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6.50 KB
  • 2022-04-22 11:37:38 发布

2012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及课后习题答案.doc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一、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2、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资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4、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5、生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6、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二、效用最大化7、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动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8、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9、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10、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三、劳动力市场11、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12、通过居民户与企业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13、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14、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15、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16、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17、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19、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20、规范研究方法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1、规范研究方法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使互惠交换不能实现。主要障碍有: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22、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参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23、由于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故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24、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ES(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25、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表示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表示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4)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5)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26、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变动趋势: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率下降。(原因:①入学率提高;②经济结构升级;③各部门对高学历者的需求;④高学历高工资等)2)女性劳动率呈上升趋势。(原因:①对女性教育水平提高;②制度劳动时间缩短;③人中出生率下降对家务劳动的全面影响;④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全面影响等)3)老人的口劳参率下降。(原因:收入保障制度及养老保险的完善和推广)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率保持高位水平。 27、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28、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男性成年人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间的流动,被称为一级劳动力;相对的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的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二级劳动力。29、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30、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二、劳动力需求:31、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32、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这是我们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33、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1)需求无弹性,即Ed=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与横轴垂直的线。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表示工资率率不变,或者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与横轴开行线。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与横轴的夹角为45度并向右下倾斜的线。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是一条向知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线。图2中,横轴为劳动力需求量,纵轴为工资率,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当工资率为W0时,劳动力需求量为L0,在需求曲线D上为A点。工资率由W0提高到W1时,需求量由L0下降到L1,在需求曲线D上由A向左上移动到B点。工资率由W0下降到W2时,劳动力需求量由L0增加到L2,在需求曲线上由A向右下移动到C点。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线。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34、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3)总产量绝对减少。平均产量AP=总产量Q/劳动要素投入L边际产量MP=△Q/△L在区域Ⅰ,平均产量AP一直在增加,并且边际产量MP大于平均产量AP。所以,劳动投入至少要增加到a点才能使平均产是最大。在区域Ⅱ,投稿的变动区间为a~b点,这一区域平均产量下降,边际产是递减。但投入增加仍可使总产量增加,只不过增加比率是下降的。到b点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最大。在区域Ⅲ,投入量大于b点,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在绝对减少。35、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a~b点。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6、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37、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38、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39、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规模: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2)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年龄组范围内的人口比重大,劳动办供给将比较充分;反之,供给将趋向减少。在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3)人口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办供给弹性趋向增大。40、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41、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提出的。42、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43、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二、工资形式:44、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45、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46、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47、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48、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特别是消费品价格指数。49、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50、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51、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52、福利的特征:1)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53、实物支付是福利支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54、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原因是:●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照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企业减少保险上缴额)●实物支付变相抵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55、延期支付是福利支付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现在支付一定量的货币作为保险基金,待具备享受资格或条件时,员工获得使用权。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56、就业的3层含义: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由劳动能力的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济收入的经济获得。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必须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称为就业者。57、总供给=消费+储蓄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合(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消费+储蓄58、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合。59、均衡国民总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即:Y=C+S=C+I60、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61、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二、失业及其类型62、失业的规定:1)运动年龄的规定;2)就业要求的规定;3)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人。63、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就业要求并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人,均为失业者。64、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机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65、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1)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2)强化职业培训;3)实施职业技能开发。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66、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2种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67、经济周期性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68、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69、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70、失业持续期是指事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年失业率=该年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平均失业持续周期÷52周)71、失业的负面影响:1)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3)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7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1)是当前劳动的浪费;2)是积累劳动的浪费;3)是多重的浪费。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73、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74、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过程项目、政府雇员、失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75、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3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76、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77、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1)工时制度;2)延长工作时间;3)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78、工会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79、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1)通过增减政府税收、2)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80、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81、财政政策主要的措施: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变动税率。82、财政政策的2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至福、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提高就业税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企业开工不足,存在较高的失业率。手段:免税、退税、降低税率、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至福等。●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至福、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83、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调解货币供应量;直接目的: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需求趋于均衡。84、货币政策的2种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经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生产能力闲置,失业严重手段: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紧缩性货币政策:背景: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手段:调解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85、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 收入接近绝对平等基尼系数≈1 收入接近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0.2收入差距很小基尼系数>0.4收入差距较大基尼系数通常在0.2~0.4之间86、收入政策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①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②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③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形为。 2)收入平等化措施。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1、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1)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反映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3)有着高度的稳定性;4)基本原则有高度的权威性。3、劳动法包括哪些内容:劳动关系、劳动标准、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劳动监督检查。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3条):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考点1:《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考点2: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中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考点3:劳动权包括:1)平等的劳动就业权、2)自由择业权、3)劳动报酬权、4)休息休假权、5)劳动保护权、6)职业培训权。考点4: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考点5:劳动者对劳动的需要:1)通过劳动,劳动者获得发展;2)对劳动产品的需要。考点6: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劳动权保障体现为:1)基本保护、2)全面保护、3)优先保护。考点7: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1)人身权益、2)财产权益、3)法定权益、4)约定权益。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考点1:具体内容为:1)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有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2)有就劳动关系事务和生产经营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3)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劳动条件不能由劳动关系当事人单方决定,一般劳动条件的决定,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4)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的意见。5)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6)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它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咨询权。3)物质帮助权原则: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社会 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性规范,决定了社会保险的当事人不得自行确定是否参加保险以及选择保险项目。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就是它的强制性。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还具有以下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5、劳动法律的渊源: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6、劳动法律渊源的7个类别: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法律、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正式解释。7、考1: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考2:主要内容分为:劳动关系与劳动标准法。考3:劳动标准通常为最低标准,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考4: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能够低于法律规定的标准。劳动法律所规定的标准通常属于强制性规范,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责:起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规范,制定行政规章和基本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服务咨询机构的管理规则;代表国家行使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职权。9、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10、组织通过合法程序制定并且正式公布的内部规范,调整雇佣组织内部的劳动管理行为与劳动行为。11、劳动关系的建立是通过缔结合同的形式确立的。(书面)12、劳动法的体系构成(8点):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对社会特定人口群体促进就业措施指的是:妇女、残疾人员、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包括调解程序、仲裁程序、诉讼程序)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劳动法的监督检查的功能是保障劳动法体系的全面实施)劳动法律体系的构成 劳动法体系劳动关系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标准法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检查法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及特征13、近现代社会倡导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只要雇员与雇主意思表示一致,双方合意,即可以形成劳动关系。14、在现代社会,劳动关系是基于劳动合同而建立的,劳动合同制度本事就是一种法律制度。15、受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合保护的雇主与雇员之间以权力义务为内容的劳动关系即为劳动法律关系。它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16、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3种)1)劳动合同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所形成的义务关系。考1:劳动行政主体包括劳动行政机关、兼有劳动行政职能的其他行政机关及经授权具有劳动行政职能的机构。考2:劳动行政相对人是指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地位或接受服务的一方当事人,主要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多方之间形成的义务关系。考:劳动服务法律关系与民事劳务关系的根本区别是: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只以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运行为其存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服务的对象是劳动关系的当事人。17、劳动法律关系得内容是权力和义务。18、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后,若其运行出现障碍,如违约行为、侵权行为出现,则劳动法将对劳动法律关系继续进行调整,这是劳动法的第二次调整。19、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20、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得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21、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22、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无劳动行为能力人。23、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24、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女性劳动者、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部分被依法限制行为自由的人。25、无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负以下的未成年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26、各类用人单位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是: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27、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根据劳动法的规定:1)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力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28、劳动者的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9、劳动法律事实: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为合法事实,双方意思表示必须一致。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一般也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但某些场合,单方意思表示及违法行为或事件也能使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30、劳动法律行为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31、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是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实要素)。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1、企业战略具有特征: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2、企业环境的结构:3、现代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对外部环境的调研、预测两个方面。4、外部环境的调研获取口头信息方法是了解外部环境情况的主要方法。有:个别交谈、调查、访问、座谈会、讨论会。5、市场上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这种竞争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竞争对手分析应是企业战略分析的最重要任务。6、新进入某个行业的企业威胁大小,取决于:现有的进入障碍、现有竞争对手做出的反应。7、进入障碍包括(6条):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分销渠道、现有企业的反应。8、顾客力量的分析是企业特定经营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消费群体分析、顾客购买动机分析、分析顾客消费承受能力。9、在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中,经济结构包括(5个):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10、经济政策是国家调节各种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1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是生产力中最强大的因素之一。将技术环境分解为:新的科学原理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采用。12、社会文化环境即广义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13、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竞争优势分析。14、企业在能力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应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才能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弱势及所处的竞争地位。15、企业能力评价的标准:在分析企业能力时,效率和效果是两个主要的标准。在成本竞争中,效率指标对企业特别重要。通过服务或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的企业,效果是关键性的衡量指标。16、SWOT分析法提供的四种战略: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战略(WT)、多种经营型战略(ST)17、总体战略分为: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进入战略又可分为: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撤退战略中特许经营撤退方式是指企业卖给被特许经营企业以有限权力,而收取一次性付清的费用。 18、一般竞争战略分为:1)低成本战略:(制定原则:领先原则、全过程你成本的原则、总成本最低的原则、持久原则。)2)差异文化战略:(实施途径:①使用具有独特性能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要素;②开展技术开发活动;③严格的生产作业活动;④特别的营销活动;⑤扩大经营范围。制定原则: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3)重点战略:19、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战略控制一般由三方面活动组成:1)制定战略评价标准;2)进行实际成效与标准的对比分析;3)针对偏差采取纠偏行动.20、战略评价标准一般由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标准组成。定量标准含:资金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市场占有率、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投资收益率、股票平均收益等。定性标准含:战略与环境的一致性、存在的风险性、战略与资源的配套性、战略执行的时间性、战略与企业组织的协调性等。21、战略控制的方法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22、科学决策化包括:1)合理的决策标准:由“足够满意化”代替了“最优化”的标准2)有效的信息系统:掌握企业外部的信息渠道和内部的信息流3)系统的决策观念:决策是以整体化最优为目标的4)科学的决策程序:分为: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何必决策三个阶段。5)决策方法科学化:两大特点:1)数字化、模型化、计算机化;2)发挥人的智慧的所谓“软”技术,即专家创造力方法。23、确定型决策方法分为:量本利分析法、线型规划法、微分法。24、经营安全状况分析,可用安全余额和经营安全率表示,安全余额是实际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差额。考点1:安全余额越大,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经营越安全。考点2: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考点3:经营安全率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越安全,盈利的可能性越大。考点4:当经营安全率低于20%时,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提高经营安全率有两个途径:第一,增加销售额;第二,将盈亏平衡点下移。下移有三种方法:1)降低固定成本、2)降低变动成本;3)增加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使总成本下降。25、风险型决策方法有:收益矩阵(长方形图)、决策树(树表)、敏感性分析等方法。26、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分为:1)悲观决策标准:也称“华德决策准则”。按照“保守”态度采用“小中取大”法。2)乐观系数决策标准:又称赫威斯准则。乐观系数a一般取0.667。3)中庸决策标准4)最小后悔决策标准:是“后悔值大中取小”法,也称萨凡奇决策准则。5)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标准),也称拉普拉斯决策标准。27、编制企业经营计划的方法有:滚动计划法(连续灵活、有弹性的计划形式)、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循环法、综合平衡法(包含比例关系如:资源分配关系、投入产出关系、整体与局部关系、收入与支出关系)。28、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包括: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设定目标是实施目标管理的起点,也是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三节市场营销29、市场营销含义: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俏和分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它包括:市场营销研究、社会需求预测、新产品开发、定价、分销、物流、广告、人员推销、俏售促进、售后服务等。30、市场的概念与分类: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市场专指买方,不包括卖方;卖方构成行业,买方构成市场。市场包含三个因素:具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31、市场分类:按交换对象不同可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32、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是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33、消费者市场是现代营销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消费者市场是商品的最终归宿。34、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有(4种):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等。35、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参与购买的角色包括(5种):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36、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分为(4个):习惯性购买行为、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复杂的购买行为。37、购买决策过程由(5个):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买后行为五个阶段构成。38、组织市场的构成有三种类型:产业市场、转卖者市场、政府市场。其中产业市场 最具代表性,是最多样化和最庞大的组织市场,是市场营销分析主要对象。39、影响产业购买者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个人因素。40、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括步骤如下:1)分析市场机会;2)选择目标市场;3)设计市场营销组合;4)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41、目标市场选择中市场细分是按照顾客需求差别来进行的。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根据: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产业市场细分的标准根据:行为标准、地理标准、最终用户、用户规模。42、目标市场的选择有三种:无差异市场营销、差异市场营销、集中市场营销。43、市场定位的实质就在于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确定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适当位置并留下值得购买的印象,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定位依据是:产品质量、价格或服务定位;不同心理定位;抗衡性定位、回避性定位;跟随性定位。44、设计市场营销组合所包含的可控基本变量有:产品、价格、地点、促销。促销包括: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其中广告是较为重要的方式,分为公共关系广告和商业广告。45、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包括5个方面:1)制订详细的行动方案;2)建立组织机构;3)设计决策和报酬制度(科学的决策体系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而合理的奖罚制度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组织效应);4)开发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5)建立适当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46、市场营销计划的控制主要有:年度计划控制、盈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战略控制。47、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策略。48、企业在调整和优化产品组合时,可采取:1)扩大产品组合:包括拓展产品组合的宽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2)缩减产品组合:剔除获利很少甚至不获利的产品大类或产品项目。3)产品线延伸:具有向下延伸、向上延伸和双向延伸三种。49、包装策略主要有5种:相似包装策略;差别包装策略;组合包装策略;复用包装策略;附赠品包装策略。50、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投入期企业的营销重点是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力。包括:快速掠取策略;缓慢掠取策略;快速渗透策略;缓慢渗透策略。51、市场营销组合改良方法有:1)降低价格,提高产品竞争力;2)提高促销水平;3)改变销售途径;4)扩大附加利益和增加服务项目等。衰退期的产品可采取:维持策略、集中策略、收缩策略、放弃策略。52、服务策略包括:提供咨询、协助选购、提供资料、安装调试、提供维修、提供零件、质量三包、技术培训。53、定价策略:价格是影响产品销售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产品的最高价格取决于产品的市场需求,最低价格取决于该产品的成本费用。方法有三类: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54、边际成本定价法亦称变动成本定价法。55、需求差别定价法通常形式如下:1)以顾客为基础;2)以地理位置为基础;3)以时间为基础;4)以产品为基础。56、折扣的折让定价策略有:数量折扣、功能折扣、现金折扣、季节折扣、推广折让和补贴。57、心理定价策略有:整数定价、尾数定价、声望定价、招徕定价、分级定价策略等。58、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有:产品因素(产品价格高低、产品的体积重量、产品款式、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是否为新产品)。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一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1、个体差异:人有差异是心理学的第一定律,关键的问题是了解和鉴别人们具有哪些方面的差异。2、能力差异:关于能力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所关注的。3、人格差异:能力与人格是决定人生成败、事业成功的两大心理因素,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能力差异的程度可采用统一量度作为标准(如智商)。4、高外向的人易于获得管理和商业上的成功;高情绪稳定性的人在充满压力的情境中更有效率;高宜人性的人能够有效地处理客户关系,解决冲突;具有开放性的人更易于精通工作,并能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做出较好的决策。5、态度的分析:通过观察人的态度来确定价值观是个很有效的方法。6、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融洽的人际关系(友好和谐的同事关系,也会提高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与上级的人事关系更是一个决定因素);5)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7、组织承诺: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是贝克尔,阿伦和梅耶提出三种形式承诺:感情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8、知觉: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受他们的知觉支配的。社会知觉包括: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对比效应、刻板印象。9、工作动机的理论:组织必须能够吸引、激励和留住有能力的员工,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目标是通过组织的报酬制度来实现的。10、关键的社会性心理需求和动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安全需要、地位需要。11、金钱 被认为是唯一的报酬形式(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过一段时间后这种外部诱因又包括了工作环境、安全感或民主管理的风格(以人际关系理论为代表),责任、赞赏、成就和进步(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个人成长和发展(奥尔德弗的三重需要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因而组织所设计的报酬形式要更多的满足人的内在需求,如晋升、发展、创造等。12、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公平公正是组织报酬体系设计和实施的第一原则。员工对组织报酬分配有两种公平感,一是如上所述的在报酬分配结果上的公平,另一种是指员工所感觉到的报酬结果的决定方式的公平性,即程序公平。程序公平六项标准:一致性规则;避免偏见规则;准确性规则;可修正规则;代表性规则;道德与伦理规则。13、公平理论的研究直接与薪酬奖金设计有关。余凯成、何威研究了公平的影响因素。将分配公平分成了7率:绩效率、学历率、努力率、政治率、需要率、资历率、年轻率。14、期望理论与绩效薪资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只有当员工相信自己出色的工作绩效会带来所期望的报酬时,员工才会受到激励。第一个将期望理论运用于工作动机并将其公式化的是弗洛姆。期望理论的关键是员工如何理解个人努力与工作绩效、工作绩效与组织奖励、组织奖励与个人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15、员工的学习:有效的行为管理的黄金法则是:为了改变行为,我们应付出不懈的努力去强化而不是惩罚。认知理论的先驱是爱德华·托尔曼。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观察学习称为模仿,模仿对象称为楷模或榜样。组织行为矫正模型被认为是有效的行为绩效管理的系统性方法之一。正性强化是改变员工行为更为有效的方式。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16、团队的有效性模型:森德斯罗姆和麦克英蒂尔,认为团队有效性由四个要素构成:绩效、成员满意度、团队学习、外人的满意度。边界管理是团队动作的主要范畴之一。包括:缓和团队的政治斗争;劝说高层管理者支持团队的工作;与其他群体进行协调和谈判等。组织大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团队设计方式、报酬系统。17、团队过程的主要范畴是: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冲突、氛围和情绪问题。18、氛围为两种:一种是支持性的信任的团队氛围,一种是紧张的防卫性的氛围。19、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有7个:1)群体多样性;2)群体熟悉度;3)群体的认知能力;4)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5)参与决策的平等性;6)群体规模;7)群体决策规则(群体决策中经常使用多数规则和一致规则)。20、许多对人际关系的研究都认为,无论是配偶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共同基础是承诺和沟通。21、个体的沟通风格可分四种类型:自我克制型、自我保护型、自我暴露型、自我实现型。决定沟通风格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沟通环境。个体在组织中的自我表达往往由于组织中的级别而变得复杂。第三节领导行为及理论22、明茨伯格的经理角色类别角色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类挂名首脑联络员领导者执行仪式或象征性的工作建立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指挥、协调群体的工作信息类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搜寻、接收和筛选信息传递信息给他人通过演讲、报告、电视向外提供信息决策类企业家障碍处理者谈判者资源分配者制订计划、建立秩序解决员工或部门中种冲突和问题在谈判中代表部门或公司决定资源分配对象和数量23、领导者在哪些方面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内驱力、自信心、创造性、领导动机、领导者随机应变能力。24、领袖魅力的管理者的7个特征:自信、远见、有清楚的表达目标的能力、对目标的坚定信念、行为不循规蹈矩、是变革的代言人、对环境敏感。25、路径-目标理论中,四种领导行为是:指导型(结构维度)、支持型(关系维度)、参与型(与下属磋商)、成就导向型。26、情商与领导效果:在高层管理岗位上,优秀者与业绩平平者相比,有将近90%的差异归因于情商,而不是智商。27、领导者情感智力5因素:1)自我情绪认识能力,即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力;2)情绪控制力,针对具体情况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树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4)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正确判断、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充满情感地与他人建立联系。28、领导技能的四个范畴:参与性和人际关系;竞争性和控制能力;创新性和企业家精神;维持秩序和理性。“事业流”应在组织层面受到重视。从组织的角度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在个人、职位及级公司需要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适合点。同时注意“群鸽效应”。29、心理测验的类型(8类): 1)按测验的内容分为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性向测验),人格测验;2)按测验的方式分为纸笔测验、操作测验、口头测验、情境测验;3)按同时施测人数多少分为个别测验、团体测验;4)按测验目的分为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5)按测验应用领域分为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6)按测验的解释分常模测验、标准参照测验;7)按测验的难度分为速度测验、难度测验;8)按测验的要求分为选优性测验、典型性测验。30、难度的指标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常模的功用是可以作为以后该测验的其他被试的比较标准。31、心理测量的三种策略:1)择优策略;2)淘汰策略;3)轮廓匹配策略。32、心理测验是了解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态度认知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也是最有效的技术。如①动机测验、②需求结构测验、③工作价值测验都是较精确的工具,适用于员工个体或群体,具体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动力因素,制订相应的激励方案。有关④工作满意度、⑤薪酬满意度、⑥组织承诺感、⑦员工身心健康状态等方面的调查,能很好的表明员工对组织管理和组织环境的反应和意见,是对一定时期组织管理状况进行诊断的有效工具。第五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第一节基本理论1、人性内容:分为自然属性;心理属性(是人性的本质,包括: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心理状态(注意分心喜悦振奋疲劳消沉紧张松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意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四个方面)。2、情绪是心理状态的主要成分。3、西方的管理理论中,有四种人性假设及管理方式:1)“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代表人物是泰罗;2)“社会人”假设及管理,代表人物美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3)“自我实现人”假设及管理,美著名心理学家马期洛、阿吉利和麦格雷戈(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只有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将个人才能、智慧发挥出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人的积极性);4)“复杂人”假设及管理,代表人物史克思等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4、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基督教哲学的人格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许多流派,都强调了以人为中心,构成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潮。5、人的管理第一,人是唯一能动的资源要素,是第一资源。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6、企业人自身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始终是人本管理坚持的最高目标,也是最本质的核心含义。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必然成为人本管理一项甚为重要的核心要求、原则及衡量标准。企业人的不断开发、完善与发展,根本途径在于企业教育培训。7、在组织能为自己创造利益的前提下,员工自愿进入组织,接受组织的职权和权威,称为“职权接受”。西方企业界盛行的组织扁平化和工作团队。8、组织是人本管理的主体,追逐组织效益和组织发展,及自欺欺人利益最大化,当然是其管理的宗旨和目标。9、高素质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10、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T·W·舒尔茨。文章包括:“关于农业生产、产出与供给的思考”(1958)、“教育与经济增长”(1961)、“人力资本投资”(1961)、“对人投资的思考”(1962)等。11、人力资本具有收益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是最重要、最宝贵、最具能动性的资本。人力资本的形成源于人力资本投资。12、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1)人力资本投资的连续性、动态性;2)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与客体具有同一性;3)投资者与收益者的不完全一致性;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形式多样。13、人们为自己或孩子承担着多种类型的投资:教育与培训、迁移、寻找新工作等。14、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结构:投资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是影响投资支出意愿的重要因素。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典型形式之一。机会成本对教育决策的影响有时比直接成本显著。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沿着“教育机会均等”的思路来加强和完善各自的公共教育制度。15、人力资本培训投资包括: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服务能力的培训。16、人口流动性是现代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在流动中也是整体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因而流动会增进人力资本。流动的成本包括:区域流动、职业流动、社会流动。17、人力资本投资将从多方面、多途径得到回报。人力资本总是具有正的外部效果。追求私人收益最大化是投资支出者的基本动机。18、社会收益的外部收益分为:近邻效应或地域关联收益;收益的职业关联;社会收益。19、投资和收益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收益替代:是指投资者一方投资的收益增加将导致另一方投资的收益下降。收益互补:一方收益是另一方投资收益上升的结果。20、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和投资规模的上升,投资的边际收益出现了降的现象,称之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递减规律。 21、替代是资源配置最优的基础,它引起资源的结构性流动;互补可以获取递增的投资收益。22、最优均衡经济增长时间路径确定的人力资本积累、投资规模就是人力资本最优增长路径。第二节人力资源开发23、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特性:多元性;层次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有国家、组织和个人等。);整体性(考1: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以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为出发点;考2:从层次目标的联系看,生成型开发是基础,使用型开发是关键,挖潜型开发则使这种开发保持动态优化,不断提高开发起点;考3:从目标上看,人力资源开发可分为数量上的开发、素质上的开发与配置机制上的开发。)。24、人力资源开发总体目标是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所争取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1)促进人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是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2)开发并有效运用人的潜能是根本目标。国家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主体。25、人的潜能包括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生理潜能又包括体力潜能和智力潜能两上方面;心理潜能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知识、兴趣、毅力、品质、价值观、道德水准等多方面。人的生理潜能是有限的,而人的心理潜能却是无比巨大的。26、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理论体系基础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包括:心理开发、生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环境开发。27、根据人的生理界限,可将劳动环境分为生理舒适环境、生理不舒适环境、超生理界限环境三类。28、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五种情况。29、三种典型的人力资本类型: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创新型人力资本。30、影响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天赋、知识和技能、个人努力、文化、经济条件。31、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运营体系分为:创新能力开发体系、创新能力激励体系、创新能力配置体系。对人力创新能力的开发包括:先天开发和后天开发两个方面。对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有:市场激励机制、社会激励机制、企业激励机制三种。创新能力配置包括:能岗配置、能力组合配置两个方面。32、人力资源教育开发的重点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就业后的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33、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方法:通过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管理开发、环境开发四大环节来进行研究。34、组织开发基本目标是改变组织氛围、组织环境和组织文化。组织发展专家温德尔·弗伦奇。主要方法有:解冻、改变、重新冻结三种。35、职业生活质量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感觉。36、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求才、用才、育人、激才、留才等一系列工作任务。37、现代人资管理与传统劳资管理的区别:1)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2)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管理属于静态管理,而现代管理属于动态管理;3)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管理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现代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4)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属于战术性管理,而现代管理属于战术性与战略性相结合的管理;5)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现代管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6)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管理多数被动反应型,按部就班,而现代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7)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现代管理采取软件系统;8)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管理是执行部门,现代管理是处于决策层。38、现代化的人资管理赢得人才的5个制高点:人才的制高点、资本的制高点、技术的制高点、产品的制高点、市场的制高点,而人才的制高点或者说智力资本制高点则是关键中的关键。39、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6条基本原理:同素异构原理、能位匹配原理、互补增值协调优化原理、效率优先激励强化原理、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原理、动态优势原理。40、根据同素异构原理,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人事调控机制。根据能位匹配原理,企业必须建立以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制度为基础的测评机制。互补的形式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如个性互补、体力互补、年龄互补、知识互补、技能互补、组织才干互补、主客观环境和条件互补等。4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5种职能:吸收录用、保持、发展、评价、调整。上述五种管理职能是围绕着计划、组织、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管理环节开展的。42、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①定编定岗定员定额;②绩效管理;③员工技能开发。两种技术:①工作岗位研究;②人员素质测评。4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传统人事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第一次提出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命题。员工技能开发的基本概念:通过科学的系统全面的教育、培养和训练。定编定岗定员定额是企业贯彻“能位匹配”原则,科学地选贤任能的基本前提和依据。44、素质是由德、智、体三要素构成的。它包括:德(品德)、才(才能)、学(教育水平)、识(知识水平)、体(身体)等五个要素。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1、人力资源规划—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 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5个(1)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致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2)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3)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4)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5)费用规划。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3、工作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1)完成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所具备的,诸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3)工作岗位分析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形成两种书面文件4、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5、工作岗位分析信息主要来源:(1)书面材料(2)任职者报告(3)同事的报告(4)直接的观察6、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一)准备阶段本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1)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2)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4)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5)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3、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该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5、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必要时可先对若干个重点岗位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以便取得岗位调查的经验。(二)调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三)总结分析阶段本阶段是岗位分析的最后环节。它首先对岗位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再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7、岗位规范—即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岗位标准,它是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1)岗位劳动规则-时间规范、组织规范、岗位规则、协作规则、行为规则2)定员定额标准:编制定员标准、各类岗位人员标准、时间定额标准、产量定额标准、双重定额标准3)岗位培训规范4)岗位员工规范8、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可分为:岗位工作说明书、部门工作说明书、公司工作说明书9、工作说明书的内容(重点)1.基本资料2.岗位职责。3.监督与岗位关系。 4.工作内容和要求5.工作权限6劳动环境和条件。7.工作时间*8资历9.身体条件*10.心理品质要求*11.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12.绩效考评*10、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区别:1)所涉及的内容不同。工作说明书是以岗位“事”和“物”为中心,而岗位规范所覆盖的范围、所涉及的内容要比工和说明广泛得多,只是其有些内容与工作说明书的内容有所交叉。2)所突出的主题不同。岗位说明书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的问题;工作说明书不仅要解决岗位说明书的问题,还要回答“该岗位是一个什么岗位?这个岗位做什么?在什么地点和环境条件下做?”3)具体的结构形式不同。工作说明书不受标准化原则的限制,可繁可简,结构形式多样化;岗位规范一般由企业职能部门按企业标准化原则,统一制定并发布执行的。11、工作岗位设计的原则:1)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2)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3)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12、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1)岗位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横向扩大工作:将属于分工很细的作业操作合并,由一个人负责一道工序改为几个人共同负责几道工序纵向扩大工作:将经营管理人员的部分职能转由生产者承担,工作范围沿组织形式的方向。工作丰富化的五项要求:1)任务多样化2)明确任务意义3)任务的整体性4)赋予必要自主权5)注重信息沟通与反馈(2)工作的满负荷(3)岗位的工时制度(4)劳动环境的优化:影响劳动环境的物质因素(动作地组织、照明与色彩、设备操纵)影响劳动环境的自然因素13、工作岗位设计的方法:(一)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是运用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对现行岗位活动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找出其中不必要不合理的部分,寻求构建更为安全经济、简便有效作业程序的一种专门技术。包括:1、程序分析。2、动作研究。(二)现代工效学的方法,是研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规律、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细微动作、作业环境、疲劳规律、人机匹配,以及在工程技术总体设计中人机关系的一门科学。(三)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计来说,除了上述可采用的两种方法之外,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工业工程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4、企业定员含义:亦称劳动定员或人员编制。企业劳动定员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企业配备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劳动定员)是(劳动定额)的重要发展形式15、企业定员的作用:1、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2、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3、科学合理定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4、先进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16、企业定员的原则:(一)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二)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1、产品方案设计要科学。2、提供兼职。3、工作应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三)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企业内人员的比例关系包括:直接生产人员和非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的比例关系;非直接生产人员内部各类人员以及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各工种之间的比例关系等。 (四)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五)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六)定员标准应适时修订。17、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某类岗位用人数量=某类岗位制度时间内计划工作任务总量/某类人员工作(劳动)效率(1)按劳动效率定员: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工人劳动效率X出勤率)(2)按设备定员:定员人数=(需要开动设备台数X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额X出勤率)(3)按岗位定员:①设备岗位定员班定员人数=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班时间-个人需要休息宽放时间)②工作岗位定员。主要根据工作任务、岗位区域、工作量,并考虑实行兼职作业的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人数。(4)按比例定员: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X定员标准(百分比)(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18、定员标准的概念:定员标准是由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一定范围内对劳动定员所作的统一规定.19、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级分类(一)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级1)国家劳动定员标准2)行为劳动定员标准3)地方劳动定员标准4)企业劳动定员标准(二)劳动定员标准的分类:1.按定员标准的综合程度,可区分为;(1)单项定员标准,亦称详细定员标准.(2)综合定员标准,亦称概略定员标准2.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式,可区分为;(1)效率定员标准.(2)设备定员标准(3)岗位定员标准(4)比例定员标准(5)职责分工定员标准.20、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一)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二)依据要科学(三)方法要先进(四)计算要统一(五)形式要简化(六)内容要协调21、定员标准的总体编排。1概述.这一部分应有封面,目次,前言,首页等要素构成.2标准正文(1)标准名称(2)范围.(3)引用标准。3.补充.22、制度化管理的概念: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度化管理.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23、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的3个特点:1)因事设人2)每个管理者均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利3)管理人员所拥有的权利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要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24、制度化管理的优点: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2)制度化管理以理性分析为基础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体现.3)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25、制度规范的类型:1.企业基本制度2.管理制度3.技术规范4.业务规范.5行为规范.26、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与构成特点:1、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由录用、保持(或激励)、发展、考评、调整五种基本职能构成。2、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构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从基础性管理制度和员工管理制度两方面入手,进行规划设计。(区别在于是否设计员工的切身权益)属于劳动人事基础管理方面的制度可以包括:组织机构和设置调整的规定;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工作的规定;岗位设置和人员费用预算的规定;对内对外人员招聘的规定;员工绩效管理的规定;人员培训与开发的规定;薪酬福利规定;劳动保护用品与安全事故处理的规定;职业病防治与检查的规定等。对员工进行管理的制度主包括:工作时间的规定;考勤规定;休假规定;年休假的规定;女工劳动保护与计划生育规定;员工奖惩规定;员工差旅费管理规定;员工佩戴胸卡的规定;员工因私出境规定;员工内部沟通渠道的规定;员工合理化建议的规定;员工越级投诉的规定;员工满意度调查的规定等。27、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和步骤原则:原则:(1)共同发展原则;(2)适合企业特点;(3)学习与创新并重;(4)符合法律规定;(5)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6)保持动态性。 要求:(1)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2)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3)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4)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5)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步骤:(1)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2)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3)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28、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审核基本要求:(1)确保审核的合理性;(2)确保审核的准确性;(3)确保审核的可比性。29、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原则1.及时性原则2.节约性原则3.适应性原则4.权责利相结合原则30、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作用: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在保证员工切身利益,使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下使企业达成人工成本目标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降低招聘、培训、劳动争议等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为防止滥用管理费用提供了保证。程序:1、制定控制标准;2、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3、差异的处理。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1、员工招聘渠道和特点:员工招聘渠道有内部招募和外部招募。内部招募:(一)推荐法;(二)布告法;(三)档案法。外部招募:(一)发布广告;(二)借助中介;1、人才交流中心;2、招聘洽谈会;3、猎头公司。(三)校园招聘(专业化初级水平人员);(四)网络招聘优点:1、成本低,方便快捷;选择的余地大,涉及的范围广.2、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在网上的距离感似乎已经不复存在,无论你身处何地都不会妨碍你工作的开展.3、使应聘者求职申请书,监理等重要资料的贮存,分类,处理和检索更加便捷化和规范化(五)熟人推荐。内部招募优点:准确性高、适应较快、激励性强、费用较低。缺点:因处理不公、方法不当或员工个人原因可能在组织造成一些矛盾,产生不利影响;容易抑制创新。外部招募优点: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树立形象。缺点:筛选难度大、时间长,进入角色慢,招募成本大,决策风险大,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2、选择招聘渠道的步骤:1)分析单位的招聘要求.2)分析前在应聘人员的特点.3)确定合适的招聘来源.4)选择适合的招聘方法.3、参加招聘会的主要程序:1)准备展位2)准备资料和设备3)招聘人员的准备.4)与协作方沟通联系5)招聘会的宣传作用6)招聘会后的工作4、中介结构包括: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洽谈会、猎头公司(选拔高素质人才时通过)5、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的方法:(1)筛选简历的方法。分析简历结构;重点看客观内容;判断是否符合岗位技术和经验要求;审查简历中的逻辑性;对简历的整体印象。(2)筛选申请表的方法。判断应聘者的态度;关注与职业相关的问题;注明可疑之处。(3)笔试方法。命题是否恰当;确定评阅分规则;阅卷及成绩复核。(4)其它选拔方法。1、情境模拟测试法。分为公文处理模拟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法。2、心理测试法。分为能力测试、人格测试和兴趣测试。6、面试的内涵:面试是用人单位最常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测试手段。在面试过程中,代表用人单位的面试靠关于应聘者直接交谈,根据应聘者对所提问图的回答情况,考察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观察其衣着外貌、风度气质,以及现场的应变能力,判断应聘者是否符合应聘岗位的标准要求。7、面试考官的目标:1)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2)让应聘者更加清楚的了解应聘单位的显示状况,应聘岗位的信息和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3)了解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非智力素质4)决定应聘者是否通过本次面试应聘者的目标:1)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愤2)有充分的时间向面试考官说明自己具备的条件3)希望被理解、被尊重,并得到公平对待4)充分的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5)决定是否愿意来该单位工作8、面试的基本步骤:面试前准备、面试开始、正式面试、结束面试、面试评价。9、面试的方法:1.初步面试和诊断面试:初步面试用来增进用人单位与应聘者的相互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应聘者对其书面材料进行补充,组织对其求职动机进行了解,并向组织介绍组织情况,届时岗位招募的原因及要求。诊断面试则是对初步面试筛选合格的应聘者进行实际能力与潜力的面试2.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是在面试之前,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框架或问题清单,面试考官根据框架控制整个面试地进行,按照设计好的问题和有关细节逐一发问,严格按照这个框架对每个应聘者分别作相同的提问。非结构化面试无固定的模式,实现无需作太多的准备,面试者只需掌握组织、岗位的基本情况即可。 10、面试提问的技巧:开放式、封闭式、清单式、假设式、重复式、确认式、举例式,举例式是面试的核心技巧,又称为(描述提问)。11、心里测验的分类:一、人格测试;二、兴趣测试;三、能力测试;1、普通能力倾向测试;2、特殊职业能力测试;3、心理运动机能测试。四、情境模拟测试法;1、语言表达能力测试;2、组织能力测试;3、事务处理能力测试。12、员工录用决策策略的分类:多重淘汰式、补偿式、结合式。13、信度评估:信度主要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效度评估效度,既有效性或精确性,是知识及测到应聘者的有关特征与想要测的特征的复合程度。预测效度:说明测试用来预测将来行为的有效性。内容效度:测试方法能真正测出想测的内容的程度。同侧效度:对现在员工实施某种测试,然后将测试结果与员工的实际工作计郊考核得分进行比较。14、如何进行员工招聘的评估:(1)成本效益评估:招聘成本、成本效用评估、招聘收益—成正比。(2)数量与质量评估。数量评估;质量评估。(3)信度与效度评估。信度评估;效度评估。15、劳动分工—是在科学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劳动专业化,使许多劳动者从事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工作。内容:1、职能分工;2、专业(工种)分工;3、技术分工。16、劳动分工的原则:1、把直接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服务工作分开;2、把不同的工艺阶段和工种分开;3、把准备性工作和执行性工作分开;4、把基本工作和辅助性工作分开;5、把技术高低不同的工作分开;6、防止劳动分工过细带来的消极影响。17、劳动协作—是采用适当的形式,把从事各种局部性工作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整体性的工作。18、劳动协作的要求:1、尽可能地固定各种协作关系,并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对协作关系的建立、变更,解除的程序、方法,审批权限等内容作出严格规定;2、实行经济合同制;3、全面加强计划、财务、劳动人事等项管理,借用各种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保证协作关系的实现。劳动协作的形式:简单协作、复杂协作。19、员工配置的方法:以人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双向选择为标准进行配置。20、“5S”活动的内涵: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21、劳动环境优化的内容:1、照明与色彩;2、噪声;3、温度与湿度;4、绿化。22、劳动轮班的组织形式:两班制、三班制、四班制。23、四班三运转的组织形式:即四班轮休制。是以八天为一个循环期,组织四个轮班,实行早、中、夜色三班轮流生产,保持设备连续生产不停,工人每八天轮休两天的轮班工作制。也可安排工作三天休息一天,或工作九天休息三天,从循环期上看,可分为四天、八天、十二天等形式。在实行每周40小时的工时制度下,企业采用本轮班方法时,每个月需要安排一个公休日。五班四运转的组织形式:即五班轮休制。是以十天为一个循环期,组织五个轮班,实行早、中、认错三班轮流生产,保持设备连续生产不停,并每天安排一个副班,按照白天的正常上班时间上班(不超过6小时),负责完成清洗设备、打扫卫生、维护环境等辅助性、服务性工作任务。24、劳务外派的程序:1、个人填写《劳务人员申请表》,进行预约登记;2、外派公司负责安排雇主面试劳务人员,或将申请人留存的个人资料推荐给雇主挑选;3、外派公司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由雇主对录用人员发邀请函;4、录用人员递交办理手续所需的有关资料;5、劳务人员接受出境培训;6、劳务人员到检疫机关办理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预防接种证书》;7、外派公司负责办理审查、报批、护照、签证等手续;8、离境前缴纳有关费用。25、劳务外派的管理:(1)外派劳务项目的审查;(2)外派劳务人员的挑选;(3)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劳务引进的管理:(1)聘用外国人的审批:1、拟用的外国人履历证明;2、聘用意向书;3、拟聘用外国人原因的报告;4、拟聘用外国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资格证明;5、拟聘用外国人健康状况证明;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2)聘用外国人的就业条件:1、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2、具有从事该项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3、无犯罪记录;4、有确定的聘用单位;5、持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3)入境后的工作:1、申请就业证;2、申请居留证。26、匈牙利法的约束条件:1)员工数目与任务数目相等2)求解的是最小化问题,如工作时间最小化、费用最小化第三章培训与开发1、培训需求分析的含义:是有效实施培训的前提,是现代培训活动的有效环节,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2、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一)有利于找出差距确立培训目标。(二)有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有利于进行前瞻性预测分析。(四)有利于进行培训成本的预算。(五)有利于促进企业各方达成共识。3、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一)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二)培训需求的对象分析。(三)培训需求的阶段分析。企业的培训需求的含义: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时期)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4、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从三个层次:(战略层次)(组织层次)(员工个体层次)培训需求的对象分析:包括(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在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5、如何进行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培训需求信息可以通过档案资料来收集,主要来源渠道有: (1)来自于领导层的主要信息;(2)来自于积压部门的主要信息;(3)来自于外部的主要信息;(4)来自于组织内部个人的主要信息。培训需求信息的方法:(一)面谈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充分了解相关信息(二)重点团队分析法;指在培训对象中选出一批熟悉问题的员工作为代表参加讨论,以调查培训需求信息(三)工作任务分析法;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作为确定员工达到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将其和员工平时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判定员工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差距所在。(四)观察法;指培训者亲自到员工身边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通过与员工在一起工作,观察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态度、了解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搜集培训需求信息的方法。(五)调查问卷。循环评估模型需要从(组织整体层面)(作业层面)(员工个人层面)三个层面进行分析2、需求分析的基本工作程序。一、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1、建立员工背景档案;2、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3、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4、准备培训需求调查。二、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1、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2、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3、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4、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三、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1、提出培训需求动议和愿望;2、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议;3、分析培训需求;4、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四、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1、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2、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3、运用绩效差距模型进行培训需求分析。1、发现问题阶段。问题是理想绩效和实际绩效之间差距的一个指标。往往其存在问题的地方,也就是需要培训来加以改善的地方。2、预先分析阶段。通常情况下,对问题进行预先分析和直觉判断是很重要的。要决定一般方法的问题及应用何种工具收集资料的问题。3、需求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寻找绩效差距。传统上,分析的重点是工作人员目前的个体绩效同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随着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需求还包括分析未来组织需求和工作说明。因此,工作设计和培训就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了。4、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一)培训项目的确定;按培训的优先顺序,目标群体及其规模及其在组织中的作用来考虑设计目标及课程(二)培训内容的开发;坚持“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当前,讲求实用,考虑长远,提升素质”的基本原则(三)实施过程的设计;合理安排培训进度与各个学习单元之间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顺序、时间,形成培训进度表;培训环境尽量与工作环境相一致。(四)评估手段的选择;考核培训的成败和对效果进行评估(五)培训资源的筹备;包括对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的筹备与使用(六)培训成本的预算。5、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步骤和方法。(一)培训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分析可以运用从纯粹的主观判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之间的各种方法。(二)工作说明;方法:工作说明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熟练工的实际工作,收集熟练工自己的介绍等间接资料。(三)任务分析;方法:一种方法是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进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技术构成。另一种方法是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类和分析其技术构成。(四)排序;方法:排序依赖于对任务说明的结果的检查与分析。任务说明的结果能显示出任务之间在层次、程序上的联系,这些是排序的基本依据。基于这些联系,再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如费用、后勤等),排序就能完成。(五)陈述目标;方法:设计者依靠工作说明的结果进行转换,就成了目标。(六)设计测验;方法:测试学(七)制定培训策略;方法:设计者回顾前几个步骤的结果,分析必须适应的问题环境。培训策略就要适应这些条件,最好的策略能在这些条件和对应措施间进行最适宜的搭配。(八)设计培训内容;方法:通常的方法是根据工作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的性质和类型,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一个个细节,并根据受训者的心理发展规律、内容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个细节的先后顺序,再选择适宜的工具和方式来展现这些细节。(九)实验。方法:实验的对象要从将要参加培训的学员集体中选取。实验的环境条件、方法步骤、内容形式、设备工具要尽可能和真正的培训一样。6、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1)前期准备工作。1、确认并通知参加培训的学员;2、培训后勤准备;3、确认培训时间;4、相关资料的准备;5、确认理想的培训师。(二)培训实施阶段。1、课前工作;2、培训开始的介绍工作;3、培训器材的维护、保管。(三)知识或技能的传授。1、注意观察讲师的表现、学员的课堂反应,及时与讲师沟通、协调;2、协助上课、休息时间的控制;3、做好上课记录、摄影、录像。(四)对学习进行回顾和评估。(五)培训后的工作。1、向培训师致谢;2、作问卷调查;3、颁发结业证书;4、清理、检查设备;5、培训效果评估。7、培训效果的信息种类及评估指标。(一)培训及时性信息;(二)培训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三)培训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四)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五)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六)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七)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八)受训群体选定方面的信息;(九)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十)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评估指标:1、认知成果;2、技能成果;3、情感成果;4、绩效成果;5、投资回报率。8、培训效果跟踪与监控的程序和方法。 (一)培训前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对受训者进行训前的状况摸底,了解受训者在与自己的实际工作高度相关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水平。(二)培训中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1、受训者与培训内容的相关性;2、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认知程度;3、培训内容;4、培训的进度和中间效果;5、培训环境;6、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三)培训效果评估。1、可以以考卷形式或实际操作形式来测试评估受训人员究竟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2、受训者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否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3、如果培训达到了改进受训者工作行为的目的,那么这种改进能否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四)培训效率评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一份详细的培训项目评估报告,让他们知道投资后的回报。9、如何根据培训的目的和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准备工作培训的内容,选择培训方法。(一)确定培训活动的领域;对企业培训的领域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把他们与培训课程相对照,研究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和技巧,以适应培训目标所设定的领域。(二)分析培训方法的适用性;培训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挑选出的手段和方法。它必须与教育培训需求、培训课程、培训目标相适应,同时,它的选择必须符合培训对象的要求。(三)根据培训要求优选培训方法。应根据公司的培训目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1.保证培训方法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选择。2.保证培训方法与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相适应。3.保证选用的培训方法与受训者群体特征相适应。分享受训者群体特征可使用(1)学员构成(2)工作可离度(3)工作压力三个参数。4.培训方式方法要与企业的培训文化相适应。5.培训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培训的资源与可靠性(设备、花销、场地、时间等)。一、直接传授培训法。包括讲授法、专题讲座法和研讨法等。讲授法是最基本的培训方法。适用于各类学员对学科知识、前沿理论的系统了解。专题讲座适合于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或当前热点问题等。研讨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员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的培训方法。二、实践型培训法。通常采用工作指导法、工作轮换法、特别任务法、个别指导法。工作指导法应用广泛,可用于基层生产工人培训,也可用于各级管理人员培训,让受训者与现任管理人员一起工作,后者负责对受训者进行指导,一旦出现管理人员因退休、提升、调动等原因离开岗位时,训练有素的受训者便可立即顶替。工作轮换法鼓励“通才化”,适合于一般直线管理人员的培训,不适用于职能管理人员。特别任务法通常用于管理培训。个别指导法是通过资历较深的员工的指导,使新员工能够迅速掌握岗位技能。三、参与型培训法。通常有自学、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法、管理者训练。参与型培训法的特征是每个培训对象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从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开拓思维,转变观念。四、态度型培训法。具体包括角色扮演法和拓展训练等。角色扮演法适用于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培训。拓展训练应用于管理训练和心理训练等领域。五、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通常有网上培训、虚拟培训等方式。六、其它方法。函授、业余进修,开展读书活动,参观方问等。10、培训制度的内容:1、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2、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3、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4、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5、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11、各项培训管理制度起草的要求和方法:要求:(一)培训制度的战略性;培训本身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以战略的眼光去组织培训,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培训项目(二)培训制度的长期性;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三)培训制度的适用性。针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照章办事。(一)培训服务制度。1、培训服务制度条款。(1)员工正式参加培训前,根据个人和组织需要向培训管理部门或部门经理提出的申请;(2)在培训申请被批准后城要履行的培训服务协议签订手续;(3)培训服务协议签订后方可参加培训。2、协议条款。(1)参加培训的申请人;(2)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3)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等;(4)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5)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6)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7)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8)参加人员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二)入职培训制度。内容:(1)培训的意义和目的;(2)需要参加的人员界定;(3)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入职培训的解决措施;(4)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部门经理还是培训组织者);(5)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内容、时间、考核等);(6)入职培训的方法。(三)培训激励制度。内容:(1)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2)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3)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4)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四)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内容:(1)被考核评估的对象;(2)考核评估的执行组织(培训管理者或部门经理);(3)考核的标准区分;(4)考核的主要方式;(5)考核的评分标准;(6)考核结果的签署确认;(7)考核结果的备案;(8)考核结果的证明(发放证书等);(9)考核结果的使用。(五)培训奖惩制度。内容:(1)制度制定的目的;(2)制度的执行组织和程序;(3)奖惩对象说明;(4)奖惩标准;(5)奖惩的执行方式和方法。(六)培训风险管理制度内容:(1)企业根据《劳动法》与员工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2)根据具体的培训活动情况考虑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从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3)在培训前,企业要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明确企业和受训者各自负担的成本、受训者的服务期限、保密协议和违约补偿等相关事项;(4)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即谁投资谁受益,投资与受益成正比关系,考虑培训成本的分摊与补偿。12、起草培训制度草案:1、依据;2、目的或宗旨;3、实施办法;4、核准与施行(与公司相结合);5、解释与修行(本制度由本公司XX批准后则行,修改时亦然,解释权归人力资源部)。第四章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单位组织实施绩效管理活动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又有管理的总流程设计和具体考评程序设计两部分。2、企业绩效管理包含哪五个具体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实施要点。(1)准备阶段。1、明确绩效管理对象,以通讯各个管理层级的关系。2、根据绩效考评的对象,正确的选择考评方法。确定考评方法时要考虑a.管理成本;b.工作实用性;c.工作适用性。3、根据考评的具体方法,提出企业各类人员的绩效考评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4、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实施步骤提出具体要求。(2)实施阶段。1、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核心竞争力。2、收集信息并注意资料的积累。(3)考评阶段。1、考评的准确性。2、考评的公正性。3、考评结果的反馈方式。4、考评使用表格的再检验。5、考评方法的再审核。(4)总结阶段。1、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全面诊断。2、各个单位主管应承担的责任。3、各级考评者应当掌握绩效面谈的技项。(5)应用开发阶段。1、重视考评者绩效管理能力的开发。2、被考评者的绩效开发。3、绩效管理的系统开发。4、企业组织的绩效开发。3、为了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为了保证绩效管理系统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各级主管应当掌握绩效面谈、绩效改进,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和方法(一)提高绩效面谈质量的措施与方法1、绩效面谈的准备工作:(1)拟定面谈计划,明确面谈的主题,预先告知被考评者面谈的时间、地点、以及应准备的各种绩效记录和资料。(2)收集各种与绩效有关的信息资料。2、提高绩效面谈有效性的具体措施:(1)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2)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真实性(3)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及时性(4)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主动性(5)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适应性。(二)绩效改进的方法与策略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与原因:(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A、目标比较法;B、水平比较法;C、横向比较法(2)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2、制定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1)预防性策略与制止性策略(2)正向激励策略与负向激励策略(3)组织变革策略与人事调整策略3、绩效管理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法(1)员工自我矛盾(2)主管自我矛盾(3)组织目标矛盾检查评估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1、座谈法。通过如开不同人员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可以广泛地征询各级主管、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对绩效管理制度、工作程序、操作步骤、考评指标和标准、考评表格形式、信息反馈、绩效面谈、绩效改进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并根据会议记录写出发析报告书,针对目前绩效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调整和改进的建议。2、问卷调查法。有时为了节约时间,减少员工之间的干扰,充分了解各级主管和下属对绩效管理系统的看法和意见,可以预先设计出一张能够检测系统故障和问题的调查问卷,然后发给相关人员填写,采用问卷调查的主法,好处是有利于掌握更详细、更真实的信息,能对特定的内容进行更深入全面的剖析。3、查看工作记录法。为了检验管理系统中考评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可以采用查看各种绩效管理原始记录的方法,对其作出具体的评价。4、总体评价法。为了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可以聘请企业内外的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运用多种检测手段,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进行总体的评价。4、绩效面谈的种类,以及提高绩效面谈质量的措施与方法。按具体内容区分:1、绩效计划面谈。2、绩效指导面谈。3、绩效考评面谈。4、绩效总结面谈。按具体过程及特点分:1、单向劝导式面试。2、双向倾听式面谈。3、解决问题式面谈。4、综合式绩效面谈。为提高和保证绩效面谈的质量和效果,考评者应注意:1、拟定面谈计划,明确面谈的主题,预先告知被考评者面谈的时间地点,以及应准备和各种绩效记录和资料。2、收集各种与绩效相关的信息资料。除了应做好绩效面谈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之外,更重要的采取有效的信息反馈方式,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真实性、及时性、主动性和适应性。5、改进员工绩效的具体程序和方法。(一)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与原因。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具体方法有目标比较法、水平比较法、横向比较法。2、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可借用因果分析图的方式进行分析。外部环境:资源、市场、客户、对手、机遇、挑战内部因素:资源、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制度、个人、体力、条件、性别、智力、能力、经验、阅历心理、条件、个性、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认识论(二)制定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1、预防性策略与制止性策略。2、正向激励策略与负向激励策略。3、组织变革策略与人事调整策略。6、绩效管理的考评类型:(1)品质主导型;(2)行为主导型;(3)效果主导型。绩效管理的考评特点:1、按具体形式区分的考评方法。分为量表评定法、混合标准尺度法、书面法。2、以员工行为为对象进行考评的方法。分关键事件法、行为观察法、行为定点量表法、硬性分配法、排队法。3、按照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考评的方法。分生产能力衡量法、目标管理法。7、各种绩效考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特点,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从绩效管理的考评内容看,绩效考评可以分为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和效果主导型三种类型。(1)品质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特征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潜质(如心理品质、能力素质)为主。品质主导型的考评很难具体掌握,并且考评操作性及其信度和效度较差,涉及员工信念、价值观、动机、忠诚度、诚信度,以及一系列能力素质。(2)行为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行为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主。行为主导型的考评,重在工作过程而非工作结果,考评的标准较容易确定,操作性较强。行为主导型适合于对管理性、事务性工作进行考评,特别是对人际接触和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尤其重要。(3)效果主导型的绩效考评功,采用结果性效标,以考评员工或组织工作效果为主。由于考评注重的是员工或团队的产出和贡献,即工作业绩,而所以考评的标准容易确定,操作性很强。此类考评方法具有滞后性、短期性和表现性等特点,它更适合生产性、操作性,以及工作成果可以计量的工作岗位采用,对事务性工作岗人员的考评不太适合。说明各种绩效考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特点,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1、排列法2、选择排列法3、成对比较法4、强制分布法特点:1、排列法:简单易行,花费时间少,能使考评者在预定的范围内组织考评并将下属进行排序,从而减少考评结果过宽和趋中的误差。但是考评是在员工间进行主观比较,不是用员工工作的表现和结果与客观标准相比较,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用于比较不同部门的员工,个人取得的业绩相近时很难进行排列,也不能使员工得到关于自己优点和缺点的反馈。2、选择排列法:不仅上级可以直接完成排序工作,还可将其扩展到自我考评、同级考评和下级考评等。成对比较法:能够发现员工在哪些方面出色,哪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员工的数目不多的情况下宜采用本方法。强制分布法:可以避免考评者过分严厉或过分宽容的情况发生,克服平均主义。强制分布法只能把员工分为有限的几种类别,难以具体比较员工差别,也不能在诊断工作问题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二)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1、关键事件法2、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3、行为观察法 4、加权选择量表法特点:1、关键事件法对事不对人,以事实为依据,考评者不仅要注重对行为本身的评价,还要考虑行为的情境,可以用来向员工提供明确的信息,使他们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重要事件法考评的内容是下属特定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忠诚性、亲和力、果断性和信赖性。采用本方法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其特点是为考评者提供了客观的事实依据;考评的内容不是员工的短期表现,而是一年内整体表现,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可以贯穿考评期的始终;以事实为根据,保存了动态的关键事件记录,可以全面了解下属是如何消除不良绩效,如何改进和提高绩效的。关键事件法的缺点是关键事件的记录和观察费时费力;能做定性分析,不能作定量分析;不能具体区分工作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很难使用该方法在员工之间进行比较。2、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设计和实施费用高,比许多考评方法费时费力,主要有(1)对员工绩效的考量更加精确。(2)绩效考评标准更加明确。(3)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4)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和较高的信度。(5)考评的维度清晰。3、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克服了关键事件法不能量化、不可比,以及不能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的缺点,但是编制一份行为观察量表较为费时费力,同时,完全从行为发生的频率考评员工,可能会使考评者和员工双方忽略行为过程的结果。4、加权选择量表法加权选择量表法具有打分容易,核算简单,便于反馈等优点,其主要缺点是适用范围小,采用本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不同内容的加权选择考评量表。(三)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1、目标管理法2、绩效标准法3、直接指标法4、成绩记录法特点:1、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评价标准直接反映员工的工作内容,结果易于观测,所以很少出现评价失误,也适合对员工提供建议,进行反馈和辅导。由于目标管理法的过程是员工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员工工作积极性大为提高,增强了责任心和事业心。但是,目标管理法没有在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设立统一目标,因此难以对员工和不同部门间的工作绩效作横向比较,不能为以后的晋升决策提供依据。2、绩效标准法本法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评估。绩效标准法为下属提供了清晰准确的努力方向,对员工具有更加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本方法的局限性是需要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较高的管理成本。3、直接指标法本法简单易行,能节省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运用本方法时,需要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特别是一线人员的统计工作。4、成绩记录法本法需要从外部请来专家参与评估,因此,人力、物力耗费较高,耗费时间也很长。8、应用各种考评方法时,可以采用哪些有效措施和方法,防止和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和问题。1.以工作岗位分析和岗位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和各种原始记录为前提,明确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制定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评价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2.从企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和生产经营条件出发,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特点,充分考虑本企业员工的人员素质状况与结构特征,选择恰当的考评工具和方法。3、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结果上,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成果为导向的考评体系。4为避免个人偏见等错误,可以采用360度的考评方式,由多个考评者一起来参与,由较多的考评者参与。5、定期总结考评的经验并进行专门的系统性培训。6、重视绩效考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第五章薪酬管理3、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系统性、实用性、标准化、能级对应、优化原则。4、岗位评价的功能:1、为实现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公正提供依据。2、对岗位工作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权限大小,所需的资格条件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测评,从而以量化数值表现出工作岗位的特征。3、使单位内各个岗位之间,能在客观衡量自身价值量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并具体说明其在企业单位中处的地位和作用。4、系统全面的工作岗位评价制度为企事业单位岗位归级列等奠定了基础。5、岗位评价的步骤:1、按岗位工作性质,将企事业单位的全部岗位分类。2、收集有关岗位的信息。3、建立工作岗位评价小组,培训有关的评价人员。4、制定工作岗位评价的总体计划,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5、找出与岗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及其指标,列出细目清单。6、通过评价专家小组的集体讨论,设计有关调查问卷和测量评比的量表。7、先对重要岗位进行试点,以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8、全面落实评价计划,逐步实施,。9、撰写出企事业单位各个层级岗位的评价报告书,提供给各有关部门。10、对工作岗位评价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6、工作岗位的评价要素的分类:1、主要因素;2、一般因素;3、次要因素;4、极次要因素。7、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构成:1、劳动责任要素;2、劳动技能要素;3、劳动强度要素;4、劳动环境要素;5、社会心理要素。8、工作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1、少而精的原则;2、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3、综合性原则;4、可比性原则。9、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的制定方法:(1)劳动责任要素所属的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分为质量责任指标、产量责任指标、看管责任指标、安全责任指标、消耗责任指标、管理责任指标标准、知识经验要求、操作复杂程度、看管设备复杂程度、产品质量难易程度、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分级标准。(2)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社会心理要素所属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分为、体力劳动强度、工时利用率、劳动姿势、劳动紧张程度、工作轮班制、粉尘危害程度、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噪声危害程度、辐射热危害程度、其他有害因素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和社会心理评价指标。10、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的制定方法:(1)单一指标计分标准的制定。可采用自然数法和系数法。(2)多种要素综合计分标准的制定。包括简单相加法、系数相乘法、连乘积法和百分比系数法等。11、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权重标准的制定方法: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是指各类权重系数的设计。权重系数通常是预先规定的,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用概率加权法。 12、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误差调整的方法:分为事先调整和事后调整两种。事先调整主要是通过加权来解决,而事后调整多采用平衡系数调整法,平衡系数可用于调整总分,也可用于调整各要素结构和积压项目指标,适用于测评过程初始调整、中期调整和终结调整。13、岗位测评信度和效度检查:(1)信度的检查,是通过信度系数即两次测评得分的相关系数来完成的。(2)效度的检查。1、内容效度,主要依靠专家来完成,有时也可以采用一些数量化指标。2、统计效度,通过建立一定指标来检查测评结果的效度。14、各种排列法的步骤:(1)定限排列法。工作程序:将最高与最低的岗位选择出来,作为最低界限的标准。(2)成对排列法。工作程序:将企业中所有工作岗位,成对地加以比较。15、分类法的步骤:(1)确定岗位类别的数目;(2)对岗位类别的各个级别进行明确定义;(3)将被评价岗位与所设定的等级标准进行比较,将它们定位在合适的岗位类别中的合适的级别上;(4)当岗位评价完成以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设定薪酬等级了。16、因素比较法的步骤;(1)获取岗位信息;(2)确定薪酬要素;(3)选择关键基准岗位;(4)根据薪酬要素将关键岗位排序;(5)根据薪酬要素确定各岗位的工资率;(6)根据工资率将关键岗位排序;(7)根据两种排序结果选出不便于利用的关键岗位;(8)确定岗位薪酬等级;(9)使用岗位比较等级。17、评分法的步骤:1、确定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2、根据岗位的性质和特征,确定各类工作岗位评价的具体项目。3、对各评价因素区分出不同级别,并赋予一定的点数,以提高评价的准确程度。4、将全部评价项目合并为一个总体,根据各个项目在总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分别给定权数。5、为了将企事业单位相同性质的岗位归入一定等级,可将工作岗位评价的总点数分为若干级别。18、人工成本—企业人工成本,也称用人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和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人工成本的构成: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含不在岗员工生活费)、社会保险费用、住房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和其他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影响因素:企业的支付能力、员工的标准生计费用和工资的市场行情。19、人工成本核算的意义:1.通过人工成本核算,企业可以知道自己使用劳动力所付出的代价,可以了解产品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主要支出方向,可以及时、有效地监督、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改善费用支出结构,节约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2.通过人工成本核算,企业可寻找合适的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点,达到既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20、人工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一)核算人工成本的基本指标。1、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3、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4、企业增加值(纯收入);5、企业利润总额;6、企业成本(费用)总额;7、企业人工成本总额。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作时数=(企业年制度工时+年加班工时-损耗工时)/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纯收入(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二)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1、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员费用/员工总数量)/(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员工人数)=薪酬水平/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2、劳动分配率=人工费用/增加值(纯收入)21、企业如何确定合理的人工成本?1、劳动分配率基准法(劳动分配率是指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附加价值的比率)计算附加价值扣除法:附加价值=销货(生产)净额-外购部分=销货净额-当期进货成本(直接原材料+购入零配件+外包加工费+间接材料)相加法:附加价值=利润+人工成本+其他形附加价值的各项费用=利润+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租金+折旧+税收合理的人工费用率=人工费用/销货额=(净产值/销货额)X(人工费用/净产值)=目标附加价值率X目标劳动分配率(1)用目标人工费用(也称计划人工费用)和目标净产值率(也称计划净产值率)及目标劳动分配率(也称计划劳动分配率)三项指标计算目标销售额(也称计划销售额)。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费用/人工费用率=目标人工费用/(目标净产值率X目标劳动分配率)(2)运用劳动分配率求出合理薪资的增长幅度。具体办法:在计算上年度和确定本年度目标劳动分配率的基础上,根据本年的目标销售额计算出本年目标人工费用,并计算出薪酬总额的增长幅度。目标劳动分配率=目标人工费用率/目标净产值2、销售净额基准法(根据前几年实际人工费用率、上年平均人数、平均薪酬和本年目标薪酬增长率,求出本年的目标销售额,并以此作为本年应实现的最低销售净额)目标人工成本=本年计划平均人数X上年平均薪酬X(1+计划平均薪酬增长率)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成本/人工费用率A.利用人工费用率(人工费用/销售额)还可以计算销售人员每人的目标销售额。(步骤:先确定推销员的人工费用率,再根据推销员的月薪或年薪及推销员人工费用率计算推销员的年度销售目标。销售人员年度销售目标=推销人工费用/推销员的人工费用率B.还有一种根据毛利率及人工费用率,计算推销员目标销售毛利额及推销人员毛利与工资的大致比例。推销人员人工费用率=推销人员人工费用总额/毛利额目标销售毛利=某推销员工资/推销员人工费用率3、损益分歧点基准法(即损益平衡点或收支平衡点。指在单位产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与产品制造和销售及管理费用相等的销货额,或者说达到这一销货额的产品销售数量。也可概括为公司利润为零时的销货额或销售量。销售收入=制造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如果将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及管理费用划分为固定费用(也称固定成本、是指不随生产量多少而增减的费有用,如折旧费、房租、间接人工费用等)和变动费用(也称变动成本,是指随产销数量变动而增减的费用,如材料费、保管费、直接人工费等)。销售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为便于表达,上式各因式可用符号表示。P—单位产品售价;V—单位产品变动成本;F—固定成本;X—产量或销售量。损益分歧点可用代表式表示为:PX=F+VX在损益分歧点所要达到的销售量为:X=F/(P-V),式中,P-V为每单位产品边际利益。每单位产品的边际利益除以每单位的产品价格,为边际利益率=(P-V)/P以销售金额表示的损益分歧点,用公式表示为:损益分歧点之销售额=固定成本/边际利益率,PX=F/(P-V)/P=PF /(P-V)损益分歧点基准法可应用于三种目的:以损益分歧点为基准,(1)计算一定人工成本总额下的损益分歧点之销售额及薪酬支付的最高限高。(2)计算损益分歧点之上危险盈利点所应达到的销货额,并继而推算出薪支付的可能限度,即可能人工费用率。(3)计算出损益分歧点之上剩余额保留点之销货额,并进而推算出人工费用支付的适当限度,即合理人工费用率(也称之为安全人工费用率)。六、工资奖金调整测算的具体步骤有哪些?(1)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岗位评价结果或能力评价目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2)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奖金;(3)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一般是本着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确定;(4)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新调整方案;(5)汇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七、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1)劳动绩效(2)职务(或岗位)(3)综合素质与技能(4)工作条件(5)年龄与工龄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1)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2)企业工资支付能力(3)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4)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5)产品的需求弹性(6)工会的力量(7)企业的薪酬策略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1、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2、劳动法律事实—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就是劳动法律事实。3、劳动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应符合:(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终止的必须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3)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示于外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4、集体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单位职工根据法津、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1)主体不同。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一方是工会组织或劳动者按合法程序推举的代表;劳动合同当事人则是企业和劳动都者个人。(2)内容不同。集体合同涉及全体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3)功能不同。集体合同是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方面设定具体标准;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定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关系。(4)法律效力不同。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是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5、举例说明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问题设计的提问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调查问卷一般分为两类:1、目标型调查。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并且设定问题的若干个答案,由被调查对象设定的答案进行选择,包括选择法、正误法、序数法。优点是便于进行统计分析,降低调查费用、提高调查效率;缺点是被调查者只能选择哪些最接近自身心理感受的答案,而设定的答案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不能完全地给被调查者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2、描述型调查法。由被调查者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意愿和想法,准确地表明自己的感受。可分为确定性提问和不定性提问。确定性提问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员工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不定性提问的重点在于了解一般员工的一般感受,但可以使管理者了解组织运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6、最低工资—是国家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工资支付应遵循哪些原则货币支付,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有价证券替代;直接支付,工资应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用人单位可委托银行代发工资,但需书面记录并传递领取者的相关资料;按时支付;全额支付。员工满意度调查应关注哪些方面?员工满意度调查应针对以下项目进行:薪酬、工作、晋升、管理、环境。7、完善的员工沟通构成要素:信息的发出者、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接收者。8、职业病的分类: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其它职业病。9、何种情况下可以认定为工伤?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作的其他情形。(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忘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3)劳动者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10、工伤保险待遇的主要内容。(一)工伤医疗期待遇。1、医疗待遇。报有效医疗费用和必要的护理费用;2、工伤津贴。按照平均工资支付工伤津贴;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简答题:一、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1、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致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2、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3、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4、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5、费用规划。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二、简述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作用和程序。内容:在企业企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它的名称、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工作范围、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作资料。1、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所具备的,诸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3、将上述岗位分析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作用: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程序:(一)准备阶段本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1)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2)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4)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5)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3、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该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5、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必要时可先对若干个重点岗位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以便取得岗位调查的经验。(二)调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三)总结分析阶段本阶段是岗位分析的最后环节。它首先对岗位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再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三、简述工作岗位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原则:1、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2、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3、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方法:(一)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是运用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对现行岗位活动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找出其中不必要不合理的部分,寻求构建更为安全经济、简便有效作业程序的一种专门技术。包括:1、程序分析。2、动作研究。(二)现代工效学的方法,是研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规律、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细微动作、作业环境、疲劳规律、人机匹配,以及在工程技术总体设计中人机关系的一门科学。(三)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计来说,除了上述可采用的两种方法之外,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工业工程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四、简述企业定员的作用、原则。作用:1、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2、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3、科学合理定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4、先进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原则:(一)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二)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1、产品方案设计要科学。2、提供兼职。3、工作应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三)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企业内人员的比例关系包括:直接生产人员和非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的比例关系;非直接生产人员内部各类人员以及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各工种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四)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五)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六)定员标准应适时修订。五、说明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一)按劳动效率定员是根据生产任务和工人的劳动效率、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二)按设备定员是根据设备需要开动的台数和开动的班次、工人看管定额,以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三)按岗位定员是根据岗位的多少,以及岗位的工作量大小来计算定员人数。(四)按比例定员按照与企业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计算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五)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主要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六、介绍企业定员的新方法。(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定员。(二)运用概率推断确定经济合理的医务人员人数。(三)运用排队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工具保管员人数。(四)零基定员法。七、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与构成。特点:(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1、录用。2、保持。3、发展。4、考评。5、调整。(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构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从基础性管理制度和员工管理制度两方面入手,进行规划设计,属于劳动人事基础管理方面的制度可以包括:组织机构和设置调整的规定;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工作的规定;岗位设置和人员费用预算的规定;对内对外人员招聘的规定;员工绩效管理的规定;人员培训与开发的规定;薪酬福利规定;劳动保护用品与安全事故处理的规定;职业病防治与检查的规定等。对员工进行管理的制度主包括:工作时间的规定;考勤规定;休假规定;年休假的规定;女工劳动保护与计划生育规定;员工奖惩规定;员工差旅费管理规定;员工佩戴胸卡的规定;员工因私出境规定;员工内部沟通渠道的规定;员工合理化建议的规定;员工越级投诉的规定;员工满意度调查的规定等。八、简述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和步骤。原则:(一)共同发展原则(二)适合企业特点(三)学习与创新并重(四)符合法律规定(五)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六)保持动态性要求:(1)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2)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3)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4)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5)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步骤:(一)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二)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三)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九、简述人力资源费用审核的方法与程序。方法:在审核费用时,首先要认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活动及其过程,然后确定在这些活动及其过程中,都需要哪些资源、多少资源给予支持(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这些费用预算与执行的原则是“分头预算,总体控制,个案执行” ,公司根据上年度预算与结算的比较情况提出一个控制额度。大部分由人力资源部门掌握,项目之间根据余缺,在经济批准程序后可以调剂使用。对有些项目如培训费用,按使用部门进行控制,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挤占而完不成各自的培训任务。程序:在审核下一年度的人工成本预算时,首先要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尤其是那些子项目。在审核时,必须保证这些项目齐全完整,注意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是否涉及人员费用项目的增加或废止。特别是应当密切注意企业在调整人力资源某种政策时,可能会涉及人员费用的增减问题,在审核费用预算时应使其得到充分体现,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总之,工资项目和基金项目必须严格加以区别,不能混淆。在审核费用预算时,应当关注国家有关规定和发放标准的新变化,特别是那些涉及员工利益的资金管理、社会保险等重要项目,以保证在人力资源费用预算中得以体现。十、简述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作用与程序。作用:1、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在保证员工切身利益,使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下使企业达成人工成本目标的重要手段。2、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降低招聘、培训、劳动争议等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重要途径。3、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为防止滥用管理费用提供了保证。程序:1、制定控制标准;2、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3、差异的处理。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简答题:一、员工招聘渠道有哪些?简述各种员工招聘渠道的特点。渠道:内部招募:(一)推荐法;(二)布告法;(三)档案法。外部招募:(一)发布广告;(二)借助中介;1、人才交流中心;2、招聘洽谈会;3、猎头公司。(三)校园招聘;(四)网络招聘;(五)熟人推荐。特点:内部招募:1、准确性高;2、适应较快;3、激励性强;4、费用较低;5、在组织中造成一些矛盾,产生不利影响;6、容易抑制创新。外部招募:1、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2、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3、树立形象的作用;4、筛选难度大,时间长;5、进入角色慢;6、招募成本大;7、决策风险大;8、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二、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的方法有哪些?方法:一、筛选简历的方法(一)分析简历结构;(二)审察简历的客观内容;(三)判断是否符合岗位技术或经验要求;(四)审查简历中的逻辑性;(五)对简历的整体印象。二、筛选申请表的方法(一)判断应聘者的态度;(二)关注与职业相关的问题;(三)注明可疑之处。三、简述面试的基本步骤。(一)面试前的准备阶段;(二)面试开始阶段;(三)正式面试阶段;(四)结束面试阶段;(五)面试评价阶段。四、简述面试的技巧。(一)开放式提问;(二)封闭式提问;(三)清单式提问;(四)假设式提问;(五)重复式提问;(六)确认式提问;(七)举例式提问。五、简述心理测验的分类。一、人格测试;二、兴趣测试;三、能力测试;1、普通能力倾向测试;2、特殊职业能力测试;3、心理运动机能测试。四、情境模拟测试法;1、语言表达能力测试;2、组织能力测试;3、事务处理能力测试。六、简述情景模拟法的分类。1、语言表达能力测试;2、组织能力测试;3、事务处理能力测试。七、简述员工录用决策策略的分类。一、多重淘汰式;二、补偿式;三、结合式。八、简述如何进行员工招聘的评估。一、成本效益评估:(一)招聘成本;(二)成本效用评估;(三)招聘收益成本比。二、数量与质量评估:(一)数量评估;(二)质量评估。三、信度与效度评估:(一)信度评估;(二)效度评估。九、简述劳动分工的内容与原则。内容:1、职能分工;2、专业(工种)分工;3、技术分工。原则: 1、把直接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服务工作分开;2、把不同的工艺阶段和工种分开;3、把准备性工作和执行性工作分开;4、把基本工作和辅助工作分开;5、把技术高低不同的工作分开;6、防止劳动分工过细带来的消极影响。十、简述劳动协作的内容、要求与形式。内容:企业的劳动协作除了要安排好最基层的班组、作业组的组织之外,还应当搞好车间一级的协作。要求:1、尽可能地固定各种协作关系,并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对协作关系的建立、变更,解除的程序、方法,审批权限等内容作出严格的规定。2、实行经济合同制。3、全面加强计划、财务、劳动人事等项管理,借用各种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保证协作关系的实现。形式: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十一、简述员工配置的方法。以人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双向选择为标准进行配置。十二、简述“5S”活动的内涵。1、整理。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使现场无杂物,行道通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磕碰的机会,保障安全,提高质量;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错事故;有利于减少库存量,节约资金;改变作风,提高工作情绪。2、整顿。对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即把要用的东西,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做好标识进行管理,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以最简捷的流程完成作业。3、清扫。在进行清洁工作的同时进行自我检查。4、清洁。对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的巩固和维持,使之制度化。5、素养。即教养,努力提高员工的素养,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严格遵守行为规范,而不需要别人督促,不需要领导检查,这是“5S”活动的核心。十三、简述劳动环境优化内容。(一)照明与色彩;(二)噪声;(三)温度和湿度;(四)绿化。十四、简述劳动轮班的组织形式。(一)两班制;(二)三班制;1、间断性三班制;2、连续性三班制(三)四班制;1、“四八交叉”;2、四六工作制;3、五班轮休制。十五、简述四班三运转和五班四运转的组织形式。四班三运转:也叫四三制,其轮休制是以八天为一个循环期,组织四个轮班,实行早、中、夜三班轮流生产,保持设备连续生产不停,工人每八天轮休两天的轮班工作制度。也可安排工作三天休息一天,或工作九天休息三天,从循环期上看,可分为四天、八天、十二天等形式。在实行每周40小时的工时制度下,企业采用本轮班方法时,每个月需要安排一个公休日。五班四运转:即五班轮休制,它是员工每工作十天轮休两天的轮班制度。以十天为一个循环期,组织五个轮班,实行早、中、夜三班轮流生产,保持设备连续生产不停,并每天安排一个副班,按照白天的正常时间上班,负责完成清洗设备、打扫卫生、维护环境等辅助性、服务性工作任务。十六、简述劳务外派与引进的程序。1、个人填写《劳务人员申请表》,进行预约登记。2、外派公司负责安排雇主面试劳务人员,或将申请人留存的个人资料推荐给雇主挑选。3、外派公司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由雇主对录用人员发邀请函。4、录用人员递交办理手续所需的有关资料。5、劳务人员接受出境培训。6、劳务人员到检疫机关办理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预防接种证书》。7、外派公司负责办理审查、报批、护照、签证等手续。十七、简述劳务外派与引进的管理。劳务外派的管理:(一)外派劳务项目的审查;(二)外派劳务人员的挑选;(三)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劳务引进的管理:(一)聘用外国人的审批;1、拟用的外国人履历证明;2、聘用意向书;3、拟聘用外国人原因的报告;4、拟聘用外国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资格证明;5、拟聘用外国人健康状况证明;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二)聘用外国人就业的基本条件;1、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2、具有从事该项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3、无犯罪记录;4、有确定的聘用单位;5、持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三)入境后的工作。1、申请就业证;2、申请居留证。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简答题:一、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一)面谈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充分了解相关信息(二)重点团队分析法;指在培训对象中选出一批熟悉问题的员工作为代表参加讨论,以调查培训需求信息(三)工作任务分析法;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作为确定员工达到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将其和员工平时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判定员工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差距所在。(四)观察法;指培训者亲自到员工身边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通过与员工在一起工作,观察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态度、了解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搜集培训需求信息的方法。(五)调查问卷。二、简述需求分析的基本工作程序。(一)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1、建立员工背景档案;2、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3、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4、准备培训需求调查。(二)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1、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2、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3、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4、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三)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1、提出培训需求动议和愿望;2、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议;3、分析培训需求;4、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四)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1、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2、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三、如何运用绩效差距模型进行培训需求分析?1、发现问题阶段;理想绩效与实际绩效之间的差距的一个指标是需要培训来改善的地方2、预先分析阶段;对问题进行预先的分析与直觉判断及应用何种工具收集资料3、需求分析阶段。任务是寻找绩效差距,包括对目前的绩效和未来的绩效四、简述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一)培训项目的确定;按培训的优先顺序,目标群体及其规模及其在组织中的作用来考虑设计目标及课程(二)培训内容的开发;坚持“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当前,讲求实用,考虑长远,提升素质”的基本原则(三)实施过程的设计;合理安排培训进度与各个学习单元之间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顺序、时间,形成培训进度表;培训环境尽量与工作环境相一致。(四)评估手段的选择;考核培训的成败和对效果进行评估(五)培训资源的筹备;包括对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的筹备与使用(六)培训成本的预算。五、简述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步骤和方法。(一)培训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分析可以运用从纯粹的主观判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之间的各种方法。(二)工作说明;方法:工作说明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熟练工的实际工作,收集熟练工自己的介绍等间接资料。(三)任务分析;方法:一种方法是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进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技术构成。另一种方法是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类和分析其技术构成。(四)排序;方法:排序依赖于对任务说明的结果的检查与分析。任务说明的结果能显示出任务之间在层次、程序上的联系,这些是排序的基本依据。基于这些联系,再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如费用、后勤等),排序就能完成。(五)陈述目标;方法:设计者依靠工作说明的结果进行转换,就成了目标。(六)设计测验;方法:测试学(七)制定培训策略;方法:设计者回顾前几个步骤的结果,分析必须适应的问题环境。培训策略就要适应这些条件,最好的策略能在这些条件和对应措施间进行最适宜的搭配。(八)设计培训内容;方法:通常的方法是根据工作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的性质和类型,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一个个细节,并根据受训者的心理发展规律、内容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个细节的先后顺序,再选择适宜的工具和方式来展现这些细节。 (九)实验。方法:实验的对象要从将要参加培训的学员集体中选取。实验的环境条件、方法步骤、内容形式、设备工具要尽可能和真正的培训一样。六、简述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一)前期准备工作1、确认并通知参加培训的学员。2、培训后勤准备。3、确认培训时间。4、相关资料的准备。5、确认理想的培训师。(二)培训实施阶段1、课前工作。2、培训开始的工作。3、培训器材的维护、保管。4、知识或技能的传授。5、对学习进行回顾和评估。(三)培训后的工作1、向培训师致谢;2、作问卷调查;3、颁发结业证书;4、清理、检查设备;5、培训效果评估。七、简述培训效果的信息种类及评估指标。种类:(一)培训及时性信息;(二)培训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三)培训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四)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五)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六)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七)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八)受训群体选定方面的信息;(九)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十)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评估指标:1、认知成果;2、技能成果;3、情感成果;4、绩效成果;5、投资回报率。八、简述培训效果跟踪与监控的程序和方法。(一)培训前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二)培训中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1、受训者与培训内容的相关性;2、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认知程度;3、培训内容;4、培训的进度和中间效果;5、培训环境;6、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三)培训效果评估;(四)培训效率评估。九、如何根据培训的目的和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准备工作培训的内容,选择培训方法。(一)确定培训活动的领域;对企业培训的领域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把他们与培训课程相对照,研究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和技巧,以适应培训目标所设定的领域。(二)分析培训方法的适用性;培训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挑选出的手段和方法。它必须与教育培训需求、培训课程、培训目标相适应,同时,它的选择必须符合培训对象的要求。(三)根据培训要求优选培训方法。应根据公司的培训目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1、保证培训方法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选择。2、保证培训方法与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相适应。3、保证选用的培训方法与受训者群体特征相适应。分享受训者群体特征可使用(1)学员构成(2)工作可离度(3)工作压力三个参数。4、培训方式方法要与企业的培训文化相适应。5、培训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培训的资源与可靠性(设备、花销、场地、时间等)。一、直接传授型培训法(一)讲授法;(二)专题讲座法;(三)研讨法。二、实践型培训法(一)工作指导法;(二)工作轮换法;(三)特别任务法;(四)个别指导法。三、参与型培训法(一)自学;(二)案例研究法;1、案例分析法;2、事件处理法。(三)头脑风暴法;(四)模拟训练法;(五)敏感性训练法;(六)管理者训练。四、态度型培训法(一)角色扮演法;(二)拓展训练法;1、场地拓展训练;2、野外拓展训练。五、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一)网上培训;(二)虚拟培训。六、其他方法。如函授、业余进修、开展读书活动、参观访问。十、简述培训制度的内容及各项培训管理制度起草的要求内容:1、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2、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3、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4、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5、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要求: (一)培训制度的战略性;培训本身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以战略的眼光去组织培训,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培训项目(二)培训制度的长期性;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三)培训制度的适用性。针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照章办事。各项制度:(一)培训服务制度;包括培训服务条款和协约条款两部分培训服务条款1员工正式参加培训前,根据个人和组织需要向培训管理部门或部门经理提出的申请2、在培训申请被批准后履行的培训服务协议签订手续3、培训服务协议签订后方可参加培训协约条款1、参加培训的申请人2、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3、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4、参加培训后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5、参加培训后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6、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7、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8、参加人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二)入职培训制度;1、培训的意义和目的;2、需要参加人员的界定;3、特殊情况下不能参加培训的解决措施4、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部门经理还是培训组织者)5、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内容、时间、考核)6、入职培训的方法(三)培训激励制度;1、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2、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3、公平的晋升规定4、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四)培训考核评估制度;1、被考核一语道破估的对象;2、考核评估的执行组织;3、考核的标准区分;4、考核的主要方式5、考核的评分标准;6、考核结果的确认7、考核结果的备案8、考核结果的使用(五)培训奖惩制度;1、制度制定的目的;2、制度执行组织和程序;3、奖惩对象说明;4、奖惩标准;5奖惩的执行方式(六)培训风险管理制度。1、企业根据劳动法与员工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2、根据具体的培训活动情况考虑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从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3、培训前,企业要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明确企业和受训者各自负担的成本、受训者的服务期限。保密协议和违约补偿等相关事项4、根据“利益获得原则”请投资谁受益,投资与受益成正比关系,考虑培训成本的分摊与补偿。第四章绩效管理简答题:一、说明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包括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与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两个部分。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单位组织实施绩效管理活动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又有管理的总流程设计和具体考评程序设计两部分。二、说明企业绩效管理包含哪五个具体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实施要点。(一)准备阶段1、明确绩效管理的对象,以及各个管理层级的关系。2、根据绩效考评的对象,正确的选择考评方法。3、根据考评的具体方法,提出企业各类人员的绩效考评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4、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实施步骤提出具体要求。(二)实施阶段1、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核心竞争力。2、收集信息并注意资料的积累。(三)考评阶段 1、考评的准确性;2、考评的公正性;3、考评结果的反馈方式;4、考评使用表格的再检验;5、考评方法的再审核。(四)总结阶段1、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全面诊断;2、各个单位主管应承担的责任;3、各级考评者应当掌握绩效面谈的技巧。(五)应用开发阶段1、重视考评者绩效管理能力的开发;2、被考评者的绩效开发;3、绩效管理系统的开发;4、企业组织的绩效开发。三、为了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应当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为了保证绩效管理系统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各级主管应当掌握绩效面谈、绩效改进,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和方法(一)提高绩效面谈质量的措施与方法1、绩效面谈的准备工作:(1)拟定面谈计划,明确面谈的主题,预先告知被考评者面谈的时间、地点、以及应准备的各种绩效记录和资料。(2)收集各种与绩效有关的信息资料。2、提高绩效面谈有效性的具体措施:(1)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2)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真实性(3)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及时性(4)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主动性(5)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适应性。(二)绩效改进的方法与策略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与原因:(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A、目标比较法;B、水平比较法;C、横向比较法(2)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2、制定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1)预防性策略与制止性策略(2)正向激励策略与负向激励策略(3)组织变革策略与人事调整策略3、绩效管理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法(1)员工自我矛盾(2)主管自我矛盾(3)组织目标矛盾四、说明绩效面谈的种类,以及提高绩效面谈质量的措施与方法。按具体内容可分为:1、绩效计划面谈;2、绩效指导面谈;3、绩效考评面谈;4、绩效总结面谈。按具体过程及特点可分为:1、单向劝导式面谈;2、双向倾听式面谈;3、解决问题式面谈;4、综合式绩效面谈。措施与方法:1、有效的信息反馈具有针对性;2、有效的信息反馈具有真实性;3、有效的信息反馈具有及时性;4、有效的信息反馈具有主动性;5、有效的信息反馈具有适应性。五、说明改进员工绩效的具体程序和策略。(一)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与原因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1)目标比较法(2)水平比较法(3)横向比较法2、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外部环境:资源、市场、客户、对手、机遇、挑战内部因素:资源、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制度个人、体力、条件、性别、智力、能力、经验、阅历心理、条件、个性、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认识论(二)制定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1、预防性策略与制止性策略;2、正向激励策略与负向激励策略;3、组织变革策略与人事调整策略。六、说明绩效管理的考评类型及其特点。类型: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效果主导型特点:品质主导型:采用特征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潜质为主,考评操作性及其信度和效度较差。行为主导型:采用行为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主,考评的标准较容易确定,操作性较强。效果主导型:采用结果性效标,以考评员工或组织工作效果为主,只重工作业绩,而不是过程,故考评的标准较容易确定,操作性较强。七、说明各种绩效考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特点,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一)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1、排列法2、选择排列法3、成对比较法4、强制分布法特点:1、排列法:简单易行,花费时间少,能使考评者在预定的范围内组织考评并将下属进行排序,从而减少考评结果过宽和趋中的误差。但是考评是在员工间进行主观比较,不是用员工工作的表现和结果与客观标准相比较,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用于比较不同部门的员工,个人取得的业绩相近时很难进行排列,也不能使员工得到关于自己优点和缺点的反馈。2、选择排列法:不仅上级可以直接完成排序工作,还可将其扩展到自我考评、同级考评和下级考评等。成对比较法:能够发现员工在哪些方面出色,哪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员工的数目不多的情况下宜采用本方法。 强制分布法:可以避免考评者过分严厉或过分宽容的情况发生,克服平均主义。强制分布法只能把员工分为有限的几种类别,难以具体比较员工差别,也不能在诊断工作问题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二)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1、关键事件法2、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3、行为观察法4、加权选择量表法特点:1、关键事件法对事不对人,以事实为依据,考评者不仅要注重对行为本身的评价,还要考虑行为的情境,可以用来向员工提供明确的信息,使他们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重要事件法考评的内容是下属特定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忠诚性、亲和力、果断性和信赖性。采用本方法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其特点是为考评者提供了客观的事实依据;考评的内容不是员工的短期表现,而是一年内整体表现,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可以贯穿考评期的始终;以事实为根据,保存了动态的关键事件记录,可以全面了解下属是如何消除不良绩效,如何改进和提高绩效的。关键事件法的缺点是关键事件的记录和观察费时费力;能做定性分析,不能作定量分析;不能具体区分工作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很难使用该方法在员工之间进行比较。2、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设计和实施费用高,比许多考评方法费时费力,主要有(1)对员工绩效的考量更加精确。(2)绩效考评标准更加明确。(3)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4)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和较高的信度。(5)考评的维度清晰。3、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量表法克服了关键事件法不能量化、不可比,以及不能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的缺点,但是编制一份行为观察量表较为费时费力,同时,完全从行为发生的频率考评员工,可能会使考评者和员工双方忽略行为过程的结果。4、加权选择量表法加权选择量表法具有打分容易,核算简单,便于反馈等优点,其主要缺点是适用范围小,采用本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不同内容的加权选择考评量表。(三)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1、目标管理法2、绩效标准法3、直接指标法4、成绩记录法特点:1、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评价标准直接反映员工的工作内容,结果易于观测,所以很少出现评价失误,也适合对员工提供建议,进行反馈和辅导。由于目标管理法的过程是员工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员工工作积极性大为提高,增强了责任心和事业心。但是,目标管理法没有在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设立统一目标,因此难以对员工和不同部门间的工作绩效作横向比较,不能为以后的晋升决策提供依据。2、绩效标准法本法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评估。绩效标准法为下属提供了清晰准确的努力方向,对员工具有更加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本方法的局限性是需要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较高的管理成本。3、直接指标法本法简单易行,能节省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运用本方法时,需要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特别是一线人员的统计工作。4、成绩记录法本法需要从外部请来专家参与评估,因此,人力、物力耗费较高,耗费时间也很长。八、应用各种考评方法时,可以采用哪些有效措施和方法,防止和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问题。1、以工作岗位分析和岗位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和各种原始记录为前提,明确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制定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评价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2、从企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和生产经营条件出发,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特点,充分考虑本企业员工的人员素质状况与结构特征,选择恰当的考评工具和方法。3、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结果上,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成果为导向的考评体系。4、为避免个人偏见等错误,可以采用360度的考评方式,由多个考评者一起来参与,由较多的考评者参与。5、定期总结考评的经验并进行专门的系统性培训。6、重视绩效考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第五章薪酬管理一、简述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功能和步骤。原则:1、工作岗位评价中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2、让员工积极地参与到工作岗位评价工作中来,以便他们认同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3、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应该公开。功能:1、为实现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公正提供依据。 2、对岗位工作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权限大小,所需要的资格条件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测评,从而以量化数值表现出工作岗位的综合特征。3、使单位内各个岗位之间,能够在客观衡量自身价值量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并具体说明其在企业单位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4、系统全面的工作岗位评价制度为企事业单位岗位归级列等奠定了基础。步骤:1、按岗位的工作性质,先将企事业单位的全部岗位划分为若干个大类。2、收集有关岗位的各种信息。3、建立由岗位分析评价专家组成的工作岗位评价小组,培训有关的评价人员。4、制定出工作岗位评价的总体计划,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5、找出与岗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因素及其指标,列出细目清单,并对有关指标作出说明。6、通过评价专家小组的集体讨论,构建工作岗位评价的指标体系,规定统一的衡量评比标准,设计有关调查问卷和测量评比的量表。7、先抓几个重要岗位进行试点。8、全面落实工作岗位评价计划,按照预定方案,逐步组织实施。9、最后撰写出企事业单位各个层级岗位的评价报告书,提货给有关部门。10、对工作岗位评价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二、简述工作岗位评价要素的分类,以及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构成。分类:1、主要因素,即高度相关的要素;2、一般因素,即中度相关的要素;3、次要因素,即低度相关的要素;4、极次要因素,即相关程度极低或无相关的要素。指标的构成:1、劳动责任要素;2、劳动技能要素;3、劳动强度要素;4、劳动环境要素;5、社会心理要素。三、简述确定工作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1、少而精的原则;2、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3、综合性原则;4、可比性原则。四、简述人工成本的概念、构成和影响因素。概念:也称用人费(人工费)或人事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和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包括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影响因素:(一)企业的支付能力;(二)员工的生计费用;(三)工资的市场行情。五、简述人工成本核算的意义,并介绍人工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意义:1、通过人工成本核算,企业可以知道自己使用劳动力所付出的代价,可以了解产品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主要支出方向,及时、有效地监督、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改善费用支出结构,节约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2、通过人工成本核算,企业可寻找合适的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点,达到既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程序和方法:(一)核算人工成本的基本指标1、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3、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4、企业增加值(纯收入);5、企业利润总额;6、企业成本(费用)总额;7、企业人工成本总额。六、工资奖金调整测算的具体步骤有哪些?(1)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岗位评价结果或能力评价目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2)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奖金;(3)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一般是本着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确定;(4)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新调整方案;(5)汇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七、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1)劳动绩效(2)职务(或岗位)(3)综合素质与技能(4)工作条件 (5)年龄与工龄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1)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2)企业工资支付能力(3)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4)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5)产品的需求弹性(6)工会的力量(7)企业的薪酬策略参考:http://www.comingmorn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