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6.00 KB
  • 2022-04-22 11:17:57 发布

10级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及答案.doc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定义:自然辩证法就是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研究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最一般规律的方法的科学。研究对象:(1)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2)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3)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内容:(1)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2)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3)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学科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总结: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2、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古希腊人吸收了巴比伦、埃及、乃至东方的文化,形成封建社会以前欧洲古典文化的最高代表,并开始用理性考察自然,用技术经验解释自然界的万物。(1)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成就1.1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寻求万物的本源。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源;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本源是无限者;阿那克西米尼:气是万物的本源;林拉克里特:火是万物的本源;德莫克利特:万物的本源是原子。1.2天文学和数学等成就,发挥科学的理性品质。泰勒斯,寓言日全食,引进埃及测地术开创几何学;毕达哥拉斯。万物的本源是数,证明勾股定理,提出“地球”概念和宇宙结构图;德莫克利特,提出“原子”的概念,提出惯性运动思想。1.3哲学成就,追求逻辑的完满。巴门尼德,只有存在存在,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存在是一,存在是静止的;芝诺,一个人永远不能从一个城市走到另一个城市,飞失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苏格拉底,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灵,哲学应当治理的是社会,强调理性,辩证法,根本目的是排除错误,达到真理:赫拉克里特,一切皆流,无物常驻,逻各斯统治一切,逻各斯的本质是对立统一,万物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产生的;帕拉图,表观世界是变化的,在这变化的世界背后存在一个不变的形式世界,从几何学而非观察的角度去研究自然,建立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既注重逻辑的严谨又注重经验事实,理性和求实精神的统一,世界的本源是水、火、土、气,从观察入手认识自然。(2)、古希腊自然观的内容A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B追求逻辑的完满。C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D亚里士多德的综合。他既注重逻辑的严谨,又注重经验事实,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13 (3)古希腊自然观的特点及其作用古代自然观的特点: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辨证性。(4)古希腊自然观的意义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5)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中的作用试图用某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性质说明自然现象,并试图从总的联系去把握这些现象,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整个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以经验观察为基础,缺乏系统体系和严格论证,着重于推理和概括,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3、形而上学自然观是在怎样科学背景下产生的?近代自然科学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由于刚刚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尚处于幼年时期,主要还是处在搜集资料、划分研究领域、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的阶段,大多数科学发展水平还不高,从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当时只有力学得到了较高的发展,牛顿力学理论成就是地面上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天体运动都得到了满意的解释。由于力学的有效性,仿佛所有自然现象都是和某些力联系着、都统一于同一个力学规律。由于其他学科的幼稚,人们便试图用力学的观点去解释一切未知的现象。这个时期,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也从古代原始的综合转变成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分门别类的分析、比较的方法上来。要进行分析,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化整为零,并把过程孤立起来,暂时割断它同其他失误和过程的联系,把它看成是孤立和静止的。因为,要想看清世界的总画面,就必须把各个局部和细节搞清楚;要了解全过程,必须把各个阶段的情形弄明白;为要研究物理、化学乃至生命学高级的运动形式,首先就必须把握和理解简单、低级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这种研究方法是有效的,但是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普通的思维形式,即只注意局部、不注意整体;只注重研究个别,不注意研究一般;把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的割裂和分离看成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界限和鸿沟,把活物归结为死物,把运动归结为静止,把复杂归结为简单,把高级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把自然界的各种失误和现象看成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一成不变的东西。这种思想方法在17、18实际由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概括,使之理论化,并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取得了固定的形式,便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思潮——形而上学自然观。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中也还曾起过积极作用。正像恩格斯所说:“把自然界分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起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人世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正是自然科学的这种以分析为主的研究犯法和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笼统到具体,从粗糙到精致,从模糊到精确,从幻想到科学,为尔后深入研究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危害:当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和固定化的世界观时,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为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和束缚科学发展的桎梏。13 (1)对科学发展的阻碍:光学中微料说压制波动说,热学中热素说压制分子运动说,化学中燃素说压制氧化说,电学中电流体说盛行。(2)使得8世纪自然科学在自然观上低于古希腊,甚至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目的论。4、近代后期有哪些科学成就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一个又一个缺口?为什么?(1)天文学的新概念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75年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假说。星云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天体起源学说,它从物质自身具有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来分析天体的发生与发展。它不仅在科学上为现代天体演化学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在哲学上为辨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论据,它既批判了“宇宙神创论”又否定了“神的第一次推动”。恩格斯评价说,康德的星云假说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拉普拉斯是历史上从机械自然观向辨正自然观过渡的代表人物,他的《宇宙系统论》在太阳系起源问题上坚持自然科学唯物主义。(2)地质学的新理论英国地质学家赖尔1830年出版了他的《地质学原理》。他提出了地质渐变理论,认为促使地壳的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不是上帝和其它神秘的作用力,而是永远不停的进行着地质应力,从而抨击和否定了当时的“灾变论”。由于赖尔的地质渐变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不断生成变化的,这就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3)物理学的新综合物理学领域19世纪的两个最重要的发现: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和电磁理论的建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是19世纪40年代由五个国家的至少六、七种不同职业的十几位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力学、热力学、电学、化学等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统一性。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电磁学奠定了基础。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1888年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试验加以证实。电磁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统一性,在那种认为光电磁互不相干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4)化学上的新发现化学领域19世纪有三个发现,一个是道二顿-阿伏伽德罗的原子-分子论,第二个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第三个是维勒的草酸和尿素合成。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科学假说,完成了近代化学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论综合。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假说成为说明物质构成和化学反应机理的原子-分子说,这一学说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它的辨证性质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草酸和尿素合成第一次用无机原料合成有机物,穿透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障碍。(5)生物学上的新进展19世纪生物学的两个重大发现是细胞理论和生物进化论。德国动植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理论,这个学说在动植物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生物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是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标志的,它揭示了生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界的普遍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目的论”、“神创论”、“不变论”等形而上学的观点。5、结合科学发展的过程谈科学和宗教关系的演变(1)原始宗教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13 由于对自然的敬畏,原始人按照人类的行动和目的去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把自然设想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力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拟人化的万物灵论的原始自然观。原始宗教自然观虽然包含着许多谬误的东西,但它毕竟试原始人对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的一种理解,表现了原始人试图解释自然的一种努力,试他们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在这种解释中,已经包含一种原科学的概念框架,它试由人类的想象构成的,这种想象力力求用某种臆想的原因来解释观察到的事实。这些原因都是根据可理解的东西去解释难以理解的东西。(1)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对科学发展的阻碍和科学的独立发展:科学和宗教有很大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麻醉人们的思想。科学则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但从起源上说,他们都是起源于巫术的,只是巫术尊重事实的部分分化为科学,而崇拜神灵的部分则分化为宗教。在中世纪,科学被宗教同时,只有与教义相符的才能被允许研究。因此,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对科学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自然观被宗教神学自然观所支配,但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欧洲社会的大变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这些革命气氛中,1543年出版的两本著作: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标志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开始,标志着科学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总结:在人类的早期宗教孕育和哺育着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的母亲。到了现代社会,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科学的对立力量,又反过来阻碍着科学的发展。6、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恩格斯这句话是对近代科学革命和近代科学发展中科学与神学的关系的一个论述。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它到处寻找,并且找到了一种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的外来的推动力作为最后的原因。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1)哥白尼的革命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解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日心地动说。从科学上说,哥白尼学说的提出是科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它冲破了地球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大传统观念,以天体的真实运动代替视运动,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哲学上说,哥白尼学说摒弃了神创论的宇宙观是向宗教神学发出的挑战书,它不仅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总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以来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实现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变革。从此自然研究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2)牛顿的力学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点科学基础。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使自然科学成为真正的有系统的试验科学,成为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在这一时期,力学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它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院里》的出版为标志。牛顿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它不仅是16世纪、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划时代标志。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自然观点自然科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点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这就不难理解,牛顿用神的“第一推动力”来说明行星最初的运动,这种目的论实际上根本否定了科学,使科学又回到了神学的怀抱之中。7、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3 (1)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知道,从马克思的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到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究竟怎样理解这一科学论断呢?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当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品种的改良到土壤的改良,从化肥、农药的发明到农业机械的不断改进,处处体现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的主导作用。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再次,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1、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2、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越来越短;3、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呈加速的趋势。最后,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崛起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最新)体现。高科技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高科技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面貌。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补充:(2)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首先,一部经济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替代、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而决定这一进程的直接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力量,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构成。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的社会生产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尤其到了近代,自然科学成为比较系统的体系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生产逐渐起到革命性、决定性影响,成为先进生产力淘汰、替代落后生产力的最有力的杠杆。人类历史上每次大的科技进步都极大地创新了劳动工具,改善或更新了劳动对象,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也改变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组合方式,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其次,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将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那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先进生产力对落后生产力的替代,总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党中央提出,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意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表明党和国家不仅重视信息化的发展,而且正在积极探索一条用先进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路子。因此我们说,即便在传统产业中科学技术也大有用武之地,也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3 再次,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当今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且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重大飞跃,科学技术必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掀起新技术革命浪潮,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发达国家现代科技已经成为最活跃、最关键的生产力,信息产业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许多科学技术还将取得超乎人们想象的重大突破,计算机技术的高度智能化,生物科学中的基因工程,新材料科技中的纳米技术的任何一项重大突破和产业化的实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大飞跃。正因为如此,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要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的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正面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它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是首要的和第一位的。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导致整个社会人际关系、人的思维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举例:三次产业革命都对人类史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次以蒸气机的应用为标志,实现了生产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二次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应用为标志,实现了生产方式从蒸汽传统到电器传统的转变,创造了比蒸汽时代大得多的生产力,第三次以电子技术的异军突起为主要标志,使生产方式逐渐走向了自动化,尤其二战后经历了5次伟大的技术(制火技术-农业技术-蒸汽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信息革命的新纪元。负面作用: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增强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大量耗竭。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科技进步极大地发展了工业生产,也使工业生产成为环境变迁的污染源。农业生产污染土壤、水环境,破坏水土资源,城市污水、垃圾带来难以处理的问题,交通也成为污染源之一。从而使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威胁着人类的未来,使科技进步打上了折扣。举例:①人被技术异化,人受技术的控制,人成为流水线的一个工具,人成为了工业的奴隶。②科技的发展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化学杀虫剂杀死害虫的同时危害人类的健康,二战时美国大批火蚁,由于其天敌被杀害造成其繁衍。电脑的使用使整个社会效益提高了,虽然促进了无纸办公却导致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人情味儿。③生物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隆技术及器官移植成为医学史上革命,同时也硬气了伦理道德上的极大争议。另一种答案: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许多学者赞同如下的描述公式: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2)13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查询最新、最快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现象接踵而来。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现在,我们必须对科技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关心自然和爱护自然,学会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9、怎样理解科学认识的特点?作为科学认识的典型研究活动,在认识方面有四个基本特征: 实证性:科学在其认识活动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实证性。其过程的逻辑性能确保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其研究结论比较明确,可以验证。深刻性:科学在其认识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性。它不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力求深入研究对象的本质,揭示其组成、结构、演化规律及其与其他事物之关系,阐明其内部机理。创造性:科学探索在其认识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具有创造性。它或者超越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推动了已有知识的进步,增进了已有知识的存量;或者变革了已有知识中有错误的东西,革新了已有知识体系。不确定性:科学研究由于是在未知领域中的探索,因此其研究本性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得科学探索变得扑朔迷离,很难得到明确的规律;也使得对科学研究的成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变得十分困难,使得科学家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不能确保研究的成功。补充:一,科学认识是一种高级形式的认识:a高起点(晚出性);b高自组(严谨性);c高效能(精确性);d高证伪(淘汰型)。二,科学认识的本质是求异、创新、对旧认识革命。三,科学认识是认识的一种典型形式:a可重复性很高;b精确程度很高;c预言程度较高。10、结合实例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反映世界,并指导人们思想和社会生活实践的普遍性理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和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哲学源于科学,它要以具体科学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它离不开科学,离开了科学的哲学不是真正的哲学。另一方面,哲学又高于科学,是具体科学的升华,达到对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自身本质的认识。哲学对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首先,科学认识离不开哲学思想的制约。哲学思想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是研究自然领域中特殊规律13 的学问。哲学和自然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总是受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的制约。其次,哲学还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方法论,科学研究工作是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要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提示事物的规律,建立科学的理论,这就离不开科学思维和思维方法,也就离不开哲学方法的指导。再次,不同的哲学思想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的说只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才能使科学研究顺利进行,较快取得成果,促进科学的发展。最后,自然科学研究需要正确的科学思想、科学思维,而科学思想本身就是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本身就是哲学,科学思维则必须使用思维工具,思维工具也是哲学,因此,科学必须掌握正确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补充:可结合课程论文举例11、课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及科研选题的原则课题是科学研究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指主体在当时知识背景下(时代性)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指向性)和求解范围(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地位和作用: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是对科学研究的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招,它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向,甚至也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甚至在科学研究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社会需求)。反映了科学工作者的能力、经验和水平。科研选题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研究的课题,当然应当是科学的问题,而不是荒诞不经的问题。具体说来,应当有一定事实或理论依据。这对科学工作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判断具体问题时却不总是统一的,有时甚至产后严重分歧。这类情况不仅科学史上存在过,现在仍然存在。(2)必要性(价值)原则:所谓必要性,就是课题应该有它的意义,实践上的意义和理论上的意义。换句话说,选题应当考虑它在社会实践中和科学发展中的必要性。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脱离了这个目的,科学研究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应当强调,研究课题首先应当选择那些社会实践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需要具体分析全面衡量。(3)可能性原则:可能性指的是具备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一个题目是真正科学的问题,也可以看出它的重大意义,然而还不具备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这样的题目即使选定了也难以完成。当然主客观条件不是硬性的东西,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促其变化的。(4)合理性原则:在应用研究,特别是发展研究中,除了要考虑上述问题以外,还应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新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当经济效益高,技术上先进,综合起来看应当在技术、工艺、产品和设计等方面较原有的优越,否则,新的成果就没有生命力。(5)总的来说,应满足:窄、小、精、新、深、特、奇。对于上述问题,一要辩证的思考,二要综合起来考虑。不提出适当的原则,没有考虑问题的依据,选择和确定课题时就会无所遵循:但是如果把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完善的原则看成固定的条条,则会限制人的思维。这些都是不正确的。13 12、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科学观察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各种方式,把研究对象的各种特征反映到观察者的头脑里,并以图画、文字、语言等形式表现出来,供研究者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结论。因此科学观察的客观准确性,对于研究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客观事物的表现极为复杂,其认识又受到人的主观感受制约,如知识、经验、兴趣等。因此,坚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十分必要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则其所好、弃其所嫌;人为夸大缩小;先入为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洞察入微,反复比较:补充:A科学观察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B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C科学观察要求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D科学观察要求一个科学工作者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13 13、科学假说及其意义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科学问题。为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人们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现象作出一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这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就是假说。首先,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假说是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科学的推测,研究者可以根据这种推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和实验,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理论思维的作用,因而又往往能够作出惊人的科学发现。其次,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而往往要借助于假说这种研究方法;运用已知的科学原理与事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规律,不断地积累实验材料,不断地增加假说中的科学性的内容,减少假定性的成分,逐步地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感性经验达到理性认识,建立起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会出现原先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新现象,这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说,建立新的理论。自然科学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再次,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不同的假说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它们之间的争论,有助于揭露矛盾、启发思考、相互补充,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假说的这些作用,使它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历史上的科学理论最初都是以假说的形式提出来的。另一种答案:假说的定义:假说是以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某一未知事物或规律所作出的推测性解释。假说是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具有如下基本的特点:第一,假说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某一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或其规律性;第二,假说是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的;第三,假说具有推测的性质;第四,假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多种推理形式和逻辑方法的综合运用。假说的意义:假说是科学认识的重要阶段,是科学理论的前奏,是人类探求真理、寻找客观规律的阶梯。14、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版本一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把握科学前沿,营造科学中心,都与良好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众多社会因素中,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居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实践对科学提出了需求,要求科学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说生产的发展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只有当社会的和经济的需要同科学内在发展的各种问题协同结合起来时,科学才能获得发展。二、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和影响着生产关系,并与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综合即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政治与科技的关系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一种基本关系。13 1、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落后的、专制的政治制度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民主的政治制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2、科技方针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是通过科技政策来体现的。正确科技政策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经济的发展,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到科学研究方面;(2)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培养人才;(3)重视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的科技人员;(4)深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3、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军事和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破坏生产,毁灭科学成果,另一方卖弄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首先科学认识理不可哲学思想的制约;哲学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方法论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首先教育为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人才;教育水平、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3、道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进步的道德是科学技术后发展的精神条件,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4、美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表现在艺术当中,所以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科学技术与美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5、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层次(1)各种观念;(2)成为习惯的行为规则;(3)体现各种习惯的仪式。版本二(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A社会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推动力。经济需要不断向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课题;经济和生产发展中积累的经验知识是科学技术认识的重要源泉。B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C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经济的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来实现,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A社会政治的制度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可能性空间;B社会政治在政策和体制上实际地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可能发展方向和道路;社会政治行为和形势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C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表现为两重性,一方面破坏生产,阻碍科学技术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是刺激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A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教育发展状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底;教育普及程度决定了科学技术成果在全社会的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程度;教育专门化程度决定了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深度。B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理论思维对研究方法的产生影响;哲学观念对科学技术基础产生元分析影响:观念、概念、语言和公理基础;理论思维对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开拓性思维影响。科技工作者总是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支配,科技工作者应成为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C13 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引道德的转变,推动人类道德的进步,进步的道德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精神条件,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D美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工作者对美的追求既是科学创造力的一种源泉,又是科学创造的一种原则。E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一定文化基质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影响:需要,行为,技术消化与吸收。15、简要说明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哪些?科学技术的发展除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还受内在矛盾的支配。1、实验和理论的矛盾循环运动:研究的目的和过程都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因此,研究者就必须从广泛的手机材料开始,经过分析加工材料,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然后提出理论假说,通过实践的检验,反馈的结果,组织更广泛的新材料,对理论假说惊醒修正,再检查,再修正的过程,最后充实、发展形成更完善的理论,这一循环体现了经验材料和理论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科学实验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表现在:①科学实验所积累的材料是科学理论的直接来源和依据。②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③科学实验是评价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客观标准。总之,实验与理论的对立统一运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再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事实、新的材料,从而解释除原有的理论和概念的局限性或错误,要求在理论上、概念上做出新的解释或概括,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科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开拓新的实验领域,获得更加新的实验材料。二者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他们的矛盾解决始终是相对的,而他们的矛盾运动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构成恶劣自然科学的不停的前进运动。2、理论自身的矛盾:科学问题、科学悖论、科学佯谬。对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分析仅仅从理论和实验的矛盾或由这种矛盾造成的科学微机来考察是不够的,还应探索理论自身的内部矛盾。对科学来说,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理论的自治性、无矛盾性,即科学理论的概念、判断、推理应该首尾一贯,不能前后矛盾。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于某一现象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绝对的首尾一贯;或者在一定时期,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矛盾的理论,但经过科学思想深层次上的批判性、革命性的认识往往会产生一些与科学理论的规范不相容的概念、观念、结论和方法。从而将科学理论固有的内在的矛盾揭露出来,从而出现了科学问题、科学悖论、科学佯谬。因此,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动力,是孕育着新科学思想的生长点。3、不同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观点、理论、学派之间的争论是经常存在的,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平等的穴施争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又一内在动力。科学争鸣的原因有:第一,科学新思想与背景知识相冲突引起科学争鸣;第二,由于科学思想本身的不完善引起大科学争鸣;第三,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科学争鸣;此外,由于学着专业角度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地域的不同,甚至民族、宗教信仰、社会家庭背景的不同,都会造成科学争鸣。科学争鸣的作用:首先,科学争鸣那跟您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其次,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日趋完善;再次,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证明,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平等、友好、白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处理科学争鸣的基本原则。4、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2013 世纪以来科学发展中表现出来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的鲜明特点。科学技术越来越快的变成生产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呈现出门类繁多、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科学的各门类之间、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相互交叉、迅速的推动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第一,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把科技的发展推向更新的高度。第三,带头学科的根体推定科学技术的进步。5、科学的分化和综合。科学的分化和综合是科学技术发展内在矛盾运动的重要方向。科学的分化——学科综合——科学的再分化…….如此的循环往复,不断的产生出新的学科,是科学朝着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16、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17、简评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在科学活动中,如果一位科学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需要给予一定的承认和奖励,这就是科学奖励。换句话说,科学奖励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承认和荣誉。由于科学家得到的承认(奖励)多,名声高,则获得的承认高,反之,则得到的承认(奖励)少,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13 。即对于贡献相等的科学家,因名望,原来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导致所受到的奖励(承认)不同的情况。马太效应泽科学奖励系统的影响是:有利于已经得到确认的科学家,这种影响使他由于某种贡献而获得的承认多余其它科学家做出的相同和等价贡献可能得到的承认。其在科学奖励中所起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其有利于有名望的科学家,会延迟小人物所做出的贡献被发现的时间,有碍科学的发展,影响普通科学家的产出。另一方面,有利于尽早使有名科学家的成果被承认,从而尽早培养科学精英,同时,普通科学家会努力工作,出更好的成果,他们的成果的发现只是被延长,而不是抹煞。18、论科学精神及其意义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科学探索中常常会犯错误,常常失败,但是,科学工作者总是力求获得符合实际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个人的得失必须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就是对这种精神的一个概括。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洽、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科学区别于迷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知识必须经过科学共同体的批判性检验之后才能被接受。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尚未提出或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然产生出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因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只读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者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