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2.1)           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  (C)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生产力(D)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布鲁钠B赞可夫C舒尔茨D皮亚杰  (C)“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A1948年B1952年C1958年D1960年(D)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文化  (B)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制度化B系统化C体制化D全面化  (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3.1)            A系统性B能动性C客观性D主观性  (B)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  (C)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皮亚杰  (C)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墨子C孔子D荀子  (D)提出“白板说”的是             A华生B洛克C卢梭D格塞尔  (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有针对性B因材施教C抓住成熟期D循序渐进  (D)“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  (B)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差异性  (D)“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不均衡性C阶段性D顺序性  (A)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成熟B遗传素质C环境D教育  (B)“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二因素论  (B)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素质B环境C个体主观能动性D教育(C)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C)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4.1)    A教学目的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  (B)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原则(A)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控制作用B制约作用C促进作用D指导意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主要方法B重要方法C唯一方法D特殊方法(C)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D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任务C教育的内容D教育的规律  (A)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高水平的智力B实践能力C健康体魄D创新精神(D)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实践能力的培养B思维能力的培养C想象能力的培养D创新能力的培养(D)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5.1)  A潜在性  B现实性C特殊性 D可塑性   (D)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实践的属性  B社会的属性C自然的属性  D现实的属性  (C)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  B动机 C条件  D基础  (A)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A认识  B设计C设想  D安排  (D)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A隐私权  B人身权C名誉权  D荣誉权  (B)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C)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   A正常的保护  B热心的保护C一般的保护  D特别的保护  (D)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A人格尊严权决定的B人身自由权决定的C隐私权决定的D名誉权决定的  (B)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B隐私权决定的C人格尊严权决定的D荣誉权决定的(C)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系统化   B多样化C复杂化  D专门化  (B)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A)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管理能力  B控制能力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C)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必然要求  B必然结果C心理前提  D必要保证  (D)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  B任务C途径  D结果  (A)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自由发展  B自主发展C自愿发展  D自动发展  (B)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权利 B威严C权威D人格力量(D)教育改革的核心是(6.1)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C)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   B学生C班级  D课程  (D)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   B斯宾塞C赫尔巴特  D杜威  (B)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A)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C画、写、算  D读、写、算    (D)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B)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地方课程   B研究型课程C知识性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A)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学校课程   B技能性课程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D)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   B工具性课程C拓展型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B)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C研究型课程  D学校课程  (A)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C)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C)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A)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D)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B)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提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  (C)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A基本要求      B基本原则C基本手段   D基本途径  (D)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D)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7.1)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C)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  (B) 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A注意力   B观察力C思维力    D想象力(C)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C荀子    D墨子(A)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C凯洛夫    D夸美纽斯(D)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    D凯洛夫(B)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C)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D)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B)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D)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C)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A)“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B)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8.1)A备课B上课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课外辅导(B)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  (A)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B检查作业C课外辅导D课后练习(C)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A信度B难度C区分度D效度  (D)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A)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教学程序B教学步骤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阶段(C)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班级上课制(B)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B卢梭C洛克D夸美纽斯(D)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1856年B1860年C1862年D1866年  (C)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9.1)      A德育目的B德育原则C德育规律D德育目标  (D)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C)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A)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A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C)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知B情C意D行(A)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D)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  (B)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C)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D)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C劳动D共青团活动(A)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榜样法B说服法C陶冶法D锻炼法(B)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C)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A)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B)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B皮亚杰C麦克费尔D班杜拉(D)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10.1)A共青团组织B教导处C总务处D班级  (D)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洛克D卢梭(A)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B班级信息C学生D班级资料(C)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A)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C)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  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D) 二、填空题: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_家庭教育_、_社会教育_和_学校教育_。《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      学校名称。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  壬寅学制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 癸卯学制 。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  四书  。先秦时期,以  墨翟 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  中。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大教学论》   。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   ,其代表作是《爱弥尔》。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洛克  。主张绅士教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儿童中心主义。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凯洛夫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 赞可夫 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义务教育是国家用 法律形式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免费学校教育。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2.1)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个体身心发展。(3.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 本质的特征。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  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成熟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外部条件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所谓 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个性亦称人格 ,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 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 劳动观点和习惯 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  ,是一种精神状态。.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 的人。(5.1)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矛盾运动。.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  环境  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主导作用。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 社会权利 。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  、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  ,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  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 教育专业 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教师的 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授受关系 。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相互促进 的关系。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 的关系。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6.1)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   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 课程任务 来划分的。所谓国家课程,是由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 的形式出现。课程是随  社会的发展  而演变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 对学科的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  、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 科学的分类 为依据。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周课时等。教学大纲又称 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一般是由说明和 本文 两部分构成的。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  教学大纲  的具体化。 课程实施是指把  课程计划 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单元 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  的问题。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课程评价 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目标评价模式 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7.1)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 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8.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课的结构是指课的_基本组成部分_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辅导是_帮助和指导_学生学习的活动。试题类型可分为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供答型试题可分为简答式试题和_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空题。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和组配式试题三种。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_自评_的能力。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__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_。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京师同文馆_。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_根组教学_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_道尔顿制_。教学策略的基础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列方面可分为直线式、_分支平行_、螺旋式和综合式等。教学策略的类型可分为内容型、_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形式型策略就是以_教学组织形式_为中心的策略。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_技术_为中心的策略。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_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策略。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社会德育_等形式。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心理健康教育_。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生活辅导_和择业指导三个方面。 德育过程是_个体社会化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德育内容_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学生已有品德水平_之间的矛盾。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放任的、民主的、三种。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