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50 KB
  • 2022-04-22 11:30:23 发布

2006秋毛邓三习题精选(可以参考部分问题的答案).doc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1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与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5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7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1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13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5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16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0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24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6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8第十二章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28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9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与依靠力量3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习题精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一、单项选择题1.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有(C)A.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A)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把马克思主义同外国经验相结合C.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D.坚持调查研究和走群众路线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B)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D.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4.中国共产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D)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D.中共七大5.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称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C)A.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B.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C.邓小平是其主要创立者 D.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6.中共十六大新确立并写入党章的,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D)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相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理”重要思想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A)A.与时俱进B.改革开放C.执政为民D.四项基本原则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B)A.与时俱进B.党的先进性C.经济建设为中心C.执政兴国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D)A.党的先进性B.党的领导C.执政兴国D.执政为民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C)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多项选择题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是(A、C、D)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毛泽东个人的思想C.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A、C、D)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C.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D.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3.中国共产党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B、C)A.投降主义B.经验主义C.教条主义D.冒险主义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A、C、D)A.实事求是B.阶级分析C.群众路线D.独立自主5.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从而达到成熟的主要著作是(A、C、D)A.《〈共产党人〉发刊词》B.《论十大关系》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新民主主义论》6.邓小平在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时,指出(A、B、C、D)A.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B.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C.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D.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7.邓小平理论是一个(A、B、D)A.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B.开放的理论体系C.当今世界惟一科学的理论体系D.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8.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因为(B、D)A.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B.它们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是一致的C.它们具体的理论观点是一样的D.它们对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的认识是一样的9.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它(A、B、C、D)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C.对当今时代特点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D.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A、B、C、D)A.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B.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C.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1.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A、C、D)A.立党之本B.强国之路C.执政之基D.力量之源1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C、D)A.力量在坚持依靠群众B.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C.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D.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分析题1.试述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答案要点](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国家积贫积弱。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最后都失败了。正是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以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中国的先进分子迫切需要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2)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积累,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具体来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第一,时代条件。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或主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第三,20世纪初,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既提出了迫切的客观需求,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总之,既有必要,又有可能,所以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答案要点]邓小平理论与马克国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绝对不能丢的,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尽管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从本质上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首先,它们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它们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都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邓小平理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再次,在根本任务的认识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邓小平一贯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告诫全党:“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自己的发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既珍惜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又不断地有所创新和发展,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如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案要点](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2)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第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第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4.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答案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1)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2)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4)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5.以下是关于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的材料。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标,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摘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02-07材料2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材料3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1,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态度。(2)根据材料2,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态度。(3)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4)根据材料3,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答案要点] (1)材料1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认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2)材料2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是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是经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是不同的。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3)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4)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要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与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一、单项选择题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C)A.思想更开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B.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C.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D.排除姓“资”姓“社”抽象理论的争论和干扰3.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C)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D.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A.创新B.改革C.革命D.发展5.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B)A.制度创新B.理论创新C.科技创新D.文化创新6.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是(C)A.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B.改革、创新、发展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是看其是否有利于(B、C、D)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B、C、D)A.毛泽东在延安时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B.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C.它是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D.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C、D)A.体现时代性B.忠于实践性C.把握规律性D.富于创造性三、分析题1.试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答案要点](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靠实事求是;而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破除僵化或半僵化的思想状态。不打破思想僵化,不解放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2)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放新问题,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2.试述“三个有利于”标准及其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水平。”(2)“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的深化,是邓小平反复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得出的重要结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第一,扫清阻碍改革开放的种种“左”的思想和观念的障碍,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种种空想的界限,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二,突出了“有利于”,突出了以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价值问题。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3)“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中共十六大报告是如何论述“创新”的。[答案要点](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3)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A.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C.革命的前途不同D.革命的对象不同2.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B)A.《〈共产党人〉发刊词》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D)A.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C.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D.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C)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D.保护民族工商业5.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B)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农民所有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A)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D.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8.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C)A.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C.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D.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9.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A)A.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B.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C.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D.全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二、多项选择题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C)A.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矛盾D.农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2.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A、C)A.无产阶级B.农民阶级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D.城市小资产阶级3.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们基本特点是(A、B、C、D)A.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B.它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C.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D.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4.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A、B、C、D)A.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无产阶级不允许C.国民党统治集团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允许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决定其不能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5.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C、D)A.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B.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C.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D.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6.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是(A、B、C、D)A.无产阶级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B.在统一战线中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策C.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D.统一战线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7.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这些基本问题是(B、C、D)A.革命转变问题B.统一战略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党的建设问题8.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首次提出了党的优良作风是(A、B、C)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B.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C.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D.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9.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有(A、B、C、D)A.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敌人的强大C.人民军队的弱小 D.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的开展1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困难是(A、B、C、D)A.党的理论长时期准备不足B.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C.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者大量入党,使党处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D.共产国际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三、分析题1.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请回答:(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2)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答案要点](1)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2)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2.1944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策的问题时指出;“任何地方的共产党必须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与全然不同的事物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观察、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共产主义方法,同我们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加以区别。”“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现在的社会革命的民主阶级;而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我们就不能将共产主义哲学正确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请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基本纲领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的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1)毛泽东科学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在一定历史阶级实际采用的现行政策的辩证关系。(2)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经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论者。(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4)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脚踏实地地实践这个纲领。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3.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的。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际,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系问题上的经验。[答案要点](1)中国资产阶级包括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设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上。(2)在大革命时期,党内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在后期,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妥协退让,统一战线最终破裂。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工农大众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武装斗争。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将民族资产阶级看成中国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革命遭受挫折。(3)1935年后,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党及时纠正了王明在抗战初期的右倾错误,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党领导人民同发动内战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展开了两种命运的决战,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综上所述,在同资产阶级的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在分裂时容易出现“左”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谓联合,一方面是指统一战线破裂时,要注意团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所谓斗争,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进行必要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在分裂时,同大资产阶级展开武装斗争。4.试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及其理论基础。[答案要点](1)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而主张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决议指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主义成分是应该注意到,但不是主要的标准。(2)“两个先锋队”的想法,首先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思想,是运用这一思想分析党的性质和使命得出的科学结论。“两个先锋队”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但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3)“两个先锋队”思想的提出,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影响和凝聚力。这样就能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共同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C)A.消灭富农经济B.限制富农经济C.保存富农经济D.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属于(C)A.新民主主义性质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C.半社会主义性质D.社会主义性质 3.1953年到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B)A.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B)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革命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议社会主义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5.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二、多项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经济成分有(A、B、C、D)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合作经济B.个体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A、B、C、D)A.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B.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C.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B、C)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国家帮助D.公私兼顾4.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使(A、B、C、D)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B.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C.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得到改变D.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前提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主要有(A、B、C)A.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实行和平赎买,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B.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C.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D.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赎买政策应始终坚持采取“四马分肥”三、分析题1.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答案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国家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中共中央根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而在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是因为:(1)中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 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也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主要依靠。(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土改后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有过几次大的较量,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引起这些矛盾的加剧,使党考虑加快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在城市采取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3)经过新中国诞生后头三年的实践,党已积累了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在农村建立的各种生产互助合作组织,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的最初步骤。在城市,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步骤。(4)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封锁禁运,在国际事务上采取敌对立场。这时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援助我国。这些对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有重要影响。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答案要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来的,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1)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但我国仍是一个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农业大国。只有加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国家建设发展与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当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之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客观上要求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土改革后,广大个体农民为避免重新两级分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存在着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手工业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也必须将个体和分散的农业、手工业引导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改造,而且也具备了这样做的条件。1953年时,我国不仅有必要全面开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也具备了这样做的条件。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政治保证。第二,国营经济的力量已经相对强大,并在迅速发展,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第三,积累了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的经验,也积累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经验。第四,从国际环境看,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军事上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的政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又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活力,并给予中国建设事业以援助,促使中国迅速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3.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巨变?[答案要点](1)从国家性质上说,是一次巨变,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政权覆灭了,代表人民的国家政权诞生了。这是中国从未有过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2)从社会性质上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主义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了,此后又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今后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从国家和民族方面说,它标志着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且已涉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从历史发展方向上说,完全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中国可以不经过资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5)从社会主义革命上说,已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改造道路,树立了一个新的典型,极大地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6)从中国共产党来说,不仅完成了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上述六个方面说,它无疑是20世纪中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二次伟大的历史巨变。4.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请评价上述观点。[答案要点]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D)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是姓“资”姓“社”的判标准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D)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C)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B.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发展生产力D.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4.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B)A.改革B.发展C.依法治国D.依德治国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A、B、C、D)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C.没有固定的模式D.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B.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D.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分析题1.试述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案要点](1)马克思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坚持党的先进性。(2)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关键在发展。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3)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4)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5)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2.如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案要点](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2)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3)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4)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B.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素质不高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主要矛盾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B、C、D)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B.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C.它是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是(A、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改革开放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有(A、B、C、D)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加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三、分析题1.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案要点]复杂事物中存在着众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在某一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串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因为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认清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2.试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说明搞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是当前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答案要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和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失时机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突出问题。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也是稳定的保证,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经济发展要有新的思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近几年来,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改革的深入、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员的相应调整和流动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搞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做好这项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3.试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答案要点]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三十年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坚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7)坚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8)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10)坚持加强和改善党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一、单项选择题1.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B)A.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B.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C.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D.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C)A.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B.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D.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3.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D)A.产品质量的竞争B.经济资源的竞争C.产品价格的竞争D.科技和人才的竞争4.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B)A.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B.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C.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D.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5.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C)A.四个现代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小康社会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力争比2000年(B)A.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B.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二、多项选择题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是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把(A、B、C、D)A.发展作为主题B.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C.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2.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它们是(B、C、D)A.工业B.农业C.能源和交通D.教育和科学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的有效形式,因为它有利于(A、B、C、D)A.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B.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增加效益C.克服农民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与社会化生产规模经营的矛盾D.解决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业比较利益低的矛盾4.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制定和实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这一现象告诉我们(A、B、C、D)A.科技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B.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C.在当代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已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作用D.我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5.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思想是(C、D)A.正确处理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B.切实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C.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协调D.把发展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实现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6.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完成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A、B、C、D)A.发展要有新思路B.改革要有新突破C.开放要有新局面D.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应包含(A、B、C、D)A.经济建设B.政治建设C.文化建设D.社会建设8.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B、C、D)A.科技含量高B.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D.环境污染少三、分析题1.试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阐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但它不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而是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一经渗透到生产力的各实体性要素中去,就会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先导和基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根据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增强国家和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传目标的必由之路。2.下面是有关农业发展的材料:材料1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年均发展速度达到6.7%,远远超出同期世界农业的平均发展水平。1991年以来,在世界粮食增产总量中,我国占32%;在世界肉类培养总量中,我国占80%以上。我国粮、油、棉、粮的产量1997年分别比1978年增长0.62倍、1.1倍、3.1倍、2.9倍。其中,粮产量年均增速达到2.7%,远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材料2据统计,改革2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与1978年相比,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34元上升到1997年的2090元,增加1956元,增长了近15培,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1%,比同期农业发展速度高出1.4相百分点。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的40000多万。材料3我国农业的总体水平仍很低,第一,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种为主。全国机耕面积占27%,机播面积占21%,机收面积只有12%,田间管理的机械化程度更低,12亿人口有7亿人在搞饭吃。第二,农业的科技含量低。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也就是说,农业增长主要还是靠劳动、资金投入。第三,农产品的商品率低。目前,我国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只有30%。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中,自给消费仍占30%以上。第四,农村经济结构比较简单滞后。农民基本上是卖原料,他们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不经过加工就出卖了。第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农民收入,1997年东部地区是2549元,西部地区是1286年,相差1倍多。少数地区农民富起来了,多数地区只是解决了温饱,还有4000多万农民温饱满问题没有解决。第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差。材料4尽管近年来来农业连续丰收,但农民的收入增幅却反而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因此,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46.4%降到1997年的43.3%,近年来国民经济中出现的工业品需求不旺、积压严重,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市场份额下降关系很大。请回答:(1)材料1、2说明了什么?(2)材料3说明我国农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3)根据材料4,说明当前启动农村市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作用。[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20年,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2)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就是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阶段;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农业转变的阶段;由单一经济结构向农工商综合发展转变的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的阶段;农民生活由温饱向比较富裕转变阶段;文化教育由比较落后向比较发达转变的阶段;地区发展由很不平衡向逐步缩小差距转变的阶段。(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不利于农民小康的实现和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潜力在农村。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则在于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购买力。3.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答案要点](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进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年份19891992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2GDP增长率4.114.210.59.68.87.87.18.07.58.07.8就业增长率1.831.010.901.301.261.171.070.981.300.980.90就业弹性系数0.4460.0710.0860.1350.1430.1500.1510.1230.1730.1230.115*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答案要点](1)从表中数据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的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长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D)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2.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这是因为(C)A.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4.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D)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B.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C.股份制企业职工按股分红收入D.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5.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取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C)A.联产计酬收入B.资金分红收入C.经营风险收入D.按劳分配收入二、多项选择题1.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的长处和优势在于(A、C、D)A.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比较好的环节中去B.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优化C.实行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D.对经济信号反应灵敏,使产需及时协调2.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B、C)A.计划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属性B.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C.计划和市场可以并存,具有互补性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A、B、C)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C.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D.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4.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C)A.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公有制企业的数目和职工人数在各个行业中占优势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D.国有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实行正确引导、管理和监督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A、B、C、D)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股份制企业中有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D.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公有成分6.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B、C、D)A.股份制B.股份合作制C.租赁、承包制D.国家独资经济7.近年来城乡大量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它的特征主要有(A、B、C、D)A.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B.是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有效形式C.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D.共同分配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8.个体生产经营的收入,按其性质来说是(B、C、D)A.按劳分配收入B.劳动所得C.包含有一定的资产收益D.包含有一定的经营收入三、分析题1.论述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答案要点]实践已经证明,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不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二者是统一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变化,体现竞争原则,又要努力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成果,解决了多年来争论不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此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的发展。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答案要点]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人们所结成的联系和关系。现实的生产总是在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和统一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的。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当它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它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说来比较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又存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必须要求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同它相适应,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建立以公有制为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一种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就是说,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又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试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答案要点]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消费资料的分配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的体现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是因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有效结合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必然多样化,这就决定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就不可避免地要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没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机制,就不可能进一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这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所以,坚持以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否认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营单位中,就存在着按劳分配和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来源,随着改革的深入,有多样化趋势。 4.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答案要点]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试述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的主要思想。[答案要点](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2)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4)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6.下面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材料: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772.4亿元,其中公有经济实现56676.2亿元,非公有经济实现18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380.6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1.9%和33.9%。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860.2亿元,集体成分1656.9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和2.2%,混合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比1996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1.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资料表明,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请根据材料回答:(1)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2)说明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3)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4)说明国有经济地位的变化。[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比重较大增长,因而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中。(3)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4)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控制力。7.下列数据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1997年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GDP增长率9.214.213.512.610.59.68.87.87.18.07.3物价上涨率3.46.414.724.117.18.32.8-0.8-1.40.40.7根据资料,请回答:(1)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以及国家的调控目标。(2)结合我国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答案要点](1)1997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19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呈现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市场调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因而需要由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单项选择题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A)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D)A.民主集中制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C.四项基本原则D.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B)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B.民主集中制原则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D.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C)A.共产党的一党制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5.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D)A.社会主义民主的论点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C.民主和法制的紧密联系D.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6.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B)A.法制建设有机统一起来B.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C.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统一起来D.社会稳定有机统一起来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段的专政,其原因在于(A、B、C、D)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C.它们的本质内容是一样的D.它们承担的历史任务是一样的2.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观点的有(A、B、D)A.民主是一个多义词,首先和主要的是指国家制度B.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C.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多元主义的D.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3.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A、B、C、D)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D.有利于调解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4.列宁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说(A、B、C、D)A.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B.在不同国家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其本质都是一样的C.社会主义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必然具有民族特色D.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5.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制度本质上是(C、D)A.防止国家政权侵犯人民自由的手段B.各阶级分掌统治权C.统治权力的内部职权分工D.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6.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A、B、C、D)A.参加国家政权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7.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既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使人民民主成为现实,又规范人民的民主行为,使(A、B、C、D)A.民主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不存在不受制约的民主和自由B.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C.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和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都是错误的D.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三、分析题1.试述必须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答案要点]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些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只有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民主总是同法制结合在一起的,什么样的民主就由什么样的法制来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的。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并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以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的统一,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有步骤有秩序地向前推进。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们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必将愈来愈充分地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2.试述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要内容[答案要点](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人权事业的发展。今天中国所焕发出的蓬勃活力,是我国人民拥有广泛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生动写照。(2)我们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但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我国有13亿人口,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努力,必须从这个环节入手,否则其他一切权利都无从谈起。(4)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把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统一起来加以推进。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D)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C.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别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发展教育和科学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3.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实现祖国统一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二、多项选择题1.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A、B、C、D)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反作用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为条件的,相互促进的C.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D.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A、B、C、D)A.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B.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C.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C、D)A.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B.必须以物质文明发展的需求为方向C.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4.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观点是(A、D)A.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B.市场经济本身要求提倡集体主义C.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已不现实,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D.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应当引导人们形成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5.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A、B、C、D)A.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B.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C.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D.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6.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当前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有(A、B、C、D)A.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B.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D.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及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三、分析题1.试述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答案要点]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我们党明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就是为了既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突出的地位。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不仅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且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丰富的创造力。 2.在当代中国应如何发展先进文化?[答案要点](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2)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4)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5)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3.如何正确理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答案要点](1)江泽民同志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科学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思想。(2)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4)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除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外,还有(A.B.C.D)A.诚信友爱B.充满活力C.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是(A.B.C.D)A.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C.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D.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3.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主要方面有(A.B.C.D)A.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B.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D.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二、简答题1.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4.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一、单项选择题1.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C)A.台、港、澳享有高度自治权B.中国坚持社会主义C.一个中国D.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2.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D)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B.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C.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D.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3.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C)A.我国建成小康社会B.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C.台湾人民D.台湾当局4.《反分裂国家法》的主题是(B)A.实现“一国两制”,统一祖国B.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C.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D.必要时采取非和平方式,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二、多项选择题1.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A、C、D)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D.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2.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后,对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享有自治权包括(B、C、D)A.独立的外交权B.行政管理权C.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D.立法权3.对台湾问题,正确的立场是(A、C、D)A.我国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B.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一样,都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C.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4.2005年3月,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意见,这主要是(A、B、C、D)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三、分析题1.论述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答案要点]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是由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个民族感情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美国等外国反华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企图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的险恶目的。因此,邓小平多次指出,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而且台湾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发展潜力有限;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巨大。两岸统一后,利用广阔的大陆市场空间,台湾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近20年来,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增强,祖国大陆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中国人民完全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分裂势力阻挠祖国和平统一的图谋必将遭到最终失败。2.试述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实施“一国两制”对台湾的四大好处。[答案要点]实施“一国两制”对台湾的四大好处是:(1)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2)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3)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4)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A.独立自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2.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B)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D.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D)A.领土争端B.民族矛盾C.宗教纷争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世界发展的趋势是(C)A.一极化B.两极格局C.多极化D.三足鼎立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则是(A、B、C、D)A.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B.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立足点2.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坚持的原则是(A、B、C、D)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善B.互不侵犯C.互不干涉内政D.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动可以概括为(A、C、D)A.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 B.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C.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D.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4.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有(A、B、C、D)A.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B.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C.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D.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三、分析题1.试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答案要点]所谓多极化是指多个具有强大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对国际局势发挥影响,并决定今后世界的走向。现今它包括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还包括预测中的第三世界某些国家集团和某些地位正在上升的地区大国。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欧洲联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欧洲联盟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正在亚太地区和世界扩大势力和影响。俄罗斯处于转轨之中,但仍不失为世界强国,在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影响和活动领域。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中国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将产生重要影响。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今后的发展和政策走向可以看出,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国家集团,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变动,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表明多极化世界日益为众多国家所认同。2.为什么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答案要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障碍。一些西方国家及其军事集团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到处干涉别国内政,甚至悍然武装入侵他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断干涉我国内政,企图阻碍我国发展。他们不喜欢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千方百计地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干涉我国内政,破坏我国领土完整,并妄图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分化”和“西化”。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斗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与依靠力量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由(A)A.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B.党的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C.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决定的D.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决定的2.中国共产党的惟一宗旨是(C)A.一心一意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领导全国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D)A.坚持全心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B.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C.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D.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4.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D)A.全心全意人为民服务B.贯彻民主集中原则C.发扬党内民主D.坚持从严治党二、多项选择题1.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党现在(A、B、C、D)A.面临执政的考验B.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C.面临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D.面临和平演变的考验2.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B、D)A.理论联系实际B.密切联系群众C.为人民服务D.批评与自我批评3.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始终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A、B、C)A.工人B.农民C.知识分子D.私营企业主三、分析题1.试述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要求。[答案要点]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即“四个一定要”;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1)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2)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3)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4)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2.试述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六项具体任务。[答案要点]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六项具体任务:(1)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3)坚持和健全民主的集中体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4)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力的领导层。(5)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6)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3.试分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答案要点]加强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义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