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 MB
  • 2022-04-22 11:22:40 发布

党校课件 四个自信(外宣版) 2

  • 4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习近平同志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1953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为后来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毛泽东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1949.12) 新中国外交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特色道路形成和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到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为拨乱反正阶段。 1977年7月17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第二阶段是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到1989年“六四风波”前,这是特色道路初步提出阶段。 第三阶段从1989年“六四风波”到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南方前是特色道路曲折发展阶段。十三大后,正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之时,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影响下,我国和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六四风波”和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第四阶段是从1992年1月邓小平南方谈话到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召开这是特色道路基本形成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载入党章。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内涵。坚定道路自信,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坚定道路自信,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阶段,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大致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前后约14年。主要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从1980年到1991年,邓小平不下20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论,基本上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展开阶段,实际上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阶段。大致是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前后约13年。主要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形成阶段。大致是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前后五年左右的时间。着重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认真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 3、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坚定理论自信,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坚定理论自信,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坚定理论自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基本理论。(8.19讲话)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阶段。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七大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提出了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政治领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努力实现依法治国。在文化领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社会领域,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3、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制度自信,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势。坚定制度自信,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原则有机统一。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动摇。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接受中国《参考消息》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无论对中国自己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围绕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2012年11月15日,履新当天会见中外记者时就谈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 2014年2月24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提出,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如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培育和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特别要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留住我们的根。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爬起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传承并继续弘扬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这是党和人民近百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伟大成就,也是我党自信、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