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9.67 KB
  • 2022-04-22 11:47:30 发布

DB13∕T 2815-2018 顶管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河北省)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93.020P20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2815—2018顶管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Specificationsforconstructionandaccepttanceofpipejacking2018-09-21发布2018-10-21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T2815—2018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35材料...............................................................................46顶力、扭矩和中继间数量计算.........................................................67顶管机选型.........................................................................88工作井施工.........................................................................89顶进施工..........................................................................1510顶管工程质量验收.................................................................20附录A(资料性附录)各种顶管机的地质适用表..........................................26附录B(规范性附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27I DB13/T2815—201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廊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穿越分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宝强、江勇、李胜新、焦如义、马保松、常喜平、刘厚平、张效铭、赵忠刚、刘艳利、周号、郅永强、张倩、隋付东。II DB13/T2815—2018顶管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顶管工程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材料、顶力、扭矩计算和中继间数量计算、顶管机选型、工作井施工、顶进施工及质量验收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采用顶管技术穿越各类管道的施工和工程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700碳素结构钢GB/T11836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21238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GB/T21492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GB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24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规范CECS246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顶管pipejacking借助顶推装置,将管道在地下逐节顶进的非开挖施工技术。[CECS246,术语2.1.1]3.2工作井workingshaft用顶管施工时,从地面竖直开挖至管道底部的辅助通道,也称为工作坑、竖井等。顶管始发端放置顶进设备并进行顶进作业的空间结构称为始发井,顶管终端接收顶管机的空间结构称为接收井。[GB50268,术语2.0.19]3.31 DB13/T2815—2018后背墙reactionwall始发井中承受顶力的墙体。[GB50424,术语2.0.20]3.4顶管机jackingmachine安装在顶进管道最前端用于掘进、防坍塌、出泥和导向等的顶管装置。[CECS246,术语2.1.10]3.5主顶站mainjackingstation设置在始发井内并向顶进管道尾端施加推力的装置。[CECS246,术语2.1.11]3.6中继间intermediatejackingstation为控制最大顶力而设置在管道中间的续顶机构。[CECS246,术语2.1.5]3.7土压平衡式施工法earthpressurebalanceshieldmethod通过控制使掘进面土层的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掘进机的推进与排土量所占的体积平衡,以保持掘削面稳定的一种施工方法。[GB50424,术语2.0.24]3.8泥水平衡式施工法slurryshieldtunnelingmethod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对泥水舱压力进行控制,达到与掘进面土压、水压的平衡,以保持掘削面稳定的一种施工方法。[GB50424,术语2.0.23]3.9泥水加压(气压)平衡式施工法slurryandairshieldtunnelingmethod通过向泥水舱内加压缩空气和改变泥水舱内泥浆流量、压力,共同对泥水舱压力进行控制,达到与掘进面土压、水压的平衡,以保持掘削面稳定的一种施工方法。3.10顶力jackingforce推进整个管道系统和相关机械设备向前运动的作用力。3.11润滑减阻lubrication2 DB13/T2815—2018顶管施工过程中,向管道和地层之间的环状间隙中注入减阻润滑浆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润滑膜,达到润湿管道,减小管道顶进摩擦阻力的效果。4基本规定4.1顶管施工应配备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技术员、安全员、质检员、顶管机操作员、泥浆工、起重工、测量员、焊工、电工、无损探伤检测员等主要施工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应按要求持证上岗。4.2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管理体系,制订各项施工管理规定,并贯彻执行。4.3施工单位应熟悉业主或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纸及其它技术资料,掌握设计意图与要求;发现施工图有疑问、差错时,应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4.4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分项、分部工程应分别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应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有变更时要办理变更审批。4.5管顶上部覆土层厚度和顶进管道穿越轴线应满足设计要求。4.6顶管工作井施工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a)已复核测量基准线、水位基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光电缆等已标明;b)“三通一平”工作已完毕并满足施工要求,供水、排水、泥浆循环等设施已安装完毕;c)排渣场地及相关保护措施已落实;d)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已获得批准并向施工人员进行交底;e)施工设备及吊具已按有关规定检查合格;f)施工道路已满足施工设备对承载力的要求;g)施工前应对始发井后背墙后土体进行允许抗力的验算,验算通不过时应对后背土体加固,以满足施工安全、周围环境保护要求。4.7顶管施工前的地层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a)确定顶管方案前,应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核实与查明穿越轴线附近沿线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和地下障碍物,预测顶管工程施工对地表、地下障碍物或对施工敏感的设施的影响,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当勘探结果不满足施工、工程地质条件与原勘察报告不相符、顶进线路调整时,应进行施工阶段勘察及制定相应的专项措施。b)顶管施工前,应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制定对周边建(构)筑物、地下设施和地下管线的保护措施和监测方案。4.8顶管施工前的水文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查明地下水历史上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如果在汛期施工,应编写汛期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处置方案。b)当穿越地段地下水和土体存在污染时,应查明地下污染的类型、程度和分布范围。如对顶管施工产生影响,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c)当地下有影响顶管工程施工的承压水分布时,应测定承压水的压力,评价对顶管施工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3 DB13/T2815—20185材料5.1一般规定5.1.1适合于本规程的顶管管材类型包括:钢筋混凝土管、钢管、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用于顶管的专用球墨铸铁管和钢筒混凝土管。5.1.2工程所用的管材、管道附件、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应进行进场验收并妥善保管。进场验收时应检查每批产品的质量合格证书、性能检验报告、使用说明书等。5.1.3顶进用管道制造商应提供顶进管道的下列详细资料:a)管道的内径;b)管道的外径;c)管道的接头形式;d)管道连接位置的尺寸;e)管道长度(平均长度)。5.1.4钢承口处加设的木垫圈规格和用于止水的硫化橡胶圈性能及规格应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5.1.5对于公称直径不小于2000mm的管材,宜设置4个注浆孔,公称直径小于2000mm的管材,宜设置3个注浆孔。5.2管材5.2.1钢筋混凝土管5.2.1.1钢筋混凝土管应符合GB/T11836的规定。5.2.1.2钢筋混凝土管长度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工作井的适用条件确定。5.2.1.3当地下水或管内贮水对混凝土和钢筋具有腐蚀性时,应对钢筋混凝土管内外壁做相应的防腐处理。5.2.1.4钢筋混凝土管几何尺寸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或GB/T11836的规定。5.2.1.5钢筋混凝土管的接头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或产品的使用要求。5.2.2钢管5.2.2.1顶进钢管制作应满足以下要求:a)钢管的规格和性能应符合GB/T700的要求;b)焊接钢管的长度应根据工作井的尺寸确定;c)顶进前,对DN1500mm及以上的钢管应采取支撑措施以避免变形;d)钢管几何尺寸的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4 DB13/T2815—2018表1钢管几何尺寸的制作允许偏差单位为毫米项目允许偏差D≤600±2.0周长D>600±0.0033D椭圆度管端部分0.005D;其它部位0.01D。端面垂直度0.001D,且不应大于1.5。用弧长πD/6的弧形板量测于管内壁或外壁纵缝处形成的间隙,间隙不应大于弧度(0.1t+2)mm,且不应大于4mm;距管端200mm纵缝处的间隙不应大于2mm。注1:D为钢管外径,t为钢管壁厚。注2:椭圆度为同一横剖面上互相垂直的最大外径与最小外径之差。5.2.2.2钢管防腐应符合下列规定:a)钢管防腐分外防腐和内衬防腐,应根据设计和使用要求确定;b)下井管节两端各100mm宽度范围内,应在井下焊缝检查合格后使用快干型涂料防腐补口;c)供水钢质管道内防腐可采用水泥砂浆或食品级无溶剂环氧涂料,其它钢质管道内衬防腐可采用环氧防腐材料、水泥砂浆等,施工方法与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d)外防腐层可根据地层条件采用环氧沥青富锌漆、环氧玻璃鳞片、玻璃钢和环氧煤沥青等,施工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5.2.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5.2.3.1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质量应符合GB/T21238和GB/T21492的规定。5.2.3.2管节外表面的巴氏硬度不小于40。5.2.3.3管径允许偏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GB/T21238的规定。5.2.3.4管节长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表2的规定。5.2.3.5管端面垂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2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长度允许偏差单位为毫米管节长度20002500300040006000允许偏差±10±12±15±20±30表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端面垂直度允许偏差单位为毫米公称直径DN管端面垂直度偏差400~700≤1.5800~1600≤2.01800~3000≤2.55.3密封材料5.3.1钢承插口接头可采用橡胶密封垫止水,水压较高时宜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圈止水。5.3.2弹性密封填料应根据周围环境条件确定,一般条件下宜选用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圈。当穿越地层含油时宜选用丁腈橡胶密封圈;遇霉菌侵蚀时宜选用防霉等级达到二级及以上的橡胶密封圈。5 DB13/T2815—20185.4木垫圈5.4.1木垫圈应选用质地均匀富有弹性的松木、杉木或类似木料或胶合板,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5.4.2木垫圈厚度应根据顶管直径和曲率半径确定,宜为10mm~30mm。5.4.3木垫圈压缩模量应不大于140MPa。5.4.4混凝土管木垫圈外径应与橡胶圈密封圈槽口齐平,内径应比管道内径大20m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木垫圈外径应等于接头的最小外径,内径宜比管道内径大2mm。6顶力、扭矩和中继间数量计算6.1顶力6.1.1后背墙及后背土体的结构强度与刚度应满足顶管最大允许顶力和设计要求。施工最大允许顶力应大于顶进阻力,但不得超过管材或工作井后背墙的允许顶力。顶管掘进不设中继间时的总顶力可按公式(1)估算:FDLfN00F.....................................(1)式中:F—总顶力,单位为千牛(kN);0D—管道外径,单位为米(m);oL—管道设计顶进长度,单位为米(m);2f—管道外壁与土之间的平均摩阻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采用触变泥浆减阻技术时,其取值可参照表4选取;N—顶管机的迎面阻力,单位为千牛(kN),可参照表4进行计算。F表4采用触变泥浆减阻技术时的管外壁单位面积平均摩阻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土类黏性土粉土粉、细砂土中、粗砂土管材钢筋混凝土管3.0~5.05.0~8.08.0~11.011.0~16.0钢管3.0~4.04.0~7.07.0~10.010.0~13.02注:当采用成熟可靠的触变泥浆技术时,管外壁能够形成和保持稳定、连续的泥浆套,f可直接取3.0kN/m~25.0kN/m。6.1.2不同形式顶管机的迎面阻力计算可按表5中公式进行。表5顶管机的迎面阻力计算方法顶管机端面常用机型迎面阻力N(KN)式中符号F敞开式机械式工具管NFDgttRt——刃口厚度(m)6 DB13/T2815—2018表5顶管机的迎面阻力计算方法(续)顶管机端面常用机型迎面阻力N(KN)式中符号F2喇叭口挤压式ND1eRe——开口率Fg42——网格截面参数,可取网格挤压式NDRF4g=0.6~1.022网格加气压气压平衡式NFDgRPnPn——气压(kN/m)422注:D——顶管机壳体外径(m);R——挤压阻力(kN/m),可取R=300~500kN/m。g6.2扭矩顶管机的最小扭矩应与地层条件相适应,不宜低于计算扭矩。顶管机的计算扭矩宜按公式(2)估算:3TDg........................................(2)式中:T——顶管机最大扭矩,单位为千牛米(kN/m);D——顶管机壳体外径,单位为米(m);g22——刀盘扭矩系数,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泥水平衡顶管机不宜小于15kN/m,土压2平衡顶管机不宜小于20kN/m。6.3中继间6.3.1当估算总顶力大于管节允许顶力设计值或工作井允许顶力设计值时,应设置中继间。6.3.2中继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根据估算分段总顶力、管材允许顶力、后背墙允许顶力和主顶千斤顶的顶力四者比较确定,应取最小值作为中继间控制顶力;b)第一个中继间的设计顶力,应保证其允许最大顶力能克服前方管道的外壁摩擦阻力及顶管机的迎面阻力之和;而后续中继间设计顶力应克服两个中继间之间的管道外壁摩擦阻力;c)确定中继间位置时,应留有足够的顶力安全系数,第一个中继间宜安装在顶管机后50m~70m,其他中继间的位置根据顶力和润滑减阻泥浆的减阻效果确定;d)中继间结构应符合顶进的刚度要求和密封要求。6.3.3中继间的数量可按公式(3)估算:DfL501n1....................................(3)0.7f0式中:7 DB13/T2815—2018n——中继间数量,单位为个;D———隧道外直径,单位为米(m);12f——管道外壁与土之间的平均摩阻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采用触变泥浆减阻技术时,其取值可参照表4选取;L——顶管设计长度,单位为米(m);f——中继间允许设计顶力,单位为千牛(kN)。06.3.4中继间的启动和拆除应由前向后依次进行。中继间的外壳若不拆除,应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7顶管机选型7.1顶管施工应主要根据土质情况、地下水位、施工要求等,在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的前提下,合理选用顶管机型。7.2地下水位以上的稳定地层顶管可采用敞开式顶管机或土压平衡式顶管机,在不稳定地层和地下水位以下的顶管可根据地层条件采用土压平衡式顶管机或泥水平衡式顶管机。在卵砾石、节理裂隙及地下水发育的破碎岩石中顶进时,宜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机。7.3人工挖掘式顶管最小管道内径不宜小于1.5m。7.4顶管机在长距离卵、砾石地层顶进时应具有更换刀具和二次破碎岩石的功能。7.5顶管机选择应根据管道穿越地层的水文、地质特性、地下管线及地下障碍物的情况选取,宜按附录A中表A.1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7.6考虑到不同的地层条件、施工长度、曲线形式等因素,采用平衡法顶管穿越时,刀盘切削成洞直径宜比顶进管道外径大40mm~60mm。全断面岩石或小曲率顶管可根据不同的口径增加至100mm,但不应大于120mm。7.7顶管机宜配备自动润滑注浆系统。8工作井施工8.1一般规定8.1.1工作井的结构应满足井壁支护的要求,始发井应满足顶进后座力作用的要求。顶管工作井尺寸和深度应不小于设计要求,工作井的维护结构可采用排桩井、沉井、地下连续墙等。8.1.2工作井的施工方法和质量要求应按照相关标准执行。8.1.3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段开挖工作井时,应采取降、排水措施。8.1.4工作井的开挖和支撑设置应按设计要求执行。8.1.5工作井井底应平整夯实,井底基面应采取垫枕木、做混凝土基面等处理方式,井底板高程允许偏差应不大于30mm。8.1.6工作井内应设置积水坑,积水坑需满足隧道施工排水的要求。8 DB13/T2815—20188.1.7顶管进出洞口处应根据地质条件、地下水位、覆土深度、顶管机种类与外形尺寸及施工环境条件,采取加固和止水措施。加固方法宜为注浆法、高压喷射搅拌法等。拆除洞口围护结构前应确认洞口加固、止水效果,必要时进行补注浆加固。8.2工作井施工测量8.2.1施工测量应按设计施工图提供的坐标与隧道穿越轴线测量定位,并应依据勘测成果控制网坐标和高程系统和精度等状况,制定竖井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8.2.2平面控制网宜分为2个等级,一等控制网宜采用GPS网,二等控制网宜采用导线网,在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可采用其他布网方法。高程控制网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一次布网。8.2.3在顶管的始发和接收井之间应建立统-的施工控制测量系统,每个井口布设不应少于3个控制点。8.2.4当穿越轴线穿越水域时,应进行跨水域水准测量。跨水域水准测量可采用光学测微法、倾斜螺旋法、经纬仪倾角法和测距三角高程法等,并应符合GB12897的有关规定。当视线距离小于100m时,可采用-般方法进行水准测量。8.2.5施工测量应包括下列内容:a)建立地面上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b)地面沉降测量;c)竣工测量。8.2.6地面控制网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a)按照国家四等水准要求,应用管道线路上控制点或设计坐标点建立首级控制网,并应用该区域内相应等级的国家点进行测量复核;b)当采用三角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边长宜为0.2km~0.4km;测角中误差不应超过8″;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20000;a)当采用小三边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边长宜为0.2km~0.6km;测边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40000;c)纵横坐标闭合差不应大于35mm。d)施工过程中应对测量基准线、水位基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光电缆等进行监测。8.3排桩井施工8.3.1排桩井可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现场情况,选用适用形式及规格的钢板桩;8.3.2地下水比较丰富或存在强透水层的地层,宜设置轻型井点或管井降水;8.3.3井内水平支撑材料可采用型钢;8.3.4进、出洞口处的钢板桩应根据顶管尺寸开洞,洞口处宜用型钢加固,并应加固洞口上方的土体。8.4沉井施工8.4.1沉井施工的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9 DB13/T2815—2018a)承载力较低的地层宜采取砂换填表层土,并应分层洒水压实提高承载力,同时宜采用挖掘机和平板振动器进行分层碾压夯实,且应符合下列规定:31)采用环刀法进行干容重测定时,应不应小于15.5kN/m;2)采用钎探法测定时,应选用长度为1960mm、直径为16mm的圆钢在距砂面500mm的垂直高度上自由下落,钢钎头部沉入砂垫层深度不应大于70mm;b)松散、软弱表土层换填前,应先开挖排水沟,并应与基坑外侧积水坑联通,沟内回填可采用碎石压实;c)宜在砂垫层上浇筑C20素混凝土垫层,垫层的厚度和宽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d)竖井刃脚内侧斜面可采用砖胎模或钢结构方法进行支撑。8.4.2采用人工筑岛法进行沉井施工时,人工筑岛的基本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a)岛面标高应比施工期最高水位高500mm以上;b)岛面的平面尺寸应等于沉井平面尺寸加施工护道宽度,护道宽度不宜小于2m;c)筑岛材料宜为当地的沙质土或黏性土。8.4.3沉井刃脚可用混凝土和钢板制作,其制作与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刃脚的锋角及台阶的高度、宽度与结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刃脚的中心线应与其刃尖平面垂直,底面应平整,其误差不应大于5mm;b)刃脚的高度不应小于500mm,钢靴应设加强部件;c)刃脚在固定时其中心线与沉井井筒设计中心线偏差不应大于10mm,刃脚尖的平面应垂直于井筒设计中心线。8.4.4井筒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a)沉井制作应采取分段整体浇筑,节高不宜大于沉井直径或方形竖井宽度,其重量应小于基础承载力的80%,并应对下卧层作稳定复核计算。井壁表面应平整光滑,内外圆的半径不应大于设计规定30mm,且不应小于设计规定;b)管道预留洞和预埋件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c)模板安装固定应采用对拉螺栓,两端应加扣件使内外模板的外侧横、立杆构件连成整体。对拉螺栓安装时应采取防渗漏措施,模板安装完成后应检查相对位置尺寸、标高、垂直度等指标,沉井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的要求。表6沉井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1底、顶面高程±102模板内部尺寸±103模板表面平整度104垂直度≤1%H(检查的模板高度)5相邻两块模板表面高差28.4.5护壁泥浆应符合下列规定:10 DB13/T2815—2018a)护壁泥浆的配制应符合8.5.2的要求;b)壁后环形空间的泥浆面应高于地下最高静水位1m~2m。8.4.6下沉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刃脚处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上部混凝土强度达到70%时,可开始沉井作业。第一节井壁下沉起动时应按十字对称法清除刃脚砖砌模和钢结构,并应在连续测量的过程中进行。当发现偏沉时应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并应达到初始起沉的垂直度;b)沉井施工当穿过流砂、淤泥和卵砾石等松软不稳定地层时,宜采用不排水沉井法;c)施工前应进行沉井的抗浮稳定验算,并应根据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进行计算,其抗浮安全系数宜为1.1~1.25;d)当地层为淤泥质黏土、黏土、粉质黏土、黏质粉土时宜选用排水沉井法;e)施工前应验算预期的下沉深度。沉井下沉时,由沉井自重和壁厚环形空间泥浆重量所组成的主要下沉力应大于侧面阻力、正面阻力与水的浮力总和。沉井的下沉系数宜为1.05~1.15;f)沉井下沉前,刃脚内侧、凹槽及地梁和隔墙两侧均应打毛,打毛范围不应小于封底混凝土和底板混凝土的接触面;g)采用不排水沉井时井筒内的水位应高于井外地下水位1m~2m;h)当排水下沉时,井内可采用挖掘机或人工方式开挖,每次取土深度宜为300mm~400mm,应自井中部向四边对称取土,刃脚前的超挖距离不应大于2m;当不排水下沉时,可采用抓斗或吸泥机取土,并应配合潜水员水下冲泥、清基,配合下沉。i)沉井下沉时纠偏应符合下列规定:1)沉井井壁内侧四周应设测点,及时监测沉井偏斜;2)沉井周围应设永久水准点,距井口中心不应小于50m,并应进行保护;3)沉井下沉前在套井内应设导向装置和纠偏设施。沉井的允许偏斜率不应大于5‰;4)当沉井偏斜率较大或沉井下沉有困难时,可采用上部加载的方法助沉。j)当沉井设计有地质改良措施时,应在完成沉井施工后再进行地质改良。8.4.7封底应符合下列规定:a)沉井下沉到设计深度后,应先封底、固井;b)当沉井采用排水封底时,终沉后,井内不应发生管涌、涌砂现象。水下封底前沉井沉降速度不应大于10mm/8h;c)当采用不排水沉井封底时,井内水位应高于地下水位,封底施工完成后,应先采取排水试验;当采取降水干封底时,应待封底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停止降水;d)沉井井壁和底板钢筋连接,宜选用锥螺纹或直螺纹的螺栓接驳器,接驳器的力学性能应进行检测并符合设计要求。8.4.8壁后的填充、固井应符合下列规定:a)井壁后的注浆应由下至上进行,再由上至下的复注,水泥浆的水灰比不应大于0.8;b)套井与沉井之间应灌注混凝土。8.5地下连续墙施工8.5.1导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1 DB13/T2815—2018a)槽段放线后,应沿地下连续墙轴线或水平中心线两侧构筑导墙,其结构形式应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荷载情况确定,宜为“L”型和“I”型。导墙宜由钢筋混凝土现浇而成;b)导墙顶宜高出地面100mm,且应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c)导墙应设置在较密实的土层上,其墙底应进入原土200mm以上,导墙外侧应用黏性土填实。导墙混凝土应对称浇筑。强度达到70%后方可拆模,拆模后的导墙应立即在墙间每隔1m~1.5m加设临时内支撑,并应避免重型设备在导墙附近行驶;d)当遇有杂填土等不良地质条件时,可进行土体加固或采用深导墙;e)导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的规定;f)导墙内墙面的净距离应根据地下连续墙墙体设计厚度确定,并宜留有40mm~60mm的余量。表7导墙的允许偏差单位为毫米项目允许偏差顶面高程±10导墙面与纵轴线距离±10两导墙墙面的净距±10导墙面的平整度10导墙面的重直度<H/50注:H—导墙深度,(mm)。8.5.2泥浆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a)泥浆宜用膨润土及高分子聚合物配制。现场应设置泥浆池或泥浆箱;b)泥浆的储存量宜为日计划最大成槽量的2倍以上;c)新配制的泥浆应贮存24h以上,充分水化后方可使用;d)在泥浆容易渗漏的土中成槽时,应提高泥浆的粘度并增加泥浆的储备量;e)泥浆配合比应按土层情况试配确定,泥浆配合比可按表8的规定选用,遇土层极松散颗粒粒径较大时,含盐或受化学污染时应配置专用泥浆;f)施工中,循环泥浆应进行沉淀或除砂处理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g)废弃的泥浆和渣土处理应符合环保要求;h)在软土中成槽时,泥浆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9的规定;i)在软土中成槽,循环泥浆的指标应符合表10的规定;j)当施工过程中出现漏浆或泥浆性能下降时,应及时补充或更换,并应根据泥浆的使用状态及时进行泥浆指标的检验。在施工期间槽内泥浆面应高于地下水位,不宜低于导墙面0.5m。表8泥浆配合比土层类型膨润土(%)增粘剂cm(%)纯碱Na₂CO₃(%)黏性土8~100~0.020~0.5砂性土10~120~0.050~0.512 DB13/T2815—2018表9泥浆性能指标序号项目指标1重度(kn/m³)10.5~12.02粘度(S)18~253失水量(mg/30min)<304泥度厚度(mm/30min)1~35稳定值(g/m³)<0.026pH值7~9表10循环泥浆指标序号项目指标1重度(kn/m³)<12.52粘度(S)19~253失水量(mg/30min)<204pH值<118.5.3地下连续墙成槽应符合下列规定:a)成槽机械应根据地质条件、墙体尺寸和施工环境等选用;b)成槽时宜按单元槽段逐段开挖,单元槽段的长度应按设计要求划分。当设计无要求时,单元槽段的划分应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地面荷载、混凝土的供应能力、吊机的起重能力、作业场地和道路交通等因素确定,单元槽段长度宜为4m~8m;c)地下连续墙施工前宜选一槽段进行试挖槽,并应对地质资料复核;d)槽段开挖过程中应观测地面沉降、槽壁变形、垂直度、泥浆液面高度,并应控制抓斗与冲击钻上下运行速度与切入深度,同时应防止快速下放与冲击切入土体;e)清底后的槽底泥浆比重不应大于1.15,沉淀物淤积厚度不应大于100mm;f)成槽完成后应采用抽吸法及时清槽和泥浆置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槽底沉积物厚度不应大于200mm;2)泥浆置换结束1h后槽底以上200mm处泥浆重度不应大于12kN/m3。g)成槽完成后应对槽段进行测量,测量内容应包括垂直度、沉渣厚度、槽壁坍塌、二期槽段接头状况等指标,开挖成槽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开挖成槽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1辅线位置50+2002深度-0+503宽(厚)度-04相邻槽段错位305垂直度1/1508.5.4连续墙接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3 DB13/T2815—2018a)接头不应妨碍已完成的槽段和影响后期槽段的施工;b)连续墙接头,宜选用焊接工字钢接头、锁口管接头、V型钢板接头,接头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锁口管接头时,应在浇筑混凝土进入初凝期进行松动起拔150mm~300mm,初期开始应每间隔20min起拔一次,每次起拔150mm~300mm,以后拔管可根据起拔力与混凝土凝结情况提高拔管速度;2)当采用工字钢、V型钢板接头时,可采用柔性管或由PVC、纤维面料缝制的直桶管安装固定在工字钢、V型钢板的外侧,钢筋笼入槽到位后应向软管内充填米石子、砂或黏土团,并应计算充填体积。c)连续墙接头清理应根据冲击下冲受力、钢丝绳偏摆情况,及时调整冲击速度或检查冲击钻头磨损情况。8.5.5钢筋笼的制作与吊放应符合下列规定:a)钢筋笼尺寸应依据施工图纸、单元槽长度、接头形式及现场起重能力确定,其制作应在平台上进行,并应预留插放导管的位置;b)在内外纵向配筋之间应设置W结构加固筋;c)钢筋笼水平筋与桁架筋交叉点、吊点2m范围、钢筋笼口处应100%焊接;d)钢筋笼应做成整体,如需分节制作,应将第一节钢筋笼入槽固定并保持其垂直度,第二节钢筋笼对接时应保持其垂直和平面对齐,纵向搭接长度与焊接应符合设计规定;e)钢筋笼的起吊桁架应依据钢筋笼起吊过程中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计算结果确定;f)钢筋笼吊放应在清底合格后进行,吊放时应对准槽段中心线缓放入,不应强行入槽,吊放过程中不应使钢筋笼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g)起吊时应采用主辅双机吊装,当钢筋笼平行吊起离地面0.5m~1m时,主吊应缓慢提升,副吊应缓慢下放,并应在钢筋笼转动至垂直时解除副吊绳索;h)钢筋笼入槽后,应固定在导墙上,并应使钢筋笼顶端高程符合设计要求,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不应上浮。8.5.6混凝土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a)混凝土配比应按设计要求通过实验确定,并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初凝时间应满足灌注要求;b)混凝土的灌注宜采用导管法,导管直径宜为200mm~300mm的多节钢管,管节连接应密封牢固;c)导管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m,距槽段两侧端部不应大于1.5m,导管下端距槽底宜为300mm~500mm,导管内应放置隔水栓;d)混凝土灌注宜在钢筋笼吊放就位后4h内进行,同一槽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注,间隔时间不宜超过30min,首批灌入的混凝土数量应满足导管埋入深度和填充导管底部的需要;e)灌注过程中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宜为2m~4m,混凝土顶面的上升速度不应小于2m/h;f)灌注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混凝土的灌注量上升高度和导管下口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g)混凝土灌注高度宜高出设计高度0.5m~0.8m,凿出浮浆后的墙顶标高和墙体混凝土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3h)地下连续墙应留抗压强度标准试件,试件留置数量每100m不应少于1组,每一槽段不应少于1组。9顶进施工14 DB13/T2815—20189.1顶管设备安装9.1.1后座安装9.1.1.1主顶站千斤顶与后背墙之间应设置后座,后背墙的强度应按其承受的最大顶力设计计算。后座与井壁之间宜浇筑强度不低于C30的钢筋混凝土。后座垫铁与井壁的间距较小时也可以浇筑水泥砂浆填实。9.1.1.2后座应与管道轴线垂直,垂直度允许误差应不大于5mm/m。9.1.2导轨安装9.1.2.1导轨应选用型钢制作,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a)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其坡度应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b)安装后的导轨应稳固,在顶进中承受各种负载时不产生位移、不沉降、不变形;c)导轨安放前,应先复核管道中心的位置,并应在施工中经常检查校核。9.1.2.2导轨安装的允许偏差应满足表12的要求。表12导轨安装的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1辅线位置±32顶面高程0~33两轨间距±29.1.3主顶站安装9.1.3.1主顶站千斤顶行程不宜小于1000mm,单只顶力不宜小于1000kN。9.1.3.2千斤顶数量应为偶数,设置在管道两侧,并与管中心左右对称。每只千斤顶均应与管轴线平行。主顶站提供的最小顶力应根据计算顶力选择。9.1.3.3顶管支架安装应使主顶千斤顶的合力中心与顶进管道中心线重合。9.1.4顶管机安装9.1.4.1顶管机安装起吊前应进行试吊,检查场地、缆绳、吊具等工作状况。系好溜绳,平稳起吊,吊装人员不能站立在吊臂和顶管机下方。9.1.4.2顶管机下放至距离导轨50cm时,调整顶管机的吊放位置,并使顶管机的刀盘超出导轨,然后缓慢放下。9.1.4.3顶管机在顶进前应进行调试,调试应满足以下要求:a)联机调试应确保液压、电气、通风、冷却水、排渣系统、润滑系统、机械系统均正常,控制室显示各数据正常;b)正、反转动刀盘应平稳,电机转动电流无突变;c)纠偏系统的动作应反映及时,纠偏动作伸缩量应与操作台的数值一致;d)刀盘的外径应满足所应用地层的要求;15 DB13/T2815—2018e)尾部不应存在变形,确保与管节插口密封。9.2顶管始发和接收9.2.1预留始发和接收洞口的位置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9.2.2顶管洞口施工所影响范围内的土层应进行预加固处理,始发和接收前应检查加固处理后的土体强度和渗漏水情况;9.2.3设置临时封门时,应考虑周围土层变形控制和施工安全等要求。封门应拆除方便,拆除时应减小对洞门土层的扰动;9.2.4洞口应设置止水装置,止水装置联结环板应与工作井壁内的预埋件焊接牢固,宜根据水压及地质条件安装单层或多层橡胶圈止水。9.3管道顶进9.3.1顶进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土质条件、周围环境控制要求、顶进方法、各项顶进参数和监控数据、顶管机工作性能等,确定顶进、开挖、出土的作业顺序和调整顶进参数;b)顶进前应对顶进管道、钢套环、橡胶密封及衬垫材料作检查和验收;c)钢套环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刃口无疵点,焊接处应平整;d)钢筋混凝土管传力面上应设置环形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保证均匀传力;e)管节承插前,应用粘结剂将橡胶圈正确固定在槽内,并涂抹对橡胶无腐蚀作用的润滑剂,承插时外力应均匀,承插后橡胶圈应不移位、不翻转;f)顶进双插口接头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时,应在顶铁及中继间接触面加设木垫圈;顶进承插式接头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时,应在每根管接头处加设木垫圈。9.3.2管道顶进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采用敞开式顶管机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m处,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其他水源进入顶管的管道;b)敞开式顶管接触或切入土层后,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严防正面坍塌;必要时可辅以降水或注浆加固等施工措施,以保证土体的稳定。顶管掘进机迎面的超挖量应根据土质条件确定。在管道下时钟的4点~8点位置不宜超挖,管顶部超挖量不应大于15mm。管前超挖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制定安全保护措施。顶进作业时,宜在套管外壁涂润滑剂;c)平衡式顶管应密切监测刀盘仓的水土压力变化,通过控制进、排渣量控制水土压力,使其变动较小,保证开挖面稳定。9.3.3当采用中继间技术时,应对中继间进行编组控制,从顶管机头向后按次序依次将每段管节向前推移,当一组中继间伸出时,其它中继间应保持不动,在所有中继间依次完成作业后,主顶工作站完成该顶进循环的最后顶进作业。9.3.4顶进过程应连续作业,如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顶进,及时处理,并应采取防止顶管机前方塌方的措施:a)顶管机前方遇到障碍物;b)后背墙变形严重;16 DB13/T2815—2018c)顶铁发生扭曲现象;d)管位偏差过大且纠偏无效;e)顶进力超过管材的允许顶进力;f)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g)管节接缝、中继间渗漏泥水、泥浆;h)地层、邻近建(构)筑物、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变形量超出控制允许值。9.3.5管道贯通后,工作井中的管端应按下列规定处理:a)进入接收井的顶管机和管端下部应设枕垫;b)管道两端露在工作井中的长度不宜小于0.5m,且不得有环形焊口;c)工作井中露出的混凝土管道端部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基础。9.3.6顶管穿越铁路、公路或其他设施时,除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外,尚应遵守铁路、公路或其他设施的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9.4注浆减阻9.4.1顶管时,可采取管节外表面熔蜡、减阻润滑泥浆技术等措施减少顶进阻力和稳定周围土体。注浆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a)注浆润滑材料通常由膨润土、水和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添加的添加剂按一定比例组成,不同的土质,应采用不同的配方;b)采用干净的淡水水源;c)减阻泥浆的粘度根据顶进土层地质条件确定,地层为回填土、淤泥、粉质粘土、细砂、泥岩、石灰岩时,减阻泥浆的粘度宜为30s~80s,中粗砂、卵砾石宜大于80s。d)减阻泥浆其它技术参数可参照表13的要求执行。表13减阻泥浆技术参数33比重(g/cm)失水量(cm/30min)pH值静切力(Pa)稳定性1.1~1.6<257~10100左右静置24h,无离析水9.4.2注浆控制宜满足以下要求:a)理论注浆压力宜比地下水压力大20kPa;b)第1~3节保持顶进连续注浆,后续节段可按实际需要采用循环式间断补浆或连续注浆。c)主注浆口的实际注浆量,对于粘性土和粉土不应大于理论注浆量的1.5倍~3倍,对于中粗砂地层应大于理论注浆量的3倍以上。9.4.3钢管预留注浆孔纵向间距宜10m~25m;混凝土管宜取3~5管节。每组压浆孔在同一横截面上设2个~4个,管底不宜设注浆孔。注浆管出口处应设泥浆单向阀,出口压力应大于地下水压力。9.4.4应制定合理的注浆工艺。施工中应对润滑泥浆的粘度、重度、pH值,注浆压力,注浆量进行检测。9.4.5穿越高等级公路、铁路和对地表沉降要高的顶管工程,顶管完成后按照设计要求置换润滑减阻泥浆。17 DB13/T2815—20189.5顶进施工测量9.5.1顶管施工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顶管施工测量应确定顶管方位与高程,并应正确标定顶管中心线;b)应建立地面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并应将地面坐标、方位和高程准确传递到地下;c)顶进施工中应针对管道不断运动的特点,合理进行误差分配。9.5.2竖井联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联系测量工作应包括方向传递、坐标传递及高程传递。应通过竖井将方位、坐标及高程从地面上的控制点传递到地下导线点和地下水准点,并应以此作为地下控制测量的起始点;b)地面坐标及方向传递应用仪器配合,可采用极坐标法,将地面坐标及方向传递到出发井中;并应采用仪器测出井下三角形边角并应与理论值计算比较后,方可确定顶管设计中心线;c)高程传递应采用检定合格后的钢尺、持重锤,应用两台水准仪在井上下同步观测,并应将高程传至井下固定点。高差中误差限差应小于±1mm;顶管过程中,高程传递应至少进行3次。9.5.3井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方位测量应以竖井联系测量的井下起始边为支导线的起始边,并应沿顶管设计方向布设控制中线,每9m应做1个标志点,顶管每顶进100m时,应用陀螺仪定向校核1次中线定向精度;当顶管顶进时,应随时调整钢管周边压浆压力和压浆量;b)高程控制测量应以竖井传递的水准点为基点,每100m应设1个固定水准点,每次停止顶进后应沿顶管直线往返测量标高;测量精度应满足国家三等水准测量规范施测要求。9.5.4顶管顶进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顶管姿态测量应包括仰角、滚动角、水平角和高程偏差值;b)应采用姿态测量仪器进行姿态测量;c)在顶管内应按可接受激光束的光靶传感器校正顶进姿态;d)根据顶进姿态测量数据,应及时调整顶管机顶进方向。9.6顶管施工质量控制9.6.1顶管质量应符合表14的规定。表14顶管质量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1横向贯通偏差±1002高程贯通偏差±503地面隆起最大极限+304地面沉降最大极限-309.6.2顶管施工发生表14的偏差时,应采取以下措施:a)实时监测,发生偏差应及时纠偏,优化顶进的控制参数;b)采用同步注浆和补浆,及时填充管道外壁与土体之间的施工间隙,避免管道外壁土体扰动;18 DB13/T2815—2018c)避免管节接口、中继间、工作井洞口及顶管机尾部等部位的水土流失和泥浆渗漏,并确保管节接口端面完好;d)保持开挖量与出土量的平衡;通过控制土压、水压平衡力来控制地面沉降。9.7曲线顶管9.7.1曲线顶管设备应具备曲线调整功能。9.7.2曲线顶管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焊接钢管不宜用于曲线顶管。9.7.3曲线顶管宜选用较短的管节。9.7.4中继间在曲线段或轴线偏差段运行时,应及时调整合力中心,确保中继间转角不扩大。9.7.5曲率半径小的曲线顶管应选用较厚的和弹性模量较小的木垫圈。木垫圈的厚度不宜小于20mm。9.7.6顶进阻力计算宜采用当地的经验公式确定;无经验公式时,可按相同条件下直线顶管的顶进阻力进行估算,并考虑曲线段管外壁增加的侧向摩阻力以及顶进作用力轴向传递中的损失影响。9.7.7曲线顶管的中心线轨迹应符合设计要求。9.7.8曲线顶进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触变泥浆技术措施,并检查验证泥浆套形成情况;b)根据顶进阻力计算中继间的数量和位置;并考虑轴向顶力、轴线调整的需要,缩短第一个中继间与顶管机以及后续中继间之间的间距;c)顶进初始时,应保持一定长度的直线段,然后逐渐过渡到曲线段;d)曲线段前几节管接口处可预埋钢板、预设拉杆,以备控制和保持接口张开量;对于软土层或曲率半径较小的顶管,可在顶管机后续管节的每个接口间隙位置,预设间隙调整器,形成整体弯曲弧度导向管段;e)采用敞开式(人工挖掘)顶管机时,在弯曲轴线内侧可进行超挖;超挖量的大小应考虑弯曲段的曲率半径、管径、管长度等因素,满足地层变形控制和设计要求,并应经现场试验确定。9.7.9施工测量应符合本规范第9.5条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a)宜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导线法(自动测量导向系统)进行跟踪、快速测量;b)顶进时,顶管机位置及姿态测量每米不应少于1次;c)每顶入一节管,其水平轴线及高程测量不应少于3次;d)曲线顶管在软土地区施工时,应防止管道向曲线外侧位移失控,需增大测量频率。9.8通风9.8.1需要进人作业时,应确保施工人员安全。长度超过150m的顶管应采取通风措施及安装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装置。9.8.2短距离顶管可采用鼓风机通风;长距离顶管宜采用压缩空气通风。9.8.3通风的空气质量应符合环保要求。9.8.4地面空气湿度较高且地面温度又高于地下温度的季节,应采用经除湿后的压缩空气通风。19 DB13/T2815—201839.8.5每个人的供气量不应小于30m/h,且通风空气质量应满足环保要求,使用敞开式顶管机时供气量应酌情增加。9.8.6送风口宜设在距顶管机12m~15m处。9.8.7顶进地层中存在有害气体时应采用封闭式顶管机并应增大通风量。9.9供电9.9.1施工供电应设置双路电源,并能自动切换;动力、照明应分路供电,作业面移动照明应采用低压供电。9.9.2管内供电系统应配备防触电、漏电装置。9.9.3井内与管内照明应采用36V的低压防爆行灯。9.9.4顶管距离超过800m时,宜采用调压器配电,或将高压电引进管内,增设变压器进行供电。9.9.5用电机具进场应由电工检测绝缘电阻、检查电器附件是否完好无损,用电设备应按控制保护要求安装。9.9.6定期对电气设备、电缆线路进行检查。10顶管工程质量验收10.1基本规定10.1.1当施工单位按合同规定的范围完成顶管穿越工程项目后,应及时办理工程验收和交工手续。10.1.2工程交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对顶管工程进行检查,确认下列内容:a)施工范围和内容符合合同规定;b)工程质量符合设计文件及本规范的规定。10.1.3如果设计对顶管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有规定,宜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验收。若设计无规定,应按本规程进行验收。10.1.4验收分为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主控项目,即在管道工程中的对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一般项目,即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通常为现场实测实量的检验项目。10.1.5管穿越工程单位、分部、分项工程与检验批宜按照表15进行划分。表15顶管穿越工程单位、分部、分项工程与检验批单位工程名称分部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检验批排桩井土建工程竖井工程沉井顶管隧道穿越地下连续墙竖井工程管道顶进管道顶进顶管工程顶管隧道防水顶管隧道防水20 DB13/T2815—201810.2土建工程质量验收10.2.1排桩井10.2.1.1排桩井的围护结构、井内结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应按GB50202和GB50141的相关规定执行。10.2.1.2主控项目包含:a)工程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b)排桩井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结构无滴漏和线流现象;c)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等级、抗渗等级符合设计要求。10.2.1.3一般项目包含:a)结构无明显渗水和水珠现象;b)顶管顶进工作井的后背墙应坚实、平整;后座与井壁后背墙联系紧密;c)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导轨与基座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得在使用中产生位移;d)排桩井施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6的规定。表16排桩井施工允许偏差及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序号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数量检验方法长、宽,mm±0.5%,且不应大于100断面尺寸半径,mm±0.5%,且不应大于50对角线长度,mm对角线长度的1%1井壁全数检查用尺测量坑(井)壁厚度,mm±15坑(井)壁垂直度H/100预埋件、预留孔位移,mm±20装配式后垂直度H/10002全数检查用尺测量背墙水平扭转度L/1000注1:H为装配时后背墙高度,mm。注2:L为装配式后背墙长度,mm。10.2.1.4质量验收记录工作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附录B中表B.1记录。10.2.2沉井10.2.2.1主控项目包含:a)沉井所用钢筋、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拌和水、掺加剂等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要求。检验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检验报告。b)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检验数量:全数检查。21 DB13/T2815—2018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c)预留洞设置数量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或检查施工记录。10.2.2.2一般项目包含:a)沉井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7的规定。b)沉井终沉后,沉井位置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8的规定。c)封底混凝土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9的规定。表17沉井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序号项目质量要求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裂缝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全部检查观察,尺量2蜂窝、麻面面积不应超过检验表面积的1%全部检查观察,尺量3表面平整度不大于5mm全部检查观察,尺量表18沉井终沉位置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序号项目质量要求检验数量检验方法不大于沉井高度1%,1刃脚平面中心位移全部检查观察检查,经纬仪测量且小于或等于100mm两角间水平距离的1/100,沉井四角,圆形沉井为相互2刃脚底面高差观察检查,水准仪测量且小于或等于300mm垂直两直径与井壁的交点。沉井四角,圆形沉井为相互3刃脚平均高程小于或等于1%H观察检查,水准仪测量垂直两直径与井壁的交点。4裂缝宽度不大于设计宽度全部检查观察检查,尺量注:H—沉井高度,(mm)。表19封底混凝土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封底混凝土顶面标高±50(±100)4处水准仪测量2封底前坑底标高±100(±200)注:括号内数据适用于水下封底。10.2.2.3质量验收记录沉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附录B中表B.2记录。10.2.3地下连续墙竖井10.2.3.1主控项目包含:a)所用的钢筋、水泥等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要求。检验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检验报告。b)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22 DB13/T2815—2018检验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c)竖井中心定位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定。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查看测量放线记录。10.2.3.2一般项目包含:a)导墙施工的允许偏差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0的规定。b)地下连续墙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1的规定。c)地下连续墙成型后内衬混凝土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2的规定。表20导墙施工的允许偏差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顶面高程±10每幅1点水准仪2导墙面与纵轴线距离±10每幅1点尺量3两导墙墙面的净距±10每幅1点尺量4导墙面的平整度10每幅3点尺量5导墙面的重直度<H/50每幅3点磁力线坠测量注:H—导墙深度,(mm)。表21地下连续墙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序号项目质量要求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混凝土前沉渣厚度不应大于100mm2钢筋笼浸泡泥浆时间不应超过10h每10个槽段抽查1观察检查,尺量,检3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处,且不应少于3处查施工记录不应超过检验槽段表蜂窝、麻面面积4面积的2%5露筋面积不应大于1%表22地下连续墙成型后内衬混凝土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顶面高程±10对应每幅1点水准仪测量2与竖井中心的距离±10对应每幅1点尺量3表面平整度10对应每幅1点尺量4表面重直度<H/50对应每幅1点磁力线坠测量注:H—连续墙深度,(mm)。10.2.3.3质量验收记录地下连续墙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附录B中表B.3记录。10.3顶管工程质量验收10.3.1管道顶进23 DB13/T2815—201810.3.1.1主控项目包含:a)钢套管、钢筋混凝土管节的强度、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b)沉降及隆起监测点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现场观察或检查施工记录。c)钢套管、钢筋混凝土管节顶进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设计规定,若设计无要求,应符合表23的规定。表23钢套管、钢筋混凝土管节顶进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序号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数量检验方法1轴线平面位置±50每节管节仪器测量2轴线高程±50每节管节仪器测量3地面最大隆起+30全部检查检查施工记录4地面最大沉降-30全部检查检查施工记录10.3.1.2一般项目包含:a)管道内应线形平顺、无突变、变形现象;一般缺陷部位应修补密实、表面光洁;管道无明显渗水和水珠现象;b)管道与工作井出、进洞口的间隙连接牢固,洞口无渗漏水;c)管道内应清洁,无杂物;10.3.1.3质量验收记录管道顶进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附录B中表B.4记录。10.3.2顶管隧道防水10.3.2.1主控项目顶管隧道所用防水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要求。检验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检验报告。10.3.2.2一般项目顶管隧道防水的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4的规定。表24顶管防水的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数量、检验方法隧道的漏水量应控制在设计防水等级要求的范围内。接缝质量要求套管拼装接缝防水应符合设计要求处不应有线流和漏泥砂现象检验数量每100m不应少于1处,且不少于10处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渗漏水量测量检查施工记录24 DB13/T2815—201810.3.2.3质量验收记录顶管隧道防水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附录B中表B.5记录。25 DB13/T2815—2018AA附录A(资料性附录)各种顶管机的地质适用表表A.1各种顶管机的地质适用表敞开式顶管机平衡式顶管机地层人工土压泥水泥水加压机械式挤压式挖掘平衡平衡(气压)平衡胶结土层、强风化岩★★★★★无稳定土层★★★★★★★地下松散土层★★★★★★★水中风化岩、微风化岩、岩★★★★石、卵砾石淤泥fk>30kPa★★★★★黏性土含水量<30%★★★★★★地黏性土含水量>30%★★★下粉质土★★★★水位砂土k<10-4cm/s★★★以-4-3砂土k<10-10cm/s★★★下-3-2地砾砂k<10-10cm/s★★★层中风化岩、微风化岩、岩★★★石、卵砾石含障碍物★★★注1:★★—首选机型;★—可选机型;空格—不宜选用;注2:顶进地层单一时宜选用表中的“首选机型”;在复杂地层顶进时,应根据可能有的地层选择“首选机型”或“可选机型”;注3:中风化岩、微风化岩、岩石地层采用敞开式顶管法时,需要采用可以钻进破碎岩石的挖掘设备。注4:fk为地基承载力,k为地层渗透系数。26 DB13/T2815—2018BB附录B(规范性附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B.1工作井施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表B.1记录和作出验收结论。表B.1排桩井施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验收部位施工单位专业负责人项目经理施工执行标准检验批名称及编号编号监理(建设)单位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验收意见工作坑所用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主1和设计要求控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钢筋布置应符合设计要项2求目3井中心定位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定1工作坑定位应符合设计要求2工作坑防水应符合设计要求项目允许偏差实测偏差或实测值±0.5%,且长、宽不应大于mm断100面±0.5%,且半径一尺不应大于mm般寸503井壁项对角线长对角线长度,mm目度的1%坑(井)壁厚度,mm±15坑(井)壁垂直度H/100预埋件、预留孔位±20移,mm装配垂直度H/10004式后水平扭转度L/1000背墙施工单位检查评定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年月日结果注1:H为装配时后背墙高度,mm。注2:L为装配式后背墙长度,mm。27 DB13/T2815—2018表B.1排桩井施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续)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建设单位项目代表)年月日注1:H为装配时后背墙高度,mm。注2:L为装配式后背墙长度,mm。B.2沉井施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表B.2记录和作出验收结论。表B.2沉井施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验收部位施工单位专业负责人项目经理施工执行标准检验批名称及编号编号监理(建设)单位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验收意见混凝土的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拌和水、掺加剂1等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主要求控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试件项2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目3混凝土抗渗等级、抗冻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4竖井中心定位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1裂缝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蜂窝、麻面面积不应超过检验表面积的1%一3表面平整度不大于5mm般项4沉井下沉破土对称、均匀,不发生突然沉降目5沉井封底、回填施工符合设计要求与规范规定6沉井的防水等级应设计要求28 DB13/T2815—2018表B.2沉井施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续)项目允许偏差实测偏差或实测值断±0.5%,且不应长、宽面大于100尺±0.5%,且不应沉半径寸大于50井7mm对角线长度对角线长度的1%制井壁厚度,mm±15作井壁、隔墙垂直度H/100预埋件、预留孔位移,±20mm不大于沉井高度刃脚平面中心位移1%,且小于等于100mm终两角间水平距离8沉刃脚底面高差的1/100,且小于结等于300mm束小于等于1%H(H刃脚平均高程为沉井高度)裂缝宽度不大于设计宽度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代表)年月日注:H为沉井高度。29 DB13/T2815—2018B.3地下连续墙施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表B.3记录和作出验收结论。表B.3地下连续墙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验收部位施工单位专业负责人项目经理施工执行标准检验批名称及编号编号监理(建设)单位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验收意见竖井所用的钢筋、水泥、添加剂的品种、规格、主1性能等等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控产品标准要求项2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目3竖井中心定位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定1钢筋加工、制作、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2混凝土浇注前沉渣厚度不应大于100mm3钢筋笼浸泡泥浆时间不应超过10h4钢筋层保护厚度应不小于70mm蜂窝、麻面不应超过面积的2%,露筋面积不应大一5于1%般6地下连续墙的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项目项目允许偏差实测偏差或实测值7顶面高程±108与竖井中心的距离±109表面平整度10<H/50(H为内衬深10表面垂直度度或环梁高度)施工单位检查评定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年月日结果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监理工程师结论(建设单位项目代表)年月日注:H为沉井高度。30 DB13/T2815—2018B.4管道顶进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表B.4记录和作出验收结论。(是否应有检验长度)。表B.4管道顶进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验收部位施工单位专业负责人项目经理施工执行标准检验批名称及编号编号监理(建设)单位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验收意见允许偏差项目实测偏差或实测值主mm控1轴向平面位置±50项2轴线高程±50目3地面最大隆起+304地面最大沉降-30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代表)年月日注:两边对顶时,错口允许偏差为50mm。31 DB13/T2815—2018B.5顶管隧道防水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应按表B.5记录和作出验收结论。表B.5顶管隧道防水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单位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单位工程名称施工单位专业负责人项目经理施工执行标准检验批名称及编号编号监理(建设)质量验收规范规定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单位验收意见主控顶管隧道所用防水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1项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要求目隧道的漏水量应控制在设计防水等级要求的范围一1内;接缝处不应有线流和漏泥砂现象般项目2套管拼装接缝防水应符合设计要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年月日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代表)年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