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4.79 KB
  • 2022-04-22 11:47:54 发布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一、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一)实践目的(1)贯彻十八大精神,体现时代特色 十八报告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的精神都与继续发展乡镇企业的理念相契合。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寻访乡镇企业,了解乡镇企业的得失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贯彻“三农”政策,促进农村发展三农政策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方面,乡镇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乡镇企业发展现状,有助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3)提高乡镇企业关注度,引起社会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而乡镇企业就相对容易被忽略,但当今中国乡镇企业所占比率并不小,中国以后的发展也必然要依靠这些经济短板的弥补。当社会关注度不高、自身发展又遇到问题之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积极对外宣传,寻求社会关注,共商解决方法。而大学生暑期实践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受访对象首先引起广大大学生和老师的关注,进而依托大学的影响力,引起整个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毫无疑问,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丰硕成果,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乡镇企业发挥其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剩余劳动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关注乡镇企业遇到的问题,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4)提高实践活动参与者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1、运用和学习知识,提高经管专业的专业水平 团队成员都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我们也学习了农村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管理学这些专业知识,而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首先在设计调查问卷、统筹活动方面就需要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之后的乡镇企业走访更是紧扣专业知识,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实地走访能够让我们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了解中国弱势群体的发展现状,给我们带来更深的思考。2、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内,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政策把握不透。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而我们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去农村,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民情和国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学生“三百”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培育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实践意义(1)对活动者而言1、磨练意志,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三百计划”的开展,一方面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奉献了爱心;另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三百计划”,大学生直接与基层群众接触,通过深刻体验农村状况和农民的生活现状,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轻视劳动的偏见,培养他们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大学生在“三下乡”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在一起住宿、一起调研、一起工作,相互照应、同甘共苦,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运用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作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我们也学习了农村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管理学这些专业知识,而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首先在设计调查问卷、统筹活动方面就需要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之后的乡镇企业走访更是紧扣专业知识,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实地走访能够让我们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了解中国弱势群体的发展现状,给我们带来更深的思考。3、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内,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政策把握不透。“三百计划”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三百”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去农村,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民情和国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百计划”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培育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服务农村,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三百计划”是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体走近农村、服务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百计划”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同时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到农村中去,协助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2)对受访对象而言提高社会关注度 和曝光率,通过我们的调查走访和事后的宣传,促进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贫困乡村与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这些经济主体就很容易被忽略,但当今中国这些因素所占比率并不小,中国以后的发展也必然要依靠这些经济短板的弥补。当社会关注度不高、自身发展又遇到问题之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积极对外宣传,寻求社会关注,共商解决方法。而大学生暑期实践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受访对象首先引起广大大学生和老师的关注,进而依托大学的影响力,引起整个社会和政府的关注。(3)对社会而言1、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学理论指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或仇恨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甚至他们的敌视和仇视指向也可能扩散。犹如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社会隐患。因此,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其中社会强者应尽更多的义务。中央的政策在贯彻过程中走形变样的问题极其突出。2002年3月全国人大和政协的“两会”上,代表委员担心的并不是政府能不能拿出良策,他们更担忧中央的良策到了基层会不会走样,会不会成了“空头支票”,靠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障底层的贫困人群能够切实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援助、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明天的信心。这种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必须从维护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高度改变上述状况。否则,在这样重要问题上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但我国出现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在众多的发展问题中,那些“发展的实际结果与发展的预定目标正好相反”的问题,就构成我国的第二种“发展困境”的苗头或“类发展困境”现象。这类现象很多,突出地表现在生态环境的恶化上,表现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上,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差距的扩大上。本来,发展的目标是缩小社会差距,但是发展的结果却呈现恰恰相反的趋势。出现了顺境中的困境这样一种独特的情况。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城乡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受冲击最大的是弱势地区、弱势群体、弱势部门;受益的最多的是强势地区、强势群体、强势部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弱势群体过大,我们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必须在制度安排上、社会分层结构上,让社会弱势群体第一有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有希望。至少使他们感到即使自己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希望不大了,也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通过代际流动,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如果连这一点希望都没有了,那就会陷入真正的对社会绝望。历史的、现实的经验表明:这种绝望是各种社会越轨行为的温床,甚至会演变成为反社会行为的发酵剤、催化剂。而如果陷于内乱,我们就会前功尽弃,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就会更加不利。因此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权利,保障弱势群体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2、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具有相当多的困难,比如:2.1贫困人口众多。贫困人口相比较而存在,随形势变化而变化。我国目前贫困人口统计公布的数字,无论是总量或是贫困发生率,看起来不大,但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中部特困地区,有的县贫困发生率仍高达40%左右。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该市五县一市均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重点贫困村占总村数的50.3%。2007年底,我市尚有“两类人口”72.4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9.2%,高出全国22个百分点。区域性的贫困现状和众多的贫困人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点。2.2资源禀赋不足。大凡贫困地区均地处偏僻,条件恶劣,资源禀赋不足。即使具有 可供利用的资源,也因远离城市,远离市场,难以开发增值。十堰市地处全国集中连片的秦巴贫困带,也存在着资源的先天不足。如气候复杂,年年有灾害发生;耕地瘠薄,人均占有面积仅有0.66亩;山场虽大,开发价值相对有限;矿藏品种多,但高品位、易开采的又不多。处于脱贫不稳,返贫率高的状态,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2.3发展基础脆弱。全国实施的诸多开发项目和实行统一考核的百分制指标,凡是与百分比相差的那一部分,绝大多数差在贫困地区。如各种村村通工程达标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而又不到位的内容都在贫困地区。就十堰市而言,发展基础十分脆弱,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乡村的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收视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特色产业基地虽然已达300多万亩,但高效经济林园不足100万亩,全市特色产品年销售收入不如发达地区一个村的水平。全市累计完成1452个村通村水泥路建设,占行政村的77%,如果按照合并前的村数计算,有一半以上的农民群众没能享受通村水泥路的方便。全市宜建而未建沼气的农户高达25万户,改厕、改栏、改厨农户在40万左右;有180多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要求;有216个村不通电视、电话;还有1.9万户7.6万人需要异地安置。脆弱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大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度,也延缓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度。2.4投资来源短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正常情况,资金投入来源于自我积累、银行借贷、境外引资、市场融资、国家支持等途径。包括十堰在内的所有贫困地区,首先是自我积累十分有限,县级财政收入不足职工工资支付,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的一半,用于生产建设的投资更十分有限;银行用于“三农”的贷款微乎其微,境外引资又受到很多条件限制。缺乏上市公司,由股票、证券集聚的市场资金青睐于获利高的地区与行业,贫困地区被排斥在外。面对如此资金状况,新农村建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和较长的时间。2.5国家政策发展在执行过程中易于遭遇问题。常见的不当做法有:急于求成的行为、形式主义的表现和照搬照套的做法。贫困地区发展中遭遇的问题不能不看,几千万贫困人口遭遇的苦难不能无动于衷,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而找到不同贫困地区发展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分类加以解决,是我们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对社会整体而言举足轻重的一件大事。3、乡镇企业 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发现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大法宝。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普遍推行,人们“饿肚皮”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往哪里去?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率先在农村就地就近办起了新型的乡镇企业,使农村生产力又一次获得新的解放,农民单一从农业获得收入逐步演变为主要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毫无疑问,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丰硕成果,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乡镇企业发挥其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剩余劳动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关注乡镇企业遇到的问题,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理论准备(一)中部崛起为促进中部地区(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安徽六省)经济快速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六省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拥护,并报有很高期望。中部六省希望中央加大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中部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中部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支持中部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中部解决交通设施的薄弱环节,支持中部治理生态和环境,支持中部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支持中部减轻财政负担。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等省拥有中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中部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其次,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又是中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国家交通运输的交通枢纽。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人才荟萃,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虽然中部地区具有如此的综合优势,但是中部地区的发展却由于近30年来的政策因素不如意。中部的经济发展由于没有国家政策和战略的支持相对于它的周围地区的发展过缓慢,这就是所谓的“中部塌陷”。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部崛起”提出的重要性,在2005年的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地区的看法和期望。(二)十八大会议中共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农村政策方面,十八大会议精神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八大报告在很多地方都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阐述,并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既强调了许多一以贯之的政策理念和战略部署,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这些要求和部署是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要反复学习、深入理解、全面落实,要着力深化五个方面的认识:深刻理解“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着力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深刻理解“四化同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途径,着力拓宽和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深刻理解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要求,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深刻理解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着力探索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要通过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着力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水平,准确把握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思路措施,以更加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得力有效的工作举措,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到2020 年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一个新台阶,现代农业面貌初具雏形,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工农城乡互惠一体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更有保障,农民收入翻番目标如期实现,让农民真正分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当前,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刻影响和激荡推动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阶段性、转折性、标志性、历史性的新情况新变化。这些新现象新变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反映出农业农村自身的发展水平与运行机制、面临的环境与条件、肩负的任务与使命都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有八个方面特别值得高度重视:一是农产品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供求关系从“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向“总体上平衡、结构性偏紧”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更加艰巨;二是农村劳动力供求数量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力从绝对富余向结构性不足转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关系长远;三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求十分迫切;四是我国农业的投入与成本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发展正从低投入、低成本向高投入、高成本转变,保障农业效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五是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从勉强适应向矛盾加剧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任务紧迫;六是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种养收入为主向以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为主格局转变,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积极性、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任重道远;七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村落向复合型社区转变,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指导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八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正在从二元分割向城乡互动转变,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表明: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农业发展方式真正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农业发展环境真正到了内部约束、外部影响相互转化的新阶段,城乡关系真正到了对接、融合的新阶段。各级农业部门要准确把握变化脉搏,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积极适应新期待新要求,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用足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牢牢掌握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抓紧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释放和激发农业农村发展能量。重点要在“四个完善”和“四个强化”上下功夫。一是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培育新的经营主体两大重点,加快推进家庭承包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方向转变。二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特点,支持建设、合理布局一批国家级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着力构建定位布局科学、互相衔接补充、运转高效流畅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三要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总的方向是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重点是强化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建设,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四要完善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总的取向是:扩大投入总量、完善补贴政策、健全价格保护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四个完善”、夯实农业基础,必须要强化政策争取、强化基础建设、强化工作创新、强化队伍建设。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克服多重严峻挑战,在高基数上再夺丰收、在高起点上再创佳绩,实现了“稳中有进”的总要求,做到了“好上加好”。粮食生产在全球粮食主产国和出口国普遍减产的背景下实现创纪录的“九连增”,农民收入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实现“九连快”,农业农村经济各行业都保持了稳定发展。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但也要应对国际、国内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切实强化政策措施,细化各项工作部署,努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谋划:在目标任务上,继续坚持“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不动摇;在工作着力点上,突出“巩固基础、突破难点、管控风险、推进创新”;在工作布局上,要扎实推进粮食生产、菜篮子产品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和促进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发展保障上,要坚持两手抓、做到两手硬。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学习型系统建设,坚持深入基层,坚持开展绩效管理,认真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三)三农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587元,二者比例为3.28:1(2005年为3.22: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农村的发展将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最大的挑战,从而使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 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2003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温家宝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温家宝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胡锦涛、温家宝以及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1)农问题的重点1、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两个制度”。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中央要求,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坚守到2020年。必须节约每一寸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要运用好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中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偏低,需要逐步适当提高,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根本性措施。但农产品价格一时上涨过多,城乡中低收入群众承受不了。所以,对农产品价格问题要统筹兼顾,努力把农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2008年给农民的补贴达到1028亿元。如果财政状况好,还要下决心大幅度增加。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要向主产区倾斜,对粮食大县的财政奖励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强化科技进步和农田基本建设“两个手段”。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争在农业科技的关键领域、前沿领域有所突破,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同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4、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5、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农民欢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但必须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特别是对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形式更要慎重。因为经济发展是有波动的,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就业是不稳定的,只要承包地还在,即便农民失业回乡,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因此,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落实。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2)三农问题的对策1、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2、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构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农业产业带相配套,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把仓储、运销、包装、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扩大覆盖面。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在建立县、乡和农村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基础上,以生产基地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标准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3、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务服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以减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训。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及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并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4、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镇。第三,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5、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按照“政府引导、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思路,研究和探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健全完善科技承包和科技推广制度,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抓好地膜覆盖、种子工程、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村沼气等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采取其他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对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村劳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的适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应用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3)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2、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 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2006年9月1日至2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农村改革近30年来,我们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建立起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我们开辟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从2006年开始。进入到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三步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失时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是历史关节点上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首要任务。中国近30 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几步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温家宝指出,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力争五年期间或更长一点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温家宝强调,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政企分开,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要积极稳妥地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精简富余人员。中央提出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是必须坚守的一条底线。上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乡镇政府要重点强化三方面的职能:一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三是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同时,要把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交给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温家宝强调,要贯彻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通过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办学经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实现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学上、都能上得起学的目标。今明两年将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同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工资必须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今后要约法三章:不准减少本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应承担的经费投入;不准挪用学校公用经费发放教师津贴;不准再乱收费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要加快教育部门自身改革。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温家宝强调,要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补助。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努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温家宝指出,要通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一是坚持不懈地落实好中央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二是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增加投入,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五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温家宝指出,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要引导农民依法运用民主机制,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要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把该办的事议好,把议定的事办好。三、实践内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村经济的发展牵涉到九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积极响应十八大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号召,继续将问题聚焦在“三农”上,提出了“三百计划”,即百人、百村、百企。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不同的方面来介绍我们实践的内容。(一)百人(1)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障碍,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2008年,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学者关颖发表论文称,根据2008 年调查的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以及几个典型城市流浪儿童与流动人口的比例规律,民政部社会福利司有关官员推算,全国流浪儿童约100万。留守儿童成新来源,专家称完善求助制度刻不容缓。(2)留守妇女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精神负担重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一整年没有性生活,过日子像“守活寡”;家里冷冷清清,嗅不到一丝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独寂寞和虫鸣蛙声相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话,怕遭人闲言碎语;城里是个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干活能不能经受诱惑,万一抛妻弃子,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提心吊胆也是常态。缺乏安全感由于丈夫不在,农村治安状况又不好,“留守妇女”们普遍没有安全感。(3)留守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 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4)乡镇企业家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有一批一直战斗在乡镇企业一线,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对乡镇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目前仍然活跃在乡镇企业事业上的老一代乡镇企业家;有一批继承并开拓乡镇企业事业,目前活跃在乡镇企业一线,为企业创造辉煌业绩,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并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崭新成就的新一代乡镇企业家。(5)民办教师民办教师,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据《教育大辞典》载,民办教师是指“中国中小学中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为农村普及小学教育补充师资不足的主要形式。除极少数在农村初中任教外,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小学。许多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做了大量工作,摸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但民办教师在工作和生活方面仍有许多困难亟待解决。几十年来,广大民办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基层尤其在乡村学校,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有的素质偏低,有的年龄也偏大,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多年来都未能妥善解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他们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6)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大学生村官任职后,充分展示了现代年轻干部的能力素质。大学生村官纷纷脱颖而出、产生了强烈的“鲶鱼效应”,激发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一方面,让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压力感,基层干部队伍中比、学、赶、超的氛围日渐浓烈,一些村干部主动出去找项目、跑市场,想方设法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有的老支书主动让贤,将村党组织书记让给大学生村官担任,自己退居“二线”,做好辅助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快速成长成才,也吸引了大批外出打工青年人返乡干事创业。(7)普通农民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参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二)百村(1)经济体制成功发展的乡村:华西村华西村始建于1961年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回顾华西村从上世纪60年代建村至今的这段历程,实际上也是几代华西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一部创业史、发展史、奋进史。(2)以旅游业为依托的度假村我国旅游度假村行业现状分析:1、度假村地域分布格局目前,我国度假村的区域性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东北等区域的度假村经营都各显特色。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度假村数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说明我国旅游房地产度假村细分市场的区域格局状况已经初步形成,区域内部竞争加剧。2、中低档度假村供给相对不足 许多投资者认为度假村是一种高档、豪华的消费,因此纷纷按高档酒店的标准兴建度假村、别墅、俱乐部等,忽视了最大规模的大众化度假旅游。目前,大量的中高档度假村产品与市场的需求相去甚远,导致度假区出现了大量接待设施闲置,而旅游者又抱怨旅游目的地没有足够的接待设施的怪现象。近几年,我国出现大规模中低档级自费旅游群体。作为国内旅游主体的家庭旅游、老年旅游等自费旅游群体,其消费在中档水平,学生旅游通常属于低档消费。从客源市场分析,城市旅游者消费水平高一些,农民旅游者受传统思维及消费能力影响,中低档次消费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从旅游目的地来看,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其综合消费水平不会太高。基于旅游消费市场的这种消费趋势,建设中低档次的旅游度假村更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3、竞争太注重价格、档次竞争当代西方旅游房度假村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差异竞争上,注重产品的特色化、个性化;在度假村经营中注重用外部扩张来取得规模效益,同时采用品牌延伸方法来迎合顾客需求差异化的倾向,让产品而非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角。而我国度假村近年的市场竞争重点是价格竞争和硬件设施改造升级,对产品与服务的特性、个性方面不够注重。具体到整体活动组合上,我国多数度假村过多依赖硬件设施,娱乐、保健、旅游等项目的活动组合不灵活。因此,必须在软开发上要下功夫,要把相应的活动组织起来,随着度假需求层次的提高,这些软件方面的需求必然会产生,如果某些度假村开发经营者能洞察这种需求,引导、创造这方面的需求,就有可能为行业领袖。我国目前的旅游度假区的现状分为五类来表述:(1)成熟型。这类度假区区位条件较好,开发建设投入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食宿、康体娱乐、休闲、会议设施比较完备,能真正起到休闲度假的功能,吸引大批国内度假旅游者和部分国际客源。(2)功能转换型。由于不了解国际上度假旅游消费的特点,仅凭想象设计、盲目投资,建设出一些连大众游客都感觉不对路的所谓度假设施。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广州南湖、福建武夷山也是类似的情况。(3)观光型。 太湖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吸引大批旅游者来领略太湖的美景。但是由于只看重自然条件,度假休闲的配套设施开发不足,造成无锡和苏州的太湖度假区,游客大部分以观光为主。(4)待调整型。此外各种建筑物片面追求土地的经济利益和异国情调,布局、造型等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结果项目失败且破坏了资源,现在开始按旅游度假区的模式进行二期开发,更加看重资源保护与休闲度假功能的开发。(5)待开发型。(三)百企“百企”计划,顾名思义,就是与实践主题相契合,走访一百家乡镇企业,了解这些企业的生存现状,总结乡镇企业发展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百企”计划与“百村”计划和“百人”计划都是密不可分的,即我们在走访村镇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区域附近的乡镇企业,并借此与调查乡镇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相衔接。而可以说在这三项调查之中,“百企”计划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由于我们调查团队经济与管理学方面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的特殊性,在我们的整个实践中将被重点研究和归纳总结,并将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加以分析。具体说来,我们的“百企”计划将尽可能多的包罗各种类型的企业,不仅包括贫困地区和相对富裕乡村的乡镇企业,也在所有权方面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种企业。而在企业类型方面,我们将尽可能涉及各种乡镇企业,但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制造业和新兴的服务业为主进行研究。同时,我们将选取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新兴的资金或者技术密集型企业进行调研,以此保证所搜集数据尽可能全面,能够客观反映所调查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现状。而所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类型、经营现状、资金运转状况、上下游产业状况以及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当地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等。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希望能够从不同企业发展状况的不同中,找寻到所调查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挫折教训,更重要的是发现继续发展的瓶颈所在,找到乡镇企业发展新的方向。 四、实践形式为了达到预期实践目的,本团队现主要拟用以下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一)实地切身走访根据行程安排,我们会在两年内完成对一百个人、一百个村镇、一百个乡镇企业(即“三百计划”)的调查。入微调查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其对未来的期待,深入询问乡镇和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并且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记录整理,或者是采取录音形式以完整记录展现走访内容。(二)发放调查问卷我们会针对不同的人群,以合理的结构发放问卷,以保证所获取信息的代表性,并且运用统计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与分析.我们运用专业知识设计问卷,以对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地区与乡镇企业调查为例(调查文件见附录)(三)实地考察,摄影录像为了取得更为直观完善的资料,我们在深入调查单位进行实地调查后,会进行摄影和录像,对乡镇企业的采购、生产等各方面进行更为详尽地记录,以便于我们进行事后整理和调查分析。(四)召开座谈会在乡镇政府或者龙头企业的召集下组织座谈会,做好会议记录。会议的具体内容涉及政府和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其相互交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及构想的解决措施,各个与会者可以各抒己见,相互取经,达到共赢的良好结果。(五)充分利用校方资源武汉大学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我校丰富的图书馆、数据库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对拟调查 农村地区、乡镇企业以及弱势群体进行先行的了解,做到充分的准备。(六)寻求当地政府帮助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优秀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政府机关也能反映出不同的侧面,同时有关部门的关注也能促进我们实践活动更为顺利的开展,因此我们会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视图与当地政府联系,寻求政府支持。(七)调用网络媒体资料积极虚心地从以前的相关文字资料、视频中获取有益的内容,将其充分应用于调查之中,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效率。(八)交流信息,建立长期友好联系鉴于该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可以与当地的政府、企业建立长期又好联系,跟踪当地的发展情况,不断获取当地发展的新情况,这样更能充实我们实践的内容,把实践考察的效用发挥的最大。五、实践执行规划(一)申请准备阶段时间事项4月29日—5月3日正式组队,确立以“三百计划”为研究课题5月3日—5月8日搜集关于武汉及其周边地区乡镇企业、贫困村镇、留守儿童务工人员成功企业家等企业村镇人员资料5月9日—5月10日准备调查表,调查问卷,宣传资料5月11日—5月12日联系媒体合作(邀请湖北电视台新闻中心、自强网、武汉大学报等校内外媒体单位参与调查)5月13日—5月14日排食宿,安全保障等相关事宜5月15日—5月19日书写项目策划书5月20日递交申报材料 (二)具体操作阶段时间事项7月8日—7月9日前往目的地7月10号—7月15日走访武汉市周边乡镇企业,了解当前乡镇企业的现状。7月16号—7月20号分成两队,一队前往武汉市周边贫困村进行考察,对村落现状进行拍照并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一队前往村镇政府村委会进行走访,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7月21号-7月30日走出武汉市,走访范围扩大到湖北省内,到湖北省其他县市乡镇企业进行考察并对企业人员(企业领导及工人)进行访谈,最后发放问卷,考察三下乡的落实及乡镇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8月1号-8月15日分成两队,一队前往湖北省内其他县市贫困村进行考察,对村落现状进行拍照并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一队前往湖北省内其他县市村镇政府村委会进行走访,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8月16号坐火车返回武汉序号计划项目2013年第二三季度2013年第四季度任务目标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研究准备阶段落实分工、组织原则等制定分工细则和规章2理论研究阶段背景研究提交研究报告和目标设计3文献研究4相关理论研究5目标设计6现状分析研讨 现状调研阶段提交方案设计和调研报告7调研方案设计8暑期实地调研(走访五十家乡镇企业、五十个贫困村、五十名基层人员)9专题研究阶段调研总结会提交专题设计和研究报告及完成全部走访调查10学期间调研设计11学期间实地走访(走访另五十家乡镇企业、五十个贫困村、五十名基层人员)12成果完善阶段调研研究成果研讨提交研究报告13完善课题研究,形成总体报告框架,整理调研文字、视频、音频资料14结题阶段撰写总体研究报告提交总报告15实践结题验收六、组织机构领导小组文云冬陈晓玥聂磊徐东兴李天亮徐业勤陈继勇李燕萍曾国安顾问简新华叶初升文建东杜莉潘敏邹薇范如国吴先明海峰黄敏学谢获宝刘传江王学军小组成员陈琦赵一君梁佳伟张文昭张宁川赵新宇张也祝腾枫胡欣昀侯松泽曾峰熊源莫凯马璇欧交兵王雨晨 七、附录(一)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正确地引导教育其健康成长,我们诚恳地邀请你参与此次的调查,请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感受如实填写。此次调查不记名,不会泄露你的个人信息,调查结果仅供学术研究,请放心填写。谢谢合作!年龄:性别:1、您在几岁时被留守?A、0-3B、4-7C、8-11D、12岁以上2、父母外出务工时和谁生活在一起?A、爷爷奶奶(外公外婆)B、其他亲戚C、自己D、其他人(请填写)3、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A、1-2年B、3-5年C、5年以上4、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在身边是否会抱怨他们?A、从不会B、偶尔会,但是可以理解他们C、抱怨,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5、父母外出务工,想不想他们?A、很想 B、偶尔想C、不想1、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A、一周一次B、一月一次C、一年一次D、很少7、父母多久回来一次?A、一月一次B、半年一次C、一年一次D、一年以上8、父母外出,你在家会感觉到?A、安全B、孤独寂寞C、被遗弃D、不如别人2、父母和你联系,谈的最多的是?A、学习情况B、吃穿住用等平日生活C、身体情况D、人生道理E、各方面都有10、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A、孤独,没人聊天B、生活没人照顾C、学习没人监督D、其他11、心里话最想和谁分享?A、父母 B、照顾自己的人C、朋友D、老师E、其他12、你觉得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A、很关心B、一般C、不关心(二)对贫困县财政状况调查问卷1.您的身份是A.在校学生B.社会工作人士2.您的家乡是否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A.是B.不是3.您的家乡人均月收入一般为多少A.大于2000元B.在1000到2000元之间C,在500到1000元之间D.小于500元4.家乡的主要产业为6、农业B.工业C.旅游业5.您认为依靠家乡的主要产业能否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A.一定能B.有可能C.不太可能D.一定不能6.您认为家乡经济不够发达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A.历史传统薄弱B.地理位置不利C.政策支持不够D.主导产业方向错误E.知识水平较低F.其他 7.您认为所在地区的政府发挥的作用如何A.真心实意为人民干实事但财政实力不足B.有心并且财政支持较为到位C.虽然财政收入不少,但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D.政府不上心,财政实力也不够8.您对政府所支持工程的认同度如何A.很同意B.一般C.很不同意9.您对家乡财政问题的预期如何A.较为悲观B.比较中立C.比较乐观10.您对家乡引进资本状况的满意度如何A.满意B.一般C.不满意11.您的家乡就业率如何A.较为乐观B.比较中性C.较为悲观12.您认为家乡脱贫致富的关键在于什么(多选)A.政策倾斜B.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C.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D.学习先进经验E.勤劳苦干F.其他对乡镇企业的调查为了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企业和对企业情况进行记录,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可以由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填写,或者由我们进行采访记录。问卷的主要问题内容如下:1.贵企业属于何种类型的企业A制造业B农牧业C工业D服务业E其他2.贵企业的目前规模如何A资产总额50万以下B资产总额50-200万C资产总额200万以上3.贵企业现阶段的收益状况如何 A整体盈利情况良好B收支基本持平C亏损4.企业资金的投入方向主要是A扩大企业原有生产规模B发展其他经营项目C不再进行投资5.若选择继续投资,投资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贵企业所在地区就业率如何A.较为乐观B.比较中性C.较为悲观7.您认为贵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是A.劳动力价格B.地理位置C.成本价格D.产品特色E.其他8.您认为贵企业所在地政府对贵企业的政策支持如何A.有相应政策并且执行较好B.有相应政策但由于资金等原因执行力不足C.没有相应政策但偶尔会有补助D.没有政策也没有其他类型的支持A.您认为贵企业现今的发展是否存在什么方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您认为贵企业还需要哪些方面的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