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思考题(答案版).doc 19页

  • 114.50 KB
  • 2022-04-22 11:41:37 发布

政经思考题(答案版).doc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政经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1.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自具有什么特征?各个阶段之间具有的关系?答: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系统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三个互相衔接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并存和斗争。第二阶段的特征:(1)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2)社会生产由国家统一地、有计划地组织;(3)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再存在;(4)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为尺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第三阶段的特征:(1)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2)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三个阶段是互相衔接、经常变化和改革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取得政治上的统治以后,将经历一个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过渡时期完成之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人类社会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类社会就进入成熟的共产主义阶段,这是共产主义第二阶段。2.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部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成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19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是重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进行反思,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教训进行总结的结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纠正了过去“超越阶段”的思想错误。(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理论的继承和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4.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状况迫切要求提高社会生产力;(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特殊要求,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第二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什么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答: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者通过生产资料形成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关系。这些关系得到社会承认和共同遵守,在国家和法律出现以后,则得到法律保护。所有权指把生产资料当做自己的专有物,排斥别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能。占有权指实际地或直接地掌握、控制、或管理生产资料,并对它施加实际的、物质的影响权能。支配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事实上或法律上决定如何安排、处置生产资料的权能;二是指安排和决定生产资料使用方向的权能。使用权指利用、改变或消费生产资料的权能。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并论证其必然性。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公有制是主体,国有经济是主导力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采取了多样化形式。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19 第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第二,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要求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第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怎样理解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答:(1)同一所有制可以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国有资产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2)采取多样化的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实质是国有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会失去或改变财产的法律所有权。(3)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资本组织形式而言有两种:一是国家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二是国家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4)就经营方式而言,对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主要采用国有独资和控股经营方式;属于竞争性领域又必须保留的国有企业,其产权主体应当多元化,由独资转化为股份公司,对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可以实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4.怎样全面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答:(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和影响上。(2)国有经济应当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要注重在整体分布的优化和经济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质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3)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发挥,不仅要通过国有独资形式企业的作用来实现,更应当通过大力发展由国有经济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来实现,使国有资本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4)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差别。(5)国有经济在经济领域某些方面的“退”,是为了某些方面更好的“进”。无论是“退”或“进”,都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都是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控制力的需要。5.什么是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什么农村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应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涵义、特点、优点、局限性及改革的政策方向)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的基础上,使生产经营的责、权、利相结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劳动者的收益同劳动成果直接挂钩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原因:(1)家庭承包经营是同农业生产的特点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分散性、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特点,更适合家庭经营的分散经营方式。(2)家庭承包经营适合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还比较落后,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管理水平也不高。这就决定了分散经营和独立操作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进一步发展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必须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和农户经营层次实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19 (1)必须长期坚持农村基本政策,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2)要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探索和实施土地使用流转制度。(3)乡镇企业和其他集体企业也要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并采用高效的经营方式。(4)要大力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5)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6)完善农村承包责任,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配套和完善必要的外部条件。包括国家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清除农产品流通的障碍,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等。6.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综合本章第10、11、12道思考题)答:在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1)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的发展。第一,个体经济增加经济总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活跃商品交换,发展各种服务,开展多种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第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累的重要源泉;第四,对就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的发展。第一,私营经济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掌握的资金,生产社会短缺的产品,组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第二,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拥有较多的资金,较强的技术,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尤其是沿海省份的一些私营企业,利用海外引进的较先进的技术,开发新型产品。第三,私营经济能够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使一些退休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继续施展所长,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外资经济是指由国外资本所有者在我国境内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我国必须允许和鼓励外资经济存在和健康发展。第一,它有利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我国的生产建设规模,有助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二,可以提供资金,特别是外汇资金,可以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第三,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第四,有利于我们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第五,有利于安排就业,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 1.什么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包括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答: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1)经济体制是一种生产关系,它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2)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不是它要表现的生产关系自身。经济体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方式;经济协调方式;经济管理方式;经济刺激方式;信息传输方式。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性的根本标准。一种经济体制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具体方面来判断:(1)经济增长;(2)经济效率;(3)经济的稳定性;(4)经济结构;(5)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好的经济体制应该是能够保证高的经济增长、高的经济效率、高的经济稳定性、合理优化的经济结构和公平的收入分配的经济体制。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调节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是其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的特征:(1)生产资料所有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其他各种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2)微观经济主体享有微观经济决策权,政府享有宏观经济决策权。(3)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关系等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经济资源的分配和流动由市场决定,计划调节仅在少数特殊领域存在,而且计划调节要受到法律等多方面的约束。(4)政府主要以经济管理方式管理国民经济。(5)经济刺激方式以经济利益刺激为主,非经济利益刺激起补充性作用。(6)信息传输方式以横向的信息传输为主。二是其作为有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原始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进行必要的调节的市场经济。三是其作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下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体制。(2)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以及其它非按劳分配方式并存。(3)社会主义的国家或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是为全体人民利益服务的。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1)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获得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愈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19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3.市场经济有哪些性质、功能和缺陷?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发挥哪些方面的经济职能?答:市场经济的性质:(1)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2)市场经济是自利经济;(3)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4)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5)市场经济是分工经济。市场经济的功能(1)自发促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自发促进提高生产效率(3)自发促进技术创新(4)自发促进积累的增长(5)自发促进产品供求结构的优化(6)自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7)自发促进经济增长市场经济的缺陷:(1)市场没有能力界定和有效保护产权;(2)市场没有能力形成和维护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3)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地解决垄断对竞争的限制;(4)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自然垄断行业的过度竞争问题;(5)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国外竞争者的竞争或者过度竞争;(6)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低效率问题;(7)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外部经济效应;(8)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公共物品的充分供应和利用问题;(9)市场在抑制交易成本上升方面存在局限;(10)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非市场品和有害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11)市场不能保证分配的公平;(12)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非理性行为;(13)市场不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14)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宏观经济失衡。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的经济职能具体包括:19 (1)界定与保护产权;(2)建立和维护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3)预防、限制或者消除垄断,促进市场竞争;(4)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保证其高效率;(5)限制国外竞争者的竞争或者过度竞争;(6)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尽量减轻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7)解决外部经济效应问题;(8)提供和鼓励提供公共物品,保证其充分供应和利用;(9)为降低交易成本创造外部条件;(10)禁止、消除或限制解决非市场品和有害物品的生产和消费;(11)促进机会公平和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12)防止和纠正非理性行为;(13)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14)防止和有效解决宏观经济失衡或经济危机。第四章企业经济分析1.什么是企业制度?试述企业制度的演变。答: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是以产权为基础的,三者分别构成企业制度的不同层次。企业制度的演变:(1)从产权制度来看,企业制度的变革是从古典的业主制企业发展到合伙企业再到现代的公司制企业。(2)从组织结构来看,企业制度的变革是从手工工场开始的,经历了传统的工厂制度再演进位如今多单位、多职能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产权清晰:指出资者与作为法人的企业之间产权关系清晰。(2)权责明确: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3)政企分开:政企之间体现为法律关系,而不是条块分割的行政隶属关系。(4)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3.什么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规范企业不同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达成相互制衡格局的有关制度安排。它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和监事会四个部分组成。4.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有哪些特点?答:企业经营机制是指19 约束和激励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它包括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有三个特点:一是企业动力的行政化。国家对企业统收统支和统一的工资标准,造成两个“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的经济行为不是靠自身追求经济利益而焕发出来的内在动力,而是靠外部行政机构的推动力。二是企业决策的行政化。企业不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而是政府行政指令的被动执行者。三是企业约束的行政化。企业没有自主权,也不自负盈亏,预算约束是软性的。企业受计划指令、行政评价偏好的影响,片面追求产值、速度,而忽视经济利益,出现普遍的“投资饥渴”和数量“扩张冲动”,造成宏观上的资源浪费。5.什么是股份制?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有什么特点?采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有什么意义?答:股份制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建立股份公司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经营制度。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等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股份制特点可归结为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既相分离又相统一,筹资面广,股东按股份获取收益和承担相应风险等特点。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的意义:(1)有利于国有资本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职责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和国有资本的运作效率(2)有利于筹集社会资金,特别是有发展前途、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和部门对投资有更大的吸引力,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第五章居民收入分配1.什么是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资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是多种收入形式并存的格局?答:劳动收入是指居民凭借其为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非劳动收入是指居民不是凭借劳动,而是凭借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和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转移性收入。资产收入是指居民通过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货币形式与非货币形式的资产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一个经济单位向另一个经济单位单方面地无偿地提供的收入。原因:存在何种收入形式,取决于存在何种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何种收入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社会生产力是逐步发展的,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除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之外,任何其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都不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才会成为社会唯一的所有制形式。19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个阶段以前,在社会主义长期存在不同的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会长期存在,因此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存在以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为主,同时并存着其他多种收入分配制度,因此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存在以劳动收入为主,同时并存着其他收入形式的多种收入并存的格局。2.什么是按劳分配(含义与性质)?答:按劳分配是指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一种最公平、最合理、最进步的分配制度。因为只有它消除了利用劳动以外的手段剥削他人劳动的现象,只有在按劳分配制度下,人们才能依靠增加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量而获取更多的收入,因为按劳分配的规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劳分配虽然不能使人们实现经济上的完全平等,但是它所反映的是劳动者之间平等交换其劳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按需分配之前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经济权利的平等。3.为什么政府要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秉持什么原则?政府可以运用哪些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答: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必要性:(1)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求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2)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需要调节居民收入差距;(3)市场力量和第三种力量的局限性要求政府积极调节居民收入差距;(4)政府具有作为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依靠力量的能力。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则:(1)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是双重的,既要促进居民之间在经济上的平等,又要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2)兼顾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3)以相对平等为平等的度;(4)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可以运用的手段:(1)对居民收入征税;(2)对居民财产征税;(3)征收商品税;(4)政府向居民提供教育服务;(5)发展社会保险;(6)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7)制定和实施反就业歧视和反工资歧视的法律;(8)实行逆向的工资级差制度;(9)最低工资制度;(10)调整某些商品的价格;(11)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制度。4.试析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特点及其成因。答: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1)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3)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4)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5)不同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19 (6)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7)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特点:(1)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3)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4)各省份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超过不同省份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5)沿海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内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6)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般越大(7)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偏大,垄断性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偏高(8)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大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9)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与非集体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之势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1)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2)就业制度的变革(3)公有制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4)租金非均衡分布的马太效应(5)资产分布的不平衡(6)部门之间的非公平交易(7)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程度的差异(8)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经济开放的非均衡性(9)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5.你认为中国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应该采取什么政策?答:(1)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重点不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度,而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性质,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当前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2)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应该成为合法收入调节的主要目标。(3)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法治建设结合起来。将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纳入法治化轨道。(4)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管制制度、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重要条件。(5)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经济增长相协调。在发展中、在所有人的收入都市能增长的条件下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是唯一现实的选择。(6)相机选择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手段。在目前,政府除应对非法收入采取没收政策外,应采取的主要手段:一是实行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收入转移政策;二是向居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三是加快建立新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同时逐步建立财产税制度,建立起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手段体系。(7)鼓励第三种力量参与收入调节,为其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19 第六章居民消费活动分析1.试述居民消费的地位和作用。答:居民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点和新的起点。(1)消费与生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满足消费需求既是生产的出发点,也是生产的目的;第二,满足消费需求能促进劳动力素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消费与交换也是密切联系的,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或纽带。在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条件下,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领域(3)消费与分配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第一,生产要素的分配影响消费,消费一制约生产要素的分配。第二,国民收入的分配也是与消费密切联系的。第三.消费基金的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也直接受消费的制约从消费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来看,它与其他环节的联系十分密切,它对生产、分配、交换都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运行中,消费既是生产过程的终点,也是下一个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居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起着引导生产发展、经济循环的先导作用。满足消费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只有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衡量一个经济是否良性循环,最终要看是否合理解决了人们的消费问题,要看消费与社会再生产的其他环节是否协调,要看在处理各种比例关系中是否把消费放在了应有的地位。2.什么是消费结构?它可划分为哪些类型?答: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把消费不同的商品或劳务所构成的货币性支出的比例关系,称为消费结构。根据分析视角的不同,消费结构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按满足人们需求的不同层次来分类,可以把消费结构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2)按人们实际消费支出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可以把消费结构分为吃、穿、住、用、行、乐等。(3)按照消费品本身存在的形式,消费结构有可以分为有形消费和无形消费。(4)消费结构还可以从微观、宏观的角度去考察,分为微观消费结构和宏观消费结构。3.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什么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会引起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答: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有:(1)生产力发展水平。(2)需求结构。(3)产业结构。(4)居民收入水平。(5)价格水平。(6)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变动。(7)消费观念和心理的变化。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会引起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是:19 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从收入水平、收入波动、收入差距、预期收入四个方面影响消费需求。居民的消费总是与可支配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化。收入的波动会降低人们的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差距过大会对居民消费需求带来不利影响。预期收入会导致居民消费倾向的同步变化。总的来说,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直接决定着消费结构的最终形成及变化。一般来讲,收入水平越低,消费结构中吃的部分占得比重越大;收入水平越高,消费结构中吃的部分占的比重越小。不同的收入水平决定着不同的消费结构,进而产生多层次的消费结构。4.什么是恩格尔定律?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是什么?答:恩格尔定律是指“食物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与家庭收入(或衡量家庭总资源的某种其他尺度)成反比。”即一个家庭收入越多,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小,收入越少,比例就越大。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是:(1)人们必须在满足生存资料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满足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需求,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2)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消费结构将由雷同的,单一的消费结构向多层次,多元化转变。(3)从消费支出安排的性质来看,消费结构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5.居民消费行为存在哪些一般特征?答:(1)多层次性特征明显。(2)居民的消费欲望不断延伸,需求层次不断上生,呈现出阶段性消费的特点。(3)消费行为的市场化、社会化不断增强。(4)消费行为的理性化。(5)居民消费的时间观念不断增强。(6)居民消费行为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特征。(7)消费行为主权化。消费者在一个成熟和完善的市场中常占据主导地位。第七章国民生产活动水平的衡量1.什么是社会总产值、社会最终产值、社会净产值(国民收入)?它们各自具有哪些作用和缺陷?三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答:社会总产值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的价值量的总和。社会最终产值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可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价值之和。社会净产值是社会净产值或者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之和。它们各自的作用和缺陷是:(1)社会总产值反映社会产品周转的总规模、总水平;反映和分析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技术和经济联系;为其他指标提供计算和分析的基础。缺陷是19 衡量范围过于狭窄;包含着重复计算和夸大成分,受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受经济组织形式变化影响很大;不能真实反映不同时期物质生产的增长情况;不能准确正确地反映经济效益;不能反映物质产品生产是否符合社会需要。(2)社会最终产值具有最终而又完整的物质内容;社会最终产值受外来因素干扰少;便于进行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生产单位之间生产成果的比较,也便于进行国际比较;能更好分析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缺陷是衡量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反映物质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社会最终产值包括折旧,是社会最终产值可能被高估低估。(3)社会净产值能真实反映一定时期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的新创造的生产成果;其增长速度能准确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运用此指标能准确反映经济效益;能采用MPS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更准确的比较;运用社会净产值指标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和分析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缺陷是衡量范围过于狭窄;社会净产值也不能反映物质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组成一个衡量国民生产活动总水平的指标体系。数量关系:社会总产值>社会最终产值>社会净产值(国民收入)2.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答: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按照国民原则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出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之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国土原则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之和。国民生产净值是指按照国民原则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出来的不包括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之和。国内生产净值是指按照国土原则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范围之内的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出来的不包括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数量关系: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本国国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外国国民在该国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净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3.MPS中的总量指标体系与SNA中的总量指标体系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答:二者的共同点:①两者都旨在反映国民生产水平。②两者都可以运用生产法进行统计,也可以运用支出法(使用法)和收入法进行统计,同一指标按照不同方法统计出来的数值应该是相等的。③两者都只能反映产出水平,而没有反映过的产出所耗费的代价,也不能准确的反映居民福利的真实变化。二者的区别:①理论依据不同。MPS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在生产理论,SNA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是西方经济学,尤其是以要素价值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和凯恩斯理论为基础。②衡量范围不同。MPS的衡量范围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被排除在统计范围之外。③两者所反映的福利水平存在着差异。19 ④基于衡量范围的饿差异,两套指标体系的量存在着差别,无法进行直接比较。 第八章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1.什么是国民经济的总量失衡?它有哪两种基本类型?各自的表现是什么?答:国民经济的总量失衡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相等)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的总供求失衡。两种类型:一是总需求不足(或总供给过剩)型的总量失衡。其表现是:一般物价水平会以较大幅度下降,出现普遍的商品过剩。二是总需求过度(或者总供给不足)型的总量失衡。其表现是:一般物价水平会以较大幅度上涨,商品的供应十分紧张。2.为什么发生了总量失衡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进行调节?政府可以运用哪些种类的经济政策进行调节?如何运用这些政策手段进行调节?答: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和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国民经济总量失衡会导致国民经济不能正常运行,影响甚至危害经济增长,所以应该迅速予以消除。而市场本身的力量(自动调节机制)并不能够保证及时地解决总量失衡问题,因此就产生了政府调节总供求关系、解决总量失衡问题的必要性。政府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工具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汇率政策、外贸政策以及外资政策。(1)货币政策:出现总需求不足型经济失衡时,政府当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政府应采取降低再贴现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在公开的市场上大量购进合格的有价证券的政策,以增加货币供给量;出现总需求过度型总量失衡时,政府当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即政府应采取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在公开的市场上大量卖出合格的有价证券的政策,以减少货币供给量。(2)财政政策:出现总需求不足型经济失衡时,政府当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需求的增长。具体政策包括:减税、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对消费倾向高的居民和投资愿望强的企业的转移支出等,力求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出现总需求过度型总量失衡时,政府当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抑制需求的增长。具体政策包括:增税、减少财政支出等。(3)投资政策:出现总需求不足型经济失衡时,政府当实施刺激投资需求的投资政策,包括实行投资优惠政策,以刺激投资者进行投资;出现总需求过度型总量失衡时,政府当实施抑制投资需求的投资政策,包括实行投资管制政策、增加投资税费政策等。(4)汇率政策:出现总需求不足型经济失衡时,政府可实行降低本币汇率的政策来增加出口需求;出现总需求过度型总量失衡时,政府可实行提高本币汇率的政策来减少出口需求,增加国内市场供给。(5)外贸政策:出现总需求不足型经济失衡时,政府应实行刺激出口的外贸政策,包括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实行优惠的出口信贷政策等手段,同时采取抑制进口的政策;出现总需求过度型总量失衡时,政府应实行刺激进口的外贸政策,包括降低进口关税、放宽进口审批条件、减少进口管制等手段,同时采取减少出口的政策。(6)外资政策:出现总需求不足型经济失衡时,政府应实行鼓励外资流入的政策,其中特别要鼓励直接投资,具体政策工具包括放宽对外资的投资限制、对外资给予政策优惠等;出现总需求过度型总量失衡时,政府应实行限制外资流入的政策,具体政策工具包括对外资投资领域的限制、严格外资投资管制、增加税费等。19 出现了总量失衡,政府可以采取以上多种政策调节总供求关系,政府应当及时对总量失衡作出反应,及时采取调节政策,并且力度要适当,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恢复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第九章产业结构与结构平衡1.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答:产业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称部门结构。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1)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2)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与第三次产业;(3)基础设施部门和非基础设施部门;(4)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5)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重工业与轻工业等);(6)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个大项)。2.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什么?答:(1)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次产业结构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上升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经历了从低到高再转而下降得过程。(2)物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非物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产业部门从以物资生产部门为主逐步转到以非物资生产部门为主。(3)劳动型密集产业所占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先升后降,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4)从工业内部实际的演变过程来看,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呈长期上升之势,而轻工业所占比重则呈下降趋势;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呈长期上升趋势,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所占比重则呈下降趋势;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关系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原材料工业发展为重心,第二阶段以加工工业发展为重心。3.中国国民经济中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出现结构失衡?中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调节政策?答:中国国民经济中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与第三次产业之间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发展长期滞后;(2)基础设施产业部门的发展长期滞后;(3)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长期失调;(4)工业内部的结构失衡中国国民经济中出现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1)投资结构不合理;(2)价格体系不合理;(3)所有制分割、部门分割和地区分割严重阻碍了经济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4)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5)各产业部门技术、经济特点的影响。中国政府应当采取的调节政策:(1)调节投资结构。具体包括:一是调整政府投资结构;二是实行投资激励政策;三是放松投资管制政策(2)理顺价格体系。重点是建立同意开放、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取消不必要的价格管制;对垄断部门商品价格进行调节或管制。19 (3)消除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分割状态;(4)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将实现结构平衡作为其重要内容;(5)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对投资结构进行长期性的引导和协调;(6)实现总量平衡。预防出现总量失衡,迅速采取措施应对总量失衡。第十章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是什么?答:二元经济结构指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和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并存的状况。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演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这些国家经济成长所面临的落后的经济技术基础和巨大的外部压力决定的,具有必然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表现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二元经济在经济成长的一定阶段上和一定限度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是有助于经济发展的。(1)现代部门作为一种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以及高效率的典范,随着它的建立与发展,将有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推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2)现代部门劳动者的较高工资收入将吸引传统部门的劳动者,促使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有利于加速现代部门发展。(3)现代部门将以自己创造的新的技术直接提供给传统部门,同时,通过政府将现代部门创造的一部分收益以转移支付的方式转移给传统部门用于增加投资,有利于推动传统部门的发展和现代部门的演进。二元经济的长期存在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在推行以牺牲传统部门发展为代价积累现代部门所需资金的赶超战略而导致二元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时,其消极影响就会愈加明显和严重。(1)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是一条客观规律,农业的过分落后会限制现代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如果传统农业部门同现代工业部门在技术和效率上过分悬殊发展,势必造成传统部门越来越用附加值低的大量农产品交换现代工业部门附加值高的少量工业品的趋势,这将削弱农业的积累能力,限制农业发展。(3)如果二元经济差异过大,不同部门劳动者收入差别扩大,会导致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过度转移,势必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因生产要素过度流失而进一步萎缩;二是给城市发展带来许多问题,产生“城市病”。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是:(1)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三,综合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第四,继续发展和提高乡镇经济,搞好小城乡规划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和流动,以提高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第五,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农村的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第六,进一步扩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农业资源转换,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2)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19 第一,根据城市需要,向城市工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社会服务行业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我国农村现代化必须走集约化道路,注重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第三,鼓励农民发展“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兼业经营;第四,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3)大力发展第三次产业,吸收农村劳动力。(4)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不失时机地推动实施城镇化战略,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2.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有什么重要意义?我国地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答: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意义重大:首先,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一方面各地区坚持微观的竞争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地区间坚持宏观比较优势原则,彼此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可以提高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意味着地区发展上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短期与长期、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内在统一,从而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际差异。从总体上,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东向西依次递减,而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则由东向西递减,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区际差异问题异常突出。二是地区产业同构。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存在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是产业同构,表现为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结构相似度高,缺乏有效的地区分工协作。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通过国家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去实现。综合地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应体现合理分工,发挥优势;适度倾斜,协调发展;统一规范,分区调控;分类指导,重点参与的战略方针。具体要从以下方面寻求出路:(1)加强地区之间经济分工协作。(2)加强地区内经济的综合发展。(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4)解决区际差异过大和产业同构问题,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无)第十二章经济增长与波动1.什么是经济增长?什么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提高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财富(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统计上通常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经济增长是其中应有之意。还意味着: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从传统的、散乱的、小生产企业转到现代的、规范的大公司。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第三,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第四,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9 第五,分配状况的改善。收入和财产的不平等程度趋于缓和,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第六,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化。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就此而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却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增长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人类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有经济增长;但有了经济增长不等于就会自动地导致人类发展。3.造成中国经济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答:造成我国经济波动的原因是:(1)资本投入的周期性波动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很低,对增长的贡献微弱(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支持。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应该由要素投入增长的波动来说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供给稳定增长,劳动力成为要素投入增长波动的发动因素可能性不大。因此,是资本投入波动影响了要素投入波动并最终引发了国民经济波动。(2)政治因素。主要包括集权与放权的循环往复、政策变动、政治生活等。(3)其他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存货变动,固定资产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及宏观经济政策也会使我国经济增长出现周期性波动。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途径是:(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3.)保持投资和消费的适度增长(4) 保持货币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调控机制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对外开放1.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要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对外经济开放能够带来哪些利益?又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答: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是开放经济,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能够给社会主义经济带来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因此,社会主义经纪应该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世界经济体系所具有的特征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实行对外经济开放的必要性。对外经济开放能够带来的利益:(1)通过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可以在国际分工中充分利用本国产品生产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获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2)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获得后发性利益。主要包括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制度发展方面的后发优势。(3)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可以获得国外资本,加快和增强本国的资本积累。(4)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经济资源,加快经济增长。(5)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会引入国际市场竞争,从而会促使国内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6)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外经济开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国际经济波动可能会造成或者加剧本国的经济波动(2)与国际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可能会造成本国经济对国际经济的依赖19 (3)开放国内市场内可能会引起或加剧本国的失业,增加经济资源的闲置,也可能限制民族经济的发展(4)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可能造成优质的生产要素流向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5)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可能会带来产业结构的畸形,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劣化2.什么是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作为对外经济开放战略,两者有何差别?选择对外经济开放战略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答:进口替代战略是指通过发展本国工业,以本国生产的制成品来替代进口的制成品,国民经济发展由国内市场需求推动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外经济开放战略。出口导向战略是指生产由国际市场需求决定,通过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由国际市场来推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外经济开放战略。作为对外经济开放战略,两者的差别在于:一是开放的领域不同。前者开放的领域是对进口替代部门发展有益的领域,后者开放的领域是对出口导向部门发展有益的领域。二是战略目的不同。前者旨在建立强大的进口替代部门,通过其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后者旨在建立强大的出口导向部门,通过其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选择对外经济开放战略应考虑的因素:一是一国政府或地方当局对对外开放经济的必要性的认识和行为;二是一国或地区经济体系的完整性;三是一国或地区的大小。在这些因素中,一国政府或地方当局对对外开放经济的必要性的认识和行为是最重要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