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2022-04-22 13:38:59 发布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终稿.doc

  • 8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一章国内外智慧城市案例分析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和通信越来越像水、电一样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信息网络越来越类似于电网、水网等通用型公共基础设施,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将更加频繁地基于信息网络展开活动。特别是在当前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并将此作为应对后危机时期提振经济信心的重大国策和科技引擎。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本质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为城市肌理植入智慧基因。智慧城市是当今发达国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前沿理念和探索实践,是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面对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宁波、佛山、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积极部署,率先推出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武汉培育新增长点、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智慧城市发展规律、引领带动中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一、宁波智慧城市案例分析(一)宁波市基本情况宁波市位于浙东,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浙江省经济中心,全市面积共9365平方公里,人口约571万。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5.8亿元,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中心城区已经超过13000美元,是浙江省第二大经济城市。目前,宁波市已形成以港口为龙头,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组成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成为了浙东的交通枢纽,并且宁波港已进入世界港口前六强,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及增幅均居全球海港之首,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宁波已形成了传统优势制造业、临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其中传统优势产业,如服装、塑机与塑料加工、家电等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市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临港制造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石化、能源、钢铁、修造船等为支柱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大多通过传统产业内部的创新获得发展,主要有光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与信息三大产业。宁波市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作为国家无线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基于3G的无线宽带网络已基本覆盖整个市区,WiFi热点已覆盖主要人员聚集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逐步普及,互联网带宽出口达到580G,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36万户。宁波市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为了进一步巩固其战略地位,抓住新一轮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发展的机遇,2010年9月率先提出了建设宁波智慧城市的战略决策,在未来10年内投资100亿元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目前,宁波智慧城市规划已制定完毕,相关政策的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研究,及具体任务的推进等已全面展开。(二)宁波智慧城市内容介绍1、宁波智慧城市概念宁波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的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应用深度整合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和智慧人文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在规划中宁波市提出了智慧城市主要任务是建设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和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文化服务;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包括: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2、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和智慧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城市模式创新和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十年的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2)具体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宁波智慧城市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和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慧城市模式创新和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智慧城市的应用商业模式的输出基地,力争在优势领域形成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能力。智慧产业应用体系建设指标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90%以上规模企业生产经营全面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建设指标市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智慧社会管理应用体系建设指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依托智慧应用体系,城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生态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重点耗能企业在节能减排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广泛,信息技术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明显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标到2015年末,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超1600亿元,年均增长21%,其中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兴起,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研发推广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信息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先进的信息网络设施基本形成。无线城市和网络融合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00G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广电网络基本完成双向数字化改造,力争列入国家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建设指标组织机制和推进机制基本健全,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成效明显,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3、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任务-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1)加快推进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文化服务十大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图1智慧应用体系(2)推进总体实力较强的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石化、文具模具等传统型总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培育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的智慧企业总部示范基地。着力引进一批智慧型的企业总部。-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图2智慧产业基地4、投资宁波市委市政府在智慧城市规划中提出了智慧城市政策保障措施,要求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扶持,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应统筹安排各类扶持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确保全市每年不少于10亿元,其中市政府每年安排扶持资金不少于5亿元。5、建设步骤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分为两个阶段:-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一阶段,到2015年,要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一阶段,也就是“十二五”期间,宁波要在以下8个方面实现阶段性目标:一是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市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三是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四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五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和智慧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六是建设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七是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八是智慧城市模式创新和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第二阶段,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三)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分析1、企业组织、管理、生产方式更先进在智慧化的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生产等将会更加先进,人事管理、组织等,都将独立起来,高效运作,进一步朝扁平化、分权化发展,生产方式将依托更先进的科技手段,生产流程更精确、更智能。2、政府行政作为与社会群体关系得以改善-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宁波电子政务发展居全国前列,公众对政府网站关注度高。促使政府转变思维,树立网络形象,通过网络及时全面获取民情民意并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智慧城市环境下,政府不再神秘,官员与公众地位平等,社会群体关系得到改善;民众的诉求渠道大大拓宽,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反映生活、工作等各种问题,建言经济社会发展。3、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当前城市患上了“城市病”,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宁波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解决一系列难题如拥堵、污染等;有助于打造高品质生活,人们生活、工作将更便捷。在智慧城市环境下,观念流通、渗透、影响,有利于按照共同利益协调行为;各种网络技术融合,可在家上班,工作方式发生转变,通过网络体系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购物、交友、会议、娱乐等形式更多样,更加方便快捷。4、树立了全国智慧城市品牌宁波在全国最先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并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辐射长三角地区,在华东地区取得效益明显,在推进政府作为、经济转变、社会发展上给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带来一定的示范作用,智慧城市已成为宁波的一张名片。5、推动了宁波市产业结构升级信息产业是宁波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智慧城市促进软件业快速增长,同时智慧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6、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点倍增宁波智慧城市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器”,有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新兴智慧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推动传统产业的智慧化改造,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衍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四)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经验和教训1、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论证长时考察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从2009年以来,宁波便对智慧城市建设开始进行研究探索,并抢抓一切机遇,并将其纳入了政府工作层面。宁波市政府先后拜访了工信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移动等求教智慧城市建设,近三个月期间不断征求意见,《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文件被多次修改完善,通过了层层论证和考察,2010年9月20日,市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智慧城市建设,至此,宁波在国内率先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充分发挥城市优势,建设特色智慧城市宁波市非常注重利用自身优势,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依托宁波港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浙江省第二大经济中心,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制造业基地等优势,不仅大力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且重点发展具有宁波特色的智慧贸易、智慧物流、智慧制造业等,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更具特色的智慧城市。-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3、注重实效,着眼城市长远发展宁波市十分重视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推进“光纤到户”和“无线城市”建设等八大信息技术工程,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注重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应用为落脚点,使智慧城市建设落到实处,且操作性强,稳步推进城市的长远发展。4、重视保障体系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在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建设组织领导机制,设置试点推进工作机制、决策咨询和评估考核机制、标准法规保障机制、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等六大保障机制,涉及组织、工作、政策决策、人才培养、合作等方面,全方位对智慧城市建设施行保驾护航。5、坚持以点带面,示范、重点工程先行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包括基础层面,还包括应用层,不仅包括城市中心,也包括郊区偏远地区,涉及面多而广,建设难度大。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坚持以点带面,示范、重点工程先行,重点推进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等五项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积累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稳步扎实有序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二、新加坡智慧国案例分析(一)新加坡基本情况-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隔,并以长堤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素有“花园城市”之美称,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全国共6814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498.76万,人均GDP约为30228美元。新加坡自然资源贫乏,经济上以商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交通、通讯业、服务业等为主,属于外贸驱动型经济。新加坡高度重视信息产业,2005年,信息产业在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达到6.5%,IT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创造的价值增值居全球首位。为了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扩大领先优势,2005年3月新加坡开始酝酿新的国家信息战略规划——“iN2015”,进一步提升新加波在资讯通信产业及综合竞争力方面的影响力。(二)新加坡智慧国内容介绍1、新加坡“智慧国2015”愿景“智慧国2015”或称“iN2015”计划是新加坡于2006年推出的一个为期十年的资讯通信产业发展蓝图,其通过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及利用资讯通信产业进行经济部门转型等多方面的战略规划,意在实现新加坡智慧国家与全球都市的未来愿景。2、新加坡“智慧国2015”建设内容“智慧国2015”规划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题,四个战略,八个领域”。(1)三个主题与发展目标-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三个主题分别是创新、整合和国际化。图3“iN2015”三大主题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新事务或者发现新方法的能力,以一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增强创新能力,这是新加坡未来十年信息化推进的第一大目标。整合也是未来发展的保证,快速有效的利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资源,实现各组织之间、商业企业与个人之间、政务部门之间以及各个社团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国际化是新加坡持之以恒的主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国际化提供保障,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利用世界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新加坡的优势项目出口到国际市场。围绕着“创新、整合、国际化”三大主题,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将完成以下六大目标:——信息通信技术为经济社会创造的价值领先全球;——到2015年信息通信业实现的价值是目前的2倍,达到260亿新元;-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信息通信业的出口额比目前增长3倍,达到600亿新元;——信息通信业新增8万个就业岗位;——有学龄儿童的家庭100%拥有电脑。(2)四个战略手段和八个经济领域新加坡采取四大战略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新加坡的创新、整合和国际化的能力,最终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最终让新加坡变成“一个智慧的国家,一个全球化的城市”,具体战略手段如图4所示:图4“iN2015”战略手段——建设一个超高速的、普及化的、智能型的可信网络基础设施在“iN2015”规划蓝图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最为关键,超高速、普及化、智能型和可信赖性,四个标准基本勾画了新加坡下一代信息网络的轮廓:在速度方面,达到G比特/秒的超高速度;在接入方面,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无缝宽带连接;在智能化方面,实现从多资源地址获取实时、综合数据信息;在可信架构方面,向国家或者全球级组织架构转型。另外,到2015-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年,新的超高速网络将支持和加快新加坡各个经济领域的创新能力,并且促进新加坡国内企业之间以及国内企业与国外的有效合作。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指导委员会提出两个相应策略。一个是关于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个是关于鼓励应用和服务的创新。——大力提高信息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该战略旨在保证新加坡信息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加强信息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并且制定了下列目标:信息产业的增值型业务收入增长两倍,达到260亿新币;总的信息产业出口额增长3倍,达到600亿新台币,出口收入占信息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上升;软件和IT服务收入增长4倍,达到360亿新台币,占到产业总收入的40%。——培养智能型信息人才,提高通信人才的国际竞争力“iN2015”规划要求有一方面大力发展本土人才,培养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广开门路,吸引海外的ICT专业人才。据悉,新加坡政府将投入5亿美元用于ICT研发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通过信息技术的完善和创新促进关键经济领域、政府以及社会的转型国家主要经济领域、政府和社会的转型是“iN2015”规划的关键目标,具体指推进信息通信科技在八个支柱和战略性领域的应用,如下表所示:-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表1“iN2015”在八大领域的发展目标和策略产业目标发展策略数字媒体和娱乐产业将新加坡变成一个数字媒体和娱乐产业的中心,向全世界提供新型内容,服务和技术。将新加坡变成一个创新型商业中心;将新加坡变为一个全球性网络节点,为各领域提供基础设施。教育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求知者的多元需求。在教育领域营造丰富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建设全国性教育培训基础设施;通过信息技术,将新加坡变为一个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业将新加坡建设为一个服务于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型的可信网络中心。确保新加坡成为亚洲金融服务的可信入口;确保新加坡成为金融业信息改革中心;利用下一代电子支付基础设施促进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医疗保健和生物医学加速该领域的转型,即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医疗系统实现高水平的临床护理能力、服务能力以及临床研究能力。建设综合性医疗服务;确保卫生保健和生物医学的共同进步。制造和物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新加坡成为一个供应链中心和高附加值产品制造中心确保新加坡成为一个供应链中心;确保新加坡成为一个高附加值产品制造业中心。旅游服务和零售业利用资信息通信技术对旅游服务与零售业进行改造,使新加坡成为一流的旅游胜地。为旅游者提供无缝式、个性化服务;改善产业效率。政务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一个综合型政府,应用信息技术更好的与市民互动。丰富电子政务服务内容;加强政策制定中的市民参与度;增强政府协同能力;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社会一个无所不包的数字化社会。缩减数字鸿沟;丰富人民生活。(三)新加坡智慧国建设效果分析1、经济效益自2006年推出“智慧国2015”计划以来,新加坡资讯通信产业的收入从-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379亿新币(2005)增至627亿新币(2009),增幅实现66%。产业的出口收入亦从2005年的221亿新币增至2009年的404亿美元,增幅实现83%;而科技企业商业化计划(简称TECS)基于强劲的知识知权和可延伸的商业模型,已支持16个初创公司吸引了900万新币的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发展投资。同时,IDA已经布局了多个国际化项目,包括海外发展项目,作为服务于资讯通信领先企业的一个平台,自2006年起,126家资讯通信领先企业与15家跨国资讯通信企业已从这一项目中获益。2、品牌效益“iN2015”提出后,其他国家地区不少争先模仿学习,对周边国家起到了强有效的辐射示范作用,马来西亚的HSBB、澳大利亚的NBN、新西兰的NBN均以新加坡国家宽带网络为蓝本。同时,在此规划推出后,新加坡资讯通信产业的发展在亚洲排名首位(topranked)并在全球排名前10位,特别是在电子政府领域,新加坡的表现更为优异,其在早稻田大学2009及2010年电子政府研究排名的首位,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全球IT报告中电子政府准备度分类指数排名第一,在最近公布的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10年报告中,新加坡跃升两级,排名第一。3、社会效益在200人以上的新加坡企业中,有90%开设了网站,网络使用率达100%;94%有孩子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计算机。2009年已创造了超过41,000个工作机会。网速达1千兆/秒的新一代全国宽带网络已覆盖新加坡35%的房屋和建筑,并且将于2012年实现95%。-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四)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经验和教训1、政府的强有力推动新加坡政府推崇的自由竞争的电信监管政策,它不仅让新加坡电信市场保持了长久的活力,也给予了中小厂商公平发展的机会;而作为政府的“首席信息官”的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在促进资讯通信产业及技术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它致力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鼓励电信行业参与高效、公平的竞争。2、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下一代国家宽带网络则是iN2015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创新性地采用了全球首个真正的开放式架构来建设这张全国性宽带网络,NGNBN的无源基础设施的构建商、有源设备的运营产业层以及零售服务提供商产业层相互分离,公平竞争。规划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无线新加坡项目(Wireless@SG),新加坡Wi-Fi网络是全免费的,运营商通过增值服务收费。在业务内容上新加坡政府与通信行业紧密合作,创造出1600多项可供新加坡公民和企业全天候访问的在线政府服务,节省了他们同政府之间进行互动的时间与资源。3、全民参与,注重产业人才培养早在2005年,新加坡政府便提出“iN2015”规划要由公民、政府和企业共同创造。规划征得3000余条来自小学、中学、大学预科学校及普通公众的意见,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建言献策,这个规划项目可称是全民工程。人才无疑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规划的四大战略中第三条战略即为人才战略,尤其是产业人才的培养,通过提供培训和奖学金等多种方式培养和开发优秀的资讯通信人才,这些都大大促进规划的施行。4、实现关键经济领域、政府和社会的转型新加坡“整合政府2010”(iGov2010)的目标是通过资讯通信系统与公民建立良好联系,同时IDA已经确定了在“智慧国2015”计划中9个部门的行业转型,通过提供辅助资金、技术支持、合作征求计划等方式,IDA推出了多个项目以促进资讯通信技术在这些行业的应用,进而帮助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实现整体经济发展。-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二章智慧城市概念和框架体系一、智慧城市建设必要性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应用层次的不断深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成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提振经济信心的重大国策和科技引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把握形势、抢抓机遇,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形态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被赋予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增多。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信息化已迈进智能化发展的快车道,城市与人之间的相互感知和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城市空间的智慧化元素不断增多,“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全球先进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智慧城市”感知、整合、共享、创新和决策等特点,使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都将发生重大转变,将突出“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思路,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是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二)智慧城市建设是技术变革下的时代潮流当前,全球正面临着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信息技术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生产要素,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愈加深刻和广泛。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不仅成为引导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引擎,也给城市发展带来深刻变化。特别是经过21世纪前十年的发展,以网络化、新经济、真实虚拟的文化为主流的信息化现代城市特征日益显现,物与人之间的互动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承载的功能不断增多,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进入了以物联网为基础、以智慧为特征的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技术变革下的时代潮流。(三)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进入21世纪,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高科技化、开放化、服务化等特征,同时,产业的全球性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分工的基础和模式也出现了重要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世界各国都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智慧城市融合了各种高端技术和应用体系建设等,其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更是高端技术的支撑体、新兴产业的重要市场和集聚地。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四)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根本途径-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经过近二十年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然而,中国的城市化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区域性差异还较大、城市化还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弱,同时中国城市发展又遭遇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产业调整和公共安全等问题的挑战。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中国城市发展思路和管理理念的重大变化,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一轮城市变革下必须抓住的历史机遇,也是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二、智慧城市概念、内涵和本质特征“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3.0,是基于数字城市(网络城市)之上,把物联网作为第五基础设施,利用和融合更为先进的技术,促进物人之间的互动能力,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是一种基础设施高端、管理服务高效、产业生机勃勃、环境智慧友好、未来特质明显的新型城市形态。(一)智慧城市概念与内涵1、“智慧城市”含义一方面从技术应用层面的狭义定义:“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本质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为城市肌理植入智慧基因。另一方面从生态系统层面广义定义:“智慧城市”是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为目标,以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为基础,整个城市具有较为完善的感知、认知、学习、成长、创新、决策、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的一种全新形态的城市。2、城市的“智”“慧”解读“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智慧城市”建设要“智”和“慧”协同发展,充分运用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城市产品服务的“智”,以创造优质生态、人文和科技环境增进城市人的“慧”。“智慧城市”发展需以信息、知识和脑力资源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高效、科学的信息处理,均衡有效地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跨越式提升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使整个城市如同智慧的人,让市民能均等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服务和应用。3、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比较分析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1.0,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对城市信息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战略目标是实现城市各种数据的整合,使之便于共享和容易使用,其与智慧城市的区别与联系如下表2所示:表2: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比较分析类型区别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社会背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竞争及拉动经济增长等产业结构调整及后金融危机时代提振经济信心的引擎等-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实质内涵数字化实质是用计算机和网络取代传统的手工流程操作用智慧技术取代传统需要人工判别和决断的任务,达到最优化发展目标以电子化和网络化为目标以自动化和决策支持为目标技术支撑卫星遥感、互联网、海量数据存储、仿真和虚拟等技术等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实际结果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库管理、分析展现和共享服务等实现信息采集和动态监控、数据技术和分析、互联协同、智慧化的利用开发和预测决策支持等。(二)智慧城市本质特征“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为城市肌理植入智慧基因。图5智慧城市本质特征更加透彻的感知: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更加广泛的联接:融合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打造泛在的承载网络,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传递。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利用云计算和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三)智慧城市建设架构和主要内容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及城市发展规律与面临的调整,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架构和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基础实施、应用体系、产业发展、支撑环境等四部分,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表3智慧城市建设架构和主要内容一级架构二级架构三级架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设施宽带网络三网融合无线城市物联网基础设施其他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平台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平台其他信息安全保障数据灾备中心安全测试与服务中心其他应用体系智慧政府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其他智慧智慧社会保障-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公共服务体系公共领域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文化智慧社区体验其他创新领域如智慧物流、智慧金融等智慧公共管理体系公共领域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城管智慧管网公共安全其他创新领域如人口、土地、房地产管理等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软件业其他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社会服务业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支撑环境生态环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示范创新其他-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人才环境人才支撑体系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创业与社会服务状况其他创新能力创新支撑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保障机制组织规划标准三、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一)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信息基础设施将联通所有人或物随着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云计算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满足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以及所有人或物的联通。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网络将成为“智慧城市”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实现所有城市部件的联网。(二)精细、准确、可视、可靠的传感中枢将成为城市运行的要素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交融发展正在构建无所不在、人与物共享的关键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广布的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和嵌入式系统使物理实体具备了感知、计算、存储和执行能力,不断推动城市运行的智能化、可视化和精准化。精准、可视、可靠、智能的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覆盖所有城市要素,有效支撑城市安全、可靠运行。-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三)科学、绿色、超脱、便捷的数字化新生活将梦想成真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将为人们打造一个完全生活在数字化的生活环境,数字化新生活将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体验远程视频交流、数字电视、智能家居、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上购物、远程学习、电子医疗等科学、绿色、超脱、便捷的数字化新生活。(四)虚拟化、个性化、均等化的社会服务将无所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无所不在公共服务环境。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市民提供及时、虚拟化的生活服务。网络化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更为科学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普遍服务的机制将使城乡的数字差距逐步缩小,推动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均等化。(五)安全、便捷、低碳的数字经济将蓬勃兴起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智慧城市”最主要的支柱产业。基于虚拟空间、作为思想创新产物的数字经济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将呈快速发展趋势,发展空间巨大。安全、便捷、低碳的电子商务将是未来经济活动最主要的交易形态。(六)高效透明,无缝服务将成为政府管理服务必然趋势高效透明、无缝服务的政府是政府改革的方向,网上政府将成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主要形式。电子政务促使传统政府向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网上政府将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政府组织扁平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政务信息公开将有助于建立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推进公众参与民主治理的进程。-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三章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一、武汉市简介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由俗称武汉三镇的武昌、汉口、汉阳组成,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0万,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发达,是华中地区最大城市,是中部六省的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武汉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2010年武汉市GDP达到5515.76亿元,在我国副省级城市中已经提升到第5名,同时在两型社会建设改革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其在武汉城市圈中的核心地位也越发凸显。武汉市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较强的综合实力,已被国家定位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其在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将发挥关键作用。二、武汉城市发展现状与特征-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图6武汉城市发展现状与特征(一)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国家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文件中对武汉市发展给出明确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武汉在城市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巩固中部中心城市地位,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作为中部六省的中心城市,在统筹做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凸显城市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目标定位、引领周边城市各方面快速推进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二)产业基础条件良好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武汉市已基本形成了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十大主导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光先进制造产业及高技术服务产业为主体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现代服务业也以形成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中介服务和现代商贸服务为主要代表的服务集群。2010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515.76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长25%,是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其中工业领域拥有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之一的武汉钢铁、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产业拥有中国最大、最具实力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以及丰富的产业园区,包括环保产业聚集区、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食品工业聚集区、都市工业聚集区等,产业配套环境非常良好。(三)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在两型社会建设基础上,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及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生态、环境方面,依托“打造水乡林城、建设生态武汉”的发展理念,全市森林、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0%以上,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交通方面,武汉到广州的高铁已经开通,京汉、沪汉蓉高铁也都在建设,武汉在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地位越发明显。城市环境面貌有了重大改观,城市建设已初见成效。未来城市建设将以幸福城市建设为目标,以人为核心,高度关注民生,竭尽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四)交通区位优势显著武汉地处华中腹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号称“九省通衢”之地。京广、京九、汉丹、沪汉蓉、京港5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为全国四大枢纽机场。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重点进步,以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贸易往来、中西部合作交流,引领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交通建设方面作用日益凸显。(五)网络设施较为完善武汉市不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宽带网络、三网融合、无线城市及物联网建设等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和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一个网络运营稳定、覆盖遍及城乡、维护保障体系完善的宽带网络,为武汉百万宽带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武汉政务、企业、学校、家庭、社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网络。作为全国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开创了三网融合“武汉模式”,不断加快各项业务的开展。无线城市项目已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涵盖“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生活”三大领域,包括政务、便民、娱乐、资讯等方面的数十项应用。(六)人力资源实力较强武汉作为中部六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人才资源优势突出,目前拥有82所高等院校,高校数量中国第二,其中,985工程建设大学两所,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大学四所,211工程建设大学有七所培养研究生的高校18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16所。在校大学生规模居中国首位,达104万人,中专及以上人才资源总量在150多万,占到武汉市总居住人口18%以上,知识、技术和人才储备优势明显,人力资源实力较强。-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七)公共管理服务不断提升武汉市不断加强公共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在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公共管理服务方面有了巨大的改变,特别在城市交通和综合管理方面,开发了“武汉通”,整合了公共交通、出租车、停车、加油、购物等方面应用,且实现了动态监控和快捷处置。公共服务方面,强调服务的“一站办理”、“一网连通”、“一号服务”,如推进了无线宽带业务在金融保险、科技教育、社区管理、医疗卫生、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城市管理服务的持续提升,对于促进武汉市智能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八)支撑环境建设逐步优化武汉市在建设“两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依托“打造水乡林城、建设生态武汉”的发展理念,致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的宏伟目标下,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且不断加强法律法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体系和公共道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这都为武汉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环境。(九)智慧城市建设面临挑战1、新一轮城市、园区激烈竞争对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新的挑战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苏州等,这些城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人才优势和区位条件,仍将是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还有,长沙、深圳、佛山等城市也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建设,各地以物联网为主体的智慧园区不断涌现,上海嘉定发展物联网产业,杭州发展互联网产业,无锡打造传感网基地,嘉兴发展无线城市,都将给武汉市在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挑战。2、智慧城市建设对武汉市的体制机制创新提出更高要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提高新区产品服务的“智”,以创造优质生态、人文和科技环境增进新区人的“慧”,还需要有崭新的机制和体制作保障。目前武汉市的管理体制机制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高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监管缺位、协同不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与智慧城市共建共享的理念和要求不相适应。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迫切需要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推进机制、咨询决策机制、推进落实机制和评估监督机制。3、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链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智慧新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在技术方面,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较为弱小,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比较欠缺,应用标准发展滞后;在人才资源方面,领军人才较为紧缺,高端人才集聚能力不强,整体人才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智慧新城建设的需要;在城市管理方面,传统的管理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区智慧新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一)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武汉作为我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加快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智慧产业的发展及城市管理理念的创新等,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为实现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二)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需要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型城市,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武汉市基础建设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速提高,同时也面临着交通、能源、环境等多方面压力。为了适应武汉大城市、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面临的问题与压力、提升武汉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武汉市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三)巩固中部中心城市战略地位的需要国家对武汉市的定位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成为各地把握形势、抢抓机遇,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将进一步巩固武汉中部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需要为了实现武汉市“十二五”规划,争取把武汉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谐幸福城市等,突破GDP万亿目标,建设智慧城市是必然的选择,可以全面加快信息基础实施建设、应用体系和产业发展、支撑环境建设等,提高武汉市的发展速度,确保武汉“十二五”各项目标的按时完成。(五)占据新型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需要目前,我国全面推进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各个城市也在抢抓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机遇。通过武汉智慧城市,可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一大批新型智慧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智慧化改造,占据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六)提高武汉城市幸福指数的需要追求幸福是武汉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以人为本,就必须把武汉建设和谐幸福城市,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全面提高武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激发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提高武汉城市幸福指数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四、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一)国家和湖北省的政策支持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两型社会”的综合改革实验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及“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等,获得了国家和湖北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保障。(二)技术支撑优势明显武汉作为我国的科教基础和科研中心,目前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学研究中心1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部委专业、开放实验室4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3个等,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在光电子设计与制造、光纤制造、下一代光通信、激光、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武汉-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较强的技术支撑。(三)产业基础实力雄厚近几年,武汉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拥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环保产业聚集区、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等、食品工业聚集区、都市工业聚集区等一大批产业园区,其中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产值超过2500亿元,同比增长25%,这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条件。(四)人才资源实力较强武汉市拥有82所高等院校,拥有985工程建设大学两所,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大学四所,211工程建设大学有七所培养研究生的高校18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6所,这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较强的人才资源。-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四章武汉智慧城市概念模型一、武汉智慧城市愿景与概念模型(一)武汉智慧城市愿景根据智慧城市发展愿景,结合武汉市城市特点、发展战略和定位,未来武汉的智慧城市将是一种信息网络架构高端、公共管理服务领先、产业体系融合发达、生活环境和谐友好、城市系统智慧开放的新型城市。武汉智慧城市愿景图如图7所示:图7武汉智慧城市愿景图信息网络架构高端: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三网融合、无线城市建设、物联网和智能管网等建设,形成高端化、系统化的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真正实现信息武汉,随时随地共享信息、感知和被感知,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公共管理服务领先:打造政府云计算中心和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智慧政府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城市管理模式和理念的转变,-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创新发展智慧社会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文化、智慧社区体验、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安全等,实现公共管理服务的领先地位。产业体系融合发达: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形成一个新兴智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及具有武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等全面融合、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如智能电网、新能源、物联网、数据外包服务、智慧物流、新一代移动通信、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动力汽车等产业,占据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生活环境和谐友好:围绕生态宜居武汉发展目标,发挥高新技术在环境建设方面的作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资源节约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并举,进一步凸显城市滨水生态特色,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化、人文化、科学化,形成一个环境和谐友好的武汉。城市系统智慧开放: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实现武汉城市系统的智慧开放,全面发挥武汉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最终成为中国的中心城市。(二)武汉智慧城市概念模型武汉智慧城市概念模型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中心、智慧运行、智慧服务和智慧产业五部分,其逻辑关系就像一个人,智慧基础设施是人的双腿,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是双手,智慧产业是躯干,智慧中心是大脑,如图8所示:-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图8智慧城市模型图要实现武汉智慧城市就必须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并对城市中目前所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与整合应用,综合利用信息、知识、经验等资源和智能技术,使城市管理精确高效、城市服务及时便捷、城市运行安全可靠、城市经济智能绿色、城市生活安全舒适。1、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基础设施包括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宽带网络、下一代通信网、物联网,及“三网融合”等;新一代公共基础设施: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管网等。-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智慧基础设施是通过建设高速宽带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同时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管网等城市基础建设,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2、智慧中心智慧中心包括四大平台: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平台、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智慧城市应用平台;三个中心:信息安全中心、数据灾备中心、安全测试与服务中心。智慧中心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武汉智慧城市的管理、服务、决策和安全保护。3、智慧服务智慧服务包括智慧社保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文化、智慧社区体验、智慧金融等,通过以上这些智慧服务,使武汉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有效提高市民的满意度,真正将武汉市发展成为和谐幸福之城。4、智慧管理智慧运管理包括七大体系:智慧政府体系、智慧交通体系、智慧城管体系、智慧环保体系、智慧安全体系、智慧能源体系等。智慧运行是通过加强物联网、云计算、视频等技术手段在城市运行中的应用,实现智慧城市管理、运行监测和智能安保应急等,提高政府精准管理能力,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5、智慧产业智慧产业包括智能电网、智慧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基础产业、网络数据服务业和光电子产业等。武汉-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智慧产业是通过打造以云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提高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使经济发展更智慧。二、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及原则(一)总体目标图9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未来五年内,把武汉市打造成为中国信息基础设施高端、完善的感知中心,先进的智慧公共管理服务和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中心,集聚力和辐射力强大的新兴智慧产业发展及商业模式创新中心,营造成战略地位突出、交通便捷畅通、环境智慧友好、生活幸福和谐、未来特质鲜明的中国智慧中心,实现武汉市的跨越式发展。(二)具体目标-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图10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具体目标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先进的信息网络设施基本形成。无线城市、感知网络和“三网融合”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00G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光纤到户覆盖率90%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传感设备基本覆盖各个重要城市部件,“三网融合”建设取得成功,建成先进的信息资源开发平台和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2、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加快智慧政府建设,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依托智慧管理服务体系,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提高,城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两型社会建设日新月异。3、新兴智慧产业发展目标新兴智慧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以智能电网、新能源、智慧物流、物联网产业、数据服务产业、新一代移动通信、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动力汽车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得到明显成长,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及经营管理等环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企业群,产值规模达到2700亿元,培育10~20家全国知名、具有上市潜力的种子企业。4、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目标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先进信息技术在企业采购、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应用更为深入,95%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90%产品服务的智慧含量得到明显提升;重点耗能企业在节能减排领域信息化应用广泛,信息技术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明显增强。5、智慧城市环境建设目标城市环境因智慧城市建设而全面改善,交通便捷畅通、环境智慧友好、生活幸福和谐、未来特质鲜明,成为中国中部崛起的战略中心,及集聚产业发展和汇聚人才的活力中心。(三)基本原则1、坚持政府主导、合力共建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各方面的积极性,-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社会各界合力共筑的推进体系。2、坚持应用牵引、产业驱动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研发制造,广泛应用于全市各项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中。3、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按照高起点、高水平的要求,大力加强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保障;坚持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引领智慧城市各项建设和应用的快速推进。4、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围绕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在智慧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和未来城市体验等方面,着力谋划一批示范性强、影响面广、效果明显的重大项目,进行先行先试,带动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发展。5、坚持开放合作、注重实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契机,开放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快、准、重、实地推进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分析(一)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分析1、感知中心建设-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以光纤、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物联网传感设备和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构成武汉智慧城市的感知中心,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其成败,这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重点。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平台等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数据挖掘和计算平台,是真正实现智慧化管理、创新、决策的关键,是实现武汉智慧城市智慧化管理运营的枢纽。3、应用体系建设以智慧政府、智慧社会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文化、智慧交通、智慧管网、智慧城管、智慧保护、智慧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应用体系建设,是直接体现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关键,这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4、新兴智慧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市场支撑和研发应用,加快新兴智慧产业的培养与发展,是占据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以,新兴智慧产业的培养和发展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又一重点。5、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促进高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理念的转变,加快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实现价值提升、节能环保、资源节约等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产业基地,实现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保持武汉智慧城市的优势和活力是非常重要的。-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6、未来城市体验区建设智慧城市是一种需要不断进行感知、认知和体验的新型城市形态,需要一批能够体现未来智慧城市的设施、社区和环境等,让人们进一步体验、熟知和接受智慧城市的各种服务,这是真是实现智慧城市走近人们的重要方式,也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7、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科学的规划、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决策咨询和评估考核机制、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投融资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等,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的关键,也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二)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分析1、信息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光纤入户、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物联网传感设备和网络等方面建设,需要体系化、高端化的架构和推进,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难点,尤其“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及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是普遍性问题,这也将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2、智慧交通和智慧环保应用体系建设近几年,由于武汉市的快速发展,在交通和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较大压力,这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作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交通和智慧环保将是有一个建设难点。-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五章武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架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全面建设武汉智慧城市,构建和谐武汉、绿色武汉、智慧武汉、幸福武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是武汉智慧城市成功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武汉智慧城市感知网络(一)宽带网络目前,武汉市已形成一个网络运营稳定、覆盖遍及城乡、维护保障体系完善的宽带网络,为武汉百万宽带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武汉政务、企业、学校、家庭、社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网络。为了加快武汉智慧城市建设,要推动武汉市光纤到户工程,实现网络的宽带化、IP化、智能化、融合化,推进传统电信网络向新一代宽带综合网络转型,实现光纤到户覆盖率90%以上。(二)三网融合武汉作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积极促进武汉广电与武汉电信成立武汉市三网融合合资公司,探索三网融合“武汉模式”。随着武汉“光城计划”的实施,未来,武汉应加大“三网融合”推进速度,实现统筹规划、升级改造和共建共享,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加大内容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等融合业务,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运营模式,“三网融合”建设取得基本成功。-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三)无线城市以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的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进武汉市无线城市建设,以3G为主、Wi-Fi为辅,合理共享网络资源,同时实现多制式、多系统共存,形成高速接入、安全稳定、立体式无缝化的覆盖网络,为公众提供无线公共接入、无线视频、无线位置、无线支付和无线网络硬盘服务,为物联网和智能设施在新区的应用提供网络条件。(四)物联网基础设施把物联网建设纳入武汉市基础设施规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参与物联网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摄像头、传感器、RFID等传感设备在城市重要部件及关键节点的安装布局,加强对城市重点区域、设施和地下管线的实时监控,以及对城市管理的兴趣点进行统一标示,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置的效率;加强应用平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为智能电网、智能管网、智慧交通、智能安防和智能环保等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二、武汉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一)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武汉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城市重要区域信息资源整合、交换、预处理等功能的平台,一方面要融合大规模传感设备,传感网络,提供海量物联事件数据的集中接入服务、中心存储与订阅分发服务、物联信息编码与解析服务;另一方面-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实现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海量计算与预处理,挖掘实时的、多行业的物联数据,实现物联事件关联与协作,追踪与溯源、业务优化等,主要为政府、企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提供统一的物联网终端管理、精细化的物联网信息交换服务、电信级的物联网信息监管、物联网网络系统测试和验证检测。(二)云计算平台积极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大力推动国家电信、广电运营商与本地企业合作建立云计算中心,建设武汉云计算平台,为政府、企业、城市管理提供服务,同时依托武汉中部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开展数据外包服务。(三)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建设武汉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推进信息资源、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资源、人口信息资源、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建设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推进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综合数据库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社会求助、食品药品、医疗卫生、土地、气象、水利、住房、交通等专业数据库建设。通过这些数据库的建设,为相应业务应用系统和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提供丰富、准确、及时更新的信息资源,为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居民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服务,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四)智慧城市应用平台-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建设武汉智慧城市应用平台,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创新、决策、应用等,根据各领域应用特点集成相关的内容服务,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面向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服务,提供符合相关需求的智慧应用,提高武汉智慧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三、武汉智慧城市智慧中心(一)信息安全中心建设武汉信息安全中心,保障武汉市在遇到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病毒侵扰、信息安全监控等方面事件后可即时应对,确保城市各项机能的正常运作。强化互联网安全管理,建立上网身份认证(实名)制,规范互联网运营商和联网单位的信息安全的管理职责。全面实行重要单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等级测评等工作机制。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安全工作,加强网络经济活动中违反信用行为的惩戒制度建设。(二)数据灾备中心建设武汉数据灾备中心,实现同城-异地灾备,当区域数据中心出现严重故障时,可通过同城灾备中心实现对全市业务的迅速接管,而出现区域性重大灾难时,可通过数据总中心的异地灾备中心实现区域业务的恢复。为武汉市信息化和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将为城市抵御事故灾难、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保障社会经济稳定提供平台,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安全保障。(三)安全测试与服务中心建设武汉安全测试与服务中心,加紧信息安全测试与服务、确保武汉信息系统的安全。未来,-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信息安全测试应建设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试平台、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测试平台、信息系统安全验收测试平台、政务外网接入测试平台等;安全服务应整合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控平台、电子政务专网实时监控平台、突发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平台、计算机病毒预警与应急处理平台、信息安全服务企业评估平台等,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全面、更完善的服务。-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六章武汉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和产业体系图11武汉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和应用体系一、智慧政府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整合、重构、系统、高效等方式管理政府的运行,建设智慧应用支撑体系、智能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让政府各部门彼此协作,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执行能力,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武汉智慧型政府。(一)构建智慧应用支撑体系,提升智慧政府管理效能围绕社会经济各领域公共服务需求,以整合、共享方式,加强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智慧政府整体效能,促进政府实现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监管有力、服务到位。-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一是加强对原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有效整合,建立新一代政府数据中心,包括政府部门信息化系统统一的软硬件基础平台、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和提供服务的支持中心,满足网络平台及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实现“绿色节能、高度集成化、高度灵活性和扩展性、管理智能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智慧型政府建设目标。二是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数据进行收集、文件存储和归档,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深化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信息、人口基础信息、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构建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的宏观经济信息库,实现各部门之间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二)拓展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智慧政府惠民功能按照“整合、重构、协同、便捷”的原则,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的主导地位,着力建设多网络复用、多终端并行、多业务综合承载、多种增值服务共享的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政府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方面个性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整合部门街镇网站、业务应用系统和民生应用系统,建立上下互动、左右协同的网站业务系统和集综合型、多用途、集成化、智能化和高绩效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化,降低综合成本,提高综合效益。-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二是重新构建政府决策系统和重点部门的专业应用系统,强化民生应用体系建设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智慧安居和文化服务等系统,促使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三是优化政府协同业务体系,建立协同办公、机关事务管理、绩效考核、行政审批管理、信访管理、电子监察等系统,以“前台”建设带动“后台”建设,以“后台”支撑带动“前台”应用,实现后台的“一站式”、“一线式”联动。四是加快建立个性化、精细化等各种终端服务功能,如手机网站、个性化门户等,实现公民和企业足不出户享用自助服务、个性服务、问答式服务等便捷的智能化服务。(三)完善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以整合、协同方式优化配置城市资源,建设新区公共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在人口和土地资源、房地产市场、城市交通和综合管理、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实现对人、物、事、资源等管理对象的现场感知、动态监控、智能研判和快捷处置,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一方面,以宽带网络、“三网融合”-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和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超前规划、科学设计,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加强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和平台建设,全面整合公安、消防、交通等监控资源,加强对城市主要部件和事件的全面可视化监控,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新区交通顺畅、环境优美、安全和谐。另一方面,统筹公安、卫生、水利、气象、地震、交通、通信等相关职能部门信息资源,促进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协作,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二、智慧服务围绕和谐社会构建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市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智慧服务主要包括智慧社会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文化、智慧社区等。(一)智慧社会保障对社会保障体系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智能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对社保执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真实、及时和准确的数据,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咨询服务,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能力,社保系统实现智能化。(二)智慧医疗卫生建立全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和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到位。市民可进行自我健康信息查询、管理及保健,能够实现远程医疗、网上预约专家、网络问诊等;看病实现电子挂号,使用电子病历,患者的诊断资料,在医院间形成共享;建成面向医疗机构的数字化集成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实现医疗机构的数字化管理、业务协同、流程优化、患者健康信息调阅共享、与社区的双向转诊,医诊准确率高;能实时感知、处理和分析重大的医疗事件。并建成-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完善的区域医疗卫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三)智慧教育文化建立学校校园应用管理系统,建立智慧校园管理中心,包括教学管理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师生管理中心等,实现教育信息化,建成远程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信息化,如数字图书馆、数字校园、电子娱乐、数字电视等。(四)智慧社区体验武汉市各区建设智慧社区试点,加强物联网、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安全防范系统,其中包括可视对讲系统、家庭住户报警系统、周边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IC卡门禁系统等子系统,推广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包括停车管理系统、小区背景音乐系统、小区电子公告显示系统、公共设备管理系统、物业管理服务系统等子系统;着力提升社区管理的人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五)其它根据武汉市特点,还可以建设智慧楼宇、智慧家居等服务系统。三、智慧管理大力推进武汉智慧城市管理应用体系建设,形成一个以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安全等为主的协同发展智慧管理体系,为全面提升公共管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一)智慧交通利用传感器和GPS导航系统实现车辆与行人的定位与导航;建设交通监控与管理优化系统,实现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交通状况与车辆监控、基于交通预测的自适应智慧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和语音提示等,提高交通管理和道路利用效率。加强车辆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和交通管理应用系统等在智慧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建设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增强对城市公交车辆的身份识别,以及运营信息的感知能力,降低运营成本、降低安全风险和提高管理效率;建设车辆信息管理和智能收费系统,对交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和运行车辆,统一配发电子标签,加强对身份的自动识别,实行道路自动收费,提升车辆通行效率;建设交通道路安全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增强对桥梁道路健康状况、交通流、环境灾害、安全事故等监测评估,达到安全、高效、节能的目的。(二)智慧城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整合城市、公安、交警、市政等电子视频监控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新型智能城管系统;运用视频监控技术,加强对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可视化监控。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加强对城管监督员及城管问题实时定位、跟踪;城管监督员使用手持终端设备,加强对城市问题的信息快速收集和核查,加强监察执法管理的现场信息监测,提高行政效能。(三)智慧环保空气质量、城市噪音和辐射环境质量可实时监测,并能通过-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移动通信系统与监督检查部门进行联动;武汉所有供水系统、居民楼二次供水、水源地、河流等水质检测网络体系建设且形成实时监控;危化物品和运输车辆的出入库监控和转运实施跟踪;完善对热力能源、楼宇温度等系统的监测、控制和管理。实现低碳武汉、环保武汉。(四)智慧安防物联网技术嵌入城市智能管理系统,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可实现视频监测监控及预警,实现公共安全事件监控;建立由110(公安报警服务)、119(火警)、120(医疗急救)等部门组成统一应急联动系统;利用电子标签、视频监控、红外感应等手段,加强对危险物品监控、垃圾监测处理、可燃物排放、有毒气体排放、医疗废物、疾病预防控制等全流程过程监测和控制;利用公共显示屏幕、感应器等设备,增强对建筑工地、水灾、火警等现场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在食品企业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的应用,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智能管理。(五)其它根据武汉人口数量庞大,土地资源、房产资源紧张等城市特点,在城市管理方面可尝试人口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智慧化管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四、智慧产业充分利用武汉市各项举措和优惠政策,积极发挥交通区位、人才资源环境等方面优势,抢抓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大力集聚国内外资源,积极引进国家重大项目落地,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智慧产业,构建一个以新兴智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武汉智慧城市快速、健康发展。(一)光电子产业构建光电子研发基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成光电子信息产业带,聚集更多的世界著名企业及高端人才,孵化出更多的科技产品及企业,形成更科学合理的研发轴线和产业轴线,成为全国最著名科技孵化基地。在光纤光缆制造、光通信领域研发等方面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著名的光电子产业基地,光谷技术专利申请量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完成中低端向中高端过渡,产业实力领先全球,促进国家甚至全球的光纤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二)智慧物流重点建设东西湖区的保税物流中心,加快阳逻港(国际)物流园区、沌口汽车物流园区、舵落口城市配送型物流园等园区的建设,形成强大完善的物流供应产业链,建立智慧化物流信息系统,大力推广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基地和物流监管部门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第四方电子商务物流市场,形成高水平、个性化的物流体系。(三)智能电网围绕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环节,积极加强与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以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在发电领域,围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柔性输电,研制用于风电及光伏发电接入的大功率变流器和控制器、无功补偿装置、有源滤波装置、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及装备、可控串联补偿器、大功率变频装置等;在输变电领域,加强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一次和二次设备研发,实施输电线路集中监测,加强高温超导技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轻型直流输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加强智能变电站系统研发;在智能配电领域,重点研究和攻关智能配电技术、设备监控技术、智慧家居控制技术、汽车充电设备接入技术、智能用户端设备与系统检测技术等;在智能用电领域,加快研发下一代智能电器、智能电表,抢占智能电表芯片高端市场;在调度自动化领域,开发新一代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加强基于广域相量测量运行控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完善智能电网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在电力储能领域,加快发展液流电池、锂电池、超级电容等电力储能技术,加快发展电动车辆充电装置、车辆到电网等分布式储能系统。(四)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交通设备制造业、高端数控装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健康医疗装备、安全应急救灾设备等,以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主,提升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控制系统和工业软件等配套协作水平,及服务型制造水平,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其中,交通设备制造业主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设备、路况信息采集设备、自动检售票设备-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等;高端数控装备主要发展数控高速精密磨削装备、高档数控磨齿机、超精密高档数控机床、数控双端面磨床、高档数控系统等;新能源装备主要发展氢能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技术装备、风能技术装备、地热能技术装备、化学电源等;节能环保装备主要发展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城市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城市垃圾处理设备、环境在线监测设备等;健康医疗装备主要发展高精度医疗器械配件、高质量医疗器械耗材、高技术中小医疗设备、高品位治疗保健产品及理疗型医疗设备等;安全应急救灾设备主要发展应急抢险和救援设备、消防设备、煤矿安全与应急设备、搜救设备、生命探测仪、灭火机器人等。(五)物联网基础产业依托智能电网、智慧交通、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等重点建设工程,大力引进培育物联网产业生产商、集成商和信息服务企业,促进物联网关键产业链首先在武汉发展,传感器领域、控制芯片领域、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组网和协同处理领域、系统集成技术领域等进行规模化生产,基础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水平和规模化生产大量提高,产业化水平中部第一,形成辐射中部的物联网产业集群,成全国示范基地。(六)网络数据服务业围绕物联网网络层超大容量数据存储与高效智能数据聚合、挖掘、分析技术开展研发,抢占物联网网络层关键技术制高点;重点研发异构网络互联互通技术,加强云计算技术的研发,提升网络数据处理能力;研究开发调制方式多样、能适应复杂使用环境的网络通信技术;开发大容量数据存储、高效率传输设备及数据压缩、传输、处理技术;开发快速、高精度、高效率数据挖掘、比对分析算法与模型。-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以云计算中心、智慧政府数据中心、数据灾备中心等建设为契机,引进培育一批网络数据外包服务企业,建成中部最大的金融后台和数据处理中心。(七)其它根据城市特点,还可以发展智慧贸易、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七章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效益分析一、经济社会影响分析(一)综合竞争力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以其前沿的理念及巨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成为了各发达国家进行战略布局抢占新一轮信息产业制高点的重要举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及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区位交通优势、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优化城市支撑环境、增强城市幸福指数,全面提升武汉市的综合竞争力。2010年武汉市GDP达到5515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提升到第5名,但综合竞争力排名在15位左右,智慧城市建设将会使武汉综合竞争力跻身十强。(二)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化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标志,是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和认知上的一次革新,是对城市发展的一次全面升级,包括基础设施、应用体系、产业发展、支撑环境等各方面内容。武汉智慧城市将进一步加快武汉市的城市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武汉市的软硬件环境和建设发展水平。(三)经济效益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3倍;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研究测算:城市化率的提升,对GDP总贡献率约为2%。所以,综合考虑智慧城市对城市化率的提升速度及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情况,其对GDP总贡献率预计将达到10%左右。按照2010年武汉市GDP5515亿元测算,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贡献每年将达到约550亿元。根据武汉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未来5年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约2750亿元的经济效益。(四)产业发展目前,武汉市具有较强的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光先进制造,及金融服务和现代物流业等,其规模化和集群化程度不断增强。智慧城市建设是占据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涉及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将培育发展一批新兴智慧产业,如智能电网、物联网基础产业、智慧物流等,也将加快传统产业的智慧化改造,提高生产及产品的智慧化水平,形成更强的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武汉市的区位、交通、物流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和辐射力。(五)品牌影响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以其前沿的理念和特有的影响力,成为各发达国家进行战略布局以抢占新一轮信息产业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也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武汉作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对外宣传推广、形象塑造、提升影响力的重要资源,其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将成倍增长,武汉智慧城市将是一张引领时代潮流的名片。(六)幸福指数为了积极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目前,武汉市提出了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发展目标,将在富裕城市、宜居城市、社会保障、和谐城市等四个方面全面促进幸福城市的建设。然而,武汉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体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方面,而且将加强应用体系和支撑环境建设,如智慧社会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文化、智慧社区体验、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安全等,这将加快武汉“人民幸福城市”各项任务的建设步伐,将快速提升武汉市的幸福指数。二、示范意义(一)中国城市化的智慧中心武汉市作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凭借其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及中部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和交通区位优势,率先迈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毫无疑问将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智慧中心,将在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为建设中国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二)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创新中心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将成功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三网融合”等,其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创新中心。-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八章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同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特点比较分析一、设计理念方面(一)设计理念亮点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秉承“城市环境栖息文明的人、城市产业承载智慧的人、城市资源支撑未来的人”的宗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内涵,按照感知、认知、整合、创新、发展的思路,坚持“智”、“慧”并行的设计理念,在大力推进“智”的同时突出“慧”的特点,并且从人的参与和创造性方面增强“慧”的因子,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实现人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结果是城市更聪明,市民更智慧,这是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的第一特色和亮点。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的内涵极为丰富,规划设计范围既包括了城市的物(部件),也包括城市的人;既包括现实的物理世界,也更包括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世界;既包括地域上分布,也包括时间的延展。它是由一个多维度、多因素和多视角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如本设计强调加强信息网络架构高端化,不仅加强光纤入户、无线宽带和“三网融合”等建设,而且把物联网作为第五基础设施纳入武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物联网传感设备的布局及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平台的建立,强调感知、认知和创新,以信息技术增强人的创造力和智慧。还有,本设计强调-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生活环境和谐友好、城市系统智慧开放,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系统的智慧开放,始终强调人的参与性和创造性等。因此,本设计将使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在规划理念和发展思路方面始终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也最终将武汉打造成为真正的智慧城市。(二)对比分析本设计“智”、“慧”并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处处突出人的创造力和“慧”的因素,这与国内外其它智慧城市只注重“智”的理念是不同的,如宁波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的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应用深度整合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和智慧人文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更多强调的是技术层面的信息整合、高度集成,这显然与武汉智慧城市设计理念是有差距的。还有,IBM《智慧的中国,智慧的城市》定义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以及智能响应的方式,整合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绿色的环境、和谐的社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和大众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环境。IBM强调智慧城市是从监测、分析、整合、智能响应等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的效率和环境质量,仍是以系统集成和项目解决方案的技术方式规划设计,这显然与本设计也是有很大-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差距的。本方案设计中,把智慧城市看成一个总体的生态发展系统,而IBM等只是把智慧城市看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已。二、城市系统设计方面(一)系统设计亮点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还没有可供借鉴的案例,所以智慧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系统业设计思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本设计方案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于武汉智慧城市的大系统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公共管理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和城市支撑环境等协同发展的思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促进智慧城市系统和谐发展,这是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的又一亮点。对于武汉智慧城市系统中的子系统来说,本设计同样体现了协同发展的思路。如现代产业体系子系统,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要求“产业体系融合发达”,就是要形成一个新兴智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及具有武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等协同发展、全面融合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集聚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产业集群。因此,本方案系统化的设计思路将使武汉城市国内外智慧城市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典范,充分发挥武汉市的潜力和整体功能性。(二)对比分析本方案系统化的设计思路,-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使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各个子系统的优化协同问题,是智慧城市建设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也更具操作性,这与其它智慧城市片面化的发展思路相比是有巨大优势的。例如智慧台湾计划的愿景是将台湾建设成为安心、便利、健康、人文的优质网络社会;计划的目的是构建智能型基础环境,发展创新科技化服务,提供民众安心便利的优质网络环境,计划通过六大策略实现智慧台湾计划:一是打造无线宽带融合网络,二是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三是提供优质的政务网络,四是推动贴心的生活应用与相关产业发展,五是创造公平的数字机会,六是开展人才培育项目,其总体上也没有体系出系统化的发展思路。三、特色发展方面本设计围绕城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客观要求,按照超前发展、引领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充分结合武汉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特点,以及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人才等方面优势,提出了中国感知中心、整合中心、创新中心、智慧中心的武汉智慧城市发展目标,重点提出了物联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慧社保和智慧社区等重要民生体系建设、数据外包服务和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来突出武汉的特色发展之路,这是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的亮点,为武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快速提升城市竞争力。-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九章关于实施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构想一、经费估算根据武汉市发展现状,按照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并参考其它智慧城市和同类项目建设投入经费情况等,综合评估未来5年内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投入资金为125.5亿元,平均每年投入25.1亿元,具体资金估算清单如下表所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资金估算清单建设任务费用估算(亿元)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设施宽带网络15.0三网融合3.0无线城市20.0物联网基础设施5.0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平台0.5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0.5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平台0.2信息安全保障数据灾备中心0.5安全测试与服务中心0.3应用体系智慧政府数据中心0.5信息资源共享平台0.3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智慧社会保障7.0智慧医疗卫生10.0智慧教育文化5.0智慧社区体验2.0其它1.0智慧公共管理体系智慧交通3.0智慧环保2.0智慧城管0.5智慧管网5.0智慧安全2.0其它1.0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制造业、软件业、光电子、智能电网、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0.0-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现代服务业智慧物流、数据外包等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5.0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智慧化改造引导资金15.0支撑环境生态环境环境建设、科学研究等5.0人才环境人才引进和激励措施实施等5.0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建设和保护等1.0保障机制组织、规划、标准等研究和建设等0.2合计125.5二、经费筹措方式(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部分涉及内容比较多,建设运营模式也有多种,经费筹措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其中宽带网络和无线城市主要是电信运营商参与建设和运营等,这部分建设资金主要有电信运营公司承担;三网融合可以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各方利益体公共参与的运营模式,其资金可以有政府、企业共同承担;物联网基础设施在前期主要由政府出资进行建设;云计算平台、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据灾备中心及安全测试与服务中心建设主要由政府出资。(二)应用体系方面应用体系建设方面如智慧政府、智慧社保保障、智慧教育文化、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安全等主要有政府出资建设;如智慧医疗卫生、智慧社区企业、智慧交通、智慧管网等建设采取政府、运营单位、社会民间资本等方式共同出资建设、运营。(三)产业发展方面-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产业发展方面如产业园建设有政府出资,培育发展新兴产品及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等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引导资金,吸引企业、投资机构、民间资本等共同参与,采取直接注资或成立产业基金等方式促进产业的发展。(四)支撑环境方面支撑环境方面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三、建设步骤建设步骤时间安排建设任务和内容建设目标第一步2011.2-2013.21、全面、科学的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开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各项标准研究等;2、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架构建设,包括光纤和无线宽带入户率、覆盖率分别达到70%;“三网融合”基本建成;物联网传感设备在主要部位覆盖率达60%;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安全体系基本建成;3、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架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各项智慧化的管理服务项目提高50%,管理服务效率平均提高50%;4、新兴智慧产业群已出具规模,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已初见成效,智慧物流和智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已发挥较大作用;5、支撑环境建设已初见成效。智慧城市基本架构初步形成第二步2013.3-2015.2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包括光纤和无线宽带入户率、覆盖率分别达到85%、75%;“三网融合”加速推进,三大网络高层服务全面融合,用户覆盖率达到90%;智慧城市建设初见-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物联网传感设备在主要部位覆盖率达80%;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和业务量大幅提高,信息安全体系充分发挥作用;2、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架构和公共服务平台高效运转,智慧服务、智慧民生、智慧管理等各类项目全面建成,各项智慧化的管理服务项目和效率进一步提高50%;3、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产业发展生机勃勃,产业带动能力显著;新兴产业占据制高点,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成果显著,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力不断增强;培育5-10家上市企业;5、支撑环境进一步优化。成效第三步2015.3-2016.81、智慧城市信息网络架构基本建成,光纤入户率和无线宽带覆盖率分别达到90%、85%;“三网融合”加速推进,三大网络高层服务全面融合,用户覆盖率达到90%;物联网传感设备在主要部位覆盖率达90%,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安全体系功能强大,基本实现中国智慧中心的目标;2、智慧服务、智慧民生、智慧管理等体系架构完备、高效,基本实现中国整合中心、创新中心的目标;3、产业集群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培育5-10家上市企业;4、利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各项标准加强各项建设任务的检验工作,使智慧城市按照“智”“慧”并行、系统化的步骤统筹建设,基本实现中国智慧中心。智慧城市初步形成-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四、法规标准保障机制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和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提高武汉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形成由技术通用标准、网络活动信用制度、高水平的监管制度和有效的法规制度等组成的强有力的支持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为各类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商、信息系统开发服务商、信息内容服务商、综合服务统包服务商开展合作、开拓市场提供支持,为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经验。加强智慧城市地方工作,结合智慧城市系统的应用需求和探索实践,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相关领域的标准法规研究机构,开展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研究制订和实施试点示范工作。五、政策保障机制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扶持,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重点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统筹安排各类扶持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确保每年不少于20亿元,其中市政府每年安排扶持资金不少于10亿元。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财政扶持资金动态支持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资金导向和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设。要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等多方参与、稳定增长、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以“三网融合”-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云计算和专业应用系统开发为依托,组建市智慧城市建设专业投资运营公司,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设。六、人才保障环境要切实加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领导人才、高层次复合型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目标,研究制订实施计划,落实保障措施,加强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领导人才、高层次复合型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工作。要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重视解决IT人才待遇、小孩入学、住房、家属就业等实际困难,解决“重引轻用”问题,成分发挥武汉市人才资源优势,为其事业发展提供舞台。七、运行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推进和监督难度大,要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努力形成“顶层管设计、中层管协调、底层管落实”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市领导组成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协调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市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列入重要议程,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宣传,广泛开展武汉智慧城市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增强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智慧城市发展的良好氛围。-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十章其他本设计方案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有:第一,关于对武汉市现状分析是基于招标材料及武汉市官方网站等方面资料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没有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一些数据可能存在出入,但对整体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并不影响;第二,本概念设计方案关于智慧城市内涵及武汉智慧城市愿景和目标等内容需要进一步讲解,才能够使评审专家及政府相关决策者深入理解本方案的实质内涵;第三,本概念设计方案是科学、系统、前瞻性的武汉智慧城市整体概念设计,属于顶层设计,没有技术埋伏,不会给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带来后续的障碍,这也是我公司区别其他机构的地方。-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第十一章售后服务内容和方式本公司本着专业、卓越、忠诚、进步的企业文化,不仅提供高水平的设计方案,而且在后续活动中同样提供优质的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和方式如下:第一,本公司在中标后,组建工作组,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做好方案的汇总、对接工作;第二,理念解读:本公司随时提供该设计方案的理念解读服务,可以通过电话、邮件、面授等方式进行;第三,设计资料:本公司随时提供有关该设计方案的一切文字、图表等方面设计资料,可以是电子版和纸质等形式。-79-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www.im2m.com.cn附件(一):参加本项目主要技术人员简介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工作简历业务专长承担项目杨冰之男董事长主任1997年8月—1999年9月任互联网周刊记者/版块主编;1999年9月—2000年8月任信息产业报总编;2000年8月—2002年11月任国研网总编;2002年11月—2004年12月任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2004年12月至今任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专家,网络经济和信息化研究《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世界》杂志编委,劳动部电子商务师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起草组成员等,《电子政务工程服务网》、《中国物联网》的创始人、开拓者,主编《物联网100问》。郑爱军女总经理高级经济师1990年—2000年任浙江国营普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2001年—2004年任上海天好集团总经理助理兼杭州分公司总经理;2004年12月至今任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网站绩效评估网站咨询:参与过证监会、国家卫生部、农业部、科技部、中央企业、浙江省、上海市、天津市、广州市、等大型网站群的规划咨询与绩效评估。乔标男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国内知名IT产业规划所副所长,长期从事产业和信息化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产业和信息化规划、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的“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规划总体思路研究、两化融合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姜德峰男金融工程硕士2007.6至今主要从事投融资咨询、物联网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项目咨询、专项课题研究等,主要参与过宁波杭州湾新区“智慧新城”规划、中国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物联网战略规划、产业研究、项目咨询等宁波杭州湾新区“智慧新城”规划、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等唐鹏男中级总监2008年至今任职于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公司,主要负责国脉电子政务网和国脉物联网的规划设计、内容制作和运营管理;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的撰写。物联网宏观分析研究宁波杭州湾新区“智慧新城”规划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电话010-68882870-81- 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方案www.im2m.com.cn附件(二):售后服务机构地址及联系方法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国脉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浙大-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国脉物联网:www.im2m.com.cn北京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18号长远天地大厦A1-504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姜德峰电话:010-82619783,传真:010-82615610手机:15801451136,邮箱:jiangfeng_carl@126.comQQ:393825379上海分部: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1365号海富花园5号楼15D邮编:200127联系人:王虎电话:021-50909337,传真:021-50909337手机:13012843293,邮箱:wanghuguomai@yahoo.cnQQ:408259113售后服务队伍人员配备:董事长:杨冰之;研究员:唐鹏、姜德峰、曹云峰。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电话010-688828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