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6.00 KB
  • 2022-04-22 11:41:57 发布

研究生综合英语曾道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课后习题解答+课文翻译).doc

  • 6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UnitOneAnImageoraMirageIII.VocabularyA.1.unassuming2.stemmedfrom3.infallible4.hadtakento5.prospect6.flabby7.Moreoftenthannot8.devious9.tippedthescalesinherfavor10.rapportB.1.instinctual2.immediate3.deposit4.frail5.seedy6.magnetic7.extroverted8.book9.unwarranted10.refinedC.1.D2.C3.B4.A5.A6.C7.C8.B9.D10.BIV.Cloze1.which2.run3.concerned4.familiar5.evident6.even7.what8.Consequently9knowing10.By11.one12.how13.Once14.obtainable15.yourself16.mind17.from18.never19.pays20.consideredV.TranslationA.从更大的范围上讲,选民们往往仅因为某个政客的外表整洁清秀而对他做出有利的反应。他的对手则因为没有生就一副令人信任的外表而常常遭到否定的评价。这种判断是错误的,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就算许多选民投一位候选人的票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但本不该当选的人,如果他有整洁清秀的形象,就会使他在势均力敌的选举中占有优势。我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而做出轻率的判断。再回到政治这一话题上来,许多选民仅仅根据候选人公开演讲的方式就对他的能力做出判断。然而,一个候选人可能非常善于演说,但并不一定能胜任他所竞选的职位。我认识许多才能杰出的人物,他们只是没有培养自己在公开场合演讲的能力,但在与别人一对一的交流中却表现极为出色。这种能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对于那些让人感觉善于辞令的人,往往产生错误的印象,因为很多情况下这种优点仅仅只是“表面现象”。不难想象,一位外表整洁清秀、讲话娓娓动听的政治家会轻而易举地战胜一位不事张扬但更为合格的对手。他之所以取胜仅仅是因为他的形象令人信服。B.Ifyouwantawinningimagewithothers,yourfirstconcernmustbeawinningself-image.Theindividualwhohasalosingself-imagewillneverbe abletoprojectawinningimagetoothers.Hemaybeabletofoolsomepeopleforawhile,buthispoorself-imagewilleventuallymakeitimpossibleforhimtorelatefavorablytoothers.Throughouttheages,greatphilosophershavestated,“Youarewhatyouthinkyouare.”Itisimperativeforyoutohavegoodimageofyourselfifyouwanttocreatethesameimpressioninothers.Nomatterwhoyouare,everythingworthwhilewilldependonyourownself-image.Yourhappinesswillbebasedonit.Youwillliveonlyonelife,andinordertoenjoyit,youmusthaveawinningself-image.Sincewecanallchoosehowwewanttothinkourselves,weshouldtrytohavepositive,winningthoughts.Inyourownattempttobuildawinningimageyoumustbeginwiththeself—otherwise,theimageyoustriveforwillbesupportedbynothingbutasandfoundation.Anyathletewilltellyouthatyoumustknowyou’reawinnerinordertobeone.Tomany,thiskindofmessagewillsoundlikedouble-talk,butitcontainsanessentialtruth.Althoughyoucanapplythissamemessagetoanythinginlife,Iwilluseathleticsasthebasisforillustratingmythoughtsaboutself-imagesbecausesportsinvolvephysicalexertionbywhichdesiredresultscanbeachieved.TranslationofText形象还是表象?罗伯特×L×舒克成功的形象与表象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表象是虚假的现象,要想寻求成功的形象,你必须能够识别这些表象。有一种形象常被误解,其根源在于人们对目光接触的看法。你不知多少次听到有人说:“他直视你的眼睛,一定是个老实人”。显然,许多人一定认为,不老实的人因说谎而感到惭愧,甚至不能面对他人。但假如老实人因羞怯而不敢直视你呢?况且,骗人的老手知道,许多人根据某人打量他们的方式判断其人品,因此他会故意将目光接触纳入其行为之中。既然你不能依靠目光接触做出灵验的判断,就不该用此法评价他人是否诚实。然而,既然大多数人的确凭此标准判断他人,你务必要经常直视他们的眼睛。根据一个人打量你的方式评价其诚信并不比根据你的猫或狗对其做出的反应判断其人品更合乎情理。然而,你不知多少次听到狗的主人说:“真有趣——索尔不常喜欢陌生人。他判断人性很在行,他对你友好使我知道你身上有某些优点。”有一次,我来到一位可能成为我客户的人的家中,他的猫“虎仔”对我如此欢喜,竟在我推销产品的整个过程中趴在我的肩上。我推销完毕之后,那人的妻子说道:“舒克先生,虎仔只对我们自家人才会这样。你一定为人忠厚,它才对你这般友好。”其实当时我没把那只猫推开是因为担心她会撕破我的衣服或抓出我的眼珠。但我却回答道:“是呀,夫人,虎仔显然具有某种能使她能准确判断人性的本能。它的确善于判断人品。”虽然虎仔碰巧正确地判断了我的实情,但我个人却不太相信动物具有判断人类的本能。依我看,动物对人的反应更多与体味和身体动作有关。 有些人根据他人握手的方式判断其人。得体而有力度的握手姿势体现人的个性,而“死鱼”般冷淡无力则不是好兆。我也不喜欢毫无生气、缺乏力度的握手姿势,但却格外小心,并不以此作为判断人的基准。再说,骗人的老手会轻而易举做出热情握手之态。尽管握手之时你应该用力,以便即刻树立一个良好印象,然而下次有人紧握你手之时,可别太当真;这并不能告诉你关于他的具体情况。某种整洁清秀的外表会树立诚实的形象。譬如,金发碧眼的年轻人,面带稚笑,长相是邻家男孩那种类型,这种典型的美国人的形象几乎总能激起别人的信赖。仅因外表而盲目相信一个人是不合乎逻辑的。然而,大多数人的确如此草率地做出判断。相反,皮肤油黑、黑发油腻、蓄小胡子的邋遢男人不会被人认为其面相诚实。同样,某个女人的长相可能会使人联想到街头妓女的模样,而开价很高的应召女郎可能也会看似娴静清新。自然,衣着和(对女性而言的)化装品与以上所谈的外表问题有很大关系。但不幸的是,不为人所控制的、与生俱来的外貌在大多数人的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很同情勤奋老实的推销员,其天生的那幅模样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种人的二手车我可不想买!”另一方面,一个非常阴险的人也许貌似你可信赖的那种人。你怎能肯定一个看似整洁清秀的搭车人不及一个(因为其长相而)貌似危险人物的搭车人危险呢?你怎能肯定此人就一定是个危险人物呢?问题就在于我们往往毫无道理地做出如此草率的决定。从更大的范围上讲,选民们经常仅因某个政客的外表整洁清秀而对他做出有利的反应。其对手则因没有生就一副令人信任的外表而经常遭到否定的评价。这种判断是错误的,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诚然,许多选民投某位候选人的票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但在势均力敌的选举中,不该当选的人会因其整洁清秀的形象而占有优势。我们往往根据表达能力对人们做出轻率的判断。再回到政治话题上来,许多选民往往根据某候选人公开演讲的方式判断其能力。然而,某候选人可能演讲很精彩,但却未必胜任其所竞选之职。我认识许多才能杰出的人物,他们只是没有培养公开演讲的能力,但在与他人一对一的交流中却表现极为出色。充分表达己解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我们对于让人感觉能言善辩的人却往往产生错误的印象,因为这个优点可能往往只是“表面现象”。然而,不难想象,一位外表整洁清秀、讲话娓娓动听的政治家会轻而易举地战胜一位不事张扬但更为合格的对手。他之所以取胜仅仅是因为其形象令人信服。经过多年面试和聘用销售人员之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油嘴滑舌的人未必会成为一流的生产者。“天生”就会做生意的人固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很多时候,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正当动机以及奉献精神的那种推销员才是公司里最出色的人才。通常,销售经理如果聘用性格外向且张扬的销售人员,就会有很高的人员调整率。另一个影响形象的因素就是姓名的听觉效果对听者产生的效应。我们听到一个相对“难听”而言的“动听名字”时,经常匆匆产生不合情理的看法并一直为此深感内疚。好莱坞制片厂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这个事实并开始改变影星们的真实姓名。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就是电影《金手指》中詹姆斯∙邦德对女主角PussyGalore的应答。初次遇见她时,他情不自禁地惊叹道:“我一定是在做梦吧!”假如她的名字是HarrietFinkelstein,恐怕观众将永远欣赏不到银幕上最叫座的这样一个名字!然而,不管一个人的名字多么了不起,以此为标准去评价人的个性如同根据握手方式判断人的价值一样不合乎逻辑。 漂亮性感的红发女郞不非总是床第之欢的最佳搭档,高大健壮的男人也未必如此。然而,我们往往认为这种男人个个都是英雄,总比那些弱小的男人在战场上更加勇猛。同样,认为外地律师或顾问比本地的更老练亦非完全合理。只因你的牙医提前半年才与你预约,未必表明其最擅长口腔业务。开梅赛德斯轿车的保险代理人提供给你的服务并不比开福特轿车的保险代理人更加周全。与你的律师通话之前,先通过总机,再通过接待员,然后通过私人秘书,并不能说明这个律师打官司的能力。我还希望你们不要因为第三银行新建的总部办公大楼比第四银行高出几层,就把存款从第四银行转入第三银行。认为清洁卫生的餐馆有美味佳肴也同样没有道理。确实,所有这些因素都是漂亮的门面装饰,不能完全忽视。不过,在你最终决定究竟应该与谁做生意之前,必须考虑其它一些更为重要的因素。许多形象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我们习惯上却把它们当成真实的情况去接受。因此,下次有人对你说:杜鲁门∙布鲁是个了不起的家伙,因为他笑容可掬,与人交谈时直视对方眼睛,和人握手时很有力度,而且对宠物极有感情,你可不要上当受骗噢!(雍毅译)AdditionalWorkI.IdiomStudies1.free6.good11.straight16.sour2.brave7.strong12.cold17.smooth(soft)3.cunning8.fit(fine)13.pale18.clean4.brown9.quick14.sound(clear)19.obstinate(stubborn)5.blind10sure15.fat20.sweetII.VocabularyExpansion1.C6.B2.B7.A3.D8.A4.A9.B5.C10.CTranslationofFurtherReading成功孕育成功罗伯特×L×舒克常言道,一事成功百事顺。人们喜欢与成功人士打交道。原因何在?因为成功人士定有其成功的原因,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他擅长所做之事。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人们总想与佼佼者打交道。 自然,树立成功者形象的最佳途径是工作出色。你的表现以及由此赢得的声誉,会让公众了解你何等优秀。人们根据你以往的业绩或者仅凭观察你的行动便会了解这一点。某人是否职业网球手,只要看他在球场上打球便一目了然。你对本职工作是否在行,人们看你做事同样也会一目了然。但许多其它形象树立技巧也可用来树立成功者的形象,这些技巧将在本章讨论。此处我们不谈树立形象的炫耀之法,如开豪华轿车、买负担不起的房屋、超预算入乡村俱乐部等。下面所谈的成功形象树立技巧巧妙而又低调。每个人都喜欢与获胜的成功人士打交道,我想对此大家都会赞同。成功人士越是成功,其事业就越发达,因为成功确实孕育成功。最近我去看牙医的经历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那天,接受半年一次的口腔检查之后,我正准备离开诊所,接待员问我6月23日是否有空再来做一次检查。我很惊讶地问道:“为什么要下个月呢?我想我刚收到一份一切正常的检查报告,我没有必要再过半年来做检查。”她笑着说道:“舒克先生,我指的不是下个月。我们的预约已全部排满到明年6月。”我马上答道:“这样的话,最好把我登记上,因为如果现在不和你把日期确定下来,我可能等的时间更长!”得知牙医的日程已提前13个月预先排满,我深有感触。他门诊兴隆使我深信不疑自己一定遇到了全市最好的牙医。几年前另一次看牙医的经历却没有使我同样深信不疑。我打电话预约时,他告诉我说次日上午9点可以见我。由于我没法安排那个时间,他同意11点和我会面。可是,当我查看了自己的日程安排后,发现那个时间也没法安排。最后,他同意11点见我。我对那次交谈的即刻反映是那个可怜的家伙当天9点到12点之间没有患者去就诊。当时我想,如果一个牙医第二天没有预约满病人,他的门诊一定不会兴旺。虽然我的确如约而去,但却十分担心他能做何种事情,因为他似乎并非所需。你瞧,他给人留下了一个很差的形象。如此差的形象一旦形成,他在树立病人对其应有的信心方面,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假如你业务刚刚开张,或者经营多年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我极力推荐你严格遵守“成功孕育成功原则”。你首先要学会经常看似很忙。千万别让你的客户知道你的预约或许甚少;相反,要留给他们一种你已“预先排满”的印象。每当某个可能成为我客户的人在某个时间没空与我见面,我总会对他如此这般说:“弗莱德,我很抱歉我们不能在周二上午8点见面,但我可以在周五下午2点一刻或下周二上午9点半见你。”也许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连一次预约都没有,但当我拿出约会簿翻来翻去时,他就会觉得我的日程安排很多。能在我提议的那些日期与我会面,他很有可能会感到荣幸。然而,有时某个可能成为我客户的人也会说:“很抱歉,鲍勃,那几天我的日程已排满了,但周四2点我可以见你。”假如我不想告诉他说我不能赴约,但又没法和他另约时间,我会说,“好吧,我肯定会设法调整日程以便届时与你会面。请务必将日程记在你的日程表上,因为我的日程安排很紧!”虽然我的话里并没有这样明说,但我的意思十分清楚:我很成功,因而我特别忙。成功孕育成功技巧的运用有许多范例,其中拿职业人士来说,他允许你做他的客户或患者实际上给了你很大的恩赐。拥有所谓“限额患者”的那些医生总是告诉公众说,他们能处理的患者名额已满,因此所有其他患者都必须等候。然而,并不是只有他们才限制服务对象的名额。我听说过许多搞室内装潢的人,如果你不是他们的老客户,他们只是偶尔看你的面子,才让你得到他们的服务并付给他们费用。我还认识几个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他们实际上先要你向他们汇报财政情况才同意你入股投资。这些人很善于发挥成功孕育成功形象。看似很忙对于小型企业尤为重要。常令我可笑的是,此类公司在允许客户与“大老板” 交谈之前,总要把他们仔细盘问一番。你向接电话的小姐详细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历之后,她会把你的电话转给其老板的私人秘书。然后,秘书又是同样一番盘问。等你最终与欲通电话之人通话时,你几乎与公司所有人员都通了电话。然而运用此技巧的确能产生地位重要的印象。许多人认为,他们必须先与接线员和秘书通话之后方可接通对方,与其通话的接线员和秘书越多,对方的地位一定越重要。尽管真正的大行政官亲自接电话合乎情理,但小商人若亲自接电话会给人一种业务规模不大的印象。其实真正的小商人很少有接待员或秘书为他们遮拦。成功孕育成功原则还包括另一个树立成功形象的技巧,即要有一副貌似成功的外表。假如你的衬衣领口已磨破,你的皮鞋没擦亮,你的西服翻领已过时或者领带不干净,显然,要么你一事无成、买不起体面衣裳,要么你是一个衣冠不整的人。具有上述任何一种形象,你肯定不会成功。依据成功孕育成功原则,我建议你应该用一些能够增强形象的标识来装饰办公室的墙面。毕业文凭、学历证书之类的东西,可以有效地向可能成为你客户的人说明你的真才实学。你获得的各类奖章和奖状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我有一位朋友是个著名的律师,他将自己与不同的董事会成员围坐桌旁开会时拍的照片放大到宽8英寸、长10英寸,并经过一番精美装裱之后,用其装饰自己的事务所。因为他为许多主要委托方的董事会服务,人们早晚会从这些照片中的某一张中认出某个商界名流;或者,人们早晚会问那些照片有何象征意义。这样一个带有引导性的问题,会使他“夸夸其谈”自己就职的那些公司的情况(谁言不允律师作广告!)。他的那些相片令人难忘,我不由得想到,能被别人从中认出,他一定引以为豪。假如他是这些公司董事会的一名成员,一定也非常出色。在美术界,许多人的作品开价很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成功孕育成功的形象在起作用。以因开价高而美其名的画家为例,其作品比能力相当或能力更强的无名小辈的作品更叫卖,其秘诀同样在于他具有树立成功形象的能力而并非绘画的才能。你曾几度见过这样一幅现代作品?它看似出自学童之笔而某个画家大概只需一小时便可完成,但价格却是你年薪的三倍。如此艺术最令人惊叹的是,竟有人将其买下来并已高价卖掉从中获利。认为所付劳务费越高质量越好,此乃人之常情。大多数人以为:“我以那样的价格花钱买下来最合算。”我记得有位房屋粉刷匠曾给我们开过粉刷墙壁所需费用的大概价钱,此价不及那位据称是全城最棒的粉刷承包商所收费用的一半。我妻子当时并没有迫不急待答应他,而是不由自主地“提心吊胆”起来。她不想雇用这个人,于是问我:“收费这么低,他能干什么活?”虽然我打算提供最好的涂料,可她还是坚持说:“他干的活可能只维持三分之一的时间,从长计议,我们出顶价会更好。”我承认,认为商品质量等于其明码标价有一定的道理。鉴于此,尽可能把你的劳务价定高,这样才不至于把人家吓跑,这一点很重要。医生、律师、企业顾问、会计、牙医或者任何必须收取应得劳务费的人员,应该仔细分析他们所决定采用的收费额度。如前所述,收费过低会树立负面形象从而影响业务,因为你的生意会越做越小。把费用提高到使你看似贵重的那种价格表明你也了不起!既然成功孕育成功原则是一个宣传你如何优秀的手段,就可以用它来宣传你公司的有关业务。地方企业树立形象有一个代价虽大但却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面向地方发行的国家级杂志上刊登广告。像《华尔街金融报》、《商业周刊》、《财富》、《福布斯报》、《时代》以及《新闻周刊》等国家级刊物收取的广告费,比只刊登在面向国家某一特定地区发行的杂志中的同类广告更低,而大多数人却不了解这个情况。一般读者如果看到此类广告就会下结论说:“哇,我没想到哥伦比亚∙ 威吉特公司原来在做这么大的生意。既然他们能在《时代》上刊登整版的广告,想必生意很兴隆!”对于业务限于地方的公司来说,做这种类型的广告很值得。然而以这种方式做广告时,要切记:涉足的市场过大,你会无力提供服务,这样做很不值。我的一位朋友在总结成功孕育成功原则时,向我吐露的一番话大概最精辟不过:“你知道吗,鲍勃,我在成功之前经常讲述现在所说的这些大道理,但从未有人听。实际上,他们甚至经常取笑我想法太离奇。现在他们都听我的。以前常对我的话几乎置之不理的那些人现在总是赞同我的观点。”你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固然重要,但运用成功孕育成功原则保证会使你获得你所寻求的那种形象。人们愿意与成功之士打交道,因为他们相信,凡是取得成功的那些人一定擅长他们所做的事情,否则他们不可能取得目前的地位。要想成为佼佼者,你必须向公众展示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雍毅译)Unit2IsLoveAnArt?III.VocabularyA.1.soughtafter2.domesticity3.holdstruefor4.premise5.inoffensive6.shutoff7.consistsin8.trashy9.mutual10.boredomB.1.modest2.blend3.overt4.initiate5.aggressive6.aware7.available8.prevalent9.tough10.antagonismC.1.C2.B3.D4.A5.A6.D7.B8.A9.C10.CIV.Cloze1.setters2.part3.lasting4.but5.socially6.followed7.broken8.into9.recover10.when11.on12.what13.where14.consumable15.back16.if17.use18.for19.as20.payV.TranslationA. 学习艺术的过程可以很方便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精通理论;二是善于实践。如果我想学习医学,我必须首先了解人体结构和各种疾病。当我具有了这些理论知识以后,我并不能胜任医学工作。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我才能掌握这门学科,直到最终我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收获结合起来,并融合为一体——即成为我的直觉知识,这才是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本质。然而,除学习理论和实践以外,在任何一门学科上想成为专家还必需有第三个因素——那就是,掌握这门艺术是你最关心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肯定没有比这门学科更为重要的东西了。这一点适用于音乐、医学、木工——也适合于爱情。这也可能正是问题的答案所在: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即使已遭遇显而易见的失败,但人们很少去尝试学习爱这门艺术。虽然人们内心深藏着爱,但他们几乎把所有其他的东西如成功、名誉、金钱、权力都视为比爱更重要,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学习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了,几乎没有人去学习爱这门艺术。只有那些能赢得金钱和荣誉的东西才值得学习,而爱只是一件我们无权为之浪费许多精力的奢侈品,它只能使心灵获益、而毫无现代意义上的好处可言。难道果真如此吗?B.Intimacy,passion,andcommitmentarethewarm,hot,andcoldverticesofSternberg’slovetriangle.Aloneandincombinationtheygiverisetoeightpossiblekindsofloverelationships.Thefirstisnonlove—absenceofallthreecomponents.Thisdescribesthelargemajorityofourpersonalrelationships,whicharesimplycausalinteractions.Thesecondkindofloveisliking.“Ifyoujusthaveintimacy”,Sternbergexplains,“that’sliking.Youcantalktotheperson,tellaboutyourlife.Andifthat’sallthere’stoit,that’swhatwemeanbyliking.”Itreferstothefeelingsexperiencedintruefriendships.Likingincludessuchfeelingsasclosenessandwarmthbutnottheintensefeelingsofpassionorcommitment.Ifyoujusthavepassion,it’scalledinfatuatedlove—“loveatfirstsight”thatcanarisealmostinstantaneouslyanddissipatejustasquickly.Itinvolvesahighdegreepfphysiologicalarousalbutnotintimacyorcommitment.It’sthe10th-graderwhofallsmadlyinlovewiththebeautifulgirlinhisbiologyclassbutnevergetsupthecouragetotalktoherorgettoknowher.Emptyloveiscommitmentwithoutintimacyorpassion,thekindoflovesometimesseenina30-year-oldmarriagethathasbecomestagnant.Thecoupleusedtobeintimated,buttheydon’ttalktoeachotheranymore.Theyusedtobepassionate,butthat’sdiedout.Allthatremainsisthecommitmenttostaywiththeotherperson.Insocietiesinwhichmarriagearearranged,Sternbergpointsout,emptylovemayprecedetheotherkindoflove.TranslationofText爱是一门艺术吗?艾里奇·弗罗姆 爱是不是一门艺术?如果是,就需要知识和努力。或者,爱是否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感?那么一个人能否经历全看他的造化,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河。如今大多数的人都相信运气,这本小书却是以爱是一门艺术为前提的。并不是说人们认为爱无关紧要。人们对于爱总是如饥似渴,看浩如烟海的爱情悲喜剧,听数百首拙劣的爱情歌曲。但很少有人认为关于爱还有需要学习的地方。对爱的这种独特想法是基于几个错误观念,人们如果接受其中之一或者几个观念便会持有这种观点。多数人认为所谓爱就是“被人爱”,而不是“爱别人”或爱一个人的能力。所以,他们认为问题就在于如何被爱,如何变得可爱。他们通过几种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其中尤为男士所喜用的是成为成功人士,在自己的社会地位许可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权利和财产。其二,尤为女士所喜用的是尽力塑造体形,注重衣着,从而使自己更加富于魅力。另外一些方式,则为男女所共同采用,如使自己举止得体,谈吐幽默,以及乐于助人、谦虚、内敛等,以便使自己更加具有吸引力。很多让自己变得可爱的方式和使自己事业有成的途径相同,如“赢得朋友,影响其他人”等。事实上,我们所处的文化中,大部分人认为要使自己变得可爱,必须既受大众欢迎,又要兼具性的魅力。导致“爱不需要学习”这种看法的第二个错误观念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爱的问题在于“对象”,而不在于“能力”。他们认为去爱是件很简单的事,而找到自己要爱的对象或者说爱自己的对象却很困难。造成这种态度的几个原因植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二十世纪,对“爱的对象”的选择出现巨大变化。在维多利亚时代,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一般说来,爱情并非那种最终导致婚姻的自然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恰恰相反,婚姻是按传统习俗约定好的,或为父母之命,或为媒妁之言,也可能无需这些媒介;婚姻是按社会习俗的考虑决定的,婚姻既成,爱情便自然应该随之培育了。在过去的几十年的西方世界,浪漫爱情几乎成了永恒不变的主题。在美国,虽然对社会传统的考虑并未完全消除,很大程度上人们却在寻找“浪漫爱情”,那是一种个人的爱情体验,其最终会导致婚姻。这种自由恋爱的新概念一定大大增加了“对象”相对于“功能”的重要性。同此因素密切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我们整个文化都是以购买的欲望和互惠交换的理念为基础的。现代人的幸福在于看着商店橱窗时的兴奋,在于购买买得起的商品,或者用现金或分期付款。于是,他(或者她)也以同样的方式去看别人。对一个男人来说,有魅力的女孩子是他们要追求的对象,而魅力男性之于女人亦如此。“有魅力”通常之意为觅偶市场上那些受到人们欢迎并努力求取的性格特质。什么样的人有魅力,无论外表还是思想均由时代潮流决定。二十年代,强壮又性感,喝酒抽烟的女孩子被认为具有魅力;如今,家庭型的羞涩的姑娘更合时代潮流。十九世纪末本世纪初,雄心勃勃,敢作敢为的男人才能称得上有诱惑性的“包装”,而如今男人则必须宽容,善于交际。无论怎样,只有当对方的这些商品化的特征与自身所具备特征对称的情况下,人才会培养起爱的感觉。我一心要找一件划算的货物,其不但要有可观的社会价值,同时考虑到我本人的资质与能力,也就是说对方也会需要我。这样当两个人考虑到自身交换价值的局限之后,认为自己在这一市场找到了力所能及的最好商品的时候,就开始恋爱了。通常,和购买房地产一样,将会发展起来的潜能在这种讨价还价中起着显著的作用。在一个以市场为导向,财富为重要价值的文化中,人类的爱情关系也遵从与商品与劳动力市场中的同样交换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个造成爱无需学习的错误想法是错误地将“一见钟情”这种初始体验与永久性的热恋(或者可以说“在恋爱中”)混为一谈。生活中的我们,两人萍水相逢,突然彼此之间心灵的围墙坍塌,渐感亲爱,融为一体。这个融和的瞬间是一生中最让人激动幸福的时刻。对于那些封闭,孤独,缺乏爱的人来说更是奇妙壮观。瞬间亲近的奇迹若是能与异性之吸引和相互结合相伴,或由其引起,会更加完美。但这种爱情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不会长久。两个人相互熟识了,亲近也就越来越失去了其神奇性,直到最后两个人相互敌对,失望,彼此厌烦,最初将残存的激情也扼杀掉。然而开始阶段他们对此结果一无所知―事实上,他们是认为彼此极度迷恋和为对方疯狂,恰证明了爱情的强烈,而事实上这也许只会证实他们从前是多么的孤独。没有比爱更简单的事了——这种错误想法一直很盛行,尽管大量的证据说明事实恰恰相反。几乎没有什么活动,什么事业像爱情那样带着如此巨大的希望与期待展开,而通常却以失败告终。如果从事任何一件其他的活动出现这种情况,人们会积极探寻失败的原因,怎样才会做得更好——或者他们会干脆放弃。因为爱情不可能选后一条路,看来只有一种方式可以解决爱情失败的问题——研究失败的原因,继而探讨爱情的意义。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爱情”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希望学习如何去爱,我们就必须像学习其他任何一门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手艺或者医药学、工程那样,采取同样的方式。学习任何一门艺术的必要步骤是什么?学习艺术的过程可以非常容易地分成两部分:一、掌握理论;二、精于实践。如果我需要学习医学,我必须首先了解人体和各种疾病。但即使我掌握所有这些理论知识,也绝不表明我就能熟练操作了。只有当经过大量实践,直到最后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果融合在一起,形成直觉了,我才能称得上这门艺术的专家,直觉是艺术掌握的精华所在。但是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外,掌握艺术还必须有第三种因素,即对这门艺术的掌握必须是其最终关怀;世上再无比这门艺术更重要的事。音乐、医药、木工手艺都是这样,爱情也是如此。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尽管显然已经失败却仍很少去学习这门艺术,其原因也许就在于此:虽然内心深处都渴望爱,却认为其他任何事都比爱重要,如成功、名望、财富、权力;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对这些目标的追逐上,而几乎不花费任何精力来说明这种爱的艺术。所有这些或许都基于以下原因:人们认为只有那些能带来名利的东西才值得去学习,而所谓爱,因为“仅仅”能够愉悦精神,却不能带来现代意义上的收益,因此我们就视之为一个无法企及的奢望,没有必要为之耗费精力。(何静译)AdditionalWorkI.IdiomStudies1.takethelawintoyourownhands2.heapedcoalsoffireonhishead3.hadtheguts4.mademyfleshcreep5.poisonhismind6.burnyourfingers7.ateherheartout8.rackedmybrains9.riskmyneck10.keepastraightface II.VocabularyExpansion1.C2.A3.B4.A5.C6.D7.A8.B9.C10.BTranslationofFurtherReading爱的未来:吻别浪漫,直面真实芭芭拉·格拉汉姆弗洛伊德和他心理分析学的徒子徒孙们认为:追寻理想化的爱情,也就是完美无缺、独一无二的灵魂伴侣,其实是那些尚未发育完整的自我在痴人说梦罢了。在这点上他们无疑是对的。不过,我们的身体所渴求的是那种深刻而又极其强烈的肉体交融(以及随之而来得到升华的感情意识),这种说法似乎也没什么问题。通过爱来充实生命的渴望对于我们的心理构造来说就像是食物和水对于我们的身体细胞一样。想想那些打造我们思想意识的故事和传说吧:美女与野兽,白雪公主和她的英俊王子,灰姑娘和白马王子,弗雷德和金吉儿,芭比和肯。(请注意,除了最后两对以外,所有这些爱侣们据说都“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即使我们从来没有获悉他们婚礼之后和生儿育女之后的生活细节,也不知道他们在韶华逝去,历经磨难之后的点点滴滴。)不过,吸引我们集体想象力的不光是这些幸运的童话故事人物,那些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痴男怨女们,如罗密欧和朱丽叶,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兰斯洛和桂涅芙,希斯克利夫和凯西,其实更具有吸引力。只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太激情澎湃又太离经叛道,太具毁灭性且太非同寻常,实在是难以用婚姻或者长期的家庭关系这样的传统方式来加以约束。如果近来的离婚和再婚数据真的能说明什么的话,那就是我们其实和那些殉情男女们一样愚蠢。虽然我们并非像他们那样,在爱火仍然炽热燃烧到最旺盛的时候以饮下毒酒的方式了结一段感情,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婚姻和感情就像童话故事那样源远流长。而当爱情婚姻走到尽头,我们不是检讨自己的期望是否有问题,而是换个搭档继续上演幻想中的童话故事,希望这次我们终于走对了路。个中原因其实显而易见:尽管很多人在谈论家庭价值,对完美浪漫爱情的幻想仍然在不断轰炸我们。你只要打开收音机、电视或者翻开任何一本杂志,看看那些香水和内衣广告就能窥见一斑。纽约市的一位心理治疗师弗洛伦斯·富可说:“我们的文化完全是在开倒车。随便走到哪里,都会有魔力非凡且完美无缺的爱情憧憬出现在你面前。似乎我们的文化想把我们困在幻想中无法自拔,然后尽一切可能去鼓吹及扩散这种幻想。”她还补充说,在所有这些有关浪漫爱情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包围之下,想要经营一段真正的感情真是难上加难。在我们的文化中最非同寻常的恐怕是对于浪漫爱情和婚姻应该同为一体这一概念的狂热信仰。从乔治和玛莎开始,直至奥兹和哈莉特再到今天,我们一直在不知疲倦地将这种狂热信仰形式化、合理化、合法化、有理化、政治化以及神圣化。这也许和我们的清教徒本源有关,也和我们将事物过度单纯化的倾向有关。无论如何,在婚姻的保护伞下想要满足我们所有自相矛盾的欲望而进行的努力都必须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能准确地理解。北加州的一位心理学家兼作家约翰·维尔伍德近来在他的著作《爱情和觉醒》里提到“鱼水交融的亲密关系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一种新观念,在20世纪以前的理想婚姻关系中从未出现过。历史上大多数夫妇一辈子都生活在一起,却从不交流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两人之间的关系。从前,婚姻制度是家庭和社会制订的,个人从来就没有在这方面发展出任何的思想觉悟。”总而言之,过去的婚姻就是为家庭、社团和宗教团体的经济和社会需求服务,与爱情几乎无关,更不要说满足肉欲了。 约瑟夫·坎贝尔在《传世神话》一书中解释了古印第安的智者是如何看待婚姻和激情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爱分为五个级别,“崇拜者能通过爱来增进对崇拜对象的认识和尊崇。”第一个级别与崇拜者和神灵的关系有关。接下来的三个级别按照重要性排列是:友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婚姻。第五个也就是最高级别是激情燃烧却又不为社会伦常所容的爱。坎贝尔补充到“很明显,在婚姻之中,人们还是理智至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欲罢不能的激情炽爱只能是超乎社会伦常之外的那种,就像毁灭一切的暴风雨一样会打破人们本份恭顺、恪守德行的生活秩序。”难怪我们现在问题重重。我们给自己那脆弱的婚姻关系所施加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即使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身体似乎并不喜欢长期的两性关系。路加斯大学的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博士写过一本书《爱的解析》,她认为人类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最初是基于“古老的长期一夫一妻制和秘密通奸模式”发展而来的,最开始目标只是维持四年而已---足够把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养育到初学走路。费舍尔认为,所谓的“七年之痒”也许就是古老的“四年婚姻周期循环”残留下来的影响。费舍尔和其它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所说的爱情就是由各种荷尔蒙和酶所主导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费舍尔说“人们始终不渝地相信浪漫爱情如幻如谜,可是它也是一种化学反应。”她解释说人类拥有三种完全不同的交配情感,每一种都会引发大脑里释放不同的化学物质。肉欲是由男性和女性体内睾丸激素水平改变而引发,和我们最基本的性欲驱动力有关。迷恋则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苯乙胺水平变化引起,这三种激素也称“爱情化学物质”,它们纯粹天然,能让人上瘾,就像安非他明那样能使我们精神愉悦,想要彻夜不眠分享彼此的秘密。一旦迷恋上,这些相关激素水平便扶摇直上,到达顶峰---通常会持续一两年---然后大脑里的这种化学反应逐渐减弱,一种新的反应体系取而代之,由后叶催产素、后叶加压素也许还有内啡肽参与的化学反应有利于人们产生更加稳定、更加安静也更能互相促进的亲密关系。其实,不论生物化学反应与爱情的缘起缘灭到底有没有关系,这种学说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那些对于情感化学物质的释放更加敏感的人---能够维持一段长期的情感关系,而另一些人由于缺乏多巴胺和苯乙胺的规律刺激,成天郁郁寡欢,可能要不断变换亲密关系的对象才能沉醉于愉悦之中。然而,即使生物化学反应告诉我们爱情其实是有期限的,我们的心始终顽固不化,大多数人不论结局是好是坏,都始终不渝地渴望一段感情能够长久。《为婚姻奋战》一书作者霍华德·马克曼认为X世代这群人很多都来自离婚家庭,他们比其它社会群体更加坚定地想拥有一段与自己父母完全不同的婚姻关系,避免重蹈上一代的覆辙。还有,曾经反对婚姻制度视其为异性恋及父权社会产物的同性恋者如今也开始重塑婚姻体制,使其更加灵活,减少对个体的压抑。美国国家健康数据中心称,如今大约七对夫妇中就有一对,要么是新郎要么是新娘,要么两人都是至少第三次步入婚姻殿堂了,比1970年的数据翻了一倍。究其原因十分复杂,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离婚率飙升有关,也与我们不断延长的寿命有关。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在努力让爱复归正常:我们明白了激情不过是昙花一现,离婚或者单身所招来的社会非议也差不多消失殆尽。这正表明我们的内心仍然极其强烈地渴望关怀和理解。从心理学家、心理医生、神职人员以及其它在这个问题上能提供指导的专家们浩浩荡荡的庞大队伍来看,拯救(或者说彻底改造,这要视说话人而定)爱情和婚姻已经成为价值千万美元的产业。五花八门的专家建议不绝于耳:埃伦·费因和谢丽·施耐德合著的《规则》一书极其畅销,告诉90年代的女性50年代的小招数教她们如何抓住并且留住男人。哈维尔·亨德里克斯写的《得到你想要的爱》以及其它类似书籍倡导“清醒地去爱” 这一原则。还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可是,抛开视角不谈,有一个事实非常清楚:我们最私密的想法和行为从来就不曾如此彻底地剖析检审过,也不曾作为医学话题探讨过。如今,一而再再而三地疯狂坠入爱河之人被称作患上“浪漫上瘾症”。医生们参照酗酒和其它化学品依赖症状,认为他们这一病态是“进行性且致命的”。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努力重塑爱情是件好事。已故哲学家克里斯托弗·拉什在他最后一本书(新近出版)《妇女与公共生活》中写道:“对私密的性生活进行科学研究推动了情感生活的理性化,而非自由化”。他的女儿伊丽莎白·拉什-奎恩在希拉库扎大学研究历史,也是这本书的编辑。她赞同父亲的观点并认为:弗洛伊德以来,激情之爱的神秘面纱不断被揭开,造就了一种无性、无激情并且实用至上的爱情模式。此外她和她父亲一样相信举国上下对于浪漫爱情的不安和压抑情绪其实是阴谋实施社会控制的治疗模式所引发的---这种模式由一系列机制组成,试图将公民贬低为具备专门技术的消费者。她说:“将激情从我们的体验中剥夺殆尽,于是我们的生活便支离破碎了。”无可否认,很难想象让一位患上相思病的12世纪法国游吟诗人接受如今为“浪漫上瘾症”患者制订的12步疗法。不过我们无法忽视这一事实:过去我们的社会想要将那两个自古以来就同床异梦的家伙---浪漫激情和现实婚姻强扭在一起的努力已经失败了,败得很惨。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如今对于情感所给予的这些关注是不是垂死的婚姻制度所做的最后挣扎,抑或是一种全新的两性关系已初露曙光,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夏菁译)Unit3TheAntandtheGrasshopperIII.VocabularyA.1.hilarious2.providefor3.dissolute4.society5.vindictive6.savingyourpresence7.levied…on8.unfailing9.broughthometo10.washmyhandsofB.1.prudence2.thrift3.forgiven4.gloom5.infamous6.assuredly7.blameless8.convicted9.sympathy10.enticementC.1B2A3C4B5A6D7D8C9D10BIV.Cloze1.hadenjoyed2.displease3.in4.application5.practical6.solution7.led8.blank9.alert10.down 11.retired12.on13.adapted14.hadpictured15.havingdwelt16.do17.above18.matter19.used20.delightV.TranslationA我认为家家都有败类。二十年来汤姆对于他的家庭是一种痛苦的考验。他的人生起步足够体面:做生意、已婚而且有两个孩子。瑞姆塞斯一家是完全值得尊重的人,完全有理由相信汤姆会拥有实惠而光荣的事业。但是有一天,事先没有任何征兆,他突然宣称自己不喜欢工作,而且也不适合结婚。他要享受生活。他不听任何人的忠告。他离开了妻子,离开了办公室。他有点钱,在欧洲各个国家的首都度过了快乐的两年。关于他的种种行为的传言传到了亲戚的耳朵里,他们都深感震惊。毫无疑问,他生活的很好。亲戚们摇头说看他的钞票花完了怎么办。他们很快知道了。他富有魅力,而且厚颜无耻。我从未遇到过象他那样难以拒绝借钱请求的人。他从朋友那里获得稳定的收入,而且他特别容易交上朋友。他经常说把钱花在生活必需品上很没意思;有趣的花钱方式是用它来享受奢华。为此他依赖哥哥乔治。他的魅力在乔治身上没白费。乔治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两次都轻信了汤姆要改过自新的诺言,给了他一笔数目可观的钞票让他重新开始。乔治是个令人敬重的人。有一次汤姆借了一辆汽车和一些漂亮的首饰。可是当周围的事实迫使乔治明白他的弟弟永远都不可能安顿下来时,他想抽手不管了。汤姆,没有感到一点良心的不安,开始敲诈他。发现自己的弟弟在自己钟爱的餐馆的柜台后面摇晃着鸡尾酒或者看见他在俱乐部外面坐在出租车的驾驶员仓里等候客人,对于一位令人尊重的律师而言不太光彩。汤姆说做餐馆服务员或出租车司机完全是体面的职业,但是如果乔治愿意支付他几百英镑的话,他不会介意为了家族的荣誉放弃这种职业。乔治支付了。B.Thelivesofmostmenaredeterminedbytheirenvironment.Theyacceptthecircumstancesamidwhichfatehasthrownthemnotonlywithresignationbutevenwithgoodwill.Theyarelikestreetcarsrunningcontentedlyontheirrailsanddespisethesprightlyflivverthatdashesinandoutofthetrafficandspeedssojauntilyacrosstheopencountry.Irespectthem;theyaregoodcitizens,goodhusbands,andgoodfathers,andofcoursesomebodyhastopaythetaxes;butIdonotfindthemexciting.Iamfascinatedbythemen,fewenoughinallconscience,whotakelifeintheirownhandsandseemtomouldittotheirownliking.Itmaybethatwehavenosuchthingasfreewill,butatalleventswehavetheillusionofit.Atacross-roaditdoesseemtousthatwemightgoeithertotherightortheleftand,thechoiceoncemade,itisdifficulttoseethatthewholecourseoftheworld’shistoryobligedustotaketheturningwedid.InevermetamoreinterestingmanthanMayhew.HewasalawyerinDetroit.Hewasanableandasuccessfulone.Bythetimehewasthirty-fivehehadalargeandalucrativepractice,hehasamassedacompetence,andhestoodonthethresholdofadistinguishedcareer.Hehasanacutebrain,anattractivepersonality,anduprightness.Therewasnoreasonwhyheshouldnotbecome,financiallyorpolitically,apowerintheland.TranslationofText乔治兄弟威廉·毛姆 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就有人教我背诵拉封丹的寓言故事,并细心地给我讲解每一个故事的寓意。记得有一则名为“蚂蚁和草蜢”的寓言,它向孩子们揭示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在不完美的社会里存在着奖勤罚懒的规则。在这则绝妙的寓言中(很抱歉,我插一句,这则寓言客气地说,应该人人皆知;但准确地讲,并非如此。),小蚂蚁劳累了整整一个夏天,储备冬粮,而草蜢则坐在草叶上对着太阳放声歌唱。冬天到了,小蚂蚁粮食充足而草蜢则粮仓空空。他到蚂蚁家去乞讨食物,蚂蚁给了他一个经典式的回答:“你整个夏天都在忙什么?”“恕我直言,我在唱歌,我在唱歌,我整日整夜在唱歌。”“原来你在唱歌。那么你就接着唱吧,接着跳吧。”其中的寓意我一直难以接受。我认为不是因为自己过于执拗,而是因为儿时不合逻辑的思维,那时尚未形成健全的道德观。我非常同情那只草蜢,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一见到蚂蚁就非踩上一脚不可,以这种简明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看不惯蚂蚁这种审慎、理性的做法(自那以后我发现自己这样做也是完全合乎人性的)。前几天,当我看到乔治独自在餐馆用餐,我禁不住想起了这则寓言。我从未见到过任何人有如此阴郁的表情。他怔怔地望着前面,看上去似乎全世界的重担都落到了他一个人肩膀上。我为他感到难过。我怀疑是他不争气的兄弟又给他惹了麻烦。我走过去,向他伸出了手。“你好吗?”我问。“就是心里不太高兴。”他答道。“又是汤姆惹的吗?”他叹了口气。“是的,又是他。”“干嘛还要管他?你已经做得仁至义尽。你该知道他已经是无可救药的了。”我认为家家户户都有败类。二十年来汤姆一直是个令家人头疼的家伙。他的人生起步颇为体面:开始做生意,后来结婚而且有两个孩子。拉姆齐一家人非常受人尊敬,完全有理由相信汤姆会有一个成功而风光的人生。但有一天,事先没有任何征兆,他声称自己讨厌工作,而且也不适合婚姻生活。他要享受人生。他不听任何人的规劝,就离开了妻子,离开了办公室。他有点钱,在欧洲不同国家的首都快快活活地过了两年。有关他的种种行为的传闻不时传到了亲戚的耳朵里,他们都深感震惊。毫无疑问,他生活得很开心。亲戚们无可奈何地摇着头说,等他把钱花完了看他怎么办。他们很快发现:他靠借债过日子。他富有魅力,而且厚颜无耻。他向我借钱时,我从未遇到过比他更难以拒绝的人。他从朋友那里获得稳定的收入,而且特别善于交友。他经常说把钱花在生活必需品上毫无意义,而有趣的花钱方式是用它来享受奢华。为此他依赖哥哥乔治来满足他的享受,但他的魅力在乔治身上没有白费。乔治是一个一本正经的人,对汤姆的花言巧语丝毫没有察觉,同时他也是个正派的人,有一两次轻信了汤姆要改过自新的诺言,给了他一笔数目可观的钱让他重新开始生活。汤姆用这笔钱买了一辆汽车和一些漂亮的珠宝饰物。但当事实使乔治明白他的弟弟决不会安定下来,因而不想再管他时,汤姆开始敲诈乔治,良心上丝毫没有感到不安。当一位受人尊重的律师发现自己的弟弟在自己喜爱的餐馆的柜台后面调制鸡尾酒,或看见他坐在出租马车的驭座上等候在自己常去的俱乐部外面时,终究感到有点不光彩。汤姆说,做餐馆酒吧服务员或赶出租马车完全是个体面的职业,但如果乔治愿意给他几百英镑的话,他不会介意为了家族的荣誉放弃这种职业。乔治如数照付了。 有一次汤姆差点坐牢。这让乔治非常不安。他后来还介入了整个让人丢尽脸面的事情。汤姆的确太过分了。他粗野、卤莽、自私,但他从前从未干过任何骗人的事,也就是乔治所指的非法的事。如果汤姆被起诉,他肯定会被判刑的。可是乔治总不能让唯一的弟弟去坐牢。被汤姆欺骗的那个人叫克朗萧,他是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他坚决要和汤姆对簿公堂;他说汤姆是个恶棍,理应受到法律制裁。结果乔治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和500英镑才平息了此事。但当他听到汤姆和克朗萧两人把支票兑换成现金后马上到蒙特卡洛去了,我从未见他如此暴跳如雷过。他们两人还在蒙特卡洛高高兴兴过了一个月。二十年来,汤姆时常吃喝嫖赌、出入豪华宾馆、打扮入时。他经常衣冠楚楚。尽管他已经四十有六,但你决不会把他看成是三十五岁以上的人。和他相处令你非常开心,尽管你知道他一文不值,但还是会禁不住愿意和他交往。他兴高采烈,快乐无比,魅力十足。他经常向我要钱购买生活必须品,但我总是慷慨解囊。每当他向我借50英镑时,我总是感觉欠了他的债。无人汤姆不认识,无人不认识汤姆。你也许不欣赏他,但你无法不喜欢他。可怜的乔治,他比这个鲜廉寡耻的弟弟仅年长一岁,看起来却像六十岁。二十五年来他每年的休假从未超过两个星期。他每天早晨九点半到办公室,直到六点才离开。他正直、勤奋、值得人们尊敬。他有个贤妻。他从未背叛过她,甚至连不忠的念头也从未有过。他有四个女儿,他是个最称职不过的父亲。他总是尽量省下三分之一的收入,打算在五十五岁退休后住到乡村里的一栋小房子里。他可以在那里种花养草,打打高尔夫球。他的一生无可挑剔。他很高兴自己一天天变老,因为汤姆也在变老,他搓搓手说道:“不错,汤姆年轻英俊时过得很快活。但他只比我小一岁。再有四年他就五十了。那时侯他就会知道生活不容易。到五十岁时,我将有三万英镑的积蓄。二十五年来我一直认为他最终会穷困潦倒。等着瞧吧,汤姆将怎样忍受这样的日子。等着瞧吧,是努力工作有好报还是游手好闲有好报。”可怜的乔治,我很同情他。当我在他旁边坐下之后,我仍不知道汤姆到底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乔治显然很心烦。“你知道现在发生什么事了吗”?我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我猜想汤姆可能最终已落入警察之手。乔治几乎说不下去了。“你不会否认吧,我这一辈子勤勤恳恳、为人正派、令人尊重,光明正大。我勤奋劳动,俭朴生活了一辈子,期望退休时能靠从金边股票中获得一笔小小的收入。我尽心尽职了一生,对此上帝感到很满意。”“是这样。”“你不能否认吧,汤姆是个无所事事、一无是处、生活放荡和不知廉耻的恶棍。如果真有公理的话,他应该呆在劳教所里”。“是这样。”乔治的脸涨得通红。“几星期以前他和一位大得几乎可以当他母亲的女人订了婚,现在这个女人死了,她的一切都留给了他。五十万英镑,一艘游艇,在伦敦的一栋房宅和乡下一栋别墅。”乔治捏紧的拳头重重地砸在桌子上。“这不公平。我敢说,这不公平,他妈的,这太不公平了。” 我再也忍不住了。看着乔治愤怒的表情,我禁不住哈哈大笑,我在椅子里笑得前仰后合,几乎掉到地板上。乔治永远不会原谅我。不过,汤姆经常邀我到他在梅费尔漂亮的豪宅里去就餐。尽管他时而会向我借点钱,那也仅仅是出于习惯,从来没超过一英镑。(赵蓉译)AdditionalWorkI.IdiomStudies1.witheronthewine2.sourgrapes3.beataboutthebush4.athorninhisflesh5.sowedtheirwildoats6.takealeafoutofmybook7.barkingupthewrongtree8.spilledthebeans9.bornefruit10.thelaststrawthatbrokethecamel’sbackII.VocabularyExpansion1.D2.C3.A4.D5.A6.C7.B8.C9.B10.BTranslationofFurtherReading教堂司事福尔曼威廉·毛姆阿尔伯特·爱德华·福尔曼在耐维尔广场圣彼得教堂当司事已有十六年了。在其任职期间他一直忠于职守,经常把教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每一次婚礼和葬礼上他总是穿着很得体。这时来了一位新任命的牧师。不久,他发现福尔曼是个文盲,感到很惊讶。于是要求他必须马上学文化。“我们不想为难你,福尔曼”,牧师说,“但我和执高都已决定好了。我们给你三个月时间学习,如果那时候你依然不会读书、写字,恐怕你得离开这里。”阿尔伯特·爱德华从来没有喜欢过新来的牧师。他从一开始就说上面派他主持圣彼德教堂是犯了一个大错。他不是上等会众所需要的那种人。这时候,他直了直腰。他知道自己的价值,绝不允许他人欺凌他。“对不起,先生。这恐怕不行。我这把年纪,学不了了。我不识字,可照样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也不想自吹自擂。自吹自擂决非自荐,我就能这样说,我也尽职尽责了,仁慈的上帝对这样的安排也颇感满意。如果我现在可以开始学文化,我也不知道想不想学。”“如果那样的话,福尔曼先生,恐怕你得走人了。”“行,先生,我很理解。一旦你找到替代我的人选,我会很乐意递交我的辞呈。” 当阿尔伯特以他惯有的礼貌在牧师和执高走后关上大门时,他再也无法保持平静的神态和尊严了。刚才他正是以这种神态承受了这个打击,他的嘴唇颤抖着。他慢慢走回法衣室,把他的衣物挂在该挂的衣帽钩上。回想起那些隆重的葬礼和时尚的婚礼,他叹了口气。他整理好一切,穿上外套,拉上帽子,沿着通道走去。他锁上门。他穿过广场,禁不住一阵阵伤感,他没有走原来回家的路。此时家里正有一杯芳香四溢的浓茶在等着他。他拐个弯,慢慢往前走,心情很沉重。他不知道今后该做什么。他不愿意再回去做家务活了,因为多年以来他在教堂里一直是自己当家作主。不管牧师和执高说些什么,是他掌管着耐维尔•圣彼得教堂。他无法降低自己的身份来接受一份干家务的活。他已省下一笔相当可观的钱,但不做其他事情而靠它生活是不够的,而且生活费似乎年年渐涨。以前,他从未被这样的问题所困绕。圣彼得教堂的司事犹如罗马的大主教是终身制的。他曾经常想到牧师在他死后的第一个礼拜日做晚祈时高兴地提到他们已故的司事——长期以来忠于职守,堪称楷模的阿尔伯特·爱德华·福尔曼司事。他深深叹了口气。阿尔伯特·爱德华从不吸烟,他是个绝对戒酒的人。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就餐时喜欢来一杯啤酒,在疲倦时喜欢点上一支雪茄。抽支烟会令他感到舒服些。这时,他突然想抽一支,因为随身没带烟,他四处张望想找商店买一包“金雪儿”。他没有找到,于是就接着往前走了一段。这是条很长的街道,沿途有各种商店,却没有一家卖香烟的商店。“这就奇怪了,”阿尔伯特·爱德华说。为了确认此事,他又接着往前走。确实没有一家香烟店,他停住脚步,若有所思地打量着这条街。“我肯定不是走在这条街上唯一想买香烟的人”,他说,“我敢肯定,在这条街上开个香烟店,生意肯定不错。”他突然灵机一动。“好主意”,他说,“真奇怪,有些从未料想到的东西会突然冒出来。”他转身回到家里,喝了他那杯沏了多时的浓茶。“你整个下午一声不吭,阿儿伯特,”妻子说。“我在想事情”。他前前后后仔细地考虑了这件事情。第二天,他沿街行走,正巧发现有人要出租一家小店,这家小店似乎完全合他的意。二十四小时以后他就租了那个小店,一个月后,他永远地离开了耐维尔·圣彼德教堂。阿尔伯特成了店主,出售香烟和报纸。他妻子说,当了圣彼得教堂司事后再干这一行,这种落魄太可怕了。他回答说你得跟上时代的潮流,教堂已经今非昔比,所以他打算该干啥就干啥。阿尔伯特生意做得很好。大约一年后,他想,我既然干得很成功,我不妨开设第二家商店,并招聘一名经理。他又找到一条没人销售香烟的长街,当他找到一家要出租的商店,他就马上租下来,并为它置备了各种各样的香烟。他又成功了。后来他又想既然能够经营两家商店就可以经营六家商店,于是他在伦敦到处查看,凡是没有烟草店的长街只要有商店出租,他一律租下。在10年时间里,他接管了不少于十家门店,挣起钱来轻而易举,他每周一到各店亲自巡视,汇总一周的收入,然后将它存入银行。一天当他交付了一捆钞票和很重的一袋银币时,收银员说经理想见见他。他被领进办公室,经理和他握了握手。“福尔曼先生,我想和您谈谈您在敞行的存款,你知道你已拥有多少存款了?”“确切的具体数字记不清了。经理先生,但大概的数目我还是知道的。”“ 除了您今天早晨存入的,你已经存了三万英镑。这是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存款,我想您完全可以用它来投资。”“我不想冒什么风险,先生,我觉着放在银行里保险。”“你一点不用担心。我们会列出一张绝对可靠的金边股票单子给您。它们给您带来的利息要高于我们所能给予的利息。”福尔曼那张与众不同的脸上显出了忧虑的神色。“我从未玩过股票,我还是把钱交给你来处理吧,”他说。经理笑了,“全由我们来办吧。下次您来,只要在转让书上签上您的名字就行了。”“这没问题”,阿尔伯特犹豫不定,“但我怎么知道我签的是什么内容呢?”“我想您是识字的吧?”经理有点不悦地说道。福尔曼先生坦然地笑了笑。“嗯,先生,问题就在这。我不识字。我想这听起来有点可笑,事实就是这样,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我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且还是在做生意时学会的。”经理极为惊讶地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我从没听说过这种稀奇事。”“是这样,先生。我一直没有机会学文化。后来等有了机会,我又太老了,我也不想学了,我挺固执的。”经理盯着他的眼睛,好像他是原始丛林里的妖怪。“你是说你积攒了三万英镑却不会读书写字?天啦,好家伙,如果您会读书写字的话,您现在会在做什么呢?”“我可以告诉您,先生,”福尔曼先生说,颇具贵族气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我会是耐维尔·圣彼得教堂的司事”。(赵蓉译)UnitFourWe"veGotMail---AlwaysIII.VocabularyA1.stale2.detritus3.shriveling4.irreconcilable5.cookup6.scrawled7.forwarded8.purveyors9.vile10.dwarfedB1.doomed2.predecessors3.hassle4.salvaged5.visceral6.initiated7.accentuated8.irretrievable9.bemoaning10.swoopingC1.A2.B3.D4.A5.C6.A7.C8.D9.D10.B IV.Cloze1.whatever2.to3.behind4.down5.connect6.commentary7.like8.private9.that10.exterior11.distance12.out13.up14.return15.feedback16.clicking17.untold18.share19.accessible20.openV.TranslationA.电子邮件还会消除办公室里的等级关系。Shreve发现,通过电邮向你的上司和同事提建议,要比在充满压力的会议室提容易得多。“不管什么时候,你有什么事情不便说出来,通过电邮就要好办得多,”她说,“它能起到缓冲作用。”当然,把电邮当作社会润滑剂,也有走极端的一面。不容否认电邮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传播色情信息的人很少会给我们打电话,大声建议我们去访问一些“少年色情行为”,但是,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各种淫秽广告塞满我们的邮箱。从来不会面对面侮辱我们的人,会通过电邮或短信,或者在毫无约束的聊天室里,竭尽想象之能事,以最可怕的、最恶毒的、最邪恶的话语来谩骂我们。B.Peopleusuallyreceiveavarietyofwill-wishingshortmessagesonsuchholidaysastheSpringFestival,theLantern’sDayoreventheValentine’sDay.Mostofthemarefromtheforwardedready-mademessages,writtenbythoseexcellentamateurs.Thoughnotveryprofessional,someofthemarestillveryinterestingtoread,sosometimesIfeelstimulatedandforwardthemtofriendsandrelativesforfun.Suchforwardingactioninvitesalotofcriticismbecausethemessageisnottargetedattheindividual,withoutshowinganyrespectforthatperson.However,acarefulconsiderationwillmakeitclearthatsendinggreetingsviashortmessagesontheSpringFestival,distinctfromthetraditionalsocialetiquetteattheoutset,isanewrisingcommunicativeformandwecannotevaluateitbytheconventionalethicalstandardsbecauseitadaptsitselftothemodernquick-rhymedlife.Ifwereallyadheretothetradition,weareexpectedtopayapersonalvisitbytakingbagsofgiftstoshowoursincerity.Soinsteadofdoingthis,whynotselecttheshortmessagestoconveyourgreetings?Withaclickofbutton,afewlinesofwordshavechangedthegreetingwayfromtheformtothecontent.Howcanweputstrictrestrictionsonitbyconventionalstandards?TranslationofText我们总是有邮件安德鲁·列昂纳德 电子邮件究竟是福是祸?上个月在度假一周之后,我发现我的收件箱里有1218封未读邮件。我假装很沮丧,但是私底下我很愉快。这就是我们在九十年代末期如何衡量自己的联系价值----如果你不能被电子邮件吞噬,那么你肯定出了什么问题。如果除去那些无聊的办公室邮件,垃圾邮件,网络口水大战邮件,那些应该更进一步了解我的朋友抄送的沉闷的笑话,以及别的零星电子邮件,其实大概只剩下7封邮件值得一读。我却注定要花半天的工作时间删除这些垃圾邮件。电子邮件太糟糕了。但是等一下,这七封邮件又怎么样呢?一位五年未见的在台北的好朋友告诉我他正准备组建家庭。比利时的一个陌生人发给我一个火爆故事的提示。另一个陌生人要给我一份工作。与失去我的电子邮件信箱相比,我宁可失去我的一只眼睛。电子邮件太棒了!电子邮件让人难以忍受,却又无法离开。欺骗大师和艺术大师,广告商和自由斗士,爱人和宿敌都纷纷使用电子邮件作为新的表达工具。电子邮件方便,省时,拉近彼此距离,帮助我们经营我们日益复杂的生活。写书,运动,犯罪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但是电子邮件也很麻烦,浪费时间,让我们只面对电脑,彼此隔膜,让我们本已倍受折磨的生活愈发复杂。对于怀疑论者,电子邮件只是人类交流演化史中的最近的篇章。一位爱管闲事的丈夫在阅读了他妻子私人电子邮件后发现了她的背叛,但是在上个年代,他也可以通过阅读书信发现这样的丑事。然而电子邮件—所有的网络通讯事实上是完全与众不同的;在20世纪末它抓住了生活的实质,有别的数码产品无以比拟的权威。我们的生活节奏是否加快?电子邮件一方面让我们应对节奏的加速,另一方面又一手造成了这种加速。我们的注意力是否在众多新颖,改善的刺激之下难以为继?迅速的垃圾邮件是给那些注意力可以用纳米秒来测量的人的。如果我们接受在全球扩张的英特网是最近半个世纪最重要的技术革新,那么我们必须要给电子邮件—网络上人类联系的活生生的证明—一个首要位置。我们彼此的互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电子邮件是那种变化的催化剂和媒介。这种现象的范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全球有2亿2千5百万人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忘记网络,或是电子商务,或是在线色情网站吧,电子邮件才是英特网真正的最佳应用程序—我们必须拥有的程序,即使这意味着要买2000美元一台的电脑,每月要付给美国在线20美元。根据多纳霍夫曼,一位在范德比特大学的市场营销教授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查之后发现,当受访者被问到他们在上网是做什么时,他们总是回答:“电子邮件总是排在第一。”令人费解的是,没有人计划过,也没有人预测过。当作研究的科学家在1968年一开始设计英特网的雏形,ARPA计算机网的时候,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让互不联系的运算中心能够共享资源。“但是不久以后他们发现最重要的其实是能够到处发信的能力,他们其实事先根本没有预见到”,Sendmail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恩里克奥曼说道,他本人也是有着20年历史Sendmail这个程序的主要编写人员,这个软件今天仍然在英特网上传输大量的邮件。似乎那些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真正希望使英特网成为一个通过电子邮件,供大家争论一些重要话题的地方,如同一直以来的一个科幻小说温床一样。虽然奥曼现在很自豪,他的软件帮助数亿人沟通,他说他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改变世界。在70年代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系统管理员,那里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员时常要麻烦他,要让他帮忙从另一个地点的机器里收取他们的电子邮件。“我只是想让我的生活轻松点。”奥曼说道。我们又何尝不想呢?当我的第一个孩子在1994年出生的时候,电子邮件对我来说似乎就像普罗米修斯的礼物,刚好帮我应对了初为人父和全职自由撰稿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压力。它帮我省下了时间和金钱,我都不用走出家门;它拯救了我的社交生活,允许我作为一名记者进行采访,又能够让我同远隔千山万水的大家庭联系。的确,我终于确信当我在同我母亲进行一场电子邮件苦战的时候,数字世界是强有力的。同样,新的媒体,老的故事。 我的母亲是我使用电子邮件的启蒙。1988年,她给我买了一个调制解调器,我创建了Compuserve账户,为什么呢?她的弟弟帕金森症恶化了。他不能清楚地说话,几乎连名字都不能写了。但是他有一台电脑,能够在键盘上打字。我母亲认为,如果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有Compuserve的账户,我们就可以给他写电子邮件。她可谓是很久之前就了解英特网会成为家庭常用词,了解在线联络可以如何穿越生理限制,简单的电子邮件可以如何拉近我们所爱的人的距离。它甚至可一开始帮我们找到我们想爱的人。简恩市瑞夫是旧金山海湾地区的自由作家,她一直关注新的网络一代的新兴文化。最近几年,她看到了网络约会习惯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她认为,电子邮件鼓励那些害羞的人。“它创造了一种半无风险的环境,方便制造浪漫,”市瑞夫说道,“因为它没有直接的生理拒绝的威胁,害羞的人们或者过去曾有过惨痛经历的人可以使用英特网建立早期的浪漫关系。”但这并不只是欲望而已。电子邮件也使得办公室里的等级观念变淡。市瑞夫注意到,通过电子邮件向你的上级和同事提意见要比在压力重重的会议室里简单的多。“任何时候,当你觉得有什么事情难以开口,电子邮件总能化繁为简。”她说,“它就像一个缓冲带。”当然,电子邮件作为一种社会润滑剂也有极端的例子。电子邮件鼓励没有自我节制,要否认这种显而易见的阴暗面显然是没有道理的。色情传播者几乎从来不打电话大声宣传我们去访问一些“火热的青少年行为”。但是他们会不假思索的用大量的赤裸裸的淫秽广告塞满我们的电子邮箱。从来不当面攻击我们的人会通过电子邮件或是即时消息,或是在毫无限制的聊天室内宣泄最卑鄙,最令人反感,最令人惊骇的言辞。电脑空间的文明丧失折射出网络通讯的内在矛盾。如果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是从看电视这里分出来的,那么就可以认为数字时代揭开了文化教育的新时代—更多的人要比以往写更多的字!但是我们在写怎样的文字阿?我们是不是变得更加有文化,还是我们只是更快的陷入了毫无意义的文字,以及流行文化的琐碎的陷阱—往往是用小写字母书写,四处横行?电子邮件往往太过于简单,随意。人们会担心情书,家书,或者给同事的书信中的一个字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的时代,电子邮件往往是草草书写,用口语的方式表达思想,可以说简直就是未加编辑的意识流文字。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对朋友无礼的评论,对老板过于尖锐的反驳,对错误的目标发起攻击。电子邮件使得我们会不假思索采取行动—正是超级刺激时代的完美工具。因此,我们其实抄送了一些陈旧的事物而不是创造了新兴的事物。我们没有创造出完美的词藻,相反,我们使用不经过大脑思考的缩写:用IMHO指代Inmyhumbleopinion(依我拙见),或者ROTFLMAO代表rollingonthefloorlaughingmyA—off(在地上笑得打滚)。听到什么谣言?发给50个人!即时信息和聊天室只是加重了这种负面影响。如果电子邮件让人们不假思索,那么即时信息—直接出现在接收者电脑屏幕上的信息—是如此的无实质性,简直可以被视作不存在。电子邮件归根结底是脆弱的,很容易作假,容易篡改,容易破坏。几周之前我的同事不小心也不可逆转的删除了他保存的1500条信息。对于一个将大部分时间用作上网的人来说,这不啻于抹去了你部分的记忆。突然之间,一无所有。这样想可能会有所安慰,如果都用可以逆转的方式保存,那么所有的今天在世上传递的信息构成了巨大的历史档案,但是反过来可能也是正确的。近年夏天早些时候,我拜访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一些馆长,他们正努力编撰一部硅谷历史的电子档案。他们哀叹一条新的迅速推广的公司政策,即要求每过60天或90天必须删除所有的公司电子邮件。微软和网景之后沮丧的发现,旧的电子邮件无论它们当时多么不起眼,都能够也会之后来骚扰你。律师说,最好还是把他们都删掉。然而,电子邮件很大的促成了全球人类的合作。那些可以收发电子邮件的2亿2千5百万人代表了一个相互合作的网络,任何最强大的公司或者政府可以召集的力量与其相比都难以比拟。邮件发送清单讨论小组和在线会议是我们可以一起合作,完成许多有意思或是对我们有帮助的项目—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我们集体的努力凝聚在一起。现在最明显可以看到这种合作的地方就是软件业。几十年来,程序员已经使用电子邮件在项目上进行合作。随着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种合作跨越了公司的界限,往往没有商业的动机。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它可以—1000名程序员一起使用电子邮件和英特网合作一个项目往往相对容易。也许每一个个体的贡献是无不足道的,但是英特网的规模让个体的贡献可以几何级的放大。与此同时,我们现在都联系在了一起,日日夜夜,跨越时区,大洋,公司的防火墙,我们开始看不清工作和娱乐之间的界限。我首次登陆Compuserve六年之后,我去澳大利亚待了三周。时间过半的时候,我在爱丽丝泉,一座位于澳洲内地的前沿小镇,离任何地方都是远隔千里。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在世界上最老的山脉中,当地成群的鹦鹉在镇中心购物区扑腾。我没有徜徉在沙漠中寻找小袋鼠和野生骆驼,恰恰相反,我发现我在拨长途试图登录我朋友的墨尔本大学的英特网账户,通过一个远程登录程序转到我在旧金山的威尔士自己的账户。当我登录之后,我查了邮件,看看是否《Wired》杂志的事实核查员对我最近投的一则故事有什么新的问题。我能够在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有电子邮件地址,而且同这个紧密联系的世界进行了魔鬼的交换。当我听到与爱丽丝泉紧密相连的调制解调器的声音,我内心知道我失去了我生活中一些重要部分的控制。你的老板可以不在晚上11点半打电话给你,但是仍然可以在这个时间给你发一封问询性质的,带有威胁性质的,你一登陆就必须回复的邮件。电子邮件不单单让距离化为乌有,它也摧毁所有界限。在不同的时间,它可以是福,也可以是祸。(余利佳译)AdditionalWorkI.IdiomStudies1.acloudonthehorizon2.waitingtillthecloudsrolledby3.Itneverrainsbutitpours4.broketheice5.took…bystorm6.chasetherainbow7.tookthewindoutofmysails8.seewhichwaythewindisblowing9.aboltoutoftheblue10.stolehisthunderII.VocabularyExpansion1.D2.C3.B4.D5.B6.A7.C8.B9.D10.ATranslationofFurtherReading“自己”博物馆埃伦·乌尔曼许多年前——大概是1990年圣诞节前后—— 我在朋友家做客。那个时候,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英特网还没有出现,朋友九岁大的儿子和小伙伴正在玩当时最尖端的电视游戏——“刺猬索尼克”。他们在电视机前蹦蹦跳跳,嘴里还不时发出男孩玩射击游戏时那种典型的“突突”声。半小时过后,孩子们停下来讨论游戏的过程。他俩的对话大致是这样的:“我在爬梯子那段被干掉了。”“梯子?什么梯子?”“就是过了那间房子之后的地方。”“噢,那是台阶吧?”“不是,我觉得是梯子。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在那儿死过两回。”“我可没有在梯子附近干掉过你。你从那堵墙上跳下来时,我倒是把你杀掉了。”“墙?你说的是城门边上吧?”“城外有门吗?我一直叫它城堡来着。”孩子们唧唧呱呱地瞎吵着,越说越糊涂。到后来他们只得作罢,不再讨论刺猬索尼克,无奈地向对方耸了耸肩。本来,这段小插曲在我脑海早已里无处可寻,直到有一天,当我看到客户试用万维网时,这两个小男孩和索尼克又浮现在眼前。那是1995年,因特网刚刚问世,我为客户接入了因特网,那两位女职员从来没有使用过因特网连接,更不要说上网冲浪了。一用上网络,她们立即着了迷,两个人都一个劲儿地点击,忘乎所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她们停下来讨论上网的体验:“太棒了!我用鼠标点击那东西,就到这儿来了。它叫什么来着,我记不清了。”“是的。那叫链接。点击一个链接,就会转到其他地方去。”“哦,我不知道是不是链接,因为我点击的是一张图书馆的照片。”“那是图书馆吗?我还以为它是市政厅呢。”“不,不,我敢肯定那是图书馆。”“不对,是市政厅。我看到圆形屋顶了,所以我不会错的。”“圆形屋顶?有吗?”就在那一刻,我想起了索尼克和那两个小男孩。我的客户就像那两个孩子,刚刚体验了一种有意思、令人着迷的事物,并渴望向别人谈论这次经验——因为交谈是人类扩大快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她们各自对这个电子世界的体验是无法描述的。就像那两个小孩一样,两位女士的语言陷入了混乱。这个虚拟世界充满了莫名的符号、四通八达的路径,不经意的点击就把你带到另外一个虚拟空间——对于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她们怎能条理清晰地描述出来呢?在互联网上沿着超链接四处浏览,就像梦境中神经元的变迁一样,是一种注意力的释放,是各种意识的自由连接,这种体验可以使人感到振奋,或困惑,或不安,或是三者的结合。另外,与梦境相似的是,互联网的体验是非常局限于个人的。这种体验对当局者而言无不充满意义,但往往会招致他人的不解或无视。 当时,我对互联网的意见有所保留,但并不是因为它给人带来的那种私密的、梦境般的状态。在我看来,互联网的使用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性,而不是反社会性。上网就像电视游戏或者弹球比赛,是一种消遣,有时很有意思,有时又只是打发时间的手段;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上网似乎没有危害,因为受到影响的只有在上网的那个人。不过,有些东西已经改变了。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发生在我身上,而是在因特网、互联网以及整个社会之中。在旧金山的霍华德街和新蒙哥马利街的交界处的一块广告牌上,与人一般高的字母就把这种变化描述得清清楚楚。那是1998年的秋天的一个下午,我正朝着市场街走去,这块广告牌忽然映入我的眼帘——蔚蓝的背景上,用轻快的白色笔触写着:“现在,世界的确围着你在转。”清一色的小写字母,边缘模糊,字母间距不一,就像在八月海边的热浪中渐渐蒸散的云朵一般。广告语所隐含的信息,是一个小孩深藏心底的愿望,是长大之后本该抛弃的、只存在于幼儿内心的纯粹自我中心情结:“世界真的围着我在转。”这是什么东西的广告?香水?度假胜地?除了这些轻飘飘的白色字母外,似乎没有别的内容。我不得不走到广告牌跟前,才看清底下写着一行网址。原来这是一家生产半导体设备的公司,英特尔和AMD这些公司正是用他们的机械来生产集成电路。“哦,原来是芯片。”我心里想,“计算机。当然了。还有什么主题能比这个更加夸张?除了计算机产业外,还有谁能如此不知羞耻地宣扬个人主义?”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那块广告牌就像一团乌云,压在那街角的上方。每经过那里一次,我对广告语的厌烦就增加一分。我讨厌它,就像我讨厌Window系统桌面的“我的电脑”图标,讨厌“我的Yahoo”和“我的Snap”之类的儿童用语一样;我的,我的,我的,用的都是两岁小孩的口吻,视人为幼儿,还要惺惺作态,佯作屈尊。不过这块广告牌里似乎还有某些东西更加另人生厌,我试图找出缘由,因为它和其他所有广告没什么区别:都是在你耳边用甜言蜜语告诉你,你是整个世界里独一无二的,而我们的产品是为你——特别的你——并且只为你提供。在我眼里,这个广告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丰田为例,他们推销的是“特别的、个性化的买家”这一概念(“不为大家,只为你。”),而芯片制造商则正在通过因特网和万维网这一媒介,为个性化的市场打造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础。1995年,我还认为因特网只是少数人心中的梦想。但从那时起,到1998年那块广告牌出现的这段时间里,几乎完全充斥着互联网的商业化行为。此外,这种商业化的过程无不体现了一门心思要实现的一个特殊目的:试图以各种铺天盖地的经济活动来将个体隔离。生产商们通过所谓的“去中介化”过程,除去那些直到今天还在影响我们与商界交流的中介、代理人、经纪人和中间商。这么说来,那块广告牌让我感到烦闷的地方,不仅仅是在于那夸张的广告语,而且它还表明了一个正在发生的过程:人们试图让每个人知道,他们现在所经历的变化是有益的,是纯粹的自我,是自由的代名词。世界的确围着你在转。在硅谷,在微软总部所在地华盛顿州的雷德蒙,以及旧金山和纽约市的小型高科技区,“去中介化”这个词已经家喻户晓,以至于当你向人们谈论这一现象时,得到的往往是习惯性的无视。噢,去中介化,又是去中介化。人人都晓得这一概念。“去中介化”已经成为公认的智慧,成为一种无法逆转、无可辩驳的过程,总之就是好事。 我一直认为,蕴含在技术中的概念和原理总能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让普通大众去理解,而且技术是人们刻意创造的,因此它并非完全无害。就去中介化这方面来说,全球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个明显而重大的改变。于是,在这个被市场主宰的世界里,技术将会影响现实世界的构造。这并非夸大其词,因为网络已经不再是个人享受自由的空间,不再是我们过去所谓“真实生活”之外的消遣地;它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市场,正改变着我们的真实生活本身。消除中间商。交易过程中的所有中间人——无论是提供金融或是智力服务的人:一概出局!所有经纪人、代理人、中间商:再见!旅行社、地产中介、保险代理人、股票经纪人、信贷经纪人、集运代理人、倒爷、所有靠着磨嘴皮子索要交易提成的人——谁还需要你?一切拼了命地工作,想靠小本买卖跻身低层中产阶级,而交易量却为资本大鳄们所不屑的外来人们——请另谋生计吧。所有小型零售商、店员、销售员都是碍事者、傻瓜、骗子。就连那些从事知识商品交易的专业人士,所有凭借筛选书籍、画作和各种知识来提炼和总结信息的人:图书管理员、书评家、展览馆长、DJ、教师、编辑和分析师等等,也陷入同样的困境——在判断事物是否具有趣味、价值、真实性,或是否值得关注时,何必相信他人的结论?靠自己的判断足矣。在你和你的目标之间,不需要依靠任何专业人士插手。因为根据这一理念,你所需要的东西包含微妙而难以描述的细节,无法简化,并且独一无二。去中介化的原因并非网络,而是所谓的“促成科技”:一种技术突破,使本来难以完成的任务忽然变得易于实施;它为变革敞开了大门,使变革成为人们缺乏深思熟虑便蜂拥而上的一种狂热。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令人惊奇的试验:试图建设一个没有推销员的资本社会;为了满足向越来越多的人销售越来越多的产品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系统,摆脱对传统的专业分销渠道的依赖——不需要楼房、人行道、店铺、小餐馆、售货摊,不需要公交车、轨道电车、出租车,不需要试衣间里为你做参谋并帮你下决定的导购小姐,没有街边的乞丐、没有圣诞节里摇着铃铛的圣诞老人,没有浓妆艳抹、衣着时尚的女店家,也没有那些在你身边晃来晃去,展示最新款式的型男美女——简言之,这场试验企图摆脱现实的城市,消除城市的所有诱惑和障碍,抛弃人们习以为常的温暖家庭这一安全而备受约束的场所。这个全新构建的社会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让消费者相信过去由无数中介商提供的服务不是毫无用处,就是有害无益。经纪人和代理人都不称职、自私,而且不够诚实。第二个任务,就是为自助服务披上美丽的外衣。过去,许多公司都会以礼貌周到的服务作为卖点——比如Avis汽车租赁公司的广告“Avis,我们倍加努力”——而他们现在的任务则变成让你相信只有你自己才能最周全地顾及自己的需求。过去,为中产阶级提供的私人服务,使人们有幸临时体验身为富人的感觉,而现在,私人服务的诱惑力已经渐渐消退。在因特网时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利润空间日益削减的压力下,只有非常富有的人才能真正获得“人类”的服务。而其他人则必须通过网页来聊以将就,并为此感到快乐。一天晚上我在看电视,不经意看到一段广告。在我看来,它把这个去中介化的世界中本来遮遮掩掩的思想表达得显露无遗。我满怀惊讶地把它看完,因为这种思想往往被刻意隐藏在符号表征之下,而这段广告却像那块天蓝色的广告牌一样:恬不知耻、赤裸裸地描述互联网世界的本质,宣扬自我,歌颂单独在家。广告的在沉闷的音乐中开始,一只脚踏破积水,一群衣衫破烂、裹着头巾的人举着火把,拖着一辆熄火的汽车在泥泞中前行。接着,在一座几近毁灭的城市边缘,几艘载着生还者的皮划艇漂在水面。天空阴沉沉的,染上一片暗红,感觉就像天际燃起了熊熊大火,把我们困在当中。画面接着把我们带到了这座死城的图书馆,这时,门前镀金的石狮获得了生命,充满绝望地高高跃起。图书馆里,一身红色制服的法西斯式卫兵将书桌前的读者团团围住。一个小女孩正在翻书,声音很大,于是一个卫兵冲着她“嘘” 了一声。我们还能看到女孩手中的书名:《失乐园》。广告中出现的银行同样是一派破败的景象。门外,一条长长的队伍在连绵的阴雨中曲折前行。银行柜员是一个面色苍白,脸型诡异的男人,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窗上一只缓缓上爬的黑蜘蛛。然后,画面呈现出一个年轻女人的脸庞,一名银行警卫向她投以夸张的嘲笑。这时,镜头转到这座已经毁灭了的城市上空,一道道闪电划破暗红的天空。在一个电话线杆上,一个个人头骨代替了原来的绝缘子。广告忽然切换成动画,眼前是翠绿的草地和山坡,一座维多利亚式的小屋,围着白色篱笆,孤零零地出现在画面中。一只蝴蝶拍打着翅膀掠过小屋上方。看完刚才阴森沉闷、危机四伏的死城,这座漂亮小屋的出现让人倍感安慰。门开了,我们跟随镜头进入小屋,看见一个电脑屏幕前放着一把椅子。没错,我们很想在这个橙色的小屋里好好坐下来。接着闯入画面的电脑屏幕里,是一派令人愉悦的虚拟图景,反映了外面的世界:文字、支票,以及表示我们与世界相连的电话线杆。镜头逐渐后退,一扇窗进入画面,窗帘随微风摇摆,我们的心情终于完全缓和了下来。接下来能听到Intel-Inside那段经典旋律,就如和谐的钟声一般。这时出现一段说明文字:PackardBell。在家不是更好吗?在六十秒的时间里,这则广告传达了一种世界观,认为生活将最终进入郊区化:从群体空间的摩擦中隐退,进入假想的田园牧歌般的私人生活。这种世界观所依赖的思想是,人的欲望并非社交,也不是由他人的欲求而激发,而是发自个人内心,而欲望的满足也不依赖其他个人、组织、群体和政府。这是彻底的自由意志主义者心中的远大理想,也是将网络奉为神话的所有做法所立足的思想:公民空间已死,毫无用处,危机四伏。只有在你自己家里,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你,你的家,你的家人;在此之外,便是世界。从极其私人的空间到整个世界,中间除了一枚英特尔处理器和一个搜索引擎之外,别无他物。这样看来,因特网的理想与民主政治恰恰完全相反,后者以一种相对有序的方式,并通过不可避免的民事交往来调节纷争。然而,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权获得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东西,那么解决纷争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所有人的需求和欲望都同样正当,同样强烈。我们各取所需,不需要妥协和讨论。我们不需要彼此忍让,不需要面红耳赤的争论,也不需要机构繁杂、摇摇欲坠的政府的那套繁文缛节。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它们,因为有了万维网,追求幸福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我们点击鼠标,获得属于自己的乐趣,唯一能引起争端的事情,只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不能及时送上门而已。在家不是更好吗?可是谁能负担得起一直待在家里?只有非常富裕的人或者某些智力工作者,才可以靠在家点击鼠标度日。与自由选择工作地点的理想(如果永远无法摆脱工作也算一种自由的话)对立的,是总得有人要为你点击订购的物品而工作的现实。我们需要有人将这件物品装箱、登记,以及送到你手上。现实就是如此,除了贫富之别之外,有的人可以待在家里,而另外的人必须为前者当跑腿。网络的理想不仅体现了从政治生活中抽身,还包括从文化生活中隐退——从谈论我们共同的体验时陷入的唇枪舌战中退缩。同一种文化的成员会看到同一部电影,读到同一本书,听到同一曲弦乐四重奏。虽然我们不易就各自所看到、读到和听到的内容达成一致意见,但真正的文化正是从这些莫衷一是的议论中产生。无论能否形成共识——就算有人认为根本无法达成一致——我们仍能分享同一堆篝火,共处同一社会。 但在今天的网络世界,人们不愿意接受经验的分享。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的馆长在一次演讲中说过,我们不再需要建筑物来陈列艺术品,也不需要穿衣,不需要逛街,不需要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艰难前行。有了互联网,我们随时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因此,身为馆长的他和他的研究员们都将变得多余。“你不必知道我对展品的看法,”他对听众中一位名叫比尔的提问者说,“有了网络,你可以建立一所‘比尔博物馆’。”这么说来,世界上完全可以出现乔治博物馆、玛丽博物馆、伊莲博物馆等等。如果是这样,那么各个群体之间对艺术的看法如何交流?比如,比尔博物馆展出荷兰大师的作品,玛丽博物馆展示的是影像艺术,而伊莲博物馆则收藏法国刺绣。在这个摒弃交流的世界里,“文化”交流会是什么样子?一个人除了会对别人说“我今天参观了‘自己博物馆’,很有趣”之外,还有什么可讲呢?(余利佳译)Unit5SolvethatProblem---withHumorIII.VocabularyA1.confrontation2.frontal3.anultimatum4.approached5.riot6.pondering7.Buttressed8.didnotsuffice9.contagion10.shatteredB.1.tolerance2.studied3.escalated4.chronic5.rehearsed6.truculent7.instantly8.diminish9.defiant10.bolsteredC.1.D2.B3.B4.B5.A6.D7.B8.D9.C10.CIV.Cloze1.who2.whose3.says4.stressful5.sense6.through7.with8.associated9.makes10.like11.including12.as13.wet14.relaxed15.that16.only17.line18.approaches19.replies20.backV.TranslationA.在处理我们生活中难以应付的局面时,幽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却常常被人们忽视。它可以用来解决分歧、表示道歉、说“不”、进行批评、让别人根据你的要求做事又不丢面子。对于某些工作来说,幽默是唯一能获胜的工具。它是讨论敏感话题的一种办法。在讨论太敏感的话题时一本正经地对话,可能会引起激烈冲突。例如,许多人都认为电视喜剧演员,如今为了种族间和宗教间的相互包容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任何论坛的人都更大。 幽默通常是防止小误会升级到大问题的最佳方法。最近,我的一位邻居在妻子开车送他去机场的路上,与她发生了一点口角。上了飞机后,他感到很痛苦,知道妻子也很难过。当他妻子两小时后回到家时,接到了一个长途电话。“受话人’Mrs.I.A.Pologize(夫人,我道歉)’,”接线员拖长声音说道,“名字的拼写为P…。”一眨眼功夫,电话线两端的人的整个一天由阴转晴。B.Asenseofhumorisuniversallyconsideredthemostvaluableassetinaperson’spersonality.Itisbornwithineveryperson"sheart,butithastobecultivated.Apersonwithoutasenseofhumorisjustlikeaspringwithoutflowersoradishwithoutseasoning.Inasense,yourpersonalityliesinyoursenseofhumor.Humorcanenhancephysicalaswellasmentalwellbeing.Ithelpsusrelievepressure,reducetension,helpsusovercomeourfrustrations,relaxourmuscles,anddissolvecountlesstriflesandirritationsofferedbydaytodaylife.Withthecrackingofajoke,allofourworries,sadnessandfatiguedisappearlikemistandwearefullofvigoronceagain.Besides,humorhelpsusliveinharmonywithothers.Withityoucanalwaysstayongoodtermswithothers.Onewaytocultivateasenseofhumoristohaveawiderangeofknowledgeaboutmanytopicssothattheslightestdifferencesinmeaningofajokecanbefullyunderstood;otherwisewewouldbesimplyatalossinsuchasituation.Anothercrucialpointindevelopingasenseofhumoristohavearichimagination.Nothingcanbeworsethanthelackofimaginationtokillanotherwisefunnyjoke.Asenseofhumorisoneofthewaysinwhichwerelaxandrecreateourselves.Thethingswefindhumorousmayvary,buttohaveasenseofhumorisveryimportantandshouldbecultivatedtogetthemostoutoflife.TranslationtoText用幽默化解难题威廉·D·埃利斯在面对生活中较为激烈的冲突时,我们中有许多人因采用直截了当的回击而败下阵来,而来点幽默,也许就能使我们赢得胜利。就拿我的一位年轻朋友来说吧,他因上班迟到,收到了一份最后通牒。就在这之后不久,他又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了交通堵塞。尽管萨姆以往迟到了总会有个正当的借口——家里有人得了重病——可是这次,他认定这个惯用的借口再也不会奏效了。他的上司也许正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在演练着开除他的演说词了。上司确实如此。萨姆9点35分走进了办公室。办公室里如同更衣室一般安静,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工作。萨姆的上司朝他走了过来。突然,萨姆强作欢笑,猛地伸出手来,说道“你好!我是萨姆·梅纳德,我现在申请在35分钟之前刚刚空出来的那份工作。疾足者能先得吗?” 全屋里的人哄堂大笑。上司忍着笑,走回自己的办公室去了。萨姆运用了唯一能获胜的工具——笑声,保住了他的那份工作。在处理我们生活中难以应付的局面时,幽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但却又常常被忽视了的手段。它可以用来解决分歧、表示道歉、说“不”、进行批评、让别人根据你的要求做事又不丢面子。对于某些工作来说,幽默是唯一能获胜的工具。它是讨论敏感话题的一种办法。在讨论太敏感的话题时一本正经地对话,可能会引起激烈冲突。例如,许多人都认为电视喜剧演员,如今为了种族间和宗教间的相互包容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任何论坛的人都更大。幽默通常是防止小误会升级到大问题的最佳方法。最近,我的一位邻居在妻子开车送他去机场的路上,与她发生了一点口角。上了飞机后,他感到很痛苦,知道妻子也很难过。当他妻子两小时后回到家时,接到了一个长途电话。“受话人‘Mrs.I.A.Pologize(夫人,我道歉)’,”接线员拖长声音说道,“名字的拼写为P…。”一眨眼功夫,电话线两端的人的整个一天由阴转晴。一位思维敏捷的英国女主人举行一个正式晚宴,宴请八位贵宾,希望取得他们对一个大型慈善活动的赞助。那时英国盛行简朴,所以她派孩子们端菜送饭。她知道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当他儿子像走钢丝一样小心谨慎地端进一只很大的烤火鸡时,真的发生了一件事情。男孩很顺利地用胳膊肘推开餐厅的双开式弹簧门,但是门又反弹了回来,把鸡撞到餐厅的地板上了。那男孩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客人们盯着自己的盘子看。女主人只是转过头来,微笑着对儿子说道:“不要紧,丹尼尔,把它捡起来,拿回厨房就是了。”——她吐字非常清楚,所以儿子会领悟她所说的意思,——“把另一只拿来。”一个眼神,一句幽默,饭桌上令人脸红的尴尬场面很快就变成了心照不宣的乐趣了。幽默之所以能消除敌意的对抗,其力量在于无言的承诺:“我的朋友,你让我脱身,我也让你走人。”其诀窍就是权当你的对手是心怀好意,微微一笑——适可而止。擅长此道的加拿大总督罗兰·米切纳,去视察一所公立学校时,遇到了正在罢工的维修工人设置的一条气势汹汹的纠察线。如果他从纠察线前退缩回去,就会严重损害总督府的形象;如果他越过这条线,可能一下子就会让政府陷入棘手的劳工争端问题。他在考虑这事的时候,更多的罢工工人聚集起来,拦住了他的去路。突然,他脸上的那一点灰白胡子向两边微微一翘,像柴郡猫一样咧嘴笑道,“你们都出来看我,真是太好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回响,“谢谢你们。我们可以进去了吗?”纠察线向两边分开了。当纠察队员们开始咯咯笑的时候,总督正迈着大步,轻快地踏上了学校的台阶了。以后当你陷入有关种族问题的尴尬境地时,借鉴欧洲共同市场的外交代表们的作法。在历史进程中,几乎每一个成员国都曾遭到至少一个其它国家的入侵或背叛,所以共同市场之间的相互和谐必须不断地得到巩固。有一种方法就是对民族特征的调侃。最近,一位刚到共同市场布鲁塞尔总部的代表自我介绍说他是瑞士(无海之国)的海军部长。大家听了都笑起来了。这位瑞士代表反嘲道,“嗨,为什么不行?意大利(无财之国)不是还有财政部长吗?” 当然,幽默通常不仅仅只是笑笑而已。当幽默以更为巧妙的形式出现时,就具有特洛依木马的特性:没人会提防它;我们接受它,只是因为它看上去有点像个小小的木制玩具。然而,它一旦进来了,就能在城市内引起改革、反叛和抵抗。例如,有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挡住了德军的占领,除了英勇的英国皇家空军以外,还有英国式的幽默也起了很大作用。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这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妇女在伦敦遭轰炸期间,最后被人费力地从被炸成瓦砾的家中救了出来。当问她“你丈夫在哪儿?”时,她掸掉满头、满胳膊的砖灰,回答道,“正在利比亚打仗呢,那个胆小鬼!”当生活把我们逼到绝境中时,我们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或许就是,“我们可以用笑声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肩负重任之人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重大问题——而且通常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将军努力让当时尚未准备好的美国参加二战时,在就哪一方面最需要支持这一问题上,他遭到了最高统帅的激烈反对。马歇尔觉得我们最需要的是高度机械化的地面部队,而海军出身的罗斯福总统则认为我们主要的需要是一支强有力的海军部队,另加一支大规模的空军部队。在与总统越来越激烈的争论中,马歇尔据理力争,并开始酝酿更强有力的反驳。最后,在一次异常激烈的会议上,一贯板着脸的马歇尔挤出一丝笑容,笑着说道:“总统先生,您最好还是不要把海军说成‘我们’,把陆军说成‘他们’吧。”罗斯福从眼镜上方审视了一下马歇尔,然后突然大笑起来。很快,他更加客观地研究了马歇尔的建议,终于采纳了加强地面部队这一方案。有时候,幽默不仅仅能避免争论,挽回面子或者保住工作;它还能挽救生命。维克托·弗兰克尔是个精神病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囚禁在一个德国的集中营里。随着幸存的囚犯人数越来越少,囚犯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恶劣,弗兰克尔和他最亲密的难友极力寻找办法来求生。在这些侮辱人格的集中营中,除了营养不良、劳累和疾病以外,因绝望而自杀是最大的杀手。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知道幽默是人最好的求生武器之一,因为它能让人远离恐怖,即使是片刻的远离也好。于是,弗兰克尔制定了一条规则,他和他的朋友每一天必须编造一个有趣的轶事讲给对方听,特别是讲一些他们获得解放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受到这种藐视一切的笑声的感染,其他人都被吸引住了。一名饥饿的囚犯预言说将来他可能会出席一个盛大的正式宴会。当汤被端上来时,他会打破礼节,哀求女主人说,“从最下面捞吧!”如果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幽默能成功地运用的话,那么你我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不能用它来解决的呢?(陶友兰译)AdditionalWorkI.IdiomStudies1.caughtred-handed2.slipthroughyourfingers3.followinginherfather"sfootsteps4.facethemusic5.wetbehindtheears6.sethermindon7.tongueincheek8.getmyteethinto 1.havegotabonetopickwith2.splittinghairsII.VocabularyExpansion1.B6.D2.D7.D3.A8.C4.C9.A5.A10.ATranslationofFurtherReading具有幽默感的形象罗伯特L.舒克幽默感不仅让你在职场中如虎添翼,而且必然能让工作更加愉悦。幽默感可以缓解压力,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你的事业锦上添花。同样,幽默感也可以为你塑造胜利者的形象,这都会体现在你和同事,客户,雇员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之中。请注意我的幽默感原则:如果可以选择,大多数人都更愿意和具有幽默感的人打交道。过去,可能是受到美国早期“职业准则”的影响,工作和幽默无法并行不悖。美国人相信工作不应该是愉悦的感受,如果一个人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没有累趴下,那么人们会认为他这一天没有尽心尽力的工作。我们的祖先们自有他们的理由信奉这种观念,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美国人已经认识到工作也应该是一种享受。他们同样也认识到在工作中发现乐趣的人效率更高。如今,即使是银行家也以一种更加轻松的态度工作。过去,这些衣着光鲜的人总是自视甚高而墨守陈规,给人的印象就是深色西装和不苟言笑。如今的银行家可能也会时常穿着深色西装,但是他一定非常友善,甚至也可以拥有幽默感。其实,当今社会,幽默对于美国各行各业的人来说都是喜闻乐见的,即使葬礼承办人也是如此。尽管商界人士对于“利润”仍然十分看重,但他们现在却是面带微笑地工作,甚至有时还会开怀大笑。这种微笑并非“软弱”的表现,温和的态度恰恰展示了因为自信而发自内心的力量。如今的商业规模是以往所不能比拟的。银行家发放的贷款比以往要大的多。商业界的一切都比以前更具规模,由于商业社会的竞争,也更具效率。对于如今的商务以及专业人士来说,通过幽默感展现自信当然可以赢得一种胜利者的形象。当然,并非所有人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不用的那些人往往就会比较坎坷。提到幽默感,我必须强调幽默感的使用必须符合当时的氛围,就和其他东西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幽默感都可以起到出色的破冰效果来打破僵局,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也会适得其反。这时,敏锐的判断力就尤为关键。显然,有时候你可能会幽默过了头,比如,碰到一个新客户,你就拍着人家背,问他,“喂,老兄,你有没有听说过那个巡回销售小姐的笑话?”这可不是种高超的销售技巧。如果你自己的公司正濒临破产,你可能也无法欣赏你的律师在你面前大谈特谈什么倒闭的玩笑,或者你正躺在病床上打点滴,医生的玩笑估计也不会那么好笑了。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很多人都被这套体系所困扰。如今,压力和紧张情绪比以往更加普遍,所以幽默感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如果你天生具有出色的幽默感,就应该将其发扬光大,这可是一种美德。人们会因此而喜欢与你共事。 对于那些具有幽默感的成功人士来说,我们最喜欢他们的地方可能就是他们似乎并不那么把自己当回事儿。多么让人愉快!普通人都认为有权有势的人肯定目空一切,极度自负而且以自我为中心。哈维布里斯托克雷姆曾宣称,“真是难以置信,迪斯尼公司的老沃特迪斯竟然就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人。”他告诉他的朋友们说“这太让人惊讶了,我和美国商界最牛的人一起开会,他看起来就和你我无异。孩子,听说我,沃特迪斯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他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那!”其实,正是因为沃特迪斯拥有这种让周围的人如沐春风的天赋,所有遇到他的人都觉得轻松愉快,把他当作“普通的一员”。如果人们发现成功人士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不一样,那么会觉得有点奇怪,同时也深感宽慰。大多数人都认为非常成功的人士会很严肃认真,因为他们要做重大决策。一个性格随和而具有幽默感的高管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在说到某个大亨的时候,常常听人说,“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其实,这说话的人和大亨毫无共同点,但正是因为轻松的氛围,而非那个人,才是认同感的真正原因。做生意的时候,先面带微笑的向对方问好可能是进行自我介绍最佳的方式,这会让人立即心生好感。他看起来很谦逊,又不过于一本正经,人们就会注意到他“人性化的一面”,这样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人们希望和这样的人做生意。初次会面的友好氛围为其后的正式会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那种缺乏幽默感,枯燥无味的人会让你兴致全无。施蒂克食品连锁店的总裁,斯坦利施蒂克就是这样的人。赛尔达索夫蒂克第一次遇见他后,就表示“斯坦利施蒂克是我见到过得最乏味,最冷冰冰的人。他特别自命不凡,好象自己就是英国国王”。她接着抱怨,“希望下一次见面越晚越好。”最近,一个政客发表竞选演讲的时候,其毫无幽默感的表现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篇的演讲都干巴巴的,不断地强调自己是个多么重要的角色。简而言之,他完全就是个乏味的人。这对于他真是不幸,因为我觉得他是颇有天赋的聪明人,也有足够的技能可以在竞选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但是作为一个必须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领导者,他却不怎么在行。如果为他写竞选文章的人在演讲中加入一点点冷幽默,听众就会觉得轻松愉快地多,如果他能够表现得更友善,更个性化,那么听众会觉得更能够认同他。另一个候选人,克莱德霍普,是一个极具幽默感的人。无论他为哪些人演讲,都会说点恰如其分的笑话。他的听众人都很喜欢他。有一次,在向一帮大企业家演讲时,他说,“一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是百万富翁,我应该能混口饭吃吧。”引得他们哄堂大笑,实际上也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还有一次,他向一群女士演讲,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建议他和他的竞选对手结婚(恰好他那次的竞选对手是女性),并且说如果综合了那位女士的容貌和他的大脑,那么他们的孩子肯定是一个“超级”候选人。他就调侃道,“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巧拥有她的大脑和我的容貌,那可怎么办!”虽然诸如此类的幽默纯属娱乐,人们总觉得会幽默的人思维敏捷,而思维敏捷的人总是比较聪明的。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为一家大型保险/金融控股公司总裁举办的惊喜派对,他的高管同事和亲朋好友都来了。这家公司同事之间关系非常融洽,让“公司之外”的宾客羡慕不已。那家公司的人对总裁善意的玩笑,恰恰展示了总裁和下属亲密无间的关系。若非如此,他们怎么也不会向总裁开这种可能被人当作完全是恶意嘲讽的玩笑。正是总裁在办公室表现出的幽默感让当天在场的宾客对于他以及他的管理团队充满敬意,并且对于他们之间出色的团队精神大加赞赏。 下次你去参加鸡尾酒会,会议或者任何大型聚会,特别是那些要和很多人握手却没有什么实质性交流的场合,注意那些给你印象最深的人。即使是简短的介绍和几分钟的对话,你也能发现那些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往往是在场的明星,魅力非凡;他们的态度揭示了他们对于生活的享受,也大造了一种欢欣鼓舞的胜利者形象。他们的幽默感无疑能够影响那些与之接触的人。幽默感往往是化解紧张气氛的一剂良方。巴克医生的幽默感看来可以让他的病人陶醉。当自怨自艾的凯利格雷斯向他抱怨,“巴克医生阿,我本来正满心期待这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意大利的双周假日——现在你却坚持让我切除胆囊!”这个高明的医生握住她的手,温柔的劝解,“你这么想,亲爱的凯利:意大利之行只有两个礼拜,而这个胆囊切除术却会让你终生受益。”你看,幽默感可以将一个看来严肃的问题轻轻松松的说清楚。塔克和塔克公司总裁范塔克利用幽默感处理了一名年轻管理人员的矛盾。有个神情郁闷的年轻管理找到他,紧皱眉头的宣称,“塔克先生,我太太让我来直接跟你谈谈公司让我调任匹兹堡的计划。她对于芝加哥的生活非常满意,特别不想搬去匹兹堡。我向她解释这对我在公司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她让我直接找您谈谈,看看公司还有没有其他可选的方案。她可以接受其他任何方案,除了匹兹堡——你知道,匹兹堡没法子让她兴奋。当然,我作为公司员工,当然会以公司利益为先,但是我向她保证会直接跟你谈,所以我来了。”塔克朝他温和的微笑,并向这个年轻的管理保证公司真的了解他的苦恼。“娄”,他说,“你可以告诉你可爱的妻子路易斯她当然有的选择。”然后,他搂住娄的肩膀,继续说道“她要么留在芝加哥,或者和你一起去匹兹堡!”娄大笑着回答“天哪,这正是我想对她说的话,一字不差。”塔克接着点点头,“说正经的,娄,这对于你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我希望你相信,我认为你和路易斯肯定会享受在匹兹堡的生活。这恰好是个很棒的城市。顺便说一下,周三中午和我吃饭,有空么?"同样,良好的幽默感也能营造友好的氛围。类似上面这种情况下,应用这种原则绝对要比向不满的部下直接说“不”要温柔合适的多。(沈家春译)UnitSixTheMediaandtheEthicsofCloningIII.VocabularyA.1.grapplewith2.inundated3.transfixed4.reiterated5.juggernaut6.pressing7.anoutspoken8.addressed9.assumption10.succumbtoB1.nascent2.foster3.hyperbole4.docile5.Retaining6.reveal7.identical8.trivial9.unfair10.dramaticC.1.B2.D3.B4.A5.C6.C7.A8.B9.D10.BIV.Cloze1.disappointed2.businesses3.opportunity4.ahead5.expected6.With7.available8.inhibit 9.indifference10.appalled11.accused12.upon13.urgent14.endangered15.basic16.advanced17.offer18.goldmine19.whom20.geneticV.TranslationA.当这比较复杂的信息受到一些媒体的关注时,我们不断读到一些报道,强调富人可能有一天能够造出他们自己的复制本,或者一个奄奄一息的婴儿的夫妇可能会创造出一个跟这小孩一模一样的人来。大众媒体似乎是被纽约大学社会学家多萝西·内尔金所说的“DNA即命运”弄得束手无策。另外,克隆事件还表明这样一种方式:大众传媒培育了科技决定论的态度,暗示科学“进步”永远不会停止。当然,许多科学家具有同样的看法,而且,他们经常拒绝接受他们参与的科研可能会给人类带来苦难的道德责任。不过,科学家不应该仅仅只顾辛勤科研,而把道德论证留给别人。他们应该参与公众辩论,讨论某些科研项目是否有害,是不是就应该禁止它们继续做下去,因为它们蕴涵了一些丧失人性、不合理的因素。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许多核物理学家对核武器的研究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而且这些核物理学家成功地限制了旨在制造出更加有效的核设备的研究。B.Scienceremainstobeatwo-edgedswordeversince.Buttojudgewhetheracertainscientificprogressisbeneficialtothehumanbeingsornotwillmainlydependonhowthehumanbeingstreatitandgetitappliedproperly.Weshouldnotstopoureffortssimplybecauseitseemstemporarilyunreasonable.Actually,cloningtechnique,likeatomicenergy,canbebothablessingaswellasacurse.Butthenatureof“fearfortechnology”liesinthefearofmisusingthetechnologyinsteadoffearfortechnologyitself.Atpresent,theattitudestowardscloninghumansinthecountriesoftheworldtendtobevery“ambiguous”.Forexample,inBritain,aproposedlawofallowingscientiststoclonetheearlyembryoofhumanswasvotedthroughlastyearbythemajorityoftwothirdswhileinAmerica,GermanyandAustralia,morevoicesareheardtorequirelooseningtherestrictionsoftherapeuticcloning.Wecandefinitelysaythatwhichevercountrythatmastersthetechniqueofcloninghumanbeingsfirstwillwintheadvantagesandinitiativewhilethecountrieswhichlagbehindwillsufferfromtheunpredictablelosses.America’smasteryofthetechniqueofatomicenergyisagoodcaseinpoint.Despitethefactthatsuchtechniquepresentsitsharmfulinfluenceattheoutset,yettheothercountriesstillhavetofollowitbyquickeningtheirresearchesandexperimentsinthisaspect.Simplytakenfromthisangle,itisworththinkingaboutsimplytakingnegativeattitudestowardstheexperimentsofcloninghumans. TranslationofText媒体与克隆的伦理性利·特纳如果要给当代关于克隆的争论找出一个守护圣徒的话,安迪·沃荷当之无愧。沃荷不仅认为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刻,例如律师、哲学家、神学家以及在伊恩·维尔穆特成功克隆多利羊后,发现他们自身特长成为有线电视台夜间道德评论节目热捧对象的生物伦理学家;沃荷同时将“克隆”也就是同一现象的重复复制推向了大众文化的中心。除了复制玛丽莲·梦露图片和金宝汤图案以外,人类现在克隆了羊。遗憾的是,主导目前克隆争论的正是沃荷夸大其词的能力,而不是他的智慧和另类观点。如果我们用评判一篇有说服力的哲学或法律分析的标准去武断地评判评论员文章、受欢迎的脱口秀和夜间广播节目,那会有失公允。但大众媒体应该更多地将有思想的公共讨论引向关于人类和非人类动物克隆的法律、道德、政治、医学和科学角度。《自然》杂志公布了伊恩·维尔穆特从一只成年羊乳细胞中成功克隆出多利羊的消息后,我和我在哈斯汀斯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样,接受了几家媒体采访。虽然采访前我向一家洛杉矶电台广播员清楚地表明我不是一个神学家,也不代表任何宗教组织,但录音时我还是被出乎意料地问到上帝如何看待克隆以及克隆是否“违背自然创造”。可以想像,广播员不希望讨论宗教伦理学家如何就克隆道德性问题进行早期公开演说。相反,他只是想让我对此有一个剧烈的回应,然后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以及各式各样的宗教信徒就会蜂拥地打电话到广播电台。除了不停地给公众灌注夸张的惊呼声和文字版本以外,媒体们一致将焦点放在涉及克隆人的问题上,却几乎一点也不关注克隆非人类动物所带来的道德影响。我们当然要讨论克隆人的伦理性,但克隆非人类动物已经发生并值得引起人们思考其伦理性问题。虽然我怀疑我们能否为克隆动物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论证,但不应该忽视实际上进行这样的论证与仅仅假设非人类克隆总是没有问题的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很显然,人类很多时候已经把非人类动物视为商品,比如作为食物来源。但如果克隆动物的目的是为了把它们作为“医药工厂”原料,用来制造胰岛素和其它物质,治疗人类疾病,就应该引起我们思考这种态度应该延伸多远的问题。人类使用其它物种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义务?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医用价值是否大于鼓励人们把非人类动物视为工具并用来满足人类目标所产生的危险性?这些问题应该成为公众关于克隆讨论的一部分。考虑到一些人对于使用陷阱捕捉野生动物的关注,对于饲养动物生活环境的关注以及在医药研究中使用和对待动物问题的关注,我觉得这方面公众信息的不足比较令人费解。媒体对于克隆问题疯狂聚焦,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简单地假设人类只不过是他们基因的产物,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基因本质主义”。电视主持人和电台广播员提出是否有可能组建一支全部由迈克尔·乔丹克隆人组成的篮球队。而哲学家、神学家和其他专家已经郑重对此重申回应说,人类行为毫无疑问与基因成分有关,但是包括子宫环境、家庭动态、社会环境、营养和其它个人历史在内的一系列因素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从一个出色运动员DNA中产生的克隆人也有可能对体育不敢兴趣。这条更为复杂的信息已经引起了更多媒体关注,我们仍然继续听到描述富人有天可能复制出他们自己,或者拥有换致命疾病小孩的父母可以创造出小孩复体之类的故事。纽约大学科学社会学家多罗西·内尔金所指的“像天命一样的DNA”似乎还在给大众媒体带来震撼。更重要的是,克隆问题反应出大众媒体希望通过暗示科学“进步” 不可停止来培育人们对于技术和科学决定论的态度。当然,许多科学家也赞成这些看法,并且时常拒绝承担他们参与可能导致人类灾害有关研究的道义责任。但是科学家不应该仅仅只做他们的研究,而把道德论证留给他人去做。他们应该参与公众关于一些科学项目是否有害以及是否应该继续进行的讨论,因为这些项目会带来不合理的、非人性化的影响。许多核物理学家公开批评核武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们在限制有可能制造更有效核设备研究方面起了很大帮助。单凭技术上可以做到重复克隆动物甚至最终克隆人类,不足以说明科学家们就像是骑着一头有能力冲垮它前面任何东西的神象。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科学研究的使命可以让它游离于道德关注这条制约所有人类其他活动的网络之外;脱离法律和社会其他东西,科学研究也不复存在。背离这种观点也就是屈服于否认公民责任和义务的技术决定论。尽管媒体将事情过分简单化,公民们仍然有义务去仔细审查所有相关问题。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通过法律、职业行为规范和制度性政策对克隆进行管理。就学者、决策者和相关公民如何能够共同努力,更好地开展关于科学技术新发展道德问题的公共讨论,我想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科学家和伦理学家需要对彼此的工作有更全面的了解。科学家必须知道他们研究带来的道德影响并且在公开场合讨论研究时提及这些影响。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不鼓励他们考虑道德问题。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医药和护理学校已经开设了生物伦理学课程,而从事人类基因、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理学研究的研究生也不鼓励考虑他们研究的道德方面。同样,绝大多数伦理学家对科学知识了解甚少,即便如此,他们中有些人觉得自己最有权对新科学发现的道德问题进行评论。这种认识上的缺口形成了对目前最迫切伦理问题一种不准确、不真实的概念。例如,研究人员现在的实际困难在于将克隆非人类动物适用于开发药物产品。在研究人员开始认真考虑研究涉及人类项目之前,需要对非人类克隆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对科学有更多了解的伦理学家不会引导媒体关注人类克隆,他们可能会将公众争论转向克隆羊、猪和其它动物所带来的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最需要公众即时讨论。因此,我们应该在各种科学院系开设更多有关现代科学研究伦理的课程;为伦理学家提供基于人类基因、解剖学和生物学的课程,并且设立继续教育课程和论坛,把科学家和人类学学者结合起来。第二,伦理学家需要通过更好地方式在公众媒体面前表达他们的关注。科普型科学杂志如《科学美国》、《新科学家》、《发现》、《科学》等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普及版本,但它们也极少专门讲述所报导发现的道德含义。遗憾的是,大多数学术期刊即便涉及科学话题的道德方面,它们也缺乏科普杂志那样广泛的读者群,比如哈斯汀斯中心报告、医学伦理杂志和剑桥医护伦理季刊等。目前,在坚持对科学、医药和健康护理进行伦理分析方面做得最为“受欢迎”的杂志可能是《纽约时报杂志》。如果伦理学家希望不只是用细节冗长的惊呼声来引起更多读者注意,他们需要为他们的疑虑找到合适的出口并加以宣传。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伦理中心主任阿瑟·凯普兰在指导明尼苏达大学生物伦理中心时曾为《圣保罗先驱报》定期撰写周刊报纸专栏。他的专栏谈到了医学和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其他学者还没有效仿他那样做,部分原因可能是许多学者觉得为大众媒体写文章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他们错了。提高公众对这些重要问题辩论意义的一种途径是让大学鼓励其教职员工为报纸、普及杂志甚至是社区通讯写文章。这种方式的沟通应该被视为对其他形式公开研究的一种重要补充。利昂· 卡斯在《新共和》上发表了关于克隆的文章,其他科学家在同一刊物上也撰写了关于辅助性自杀的文章,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作品出现在受众群很广的杂志上就认为它们不那么重要。不要忘记如果大学要获得公众支持,他们必须一直被视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一个达到这种目的很简单的方法就是鼓励大学教职员定期参与公共讨论。最后,我们需要把公众关于科学领域内伦理问题的讨论扩展到大众媒体以外。我们应该创建学者和社会各界公民都能参与讨论问题的论坛,以此作为对全国生物伦理顾问委员会活动和大学研究中心伦理学项目的补充。除了为研究项目的学者单纯提供一个聚会场所以外,像哈斯汀斯中心、乔治城大学肯尼迪伦理学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伦理学研究中心等机构需要开展外向性研究项目,成立包括非专家在内的社区讨论团体。我的经验表明,公民组织成员以及社区健康团体都非常渴望讨论克隆话题,比如纽约市民健康护理决策委员会。我们需要越来越少的自我宣传型专家在有线电视台上面做评论,我们需要学者和公民在媒体包括本地公共电视台进行更为智慧的讨论。我们需要不同于喋喋不休谈论的创新方式,所有那些人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就好像他们自己也是克隆出来的一样。而观众们都像是听话的绵羊,等待着其他人去解决现在最为迫切的道德问题。(沈家春译)AdditionalWorkI.IdiomStudies1.likeafishoutofwater2.likeacatwithninelives3.likeshipsthatpassinthenight4.likeadogwithtwotails5.likeabadpenny6.likeabullinachinashop7.likeahotknifethroughbutter8.likeawildfire9.likeabearwithasorehead10.10.likealambII.VocabularyExpansion1.B2.D3.A4.B5.C6.C7.B8.D9.A10.CTranslationofFurtherReading如果我们拥有了,我们会使用吗?南希·吉布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可以看到这些在远处闪烁许久的场景——在未来的某一天,父母们将能够通览基因目录,特别订购一个淡褐色眼睛、红色头发并且活泼外向、音调完美的孩子。暂且不提上周的科学家们是否真的发现了“智力基因”、或者关于智力包含哪些因素的争论。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使我们刚刚开始的辩论轮廓更清晰、焦点更明确。甚至怀疑论者们也承认,这些说法成真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如果你能够让你的孩子更聪明,你会这样做吗?如果其他人都这样做了,而你没有,那么还公平吗? 这是一个关于公平、命运、虚荣心和价值的伦理和经济的窘境。我们将会需要忍受何等的负面影响呢?如果使孩子变得更聪明的同时,也使他们变得更刻薄怎么办?如果只有有钱人可以享受得起这样的优势怎么办?上帝是否既赐予了我们重塑自我的能力,也给了我们抵挡诱惑的道德力量?“需要在学校、教堂、杂志和辩论界中探讨这个问题的时机就是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亚瑟·卡普兰说,“如果你们再等下去,五年以后基因学医生就会在大街上挂出‘造一个更聪明的孩子’的广告。”让交谈变得棘手的问题在于,我们已经处于一个危险的滑坡之上了。医生们可以检测胎儿的基因性疾病,比如囊肿性纤维化和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有一天他们还可能在子宫中就给这些胎儿进行治疗。但是,“矫正”是一件事,而“完善”就是另一件事了。如果某一天医生们可以用基因修补来帮助那些患有孤独症的孩子,那么要如何才能保证他们不会同样修补其他基因来把“普通的”孩子变得更聪明呢?技术总是服从需求;出生前的性别选择测试本是为了清除那些只影响某个性别的遗传疾病——比如血友病——但现在却被用来满足各个家庭想要生男或生女的愿望。人体生长荷尔蒙本是为了帮助那些已证明有严重缺陷的孩子,但现在它已经被用于那些自觉矮小的孩子了——如果他们的父母可以承担每年30,000美元的注射费用的话。完善自我已经成为了一个永久性的美国信仰了,但关于什么是“正常”的标准却一直在变化。虽然许多父母对于矫正他们孩子长歪的牙齿这件事不会考虑第二遍,可如果是要矫正扭曲的鼻子还是会三思,但是,仅在这七年之内,给十多岁孩子所做的整形手术的数量就已经翻了一翻。在智力开发上,父母们将他们的孩子浸染莫扎特音乐围绕中,虽然其效果令人怀疑,把一个玩具电脑放在婴儿床里,争先恐后地送进最好的幼儿园,以加快孩子通向哈佛的步伐。不孕的夫妻在《耶鲁每日新闻》上刊登需要卵细胞捐赠者的广告,而企业家们则出售诺贝尔获得者的精子。“让孩子进一个较好的学校和让孩子得到较好的基因,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如果的确有些差别的话?”生物伦理学智库黑斯廷斯中心的埃瑞克·帕里斯问道,“我想答案一定与培养和购买之间的差别有关。”购买哈佛的教育可能会提高孩子自然的才能,但这毕竟不同于给他买一份礼物。每一部更新了科学怪人故事的小说和电影都提供了一个值得警惕的寓言:这些试验的结果可能不完全按照我们的所期望的那样。基因工程比一粒药丸或一个暑期学校课程更持久。父母要对他们的孩子做出决定,而这孩子是无法控制的,其长期影响也是无法确定的。“构造人体组织不是你在圣诞树上挂装饰品,”黑斯廷斯的主任托马斯·默里说道,“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做了改变,它可能就会引起其他地方的微妙变化。会不会产生一些科学家们正在寻找的,而不是测试中的不平衡现象呢?这些不平衡现象可能甚至不会在老鼠的身上显现出来。”如果最后的结果是,在提高智力能力同时,其他个性特点也随之改变,那怎么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付出代价,”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生物学家阿尔西诺·席尔瓦说,“常常当我们为改善某物而做基因改变时,其他一些东西则因此受到负面影响,所以永远不会有单纯的改变的。”而杞人忧天者如长期从事生物技术批评的杰里米·瑞弗金的观点更为深入,“你怎么知道你不会创造出一个精神怪物?”他问,“我们很可能正在计划着我们自己的毁灭。”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这是有关公平的问题。让每个人都得到这种提升还是只让能负担得起的人得到呢?“世界上每个家长都想要这个,”瑞弗金说,“但最终谁能得到?它将会产生一种新的歧视。我们会怎样看待那些没有提高能力、智力较低的孩子?”谁能有权利知道你的才智是天生的还是经过涡轮机增压的?它会怎样地影响到我们对于结婚对象的选择—— 选那些改变基因的还是没改变的?如果,作为父母,你没有把房子抵押以换得提高孩子智力的机会,你认为你会被归为什么样的父母?孩子会不会有一天控告他们的父母没有为他做他们本来可以做到的事?但是仅就争论而言,假设提高智力完全不需要任何长期的、昂贵的基因工程。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提高脑力的复合剂。假设他们发现了像阿司匹林一样既便宜又易得的东西:服用一片,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你就变聪明一点。那么谁能够对此表示异议?一些人担心的是人们会变得越来越相似——更高,更瘦,更聪慧。可能对整个社会来说,最好是要有各种类型的人,他们有不同的需求、才能、倾向和缺点等。“作为一个在道德上认为多样性非常重要的人,”恩莫利大学坎德勒神学院的伦理学家伊利莎白·邦斯说,“我发现这是很可怕的。我们正在冒险围绕着某些主导的价值观塑造出一个更同质的社会,一个更被转化过的社会。”哪一类偶然的事件可以决定谁是领先者,而谁又是为了平衡而产生的落后者?现在,自然力协调分配着我们的差异。但人类本性反抗着这样的偶然安排,如果选择真的存在的话。辩论也提出了一个更加基本的问题:首先我们为什么要提高记忆力?我们可能想象这会让我们更快乐,虽然我们都知道有人聪明但悲伤;或让我们更富有,虽然有人很成功但记不起电话号码。可能这会帮助我们得到更好的分数,得到更好的工作,但也可能会带我们走上一条我们并不想去的道路。“你可能会说,对,如果我们都有更好的记忆力那该多好,”斯坦福大学神经精神医学家罗伯特·马蓝卡博士谨慎地说,“但能够忘记也有很高的适应性价值。如果你的记忆力提高太多,你可能不会成为更快乐的人。我想到的是强奸事件的受害者和从战争中回来的战士们。大脑进化为可以忘记某些事是有理由的。”说到底是科学家提供了这一幻境也是提出了警告。他们提到,那些有超乎寻常、精确记忆力的人们,有时候会抱怨精神的超负荷。“这些人”,爱荷华大学的神经学专家安东尼奥·德马西欧博士说,“在作决定时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他们每次可以想到20个不同选择。”有些时候,遗忘是一种奢侈和平静;它切实地清空思想,让我们关注于大局而不是眼前具体直接证据。遗忘甚至可能为思考例如更好的不一定好这样的问题留出空间。(陈淇译)Unit7TheTryingTwentiesIII.VocabularyA.1.brimmingwith/imbuedwith2.trepidation3.vivacious4.speculateon5.tentative6.baffle7.makefor8.crack9.raisedtheaudience’shackles10.unattachedB.1.transient2.arrogance3.postpone4.rocky5.pejorative6.omnipotent7.denial8.utterly9.confronted10.terrificC.1.C2.D3.B4.A5.B6.D7.A8.B9.A10.D VI.Cloze1.action2.away3.subject4.in5.provides6.base7.from8.to9.own10.testing11.preferably12.haunts13.ourselves14.that15.replace16.long17.sanctuary18.last19.instant20.betrayersV.TranslationA.令人烦恼的二十来岁使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在成人世界里立足?由于体力充沛、精神焕发,由于人已长大不再受家庭的管束,不再处于过渡时期无定形的生活状态,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完全正确的人生模式—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寻找这一模式时,我们想尝试某种临时的生活方式。因为此时,我们不仅竭力想要证明自己能在更大范围的社会里应对自如,而且强烈意识到自己正处在尝试之中。读研究生,对于负担得起费用的人来说,是一种既保险又常见的方式。读学位是年轻人早已知道如何去做的事情。这就延缓了我们不得不到更大而又恃强欺弱的竞技场去证实自我的时间。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人中享有这种特权者寥寥无几;他们必须在尚未成熟的年龄16岁、18岁或20岁时,就要开始人生的起步。不论是否作好了准备,必须有所行动。但在今天,一个人通常在25岁或更大年龄之后,别人才期望他或他期望自己去确定人生的道路。考虑到允许年轻人尝试、有可能延长求学时间及允许休学,那么一个人在年近30岁时,才确定自己的生活道路,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B.Thetasksoftheagesbetween18to22aretolocateourselvesinapeergrouprole,asexrole,ananticipatedoccupation,anideologyorworldview.Asaresult,wegathertheimpetustoleavehomephysicallyandtheidentitytobeginleavinghomeemotionally.Evenasonepartofusseekstobeanindividual,anotherpartlongstorestorethesafetyandcomfortofmergingwithanother.Thusoneofthemostpopularmythsofthispassageis:wecanpushourselvesforwardbyattachingtoastrongerone.Butpeoplewhomarryduringthistimeoftenprolongfinancialandemotionaltiestothefamilyandrelativesthatimpedethemfrombecomingself-sufficient.Astormypassagethroughtheseyearswillprobablyfacilitatethenormalprogressionoftheadultlifecircle.Ifonedoesn’thaveanidentitycrisisatthispoint,itwilleruptduringalatertransition,whenthepenaltiesmaybehardertobear.TranslationofText令人烦恼的二十来岁盖尔·希伊令人烦恼的二十来岁使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应如何在成人世界里立足。这时的我们精力最为充沛,已不再需要家庭的呵护,也已度过了转型期的稚嫩,正急于寻求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寻求生活模式之际,我们想尝试一下某种过渡性的方式,因为此刻我们不仅在努力证实自己在较大社会环境中的能力,而且还强烈地意识到正在进行尝试。对那些经济上能承受的人来说,读研究生是一种既稳妥又熟悉的方式。攻读学位已是年轻人所熟谙的生活。它使得我们不必过早地投身于令人生畏的社会大竞技场上去证实自己的能力。在二战前,很少美国人有这种深造的荣幸;在十六、十八或二十这样尚未成熟的年纪他们就到达了人生的出发点,并且不论他们是否已作好准备,就必须采取行动。但今天,常常是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过去之后,一个人才被指望或自我期盼去选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者所需时间更长。对一个冒险者而言,既然容许他去试验人生,延长求学的时间,或是暂且搁置一下学业,那么临近三十岁才确定人生道路也毫不为奇了。今天,这一跨越七年的求学阶段似乎都介于22岁至28岁。这一时期的任务令人振奋,同样也艰巨繁重:使梦想成形,即在这个激发能量、活力和希望的世界中发现自身的潜在价值。为毕生将从事的工作作些准备。可能的话,寻求一位良师益友。并且培养与人亲近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又不致丢失迄今为止所形成的真实的自我。人生的第一个考验必须围绕着我们选择尝试的生活而展开。一个年轻人,对于如何展开自己富有创意的事业,志向未定,他拿不定主意到底他最擅长的是摄影、木工还是建筑。眼前他找不到赞助人;他的父母都在电话公司工作。所以他最后在贝尔大妈那儿找了份工作。接着他结了婚,并与妻子一起决定无限期地延迟生孩子。一旦选择了这样的生活,他就能将所有业余时间的精力投入各种试验中。每个周末,他要么在忙着拍照,要么在为朋友做书橱,精力充沛地试验着各种创造性,这些创造性或许能引导他找到一种富有满足感的终身事业。单身同样也能成为二十几岁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一位女儿,她的父亲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他教育女儿去尝试她所希望做的一切,只要她不达到最高的目标决不罢休,这女孩最终决定成为一名旅行广告员。这意味着只要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她就能在城市之间自由地迁移。最符合她目标的生活方式便是单身无牵挂。她与别人合住公寓,或住女子旅馆,日子过得十分快乐,直到27岁时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主管的职位。“我一点儿也没有飘泊不定的感觉,因为我每次搬迁,下一份工作都会带给我更高的职位或薪水。并且在每个我所游历的城市,我都会去探望一下大学时代的老朋友,并与他们共进晚餐。这对我来说就起到了一种安定的作用。”到了30岁——变!这位女士突然结了婚并怀上了一对双胞胎。一下子被一种全新而未曾预料的生活所包围,她既困惑又高兴,发现自己对此十分满足。“我猜想自己在不自觉中已做好成家的准备了。”令人烦恼的二十来岁是人生中一段较为漫长且更为稳定的一个阶段,说它稳定,则是与它之前和之后更为不稳定的人生阶段相比较而言的。虽然我们在外部世界初次寻求生活方式所进行的每一个实践都是不确定的、试探性的,然而一旦我们作出承诺,我们便会坚信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而探索这种生活方式的动力通常会推动我们走过二十来岁的人生阶段,并不会瓦解而导致大的变化。二十来岁中令人害怕的一个方面是,我们都深信,一旦作出选择,便无可挽回。无论我们选择读研或参加工作,结婚或单身,搬入郊区或放弃出国旅行,放弃孩子或放弃事业,我们都会从骨子里害怕自己的一生就此定型了。而这种恐惧大都是没有道理的。变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对我们最初的选择作些更改甚至有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既然我们在二十几岁时对于作出人生重大选择都没有经验,我们便无法想象到将来可能会有更好的融合机遇出现在生活中,而那时我们的内心将变得成熟起来。 在这一阶段往往有两股冲动的力量在发挥作用。一种冲动是通过作出郑重承诺,为将来选择一种稳定可靠的生活方式,并不再改变。然而许多人未经充分自省便进入某种现成的生活模式,却往往可能发现自己正过着一种固定不变的生活。另一种冲动是去探索和试验,使每种生活方式处于尝试性状态,因此很容易改变。有些人将这一冲动引向极端,他们在整个二十来岁阶段不停地更换工作,不停地结识新交。这便成为一种总在改变的生活方式。如何平衡这两种冲动,便造成了人们在经历成年过渡期方面的差异,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这个阶段结束时有怎样的自我感觉。幻想的力量无论我们在二十来岁早期如何激发着幻想,都远非十分完满。即使当我们高兴地施展着那些辉煌的新才能的时候,内心也始终害怕我们不会侥幸成功。总有人会发现我们其实是装模作样的骗子。你见过这位活泼的年仅24岁的初级女主管在旧金山一家第一流的公共关系公司上班的样子以后,你恐怕猜想不到她外表下内心的惶恐:“我知道自己还没有长大。我自己都惊讶在工作上我能表现得这么好。当客户平等地与我打交道时,我会想,‘我侥幸成功了’,但这种感觉并非喜悦,而是害怕他们最后会发现我只不过是个孩子而已。完全不具备什么能力。而另一半的时间里,我又对自己感到无比地自信和自傲,我——一个了不起的人,在工作中做到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每个人都认为我棒极了。我就像是两个不同的人似的。”我们中的许多人尚未有意识地认识到这种恐惧。当我们表面的虚张声势足以愚弄我们所认识的人时,我们也在愚弄着自己。但是对自己尚未成型的记忆仍然清晰可寻。所以我们在追寻着最完美最合适自己的一切的过程中,匆忙地尝试着各种生活方式和可能的伴侣。“完美”的人是那位被我们灌输在头脑中的能激活并支持我们幻想的人,或是那位我们信任并愿意帮助的人。两百年前,一个小说中的年轻德国诗人,他因对一位“完美”女人无望的爱情而备受折磨,喝下一杯酒后,举枪射穿了自己的脑袋。这一枪声响彻世界。打响这一枪的那位失恋的弃世者是哥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书中的男主人公,这本小说促成的浪漫主义运动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对爱情的期望。当哥德写这本小说时,他自己正是个25岁的诗人。像小说中的维特一样,他痛苦地痴迷于一位结了婚的女人,一个得不到的女人,正是她的神秘激起了他对完美的幻想。哥德的主人公是如此地打动着全欧洲青年的心弦,以致于书出版后,掀起了一股自杀的浪潮。今天,如同当时,思考一下年轻男子是如何虚构出他那浪漫化了的热恋女子,也很启人深思。她可以被看作是具有魔力的变色龙般的人物,在他需要母爱时便是一位母亲,下一个瞬间又成为需要他保护的孩子,既是能证明他性能力的风情万种的女子,又是忧虑时能抚慰他的女性(她自己则全无忧虑),而且还能通过为他传宗接代以保存他的不朽。那么年轻女子在多大程度上虚构出她将来的伴侣呢?她经常在他身上看到其他人所未发现的能力,并把自己幻想成他梦中那位唯一了解他的知心人。这些幻想就是二十多岁的人所产生出来的。“幻想”通常被视为贬义词,是我们一旦察觉自己有此念头就应排除的东西。然而,二十来岁时的幻想,对于激发和强化我们的最初承诺,对于支撑我们去履行承诺以获取生活经验来说,都可能是十分重要的。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令人兴奋、充满矛盾、有时又是势不可挡的,但有一件事对我们中大多数人来说是很确定的。意志力将克服一切。我们可能囊中羞涩。有考虑不完的金钱问题和处理不完的生活琐事。那些会让我们背弃理想的邪恶诱饵可能引诱着未来的医生、作家和社会工作者。但是很明显地,或看来如此,我们只有把我们坚强不屈的意志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迟早我们的命运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难道是自欺欺人么?是的,很大程度上是如此。但也是在这阶段的一种非常有益的做法。因为如果我们不相信我们的才智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如果我们不是深信我们能凭意志使自己成为任何理想中的人物,那么尝试便没有什么意义了。疑虑会使你裹足不前。相信我们的独立性和才干足以让我们去驾驭外部世界的各种事务,这种信念在我们尝试着去这样做时不断地给予我们力量。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如果并且当我们感到能够与现实世界达成融洽并且即将确定我们的人生道路的时候,乐观精神和勃勃生机会推动我们大步前进。在我们即将形成自己的生活模式的时候,我们总是洋溢着生机。这种情况适用于整个人生,也适用于我们所选择的不同的生活模式。但是一旦我们第一次找到自己独立的生活模式时,我们可能认为这个模式将一成不变并将执着地固守着这一模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他们二十多岁时普遍地坚信他们所选择的是一条唯一正确的人生道路。任何说我们像父母亲的暗示都会激怒我们。如果我们发现了事实真相会怎么样呢?父母的形象,潜移默化中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向导,使我们产生安全感,使我们敢于在二十多岁时尝试所有那些了不起的第一次。父母的形象同时也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告诫我们不要去冒险的发号施令者。对大多数25岁的人说这些将会招来他们的大声否认。这正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我们中每一个人在这个阶段都试图与之决裂。我们深信,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是一蹴而就般形成的,仿佛具有魔力一样,源于我们独一无二的自我。不管怎么样,我们个性中任何可能影响我们选择“一条正确人生道路”的方面都将暂时被抹杀。我们不能、不愿而且也不敢去弄清我们多大程度上受到过去的影响:即与父母的同一性以及我们在童年时代所学会的防御机制。事实上,如果我们行为有什么瑕疵或者我们所爱的人有什么令人烦恼的地方,这个年纪我们确信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把那一点指出来。“如果我有什么让你感到讨厌,告诉我好了,”急于取悦对方的新婚夫妇会这样说。“我会改的。”如果她或者他没有这样提出来,另外一方也会为了伴侣而下决心将其改变。“他也许喝得多了一点,”新娘向她的朋友倾诉,“但我会改变他。”对于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的内在力量所作的审视到了三十多岁时会重新开始,那时我们在外部世界的生活已经更为稳定。而到了四十多岁,我们仍在发掘的恰是那些我们现在正尽力忽略的被抑制的内在的个性。(谢晓燕译) AdditionalworkI.IdiomStudies1.blackandwhite2.onceinabluemoon3.brownstudy4.nailedhiscolorstothemast5.greenpower6.grayarea7.inthepink8.wasborntothepurple9.redtape10.whitelieII.VocabularyExpansion1.D2.B3.C4.A5.C6.B7.D8.C9.C10.ATranslationofFurtherReading可预测的成年危机盖尔·希伊我们同特别能经得起磨难的甲壳纲动物并没有什么分别。龙虾在成长过程中长出又蜕落一层层坚硬的保护性甲壳。每一次它由内向外生长时,束缚它的外壳就必须蜕去。它暴露于外界并且易受伤害,直到最终,新的甲壳长出来替换旧的。我们从一个人生的成长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也同样要脱离一层保护性的结构。我们缺乏庇护并且易受伤害——而且再一次尚未成熟,能以我们前所未知的方式成长。这些蜕变可能要花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然而,每走出一个人生阶段,我们便进入一个更长更稳定的时期。年近三十当我们年近三十时,我们急迫地想投身于我们原本想要实现的事情上,于是一种新的活力在我们内心萌发。不论男女都会说自己感到太受约束和限制。他们责怪一切事物,但这些制约归结起来就是二十多岁时所做的事业及个人选择的结果。那些选择可能是完全符合当时那个阶段的。但现在这种契合已变得不同了。我们力求考虑过去被忽视了的某种内心想法。我们必须做出新的重大选择,改变或加强我们的承诺。这势必会引起巨大的变革、动荡,并常常会引发危机感—无望的情绪和渴望逃离的欲望交织在一起。 一种普遍的反应是彻底改变我们在二十多岁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所形成的生活。这可能意味着要开辟出另一条通往新的人生前景的道路,或者将“竞选总统”的梦想转化为更为现实的目标。单身的人感受到寻求伴侣的压力。原先满足于在家相夫教子的女性渴望到外面的世界里去冒冒险。没有小孩的夫妇会重新考虑要孩子的问题。而几乎所有的已婚人士,特别是那些结婚超过7年的人,都感到生活不如意。如果这种不满没有导致离婚的话,它将会,或者应该会要求我们去认真地回顾婚姻状况以及各人在年近三十时的志向。华尔街律师事务所一位29岁的助理律师讲述了他对这种状况本质的看法:“我正在考虑离开这家律师事务所。我在这已经待了4年了;我已经得到很好的反馈意见,但是我没有自己的客户。我感到没有地位。如果我再等下去,就太迟了,因为那时离我决定是否成为合伙人的重大时刻太近了。我是个重视成功的人。但是一想到55岁时还一直在从事一种单调的工作就使我几乎要发疯。现在这种想法逼得我几乎发疯。应该说85%的时间里我完全享受工作中的乐趣。但当我接手一个毫无理性的案子,离开法庭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我在这儿做什么?’。内心的反应是我在浪费时间。我正尽力寻找着某种方式使自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或者在市政府谋一个职位。我不断告诉自己,‘还有更多的事情能做。’”除了要努力拓展职业领域外,他还希望在个人生活上有所进展。他想再要两三个孩子。“家庭的概念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这儿我可以远离烦恼、身心放松。我从没料到自己是这样爱我的儿子。我绝不可能独自生活。”在他集中心思作出指引自己人生的重大决定时,就显示了在这个年纪的重要转变:绝对要求更加关注自我。既然自己的能力已经被证实,自我就具有了新的价值。他的妻子正在尽力争取去做年近三十最想要做的事情。她想到法学院读书,而他想要更多的孩子。如果她要留在家里的话,她希望丈夫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而不是去承担更为广泛的工作职责。对于这种束缚,对于什么是他最希望从他妻子那儿得到的东西,他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不想被打扰。这听起来有些伤人,但我不想操心她下周要做什么。这正是我多次告诉她我认为她应该作点什么的原因。回到学校去读书,在社会工作或地理或者其他什么专业拿个学位。希望那样可以实现她的愿望,这样我就不必去为她那堆问题操心了。我希望她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他给妻子的建议是出于对自己方便的关心而非对她的发展的关心。她很快揭穿了这种缺乏善意的建议:他是在试图打发应付她。同时,他拒绝给予她同样的自由去“自私”地做出有主见的决定以拓宽她的视野。双方都意识到缺乏感情共鸣。而这便是年近三十对于一对夫妇所意味的一切。扎根与发展 在三十出头的时候,生活变得不再那么不稳定,而是更加理性和井然有序。我们开始真正地安顿下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开始定居下来过着新的生活并开始新的发展。人们购置房产并十分热衷于事业的升迁。男人们特别关注“成功”。同二十多岁时备受珍视、满怀憧憬的婚姻相比,婚姻的满足感在三十多岁时通常都会减少(对那些还生活在一起的伴侣而言)。与此同时,夫妇们减少了家庭以外的社交生活,并转而关注子女的抚养。最后期限的十年在三十过半的时候,我们面临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已经到了人生的中途。然而即便我们正接近自己的全盛时期,我们也开始看到它的终结之处。时间开始变得十分紧迫。年轻不再,我们一直认为是不存在问题的体力在衰退,长久以来籍以自我定位的生活目的正在消失,凡事无绝对答案所造成的精神困惑-任何一个或所有的冲击都能给这一阶段造成危机。这些思想宣告着35岁到45岁间一个可被称为最后期限的十年期的到来。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与机遇的时期。我们都有机会重新修定前半生籍以界定自己的狭隘的自我。我们中那些充分运用机遇的人将会遭受一场全方位的自我真实性的危机。为了度过这一自我真实性的危机,我们从现在开始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目的并重新评估如何运用我们的资源。“为什么我现在要做这些?我真正信仰的是什么?”无论我们一直在做什么,我们内心总感到某些东西被压抑着,现在需要表达出来。“坏”的情感需要和好的情感一道被认可。迈上这条通往另一半人生的险恶的独木桥令人生畏。我们不可能带上一切去开始这前途未卜的旅程。一路走来,我们发现自己是单独行走的。我们再也不用去请求他人的许可来行事了,因为我们能为自身提供安全。我们必须学会允诺自己。我们偶然发现了天性中那些一直被掩盖着的温柔或刚强的品质。令人伤心的是旧的自我正逐渐消逝。通过接受我们身上那些被压抑的或甚至是不需要的才能,我们准备去重新界定我们的并且是只属于我们的自我契合——不是为了满足文明或取悦伴侣而形成的某种人为模式。开始时这是一个黑暗的过程。但是通过自我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光明并且获得新生。女人比男人更早地觉察到这种内心的转折点。这一阶段的紧迫感常常促使一个女人在35岁时停下来对自己的人生作一个全面的审视。无论她已经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她还是感受到“这是我的最后机会”的紧迫感,并以此来审视那些她已抛弃的选择,以及那些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年龄增长和生理限制将会消失的选择。尽管她对于从何处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未来怀着疑虑和困惑,但通常她享受着一种解脱出来的兴奋之情。一股冲动开始上升。在她的面前有这么多的第一次尝试。男人也会在三十过半时体会到这一阶段的紧迫感。大多数男人的反应是加紧事业的发展。这是我离开原来的工作群体更上一层的“最后机会”了。他再也不满足于当一个忠实的初级主管,一个有前途的年轻小说家,或是一个兼职做点无偿服务的律师了。他现在想进入高级管理层,成为人们所认可的作家,或者一个有着自己的立法方案的活跃的政治家。他怀着些懊恼之情,发现自己太急于取悦他人并且太容易受到他人的批评。他想要打造他自己的事业之舟。 在这个致力于外部发展的阶段,男人们普遍没有意识到那些推动他们前进的更为艰难和重要的问题。35岁时他们所忽视的回顾在40岁时成为对他们的严峻考验。无论他已取得怎样的成就,40岁的男人通常都感到生活乏味、焦躁不安、肩负重担而又得不到赏识。他为自己的健康而担忧。他感到疑惑。“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全部么”?他可能会做出一系列的决定,背离他已确立的人生的根本道路,包括婚姻。越来越多的男人在中年时寻求着第二职业。某些人则自暴自弃。很多男人在四十多岁时经历了一次重大的人生转变,他们的生活重心不再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于自身的发展上。他们性格中更为温柔的一面开始发挥作用。他们开始对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感兴趣。重新开始或安于现状在四十过半的某段时期,我们重新获得了心境的安宁。我们得到一种新的稳定,它带来或多或少的满足感。如果一个人拒绝在中年转型期做出改变的话,那么这种稳定感就会僵化成安于现状。一个停滞不前的人会逐渐地失去安全感和他人的支持。父母变得如同孩童一般;孩子变得像陌生人一样;伴侣疏远你甚至离开你;事业将只不过是一份工作——每一件这样的事情都会使你产生遭受遗弃的感觉。这种危机很可能会在50岁左右再次出现。尽管它的冲击会更强大,但这种震惊也许正是激励安于现状的中年人寻求新生所必需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中年时能够正视自己并找到重新开始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渴望构筑一种更为可靠的生活模式,那么这些岁月也许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对于伴侣来说,他们的个人幸福感陡然骤增,他们现在能够接受这一事实:“我不可能期望任何人完全理解我。”考虑到父母在我们孩童时所承担的重担,我们能够谅解他们了。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离开而自己不会因此崩溃沉默。50岁时,人生洋溢着新的温馨和甜美。朋友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但隐私也同样更加重要了。正如人过中年时经常宣称的那样,这段时期的人生格言是:“别再瞎扯了,该干正经事了”。(谢晓燕译)Unit8TheBusinessWorldasHuntingGroundIII.VocabularyA1.comeby2.zenith3.obliterate4.inthenickoftime5.falsifying 6.slipsofthetongue7.perseverance8.bracket9.onthewatch10.markingtimeB1.demotion2.humiliation3.retiring4.cold-bloodedly5.transparent6.becomingly7.spurred8.prestige9.preferred10.pityC1.D2.C3.B4.A5.A6.A7.B8.C9.D10.BIV.Cloze1.avoided2.brought3.job4.guilt5.insisting6.adventure7.away8.inside9.staffed10.being11.drive12.unjust13.reformers14.therefore15.What16.back17.emancipation18.because19.it20.whenV.TranslationA.工作对于男人来说,生死攸关。通常说来,他踏入社会的最初几年具有决定意义。任何男人到了25岁如果在人生道路上尚未取得显赫的成就,那无论怎么说,都可被视为无药可救了。在这个阶段,他的各种能力都正在发展,他与竞争对手的争斗是一种殊死搏斗。在工作友情的面具下,他密切注视着任何一位同事身上显示出的任何优势,一有优势出现,他就会焦虑不安。如果他关注的这个同事显示出软弱或优柔寡断的迹象,他会立刻加以利用。然而,人仅仅是一台巨大工作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实际上他自己处处受剥削。当他驱使别人时,他首先在驱使自己。他的命令实际上来自上司,由他传达罢了。如果上司偶尔花点时间夸奖他,并非是为了让他高兴,只不过是鞭策他而已,激发他更加卖力。对于从小养成自傲并要人尊敬的男人来说,每一个工作日都不过是一系列无止尽的蒙受耻辱。他明知产品无用却要表现出热情,明知笑话无聊却要放声大笑,他还要讲述并不属于自己的观点。他必须时刻牢记:稍有疏忽就意味着降职,稍有口误就会丢了饭碗。然而女人正是这些争斗的根本原因,并且争斗就在她们眼皮底下进行,而她们却站在一旁,冷眼相看。对于她们来说,上班意味着调情、约会、挑逗和嬉闹,干点零星的“活儿”也不过是做做样子—工作通常无需她们负责。她知道自己不过是在混日子,即便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她必须继续工作,至少她已经做过了多年的美梦。她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观望男人们争斗,偶尔为其中一位斗士鼓掌喝彩,或是鼓励他或是奚落他。在她为男人们冲咖啡、拆邮件或者听他们打电话的时候,她在不露声色地挑选自己的意中人。一旦发现了“如意郎君”,她就欣然引退,将战场留给后来者。B.ThefirstrequirementfortheacquisitionofpowerbythePositiveWomanistounderstandthedifferencesbetweenmenandwomen.Youroutlookonlife,yourfaith,yourbehavior,yourpotentialforfulfillment,allaredeterminedbythefactorsofyouroriginalpremise.ThePositiveWomanstartswiththeassumptionthatsheiscapableofdoingwhatevershewantsto(theworldisheroyster).Sherejoicesinthecreativecapabilitywithherbodyandthepowerpotentialofhermind.Sheunderstandsthat menandwomenaredifferent,andthatthoseverydifferencesprovidethekeytohersuccessasapersonandfulfillmentasawoman.Thewomen’sliberationist,ontheotherhand,isimprisonedbyherownnegativeviewofherselfandofherplaceintheworldaroundher.Thisviewofwomenwasmostsuccinctlyexpressedinanadvertisementdesignedbytheprincipalwomen’sliberationistorganization,theNationalOrganizationforWomen(NOW),andruninmanymagazinesandnewspapersandasspotannouncementsonmanytelevisionstations.Theadvertisementshowedadarlingcurlyheadedgirlwiththecaption:“Thishealthy,normalbabyhasahandicap.Shewasbornfemale.”TranslationofText从业场所犹如猎偶战场埃丝特∙维勒许多妇女在如今的工作场所都占有一席之地:有的当秘书,有的当售货员,有的当工人,有的当服务员——更不用说居住在大学校园里的那些无数热情洋溢的年轻女子,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你甚至可能获得这样的印象:女人的本性已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年轻女子似乎不像她们的母辈那样不讲公平。她们似乎已经决定——也许出于对其受害者的怜悯之心——不再利用男人,而是真心成为他们的伴侣。这种印象是靠不住的。任何女人唯一的终生大事,不过是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而她在其它方面即使选择失误也能承担得起。于是,她要在男人工作或学习的场所找个丈夫。在那种地方,她可以仔细观察和判断她所注重的男性必备的那些品质。对她来说,机关、工厂和大学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婚姻市场而已。年轻女子选择某一特定领域作为猎偶场所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是她奴隶的那个男人,换句话说,就是她父亲的收入标准。高收入阶层男人的女儿会选择大学。这种地方提供了最好的机会,能让她们捕获到赚大钱的男人,从而维持她们曾经享受过的那种生活标准。此外,读一阵子书走走形式,要比临时就业方便得多。家庭不太富裕的女孩子们只好到工厂、商店、公司或医院去工作一段时间——但仍抱着同样的目的。没有一个人打算长久守着那份工作。她们只工作到结婚为止——即使苦不堪言,最多只工作到身怀有孕。这就给女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有利地位:如今结婚的妇女“为了自己所选择的丈夫”放弃了学业或工作——这种“牺牲”就导致了丈夫的义务。所以,女人工作和学习时,只是在数据统计中起到充数的作用,而且比以往更加令人绝望地奴役男人,因为教育和职业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意义截然不同。工作对于男人来说生死攸关。通常,他生涯的最初几年具有决定意义。任何男人到了25 岁,如果在事业上尚未取得成就,几乎会被认为毫无希望。在这个阶段,他的各种能力还正在发展之中,他与竞争对手的较量是一场殊死搏斗。在工作友情的面具下,他时刻注视着某个同事可能会显示出优势的迹象,一旦出现这种迹象,他就会焦虑不安。如果这个同事显示出软弱或优柔寡断的迹象,他会立刻加以利用。然而,男人只不过是一台巨大工作机器上的一个小轮齿,他自己其实是处处在受剥削。他在驱使别人的同时,更是在驱使自己。他的命令实际上来自上司,由他传达罢了。即使上司偶尔花点时间夸奖他一番,也并非为了让他高兴;那只不过是鞭策他、激发他更加卖力而已。对于从小养成自傲并享受荣耀的男人来说,每天上班都意味着要不断蒙受无休止的耻辱。明知产品无用,他却显出饶有兴致;明知笑话无聊,他却忍笑不止;明明不是自己的见解,他却要表述一番。他时刻不能忘记:稍有疏忽就意味着降职,稍有口误就会断送了职业。然而女人,她们是这些较量的根本原因,而且较量就在她们的眼皮底下进行,她们却袖手旁观。女人上班意味着调情、约会、挑逗和嬉闹,干点少量杂“活儿”只是做做样子——工作通常无需她们负责。她知道自己不过是在打发时间,即使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她不得不继续工作下去,但至少她已经做了多年的美梦。她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观看男人们角斗,时而为其中一位斗士喝彩,或是鼓励他或是奚落他。在为男人们冲咖啡、拆邮件或者听他们打电话的时候,她不露声色地挑选自己的意中人。一旦发现了“如意郎君”,她就欣然退出,将战场留给后来者。大学教育的情况也是这样。美国的高等院校招收的女生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能够完成学业的还不如二战以前那么多。她们愉快地坐在课堂上,为自己设计春天的衣装;她们在课间与男同学打情骂俏。她们在解剖室里摆弄尸体总是戴着一双透明的橡胶手套,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鲜红的指甲;而她们男同学却意识到自己的整个未来吉凶未卜。如果一个女人戴着订婚戒指离开校门的话,那么她等于获得了学位;而男人获得毕业文凭的时候,只是刚刚起步。拿到学位毕竟容易——你只需死记硬背。有几个主考人能够说得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什么是徒有其名?然而,男人还得要懂自己的专业。他以后的成功取决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他将来的声望就寄托于此,而且其他人也经常依靠这个过日子。女人无须如此拼搏。如果她中止学业,嫁给一位大学教师,无须努力就已经取得了丈夫那样的水平。作为工厂老板的妻子,她会比自己的丈夫更受人尊敬(而别人充其量只能在这家工厂的装配线上干活)。作为妻子,她和丈夫一样,始终享有同样的生活标准和社会地位。她不必做任何事情,便可以保持这些东西。正因为如此,成功的捷径往往就是嫁给一个成功的男人。赢得这样的男人,她无须通过勤勉、抱负或毅力——只要有迷人的外表就行。我们已明白,训练有素的男人对女人的长相有什么样的要求。最出色的女教官轻而一举地便可抓获男性中最成功的斗士。所谓的“漂亮”女人通常自童年时代起就过着安逸的生活,因而无须像别人那样去开发智力。(智力只有参与竞争才能开发出来);由此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成功男人往往娶的是极其愚蠢的妻子。(当然,除非你把女人引诱男人的本事视为睿智的艺技)。几乎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的是,一个真正成功的男人,不论是公司经理还是金融家,不论是船运大亨还是管弦乐队的指挥,事业达到顶峰时,会娶一个漂亮的模特儿——通常作为自己的第二或第三任夫人。继承祖业之财的男人经常会把这种超级女郎娶作第一任夫人——尽管几年之后她会被另一个女人所取代。然而,一般说来,模特儿都是一些受教育很少的女人,她们甚至连中小学都没有读完,她们除了长得漂亮,能在镜头前摆姿势之外,在结婚之前,什么事情都不做。但她们长得“漂亮”——这就是她们致富的潜在资本。女人一旦捕获了自己的男人,便会“为了爱情而放弃事业”——或者,至少她会对男人如是说。毕竟,他不可能感到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她,使其免受考试的煎熬之苦。他却宁愿陶醉于爱情“无法折衷” 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是女人为男人假装表现出来的。他这样想,天知道,或许她本来可以成为一名著名的外科医生(或是著名的芭蕾舞首席演员,或是出色的新闻记者),而她却为了自己放弃了所有的一切。可他永远不会想到,她更愿意做一个著名外科医生的妻子,不必上班也无须承担责任便可拥有他那样的收入和地位。因此,为了弥补她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他决心让她在自己的身边过上尽可能舒服的日子。其实,西方工业国家的女学生中,有一小部分人(占10%—20%)的确在婚前取得了学位。除偶有例外,她们通常不太引人注目,在校期间没有找到将来能够供养自己的合适之人。但学位会使她们的市场价值自动升值,因为某些类型的男人认为,如果妻子有学位,他们就感到信心十足——不过他们自己也得有学位。如果这样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对他感兴趣的话,这明显证明他本人聪明。假如这位才女碰巧又很性感,他会乐得忘乎所以。但这种情况持续不了多久。即使是女医生、女社会学家、女律师也都为了她们的男人“牺牲”自己的事业,或者至少将事业搁置一边。她们隐退到郊外牧场住宅,生儿育女,养花种草,添置平常的家当。几年之间,新的闲情雅趣抹去了那点靠死记硬背学到的“专业知识”,她们变得和左邻右舍那些女人一模一样。(雍毅译)AdditionalworkI.IdiomStudies1.bodyandsoul2.breadandbutter3.breadandwater4.byhookorbycrook5.ifsandbuts6.oddsandends7.prosandcons8.upsanddowns9.rankandfile10.toothandnailII.VocabularyExpansion1.C2.B3.A4.C5.B6.B7.C8.D9.A10.BTranslationofFurtherReading你们男人还想兼而得之!贝蒂∙温斯顿∙贝我原以为八十年代的情况会有所不同,尤其是经过六十年代的革命。那个年代,我们经常听到有些黑人男性叫嚷说,黑人女性应该跟随其“君王”身后十步之遥,为革命生儿育女。我原认为在八十年代黑人男女间的性别之战已宣布停火协议,我们已经达到或正在努力达到平等相处的阶段。然而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我所期望的实在是太多。我虽不敢以同一笔调描绘所有的黑人男性,但总觉得他们中有一些人——何止一些—— 出于只有他们自己和上帝才明白的原因,认为有必要谎称并装作自己喜欢独立的女性。他们最初便如是说。然而随其关系的发展,令人痛心的明显事实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是那种既能挣钱养家又能做饭、打扫卫生并随时伺候男人和孩子的女人。这些新型类男人希望女人办事能说会道、言辞有力——但关起门来对他们笑脸相迎、百依百顺。我就是一个独立的女性。我要告诉任何人,我母亲以及与她同代的许多妇女为操持家务养活家人所做的一切我是不会去做的,我不图爱也不图钱。每当遇到向我表达爱意的男人,我会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甭想让我擦窗户。我不爱做家务。我不爱做饭,而且一想到得跟在一帮孩子和某个母亲生的这个儿子后面收拾烂摊子,我肯定无法亢奋。假如某个男人想找一位每晚都能把钱给他赚回家的人,我绝对不是他的梦中女孩。现在,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每个男人都喜欢的那种女人。不过,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我还是我。我会每天高高兴兴上班,帮家里赚钱,这样我和丈夫可以把我们的收入积攒起来以便时而能下饭馆,每年还能外出旅行几次,还可以花钱请个愿意(或需要)打工的保姆为我们做饭、打扫房间、洗衣服。令人惊讶的是,我的态度并没有让太多的男人扫兴——实际上,男人们对我的诚实和独立性似乎兴致勃发。我的前夫就是这样的典型。我俩刚开始确立关系的时候,他对我山盟海誓地说,我正是他所需要的那种人。他说从来没有见过像我这样的女人——聪慧、风趣、受过教育、自食其力、看上去顺眼。他还说,他感到兴奋不已,我居然“选中”了他。起初,一帆风顺。然而,我为写第一本书而私下签了一份合同,不久他便满嘴脏话。原来我心爱的丈夫对我的成功有点儿嫉妒。在这之前,我以为他竭力侮辱我,在朋友和同事面前贬低我,是为了获得某种变态之乐。记得有一次,他无缘无故地站起来,当着我儿时的朋友及其丈夫和孩子的面,大骂我是“蠢猪”。他现在已发表了一篇小说,在我看来,他是个优秀的作家,驾驭英语的能力高超娴熟。可我写的书和我挣的钱似乎正好促使他发作。毫不奇怪,书还没有出版,我们的婚姻就结束了。假如我婚姻中所发生的事情是个别情况,我的结论或许是,那仅仅是“我的问题”——我们女人往往会这样想。可此事无独有偶。在我周围的女性朋友中,过去和现在都有与言行不一的男人分手的情况。我的一位朋友,几年前嫁给了一位与之约会一年之久的男人。那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或者至少她和我们都这样认为。她和她丈夫都是有才能和进取心的成功人士,他们似乎对生活有同样的追求。她说,他们初次见面时,他对她说,他不仅爱她的身体,也爱她敏锐的头脑。可没过多久,事情就很清楚了,对付她的头脑,他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要让她没有头脑。她说,丈夫要她白天浑身是劲,夜里百依百顺。经受了许多辱骂和虐待之后,她终于离了。令人欣慰的是,她对丈夫那些疯狂行为的痛苦记忆没持续多久。现在她恢复得很好。八十年代的男人们说,他们所要的是身体强壮、精力充沛、聪明而独立的女性。他们声称想要自己的妻子多朝前迈进,但他们真正的用意是我们女人应该加倍干活,但又不要忘记我们的家庭义务。女人花时间照顾孩子、打扫房间或为一家人做饭的时候,经常没有人去注意。她辛辛苦苦干了一天活之后,不管有多累,还指望她去承担这些责任。可是,当男人一个月花一次时间照顾孩子、做饭或打扫房间时,他们表现出来的样子像是应该得个奥斯卡奖。 钱也是一个令男人们感到困惑的事情。比如,有些男人说,如果我们女人想真正获得解放,我们就应该愿意在吃饭或在城里的娱乐场所过夜生活时偶尔单。当桌旁有服务员或他人在场,女人拿过钱包抽出现金或信用卡时,许多这样的男人经常是闭口不言。这一事实说明,他们对妇女解放并没有做好准备。他们并不介意女人买单,但更希望女人把钱从桌子底下偷偷塞给他们,女人以前就常常这样做。还有一些口是心非的男人声称他们能够善待比自己挣钱多的女人。起初,一切正常,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有些男人便开始觉得“仅仅因为”他们是男人,他们就必须控制自己女人的钱,当类似私人财务经理。他知道,她聪明得足以赚钱,但他认为她不足以明智到知道如何花钱、投资或理财。“你果真买得起吗?”,这是个常问的问题,但却很少是出于关心女人的财力才问的。他明知她买得起,可他宁可认为她买不起。许多这种男人喋喋不休地说,如果我们女人要求平等,就应该为他们买礼物,因为据称他们常为我们买礼物。送礼物到是不错,可对女人却是双刃剑。有位歌星常提起如何为其夫买礼物的经历。当时他感激地接受了礼物,可她说没过多久,那个男人便无耻地对她说,他岂能被收买——他不是待售品。当然,有些男人似乎以为成功会自天而降——无需苦干和耗时。我见过男人狂追女人的情景,他们明知女人很忙,可如果那妹子拿出约会簿看是否有空,他们便气得不像个人样。这些女人说,她们已厌倦于感到内疚和尽力向那些笨蛋解释她们要写完报告或要参加会议因而无法就此悠然同去吃饭。女性解放对男人有利的时候,男人们都表示赞同。然而,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却是,男人不想承担义务时才鼓励我们去独立——让我们思想开阔到足以接受“开放型关系”这种说法。但如果跟他们也来这一套,那我们就会自找麻烦。你试着对他们说,“好吧,宝贝,我也不想承担义务”;或者先发制人还要好。他们突然已决定仍爱你,想过平静的生活。他们有嫉妒心,还指责我们“利用”他们。那些声称要和女人坦诚相见的男人又如何?对于许多男人来说,坦诚相见意味着他们想要公开谈论自己以往风流韵事的自由,包括与多少别的女人睡过觉或让多少别的女人堕过胎等涉及到他们与女人之间暧昧关系的细节。作为回报,这样的男人经常要求女人全部讲出她们的事情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不幸的是,许多姐妹所发现的是——通常在遭受毒打之后或者在激烈的争吵中把过去的性经历说出来的时候——许多男人受不了这样的坦城相见,尤其是性生活方面的坦诚。许多男人似乎仍然接受“圣女—荡妇现象”。他们仍然认为,自己的过失有情可原,因为人人皆知,“男人总归是男人”。然而,女人,尤其是自己的女人,应该是清白的,她们应通过某种方式,或许通过耳濡目染,本能地知道如何在床上伺候男人。男人在生活和表现中通过许多其它途径向女人发出混杂的信号,其言行表明他们的确想兼而得之。他们要我们开车——但又坐在后座指手划脚。他们通常所要的是一切照旧。然而,这只是一枕黄粱。黑人妇女如同其它种族的妇女们一样,正在使自己的思想和躯体从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妇女们越来越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生命,去破译男人的混杂信号并接受男子汉大丈夫的奇思怪想。相反,许多已成为或希望成为杰出成功者的女性正在接受这样一种事实,成功的代价也许就是暂时的孤独,即使如此,这种孤独也是相对的,因为我们中许多人已经认识到,拥有一个男人并非是生活的全部。(雍毅译) Unit9WhyDon’tWeComplain?III.VocabularyA.1.irksome2.virile3.apathy4.moan5.inarticulated6.consign7.trivial8.bellicose9.suspend10.cowardlyB.1.unobtrusive2.impervious3.bellicose4.telltale5.deferentially6.mumble7.fortify8.cordiality9.blurred10.unconscionablyC.1.D2.A3.C4.B5.C6.C7.A8.B9.A10.CIV.Cloze1.with2.outlook3.for4.touch5.expectations6.Instead7.occasion8.responsibility9.improving10.view11.first12.specific13.aside14.By15.complaining16.loses17.compliments18.recognize19.friend20.inIV.TranslationA.我想,大部分美国人显然不乐意在小事情上坚持他们自己的意见,这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科技、政治和经济权利集中的年代,我们越来越感到无助。多少年来,美国人感到屋子里太热了或太冷了,都是自己起来,自己修理。而现在呢,都是打电话请水管工、电工或修炉工来修理。这种自己解决自己需要的习惯,显然与美国家庭典型的自信心有关,阅读美国文学的人都熟悉。随着科技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对物质环境直接负有责任。我们受制于外界环境,不仅是空调坏了,连火车里太热,都显得无可奈何。空调坏了,专家可以修理;而火车太热,专家也是没办法的。这些区别,也会随着我们渐渐地麻木不仁,而慢慢消失。与此相关的是,我们对政治的淡漠更是臭名昭著。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每年都要耗费越来越多的人力去喂饱边远地区庞大的驻军;对设定我们未来的事件该怎样发展,我们也越来越没有说话权利。随着这种个人权利的异化,尽管政府对我们的控制日益加强,我们也会无可奈何地接受强权政府的政治统治。B.Moreoftenthannot,wemayfindthat“Complainingis,likeair,prevalentintheprofessionalworld”.Thenwhatiscomplainingafterallandhowtomakeitand measureitsprosandcons?“Complaining”,asitis,isanattitudetoventone’sinnerdiscontent.However,whenweintendtoshowthedissatisfaction,ourpurposeisnotjusttoaimatthisintentionbuttohopetheotherpartycouldmakesomeimprovementstobringnewsatisfaction.Therefore,themoodisakeytoeffectivecomplaining.Inspiteofthefactthatitisimpossibleforustopreventoravoidcomplainingeffectively,weabsolutelyhaverighttochooseappropriateattitudebyourselves.Therightmoodcanhelpusfindtheoptimumbalanceofrightperson,rightthingsatrighttimebetweencomplainingandeffectively-achievedresults.Aslongaswetryourbesttocontrolthepassivemoodbylookingatthingspositively,aslongaswemeasureitinthelongrunandarenotmisledbythecurrentsmallbenefits,theprinciplesof“complaining”willbeformedinourmind,bywhichwecaneasilyexpresstheinnerdissatisfactiontotherightpersonatrighttimeforacertainthing,whichwillleadtoasatisfactorysolutionofproblemstoachieveeffectivecomplaining.TranslationofText我们为何忍气吞声小威廉·F·伯克利这是整趟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上最后一个座位,我已经无法向回走。可怎么呼吸是个问题。外面的气温已经降到零度以下,而车内的温度却在85华氏度上下。我脱掉大衣,几分钟后,连夹克也脱了。这时,我发现车里不少乘客只穿着白衬衫。很快,我的手就不由自主地松开了领带。列车隆隆地驶过威斯彻斯特县,从车厢一头到另一头,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可是没有一个人抱怨。我看见列车员出现在车厢头部。“检票了,检票了,请把票都拿出来!”我想,要是在民风剽悍的年代,乘客们一定会抓住列车员,把他绑在暖气正上方的座位上,让他也尝尝他的主顾们受的苦。现在,列车员拖着步子从过道走来,挨个查票,打卡。没有人对他说一句话。看着他朝我的座位走来,我深吸了一口气,决心做点什么。“列车员,”我叫住他,语气颇为严厉……可是我刚一开口,正在看报纸的邻座就不耐烦地抬起头,直瞪着我,眼神沮丧,充满怨忿:有什么重要的问题,我非要在这时候冒一句,把他从迷糊中吵醒?我被他的目光给震住了。找麻烦又不引起注意,这我可不在行。于是我咕哝着,问了一句什么时候能到斯坦福德(我甚至都没问是在我们脱水之前还是之后到,反正脱水是早晚的事)。得了回答,我便继续看我的报纸,把额头上的汗水抹了又抹。列车员若无其事地从过道中穿过,两边是80个大汗淋漓的自由的美国公民,可是竟没有一个人要他解释为什么这节车厢的乘客得忍受高温的折磨。如果户外是85华氏度,车里空调又坏了,那么人们确实无能为力,显然,除了自认倒霉,什么也干不了。但是,当外面滴水成冰,车内却被调到了85华氏度,那可真得什么人费一番脑筋才能做到。要么是哪个阀门拧过了头,要么是炉子里燃料太多,再不就是温度控制器出了毛病:不管什么原因,这个问题都很容易解决。只要关掉暖气,让外面的冷空气进来就行了。这一切再明白不过了。让人不明白的是,我们美国人都怎么了?几周前,我和妻子在一家大影院看电影,我对她说:“这画面不清楚呀。”“别吵。” 妻子说。我听了她的吩咐。可是几分钟后,我又忍不住旧话重提,语气越发不耐烦。“很快就会好的。”她忧心忡忡地说(她宁可变瞎,也不愿看见我偶尔当众发一次脾气)。我继续捱着。画面只是有些模糊—-并没有模糊到走样,但确实是模糊了。我的视力是20比20,我想这也是放映厅里大多数观众的视力。于是,我不断地吓唬妻子,直到第一卷胶片放完时,她终于被我说服,承认画面不清楚,而且这事很让人讨厌。然后我们冷静下来,猜测可能发生的情况:猜测一,影院的某位管理人员很快注意到画面的模糊并纠正了错误;猜测二,坐在后排的某个观众为此抱怨,也就代表了我们坐在前面的人;猜测三,放映厅的观众随时有可能爆发出一片嘘声,跺脚声,那时恼人的模糊画面就会引起高度注意。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电影结束了,跟开始时一样,画面就是模糊不清。走出影院,我们不得不百般扭曲自己的脸,才能让眼睛适应突如其来的正常聚焦。我认为,在这次事件中每个观众都受了影响,这样说不足为过。我还敢保证,每个人都在指望别人主动去找经理。再说,就算我们认为模糊的画面不会影响观看整部电影,也一定会有人义愤难当,拍座而起,一股脑儿道出他的不满――这样想甚至也没错。但是注意了,没有一个人这样做。而之所以没有人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美国人越来越急于表现出谦逊的样子,我们不愿意出声,在要求自己的权利时也犹豫不决;我们担心自己的理由不够正当,或者即使正当,又太含糊,再或者既正当也不含糊,但是与挑战权威的恐惧比起来,这理由仍然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宁愿坐烤箱,宁愿忍受剧烈的头痛,也不愿张一张嘴,“嘿,我告诉你”,当面说出我们的不满。这种被动地顺从﹑轻率地接受一切的倾向,值得我们关注――而且是重点关注。我自己偶尔也能鼓起勇气去抱怨,但正如我说过的,我做不到温和地抱怨。我内心非常强烈地希望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希望群情激愤的时候有人能代表我得利益站出来挑起大梁――只有当刺激达到特定的程度,它的影响同时让我神经紧张,心生厌恶,情绪激动时,我才会勃然大怒,鼓起勇气,底气十足地一吐心中不快。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我就会情不自已。我额头冒汗,热血沸腾,变得极端尖酸刻薄,咄咄逼人;我蓄势待发,准备着最后一决高下。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为什么我(或者车厢里其他任何一名乘客)就不能对列车员说,“先生――”我收回这个称呼――它听起来有些讽刺――“列车员,能劳驾您把暖气关掉吗?我已经热得不行了。事实上,我都会感到很热,每次温度达到85华氏――”最后一句话就算了。只要说你热得不行就够了,让列车员自己去揣测原因吧。每当新年来临,我都会下一番决心要和我心里的胆小鬼斗一斗,并且发誓,以后只要在适当的场合,为了自己的权利,也为了社会变得更好,我一定要心平气和,大胆地讲出来。去年除夕到来时,我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因为就在除夕那天早上,我为了一杯牛奶,竟然叫了那女招待三次。等她终于把牛奶送来时,我以已经吃完鸡蛋,不想再要了。可是我却没有足够的男子气叫她把牛奶端走,而是像个懦夫一样生起闷气来,故意把牛奶留在那一口也没喝――虽然后来我还是付了牛奶的钱,而我本可以跟老板娘说明原委,不必为此付钱的。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刻,早上余怒未消,新年决心的冲动又一如既往地怂恿着我,于是我信誓旦旦。从今以后,我要战胜自己的怯懦,战胜那可鄙的得过且过的惰性。我要像一个男人那样,对我们时代任何不必要的烦恼说不。48小时后,在佛蒙特州的皮考峰上,我站在一家滑雪用品维修店里排队。我只需要借一把螺丝刀,花一分钟把滑雪板上一处松动的接口拧紧,就能开始滑雪了。柜台后面有两个男人。一个正在专心致志地为排在最前面的年轻女士服务,满足她繁琐的要求。显然他一时半会还抽不开身。另一个――他的同事叫他“吉格斯”―― 一个中年男人,正坐在椅子上,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和同事聊天。我的脉搏就像一个计时报警器,越跳越快。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瞪着那个无所事事的店员,希望他能感到羞愧,开始工作。可是对我无声的谴责他无动于衷,继续和同伴闲聊,厚着脸皮把6个一心急着去滑雪的好人晾在一边。突然,我想到了我的新年决心。此时不说,更待何时。我走出队伍,来到柜台前。我要控制住自己,于是我用指甲掐着手掌心。可是我的努力并没有完全奏效:“如果您有空的话,”我冷冷地说,“能麻烦您递给我一把螺丝刀吗?”工作停止了,每个人都把目光转向我。我感到一阵羞愧,每当众人好奇﹑怨愤﹑不解的矛头一齐指向我时,我就会有这种感觉。可更糟的还在后头呢。“对不起,先生,”吉格斯恭恭敬敬地说,“我不能走动。我的心脏病刚刚发作过。”他话音刚落,一声巨大的呼啸声就从天而降。我们大吃一惊,都向窗外望去,只见在商店与上山吊椅之间的那积雪覆盖的院子里仿佛突然刮起一阵龙卷风。转眼间,出现了一架巨型军用直升机,盘旋降落在院子里。两个人抬着一副担架从飞机上跳下来,冲进商店,把那名店员抬放到担架上。吉格斯跟同伴道了别,随即被迅速抬出商店,送上飞机,上天,着地――这是我们后来知道的――最后被送到附近一架军用医院。直升机走了,我勇敢地抬起头――只见众人对我怒目相向,简直要把我生吞活剥。我记下了这次事件,权当是一次演练。当我在飞行途中写下这件事时,我的纸正好用完了,需要从放在腿下的公文包里再拿一些。在这之前,得先把我腿上的空午餐盘拿走才行。这时,我叫住了从过道走来的乘务员,她两手空空,正要去厨房取午餐给前排还没用餐的乘客。“请您把我的盘子拿走好吗?”“稍等,先生!”她一边回答,一边坚定地继续朝前走去。其实,她反正是去厨房,顺便把我的空盘子收走最多也就花两秒钟,不会耽误她给前面的乘客送午餐,我该告诉她这些吗?或者我应该提醒她,不到一刻钟前她才通过麦克风殷勤地对乘客们说――那些词儿肯定是领着高薪的航空公司公关顾问想出来的――“如果我和弗兰彻小姐能为您做任何事使您的旅途更加愉快,请让我们――”没纸了。我认为,大多数美国人不愿在小事上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一值得注意的现象与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感到无能为力有关。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技术泛滥,政治经济集权化的时代。对于过去一代又一代美国人,如果感到太冷或太热,他们会站起来,自己动手解决。而现在,我们只会打电话给管道工,电工或者暖气工。显然,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与已经成为美国家庭特征的,并为美国文学的读者所熟悉的那种自信不无关系。而随着生活被技术所主宰,我们对物质环境不再承担直接的责任,而是习惯于对环境表现得无能为力,不仅对损坏得空调,而且对整节闷热的列车都爱莫能助。维修空调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付闷热的车厢则根本不需要他们。但是如果我们畏畏缩缩,袖手旁观,两者之间也就不存在区别了。众所周知的﹑我们对政治的冷漠是另一个相关现象。每年,不论时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公民个人的权力总是不断被抽走,在遥远的地方汇集成巨大的权力中心。对那些决定我们未来的事件,我们的发言权越来越少。由于这种个人权力的异化,人们渐渐对一切听之任之,正是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接受了一个权力巨大的政府对我们进行政治上的统治,并且这种控制还在不断加强。一份全国性新闻周刊的编辑几年前告诉我,在他的杂志社,只要对某篇社论所持立场表示反对的来信达到十二封以上,编辑部就必须召开全权代表会议,重新讨论编辑方针。“愿意抱怨的人,或者说愿意表达自己意见的人已经不多了,”他向我解释说,“所以我们觉得十二封心应该能代表成千上万的读者没有讲出来的想法。”他还说,在过去十年里虽然杂志的发行量不断增加,读者来信的数量却明显减少了。 如果我们的声音最终变得沉默,如果我们最终压制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抱怨的本能,不论这桩烦心事是大是小,我们只会变成一群毫无感觉的机器人。我们后来知道,1959年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第一次来到这个国家时,他事先做好了准备,以为美国民众会表现出对他极度反感;可是他随后惊喜地发现,并在回国后告知国人,他在美国受到了极为热情友好的接待,当然除了“一小撮举着可恶标语的法西斯分子一直跟着我,真该用马鞭抽他们一顿”。这样说可能有些疯狂,但我还是要说,如果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冬天最冷的时候,列车里的温度不会一路飚升到85华氏度还没有一个人抱怨――反对的标语应该多得多才对。(范若恩译)AdditionalworkI.IdiomStudies1.turnourbackon2.handoverfist3.madehisbloodboil4.undertheheelof5.theappleoftheeye6.braindrain7.saveface8.rubshoulderswith9.stepontheirtoes10.herpoundoffleshII.VocabularyExpansion1.A2.D3.B4.B5.B6.A7.D8.D9.C10.CTranslationofFurtherReading埋怨的艺术卡罗林·瑞戈想吃晚饭你得等上三刻钟,吃的时候菜已经冷掉了——吃到嘴里的还不是你刚开始点的菜。那件适合机洗且经过缩水处理的T恤衫(标签上写明是该款T恤“不会缩水”)洗过之后大小宛如餐巾。车买了才一个月就没法骑了,车商说根据规定不能保修。生活中的烦恼比比皆是——有些像温情的雨滴般坠落,另一些则好似冰雹狠狠砸在我们身上。我们尽己所能躲开诸多烦恼,可还是不胜其扰。一但遇到麻烦,我们往往可以预见会作出以下反应:很多人——也许是大多数人——尽管啧有烦言,却不得不接受现实。我们面对难以下咽的食物会发发牢骚,可终究还是吞下肚去。我们将缩了水的T恤衫塞进抽屉,发誓再也不会拿着商品目录去买这买那了。我们心有不甘地看着支票簿,为支付那些子虚乌有的维修费用而郁闷不已。 有些人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在1976年上映的电影《网络》中,那个癫狂的新闻播音员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生活在地狱般疯狂的世界里,所有人都不愿意继续这样的生活了。在办公室里,若要等待预约叫号,我们会冲着前台小姐大喊大叫,她们也真够倒霉的。在饭店里,我们惹是生非,引得周围的人都纷纷凑过来看热闹,真是出尽了洋相。在商店里,我们因为销售员招呼不周而与其理论。我们可能注意到在这些事情发生后,朋友们就不大情愿陪我们一起去公共场所了,不过呢——我们这样做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老实人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老实说——性格懦弱的人活得并不如意。不过那些整天吹胡子瞪眼外加脾气火爆的人也不会讨人喜欢。选择懦弱或过激这两个极端的人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抱怨方法,具体说就是那些可以鼓舞沉默的羔羊并使野蛮人得到教化的东西——这不失为一门优雅的艺术。有效抱怨并不是虚情假意地赔不是。有效抱怨不代表要傻乎乎地要去提出抗议——“哦,不好意思,我根本没点过乌贼和洋葱”——然后灰溜溜地离开。有效抱怨也不是通过不分青红皂白的咆哮而试图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有效的抱怨者们做起事情来都实事求是并充满自信。自信并不是挺起胸来说:“你知不知道我是谁?”——这种行为只会让所有人都想给你点颜色看看。自信也不意味着要大喊大叫或者是咄咄逼人——这样做只会让想帮帮你的人对你敬而远之。自信是指清楚地向别人表明你对自己合理的诉求是心中有数的,并且这些要求可以得到满足。通常人们在交往中都互相尊重,这点没有问题。合理的要求往往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千万不要低三下四,也不要解释什么。你只要自报家门,说明问题并表达你的愿望。要始终做到彬彬有礼,立场坚定。你也许会说:“我的车在你的维修点已经放了三天了,但是机械师甚至连看都没有看一眼。”“我想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能开始修车。”话就这样点到为止。他们也没有义务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不要说“不好意思,这事麻烦你们了,不过……”或者“嗯,我其实还是在等……”之类的话。毕竟你只是要找人解决问题。你根本没必要道歉。如果你的问题需要即刻回复,最好亲自投诉。作为个体的活生生的人需要具体的人际交往方式。相对而言,电话投诉的效果就要差很多。电话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听者无需和你面对面沟通,这样你的问题就更容易被人互相推诿。千万不能搞错投诉对象。投诉中最不爽的经历就是要和店员或者前台打交道,而他们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让你抓狂不已。抓狂于事无补;那个让你抓狂的人或许和你的问题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要你去找真正负责的人,你还得把和店员说的话向他再重复一遍。所以要明确一点:你首先就要去找那个能帮你忙的人——经理或是主管。如果你的问题不需要立即回复,写投诉信也许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投诉信应该言简意赅,实事求是,切中要害。如果你新买的吸尘器无法使用的话,别用大量篇幅来描述你的舅舅乔是怎样尝试修理而未果的。如果是亲自去投诉的话,要确保接听电话的人是真正的负责人。下面是一封规范的投诉信。·安妮·卢布琳小姐经理米歇尔电器公司佛朗特大街80号迈阿密牛顿市02159亲爱的卢布琳小姐:第一部分:把问题说清楚。摆事实,讲道理,并说明情况。8月6日 ,我在你们店里买了台珀马-酷尔牌冰箱(随信附上发票)。冰箱搬回家用了两周,由于无法正常运转,我不得不三次致电你们的维修部门。安装好了以后,冰箱运转正常,不过此后它频繁自动关机,造成食物变质。我打电话给维修部门,却没有立即得到回复。我第一次给维修部打电话是在8月10号,我足足等了两天维修人员才上门。第二个电话打了以后又过了三天,也就是在8月15号才来了个维修工。冰箱在8月20号又罢工了。我打电话来跟你们咨询下这个最新的故障,但是你们始终没有就此作出回复。第二部分:要充分表明你对这家公司的信任,同时相信收信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软化”收信人的态度。十五年来我一直很满意米歇尔家电公司的产品,所以看到贵公司缺乏专业水准的服务和有失水准的产品时我颇感意外。我以前从贵公司买过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我认为你们非常重视和顾客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且我也确信你们希望我对刚买的产品表示满意。第三部分:清楚地表明你希望厂家为你做些什么——修理、更换或者干脆退货。你们的修理部门起初认为这台冰箱只需要进行一些小修小补,但其实没人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我觉得它设计上有某个重大缺陷。我不想再费神去修理它了,这点你们应该不难理解。基于上述考虑,我希望贵公司可以在本周末(8月30日)之前帮我换一台相同型号的冰箱。在派人过来之前请与我电话联系。此致珍妮丝·贝克附言部分(读者总会关注这一部分):重申你希望该问题何时能得到妥善处理,以及问题一旦没有解决你会采取什么行动。附言:我可以肯定8月30日之前问题能得到解决。届时如果有缺陷的冰箱还未得到更换,我将把这一情况反映到消费者协会。值得注意的是:附言中只是说明问题没得到解决你会如何应对。换言之,你给对厂家进行了善意的提醒。这显得合情合理,令人心悦诚服。若仅仅是因为无法全额退货就扬言要放火烧掉店家,这种威胁既不合理,也不足信——如果别人对你的话信以为真,你将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比较可取的方法就是发出警告说要把欺客的店家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比如消费者协会)。不要动不动就说“咱们法庭上见”之类威胁性的话。这种现象很普遍,但是非常空洞无力。一纸冷冰冰的诉状会招致更多的麻烦和更高昂的费用。其实很多问题都没必要诉诸法律。另外,很多地方都设有微型诉讼案法庭,在这些法庭上可以听证一些涉及金额不大的诉讼。这类法庭所法律术语并不复杂,也不会启动繁复的法律程序,甚至连律师都不用请。店家或商家往往会和你庭外和解,而不是到微型诉讼案法庭解决问题,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的要求必须合理。无论你采取电话投诉、亲自投诉或信件投诉,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仅仅投诉一次也许根本不奏效。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不间断地投诉,而且要向同一个人投诉。如此一来,接诉的人会不胜其烦,进而出面解决问题,他们此举的目的也是为了尽快打发你离开。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世界上不再惹得我们心烦意乱。到那时,烤面包机会解体,商店也不会向消费者乱开空头支票了,购物单上也会显示未购买的物品的清单。你可以信赖它——因为它是投诉的依据。这样一来,你可以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投诉。(夏威译) Unit10TheVirtuesofAmbitionIII.VocabularyA1.constellation2.outmoded3.shorn4.intractable5.fantasizing6.inculcate7.slyly8.blatant9.sham10.rancorB1.posterity2.superfluous3.obtuse4.pharisaical5.incommensurate6.inextricable7.ardent8.satiation9.partial10.alleviationC1.C2.B3.B4.D5.A6.A7.C8.A9.B10.CIV.Cloze1.way2.inner3.picture4.regardless5.assertive6.self7.thinking8.desire9.service10.resourceful11.top12.with13.date14.arise15.thrive16.move17.forefront18.otherwise19.on20.aheadV.TranslationA.如果说抱负是社会的支柱,凝聚了很多各种不同的元素,似乎有点夸张,可是也并不太过分。如果没有抱负,社会的基本元素似乎就会各分东西。抱负,与纯粹的欲望的幻想不同,它意味着一个健康的社会决不能缺少的、要达到社会和个人目标所需要的努力和原则。抱负与家庭密切相关,因为男男女女不仅是为了家庭而工作,而且夫妇双方通常都希望对方胸怀大志,还要为孩子孕育最有抱负的理想。可是,如今由于随时都节育,再加上通货膨胀——不生孩子的一个很好的经济借口,要想拥有子女本身几乎就是一种抱负。最后,尽管抱负曾经主要是君主和贵族涉及的领域,可在最近一些时候,抱负日渐蔓延到中产阶级的领域。从为建设明天这个意义上来说,抱负与未来是密不可分的。工作、节省、计划,这些抱负的日常内容,一直是新兴的中产阶级的明显标志。对抱负的攻击并不是偶然地对中产阶级和其所代表的东西的攻击。不管怎样,中产阶级为美国社会做了很多工作;而且从一开始,中产阶级就一直雄心勃勃。B.Ifyouarethekindofpersonwholooksatotherpeople’slivesandwondersabouthowgoodtheirlivesareandfeeldejectedatyourown,thenyouprobablyneedtotakethingsinyourownhandsandchange.Alargenumberofpeopledothesame workdayinanddayoutandareextremelyhappywiththat.Butifyoufindyourselfthinkingabouthowyourpotentialisbeingwastedandsomewheresubconsciouslydesiremoreactionandthrill,thenyouneedtoshakeyourselfintosomepositiveaction.Youknowthathadyoubeeninadifferentsituation,youwouldhavetakenthingsinyourownhandsandworkedtowardsamoreambitiousgoal.Ifallthisstrikesachordwithyou,thendon’tlettheinertiaofthesituationpullyoudown.Don’ttryandprovideexcusestoyourselfandrationalizeaboutwhyyouarenotexploitingyourpotentialtothefullest.Ifyouhavefireinyourbellyandthecapabilitytodosomething,don’tletyourprowessgowaste.Stopwhiningandtakecharge.Itisprobablyabouttimethatyoustoppedfoolingyourselfandrealizedthatthesafetyoftheshoremaybedamagingyourselfmorethanyouactuallythinkitis.TranslationofText野心的优点约瑟夫˙爱普斯坦野心,正如罗夏(Rorschach)所描述的那一类词:一旦去定义它,立即就发现极大地暴露了自己。即使是韦伯斯特(Webster’s)第七版大学字典中最温和的释义也对此显露无疑,它首先把野心定义为“对地位、声名或者权利的强烈渴望”。而渴望一词即刻显示了与理性和稳定不符的狂热,而地位、声名和权利,至少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一直遭受着人们不公正的强烈指责。于是一个人可以出于公益,或者出于减轻痛苦,出于教化人类而拥有野心。尽管有些人认为正是这些野心勃勃的人最不值得人们的信任。毫无疑问,野心是荣誉、财富、爱情、声望、成就、愉悦与仁慈等梦想的动力。当然,生活会给我们的梦想和期望带来什么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有些梦想,以无私为初衷,却以仇恨收尾;有些梦想,因自私而起,却以博爱结尾。梦想的结果虽然难以预测,但并不能阻止我们继续梦想。当然,与一心向上攀爬一样,纯粹的野心从来不是一件让人联想美好的事情。就如醉汉于酒,一心向上也把野心的名声给毁了。好似品酒,野心永远不会轻易地得到满足。一些人们无法应对野心;同时,野心又给另一些人带来了悲伤,受害者并不仅局限于那些野心家自己。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有必要去饰藏野心。至今为止,对于野心最恶劣的说法是什么?下面(当然)只是部分的列举:首先,野心通常不显于外,而且事实上,现在它已经落伍了。它应该属于个人主义比今天更受重视和有益的过去的时代。脑中充斥着野心的人忽略了集体主义;社交上也是孤立的,独来独往。个性和野心紧密相联。拥有野心的个人,根本不会把自己或自己的财富与团体扯上关系,而是想驾驭于团体之上。拥有野心的男人和女人们把这个世界视为一场战争;竞争则是他或她最重要的情绪所在:这个世界只能颁发有限的奖品,而他或者她决意要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野心又是阴险的;它可以说服那些拥有它的人相信,他们想要的,对于其它人也都有益——满足他们自己的渴望,对于大众福利也是最好的。真正有野心的人坚信这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而他们与别人的区别就是,他们想做那些吃人的人。如果野心要得到大家的尊重,那么野心的回报——财富、声望、控制一个人的命运—— 必须要值得所付出的牺牲。如果野心从来都需要生命力,那么应该让更多的人拥有和尊重它;尤其是那些受人尊敬、受过教育的人。为什么尤其是受过教育的人们,这是因为现在正是这些人夺取了公众话语权,挥舞着报刊、电视的口语及书面语的权利大棒。奇怪地是,也正是这些受过教育的人宣称放弃理想的野心。为什么奇怪,因为从野心中获益最多的人正是他们——不是来自他们自己的野心,就是来自他们父母和祖父母的野心。这里充满了虚伪,如同在马逃逸后方才关上畜棚的门——骑在马背上的却正是他们自己。当然,人们和从前一样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一切权利深感兴趣。避暑小屋、欧洲之旅、宝马车——位置、地名和品牌或许不同,但是人们对这些事物的需求一点也不比一、二十年前弱。事实上,人们不像从前那样公开大方地坦承并且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唯恐在他人眼中显现出野心勃勃、贪婪和粗俗。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虚伪的现象:新派的律师住在曼哈顿价值25万的公寓里,美国物质主义的批评家在南安普敦拥有自己的避暑小屋,激进书著的出版商在三星级饭店享用餐品,一生推崇共同民主的记者,自己的子女则就读于私立学校。对这些人和其它许多并非如此耀眼的人们而言,正确的原则就是,“可以不择手段地成功,但是得避免显示出自己的野心勃勃。”对野心的攻击有很多,并且来自不同的方面;公开为野心辩护的人非常少而且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因为他们根本不起眼。于是,认同野心是一种有益的动力、一种值得尊重的品质并且需要在年轻人中推广的人,在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少。这并不意味着野心的重要性越来越低,人们不再需要它的激励和促进,只不过大家不再公开地去追崇和坦露它。于是,随之而来的一种现象是,野心不得不转入地下的秘密进行。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把野心粗俗化,比如当代推崇野心的支持者们的喧嚣论调。这就是目前的局势:左边是愤怒的批评者,右边是愚蠢的支持者,中间当然就是那些心怀热情继续生活的绝大多数人们。大多数人出于本能对野心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代表了人类本性中难驾驭的那一部分。于是约翰˙迪恩把记述尼克松时代他被涉水门事件的书取名为《盲目的野心》,彷彿野心应该为他丑陋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他异常卑鄙的人品。必须要尊重野心,它在道德上是双向的。除了约翰˙迪恩,安德鲁˙卡耐基在自己所做的其它善行之外,在阿克顿处于财政危机的时刻买下了他的图书馆,并且把它的归属权还给阿克顿。阿克顿一直不知道这位慷慨相助的人是谁。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尽管野心非常重要,但是有一些事物是不能因为野心而牺牲的。不过反之,仅仅为了防止野心走向极端,就完全放弃它也是不妥的。阻碍野心就是阻碍了伟大的梦想。所有的人,男人、女人,都从出生、生存、受难走向死亡,区分我们彼此的就是我们的梦想,无论这些梦想是世俗的还是崇高的,也无论我们如何去实现它们。因为野心集合了许多极端不同的因素,说它是社会的关键所在也许有点夸张,,但是也并非完全不合适。如果完全消除野心,那么社会的重要部分就会解体。野心,不是简单的渴望和梦想,它意味着实现目标的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的付出和原则,如果没有这些,社会则无法继续和生存。野心和家庭紧密相联,因为男人和女人多或多都在为家庭而努力。丈夫与妻子对彼此都有野心,但是最深切的野心可能落在孩子们的身上。但是,现在拥有一个家庭——生育控制迫在眉睫、通货膨胀、以及经济上不要孩子的种种理由——本身就是一种野心。于是最终,过去主要显现在君王贵族身上的野心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产阶级中。野心和未来——缔造未来的使命感——不可回避。工作、节省、计划——这些野心的日常表现——一直就是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的醒目标识。对于野心的抨击并不是对于中产阶级以及其所代表阶级的偶然性抨击。不论如何,在美国正是中产阶级付出了最多的劳动;而且也正是中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心怀野心。不难想象,没有野心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模样。它可能会比较温良恭让:没有要求,没有磨擦,也没有失望。 人们将有时间进行反思。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将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竞争将永远插翅难入,冲突将被消灭,紧张将成为往事,创造的压力也将会永远消失。艺术将不再使人烦乱,其作用将纯粹是歌功颂德。作为社会单元的家庭将成为多余,它之前的那种使人神经失常的力量将烟消云散。寿命将会延长,因为由于紧张辛劳而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人会越来越少。忧虑将变得了无踪迹。随着野心远离人们而去,时间将会变得漫长无际。啊,这将会是怎样枯燥的生活!很多人都认为成功是一个谜,而野心则是一种伪饰。难道成功真的不存在吗?一切成就事实上只是一场空吗?男人和女人在不同运动和事件中所付出的努力毫无意义吗?显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值得探究,也不是所有的野心都值得培养。哪些值得、哪些不值得,一个人自己会很快学会判断。实际上,即使最愤世嫉俗的人私下里也会承认成功的存在,认为成就很重要,真正的谜是,男人和女人们的行动毫无意义。如果不相信,那就认为是在做梦。就如同它暗示的那样,消除培养能力的所有动力,获得成就的兴趣以及对后代的尊重。我们并没有选择出生。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时代,出生的国家或者成长的环境。大多数人并不会选择死亡,也不会选择我们死亡的时间和条件。但是,在这一切无从选择之中,我们选择了如何生存:勇敢还是懦弱,光荣还是卑鄙,有目标还是茫然。我们决定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渺小的。我们决定使我们重要的意义是,我们选择去做什么事情或者我们拒绝去做什么事情。无论上天对于我们的选择和决定是多么的漠视,这些选择和决定得由我们自己去做。我们决定。我们选择。正是我们的决定和选择,才形成了我们的生活。最终,拥有野心其实就是形成自己的命运。(徐慧玲译)AdditionalworkI.IdiomStudies1.makeamountainoutofamolehill2.holdwater3.cutthegroundfromundermyfeet4.threwdustintotheireyes5.thecoastwasclear6.upthecreekwithoutapaddle7.putsonairs8.betweenthedevilandthedeepbluesea9.cryingforthemoon10.leftnostoneunturnedII.VocabularyExpansion1.C2.A3.D4.A5.C6.B7.C8.A9.B10.C TranslationofFurtherReading“资质平平”者如何出人头地阿兰·罗伊·麦金斯吉姆念大学时是个典型的优等生。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高分。他的同学都一致认为他“最可能获得成功”。毕业后他找到了份理想的工作。吉姆进入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销售部。一开始他干得不错,不过他很快遇到了职业瓶颈。于是又跳到一家小公司里,但遭遇了同样的问题。由于厌倦了销售,他尝试转到销售管理这一行。瓶颈又出现了:他颇受欢迎,大家也觉得他前途不可限量,可他自己却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一样一蹶不振。如今他转战另一家公司卖起了保险——他就是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无法在工作上更上一层楼。有个人叫约瑟夫·达理戈。他对我说“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我进入寿险这一行,干得还不赖。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选入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有好几个在业内大名鼎鼎的销售人员。我很有危机感,压力也很大。”在达理戈结识这些大人物的同时,他也意识到“他们并不比我更有天赋。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他们设定了远大的目标,然后设法去实现那些理想。”他还觉得“普通人可以壮志凌云,我也可以。”现在他手下的公司资产达到上百万之多,专门经营员工福利这块的生意。为什么像达理戈这样的普通人可以取得比吉姆这样的人大得多的成就呢?为了寻找答案,我以企业顾问的身份走访了190多人。我认为这个非正式的调查正应验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一番话:“能取得成功的凡人并非天才,他们资质平平,但他们可以把那些能力发挥到极致。”我认为那些“常人”之所以出人头地并不是空穴来风,原因如下:他们具有自控能力。“天赋并非成功的必要条件。”来自科罗拉多州波特纪念医院的院长厄尔文·C·汉森语气坚定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在扶持落后医院方面他已小有名气。“你只要有一大罐胶水就可以了。把胶水涂在你椅子上和裤子上,然后坐在椅子上,像胶水粘住裤子一样‘粘住’你要做的每一个项目,不做到最好决不罢休。”那些取得成就的普通人为达成目标可以锲而不舍地努力并暂时放弃娱乐和爱好。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许多优秀人才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果回报没有马上兑现,他们就会感到失望和难过。五十年前,一批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规模浩大且旷日持久的调研,被访者为268位在校大学男生。研究目的旨在跟踪分析他们今后的人生轨迹。这些人现在已是七老八十,研究者发现他们的在校表现和工作能力并没什么关联。诸如“稳重”、“可靠”、“务实”及“做事有计划”等特点比较重要。主持此项研究的是个精神病医生,名叫乔治·E·瓦兰特。他认为具有“推迟(而非放弃)享受生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弗朗西斯·约翰森女士是位经济分析师。她认为上述这种心态在人们理财和职业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她提及了曾咨询过她的两对夫妇。其中一对是专职从业人员,夫妇俩都是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优秀人才。约翰森说:“他们年收入为14万美元,然而他们仍负债6万美元。他们辛辛苦苦工作,所能看见的回报就是一大笔贷款和许多帐单。”“另一对夫妇四十出头的年纪,他们在年轻时放弃了一些享受:为此他们早早买好了房子,做了一些投资,拥有大量股票。如今他们已还清了房贷,住在一间很棒的房子里。”约翰森女士特别强调说:“那位丈夫是个蓝领工人,只有中学学历,但是他工作兢兢业业,凭借自控和耐心取得了事业上的稳步发展。” 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富兰克林·墨菲曾任加州大学校长,之后成为时代明镜公司的总经理。他一语道破天机:“我知人善任,因而大获成功。”“我总能选拔出那些天才和有自控力的人。接下去我会培养和他们的感情,提升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我将他们招至麾下,激励他们。我也把自己取得的成功经验拿来和他们共享。”我接触过很多优秀人才,他们都不愿有求于人或分享成功,这往往是因为他们都有点自负。合作非常重要,我见过的最棒的合作伙伴就是玛丽莲·苏贝克,她负责监督洛杉矶县法律协会中的十位会员。苏贝克说:“他们很多人都比我聪明,我喜欢这种感觉。我负责化解他们之间的冲突,并激励他们把事情做好。”那么她是如何学会这些技巧的呢?苏贝克的回答有点出乎意料:“正因为我是单亲妈妈,有个需要专业辅导的女儿,我才能做到这一点。”她24岁的女儿霍莉有多种生理和心理缺陷,多年来苏贝克不得不向多种机构、医生和其他专家寻求帮助。她说:“我经常和五六名专家围坐在一起,大家伙在女儿治疗的最佳方案的问题上都会产生分歧。因此我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内去掌握一些谈判的技巧”——我还要让大家做到意见统一。“他们比我懂的多,但是我懂得如何把他们捏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当我开始尝试管理协调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可迁移的知识非常管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很多优秀人才不同的是,成就一般的人并不觊觎高端的工作——而是铆牢了那份更高端的工作,所以他们会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很多优秀人才都忽视了这点。有个年轻人叫霍尔茨。在他就读学校的美式橄榄球队中,他在任何一个位置上的表现都不突出。因此他仔细研究了每一个位置,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中学毕业时他成绩排名靠后,进入大学念书后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在五所大学的橄榄球队担任助理教练。1985年,洛·霍尔茨接过美国圣母大学美式橄榄球队的教鞭,那时的他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执教经验,并很快使该队重新跻身大学橄榄球联赛的前列。在霍尔茨六年的执教生涯中,圣母大学橄榄球队的胜率达到了令人咋舌的77%。培养特殊技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登纳指出,标准的智商测验主要考察两种能力:数学和语言能力。他说其实至少有七种可以反映智商的基本能力:数学——逻辑能力、语言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能力、运动知觉能力以及两种个人智力能力——我们了解对方的能力和我们面对梦想、恐惧和失落的能力。也许你数学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你在设计方面很有心得;或者你很有说服别人的能力,没准经过一定的训练后你就可以在谈判桌上叱咤风云。小托马斯·J·华生的父亲在IBM公司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因此他一直无法走出父亲的光环。小华生读书时成绩一般,他甚至要请个家教才能应付IBM销售学校开设的课程。他在自己撰写的《父亲、儿子和公司》一书中写道:“我很平凡,也没有任何成功可言。”华生开始飞行课程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他说:“驾机飞行的感觉太棒了!我飞得真不错,上手也非常快。我在这次惊心动魄的体验中艰难前行,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一旦取得成功,更伟大的成功也会接踵而至。由于具有驾机经验,华生在二战时期成为美国空军军官。他坦承自己并不优秀,但他发现自己“思维逻辑性强,并特别能够专注于一件重要的事情并让其他人也参与其中。”华生后来成为IBM公司的总经理——并引领IBM公司一举迈入电脑时代。在十五年时间里,他几乎让公司的业绩增长了十倍。信守承诺。和我住在同一小镇的律师温德尔曾对我说:“我觉得我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要归功于我出色的法律思维。不过完全是因为我可以说到做到。如果我答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书并交给客户,我一定能做到。人们现在经常不能说到做到,所以如果你能,别人自然把你当作天才。” 三位女性在十四年前创办了一家室内设计公司,专为美国房地产业装修设计样板房。从开业那天开始,她们做生意就以诚信为本,而非仅仅建立在天才的创意上。去年公司的规模超过200万美元。其中一位合伙人凯西·斯克罗齐说:“我们能够在我们的竞争对手破产的情况下安然度过那段不景气的日子,就是因为我们每次都能够按时完成安装。记得有一次一个大型开工仪式预计在周末举行。我们有许多批发来的家具还在运来的路上。一卡车的家具要过好几天才能送到。我们当机立断,按照零售价买下价值5000元的家具以解燃眉之急。我们为此损失不小,但我们决不能让客户失望。”萨玛拉·凯勒是负责该项目市场营销及销售的副总裁,她也对诚信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她说:“守信是最宝贵的品质。我们会一直和她们合作下去,因为她们一定会尽全力履行承诺。”走出失败的阴影。希尔维亚·埃德曼曾惨遭裁员。她说:“我在学校表现尚可,但并不突出。之后我干起了市场营销,结果发现自己对消费者的偏好知根知底。”她42岁时进入露华浓公司担任欧洲香水市场的高级经理。仅仅干了七个月她就被炒了鱿鱼。她说:“当时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一个月后,一位出版界的朋友向她咨询如何让广告进军美容业。两年半后埃德曼正式出道,现在向一些主要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收入基本上与当年在露华浓工作时持平。她喜欢自己当老板的感觉。她说:“被炒鱿鱼大大激发了我的创造力,点燃了我心中那团不断进取的火焰。”说到底,我们哪怕天资平平,只要充满昂扬的斗志,用一份激情和坚定来过好每一天,我们将战无不胜。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当时险些因为平凡无奇而被埋没。他出身寒微,其貌不扬,但他还是成就了辉煌——他赋予“平凡”一词以尊严的色彩和全新的含义。他曾说过:“上帝一定会眷顾众生,因为他创造了如此多的黎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