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29 KB
  • 2022-04-22 13:49:01 发布

GBT27853-2011化学品水-沉积物系统中好氧厌氧转化试验.pdf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13.300;13.020.40A80园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7853--201化学品水一沉积物系统中好氧厌氧转化试验Chemicals--Aerobicandanaerobictransformationinaquaticsedimentsystemstest201I-12-30发布2012—08—01实施宰瞀鹃鬻瓣訾麟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Ⅸ”。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GB/T27853--201目次自g言⋯⋯⋯⋯⋯⋯⋯⋯⋯⋯⋯⋯⋯⋯⋯⋯⋯·⋯·····⋯·⋯⋯··⋯⋯⋯⋯⋯·--⋯⋯⋯⋯⋯⋯⋯⋯⋯⋯I引言⋯···⋯⋯⋯···⋯⋯⋯⋯⋯⋯⋯⋯⋯⋯⋯⋯⋯⋯⋯⋯·⋯⋯⋯⋯·⋯⋯⋯·⋯···⋯⋯⋯⋯⋯⋯⋯⋯Ⅱ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l3术语和定义⋯⋯⋯⋯⋯⋯⋯⋯⋯⋯⋯⋯⋯⋯⋯⋯⋯⋯⋯⋯⋯⋯⋯⋯⋯⋯⋯⋯⋯⋯⋯⋯⋯⋯⋯⋯14受试物信息⋯⋯⋯⋯⋯⋯⋯⋯⋯⋯⋯⋯⋯⋯⋯⋯⋯⋯⋯⋯⋯⋯⋯⋯⋯⋯·⋯⋯⋯⋯⋯⋯⋯⋯⋯··25试验原理⋯⋯⋯⋯⋯⋯⋯⋯⋯⋯⋯⋯⋯⋯⋯⋯⋯⋯⋯⋯⋯⋯⋯⋯⋯⋯⋯⋯⋯⋯⋯⋯⋯⋯⋯⋯⋯36参比物质⋯⋯⋯⋯⋯⋯⋯⋯⋯⋯⋯⋯⋯⋯⋯⋯⋯⋯⋯⋯⋯⋯⋯⋯⋯⋯⋯⋯⋯⋯⋯⋯⋯⋯⋯⋯⋯37试验方法概述⋯⋯⋯⋯⋯⋯⋯⋯⋯⋯⋯⋯·⋯⋯⋯⋯⋯⋯⋯⋯⋯⋯⋯⋯⋯⋯⋯⋯⋯⋯⋯⋯⋯⋯--38试验程序⋯⋯⋯⋯⋯⋯⋯⋯⋯⋯⋯⋯⋯·⋯⋯⋯⋯⋯⋯⋯⋯⋯⋯⋯⋯⋯⋯⋯⋯⋯⋯⋯⋯⋯⋯··⋯59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710数据与报告···⋯···⋯·⋯⋯⋯⋯··⋯···⋯··⋯·⋯······⋯⋯··⋯⋯⋯·⋯⋯···⋯······⋯·····⋯······⋯·8附录A(资料性附录)好氧和厌氧测试系统说明···⋯······⋯⋯·⋯⋯⋯⋯⋯⋯·⋯⋯···⋯·····⋯⋯.-10附录B(资料性附录)气体流式培养试验装置图例⋯··⋯·⋯·⋯··⋯⋯····⋯····⋯⋯⋯⋯·⋯⋯⋯⋯11附录C(资料性附录)生物计培养装置图例⋯⋯⋯⋯⋯⋯⋯·⋯·⋯⋯·⋯⋯·⋯⋯⋯⋯⋯·⋯⋯·⋯⋯12附录D(资料性附录)试验容器中的添加剂量计算示例⋯⋯⋯⋯⋯⋯⋯⋯⋯⋯⋯⋯⋯⋯⋯⋯⋯⋯13参考文献·⋯⋯··⋯⋯⋯⋯··⋯⋯⋯···⋯⋯⋯⋯⋯⋯⋯⋯⋯⋯·······⋯······⋯···⋯⋯⋯⋯⋯⋯⋯⋯⋯14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刖胃GB/T27853--2011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导则No.308(2002年)《水一沉积物系统中好氧和厌氧转化》(英文版)的技术内容相同。本标准做了下列结构和编辑性修改:——将计量单位改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为与现有标准系列一致,将标准名称改为《化学品水一沉积物系统中好氧厌氧转化试验》;——删除原OECDNo.308(2002年)引言的资料性部分;——原文“受试物资料”部分对六个理化指标给出了参考的测试方法。其中五个指标的八个测试方法有对应的我国国家标准:GB/T21845{(化学品水溶解度试验》、GB/T21851{(化学品批平衡法检测吸附/解吸附试验》、GB/T21852{(化学品分配系数(正辛醇一水)高效液相色谱法试验》、GB/T21853{(化学品分配系数(正辛醇一水)摇瓶法试验》、GB/T21855((化学品与pH有关的水解作用试验》、GB/T22052{(用液体蒸汽压力计测定液体的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及初始分解温度的方法》、GB/T22228《工业用化学品固体及液体的蒸汽压在lo_1Pa至105Pa范围内的测定静态法》、GB/T22229{(工业用化学品固体及液体的蒸汽压在10_3Pa至1Pa范围内的测定蒸汽压平衡法》。这八个我国标准与OECD化学品测试导则No.104《蒸汽压》、OECD化学品测试导则No.112《水中解离常数》一起作为本标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检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化工研究院安全评价中心、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纯新、杨力、周红、石利利、刘济宁、殷浩文、杨婧、黄星、朱江、王晓兵。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GB/T27853--2011引言化学品通过直接使用、喷洒飘移、径流、下水道排水、废物处理以及工业、城市或农业废水和大气沉降等方式进入浅层或深层地表水。本测试导则描述了一种用于评价有机化合物在水一沉积物系统中的好氧和厌氧转化的实验室测试方法。直接应用于水体或通过上述途径进人水环境中的化学品均应开展这些研究。天然水一沉积物系统的上层水相一般是好氧的,而表层沉积物可能是好氧的也可能是厌氧的,但深层沉积物则通常厌氧。本文涵盖了好氧及厌氧试验中上述所有可能。好氧测试模拟了好氧沉积物层上部的好氧水体,在该好氧沉积物层的下部是梯度厌氧层。厌氧测试模拟了完全厌氧的水一沉积物系统。如果环境条件出现明显的偏离,例如使用完整沉积物柱状样品或已处于受试物暴露下的沉积物,则应用其他的方法口3开展试验。Ⅱ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1范围化学品水一沉积物系统中好氧厌氧转化试验GB/T27853--201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水一沉积物系统中好氧厌氧转化试验的术语和定义、受试物信息、试验原理、参比物质、试验方法概述、试验程序、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数据与报告。本标准适用于低挥发性或无挥发性的、水溶性或非水溶性的、能够被精确测定的所有化学品(包括放射性标记物或非放射性标记物)。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化学品在淡水及沉积物中的转化,也适用于河口/海水体系。本标准不适用于在水中具有易挥发性,且本试验条件下无法在水和/或沉积物中保留的化学品。本标准不适用于模拟流水(如河流)及开放式的海域。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845化学品水溶解度试验GB/T21851化学品批平衡法检测吸附/解吸附试验GB/T21852化学品分配系数(正辛醇一水)高效液相色谱法试验GB/T21853化学品分配系数(正辛醇一水)摇瓶法试验GB/T21855化学品与pH有关的水解作用试验GB/T22052用液体蒸汽压力计测定液体的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及初始分解温度的方法GB/T22228工业用化学品固体及液体的蒸汽压在10_1Pa至105Pa范围内的测定静态法GB/T22229工业用化学品固体及液体的蒸汽压在10_3Pa至1Pa范围内的测定蒸汽压平衡法OECD化学品测试导则No.104蒸汽压(VapourPressure)0ECD化学品测试导则No.112水中解离常数(DissociationConstantsinWater)3术语和定义3.13.23.3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受试物testsubstance任意物质,包括母体物质或相关转化产物。转化产物transformationproducts由受试物经生物和非生物转化生成的所有物质,包括CO:和结合残留物中的产物。结合残留物boundresidues经提取之后仍以母体物质或者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植物以及动物中的化合物。提取方法1 标准分享网www.bzfxw.com免费下载GB/T27853--2011不能在本质上改变化合物结构。结合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改变提取方法和分析技术来确定。例如,可通过此种方法鉴别出共价键、离子键、吸附结合以及诱导效应。结合残留物的形成通常会使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利用度显著减少‘“。3.4好氧转化(氧化)aerobictransformation(oxidizing)有分子氧存在时发生的反应⋯。3.5厌氧转化(还原)anaerobictransformation(reducing)无分子氧存在时发生的反应01。3.6天然水naturalwaters从池塘、江河、溪流的水面取得的地表水。3.7沉积物sediment被水自然沉积下来并构成水体一个边界的矿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物,后者含有高分子化合物,并且碳、氮含量高。3.8矿化mineralisation一种有机化合物的完全降解,在好氧状态下变为COz和H:O,在厌氧状态下变为CH。、COz和HzO。注:本标准的试验条件下,当使用放射性标记的化合物时,矿化作用即为分子的彻底降解,在该过程中标记的碳原子被定量地氧化或还原,释放出相当量的“COz或“CH.。3.9半衰期half-life,to5当转化能够用一级反应动力学定律描述时,受试物转化50%所用时间。注:受试物质半衰期与其初始浓度无关。3.1050%衰减时间disappearancetime50,DT50受试物质浓度减少到初始浓度50%所用的时间。3.”75%衰减时间disappearancetime75,DI"75受试物质初始浓度减少75%所用的时间。3.1290%衰减时间disappearancetime90,DBo受试物质初始浓度减少90%所用的时间。4受试物信息4.1受试物信息包括:a)水中溶解度(GB/T21845)E”1;b)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c)蒸汽压(GB/T22052、GB/T22228、GB/T22229和OECDNo.104)和亨利常数d)正辛醇一水分配系数(GB/T21853和GB/T21852)‘1”;2 GB/T27853--201’e)吸附系数(Kd,Kf或K。,GB/T21851)[1叫;f)水解性(GB/T21855)Elo];g)解离常数(pK。,OECD112)‘”1;h)化学结构及同位素标记位置(适用于已标记化合物)。注:宜说明上述参数测定所对应的温度。4.2其他信息包括:a)受试物对微生物的毒性数据、快速和/或固有生物降解性数据以及土壤中好氧和厌氧转化数据;b)受试物及其转化产物在水和沉积物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包括提取与纯化方法,见9.2)。5试验原理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恒定的温度、避光),分别在好氧和厌氧水一沉积物测试系统(具体情况参见附录A)中加入一定量受试物,培养一定时间后,通过对水相和沉积物相中转化产物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测定受试物和主要转化产物在水中、在沉积物中的浓度,检测受试物在水一沉积物系统中、在沉积物中的转化率;检测受试物和/或受试物转化产物矿化速率及恒温暗培养(避免藻华等干扰)期间在两相间的分布,确定t。5、DT50、DT75及DT90值。数据认可范围内可确定t“、DTs。、DT,s及DT。o值,但不可外推至实验周期以外。6参比物质用光谱和色谱方法定性及定量分析转化产物时宜使用参比物质。7试验方法概述7,1仪器设备厦试剂试验中可能需要下列设备和试剂:a)试验一般采用玻璃容器(如瓶、离心管),但如果受试物信息(如正辛醇一水分配系数,吸附数据等)表明受试物可能附着于玻璃壁上时,应更换为其他材料的容器(如特氟龙)。b)典型气体流式培养试验装置参见附录B的图B.1;静态密闭生物计培养瓶装置参见附录c的图C.1。供气装置应能够在空气和氮气之间进行切换;出气口应具备收集挥发性产物的密闭容器[11,13]。c)仪器的规格应满足8.1.1试验的要求。培养容器的数量根据取样的次数确定。d)化学分析仪器,总有机碳分析仪(TOC)、气相色谱仪(Gc)、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薄层色谱仪(TLC)、质谱仪(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和核磁共振仪(NMR)等用于受试物及转化产物化学分析的仪器设备,以及用于检测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标记、非标记受试物及反同位素稀释法的试验系统。e)液闪仪和氧化燃烧分析仪。f)测定水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粒度分布、碱度、硬度、盐度、No。一/PO。”(比率及各自数值)的设备;测定沉积物阳离子交换量、碳酸盐、持水量、总氮和总磷的设备;分析沉积物及水中的硝酸盐、硫酸盐、生物可利用铁及其他电子受体的设备(见表1)。g)底沉积物采样设备及用于理化分析、生物检测的标准实验室设备和玻璃器具。h)NaOH或KOH、HzSOt、乙二醇、乙醇胺、二甲苯、石蜡、分子筛等其他合适的试剂。3 GB/T27853--20117.2水和沉积物的选择7.2.1好氧试验沉积物的选择通常用两种有机碳含量、质地差别比较明显的沉积物进行好氧试验”]。一种是具有较高有机碳含量(2.5%~7.5%)、细密质地的沉积物A。A的“细密质地”为“黏土加粉砂”(即沉积物中粒径小于50/lm的无机碎片)含量大于50%。另一种是含有较低有机碳(o.5%~2.5%)、粗质地的沉积物B。B的“粗质地”为“黏土加粉砂”含量小于50%。A与B两者有机碳含量的差异至少应为2%。“黏土加粉砂”的含量差异至少应为20%。如果受试物有可能进入海水中,则至少需要一种源白海洋的水和沉积物。选择沉积物时,还应考虑pH值等其他参数的影响。7.2.2厌氧试验水和沉积物的选择在严格的厌氧试验中,两种沉积物(包括其相应的水相)应采自地表水体的厌氧区”]。沉积物及水相均应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仔细处理及运输。pH值等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参数,应根据受试物的性质及其他实际情况进行考虑。7.3水和沉积物的采集、处理与保存7.3.1采集位点采集位点应依据试验目的和环境进行选择。选择采集位点时,应考虑小流域及上游水域可能的农业、工业或生活污水的排放史。宜注意区分沉积物与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淤泥。在采集前四年内受到受试物或与其结构类似物质污染的沉积物不得用于试验。7.3.2采集沉积物样品应采自沉积物上层5cm~10cm处,相应的水样应在相同时间、相同位点收集o’2“。厌氧研究时,沉积物及其相应水样应在无氧条件下采集和运输⋯]。7.3.3水和沉积物的处理沉积物通过过滤方式与水分离,即通过孔径为2mm的筛网,利用过量采集的水通过湿筛法进行分离,之后弃除水。然后将已知量的沉积物及水按比例混合(见8.1.1),装入培养容器为驯化作准备(见7.4)。进行厌氧研究时,所有的处理步骤都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E25-so]。7.3.4水和沉积物的保存尽可能使用新采集的沉积物及水样,如果在采集后不能立即进行试验,沉积物及水样应按7.3.3的方法过筛后一起保存,浸水(水层深度6cm~10cm),置于暗处,4℃土2℃条件下最多可保存4周[7_8。]。好氧试验的样品应在有空气流通的环境下保存(如在敞口容器中),而厌氧试验的样品应在无氧条件下保存。在运输及保存过程中水和沉积物不得结冰,沉积物不得出现干燥现象。7.4水和沉积物的驯化沉积物和水样在加入受试物进行试验之前,应进行一段时期的驯化。驯化就是在与正式试验完全4 GB/T27853--20I1相同的条件下,将每种水/沉积物样品移至试验用培养容器内进行培养(见8.1)。驯化期是水相和沉积物相明显分离、系统pH、水中溶解氧浓度、沉积物和水的氧化还原电位等达到稳定所用的时间。驯化期通常为1周至2周,不应超过4周。7.5受试物标记受试物化学纯度和/或放射化学纯度应达到95%以上。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原子标记或非标记的受试物来测定转化率。如果研究转化途径以及确立质量平衡,应使用标记过的物质示踪。优先推荐使用“C示踪原子作标记,也可用”c、15N、3H、32P等同位素原子作标记。尽可能地将示踪原子标记于分子最稳定的部位。例如,如果受试物质含有一个环,应将示踪原子标记在这个环上;如果受试物质含有两个或更多环,应分别标记各个环并研究评价各标记环的去向、获得转化产物形成的信息。8试验程序8.1试验条件8.1.1水和沉积物用■试验在培养装置(见7.1)内进行。每个容器中沉积物最小用量为50g(以干重计)。试验用水与沉积物的体积比在3;1至4;1间,沉积物层为2.5cm士0.5cm。为使容器内各点的受试物浓度分布达到恒定,在保持试验容器内水柱深度与野外水深度相关性的基础上(一般假定为100cm,也可使用其他的深度)调整水和沉积物的用量。计算举例参见附录D。8.1.2试验温度试验温度范围在10℃~30℃间,最适合温度为20℃±2℃。根据受试物的信息,按实际情况的需要可在较低温度进行试验(如10℃)。8.2受试物的处理和添加8.2.1受试物浓度的确定受试物浓度应通过预测的环境排放量来确定,并保证足以检测受试物的转化过程并鉴别转化产物的形成和降解。应保证受试物的测试浓度不影响水一沉积物系统中微生物的活性。植保化学品标签标示的最大剂量应作为其最大施用率,根据测试容器的水层表面积计算得到添如剂量。一般受试物使用一种浓度测试即可。如果受试物在较低浓度仍然有足够的分析准确度,且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地表水体而导致水体中浓度明显差异,可以选择使用第二种浓度进行测试研究。当受试物浓度在测试起始接近检测限和/或达到受试物施用率的10%而主要转化产物不易被检测时,可使用更高剂量作为测试浓度(如10倍用量)。8.2.2受试物的添加受试物宜以纯品水溶液形式加入受试体系水相中。可使用振荡器配制受试物水溶液及预混合处理来保证均一性。尽量避免使用助溶剂(如丙酮、乙醇),不得已使用时,其用量不应超过溶液体积的1%(体积比),并且不得对受试系统中的微生物活性有不利影响。在添加受试物水溶液至受试体系后,轻轻搅动水相,尽可能不扰动沉积物相。不宜用受试物的制剂,因为制剂的其他组分可能会影响受试物和/或转化产物在水相和沉积物相中的分散。但受试物水溶性低时,可将受试物的制剂作为替代物。5 GB/T27853—20118.3对照组每个水一沉积物系统中都应设对照组。对照组中不应加入受试物。对照组可用于在试验终止时确定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生物量以及水相和沉积物相中的有机碳含量。两组对照(即每个水一沉积物系统各设一组对照)用于检测驯化期的沉积物及水中所需参数(见表1)。如果溶解受试物时使用了助溶剂,应增加两个助溶剂对照组,用于测定助溶剂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8.4培养按8.2配制受试物溶液并分别加入试验系统,进行避光、恒温培养。在尽可能避免搅动沉积物的情况下,通过轻柔鼓泡或在水表面通人空气或含有CO:的氨气的方式进行气体交换。在采用表层通气方式时,在水体上层进行轻轻地搅拌更利于气体在水中的分散。轻度挥发化学品应在水表面进行温和搅拌的生物计培养瓶中进行测试,也可使用顶层充满空气或氮气且具备收集挥发性产物的内置小瓶的密闭容器。好氧测试中,为补充生物代谢消耗的氧气应定期交换顶空气体。可用1mol/L的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收集挥发的转化产物。为防止这些碱性吸收溶液因吸收流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好氧试验中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而降低其吸收能力,应及时更换。用乙二醇、含乙醇胺或含2%石蜡的二甲苯收集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在厌氧条件下生成的甲烷等气体,可用分子筛收集。这些气体可在填充CuO的900℃的石英管中燃烧,生成CO。。这些CO:可用碱性吸收剂吸收““。8.5试验持续时间和采样8.5.1试验持续时间持续培养时间通常不超过100d“1。试验要一直持续到降解途径和水一沉积物分配模式的建立,或者90%的受试物通过转化和/或挥发被去除。8.5.2采样试验培养期间,应至少采样6次(包括0时刻)。为准确估计出合适的试验周期和采样方案,可适当进行预试验(见8.6)。对于疏水的受试物,为了确定水相和沉积物相的分配率,在试验初期应增加采样点。在适当的采样时刻,移走培养容器(包括平行样)用于分析。沉积物和覆水层分别分析。移走表层水时,尽量不搅动沉积物。受试物和转化产物的提取和鉴别应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对于厌氧试验,在采样和分析过程中应维持厌氧条件,防止厌氧转化产物再次快速氧化。注意去除吸附在培养容器中和收集挥发物的连通管上的物质。8.6供选预试验为准确设计试验周期和采样方案,可适当进行预试验。预试验采用与正式试验相同的试验条件。其相关试验条件和结果,应在测试报告中简要说明。8.7测定及分析8.7.1水一沉积物样品特性的测定应测定并出具报告(包括测定方法的依据)的水及沉积物的关键参数,以及测定这些参数的试验阶6 段,汇总在表1中。表1水一沉积物样品特征参数的测定m”01GB/T27853--2011测试过程各阶段。参数野外采样采样后处理驯化开始测试开始测试期间测试结束取样地点/来源√温度√pH√水TOC√Oz浓度’√氧化还原电位‘√取样地点/来源√混合层深度√沉pH√积粒径分布√物TOC√微生物量。√氧化还原电位‘观察(色/嗅)√‘在野外采样时及测试开始和结束时刻,测定水中生化需氧量(BOD);在测试开始和结束时刻,测水中Ca、Mg及Mn等微量/大量营养物质浓度;在野外采样时及测试结束时刻,测沉积物中总N和总P,有助于更好解释及评价好氧生物转化的速率及途径。‘好氧试验中,采用微生物呼吸速率方法、熏蒸方法或平板计数方法(如细菌、放线菌、真菌及菌落总数);厌氧试验中,通过测定甲烷生成速率,确定微生物量。。表中标注“√”的项为应测的项目。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可测定并报告其他一些参数。如与淡水相关的参数有:颗粒、碱度、硬度、电导率、NO。一/PO。”(比率及各自数值);与沉积物相关的参数有:阳离子交换量、持水量、碳酸盐、总氮及总磷;海水系统的参数:盐度。分析沉积物及水中的硝酸盐、硫酸盐、生物可利用铁及其他电子受体(如可能的话)均有利于评价氧化还原条件,特别是与厌氧转化相关的条件。8.7.2样品的分析在水相和沉积物相中的每次采样中,应测定并报告受试物和转化产物的浓度(以浓度和添加的百分率表示)。对于采用示踪标记的试验,在任意采样时刻如果检测出的转化产物超过整个水一沉积物系统中所使用放射活性的10%时,应鉴定该产物。在试验过程中浓度不断增长的转化产物,即使其浓度没有超过所设限度,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鉴定该产物,并在报告中说明理由。应报告每个采样时刻的气体/挥发物捕集系统的结果(如CO。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其他气体),同时应报告每个采样点的矿化速率和沉积物中不可提取的结合残留物量。9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9.1回收率添加受试物后立即分别取水及沉积物至少两个平行样分析,以确认分析方法的重现性和试验操作7 GB/T27853--201的一致性。通过各自质量平衡得出试验后续阶段的回收率(当采用示踪标记物时)。标记物质嗍的回收率应达到90%~110%,未标记过的物质的回收率应达到70%~110%。9.2分析方法的重现性与灵敏度通过对水样或沉积物的同一提取样品(培养时间足够长至形成转化产物)的两次分析来验证受试物及转化产物定量分析方法(不包括最初提取率)的重现性。水或沉积物中受试物及转化产物的最低检测限(LOD)至少应为每千克沉积物或水中含有0.01mg受试物,或低于测试系统中受试物起始添加量的1%。应给出明确定量检出限(LOQ)。9.3转化数据的精确度如果准一级反应动力学适用,将受试物浓度作为时间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即得到转化曲线精确度,并据此计算f。置信限或DT;。值,也可计算DT,;和DT。。值。10数据与报告10.1数据处理和计算添加放射活性的质量平衡或回收率(见9.1)应在每个采样时间点进行计算。结果应以添加放射活性的百分率形式报告。在每个采样时间,水和沉积物之间的放射活性分配应以浓度和百分率形式进行报告。受试物的tos、DTso值(如有可能,还有DT,s和DT。。)等连同置信限都应进行计算(见9.3)。受试物在水和沉积物中的衰减速率信息可通过适当的评价方法获得,这些评价方法包括准一级反应动力学,使用图形或数值求解的经验曲线拟合技术,以及一室、多室模型等更复杂的评价方法02。3“。上述各方法都有优缺点,在复杂程度上也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准一级反应动力学的假设可能使降解和分配过程过于简单化,但可以给出容易理解的参数(速率常数或t。)。这些参数对于建模及环境浓度的估算都具有很高价值。经验方法或线性转化可使数据获得较好的拟合曲线,据此能更好的估计£”和DTso,如果数据合适,还能得到DT,s和DT。o值。但这种导出常数的使用是受限制的。而在风险评价中,房室模型能够生成许多有用的常数值。这些常数可以描述不同房室的降解速率和化学物质分配情况,也可以用于预测主要转化产物的形成和降解速率常数。不论什么情况,都应对所选方法进行评估,试验者应证明图形和/或统计曲线的拟合度。10.2结果报告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受试物:——通用名、化学名、CAS号、结构式(如果用放射性标记物标记,应指出标记的位置)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特性;——纯度(杂质);——标记化学品的放射化学纯度和摩尔活度。b)参比物:——用来对转化产物进行表征和/或鉴别的参比物的化学名称和结构。c)受试沉积物和水:——采样点的位置,尽可能描述污染历史等详细信息;——所有收集、储存和驯化的信息;——表1列出的水和沉积物样品的各项特性。8 GB/T27853--201d)试验条件:——试验使用的测试系统,包括气体流式培养试验装置、生物计培养瓶、通气方式、搅拌方法、水体积、沉积物量、水和沉积物层的厚度、试验容器的尺寸和容积等;——试验体系内的受试物的应用,包括:受试物使用量、试验浓度、平行样个数(如使用溶剂、空白对照组的个数和方式)等;——如果有预试验,其试验条件和结果;——培养温度;——采样时间和频率;——提取方法、提取率以及分析方法和检测限;——受试物和转化产物的表征/鉴别方法;——研究过程中的测试方法或测试条件的偏差。e)试验结果:——代表性分析的原始数据图(所有应保存在GLP档案中的原始数据);——分析方法的重现性和灵敏度;——回收率(9.1中给出了有效试验的百分率值);——把受试物添加剂量的百分率、受试物分别在水和沉积物内的质量浓度(mg/kg)以及在总系统中百分比浓度(仅用%)列表表示;如果可行,转化产物和不可提取放射活性的结果也这样表示;——试验过程中和结束时的质量平衡;——在水相、沉积物相及整个系统内的转化(包括矿化)图示;——矿化速率;——受试物及转化产物的t。、DT;。(如合适,还有DT,s和DT。。值),计算在水、沉积物和总系统的置信限;——受试物的转化动力学的评价,也可同样评价转化产物;——受试物可能的转化途径;——试验结果的讨论与说明。 GB/T27853--201A.1好氧测试系统附录A(资料性附录)好氧和厌氧测试系统说明在本标准中好氧测试系统是由好氧水层(典型氧浓度范围7mg/L~10mg/L)和沉积物层组成,沉积物表层为好氧环境、底部为厌氧环境(沉积物厌氧层的典型平均氧化还原电位(E。)范围为--80mv~一190mV)。向每个培养单元的水表面通潮湿的空气以维持充足的顶空氧气。A.2厌氧测试系统对于厌氧测试系统,除了通入的潮湿的氮气外,其他测试方法与好氧测试系统基本相同。通人氮气是为了维持顶部有足够的氮气。氧化还原电位(E“)低于一100mV时,认为沉积物和水是厌氧的。在厌氧测试中,矿化作用的评价包括测定COz和甲烷的释放。 附录B(资料性附录)气体漉式培养试验装置图例B1气体流式培养试验装置图例如图Bl所示。词茼耐耐丽‰l:#m#&BWn#∞o=日m2-n**B#&∞∞o1M《&图B1水·沉积物降解气体流式培养试验装置设计图:±*艮¨⋯山醚。莆JhH⋯山一M 附录C(赉料性附录)生物计培养装置图例C1生物计培养装置图例如图C1所示。围CI生物计培养装置图$I 附录D(资料性附录)试验容器中的添加剂量计算示例D.1试验容器中的添加剂量计算示例如下:圆柱形容器内径:8cm;不包括沉积物的水柱深度:12cm;水面面积:3.142X42—50.3cm2;施用率(受试物):5tlg/cm2,相当于500g/hm2;施用量:5×50.3—251.5pg;按i00cm折算水深调整的添加剂量:12×251.5-}-i00—30.18/zg水柱体积:50.3X12—603mL;受试物在水中的浓度:30.18÷603=0.050pg/mL即50pg/L。GB/T27853--2011 GB/T27853--201参考文献[1]BBA-Guidelinesfortheexaminationofplantprotectorsintheregistrationprocess.(1990).PartIV,Section5-1:Degradabilityandfateofplantprotectorsinthewater/sedimentsystem.Germany[23Commissionforregistrationofpesticides:Applicationforregistrationofapesticide.(1991).PartG.BehaviouroftheproductanditsmetabolitesinsoiI,waterandair,SectionG.2.1(a).TheNetherlands[3]MAFFPesticidesSafetyDirectorate(1992).Preliminaryguidelinefortheconductofbiode—gradabilitytestsonpesticidesinnaturalsediment/watersystems.RefNoSC9045.United-Kingdom[4]AgricultureCanada:Environmentalchemistryandfate(1987).GuidelinesforregistrationofpesticidesinCanada.Aquatic(Laboratory)一Anaerobicandaerobic.Canada.35—37[5]US—EPA:Pesticideassessmentguidelines,SubdivisionN.Chemistry:Environmentalfate(1982).Secfion162—3,Armerobicaquaticmetabolism[6]SETAC-Europepublication(1995).Proceduresforassessingtheenvironmentalfateandeco—toxicityofpesticides.Ed.DrMarkR.Lynch.SETAC—Europe,BrusselsE7]OECDTestGuidelinesProgramme(1995).FinalReportoftheOECDWorkshoponSelectionofSoils/sediments,Belgirate,Italy,1995:18—20E8]ISO/DIS5667—12(1994).Waterquality-Sampling--Part12:Guidanceonsamplingofbottomsediments[9]US-EPA(1998a).Sediment/watermicrocosmbiodegradationtest.HarmonisedTestGuide—lines(OPPTS835.3180).EPA712一C-98—080[10]OECD(1993).GuidelinesforTestingofChemicals.Paris.OECD(1994—2000):Addenda6—1ltoGuidelinesfortheTestingofChemicals[11]Scholz,K.,FritzR.,AndersonC.andSt)kellerM.(1988)Degradationofpesticidesinanaquaticmodelecosystem.BCPC-PestsandDiseases,3B-4,149—158[12]Guth,J.A.(1981).Experimentalapproachestostudyingthefateofpesticidesinsoil.InProgressinPesticideBiochemistry(D.H.Hutson,T.R.Roberts,Eds.),V01.1,85—114.J.Wiley&Sonsr13]Madsen,T.,Kristensen,P.(1997).Effectsofbacterialinoculationandnon-ionicsuffactantsondegradationof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insoil.Environ.Toxic01.Chem.16:631—637[14]Steber⋯Jwie血h,P.(1987).Theanaerobicdegradationofdetergentrangefattyalcoholethoxy-lares.Studieswith“C-labelledmodelsudactants.ⅥhterResearch21:661—667[15]Black,C.A(1955).MethodsofSoilAnalysis.AgronomyMonographNo.9.AmericanSocietyofAgronomy,Madison[15]APHA(1989).StandardMethodsforExaminationofwaterandWastewater(17。edition).AmericanPublicHealthAssociation,AmericanWaterWorksAssociationandWaterPollutionContr01Federation,WashingtonD.C[17]Rowell,D.L.(1994).SoilScienceMethodsandApplications.Longman[18]Light,T.S.(1972).Standardsolutionforredoxpotentialmeasurements.Anal.Chemistry44:1038—1039E19]SETAC—Europepublication(1991).Guidancedocument0ntestingproceduresforpesticidesinfreshwatermesocosms.FromtheWorkshop“AMeetingofExpertsonGuidelinesforStaticField14 GB/T27853--2011MesocosmsTests”,3-4July1991[20]SETAC-Europepublication(1993).Guidancedocumentonsedimenttoxicitytestsandbio—assaysforfreshwaterandmarineenvironments.FromtheWorkshopOnSedimentToxicityAssessment(WOSTA),8—10November1993.Eds.:I.R.Hill,P.MatthiessenandF.Heimbach[211Vink,J.P.M.,vanderZee,S.E.A.T.M.(1997).Pesticidebiotransformationinsurfacewaters:multivariateanalysesofenvironmentalfactorsatfieldsites.WaterResearch31:2858—2868[22]Vink,J.P.M.,Schraa,G.,vanderZee,S.E.A.T.M.(1999).Nutrienteffectsonmicrobialtransformationofpesticidesinnitrifyingwaters.Environ.Toxic01.,329—338[23]Anderson,T.H.,Domsch,K.H.(1985).Maintenancecarbonrequirementsofactively—metabolisingmicrobialpopulationsunderin—situconditions.SoilBi01.Biochem.17:197—203[24]ISO一14240—2.(1997).Soilquality-Determinationofsoilmicrobialbiomass--Part2:Fumi—gation-extractionmethod[25]Beelen,P.vanandF.vanKeulen.(1990).TheKineticsoftheDegradationofChloroformandBenzeneinAnaerobicSedimentfromtheRiverRhine.Hydrobi01.Bull.24(1):13—21[26]Shelton,D.R.andTiedje,J.M.(1984).Generalmethodfordetermininganaerobicbiodeg—radationpotential.App.Environ.Microbi01.47:850—857[273Birch,R.R.,Biver,C.,Campagna,R.,Gledhill,W.E.,Pagga,U.,Steber,J.,Reust,H.andBontinck,W.J.(1989).Screeningofchemicalsforanaerobicbiodegradation.Chemosphere19:1527—1550[28]Pagga,U.andBeimborn,D.B.(1993).Anaerobicbiodegradationtestsfororganiceom—pounds.Chemoshpere27:1499—1509[29]Nuck,B.A.andFederle,T.W.(1986).Abatchtestforassessingthemineralisationof“C—radiolabelledcompoundsunderrealisticanaerobicconditions.Environ.Sci.Techn01.30:3597—3603[30]u争EPA(1998b).Anaerobicbiodegradabilityoforganicchemicals.HarmonisedTestGuidelines(0PPTS835.3400).EPA712一C-98—090[31]Sijm,HallerandSchrap(1997).Influenceofstorageonsedimentcharacteristicsanddryingsedimentonsorptioncoefficientsoforganiccontaminants.BulletinEnviron.Contam.Toxic01.58:961—968[32]Timme,G.,FrehseH.andLaskaV.(1986)Statisticalinterpretationandgraphicrepresen—tationofthedegradationalbehaviourofpesticideresiduesII.Pflanzenschutz-NachrichtenBayer,39:187—203[33]Timme,G.,Frehse,H.(1980)StatisticalinterpretationandgraphicrepresentationofthedegradationalbehaviourofpesticideresiduesI.Pflanzenschutz-NachrichtenBayer,33:47—60[343Carlton,R.R.andAllen,R.(1994).Theuseofacompartmentmodelforevaluatingthefateofpesticidesinsediment/watersystems.BrightonCropProtectionConference-PestandDiseases,1349—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