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00 KB
- 2022-04-22 11:30:13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领导科学》课后练习及答案1章绪论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最初的领导活动在()就有了。 A.原始杜会B.奴隶社会C.春秋时代D.战国时代 2.对社会主义领导本质的论述是() A.领导就是管理B.领导就是服务C.领导就是指挥D.领导就是决策 3.对()进行考评,是检验领导活动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A.领导方法B.领导观念C.领导效能D.领导者的素质 4.由领导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决定的领导科学的特点是() A.应用性B.综合性C.灵活性D.社会历史性 5.领导科学的基本问题是() A.领导与管理的关系B.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C.领导与服务的关系D.领导与用人的关系 6.(),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对领导活动的认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的标志。 A.《孙子兵法》的出现B.《资治通鉴》的出现C.《战争论》的出现D.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二、多项选择题 1.与小生产相适应的领导方式主要凭借领导者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才干,故可称之为() A.小生产的领导B.专家式的领导C.经验领导D.科学领导E.专家集团式领导 2.作为领导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理论包括() A.系统论B.马克思主义哲学C.信息论D.进化论E.控制论 3.领导科学的产生是() A.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B.时代发展的需要 C.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D.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炼、提高和升华的产物 E.人类杜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对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较为全面的表述应包括()。 A.领导活动的特点B.领导活动的规律C.领导的本身 D.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E.领导的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 5.领导科学的特点有() A.艺术性B.客观性C.综合性D.应用性E.社会历史性 三、判断说明题 l.原始杜会氏族、部落首领是人类最初的领导者。 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和地主是天然的领导者。 3.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人类领导活动出现了复归的现象,即原始社会的领导关系和领导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重现了。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就是领导科学。 四、名词解释题 l.经验领导2.科学领导3.领导职能4.领导效能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领导工作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O 2.领导科学大体上有哪些基本内容? 3.领导科学有哪些明显的待点? 1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A5.B6.D 二、多项选择题 l,AC2.ACE3.ABCDE4.ABE5.CDE 三、判断说明题 l.答;正确。有人群活动,有联合集体行动,就需要有人进行指挥协调,就必须有领导工作。原始杜会氏族、部落首领,负责指挥氏族、部落成员猎取食物、分配果实,主持祭祀活动,保护氏族、部落安全等,他们是人类最初的领导者。 2.答:正确。原始社会解体,人类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并发展到封建社会,这些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产生出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根本对立的阶级,对立的阶级之间是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根本无平等可言。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指挥的职能一般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行使、即奴隶主和地主是天然的领导者。 3.答:错误。从原始杜会到奴隶杜会、封建杜会,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概括起来看,人类领导活动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原始平等、集体领导方式到个人专制,从充满阶级剥削和压迫关系的领导方式,又到社会主义新的平等关系、领导的方式,每一时期的领导活动,总是受到当时物资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关系、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制约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方式绝不是原始社会的领导方式的简单复归,而是在人类社会新阶段的新型的领导方式。 4.答: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中高度抽象出来最一般的原则,当然能指导各行各业、各门学科。但正因为它是最一般的原则,就不能代替一门具体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而且也必须指导领导科学,但是不能也不应该代替领导科学。 四、名词解释题 l.经验领导是指与小生产相适应的主要凭借领导者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才干进行领导的领导方式。 2.科学领导是指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凭借科学的领导体制,遵循科学的领导思想、原则,采取科学的领导方法进行领导的领导方式。 3.领导职能是指领导者根据客观情况而开展的必要的领导活动,出主意、用干部、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是现代领导的主要职能。 4.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实施领导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结果,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五、简答题 1.答,领导工作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完全有理由把它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首先,领导工作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实践需要科学,实践也是产生科学的土壤和源泉。领导活动,既要发挥人们主观能动性,更要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基础。一切领导活动,都要受到一些共同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制约。 其次.领导工作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和科学内容,这是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再次,领导工作具有高度综合性,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学问,必然会产生新的知识,新的学问。 2.答:领导科学是高度综合的科学,内容非常丰富,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大体上包括以下一些最基本的内容:领导职能的理论,领导观念的理论,领导体制的理论,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的理论,领导方法、艺术,、作风的理论,领导效能考评的理论等。以上可以概括为领导的主体、结构过程,这些是领导科学研究范围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3.答:第一是它的综合性,这是由领导活动本身及领导科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领域所决定的。领导科学涉及各个领域,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第二是它的应用性,这是由领导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决定的。领导科学要着重研究党的领导活动的实践问题,反过来又指导人们的领导实践。第三是它的社会历史性,这是由领导行为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的。领导科学要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领导性质以及同一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各自特点。 2章领导要素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l.()是研究领导活动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是进行领导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构成整个科学体系的基石。 A.领导B.领导者C.被领导者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2.下面四种影响力中()是一种强制性影响力。 A.权力B.品德C.知识D.才能 3.()是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各项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 A.学习B.指导C.服务D.管理 4.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基本问题是()。 A.正确处理领导与学习的关系B.正确处理领导者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C.正确处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D.正确处理被领导者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5.()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 A.被领导者B.客观环境C.领导目标D.领导效能 6.相对被领导者的特征是() A.不担任职务B.担任职务较低C.担任职务较高D.年龄较小 7.()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 A,领导者B.被领导者C.领导方法D.客观环境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认识的特征有() A.原则性B.超前性D.创造性C.综合性E.系统性 2.领导实践的特征有() A.依附性B.目标性C.组织性D.协调性E.超脱性 3.领导的综合影响力的内容及共构成是( A.权力B.品德C.年龄D.知识E.才能 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凝聚性影响力的是() A.权力B.品德C.年龄D.知识E.才能 5.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被领导者的是() A.工人B.农民C.县长D.副市长E.科员 6.社会主义社会中,一个好的被领导者,应该() A.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B.具有参政议政的知识 C.能够与领导者共同把握杜会主义领导的正确方向 D.服从、支持、监督领导E.脚踏实地地实现领导目标 三、判断说明题
l.领导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意味着有两种领导活动。 2.领导的自然属性决定着领导的本质。 3.社会主义社会被领导者的本质是社会的主人。 四、名词解释题 l.领导2、领导环境3、群体目标4、领导者的本质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领导的本质? 2.简述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 3.简述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如何做到领导就是服务? 2.领导环境对领导活动的作用有那些?2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l.A2.A3.C4.C5.A6.B7.B 二、多项选择题 l.ABCDE2.ABCDE3.ABDE4.BDE5.CD6.ABCDE 三、判断说明题 l.答:错误。领导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不意味着有两种领导活动,而是指同一领导活动的两个方面的表现,是要说明世界并不存在单一属性的领导。 2.答:错误。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着领导的本质。 3.答:正确。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助互爱的关系。领导者的出现也只是分工的需要,只能为人民服务,成为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被领导者的本质是社会的主人。 四、各词解释题 l.答:领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成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客观对象,以实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2.答:领导环境是指影响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的时间、空间、条件和因素。 3.答:群体目标.是指领导者率领被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所要达到的目的。 4.答:领导者的本质是领导者与其他杜会实践主体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是领导者内在的固有属性。领导者的本质由其在社会活动中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所决定,并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五、简答题
2.答:领导的社会属性定了领导的本质,这是因为: (l)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领导的自然属性。例如,一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领导都具有指挥、协调等自然属性,但这些属性却是由不同社会形态、不同领导关系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2)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要素得以形成。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的出现,首先不是具有自然属性的资格,而是其有社会属性的身份。 (3)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领导所具有的统一意志和权力的特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也是由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或者这种统一是建立在意志根本对立的基础上,权力是用强制和欺骗来维持;或者这种统一实现了被领导者的根本利益,它所拥有的权力与自愿的服从、民主管理协调一致。 (4)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仍然决定着领导的本质。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的领导过程中,领导方式的自然属性的形式可以改变,资本家可以不直接进行监督劳动而让经理、监工代行指挥,但这并没有改变其剥削压迫的本质。 2.答:领导者的地位在于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体是认识和实践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实施者和责任承担者。据此,领导活动的主体只能是领导者,领导活动的主客体关系只能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否认各级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是否认其相应的领导,这不仅使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不能发挥,而且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领导者是来看到活动的主体,其在领导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制约下,由其职权和素质共同形成对所辖组织和人员活动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太小与领导者的职权和素质成正比。领导者以其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才能,产生巨大的吸引为和凝聚力,使被领导者坚定地团结起来,把分散力量积聚起来,为实现目标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领导者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行科学决策,制定规划目标,发布指示命令,使领导活动处于动态状况。再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在领导活动过程中,领导者设置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决策,合理选人用人。当出现矛盾或偏差时,领导者根据组织目标,协调各种关系,不断修正、完善决策。 3.答: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基础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l)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领导活动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这就是说,领导并不是领导者的单方行为,而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行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2)被领导者起着被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领导者一般是从被领导者中成长起来的,领导者的基本素质、领导风格、领导方法与艺术,不可能没有它赖以产生的被领导者的特点,不可能不受这一群体素质所制约。被领导者不仅起着领导得以产生的基础作用,而且还起着选择领导的根本作用。如随着我国人民民主的不断扩大,法律的不断健全,选举制、罢免制和监督制等的不断完善被领导者既有对领导者的“事先选举权”,即选举权,又有对领导的事后选择权,即罢免权。 (3)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领导目标与领导效能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被领导者。如果这个环节不能起承前启后、联系左右的作用,那么领导目标就无法实现,领导实绩就无法获得。被领导者能否正确领会意图,认真贯彻领导决策,直接影响领导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决定领导效能的高低。 六、论述题 1、答:邓小平指出:“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各项领导活动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为什么说领导就是服务?理由是: 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领导应该是社会的公仆、而不是社会的主人。 巴黎公社破天荒第一次由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虽然只存在短短72天,但它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公社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普选制二是低薪制。(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家教育等方面的职权交给由普选产生的人员担任,而且规定这些人随时可以撤换。(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只付给与其他工人相等的工资(相当于熟练工人工资6000法郎)。这两项措施不仅体现了无产阶级新型国家的特点,而且也是防止国家变质、防止国家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对这两项措施给予充分的肯定,他指出:“
为了防止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必须彻底消除国家等级制,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虎的老爷们”,同时,使这些勤务员经常处于公众监督之下。恩格斯高度赞扬说:“这两项措施可以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马克思恩格斯这里用了两个词: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公仆和勤务员就是搞服务的。领导就是服务。 ⑵从我国政权性质和人民政府的根本宗旨来看 我国政权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府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联系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说:领导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领导者只能利用这一权力为人民服务。 ⑶从领导的职权和职责关系来看 领导是职权和职责的统一,职权越大职责越大,这种职责就是对人民的责任。实施领导的过程,就是掌握职权履行职责的过程,掌握职权履行职责的过程就是为人民服务过程。离开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职权就会变成谋私的特权,就会损害领导在群众中的形象。 2、答:领导环境对领导活动的作用有那些? (1)环境是领导工作的客观基础 环境是独立于领导者之外的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只能顺应环境的发展规律,认识它、利用它、改造它;绝不能超越环境提供的可能去想入非非,否则将会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如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环境对领导工作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环境为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提供了舞台和客观条件。另一方面,领导者从事任何领导活动的目的归结为一点,无非就是带领被领导者去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在对环境的认识、利用、改造中,把社会推向前进。 (2)环境影响和决定领导方式与领导情绪 首先,不同的领导环境,将产生不同的领导方式。 战争时期的领导方式和建设时期的领导方式不同;从事经济工作和从事政治工作的领导方式不同;基层领导与高层领导的领导方式也不完全相同。领导者只有根据不同的对象、任务和条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领导工作的成功。 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从环境和领导方式的关系上作了深入研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伊凡斯和豪斯认为,领导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环境变量:一是下级的特点,二是任务的性质;领导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四种领导方式方法可供选择使用,这就是指令性方式、支持性方式、参与性方式和放任性方式。类似这样的理论还有一些,如领导权变理论,即领导者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采取权宜灵活的方式方法,切不可用一种方式方法到处乱套。 其次,环境对领导者的情绪、精神状态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保加利亚心理学学家菲利普·格诺夫认为,对领导者情绪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因素归纳起来有十个方面:①领导者的健康和体力情况;②个人和家庭情况;③自然条件;④周围情况;⑤交通和上班途中的其他客观因素;⑥办公室的情况;⑦与上级领导的关系;⑧与他所在工作集体的关系;⑨工作日的组织安排;⑩
工作效果等。在这些因素中,除一项半之外,即领导者的健康和体力情况、个人和家庭情况之外,全部属于环境因索。这些环境因素对领导者情绪有重要影响。 (3)环境影响领导工作的成败 无论从环境是构成领导活动的重要要素来看,还是从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特性来说,都能说明环境是决定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从环境的客观作用来看,不同的环境条件,将导致不同的工作效果。 从领导者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来看,领导者只有依赖于环境,将环境作为领导工作的客观依据,认识它,掌握它的发展规律,才能取得领导工作的成功。 在影响领导活动的环境因素中,领导者要特别注意认识和掌握那些不可控,或不能完全控制的环境要素。忽视不可控或不能完全控制的环境的影响,往往会使领导工作陷于被动境地。3章领导职能与领导观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在布置任务时晓之以理,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的指挥方式是()。 A.命令B.说服C.示范D.压制 2.与经验型、封闭型的社会活动方式相适应,传统的组织结构比较偏重于()这种单部位建制。 A.决策的制定B.决策的执行C.行为的监督D.信息的反馈 3.权力与责任分离将导致()。 A.官镣主义B.工作“虚位”C.失去动力D.小团体主义 4.下列各项中领导诸观念的核心观念是() A阶级观念B.群众观念.C.服务观念D效益观念 5.关于领导观念更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指导思想上由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封闭型向市场经济的开放型转变 B.在领导方式上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 C.在内容上抛弃一切传统观念代之以西方新观念 D.在工作方法上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6.战略成败首先取决于()是否正确。 A.战略思想B.战略目标C.战略重点D.战略步骤 7.现代领导者要有改革意识,改革就是() A.根本改变杜会制度B`转变工作作风C.改进工作方法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多项选择题 l.领导的指挥职能一般可采取的方式有() A.命令B.引导C.说服D.示范E.用人 2.下列各项中,属于指挥的示范方式的有()。 A.强制命令,纪律惩戒B.晓之以理,动之以情C.表扬先进,推广经验D.以点带面,典型引路E.身先示卒,为人表半 3.一个完整的组织网络系统由以下哪几部分构成() A.决策B.执行C.监督D.咨询E.反馈 4.领导观念的特点有() A.社会历史性B.超阶级性C.层次性D.领域性E.发展变化性 5.应当大力提倡树立的新的领导观念有() A.权力观念B.市场观念C,系统观念D.信息观念E,效益观念 6,区分观念的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优良与腐朽的标准是() A.观念产生的先后或长短B.是否在形式上花样翻新 C.实践D.是否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发展要求相符合 E.对杜会进步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落后炸用 7.战略依掂一般包括()
A.对我国国情和国力的分析B.对国际环境的估计 C.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周密、系统的调查 D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E.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 8.对现代化大经济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区别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B.生产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经济活动 C.现代经济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D.越来越开放E.现代化大经济是杜会化大生产 三、判断说明题 1.命令的强制性特征不存在社会差异,在任何社会中都是相同的。 2.监督的原则是及时有效。 3.传统领导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必须一律予以否定。 4.战略指导必须正确处理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名词解释题 l.领导职能2.领导的基本职能3.领导观念4.战略5.信息 五、简答题 l.简述领导职能的地位。 2.简述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 3.为什么说领导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 4.简述领导观念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 六、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传统领导观念更新?3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l.B2.B3.A4.C5.C6.A7.D 二.多项选择题 l.ACD2.CDE3.ABCDE4,ACDE 5.BCDE6.CDE7.ABCDE8.ABCDE 三.判断说明题 l.答:错误。命令的强制性特征在不同社会的领导关系中其有不同性质。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指挥命令的强制性色彩不仅十分浓厚,有的甚至就是依靠赤裸裸的暴力来维持。社会主义领导关系建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之上,指挥命令具有被指挥者自觉自愿服从的基础。当然,这种自觉自愿并不是绝对的,领导工作必须凭借组织的、法律的力量以及手中掌握的奖励惩罚等项权力来保在和推进指挥的实现。 2.答:正确。监督的原则应该是及时而有效的。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组织活动情况,获得实际的执行情况与既定的执行要求之问的偏差信息,是监督工作有生机活力的标志,也是监督工作实质性的意义所在。否则,情况不明,信息不灵,处于盲目之中的监督就是有名无实的监督。 3.答:错误。传统观念是相当复杂的,对它要作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在传統观念中:既有剥削阶级没落腐朽的意识,又有劳动人民纯真质朴的美德;既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无产阶级优良传统,又有在“左”
的思想影响下的错误认识。对那些过去正确、现在仍然适用的观念,应当继承、发杨。对那些过去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现在却已陈旧的观念,应当及时抛弃。区分观念的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优良与腐朽,不是以其产生的先后或长短为标准,也不是以其是否在形式上花样翻新为标准,而是以实践为标准,看其是否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发展要求相符合,对社会进步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可见,观念更新是不能割断历史的,不应当把过去长期历史形成的观念都统统看成是过时的陈旧的而一律抛弃。 4.答:正确。战略要管一个较长的时期,比起那些只在短期内起作用的活动和措施来说,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但同时,现在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未来是现在发展的结果,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名词解释题 l.领导职能就是领导的职责和社会功能,它是领导本质的具体表现。 2.领导的基本职能是指贯穿于各种领导一般职能始终的职能。 3.领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领导者对各种领导行为进行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和思想体系,具有社会历史性、层次性、领域性、发展变化性等特征。 4.战略是同“战术”相对而言的,指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谋划和对策,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层次性等特征。 5.信息,一般而言是指各种新的知识、消息和情报的总称,具有可扩充性、可共享性和时间性等特征。 五.简答题 l.答: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l)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所有领导者的领导活动都是在各式各样的组织中进行,组织是实现领导职能的依托。组织的整体活动是领导活动的具体体现。领导者要行使领导职能,就必须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从而实现活动的科学化。 (2)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现代行政管理要求过程的科学化或程序化,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过程自身内在规律的概括和反映.每项运行职能都是领导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各项运行职能之间相互制约,反映着领导活动各环节的先后顺序及其有机联系。按照领导职能来使领导活动正常进行,就能实现领导活动的程序化。 (3)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领导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和完全实现,受到领导活动中的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方方面面的依据。通过对领导职能实现情况的分析与核定,就能最终找出影咱领导职能实现的部位何在。
2.答:领导的基本职能是指贯穿于各种领导一般职能始终的职能。在新时期下,主要包括以下三项: (l)决策。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工作的过程,也就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领导工作的成败与得失。所以对任何领导者来说,都面临着如何决策的问题。提高决策能力是领导的当务之急。决策能力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领导在科学决策中值得注意的是:一要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机遇;二要不仅实事求是,还要恰如其分;三要善于运用冲突;四要具有自我否定的批判意识;五要善于评价。 (2)用人。用人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工作。领导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人的得失。用人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当代,它是制度机制与领导者个人互相作用的结果。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造就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领导者用人必须注意能级、能质对应,优势定位,结构优化。作为领导者,必须有强烈的求才欲望,积极的求才动机,深厚的爱才情感,果断的用人胆略,敏锐的识才能力,豁达的容人度量。领导者还要注意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杜会心理环境,注意人才的心理保护。 (3)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指以人为对象,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从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有其自身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这些规律,掌握它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正确运用它们去做工作,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条件。这些规律主要有: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变化规律,依靠群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3.答:领导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其形成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们总是在具体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关系环境中生活着,从此出发思考问题,就会形成各种具体的、历史的观念。不同的社会、阶级、时代,就有着不同的领导观念。例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等级观念作为显著特征;资本主义社会中,则是权力、全钱观念笼罩着一切;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服务观念却成为各级领导者的根本宗旨;同时,现代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领导观念也与小生产条件下的领导观念有天壤之别。我们要看到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领导观念的差异性。 4.答:领导观念和领导行为之间是辩证关系。一方面,领导观念产生于一定时代的领导实践;另一方面,领导观念一旦形成,决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能成为支配领导行为的巨大力量。领导观念制约着领导行为的结果,会使领导行为的结果具有不同的性质。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观念,能够有效地指导领导者的实践,促使领导活动取得成功;违背客观实际和规律的错误观念,会把领导者的实践引向错误的道路,导致领导活动的挫折或失败。因此,我们要重视领导观念在领导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人们来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其次,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人们在领导工作中来取不同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再次,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还有,不同的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者采取不同的评价人和事的尺度。 总之领导观念是人们一种巨大的相对独立的精神力量,它会这样或那样地渗透在人们的领导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着人们领导行为的各个方面。如果没有现代领导观念,科学的领导原理和领导方法是无法运用的.领导的科学化、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 六、论述题 1.答:存在决定观念,观念反映存在。时代的前进发展,社会的急剧变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都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领导者的观念发生变化并与之相适应。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及时转变领导观念,决不能用老观念去对待新的历史时期的各种事物。否则必然会犯“刻升求剑”、“"削足适履”的错误。变革的时代需要更新的观念,那些不适应客观实际的变化、已经陈旧过时的观念,理所当然要被反映时代要求、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观念所代替,这是大势所趋。更新传统领导观念应该认真对待和清理过去的领导观念。传统观念是相当复杂的,对它要作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在传统观念中,既有剥削阶级没落腐朽的意识,又有劳动人民纯真质朴的美德;既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无产阶级优良传统,又有在“
左"的思想影响下的错误认识。对那些过去正确、现在仍然适用的观念,应当继承、发杨。对那些过去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现在却已陈旧的观念,应当及时抛弃。对那些本来正确,却被人们歪曲或凝固化的观念,应当拨乱反正,予以澄清。对那些能够反映时代要求,有利国家建设的新观念,则应大力提倡,在领导实践中把它树立起来,并起指导作用。 可见,领导观念更新是不能割断历史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既不应把过去长期历史形成的观念都统统看成是过时的陈旧的,也不应把一切时髦的都看成新观念。区分观念的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优良与腐朽,是以实践为标准,看其是否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发展要求相符合,对社会进步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领导观念更新,应当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那些符合时代需要,有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进步的、优良的新观念.摒弃或改变那些已经过时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旧观念。离开实践的标准去标新立异,在客观上只会导致不良的社会效果,而不可能起什么积极的作用。在观念更新问题上,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对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领导观念的更新,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需要经历一个艰巨斗争的过程。旧的观念不会自动从人们头脑中消失,人们对新观念也需要有理解、消化和接受的过程。但不管怎样,新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必然战胜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4章领导原理与领导原则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活动的主题是() A.作人的工作B.做具体事情C.发展经济D.掌握权力 2.具体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领导原则是() A.统一领导原则B.分层领导原则C.系统整体原则D.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3.()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方法和原则。 A.实事求是B.民主集中制C.改革开放D.群众路线 4.群众对领导实行民主监督的前提是在领导活动中贯彻() A.统一领导原则B.权责一致原则 C.民主公开原则D.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原理内容主要有: A公仆原理B.民本原理C统筹原理D.调控原理E.绩效原理 2.我国领导的总的原则包括()。 A.统一领导原则B.党的基本路线原则C.实事求是原则D.民主集中制原则 E.群众路线原则 3.群众路线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 A.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观点 B.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观点 C.树立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D.树立一切相信群众的观点 E.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 4.领导者用人必须注意做到() A.能级、能质对应B.论资排辈C.优势定位D.结构优化E.注重实绩、民主公开 5.在领导活动中贯彻民主公开原则() A.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B.有助于领导决策 C.是群众对领导实行民主监督的前提D.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E.有利于加深领导与群众的情感交流,促进领导目标的实现 三、判断说明题 1.封建社会的领导职能是组织社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实行集体领导是指将一切事情都交由集体讨论。 四、名词解释题
1.领导原则2.民主集中制原则3.分层领导原则4.权责一致原则 5.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五、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领导特征 2.简述我国领导的总原则。 六、论述题 l.论述领导的基本原则。4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A2.D3.D4.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BCDE3.ABCDE4.ABCDE5.ABCDE 二、判断说明题 1.答:错。封建社会的领导职能不只是组织社会生产,而且组织社会生产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封建社会的领导职能是组织社会生产并维护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和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镇压农民起义。 2.答:错误。集体领导是指凡是涉及组织或团体的一切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由领导班子的成员共同讨论,按照民主集中制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决定,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进行专断。而不是指事无巨细一概交由集体讨论。 四、名词解释题 1.领导原则就是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标准或法则。 2.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3.分层领导原则就是指要在领导系统中建立合理的层次系列,掌握适当的领导幅度,正确处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4.权责一致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都应具有一定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并使它们成龙配套、相互一致,努力做好事有人管,管事有权,权连其责,利益与成绩相关。 5.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指工作中重大问题要由领手集体讨论和决定,集体决定的事情就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失职者要追究责任,这个原则实际上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体现。 五、简答题 1.答: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集中表现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由于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基础,一切权力归人民所有,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种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同以往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根本不同的领导本质特征。①从领导权力属性及其运用方式来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对国家事务、企事业以及杜会事务进行管理。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在我国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力量,并实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互相监督;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这些机关所有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并受到人民的监督。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的权力和人民的权力是一致的,这是不同于任何剥削阶级国家领导本质的一个重要特征。②
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未看,社会主义国家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根本利益和目标是一致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都是国家的主人,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它们之问没有贵贱之别,只有社会分工不同,而且这种分工本身是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客观需要。 2.答:我国领导总的原则,是指在我国实际情况中那些传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主要包括: (l)党的基本路线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而准确的概括。在我国的所有各项领导原则之中,党的基本路线原则是必须首先要坚持的根本原则,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2)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中一条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核心。作为一项领导原则,主要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领导活动的规律,努力提高领导工作的效能。其要求就是实事求是地从客观实际出现,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原理、路线、方针、政策等,同当时当地的其体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 (3)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所谓民主集中制原则,也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所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团体普遍采用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党员、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民主与集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4)群众路线原则。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方法和原则。群众路线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做到: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观点;正确认识无产阶级领导者是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公仆的本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观点;以群众的利益为准则,树立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正确认识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力,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 七、论述题 答:领导的基本原则又称领导的一般原则,是反映贯穿于领导活动各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的共同规律的领导原则。领导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l)统一领导原则。统一领导原则要求领导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为规范。统一领导是领导的实质内涵,是领导活动成立的原因。组织体制和人员序列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为了实现统一领导,还必须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2)分层领导原则。这就是要在领导系统中建立合理的层次系列,掌握适当的领导幅度,正确处理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领导层次的划分,是适应了领导活动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首先,分层领导由领导幅度所决定。其次,分层领导与领导职能相适应。分层领导应该促进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3)系统整体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领导者用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形成最佳的整体效能。领导工作最重要、最实际的工作就是要以战略眼光处理局部问题,善于协调各个局部工作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结构,发挥交叉关系,获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4)权责一致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各级领导都应具有一定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并使它们成龙配套,相互一致
努力做好事有人管,管事有权,权连其责,利益与成绩相关。职务是指领导者一定的职位和由此产生的职能。权力包括履行领导职能所需要的各种权力。责任是领导者必须承担的与权力相对应的义务和履行义务的行为后果。利益是指与职务相联系的一定的报酬形式。职责权利是实现有效领导的必要条件。职务与权力分离,会使领导出现工作“虚位”。权力与责任分离,是官僚主义产生与泛滥的基础。职务与利益分离,会使领导工作缺乏必要的动力。 (5)民主公开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领导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扬民主,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在领导活动中贯彻民主公开原则,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有助于领导决策,是群众对领导实行民主监督的前提,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6)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这主要指工作中重大问题要由领导集体讨论和决定,集体决定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失职者要追究责任。这个原则实际上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体现。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5章领导体制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领导体制的核心问题是。A.领导意图惜以实现的组织结构形式 B.领导意图借以实现的人员配置方式 C.领导意图借以实现的管理模式 D.领导的权限划分2、领导体制的性质由决定。A.领导体制的自然属性 B.领导体制的社会属性 C.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 D.领导体制的结构属性3、普遍运用于各个领导领域的一种传统的领导体制模式是。A.混合型领导结构 B.职能型领导结构 C.直线型领导结构 D.矩阵型领导结构4、以直线型为基础,在每个领导层又都设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分别执行各种职能。这种领导体制组织结构是。A.直线型领导结构B.直线职能型领导结构C.网络型领导结构D.职能型领导结构5、按职能部门划分的部门和按项目划分的部门(小组)结合起来的组织结构被称为。A.职能型领导结构B.直线职能型领导结构C.矩阵型领导结构D.混合型领导结构6、领导控制跨度又称。A.领导范围 B.领导宽度 C.领导广度 D.领导权限7、人类社会领导体制的雏形是。A.贵族制领导体制B.专制式领导体制C.家长制领导体制D.原始氏族部落议事会8、近代以来,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领导体制普遍采用。A.一体制 B.分权制 C.首长制 D.集权制9、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社会,企业的领导体制主要采用。A.职能制 B.多层制 C.家长制 D.经理制
10、按照领导机关最高决策人的数量划分,领导体制可分为。A.集权制与分权制B.层次制和职能制C.首长制与合议制D.一体制与分离制11、一体制与分离制是一种按照来划分的领导体制。A.不同层级的职权的集中与分散 B.下级对应上级的数目 C.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人的多少 D.一个系统或单位的指挥、监督和控制方式12、按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权性质和范围来划分的领导体制被称为。A.集权制与分权制 B.一体制与分离制 C.首长制与合议制 D.层级制和职能制13、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也是我国领导体制的基础。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核心作用 B.中央集权式的统一领导与管理; C.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D.民主集中制14、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志之一,也是我国领导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A.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中央集权式的统一领导1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D.人民当家作主16、既是领导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A.实行政企分开 B.转变政府职能 C.进行机构改革 D.组织宏观调控与监督二、多项选择题1、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A.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B.规范性C.完整性D.系统性和平衡性的统一E.多元性2、领导体制的基本内容包括。A.领导组织结构 B.领导的职责与权限划分 C.领导的层级配置与控制跨度 D.领导机关的领导 E.领导的管理制度3、领导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纵向的隶属关系 B.横向的协作关系 C.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D.垂直的领导关系 E.互相依存的关系4、领导组织结构可以分为。A.直线式领导结构 B.职能式领导结构 C.直线职能式领导结构 D.网络式领导结构 E.矩阵式领导结构5、现代领导机构的组成要素包括。A.决策系统 B.咨询系统 C.执行系统 D.监督系统 E.情报收集系统6、首长制领导体制的优点是
。A.权力集中 B.责任分明 C.行动迅速 D.冲突较多 E.指挥灵敏,效率较高7、分权制的缺点是。A.各立门户、各自为政、政出多门 B.关系难以协调 C.容易形成本位主义 D.容易形成分散主义 E.权力集中8、职能制的优点是。A.对口管理,职责明确 B.专业性强,依赖性大 C.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D.业务熟悉 E.工作效率比较高。9、一体制又被称为。A.完整制 B.功能制 C.集约制 D.一元统属制 E.机能制三、判断说明题1、矩阵式组织结构在企业和科研院所中使用比较普遍。2、在领导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属于立法性、规划制订、方针政策、综合性、协调性等事务的处理,比较适宜首长制。3、在我国现行的领导体制中,坚持共产党的主体领导地位。意味着党可以包办一切和指挥一切。四、名词解释1、领导体制2、领导层级3、集权制4、分权制5、一体制6、分离制7、首长制8、合议制9、层级制10、职能制11、领导组织结构五、简答题1、简述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2、领导体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3、领导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方式有哪几种?4、简述企业领导体制的发展历程。5、领导体制有哪几种对应类型?6、简述集权指与分权制的利弊。7、简述一体制和分离制的利弊。8、简述首长制与合议制的利弊。9、简述层级制和职能制的利弊。10、我国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1、怎样坚持共产党的主体领导地位?六、论述题
1、试述怎样合理、科学地解决集权与分权的关系?2、我国领导体制改革需要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什么?3、试述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4、怎样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组织人事制度?5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B3、C4、C5、C.6、B7、D8、B9、C10、C11、B12、D13、C14、B15、D16、A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E3、AB4、ABDE5、ABCDE6、ABCE7、ABCD8、ACDE9、ACD三、判断说明题1、对。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把按职能部门划分的部门和按项目划分的部门(小组)结合起来的组织结构。其灵活性、机动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适应现代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工作性质或任务,因此,它在企业和科研院所中使用比较普遍。这种结构形式一般有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和项目矩阵结构三种形式。2、错。在领导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首长制因其权力集中,责任分明,行动迅速,指挥灵敏,冲突较少,效率较高的特点,比较适宜行政性的、技术性的、纪律性的、突发性的和经营性的领导体制。属于立法性、规划制订、方针政策、综合性、协调性等事务的处理,比较适宜合议制,因合议制具有集思广益,对决策问题能够借助集体领导的优势进行通盘考虑,减少决策的失误;有利于系统内部的协调;集体领导,分工合作,避免个人专断,滥用职权权的优点。3、错。坚持共产党的主体领导地位并不是说党可以包办一切和指挥一切。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四、名词解释1、领导体制是指围绕领导活动目标,为了实现领导职能和意图而设立的组织机构及领导权限划分的制度。在领导体制中,组织机构是领导活动的依托,表现在相应组织形式中的权限划分关系则是领导体制的核心。2、领导层级,又称领导层次,指组织结构中按隶属关系设定的等级层次。组织内部有多少等级层次,也就相应的有多少领导层级。3、集权制是与分权制对应的领导体制的一种类型,指一切重大问题的最终决定权集中于上级领导主体-上级领导机关和上级领导者,下级机关和下级领导必须遵照上级领导主体的决策指示办事,没有或很少有独立决断权。
4、分权制是一种与集权制相对应的领导体制类型,指下级领导主体-下级领导机关和下级领导者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责权范围内,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上级对下级领导主体责权范围内的事务一般不能进行干预。5、一体制是一种与分离制相对应的领导体制类型,实行的是一元化领导,又称"完整制"、"集约制"和"一元统属制",指同一领导层级的各机关或者同一机关的各组成部分在权力结构上统一由一个领导主体来领导、控制和监督。6、分离制是一种与一体制相对应的领导体制类型,实行的是多元化领导,又称"独立制"、"分离制"和"多元统属制",这是一种条块分割式的领导形式,指同一领导层级的各机关或者同一机关的各组成部分在权力结构上按照其职责不同,分别属于两个以上的领导主体来领导、控制和监督。7、首长制是一种与合议制相对应的个人领导的体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指在一个领导机构中,最高决策权掌握在一个人手中。8、合议制是一种与首长制相对应的集体领导体制,又称"委员会制",指领导机构中,最高决策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领导者集体把握,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处理问题。9、层级制是一种与职能制相对应的集体领导体制,又称"分级制"、"直线制"、或"系统制",它是一种传统的领导体制,指一个组织从纵向划分为若干层级,每一个下属层级对上一个层级负责,由此形成一个直线指挥、控制和监督的等级序列。10、职能制是一种与层级制相对应的集体领导体制,又称"机能制"、或"分职制",指一个组织从横向按职能或业务性质的不同平行地设置若干部门,每一职能部门在领导机构的整体领导下管辖的内容或分工不同。11、领导的组织结构指的是领导机构内部各个部分或基本要素的构成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五、简答题1、答:领导体制的基本特点有以下4点:(1)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任何领导体制的组织模式和制度合成都是历史的产物,领导体制的形式和内容,领导体制的发展水平和完善程度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体现着时代的现实需要。(2)规范性。领导体制是在法律或制度操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中的组织机构、层级配置与控制跨度、领导职责和权限划分制度、领导的管理制度等都是按照法律或一定的规章制度确立和操作的。(3)系统性和平衡性的统一。领导体制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由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各个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联合体。各个部分或子系统的构建及其运行是一个围绕整体系统的相互依赖、协同作用的过程。(4)多元性。领导体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因历史、现实、领导阶级、文化模式等多种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领导体制的多元化由于领导阶级的不同又必然表现出阶级性的特点。2、答:(1)领导机构的组织原则
;(2)领导的组织结构;(3)领导的层级配置与控制跨度;(4)领导职责和权限划分;(5)领导的管理制度。3、答:(1)直线式组织结构;(2)职能式组织结构;(3)网络式组织结构;(4)矩阵式组织结构。4、答:第一阶段:家长制的领导体制-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社会。第二阶段;经理制的领导体制-工业革命后。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首先推行经理制,这一制度随后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第三阶段:"软专家"集团的领导体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第四阶段:集中与分权相结合的多元化领导体制-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首先在大型企业中开创了集中领导、分散管理的"事业部制"领导体制。5、答:(1)集权制与分权制,按照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的程度来划分的领导体制的类型。(2)首长制与合议制,按照领导机关最高决策人的数量划分的领导体制的类型。(3)一体制与分离制:按照下级对应上级的数目来划分的领导体制的对应类型。(4)级制与职能制:按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权性质和范围来划分的领导体制的对应类型。6、答:集权制的优点是:能够统一意志、统一政令、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对于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去统筹考虑,集中处理,对于重大建设项目有利于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在服从大局的基础上,也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其缺点是:缺乏弹性机制和应变能力,不容易因时因地制宜,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容易形成官僚主义和个人专断,使下级唯长官意志是从,不利于下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分权制的优点是:能够让下级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下级的能动性和创造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7、答:一体制的优点是:有利于贯彻中心领导主体-中心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意图,容易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权力集中,政令统一,责任明确,效率较高,防止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其缺点是:容易造成中心领导主体包揽一切的权力高度集中现象,形成家长制领导,使下级养成对上级的依赖心理,制约下属机关和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行动迟缓,效率较低。分离制的优点是:使同一层级的各领导主体能够按照其权责范围各司其职,各展其能,相互制约,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防止滥用职权,独断专行。其缺陷是:容易形成政出多门、各行其事、相互扯皮、互不协调的现象,容易造成工作重复,浪费人力、财力、物力。
8、答:首长制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分明,行动迅速,指挥灵敏,冲突较少,效率较高,可以防止推诿和扯皮,消除或减少不负责任的现象。其缺点是:因为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精力和聪明才智相对有限,考虑问题和决策难免会有失误,如果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独断专行的现象。合议制的优点是:能够集思广益,对决策问题能够借助集体领导的优势进行通盘考虑,减少决策的失误;有利于系统内部的协调;这种集体领导所实现的分工合作,可以减轻主要领导的工作负担,也可以避免个人专断,滥用职权权。其缺点是:权力分散,责任不明确,行动迟缓,效率较低,决策时意见难以统一,如果决策问题因领导集体中部分人的反对,就会使问题议而不决,坐失良机,贻误大事。9、答:层级制的优点在于: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级分明,整齐划一,各级领导者业务性质大体相同,干部升迁或调动,均能较快地胜任工作;权力所运行因为具有层级性,政策的上传下达的渠道比较通畅,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较大;同时,由于这种体制强调掌握与熟悉各方面业务,有利于培养具有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能力?quot;通才"。其缺点是:领导主体承担的工作范围过于宽泛,造成领导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影响抓大事;中间层次太多,领导难以深入基层和了解基层情况,容易养成官僚习气。职能制的优点是:对口管理,分工清晰,职责明确,使各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业务熟悉,工作效率比较高。其缺点是:专业性强,依赖性大,分工过细,容易造成机构臃肿,政出多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缺乏对全局的把握和整体意识。10、答:(1)人民当家作主。(2)中国共产党的主体领导地位。(3)中央集权式的统一领导和管理。11、答: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主体领导地位体现在党对政府、人大、政协、军队、企业、事业和群众团体等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在同一层级的政治领导主体中,共产党都处于领导中心的地位。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即合作共事的联盟关系,而不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坚持共产党的主体领导地位并不是说党可以包办一切和指挥一切。如同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quot;六、论述题1、答:事实上,集权制与分权制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任何一个领导体系来说,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往往是集权中体现有分权的因素,分权中展示有集权的趋向。也就是说,集权和分权那个为主,主要只是看权力集中与分散程度的多少和大小。对于一种领导体制来说,是以集权制为主,还是以分权制为主,要根据领导目标、工作任务和环境条件的具体变化,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大体来说,在处理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可以从以下原则去把握:(1)可能损失原则。如果下级制订某项决策容易失误,决策实施后可能产生严重损失和后果的,这种决策一般由上级领导主体制订。(2)责任范围原则。如果某项重大决策需要由上级领导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这种决策必须由上级领导主体决定。(3)决策范围原则。凡是需要做出统一行动的决策,由上级领导主体决定。(4)监督考核原则。凡是属于考核内容的工作,如监督考核某一层级领导的工作,应由上级领导主体来决定。(5)业务性原则。各地、各部门业务性质相同的工作,一般应由上级领导主体来决定。(6)地域规模原则。凡是大规模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工作,应由上级领导主体来决定。如果与上述情况相反,则可以由下级领导主体来决断。
2、答:(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这一原则进行领导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四点:一是领导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二是在领导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三是领导体制改革改革必须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有步骤、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进行。四是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与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2)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体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以人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检验领导体制改革成败与否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体制改革必须体现在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这一宗旨上。(3)坚持把领导体制改革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联系起来,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同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也是因为它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更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所谓领导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从领导组织机构和制度环节上改革不适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分,通过政治领导和企业领导的组织、协调与控制。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4)领导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的领导体制改革是在符合社会主义方向和中国国情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领导体制,决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领导体制模式;同时,要注意严格地分清我国领导体制的本质优势和体制运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即使是对我国原有的领导体制,也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不可一概否定,这样才能把握好了改革的方向。(5)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式地推行领导体制的改革。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6)领导体制改革必须走法制化的道路。一是领导体制改革要与加强立法工作相结合。二是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三是领导体制改革必须依据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进行。除了以上各点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合理划分领导主体的职责权限以及活力与效率结合,也都是在进行领导体制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3、答: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加大机构改革的力度,提高领导效能。(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格局,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2)精简机构,加大机构改革的力度,提高领导效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推?quot;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领导和行政管理体制。(二)、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职责和权限划分上,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向地方和基层下放权力,同时注意维护和加强中央的权威。 (三)进一步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组织人事制度。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按照党政分开思路,明确党的领导的科学含义,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在领导方式上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实现党的"总的领导"职能;(2)进行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探索,确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注意把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的程序变为为国家的意志,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3)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构,加大党内监督的力度,探索解决执政党自身的监督问题。(五)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一是要实行民主决策,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基础上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科学决策;二是要健全制度。按章办事。通过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等形式,推进决策科学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六)加强依法执政,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依法执政的基本原则就是任何领导组织和领导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制约下行使权力。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就是要建立包括政党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形式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制约体系,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监督,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4、答:(1)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使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2)按照领导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注重绩效、鼓励竞争、民主监督的原则,切实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3)改变领导干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加快党政干部和企业、事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改革;(4)扩大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程序,普遍建立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制度。扩大党员和群众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5)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辞职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6章领导者素质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l.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体现了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A.天赋性B.综合性C.动态性D.层次性 2.()是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A.政治素质B.法律素质C.知识素质D.能力素质 3.领导者的()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A.政治素质B.法律素质C.知识素质D.能力素质 4.领导者作为引导和率领群众朝一定目标前进的人和集体,要具有战略头脑和眼光,善于运筹帷幄,总揽全局。这要求领导者必须首先具有(
)。 A.预测和决断能力B.组织指挥能力C.交际协调能力D.应变创新能力 5.()是领导干部道德的价值核心。 A.勤政为民B.公正廉洁C.坚持真理D.弘扬正气 6.()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前提。 A.转变观念B.改革完善干部管理制度C:.开发人才资源D.搞好后备队伍建设 7.()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能否兴旺发达的关键。 A.领导者的个人素质B.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状况 C.成员的个人素质D.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1.“三讲”是指()。 A.讲学B.讲政治C.讲奉献D.讲道德E.讲正气 2.领导者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 A,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B..娴熟的领导管理知识 C.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D.深厚的社会生活知识 E.大量的新知识的储备 3.()是领导者成长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 A.后天的学习B.遗传因素C.实践锻炼D.组织培养E.天赋条件 4.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点有() A.整体性B.相关性C.适应性D.目的性E.稳定性 5.一般来说,领导集体的合理的年龄结构应是() A.以老年为主B.以青年为主C.以中年为主D.老中青平均分布E.老中寺结合的梯形结构 6.下列关于领导集体素质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B.个人素质比领导集体素质结构更重要C.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整体性 D.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实施高效能的领导 E.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优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判断说明题 l.领导者素质的变化是积极向上的。 2.领导集体功能的大小在于人员的多少和个体素质的高低。 四、名词解释题 l.领导者的素质2.领导集体素质结构3.气质4.领导集体的智能结构 五、简答题 1,简述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 2.简述领导者的能力素质。 3.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应包括哪几个方面? 六、论述题 1.试述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意义。6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l.B2.A3.B4.A5.A6.A7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E2.ABCDB3.BE4.ABCDE5.CE
6.ACDE 三、判断说明题 l.答:错误。领导者素质的变化既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可能是消极向下的。领导者积极投身于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刻苦学习,加强向身修养,奋发向上,善于总结,就可使领导者素质不断挺高。相反,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骄傲自太,不仅会使领导者素质逐渐沦丧,而且有时私欲的恶性膨胀,甚至会导致领导者素质的蜕变。 2.答:错误。领导集体功能的大小不在人员的多少、个体素质的高低,而在于领导成员素质要素的合理恰当的排列组合。 四、名词解释题 l、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 2、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就是领导成员素质的组合构成,它是一个有机的、综合性的高智能结构。 3、所谓气质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惯性的稳定的心理反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个性,如活泼、沉静、直爽、内向等。 4领导集体的智能结构是指领导集体中各种智能水平的人的配比组合。 五、简答题 1.答: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和旗帜,领导者的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他的领导方法和领导水平,直接影响其领导的效果。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⑴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发挥领导功能、完成领导任务和提高领导绩效的重要基础。领导活动是一项复杂重要的工作.需要领导者发挥高效的主观能动性,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方能胜任领导工作,优质高效地实现领导目标,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⑵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发动、团结、率领群众开拓进取的保证。领导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领导者素质优良,整个组织便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领导者素质平庸低劣,整个组织便呈现出涣散、消极、死气沉沉的气氛。 ⑶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领导方法和艺术的源泉。领导者必须具有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娴熟的领导艺术,而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运用的适当与否,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素质的高低。领导者素质优良,就能熟练地运用并不断创造出适应实践需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如果领导者素质低劣,那么,再有效的领导方法和艺术都难以被运用,更谈不上创造和发展。 ⑷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是最能动活跃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领导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贯彻者、又是社会发展战略与决策的制定者和组织实施者,肩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处于总揽全局的统帅地位。因此,领导者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实施,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兴衰成败。 2、答:能力素质是领导者素质的核心。领导者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素质: ⑴预测和决断能力。作为领导者必须具有预测能力,善于深谋远虑,具有战略头脑和眼光,运筹帷幄,总揽全局,在复杂的情况下,能预测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判别事物的本质,分清问题的主次,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领导者必须具有决断能力。对错综复杂、紧迫突发的问题,领导者要反应敏捷,及时判明事物的本质,排除干扰,不为一时一事的得失所困扰,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及时作出抉择,采取果断措施,解决问题。领导者果断的决断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形成的。 ⑵
组织指挥能力。组织是领导者常用的一种领导方式。因此,领导者既要会应用组织力量,发挥组织管理功能,更要善于把各种不同才能的人聚集起来,合理安排,形成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团结上进的集体,充分调动下属和群众的积极性。对于领导者,如果缺乏组织指挥能力,即使有优良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丰富的知识,也是不能发挥领导作用的。 ⑶交际协调能力。领导工作的内容和特点要求领导者具有通权达变的熟练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上级、同事、下属和其他人交往,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与下属的关系,关心理解他人,自觉服从上级,主动与同级合作。领导工作要求领导者要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巧妙地解决矛盾,消除误会,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取上级的支持、下属同事的拥护,其他单位的帮助。如果领导者没有必要的交际协调能力,气量狭窄,处事不公,待人不诚,就会使矛盾加剧,挫伤下属的积极性,导致组织涣散、号令难行的后果。 ⑷应变创新能力。在领导活动中常会发生一些突发、紧急和棘手事件,这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是难免的。如果一个领导者没有应变能力,在突发事件前束手无策,或逃避拖延,就会使组织陷入危机。因此,领导者要有高超的应变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反应力,有冷静的头脑,丰富的经验。对突发性事件,既不惊慌失措,又不拘泥刻板,反应迟钝,而是沉着冷静.果断处理,尽力化害为利,抓住机遇,推动事业的发展。领导者必须适应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善于捕捉新信息,勇于探索.勇敢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敢想.敢干,敢改革,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敏锐洞察环境的变化,及时提出新观念、新方案、新方法,不为过去的老观念、老框框所束缚,在工作中大胆创新。 3.答: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梯形的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指在领导集体中各成员按年龄分布和组合的状况。一个领导集体,应该由老中青领导者按梯形结构合理组成。老中青梯形年龄结构有利于各年龄段的领导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最佳效能,有利于领导集体实现正常的新陈代谢,保证领导力量的有序交替,从而保持领导活动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2)协调的气质结构。人的气质各不相同,各有所长。协调的气质结构是指具有不同类型气质的领导成员互相协调,取长补短的组合方式。这样领导成员之间能够彼此相容,互相补充,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并能中和个人的缺点,使领导集体产生最佳的效能。 (3)合理的知识结构。领导集体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由不同知识特长和不同专长的领导者组成的最佳的立体知识结构。现代领导工作是一项内容繁杂、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复杂劳动,作为一个领导集体,要发挥其职能作用.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就必须由掌握各种知识的人员构成。 (4)互补的智能结构。智能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智能结构是指领导集体中各种智能水平的人的配比组合。一个合理的领导集体结构应该是领导成员各种不同能力的组合搭配、互补,使领导集体具有全面高效的领导能力。 六、论述题 1.答:不同音符完美的结合才能产生美妙和谐的乐章。领导者不同的知识、能力、性格、气质、年龄等要素合理地组合,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一个组织团体的蓬勃发展。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合理化对实现科学领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⑴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实施系统的集体领导。现代领导活动高度复杂化、综合化,仅凭个人的经验、能力是无法实施有效领导的,必须合理搭配领导成员,使具有各种专长、各种能力的领导者各显神通,各司其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集体的整体功能,实现系统化的有效领导。 ⑵领导集体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实施创造性的领导。实践证明,不同专业、年龄、能力、气质的领导者的优化组合,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和协调,会产生“l+l〉2”
的放大效应,能够激发出创造性的成果,使一个组织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⑶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实施高效能的领导。当今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叶代,各种问题复杂多变,盘根错节,新矛盾、新事物大量涌现,这些都需要领导者及时正确处理。只有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各领导成员科学合理安排,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实施高效能的领导。 ⑷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合理的集体素质结构,能使领导集体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积极进取,推动组织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兴旺发达。反之,结构不合理,就会使领导集体内部相互扯皮,内讧不断,造成严重的内耗,削弱组织的整体功能。7章领导与决策(上)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领导决策的是() A.个人对个人的各种事情做出决定 B.领导者对自己所属的部门、组织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做决定 C.国家领导为解决各种重大的社会问题,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D.一个地区、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各种计划、方案、意见 2.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责的基础是() A.进行决策B.制定战略C.组织管理D.使用干部 3.在决策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决策的信息系统B.决策的智囊系统C,决策的中枢系统D.决策的执行系统 4.领导在决策活动过程中的最重要的职责是() A.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B.组织决策方案的制订 C.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D.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 二、多项选择题 l.决策活动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针对性B.目标性C.实施性D.选择性E.优化性 2.依照决策者在管理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决策可以划分为() A.高层决策B.中层决策C.基层决策D.战略决策E.战术决策 3.通常需要高层领导者做出决策的决策类型是() A.战略决策B.战术决策C.程序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E.高层决策 4.下列各项属于智囊人物的是()。 A.养士B.谋士C.军师D.幕僚E.秘书 5.集体抉择() A.是由其有决策权的领导集体共同作出抉择的一种方式 B.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决策方案的 C.是适用于法律、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上的决策 D.一般采用委员会的领导体制E.能够集思广益,避免个人意见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6.采用集体抉择方式决策时,应该注意() A.通常只有事关大局的重大问题宜采用集体抉择的才式 B.集体抉择就应当充分讨论,允许发挥各种意见,真正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C.事先周密准,事后一致执行D.要防止议而不决,贻误时机 E.应明确责任,防止互相推诿 7.在决策过程中,智囊团的主要作用有(
) A.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B.对决策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对其进行详细地分析论证 C.对决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咨询D.对决策方案进行正确选择 E.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分析 三、判断说明题 1.经验决策就是“不科学的决策”。 2.决策的分类只是理论研究的需要,对实践没有任何意义。 3.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没有区别。 4.没有决策就没有领导。 5.非程序化决策是一种不需要遵循程序原则的决策。 四、名词解释题 1.经验决策2.科学决策3.战略决策4.满意决策 5.非程序化决策6.不确定型决策7.风险型决策 五、简答题 l.简述经验决策的特点及局限性。 2.领导者在决策活动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3.如何正确处理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 4.为什么说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六、论述题 1.试述科学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及其作用。7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C4.C 二.多项选择题 l.ABCDE2.ABC3.ADE4.ABCD5.ABCDE6.ABCDE7.ABCE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现代社会的问题难以完全依靠经验来处理,但经验决策并非等于“不科学的决策”,因为领导者的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其中有不少内容也是正确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经验决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特定的程度和范围内还是行之有效的。 2.错误。决策的分类对于决策的理论研究和决策的实践活动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问题的决策,需要用不同的决策技术和方法去处理,因此决策的分类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分析、解决问题;不同的决策问题,必须由不同的决策者来承担。因此决策的分类,有别于人们分清职责、各司其职。 3.答:错误。不确定型决策是指提供给决策者的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后果,而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又是未知的;风险型决策也是指提供给决策者的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周的结果,但是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是已知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事先知道每个方案的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 4.答;正确。任何部门、任何层次的领导工作都离不开决策。无论是哪一部门,哪一层次的领导,都需要在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各种问题作出处理决定,领导离不开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决策就没有领导。 5.答:错误。程序原则是科学决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发生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对这类问题的决策没有常规可循,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法。但并不是说这类决策可以不遵循程序原则。 四、名词解释题
1.经验决策是指主要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才智和经验而作出决策的方式。 2.科学决策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的,指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所进行的决策活动。 3.战略决策是关系到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主要表现为制订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方案。它所涉及的范围大、因素多、关系复杂、通常属于高层领导集团的决策范围之内,是一种以定性为主的决策,一般来说来取的是非程序化的决策方式。 4,满意决策是指决策者根据现实的条件,追求一种满意结果的决策,它以对现实条件的充分分析为基础,选择一种较为满意的方案,以期达到决策目标。 5.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型决策,是指决策对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发生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对这类问题的决策没有常规可循,常要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寻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6.不确定型决策是指提供给决策者的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而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又是未知的,这种决策类型就是不确定型决策。 7.风险型决策是指提供给决策者的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是已知的,这种决策类型就是风险型决策。 五、简答题 l.答:经验决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决策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其一,这种决策方式一般来说是个人的决策活动,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素质做出决断;其二,这种决策方式本质上讲是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的,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说来是一种定性不定量的决策。经验决策方式,与小生产的时代是相适应的,这种决策方式也会产生出正确的决策结果,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依靠个人的有限的经验、智慧,难以做出精确的分析判断,这样的决策盲目性很大;再则,它也缺乏连续性和规范性,个人的主观随意性极大,随着领导者的更替,对某个问题的决定可能随之改变。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相对缓慢,过程简单,经验决策方式基本上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水平。 2,答:在决策活动中,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第一,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第二,组织决策方案的制订;第三,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第四,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 3.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是“多谋”与“善断”
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取代。一方面,领导者必须保证智囊团的独立研究,甚至允许其唱对台戏,而不把个人的意见强加给他们,更不允许领导已经作出结论,而让智囊团只能论证自己结论的准确性。现代智囊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相对独立性,服从客观事实,而不必看领导眼色行事。另一方面,领导者不能让智囊团代替自己决策,不能完全为智囊团的意见所左右,要考虑到智囊的意见,但不能让他代替领导者选择方案。这是因为实际决策中往往包含了无法计量的价值标准,是不能仅仅依靠知识、技术来衡量的,需要领导者的决断,这是其一。其二,智囊团对方案的分析设计往往是从理想条件出发,而现实又并非那样理想化,凭决策者的经验、直觉,可能选出较为满意可行的方案。总之,在决策活动中:方案的设计分析,由智囊团负责,领导负用人的责任;方案的选择则由领导自己负责。两者是各负其责,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保怔决策的科学性。 4,答:决策在整个领导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任何部门,任何层次的领导工作都离不开决策,没有决策就没有领导。决策又是贯穿于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领导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地制订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决策还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责的基础,领导者的责任在于制订战略、拟定规划、确定政策、组织管理、使用干部,而履行这些职责是以决策为基础的。再则,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领导者的决策规定了领导活动的方向和措施,正确的决策引导事业的胜利前进,错误的决策则会导致事业的失败倒退。最后,现代社会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领导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六、论述题 1.答: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明确实际存在的问题,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目标,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领导也只有根据准确的信息,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抉择。没有信息,领导者在决策中就会碰壁,导致决策失误,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决策需要信息,科学的决策需要的是准确、及时、适用的信息。信息首先必须是准确的,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准确的信息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信息又必须是及时的,因为情况是发展变化的,信息是可变的,只有及时的信息才能反映变化中的情况。决策又是有时间性的,迟到的信息就会降低自身的价值,甚至成为无用之物。信息还必须是适用的,也就是说信息要正好适合决策的需要。 为了获取准确、及时、适用的信息,通常要做好以下三个环节的工作。第一个环节是信息的收集。只有在获得大量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千方百计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的有关资料。第二个环节是信息的加工处理。对收集的大量原始资料通过整理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行纯化、归类。第三个环节是信息的传递。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是为了决策者的需要,因此整理好的信息应当迅速、准确地传递给有关的部门和决策者。信息工作既是决策前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又是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仅仅把信息工作看作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单独阶段是不妥的,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整理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中。只有在掌握了及时、准确、适用的信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科学决策。7章领导与决策(下)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的决策的首要标准是() A.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B.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C.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D.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2.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是()。 A.信息原则B.可行原则C.预测原则D.客观原则 3.科学决策的前提是() A.科学的程序B.可行性分析C.科学的预测D.充分的信息 4.决策过程的关键步骤是()。 A.明确问题,确立目标B.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C.分析评估,选择方案D.实施方案,完善决策 5.衡量决策方案优劣的第一条标准,也是最主要的标准是() A.实施的方案所付出的代价相对比较小B.是否能够实现决策目标 C.所承担的风险相对比较小D.所产生的副作用相对比较小 二、多项选择题 1.判断”科学的决策”的是非标准有() A.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B.决策的执行始终在监督之下 C.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D.决策执行后的作用相对少 E.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2,问题的诊断和分析的正确性取决于() A.必须有关于该问题的丰富经验
B.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必须准确完整 C.要掌握诊断、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D.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E.一切从实际出发 3.决策目标的制订必须的检验准则有() A.目标是有的放矢的B.目标是具体的C.目标是系统的D.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E.目标是符合规范的 4.备择方案必须具有()。 A.单一性B.确定性C.补充性D.齐全性E.排斥性 5.在决策方案实施阶段主要应做好的工作有()。 A.编制实施计划,把决策其体化B.组织实施力量,保怔决策方案的实现 C.落实实施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D.建立反馈系统,及时检查发现决策方案实施中的问题 E.纠正决策偏差,必要时进行决策修正或追踪决策 6.关于程序化决策以下各项正确的()。 A.是非常规型的决策B.是指行动中重复出现的例行的决策 C.通常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决策 D.一般是可以由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的 E.是领导者的主要精力应当集中在这类问题上的决策 7.关于追踪决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追踪决策是注定要发生的B,追踪决策实质上是一次新的决策 C.追踪决策是对原有决策方案的一般性的决策修正 D.追踪决策是对原有决策方案或目标进行的根本性调整 E.追踪决策是发生在决策方案已经选定却尚未实施情况下的决策 三、判断说明题 1.追踪决策是一次新的决策。 2.追踪决策遵循“害中取小”的标准。 四、名词解释题 1.可行性研究2.追踪决策3.回溯分析 五、简答题 1.科学的决策应符合哪些基本标准? 2.科学决策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简述追踪决策的非零起点特征。 六、论述题 1.试述科学决策的程序。7章领导与决策(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A2.D3.C4.C5.B 二.多项选择题 1.AE2.BCDE3.ABCDE4.DE5.ABCDE6.BCD7.BD 三、判断说明题 1.答:正确。追踪决策是发生在极端情况下的一种重新决策,它的决策修正不同。不是对决策方案的整个局部的补充纠正,而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调整,是一次新的决策。
2.答:正确。一般决策追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但在追踪决策的某些情况下,只能遵循“害中取小”的标准,以便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是在原决策方案已经实施,损失无法完全挽回的情况下的不得已的选择,如若迟疑不决,损失将会更大。 四、名词解释题 1.可行性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决策方案在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的合理性,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论证,从而使决策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追踪决策是指原有决策方案实施后,主客观情况发生了大变化,原有的决策目标无法实现时,对原决策目标或方案进行的根本性的修正。 3.回溯分析就是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环境和过程进行客观分析。从对原决策方案的制订、论证、选择等各个环节,逐步顺序分析,找出失误所在及其原因,以便在追踪决策中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政策。 五、简答题 1.答:科学的决策方式,有助于领导达到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一般说来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标准: (l)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任何决策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前提,制订准确的决策目标是科学的决策的首要标准。这里的决策目标要求正确和明确。 (2)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在决策目标正确的前提下,衡量某个决策是否是成功的,要看决策方案的执行后果,如果是能够实现原定决策目标的,就是正确的决策。 (3)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决策方案的执行需付出一定的代价,不同的决策方案所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是不同的,付出代价较小的决策为科学的决策。 (4)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决策执行的结果,除了达到决策所期望的目标外,还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即副作用,科学的决策要求副作用相对比较小,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在上述的几条标准中,第一、二条是是非标准,第三、四条是优劣标准。如果决策的结果符合上述标准的话,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科学的决策,或者说决策是成功的、正确的。 2.答:科学决策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l)客观原则。这是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做出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判断和选择。 (2)信息原则。决策的科学性是同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成正比的。只有掌握了充分的信息的领导者,才能做出科学决策。 (3)预测原则。科学的预测是科学的决策的前提。决策是对未来的行为的决定,所以必须事先预测未来的各种情况和趋势,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4)程序原则。这是区别于传统的经验决策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决策是一个活动过程,必须遵守基本程序。 (5)可行原则。科学决策的可行原则,要求叶决策方案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只有在决策方案经过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最终选择。 (6)选优原则。多方案选择是现代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方案的优与劣,要经过比较才能鉴别,必须制订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备选方案,从多种方案中对比选优。 (7)“外脑”原则。现代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谋”与“断”的相对分离。科学决策强调建立合理的决策体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智囊团的“外脑”作用。
3.答:非零起点是追踪决策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一般的决策中,决策对象和环境还未受人们决策的影响,处于一种初始状态,就此而言,这是以零为起点的决策。而追踪决策面临的对象和环境,由于受到决策方案实施后的影响,人、财、物有了一定的消耗,甚至有了一些阶段性的结果,各种状况发生了大小不一的变化,这是一种非零起点的特征。非零起点的状态,一是要求追踪决策要尽力抓紧,因为原决策方案如果继续执行的话,后果就越多越大,那么追踪决策的困难也就越来越严重;二是要求追踪决策需要倍加谨慎,否则就会出现错上加错的情况,后果更不堪设想。 六、论述题 1.答:科学决策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要来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通常说来,科学决策的整个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l)明确问题,确立目标。明确问题,确立目标是决策活动的起点,是决策过程的第一大步骤。准确的决策目标是科学的决策的首要标准,而弄清问题又是确立决策目标的基本前提。决策活动首先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就是要找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对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确立目标。决策目标是决策者为了解决问题,希望达到的一种结果。决策目标是设计发案的方向,是判断决策方案优劣的标准,目标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活动的成败。 (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决策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解决如何达到目标的问题,这时决策活动进入第二阶段:集思广益、拟定方案的阶段。拟定的方案是准备提供给领导者最终抉择的,因此又称为备择方案,它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决策结果。备择方案必须具有齐全性和排斥性。 (3)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分析评估、选择才案是决策过程的关键步骤。对方案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选择,一是要存合理的评选标准,二是要有科学的评选方法。评选决策方案的标准,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够实现决策目标,这是衡量决策方案的第一条也是最主要的标准。此外,还应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实施的方案所付出的代价相对比较小,所承担的风险相对比较小,所产生的副作用相对比较小。 准确地选择方案还要求有科学的评选方法,评选方案的具体方法通常有三种类型:①经验判断法,②数学分析法,③试验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各有其适用范围,必须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和选择。 (4)实施方案,完善决策。决策方案的实施,是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决策是行动的选择,行动是决策的执行,决策就是为了实施。在实施阶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编制实施计划,把决策具体化。其次,组织实施力量,保证决策才案的实现。再次,落实实施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还有,建立反馈系统,及时检查发现决策方案实施中的问题。最后.纠正决策偏差,必要时进行决策修正或追踪决策。8章领导组织、协调与控制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组织工作的首要问题是。 A.协调 B.配置资源 C.使用人员 D.确定组织目标 2、领导在配置资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
。 A.物质利益 B.权力的分配 C.人员的组合 D.关系的协调 3、参与式管理是党的在组织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A.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B.群众观点 C.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观点 D.实事求是的观点 4、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 A.熊彼德 B.麦克格雷戈 C.马斯洛 D.爱尔德弗 5、激励是没有终点的,领导者应该奉行的原则。 A.过程激励 B.物质激励 C.目标激励 D.连续激励 6、尊重需要指的是人的一种的心理状态。 A.自尊 B.自尊、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 C.被别人尊重 D.尊重别人 7、协调的主体是。 A.组织 B.领导 C.下属 D.群众 8、在领导人际关系协调中,第一位的是。 A.同级或组织之间的协调 B.上下级之间的协调 C.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协调 D.领导与领导的协调 9、兼顾公平与效益的重要手段。 A.工作协调 B.人际关系协调 C.要素协调 D.利益协调 10、实行仲裁,必须根据来进行。 A.功能最佳原则 B.平衡原则 C.公平合理原则 D.利益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A.协调关系 B.确定目标 C.设置机构 D.配置资源 E.使用人员 2、领导在确定组织目标时应遵循。 A.互惠原则 B.对等原则 C.随机原则 D.评估原则 E.选择原则 3、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纳为。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4、激励是一个的动力过程。 A.刺激需要 B.引发行为 C.满足需要 D.实现目标 E.解决冲突 5、领导人际关系协调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 A.上下级之间的协调 B.同级或组织之间的协调 C.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 D.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协调 E.领导与领导的协调
6、领导的工作协调包括。 A.不同工作的协调 B.工作分工的协调 C.领导目标的协调 D.政策协调 E.时间的协调 7、领导者对施控对象实施控制的形式主要有。 A.规范控制 B.组织行为控制 C.个人行为控制 D.正式组织控制 E.非正式组织控制 8、领导控制的施控对象包括两类。 A.组织系统 B.领导者 C.环境系统 D.被领导的组织成员 E.人机系统 9、行政手段具有的特点。 A.强制性 B.功能性 C.直接性 D.单一性 E.灵活性 10、法律手段具有的特点。 A.强制性 B.协调性 C.普遍性 D.多变性 E.稳定性 11、经济手段具有的特点。 A.平等性 B.随机性 C.有偿性 D.间接性 E.直接性 三、判断分析题 1、领导组织活动中的配置资源主要是指物质利益的分配。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组织成员的需要必须予以一次性的充分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3、领导协调的基本目的是解决组织冲突、理顺组织的内外部关系。 四、名词解释 1、组织2、组织资源3、激励4、协调5、领导控制6、自控7、弹性控制幅度 8、前馈控制9、反馈控制10、外在控制11、内在控制12、直接控制13、间接控制 五、简答题 1、简述领导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 2、领导在进行组织活动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领导在进行组织活动时怎样兼顾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4、领导在进行组织活动时可以运用哪些整合方式? 5、以手段和要素作为划分标准的激励类型有哪些? 6、怎样有效地运用榜样激励? 7、怎样有效地运用许诺激励? 8、简述领导组织的基本方法。 9、简述领导协调的基本方法。 10、简述领导控制的基本手段。
六、论述题1、领导者怎样合理、科学地确立和实施组织目标? 2、领导在协调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试论领导协调的意义。 4、试论领导控制的基本原则。8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D2、B3、B4、C5、D6、B7、B8、B9、D1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E2、ADE3、ABCDE4、ABCD5、ABD 6、ABCDE7、ABCE8、AD9、ACD10、ACE11、ACD 三、判断分析题 1、错。领导的组织活动在配置组织资源时,最主要的是权力的分配。因为组织的力量是要依靠权力来体现的。 2、错。对组织成员的需要不能一下子全部满足,因为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即某种需要一旦满足也就不再是一种优势需要了,要激励就必须有新的刺激。 3、对。协调是领导的基本职能,协调的目的就是解决组织冲突、理顺组织的内外部关系。只有通过协调,才能合理调节组织内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使组织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实现组织资源的最佳配置;只有通过协调,才能取得组织成员的共识,保证组织内部的思想一致、行动统一,从而使组织保持和谐、稳定和有序;也只有通过组织协调,才能使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处于良好的状态。 四、名词解释 1、组织指领导的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内容主要有:确立目标、设置机构、确立规范、配置资源和使用人员等。组织工作是实现领导目标的必要保证。 2、组织资源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或只有通过组织才能得到的社会资源,它包括物质利益、地位-声望、权力、特有的知识技能、荣誉和安全感以及某种感召力等等。 3、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即通过某些刺激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并表现在行动中,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按照西方行为科学的理论,激励是通过需求满足的方式引发行为,并促进行为以积极状态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 4、协调就是及时处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避免矛盾和问题的激化和恶化,使各种关系处于正常状况。 5、领导控制是指领导者为使被领导成员的行为符合领导目标,通过监控、校正和引导等方式,以保证组织在实现领导目标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和有序运动,防止组织运行的失控和组织的瓦解,从而高效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控制形式。
6、自控是指被控制对象在一定的控制机制作用下,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期获得最佳工作效率。 7、弹性控制幅度指围绕控制标准,允许被控对象灵活变通行为存在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确定恰当合理的弹性幅度的关键,是解决控制界线问题,即那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 8、前馈控制又称"事前控制"。它是领导者对执行计划准备阶段所进行的控制,是一种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面向未来的控制。 9、反馈控制又称"事后控制"。它是领导者在行动和任务完成之后,用检验的结果与原订目标、计划标准进行比较,以作为制定新的指令和再输出的依据的一种控制方式。 10、外在控制是一种"硬约束",指领导者通过改变或强化被控对象的外在约束力(如法规、制度、政策等)。来支配和驾驭被控对象的一种领导控制方式。 11、内在控制是一种"软约束",它是领导者通过调整或强化被控对象的内在约束力,来支配和驾驭被控对象的领导控制方式。 12、直接控制是领导者直接向被领导者发出指令,以约束被领导行为的控制方式。 13、间接控制是指被控对象不是直接从领导者那里接受控制指令,而是按照领导者制定的政策、制度和方针等,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式。 五、简答题 1、答:领导组织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以下4点: (1)确定组织目标或领导目标; (2)设置机构; (3)确立规范和配置资源; (4)使用人员。 2、答:(1)集中式管理和参与式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平等互惠的原则; (3)目标管理和统一指挥的原则; (4)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相统一的原则; 3、答: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该按照"十六大"的精神,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组织的一切重大事项应该通过平等的协商,兼顾各方面利益,尤其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搞平均主义。否则会挫伤大多数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4、答:领导在进行组织活动时可以运用的整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集中式的整合,即所谓"化零为整"。通过有机的组合,将分散的各种力量集中起来,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打歼灭战"。二是分解式的整合,即先对组织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然后在整合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整合后的各种力量,有组织地分散到各个不同的目标上去,?quot;麻雀战"。三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整合。即根据需要,在集中整合时注意分解整合,不要将所有的力量都完全集中在一起,在分散整合注意集中整合,不要将所有集中的力量都分散下去,要留有余地,留有后备力和机动力。四是借力整合。即借助组织外部因素,如组织外部的人才、资金、物质、政策乃至各种关系来为组织内部的整合服务,以便更好地完成组织的目标。 5、答:以激励的手段和要素作为标准,我们可以把激励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目标激励。这是一种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的激励机制。 ②评判激励。评判激励是对人的某种行动作出一定的反应,或肯定的奖励、表扬,或否定的惩罚、批评,以及什么都不做的"沉默"。 ③
榜样激励。榜样是人的行动的参照系。作为领导者如果能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参照系",就会把人们的行为导向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轨道上来。 ④荣誉激励。荣誉激励属于典型的内在激励。因为荣誉属于一个人的社会存在价值,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⑤逆反激励。这种方法并不是直接正面鼓动人们去实现某项目标,而是向他们提示或暗示与此目标相反的另一结果,而这一结果则是下属无法接受的,从而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⑥许诺激励。指通过满足下属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预期,以激发其积极性的激励方法。 ⑦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需求,来调动其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⑧感情激励。作为一个领导者就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激励下属努力工作,特别是要重视感情激励的方法。 ⑨晋升激励。职位的稀缺和企图占有职位的人数永远处于一种矛盾之中。正是在这样的体制背景之下,晋升就成为一种最具效力的激励。 ⑩危机激励。危机激励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激励,即它不是通过满足人们的什么需要来激发其积极性,而是通过危机意识的唤醒,激发人们的斗志。 ⑾产权激励。产权激励的制度化形式是员工股份制,在这种制度形式中,企业的产权、管理权和分配权均属于本公司全体员工拥有。 6、答:领导者在实施榜样激励时,要坚持如下原则:一是要明确榜样激励的动机;二是要引导下属一分为二地对待榜样,不可使榜样人物自身承受不必要的压力;三是分析榜样形成的条件和成长过程,为下属指明学习榜样的正确路径和心态;四是关心榜样的成长,使之不断进步,而不沾沾自喜;五是保护榜样,对那些中伤打击榜样的错误言行要进行批评教育,防止狭隘心理和嫉妒心理的产生与蔓延。 7、答:在进行许诺激励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准确性原则。准确性体现在许诺的内容和许诺的范围要准确。二是适度性原则。指许诺要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度,即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三是公平性原则。许诺时,一定要有一个公平的尺度,不能乱开口子乱许诺。四是针对性原则。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需要,领导者应该根据下属不同的需要进行许诺。五是有限性原则。许诺有其特定的时限,一旦许诺得以满足之后,就不能进行额外的附加许诺,否则就会助长下属漫天要价的心理。 8、答:领导组织的方法主要有: (1)合理配置资源的方法 (2)整合的方法 (3)宣传鼓动的方法 (4)激励的方法 (5)强制的方法
9、答:领导协调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点; (1)疏导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讲清利害关系,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协商的方法。协商的方法是使冲突各方经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办法。 (3)仲裁的方法。仲裁的方法是在冲突各方争执不下,无法进行协商,而由仲裁机构或第三方出面协调解决的办法。 (4)强制的方法。即通过上级主管领导行使领导权力的形式或直接依据组织的相关规章制度来予以强制解决。 (5)调整政策的方法。如果冲突引起的原因是由于工作或利益分配上确有不合理之处,就需要调整政策,使之合理。 (6)冷处理的方法。即对冲突问题采取先放起来"冷却"一下,暂缓解决的方式,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为了防止冲突扩大。通过拖延,等待新的时机和条件再行处理。 (7)妥协的方法。在冲突所涉及的利益对各方都至关重要的条件下,促使冲突的各方适当妥协或让步,也不失为解决矛盾的一个有效办法。 10、答:领导的控制手段主要包括四种形式: (1)行政手段。指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命令、指示、规章、条例和计划等,按照行政方式来管理下属组织成员的一种控制手段。 (2)法律手段。指通过制订、颁布并强制实施的各种法律、法令来控制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控制手段。 (3)经济手段。指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把个人或组织的行为结果与其经济利益挂钩。用经济利益的增加或减少来调节或改变组织行为的一种控制手段。 (4)精神手段。指运用理想、道德、信仰等精神规范和精神力量来约束和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控制手段。 六、论述题 1、答:领导者在确立和实施组织目标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者在确立组织目标或领导目标时,要注意把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一般来说,组织目标或领导目标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2)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3)平衡性目标与改进性目标;(4)显目标与隐目标。由于现代社会组织的复杂性,组织目标表现为一个复杂体系,一般分为总目标、阶段目标、部门目标三个层次。 二是领导者在确立组织目标或领导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人员都有利;(2)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特征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3)选择原则,即要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 三是领导者在确立组织目标或领导目标时一般应注意选择适当机会并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监督检查。 四是领导者在确立组织目标或领导目标后,要注意随时监控和调整目标的实施过程,因为目标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组织系统内各目标之间相互影响以及组织参与者的影响。 五是领导者在确立组织目标或领导目标后要时刻关注目标的实现程度并通过评估手段来予以检验。因为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决定组织能否持续运行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评估目标实现程度及效果如何的标准有三个:(1)有效性,指领导实现各种目标的实际能力,它意味着组织能以最终实现全部目标的方式来安排和使用其资源;(2)效能,指领导在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3)人性化,即领导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应追求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才能,公平与效益兼顾,而不仅仅是追求效率。
2、答:领导在协调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统筹兼顾的原则。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从大处着手,从小处着眼,既要把协调的内容通盘考虑,也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或关系。具体来说,要统筹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益的关系,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等等。 (2)求同存异的原则。 "求同",就是要在协调工作中注意研究和分析协调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并以此作为协调基础。寻求共同点是领导协调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当然,求同是以"存异"为条件的。没有不同的意见和行为,就无所谓组织冲突和矛盾,也就谈不上协调问题了。在组织活动中,各种组织及其成员意识和行为的完全一致是绝对没有的。领导协调中的求同存异,就是要求大同,存小异。在具体贯彻实施求同存异原则时,应深入分析不协调现象,找出产生不协调状态的深层次原因,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3)公平与公正的原则。 在协调的实践过程中,要求领导一是要出以公心,一视同仁,不偏不袒。二是要在人格上相互尊重。要求领导者在协调过程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位和职权,消除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摆正自己与下级、群众的关系。 (4)平衡原则。 领导这在把握平衡原则时,要通过领导协调的积极促进,来缓解和消除矛盾冲突,达到组织系统新的稳定和平衡。 (5)功效最佳原则。 功效最佳原则就是领导的协调工作自始至终要讲求实效,在解决组织冲突的过程中,力争取得最好的结果,避免形式主义,防止顾此失彼。 (6)民主与法制的原则。 领导者在协调工作中,必须采取民主协调和法制协调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领导者应该充分尊重协调对象的民主地位,要用说理的方法,民主的程序解决不协调的问题;其次,协调的过程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而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政策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协调的结果不能违背法律法规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3、答: (1)协调是实现领导目标或组织目标的重要前提。 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中,由于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必然使围绕领导目标所进行的领导活动的难度加大。没有正确的组织协调,就不能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不能有效地把领导目标分解和落实到具体任务之中,领导目标的实现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2)协调是保证其它领导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 领导的其它职能包括组织、决策、计划、沟通、指挥、监督、控制、用人等。这些职能之间不仅具有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和相互制约的协调运行性质,每一具体职能在实施时也有一个协调的要求。在领导活动中,每一职能作用都同其他职能作用密切相联,一环扣一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领导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领导的协调职能是否能够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其它领导职能的正常发挥。 (3)协调是解决组织冲突,理顺组织内外关系的重要手段。
协调的目的就是解决组织冲突、理顺组织的内外部关系。只有通过协调,才能合理调节组织内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使组织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实现组织资源的最佳配置;只有通过协调,才能取得组织成员的共识,保证组织内部的思想一致、行动统一,从而使组织保持和谐、稳定和有序;也只有通过组织协调,才能使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处于良好的状态。 (4)协调是提高组织效率和领导效能的基本保证。 通过协调,可以使同领导目标有关的所有活动协同一致,相互配合,有效地避免组织内部的冲突、摩擦和矛盾;可以激发和增强每个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着领导目标的实现而高效率地进行工作;通过协调,还可以避免和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合理耗费,节约时间,用较小的代价办更多的实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答: (1)封闭性原则。 所谓封闭性原则,是把施控对象约束在控制系统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一种原则。这种封闭性控制在具体操作时,首先,要使构成封闭体系的各种制度、法规和措施,在时间上构成连续封闭的"回路",以保证被控对象的行为在每一阶段,任何一个环节上,都受到相宜的制约。其次,要求封闭体系的各种制度、法规和措施等在空间上形成"密而得当"、"疏而不漏"的控制网络,以保证被控对象的行为在任何一个方位,任何一个角落,都受到有效的控制。 (2)自控性原则。 自控是指被控制对象在一定的控制机制作用下,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期获得最佳工作效率。自控的前提是,领导者在实施控制时,所制定的目标、标准必须考虑被控对象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考虑到被控对象的行为。 (3)弹性原则。 领导控制具有动态性,这种动态性决定领导者必须遵循弹性原则。所谓弹性原则,是指领导者可以通过具有一定的弹性范围的规范来检查和控制被领导者的行为。这种规范包括领导者制定的政策、计划、规章制度等形式。在弹性控制的"空间"内,被领导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干预,使自己成为自己行为的决策者和控制者。弹性控制运用的前提是明确规定弹性控制幅度,确定恰当合理的弹性幅度的关键,是解决控制界线问题。在确定合理。恰当的控制界线时,要把握住两点:一是明确总体控制规范,并以此作为确定控制界线的依据;二是要准确把握控制界线的度,并使之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4)制衡原则。为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各自行为的偏差,需要建立一种具有制衡机制的领导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要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相互控制的关系.使控制系统中任何一方出现问题或偏差时,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正,从而保证领导目标的顺利实现。9章领导选才与用人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新时期干部"四化"的标准是。 A.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B.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结构化 C.革命化、道德化、知识化、专业化 D.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结构化 2、领导选才用人的核心问题是。 A.选才用人的原则 B.选才用人的制度 C.人才的标准问题 D.人才的素质问题 3、两汉时期的选才用人制度是。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军功爵制
4、下列属于实践型的人才的是。 A.李政道 B.王进喜 C.李四光 D.巴金 5、在考察人才时,对历史的考察主要是起参照作用,而决定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关键因素是。 A.人才的品质 B.人才的历史贡献 C.群众评议 D.人才的现实表现 6、"唯才是举"是由下列哪个人提出的。 A.唐太宗 B.诸葛亮 C.刘邦 D.曹操 7、由领导决定人选的选拔制度指的是。 A.考任制 B.委任制 C.聘任制 D.选任制 8、在考察识别人才时,必须把组织的考察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并应。 A.以群众评议为辅 B.以群众评议为主 C.以个别的考察为主 D.以"封闭式"作法为主 9、知识分子与人才是两个。 A.不同的概念 B.相同的概念 C.大致相同的概念 D.不同层次的概念 10、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 A.委任制 B.聘任制 C.考选制 D.推荐制 11、任免制度包括。 A.任职制度和免职制度 B.委任制和聘任制 C.委任制和职务升降制 D.职务升降制和辞职辞退制 12、乱点"鸳鸯谱"违反了。 A.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 B.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C.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原则 D.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 13、用人不疑的关键在于领导对自己的下属要。 A.盲目地信任 B.充分地信任 C.盲目地任用 D.充分地任用 14、"养兵一日,用在一时"是指使用人才应遵循。 A.合理流动、适才适用的原则 B.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 C.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 D.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 15、最能充分体现选举制特点的选举形式是。 A.等额选举 B.差额选举 C.民主选举 D.间接选举 16、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其中最重要的是。 A.品德 B.能力 C.勤奋 D.实绩 二、多项选择题
1、人才的基本特征是。 A创造性 B.专业性 C.社会性 D.相对性 E.进步性 F.广泛性 2、以下属于实践型人才的是。 A.哲学家 B.文学家 C.政治活动家 D.工程师 E.艺术家 3、由于人才标准有不同,便形成了的两条根本对立的人才路线, A.德才兼备 B.重德轻才 C.重才轻德 D.任人唯贤 E.任人唯亲 4、选任制度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A.对选举资格的规定 B.对选拔程序和方法的规定 C.对选民和当选人员关系的规定 D.保证选举人有选举权E.保证被选举人有竞争性 5、促使能力形成的因素有。 A.经验 B.知识 C.性格 D.气质 E.思维敏捷 6、选举人的权利包括。 A.了解候选人情况 B.要求改变候选人 C.与其他选举人竞争 D.不选任何一个候选人 E.另选他人 7、下列哪些类别的人员属于离休的范畴。 A.只参加过长征的领导干部 B.只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领导干部 C.只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领导干部 D.只参加过越南反击战的领导干部 E.只参加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干部 8、在职培训可分为。 A.脱产培训 B.半脱产培训 C.调离培训 D.业余培训 E.非业余培训 三、判断分析题 1、人才指的是有才能的人。 2、人才与一般人最基本的区别,在于人才具有创造性。 3、选任制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主要根据考试成绩高下来决定录取与否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四、名词解释 1、人才2、德才兼备3、任人唯贤4、任人唯亲5、委任制6、考选制7、选任制 8、聘任制9、交流制度10、培训制度11、考核制度12、奖惩制度 13、回避制度14、晋升制度15、任期制度16、退休制度 五、简答题
1、人才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哪些类型? 2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3、在对人才进行界定时,需要把握好哪几个问题? 4、怎样全面识别和考察人才? 5、委任制有哪些优缺点? 6、考任制的特点和不足是什么? 7、简述选任制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8、简述聘任制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 9、离休和退休有何区别? 10、简述回避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 六、论述题 1、试论选才用人的重要意义? 2、怎样有效地识别人才? 3、试论人才的基本特点。 4、试述人才使用的基本原则。9章参考答案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A2、C3、C4、B5、D6、D7、A8、B9、A10、C11、A12、A13、B14、C15、B16、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F2、CD3、DE4、DE5、ABCDE6、ABDE7、ABC8、ABD 三、判断分析题 1答:错。人才的内涵是品行与才能的综合,即德才兼备,而不仅仅指人的才能。具体来说,人才指具有一定的思想素质,有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2、答:对。创造性是人才的最主要特性。人才与一般人的差异之处有三点。一是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特别是具有创造能力;二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比一般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某一方面能够起较大的作用。否定了人才的创造性,也就否定了人才本质的规定性,混淆了人才与一般人的区别。
3、答:错。通过公开考试,主要根据考试成绩高下来决定录取与否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指考任制。选任制是一种依照法律程序,通过群众或群众代表投票表决选举人才的制度。 四、名词解释 1、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思想素质,有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 2、所谓德,是指思想道德品质,主要就政治素质而言的;所谓才,是指才能、才学和智慧,主要是就业务素质而言的。德才兼备就是说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即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又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即具有较强的才干和专业知识修养。 3、就是按照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选拔任用那些道德品质好并且有才干的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的人才路线即干部路线。 4、就是按照同自己的关系是否密切、感情好不好的标准来选拔任用人才,而不管其德才如何,这是宗派主义的人才路线。 5、委任制是一种由领导决定人选,通过组织或人事部门对人选进行考察,然后由领导决定是否任用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6、考任制又称"考选制",它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主要根据考试成绩高下来决定录取与否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7、选任制通称"选举制",这是一种是依照法律程序,通过群众或群众代表投票表决选举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一般适用于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及各级政府领导人的选拔。 8、这是一种用人组织通过签订契约或合同的形式招聘人才的制度。在世界各国的企业、学校和其它组织中实现比较普遍,在我国,聘任制的实施的范围和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员。 9、交流制度,是指对人才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定期交流的一种制度。 10、培训制度是指对在职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进行培训的一种制度。培训的方式主要有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11、考核制度是对在职者的德才素质、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进行考察、审核和评价的一项制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对业绩的考核。 12、奖惩制度是对有突出成绩的人才给予物质奖励或荣誉,对犯有错误的人的人才给予必要惩处的一种制度。奖励的方式包括荣誉奖励、物质奖励和晋升奖励三种形式;惩罚的方式则主要有党纪处分、政纪处分和司法处理三种形式。 13、干部回避制度,是指领导的近亲或直系亲属,应避免与领导在同一个单位做有从属关系或有监督关系工作的一种制度。
14、晋升制度是领导者或领导机关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对在职人员的职务,按照程序和规章予以晋升的一种制度。 15、任期制度一种与终身制相对应的制度,它是一种规定某些职位的工作人员任职起止时间的制度。 16、退休制度,是指在职人员到了一定年龄并服务一定年限后,退职休养的一种制度。 五、简答题 1、答:(1)根据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可以将人才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 (2)依据人才自身素质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分为发现型人才和再现型人才。 (3)依据人才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分为组织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2、答:所谓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指衡量是否属于合格人才的标尺或准则。其具体内容,简言之,就是德才兼备。所谓德,是指思想道德品质,主要是就政治素质而言的;所谓才,是指才能、才学和智慧,主要是就业务素质而言的。德才兼备,就是说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即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又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即具有较强的才干和专业知识修养。 3、答:在对现代意义的人才进行界定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人才的内涵是品行与才能的综合,而不仅仅指人的才能、才学。 (2)人才包括少数天才者在内,但不能把人才限定为天才。 (3)人才有类别的区分,人才的类别可以是多元化的。 (4)人才不能以成败而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以成败论英雄"。 (5)人才不能以有名无名而论。 4、答:全面识别和考察人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把历史的考察和现实考察结合起来,对考察对象的全部工作情况和表现作全面的衡定,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工作情况和表现。对历史的考察主要是起参照作用,而决定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关键因素是人的现实表现。二是要客观地看待人才的长处和短处。采取全面、客观、公正地考察和评价。在具体的考察中,一是要实事求是,客观地看待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避免走极端;二是在考察人才的长处与短处时,对短处必须给予充分的认识,但同时必须以考察长处为主。 5、答:如果党风政风端正、领导者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组织人事部门能深入群众,秉公办事,一般来说,通过委任选拔上来的干部还是比较可信的。然而这种方式也有缺点:首先是人才选拔面较窄,被推荐是能否得到选任的前提,这就容易出现人才"漏选"或"遗才"现象。其次,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缺乏客观标准,透明度有可能不够高,有可能使一些"非人才"或"庸才"进入"人才"队伍。最后,在这种制度下,人才选拔也往往缺乏程序化和法制化,"人治"的特点较为明显,因而人才选拔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很难有真正意义的制度上的保障。
6、答:考任制的基本特征是录取标准是以考为主、以才为主。因为主要以成绩高下为标准,具有较大的客观性,能较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有利于通过公开竞争来发现和选拔人才,避免"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考任制的缺点是:它是一种以才为主的考试制度,容易导致对人才德行的忽略;它以一考定人才的高低和录取与否,往往测试不出人的实际能力;它在考选时对知识有一定的综合度,录取多考虑各科的综合总分,容易忽略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专长的人才,不适用于?quot;偏才"和中上层领导。 7、答:选举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保证选举人有选择权;二是保证被选举人有竞争性。选举制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对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资格、选举程序和方法、选民和当选人关系的规定。在具体操作时,一般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等额选举,即经过预选产生候选人,候选人数与应选人数相等,然后进行正式选举,候选人得票超过相关数即为当选。这种方法难以体现选举制的上述两个特点,因此它是一种非常有局限性的选举。二是差额选举,即采取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办法进行选举。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选举制的特点,选举人可以在选举中有所选择,能够好中选优,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人选进领导机关。 8、答:聘任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挑选制",即由企业的主要领导人,通过签订聘任合同聘任助手;二是"招聘式",即企业通过张榜招贤,对应聘者进行考核或考察,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则由企业与之签订聘任合同。前者一般用在企业内部聘任,后者一般用在企业外部聘任。这种制度的优点是:实行人才能进能出的渠道,有利于人才竞争,扩大单位选才用人的自主权。缺点是容易给任人唯亲造成可乘之机,或助长被聘任者的临时思想,形成短期行为。 9、答:离休是退休中的一种特殊待遇,只有建国前参加革命并符合规定条件的干部才能享受。一般来说,对离休人员实行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原则。退休则是所有公职人员-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均可享受的待遇,退休后,国家会根据其工作年限和贡献大小给予一定数额的退休金。 10、答:实行回避的基本原则是:凡是领导的亲属-夫妻、夫妻双方三代直系血亲及有儿女姻亲关系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得与该领导在同一单位工作。在执行公务时,凡涉及领导亲属关系的,领导人员应采取回避的形式。我国当代领导干部的回避制度则主要有亲族回避制度;地区回避制度;公务回避制度和职务回避制度四种形式。建立领导干部回避制度是当前干部管理制度一项重要改革,对于完善我国的领导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六、问答题 1、答:(1)人才是治国之需、为政之本、创业与兴业之要。古今中外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都能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人才对于国家兴亡、民族兴衰、为政得失与事业成败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2)人才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人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人才则是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不同在于其具有再生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在现代社会经济中要比的物质资本的的收益率要高。对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空间、土地与自然资源这些因素。而是人口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才的联系日益紧密,发展的竞争,实际已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现代化起步时间较晚,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相对落后,二元社会长期存在的国家,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现代化的目标,培养、选拔和使用大量人才可以说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3)能否正确选才用人,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就是说,决策和用人是领导职能中的最主要的职能。邓小平也过说:"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就是说,选才用人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它能够直接检验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方法和水平。 2、答:为了有效地识别人才,必须掌握科学的识别人才的方法。识别人才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通过实践去考察、识别人才。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标准。人的德、才、劳、绩必然会在其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实践考察、识别的方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察其言,观其行。而察言观行最重要的又是行为的考察与判断。这种"行",应该主要表现为实绩的大小。 (2)全面识别和考察人才。一是历史考察和现实考察相结合,对考察对象的全部工作情况和表现作全面的衡定,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工作情况和表现。在考察人才时,对历史的考察主要是起参照作用,而决定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关键因素是人的现实表现。二是客观地看待人才的长处和短处。领导者对考察对象的识别应该有一正确的态度,采取全面、客观、公正地考察和评价。在具体的考察中,首先要实事求是,客观地看待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避免走极端;其次,在考察人才的长处与短处时,对短处必须给予充分的认识,但同时必须以考察长处为主。 (3)考察和群众评议相结合。首先,识别人才必须走群众路线。一个人长处和短处,群众心里有数比并最有发言权。其次,把组织考察与群众评相议相结合。由组织或人事部门对人才进行考察,对每个考察对象写出组织鉴定或决定是否任用。 (4)遵循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把握各类人才最佳年龄段。被选拔的人才对象,最好是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跃和精力旺盛的最佳年龄档内。这样,他们的聪明才智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5)要考虑人才的智能结构。各类人才的智能结构有共同性,但又各有其不同之点。考虑人才的智能结构,可有的放矢地物色所需要的较理想的人才。 (6)要注意人才的组合结构和团队意识。选拔人才不仅要考虑被选的个体条件,还要注意人才的组合结构,即群体结构。按照所需人才的要求,必须组成合理的"稳态结构"。在同一工作领域的人员中,要考虑组织成员的水平层次、年龄结构、气质特点的合理组合,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以利于取长补短,各得其所。但是,在考虑人才的组合结构时,首先必须对考察对象合作共事的团队意识或团队精神进行识别和评价,再好的人才,如果缺乏团队意识,不仅不能使领导目标顺利实现,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起阻碍或破坏作用。
3、答:人才的基本特点及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八点加以展开:一是人才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人才的最基本的特征。人才的社会性受人的社会性所决定。人是社会的人,作为人群中比较精华部分的人才,自然总是以一定的方式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人才认定本身就是社会评价的结果,人才的成长要受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人才需求也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在阶级社会里,人才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二是人才的广泛性。人才的广泛性体现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的多元性上。换一句话来说,工作门类的增多和专业分工的扩大,必然导致人才市场的扩大,人才的类别和层次具有非常宽泛的内涵。三是人才的层次性。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划分,可以有高级人才,也可以有一般人才。四是人才的动态性。人的成才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潜人才到显人才变化过程;既使是那些已经成才的人,如果不思进取,不继续学习,也有可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不再具备新条件下的人才要求;人才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内涵和衡量标准。五是人才的专业性。随着社会分工的形成,人才就有了专业特征。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的高度分化、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现代人才总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人才。六是人才的相对性。人才的界定标准本身就是相对的。它受特定的阶级性、历史时期、专业领域等因素的制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才的相对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第二、人才与非人才是相对的。某人在某一领域是非人才,但在另一领域则可能是人才;反之亦然。第三、人才的类别和层次也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他们的区分也只能是相对的,七是人才的进步性。我们对人才的评价主要看其活动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八是人才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人才的最主要特性和本质属性之一。人才与一般人的差异之处有三点。一是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特别是具有创造能力;二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比一般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某一方面起较大的作用。 4、答:包括以下八点: (1)最佳配置原则。领导对人才的管理应该采取因事设人,量才任职的最佳配置原则,要求按事择人定岗,按能力大小授职,使人事相宜、职能相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用人要诀首先在于用其所长。领导应该用心分析每个干部的特点和能力,将人才放到适合其发挥长处的位置上;其次,要容人之短。缺点或弱点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就应该容忍,不要求全责备。 (3)信任原则。领导者对使用的人才应该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任原则.这样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用人不疑的关键在于领导充分地信任自己的下属,使下属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职、有责、有权,能够放手工作。 (4)互补性原则在一个组织中,只有实行人才的合理搭配,互相补充,才能有效地人才群体的整体效能。这种互补性的合理搭配要根据工作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年龄互补、气质互补、专业互补、工作条件的互补、知识互补等等。 (5)宽容性原则、领导干部应有宽阔的胸怀,要有容忍精神,要善于团结那些有不同意见的人甚至那些反对过自己而又确实反对错了的人。 (6)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原则。领导者对人才首先要学会尊重,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取得人才的心理认同和归属感。关爱人才,不仅指生活和待遇,更主要的是要在工作、学习上给予他们较多的培养、锻炼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和发展空间。 (7)激励性原则。人的行动是受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来源于人们对社会的需求。因此通过激励机制可以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领导者要善于抓正面教育,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有效结合。对于人才来说,更要注意运用激励机制,其中尤其是精神激励,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的辛勤劳动往往希望领导能够看见,他们的工作成果也希望能够得到组织的承认。 (8)合理流动的原则。人才的合理流动,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人才交流,互通有无,使人才能够到最适合于自己的岗位上去发挥作用。这有利于发掘人才潜力,更合理地使用人才。10章领导方法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解剖麻雀”属于()。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2.领导的第一件大事是()。 A.目标规划 B.主持召开会议 C.充分发挥机构和人员的作用 D.信息沟通和利用 3.从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的传统心理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领导方式首先应是(
)。 A.说服式 B.模范带头式 C.参与式 D人员中心式 4.对领导方式的选择起主要作用的是()。 A.组织的性质 B.组织的任务 C.组织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素质条件 D.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 5.抽样调查的科学依据是()。 A.个性中寓有共性B.概率论和数理统计C.系统论和优选法D.选出有代表性典型 6.预测的科学性在于()。 A.事物具有因果联系的规律 B.未来学的出现 C.事物本身固有属性和普遍联系的规律 D.可能性都会变成现实性的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基本领导方法是()。 A.群众路线的方法 B.关系党的生命和革命事业兴衰成败 C.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D.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E.正确处理社会主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矛盾的方法 2.下列各项中属于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有()。 A.解剖麻雀B.牵牛鼻子C.抓两头带中间D.出安民告示E.胸中有数和种实验田 3.下列各项中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是() A.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B.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 C.抓两头带中间 D.走马观花和下马看花 E.胸中有数和种试验田 4.随着现代社会的发达与科技进步,信息出现了() A.增长急剧化 B.传递高速化 C.贮存微缩化 D.使用综合化 E.全球化 5.现在人们公认的人类生活的三大支柱是( ) A.住宅 B.汽车C.原料 D.能源 E.信息 6.领导者通过召开会议,能够() A.沟通信息,增长知识 B.交流思想,统一认识 C集思广益,促使创造性思维 D.形成有约束力的法规、决议,以推动各项工作 E.解决一切思想问题、现实问题 7.领导者召开会议的守则应该是()。 A.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 B.不开无明确议题或议题很多的会 C.不开虽有明确议题却没有充分准备的会 D.严肃会风,要准时开会,反对迟到早退 E.开会时问不宜太长,会议最后都要形成决议 三、判断说明题 1.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没有区别。 2.应根据领导方式的优劣来选择运用。 3.计算会议成本的公式是:每小时会议成本=工资的3倍×2×开会人数。 四、名词解释题
l.领导方法2.领导方式3.抽样调查4.典型调查5.X理论6.Y理论 五、简答题 1.简述基本领导方法的内容。 2.简述科学预测原理。 3.政府工作实行“两公开、一监督”贯彻了什么精神?有何意义? 六、论述题 1.试论群众路线基本领导方法中包含的原理。10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C2.A3.B4.C5.B6.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E3.ABC4.ABCDE5.CDE6.ABCrg7.ABCDE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是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选点方法的不同。重点调查选点,一般用系统分析、综合比较的方法,将总体中各个单位或各种因素全面分析,逐一比较,从中选出对总体起主要或决定性作用的单位或因素作为调查的重点。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选点,典型调查则是选取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调查对象。 2.答:错误。领导方式固然可以划分类型,但却难以分出优劣,其适应范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决定领导方式的条件,首先应看组织的性质、任务,其次要看该组织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素质条件,再次就是看该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其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素质条件,往往起到主要的作用。 3.答:正确。平均工资的3倍,是因为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工资;再乘以2,是因为开会还要中断经常性工作。 四、名词解释题 l.领导方法是领导者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标,按照领导活动的客观规律性采取的领导方式和手段。 2.领导方式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时对下级部属的态度行为的表现,归属于领导方法范畴。 3.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取作为总体代表的部分单位作调查点进行调查,并以这些单位的调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 4.典型调查是从具有某种共性的事物中,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
5.X理论是西方关于人性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而好逸恶劳的,人人都想逃避艰巨的工作,不愿承担责任而乐意被人管理,因此管理者必须用严厉的惩罚制度去督促他们工作,当然也需用适当的金钱与地位去刺激他们的积极性。这个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对立起来。把管理看作与广大工人无关的事情。 6.Y理论是西方关于人性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人都勤奋向上,只要具备条件,他们就能承担责任,做出贡献。因此工人的目标可以与管理者的目标相一致,只要让他们充分地“自我实现”,就能达到管理者的要求。 五、简答题 1.答:群众路线的基本领导方法表现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两个方面。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其内容分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两方面。 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调查研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中心环节,是做好领导工作的第一守则。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有:(1)开调查会。(2)解剖麻雀。这是运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辩证方法,,也是科学家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3)走马看花和下马看花。这是一种点面结合的调查研究方法。(4)胸中有数和种实验田。这也是一种点面结合的调查研究方法。 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领导方法具体有:(l)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这是辩证方法和群众观点在领导工作中运用的生动表现。(2)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3)抓中心环节,“牵牛鼻子”和“弹钢琴”。抓中心环节和“牵牛鼻子”方法,都是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弹钢琴”具有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意思,这是既强调工作重心又安排好工作的方法。(4)出“安民告示方”和典型引路。这是教育群众推动工作的群众路线工方法。(5)抓两头带中间。这是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引出的一种领导方法。 2.答:预测的科学性在于事物本身的固有属性和普遍联系。科学预测原理主要有: (l)连续性原理。事物总是在时间上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受统一的基本矛盾制约,具有连续性。必须注意事物连续过程的相对性和间断性,估计到意外因素造成的连续过程的间断,否则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误差就会很大。 (2)因果性原理。因果性往往同时间的顺序性联系着,一般说来因果有前后相继的关系,这就为预测未来提供了依据。还要注意现实与未来联系的多样性,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3)相似性原理。事物之间只要内外条件相似,发展程度相似,则其未来的发展也就相似。据此,人们可以从已知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及结果,推测另一相似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过程及结果,这就是相似性原理。运用相似性原理进行预测,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4)可能性原理。可能性是和现实性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在一定条件下,多种可能性中只有一种可能性会转化为现实性,从而也就排斥了其它可能转化为现实,所以可能性包含现实性之中,但又不等于现实性。运用可能性原理要注意事物质和量的各种复杂性,要把可能和不可能区别开来,要区别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3.答:政府工作实行“两公开、一监督”
,即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它贯彻了健全民主与法制的精神,是群众路线方法在新时期政府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能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公开办事;第二.能帮助政府人员保持清正廉洁,提高工作效率;第三,能提高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作用。 六、论述题 1.答:群众路线的基本领导方法中包含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l)在如何认识客观世界问题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认识来源于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承认反映论就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探求真理的正确途径。讲群众路线.就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无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都是人民群众进行的实践活动。因此,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也就意味着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群众。离开了群众的实践,正确的认识或领导则根本无从谈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归根到底还是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所以领导的一切认识,包括领导的主张、意见,办法等等,必须要回到群众中去,由群众的实践活动给以检验。这就是必须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道理。而且,人的认识不能一次完成,只能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多次反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规律去进行。 (2)在解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问关系的问题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坚定地承认杜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领导者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尊重群众的智慧和首创精神。 马克思主义者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我们反对“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但也不否认杰出人物对于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能够发挥巨大作用,都是历史的产物及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还正确论述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这就正确指明了社会主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3)在坚持基本领导方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作为基本领导方法组成部分的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反映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人们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规律性新的认识,它为唯物辩证法充实了新的内容。11章领导艺术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l.领导艺术、领导科学都是在()基础上抽象、升华而成 A.领导观念 B.领导经验 C.领导理论 D.领导实践 2.()是领导科学的原始材料和最基础的要素,是领导科学的源泉。 A.领导体制 B.领导目标 C.领导观念 D.领导经验 3.领导艺术的核心是() A.明确无误的群体目标 B.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修养 C.对领导条件、方式、方法运用的纯熟、巧妙、高超并富有创造性 D.领导风格和艺术形象
4.领导艺术不易掌握,它仍未脱离经验的范围,因为它总是具有()。 A.政治性因素 B.管理性因素 C.创造性因素 D.科学性因素 5.不要轻易动用法定权力是因为() A.法定权力不用就能自发地起作用 B.法定权力一般是众所周知和畏惧的 C.法定权力一用就得罪人,会脱离群众 D.法定权力用与不用,对领导活动意义不大 6.使用奖惩是一种用权,但必须同时做好() A.表扬批评工作 B.物质刺激工作 C.正面诱导工作 D.说服教育工炸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艺术具有的特征是() A.理论性 B.模式化 C.条理化 D.经验性 E.非模式化 2.领导艺术的经验性特征具体包括() A.直观性 B.实践性 C.创造性 D.灵活性 E.综合性 3.领导艺术的非模式化特征具体包括()。 A.多样性 B.非常规化 C.定性分析 D.动态性 E.直观性 4.关于授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授权是将自己的领导权力全部授给某人 B.授权是将有关事的权力项适当分授予若干适合被授权的人 C.授权不能超出授权范围 D.授权一般是一事一授,有关任务完成了就及时收回权力 E.授权对象是自己的直接下属 5.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关系是() A.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立统一关系 B.相互区别没有联系的对立关系 C:.模式化与非模式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D.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E.理论性与常规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6.领导艺术灵活性的表现有()。 A.审时度势 B.能言善辩 C.随机应变 D.善择时机 E.善观风色 三、判断说明题 l.领导艺术是经验性的领导科学,领导科学是理论性的领导艺术。 2.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科学是模式化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非模式化的领导科学。 3.领导者应拒绝使用表现不好的人。 四、名词解释题 l.领导艺术2.领导经验3.组织法定权4.个人影响权5.政客权术 五、简答题
1.领导者理事的艺术有哪些? 2.为什么说领导经验既是领导科学的基础又是领导艺术的基础? 3.为什么说领导艺术表现了真善美的统一? 4.实施奖惩应注意哪些问题? 六、论述题 l.试述相宜授权。11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l.B2.D3.C4.C5.B6.D 二、多项选择题 l.DE2.ABC3.BC4.BCDE5.ACD6.ACDE 三、判断说明题 l.答:正确。领导艺术不管怎样高超,仍没有脱离经验的范围,没有脱离智力手工业的特征。这当然不是领导艺术就等于领导经验,它一般都是对领导科学的创造性发挥。但这种属于个人创新成分的领导艺术,既和个人的素质修养关系极为密切,又是一种新的经验积累,它仍然带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不是人人容易掌握的。领导科学则与此相反,它属于理性范畴,不管其复杂程度如何,它的原则、方法,都是个人素质修养不同的领导者都能学会和掌握的。从上述意义上讲,领导艺术是经验性的领导科学,领导科学是理论性的领导艺术。 2.答:正确。领导工作中有许多可以模式化的东西,这就是领导科学的比较严谨的理论体系和规范化知识,它们相对稳定,不易变化。领导工作中又有不少非模式化的东西,要靠领导者随机决断、灵活处理。这常靠领导者的定性分析和直觉判断,它是发挥领导艺术的广阔天地。因此,领导科学同领导艺术相比,表现为模式化的知识;领导艺术同领导科学相比,表现为非模式化的计能。领导艺术愈发展,非模式化的技能愈丰富,包含在非模式化中的模式化知识就愈成熟。领导科学愈完善,可供运用的规范性技能就愈发达,就会形成更高级的领导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科学可以看成是模式化的领手艺术,领导艺术可看成是非模式化的领导科学。 3.答:错误。这个判断过于绝对化,领导者应不怕使用表现不好的人。因为第一,用人原则是择优录用,使用各方面表现好的人,这要肯定;第二,对人的表现不好又应做具体分析,是本质问题还是现象问题,是主流不好还是细枝末节不好,是一贯表现不好还是暂时表现不好,不能求全责备;第三,优秀领导者的特点之一是对自己的事业与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教育转化表现不好的人。古语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指的就是这个道理。拒绝使用表现不好的人,是领导者软弱的表现。 四、名词解释题
l.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个人素质修养基础上,以丰富的领导经验,深厚的领导科学造诣,对各种领导条件、方式、方法,纯熟、巧妙、高超并富有创造性的运用,以及通过这种运用表现出的领导风格和艺术形象。简言之,领导艺术就是领导技巧和领导风格的巧妙结合。 2.领导经验就是领导者从领导实践中获得的各种感性认识。 3.组织法定权是依照法定程序授予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领导者以支配领导活动的权力,它的使用范围包括人、财、物、事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有:指挥控制权、强制权、奖惩权,它建立在被领导者必须服从的基础之上。 4.个人影响权是由领导者的个人影响力形成的,这种影响力来自领导者个人的品德、知识、才能以至资历等因素,造成一种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这种权力建立在被领导者自愿接受的基础上,是领导者在解决问题时不凭借组织法定权就能改变他人行为的力量。 5.政客权术是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以不可告人的目的在自己阵营内部使用的卑鄙手锻,其有虚伪和毫无原则性的特征。 五、简答题 1.答:颊导者理事的艺术有: (l)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2)掌握抓住中心和统筹全局的辩证统一。 (3)掌握领导积极性与广大群众积极性的辩证统一。 (4)掌握明晰性和含糊性的辩证统一。 (5)掌握创造开拓与和谐平衡的辩证统一。 (6)掌握宽与严的辩证统一。 2。答:经验属于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于实践,具有现实性品格,所以领导经验是领导科学的原始材料和基础。领导艺术是在个人素质修养基础上,对领导经验、领导科学纯熟、巧妙、高超和富有创造性的运用.所以领导艺术也可以说是建立在领导经验的基础之上。 3.答:领导艺术一般都是对领导科学的创造性发挥,是经验性的和非模式化的领导科学。因而领导艺术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是为领导艺术的真;领导艺术运用科学理论却不死搬硬套,它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巧妙地加以运用和发挥,要借助领导者惊人的胆略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一番惊天动地或令人叹为观止的事业,这样领导艺术就表现出它是一种善和美的追求:能为人类做出更多、更有益的贡献就是善,表现的完美性、欣赏性就是美。另一方面,领导艺术的真善美是在同政客权术的假恶丑的比较和斗争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可以说领导艺术表现了真善美的统一。 4.答:奖惩也叫赏罚,是重要的激励手段。它是针对人有荣辱感、自尊心、趋利避害心理而采用的领导方法。运用奖惩手段应注意的问题有;第一,赏罚必须公平,不偏不倚;第二,赏罚要就事论事,不搞承袭积累,过不掩功,功不抵过;第三,赏罚都要及时,激励作用才大;第四,赏罚都要讲刺激量,刺激面过宽过频,常常失去激励作用;第五,必要时重赏重罚,有加大激励和整肃人心的作用;第六,赏罚本身既有教育作用,但实施奖罚时还要做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 六、论述题 l.答:
授权是指上级给予下属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其在一定的监督之下,处理问题有相当的自主权。授权是领导者的分身术,是用权的艺术,对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下属干部,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都有很大的作用。领导层次愈高,自由的幅度就愈宽,酌情处理问题的余地就愈大,可能来取的授权范围也愈宽广,就更要讲究授权的艺术。 (l)授权原则。主要应掌握以下各点: ①因事择人,视能授权。授权就是要派人去办一定的事,授权没有什么法规限制,完全可以由领导者选择适合办有关事的人而向他授权,所以要因事择人。择人的标准是能,就是看他是否有这方面的专长,有处理该事的能力。授权不是提升职务,所以不必对人作全面考察,只要他能独立胜任该项任务就行。当然选择对象时也要考虑到其他相关因素。只要择人恰当,授权必有好的效果。 ②明确权责,适度授权。所谓明确权责,就是向被授权人讲清所授予的权力和责任范围,讲清执行该项任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被授权人就会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还应向有关人员宣布该项授权,以便有关人员协助被授权人共同完成该项任务。所谓适度授权,就是要分层授权,只向自己的直接下属授权。授权不是将自己的领导权力全部授给某人,而是将有关事项的权力适当分授予若干适合被授权的人;授权不能超出范围,不属于自己权力范围内的事,不能授权;授权一般是一事一授,有关任务完成了就及时收回权力。 ③授权留责,监督控制。授权没有卸责的意思授权以后基本职责还在领导者肩上,出了问题,领导者应勇于承担责任,这样被授权人工作也就能放开手脚。领导者还要支持被授权人的工作,不要授权以后又乱加干涉。但是授权又不等于放任不管,被授权人的工作,领导者仍需监督控制,以免偏离目标方向,或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 (2)授权的类型。 ①刚性授权,即对所授权力、责任、完成任务的要则、时间,均有明确规定与交代,被授权人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衣任何逾越。对一些重大事项宜用这种授权方式。 ②柔性授权,这种授权只指示一个大纲或轮廓,让被授权人有较大的自由做随机应变的处理。它宜用在事情复杂多变、领导对情况也不甚清楚的任务上,而被授权人则应是精明强干的人。 ③惰性授权,就是领导者将自己不愿也不必处理的繁杂事务,交由下属去处理,其中包括领导者本人也不知道应如何处理的事务。 ④模糊授权,它与柔性授权有些相似,只是给予被授权人的权力比要摸糊,主要精神是让下属有选择完成任条途径的充分自由,任务重大艰巨的情况下,这样做能充分发挥下属的主人翁精神,发扬他们的首创精神,较易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12章领导作风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作风的实质是问题。 A.革命化B.世界观 C.、认识论 D.方法论 2、领导作风是本质的体现。 A.领导活动 B.领导制度 C.领导标准 D.领导素质 3、领导作风往往与领导联系在一起。 A,工作能力 B.工作资力 C.素质修养 D.学历 4、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必须以为依据。 A.法律 B.事实 C.成绩 D.方法
5、在领导作风建设中,制度建设的根本是。 A.法制建设 B.科学决策 C.监督制度建设 D.健全民主制度 6、是我党的思想路线。 A.理论联系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实事求是 D.为人民服务 7、领导者作风根源于领导者的世界观,因此,培养和改进领导作风必须从着手。 A.努力学习 B.提高认识 C.投身实践 D.接受监督 8、是带有根本性的建设。 A.纪律建设 B.制度建设 C.体制建设 D.思想建设 9、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指。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共产主义世界观 10、人们往往根据来衡量、评价领导者的素质修养。 A.领导体制 B.领导作风 C.领导绩效 D.领导职能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当代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的要求是。 A理论联系实际B.密切联系群众C.批评与自我批评D.谦虚谨慎E.不骄不躁 2、领导作风建设的"四自"指。 A.自觉 B.自重 C.自省 D.自警 E.自励 3、领导作风是领导者的外在表现。 A.思想方法 B.工作业绩 C.政治立场 D.工作态度 E.道德情操 4、良好的领导作风具有作用。 A.感染 B.激励 C.带动 D.示范 E.指导 5、领导作风。 A.是领导者相对稳定、具有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 B.是领导者世界观的反映 C.是领导活动本质属性的体现 D.是领导者思想文化素养的综合反映 E.影响制约着领导活动本质的实现 6、领导者的通常决定着领导作风的状态。 A.思想意识 B.道德品质 C.文化涵养 D.生活经历 E.工作经验状况 7、现代领导应该具备的工作作风包括。 A.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 B.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作风 C.敢于负责、善于决断的作风 D.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的作风 E.艰苦奋斗的作风 8、现代领导应该具备的良好的生活作风包括
。 A.清正廉洁的作风 B.艰苦奋斗的作风 C.平易近人的作风 D.严于律己的作风 E.仪态端庄的作风 三、判断分析题 1、领导作风的实质是世界观问题。 2、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领导的工作作风是领导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的基础。 四、名词解释 1、作风2、领导作风3、实事求是4、党的群众路线5、党风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领导作风的实质是世界观问题? 2、领导者改进领导作风为什么必须从改善其素质修养做起? 3、为什么说领导作风好坏关系到领导者的权威和影响力? 4、简述领导作风的基本内容。 5、怎样才能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6、对别人的批评应注意哪些问题? 7、进行自我批评时应做到哪几点? 8、怎样坚持和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思想作风? 9、领导者如何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作风? 10、领导者怎样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 11、怎样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12、领导制度建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13、对领导者怎样实施有效监督? 六、论述题 1、试述领导作风的功能。 2、怎样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3、试论改进领导作风的途径和方法。12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C4、B5、A6、C7、A8、B9、B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BCDE3、ACDE4、ABCDE5、ABCDE6、ABCDE7、ABCD8、ABCE 三、判断分析题 1、答:对。每个人的作风都受其世界观的支配,领导者也是如此。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会体现出他所追求的目标,反映出他对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领导与群众、个人与集体、部分与整体等各种关系的基本认识和态度。由于领导者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因而这种态度和行为,实质上是领导者及其阶级的世界观的反映,它代表着一种行为方式和思想倾向。 2、答:对。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中国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这种性质及其宗旨,决定了它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答:错。领导的思想作风是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基础,它决定和制约着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性质和方向。 四、名词解释 1、作风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具有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 2、领导作风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具有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它是领导者思想方法、政治立场、工作态度和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 3、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 4、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党风指一个政党和它的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党性。 五、简答题 1、答: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会体现出他所追求的目标,反映出他对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领导与群众、个人与集体、部分与整体等各种关系的基本认识和态度。由于领导者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因而这种态度和行为,实质上是领导者及其阶级的世界观的反映,它代表着一种行为方式和思想倾向。在社会主义社会,领导作风的实质,应是无产阶级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体现。 2、答:领导作风是领导素质修养的外在表现,领导素质修养是领导作风的内在基础。一般地说,领导者的思想正确、道德品质优良、文化素养较高、讲究工作方法、作风正派,就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态度;而一个思想意识不纯、道德品质不好、缺乏文明教养、不讲究工作方法、生活不正派的人,则不可能有优良的作风。
3、答:领导权威由强制性因素和非强制性因素构成,但更多的是非强制性因素。领导者作风优良,就能使领导目标和意图得到群众的充分理解与认同,使被领导者的服从建立在更加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减少了权力与服从中的矛盾与磨擦,增强领导权威,增大领导效能。 领导作风也是一种十分重要有效的影响力。领导作风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能够起到一种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具有感染、激励、带动、示范和指导的作用,有助于领导同群众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得到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并能带动群众形成良好作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4、答:(1)领导的思想作风。包括理论联系实际与实事求是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等。 (2)领导的工作作风。包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作风;敢于负责、善于决断的作风;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的作风。 (3)领导的生活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平易近人的作风和仪态端庄的作风。 5、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领导干部在进行领导活动时,要有群众观点。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以及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领导是群众的公仆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领导的权威来自于群众赋予或拥戴的观点,对组织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组织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2)领导干部在进行领导活动时。要有民主作风,要善于贯彻群众路线。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深入与群众沟通,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和执行程序,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能够体现群众的利益;得到群众的支持,能够充分、有效地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领导者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领导者要努力深人到群众中去,切实解决群众在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中普遍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 (4)领导者要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群众的有效监督,克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各种不良作风,消除腐败现象。 6、答:批评的开展应该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不打棍子。批评别人要有正确的立场和出发点,批评的目的是分清是非,弄清思想,团结同志,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不能把批评当成整人的手段,泄私愤,搞报复,排除异己,打击同志。二是不抬轿子。批评别人尤其是批评自己的上司是要有勇气的,要坚决杜绝那种名?quot;批评",实为吹捧的阿谀奉承的不良风气。在批评的过程中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坚持真理,不讲关系,不讲情面。三是批评要注意政治,讲究方法。着眼于大处和要点。不要以偏概全,吹毛求疵,更不能无限上纲,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批评他人时要与人为善,注意策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7、答:进行自我批评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有自知之明。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严于解剖自己,不能避重就轻,文过饰非,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归于别人。二是要实事求是。既不要回避问题,也不要贬低自己。三是要有胸襟和气度。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鼓励、支持并接受批评,坚决克服那种只爱听恭维话,不爱听批评,甚至压制群众和下级批评,进行打击报复的坏作风。
8、答: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要注意以下几点具体要求:一是遇到复杂情势时要善于"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二是防止工作中犯冷热病,胜不骄,败不馁。三是要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对上级、同事和群众一体尊重、一视同仁、谦和有礼。四是要通过谨严慎行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乱表态、乱开口子,要学会"慎独"和"慎微",不做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9、答: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作风,一是要有远见和魄力,要敢于破除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固步自封、满足现状、不求上进的陋习,不断创新。二是要把风险意识和抵御风险的意识结合起来。改革创新必然会有风险,对难免的风险要有心理和实际承受力;同时,改革创新不是盲目瞎闯,对每一项改革创新,都要有科学决策和预测,要建立有效抵御风险的机制,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三是要不计较个人得失。领导者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只有无私无畏,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四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0、答:从主要点来说。①领导者应该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不以权代法,以权乱纪;②领导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克己奉公,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③领导者应该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升降荣辱,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不弄虚作假,不跑官要官。 11、答: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是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统一,他应该具有在远大理想下脚踏实地、真抓实于、不说空话、多做实事的工作作风。同时,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首先要从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着手。 12、答:制度建设的根本是法制建设。正如江泽民所说:必须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quot;。从改进领导作风的角度看,"要针对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定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并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制定易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为了有效地实施监督,还必须建立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对执纪执法机构及其人员的监督制度、健全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办事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信访举报制度、科学决策制度、财产公开制度、奖惩制度等等。 13、答:为了有效地实施监督,一是要改变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还比较薄弱的现状,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把领导者的行为置于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中。同时,领导者本身必须要有接受各种监督的自觉性。 六、问答题
1、答: (1)领导作风问题关系到领导目标的实现和领导职能的发挥。 领导作风的好坏对领导目标的实现和领导者职能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领导作风,有助于领导者正确决策,科学组织,有效协调,适时监控,正确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从而高效优质地实现领导目标。 (2)领导作风关系着领导者的权威和影响力。 领导者作风优良,就能使领导目标和意图得到群众的充分理解与认同,使被领导者的服从建立在更加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减少了权力与服从中的矛盾与磨擦,增强领导权威,增大领导效能。领导作风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能够起到一种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具有感染、激励、带动、示范和指导的作用,有助于领导同群众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得到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并能带动群众形成良好作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3)领导作风问题关系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领导作风对党风和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良好的领导作风是端正党风、社会风气的关键因素。各级党政领导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就会强烈地感染和教育群众,通过表率作用对群众起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对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反之,领导作风不正,不仅是本单位和部门歪风邪气得以猖獗?quot;诱因",而且还会对社会风气的败坏起到了一种"催化"作用。 2、答: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通过努力的学习,掌握科学的理论。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并把握科学的理论精髓,才能做到有矢放的,正确地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二是要深人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掌握了科学理论,还必须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用科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首先要牢固树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 基本观点,同时要善于摆脱各种干扰,保证有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真正深人实际,全面了解和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另外,还要对调查的结果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三是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地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这个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在现阶段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是要结合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坚持深入实际地了解我国的国情、党情、民情、省情以及基层组织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扎扎实实地推进现代化建设。 四是要有创新精神,反对思想僵化。理论联系实际与实事求是的作风的贯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创新过程。所谓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层面。创新意味着思想解放和创造性的实践,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3、答:领导作风的改进途径和方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是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提高对改进领导作风迫切性的认识,同时,借助于丰富的理论知识去改进领导作风,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变化。当然,理论学习的目的还是为了指导实践,领导作风的改进也只能在领导活动的实践得到表现。因此,改进领导作风,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作风,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切实地去纠正、抵制和反对各种不正之风。 (2)自觉接受监督。领导作风的改进只有在对权力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因此。领导者必须养成自觉接受监督的习惯。所谓监督,有不同的层面,对党政机构及其领导的监督主要有政党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对企事业单位及其领导的监督则主要由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来落实。在为了有效地实施监督,一是要改变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还比较薄弱的现状,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把领导者的行为置于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中。同时,领导者本身必须要有接受各种监督的自觉性。 (3)严格要求,加强自律。要按照江泽民提出的领导干部必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四自原则,达到"慎独"的境界。"自重",就是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对待权力和使用权力。
"自省",就是要加强品性修养,养成每?quot;三省吾身"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警",就是要筑牢廉洁自律的防线,从那些违法犯罪、腐化堕落的事例中警醒自己,吸取教训,增强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的免疫力。"自励",就是要牢固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培养浩然正气,抵御歪风邪气。 (4)健全制度,严肃纪律。抓好领导作风建设,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的建设,要建立和健全一套管用的制度和有效机制,要用制度的约束力去约束领导者,推进领导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制度建设的根本是法制建设。为了有效地实施监督,还必须建立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对执纪执法机构及其人员的监督制度、健全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办事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信访举报制度、科学决策制度、财产公开制度、奖惩制度等等。为了使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加强监督和纪律检查工作,建立落实作风建设制度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运用纪律的威严和约束力,防止领导干部的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 (5)加强道德建设。领导作风的改进必须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联系起来。领导作风在一定意义上是领导者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必须遵守的准则。所谓德与行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无德之人很难想象他会有良好的作风表现。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对于改进领导作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3章领导效能考评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是一切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A.领导体制 B.领导艺术 C.领导方法 D.领导效能 2、是领导活动的最终结果,是领导效能的最本质的内容。 A.领导效能 B.领导效率 C.领导效益 D.领导能力 3、领导的对领导效能具有决定的作用。 A.能力 B.效益 C.效率 D.目标方向 4、领导的问题,始终是领导工作中摆在首位的问题。 A.效能 B.效率 C.效益 D.目标方向 5、在领导目标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领导效能的高低大小则取决于 A.领导能力 B.领导效益 C.领导效率 D.领导艺术 6、效能即指我们通常所说的。 A.工作范围 B.成功 C.效率 D.绩效 7、是衡量领导效能的最基本的尺度。 A.时间效能实现程度 B.用人效能发挥程度 C.决策办事效能实现程度 D.整个组织的总体目标实现程度如何 8、是检验领导活动的根本标准和唯一尺度。 A.领导实践 B.领导效能 C.领导效率 D.领导效益 9、对领导效能考评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 A.考核主体 B.考核方案 C.考核过程 D.考核指导思想 10、操作统计分析法的前提是。 A.编制测评量表 B.收集领导情况 C.决策分析 D.划分等级 11、领导者的个人效能最终应落实到组织的上。 A.时间效能 B.用人效能 C.办事效能 D.整体贡献效能 12、在模拟考评法中,是模拟测试最基本的方式。 A.公文处理 B.小组讨论 C.口试 D.备案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有。 A.领导能力 B.领导效益 C.领导效率 D.领导效果 E.领导艺术 2、领导效益包括,是个综合性指标。 A.经济效益 B.政治效益 C.文化效益 D.人才效益 E.社会效益 3、领导效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A.时间效能 B.用人效能 C.决策办事效能 D.组织的整体贡献效能 E.组织协调效能 4、用人效能是指领导者有关人员的能力和效果。 A.选配 B.培训 C.组织 D.使用 E.调配 5、向被考评者反馈其考评结果的方式主要有。 A.面谈式 B.图表式 C.报告式 D.曲线图 E.总结式 6、领导效能考评包括。 A.领导能力 B.工作态度 C.领导环境 D.工作实绩 E.岗位责任 7、坚持贡献为主的考评原则,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 A.局部与全局 B.当前与长远 C.数量与质量 D.效率与效果 E.个人与集体 8、民主考评必须坚持相结合的方法。 A.上级考评 B.同级考评 C.下级考评D.自我考评 E.群众监督 9、时间效能可以从进行分析。 A.领导者自己的时间有效利用率 B.部属的时间有效利用率 C.组织整体的时间有效利用率 D.有效工作时间与法定工作时间之间的比例 E.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成果 10、领导者用人效能的考评,要看
。 A.用人恰当数与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B.部属能力发挥情况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C.岗位需求与人员需求的比例关系 D.职能对资格条件的限制 E.员工对岗位职责的了解程度 11、在模拟考评法中,测试的内容设计要科学合理,具有。 A.相似性 B.先进性 C.适用性 D.动态性 E.全面性 三、判断分析题 1、领导效能指的是领导活动的效率。 2、在对领导效能考评的德、才、劳、绩各项指标中,必须坚持以业绩为主来考评领导者, 3、模拟考评法是一种非直观的考评方法。 四、名词解释 1、领导效能2、领导能力3、领导效率4、领导效益5、领导效能考评6、目标对照法 7、群众评议法8、组织考察法9、统计分析法10、比较考评法11、模拟考评法 五、简答题 1、领导效能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简述领导效能的基本内涵。 3、领导效能考评的原则有哪些? 4、怎样才能做到统一规范的原则? 5、坚持以贡献为主的原则,在现实中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6、怎样在领导效能考评中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7、领导效能考评怎样坚持民主公开? 8、简述领导效能考评的基本方法。 9、模拟考评法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六、论述题 1、试论领导效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领导效能考评的意义是什么? 3、坚持以贡献为主的考评原则,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是什么? 4、试述领导效能考评方法中的统计分析法。
一、单项选择题 1、D2、D3、C4、D5、B6、C7、D8、B9、A10、A11、D12、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BCDE3、ABCD4、ACD5、ABC6、ABCD7、ABCD8、ABCD9、ABCD10、ABC11、ABCD 三、判断分析题 1、答:错。领导效能指的是领导者操控领导活动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与领导效益的系统综合。它包含领导能力、领导效率和领导效益三个要素。 2、答:对。坚持以业绩为主考评领导者,可以使考评具有客观性;可以把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注意力引到努力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上来;促使领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同时,考评者也能够根据被考评者的业绩及时发现人才,提拔人才。 3、答:错。模拟考评法是一种直观的考评方法,即让被考评者进人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他按照给定的条件进行模拟操作,并以此来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通过观察由测评人来测评他的各种能力。 四、名词解释 1、领导效能指领导在实施领导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与领导效益的系统综合。 2、领导能力即领导者的行为能力,它是领导者胜任领导工作、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的基本条件。它以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素质为基础。 3、领导效率是指已经实现的领导任务(或目标)与时间之比,即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领导任务(或目标)的速度。领导效率主要受领导者的能力、工作态度。领导环境以及下属的积极性等条件的影响。 4、领导效益是指领导活动的最终结果,即领导活动投人与领导活动结果之比。它包括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人才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是个综合性指标。 5、对领导主体-领导者和领导群体的能力、效率和效益进行综合的考核和评价。 6、又称目标考评法,这是一种按照领导活动预定目标来检查其完成情况,进而评价被考评者工作成效的方法。 7、群众评议法就是通过群众测评、民意测验等方式对被考评者进行评议,以获得被考评者的总体情况的方法。群众评议法有民主测评、民意测验等形式。 8、组织考察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上级组织对领导者进行组织考评的常规方法。这种形式的考评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组织考评可以是专项任务和单目标的考察,也可以是综合性质的或多目标的考察。考察方法可以多种形式,如巡视考察、蹲点调查、个别谈话等等。
9、统计分析又称定量分析,。这是一种把领导活动的目标分解成各项指标,对照工作的实际效果,运用统计数据计量论质、评级计分,检查领导任务完成情况,评价领导者工作成效的方法。 10、比较考评法实际就是在一般的考评方法之外加入比较因素。通过比较分析找出被考评领导在效能上优劣之处的方法。 11、模拟考评法是一种直观的考评方法,即让被考评者进人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他按照给定的条件进行模拟操作,并以此来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通过观察由测评人来测评他的各种能力。 五、简答题 1、答:领导效能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依存1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领导能力是实现其效率和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一般地说,领导能力与领导效率和效益成正比,即领导能力愈强,其效率和效益就愈高;领导效率是领导能力在实现领导目标中的体现,是实现效益的保证和途径。在正常的情况下,领导效率与领导效益成正比,即领导效率愈高,其效益就愈大;领导效益是领导活动的最终结果,是领导效能的最本质的内容,在社会活动中起着杠杆作用。离开了它,领导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2、答:(1)时间效能。它是衡量领导者管理、利用时间的尺度。而领导者时间效能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贡献的大小,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组织的整体贡献。(2)用人效能。它是决策办事效能的组织基础,又是实现决策办事效能的组织保证。(3)决策办事效能。领导者及时、正确地制定决策并有效地组织实施,是实现领导活动高效益的前提和基础。(4)组织的整体贡献效能。领导效能不仅反映在个人的主持、负责的部门工作中,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全局工作和整体贡献上。因此,整个组织的总体目标实现程度如何,是衡量领导效能的最基本的尺度。 3、答:1)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原则。2)统一规范的原则。3)贡献为主的原则。4)客观公正的原则。5)民主公开的原则。 4、答:所谓统一规范,一是考核标准要统一。要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领导者的岗位责任制和任期目标制的基础上,确定考核标准,考核要素、考核标准必须统一规范、清晰明确,并形成一套既能反映客观实际又便于操作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二是考评制度要规范。要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考评制度并形成相应的考核规程或考核准则。如规定考核的目的、期限、范围、对象、步骤和程度等等。考核制度、考核规程形成后,必须统一操作,严格执行,凡属于考核对象都必须如期接受考核;任何机关以及任何领导者不得借口随意取消本单位的考核。三是考核方法要规范。要有严谨、科学的考核方法,考核方法既要尽可能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又要切合实际,有一定的灵活性,做到刚性与弹性、规范化与非规范化的统一。 5、答:1)坚持贡献为主的原则可以使考评具有客观性。 2)坚持以贡献大小来评价领导活动的优劣,可以把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努力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上来, 3)坚持以贡献为主的考评原则,能够使领导者改变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观念,树立"无功便是过"的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6、答:一是对被考核者进行系统全面的考评。做到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效率与效果相结合。二是实事求是,公正无私。必须挑选作风正派,为人正直的人充任考评者。同时,考评者在考评工作中要持客观的态度,尊重事实,切忌主观随意性。三是要把被考评者放在当时当地的领导工作环境中加以考察,剔除那些不以被考评者意志为转移的、影响领导效能的客观因素。四是考评的标准要统一,过程言公平。五是考评的结果应当是根据对准确、完整的资料、数据和事实的调查分析得出来的,任何结论都有事实的依据。六是要有对考评工作的考评,以核定考评工作是否公正。 7、一是领导效能考评要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进行。把上级考评、同级考评、自我考评和群众评议有效地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层次和多角度地对领导效能进行考评。二是领导效能考评工作要接受群众监督。三是领导效能考评结果要公开。领导效能考评的目的是帮助领导者总结领导工作的经验教训,改进领导方式方法,改善领导环境,提高领导水平,实现更高的领导效能,因此有必要用适当的方式向被考评者和群众公开考评结果。 8、领导效能考评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目标对照法这是一种按照领导活动预定目标来检查其完成情况,进而评价被考评者工作成效的方法。2)群众评议法。就是通过群众测评、民意测验等方式对被考评者进行评议,以获得被考评者的总体情况的方法。群众评议法有民主测评、民意测验等形式。3)专家评估法。由对特定的工作具备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专家进行评估的方法。4)组织考察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上级组织对领导者进行组织考评的常规方法。5)统计分析法。这是一种把领导活动的目标分解成各项指标,对照工作的实际效果,运用统计数据计量论质、评级计分,检查领导任务完成情况,评价领导者工作成效的方法。6)比较考评法。比较考评法实际就是在一般的考评方法之外加入比较因素。通过比较分析找出被考评领导在效能上的优劣之处。7)模拟考评法。模拟考评法是一种直观的考评方法,即让被考评者进人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他按照给定的条件进行模拟操作,并以此来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通过观察由测评人来测评他的各种能力。 9、答:模拟考评法的主要方式有:1)公文处理,这是模拟测试最基本的方式。2)小组讨论,即将一定数量的被测试者编成一个小组,进行无主持人方式的讨论。3)口试,即通过答辩会、记者招待会等方式进行。 六、论述题 1、答: 1)领导效能是衡定领导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尺度。领导活动是以实现领导目标为目的的,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领导目标,可以通过任务的分解落实到决策、组织、执行、协调、监控等具体领导活动的环节上。不论是整体的、战略性的、高层的领导目标。还是局部的、具体的、低层的领导目标,最终都会以效能的形式体现出来。由此,就能具体衡定领导目标实现的程度。 2)领导效能是评价和考核领导能力高低或领导活动优劣的综合标准。领导能力的高低和领导活动的优劣,不能仅仅凭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来加以考查和评价,它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结果,而作为综合指标的领导效能也就自然成为检验领导能力和领导活动的根本标准和惟一尺度。按照这一标准,才能客观、全面和正确地评价领导者能力水平的高低,以及领导活动的优劣。离开了领导效能这一标准,最终的评价性意见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性。
3)领导效能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领导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按照领导目标设定的领导效能,作为领导活动的起点,领导者必然会时刻关注效能,不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然考虑它是有利于提高领导效能,还是会降低领导效能。领导活动的归宿则是按照领导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检验领导效能。效能既是领导追求的目的,也是评价、检验领导活动的客观标准。 4)提高领导效能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要在本世纪中期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全面提升我国各级、各类领导机构和领导者的领导效能。尤其在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教育、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准还比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还相对落后,领导方式还比较陈旧的条件下,要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全面提高领导效能就更为迫切。 2、答: 1)领导效能考评能够为领导的提拔和使用提供依据。要做到及时地把优秀人才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合理地使用干部,首要的前提是正确、客观地评价干部,而这种正确评价的科学依据,来自对领导效能的严格考核。只有通过对领导效能的严格考评,我们才能掌握干部在贡献、能力、品德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可靠资料和数据。在判断干部的类型,胜任何种领导工作以及在这一工作领域中的胜任程度时,就能够基本摆脱主观随意性。 2)领导效能考评可以对领导的奖惩提供依据,激励领导者。对各级领导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严格实行奖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才能激励个体的积极性,使每一个领导者都能通过考评后效能差异的比较,找出各自的优势和差距,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 3)领导效能考评是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手段。作为领导活动实际结果的领导效能,能够在总体上综合地反映出领导水平的高低。同时,通过领导效能考评,还可以揭示领导活动的各要素各环节、各种职能与领导效能之间的相关性,找到影响领导者取得工作成效的症结所在,不断深化对领导活动客观规律的认识。把领导效能考评中发现的问题和总结出来的经验,作为一种信息,反馈到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去,还便于领导者及时修订计划,改进工作,避免重复以往的错误,从而大大提高领导工作的水平。 4)领导效能考评有利于加强对领导活动的民主监督,领导效能考评实质就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参与的,具有民主形式的对领导活动的监督。同时,领导效能考评,不仅考评领导活动的最终结果,考评领导活动的具体过程及相关因素,并且有一系列的具体指标。这无疑增大了领导过程及结果的透明度,使下属和群众能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必要的监督。 3、答:在坚持贡献为主的考评原则时,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每一个组织都会有自己"局部的"利益,在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时,基本的原则是,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的关系,或者说,在服从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局部利益。因此,考评领导效能时,就需要从局部和全局两个角度来分析。如果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相一致,则应予以充分肯定;如果?quot;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靠损害全局利益而取得他们在本部门、本单位的成就的。则必须予以否定。 二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考评领导效能时,需要看它是否做到把当前工作与长远规划、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对于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甚至以损害长远利益为结果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必须予以否定。 三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领导活动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考评领导者效能,不仅要看其承担、完成任务的多寡,还要看所完成量中质的优劣。二者不可偏废。 四是效率与效果的关系。领导效能应当是效率与效果的统一。因此,进行领导效能考评时,既要看领导活动的效率,又要看领导活动的效果,把效率与效果统一起来。 除了以上几大关系外,象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主要与次要的关系、显性与隐性的关系、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等等也都需要予以正确处理。
4、答: 统计分析又称定量分析,。这是一种把领导活动的目标分解成各项指标,对照工作的实际效果,运用统计数据计量论质、评级计分,检查领导任务完成情况,评价领导者工作成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考评结果相对客观,比较可靠。当然,其前提必须是考评程序、方法和统计数据科学、真实,合乎实际。 在目前对领导效能的数量分析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科学方法的情况下,可以从用人、办事、整体贡献和时间节约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找出有效量和总量的比率,从中判定领导的效能。 1)用人效能。用人效能是指领导者对其部属的培养、选拔、配备和使用等方面的成效。其考评方法:一是看用人恰当数与用人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用人总数中用得恰当的人越多,说明效能越高;反之,就低。二是看部属能力的发挥情况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潜在能力发挥越充分,说明用人效能越高。反之,则低。 2)时间效能。时间效能是指有效工作时间和法定工作时间之间的比例,它包括领导者本人的时间有效利用率以及领导者部属、组织整体的时间有效利用率。 3)办事效能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对领导者处理问题的效能有的难以精确考评。这里只能提出一般能表明办事效能的几个关系:一是已办事件数与应处理问题总数比率,二是正确处理的问题与处理不当数比率;三是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数与一般问题数比率。以上三种情况的比率越高,说明领导办事效能越高。 4)组织的整体贡献效能。这是指领导活动成果与耗费以及成果得到社会承认的情况。领导活动中为实现领导目标所获得的成果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之间有一个比率关系;被社会认可成果与成果总数之间也有一个比率关系。这两种比率越高,说明领导工作的整体贡献效能越高。 在按照数量分析方法进行考评时,还要注意把握好考评中必须掌握的几个基本环节,这些环节大体包括以下几个:一是效能考评量表的设计。二是评价主体的选择。三是评价的汇总统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韩可芳版大学物理习题答案.doc
- 音乐鉴赏 课后答案.doc
- 韶关学院计算机系《操作系统》复习题(含答案)(1).doc
- 项目采购管理课后习题(1-10)带答案-2015吴守荣.docx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习题答案.doc
- 预算会计教材三版习题答案.pdf
- 预算会计课后习题答案作者邢俊英预算会计教材习题答案.pdf
- 预算会计课后答案.doc
-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超全面的.doc
- 食品化学答案1.pdf
- 食品安全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 食品工程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 食品微生物学思考题答案2014.doc
- 食工原理答案第9-12章解.doc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会计学 课后习题答案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练习册答案.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题.do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docx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