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50 KB
  • 2022-04-22 11:41:42 发布

教育学练习与参考答案.doc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练习与参考答案:一、填空1、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教育2、学记班级授课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师书本课堂4、杜威活动教学现代教育5、教育实践流6、本源7、《学记》《雄辩术原理》培根独立8、夸美纽斯1632《大教学论》9、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0、杜威实用主义11、教师书本课堂12、日本赫尔巴特13、马列主义教育原理1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15、凯洛夫16、源流17、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二、选择题1、C2、A3、B4、AB5、C6、B7、C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 四、问答题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学了教育学能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能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能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2、学习教育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是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3、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今在教师和学生中仍然有某些影响。因为,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掌握教育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和师范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曾然,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师德是灵魂;但要具备全面的完整的师德修养,掌握较渊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教育理论的学习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而且能增强识别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是非的鉴别力。特别在今天,各种教育思想纷至沓来,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就可能坠入云里雾中,不知所从。为此,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好教育学这们课程。一、名词解释 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二、填空1、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2、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3、社会发展功能人的发展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功能4、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创新性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开拓思想实践能力崇高理想5、基础地位启蒙作用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6、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思想品德三、选择题1、⑴2、⑵3、⑶4、⑵5、⑴6、⑴7、⑶8、⑵四、判断1、×2、√3、×4、√5、×6、√7、√8、√五、问答 1、答:历史上有三种教育起源观。⑴生物起源观。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此种观点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⑵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曾然,模仿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不单是模仿,人类的模仿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⑶劳动起源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等。2、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亦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也就是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亦即学校教育。因此,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3、答:现代教育是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如下:⑴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①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②从个体发展来说,使劳动者把学习现代科技理论与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生产加速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⑵民族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及平等性上。①教育走向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享受和利用。②教育逐渐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③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教育管理。⑶科学性。从内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①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②拥有现代科技手段,教育信息网络化。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相结合。⑷创新性。①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特别探索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在世界各国掀起高潮。②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教育不断逼近理想目标。③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4 、答:小学教育属于普通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发展奠定基础。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因此,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重要的启蒙作用。六、实例分析答: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带有法律规定性和强制性,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无权自愿放弃;家长、老师有责任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而不能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教师,怕孩子影响升学率而同意其退学,更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是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强制性,故应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转轨。一、解释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学校文化: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二、填空1、设施活动合格人才2、学制双轨学制单轨学制3、1902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4、设置目的调节手段与政府关系产出5、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学生教师人或人际关系学校物质环境学校中的规范6、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7、思想品德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三、选择1、②2、③3、①4、①5、③6、③四、判断1、√2、√3、╳4、√5、╳五、问答 1、一所学校应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怎样理解学校的公益性?答: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学校公益性具体表现为: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②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③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2、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答: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3、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答: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①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④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4、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5、为什么说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答:可从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来说明这一问题。①如果儿童的社会交往是在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则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同什么人来往,参加何种群体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时这种交往由于彼此年龄相仿,又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感情纽带较牢固,一般不易摆脱,对其成长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既不应一概否定,又不能任其自由存在和发展,而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择友和发展朋友交往。②由于社会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健康发展,就应当在大力宣传先进道德的同时优化社会环境,消除一切没落道德的残余,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③ 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对成长中的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在发挥社会文化的教育作用的同时,社会应当干预儿童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综上所述,为了是教育保持一致性,整个社会都要负起教育的责任,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呢?①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对家庭的指导并不单纯是提要求、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应注意与成绩不良学生家长的联系。②学校应主动了解、研究社会,把与社会教育的互相配合和支持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应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问题,并有专人与校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学校可邀请校外教育组织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学校研究教育工作的重要会议。校外的社会教育组织也应有专人与学校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向学校汇报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一、名词解释: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二、填空题:1、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2、英国教育家洛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3、儿童发展观发展主体的地位环境条件教育情况4、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5、生理发展心理发展6、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7、要尊重儿童的感受要尊重儿童的选择要鼓励学生的创造8、自身的发展三、选择题:1、②2、③3、③4、④5、④6、②四、判断:1、√2、√3、√4、√5、√6、√7、╳8、╳9、╳10、╳11、╳ 12、√13、√五、简答1、⑴遗传决定论。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⑵环境决定论。包括“教育万能”和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所提出的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⑶辐合论。认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决定因素两种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2、综合考察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⑴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为基础的;⑵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⑶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⑷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儿童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的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儿童的发展是其心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3、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⑴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⑵ 不平衡性。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⑶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⑷个体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点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⑸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4、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他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表现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因为它考虑并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等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所以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5、由于在不同情况下,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不同,具体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变化,为此,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⑴要尊重儿童的选择;⑵要尊重儿童的感受。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六、实例分析 1、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2 、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一、解释概念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以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二、填空1、社会实践活动2、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通过教育者传播文化知识以培养人通过传播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3、学校是进行人类文化的教师则是进行人类文化的4、培养人与传授文化知识比较5、素质6、国民基础素质各种专业职业7、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 身心和心理素质8、基础关键9、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10、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职业道德素质11、基本要求12、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13、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14、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教师中心论教育要把儿童当作太阳儿童中心论15、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答教学相长16、尊敬信赖关心热爱17、爱生尊师主导作用18、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三、判断:1、√2、√3、╳4、╳5、╳6、√7、√8、╳9、√10、√四、选择题1、①②③2、①③3、①②③④4、④5、③ 6、①②③④五、简答1、怎样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答:①具有复杂性,它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和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②具有创造性,为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对知识的加工、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更新知识的融进和对教育对象经常变化的适应,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活动;③具有示范性;它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极其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特点和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④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特别是劳动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体现的。2、试简述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答: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从宏观上讲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从微观上讲,文化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它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素质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要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学校良好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③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六、实例分析一位小学自然课老师给学生讲“磁铁”之前演示了一个“魔术”,一盆水中浮着一只“鸭子”(标本)。老师手中拿着一块馒头嬉逗“鸭子”。而标本鸭子果然盯着馒头转。学生很惊奇。老师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很高兴地回答:“想”。于是教师从“鸭子”的嘴里取出一块磁铁,又从馒头内拿出一根铁钉,开始讲“磁铁”。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听讲、思考、探索,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对此,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答:这一实例体现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尽力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特点,对讲授的知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加工,演示有趣的“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创造性劳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人的全面发展: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二、填空1、现代化建设生产劳动德智体2、提高民族素质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教育主体设定质量标准规格要求4、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核心出发点归宿5、社会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相互教育目的6、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7、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8、其他各科教学9、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10、提升智慧水平11、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12、课外活动社会实践13、组成部分审美化14、稳定发展要求本性发展无外在15、社会生产力极其决定的分工状况社会关系教育16、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政治方向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三、选择题1、C2、C3、A4、D5、C6、C7、C8、B9、A四、判断:1、√2、√3、╳4、╳5、√五、简答题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答: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自己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一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一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人才的哪些素质?答: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力;⑶开放思维;⑷崇高理想。一、名词解释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3、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二、填空1、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知识和技能身心思想品德2、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3、核心决定性基本途径中心4、特殊5、班课时年龄知识水平单一课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6、异质小组小组合作性活动目标达成教学组织形式7、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8、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课时教学教学进程中心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9、教学大纲研究教科书教科书参考资料 三、选择1、B2、C3、B4、B5、C6、A7、B8、A9、C10、B11、D12、C四、简答1、为什么说教学活动的本质是特殊认识活动?答:⑴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⑵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⑶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⑷教学认识是教育性认识。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哪些形式?答;分层教学(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4、教师运用讲授法应注意什么?答:⑴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⑵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⑶讲究语言艺术;⑷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5、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日期和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6、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一、填空1、目标内容结构2、垂直水平3、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4、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评价课程的实施 5、学科课活动课综合课6、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7、主题任务评价标准8、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9、宏观的课程设计中观的课程设计微观的课程设计10、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11、教学计划教学12、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课程是经验13、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或编制哲学心理学14、课程设计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15、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16、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17、杜威规范具体化二、名词解释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三、判断1、√2、×3、√4、√5、×6、√7、√8、√9、×10、×11、×12、×13、×14、√15、×四、单项选择1、B2、C3、A4、B5、B6、C7、D8、C9、A10、A11、B12、C13、C14、B15、A五、多项选择:1、ABD2、ABC3、BCD4、BCD5、ACD六、简答1、历史上有三种重要的课程观;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2、①课程计划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②它在课程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纵向结构中最宏观的安排,又是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3、决定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③分科与综合的关系;④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4、①课程改革应有自己的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② 当前课程改革应进行两个方面的“基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任务,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教育和课程提出的要求,是课程必须完成的使命。5、①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②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③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七、问答1、⑴存在弊端:①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课程模式,只是课程结构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形态。它的作用和功能是有限和有条件的。1992年国家颁发了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活动课,这表明从学科课程不同结构的转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人们却异口同声要求提供活动课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②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局限。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是学科课程的统一天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接受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将大纲和教科书罗列的概念原理等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自主探索学习受到限制,这是当前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的最大弊端。⑵如何改革:①建立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②保证不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①知识和能力之间始终存在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 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都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之,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就无从谈起能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②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③教学中应处理好这一关系,使课程能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为达到此任务,必须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课程应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八、实例分析⑴危害性:①只顾经济利益,必定会严重降低教材的质量。②把教材等同于一般商品,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编写、审查、出版、发行抱成一团,会偏离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定的初衷,离开了统一性的基础。③国家教育经费极为紧缺,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和发展急需财力支持,真正进行教材编写的机构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下就会没有收益。⑵措施:①加强统一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多样化。②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与认定。③对中小学教材实行专卖,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教育部门与教材研究、编写、审查部门与出版、印刷、发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割。④加强教材改革的机制、队伍建设,沿法制化轨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