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 MB
  • 2022-04-22 13:37:41 发布

行业-专业-就业人才需求分析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化学(师范)行业-专业-就业分析报告内容简介随着对师范专业发展研究领域的涉猎,我们逐渐领悟到关键的原因在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阶段、影响因素、途径和方法等相关理论缺乏了解,没有自己专业发展、就业的规划。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获得学校、教师组织等各个方面有力的支持。我们期望通过这次研究分析,能够对化学教育这一行业发展状况与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加快部分化学(师范)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本文将关注重点定位于化学(师范)专业发展的实际,通过研究调查分析,关注本专业发展现状,反映本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情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期望寻求促进本专业发展的有效的对策。同时,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使本专业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途径,从而确定正确的就业目标。我们将整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从行业到专业再到就业,探讨分析化学教育行业的现状,提出个人见解,展望未来。首先先对整个化学教育行业状况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第一步,从行业的起源,发展概况,所经历的改革创新进行一个详细的整理,第二步,对化学教育行业相关的下游行业进行调查并将所收集到的数据归纳分析,用大量有效的数据清晰的展示师范(民办私人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化工(精细和环保,化学分析)两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对行业人才需求情况,提出如何解决行业人才缺稀和师范生的就业新方向。第三步,通过对中国化学教育行业标杆企业的研究调查,对中国教育行业的特色,市场,教学管理,当今所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应对策略和未来发展道路接着,是以本校及一些优秀化学师范学校为蓝本,对化学师范专业进行系统归纳分析。我们从化学师范专业的起源与发展起手,通过数据表格描述国内外化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对近几年来专业人才数量素质以及人才在所从事行业中的稳定性进行调查分析并对未来几年化学(师范)专业的人才供求状况预测。我们还研究了国内几所优秀化学教育专业的高校的教学特色及培养模式。着重介绍了现在国内大学几个特有的培养模式,如“通识—学科—专业三位一体,培养学术领军人才的励耘学院”,“培养APLIC教育领袖人才的教育学部试点学院”49 希望能各高校能有所借鉴。我们还调查了最近几年师范生的就业情况,大致展望未来师范生的就业发展最后一部分是对整个化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一个详细的调查分析,并请相关学者,在职化学教师,优秀毕业生发表自己对整个行业就业情况的观点看法,探讨并提出我们的看法。第一步,我们以通过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流向,接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化学师范生如何看待本专业就业竞争力问题有了详细清晰的了解,总结出师范毕业生就业的几点特点:选择师范专业不意味选择了教师职业,择业中自身利益与价值观更加冲突,就业行为有较强的城市和地区指向性。并分析他们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诉求。我们访谈了在职化学教师,他们讲述了企业招聘过程,他们对新人的看法和建议。相关学者从“师范教育的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引导等几个方面探讨社会如何对待师范毕业生。我们衷心希望该篇论文能够使人们对化学教育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共同探讨该行业的未来发展。并希望对化学师范生就业有所帮助。49 第一部分前言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对师范专业发展研究领域的涉猎,我们逐渐领悟到关键的原因在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阶段、影响因素、途径和方法等相关理论缺乏了解,没有自己专业发展、就业的规划。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获得学校、教师组织等各个方面有力的支持。我们期望通过这次研究分析,能够对化学教育这一行业发展状况与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加快部分化学(师范)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二、研究意义本文将关注重点定位于化学(师范)专业发展的实际,通过研究调查分析,关注本专业发展现状,反映本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情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期望寻求促进本专业发展的有效的对策。同时,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使本专业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途径,从而确定正确的就业目标。第二章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为使研究更具体并且更具参考价值,本文结合化学教育这一行业及化学(师范)这一专业,在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介绍、分析该行业的运行及发展,然后通过了解中国化学教育的运行和投资形势剖析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及要求,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预期及收集相关指导者对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挂文献资料,采集并分析相关研究资料与成果,对化学教育行业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了解相关研究范围和行业发展趋势。(二)问卷调查法。在参考有关文献、请教导师并与其他成员商讨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用于了解化学师范生如何看待本专业就业竞争力问题,了解化学师范生对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及意识等方面的了解。49 第三章研究亮点本分析报告通过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相关的观点进行分析、阐述和论证。我们还通过对比的方法,使相应的观点更加清晰明确。第四章研究团队及进度安排一、研究团队本研究团队由6人组成,六人均为化学专业学生,但分布在不同的专业。负责人:陈俊武化学(师范)专业成员:颜汉威化学(师范)专业王前化学(师范)专业李勉玲化学(师范)专业罗锦乔指导老师:黄敏文二、研究进度安排内容成员负责完成日期第一部分前言全体2014.01.15第二部分行业概述李勉玲2014.02.07王前罗锦乔陈俊武颜汉威第三部分专业分析颜汉威2014.02.07陈俊武第四部分就业分析陈俊武2014.02.07总结2014.02.1349 第二部分行业概述第一章化学教育行业发展概况一、化学教育行业概况(一)化学教育行业的发展历史1、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发展与苏联关系十分密切,就新中国教育界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教育能像苏联对中国教育影响这样深远。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教育界普遍认为苏联理论在科学性方面是最进步的。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苏联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成了一种必然。2、学习苏联阶段的化学教育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注重课程知识的系统性,理论加深、概念加强,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②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突出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但由此带来的不足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日常经验相距甚远,再加上内容难度较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在学习传播苏联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同时,对西方的教学理论一概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致使化学教育界陷入一种仿效外国的封闭模式中。3、对该阶段的反思1957年《化学教学法讲义》,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化学教育法的原理、专题研究和实验等内容。1956年《化学通报》发起“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1957年《人民教育》刊出“介绍刘景昆先生的化学教学经验”等文章,反映了我国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结合我国实际,总结我国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好经验,这也是对当时不能一分为二地、有分析地学习苏联教学理论的做法的一种反思或者说是一重要的补充。(二)化学教育行业现状化学教育行业中,化学教师整体上对自身教学效果基本满意;在增强和改善教学的实践性、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方面的教学改革经验较为丰富;能从客观层面上反思化学教学论现存问题、把握未来研究的方向,但科研水平亟待提高,自主发展意识亟待加强。(三)化学教育教改经验及现存问题49 教师的教学改革经验大多集中在如何增强和改善教学的实践性层面上1、重视对学生教学基本功训练,通过微格教学、模拟试教、说课评课等实践活动方式来指导和规范学生的教学行为。2、教学方式多样化,除采用讲授、讨论、自学方式外,还通过进行现场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观看一线教师的教学录像或阅读教学实录资料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3、密切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邀请优秀的一线教师定期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汲取和分享优秀教师的经验,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实习基地跟班见习,从中发现和感悟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二、化学教育改革化学教育的教育改革思想正从强调学科中心转向关心人的充分发展,从提高理论水平转向加强化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一)大学化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从我国大学化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看,为了认真落实国家教委关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复旦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8所院校的20余位教授先后在苏州大学、复旦大学举行了4次研讨会,对化学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一个课程结构改革的新体系,与旧的课程结构体系相比,新体系有如下特点:1、教学思想发生转变(1)原体系先讲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再讲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而近代谱学分散于各课程中。(2)新体系先讲化学原理和谱学基础,后讲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了同层次、低水平的重复。2、加强了基础理论内容,如谱学、化学原理、结构和材料等3、引入了化学发展的热点,如生物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等4、将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按化学一级学科开设“实验化学”。(二)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1、化学课程的多样化49 把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编入必修课,作为核心课程,每个学生必学。然后把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内容,编入选修课程。给将要升学继续学习化学或其他科学技术的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学术性课程,这些课程狠抓双基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科学基础,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给即将就业的学生开设具有职业特征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之后能为今后就业做一些知识技能上的准备。2、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行。学科课程有利于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综合课程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第二章化学教育下游行业需求量分析一、师范类人才需求分析(一)民办私立教育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颁布后,全国民办私立教育迅速发展。随着民办私立学校数量增多,化学师范类人才需求量平缓增长,一些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赶超省一级公办学校,达到一流水平。(二)中学教育按照中学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学历合格率较高,约为88.6%,其他学科尤其是物理和化学两科(包括实验教师及实验管理人员)较低,只有50%左右。教师专业率在95%以上。(三)小学教育随着各级各类中小学都开设自然科学课程,化学教育专业为地方基础教育承担着艰巨的师资培养任务。大学专科层次以上的化学教师成为社会急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全国中小学校在设施设备、师资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各级各类中小学都开设自然科学课程、初中化学,化学师资、化学实验员短缺情况突显出来,化学教育专业为地方基础教育承担着艰巨的师资培养任务。大学专科层次以上的化学教师成为社会急需人才。49 二、下游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师范类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以后,往往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从事非师范的行业,陷入一种“只能做老师”的无奈当中,这对于他们以后从事教育工作并不是个积极的原因。同时,企业在聘用理科类人才的时候也往往考虑的是工程类学生,因此,师范类毕业生在社会中的适应面也就圈定了在中小学。目前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毕业生今后不能仅仅走向中小学校,还应该在社会其他各阶层上发挥他们的作用。(一)化工企业1、化工专业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拓宽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根据美国《化学工程师杂志》2001年统计的化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传统的化工、石化以及设计、制造专业毕业生只占就业总人数的28.9%,高科技与新兴工业,如电子、能源和生物等专业毕业生占就业总人数的40.9%),使得化工专业毕业生愈来愈广泛地参加各类技术工作,导致专业界限更加淡化。所以,化学师范生也可以满足该类企业的需求。2、精细化工精细化工49 是精细化学工业的简称,指化学工业中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经济领域。精细化学品这个名词,沿用已久,原指产量小、纯度高、价格贵的化工产品,如医药、染料、涂料等。精细化工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化学工业的战略重点,也是一个国家综合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精细化工已进入成熟期,今后10年世界精细化工品仍将迅速发展。目前,世界精细化学品的销售额约为50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5%。专用化学品的市场规模为700亿~1000亿美元,年增长率4%。其中,医药中间体在精细化工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达49%,世界精细化学工业最发达的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其化学工业发展方向均是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即大幅度提高精细化学品的比重和大力开发专用化学品。80年代发达国家精细化工率为45%-55%,90年代达到55%-63%,预计21世纪初将达到60%-6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化学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精细化工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精细化工占化学工业的比重已达到35%,产品品种已达2万余种,一些精细化工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如染料总产量为世界第一,年出口量达10余万吨,创汇近5亿美元。尽管如此,我国的精细化工仍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高档精细化学品严重依赖进口。 加入WTO以后,我国精细化工行业面临的不仅是税率降低所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分销、零售、批发市场和制造、服务领域的开放将直接影响到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由于我国精细化学工业基础薄弱,多数为中小企业,技术比较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因此在短时期内比其他大化工行业压力更大。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化工行业对辅料的认识也逐渐更新,对开发生产药用辅料的兴趣与日俱增。精细化工企业发现,很多传统约化学产品在制药过程中往往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49 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药用辅料多由化工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药用辅料市场规模小,也限制了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药用辅料一直以来也都不是这些生产企业生产产品的主要方向。因此,企业所掌握的药用辅料生产和应用要求的知识较少,产品系列化程度低,难以跟上药品生产的整体发展需要。由于国内企业不能精耕细作,所以只能出口一些粗品原料,这些低价值的粗品原料药经进口国再加工后成为高价值的原料药或制剂。因此,我国出口的一些粉针、片剂、胶囊等制剂仅仅能销售到东南亚一些落后国家,几乎没有进入过西欧和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造成我国今天制剂出口的弱势,辅料行业的落后正是原因之一。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型药品生产企业仍在沿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传统老辅料,致使制剂产品难以达到国际通行的制剂标准要求,直接影响了产品出口及市场竞争能力。此外,药用辅料是药剂发展的必要基础。国外药物制剂的迅猛发展离不开辅料的开发及合理应用。因此,一个优良辅料的开发及应用其意义超过一种新药品种的开发。因为一种新辅料的合理应用可相应一大类剂型、一大批制剂新产品,并可使一批产品质量达到与国际产品接轨,其带来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无法估计。 (二)环保工程近日,南京化工园里产生了一条完整的循环产业链,14家企业环环相扣,将能源、原料、产品循环利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循环经济发展,也为化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不久前发布了《关于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17年石化和化学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2年下降18%,废水全部实现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等要求。可见未来化工行业将继续往绿色环保模式下转型发展。受其影响,化工绿色环保型人才也是需求火热。据英才网联旗下化工英才网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月,环保工程师人才招聘需求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6.6%。从区域上来看,江浙地区环保工程师岗位的招聘基数最大,而且上涨势头也很迅猛,江苏地区同比上涨了43.1%,浙江地区同比上涨了33.3%。英才网联职业指导专家表示,环保工程师的存在可以说是企业与公共环境问题之间的纽带,他们帮助企业制定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对工区项目环境进行监督检查,让化工企业在开展项目生产的过程中也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这种绿色人才深受企业重视。而从化工英才网统计的数据也不难看出,2014年1月,给排水工程师、固废技术工程师、水质分析人员、水处理操作人员等绿色人才的需求也是稳步上涨,四个职位的招聘需求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8.3%。49 为此,英才网联资深招聘顾问分析称,化工行业正处于优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阶段,先是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提高企业准入的环保、节能、技术门槛,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又下发了《关于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这些意见、方案的出台,让开展资源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成为化工行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而行业的升级发展,势必会带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上涨,所为未来,环保工程师、给排水工程这种绿色环保型人才需求或将持续走热。(三)化学分析企业分析化学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广泛的应用于地质普查、矿产勘探、冶金、能源、农业、医药、临床化验、环境保护、商品检验、考古分析、法医刑侦鉴定等领域。化学师范类人才亦可满足这些领域对分析化学人才的需求。第三章2013年中国化学教育行业运行形势分析一、2013年中国化学教育行业运行特征分析(一)市场呈现出多元化教学主体和多样化教学形式在当今的化学教育市场中,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逐渐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或学生与老师双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学习情景,横向联系教材与生活,打破学科限制,打通了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团队模式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以自有的文化去解读情境,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学内容。(二)中国化学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专业实践建设近年来,有的高校加强对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教育技术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地位教育技能课程包括有教育技术学(含CAI课件制作、数码摄像、教学仪器及电教设备使用、微格教学等)、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化学诊断学、中学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等一系列培养学生从事未来教育工作能力的课程。教育实践包括有教学观摩、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使同学们真正系统掌握中学化学教学的原理与方法,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技能和教育艺术的掌握和熟练运用。(三)教学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近年来,国内高等师范院校已做出了不少努力对师范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设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大力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与协作。49 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多元系统,反映在评价的内容、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及其管理等环节的多样性。以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结合,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运用开卷、面试、口试、小论文、作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四)化学教育与实践应用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近几年来有的高校如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将教育实习分为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教育见习、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五部分。在第六学期开设“化学教学论",结合以前学生学习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中学化学教学原理以及方法。同时开设“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和“教育技术学"课程,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二、2013年中国化学教育行业特征分析(一)中国化学教育行业教育特色分析1、重视科学方法教育课程中渗透着自然科学的一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以及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如,用模型的方法从微观上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本质,从化学实验结果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通过化学发展的历史说明人们制造新物质的过程和方法等。2、重视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化学课程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尽可能地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它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生产和生活领域,如塑料、颜料、药物、化妆品、食品、建筑等。3、化学实验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的导出、对物质的变化及性质的认识等都是通过实验完成的,化学实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和获得经验的主要手段。(二)中国化学教育行业发展思路分析1、推广公众化学教育49 由于化学与人类自身和周围世界、以及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现代化学制品和化学工艺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对社会公众开展化学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和未来的社会生活,避免和减少消极的影响;能够帮助人们如何对应用化学作出明智而负责任的决策。帮助公众正确了解化学,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2、渗透人文教育在课程明确提出了化学工业生产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并对此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认为通过提高化学科学的研究水平和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减少化学工业生产对人类产生的不利影响。3、继续素质教育研究表明,在技术和产品周期日益缩短的经济知识时代不创新就灭亡。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或思想,其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到自然、心理和社会的很多方面,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还是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三、2013年中国化学教育行业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一)中国化学教育行业外部环境问题1、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大了师范生的就业压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师范类高校从单一的师范类专业到多专业并进,对教育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片面追求导致行业人才短缺。2、教育基地落后虽然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学化学教师,但与中学联系普遍较少,各教育机构也缺乏相应得培训基地。大多数师范生都是临近毕业才前去实习,而大多数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因考虑自身教学质量与升学率,对师范生实习不甚欢迎,使其教学能力薄弱。(二)中国化学教育行业内部管理问题1、学术水平不高由于学者与管理员为一体,导致学者拼命的想从学者集团挤身入管理员集团,(客观上讲学者集团是长线效益<需要长久的时间才能得到回报>,管理员集团是短线效益<短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回报>)使相当多的学者忘记了自己的本份,将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了挤身入管理员集团,最后东拼西凑完成任务式的交出学术成果。49 2、内部资源的分配不均与资源的浪费为了自身的利益,总是将资源倾斜于有利于自己学术的一方,对是否有利于学术,是否有利于国家、是否有利于社会、是否是重复项目是不加以思考的,从而使资源的极度浪费。(三)中国化学教育行业企业应对策略分析1、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与中小学合作,在合作中,中小学协同高校搞好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则帮助中小学进行教师在职进修,解决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和广泛的合作关系,联手共建稳定的实习基地,走共同发展的道路。2、加强管理并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对人才的招纳,实施效绩管理,激发员工们的进取心,实施问责制,合理规划资源,对害群之马加以严惩。第四章2013年中国中学化学教育行业标杆企业研究一、北京市第四中学(一)学校基本概况1983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改建北京四中校舍,并列为市重点工程。新扩建的四中校园占地46372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先进,配有现代化微机、网络、电教、美术、音乐、史地、阅览、形体训练等专用教室;可供寄宿学生200余人就餐的餐厅、浴室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400米环型塑胶跑道、4000余平方米人工草坪运动场、六个标准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等以及小花园、观鱼池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运动、休息场所。(二)学校办学规模现占地4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2004年在校学生人数1500余人。学校设施齐备,图书馆已实现网络化管理,有标准田径场、跑道、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游泳馆、健身器械区等,体育场已全部塑胶化。学校校园位于北京市的老城区,距离北海公园、什刹海、景山、西什库教堂等地不远,周围人文气息浓厚。49 (三)学校师资力量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50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区级学科带头人:21人博士后及博士:1人硕士:10人研究生班:28人教师队伍:90余人(四)学校办学特色1、全面发展北京四中每周有两节“必修的选修课”,课程内容十分广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展视野。课程包括电影制作、3D动画制作、法语、摄影、战争史、英国文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工规划、生物解剖、计算机C语言、心理学、新闻、古汉语、诗歌鉴赏、数学建模、厨艺、服装设计、古典音乐等。2、学校还十分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篮球、游泳、田径、桥牌等运动项目都在北京名列前茅。从高一入学开始,一直到高考之前,学校都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课程安排。而每年冬天的冬锻长跑是北京四中的一大特色。四中还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学会游泳,考取深水证,否则不予毕业。3、社团活动丰富社团数目多,内容多,有辩论社、考古社、街舞社、芭蕾社、爱心社、文学社、话剧社、电影社、桥牌社、天文社、绘画社模拟联合国、科技俱乐部等。文学社主办的校刊《流石》获第三届全国校内报刊评比特等奖。为“全国校园媒体建设与管理高级研修班”传授校园刊物工作经验。2012年3月1日,北京四中高中部礼堂座无虚席,掌声雷动,知名文化学者于丹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阅读经典,感悟人生”的主题演讲。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学校基本概况人大附中是一所享誉中外的著名中学,是京城众多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梦寐以求的可以让孩子考入重点大学的学校。它在应试教育和综合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已成为展示北京乃至中国优质基础教育的窗口。49 1、现今的教学设施设备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文艺体育设施——虚拟科学实验室、电子实验室、设计技术教室、新动力英语教室和远程教室、汽车模拟驾驶室、多媒体视听教室、学生网络自主实验室、基础知识网格实验室等多种专用教室,以及各类设备先进的学科实验室;有现代化学术报告中心、有天文穹顶、200人网络阅览室、陶艺教室等设备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有容量大、功能强、带宽充裕的校园网;有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人工草坪足球场、各种塑胶灯光球场、游泳馆、艺术宫等文体活动场所,另有占地180亩的足球训练基地;有设施一流的餐厅和30000平米的学生公寓。在人大附中美丽的校园里,有4500多名学生在快乐地学习,幸福健康地成长。2、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优质资源“帮扶”带动教育均衡发展。从2002年以来,与延庆永宁中学、农大附中等学校手拉手,帮助它们提升办学水平;与河南新密、宁夏六盘山等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全国一百所优质中学,创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远程共享支援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承办“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为全国各地培养教育家型校长和专家型教师。此外,人大附中还先后合并周边薄弱校西颐实验学校,委托管理蓝靛厂中学,与北航附中深度共建,受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政府委托建立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派出管理团队,形成区域内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联合办学机制,有效地扩大了人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二)学校办学理念人大附中的办学方向主要是对学生的应试教育,口号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世界名校”;办学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学生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人大附中的校训是“崇德、博学、创新、求实”。(三)学校师资力量49 人大附中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职员工队伍,师资力量雄厚。其中:特级教师26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6人,北京市骨干教师20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48人,高级教师170多人,博士后及博士20人,硕士67人,参加过研究生班学习的70多人,外籍教师20人。(四)学校办学特色1、人大附中以应试教育为主,同时注重营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学校创设了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包括心理健康、创造发明等几十门;选修课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领域的150多门;设有18门外教学科英语课和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芬兰、丹麦11种第二外语课程。创办了“三高”足球训练基地,培养“道德水平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的体育后备人才;创办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为在数理、语言、计算机、科技、创造发明、体育、艺术等方面智能超常的学生开辟绿色成才通道。开设有学生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队、小作家协会、数学俱乐部、天文社等近百个学生社团,为学生搭建多元素质教育大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发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体会成长的快乐,孕育人生的梦想。人大附中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个品牌。2、大兴科研之风以科研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开展,先后参与或承担了几十项国家级和北京市海淀区科研课题。2001年,人大附中承担了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中的一个课题,成为全国范围内投标的唯一中标的中学。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一)学校基本概况华中师大一附中前身为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由潘梓年、赵君陶等著名革命教育家于1950年9月创建。1958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第一附属中学,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05年8月,学校由武昌大东门搬迁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学校校名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同志题写。学校是全国著名的重点中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唯一命名的“窗口学校”49 ,1962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1997年12月以全省最高分被评为湖北省首批示范高中,2005年10月,学校通过省级示范高中督导复评。学校连续三届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二)学校办学规模学校现有高中、初中两个校区。新校区为高中部,占地390亩(不含教师值班公寓),有教学班92个,学生近5000人,在职教职工382人,在岗特级教师15人,高级教师186人,硕士以上学历91人。初中部占地95亩,有教学班30个,学生1700多人,在职教职工110余人。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外文书7万余册,电子书50万余册,各种报刊、杂志400余种。学校全校WIFI无线网络覆盖。在湖北省进行网上远程招生实验和面向全国招生。(三)学校师资力量华师一附中现有高中、初中两个校区。新校区为高中部,是学校的主体。新校区占地390余亩,有教学班90个,学生近5000人,在职教职工399人,在岗特级教师16人,高级教师180余人,硕士以上学历近90人。初中部占地95亩,有教学班30个,学生1500多人,在职教职工100余人。(四)学校办学特色“以人为本、发展为先”的“发展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发展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的办学特色。“一主两翼”是学校长期的发展战略。1、“一主”是指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49 多年来我校高考成绩、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连年雄踞湖北省榜首,高考重点率、高分率、名校率在全省遥遥领先;每年考取清华和北大的人数,占两校在湖北招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学子斩获金牌20枚、银牌2枚、铜牌1枚,涵盖化学、物理、数学、信息学、生物、天文等各个学科;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获得专利500多项,7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全国少有。体育竞赛异军突起,2008年、2009年学校田径队两次取得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第三名的佳绩,男子篮球队更是勇夺全国高中篮球联赛亚军。2011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我校运动员获全国团体总分亚军,学校获大赛“体育道德风尚奖”。2012年田径队在全国中学生比赛中获得两金两银。学校体育竞技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学校的心理教育、德育内化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皆为全省首创,综合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初中部是一所新型初级中学,教育理念与高中部一脉相承。借助华师一的品牌优势,经过几年的打拼,初中部教育教学硕果盈枝,在洪山区独占鳌头,在武汉基础教育领域举足轻重。2、“两翼”(1)对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2002年7月,学校创办国际部,以此为平台,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的学校、教育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交流活动。2006年,学校正式成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基地”,开通中学生到国外留学的直通车。2009年,学校与德国歌德学院签订了“学校:塑造未来伙伴”项目合作协议,并于9月开设德语课程。2010年7月,学校与德国浮士德文理中学合作申办的海外“孔子课堂”正式成立,这是中德两国在中学间合作创办的第一所孔子课堂。2010年8月,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创办了华师一附中国际留学实验班,引进国际AP课程,实现国际部的重大转轨。2012年,学校将国际留学实验班集中管理,组建了新的国际部。2012届留学实验班100%被美国前70位名校录取,2013届国际留学实验班截至目前全部进入美国前40位的名校。(2)对内帮扶教育力量薄弱地区学校发挥窗口作用,积极帮扶边远地区和农村的基础教育。截至目前,学校与湖北恩施、咸丰、五峰、蕲春、郧县、通山,以及海南嘉积中学、新疆农五师教育局、光谷二中等确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全国;2009年应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武汉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华师一附中新疆博乐分校成立,揭开了学校对外帮扶的新篇章。三年多来,博乐分校优异的办学成绩赢得了鄂疆两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中央、省、市领导多次视察该校,并称之为“智力援疆的一面旗帜”49 。2009年底,学校应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和教委的邀请,与之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建立了华师一附中朝阳学校。2010年8月,朝阳学校顺利开学迎新。继北京朝阳学校初中部取得良好开局之后,2011年8月朝阳学校高中部建设正式启动。同年,新疆博乐分校和北京朝阳学校都步入当地名校行列。在2013年,学校已发展为一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校,并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中学的目标奋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将永远铭记“厚德博雅,笃学敏行”的校训,秉承“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华师一精神,为国家培养创新拔尖型人才奠基。49 第三部分专业分析第一章化学(师范)专业概况一、嘉应学院化学(师范)专业的发展历史 1997年梅县地区师范开设化学科大专班;1982年嘉应师专成立,化学科改为化学系;2000年本科嘉应学院成立,化学系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8年11月化学系升格为化学与环境学院。二、化学(师范)专业人才的国内外培养现状描述(一)国内培养现状描述在国内化学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热爱教育事业,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本科生培养方案是高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具体方案,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二)国外培养现状描述在国外,实践教育正成为大学的一种制度化理念,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剑桥大学等为首的许多大学,在其大学理念和使命中都渗透了加强实践教育的思想,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能力 的培养。在这种制度化理念的框架下,实践教育并非简单指称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外,教师往往设定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 讨论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样既巩固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外大学通过和外界尤其是工业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三、近年来化学(师范)专业人才的供求状况分析(一)人才数量分析49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最能直接反映这一现实的指标是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从公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看,1996-2006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并稳定在70%左右。具统计2008年毕业人数达559万人次,2009年毕业人数达687万人次,2010年则直达837万人数,逐年趋长。(二)人才综合素质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化学专业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他们爱国热情强烈,对关心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并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在心理素质状况方面,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不适,甚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提高心理素质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三)人才在所从事行业中的稳定性分析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但化学(师范)专业相比较稳定,不会有很大的波动。四、未来化学(师范)专业的人才供求状况预测(一)人才数量预测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相比较,预测在未来化学(师范)专业的人才数量会达到以往的3倍。(二)人才综合素质预测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在未来会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按高要求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人才综合素质预测能达到国际水平。(三)其他预测在未来,不管在教学还是化学器材方面,国内的化学技术水平会达到前所未有的进展,大学生的素质会得到巨大的变化。49 第二章所在学校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分析一、教学模式分析(一)所学课程和技能分析1、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等。主要实践必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2、知识技能(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推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理论,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等。(二)教学与实践的接轨程度分析化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方面的职业才能,同时,还开设包括数学、物理和生物在内的辅助性的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具体科学基础知识外,该专业还培养学生具有判断力的思维、试验技术、解释观察以及清晰表达思维等能力。打算从事化学职业的学生将乐于独立工作。他们将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科学和数学天赋,有用自己双手劳动,使用技术材料和操作实验的灵巧性。坚韧、耐心、好奇心、独立、创造力和关心细节是职业化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在双专业中,学生可能会选择生物与化学的结合。二、特色培养活动分析(一)特色活动1——缤纷五月在五月份,开展“激情挥一毫,缤纷跃纸上”的三笔字比赛、“欢呼满球场,激情显缤纷”的班级篮球赛、“遇强越强,彰显缤纷”的拔河比赛、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现大学生缤纷多彩的生活及风华正茂、健康活泼的精神风貌;具有浓郁的大学生生活气息和特色,同时为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起到重要作用。49 (二)特色活动2——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简称生化技能大赛,是一项创新性的专业技能比赛。大赛旨在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生物、化学科学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及团队精神,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三)特色活动3——师范生技能大赛包括说课比赛和三笔字大赛。说课比赛以倡导大学生重视教师职业技能为宗旨,以培养和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学习教师职业技能为目的,由师范班学生报名参加的一项比赛。参赛者自选课题,进行模拟课堂教学,最终由评委评分决出名次。三笔字大赛包括硬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三项,选手现场完成作品书写,并由评委评比后,选出优秀作品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览。三、近年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流向及后续发展分析(一)2010年毕业生流向及后续发展分析据跟踪调查显示:2010届化学本科专业的签约率为27%,相对其他的专业签约率较低。计划在国内读研的化学专业占13%。其大部份毕业生回其户籍所在地任职教师。结果显示出,2010年就业形势紧张。在往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化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其他方向就业。(二)2011年毕业生流向及后续发展分析据调查结果显示:继2010年就业紧张,2011年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依旧不容乐观,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其他就业方向,有一部分则选择自主创业。据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计划,预计往后会不断有大学生勇于挑战。(三)2012年毕业生流向及后续发展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扩招加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的需要。像“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等社会流行词语的出现,更加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个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流动千变万化,化学(师范)专业也不例外,所以部分大学生则选择自主创业,也有部分学生选择考研。但根据趋势,毕业生的后续发展将会选择更好的就业道路。49 (四)2013年毕业生流向及后续发展分析目前,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的考研人数占全校的一半,因为就业的紧张,大学生开始掀起了考研的热潮,化学(师范)专业的考研人数占据学院的一半。预测考研会成为未来大学生的另一条道路。第三章其他学校化学(师范)专业的特色培养模式分析一、学校1:“北京师范大学”分析(一)专业培养模式简介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国际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重点中学等单位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2、主要课程普通化学原理、化学基础实验I、基础无机化学、化学基础实验II、化学分析、基础有机化学I、仪器分析、化学基础实验III、基础有机化学II、物理化学I、物理化学I、化学合成实验、高分子化学、化学综合设计实验I、化学工程基础、结构化学、化学测量与计算实验I、化学测量与计算实验II、生物化学基础、中级无机化学、化学专业英语、谱学原理、核科学基础与应用、环境化学、化学信息学、高分子物理、化学综合设计实验II、材料化学、现代化学讲座、化学教学论等。3、化学学院现按照宽口径培养模式招收本科生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可以被免试推荐继续攻读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或者前往重点中学、政府部门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就业,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和教育管理等工作。(二)特色分析1、励耘学院:通识—学科—专业三位一体,培养学术领军人才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北京师范大学自2010级起,成立励耘学院,实施“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励耘”49 取自老校长陈垣先生书屋的名字,寓意为励精图治、勤奋耕耘。该计划通过直接招生和入校后二次选拔,组建基础理科(含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人文学科(含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学生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在上述专业中选择修读,修满学分即可按该专业毕业。励耘实验班强化了通识—学科—专业三位一体。第1-2学年为通识教育阶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加强学生相关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第2-3学年为分流培养阶段,学生根据专业志愿选择学科基础课程及少量专业课程;第3-4学年为本研衔接阶段,学生根据兴趣和个人能力,学习专业课程及部分研究生课程,为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全程辅以导师制、个性化课程选择、科研训练计划、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等。实验班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对学生理想、抱负、兴趣、动机、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2、教育学部试点学院:培养APLIC教育领袖人才作为全国教育学科领域唯一的试点学院,国内一流的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教育学部坚持精英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Academic)、丰富的实践能力(Practical)、赤诚的教育之爱(Love)、宽阔的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和不竭的创新精神(Creative)的“APLIC教育领袖人才”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打造精品本科,为绝大多数学生的读研深造和少数直接创业的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科阶段按照教育学一级学科进行大类招生和培养。在加强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高年级设置多样化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志向发展和能力提升的需要。综合考虑打通设计本研人才培养方案,对着教育学部15个研究生培养方向,设置了若干组决定本科生未来专业走向的核心课程,供本科生学生跨学院、跨学校自主选择修读。近年来,教育学各专业实现了平均70%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继续读研深造。二、学校2:“华南师范大学”分析(一)专业培养模式简介49 本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学教学论等专业必修课程,并从培养目标出发,开设了多个专业方向,不同层次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进一步深化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鼓励本科生攻读辅修专业、双专业和双学位,完成规定要求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等学校教师,并为其今后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中等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优质生源。2、培养规格(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与方法,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或以上外语水平,熟悉文献检索,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3)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班级管理知识与技能。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能从事1-2门化学或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具备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4)具有宽厚的文化科学修养、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5)具有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49 3、教学活动周数表4、学制、最低毕业学分、授予学位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本科学制一般为4年,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学校鼓励攻读辅修专业、双专业和双学位,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64学分,成绩合格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5、课程修读要求(1)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大类。课程方案表中标记为“春秋”的课程表示该课程在春秋两学期都开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修读。(2)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共42.5学分,其中体育、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试行通过性考试。(3)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共8学分,其中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综合实践类共四类课程。学生分别从人文社会类和艺术类课程中各修2个学分,在自然学科和综合实践类中各修2学分,共计8学分。就业指导课以讲座形式进行,开设4-6个讲座,学生可修读1-2个学分。(4)学科基础课程为必修课程,共设2门计12学分。(5)专业必修课程共62.5学分,其中教育类专业必修课程14学分,化学类专业必修课程48.5学分(“学科导论”不定期以讲座形式进行)。49 (6)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两类,共21学分。专业限定选修课有Ⅰ、Ⅱ两类,学生应分别从中至少选修6学分和5.5学分,且至少选修一门实验课程。专业任意选修课也分为Ⅰ、Ⅱ两类,共9.5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中选读,建议有志于从事中学教学的学生多选读第Ⅰ类课程,有志于报考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多选读第二类课程。(7)教育实习8学分、见习3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为本专业的学生必须获得的实践环节学分。(8)设立研究与创新实践2个学分。鼓励和支持本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ⅠⅡ实践。凡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竞赛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者,参照化学系有关条例可获得2个选修课学分。(9)本专业实行“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制度,未取得合格证的学生不能参加教育实习。6、课程结构比例表7、课程方案表49 (1)化学与环境学院(师范类)课程方案表49 49 (二)特色分析——“综合班”的组建1、分类综合人才培养实验班按专业大类分数理类、化生类、文史哲类、经管教育类四个方向,分别为综合理科1班、综合理科2班、综合文科1班和综合文科2班,每班的规模不超过25人。理科2班以化生类为培养方向,面向化学、生物学科。2、组建综合班学生的选拔采取高考直接录取和新生选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高考独立招生。学生在高考志愿中填报,学校划定分数线招生。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每年到广东省各重点中学进行介绍、宣传,鼓励优秀学生报考综合班。(2)在新生中择优选拔。每年新生入学后,选拔综合素质高、高考成绩优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入综合班。增加面试环节,将面试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新生需通过面试后方能进入综合班学习。面试一般在新生入学后两周内进行。3、培养模式为向优秀学生提供多元的、宽厚结合的本科精英教育,实施两段制培养模式、联合交换培养模式和弹性学制。(1)“2+2”两段制培养模式。前两年为基础学习阶段,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后两年为专业学习阶段,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学习和学术研究能力训练。以培养阶段为界限,前两年实行学习导师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担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后两年实行研究导师制,由硕士研究生导师或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负责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专业学习计划和进行学术研究训练。基础学习阶段结束时,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修读任何专业课程,学位授予类型视学生修读得较多的专业课程性质决定。(2)联合交换培养模式。探索与国内名校合作培养,选送综合班学生到国内名校学习;扩大与国外、香港名校的合作交流,选派学生出国(境)完成学位。49 (3)弹性学制。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毕业规定的学分后,可提前一年毕业和攻读硕士学位。4、培养方案的制定针对综合班的培养目标,实施独立的培养方案。按“2+2”两段制培养模式,将培养方案划分为基础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基础培养方案在前两年实施,旨在拓宽基础、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专业培养方案在后两年实施,旨在强化专业教育和学术研究训练。(1)基础培养方案独立的综合培养方案由学校组织专家共同研究制定,在第1-4学期实施。基础培养方案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每年进行一次部分修订。基础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为以下几个基本部分:①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程,对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调整课程结构。②通识教育课程。③学科群基础课程。④定期开设名师讲座,使学生了解各领域的前沿问题和最近进展;开展参观学习、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国际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2)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形成个性化培养方案,在第5-8学期实施。5、管理办法(1)实行学校统筹管理与院系托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成立以主管教学校长为主任的综合人才培养办公室(以下简称“综培办”),挂靠教务处,配备2-3名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与学生工作人员,保留综合班建制,对综合班进行四年一贯的专门管理。综培办主要职责为:①协助托管学院进行优秀教师聘任、导师制实施、排课、选课、教学质量监控等常规教学管理工作。②学生管理。包括学生科研立项、奖学金发放、评优等。③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包括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国外高校联合交换培养等。(2)托管院系在综培办的统筹下进行日常管理,其主要职责为:49 ①常规教学管理。包括落实培养方案、实施导师制、监控教学质量等各项工作。②具体活动实施。包括组织学生党团活动,协助综培办做好学生科研立项等各项学生管理工作。(3)建立综合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以主管教学校长为主任,由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组成,每学期召开委员会会议,讨论解决综培办与托管院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①讨论决定综合班的各项改革方案和措施。②指导和监督综培办与托管院系的各项工作。③协调解决综培办、托管院系和其它院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④为综培办的发展提供政策和条件支持。(4)实行滚动管理制滚动管理制以建立竞争机制、促进优良学风为目的,在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按照流进和流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流。①学生流出。第一学年结束后进行考核,以学生在综合班就读的基础课程成绩为考核依据,对考核不合格者实行分流。在第一学年结束时,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必须退出综合班:a.学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和综合班开设的基础课程有一门及以上科目不及格者;b.第一学年所有课程平均学分绩点低于2.5者;c.考试作弊或有严重违反校规的行为者;d.心理压力过大,经心理咨询中心诊断认为不适合继续在综合班学习者;e.主动申请退出者。第一学年结束经考核后必须分流的学生,可在面向大类中自由选择专业,院系必须接受;如跳出所在大类选择专业,需由本人提出申请,经院系考核,同意接收后方可进入某一专业就读。②学生流进。第一学年结束后,普通专业的学生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a、b、d或条件之c、d者可进入综合班学习:a.第一学年的平均绩点在专业排名前5名;b.英语成绩突出;c.创新能力或研究能力特别强;d.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同意。(5)配备专项经费学校每年拨入专项经费,保证导师制实施、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学生科研立项、教研辅导和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其它活动费用。6、培养措施49 (1)提供支持性的学习条件①提供专用教室,使综合班学生能够经常集中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②建设网络资源库。一方面,综培办组织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统一标准、统一框架,将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群基础课程建设为网络课程并逐步使之精品化。另一方面,综培办通过购买、网络下载等各种渠道搜集并整理电子资源,建设成网络资源库。学生可在网上免费使用这些资源。③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的综合班学生,经过导师同意,可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内自行进入实验室做实验。④在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资料,享有与研究生同等的待遇。⑤综合班学生每人每学期可免费上机100小时。⑥综合班学生每人每学期可获得100元图书资料费,用于购买自己身感兴趣的、与课程或研究课题相关的书籍。(2)综合班课程管理和教学改革①综合班所有课程面向校内外教师开放,聘请校内外院士、名师等为综合班学生讲课、开设讲座等,保证高水平教师任教。②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适应综合班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③深化综合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拨专款支持综合班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编写教材。⑤实行完全学分制,综合班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修读任何专业课程,选课不受教学班容量限制。(3)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综合班单独设置学生科研项目,鼓励综合班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为学生竞赛、科技制作、实践创新活动等提供便利。(4)单独下达综合班免试保送研究生指标,比例约占每届综合班人数50%(5)加强对综合班党团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对综合班党团组织活动,学校和学院均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6)学校学院在评优活动和奖助学金评选活动中,对综合班给予适当倾斜49 第四部分就业分析第一章近年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概况一、2009~2013全国化学(师范)专业生毕业流向分析2009~2013年全国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流向统计表:就业行业或部门百分率就业行业或部门百分率国有企业11.15%高等学校5.10%录取研究生5.68%机关10%民营及私营企业12.50%科研设计单位6.16%三资企业2.62%医疗卫生单位7.22%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36.40%出国0.87%部队0.02%自主创业0.15%其他事业单位1.91%金融单位0.22%总体来看,化学(师范)专业的就业范围较广,较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选择了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但化学师范生也有一部分选择与化学相关的单位和企业,更有少部分化学师范毕业生选择非化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单位。49 二、2011年嘉应学院化学(师范)专业生毕业流向分析嘉应学院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分类统计表: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填表日期:2011年10月9日2011年毕业生就业统计化学(师范)/人78职业类型师范公务员国企私企其他人数/人33111726比例42%1%1%22%33%从该届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分类看,42%的毕业生从事师范教育工作,其他毕业生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及社会实际需求,进入其他类型的企业从事化学相关或其他专业的工作。三、化学专业就业方向化学师范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适宜到教育部门、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49 第二章关于化学师范生如何看待本专业就业竞争力问题的调查一、问卷发放情况说明共发放问卷817份,收回有效问卷725份,其中参与调查的男生311人,占42.9%;女生414人,占57.1%。大一学生:170人,占23.4%;大二学生:163人,占22.5%;大三学生:179人,占24.7%;大四学生:213人,占29.4%。二、关于化学师范生如何看待本专业就业竞争力问题的调查【附件一】1、参与调查学生院校分布【问卷第一题】2、化学师范生眼中,目前广东省内化学教师的供需关系【问卷第二题】3、化学教师能力(1)现今社会要求化学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问卷第3(1)题】49 (2)化学师范生不足之处【问卷第3(2)题】院校能力人数/人北师大A、师范技能21B、实验技能37C、解题技能7D、专业知识19E、职业道德0F、研究技能79G、多领域知识(知识面广)73H、其他0华师大A、师范技能51B、实验技能63C、解题技能33D、专业知识27E、职业道德0F、研究技能131G、多领域知识(知识面广)79H、其他049 院校能力人数/人广技师A、师范技能37B、实验技能57C、解题技能75D、专业知识21E、职业道德0F、研究技能139G、多领域知识(知识面广)87H、其他0嘉应学院A、师范技能135B、实验技能23C、解题技能77D、专业知识57E、职业道德0F、研究技能177G、多领域知识(知识面广)47H、其他049 4、在校专业学习诉求(1)本校的专业培养模式是否符合新课程对化学教师的要求【问卷第4题】(2)本校该专业开始训练师范技能的年份【问卷第5题】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都选择大一这一选项。(3)师范技能训练中遇到的困难【问卷第6题】49 (4)学校对教育见习和实习的重视程度【问卷第7题】97.3%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视,2.4%的学生选择一般,0.3%的学生选择非常重视。(5)学校可提供的走进中学的实操锻炼机会【问卷第8题】99.3%的学生选择了实习,有37.5%的学生选择了见习,而选择见习的学生均来自北师大、华师大两所高校。5、就业前景心理预期(1)就业方向预期【问卷第9题】49 (2)就业地区预期【问卷第10题】(3)影响不同师范院校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问卷第11题】三、毕业生就业分析1、选择师范专业不意味选择了教师职业(1)学生选择师范专业,自愿选择并非首选调查中发现:学生自愿选择师范专业,对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有兴趣的学生并非占大多数,而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亲人的希望,经济条件的影响)、为以后的就业考虑(就业比较稳定,容易找工作)、高考成绩不理想,别无选择被调配等其他因素更占大多数。(2)学生就业选择不再局限于教育系统49 师范生不再安于所选择的师范专业,30%的学生选择教师工作,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也有21%,选择考取公务员的有18%,选择成为一名化工技术人员的有11%,选择其他工作的也有20%。这说明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化后,一方面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择业空间,另一方面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担心将来在教育系统内很难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岗位,表现得很茫然。2、择业中自身利益与价值观更加冲突在择业取向上学生都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在具体的择业过程中,他们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取向的制约,对工作报酬、工作地点以及工作是否稳定等诸多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事业发展的考虑,表现了他们择业的务实化、功利化,反映了他们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择业行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调查过程中,对某一高校学生的访谈中,就提到:“在我们之前做过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中,36.15%的学生选择工资福利好,33.51%的学生或选择交通等外部条件好,或选择人际关系良好,或选择工作稳定有保障,而选择社会需要和社会贡献大的仅占1.85%。另外,有76.7%学生的认为若有明确的发展通道和发展机会,他们愿意选择到农村基层工作,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非常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3、就业行为有较强的城市和地区指向性。(1)就业行为的城市指向性从就业地区预期的调查结果上看,一线发达城市仍为学生就业的首选,占52%,二线城市占41%。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在一线城市找到比较满意的职位,如果在一线城市或其周边城市找不到比较满意的工作,6%的毕业生考虑会到三级城市工作。他们认为,城市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有形的吸引力,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的以货币形式或非货币化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形式存在的引力;二是无形的吸引力,城市作为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都是主流价值的聚居地,城市人的生活价值和城市人的生活标准作为社会主流在持续发生作用,城市拥有大学毕业生所需要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充分的社会资源。他们愿意花代价选择在城市就业,带有明显的城市指向性。(2)就业行为的地区指向性49 在调查过程中,某高校教师表示:“西北部地区的发展落后于东南部沿海地区。毕业生认为西北部地区所能支付的工资福利、发展机会等不足以补偿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缺乏吸引力。东南部沿海城市所蕴涵的机会收益明显要高于西北部地区,他们宁可放弃师范专业、降低要求,到一般企业就业,也不愿意离开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师范生就业的这种极化现象将加剧高素质教师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加大区域和城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差距。”四、专业学习诉求分析 1、从调查数据中可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作为保证,虽然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推断能力,但是思想的严谨性、缜密性、系统性等方面尚有欠缺,导致教案设计、教学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不足,希望在学习中能得到提高和专业老师的辅导。 2、在师范生不足之处这一项的调查数据可看出,学生实验操作方面不够熟练,虽然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操作技能,但是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缺乏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缺乏研究的技能。 3、所设计的专业领域过窄,对化学专业涉及的其他学科领域知之甚少,应该培养有方法、有条理的借助参考文献的能力,以便更广更深层次的拓展自己;知识结 构过于简单,偏理工轻人文,影响全面的自我提升,应该对相关学科广泛涉猎, 特别是与化学领域有交叉点的学科。第三章关于在职化学教师如何看待应届化学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访谈一、招聘学校在招聘过程中,更倾向于招聘省内的教师,性别基本没有硬性要求,且近年来学校对化学教师的需求呈平稳的发展趋势,部分学校对化学教师的需求随办学规模的扩大有所增长。在招聘化学教师的过程中,拥有重本和二本学历的教师更受学校的青睐,对于有经验的教师也有一定的优先考虑。招收化学教师的一般流程为:简历筛选→笔试→面试→说课→评课→试讲,这一流程被大多数学校所采用。但在现在的招聘中,一些学校也在改变传统的招聘理念,开始比较看重应聘者的能力而不是单单依仗学历作为第一标准。49 二、对新教师的看法在老教师的眼中,他们认为,一方面,新教师相比于老教师更具工作热情与活力,而且课堂实验较多使得新教师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另一方面,新教师年轻,与学生年龄差距相对较小,寻找资源能力、接收新事物能力都较强,多媒体教学模式运用灵活,使得新教师与学生沟通更加容易、便捷、畅通。而老教师的眼中,新教师也有一些不足,对中学课程知识的不熟悉、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评价学生情况的能力弱这些是一些新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部分的新老师,可能还有知识拓展能力较弱、课堂用语不专业等问题。三、建议作为一名未来的新时代的化学教师,现在的化学师范生应在学习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自己的师范技能、实验技能和解题技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充实自己,在自己站上讲台成为一名化学教师时,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为祖国培养化学人才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对于现在,越来越多的非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却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情况,对化学师范毕业生就业不会造成太大的威胁。只要化学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打好基础,拓展学科知识,积极参与师范技能培训,在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生面前,师范生多年系统的师范技能训练是师范生的优势,所以并不用担心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生会造成太大的威胁。第四章相关指导者对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一、重新审视师范教育的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49 在教育系统推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以及实行以教师资格为标志的职业资格制度的背景下,改变了以往师范教育专业与教师岗位相对应的格局,教师岗位已经不再是师范生的特权。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加快了大学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分离,呈现出劳动多元化的倾向。这就要求师范教育要改变以住以完成师范学业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引入职业教育的要素,重视学生职业观的形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各类职业。师范教育必须着力改变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人才需求,加大发展"为了农村"的基础教育服务的力度。"城市指向性"是我国高等教育现行最明显的培养目标,必须调整现有的这种培养目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减轻大中城市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教育满足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重要举措。当前,可以通过加强投入,整合县区一级的教育资源,实行就地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缓解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紧缺的状况。二、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师范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师范生素质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和引导相对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分析,职业定位不明确,职业理想不合理、不现实。因此,要加强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当前大学生职业理想折射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色彩,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多元化的客观反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更需要加强学生主流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更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的需求,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明确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三、政府和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引导只要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存在,大学生选择城市、沿海地区和效益好的行业就业的局面就不可能完全改变。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引导尤为重要。1、推进基层制度改革政府要推进基层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包括出台基层就业的人事优惠政策,制定大学生面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补偿措施。要加大财政转移的力度,对在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实行工资补贴。地方政府要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大学生的户口迁移、档案接转、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晋升等方面提供便利,真正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2、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更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49 一是调整职业生涯结构,丰富农村基层、艰苦行业就业创业的内容,帮助大学生认识基层,面向基层设计职业。二是大力宣传基层先进事迹,营造投身基层、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明白"猛将必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的道理,深刻理解基层、艰苦行业这个当代有为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三是要加强实践育人的功能,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社会实习、实践中,让大学生走进农村、贴近基层,培养基层生活的感情,把引导大学生到农村、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就业变为大学生的自愿选择。四、深化师范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当前师范教育存在专业设置陈旧、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涉及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师范教育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1、要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用人单位反馈师范生知识面不够广,基础不够扎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学科前沿课程设置不够等问题大多是涉及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课程设置的不尽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引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要求,以"高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多样化"的原则来构建各专业的课程体系。2、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的建设学生的竞争力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能否顺利就业,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关键因素之一。在设置专业时,要以发展趋势、社会需求为导向。要考虑现有的学科基础、专业条件及师资情况改造专业,要注重新旧专业的合理延承,注重专业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注重专业特色的建设,培养出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大学生。3、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加强师范生职业素质的教育,特别是要教育学生尽早塑造职业人的一些通用素质,如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9 总结通过对化学(师范)行业-专业-就业的调查与分析的结果显示,我们可知化学师范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适宜到教育部门、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等。这充分证明了只要化学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打好基础,拓展学科知识,积极参与师范技能培训,化学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率会不断上升。化学师范专业的前景会无限好。  参考文献:  1、于海波等.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27卷第2期  2、陈怡.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3、吴宏伟.对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分析与探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4)  4、周月华.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运作机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论化学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出路尹筱莉2007化工行业倡导绿色转型环保型人才走俏市场慧聪化工网2014.2.10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化学教育)山西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