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50 KB
  • 2022-04-22 11:15:13 发布

佛教基础教程第一册-思考题答案.doc

  • 5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闻法方式》第一节课1.发菩提心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请一一说明。你是不是这样发菩提心的?答:发菩提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缘众生的大悲,二、缘佛果的智慧。缘众生的大悲:身处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始以来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对我们恩重如山,极尽父母养育之恩。但遗憾的是,因没有大乘佛法和善知识的引导,如母有情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十种善业、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至今仍在感受痛苦,有的甚至已经堕入恶趣,解脱无期。生活中,无论看见什么众生,都要生起与父母一样的想法,不仅不要产生杀害的念头,而且要随缘放生,为他们皈依念佛,救度他们法身慧命。对今生的父母,不仅生活上关心、照顾、体贴他们,更重要的是借助于佛法的力量从心灵上消除他们的贪嗔痴三毒,获得身心的自在和安乐。而我们也会堕入三恶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我们现在获得了暇满难得的人身,一定要抓住机遇,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同时缘那些迷茫的天下无边所有老母有情生起大悲心。缘佛果的智慧:要想帮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别的方法无济于事,如今我遇到大乘善知识和大乘佛法,自己也有幸堪为法器,这种殊胜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定要听受能斩断轮回根本的大乘佛法,同时不断地认真思维、修持。此举并不是为了自己快乐或得到名声,而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摆脱各自业和烦恼的束缚,获得遍知佛陀的果位。你是不是这样发菩提心的?末学的愿望是希望这样发心,但做起来很不好。也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在末学心里还没有升起,还是很多的自私自利的成分,只能是算相似的菩提心,通常情况下真诚希求每个众生都能离苦得乐!但生活工作中烦恼很多,我执仍然很严重,有时候对境现前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忘记自己是个大乘佛子,还会产生嗔心和贪心。所以缘众生的悲心还远远不够,对待一切众生还不能平等对待,还是有亲和疏的概念。缘佛果的智慧这一方面,末学清楚,我们最终一定要求解脱,一定要获得遍知的佛果,唯有这样才能根本去帮助众生,所以以这样发心修行佛法。期待自己可以修好,把未来帮众生为己任,期待我们有一天都会成为上师利生事业海洋的一滴水,利益众生。2、怎么样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请以窍诀的方式阐明。你这样观想之后,自相续有哪些改变?答:身处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六道众生既然都当过父母,我们就不能只孝顺今生父母,而对其他的众生,尤其是关系不好的怨敌、人类以外的动物不管不顾,甚至肆意残杀。无论看见什么众生,都要 生起与父母无别的想法。我如今听闻并修持甚深正法,目的就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远离各自业感的一切痛苦和习气,获得遍知佛陀果位。自私自利是目前很多人最多的毛病,末学从学佛开始就在去发现自己内心中的自私成分,对自己的考虑太多,当学了这节课,明白任何时候都应该断除私利。末学已经在学习和其他人存在争执或分别观念不同的时候,为什么有烦恼,努力去掉我执和内的心烦恼。这是修行时时刻刻都应该观察的。3、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你今后能否做得到?答: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行持善法如果不以三殊胜来摄持,善根很容易耗尽,所生果就像《入行论》中的比喻一样,像巴蕉树果一样,只成熟一次。没有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很容易被贪嗔痴心所摧毁。而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但功德大,而且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蒸蒸日上。因此,所有善行以“三殊胜”摄持必不可少。“三殊胜”应作为自己有生之年不忘的修法,自己的行为也做到不会散乱。4、善行是大是小以什么来决定?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答: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善法功德大不大,关键要看自己的发心。倘若相续中掺杂很多烦恼,对别人有竞争心、炫耀心,即使你修了十三层楼的经堂,这个功德也不大;但若能以菩提心摄持,有些善根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功德无量无边。就像《贤愚经》中贫女供灯的故事一样,那个贫女费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得到一点油,发菩提心供灯之后,声闻圣者(阿罗汉)也没办法扑灭。所以,我们平时哪怕有一点点钱财,遇到一点点机会,也应以菩提心摄持来行持善法。比如,自己实在业力深重,没有因缘听完全部的佛法课程,那即使只听一堂课,最初也要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地听,最后以圣者金刚语所造的回向偈来作回向。或者,没有钱长期作上供下施,但偶尔赚了一点钱,也可用来买一包奶粉,刚开始时发菩提心:“为了众生获得无上佛果,我用它来供养僧众。”供僧众的时候一心一意,很快的时间就处理了,最后再作一个回向。如此,这件善事就有头有尾了,其功德在你的菩提道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闻法方式第2课1、请以教证概述密宗有何特点?请具体阐明密宗哪方面与显宗相同,哪方面比显宗超胜?对此你有什么认识?答:密宗的特点,《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密宗与显宗相同之处:二者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大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 密宗的超胜之处:在见解、修行、行为、根基方面,密宗确实超胜于显宗。(1)见解不愚昧:在抉择胜义时,显宗承认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而密宗如实地抉择了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抉择世俗时,显宗仅承认万法如梦幻泡影、无有自性,而密宗通达了壹切万法显现的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2)行为不难: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不需经历极大的苦行;(3)方便多:修行方面具有多种不共修法,上师的开示也不胜枚举;(4)根基方面是利根: 如果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弟子当下即可开悟。2、密宗有许多不经苦行即证佛果的甚深方便,归根结底主要依赖于什么?你打算如何观修?答:归根到底依赖于转变意乐——观清净心。  首先要转变意乐,明白现在的所见所闻,全是清净刹土的游舞或显现,只是自己以无明烦恼不能照见。其次,在闻法时,明观五种圆满:将道场观想为铜色吉祥山莲华光宫殿,传法上师或法师(居士)观想为莲花生大士,闻法眷属观为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3、观清净心应避免何种错误观念?这是否唯一是密宗的修法?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答:观清净心应避免认为是将原本不清净的东西观为清净。《定解宝灯论》云:“假设未知此法理,认为轮回不清净,同时观为净天尊,亦如吐物瓶涂香”。 这不仅仅是密宗的修法,显宗经典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道理。例如,显宗《维摩诘经》就有一个具髻梵天的公案:一次,佛陀给大众开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当时舍利子听后,心生怀疑:“如果说心净则佛土净,那世尊因地时心岂非不清净,要不然他的娑婆世界怎会如是杂乱秽恶?”佛陀知道他的心念,问:“盲人看不见天上的日月,是日月的过咎吗?”舍利子回答:“不!是盲人自己的问题,非日月之过。”佛陀说:“同样,我的佛土非常清净,只是众生见不到而已,并非如来的过咎。”此时,螺髻梵王(具髻梵天)对舍利子说:“你不要认为娑婆世界不清净,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舍利子不相信,说自己所见的全是泥石瓦砾、丘陵坑坎,冬天路上都是冰,走路不方便!于是佛陀以脚趾压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呈现出无量的功德。舍利子见后叹为稀有。佛陀说:“我此佛土恒常清净,只不过你没有见到罢了。譬如天人享用同一食物,由于各自福德不同,所感受的味道千差万别,同样,众生因为业力有异,有些人见不到此土功德庄严。心清净的人,才能见到诸法清净。”佛在《华严经》中也说:“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4、听闻佛法的时候,应当怎么样观清净心?请一一阐述不同的明观方法。你会用哪一种?在修行过程中,观清净心转变意乐很重要。《文殊根本续》也说:“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 万法依靠因缘而生,因缘又住于意乐之上,心清净则一切皆清净,心不净则一切皆不净。你的心怎么样安立,万法就会怎么样显现。续部中也有很多教证说:心清净的话,纵然是地狱,也能看成清净刹土;心不清净的话,即使是极乐世界,也会视为不清净的地方。所以一切万法本来清净,烦恼皆为菩提,我们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自己的心有问题。外境中不存在实有的不清净,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在作怪。有了清净心,一切均会随之清净。《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因此,我们首先要懂得转变意乐,明白现在的所见所闻,全是清净刹土的游舞或显现,只是自己以无明烦恼不能照见,就像胆病患者把白色的海螺看成是黄色的一样。如果依靠善知识的教言,于一切威仪中观清净心,那密宗的见解自然而然会生起来。包括我们的贪心、嗔心,一旦反观它的本体,也完全是智慧的妙用。既然意乐如此重要,我们在闻法时,不管对传法的上师、听法的道友,还是传法的处所,都不能看成是平庸不净的显现,而应当明观五种圆满。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鹿野苑,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五比丘与八万天子,闻法时间观为佛陀成道四十九天后,所传之法是第一转法轮——四谛法门。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灵鹫山,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舍利子目犍连等五千比丘、众生主母等五百比丘尼、给孤独施主等优婆塞、萨嘎玛等优婆夷及其他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二转法轮——般若法门。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广严城、王舍城、人间天界等不定地方,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共同和不共的天龙夜叉等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三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三转法轮——分别法门。按密宗所说,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远离一切戏论、无法用语言描述、诸法自性清净的密严法界宫;传法上师观为一刹那于自现获得证悟的法身普贤王如来;闻法眷属观为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不能想“这个是居士,那个是出家人”、“这个人格不好、那个长相太差”,而应把他们观为宝生佛、不动佛、白衣佛母、法界自在母等如来密意传的圣尊,或喜金刚、文殊友、布玛莫札、嘉纳思札、莲花生大士等持明表示传的圣尊,以及男女本尊的自性。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传法上师明观为莲花生大士;闻法眷属观成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的自性。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东方现喜刹土;传法上师观为报身金刚萨埵;闻法眷属观成金刚部尊众——勇士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西方极乐世界;传法上师观成无量光如来;闻法眷属观想成莲花部尊众的自性。修净土法门的可以这样观。无论是以上哪种明观方式,法圆满都是大乘法,时间圆满都是本来常有相续轮。5、什么叫做“本来常有相续轮”?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所谓“本来常有相续轮”,是密宗不共法语,意为永不间断。《妙法莲华经》中有一句话是:“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只是度化众生的方便,而实际上佛陀永不涅槃,恒时住于世间说法。藏文《妙法莲华经》中也说:“佛陀无涅槃,正法无隐没。”从密宗的角度而言,其实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时存在,这就叫“本来常有相续轮”。 明白了这一点,让我对大乘佛法充满了不退转信心。让我明白自我的本性不生不灭,万法不生不灭,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停留在眼耳鼻舌身的感知上,不能执着万法的表象,不能局限在我所执的时间和空间里,当知超出时间与空间,法本无定法,万法随因缘变化,一切无所执不可留住的道理。闻法方式第3课1、请以上师为例,说明一切万法本来清净。并具体分析,上师是三宝、三根本、三身、三世佛的总集。答:想获得解脱的人,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在《中般若颂》中,佛陀也对须菩提说:“欲得遍知佛果者,当依善知识。”依止之后必须观清净心,否则,觉得上师说得不对、想得不对、做得不对,天天在座下观上师的过失,自相续会被各种罪业所染污。有邪见的人,就算依止断证圆满的佛陀,也能挑出许许多多过失,譬如善星比丘依止佛陀二十多年,结果尘许功德也没有发现,唯一看到的就是过失,最后自己也堕入恶趣。上师是三宝:1、上师身是僧众的本体:上师的身体住于清净戒律,令无量众生的身心暂时趋入善法,究竟得到无上解脱。这与僧众的特点相同。上师语是妙法的本体:上师的语言宣讲三藏十二部等殊胜教言,给无量众生的相续中种下善根,最终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与妙法的作用一致。上师意是佛陀的本体:从自性住佛性佛性有两种,一是自性住佛性,二是修增长佛性。自性住佛性,是心的本性,这样的佛性每个众生都有;修增长佛性,是通过智慧遣除烦恼障、所知障等客尘,显露出心的本来面目,这要依靠修行才能现前。来讲,每个众生的心与佛陀无别,上师也不例外;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上师的心已远离一切戏论,恒时住于无离无合、本来光明的境界中,这即是佛陀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的本体。所以,上师是三宝的总集——在显宗中,可以说上师跟三宝的本体没有差别,或者三宝通过上师的方便让众生得以成就;在密宗中,把上师看作第四宝,如续部云:“佛法僧三宝,上师第四宝。”上师是三根本:上师身为上师:一切诸佛在引导众生时,化为人的形象进行饶益,这就是上师的身体。上师语为本尊:上师口里说出的语言,如果依教奉行,就能获得成就。这如同修持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本尊而得成就一样。上师意为空行:凡是证悟大悲、空性的圣者佛母,均称之为空行。如云:“空性的虚空中,大悲的妙力任运行持。”由于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故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通常来讲,上师是加持的来源,本尊是悉地或成就的来源,空行是事业的来源,但究竟而言,上师就是三根本的总集。上师是三身:上师身为化身:上师的身体在孩童时代,纵然跟其他小孩玩耍嬉戏,这种行为也能给他人植下解脱的种子;在年轻或中年时,通过转妙法轮,可令许许多多众生获得解脱;最后示现圆寂,能让无量众生感悟无常之理。因此,上师的身体完全是利益众生的一种幻化身。前面那个教证也说——“化” 为善知识,所以上师就是佛陀的化身,这一点通过教证可以成立,通过理证也可以成立。上师语为报身:语言清净和风清净时,在所化清净众生面前所现之身,就是报身。而上师的语言清净,在证得圣果的有情(登地以上)面前,全是与报身无别的一种妙力,这种妙力即是所谓的报身。上师意为法身:上师的心识与法界光明无二无别,而法界光明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法身。所以,上师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而且上师的三身遍于整个法界。这并不是分别念强迫去观想,而是本来就这样。然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因为心不清净,见不到上师的无上功德,只见到上师有生老病死、贪嗔痴、种种不如法行为。因此,圣者见什么全是圣者,凡夫见什么全是凡夫。上师是三世佛的总集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中观庄严论释》说,如理如法地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实就是佛陀的化身。佛陀不一定以自己身体来传法,他可以在人面前化为人的形象,动物面前化为动物的形象,地狱众生面前化为地狱众生的形象……所以在人群中,佛陀一般以普通上师的形象来度化众生。上师是未来诸佛之源泉:上师讲经说法之后,众生的相续会得以成熟。若没有上师开示,劝众生发出离心、菩提心,未来那些佛显现上也不可能出现。上师是现在诸佛之补处:十方世界的诸佛现在住于清净刹土,上师是他们的补处或代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弘扬佛陀事业者肯定是佛,如果不是佛,一般的凡夫人不可能利益那么多众生,弘扬那么大的事业。以前有些老上师也说过:“法王肯定是诸佛的补处。他若是一个凡夫人,在当今末法时代,不可能将佛法弘扬得如是广大、如是成功!”因此,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在末法时代,如来不可能于众生面前显现,而上师在娑婆世界中,可以见解脱、闻解脱的方式跟众生结缘,最后令其获得成就。所以,与上师结缘的功德非常大。无垢光尊者说:“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具有德相的上师,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法王,他无论住于何种环境、何种处所,跟十方诸佛没有差别,不管众生与之结上善缘恶缘,只要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心里忆念他、身体接触他,皆能直接或间接摧毁轮回的恶劣种子。法王如意宝没有圆寂的时候,我们也经常这样想:凡是见到上师、上师对他摸个顶、听到上师声音、心里观想上师的人,得到的利益实在无法估量。无垢光尊者还说:“佛说刹那念上师,胜过劫修生次第。”一刹那间忆念上师,其功德远远胜过一大劫中观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可见,忆念上师、见到上师的功德无法想象。总而言之,从密宗清净观的角度讲,上师的本体跟佛陀无有差别。《密集金刚》云:“上师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师即僧众,一切能作乃上师,师为具德金刚持。” 意思是说,上师是功德圆满、相好庄严的佛陀,上师是令众生解脱的教法和证法,上师是把无量众生引入解脱道的僧众,所以一切能作皆是上师,上师就是具德金刚持。2. 惹琼巴梦中去邬金净土时,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对你有哪些启示?答:在梦中,不动佛给大众宣讲了过去诸佛菩萨稀有、微妙的精彩传记,接着又讲了帝洛巴、马尔巴三位上师的感人事迹。要散会的时候,不动佛对大家说:“一切传记中最稀有、最伟大和最动人的,要算是米拉日巴的传记,明天你们再来听吧!”惹琼巴听到几个人私下议论:“米拉日巴尊者如今在什么地方啊?”米拉日巴尊者吗?他不在东方现喜刹土,就在普贤如来的常寂光刹土…”他心里暗想:“尊者现在明明是在西藏,为什么说在清净佛刹呢?”后来惹琼巴从梦中醒了过来,那时天已快亮,他心想:“这次到邬金刹土去听法,完全是上师的加持中。那里的人说上师在常寂光土或现喜净土,我人却以为是在西藏,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一样过着人的生活。哪里知道上师早已成佛,与十方诸佛等无有差别,法身遍满宇宙,报身,化身的变化更是不可思议。我们自己业障深重,见圣人亦如见凡夫,真是诬蔑了圣者!”他转念又寻思:“昨夜的梦,不是一个寻常的梦,是空行叫我向上师请法的暗示,我一定要祈求上师宣说稀有传记!”于他向上师请求,米拉日巴尊者就开始叙述自传……通过这个公案可知,上师无论于你面前显现何种形象,其本体实则与十方诸佛无别,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度化众生。因此,对上师理认观清净心,了知上师绝非一般凡夫人,只不过因为我们无明烦恼,看到再清净的东西也觉得不清净。3、为什么说上师的恩德胜过诸佛?有人认为这只是密宗的片面之词,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为什么?为什么说上师的恩德胜过诸佛?答:上师无论于你面前显现何种形象,其本体实则与十方诸佛无别,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度化众生。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而且上师摄受了我们这些贤劫千佛也未曾调化的浊世众生——当然,贤劫千佛并未全部出世,这里的意思是:往昔的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来到人间,而业力深重的我们并未得以调化,那么,即使贤劫千佛统统来了,也不一定能调化,唯有以上师的形象慈悲宣说妙法,才能真正摄受我们。所以,从慈悲与恩德方面来讲,上师已胜过了诸佛。有人认为这只是密宗的片面之词,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密宗宣称上师超过诸佛,这简直大逆不道!”其实,这是他孤陋寡闻而已。不仅是密宗有这种说法,显宗中也不乏其数。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过显宗《无垢虚空经》的一个教证:“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这已经非常明确地说了,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因为在末法时代,如来不可能于众生面前显现,而上师在娑婆世界中,可以见解脱、闻解脱的方式跟众生结缘,最后令其获得成就。所以,与上师结缘的功德非常大。无垢光尊者说:“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 具有德相的上师,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法王,他无论住于何种环境、何种处所,跟十方诸佛没有差别,不管众生与之结上善缘恶缘,只要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心里忆念他、身体接触他,皆能直接或间接摧毁轮回的恶劣种子。《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也说,“佛法无人说,虽慧未能了。”虽然佛陀留下了教法和证法,若没有具德上师的摄受和讲解,以我们的无明和现有的智慧根本就无法通达佛法甚深涵义的,因此,想获得解脱,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大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不要把上师当成一般人,堪布阿琼在《前行备忘录》中引用教证说:“如果把上师看成人,那只能在狗前取悉地了。”假如你对上师有虔诚信心,心里经常忆念,上师的加持和力量无形中会融入你心,令解脱种子慢慢苏醒;但若相续中沾满各种邪见垢秽,那么,你的菩提苗田不可能发芽。所以我们要经常观察自相续,一旦对上师看过失、有不良想法,应马上念诵祈祷文、修金刚萨埵等来忏悔。我们应认知,上师就是佛,那我们就可以获得佛的加持,有多大的信心就有多大的加持力。3、我们应当怎么样对道友观清净心?这是基于什么理论?请引用教证加以说明。答:闻法道友表面上虽有贪嗔痴等各种过失,但每个人莫不具足如来藏。相关教证如下:1)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云:“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2)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云:“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3)《喜金刚•二观察续》亦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静现真佛。”意思是说:众生本师相好圆满的佛陀,然而犹如天空被乌云遮盖一样,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障蔽了,所以在轮回中显得愚笨、迷茫、有烦恼。实际上若能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马上就可以先前佛的所有功德。这些道友获得了珍宝人身,有幸运地遇到了具法相的善知识,承蒙善知识以方便摄受,拥有听受佛法的机缘,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未来佛。因此应当将他们视为佛菩萨,而不能观察过失。此外,如何看到道友可能取决于自己的心是否清净。我们对外境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心情的好坏,或者自己的分别念,为自己的贪嗔痴等念头所左右,来看待外界事物。因此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诚如上师在演讲中所言“心净国土净”、那么再面对周围的道友,心静必然人清净,诸位道友在自己面前就跟佛菩萨没什么差别。5、在闻法时,什么叫做法器之三过?此三过如何一次障碍闻、思、修?你平时具有哪些?今后打算怎么做?听受佛法的人叫做“法器”。法器在停发的过冲中,需要避免三种过失。我们平时也应该详细观察自己,如果具足这三种过失,当下就要远离。否则听得佛法再殊胜、再深奥,自己也得不到利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闻法的时候,不管在上师面前,还是在光盘面前,耳识万万不可四处分散,而应专心致志谛听说法的声音。如果耳识不能专注于法义,东边有一个声音,马上散到东边去;西边有一个声音,马上又散到西边去,如此一来,听多少法也得不到利益。闻法时心首先很重要,心要全心全意、聚精会神倾听上师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在心里。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光是耳朵专注听也不行,倘若对所闻之法没有铭记于心,仅仅限于一知半解或敷衍了事,一堂课下来连一个公案、一句法义也没记住,内心犹如一张白纸,讲完后什么印象都没有。那就像漏底的碗中倒多少水也无法留存一样,不管听了多少上师的教言,也不会懂得融入相续而身体力行。上师传授任何法要,我们都应当努力记住,就算记不住所有内容,起码也要记几个对我们管用的问题。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在闻法时,倘若动机不良,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治愈疾病等过患;或者掺杂着贪嗔痴等妄念,比如,去听课是为了看到喜欢的人(贪),听课对某人怀有极大嗔恨心(嗔),听了一会就昏昏欲睡,不停地打瞌睡(痴)。那么,佛法非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会变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碗中注入甘露一样。此三过如何一次障碍闻、思、修。第一种过失(耳不注入覆器之过),是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第二种过失(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是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第三种过失(杂烦恼如毒器之过),是障碍修所生慧。很多老修行人经常说:“修行好不好,要看有没有对治烦恼。”如果能对治烦恼,说明这个人修行很好。末学平时大概三种都具有,听法时,有时候家里有事,就散乱到别的声音去了。对所闻之法,有时候能记住,有时候心就跑了。杂烦恼如毒器之过,这点末学就是最后一条昏昏欲睡,有时候听着听着就打瞌睡。以后末学在闻法时,要时刻提醒自己,观察自己的相续,这三点出来的时候,马上及时断除。在听闻佛法时,以后尽量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时间和空间,将自己的心按住于听法上。闻法方式第4课1.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答: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 一、闻——听闻佛法。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有些野兽酷爱听琵琶声,猎人为了将其捕获,一个人弹奏乐器以吸引其注意,另一个人则乘机向它射毒箭,可它根本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同样,我们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无论在上师面前还是电视面前,也要力求做到如此全神贯注,对法一定要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二、思——思维佛法。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羊到春天,褪旧毛换新毛,人们把旧毛从下到上全部剪光,绝不会留下一只前腿或后腿不剪。以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 三、修——观修佛法。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愚人吃酸甜苦辣的东西时,明明品尝到了味道,决定有这种感受,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表达不出来。我们修行也应该如此,譬如观想“人身难得” ,若只是绝思绝虑,闭目坐一会儿,这不会有什么收获,理应再三思维人身怎么样难得,从而找到一种感觉,这时候才算尝到佛法的美味。 四、行——行持佛法。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会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尝尝。同样,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五、果——最后得果。所谓的得果,是指每一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不一定是得阿罗汉果或佛果。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2.闻法的诸多威仪中,哪一条令你最有触动?为什么?请引用具体事例进行阐述。“听闻佛法”必须专注这一条就很让人触动。就比喻中说的那样,应如野兽闻声般地,若能这般地全神贯注,对法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那么所获得的利益也是极大的。《菩萨地论》也说:“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维听闻,不要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不过我们业力深重的人往往在上课时心不在焉,比如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表面上看来循规矩,但心里却杂念纷飞、东想西想,诚如札嘎仁波切所言,一堂课神游了整个世界,下课后什么教言都没记住,这是不应理的。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形容的:“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他还说:“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3、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1)(2)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上师摄受弟子的最好方法,是宣讲佛法。对大多数上师来讲,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建立在讲闻佛法上。上师一定要讲法,弟子一定要听法,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不但依止普通的上师如此,就算依止三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法轮,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键看你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计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3)(4)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末学只依止了一个上师,那就是所达吉堪布,依止上师的方式有些特殊。上师所在地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无法在上师的座下聆听佛法。上师慈悲,为了把佛法传授给我们,成立了菩提学会,通过网络开示或者制作光盘为我们讲经说法。末学就是参加菩提学会网络组才依止了上师所达吉堪布的,主要就是通过网络和光盘来听受索达吉大恩上师传授殊胜的佛法的。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末学觉得对上师的信心最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得到的加持来源于对上师的信心,对上师的信心越大,得到的加持就越大。作为弟子,末学不管是在网络听上师开示还是平时听光盘,基本上能够以难得之心去听法,对上师非常有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觉得上师所传之法极其珍贵,对上师所讲的法念念不忘,尽量地依教奉行,将上师所讲的教言付诸实践,尽心尽力去修持。末学依止索达吉大恩上师一年多,学到了一些佛法知识,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少,越来越减轻了,有时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烦恼时能将烦恼转为道用。但是很惭愧,末学因为忙于工作,忙于调理身体,对佛法理论学得很差,只是限于圆满法本和传承而已,没能把上师所传之法记在心里,末学以后要不断反复串习,让佛法融入自心,用佛法去饶益众生,做到自利利他。4、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倘若闻法时杂有烦恼或不良动机,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最终你得出什么结论?答:以比喻说明的话,譬如向一个碗中倒汤,碗若是扣着,汤会洒在外面,里面不可能沾一点一滴;碗底若是有洞,即使汤倒进碗里,也会全部漏光;碗中若杂有毒药,哪怕是最美味的汤也不敢喝。因此,这三个过失要一一遣除。倘若闻法时杂有烦恼活不良动机:如果你为了赚大钱、得名声去听法,相续中已杂有毒药了不管是谁享用都很危险。听闻佛法要遣除一切不善心,否则,你对上师生邪见、对同行道友生嗔心,以此心态来听法是很可怕的。不仅对上师不能起恶念,对同行道友也不能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心怀我慢。,闻法前要像洗涤容器一样,先将内心的垢染洗干净,如果遣除了耳不注、意不持、杂烦恼这三种过患,才能盛装清净的佛法甘露。最终我得到闻法的心里动机不良会让自己造下深重业障。闻法方式第5课1、什么叫做六垢?请一一解释。六垢对闻法有何影响?答:什么叫做六垢?六垢,是指闻法时必须断除的六种垢染。《释明论》所言:“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撒及内收,疲厌皆闻垢”简而言之:1、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修行很好,超过了说法上师。2、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没有一点信心,甚至怀有邪见。3、不求法:没有慕求正法的信心,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4、外散:心思旁骛,贪住色声香味等外境。5、内收:眼耳鼻舌身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沉、没精神。6、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心。六垢对闻法有何影响呢?我们作为凡夫人,过失方面都具足,功德方面却少得可怜,肯定有这些垢染。比如吃饭时,如果碗没洗干净,里面有许多油腻污垢,就不能食用,否则对健康有损。同样,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闻法的行列,所闻之法很难融入自心。因而在闻法之前,应该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2、为什么说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你自己对此有哪些体会?答:《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为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 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容易被发现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产生。大家应当详细审视自相续。有些人比较无知,觉得自己所作所为都正确,高高在上,傲气十足,根本没意识到内心的烦恼。藏地有句俗语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说:“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只要相续中有了傲慢,认为自己比法师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为什么呢?因为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个防卫兵,任何功德一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自己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些毛病。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如果法师真的讲不出什么,那就另当别论了,但若法师具足法相,在传法的过程中,你理当恭敬谛听。有些人没有任何修证,也没系统完整地学过经论,只知道成天挑法师的毛病,可真正让他讲的话,他又一句也讲不来,这种傲慢者在如今比比皆是。所以,大家务必要观察自相续,尤其在闻法过程中,一旦有傲慢的心态,立即要把它改过来,不然的话,佛法再怎么殊胜,自己也得不到利益。每个人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傲慢。傲慢有时不容易察觉,倘若旁边的道友发现了,也可以好心提醒一下:“你认为自己很不错,但别人说你傲慢心挺重,你应该注意平时的说话、心态!”否则,有些人始终看不到自己的傲慢。傲慢真的很难以察觉,哪怕你穿一件漂亮衣服,觉得在所有的人中最好看,这也属于一种傲慢。尤其是听受佛法时,在任何法师面前不要有傲慢,不然,法师给你讲了多少课,你的相续也不会有改变。我们对佛法和上师要有一种长期的恭敬心,尽量遣除自相续中的傲慢,只有这样,才会自然而然获得法利。自己要观察自己的相续是否有傲慢与嫉妒心,自己在平时的喜闻乐见中对周围的人与事自己在分解过程中心真的要做到无傲慢的清静容器一尘不染还是有困难,贵在自己在学佛的过程中在渐渐地把握自己知足少欲,对对镜不起傲慢之心,以平常心观之。懂得苦乐无常的道理,都以慈悲心观待周围,养成这样串习的习惯慢慢会去除傲慢之心。现在又重新听闻法方式法师讲课,受益更加深了一步,根基较前稳定了,自我批评的反应快了。3、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1)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上师摄受弟子的最好方法,是宣讲佛法。对大多数上师来讲,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建立在讲闻佛法上。上师一定要讲法,弟子一定要听法,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不但依止普通的上师如此,就算依止三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法轮,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键看你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计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2)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 末学只依止了一个上师,那就是所达吉堪布,依止上师的方式有些特殊。上师所在地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无法在上师的座下聆听佛法。上师慈悲,为了把佛法传授给我们,成立了菩提学会,通过网络开示或者制作光盘为我们讲经说法。末学就是参加菩提学会网络组才依止了上师所达吉堪布的,主要就是通过网络和光盘来听受索达吉大恩上师传授殊胜的佛法的。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末学觉得对上师的信心最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得到的加持来源于对上师的信心,对上师的信心越大,得到的加持就越大。作为弟子,末学不管是在网络听上师开示还是平时听光盘,基本上能够以难得之心去听法,对上师非常有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觉得上师所传之法极其珍贵,对上师所讲的法念念不忘,尽量地依教奉行,将上师所讲的教言付诸实践,尽心尽力去修持。末学依止索达吉大恩上师一年多,学到了一些佛法知识,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少,越来越减轻了,有时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烦恼时能将烦恼转为道用。但是很惭愧,末学因为忙于工作,忙于调理身体,对佛法理论学得很差,只是限于圆满法本和传承而已,没能把上师所传之法记在心里,末学以后要不断反复串习,让佛法融入自心,用佛法去饶益众生,做到自利利他。4.信心分为哪四种?请具体阐述。哪一种信心最好?你有什么样的信心?答:信心分为四种——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清净信:我们偶尔步入佛殿里,或者听到念佛的声音,不知道什么原因,心里特别欢喜,这就是清净信。有些居士来到这里,听到念诵《大自在祈祷文》、阿弥陀佛名号,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眼泪汪汪的,其实他正在生起清净信。不过,这种信心很容易退,过段时间听别人说这个不好、不如法,自己马上就会变,因而是不可靠的信心。欲乐信:通过听闻上师讲法或自己看书,知道一些功德和过患,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比如看了一些上师传记,知道这个上师很了不起,弘法利生的事业特别广大、对众生的悲心特别强烈,马上对他起了信心,这就是欲乐信。这种信心比上面的要好,但也会退转。胜解信:对三宝、四谛、因果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从心坎深处生起强烈信心,此乃胜解信。这种信心实际上也是一种希求心,如《入行论》云:“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但它也会退转。不退转信:这是最好的一种信心。比如,你闻思十几年、二十几年后,对释迦牟尼佛生起坚定不移、永不退转的信心,并不是听别人说很好,自己就“对对对,我也要去听两三天”;听说一个上师非常了不起,马上人云亦云,到处去宣传,这些信心都是不可靠的。如果你利用二十多年对佛法、佛陀或上师反反复复观察,最终不管别人怎么说,也完全明白这是值得皈依的对境,其功德不可思议,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就叫做不退转信。“不退转信”是最好的一种信心。你有什么样的信心?现在已经要进入第四个学期了,我却依然不敢说自己有“不退转”的信心。我们13A这一届的总人数几乎每月都会减少,现在小组的慧青师兄已经离去,再看看自己,如果有一天自己也站到那些退失的人群中,结果会怎么样?能够闻法的机会究竟有多少呢?当因缘具足的时候不珍惜,无常不知道何时就会到来!还会有多少这样的时光够自己挥霍?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当无常正在来临,愿师兄们都能具足顺缘,升起永不退转之信心,精进修行,共度佛道!5、为什么说对世间和出世间而言,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你如何理解“ 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这句话?答:希求佛法(对修学佛法有强烈意乐),可谓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你对佛法有上等希求心,你会成为上等修行人;有中等希求心,会变成中等修行人;有下等希求心,就会变成下等修行人;一点希求心都没有,得不得佛法无所谓,那你什么境界也得不到,不可能成为修行人。世间人也是同样如此,若想事业成功的话,必须要对事业充满兴趣,倘若对事业兴趣索然,那平白无故不可能成功。因此,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学习佛法时,每个人一定要有希求心,这样才有成功的机会。正如世间俗语所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佛法本来没有主人,谁精进努力,谁就可以得到。比如,两个道友一起上佛学院,一个人非常精进,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闻思修行,对法有强烈的希求心、恭敬心,最后的成就非常高;另一个每天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就在那边混时间,几年过后,什么都得不到。因此,法本来没有主人,依靠各自精进不同,所得之法确有天壤之别。6、佛陀在因地时,对佛法是怎么样希求的?相比之下,你又是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何感想?答:释迦牟尼佛于久远之前,为国王甘谢讷巴乐时,四处寻求正法饶益众生。有一婆罗门说自己有正法,但要想获得法,须在身上挖一千个洞,插入千根灯芯做成一千盏灯,点燃后才可传授佛法。国王欣然答应,挖肉做成千灯之后,婆罗门传给他:“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释尊在因地时,仅仅为了四句简单的无常法,就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行。我们不要说为四句法挖一千个洞,甚至为一部法挖一个洞,可能也忍受不了。)还有一世,佛陀为香朗嘎乐国王时,忍受了在身上钉入一千根钉子的苦行,终在一婆罗门面前换来了:“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此外,佛陀是梵天国王时,身居皇宫却向往正法,整日四处寻法也不可得,为此很是苦恼、痛苦。帝释天为了观察其发心,就化现为一婆罗门,到皇宫门口说:“我拥有佛法,如果你真的想求,我可以赐给你。但是有个要求:你必须要挖十尺深的坑,坑里遍满熊熊烈火,你若能跳入,我则可为你传法。”国王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并开始挖坑准备。准备好之后,他站于火坑边对婆罗门说:“您可否请先说法?否则,我若丧身就无缘听到佛法。”婆罗门于是宣说了几个偈颂,记得其中一偈是:“修行慈心,去除嗔恚,大悲护众,悲泪润生。”意思是说,要长期修行慈悲心,去除嗔恚心,以大悲心保护众生,以大悲的泪水滋润众生心田。国王听完之后,当即证得圣果,以欢喜心跳入火坑,但由于他已得地之故,火坑顿时化为莲花湖。和佛陀当年求法相比,自己现在当真是舒舒服服、不用付出多少代价就能听到如此殊胜的佛法,却很常常缺少认知和耐心,不能好好地珍惜长久地修持,这么好的学法条件却总是找各种理由推拖,想来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学法机会,这么好的学法时机不是每生每世都能遇到的。且佛法也不是生生世世随便什么人都能轻易而举就能得到的,今生遇到这么殊胜的法,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般若摄颂》等大乘经典中说,这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结果。现在学习正法的机缘成熟就应该好好珍惜,无论出现什么困难,和佛陀当年求法时相比,渺小的不值一提,因此,一定要好好珍惜机会,努力地坚持下去,应以佛陀之希求心来激励自己。 闻法方式第6课1、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哪些过患?请用比喻一一说明。你对其中的哪个比较有体会?为什么?一、眼识贪执色法:眼睛接触美好的色法时,如果耽著而生贪心,就会因贪心造业而在轮回中无法解脱。死后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会转生为飞蛾,由于以前的习气使然,夜晚时看到美丽的灯火,依然想拼命追求,便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其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二、耳识贪执声音:倘若耳朵耽著美妙的声音,也会导致祸患无穷。就像獐子、鹿子等野兽酷爱琵琶声,这种习气被猎人所利用,最终使它们毙命在毒箭、猎枪之下。三、鼻识贪执芳香:鼻子耽著好闻的芳香,其实过患也比较大。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芬芳的气味,拼命地在身上涂各种各样的香,走路经过你的身边,一阵香风扑面而来,你也不得不停住往后看一看。假如你一直耽著好闻的芳香,就会像贪执香味的蜜蜂,最终缠死在花丛中。四、舌识贪执美味:假如贪执一顿饭的美味,比如特别爱吃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那就会像鱼儿被饵料所诱,最终钓在铁钩之上。五、身识贪执所触:印度的气候特别炎热,大象到了中午会成群结队地去湖泊洗澡,只是为了身体清凉,有些大象深陷淤泥爬不上来,以致活活被溺死。同样,我们如果贪执柔软舒适的所触,也会像这些大象一样,最终丧命于欲望的泥坑之中。众生有时看来的确可怜,如果没有造业,希求皮肤好、身材好倒不要紧,但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吸引异性,在这方面造了许多贪爱的业,以及其他种种可怕的业,真的没有必要!除了五根识贪执外境外,《窍诀宝藏论》中还讲了意识对外境的贪著,如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别去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马上认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来对治。其实眼耳鼻舌身意哪个贪着都不好,对吃,我比较深有体会,以前在老家的时候是比较贪吃的,什么猪耳朵,牛肉等很喜欢吃,后来出国读书以后,这些家乡的菜都吃不到了,每每回国之前都要想着,回去要吃这个,吃那个,往往觉得什么都吃不够,总是想着美食。各种欲望也很高。后来在我姐姐的影响下,吃素2年,刚开始的时候,尤其饿的时候特别想吃肉,慢慢的胃习惯了素食,即使现在偶尔也吃些肉,但是从来不贪着,并且发现自己对事情的执着也降低了,整个人心沉了下来,不再浮躁了,欲望也降低了,对人有了容忍之心,对别人的过错,也可以理解原谅了。心量宽了。一切也在慢慢放下。在佛菩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虽然实修还不到位,但是我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一定要修心,只有心改变了,习气就会慢慢改变,让佛法融入自己的生活,引导自己的生活。 阿弥陀佛!感恩佛菩萨,感恩上师三宝,感恩金刚道友!2、在闻法和修行时,应当如何断除三世分别念?如果实在无法断除,如何才能转为道用?请引用无著菩萨的教证进行说明。你今后会怎么做?无论听法、传法还是修行,都应该断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分别念——不要对过去的经历浮想联翩,不要对现在的事情以贪嗔痴扰乱自相续,不要对未来的事情妄想不断。一、断除分别过去:尊者说:“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无踪无影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有些出家人总对以前流连忘返:“我过去怎么样谈恋爱,怎么样打仗,怎么样……”有些在家人也喜欢对以前夸夸其谈:“我过去如何如何啊……”跟人聊的时候,一会儿伤心流泪,一会儿欢喜雀跃,像发疯了一样。无垢光尊者说过,昨天以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必要去想这些。如果你非要追忆过去,就应该思维盛衰与离合。比如,过去人声鼎沸的繁华之地,现在沦为一片萧条;过去腰缠万贯之人,现在落魄潦倒、变成乞丐;过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人,如今飞黄腾达、富甲一方;过去一家人共处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今各奔东西、音信全无……这些无常之理若仔细去想,对修行会有极大的助益。思维以后你会明白,除了佛法以外,没什么可信赖的,也没什么可靠的。就像《教王经》中所说,对临终者来讲,唯有佛法才是依靠处、救护者,除此以外别无其他。所以,在修法或听法时,没有必要一直耽著过去。过去的事情最好谈也不要谈,因为谈了也没有用。如果非要谈,则应与无常观结合起来,这对修法有一定的意义,此时你会感受到,除了佛法,整个世界上没什么可信得过的。二、断除分别未来:尊者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想捕鱼一样,是不现实的黄粱美梦。藏地有句俗话说:“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有些人去年炒股票、搞房地产,认为今年肯定发财,到时候赚多少钱,再拿这些钱投资什么……没想到整个国际上闹金融风暴,席卷到了他的“领土”,最后美梦彻底破灭。这样的现象数不胜数,故应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如果你非要忆念未来,则应思维死期不定。每个众生必定会死,但死亡往往不期而至,因此一想到无常,你便有种强烈的紧迫感,进而精进地积资净障,没有空闲行持非法,不会随随便便散乱放逸。三、断除分别现在:尊者说:“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为无义嘛尼瓦!”“暂时”指现在。对于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要把它看作如梦如幻、现而无实,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从而应当舍弃一切贪执。 如果你非要想现在不可,那么无论做任何事情,吃饭、走路、说话、睡觉,都不要特别去执著,否则就会产生烦恼。现在很多人不懂如梦如幻,把什么都看得特别实有,因实执而造各种各样的业,若能以无贪、无执著、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世俗中的所作所为皆无实义,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义,此外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对于过去,我也经常追忆过去的事情,想小时候在家快乐的时光,想父母姐姐的过世,想家里出现的种种事情,无不是无常。现在也经常不敢想未来,觉得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而我还没有准备好,时刻提醒自己,要精进修行,当然也经常懈怠,就告诉自己,想想过世的家人,勉励自己修行。对于现在的生活,也经常告诉自己,一切都会为空,不要执着眼前的事情,修行在当下。末学修的实在是不好,感恩金刚道友的鼓励和支持,我会坚持下去。3、倘若对未来不切实际地幻想,如此会有什么过患?请以公案进行说明。是否对未来所有的打算都不能有?为什么?  答:要断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分别念,就需要在闻法和修行时,真正感悟往昔的一切感受,痛苦、烦恼、不幸、幸福、快乐等等,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的无迹、无踪,回忆毫无意义。无垢光尊者说,昨天以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必要去想这些。如果实在无法断除,可以通过转变意乐,将它转为道用。思维盛衰与离合。比如,沧海转桑田;历史上的唐朝盛世,现在已不复存在。过去很多事业如日中天,腰缠万贯之人,现在穷困潦倒,沦为乞丐;过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人,如今飞黄腾达、富甲一方;过去有的家人,欢聚一堂。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今各奔东西、音信全无……所以,除了佛法以外,没什么值得信赖和依靠的。  对于未来,也没有必要筹划。尊者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  如对未来费尽心机地某划考虑,就像打算在旱地上撒网捕鱼一样,是不能实现的黄粱美梦。有句俗话说:“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 如果无法做到不忆念未来,可以思维生命的无常,生命非常脆弱,生命在呼吸间,死亡会随时来到我们每一个众生身边。每个众生必定会死,就会生起强烈的紧迫感,克服懈怠、散乱、放逸,从而勇猛精进地积累成佛的三资粮。尊者说:“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为无义嘛尼瓦!”  现在的事情也要把它看作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现而无实,我们无论如何努力拼搏,事业如何辉煌,财产如何丰富,名声如何响亮,临终什么都带不去。  如果做不到不想现在,就要转为道用。无论吃饭、走路、说话、睡觉,做任何事情,都不执著,离相修善,借假修真。不贪恋外相、不执著假象,真正体悟一切现象本体是空性、如梦如幻,世间中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行持佛法,才是众生真正皈依处,才能得到解脱。  末学在现实生活修行中妄念比较多,经常对过去的事情浮想联翩,对现在的事情念念不忘,对未来的事情筹划构思。现在深知,这些妄想是显露智慧的障碍,烦恼的根源,轮回的过患。今后一定要努力克服和纠正,深刻认识它的危害,深刻体会一切都是假象,都是梦幻,不能执着,把握空性,提起正念,转为道用,成就资粮。《闻法方式》第7课 1.什么叫做内收?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有什么样的过患?你平时是这样的吗?答:内收是指在闻法时专注过了头,仅仅专注佛法的个词义。如果闻法和修行时内收,便会对法义记一个忘一个,无法将所有内容融会贯通,就像马熊挖雪猪子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而且心思过于内收,也会出现昏昏沉沉、恹恹欲睡等弊端。因此,心既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度外散),要做到不松不紧、恰到好处,诸根悠然而住。亲友书云:“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杂阿含经】【大智度论】中二十亿耳的公案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世人也提倡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末学惭愧,就像法本中上师讲的一样“当然有些人很会放松,诚如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所说,放松方面不必去劝”,末学也是很会放松的那种,刚开始学习时共修的2个多小时也是坐不住,老是看时间到了没有,有时候时间拖晚了一些也会很不耐烦,有时共修还会打瞌睡,放逸的时间很快过去,一学习就觉得时间过得好慢,浑身都不自在,记得上师曾说过对于听法没有意乐的一定是前世刚从三恶趣爬出来的,当时心里就惊了一下,觉得很羞愧也很害怕,但是由于世间习性使然,有时心里也告诫自己以后不能这样散乱,但是改变也不大,与上师所说修行人要如披上精进铠甲的勇士般驯服狂象一样的心比起来还差得很远很远。今后一定要向这个标准看齐,虽然现在还做不到,祈愿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末学能尽快断除这些垢染。2.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答:修行是一项漫长的工程,读大学都不可能两三天就立竿见影,出世间的解脱更不用说了。因此,大家要明白修行是终生的事情,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的热情,特别放逸时要求自己不要太懈怠,每天把该用的时间用上;特别精进时也不要太内收,要有一种放松感,切莫急于求成。这样才能做到松紧适度。因此,大家一定要把这个道理弄懂,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这类公案在佛经中比较多。譬如,《杂阿含经》、《大智度论》中有一个二十亿耳的公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二十亿耳(首楼那),在嘎达亚那(迦旃延)尊者座下剃度出家。一年以后,他请求去见佛陀,因嘎达亚那尊者要三年才能召集十位比丘来授具足戒,因此托他带口信给佛,请求佛陀应允五位比丘即可传授圆满戒。二十亿耳到了佛陀那里以后,在佛陀身边有时间就作经行。但他脚底有毛,皮肤细薄,经行时常脚底流血,于是佛陀特别允许他穿一层底的鞋子。但他没有穿,他说自己舍了八十车的金锭和七象随从,从在家到出家,如今怎能贪著一层底的鞋子!他很精进地随佛修行了一段日子,但还是不能证果。他就开始有点动摇:“我是一个富家子,大可舍去比丘戒,还俗回家做居士,享受自己原有的财富。常行布施供养僧团,也是修行。”佛陀知道他求证心切,用功过度,就在他动念后,便让一沙门去呼二十亿耳来。 佛陀问他:“你在家时,善于弹琴吗?”他回答:“善于弹琴。”又问他:“弹琴时,若是琴弦太紧,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不能。”佛又问:“若把琴弦转缓,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不能。”佛又问:“若把琴弦调得不缓不紧,能得到和雅琴声吗?”他说:“能。”佛于是告诉他:“同样的道理,修行太精进,会增加掉悔;修行太放松,则令人懈怠。因此,应当不松不紧地修行,不要耽著也不要放逸。”他听了佛的教诲,欢喜顶礼而去。后以正确的态度修行,不久证得了阿罗汉果。《前行》中昼辛吉的公案,跟这个公案比较相似: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昼辛吉依教奉行,松紧适度常年如一日地修行,最后证得圣果。佛陀在最后教诫道:“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如果心不调适,身体就会疲乏,身体疲乏就会更加心烦,更加心烦就会道心退失,从而造下各种罪业。所以,《四十二章经》中对松紧适度的道理讲得比较清楚。 这与世间的做法不相违。 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因此,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会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心既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松而外散,要做到不松不紧、恰到好处,诸根悠然而住。3.闻法时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疲厌的心态?产生这种心态时,应当如何对治?假如实在无法对治,那应该怎么办?答: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口干舌燥,或者遭受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等情况时,会心生厌烦。如果你产生厌烦心,千万不要放弃,应该提醒自己:如今我已获得暇满人身,没有沦为地狱、饿鬼、旁生,并荣幸地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拥有听闻甚深教言的良机,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对此我要好好珍惜!但如果实在不愿意听,堪布阿琼在教言中说:“此时你可以站起来,发愿‘我不离法、不离上师’,然后离开传法的地方,否则,对上师和佛法生邪见的过患更严重。”这的确是一个窍诀。4.今生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是不是平白无故的?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对你心力提升有哪些帮助?答:今生遇到如此殊胜的法,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般若摄颂》等大乘经典说:这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结果。是前世与大乘佛法结过缘,而且在无数上师和佛陀面前行持过善法。光是耳边听到法音,手里拿到法本,也需要前世因缘。否则,听也听不到,拿也拿不到,看也看不到。这就是因果,乃佛陀亲口所说。《未曾有因缘经》中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懂得如今能听闻如此甚深妙法,是千载难逢、令人欣喜的幸福事,理应以感恩心、希求心、恭敬心、欢喜心、精进心来听受。在此生短暂的人生中,能遇到法王如意宝和大恩上师,真是千百万劫修来的大福报!法王如意宝之无垢传承---显密圆融之甚深教言,对我们来讲更显弥足珍贵,理当怀感恩心,恭敬心、欢喜谛听。对听法的希求要象100小时吃到一顿饭一样如饥似渴。心力真是不可思议。世间人做一件事情,如果心中有欢喜心,哪怕日行百里,肩挑百斤也不会觉得累,为了喜欢的事情,再大的困难和阻扰都会想办法克服和战胜。我们为了这样万劫难逢的甘露妙法,理当欢欢喜喜来听受。有了这样的欢喜心,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压力折磨都不能阻碍我们闻法的决心。只要有因缘,就要竭尽全力地听法。把听法当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闻法方式》第8课1.什么叫持文不持义?什么叫持义不持文?哪些情况属于持文不持义?哪些情况属于持义不持文?你是否有这些过患?答:持文不持义:指的是有些人闻法时一味地注重优美动听的词句,根本不详细观察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我们若过于地耽著文字、对词句太重视,就会放弃甚深意义,如此一来,自相续无法得到真正受益。属于持文不持义的有如下情况:1)有些人闻法时倘若词藻华丽、文句隽永,用了很多成语、教证、对联,他就喜欢。假如文笔不妙、用词不恰当,就把法本扔到一旁,理都懒得理,2)只推敲词句而忽略意义,这样的毛病,喜好诗学和词藻学的文人容易犯,爱钻研因明的人也容易犯。3)有些佛教徒天天念《金刚经》等经典、持阿弥陀佛等佛号,很注重念了多少遍,虽然这也有功德,但若意义一点都不懂,一说到理解意义,就搪塞道:“我是凡夫人,这种境界太远了。”这往往会陷入“持文不持义”的状态。持义不持文:指只重意义而不重词句,认为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过意义证悟的,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其过患是:任何意义必须依靠词句来表达,倘若没有词句的帮助,除了极个别大成就者,如布玛莫札、禅宗祖师,通过一种表示即可令弟子开悟外,一般人不可能理解真正的意义。要想证悟空性获得解脱,不依文字相当困难。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过:“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义空性需要依世俗名言而证得,若不依世俗名言,则不能证得甚深空性,从而无法得到涅槃。属于持义不持文的情况:1)藏地有些道场着重实修对闻思不太强调,对背诵经论也不太赞叹。2)还有汉地有些禅宗道场,成天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挂在嘴上,认为不立文字就是最高境界。3)有些人认为自己有六祖的根基,不愿意闻思,也不愿意多年苦行,只看一部经典或者听一句禅语,就想马上豁然大悟。 末学有持义不持文的过患,每次听课前的念诵,末学常常不认真,认为好好听课就行了,课前这么长时间的念诵意义不大。但后来逐渐体会到课前念颂可以求加持,还可以串习法义,就逐渐改正了这个毛病。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要做到不堕两边,把文字与意义结合起来。其实这两者牵涉到闻思和修行:闻思的过程中,文字不可缺少;修行的过程中,意义不得不关注。这个分寸一定要把握好。2.假如偏堕于文字或意义一边,对闻思修行有哪些影响?请说说你自己的体会。答:闻思的过程中,文字不可缺少;修行的过程中,意义不得不关注。如果我们的闻思修行非常圆融,对文字和意义都要重视。而堕于任何一边,都会让自己的闻思修行产生障碍:是不能获得内心的收益的。 堕入持文不持义,就会耽着于文字,过度的考究词句是否华丽,从而舍弃了应该掌握的甚深法义,无法令自相续得到真正的受益;就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只追求表面的愉悦,而不能获得内心的收益。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说:“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藏地有句俗话说:“意义的老人必须依靠词句的拐杖,若没有词句的拐杖,意义的老人寸步难行。”任何意义必须依靠词句来表达,倘若没有词句的帮助,除了极个别大成就者,如布玛莫扎、禅宗祖师,通过一种表示即可令弟子开悟外,一般人不可能理解真正的意义。不依文字要想证悟空性获得解脱是相当困难的。堕入持义不持文,则如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过:“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幻想不通过文字的阐述,直达甚深法义,就如同幻想建造空中楼阁一样,毫无意义!3、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答: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些了义、有些不了义,堪布慈诚罗珠在慧灯之光里面是这样开示的:佛经浩渺无垠、博大精深,佛经的表达方式与陈述内容,也有看似矛盾或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引,没有适当的方法,仅凭自己的智慧去抉择,就无法全面通达、深入理解,甚至很多时候会遇到问题。如何判断了义和不了义:第一,用意:佛讲的同一句话,除了字面的意思和内容以外,还有其他的用意;第二,目的(必要):佛所说的有些话从字面上看虽然不符合事实,但他这样说是有目的、有必要的。当然,广义上讲,所有的佛经都有目的,但不了义的法,却有着特殊的目的。第三,以理妨害:是有理论或逻辑的妨害。以上两个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叫做以理妨害。比如说,佛所讲的一个观点,却存在着其他非常具说服力的逻辑可以予以推翻。因为这个逻辑或理论对佛的这个观点有妨害或损坏,可以证明这个观点是不究竟、不符合事实的,故称为以理妨害。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叫做不了义法。简而言之,了义就是符合实际真理的。第一转法轮当中讲的无常、无我、痛苦、有情世界、器世界等等的所有观点,甚至包括宣讲单空的经典,也是不了义的。因为首先要有物质存在的实有观念,才会有物质不存在的空性观念,不空与空性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东西,都是最终不成立的。 第二转法轮是半了义,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其最终意义和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没有什么差别,但从字面内容的角度来讲,由于其中没有讲到光明,所以是不完整的。按照无垢光尊者,与很多高僧大德、学者、成就者的话来讲,《般若经》是半了义的,因为其中所讲的空性非常透彻,就像《入中论》、《中论》所讲的一样,讲的都是大空性。其空性的层面,是了义的。但缺少了如来藏、光明的内涵,虽然第二转法轮的经典中,偶尔也有光明的字眼,但这不是第三转法轮当中所讲的光明。词同义不同,所以第二转法轮是半了义的。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中,就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了。无论空性还是光明,都给予了完整、透彻的阐述,没有任何保留。密宗的时轮金刚、大圆满就讲得更加透彻。这些佛经或续部的内容,无论是显宗或密宗,都叫做了义。密法比第三转法轮讲的还透彻、还究竟,完全是了义的。那是不是不了义的我们就不用受持呢,在我们修行的时候,首先要按照第一转法轮的要求,修人生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还要对众生修慈悲心,要发菩提心,发愿度化众生。但这些都不究竟,最终还是要修空性。虽然加行修的是不了义法,但通过修持这些不了义法,最终可以到达了义法的境界。如果不从起点做起,就想上师公案里面的老人,因听过一点空性法,就觉的什么都空了,于是一边杀山羊,一边念叨:所杀的山羊你也没有,能杀的我也不存在,同时还念观音心咒,所以还是要次第。为什么一开始不去修了义的法呢?因为佛陀考虑到众生的承受力,所以才采取了次第引导的方式。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把加行修完,紧接着修心的本性,然后可以修大圆满、大手印等密法,这样修炼的结果,就能看到了义法的无限风光。4、什么叫上下错谬而持?什么叫颠倒而持?二者的区别在哪里?你认为怎样才能杜绝这两种过患?答:所谓上下错谬而持,主要是针对我们修行人的修行次第而言的。如果不通达佛教的教义,对佛法的层次不是很了解,不经过系统的闻思修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修行,不从基础法门开始学起,就想直通高深的大法,这就是上下错谬而持。所谓颠倒而持,是指原本佛法的教义是正确无谬,清净无染的,可有些人因为智慧不够,闻思不够,把佛法的错解了而行持。二者的区别:前者上下错谬是从修行的次第角度而言的,而后者颠倒而持是从心相续对佛法的知见而言的。对于上下错谬,只是修行的层次上出了问题,还没有涉及到对佛法的知见,所以在相续上还没有对佛法产生不如法的知见或邪见。而颠倒而持,完全是在对佛法的短见上出了问题,没有正确领悟佛法的准确意义,这是非常可怕的,将会遭受非常大的恶果。怎么样杜绝呢:一、忏悔业障。二、依教奉行,根据上师教言,按次第修行,从基础法学起。以佛法和智慧光明来串习自己的一言一行,建立不退转的佛法定解。三、多看多学习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和学习论典,建立起自己稳固的正解的佛法知见。四、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祈愿得到佛法传承的加持。五、发起大悲心和菩提心,广度众生积累福慧二资,让自己始终走到修持佛法的康大道上。5、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对难法和易法应该分别持何种态度?什么样的现象是需要避免的? 答:我们闻法过程中,遇到意义难解、内容繁多的法时,不要认为自己无法掌握而就此放弃,如《现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后几品。而遇到文字比较简单的论典时,也不要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必须牢记不忘,而且实际上这些论典想要真正付诸实践并非易如反掌,对修行人来讲,这些教义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受持,如《佛子行》、《前行》。因此,不管难法还是易法、大法还是小法,我们均要视如甘露来对待。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遇到大法觉得高不可攀,不愿意学,遇到小法又认为太过简单,也不愿意学,这样最终就爱那个什么法也得不到。如藏地的一种说法:“大法,阿可修不成;小法,阿可不愿意修。最后临死前,阿可一点法也没有修!”这将是非常可悲的,完全荒废了我们难得可贵的珍宝人身,而自作自受地陷于轮回不可出。6、概而言之,讲述闻法方式时,“所断之行为”分为哪几种?各自讲了什么内容?请依科判大致归纳。通过学习这些,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答:闻法方式中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下面逐一简单介绍:一、法器之三过。(听受佛法的人,叫法器。指闻法者的相续。)主要讲听受佛法的人在听法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三种过失。我们平时也应该详细观察自已,如果具足这三种过失,当下就要远离,否则,所听的佛法再殊胜、再深奥,自己也得不到利益。1、耳不注如覆器之过。闻法时,自己的耳识万万不可四处分散,而应专心致志谛听说法的声音。若未如此听闻,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倾注汁液一样,虽然身在听法的行列之中,却不会听闻到一句正法。2、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如果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是表面了解或听闻而没有记在心中,则听闻多少正法也不会懂得调伏相续而修持,如同漏底的容器中无论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3、杂烦恼如毒器之过。闻法时,如果以贪图名誉、地位等有过患之发心而听闻,或者掺杂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那么佛法不但对自心不利反而令正法也成了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胜妙之汁液一样。综上所述,闻法前要像洗涤容器一样,先将内心的垢染洗干净,如果遣除了耳不注、意不持、杂烦恼这三种过患,才能盛装清净的佛法甘露。二、六垢。就好比吃饭时,如果碗没洗干净,里面有许多油腻污垢,则不能使用,否则对健康有损,同样,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听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所以,闻法时必须断除六种垢染,依照《释明论》中所言:“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简而言之,1、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 傲慢有时候不容易察觉,我们务必要观察自相续,尤其在闻法过程中,一旦有傲慢的心态,立即要把它改过来,不然的话,佛法再怎么殊胜,自己也得不到利益。因此,我们对佛法和上师要有一种长期的恭敬心,尽量遣除自相续中的傲慢,只有这样,才会自然而然获得法利。1、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若如此,则已阻塞了迈入正法的大门。因此,我们求法时要具备信心。信心分为四种——清净信(这种信心很容易退,是不可靠的信心)、欲乐信(通过听闻上师讲法或自己看书,知道一些功德和过患,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比清净信要好,但也会退转)、胜解信(对三宝、四谛、因果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从心坎深处生起强烈信心,即胜解信。这种信心实际上也是一种希求心,如《入行论》云:“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但它也会退转)、不退转信(这是最好的一种信心。比如:闻思十几年、二十几年后,对释迦牟尼佛生起坚定不移、永不退转的信心)。若能对佛法产生不共的信心,尤其是不退转的信心,这样一来,在任何违缘或打击面前,内心都不会改变。2、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希求佛法(对修学佛法有强烈意乐),可谓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对佛法有上等希求心,会成为上等修行人;有中等希求心,会变成中等修行人;有下等希求心,就会变成下等修行人;一点希求心都没有,得不得佛法无所谓,那什么境界也得不到,不可能成为修行人。如果对正法没有一点一滴的希求心,那根本谈不上成就正法。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像释迦牟尼佛因地时那样,可谓“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我们对佛法若也有这样的希求心,也定能得到相应成就。因此,作为追随佛陀的后学者,当以强烈的希求心,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而听闻正法。3、外散:心思旁骛(WU),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心识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是流转轮回之因。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就是心识外散而起执著,因此,无论闻法还是修法,应该用正知正念来摄持、一定要想方设法令心得以专注。4、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玛吉拉准空行母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萨绕哈巴说:“心如解紧缚,松之得解脱。”修行需要一段时间,应该一步一步地来,这样境界才会在相续中出现。修行应当长期不断串习,必须要有长远的打算,如此修行才能成功。总之,心既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松而外散,要做到不松不紧、恰到好处,诸根悠然而住。5、 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我们对法一定要有耐心,要有虔诚的信心。如果产生厌烦心,千万不要放弃,应该提醒自己:如今我已获得暇满人身,没有沦为地狱、饿鬼、旁生,并荣幸地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拥有听闻甚深教言的良机,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对此我要好好珍惜。光是耳边听到法音、手里拿到法本,也需要前世因缘,否则听也听不到、拿也拿不到、看也看不到。这就是因果,乃佛陀亲口所说。《未曾有因缘经》中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因此,理应以最大的精进心、、欢喜心来听受。为了这样的妙法,理所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压力折磨,欢欢喜喜来听法。如果将它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那时间肯定空得出来,每个人的心力一定要提升,否则,把听法当作一种压力,当作一种负担,这样效果不会好,行为上也会出现各种不如法。三、五不持。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要观察自己具不具足五种不持的过失,如果具足,现在开始一定要断除,不然,所听的法起不到什么作用。它们分别为: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简而言之,1、持文不持义。如果只推敲词句而忽略意义,就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只追求表面的愉悦,而不能获得内心的收益。不可能对佛经的意义有所了知。2、持义不持文。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词句与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3、未领会而受持。对文字和意义都重视的前提下,还要受持佛经、论典以及上师教言的真实义,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与意趣的各种说法,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古大德说:“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因此,一定要广闻博学,切莫望文生义,随便宣讲佛法的真理。4、上下错谬而持。主要针对我们修行人的修行次第而言。佛陀的教法层层递进,分别适应不同的根基,只有前面的学完了,才能步入后面内容。不管学显宗还是密宗、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要有次第,如果上下错谬受持,显然已违反了佛法的规律。不论闻法、讲法或修法,假如上下错谬而受持,就会面临矛盾重重的处境。真正的高僧大德都是重视次第性地修学的。5、颠倒而持。佛法的教义原本正确无谬、清净无染,可有些人因智慧不够、闻思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最后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自相续因此而毁坏,甚至由此而成为佛法的败类。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解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时,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意义简单或词句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总之,重视词句不重视义也不行,重视义不重视词句也不行,未领会而持也不行,上下错乱也不行,误解意义也不行,这五点非常关键。学习任何经文论典,必须先摆正自己的心态,有了正解的心态,才可以通达它的内容。 通过学习闻法方式所断之行为,末学谈一点自己最大的收获:自己以前听法时,有时效果好,会有法喜充满的感觉,但有时效果并不明显,一堂课下来佛法并没有融入自心。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学习了闻法的发心和行为,才明白自己在闻法过程中没有重视威仪,无论发心和行为都有不如法之处,自然得到的法益会很少。这说明佛法能否融入自心,与闻法方式有关系。懂得这些道理、窍诀后,为了珍惜暇满人身,希求佛陀伟大的救护之法能真正融入自心,自己就要创造各方面的因缘,否则,获得法益还只是微乎其微。《闻法方式》第9课1、什么叫做依止四想?请结合自己的情况具体解释。每一条你都能真正做到吗?答:《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这四想是我们闻法时所应取的态度。首先要明白,在轮回大大苦海中,我们自无始以来一直遭受着贪嗔痴等各种烦恼的缠缚,从而引发各种恶业,使我们不得不感受轮回中的各种痛苦,在业业相连的轮回中,我们将永无出期。我们就像是病重的患者一样,需要得到治愈,永远脱离痛苦的缠缚。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同时要知道,只有佛法才是唯一助于我们脱离轮回苦海的唯一妙药,因为只有佛法才能揭示人生的真相,使我们认识到痛苦的根源,而远离它。但是,千千万万的众生都各有各的烦恼忧愁,究竟哪种药方才合适呢?这就需要如良医般的善知识,他们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知道我们的症结所在,会开适合我们的良方,是我们要获得治疗所能依赖的。在得到药方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吃药,对于佛法需要做的是依教奉行、精进修持,以佛法妙药对治自相续,根除痛苦疾病之因。如此是对四想的理解。对于自己来说,虽然把自己当病人,但经常忘了自己是病人,在痛苦中而不自知,虽然了解到轮回的种种过患却总是甘之如饴。基本上存在三种状态,而不能稳固在真正的境界。一种是像精神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一样,习气的缘故浑然不知自己是轮回苦海中需要救度的病者,随着修学,这种状态想对在减少。第二种状态是,时而知道自己是病人时而不知,在这种反反复复的状态中,就像有时清醒有时迷糊的病人,同样也是更多的意识到自己是病人。第三种状态是真真切切的知道自己是病入膏肓的病人,若不医治就会一直感受痛苦甚至痛苦越来越深,这是真正应该具有的想法,但是随着业力,很多时候并不能起这种想,甚至以苦为乐,愿自己能够真正认识到轮回的过患,随时随地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需要救度的病人,并具有无常的见解精进修持善法。对于法做妙药想,确认认为佛法是救度众生脱离一切痛苦的唯一之法。纵观世间有各种各样身体或心理的疾病,医学能够治愈的只在极少数,心理疾病更是如此,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个人体会上确实认为如此,而随着对闻思修行的深入,更加认识到若想永远脱离轮回中的一切痛苦,非佛法莫属。我执是一切烦恼之因,也是轮回的根本,而对治我执的方法只有佛法中有。另外,所有的人都希望平安快乐,却不知快乐之因是善法,人们不想痛苦但整天都被贪嗔痴等烦恼控制着行持各种不善法,佛法告诉了我们究竟的断恶行善之法。 于善知识做名医想。对于这一想,是从两方面分析的。首先,自己并没有智慧,在认定佛陀是量士夫的前提下由教理教正证明。世尊在《般若摄颂》中说:“佛诸法依善知识,具胜功德如来语。”世尊涅盘前,告诫阿难:“阿难勿哀伤,阿难勿悲痛,未来五百岁,吾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涅槃经》)这样看来,善知识是佛陀的化现且具足如来的功德智慧,能够传授佛陀的妙法。再一方面是依靠佛陀的金刚语观察善知识,《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可以从这十个方面来观察,也可以只记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三点:一、断除对此生的贪著;二、以大智慧引导弟子入道;三、以大悲心不舍弟子。概而言之,就是要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刚开始学习时很不容易生起善知识是名医的这种想,但随着修学的深入、烦恼的减少,以及信心的增上,越来越觉得除了善知识谁还能给我们开出对治自身烦恼的甘露妙药呢?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对于这一点,自己很多时候像对待世间的药物,不舒服了就按时按量的吃,病情好转就忘记吃药。其实这是对前行法没有修好,法没有融入相续的表现,虽然知道自己必须要吃药才可以,但怎样做到按时按量确实是很大的问题,所以要更加的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发愿一定要精进。除了这四种想,在《窍诀宝藏论》中讲过依止善知识的六种想,“理当依止上师之六法:平常疾病尚需依医生,除轮回疾理当依上师;恐惧险地尚需依送者,救脱中阴理当依上师;商议大事尚需依长辈,永久计划理当依上师;争论诉讼尚需依长官,为灭恶缘理当依上师;船客赴岸尚需依船夫,渡过苦海理当依上师;商人赴海尚需依商主,成就菩提理当依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讲了六种想:1)于己作病者想;2)于师作良医想;3)于教诫作良药想;4)于殷重修起疗病想;5)于如来所住善士想;6)于正法理起久住想。2.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倘若上师是大成就者,但他有些行为无法让人接受,这时候你该如何对待?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答:华智仁波切讲过:“倘若以清净心把上师观作佛陀,一心一意地依止承侍,那么,成就和解脱轻面易举即可获得例如公案图根巴的一个传记里面讲过:图根巴刚开始求学的过程中,生活很贫寒,每日三餐不济,吃饭都成问题,为了缓解这种局面,他决定修一下黄财神法,就请旁边的铜匠铸了一尊黄财神像,铸好的那天,他捧着铜像高高兴兴地到上师-章嘉国师那里去。章嘉国师当是很有名,他好不容易才见到,见到之后,他把铜像放在上师面前,恭恭敬敬在上师足下顶礼,祈请赐予开光加持。没想到,上师还没来得及开光,上师的小狗就跑了过来,对着铜像开始撒尿。见此情景,图根巴觉得铜像被弄脏了,缘起也破坏了,很讨厌这个小狗。上师说:“ 我的小狗不一般,不用我来开光了,小狗已经给你开光了,尽管图根巴有点执著,但不得不观清静心,把黄财神像带回去,供在佛台上,精进修了一段时间。后来他的整个生活有了很大改变。可以说财源滚滚,并终成为一代大师,据有些历史记载,他也是康熙皇帝的国师,他经常在教言中强调:“上师说什么都是金刚语,有不共的缘起和加持”所以,上师如果是大成就者,他所讲的话都有密意,有不共的缘起,依照他的教言去实地行持,肯定能获得想应的成就。还有比如那若巴尊者依止帝若巴尊者表面看来上师没有为弟子宣讲一句正法,弟子也没有实地修持过一个善法。而且上师让弟子做的是各种各样的大小二十四次苦行,或从高楼跳下,或去偷窃,或遭暴打,但正因为上师是真正的成就者上师,弟子也是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结果弟子的相续中完完全全的生起了无上的证悟,获得了和上师无二无别的功德。所以对具足德相的上师一定要持清净观,并百分之一百的依教奉行,如是定能获得成就!3、有些人认为:“我根本不用修善法,造恶业也没关系,因为我的上师是大成就者,只要好好地祈祷上师,上师就会把我像块石头一样扔到极乐世界。”这种想法是否合理?为什么?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么劝导他?答: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上师在前行广释中说:“具有法相的上师虽然有慈悲心,但仅以上师的慈悲心让你解脱,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知道,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佛陀的智慧、慈悲、能力最大,对众生犹如独子般慈爱。可是佛陀在世时,不信佛教的众生也有很多,佛陀虽然悲悯他们,也没能将他们全部扔到清净的刹土。佛陀有云:“诸佛无法水冲罪,众苦亲手亦不除,自之证悟非移他,说寂法性令解脱。”就是说,众生的罪业不是用水能洗掉的,众生的痛苦也不是用佛陀的手可以遣除的,佛陀的智慧也不可能转移到众生的相续中,那么佛陀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众生宣说清净、寂灭之法,以令其通达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此才有解脱的希望!这个教证说明,仅依靠上师的悲心还不够,能否真正趋入解脱之道,关建还是要靠自己。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佛陀对其弟子讲过:“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如果我们不愿修行,就像一个患者病得非常严重却不想服药,那再好的医生也无计可施,再慈悲再伟大的上师也无法让我们到达极乐世界。我们周围持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多,劝导他们需要方便的智慧。我们首先要培植他们的信根,如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使他们首先对佛法产生信心,然后逐步明白因果轮回的道理,开启智慧,真正进入佛门。4、 什么叫做上师的慈悲?这与你自己的理解有何出入?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答:上师的慈悲就是依照佛陀的意趣传授佛法,除此之外在没有更殊胜的大悲心了。善知识们慈悲摄受我们,宣讲甚深教言以及取舍教理,所开示的解脱圣道完全符合如来教言,引导什么都不懂的我们趋入佛教真理,把我们从轮回的深渊中救出来。弟子之前总认为除了传讲佛法之外,对弟子特别关心,能够让弟子随时联系得到、随时能向之获取帮助的上师,才是慈悲的上师。学习本课之后,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偏颇的。我们能够遇到善知识,也是多生累劫积累的福报和缘分,但缘分终有尽时,除了个别福报特别大的弟子以外,一般人不可能有机会永远依止上师,上师也要摄受各地很多弟子。因此,作为弟子,最重要的是要将上师所讲的法义记在心里,记住之后永远去行持,这样以修行供养才是以三喜承侍上师中的上等承侍。5、为什么说现在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警戒线?你对此有什么样的认识?答:因为我们如今有幸获得如意宝般的暇满人身,并依靠上师诸佛的加持,不敢说完全精通浩如烟海的大经大论,但已知晓取舍的要点,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依止善知识、轮回痛苦、皈依和菩提心的重要等基本法要,所以自由自在的此刻,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警戒线,也是下堕深渊或上升天堂的交界点。我们有幸获得了人身,听到了佛法,有这么难得的因缘,以后的命运也是由自己决定:若行持善法,会趋入善趣,往生极乐;若为非作歹、不断作恶则会下堕恶趣,饱尝无量痛苦。尤其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造业的能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若不了知取舍的道理,不励力断恶行善,必将造下滔天恶业,后世将要承受的痛苦简直无法想像。所以依止具相上师之后,要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教言踏踏实实修行,从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闻法方式》第10课1、藏地经忏师在超度亡人时说:“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答:人刚死亡时也像辔头所转的马一样,是上去或下去的关键。事实上,到了那时,除非是前世修道的大德以外,大多数亡灵都是背后为业力的狂风所驱逐,前面有阴森可怕的黑暗相迎接,就这样夹入中阴的狭长险道中,不可思议的阎罗狱卒口中喊着“杀杀、打打” 穷追不舍。当时,无处可逃,无处可藏,无依无靠,处在这般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时刻,又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如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灵牌之上灌顶时已迟,灵魂漂泊中阴如愚狗,忆念善趣彼者有困难。”就像马的方向随着辔头所转一样,上去下去的关键时刻就是现在活着的这个时候明观自心,认真地取舍因果。密宗中有许多这样的修法。亡人外气已断而内气未断,或者内气已断而于四十九天内每天对他直指,他就有转移的机会,即使业力深重而前往下道,通过上师强制性的破瓦法,极个别有缘者也会转入善趣,甚至获得解脱。不过,对大多数亡人来讲,依靠简单念诵而转移非常困难。最终的结论是临终并不是上去下去的关键,真正关键的是自己活着的时候,依止善知识听受窍决,并且实地修持,才解脱的唯一途径。2、依藏地的习俗,若有人死了会怎么样对待?相较于汉地的传统,你有哪些体会?今后有何打算?答:依藏地的习俗,亲人死后在四十九天的过程中,都会请上师或僧人在尸体枕边念经超度。汉地的传统则多数是没有意义的仪式以及不合理的尸体处理方式。如病人刚脑死亡就马上进行器官移植,或者刚一断气,就立马送入医院停尸房的冷藏室,或者运往殡仪馆的冷藏室。其实我们学习佛法之后,就明白了这样的行为会为死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导致死者因此而堕入三恶趣,非常可怕。学了本课教理之后,弟子明白了在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要依止上师,依教奉行,励行善法,希求解脱往生极乐是最重要的。有可能的话,让自己的亲友不要在医院过世,能够得到佛法的临终关怀。并且平时有机缘的话,要多为其他众生助念,尽量让他们能够在中阴阶段得到一些利益。3、为什么说人身造善业、造恶业的能力均超过其余五道?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答:因为人身是修持正法的所依,而其余五道并非有如此殊胜。我们即生中依靠人身,若行持善法,比如发菩提心、出家、修密法,此善业的力量与地狱、饿鬼、旁生、阿修罗、天界其余五道相比遥遥领先,此生此世完全可以永远舍弃天灵盖。例如,噶当派的有些大德,一生中通过勤奋努力,最后获得了金刚持果位;我们宁玛派的很多舍事者,也是通过一生努力,最后前往清净刹土;汉地禅宗和净土宗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德,从前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后来依靠对上师和佛法的信心,将繁杂的世间琐事统统放下,身心全部融入佛法而精进修持,最后永远不再转生轮回。 同样,这个人身造恶业的能力也远远超过余道众生,换句话说,今生今世也可成为决定无法脱离恶趣的罪魁祸首。为什么呢?如果你对上师、三宝、因果等生邪见,口中谩骂,心里诋毁,此罪业短短的时间就可以造下,而地狱众生恒时遭受无边的寒热之苦,则根本不会像人类那样为了衣食住行造恶业。饿鬼众生时时要感受饥饿的痛苦,骨瘦如柴,连走路都很费劲,更别说造恶业了。再说这旁生它们因为生存经常互相啖食,常被人们役使杀害,虽然也具有贪嗔痴烦恼,但故意去杀人、故意制造武器,这样的行为不一定做得出来,所以它们所造业的也根本不及人类所造。而非天的财富受用远远超过人类,只因嫉妒心极为粗重,总是互相残害,身心不宁,在战火纷飞中过日子,但也不及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名声,事业所造的恶业。更不用说天人的财富受用尽善尽美,一切所需都是从如意树上生出,他们除了与非天打仗而造杀业与死时产生邪见下堕恶趣外,也根本不及人类所造的业。人类具有极高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今在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下,世间人五毒粗重,为了身体受用,杀害旁生,残忍的把它们的皮毛剥下,然后把它们的皮毛做成皮草穿在身上,吃它们的血肉,使得许多动物濒临灭绝。人与人之间也是尔虞我诈,为了物质财富,埋没良心,造假制假。鱼龙混珠。像前一段时间的毒奶粉,地沟油,假药等。国家与国家为了利益制造核武器、利用原子弹,让千千万万的众生送命,哪怕是造一个,也能炸死无数生命,所以,人造恶业的能力非常可怕。包括在座有些道友,以前不信佛教的时候,所造的恶业远远超过食草动物。因此,今生如果造恶业,可能永远无法从轮回中解脱。明白这个道理,末学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个人身修持正法,对佛法生起信心,以恭敬心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获得传承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将法义融入于心,令自他趋入解脱道。4、“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喻具体说明。现在社会上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你对此如何看待?答:“四想”的违品就是与“四想”完全相违背的想法或做法。“四想”分别是:把自己当成病人,把上师当做医生,把法当做妙药,把修行当做治病。而“四想”的违品是四种颠倒想,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即把自己当做猎人,把上师当做獐子,正法看作是麝香,精进修行作为扑杀獐子的方便。现在这末法时代这样的情况非常多,有些人依靠种种手段获得一些传承然后到各个地方宣传自己,把法像麝香一样到处兜售,这些恶劣的弟子根本不想上师的恩德,从不承认在上师那里得过什么法,说这些法是自己无师自通,甚至提起上师的名字,也害怕对自己有影响,当然由于不感恩上师的缘故,他那些法暂时对别人有一点点好处,最后对自他都没有利益。 因此,大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要舍弃这四种颠倒,否则,违背上师教言,舍弃上师,欺骗上师,会导致生生世世在地狱不能解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在密宗中讲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依止上师时,行为应当如理如法,以恭敬心,清净心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融入自心,只有真正把自己当作病人,上师甘露般的正法妙药才会对自己的自想续有利。《闻法方式》第11课《闻法方式十一》1.有些人认为:“六度要逐一行持方可圆满,布施时不能持戒,持戒时不能修安忍……”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我布施的时候不能持戒,持戒的时候无法安忍,安忍的时候没办法行持精进、禅定、智慧。”这种说法不对。l《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还是《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都讲了行持一度时其余五度可统统具足,也就是说,一个波罗蜜多可涵摄其他波罗蜜多,这即是大乘菩萨的最高境界。l《现观》讲最后几个加行时,经常提到一度涵摄余度而行持,此为正等加行圆满或者达到顶点的标志。l只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地闻受佛法,在闻法过程中调整威仪,也能具足六波罗蜜多。l假如你听法时行为不如法,则不但没有六度的功德,反而会产生众多罪过。我们闻法是为了解脱,首先应把发心调整好,尽量以大士道的发心来听,偶尔产生自私自利,也要依正知正念予以遣除,这样闻法才有真正的意义。2.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这样有什么功德?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六度的概念听一堂课该怎样具备六度呢?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证续》中所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1)布施度:“奉献花座等”。l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坐垫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然后在法座前或者周围,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这即是布施度。对听法的屋子进行清扫、装饰,给大家提供电视机,为闻法道友准备听法创良好条件(水果、矿泉水等),都是在圆满布施度。在闻法之前,尽己所能地作上供下施,就是布施度。(2)持戒度:“随处戒威仪”。l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些洒水、清扫、喷香水 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至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1)安忍度:“不害诸含生”l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同时也不能损害旁边的金刚道友。l听受佛法的时候,不管天气再热再冷,传法时间再长,中间出现种种违缘,都要忍受下来。l听法的时候,假如上师讲什么都能接受,这也是一种安忍。l不管学什么样的法,应当有种感恩心、欢喜心,这种心态就是具足安忍度。(2)精进度:“于师生正信”。l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即生有幸遇到大乘佛法和宣说大乘佛法的上师,要以欢喜的心态和姿态来听受。(3)静虑度:“无散闻师教”。l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处,从最开始到结束之间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4)智慧度:“解疑问难题”。l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即是智慧度。3.讲法、放生、念佛时怎样圆满六度?请一一说明。这对你有哪些启示?(1)汉地藕益大师:念佛亦当具足六度:念佛时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念佛时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念佛时不挂怀是非人我,即大安忍;念佛时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念佛时不随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念佛时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如此称之为真念佛。(2)放生也具足六度,例如,放生本来是无畏布施,同时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这是布施度;从小乘来讲,不害众生就是持戒,从大乘来讲,直接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持戒,在放生过程中,既不害众生也利益了众生,这是持戒度;放生时忍耐严寒酷暑、艰难困苦,以及他人的谣言或攻击,这是安忍度;不管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劳累,每年春夏秋冬不间断地放生,这是精进度;放生过程中,没有什么其他目的,只是一心一意想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静虑度;通过念咒语、念经文加持所放众生,为其播下解脱种子,或者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摄持放生,这是智慧度。(3)按照阿琼堪布的观点,传法者同样应具足六度,如此:不怀有求得名闻利养的奢望而讲经说法,即是布施度;对他众没有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等行为,即是持戒度;自己能接受甚深法义,闻法者屡屡询问也不嗔不恼,即是安忍度;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不厌其烦,即是精进度;心专注佛法的词句和意义,即是静虑度;通过三轮体空、如梦如幻的境界摄持讲法,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即是智慧度。对我的启示: 学习了如何具足六度以及闻法,念佛等过程一样可以具足六度后我就想到,我们在家人通常没时间去做大布施大功德,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地闻受佛法,在闻法过程中调整威仪,这样也能圆满的具足六波罗蜜多,就和去做放生布施等一样有功德。因此对我们应该如理如法的去听闻佛法,可以从小处做起,从闻法方式和威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去除三过,六诟,五不持等方面的问题,提起正知正念,经常观察三门,具足六度。这里面和一切法解释佛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家里具足六度的念佛号,听佛法也一样圆满六度这是以前不懂得的事情。所以听完传承后我就知道了,需要把电脑桌收拾干净,房间收拾整齐些,就去掉鞋子,坐在地上去听法,这样在威仪方面可以做好些,以前所忽略的这些细节都为了听闻佛法的具足六度而所必需做的,而且我发现这样更容易提起正知正念。4.按照《毗奈耶经》的观点,对哪几种人不能讲法?如果闻法时行为不如法,这会导致什么过患?正确的闻法方式是什么样的?《三戒论》讲过,对具不如法行为的二十六种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伞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说法,否则犯恶作罪。《入行论》云:“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1)不敬: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2)无病而覆头:除非是有病而特殊开许,没有病的话,以披单等盖着头的人面前,不能传讲佛法。(3)持伞:天气炎热或者下雨时,撑着伞听课也不行。上师特殊开许倒除外。(4)持杖:拄着拐杖。(5)持兵器:手拿兵器。都是不恭敬的行为。(6)缠头:缠着头的人面前,也不能讲法。(7)还有《三戒论》讲过的穿鞋的、戴帽子的等。听法一定要规规矩矩、如理如法,否则过失非常大,甚至会成为堕入旁生之因。如来世会转生为鹦鹉,“闻说法语,心不飡采,后生长耳驴中。扰乱他人听法,将来会堕为耽耳狗”《赛美经》中还记载,有人听了三年的法,表面上一直规规矩矩,可是心不诚,始终怀有杀生、偷盗等恶念,最后堕入地狱,感受寒热等苦。《三戒论》讲过,对具不如法行为的二十六种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伞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说法,否则犯恶作罪。正确的闻法方式是什么样的?《本生传》中云:“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l传法上师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闻法弟子应坐得比上师低,(外面的道友依靠电视听法时,如果有条件,最好是坐在地上。但若脚不方便、身体不太好,或者房子实在特别小,个别人坐在沙发上也可以。)l“当具温顺仪”:听法时应具足温顺、调柔的威仪,杜绝暴躁、不如法的行为。 l“以喜眼视师”:以欢喜的眼神看着上师。l“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犹如饮用甘露般接受法义,津津有味地专心谛听。《为什么学佛》1.什么是佛?如果有人不相信佛陀在人间出现过,你怎么说服他?1)“佛陀”的含义:它在梵语中发音是“布达”,汉语译作“佛陀”,藏语称为“桑杰”,是正觉者之义。所谓正觉者,“正”是纠正一切罪障,“觉”是觉悟一切智慧。其中,觉又有自觉、觉他两层含义,“自觉”是自身已彻底通达宇宙万物的真相;“觉他”则是依靠这种智慧宣说佛法,令无量无边的众生脱离苦海。在一切人天中,佛陀是唯一的导师。《华严经》云:“唯除等正觉,最胜尊导师,一切天人中,无可归依者。”2)我们作为佛教徒,为了遣除人们的这种怀疑,一定要多看相关的历史资料,和佛陀所宣说的可靠经典,以了知佛陀在众生面前如何示现。在佛陀来到人世前派了三位大菩萨来教化众生,据藏本冡墓因缘经云:阎浮界内有振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是知此土圣贤前后施化,皆我佛之所使,然而昧者不足以知,览此二经可不增信善哉。”就是迦叶菩萨化现的老子,儒童菩萨化现的孔子,光净菩萨化现的颜回。这都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这就是说佛陀来婆娑世界转法轮前,已经派遣弟子来教化众生的慈哀礼仪,奠定了佛教基础,否则不能敬信佛陀的教言。佛陀来来人世间时也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如果去朝拜印度圣地,就会见到佛陀降生的蓝毗尼花园,六年苦行的尼连禅河,证悟成佛的金刚座之菩提树,弘扬显宗教法的鹿野苑、灵鹫山、广严城等,宣讲密宗《时轮金刚》的南方米聚塔,示现涅槃的拘尸那伽之双娑罗树……这些遗迹至今仍保留着。佛陀为无量众生转了三转法轮,开示了密宗的不共教言,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典籍。那些有佛、法、僧,有经、律、论等《大藏经》,有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历史事迹,都说明佛陀绝不是虚构的人物,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公案:国王与比丘的探讨世袭2、了解佛陀的这些历史,对你有什么帮助?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佛陀的哪些事迹?了解佛陀的历史是每个佛教徒必须做的事情,对于我们必要了解自己所皈依的对境——佛陀。对于凡夫而言,了解佛陀的历史时代和传记可以增加了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佛陀的信心,对佛法的不共的信心。佛陀的故事还了解,一是割肉喂饿虎和幼虎的事;化显微一条大鱼医治众生的疾病这些布施类的故事。还有佛陀在因地做孩童时代曾敲打大鱼的头,后来大鱼的族群转生人类化为敌对的民族,发生战争时,那时候佛陀也示现3日头痛,不昧因果的故事。 3、什么是佛法?不学佛有哪些过失?学佛有哪些利益?对此你有什么体会?佛法所讲的宇宙人生之真相,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导我们“离苦、得乐”。快乐分暂时和究竟两种,暂时的快乐只是有吃有穿、身体健康、心里舒服,而究竟的快乐,才能断除轮回的一切痛苦。人们要想获得究竟的快乐,就要明了“苦、集、灭、道”四谛——认识痛苦,寻找苦因,以道谛断除苦因,现前灭谛智慧。不学佛的过失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来世间只是追求权力、地位、财产、感情、家庭,人生几十年很快就过了,我们的心识还要随业力在轮回中不断流转。《诸法集要经》中云:“愚人无正智,如盲处黑暗。”愚痴的人没有正确的智慧,就像盲人处于黑暗中一样,根本不懂取舍因果。以至于大多数人造了太多不善业,死后只有堕入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诚如《四百论》所言:“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大般泥洹经》亦云:“愚夫邪见,向恶趣门。”《华严经》也说:“世界若无佛,及众贤圣人,彼诸群生类,无有一切乐。”学佛有哪些利益?正是有了佛法的引导,你生理、心理、生活上的暂时痛苦才得以解除,并依靠这一因缘,最终在生死苦海中才有出头之日。在茫茫无边的轮回中,它是唯一的解脱津梁,故智者理应选择佛法。《别译杂阿含经》云:“唯有入佛法……是则归依处。”对此你有什么体会?学佛以后烦恼减少了很多,明白人身难得,不能过多浪费在世间名利的追求上面,需要为自己的真正解脱谋求出路,也就是学习佛法,2。明白了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无始劫来自己的贪嗔痴的恶习,污染了自己光明的本性,学习佛法可以解脱诸多痛苦,看清轮回之苦,带来究竟的安乐。3。学习佛法明白了每个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被贪嗔痴污染的心和眼遮住了世界的真相,我们需要用大悲心去看待一切众生。《怎么样学佛》1.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应具足那几个要素?各自起到什么作用?请一一说明。学佛三个要素:依止善知识、发菩提心、次第闻思修行。依止善知识能起到明灯的作用,另我们弃恶从善,究竟解脱。发菩提行能起到制定目标的作用,另我们舍弃自利,真正利益众生。次第闻思修行起到人法融合的作用,另我们舍弃歧途,迅速成就。2.有些人认为:“佛法自学就可以,没必要去依止善知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你是如何依止善知识的?这种想法不正确。佛法不可能以自力来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佛陀在《华严经》中亦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没有灯光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否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证道。3.为什么说发大心利他的话,自己也很容易成就?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华严经》里说:“欲得一切佛,明净智慧灯,应建弘誓愿,速发菩提心。”印光大师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劝修西方偈》说[ 《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若能劝两人念佛行善,超过自己精进的功德;劝十人行善,有无量的福德;劝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萨;劝万余人行善,此仁即是阿弥陀佛。”所以说发大心利他的话,自己也很容易成就。修行不以菩提心为前提,自利的修行,永远不会成就。《什么是密宗》1、现在社会上,人们对密宗有哪些误解?请举例说明。对此你该如何驳斥?认为密宗是专讲神通、神变或气功的法门,只是藏地喇嘛修持的教派,甚至还有资料说,密宗又名“喇嘛教”。(第一、把密宗视为搞神通通的教派,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我们都知道,密续的内容博大精深,不单单是讲些咒语或仪轨,以开发神通。稍有这方面常识的人都明白,密宗并非如一般人想象得那么简单。第二、说密宗是喇嘛教也不正确。“喇嘛”有无上、出家人、上师的意思,把这套在密宗的头上,显然名称不相合。比如,“喇嘛”若取出家人之义的话,密宗就成出家人的圣教了,这显而易见不合理,因为学密者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中也有。)2、在澄清人们对密宗的邪见时,为何不引用密续中的金刚语,而通篇引用汉地佛经中的教言?依此可以了知,度化众生时需要什么样的善巧方便? 答:上师在澄清对密宗的邪见时是针对汉地那些爱诽谤密宗的人讲的,之所以不引用密续中的金刚语,而通篇引用汉地佛经中的教言,目的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说明汉地佛经与藏地佛经是相通、圆融、平等的,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易使人心服口服。  以此可知,在度化众生时,要根据不同的根基、不同的业力、不同的文化结构,采取不同的教化方法,达到契机契理,好比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同的病用不同的药。释迦牟尼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3、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是对密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二是当自己对一个东西不了解时,不要妄加评论,产生分别心。三是知道了不管是哪一个宗门的佛法,都应该是圆融无碍,没有矛盾的,自己不理解只是境界不到而已。《三殊胜》1、什么是三殊胜?怎样行持三殊胜?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无论学什么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足三殊胜。平时你念咒诵经、布施供养、放生、转经轮等,开头要有一个发心,中间不被分别念中断,最后要作回向,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并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这样,你的善根功德才会无边无际。否则,刚开始没有发菩提心,中间没有正行无缘,最后没有回向摄持,善根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这是谁都不愿意的。2、发心分哪几种,其中加行发心殊胜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发心可分为不善、无记、善三种。有些人行持善法,是为了获得名声财富地位等世间八法,这种发心称之为不善。有些人去听经或放生,只是随波逐流,当作一种活动而已,这种发心称之为无记心。修持佛法是为了获得解脱,这种发心称为善心。善的发心又分下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上士道的发心。下士道的发心:行善是为了来世获得天人的果位、人间的转轮王,生到特别快乐的地方去,有吃有穿,过得幸福,这是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希求善法。中士道的发心:修持善法只为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痛苦,得到声闻缘觉的寂灭乐果,属于小乘行人的发心。上士道的发心:也即所谓的菩提心。末学反思自己是类似善心里的中世道发心。末学对名声财富地位等是比较淡薄,只要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就可以。末学也不爱凑热闹。在开始正式学习佛法之前就对佛法比较向往,有幸学习佛法,有比较强的希求心。从发心上讲,末学也会在心里想下或默念是为了众生获得佛果、佛法兴盛于世。但末学心里也知道,自己在思想认识上离真正的大悲心、菩提心还差得很远,深感惭愧。以后要克服修习中的惰性,和各位师兄一起努力修持。3、菩提心的所缘是什么呢?菩提心如何修持呢?发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功德?菩提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若没有这样观,离开了众生这个所缘,菩提心就没办法生起。菩提心如何修持呢?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为,全部以利益众生的心态来摄持,这是最起码的标准。这种人为众生睡觉、为众生吃饭、为众生说话,一切都想着众生,就像慈母时时关心独子一样,他也时时关心众生。假如做不到这一点,早上起来时发菩提心,白天的所作所为要利益众生,晚上睡觉前也想到众生,这就是修持菩提心。至于菩提心的功德,《入行论》第一品中有详细介绍,佛经中也说:“一人合掌哪怕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也远远胜过用七宝供养恒河沙数十方如来的功德。”因此菩提心的功德非常非常大,行持任何一个善法时,首先必须以菩提心来摄持。4、为什么正确的回向很重要?该如何回向呢?以前的高僧大德们说,善根如果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1)、嗔恨烦恼。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没有回向,后来生起嗔恨心,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能将百劫或千劫所积累的善根毁坏无余。2)、在别人面前宣扬。到处说自己做过什么功德、积累过什么善根、念了多少佛号、捐款做了什么佛事,这样炫耀功德,善根就会逐渐毁坏。现在有些人行善特别喜欢给别人讲:“我今天做了什么,前天做了什么,十年前做了什么功德……”当然,你回向完了以后,怎么样宣传都没事,但如果没有回向,这个善根很容易摧毁。3)、对行善生起后悔心。比如你供养寺院一些钱,当时的发心很清净,但事后觉得这样不合理,产生一种后悔心,也会毁坏以前的善根。如果回向了以后,就不会摧毁。4)、颠倒回向。自己所积累的善根,本来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但有些人却回向让某某怨敌多得病,以三宝的加持使他马上离开人间。这种回向不符合善法,是颠倒的回向。 因此,正确的回向不可缺少。如果没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续中经常出现颠倒分别念、嗔恨心、后悔心等,很容易被这些恶念摧毁。回向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回向经》中云:“此等诸善根,回向成佛因。”回向的方法非常多,譬如念《入行论》的回向品、《普贤行愿品》等,但归纳而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可全部包含在愿一切众生快乐、佛法兴盛于世这两条中。我们平时行持善法时,也要作这样的回向。胜利道歌01集题1、在传讲《大圆满前行》之前,为何要先讲《胜利道歌》?这个道歌来源是怎样的?《胜利道歌》是法王一生当中几部简明扼要的殊胜窍诀中的一部,他老人家一辈子闻思修行多年的智慧结晶。法王将毕生奉献给众生和佛教。这种智慧总结出来的教言,的确是非常的珍贵。这部《胜利道歌》十分殊胜,法王如意宝一再讲过,《胜利道歌》有相当大的意义和加持,倘若一个法师在传法之前,或者一个人在修行之前,把它读诵一遍或者传讲一遍,就能顺利实现愿望,不会遭受障碍和违缘。尤其末法时代魔障层出不穷。这个道歌的来源:1995年9月份,法王如意宝示现重病。在川医那里查不出来病因,于是上师就在“国际大都会”住了五个多月,在五个月当中,除了吃饭以外他老人家,基本上处于入定状态。后来有一天晚上,在上师的梦境中,阿底峡尊者、仲敦巴尊者、麦彭仁波切、罗珠上师一同出现在面前。此后,确如仲敦巴尊者梦中所授记,上师的病情日渐好转,到了3月10日,已完全康复。之后我们返回学院,大家以最隆重的仪式恭迎上师归来。上师即兴唱了一个《胜利道歌》。上师还将汉族弟子的道场取名为“金刚降魔州”,也是获得胜利的一种象征。2、归纳而言,本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修行次第?这对你有哪些启示?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讲了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等三主要道,而这里可以说是“四主要道”。为什么这样说呢?无二慧分为显宗法和密宗法,《三主要道论》讲述了显宗中观的无二慧,而本论在显宗中观的基础上,讲了密宗无上大圆满的无二慧,这是修行人值得追求的殊胜境界;这样的大圆满境界依什么而得呢?依菩提心而得,《入行论》讲了,没有菩提心的话,上上功德无法证悟;菩提心依什么而得呢?依出离心而得;出离心又依什么而得呢?依靠贤善人格。倒过来说,修行次第应该是:我们要先做好人,其次对世间不要贪执而生出离心,再次为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修学密法或者般若法门。3、修持无上大圆满有什么功德?你对密法有什么样的认识?答:大圆满的功德不可胜言,只是听到它的词句、接触它的法本、见到它的法义、佩戴在身上,也会成为闻解脱、触解脱、见解脱。对于无上密法,倘若按照加行、正行、后行的次第如法修持,信心特别大,信根不错的人在六个月中就能解脱。遇此胜法善缘众,前世累劫积资果,与普贤王同缘分,诸道友当生欢喜。 今生中有缘遇到大圆满,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结果。能遇到这样的密法,实际上已与普贤王如来同等缘分,4、为了利益沉溺于轮回中的众生,我们应当如何发愿?在现实生活中,你怎么样做到“舍弃爱自如毒食”?答:偈颂云:为沉恐怖轮回众,获得永乐之佛果,当负利他之重任,舍弃爱自如毒食。为了令沉溺于恐怖轮回中的众生,获得永远安乐的佛果,我们当承担起利他之重任,舍弃如毒食般的自我爱执。这个偈颂非常清楚地告诉大家如何发愿——利他、发错了愿——自我爱执——的危害。众生沉溺在极其恐怖的三界轮回中,一为了让他们获得暂时(低级)的快乐——吃、穿,行、保险等等;二为了让他们获得究竟阿罗汉、菩萨、佛陀的果位,我们务必要肩负起利益众生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要舍弃毒药般的自私自利,否则果报非常可怕,《入行论》也说:“为自而害他,将受地狱苦。”所以,每个修行人要思维:利益众生最可贵。以利他心帮别人做一点事情的功德,远远超过以自私自利心在漫长岁月中的苦修。法王如意宝说自私自利心如毒药一样,大家对此要经常思维。别人说什么不要紧,只要自己有一口气、有一点能力,就要去做利他的事情。别人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但因果是不会虚耗的,没必要为了名声而利益众生。默默无闻地为众生发一点善心、做一点事情,才是我们发心的目的!胜利道歌第二课5、发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功德?请从两方面具体分析。你对此有哪些感触?答:发菩提心的功德,可以阻塞恶趣之门,亦可暂时得到善趣人天安乐,究竟获得解脱。一、菩提心的功德可从两方面得以体现:(一)、若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相续中的罪业会全部遣除,以菩提心的功德已阻塞了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之门。寂天菩萨说过:“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如同劫末火一样,在生起的当下,能摧毁五无间罪、谤法罪等难以清净的重罪,如果罪业得以清净,就没有机会堕入恶趣。上师如意宝在教言中也说,具有菩提心的人,不可能堕入恶趣。所以,我们在临死之前,要全力以赴、想方设法生起菩提心,生起后不要让它毁坏,这样自己就不会堕落。(二)、有了菩提心的话,一切善根功德越来越增上,暂时能转生于天界人间等具福报之处,享受善趣的一切安乐,寂天菩萨也说:“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究竟能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6、什么叫做出离心?按照宗喀巴大师的观点,生起出离心的界限是什么?你相续中有出离心吗? 答:对于想脱离轮回,希求解脱的人来讲,轮回中的名声、地位、权势、妙欲等殊胜之事,无有任何意义,一点也不会生气羡慕渴求之心,内心中确实感到三界犹如火宅,没有刹那安乐,真正有一种出离心。宗喀巴大师的观点,生起出离心的界限是: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四个共同侥幸精勤修行之后,何时对轮回的荣华富贵一刹那也不起羡慕之心,日日夜夜唯独希求解脱,如关在监狱里的犯人渴望被释放一样,何时就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了。7、什么样叫人格贤善?具有贤善的人格有什么必要和功德?这方面你有哪些体会?答:所谓的贤善人格,是指言行举止恒时随顺亲友,为人秉性正直,心地善良。若欲长久利益自己,暂时利益他众乃是窍诀。修行需要人格贤善,这是法王如意宝多年总结的精华教言。世间每个人对人格贤善的判断各不相同,法王认为人格贤善的标准有三点:第一点是“言行恒时随顺友”,从世间角度讲,人格好的人对上者恭敬,对下者悲悯,对中者和睦。第二点是“秉性正直”:不管说话还是做事,心要正直,不贪执自方、嗔恨他方,始终以真理为主,不偏袒任何一个人。第三点是“心善良”:心是一切之根本,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法王又进一步指出,倘若一个人想长期利益自己,暂时利他是很好的窍诀。修行需要人格贤善,不管学显宗、密宗,具有人格都非常重要,人格不好的话,什么出世间修行都是纸上谈兵,绝对不可能成就。具有贤善的人格的功德有三点:第一点,修习贤善人格,是世间清净的人规法;第二点,从出世间而言,修习贤善人格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成佛的方便道;第三点,修习贤善人格还是菩萨行持四摄法的精要。无论是哪一尊佛,因地时都会做好人,一个坏人不要说成佛,连菩萨、阿罗汉也无法成就。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离开了基本的世规,佛法的成就则如空中楼阁。贤善人格是诸佛成佛的方便道,自利利他不可缺少,同时也是六度四摄中“四摄”的精华。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利生的四大行为,这些均要以人格为基础。如果有了良好的人格,就肯定愿意布施,愿意说爱语,愿意做利他之事,愿意以身作则地摄受众生。8、通过学习《胜利道歌》,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答:在这个道歌中,法王如意宝仁波切向我们传授了,他老人家一生修持甚深窍诀:显宗密宗的无二智慧依靠菩提心而来,菩提心依靠出离心,出离心又依靠贤善人格。这是八万四千法门理论与修行相结合的智慧总结。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要怎样做:要成佛的话,一定要修无二慧,无二慧又依靠出离心、菩提心、做好人。这几个窍诀涵摄了一切法,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修行应当以此为方向。这些窍诀一定要牢牢地记在心里,并且不断的认真的修持。胜出天神赞第一课1.本论是从哪个角度赞叹佛陀的?最主要抉择了什么问题?这对当前现象有何警示作用?本论主要是从释迦牟尼佛的功德胜过一切天神的功德的角度来赞叹佛陀,最主要抉择了佛陀与天神的区别,抉择了佛陀才是我们究竟的皈依处,虽然天神暂时可赐予自己一些利益,但对究竟解脱帮不上什么忙,所以不应该皈依天神。当今,许多人神佛不分,进而不了解该皈依神、还是皈依佛,或者将两者混为一谈,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益的神都皈依。而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天神仍处于六道轮回中,只是由于过去世的修行和福德的积累,因而这一世福报比我们大,但即使如此,天神也还是未解脱的众生,等福报享完了仍要堕入三恶趣受诸苦恼,并且天神仍具有贪嗔痴等烦恼,以及伤害众生等不良行为,虽然暂时可赐予自己一些利益,但对究竟解脱帮不上什么忙,所以我们不应该对天神皈依,而应该皈依究竟的皈依处,皈依佛陀。2、“佛陀与天尊均不是作者的现量境,作者凭什么说佛陀的功德超胜一切天尊?”如来遍入非现量,梵天大天亦不见,思闻彼等色力行,观谁有抑无功德。对如来与遍入天、梵天、大自在天,我虽然没有现量目睹,但通过闻思各自的色身、威力、行为,便可清楚谁有功德,谁没有功德。有关佛陀的功德,在《毗奈耶经》、《阿含经》、《俱舍论》等大小乘经纶中都有详细描述;而诸天尊的功德,从印度婆罗门教、原始教的教义及民间故事中,也可了知他们是什么样的。对二者的色身、威力、行为进行比较后,可以知道谁具功德,谁不具功德,从而抉择出所应依止的对象。且不说永远的怙主,就算世间人的暂时利用,也需要对方具足一定功德。例如,公司招聘人才时,必须考试过关才能录取,倘若一点学问也没有,任何单位也不会要的。同样,我们依止天尊也好、世尊也罢,也要通过智慧进行观察,谁具足功德才堪为依止处。就像依止一位上师,如果他什么功德也没有,跟你一模一样,甚至还不如你,那依止他有什么用呢?所以《殊胜赞》中有一句话说:“我弃余本师,皈依世尊您,是因唯有您,具德无过失。” 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本论的教言,我们后学者也要通过学习明白自己是拜神还是拜佛。我们作为佛教徒,应以公正的态度来取舍,谁具足功德就去依止谁,谁不具功德就应放弃他,不要有偏袒心,像世间人一样,亲朋纵然是坏人,自己也全力以赴地歌功颂德,而怨敌纵然是好人,也不承认他具有功德智慧,这是不公正的做法。我们应当客观地评价佛陀与天尊,不要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拼命地赞叹佛陀,或者不是佛教徒,就竭力毁谤佛教各宗,而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以智慧反复观察,最终可以得出结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的找不出任何过失。以法称论师《释量论》中的丰富比量来证明,佛陀才是唯一的量士夫。若能生起这种定解,才称为真正的佛教徒。否则,连什么是佛、什么是神都搞不清楚,见到一个塑像就开始拜,根本不管具不具足功德,这完全是迷信,我们并不赞叹。我们佛教徒理应具足正信,依靠教理的观察,辨别开佛与神之间的差别。3、请大致说明,佛陀与天神具体有哪些差别?通过二者对比,可得出什么结论?这对你有何启示?装束之差别:遍入天勤于执持兵刃杵,大自在天乐于佩戴人头鬘,而佛陀的一切装束最寂静。我们应当供养寂静者,谁会供养不寂静者呢?行为之差别:遍入天杀死了塔嘎等非天,大自在天毁灭了非天的三层城市,能瘦挥舞短矛杀害自己的舅舅,而唯有佛陀的行为,完全是利益众生。观念之差别:宣扬保护亲友、杀害怨敌,是天神的究竟宗旨。而佛陀无怨也无亲,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令其皆获得增上生、决定胜的安乐。烦恼之差别:遍入天的语言能引生贪心等过患,大自在天的行为犹如疯子,而佛陀的三门远离过咎、清净无染。他们谁堪为依止处?大家理当分析。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之后,应该清楚:谁对所有众生具足慈悲,而谁不但没有慈悲,还要伤害无量众生?谁堪为众生的皈依处,而谁不堪为皈依处?谁具足贪心,而谁不具贪心?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知道谁可以皈依了。明了了佛陀与天神的差别,使我生起了一种世俗的分别心--欢喜心,我追随的佛陀是最慈悲,最清净的,这与我的初衷也很相同。能在自相续产生不共的信心。我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4、外道天神为什么手持兵器?这与佛教圣尊手持兵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外道天尊拿兵器是为了与非天作战,以此去杀戮他们,或者如有些宗教的教义中说,假如有百姓放肆、不信教,则要将他们赶尽杀绝。遍入天为了护持眷属、征服统治他众,手持宝轮、兵刃杵等兵器。 不能这样一概而论。佛教中有些护法神和忿怒本尊,手上虽然持着一些兵器,但按照密宗续部和护法神故事的说法,这些兵器是用来摧毁烦恼、斩断分别念的一种标志,并不是用它去杀害众生。有些浅慧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到手里持兵器,就认为统统不能供养,这是不对的。密宗的护法殿中,很多圣尊手持利器;汉地寺院大殿里供奉的护法神,手中也都持有兵刃。但他们的兵器与外道天尊的截然不同,比如大家熟悉的韦陀菩萨,他的韦陀杵就有不同于平常所认为的兵器的功用: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由此可知,内道与外道在教义上大有差异,尤其是学了密宗的甚深法义之后,大家就会明白,佛教和外道间有天壤之别。5、要想实现世界和平,必须依靠什么样的教义?为什么?请谈谈你自己的体会。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让人类获得和平的,唯有佛教的教义。真正的利他者只有佛陀,除了佛陀以外,不论是天尊,还是其他任何众生,都难免有自私之心。就像现在西方国家选举总统,有些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很多漂亮话,说自己上台后百分之百如何如何,结果机会到手之后,他并不是像所承诺过的一样,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而佛陀从发愿一直到成佛,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么做的,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世间上有各种宗派的理论学说,但这些理论一代又一代被后人推翻,唯有佛陀的甘露妙法颠扑不破,始终都在利益众生。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构建世界和平、开创和谐社会,但若将这些口号落到实处,一定要从佛教的利他做起。现在有些贪官讲得特别漂亮,尤其是开大会时,讲话全是为老百姓着想,似乎跟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没什么差别,但下来之后,马上为了自己而放弃众生利益,与刚才完全判若两人,这就是没有利他心所致。如今很多人大力弘扬其他宗教,尽管此举也无可厚非,但其宗旨与佛教并不相同,不一定能令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共处。所以,大家在学佛的过程中,切勿将各宗派的教义混淆在一起,不然很容易误入歧途。唯有佛教没有以各种名义发生过战争,佛教一直秉持慈悲为怀的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世界和平。佛教教人随顺众生。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如此才能人心安稳平静,社会也才能和谐发展。其他宗教不但没有公平的看待佛教,甚至还说佛教是魔法,若连这种平等心都没有,又怎么谈及博爱众生呢?唯有佛法是真正的大爱! 6、有些大德说,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虽然形式不同,但理念完全一样,修其他宗教也可往生极乐世界。对此你持什么样的看法?他这种言行是否一定不合理?为什么?对于这种观点,作为佛教徒,了解外道教义是可以的,但若自己随学,并劝他人随学,这完全违背了佛教的戒律,如《优婆塞戒经》云:“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而且,外道能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不现实的。《观无量寿经》中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佛陀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修三种福,第一福是“慈心不杀”,第二福是“受持三归”,第三福是“发菩提心”。许多外道都杀生祭祀、喝酒吃肉,如此修行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假如分不清外道和内道,为了搞好团结,就说大家都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不需要修极乐世界的三种福,也不必念阿弥陀佛,哪怕念诵外道的名号或经典,也能轻而易举地解脱,这是不合理的。除非你有特殊密意,否则,一定要分清内外道的差别。当然,从行为上看,有些外道也有可取之处,譬如劝人做慈善公益、促进世界和平,这些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但若将自他的见修行果混为一谈,则很容易步入错误的迷途,这方面大家要注意!《胜出天神赞释》第二课1、为什么不能皈依外道天尊?为什么应该皈依佛陀?你能分清天尊与佛陀的区别吗?答:(1)外道天尊都有过患,具有贪嗔痴等烦恼,且自己也束缚在轮回中;作为佛教徒,皈依佛后不能供奉外道天尊,否则就违反了皈依戒;作为非佛教徒,皈依天尊虽然可暂时得到一点利益,但究竟来讲,天尊既不能赐予增上生的一切人天福报,更不能赐予决定胜的究竟解脱,因此不应皈依外道天尊。(2)唯一应皈依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诸佛,这才是无谬的皈依处。因为依止无贪无嗔、圆满觉悟的佛陀,自己可以证悟实相,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还能令其他众生脱离痛苦泥沼,获得觉悟。(3)天尊和佛陀的区别;天尊没有无缘的大悲心,手里拿着兵器,给他众带来痛苦和危害。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内战,以兵器杀害很多天人。他们自己也束缚在轮回中,得不到解脱。而佛陀已经获得了解脱,永断贪嗔痴烦恼之结,远离所知障以及爱染等烦恼障,超越生死轮回的瀑流。而且佛陀的所作所为,都是利益天下所有的众生,任何众生向他祈求,都会赐予保护。 2、有些天尊因贪著美酒而不堪为应共处,那我们佛教中对有些护法神也要供酒,这种现象将是否不合理?请说明理由。答:(1)给护法神供酒是有因缘的。(2)理由:当年莲花生大士来藏地时,降伏了很多鬼神,让他们发愿护持佛教,不危害众生。这些鬼神本来是吃肉喝酒的,许多恶习不能改变,莲师就特别开许:“只要你们今后竭力维护佛教、不杀害众生,原来的生活习俗可以不变,你喜欢酒的话,我们也可以供奉酒。”如此承诺之后,他们甘愿当佛教的护法。所以通常那些护法神都是被降服后发愿护持佛教的世间鬼神,只要他们维护佛教、维护高僧大德、不杀害众生,是可以给他们供酒的。 3、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赞叹佛陀,说外道天尊具足过患,他是不是有偏袒心?为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答:(1)绝对没有。(2)理由:佛陀不是作者的亲戚,外道也不是作者的怨敌;佛陀并没有赐予作者地位、财产、权势,外道也没有抢夺作者的地位、财产、权势;故作者没有偏袒心。佛陀和外道天尊的行经作者虽然没有现量见过,但由于耳闻了他们的不同言行,从《毗奈耶经》等大小乘经典中了知佛陀所有的发心及行为,从外道古籍中也对外道的言行举止了如指掌,通过不断地分析辨别,最终明白在三界当中,唯有佛陀才是真正的利他者,拥有至高无上、超胜一切的功德。(3)感想:末学认为学习如此殊胜的赞佛文很有必要。现今社会复杂多变,有许多特别混乱的思想,还有错综复杂的各种学说和教派,以致很多人找不到方向,听这个说,觉得挺有道理,听那人说,也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末法时期众生由于对佛陀和佛法没有生起坚定的信解,像墙上芦苇一样随风飘动,被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所迷惑,很容易舍弃佛法。所以,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拼命地赞叹佛陀,而是谁有真理,就应当依止谁。如云:“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4、概而言之,佛陀最主要有什么功德?外道天尊是否具足?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答:(1)、佛陀最主要的功德:一是恒常欢喜利他,时时饶益众生,对苦难重重的有情赐予安乐;二是具足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对万法无所不知,对世间万事万物了如指掌,就像看手掌中的庵摩罗果般一目了然。如此利益一切众生、具无比智慧的佛陀,在三界中无与伦比。月称菩萨说:“具智慧师尊,一切身语意,无有为自利,唯行利他众。”龙猛菩萨也说:“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2)、外道天尊不具足上述功德,如《殊胜赞》中说:“外道用众生的身体来供养,而佛陀您,用自己的身体布施众生。”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末学认真的思维对比佛陀和天尊的功德,正如法本中讲佛陀没有任何过失,佛陀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来没有离开过利他。而天尊他们不但不完全利益众生,还经常手里持着各种各样的兵器,给自他带来痛苦和危害。即便是天尊之间,也经常发生内战,以兵器杀害很多天人。最终因放逸之苦堕落恶趣,这些天尊自己也束缚在轮回中,又怎么可能救我们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具足信心,不光自己要始终皈依佛陀,还要劝大家学习佛法,这个世界上,皈依佛陀利益众生的人越多,战乱和灾害越会得以平息。5、缘佛陀而顶礼会有何种功德?若想获得这些功德,是否必须要有虔诚的信心?请具体说明。答:(1)、《阿含经》中讲过,礼佛有五种功德:一、相貌端正,身相庄严;二、声音好听;三、具足财富,钱包里的钱多多有;四、生于富贵家、贵族家;五、命终后转生天界。(2)、礼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无论以什么样的发心礼佛,哪怕以嗔恨心或蔑视的眼光注视着佛像,也有无量功德。如《华严经》云:“见闻供养彼等佛,亦增无量大福聚。”以佛陀作为对境,见到、听到或供养、顶礼,都会产生极大的利益。所以,即使有些人不信佛,让他参加法会看到一些佛像,这样功德也很大。我们若发自内心对佛陀生起虔诚的信心;或者依靠朋友介绍、自己看到佛像,而对佛陀心生欢喜;或者心存怀疑,觉得顶礼佛陀或许有功德;或者自己本不愿供佛礼佛,但碍于他人情面,不得不在佛像前顶礼。无论以什么样的发心作礼,由于佛陀是最殊胜的功德福田,依此功德,以后都能转生于天界。(自己补充如下,仅供参考:当然,还是尽量以恭敬心来顶礼佛陀。如果以嗔恨心等非理作意来礼佛,因为对境极为殊胜故,自己会感受苦果,但因为佛陀不共的悲心加持,以此顶礼而结缘,最终会被佛陀渡化,得到永久的安乐和解脱。)6、有些外道古籍说,佛陀是遍入天的一个化身,这是怎么说的?此说法是否属实?为什么?答:(1)、外道古籍记载,遍入天有十个化身:相传在久远以前,遍入天看到众生随生老病死而流转轮回,生起了极大的悲心,为救护这些可怜的众生,他发下非常殊胜的誓愿,一慈悲力降生于释迦族中,这就是乔达摩,或叫瞿昙童子。他以此身份精进修持,最后在印度成佛。(2)、这是一种谣传。 (3)、因为在遍入天的整个历史中,从头到尾讲了很多杀生作战的故事,而佛陀不会有伤害众生的行为,就拿即生来说,按照《宝性论》的观点,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主要示现了十二相:1.从兜率天降临人间;2.入胎;3.在蓝毗尼花园降生;4.学工巧等;5.在眷属中嬉戏,享用妃嫔;6.生起出离心出家;7.六年苦行;8.往诣印度金刚座;9.降伏魔军;10.大彻大悟;11.三转法轮;12.示现涅槃。这十二相里根本没有遍入天的杀害众生、与他众作战,以及各种不如法行为。所以,外道的典籍并不符合历史。7、有些大德引导徒众跪拜外道本师,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请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客观评价。答:如果真的是大德高僧善知识,此举可能含有摄受外道的甚深密意,但即便如此,我们自己也要非常清楚:外道祖师公元多少年来到人间的?从他创教到现在杀害了多少众生,身负多少血债?这跟佛陀利益众生的教义是否相违?对此应当了然于胸。所以,修行人以后要注意,不注意的话,听一些上师的教言就全盘接收,根本不分外道与内道,这是不明智的行为。有些上师虽然有名声、有威望,但这不重要,真理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作为佛教徒,生生世世不要造堕入地狱的因。现在有些佛教徒学得比较杂,修行也不知道方向,自认为是一个清净的佛教徒,但到底怎么样还需要观察。虽然按照密续、经论的观点,有些神也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但你不认识的话,就不用皈依他,这在佛经中有明确开示。否则,觉得外道天神中有诸佛菩萨的化现,就要皈依所有的外道,这样自己也会变得糊里糊涂。因此,大家还是要认真学习教理,不然的话,是否误入歧途也很难说。《胜出天神赞释》第三课1、既然佛法是趋入解脱的唯一津梁,那为什么学佛的人那么少?你对此是怎么认为的?(1)现状:2008年的一本书里说,现在全世界有六十六亿多人,信仰佛教的仅有三亿多人。从这些数据来看,学佛的人并不是很多。(2)、为什么学佛的人不多呢?a类比说明:非常粗浅的知识,很多人都愿意接受;知识越深细,学的人就越少;就像一个最好的大学,学生考上的可能性很小。又譬如,世间天珠或如意宝的价值,具有智慧的人才了知,一般人根本不懂。同样,对极为甚深广大的佛教,学的人少也是正常现象。b关于佛法之高深: 《殊胜赞》中讲过,因为佛教的教义高深莫测,大多数凡夫望而却步。《四百论》也说:“婆罗门离系,如来三所宗,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细。”印度三大宗教分别为婆罗门教、离系外道、佛教,其中婆罗门教讲究歌咏唱诵的音律,主要是耳根的对境;离系外道以外表行为为主,一丝不挂地修行,不进饮食而依于五火,主要是眼根的对境;而佛教的深奥境界,主要是意根的对境,必须以甚深智慧才能了悟。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后说道:“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之后于七七四十九日中未说法。(3)、末学认为:a佛法是法界实相,法尔如是之规律,“不论人信不信,她就在那里”,如同盲人不见光明,可日月依旧朗照大地;世间也有曲高和寡之说,出世间法因其超离世间表象,故信者少也在情理之中,即使佛陀住世的年代,古印度还是有很多人不信仰佛教。b众生是否对佛法起信,要观待前世和今生的因缘,佛法事业仗缘方生,缘会则兴,缘尽则衰。c要珍惜现在佛法因缘聚合之难得机遇,在此五浊越加黑暗之际,一方面自己要发愿不离上师三宝,不离共修团队,圆满闻思和实修;另一方面,也要追随大恩上师,为弘法利生事业尽己所能,哪怕让一个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也会具足无量功德。2、人看了一两本佛经,就认为自己精通佛法了,于是对佛法指指点点、大放厥词,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答:,并不是像有些人想像那么简单。有些人看一两本书,就认为精通佛法了,马上开始著书立说,指责佛教这个地方不对、那个地方不对,这是非常可笑的行为。要知道,想深入佛教的话,看一两本书是不够的。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经典有一百多函,论著有两百多函,学一部论典就要花很长时间。越学越觉得佛法深奥,而有些人以考察的名义只学了短短几天,根本不可能通达佛法内容。而现在个别孤陋寡闻的人,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故作权威地反对佛教,只能显露出他的愚痴无知,对佛教没有丝毫损害。没有精通佛法之前,千万不要肆意毁谤,如果有人信口开河,你也不可人云亦云。古往今来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驳倒佛教。很多非常权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对佛教五体投地、恭敬有加。佛教的教义纯洁无垢,完全符合于自然真理,因此,任何人也没有办法驳斥它。2、有些人看了一两本佛经,就认为自己精通佛法了,于是对佛法指指点点、大放厥词,对这种现象你如何看待?答:这种行为非常可笑。(1)佛法是博大精深,想深入佛教话,看一两本书是不够的。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经典有一百多函,论著有两百多函,学一部论典就要花很长时间,更别说通读大藏经乃至懂得含义并融会贯通了。上师就说过,他老人家二十多年反反复复刻苦钻研,越学越学得佛法深奥,而有些人以考察的名义学了短短几天,根本不可能通达佛法内容。 (2)没有精通佛法之前,千万不要肆意毁谤,如果有人信口开河,你也不可人云亦云。古往今来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驳倒佛教。很多非常权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对佛教五体投地、恭敬有加,因为佛教的教义纯洁无垢,完全符合于自然真理。而现在个别孤陋寡闻的人,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故作权威地反对佛教,只能显露出他的愚痴无知,对佛教没有丝毫损害。3、供养遍入天与供养佛陀有哪些不同?请引用公案进行分析。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答:(1)、案例分析:整个大地系着四大洋的沉甸甸的腰带,这样的大地曾被大力非天施予遍入天,按理来讲,大力非天应该得到好报,结果他却被遍入天以神变压在地下,感受无边的痛苦。与之相反,胜者孩童仅仅以沙石供养佛陀,来世就转生为无忧王,统治被月光覆盖的大地。(2)、结论:对遍入天作供养,不但没有好报,反而会产生痛苦;相反,在佛陀面前作供养,即使只有一点点,其果报也非常广大。这说明:依止自私自利的对境,全部都是痛苦之因,而依止利他心强烈的对境,才会散发出快乐的光芒。4、对于这节课所倡导的“从小学佛,培育爱心”,你打算怎么样响应?答:1)儿童时期在一生中极为关键,这时候所学的知识记得最为牢固,假如每个小孩都心中有佛,懂得在佛前供养,将来就会像阿育王一样有福报。这种理念若能从小在心底里扎根,那他长大以后,绝不会变成贪官或恐怖分子等对自他有害的坏人。2)从今年起,各地应建立这样的“佛教小学”。当然,真正办小学的话,需要很多手续,这有一定的困难,但可以效仿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做法。除了让孩子们按部就班学习现有学校的课程外,还应利用周末或放假期间,让他们学一些佛教知识。大人可以把孩子集中在一起,讲《儿童佛教课》里的故事或其他佛教故事,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组织孩子们集体学佛,培养他们对佛的诚挚信心。比如将几个小孩凑在一起,今天磕头,明天听故事,后天看《佛陀故事》的动画片……这对他们一生有非常大的作用。5、我们所依止的本师,需要具足什么特点?假如外道天尊也拥有这些特点,我们是否应当皈依?请说明理由。答:(1)、我们依止的本师应具足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和饶益一切众生的利他慈悲心。所谓的智慧,是通达一切万法的胜义本体和世俗中业因果不混淆的道理;所谓的悲心,就是要做到无我利他。(2)、假如外道天尊没有贪嗔痴等烦恼,也没有烦恼所引发的杀盗淫妄等过失,而且利益众生的悲心和通达万法的智慧灯一切功德圆满具足,那我们都是可以皈依的。这是一个假设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三界中,唯一佛陀是断除二障、通达二智的大圣者,其他天尊不可能具有这样的功德。6、 皈依三宝之后,戒律中为何规定不能皈依外道?这是不是因为佛教太缺人了?你有什么体会?答:(1)a皈依三宝以后,有非常明确的皈依戒,如《优婆塞戒经》云:“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若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假如皈依三宝以后,又去皈依外道天神,皈依戒就无法守持了。B外道有些天神可以暂时带来帮助,但他无法令你获得最究竟的解脱。最究竟的解脱唯有佛陀才能赐与。皈依三宝,今生会快乐,来世也会快乐,最终可以获得解脱。就像是一个好老师,父母会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不愿孩子被坏老师带坏了,因此,以真理为标准的话,皈依三宝后不能皈依外道的原因就在于此。(2)不是因为佛教太缺人了。皈依以后,想离开佛教是可以的,对佛教并没有损失,不过这个人的前途比较令人担忧。在这个世界上,最究竟的解脱唯有佛陀才能赐予。而佛陀的解脱真理,在佛法中可以出现;佛法的内容,唯一僧众可以接受,有闻思修行的机会。所以皈依三宝是生生世世快乐的开端,若舍弃三宝则永远不可能得到永久不变的安乐。(3)体会:我们已经皈依三宝了,今后无论在哪里见到佛像佛经僧众等都要恭敬,而对其他宗教的圣尊,也没有必要排斥或者说过失,但不应跟佛陀一样的恭敬礼拜。如果想对外道本师同样崇拜,需要好好分析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暂时的还是究竟的快乐?假如他们没有这种能力,付出财产和精力是否值得。在这么多的宗教中,我们今生遇到了佛法,的确值得欢喜。作者也说他唯一皈依具有一切功德、远离一切过患的智悲双全的佛陀。皈依后应在上师三宝等殊胜对境前经常发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不离三宝!”“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佛法的光明,一定要利益众生!”7、通过学习《胜出天神赞》,你自己有哪些收获?倘若你周围有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你将会如何引导他们?答:(1)、谁要是没有任何过失,拥有无量功德,且具足圆满的大悲与智慧,我就会皈依谁。通过《胜出天神赞》了知内外道的差别,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佛陀以外,谁也不可能具足这些功德,这种认识是在不杂染任何偏袒心的前提下,通过智慧来分析抉择的结果,所以在内心真正能生起“最究竟的皈依处就是佛陀“之定解。(2)、对比外道天尊而了解佛陀的不共功德,是唯一的皈依处:1、佛陀远离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过患,断尽了烦恼障、所知障。2、佛陀具足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证悟了如所有智、尽所有智。3、佛陀具足无量大悲心,唯一利他。4、皈依三宝是理性的抉择,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陀的功德超过一切天尊,具备无贪无嗔、圆满觉悟的功德。假如周围的人不明白,可以通过一些公案来说明外道与佛陀本质的区别。外道具足贪嗔痴慢的 种种表现,而佛陀是一切为众生,帮助众生在相续中种下解脱的菩提种子,成熟以后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念佛功德》1、上师倡导念佛法会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说“宣说佛号功德、咒语功德和开法会的功德都要有经论依据”?  答:(1)缘起:《诸佛菩萨名号集》翻译出来了,以此因缘,上师要求各地开展“念佛法会”,一起共诵诸佛菩萨的名号。原因:世间的各种聚会多无意义和价值,只是浪费时间钱财而已。而佛教徒的一些聚会比如会供、火供、火施等,其密宗的修法和仪轨要求相当严格,只有具备一定的根基、传承圆满、灌顶圆满时,作会供和火施才有实在意义。决定:上师再三观察,在看到麦彭仁波切《诸佛菩萨名号集》中的诸多功德后,决定推广老少皆宜,能让大家共同受益的念佛法门。  (2)不管是宣说佛号的功德、咒语的功德还是开法会的功德,应该要有经论的依据。像麦彭仁波切这么伟大的佛学家、大成就者,他的《诸佛菩萨名号集》中都全部引用经典的教证,而不是说“我想你应该念什么名号,这样会获得如何如何的功德”。念咒语、念佛号的功德虽然大,但若专门指定这个功德能遣除哪方面的灾难和违缘,就要看有没有依据。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对佛法有责任感!2、如果有人说“念佛法门自古以来在汉地比较多,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还可以避免杂修的过患,何必念这么多佛的名号呢?”,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念诵如来的十种名号具有什么样的功德?答:(1)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虽然念一个佛号、持一部经典,对某些根基的人(如有些老年人不认识字,也不懂修法,但却很有信心),这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确相当殊胜,但也不能就此千篇一律,一概否认其他佛号。(2)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所调化的众生根基、意乐千差万别,不同的众生依靠不同的方法来度化,不同的佛号也有着不同的殊胜与功德。《地藏菩萨本愿经》云:“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这说明念佛法门不仅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而应依据众生的根基、意乐、发愿、因缘各不相同,来选择念诵不同佛号。而大多数的修行人,应该像乔美仁波切为主的藏传佛教的大德,或者汉传佛教的高僧一样,既要修禅定,也要念佛号,还要钻研经论。(3)佛有十种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文殊师利问经》中云:“若能专念如来十号,佛于彼人常在不灭,亦得当闻诸佛说法,并见彼佛现在四众。”如能专心专意念如来的十种名号,佛会经常跟着我们,将来能见到佛陀的四众弟子,听闻如来讲法,还能“增长寿命,无诸疾病”等等。因此,念诵如来十种名号,功德非常大。3、念诵佛号有哪些功德,请归纳说明。   答:诸多经典述说念佛功德,如:1)与布施等其他善行相比:《涅槃经》云:“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诸众,所得功德,不如一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说:一个人口里说“佛陀”、“遍知”或“世间怙主”,或者听到“佛陀”、“遍知”或者“世间怙主”的声音,这个功德远超过了以整个大千世界遍满金银财宝以及世间供品来供养缘觉的功德。善导大师曾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也。”2)遣除灾难,不堕恶趣:《地藏菩萨本愿经》云:“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经中还说,不管人在死时、活时,若能念多佛名号,即可遣除灾难痛苦,终不堕入恶趣之中。一家人当中,若有人死了或病了,即使只有以人为他念一声佛,他除了无间罪以外,其他业报都能消除。念佛不但对他人有利益,对自己的利益也不可估量。3)获得暂时的利乐:如害怕并要消除地震,血灾,海啸等灾难,念“龙自在王如来”的名号;若念诵“日月光如来”的名号,邪魔外道不会干扰,念诵的人和听到名号的人,就会成为人天应供处,自己的身体跟佛塔没有什么差别;希望漂亮、相貌端严的,念“南无步莲如来”等等。4)快速积资净障:《地藏经》:“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称扬诸佛功德经》释迦牟尼佛说,我从锭光如来处,听到“金刚坚强消伏坏散如来”名号,仗此佛号功德,超越十万亿那术戒生死罪,得以早成佛道。5)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文殊师利问经》中云:“若能专念如来十号,佛与彼人常在不灭,亦得当闻诸佛说法,并见彼佛现在四众。”6)成就佛道:《妙法莲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乱心称一声“南无佛”也能成道。《大悲经》言:“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4、了知《诸佛菩萨名号集》中的诸多功德后,请谈谈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它。  答:(1)随时随地以佛号进行法布施:珍惜各种机会,念诵佛号利益他众,比如看见别人受苦或病重时,就在他耳边、身边给他传授。听见或看见众生死亡,也念佛回向给他们。不论老少,不管身份地位,不在乎种族姓氏,只要念佛,他们都能得到利益。  (2)以引导父母念佛报答其恩德:麦彭仁波切讲到,对恩重如山的父母亲友,报答他们恩德有一定的困难,但若能引导他们念佛,纵然不能经常念,偶尔念一句,功德也相当大,可以算是一种报恩。(3) 有人临终时非常痛苦或想忏悔罪业,要劝他念佛:有人业障特别重,杀了很多众生,在你面前哀号乞求,想要忏悔自己的罪业,那不妨也劝他念佛号,若能好好念佛,绝对往生。  (4)对于不识字的老年人,最好的利益方法就是念佛:老年人年纪大了,学习经论很困难,顶礼也没有体力了,念多佛的名号也根本记不住, 这时就教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麦彭仁波切也说了,念一个佛号也可以,两个佛号也可以,三个佛号也可以……(5)尽力参加“念佛法会”共修:现在很多人工作繁忙、心情纷乱,事情也比较多。但若能想一想念佛的功德,这些担忧和顾虑全部会遣除的。毕竟短短的一个小时念佛共修就能解决生死的大问题,那谁不愿意?谁不希求?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念佛的功德,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心尽力参加“念佛法会”,同时也劝导有缘人一起参加。《略说忏罪》1、为什么要忏悔?你平时依靠那种方式忏悔?答:忏悔的必要:作为末法时代的众生,特别是在家人在皈依之前,少不了犯身三业(杀、盗、淫),语四业(妄语、恶语、绮语、离间语),意三业(贪、嗔、痴),还有诽谤佛法、摧毁三宝,以及别解脱戒、密乘戒、菩萨戒。甚至出家人也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所致,故意或无意中犯了戒律,自己想得起和想不起的罪业相当多。即使今生很清净,无始以来我们造业也非常多,要是没有忏悔的话,罪业就会一直跟着自己,来世很可能堕入地狱、饿鬼、旁生,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一定要忏悔。末学忏悔的方式:念三十五佛忏悔文、金刚萨埵百字明咒。2、金刚萨埵心咒为什么能清净业障?请从两方面进行说明。答:原因有二:一是《金刚萨埵威猛三调伏续》中云:“若持诵此心咒十万遍,则破根本誓言亦得清净。”法王如意宝在解释这个教证时说:“以前念诵十万遍的话,现在是末法时代,必须要乘以四倍,即念诵四十万遍。”在密宗当中,最严重的罪是破誓言,既然这种罪业都能清净,其他罪业就更不用说了。佛经中亦云:“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二是金刚萨埵是一尊佛陀,他在因地时曾发过宏愿:“愿我住于罪业深重者面前,若有众生持诵我的心咒而无法净除一切罪障,我决不成佛。”后来金刚萨埵的愿力已经实现了,他已经成佛而现前清净刹土。故消除业障最殊胜的佛陀,非金刚萨埵莫属。3、忏悔时为什么要具足四种对治力?请具体解释这四种力。答:忏悔时要具足四种对治力,《宣说四法经》云:“菩萨若具四法,则能胜伏所造所积之一切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以对治力。” 厌患对治力是知道自己错了,过去不管是杀生也好、犯戒也好,要深深感到十分惭愧,就像吃了毒药一样特别后悔;返回对治力是从此之后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造这样的罪业,若有了这种决心,罪业肯定会清净,假如实在做不到,也要尽心尽力的改邪归正;所依对治力是依靠金刚萨埵,全心全意的忏悔;现行对治力:在金刚萨埵佛像前一一发露罪业,以强烈的惭愧心持诵心咒,依靠金刚萨埵的加持,令所有罪业彻底清净。4,请阐述《如意宝珠》的观想方法。它与《大圆满前行》的观想方法有何不同?答:《如意宝珠》中的观想方法与《大圆满前行》中的观想方法比较,相对简单,适合于初学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如意宝珠》观修单身像,《大圆满前行》观修双身像。(2)《如意宝珠》观修金刚萨埵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大圆满前行》中观修金刚萨埵在自己头顶上方。(3)《如意宝珠》中念诵咒语时,观想比较简单,而《大圆满前行》中念诵咒语时的观想相对复杂。具体如下:《如意宝珠观想方法》: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云雾缭绕或者白云飘浮,观想出一朵白莲花,莲花上有一月轮坐垫,坐垫上有金刚萨垛的单身像:身色洁白,金刚跏趺坐,手持铃杵,以十三种报身服饰严饰全身。这样的金刚萨垛非常庄严,闪闪发光遍布十方,接着全部融入自己,所有众生也都变成金刚萨垛的形象。《大圆满前行》的观想方法:在自己庸俗的身体上方,观想白色的金刚萨垛,通过念诵百字明,降下甘露而清净自相续。然后金刚萨垛融入自己,自己的身体发光上供下施。最后一切外器世界收摄在内情五部金刚萨垛中,他们也依次化光融入自身,自己最终融入法界,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片刻。当又开始生起分别念时,将一切器情明观为金刚萨垛的妙用。《菩提心的修法》1、学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有何差别?你属于哪一种?答:学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是不相同的。相信佛法,叫信佛法;字面上知道一点理论,这叫学佛法;不但是相信、知道,而且实际行动中真的去做,这叫修佛法。有些人根本不信佛教;有些稍微信一点;有些信一点,也学一点,但从来没有修过,实际上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修佛法,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再三串习,再三修持。很多人字面上知道菩提心,但修了没有呢?没有修的话,佛法的力量体现不出来。所以,信佛法不行,学佛法也不行,一定要修佛法,否则自己临死时可能一点也用不上。有些人理论上讲得天花乱坠,自相续却与佛法背道而驰,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修持。末学属于学佛法阶段,从善知识那里正在听闻佛法,但“如理如法地思维、以及实际行动中真地去行持”方面都做的还很不够。2、念佛、参禅到底是大乘修法,还是小乘修法?为什么? 答:念佛、参禅是属于大乘还是小乘的修法取决于是否有菩提心。比如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词上面不分大乘和小乘,以出离心来摄持,就成了小乘的念佛法门;以菩提心来摄持,就是大乘的念佛法门。行持善法会成为什么样的善根,根本决定于自己的心态。譬如三个人今天在佛像前供灯、烧香、磕头,一个人是为了今生的利益,求佛保佑家庭平安、生意兴隆;一个人想自己获得解脱;一个人是为了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而发愿。表面上看来,三个都是供三盏灯、点三支香、磕三个头,功德似乎一模一样,可是由于不同的三种发心,相应就有了世间、小乘和大乘三种功德。所以,在修行过程中,发心很关键,每个人都需要发菩提心。 3、什么叫舍无量心、悲无量心?应该如何观修?答:(1)所谓的舍无量心,是指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的平等心。对亲友不要特别贪执,对怨敌也不要特别憎恨,这两个若能完全平等,就叫做舍无量心。正式观修的时候,应该将亲人观在左侧,怨敌观在右侧。以普通人的习惯,如果敌人坐在这一边,母亲坐在那一边,他会面朝母亲而背向敌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敌人有意见,对母亲有贪执。但在修菩提心时,一定要将这二者同等对待。(2)所谓的悲无量心是愿三界轮回的所有众生,全部都离开痛苦。修悲无量心时,不用观旁边的怨敌和父母,只需以母亲为所缘境,唯一对她观修,然后慢慢推至没有关系的众生、自己的怨敌,范围扩大到一个国家、两个国家……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这样,悲心自然可以生得起来。  (3)悲心和慈心的修法,还可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4、怎样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这与慈悲心有什么关系?此法具有哪些功德?答:悲心和慈心的修法,可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即观想众生的痛苦、恶业、不愉快,以气体的形状吸入自己身体,自己代受三界众生的一切痛苦,这是悲无量心;观想自己的快乐、善业、福报等,以气体的形状呼出,融入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快乐,这是慈无量心。其实这个很简单,如果短暂的时间中一直这样修,功德是非常大的。有了慈心,邪魔外道也不能摧毁,堪为世间的应供处;有了悲心,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具足了。因此,修菩提心实在困难的话,可通过这种方式来先修慈悲心。5、菩提心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你今后打算怎样修菩提心?答:1.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愿众生离开痛苦、愿众生获得佛果。光是看众生很可怜,想要帮助他,是不是菩提心也不好说,因为菩提心必须要“缘佛果”。什么叫缘佛果呢?就是愿众生获得佛的果位,远离三界的所有痛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自己心甘情愿做任何事情。2.未学今后打算:先修四无量心,尽量按照上师的开示,早上起来之后,先要从四无量心开始修。所谓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先把基础打好,然后依照上师传受的窍诀观修菩提心:比如用自他交换和知母念恩等教言,若能反反复复修持,菩提心肯定会生起来的!还可以通过呼吸来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6、请以比喻说明,菩提心对忏悔罪业有极大的帮助。 答:如果有了菩提心,罪业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忏悔也收效甚微。乔美仁波切有个比喻说,铁丸子虽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同样,若没有菩提心摄持,罪业尽管微不足道,却可以让你堕落恶趣。空心的铁管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同样,尽管你造的业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么不会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