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2-04-22 11:41:16 发布

投资学习题参考答案21.doc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22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D3、D4、A5、A6、C二、判断题1、×2、√3、√4、√5、×6、×三、计算题解:在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形下,政府支出增加不会引致私人投资的挤出,此时在支出乘数的作用下,均衡收入增加量为10×[1/(1-0.5)]=20亿美元。随着收入的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为保持原来的利率水平不变,则须增加货币供给量,且货币供给量必须等于货币交易需求增加量,故应增加的货币量0.5×20=10亿美元。四、简答题1、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公共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因此,财政支出除用于满足国防、行政、教育的必需外,应优先用于社会保障、农业补贴等维护社会公平的支出。财政投资的基本功能在于弥补企业投资的不足。为此,财政投资应主要集中在企业和个人不愿投资和无力投资的领域。主要包括:(1)公共部门的投资。公共部门是生产公共商品(Publicgoods)的部门。公共部门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其产品消费非竞争性,A对该部门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干扰B对同一物品的消费;二是其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部门得到好处。纯粹的公共部门是很少的。国防是公共商品的明显例子。至于公众服务、中小学教育、道路和公路,也具有某些公共商品的性质,但可以定价收费,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准公共商品,可以鼓励企业投资。(2)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部门的投资。所谓自然垄断部门是指这些部门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可以随其产量的增加而降低,由一个供给者能比两者或更多的供给者以更低的价格服务于市场,如铁路和大型水利工程等。(3)具有明显外部效益的部门,如环保工程等。对于企业和居民个人愿意和有能力投资经营的领域,政府应尽快退出来;对于企业和企业目前还不愿意和无力投资经营的领域,政府应优先非财政手段促进居民和企业投资;其次应考虑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由企业在政府监管下特许经营;再次应考虑通过税收和财政贴息手段,促进企业和居民投资;复次应考虑通过参股,促进企业和居民投资;最后才是政府直接投资。政府直接投资后,还应优先考虑将资产建成后转让出去,由企业经营,只有在企业不愿或无力经营时,才由政府直接经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政府投资的压力,发挥政府弥补市场失效的作用。2、答:西方国家的金融调节手段主要有: (1)法定准备率。调整法定准备率是西方国家重要的金融调节手段之一。所谓法定准备率,是商业银行按法律规定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占其所吸收存款的比率。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是有限的,其放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吸收存款。为了应付存款人随时提取存款,商业银行不能把吸收来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而必须保留一定的准备金。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时,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交存中央银行的数量就扩大,本身运用的部分就减少;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率时,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交存中央银行的数量就减少,本身运用的部分就扩大。(2)贴现率。这里所说的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率或再贴现率。向中央银行借款和以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贴现,是商业银行取得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率或再贴现率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因此,贴现率的高低将引起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数量。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促进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这样,商业银行可以扩大对企业的贷款,由此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利息降低,从而可以促进企业投资,增加总需求。相反,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限制或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这样会迫使商业银行收缩放款。放款的收缩减少了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水平,阻碍企业投资,从而减少总需求。(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息率,以影响企业投资。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央行通过公开市场购进政府债券,货币供应量增加,利息率水平下降,促进企业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水平上升,抑制企业投资,减少总需求。3、答:(1)托宾的Q理论。按照托宾的理论,在存在资本市场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会通过利率结构的变动而改变货币与真实资产的相对吸引力,从而使资产发生明显替代,最终导致投资以及收入的变化,即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为M—r—q—I—Y。式中M为货币供给;r为货币利率;q为真实资产的当期证券市场价格与当期重置成本的比率;I为真实性投资;Y为真实产出。当货币供给M增加引起货币利率r的下降,使公众的资产偏好转向证券市场,从而引起真实资产的市场价格上涨,即q值上升,从而会刺激真实投资I的增长,进而会带动Y的增加。 (2)非对称信息效应。非对称信息指的是资本市场上证券的供给者即发行人与购买者所掌握的信息充分程度不同,而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本市场上便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当货币供给量增多,股市价格上涨时,企业净值提高,这意味着贷款人实际拥有较多的担保品,股份公司违约逆向选择的概率降低,降低了贷款人的风险,从而鼓励对投资支出的融资贷款。同时,企业较高的净值意味着所有者在企业投资入较多的股本,而股本投入越多,所有者从事风险项目的意愿越低,也不会将公司的贷款投资于个人有利但不能增加公司利润的项目,从而就减少了道德风险。因此,股价上升,企业的净值提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减少,可以导致较高的投资支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非对称信息理论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是为M—股价—净值—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贷款—I—Y。(3)财富效应。最早提出财富效应理论的是莫迪尼亚。他认为,消费不同于消费支出,因为前者不包括花在耐用消费品上的支出。消费者会按时间均匀地安排他们的消费,因此,决定消费支出的不仅仅只是当前的收入,而是消费者毕生的资财,其中包括金融财富。当股价上升时,消费者的毕生财富增加了,消费支出也会随之增加。财富效应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M—股价—财富—毕业资财—消费—Y。(4)流动性效应。流动性效应理论认为,企业或居民持有何种资产会考虑流动性的要求。耐用消费品诸如汽车、住宅等不具有流动性,当发生财务困难而必须出售这些资产时,不可能性完全收回它们的价值;相反,金融资产如银行存款、股票或债券,可以很容易地按完全市场价值出售而收回现金。当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相比为数很多时,他们对财务困难的可能性的估计会很低,因而较为乐意去购买耐用消费品。因此,当股票价格上升时,金融资产的价值提高,发生财务困难的概率估计也很低,耐用消费品支出会增加。流动性效应理论的货币传导机制为M—股价—金融资产价值—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耐用消费品支出—Y。4、答: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的主要领域不同。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进行非市场经济部门的资源配置,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投资支出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部门,如国防、大江大河的治理;自然垄断性部门,如跨省际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等;具有明显外部效益的部门,如环境保护工程等。金融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基本职能是充当社会储蓄与投资间的中介。如果没有财政贴息,信贷投资客观上只能用于市场经济部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会优先用于预期收益高的部门。否则,如果信贷投资不能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回流,其资金的循环周转就会中止。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财政政策调节的主要领域是非市场经济部门;金融政策调节的主要领域是市场经济部门。 (2)调节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税收、财政支出、折旧、补贴和国债发行等,其中税收是以国家的行政权力为依据的,具有强制性;财政支出由国家决定其使用的限度和方向,可以直接反映国家的偏好;折旧方法和折旧率也是由国家规定并强制执行的;补贴、国债和财政支出一样,亦可直接反映国家的偏好。金融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存款准备率、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外汇操作、贷款限额等。金融政策工具对微观经济组织的作用都是间接的,不具有强制性,它们所直接影响的是市场利率和资本市场价格,其作用效果要通过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对市场利率和资本市场价格的反应来实现。(3)政策操作的难易程度不同。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和折旧政策一旦确定下来,通常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其稳定性,不可能在年度内频繁变动;财政支出和补贴虽然有一定的弹性,但是其总额受财政收入水平的制约,至于用于哪个部门和哪些具体项目通常是在项目上马之前或每年初确定的,此后也不能轻易变动。如果财政投资项目已经上马,中断财政资金的供应,就会迫使项目半途而废,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金融政策的操作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相机抉择,比之财政政策的操作灵活得多。(4)政策时滞不同。财政政策调整困难,但一旦调整变动,就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见效,政策时滞短。金融政策调整容易,但对真实投资的影响并不一定会很快反映出来、通常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甚至要在长达1年以上的时间内才能逐渐显露出来。(5)政策的效果不同。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在于调节投资结构,对投资总量的调节作用有限。政府增加投资总量,可能对非政府部门的投资产生排挤效应;政府减少投资,可能带动企业增加投资。金融政策主要调节投资的总量,对投资结构的调节作用有限。金融政策不可能调节非市场导向部门的投资。在市场经济部门,金融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动调节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投资流向,但如果利率过高,只有那些高收益和高风险的部门才能承受利率负担,由此可能产生劣等投资挤占优等投资的现象,如将投资从收益稳定但回收期较长的基础产业部门转向股市和房地产投机。正因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有如上差异,实践中财政政策主要用于对公共部门投资的调节,用于长期调节和对投资结构的调节;而金融政策则主要用于对非公共部门投资的调节,用于短期调节和对投资总量的调节。5、答:一是双紧搭配,即实行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这一搭配运用于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并已出现高位通货膨胀的情况。实行双紧政策时,财政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税收,抑制企业投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压缩财政投资规模,直接减少投资需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率、贴现率等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市场利率,抑制商业银行的投资信贷和企业对信贷投资的需求。二是双松搭配,即实行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金融政策。这种搭配运用于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并已出现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实行双松政策时,财政可以一方面通过降低税率,刺激企业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发行债券筹资,扩大财政投资。中央银行则相应放松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使货币供应量较大地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借以刺激投资回升。 三是松金融,紧财政,即在实行扩张性金融政策的同时,实行紧的财政政策。其运用的条件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其中社会总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但公共部门的投资需求已超过其储蓄供给能力。这种政策搭配将在扩张需求的同时,促进投资向市场经济部门的流动。四是松财政,紧金融,即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紧的金融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通常运用于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但财政投资不足的情况。这种政策搭配将在缩减需求的同时,促进投资向公共部门、基础产业部门和具有明显外部效应的部门转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在未来时期,我国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对比关系的经常性状态将是总需求不足。但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低,而且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之中。在总体态势处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条件下,不排除个别年度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出现,也不排除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的供给短缺。因此,每个具体年度应采取何种政策搭配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尤其是要将总量政策与结构性政策进行合理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