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0 KB
- 2022-04-22 11:32:4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文学概论》自测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文学艺术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其间也有____________的参预。2.____________把"摹仿"作为文学理论的"首要的原理"来讨论。3.再现说主张艺术来源于____________,并____________。4.表现说把文艺归结为作家的____________的表现,主张创作只需要从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是一切艺术的生命。6.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是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7.一般的艺术分类是依据它们____________的手段不同,把艺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9.罗马时代的____________要求文学"寓教于乐"。10.文学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作用应是它的____________。11.文学的倾向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2.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3.在强调题材多样化的同时,也应倡导写____________。14.在叙事类作品的题材三要素之中,____________最重要。15.发展,是____________的逐步展开和深化。16.文学作品的主题是蕴蓄于具体生活的_______和_______之中并借以_______的,一般并不直接说出。17.文学作品中也有议论成分,但都是作为作品____________的构成成分而存在的。
《文学概论》自测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文学艺术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其间也有____________的参预。2.____________把"摹仿"作为文学理论的"首要的原理"来讨论。3.再现说主张艺术来源于____________,并____________。4.表现说把文艺归结为作家的____________的表现,主张创作只需要从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是一切艺术的生命。6.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是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7.一般的艺术分类是依据它们____________的手段不同,把艺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9.罗马时代的____________要求文学"寓教于乐"。10.文学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作用应是它的____________。11.文学的倾向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2.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3.在强调题材多样化的同时,也应倡导写____________。14.在叙事类作品的题材三要素之中,____________最重要。15.发展,是____________的逐步展开和深化。16.文学作品的主题是蕴蓄于具体生活的_______和_______之中并借以_______的,一般并不直接说出。17.文学作品中也有议论成分,但都是作为作品____________的构成成分而存在的。
18.____________指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19.文学作品语言的审美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0.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的方式主要有:①____与_____;②______与______;③行动描写与对话描写。21.体裁是指____________的具体文学样式。22."四分法"就是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____________四个大类。23.杂文是____________的政论文。24.鲁迅认为悲剧是"将____________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____________"。25.创作灵感这种思维现象大概有三个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6.文学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7.典型人物的个性,是这个人物区别于其他相似人物的____________。28.概括化的使命是帮助作家创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物形象。29.意境的虚实结合有两条途径,即____________的方法与____________的方法。30.作家在创作中主要运用____________思维,但同时又需要____________思维。31.风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中____________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32.____________著廿四《诗品》33.《论崇高》的作者是古罗马的____________。34.艺术构思的中心任务的____________。35.在文艺的起源问题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仿说和劳动说。
36.____________认为游戏先于劳动,劳动是游戏的产儿。37.心灵表现说认为____________是艺术产生的动因。38.____________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有力提倡者。39.普列汉诺夫在《____________》一书中,阐述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40.文学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____________的制约。41.鲁迅在对待民族文学的遗产问题上,曾提出"____________"的口号。42.继承是革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革新是继承的____________和要求。43.高尔基曾经说"在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4.____________是现代主义文学众多流派中第一个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真正开始。45.在文论史上,较早系统地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进行思考、比较的当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6.高尔基在190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作。47.____________在人类文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48.毛泽东在《____________》中提出了文艺为广大劳动人民,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49.只有那种获得了____________的阅读活动才是文学鉴赏。50.文学鉴赏是读者的一种____________活动。51.文学批评是融合了____________的美学批评。52.所谓文学批评的创造性,就是文学批评中具有批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二、选择题1.文学创作的源泉是()A.灵感B.社会生活C.自我情感D.文学遗产2.提出在阶级社会中,文学"都带"阶级性,"而非只有"阶级性的是()A.毛泽东B.鲁迅C.列宁D.高尔基3.恩格斯说:"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这句话说明()A.作品不要流露作者的见解B.作者的见解应该表现得隐晦C.作品的倾向要通过情节与场面流露出来D.作家的见解应通过真实生动的形象显现出来4.文学作品语言的最主要特点是()A.感染性B.形象化
C.音乐性D.逻辑性5.一切文学作品()A.既有结构又有情节B.只有结构没有情节C.都有结构,但不一定都有情节D.都有情节,但不一定都有结构6.把典型人物称为"熟识的陌生人"是()A.别林斯基B.车尔尼雪夫斯基C.高尔基D.鲁迅7.形象概念与典型概念的关系是()A.形象即典型B.典型属于形象范畴C.形象属于典型范畴D.形象与典型无关8.提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9.经济对文学的发展起着()A.直接的作用B.最终的决定作用C.重大影响作用D.一定的影响作用10.对待文学遗产,我们应该()A.兼收并蓄B.全盘否定C.采取分析的态度;遵循批判吸取的原则D.批判继承并加以革新创造11.文学的民族特色,从文学形式方面看,首先表现在()A.文学语言上B.形象结构上C.体裁样式上D.表现手法上12."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论断的提出者是()
A.列宁B.马克思C.恩格斯D.别林斯基13.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活动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要受()A.鉴赏客体的制约B.作家创作的制约C.鉴赏主体的制约D.文学批评的制约14.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A.只有一致性,没有差异性B.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对立统一C.只有差异性,没有一致性D.同中有异,异中有同15."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了文学鉴赏()A.只有主观差异性B.只有客观一致性C.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D.差异性与一致性可以并存
16.文学批评标准有各种提法,恩格斯提出的是()A.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B.美学的历史的标准C.真、善、美的标准D.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标准三、判断题1.描写非现实或超现实的文学作品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2.文学的真实性是一种倾象,它是借幻觉产生的一种更高的真实。()3.一切文学作品都有倾向性。()4.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被反映的社会生活。()5.我们既要反对题材无差别论,又要反对题材决定论。()6.主题是题材的灵魂,所以文艺创作应当"主题先行"。()7.文学作品的结构实际上是指文学作品的某些格式。()8.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9.形象思维是非理性的直觉思维。()10.有情无境,不能形成意境,有景无情也不能形成意境。()11.典型人物都有阶级性,所以一个阶级只能有一个典型。()12.文学从属于政治。()13."推陈出新"就是推倒过去的文学,创造新的文学。()14.社会主义文学就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
15.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6.一切文学作品都可以引起欣赏者感情的共鸣。()17.文学批评离不开文学创作,但文学批评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四、解释题1.艺术真实2.文学的倾向性3.艺术形象4.文学的美悦作用5.文学的认识作用6.情节7.创作意图8.表现手法9.描写10.悲剧11.艺术技巧12.典型形象13.典型环境14.典型化15.意境16.艺术想象17.文学风格
18.创作个性19.文学流派20.文学的人民性21.文学的继承性22.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文艺是"第二自然"?2.在文学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是怎样的?3.文学的真实性包括哪几种对立因素的统一?4.艺术形象在哪些方面不同于生活中实在事物的形象?5.简述题材与素材的关系。6.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7.简述为什么艺术技巧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8.艺术构思的三个阶段是什么?9.艺术典型包含哪些内容?10.典型化有哪些具体方法和途径?11.意境区别于典型的艺术特征有哪些?12.现实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13.文学批评有什么作用?六、论述题
1.怎样理解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2.为什么说文学鉴赏的过程是一个鉴赏主体由作品形式到作品内容,再由作品内容到作品形式的过程?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无意识2.亚里斯多德3.生活再现生活4.心灵或本能主观自我5.真实6.人人的生活7.塑造形象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8.孔子9.贺拉斯10.审美教育作用11.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审美倾向12.题材主题13.重大题材14.人物15.矛盾冲突16.画面形象描绘自然流露
17.艺术画面18.高尔基19.音乐性形象性象征性情感性20.概括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21.表达作品内容22.戏剧文学23.文艺性24.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25.突发性直觉性创新性26.艺术积累阶段艺术构思阶段艺术表现阶段27.性格特征28.深刻的普遍性意蕴29.寓虚境于实境化情思为景物30.形象抽象31.创作个性32.司空图33.朗吉拉斯34.构思艺术形象35.游戏说巫术说心灵表现说36.格罗斯37.情感
38.普列汉诺夫39.没有地址的信40.经济基础41.拿来主义42.基础前提目的43.浪漫主义现实主义44.象征主义45.歌德席勒46.母亲47.列宁48.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49.审美享受50.再创造51.社会批评52.独特的发现独到的见解二、选择题1.B2.C3.CD4.B5.C6.A7.B8.A9.B10.CD11.A12.C13.AC14.BD15.CD16.B三、判断题1.-2.+3.+4.-5.+6.-7.-8.+9.-
10.+11.-12.-13.-14.-15.+16.-17.+四、解释题1.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加工和变形,是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创作主体根据他的个性、气质、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媒介的特性,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的结果。2.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所流露的作家的创作目的、生活认识、爱憎感情和审美理想,是体现文学形象或意境中的作家主体方面的特征。3.指艺术中能够诉诸人的感觉和感情、反映外在世界和人的内心生活的一切感性形式。4.在欣赏文学中,文学作品给人以情绪上的激动和感觉上的快适,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就是文学的美悦作用。5.是指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能力。6.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谓之情节。它是人物性格成长和构成的历史。7.指作家通过对特定生活图景的描画所要反映的生活,表现的思相感情的主观设想。8.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所采取的各种表现手段,又称为艺术手法。9.是作家用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等的形态、特征进行具体生动描绘的一种手法。10.通常是指一类内容严肃、格调崇高,表现正面主人公的失败或毁灭的戏剧。11.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指的是熟练地运用创作手法与技术去创造活的形象,展现活的灵魂,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迷人地表现生活逻辑的能力。12.主要是叙事作品中达到典型高度的人物形象。指作家审美力和生命力所创造的、蕴含丰富的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性三个层次相交融的、完整而有生气的性格整体。是一种多维的形象结构。
13.是叙事作品中达到典型高度的环境描写。指深入显现民族文化历史积淀、真实反映时代社会矛盾的本质特点、环绕并适合典型人物进行活动,展现灵魂的独特个别的环境。14.是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和过程。指作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审美创造,使一般生活形象转化提升为具有独特个性和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的方法和过程。它包括个性化和概括化两个同步完成的组成部分。15.是抒情文学创造的一种审美境界。指抒情性作品中的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16.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和重要特征。指艺术创作中以生命动态的活人为主要对象,以感受和体验为主要方式的想象活动。17.是指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浸透作家的创作个性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岁月和艺术格调。18.是作家在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等精神特点和总和。19.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在文学见解、创作原则、审美追求、艺术风格、政治思想倾向等方面基本上相同或近似的一些作家或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20.当文学作品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提出了人民所关切的重大问题,并且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时,就具有了人民性。21.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历史留传下来的文学遗产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养分,受到业已形成的文学惯例和传统的影响,这就是文学的继承性。22.是指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它对读者具有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具体内容。五、简答题1.①文艺是以社会生活作为源泉,离不开"第一自然"。②但是文艺创作是一种主、客体融为一体的意义创造,作家笔下的现实决不仅仅是对生活现实的"复制",而是体现了作家创作个性和态度的,所以可以说是"第二自然"。
2.①艺术品(包括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现实的存在,也成为艺术家个性的实现和确证。②艺术(包括文学)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达到了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再现之中有表现,表现之中有再现,没有纯粹的再现,也没有纯粹的表现。3.①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体现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体验和发现,即表现了作家的个性,又揭示了生活的本质。②可能与现实的统一。既有近似生活的一面,又有不同于生活真实的一面。它写的只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③个别与普遍的统一。在艺术中,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现象与本质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4.艺术家既可描绘现实中一切本来具形的事物,也可给不具形的思想感情、现象、幻想、梦境、潜意识等披上形象的外衣,赋予感性的形式。5.①艺术形象不仅反映了对象的特点,也体现了艺术家本身的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独特感受。②艺术形象的塑造不一定追求外表的酷似,贵在以形写神,必要时还不妨变形。6.①从语言的直观层次来看,诗歌具有韵律之美和高度凝炼的特点。②从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看,特点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③诗歌特征的第三个方面是结构上的跳跃性。7.①艺术技巧是使生活变成艺术和必要手段。也就是说,艺术技巧是使艺术家的艺术灵感和审美意蕴得以外在化、对象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②艺术技巧是使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意蕴的必要手段。③艺术技巧是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8.①生活形象的触发和艺术形象的受胎,可以称为发轫阶段。②艺术形象的具体酝酿和发展,可以称为酝酿阶段。③艺术形象的趋于成熟或基本完成阶段,可以称之为形成阶段。9.①在生命性的基础上,普遍性与个性的统一。②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丰富性与特征性的统一。③在审美的基础上,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10.①是在广泛集中概括大量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塑造典型。即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②是以生活中某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原型为主干,适当地整合其他生活素材塑造出典型形象。即鲁迅所说的"专用一个人",并加补充的方法。11.①在情感的基点上,意与境互相渗透,和谐统一。②意境是一个和谐广阔的情感活动的艺术空间,具有丰富的蕴藉的情思内涵。③意境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12.①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现实主义的作品正视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人生。②现实主义在塑造形象、营构作品的世界时,按照外在客观世界固有面貌和生活自身的逻辑,力求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③就创作手法而言,现实主义较多采用的是写实。只有写实手法才与现实主义要求客观再现社会生活相契合。13.①帮助作家正确认识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学创作的能力。②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提高鉴赏能力和艺术趣味。
③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加深文学规律的认识,繁荣文学事业。六、论述题1.①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体现为内容决定形式和形式对内容积极反作用的统一。②内容先于形式,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就文学作品而言,总是先有了特定的内容,而后才产生作为艺术创作成果的独特表现形式。③从创作过程看,作家对生活有了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深切的领悟理解并构成了特有的审美意识之时,才选择一定的形式(表现手法和构成方式等)来表现。④从文学发展过程看,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中内容因素较之形式因素活跃得多,几乎与生活同步,形式因素并不直接受制于社会生活,是为适应内容的需要而缓慢地变化的。⑤内容决定形式,决不意味着形式是内容的附属物。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内容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作品形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与内容相适应的较完美的形式,可以增强作品艺术力量,充分发展内容的价值,反之,则损伤内容的艺术体现。2.①文学创作过程是由内容到形式。文学鉴赏正好相反,它是从形式到内容。即先接触到作品的外在形态,然后再深入到作品的内在意蕴。鉴赏者首先要接触作品的语言文字层面,了解语言文学的意义,继而进到作品的形象,情感层面、再进到作品的主题、观点层面,这就是由作品形式到内容的过程。②但是鉴赏主体并不到此止步。在领悟作品的主题、观点之后,人必然要对作品品评、把玩一番。这既有内容方面的因素,又有形式方面的因素,其中往往是对形式美进行鉴赏。因此,文学鉴赏的过程,又包括从内容到形式的过程。第一编本质论第一章(一)试用辨证唯物主义说明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答:第一,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除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
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古代的、外国的文艺作品,也能供作家创作时借鉴和利用,但“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第二,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创作技巧等都来自生活,写实的与虚构的、曲折的与直线的……统统来自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二)什么是艺术虚构?为什么说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答: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了,虚构就寸步难行。(三)再现和表现有何区别?为什么说表现也要以生活为基础?答:文学创作的复杂情况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有的是重再现的,有的是重表现的。所谓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所谓表现是指注重抒烈军属作家内心的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由此,一切抒发内心世界的、注重表现的作品,也是以生活作为基础的。(四)怎样理解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答: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摹仿、简单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它既服从自然又不等于自然,而是作家创作的“第二自然”。因此,所谓能动反映就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的反映。(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具体表现是什么?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变位与变形。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变位了变形的物质。”在文艺创作中,通过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变位、变形,改变客观事物的外貌,和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最常见的、也是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例如:王维“雪里芭蕉”是变位,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是变形。第二,以形传神,显现意蕴。作家反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的“神”,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意蕴”则是总比直接显现出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第三,渗透个性,表现心灵。文学不是纯然的自我表现,但作家可以而且也必然会在作品中表现“自我”。只要这个“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时代、人民息息相通,那么表现自我心灵就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的深刻表现。(六)什么是文学的艺术真实性?试举例说明。答:人们所要求的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性。艺术形象是虚构的,可它又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艺术真实。第一,艺术真实是假定的真实,是“假”中求真,它与自然主义的机械的摹仿是对立的。艺术真实不是照抄生活的真实,而是对生活真实进行必要的选择、提炼、集中、补充、推断、虚构和想象,进行重新的创造。艺术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即具有假定性、虚构性的突出特性,然而是这一切都是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和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的。(例如: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但文学作品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都是艺术的真实。)第二,艺术真实既要符合客体的本质规律,又要切合主体的情感规律,它与主观随意性是对立的。艺术真实既不是纯客观,也不是纯主观的,而主客观的统一。(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男主
人不会开枪自杀,女主人也不会卧轨自尽,而人物性格上来已形成,在那种情势下,都是合乎合乎生活逻辑的。)1.艺术真实要符合描写客体的本质规律,体现生活固有逻辑。2.艺术真实要切合作家的情感逻辑。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性的基本特征是假定性、真理性和真诚性的统一。假定性使它与生活真实区别开来,真理性使它与表面*真区别开来,真诚性使它与一般科学真理区别开来。(七)什么是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是怎样的?答:这种因作家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表现出对生活的明确评判,流露出对特定生活的褒贬、爱憎等情感态度,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倾向性。第一,在文学作品中,真实性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艺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它能深入到生活的深层,提示出生活固有的本质规律。而作品进步的倾向性,并不是作家主观随意的偏见,是从作品所描写的冲突产生出来的。因此真实性与进步的倾向性不但是一致的,而且真实性还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第二,在文学作品中,进步的倾向性可以加强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是作家在进步的世界观指导下,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情感态度,因而是合乎生活的内在规律的。进步的倾向性不但不会削弱真实性,反而能加强真实性。第二章(一)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什么?答:1、文学的独特内容是生活的审美属性。“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科学以客观事物自然的、社会的属性和规律为内容,不管它们有没有审美特性,而文学则以交融了各种因素的具有审美特性的生活为内容。
2、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人生活的整体。审美是文学内容的根本特性,这就决定了文学内容的另一个特征——所写生活的整体性。所谓生活的整体性是指生活现象和本质统一为一个完整体的特征。文学是美的领域,审美是其内容的根本特征,这就要求它反映生活内容的整体性。(二)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形式是什么?答:文学和科学的不同形式是其内容的不同所决定的。科学的内容是揭未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这就决定了科学必须运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文学的内容具有审美特征的整体性的生活,这就决定了文学必须动运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三)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具体可感性。作为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仿佛能凭人的感觉器官具体感受得到的特性。由于生活中的事物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作家在写这些事物的形象时,就应根据创作的实际需要,通过自己的描写从多种感受去建立形象,使艺术形象获得具体可感性。2、艺术概括性。文学反映生活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这就决定概括性是艺术形象的又一特色。艺术形象的艺术概括性实际上是要求把生活中存在的两极,如个别和一般,独特与普遍……在作家深刻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融合起来,使文学作品收到所写为一,所指为万的艺术效果。3、审美性。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艺术美,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情感的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一个形象是否是艺术形象,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看它是否经过作者的情感的评价。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生图画,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特征,是艺术形象的三个基本特点,三者缺一就不能构成艺术形象。(四)怎么理解审美教育功能?
答:所谓审美教育功能,就是一种寓含着认识和教育因素的审美享受。它的特点是既给人们以精神的愉悦,又给人以思想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两种错的倾向:一种是唯美主义的倾向,认为文学完全是一种闲情逸致的享受物,与功利性毫无关系,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是单纯的功利主义的倾向,认为文学不过是廉价的宣传品,甚至是认为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政治代替艺术,这就否定了文学的审美特质。(五)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寓教于乐。2、动人以情。3、潜移默化第三章(一)艺术可以分成哪些种类?各有何特点?答:艺术可分为:1、实用艺术2、表情艺术3、造型艺术4、语言艺术5、综合艺术(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答:1、更加浓厚的文化性2、艺术形象的间接性3、描述生活的宽广性4、蕴含思想的深刻性。第二编作品论第一章(一)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各是什么?答:语言、题材、蕴含是文学作品的构成三大要素。(二)“言语”与“语言”的区别何在?“内指”语言与“外指”语言的区别何在?答:“语言”是“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一个潜存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潜存在一群人的脑子里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个人思想的组合”。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内指”语言,而非“外指”语言。“内指”语言即语言意义指向作品内部;所谓“外指”语言意义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来就是虚构的具有假定性的社会生活的图画,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只能是“内指”语言。(三)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答:1、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语音层面,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即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特征。2、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的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即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语言的形象性其中又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抽象化的,具有概念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和形象有着密切关系,具有表象的功能。3、含蓄性。是文学语言的蕴含层面,即它的深层意义。所谓含蓄性即文学作品的语言所具有的以“有限”表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咀嚼、品味、回想思索的广阔空间的特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炬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从而产生极大的艺术魅力。4、情感性。是它在叙述客观事物时流露出的主观倾向,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性,即指蕴含于作品语言的意象以及词语表达形式之中的情感力量、情感色彩。(四)什么是人物语言?什么是叙述人语言?答:在叙事作品中,文学作品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人物语言,即作品中的人物的外部语言和内心语言,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话、独白、日记、演说、内心自语等。(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是作品的人物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色,能够体现出人物的年龄、气质、身份、教养等特点,从而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叙述人语言,即指作品的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写情感、评判议论的语言。
(叙述人语言个性化包括两方面:其一,指叙述人语言必须表现出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其二,指叙述人语言的格调必须与所描写事物的特征相一致,相协调。)(五)什么是景语?什么是情语?答:抒情作品的语言可以分为景语和情语。景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语言。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六)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答:在优秀的抒情作品中,景语与情语的配合、交融更显得突出。抒情作品的本质在于一个“情”字。因而作家、诗人的抒情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开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但其语言都浸透着浓裂的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七)题材与索材的区别?题材的审美特征?答:我们把作家以这样或那机关报方式搜集、积集的各种原始形态的生活现象称之为文学创作素材,简称“素材”。题材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是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它是作品中所描写的,由人物、景物、情节、情感等组成的一组特定的生活材料。【区别】第一,由零星、局部、各不相关的分散状态,整合为统一有机、血肉丰富的生活整体。素材是作家分别地得自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心理、情感状态之下的,它是最大特点就是“分散”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整合”。这一“整合”的过程即选择、提炼的审美加工改造过程。可见,“有机整体性”正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审美特征之一。第二,由浅层芜杂的众多直感,凝聚为深层的审美创造成果。素材不仅具胡分散性,而且具有直感性。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升华”,这一“升华”的过程即作家进行深层开掘、深
层感受的审美创造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就成为了蕴含着作家深层思维成果和鲜明情感倾向的一组“生活材料”了。可见,“具有深刻蕴含”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又一审美特征。第三,由原生态的生命力和生动性,转化而为显现着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艺术魅力。素材是作家从客观的社会生活搜集、积集起来的“生活材料”,因而它带有生活本身的生动、鲜活的特点,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但也正是因为素材直接来自于社会生活,未经作家的加工,磨砺,所以它必然又是粗糙、琐屑。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去粗取精”。这一“去粗取精”的过程即作家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把素材本身的原生态的生命力生动性转化为一咱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的创造过程。可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题材具有的第三个审美特征。(八)叙述作品的题材三个要素是什么?答: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作品的题材的三个要素。(九)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构成什么重要性?答:首先,从文学的本质上看,人物是作家对作为社会实践的人的审美反映的成果,亦即文学的写人的,是“人学”。作家只有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的描写、刻画,才能对社会生活作出审美的反映。离开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无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当然也就无实现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其次,从题材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人物亦处于主导地位。环境,是围绕着人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没有人物,环境就失去了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而且,就环境本身的构成而言,其主要内容亦是指围绕着人物的特定的人物关系。情节,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的基础是人物性格。没有人物,也就谈不上情节。可见,塑造性格鲜明生动而又具深刻内涵的人物,是叙事作品创作的中心任务。(十)什么是环境?答: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它是指围绕着人物的、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所谓“一切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十一)什么是情节?情节与人物关系如何?答:情节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节与人物的关系:首先,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构成和发展,人物性格是情节的根本的制约因素。其次,情节又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凭借,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十二)情的基本组部是什么?答: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十三)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蕴含?文学作品蕴含的特征是什么?答:蕴含,是文学作品的又一构成因素,是文学作品的构成的第三个层面。它是文学作品的题材所包蕴的思想、意义。文学作品的蕴含特征:1、审美性。文学作品的蕴含虽然是某种“思想”、“意义”,但是它与一般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文学作品的蕴含与作品的题材是血肉相连的,它决不游离于作品的艺术描绘之外的某种抽象的“思想”或“意义”。相反,文学作品的蕴含只是凭借作品的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描绘自然流露的,一般并不直接说出来。诚然,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也确有一些“直接说出来”的议论性语言。但是,这些议论成分,无论是通过作者之口说出来还是通过作品人物之口说出来,都是作为艺术画面的构成成分存在的。文学作品的蕴含必须由读者通过对题材的审美感受而“领悟”。第二、文学作品的蕴含作为一种思想、意义,是浸透着情感的思想、意义。别林斯基说过:“抽象的思想和诗的思想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理性的果实,后者是作为热情的爱情的果实。”它既带有
理性的品格又带有情感的色彩,是情感和思想、意义的融合,或者说是一咱情感性的思想意义。2、客观性。文学作品的蕴含,作为交融于作品题材之中的情感性的思想、意义,其生成无疑是作家审美活动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蕴含都只局限于作家的理解、把握的范围之中。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另一种是“形象小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是指一部作品的蕴含大于创作该作品的作者当初的意图。由于他极其真实的对有关人生景象作了整体性的艺术描绘,因而这一相对完整的人生图画所具的蕴含就成为一咱不依赖于作者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了,“形象大于思想”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形象小于思想”即作品的蕴含小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形象小于思想”当然是一些不成功的文学创作的特征,但它也毫无疑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文学作品的蕴含具有客观性。除此之外,也还要看到另一方面,是读者方面的原因,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信息,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活动。读者从作品中所实际接受的信息,与作者在作品中所提供的信息就必然会产生某种差异,即作品的蕴含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尽一致,可见,对于作者而言,作品的蕴含是客观的。3、丰富性。文学作品的蕴含,并非一种孤立、单一的思想、意义,其自身是一个具有丰富性的在机构成。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既可以在横向上表现为“多义性”,又可以在纵向表现为“层次性”。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往往又导致蕴含的模糊性,这种“模糊”的“蕴含”恰恰又能使读者感受到某种更为深邃、广泛的人生启迪,乃至心灵为之震撼。4、主导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不仅具有丰富性,而且一般的说,还具有主导性。所谓“主导性”即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意义之中,有某一思想、意义比较突出,具有“统领”的地位或作用。(十四)文学作品的蕴含的生成有哪些条件?答:第一、从本源上讲,文学作品的蕴含来自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毕竟,生活是作品蕴含的起点。第二、文学作品的蕴含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作家根据生活素材提炼题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题材开掘的过程。题材的开掘,体现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审美认识的深度。在这一工作中不仅作家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家的审美观、作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文学作品的蕴含的生成还有赖于读者的“接受”、“解读”。文学作品的蕴含是“隐藏”在题材之中的,读者在作品蕴含的生成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思想”、“意义”。第二章(一)文学作品体裁分为哪三个基本类型?答:文学体裁可分为:“独立”型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依附”型文学体裁(包括戏剧、影视依靠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体裁)、“交叉”型文学体裁(包括杂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史传文学与某种非文学交叉、渗透的“边缘”型文学体裁)。(二)诗歌基本特征是什么?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情感性。2、想象性。(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跳跃性。4、音乐性。(《尚书。舜典》指出“诗言志”)(三)什么是抒情诗?什么是叙事诗?
答:抒情诗是通过诗人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深刻感受和激情的抒发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体。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叙事诗,是一种写人叙事的诗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借用人叙事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是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为基础。(四)什么是散文?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性的散体短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散文家总是充分发挥的艺术才能,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离宗,形散而神不散。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五)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小说的基本特征:1、性格刻画丰富、细致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六)戏剧文学的特征?答:戏剧文学,即剧本,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是包括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的一种综合艺术。基本特征:1、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动作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的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动作性,亦称行动性,即指能够同演出时人物的行动相配合,能够暗示和引起角色和动作反应,能够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文学性,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是口语化的,但决不芜杂鄙陋,而是经得起欣赏咀嚼的。富于潜台词,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2、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戏剧表演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太多的人物无法容纳于有限的舞台;过于复杂、冗长的情节,无论是演出时间还是舞台空间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都是高度集中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戏剧创作中所遵循的“三一律”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对“高度集中”这一规律的认识。其中,所谓“三一律”,即戏剧动作的致、时间的一致、和地点的一致,制定这种“规则”本意上是使戏剧文学“高度集中”,但由于它限制太死,因而实际上对戏剧文学产生了消极的作用。所谓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是就剧作家作品而言的,并不是把故事本身的时间跨度缩短、把故事本身的空间跨度缩小,剧作家可以通过分幕、分场等结构艺术手法使其得到“高度集中”的表现。3、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只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包括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两个层次,所谓外在冲突是指人与人或人与某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冲。所谓内在冲突是指在外在冲突中所蕴含的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五)什么是喜剧、悲剧、正剧?答:凡是描写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为某种进步的理想、正义的事业、合理的要求而进行不屈的斗争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遭受苦难或死亡,由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哀怜、赞叹,促使人们严肃地正视生活,认识历史进程的曲折性,激发人们为正义而斗争的热情的戏剧作品,就叫悲剧。喜剧的基本形式是讽刺喜剧,即通过夸张和类型化的艺术手法,对社会弊端或人格缺陷进行提露或讽刺,格调轻松、乐观,人与人的冲突不表现为激烈、残酷的斗争,而是智慧与人格的对比,正面力量终占优势的戏剧样式。正剧又称严肃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通常表现的是有关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其结局一般是正义获得胜利、得到伸张。(六)影视文学基本特征?
答:影视文学即电影、电视的文学剧本。基本特征主要是:视觉性、动作性和蒙太奇结构。所谓视觉性,即指影视文学剧本用文学所描写的形象能够鲜明地体现出视觉形象,具有具体、实在的视象性。所谓动作性,即影视文学剧本对人物的描写是具有清晰、丰富的动作的描写。所谓蒙太奇结构方式,即指影视文学剧本把许多内容不同、场景各异的画面,按照创作的意图予以组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和节奏等艺术效果的特殊结构方式。(七)报告文学基本特征?答: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所谓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所谓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八)杂文的基本特征?答: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政论性和文学性。政论性,即杂文不仅是对生活给予直接评论的文学样式,而且迅速、及时,极富现实性和政论色彩。文学性,即指杂文与一般的政论不同,它不仅具有逻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而且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靠形象、机智影响读者,富于讽刺、幽默色彩。第二编作品论第一章
(一)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各是什么?答:语言、题材、蕴含是文学作品的构成三大要素。(二)“言语”与“语言”的区别何在?“内指”语言与“外指”语言的区别何在?答:“语言”是“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一个潜存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潜存在一群人的脑子里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个人思想的组合”。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内指”语言,而非“外指”语言。“内指”语言即语言意义指向作品内部;所谓“外指”语言意义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来就是虚构的具有假定性的社会生活的图画,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只能是“内指”语言。(三)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答:1、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语音层面,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即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特征。2、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的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即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语言的形象性其中又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抽象化的,具有概念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和形象有着密切关系,具有表象的功能。3、含蓄性。是文学语言的蕴含层面,即它的深层意义。所谓含蓄性即文学作品的语言所具有的以“有限”表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咀嚼、品味、回想思索的广阔空间的特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炬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从而产生极大的艺术魅力。4、情感性。是它在叙述客观事物时流露出的主观倾向,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性,即指蕴含于作品语言的意象以及词语表达形式之中的情感力量、情感色彩。(四)什么是人物语言?什么是叙述人语言?答:在叙事作品中,文学作品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人物语言,即作品中的人物的外部语言和内心语言,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话、独白、日记、演说、内心自语等。(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是作品的人物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色,能够体现出人物的年龄、气质、身份、教养等特点,从而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叙述人语言,即指作品的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写情感、评判议论的语言。(叙述人语言个性化包括两方面:其一,指叙述人语言必须表现出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其二,指叙述人语言的格调必须与所描写事物的特征相一致,相协调。)(五)什么是景语?什么是情语?答:抒情作品的语言可以分为景语和情语。景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语言。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六)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答:在优秀的抒情作品中,景语与情语的配合、交融更显得突出。抒情作品的本质在于一个“情”字。因而作家、诗人的抒情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开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但其语言都浸透着浓裂的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七)题材与索材的区别?题材的审美特征?答:我们把作家以这样或那机关报方式搜集、积集的各种原始形态的生活现象称之为文学创作素材,简称“素材”。题材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是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它是作品中所描写的,由人物、景物、情节、情感等组成的一组特定的生活材料。【区别】第一,由零星、局部、各不相关的分散状态,整合为统一有机、血肉丰富的生活整体。素材是作家分别地得自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心理、情感状态之下的,它是最大特点就是“分散”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整合”。这一“整合”的过程即选择、提炼的审美加工改造过程。可见,“有机整体性”正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审美特征之一。第二,由浅层芜杂的众多直感,凝聚为深层的审美创造成果。素材不仅具胡分散性,而且具有直感性。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升华”,这一“升华”的过程即作家进行深层开掘、深层感受的审美创造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就成为了蕴含着作家深层思维成果和鲜明情感倾向的一组“生活材料”了。可见,“具有深刻蕴含”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又一审美特征。第三,由原生态的生命力和生动性,转化而为显现着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艺术魅力。素材是作家从客观的社会生活搜集、积集起来的“生活材料”,因而它带有生活本身的生动、鲜活的特点,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但也正是因为素材直接来自于社会生活,未经作家的加工,磨砺,所以它必然又是粗糙、琐屑。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去粗取精”。这一“去粗取精”的过程即作家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把素材本身的原生态的生命力生动性转化为一咱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的创造过程。可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题材具有的第三个审美特征。(八)叙述作品的题材三个要素是什么?答: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作品的题材的三个要素。(九)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构成什么重要性?答:首先,从文学的本质上看,人物是作家对作为社会实践的人的审美反映的成果,亦即文学的写人的,是“人学”。作家只有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的描写、刻画,才能对社会生活作出审美的反映。离开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无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当然也就无实现社会生活的“反作用”。
其次,从题材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人物亦处于主导地位。环境,是围绕着人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没有人物,环境就失去了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而且,就环境本身的构成而言,其主要内容亦是指围绕着人物的特定的人物关系。情节,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的基础是人物性格。没有人物,也就谈不上情节。可见,塑造性格鲜明生动而又具深刻内涵的人物,是叙事作品创作的中心任务。(十)什么是环境?答: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它是指围绕着人物的、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所谓“一切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十一)什么是情节?情节与人物关系如何?答:情节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节与人物的关系:首先,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构成和发展,人物性格是情节的根本的制约因素。其次,情节又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凭借,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十二)情的基本组部是什么?答: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十三)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蕴含?文学作品蕴含的特征是什么?答:蕴含,是文学作品的又一构成因素,是文学作品的构成的第三个层面。它是文学作品的题材所包蕴的思想、意义。文学作品的蕴含特征:1、审美性。文学作品的蕴含虽然是某种“思想”、“意义”,但是它与一般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文学作品的蕴含与作品的题材是血肉相连的,它决不游离于作品的艺术描绘之外的某种抽象的“思想”或“意义”。相反,文学作品的蕴含只是凭借作品的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描绘自然流露的,一般并不直接说出来。诚然,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也确有一些“直接说出来”的议论性语言。但是,这些议论成分,无论是通过作者之口说出来还是通过作品人物之口说出来,都是作为艺术画面的构成成分存在的。文学作品的蕴含必须由读者通过对题材的审美感受而“领悟”。第二、文学作品的蕴含作为一种思想、意义,是浸透着情感的思想、意义。别林斯基说过:“抽象的思想和诗的思想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理性的果实,后者是作为热情的爱情的果实。”它既带有理性的品格又带有情感的色彩,是情感和思想、意义的融合,或者说是一咱情感性的思想意义。2、客观性。文学作品的蕴含,作为交融于作品题材之中的情感性的思想、意义,其生成无疑是作家审美活动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蕴含都只局限于作家的理解、把握的范围之中。
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另一种是“形象小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是指一部作品的蕴含大于创作该作品的作者当初的意图。由于他极其真实的对有关人生景象作了整体性的艺术描绘,因而这一相对完整的人生图画所具的蕴含就成为一咱不依赖于作者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了,“形象大于思想”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形象小于思想”即作品的蕴含小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形象小于思想”当然是一些不成功的文学创作的特征,但它也毫无疑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文学作品的蕴含具有客观性。除此之外,也还要看到另一方面,是读者方面的原因,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信息,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活动。读者从作品中所实际接受的信息,与作者在作品中所提供的信息就必然会产生某种差异,即作品的蕴含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尽一致,可见,对于作者而言,作品的蕴含是客观的。3、丰富性。文学作品的蕴含,并非一种孤立、单一的思想、意义,其自身是一个具有丰富性的在机构成。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既可以在横向上表现为“多义性”,又可以在纵向表现为“层次性”。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往往又导致蕴含的模糊性,这种“模糊”的“蕴含”恰恰又能使读者感受到某种更为深邃、广泛的人生启迪,乃至心灵为之震撼。4、主导性。文学作品的蕴含不仅具有丰富性,而且一般的说,还具有主导性。所谓“主导性”即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意义之中,有某一思想、意义比较突出,具有“统领”的地位或作用。(十四)文学作品的蕴含的生成有哪些条件?答:第一、从本源上讲,文学作品的蕴含来自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毕竟,生活是作品蕴含的起点。第二、文学作品的蕴含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作家根据生活素材提炼题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题材开掘的过程。题材的开掘,体现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审美认识的深度。在这一工作中不仅作家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家的审美观、作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文学作品的蕴含的生成还有赖于读者的“接受”、“解读”。文学作品的蕴含是“隐藏”在题材之中的,读者在作品蕴含的生成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思想”、“意义”。第二章(一)文学作品体裁分为哪三个基本类型?答:文学体裁可分为:“独立”型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依附”型文学体裁(包括戏剧、影视依靠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体裁)、“交叉”型文学体裁(包括杂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史传文学与某种非文学交叉、渗透的“边缘”型文学体裁)。(二)诗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情感性。2、想象性。(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跳跃性。4、音乐性。(《尚书·舜典》指出“诗言志”)(三)什么是抒情诗?什么是叙事诗?答:抒情诗是通过诗人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深刻感受和激情的抒发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体。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叙事诗,是一种写人叙事的诗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借用人叙事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是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为基础。(四)什么是散文?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性的散体短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散文家总是充分发挥的艺术才能,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离宗,形散而神不散。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五)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小说的基本特征:1、性格刻画丰富、细致2、情节构造完整、复杂3、环境描写具体、生动(六)戏剧文学的特征?答:戏剧文学,即剧本,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是包括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的一种综合艺术。基本特征:1、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动作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的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动作性,亦称行动性,即指能够同演出时人物的行动相配合,能够暗示和引起角色和动作反应,能够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文学性,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是口语化的,但决不芜杂鄙陋,而是经得起欣赏咀嚼的。富于潜台词,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2、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戏剧表演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太多的人物无法容纳于有限的舞台;过于复杂、冗长的情节,无论是演出时间还是舞台空间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都是高度集中的。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戏剧创作中所遵循的“三一律”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对“高度集中”这一规律的认识。其中,所谓“三一律“,即戏剧动作的致、时间的一致、和地点的一致,制定这种“规则”本意上是使戏剧文学“高度集中”,但由于它限制太死,因而实际上对戏剧文学产生了消极的作用。所谓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是就剧作家作品而言的,并不是把故事本身的时间跨度缩短、把故事本身的空间跨度缩小,剧作家可以通过分幕、分场等结构艺术手法使其得到“高度集中”的表现。3、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只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包括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两个层次,所谓外在冲突是指人与人或人与某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冲。所谓内在冲突是指在外在冲突中所蕴含的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五)什么是喜剧、悲剧、正剧?答:凡是描写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为某种进步的理想、正义的事业、合理的要求而进行不屈的斗争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遭受苦难或死亡,由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哀怜、赞叹,促使人们严肃地正视生活,认识历史进程的曲折性,激发人们为正义而斗争的热情的戏剧作品,就叫悲剧。喜剧的基本形式是讽刺喜剧,即通过夸张和类型化的艺术手法,对社会弊端或人格缺陷进行提露或讽刺,格调轻松、乐观,人与人的冲突不表现为激烈、残酷的斗争,而是智慧与人格的对比,正面力量终占优势的戏剧样式。正剧又称严肃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通常表现的是有关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其结局一般是正义获得胜利、得到伸张。(六)影视文学基本特征?答:影视文学即电影、电视的文学剧本。基本特征主要是:视觉性、动作性和蒙太奇结构。所谓视觉性,即指影视文学剧本用文学所描写的形象能够鲜明地体现出视觉形象,具有具体、实在的视象性。所谓动作性,即影视文学剧本对人物的描写是具有清晰、丰富的动作的描写。
所谓蒙太奇结构方式,即指影视文学剧本把许多内容不同、场景各异的画面,按照创作的意图予以组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和节奏等艺术效果的特殊结构方式。(七)报告文学基本特征?答: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所谓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所谓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八)杂文的基本特征?答: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政论性和文学性。政论性,即杂文不仅是对生活给予直接评论的文学样式,而且迅速、及时,极富现实性和政论色彩。文学性,即指杂文与一般的政论不同,它不仅具有逻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而且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靠形象、机智影响读者,富于讽刺、幽默色彩。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
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2,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现性及个性。3,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4,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5,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6,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7,词法: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8,句法:篇法: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9,篇法: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10,辞格层面:辞格层面是文学语方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1、文学形象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识记这个概念时注意从文学形象的表现形态,伟达方式和作家的关系,以及给予读者的感受方面去区别它与非文学形象的差别,就比较容易识记了。2、
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伟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学习时应注意,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理解的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如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沙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3、典型典型是指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4、特征化在定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片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识记时应了解“特征”的内涵。5、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注意它与典型性格的辩证关系。6、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识记此概念应依次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内涵,并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7、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8、象征意象文学象征象是指表意作品中呈现的以表达现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茺庭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是表意型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理解它的表意性、象征性、茺庭性、求解性、这个概念就容易识记了。9、象片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茺庭的象求得意念的真实。识记这个概念时,要注意它与典型创造、意境创造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注意理解“意象应合的内涵。10、茺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学习者不要把茺诞性误解为茺唐可笑,而应明确象的茺庭性与内在的真实性,深层的哲理性的紧密相联。(二)基本理论1、
如何理解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这个问题应从两种意义上去理解,一是就单一文本所构成的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方。从文学形象发挥审美功能的方式看,有的是以单个形象为主,如叙事型文学中的典型性格。象征意象中的符号或意象;有的以整体意象为主,如文学意境,寓言式象征意象等。不论哪一种,都必须具有系统性,单个形象要统一于整个艺术文本的形象系统,才能构成一个俐立自足、血型丰富于生机和活力的艺术世界。为此恩格斯提出了塑造典形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整个形象更需注意形象系统一的系统性,比如意境,主要靠思与境谐,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一的系统成一个审美想象和艺术世界的建构。所以(一)名词解释1、叙事: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2、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3、文本时间: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4、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5、侮述标记:侮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6、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个三个主要方面。7、结构: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8、叙述功能:叙述功能是根据俄在情节过程中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9、符号矩阵: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10、陷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是的作者进放作品中的叙事活动时,便进放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陷含的作者。11、陷在侮述者:陷在侮述者是指读者在侮述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陷在侮述者并不是不存在侮述者,陷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黥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12、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侮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一)名词解释1、
抒情作品:抒情作品是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2、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3、悖论: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创造悖论的方法有很多,但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常情地使用语言。它或者以暴力扭曲语言的原意,使之变形;或者把逻辑上不相甚至相互对立的语句联在一起,令人一时不明就里使用这些手段,常常造成诗在语言与结构上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并进而产生丰富的含义。(一)名词解释1、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噗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2、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3、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4、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文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一)名词解释1、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级强的思维状态。2、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3、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定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一)名词解释1、文学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2、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内在依据。3、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4、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一)名词解释1、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品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2、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俄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3、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一)名词解释1、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现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协。2、审美必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必理图式。3、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学概论复习资料之简答题一、简答题1、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答: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1)时代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变代发展。(2)文学自身的变代。根据考察,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变代运动,这就是由再现到表现,再由表现到装饰,一般总是这样螺旋式发展。文学自身的这种运动。(3)不同群体不同地位的人,观点不同,对文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以上三点是文学观念不断发展变代的原因2、文学是什么?答: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的语言艺术。4、什么是符号论的文化教育定义?答:符号论认为,文化教育是人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产生的具有意义的精神产品,它不同于广义和义的文化教育定义。5、文学的文化意义是什么?答: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惮憬人类的末来。6、文学与科学文化教育关系是怎样的?答:文学(包括艺术)与科学文化教育(我们这里指的自然科学)是不同的,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则主要是自然世界,科学也研究人自身,但在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放科学的视野。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美,但文学追求的真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但是,文学与科学文化化中,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进而促进了艺术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从某些方面启示艺术文化的开展。反之,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动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文学与科学永远是关联在一起的,文学与科学一样参与了开发世界的统一过程。7、
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所谓“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无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揭示。就历史而言,辩证表明:历史路径是螺旋型一升的,每一种社会形态(如历史人物、历史行为等)都可能在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重复若干次,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相似点,就是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从而具有普遍性。就文学而言,并不因其虚构性而丧失真实性和普遍性。就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层面说,它能深入到现实的底层,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的揭示。8、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答:审美的实现需要如下四个层面协同合作:(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现照一感司一,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即以人人的心理器官去审察,,感悟,领悟,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在这观照感悟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必理贡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机制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2)审美对象层,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对象很复杂,不但有美,而全有丑,还有崇高,审悲,审喜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为审美。没有审美的对象,审美活动不可能形成。(3)时空心境层。审美作为一种活动必须有特定的心理时空的关系组合。在审美活动中。孤立的事物无所谓美联社或不美。马克思的话对我们是一个重要的提示;美不是无条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宛若间,对不同的人,这不同的人,这是不一样的,(4)历史文化层。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历史文化的条件。因为审美活动不但是瞬间的存在,它的每一次实现都必然渗透人类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达室统,同时历史文化传统又渗透,积淀到每一次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感觉到审美活动让我们想起了过去的什么。美往往是文化传统凝结的成果。9、文学的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答:(1)文滨审美活动具有更大包容性。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地映现现在文学审美活动上面。审美活动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人容。所以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文学的审美对象中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有崇高,。就是说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抱或排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和读者的诗意的过滤,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2)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因为同语并非物质性材料,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词不达意义是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使人们能够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思考,便于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深入的把据。所以,我们不能不说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以直接称为思想的艺术。10、
经验与体验有哪此联系与区别?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些属于经验,有些属于体验。人的经验是他的生物的或社会的阅历,大致说来,其中又可分为两和。一种是纯经历性的,就是说他经历了这件事情,并有相关的常识和知识;还有一种则不但有过这个经验,而且在这经历中见出生命的深刻的意义,动人的竺意和个性色彩,那么这经验就成为一种体验了,所谓体验是经验是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可见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的升华。11、什么是文学文本?怎样理解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答: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是指存在方式。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着清楚的分别;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末阅读的衙言形态,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被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这一区分有助于使文学文本的基本的语言性显示出来。13、中西方是怎样认识文学文本层面的?文学文本有哪些基本层面?答:中西方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的。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文本层面观;认为文学文本由言(粗)意(精)两层面构成。这两种层面观从可见(外在“)与不可见(内在)的分别上去立论。这种文本层面理论传统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构造应是有启发意义的。西方也存在着大致两类文学文本层面观,一是两层面说,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和内在意蕴层面,二是四层面说,认为文学文本由更为复杂的四层面组成。这些论述同样可以给予我们的文学文本层面划分以启迪。我们认为,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2)文学形象系统是读者通过对文学文本语言组织的阅读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感性生活画面,它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性层面,处在核心层面。(3)文学意蕴世界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语言组织和形成感性生活画现而体昧出的深层体验空间,它是文学文本报最深层面。14、
什么是文学语言组织?它的特性如何?答:作为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语言决不是零散地,随意地或杂乱无章地堆砌在文本中的,而是呈现为一种整体构造,这就是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组织具有如下三种特性,第一,文学语言组织是符号构成,人类创造的符号多种多样,除了语言的随意照搬的产物,而具有自身的语言存在方式,每一部文学文本都具有自身的语言性构造。第二,作为一种语言构造,文学语言组织具有一目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以上表明,文学语言组织呈现出语言性构造、整体性及表现性的与个性特征等特性。十五、怎样理解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答:文学形象不是自然和生活的简单摹本,而是经由人类心灵创造的艺术形式,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更高的心灵旨趣,在艺术中它体现着审美理想。所谓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所谓观念尺度不过是人们在自觉的审美联活动中为自己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美的种种标准;所谓范型模式则是合乎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文学形象的至境形态便是这种范型模式的具体体现。审美理想一方面通过个人的审美实践显示出个人的性格特色,另一方面又以范型模式的形式体现为民族审美趣味的共同性及至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性,从而制约着全民族及至全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这样,文学形象必然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作家们不仅可以把生活中美加以集中、升华,加工成正面体现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还可以自觉不自觉地在审美理想的光照下,把生活中丑陋转化为艺术美。所以各类文学形象都体现着或者折射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从而在更高的意义上满足人类高尚的心灵旨趣,与自然物象明显地区别开来。十六、怎样理解典型的特征性?答:特征性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征。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介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特征的特点就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可分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这是人物性格最基本方面,它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力的生命。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总特征。这样人物性格才能从心灵到行动都到多层次,多侧面的展现。这是性格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的必然反应,而每一种性格特片都能透射出一道历史的折光,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学典型正是在鲜的整体特征和丰富的局部特征的展示中,成为一个立体的圆整人物,成为显示出无穷的个性。十七、怎样理解实者逼肖,虚者自出这句话的含义?答:这是指关于意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在竟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给上,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而通过实境的描写完美地表达虚境的一条原则即实者逼肖,虚者自出。但[实者逼肖并非照搬生活,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后者更为重要。十八、如何理解叙事的特质?答简单地说,叙事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的特质就是通过语言的讲述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同时应当理解,叙事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体验。讲故事和所故事的行为都意味着对外世界的关心,是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理解和解释;同时这种体验、理解和解释在叙事行为中通过叙事语言构造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是由人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所推动的构造艺术世界的言语行为。十九、什么是叙述的频率?答:频率是叙述时间关系的一个方面,是文本中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重复有两种类型,即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所谓事件的重复指的是故事内容的重复,即同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叙述的重复指的是同一个事件在故事中被反复叙述。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都会使故事的叙述节奏得到强化或产生变化,从而使故事的发展过程更吸引人。二十、什么是暗含标记?这种标记在作品中有哪些表现形式?答:暗含标记是叙述人并末直接说出,而是间接暗示出的人物性格引导标记,暗含标记虽然不直接说出人物特片,但由于作者和读者因阅读传统和语境的作用而形成的相互间的默契,使读者有可能把握作者的暗示。暗含标记可以存在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之中,包括经常性的和偶发性的语言行动都可以成为暗含标记。此外,外貌、服饰、环境等也同样可以成为人物性格的标记。二十一、如何区分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不同作用?答:首先可以将事件的作用划分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类是塑造生动的形象。对第一类事件再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各个事件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均等的;有的事件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有的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从故事发展的角度讲,前者是核心事件而后者是辅助事件。二十二、、如何分析叙述声音?答:叙述声音是指那种能体现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一般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是传达内容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然而有时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现出来,使声音本身引起读者的注意并成为艺术效果的一部分,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把叙述者区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是与一面所说的显在叙述者相反的另一种隐在叙述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但并不直接显现,读者只能间接地感受到叙述者声音的存在。:二十二、抒情的一般原则有哪些?答:(1)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靠,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2)独特性原则。艺术家要把最为独特的感受传达给别人,避免使用一般性的情感概念。(3)感染性原则。真正的抒情艺术一定会使读者神不知鬼不觉地受到咸染,它消除了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二十三、抒情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答:抒情的主要途径有二:(二)以声传情,声音情并,声指律,情指情感,二者在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中结下了不解之,诗歌具有音乐的某些形式特征,在声音的层面上尤其如此,它们都拥有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韵律是某些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失去韵律不仅会使它失去韵味,而且还会失去生命。(2)以景交融。情指情感,景指景物,二者在抒情作品中的关系极为密切。情景交融,历来是中国抒情创作的一大理想,情感的表现总是要借助某种媒介(略特称之为客观关联物,这是因为,主观,情感,心性才能真切表达出来,才能为人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构成文学活动二十四、抒情小品文具有怎样的特点?答:一般说来,抒情小品文具有如下两大特点:(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第一、题材广泛;第二;主题多样。(2)
在形式上灵活多样。第一,文体丰富;第二,表现方式多样。二十五、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答:独创性。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独创性,因此独创性是风格最突出的特征。风格总是和独创性联系在一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不拥有自己的风格,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才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二十六、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是否一回事?答:不。日常个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即人格结构的独特性,是人们在实存在方式,如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处世态度,兴越爱好,价值观念,自我观念等。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创作动机,创作情绪,创作态度,写作习惯,艺术观念,艺术修养,审美理想等精神特点的总和。日常个性人皆有之,创作个性只有在精神创造中才能体现出来。日常个性是自在的,创作个性能够转化为风格,日常个性则不能。二十七、创作个性如何转化为文学风格?答:创作个性为一种艺术品格和精神特点,自动地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以独特的身份和视点去观察,感受,认识和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用个性化的语言构筑起一个他人所无,已所独有的艺术世界。在这个独特的艺术世界里,作家到处留下自己的印记,从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二十八、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既需求的产物,又是社会需求的产物?答:这是因为作家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也首先是出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目的。这种需求一是自我实现。二是宣泄被压抑的情感。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作家又是社会的一分子,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而社会作为一种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有机系统,要求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为它服务。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就恰恰负载着调节社会系统的任务,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二十九、如何理解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答: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包括精神生产活动都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即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实践活动。对于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主客体双向建构就是中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也就是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相合,相交融的过程。对于叙事性作品的创作来说,创作主体首先要受到作为创作客体,或描写对象的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思想情感向,这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但同时,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也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带上了鲜明的主体色彩。三十、如何理解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认知直觉)的异同/答:二者都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这是共同点。其不同点在于:首先,二者的对象不同。科学直觉指向对象的内在规律与特质,艺术直觉指向对象的审美意蕴。其次,艺术直觉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科学直觉则尽量排除主观性。第三,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科学直觉则没有或较少情感性。艺术直觉的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创作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而科学直觉的过程则主要认识与发现的过程。所以艺术直觉离不开情感的伴随。三十一、原始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与原始艺术的发生有何关系?答:原始艺术的起源与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这一精神活动查联系,原始人类萌芽中的审美意识是艺术产生的关键环节。从音乐,陶器纹样,文身,岩画等原始艺术的具体实践上看,它们已经体现了原始人类初始的节奏感,对称感,装饰感,形式感,色彩感等审美内蕴。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理基础,原始艺术是不可能发生的。三十二、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是什么?答: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革新。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的统一。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扬弃过程,它需要充分清精华与粕;革新反映了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它必须有借鉴有创造。真正的继承已经包含着部分的革新因素。而革新在摆脱文学传统的束缚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血的继承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就是这样既联系又互相区别,共同推进着文学的发展。三十三、联系文学史实际谈谈文学思潮的产生?答: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在社会,文化教育发生变动的时代。这时的思想活跃,观念蜂起。文学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因而它往往在此背景下酝酿兴起。如浪漫主义思潮之与法国大革命,中国新文学思潮之与新文化运动。文学思潮的发生,在外在历史文化影响之外,也具有内在的轨迹与原因。如浪漫主义之反对古典主义,后者严格的形式规程对创作造成束缚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五四新文学也有近代文学逐渐变化的根源。文学思潮的发生在近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也会由传播移植而来。如浪漫主义在德、英、法三国就有交流、汇合的情况,尤其法国浪漫主义受国外思潮移入的影响;而中国新文学更是文学思潮移植的好例子。 《文学概论》经典复习概要如果你这一生要打的仗,注定又多又艰难,那么你要先制服自已,才能制服敌人!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简答题-一、什么是再现说?1.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二、什么是表现说?1.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三、什么是实用说?1.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2.保守的一面,文学成为麻痹人精神,维护统治。3.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四、什么是客观说?1.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2.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五、什么是体验说?1.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2.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时代原因。2.自身发展的原因。“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3.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1.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2.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3.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5.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6.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生的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1.通过有效的阅读。2.品质阅读。3.价值阅读。-论述题-一、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1.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2.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二、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1.审美是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主体心理层。3.客观对象层。4.心理时空层。5.历史文化层。三、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物点?1.广泛的包容性。是一种语言,语言包含一切。2.深刻的思想性。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1.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2.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3.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4.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物征?1.情感诗意化。2.意义深刻化。3.感受人性化。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名词解释-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简答题-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1.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冠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2.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3.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1.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2.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3.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1.文学语言组织。2.文学形象系统。3.文学意蕴世界。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1.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2.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3.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4.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5.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论述题-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2.是一种语言性构造。3.具有整体性。4.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1.语音层面。2.文法层面。3.辞格层面。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1.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2.内指性。3.音乐性。4.陌生化。5.本色化。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名词解释-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自然主义:着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不能反映生活本质。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简答题-一、什么是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形象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特征是什么?1.具体可感性。2.艺术概括性。3.审美理想性。4.审美属性。三、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1.特征性;形象独特内在丰富,贯穿活动的总特征,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2.丰厚的历史意蕴。3.艺术魅力;生命形式,真实性,合乎理想,新颖性。四、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怎样?1.相互信赖。2.互动性。3.辨证统一。五、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1.景中藏情。2.情中见景。3.情景并茂。-论述题-一、意境的分类方法有哪些?1.刘熙载分类法: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2.王国维分类法: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二、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哲理性。
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原则是什么?1.以荒诞幻象表真实意念。2.以抽象思维实现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原则。意义与形象要对应和契合。四、文学象征意象如何分类?1.尚无定则。2.寓言工象征意象。3.符号式象征意象。第四章叙事作品-名词解释-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作者:创作作品的人。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简答题-一、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1.西方: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2.中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二、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2.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第五章抒情作品-名词解释-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简答题-一、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特点有哪些?1.表现情感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2.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二、表现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1.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2.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3.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三、什么是抒情原则?有哪些种类?1.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2.古曲主义抒情原则。3.浪漫主义抒情原则。4.象征主义抒情原则。-论述题-一、抒情性作品的一般性原则是指什么?1.诚挚性原则。2.独特性原则。3.感染性原则。二、抒情作品的抒情途径有哪些?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2.在形式上灵活多样。第六章文学的风格-名词解释-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功利性。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群体文化的表现。-简答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徽记或指纹。2.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3.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等领域的关系。二、对于文学风格的理解,历来有哪些观点?1.着眼作品的外在特色,认为风格是一种言语形式。2.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认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的自然流露。3.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认为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4.从读者鉴赏角度来理解,认为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三、文学风格的定义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点?1.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3.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4.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5.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6.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四、什么是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如何?1.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2.文学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3.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是风格的灵魂。五、叙述语体的有哪些特征?1.虚拟性。2.不是单声话语,是双声话语。3.还具有多声齐鸣的特点。六、体载与语体的关系如何?1.两者密切相关,一定的体载要求一定的语体相配合。2.某些文体还以一种语体为主,兼用其他语体。七、语言与言语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1.言语属于个人,体现个人特点;语言属于社会,体现社会规则。2.语言来源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又受制于语言规则。-论述题-一、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1.风格与作家对语言的编码和超码密切相关。2.风格与词语的颁频率有关。二、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有哪些?1.文采。2.情调。
3.气势。4.氛围。5.韵味。三、文学风格有哪些特征?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四、文学风格的类型有哪些?1.西方古代三分法:安提西尼(崇高、平庸、低下);黑格尔(严峻、理想、愉快);威克纳格(智力、想像、情感)2.我国古代有简繁二法:简分有:刚柔(刘勰、姚鼐);虚实;奇正。刚柔影响最大。3.繁分有:刘勰“八体”;皎然“十九种”;司空图“二十种”五、文学风格的变化构成有哪些?1.与时代文化。2.与民族文化。3.与地域文化。4.与流派文化。5.各个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第七章文学创作-名词解释-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
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简答题-一、文学规律的探索,中外理论有哪些观点?1.感物说。2.养气说。3.“胸有成竹”说。4.“镜子”说。5.深层心理说。
二、决定文学创作的基本因素?1.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2.社会需求的产物。3.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紧密联系。三、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1.文化修养。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2.独特气质。常处于激情状态、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敏感。四、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有哪些特点?1.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2.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五、什么是文学创作客体?1.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2.以往的看法:客体是主观情感;是客观自然事物;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深层心理;四种看法都不全面。六、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1.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2.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3.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4.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5.文学的客体有时是似乎与社会无关的自然,但实际也属于社会生活。七、什么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关系?1.情景交融,心目相取。2.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作家感受是客体给予的;客体不等于客观存在。八、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有何异同?1.两者都是直觉,具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2.对象不同。(同一对象以不同面目呈现)3.艺术直觉带有主观性,认知直觉排斥任何主观色彩。4.艺术直觉带有情感性,认知直觉则没有或较少。九、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异同?1.都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能力,与感性形象分不开。2.知觉只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直觉透过表层进入内在蕴意。十、说明艺术直觉之于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意义?1.直觉与诗情的兴起。2.直觉与诗歌意象的产生。3.直觉与诗歌意境的形成。4.直觉与诗歌意象、意境的呈现。十一、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有区别是什么?1.灵感是思维状态,直觉是思维能力。2.直觉有对象性,灵感则没有。3.灵感是随机性、偶然性,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4.两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的。十二、艺术情感的特征是什么?1.自然情感有私人性,艺术情感有共通性。2.政治情感有功利性,艺术情感有超越性。3.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指向美。4.宗教情感将人心灵引向虚无缥缈,艺术情感将人的精神引向自由与和谐。十三、艺术情感对于文学创作有至关重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2.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3.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十四、艺术想象的特点与类型是什么?1.科学想象是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2.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3.类型有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十五、艺术理解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与创作目的。2.与选材。3.与构思过程。4.与主题的深化。十六、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影响作家对创作手法与技巧的选择。2.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3.影响作品的风格。十七、创作冲动的特征是什么?1.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2.经这净化或升华的复杂情感。3.具有内指性特征。十八、创作冲动有哪些心理因素?1.原发性心理因素。2.继发性心理因素。十九、创作冲动的激起有哪些情况?1.无意中受到触发而产生。2.自觉寻找触发。3.自已突然冒出来。二十、创作过程包括哪些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
-论述题-一、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哪些问题?1.准确性。恰如其分。2.透明性。见“能指”知“所指”。3.独创性。陌生化效果。二、细节真实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是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基础。2.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显得像真的一样。3.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八章文学接受-名词解释-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前理解”的心理状态。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前审美”心理。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倡导“细读法”。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简答题-一、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链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1.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最终得以达成。2.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3.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二、文学产品具有商品性的原因是什么?1.是作家脑力劳动的物化形态,作为精神产品,它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家通过稿费或版税取得劳动报酬。2.必须借助一定物质媒介才流传于世。三、文学的口传方式传播有何特点?1.直接面对面,有利双向信息交流。2.是视、听的复合符号的传播。3.在传播中不断加以加工改造。四、书写印刷传播方式有何特点?1.非直接的单向信息传播。2.文字符号的单一性与非直观性。3.生产者与消费者彼此分离,地位不平等。五、电子传播方式有何特点?1.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2.提供的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和。3.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世界性与商业性的倾向。六、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1.文学消费是未含阅读的购买、占有,又是阅读、欣赏的精神消费活动;文学接受专指审美范围内的阅读欣赏的活动。2.
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是文艺社会学范畴;文学接受是审美心理学的角度。3.两者相互联系,有打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代替和差异的一面。七、文学接受与文学鉴赏的异同?1.文学接受包含文学鉴赏。2.文学接受以读者为中心,文学鉴赏以作品为中心。3.文学接受有创造性、对话性。八、文学接受者应具备哪些内在素质:1.语言文字能力。2.文化基础与思想水平。3.审美能力。九、文学接受的心境要满足哪些条件?1.兴趣。2.审美心态。暂时与现实生活隔离。3.对话愿望。与作品或作者对话交流。十、接受者的阅读动机有哪些?1.审美和娱乐。2.求知与受教。3.批评与借鉴。十一、文学作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十二、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哪些层次?1.文学的期待。2.生活的期待。3.价值的期待。十三、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层面?1.个人性。显示独特性和偏爱性。2.集体性。意味公共性与沟通性。3.两者交融渗透。十四、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创造性表现哪些方面?1.作品形象具体化。再现、补充、改造。2.情感再度体验。将作品中人物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3.作品意义的合理误读。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论述题-一、文学的审美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1.精神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被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
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共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人性情感的相通性。2.审美体验的共同性。三、文学批评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1.对作家的影响。规范、引导。2.对接受者的影响。帮助、桥梁。3.对社会的影响。分析评价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四、文学批评的方式有哪些?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五、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要点是什么?1.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2.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性。第九章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摹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巫术说:人的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是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促成艺术。游戏说:文学艺术是自由的,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的纯粹审美活动。是人类剩余精力所自由游戏的结果。劳动说: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的。文学思潮: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潮流。浪漫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浪漫主义思潮,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现实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现实主义思潮,二是现实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古典主义: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语言典雅;恪守“三一律”。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与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原则,追求纯粹客观。后现代主义:现代西方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象征主义:主张通过象征、暗示、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与哲理。未来主义:否定传统,赞美运动与力,打破语言规律,任从直觉。表现主义:反对再现,主张纯粹反映世界形象,强调主观受的绝对性。超现实主义:反传统,反现性,主张遵从潜意识创作,进行所谓的“自动写作”。存在主义:关注荒谬、虚无的世界中的人生苦难,意识荒谬的存在性,强调自我选择。新小说:反对虚构,力求客观化描写,反倾向,构造新的小说结构。
文学流派:在一定有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简答题-一、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二、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内涵是什么?1.原始思维及其特征。2.认知需求的满足。3.审美意识的萌芽。三、原始思维的特征是什么?1.以感知和肖像表达为基本思维方式。2.具有我向性特征。3.是一种原逻辑思维。四、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为提供基础;为其提供动力;影响其发展机制。2.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五、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的关系表现在哪里?1.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成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价段。随着发展,可能会停滞或衰落。2.从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时期。六、文学思潮的产生与什么有关?1.与社会思潮有关。2.也是自身演变的结果。3.与世界文学的交流有关。-论述题-一、文学流派的产生原因是什么?1.后人研究追认的。2.作家自觉性的提高。3.文学思想与观念冲突的结果。二、文学流派的特点是什么?1.作家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2.表现相似的文学风格与美学趣味。三、各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什么?(2005年1月28日)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
再现说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论点,从而给古希腊文学和美学思想以很大的影响。2.表现说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 流露。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1800年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3.实用说 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汉代《诗大序》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文学观点。4.客观说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5.体验说 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和再创造。西方现象学派的阅读理论是较早把作品理解为一种“意向性客体”的。波兰现象派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口若悬河中有许多“不定点”,这些“不定点”使作品成为“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为“具体化”的阅读全验行为,才能使作品真正实现为作品。6.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 从符号学的意义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人因为拥有符号,因此创造了文化。8.审美的含义 (1)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审美实现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9.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性质;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所谓“合情”
是指作品表现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10.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通常与口语或土语相对,是一定社会和教学情境中的标准语言形态。11.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12.节奏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一般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13.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音律的基本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14.(1)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词法是说用词要贴切、生动和传神。(2)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篇法(3)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是对整个文本的语篇组织的概括。15.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16.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17.特征化在写实性作品中,作家往往抓住生活中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18.典型环境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1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典型以单个形象而论,意境由若干形象构成,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20.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21.结构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结构形态。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22.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23.符号矩阵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格雷马斯用符号学概念把这种对应关系表述为一对对立项“X?反X”。24.隐含的作者当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25.“隐在叙述者”和“隐含接受者”“隐在”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也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26.抒情作品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所谓“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是指包括情感在内的诸种感性心理因素。27.抒情原则作者在抒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28.文学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29.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可形成的内在依据。30.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从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31.养气说这种观点起源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修身养性之说,从为决定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养气”即进行主体内在精神的自我修养。32.“胸有成竹”说由苏东坡首先提出。它强调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阶段须对所欲描写的对象有完整而熟稔的把握,同时也指出了用纯熟的技巧将心中完整的形象表达出来的重要性。33.“镜子说”
这种观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在古老的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强调文学创作要忠实反映客观世界。34.深层心理说这种观点从为文学创作主要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心理内容所决定的。35.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真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36.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37.艺术情感所谓艺术情感就是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38.艺术想象是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3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就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40.创作过程就是作家从特定的创作动机出发,在创作冲动的驱使下所进行曲的建构艺术世界的全部活动。41.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特定分明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42.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43.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种活动。44.文学传播文学传播是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和文学界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的过程。45.接受心境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46.期待视野是指拉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47.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先注向文学接受过程中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是一种“前审美”
的心理状态。48.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去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心理图式。审美心理结构包括个人性与集体性两个相互渗透、交融的审美层面。49.召唤结构是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才装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具体化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50.心灵共鸣指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51.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52.摹仿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直源理论。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善于摹仿,艺术即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53.巫术说是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理论。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着巫术的意义,都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由于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才促成了艺术的进步。54.游戏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游戏说最早可追溯到康德,但明确提出和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席苈,因此游戏说又被称为“席苈斯宾塞理论”。55.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者的理论,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劳动说的倡导者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56.文学界思潮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这又会影响、规范此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57.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58.品质阅读 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的阅读,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59.价值阅读指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60.经验和体验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在经历中见出深刻的意义和诗意的情感,就成为一种体验了。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则是对经验意义和诗意的发现和升华。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数据结构与算法(徐凤生)》习题答案.doc
-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后习题答案.doc
-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后习题答案.pdf
- 《数据结构基础教程》习题及解答.doc
- 《数控加工与编程一体化教程》教学指南及习题答案.doc
- 《数控加工工艺》课后练习题答案(1).doc
- 《数控加工工艺》课后练习题答案.doc
- 《数控机床(专科必修)》2012年7月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 《数控编程及操作》习题及答案.docx
-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二次考试复习题答案v2.doc
- 《新约古希腊语教程》练习答案.pdf
- 《新编中级日本语》课后练习.doc
- 《新编动力气象学》习题答案.pdf
- 《新编基础会计》习题及答案101110.doc
- 《新编基础物理学》下册习题解答和分析 - 副本.doc
- 《新编大学物理》(上、下册)教材习题答案.doc
- 《新编大学物理》(下册)教材习题答案.doc
- 《新编日语同步辅导及随课拓展练习1》习题及答案(共两部分).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