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00 KB
  • 2022-04-22 11:37:17 发布

20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章节习题集答案.doc

  • 4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单项选择题>1.强化环境管理的核心是()。A.环境质量标准B.地方环境标准C.环境标准D.环境保护部标准2.下列关于环境标准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的动力B.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C.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D.环境标准具有普通的投资导向作用3.我国环境标准分为()。A.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B.国家标准和基础标准C.基础标准和地方标准D.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4.国家环境标准是由()组织制定、审批、发布。A.国家环保总局B.环境保护部C.国家发改委D.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5.环境因素具有与产品性能完全不同的(),一个特定区域的环境不可能在其他区域被复制。A.功能性B.通用性C.节能性D.特异性6.环境标准实施的监督可分为自我监督和管理性监督,其中,自我监督主要由()承担。A.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B.环境保护部门C.环保行政主管部门D.环境监测部门7.在进行环境监测时,应按照()规定,来确定采样位置和采样频率。A.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B.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监测标准C.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D.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监测标准8.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石是()。A.环境基础标准B.环境质量标准C.环境方法标准D.污染物排放标准9.环境标准实施监督系统应形成的运行机制是()。 A.归口管理-自我监督-管理性监督-实施B.归口管理-实施-自我监督-管理性监督C.归口管理-管理性监督-自我监督-实施D.实施-归口管理-管理性监督-自我监督10.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基本特征是()。A.标准管理B.综合管理C.定量管理D.监督管理<不定项选择题>1.环境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的区别体现在()。A.发布形式B.内容的涵义C.外延扩展D.标准的目的2.国家环境标准包括()。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B.环境保护部标准C.国家环境基础标准D.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标准体系中,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A.行业性排放标准B.区域性排放标准C.综合性排放标准D.阶段性排放标准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般可分为()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A.各专项或专题B.各环境要素C.规划和建设项目D.分析和评价5.无论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还是进行(),都需要以环境标准为准绳。A.环境影响评价B.污染源治理C.编制环境质量报告书D.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6.环境质量标准是具有鲜明的()特征的规划指标。A.定量性B.阶段性C.区域性D.先进性7.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的Ⅱ类主要适用于()。A.鱼虾产卵场B.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C.珍贵鱼类保护区 D.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8.()统一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的技术要求。A.国家环境标准B.方法标准C.标准样品标准D.基础标准9.国家环境标准样品在环境管理中的特别作用是()。A.评价分析仪器B.鉴别仪器的灵敏度C.评价分析者的技术D.保证数据的准确10.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监测方法是()。A.分析方法B.检验方法C.测定方法D.采样方法11.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包括()。A.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B.监测技术C.环境影响评价导则D.规划的技术要求12.一个地方的环境质量受()因素的制约。A.人口密度B.经济水平C.环境背景D.环境容量13.管理性监督体现对标准实施的监察与督导,其基本出发点是“达标”,采用的手段一般包括()。A.监督性监测B.监督性检查C.监督性抽查D.监督性管理<单项选择题>1.C2.D3.A4.B5.D6.A7.C8.A9.B10.C二、不定项选择题1.BCD2.ACD3.AC4.ABC5.ACD6.BC7.ABC8.BCD9.ABC10.ACD11.ABD12.ABCD13.ABC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单项选择题>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由()发布,其解释权归现环境保护部。A.原国家环境保护局B.省级环境保护部门C.国家发改委D.环境监测部门2.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是()。 A.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B.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大纲→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C.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D.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3.建设项目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主要按建设项目的()和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划分。A.工程性质B.工程规模C.工程特点D.工程类型4.在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方法中,获得的工程分析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建设项目的是()。A.类比分析法B.物料平衡计算法C.查阅资料分析法D.综合分析法5.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重点是通过()分析、核算,确定污染源强。A.工艺过程B.交通运输影响C.能源的储运D.非正常工况6.部分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且影响区域广,因此需进行()的工程分析。A.施工期B.运营期C.建设期D.服务期7.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不包括()。A.相关系数B.因素C.项目D.重点因子8.环境现状调查法中,工作量大,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方法是()。A.收集资料法B.现场调查法C.遥感方法D.分析方法9.下列不属于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是()。A.地理位置B.人群寿命 C.地质环境D.地形地貌10.环境影响评价第三阶段,从()的角度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和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并最终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编制。A.地质环境B.环境保护C.生态影响D.资源利用11.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中,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的方法是()。A.数学模式法B.类比分析法C.物理模型法D.专业判断法12.适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A.专业判断法B.物理模型法C.数学模式法D.类比分析法13.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的()变化的预测。A.各种环境质量参数B.大气环境影响面积C.生态系统整体性D.各种环境容量参数14.在各单项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中,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的,评价时应注意()环境质量现状值。A.削减B.控制C.叠加D.调整15.进行多个厂址或选线方案的优选时,应对每个选址或选线方案进行()。A.敏感生态问题预测B.自然资源预测C.生态系统整体性预测D.环境影响预测16.单项评价方法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估价各评价项目的()的环境影响。A.常规参数B.单个质量参数C.多个质量参数D.特征参数17.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一阶段是()。A.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B.正式工作阶段 C.准备阶段D.实施阶段18.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做进一步的(),进行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开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A.工程预测B.工程评估C.工程分析D.工程检测19.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是()。A.准备阶段→报告编制阶段→正式工作阶段B.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C.报告编制阶段→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D.正式工作阶段→准备阶段→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20.环境影响评价按()分别划分评价等级。A.环境特征B.环境要素C.环境法规D.环境敏感程度21.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其大多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均低于()。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22.工程分析应在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计建设方案和()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A.项目可行性B.运行调度方式C.项目规划D.运转形式23.当建设项目规模较大,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或项目建设期长、影响区域较广时,应进行()。A.社会经济调查B.环境影响调查C.人群健康调查D.生态环境调查24.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是()。A.建设项目概况B.工程分析C.环境影响预测D.环境可行性结论25.下列属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的内容是()。A.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B.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C.对环保措施的改进建议D.环境影响预测 <不定项选择题>1.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包括()。A.准备阶段B.正式工作阶段C.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D.实施阶段2.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其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分别编制()。A.环境影响报告书B.环境影响报告表C.环境影响登记表D.环境影响评价表3.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主要包括()。A.工程性质B.工程规模C.资源的使用量D.生态系统功能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包括()。A.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B.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C.生态系统功能D.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5.工程分析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A.数据资料真实、准确、可信B.工程分析要突出重点C.凡是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尽量给出定量的结果D.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法6.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包括()。A.综合分析法B.类比分析法C.物料平衡计算法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7.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A.工艺过程分析B.资源、能源的储运分析C.交通运输影响分析D.非正常工况分析8.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A.施工阶段B.运行阶段C.退役阶段D.反馈阶段9.环境现状调查的常见方法有()。A.类比方法B.收集资料法 C.现场调查法D.遥感方法10.环境现状调查现场调查法的特点有()。A.可能受季节条件的限制B.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C.工作量大D.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11.对于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应统计分析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各例行大气环境监测点主要污染物的()。A.浓度值B.实际值C.超标量D.变化趋势12.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是()。A.类比分析法B.收集资料法C.现场调查法D.测量法13.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有()。A.数学模式法B.物理模型法C.类比分析法D.专业判断法14.环境质量参数包括()。A.主要参数B.常规参数C.特征参数D.容量参数15.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一般包括()。A.敏感生态问题预测B.模拟生态问题预测C.生态系统整体性变化预测D.生态系统功能变化预测16.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按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的环境影响。A.建设阶段B.生产运行阶段C.服务期满后D.实施阶段17.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包括()。A.独立评价法B.单项评价法C.多项评价法D.综合价法18.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包括()。 A.总则B.建设项目概况C.工程分析D.环境影响预测19.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环境影响预测包括()。A.预测内容B.预测环境影响的时段C.预测结果D.预测措施20.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内容包括()。A.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B.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C.对环保措施的改进建议D.总结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结果21.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环保措施包括()。A.污染防治措施B.环境管理措施C.环境预测措施D.环境监测措施22.关于不同等级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描述错误的是()。A.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深度相同B.对于一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评价C.对于二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深入评价,一般要采用定量化计算和定性的描述来完成D.对于三级评价,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一般评价,可以通过定量的描述来完成23.根据环境评价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境管理要求的提高,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还应包括()。A.清洁生产B.循环经济C.环境风险评价D.公众意见调查热点试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A2.D3.C4.C5.A6.C7.A8.B9.B.10.B11.C12.D13.A14.C15.D16.B17.C18.C19.B20.B21.C22.B.23.C24.D25.C二、不定项选择题1.ABC2.ABC3.ABC4.ABD5.ABCD6.BCD7.ABCD8.ABC9.BCD10.ACD11.ACD12.BCD13.ABCD14.BC15.ACD16.ABC17.BC18.ABCD19.ABC20.ACD21.ABD22.AD23.ABCD第三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单项选择题>1.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污染物。A.颗粒物和固态B.颗粒物和气态 C.固态和气态D.颗粒物和悬浮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中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A.在建项目B.未建项目C.区域替代D.分析项目3.估算模式是一种()模式。A.多源预测B.推荐C.计算D.单源预测4.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粒径()也可划为气态污染物。A.大于15μmB.小于15μmC.等于15μmD.小于等于15μm5.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是()。A.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两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D.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两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6.人为活动产生的()主要是由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燃煤电厂以及冶炼、化肥、农药、垃圾焚烧、溶剂蒸发等排向大气的挥发性碳氧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经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臭氧7.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A.D10%为直径的半圆B.D10%为边长的矩形C.D10%为半径的圆D.3×D10%为边长的矩形8.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设定为()的范围。A.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B.线源中心两侧各100mC.面源中心两侧各200mD.点源中心两侧各200m9.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其排放系数取值为()。A.0~10B.0~1C.0~100D.0~0.1 10.监测点设置应根据项目的(),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A.规模和性质B.特点和性质C.规模和特点D.性质和所处环境1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应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范围内应没有局地排放源。A.10mB.15mC.20mD.25m1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以()为起点的控制距离。A.污染源中心点B.监测布点C.场界监控点D.排放源中心点13.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的确定。A.评价范围B.评价密度C.评价内容D.评价公式14.AERMOD模式使用每小时连续预处理气象数据模拟()的浓度分布。A.小于等于1小时平均时间B.小于1小时平均时间C.大于等于1小时平均时间D.大于1小时平均时间15.不适用于评价范围大于等于50km的一级评价项目,以及复杂风场下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的进一步预测模式为()。A.ADMS模式系统B.ADMS-EIA模式系统C.AERMOD模式系统D.CALPUFF模式系统16.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是()。A.污染源B.无组织排放C.单位周界D.无组织排放源17.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A.10mB.12mC.18mD.15m18.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计算时,当污染物数i大于1,则(),和其对应的D10%。A.P值取最大者 B.P值取最小者C.P值取平均值D.P值取任意值19.大气环境影响一级评价工作分级判别的依据是()。A.Pmax≥50%,且D10%≥8kmB.Pmax>80%,且D10%≥5kmC.Pmax≥80%,且D10%≥5kmD.Pmax≥50%,且D10%>8km20.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的依据。A.估算模式B.进一步预测模式C.单元预测模式D.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21.关于评价工作等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三级B.对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C.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一级D.对于建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二级22.当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的评价范围是()。A.半径30km的圆形区域B.边长45km矩形区域C.边长50km矩形区域D.半径25km的半圆形区域23.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的连续观测。A.为期一年B.为期半年C.为期两年D.为期三个月24.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A.≤30%B.≥20%C.≥30%D.≤20%25.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计算。A.逐日或逐次B.逐时或逐月C.逐日或逐项D.逐时或逐次26.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A.低于B.低于或等于C.等于 D.高于27.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采样计平均值。A.任意1hB.连续1hC.间隔1hD.等时间间隔28.当进行污染事故排放监测时,应按需要设置()。A.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B.采样标准和采样时间C.采样地点和采样频次D.采样标准和采样地点<不定项选择题>1.常规污染物包括()。A.二氧化硫B.颗粒物C.硝酸D.二氧化氮2.大气污染源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A.点源B.面源C.线源D.体源3.对于新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包括()。A.类比调查B.物料衡算C.设计资料D.验收监测4.确定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的调查内容包括()。A.点源调查内容B.面源调查内容C.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D.线源调查内容5.环境空气质量现有监测资料分析里,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A.超标率B.最大超标倍数C.超标原因D.超标后果6.大气环境影响导则推荐模式清单进一步预测模式AERMOD模式系统包括()预处理模式。A.ADMS-EIAB.AERMET气象C.CALPUFFD.AERMAP地形7.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包括()。A.监测因子 B.监测制度C.监测布点要求D.监测布点原则8.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内容包括()。A.地面气象观测资料B.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C.环境空气预测资料D.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资料9.下列属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功能区的是()。A.居住区B.自然保护区C.文化区D.一般工业区10.下列属于常规气象资料分析的内容是()。A.相对湿度B.主导风向C.温度D.风速11.关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制度,说法正确的是()A.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B.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一期监测C.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D.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1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包括()。A.确定预测因子B.确定预测范围C.确定计算点D.确定气象条件13.关于监测布点原则应做到()。A.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B.监测点的布设应有固定的对象C.能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D.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14.大气环境防护报告书中常见的附表包括()。A.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B.污染源调查清单表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D.环境质量预测分析表1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情景根据预测内容设定,一般应考虑的内容有()。A.污染源类别B.排放方案C.预测因子D.地形数据16.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面源调查内容中的各类面源参数调查清单包括()。 A.矩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B.近圆形面源调查清单C.多边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D.扇形面源调查清单17.下列属于无组织排放源的是()。A.露天环境中具有无组织排放的设施B.无组织排放的建筑构造(如车间、工棚等)C.露天煤场D.露天干灰场18.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A.东西向为Y坐标轴B.东西向为X坐标轴C.南北向为X坐标轴D.南北向为Y坐标轴19.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计算点可分为()。A.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B.环境空气敏感区C.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20.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的内容包括()。A.湿球温度B.干球温度C.相对湿度D.露点温度热点试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B2.D3.D4.B5.C6.D7.C8.A9.B10.A11.C12.A13.A14.C15.D16.B17.D18.A19.C20.A21.B22.C23.A24.C25.D26.B27.B28.A二,不定项选择题1.ABD2.ABCD3.ABC4.ABCD5.ABC6.BD7.ABCD8.AB9.ACD10.BCD11.ACD12.ABCD13.AC14.ABC15.ABC16.ABC17.ABCD18.BD19.BCD20.ACD第四章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单项选择题>1.低于()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必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A.第三级B.第四级C.第一级D.第二级2.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的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类型为()。A.复杂B.中等C.简单D.一般 3.点污染源调查以()为主。A.现场调查B.现场测试C.搜集原有资料D.搜集现有资料4.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面水环境要求较高时,分析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可采用()。A.类比分析法B.数学模式法B.物理模型法D.专业分析法5.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A.生产准备B.生产运行C.计划D.服务期满6.当河流断面形状为()时,小河应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A.多边形B.近圆形C.扇形D.近矩形7.河流的断面宽深比()时,可视为矩形河流。A.≥10B.≥20C.≥30D.≥408.对待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其他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的需要()级评价。A.一、二级B.二、三级C.一、三级D.三级9.河流感潮段与河流的界限是落潮时最大断面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平均流速之差等于()的断面。A.0.01m∕sB.0.03m∕sC.0.05m∕sD.0.5m∕s10.小河及评价等级为三级的中河可视为()。A.面源B.线源C.点源D.体源11.在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可流水质时,充分混合段可采用()预测断面平均水质。A.二维模式 B.三维模式C.一维模式D.多维模式12.按照水质取样断面的步设应遵循的原则,在拟建排污口上游()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A.300mB.500mC.200mD.100m13.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是()。A.区域功能B.水域功能C.规划功能D.实施功能14.河口水质取样点的布设和水样的对待与()要求相同。A.河流流动B.水域面积C.河流部分D.水文特点15.对于一级评价的大、中型湖泊与水库,当污水排放量<50000m3∕d时,每()布设一个取样位置。A.1.5~3.5km2B.3~6km2C.2~4km2D.1~2.5km216.ISE(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值)()时,说明拟建项目排污对该项水质参数的污染影响越大。A.正值或者越小B.正值或者越大C.负值或者越小D.负值或者越大17.大、中型湖泊与水库平均水深<10m时,取样点应设在水面下()处。A.0.2mB.0.6mC.0.8mD.0.5m18.小型湖泊与水库水深<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个水样。A.1B.2C.3D.419.小河可以简化为()。A.矩形平直河流B.矩形弯曲河流C.矩形河流D.非矩形河流 20.河流一维稳态模式的内容不包括()。A.污染物的沉降系数(l∕d)B.河流流速(m∕s)C.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D.河流宽度(m)21.关于点源排放口位置处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排入河流的两个排放口的间距较小时,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B.排入小湖的所有排放口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C.排入大湖的两个排放口间距较小的,可简化为一个排口D.排入海湾的两个排放口间距大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22.对上游来水或污水排放的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情况下的水质影响预测,应选用()模式。A.动态或准稳态B.静态或稳态C.数值解D.解析解23.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较大的湖(库)和海湾水域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的水质数学模式是()。A.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B.动态数值解水质模式C.单一组分水质模式D.二维或三维模式24.《地下水质量标准》的适用范围是()。A.地下热水B.地下矿水C.一般地下水D.地下盐卤水25.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是()类水域环境功能区。A.ⅠB.ⅡC.ⅢD.Ⅳ<不定项选择题>1.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或等于5000m3∕d,小于10000m3∕d的污染物类型划分为()。A.复杂B.中等C.简单D.一般2.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包括()。A.对比分析法B.专业判断法C.数学模式法 D.物理模型法3.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原则上可分为()。A.建设期B.运行期C.服务期满后D.预测期4.河流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主要内容有()。A.感潮河段的范围B.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C.丰水期有无分流漫滩D.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5.根据建设项目的()来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A.污水排放量B.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C.受纳水域的规模D.水质要求6.河流感潮段一般可按()情况,简化为稳态进行预测。A.潮周平均B.中潮平均C.高潮平均D.低潮平均7.河流汇合部可以分为()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A.支流B.汇合前主流C.汇合前支流D.汇合后主流8.单一组分的水质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类型包括()。A.持久性污染物B.非持久性污染物C.废热D.点污染源9.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河流充分混合段B.非持久性污染物C.河流为恒定流动D.废水连续稳定排放10.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B.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C.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D.持久性污染物11.地面水环境分级判据的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A.间接冷却水的排放量B.循环水的排放量 C.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D.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12.一维动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B.持久性污染物C.污染物排放为连续稳定排放D.需要预测任何时刻的水质13.湖泊推流衰减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大湖、无风条件B.持久性污染物C.非持久性污染物D.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14.对于三级评价,一般情况只在枯水期调查的水域包括()。A.海湾B.河流C.湖泊水库D.河口15.河流混合过程段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包括()。A.不充分混合段B.充分混合段C.排污口上游河段D.排污口下游河段16.水质调查所选用的水质参数包括()。A.常规水质参数B.一般水质参数C.特征水质参数D.水文水质参数17.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中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A.点源的排放B.排污数据C.废(污)水的处理状况D.用排水状况18.垂线上水质取样点设置的原则包括()。A.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B.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样C.无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取一个样D.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不应小于0.3m19.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关于空间方面,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重点的是()。A.水文要素B.水质急剧变化处C.水域功能改变处D.取水口附近20.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是根据建设项目的()。 A.受纳水域的规模B.水质污染情况C.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D.污水排放量热点试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A2.A3.D4.A5.B6.D7.B8.B9.C.10.C11.C12.B.13.B14.C15.D16.D17.D18.A19,A20.D21.D22.A23.A24.C25.B二、不定项选择题1.AB2.BCD3.ABC4.BCD5.ABCD6.ACD7.ABD8.ABC9.ACD10.ABD11.ABD12.ACD13.ACD14.BCD15.BC16.AC17.ABCD18.ABD19.ABCD20.ACD第五章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声环境标准<单项选择题>1.对于机场飞机噪声以()为评价量。A.等效连续A声级B.声功率级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D.倍频带声压级2.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依据()确定。A.分析工作等级B.评价工作等级C.分析工作范围D.评价工作数据3.机场周围飞机噪声一般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的范围为评价范围。A.1~2kmB.1~6kmC.2~12kmD.6~12km4.当声波波长比声源尺寸大得多时,声源可作()处理。A.线声源B.点声源C.面声源D.体声源5.两条跑道的改、扩建机场应布置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的数目为()个。A.3~9B.9~14C.12~18D.14~186.声环境影响评价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如建设项目符合()级别的划分原则,按较高级别的评价等级评价。A.两个B.两个以上C.三个D.三个以上 7.机场周围飞机噪声,应根据飞行量计算到LWECPN为()dB的区域。A.55B.60C.65D.708.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靠近声源处测量点密度应()距声源较远处的测量点密度。A.低于B.低于或等于C.等于D.高于9.一个线声源可分为若干线的分区,而每一个线的分区可用处于()的点声源表示。A.左边位置B.中心位置C.右边位置D.任意位置10.一般情况下,测点位置选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A.外0.5m,高度1.2m以上B.外0.5m、高度1.5m以上C.外1m、高度1.2m以上D.外1m、高度1.5m以上11.铁路边界系指距铁路外轨轨道中心线()处。A.50mB.60mC.20mD.30m12.噪声预测范围一般与所确定的()所规定的范围相同。A.噪声超标等级B.噪声评价等级C.噪声分析等级D.噪声防治等级13.环境噪声现状评价以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功能区及其划分情况,以及现有的()的分布情况。A.声源目标B.污染目标C.敏感目标D.影响目标14.城镇执行()功能区要求。A.0类声环境B.1类声环境C.2类声环境D.3类声环境15.机场周围一类区域的飞机噪声环境标准值()dB。A.≤60 B.≥60C.≤70D.≤7516.《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夜间频发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dB(A)。A.35B.30C.15D.1017.土石方施工阶段作业昼间的噪声限值是()dB(A)。A.85B.65C.75D.5518.装修施工阶段作业夜间的噪声限值是()dB(A)。A.85B.65C.75D.5519.当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时,应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测量。A.小于2mB.大于2mC.小于1mD.大于1m20.位于乡村的康复疗养区执行()功能区要求。A.1类声环境B.2类声环境C.3类声环境D.0类声环境<不定项选择题>1.运行期工程预测的代表性时段()分别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A.运行近期B.运行远期C.运行中期D.运行后期2.噪声预测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主要包括()。A.声源种类B.质量C.空间位置D.频率特性3.属于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的是()。A.建设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B.噪声源种类和数量 C.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D.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4.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调查,调查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气象特征为()。A.年平均风速B.年主导风向C.年平均气温D.年平均相对湿度5.噪声源噪声级数据包括()。A.声压级B.最大A声级C.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D.功率级6.获得噪声源数据的途径有()。A.类比测量法B.现场调查法C.收集资料法D.引用已有的数据7.在预测前需根据声源与预测点之间空间分布形式对声源简化为()。A.点声源B.线声源C.面声源D.体声源8.户外声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有()。A.声源体积较大引起的衰减B.遮挡物引起的衰减C.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D.绿化林带的影响引起的衰减9.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A.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B.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C.分析建设项目选址的合理性D.提出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建议10.下列属于声环境一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的是()。A.环境噪声现状应实测B.环境噪声现状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当地已有的环境噪声监测资料C.噪声预测要覆盖全部敏感目标D.给出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11.噪声防治对策必须符合()原则。A.针对性B.经济合理性C.有效性D.具体性12.下列声源可简化为点声源的是()。A.工厂 B.施工工地C.铁路站场D.铁路线路13.环境噪声监测测点选择条件是()。A.一般户外B.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C.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D.一般室内14.《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适用于连续发生的()。A.非稳态振动B.稳态振动C.冲击振动D.无规振动15.《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适用地带范围包括()。A.工业集中区B.商业中心区C.特殊住宅区D.机关、事业单位16.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A.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调查B.评价范围内现有敏感目标调查C.声环境功能区划和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D.现状声源调查热点试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C2.B3.D4.B5.B6.B7.D8.D9.Bio.C11.D12.B13.C14.C15.C16.D17.C18.D19.C20.D二、不定项选择题1.ABC2.ACD3.ABCD4.ABCD5.ABC6.AD7.ABC8.BCD9.ABCD10.ACD11.ABD12.ABD13.ABC14.BCD15.ABC16.ABCD第六章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单项选择题>1.对于2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小于()。A.8~30kmB.2~8kmC.1~2kmD.2~6km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结论要明确回答区域环境的生态环境的生态完整情况,()的协调性、土地和植被的生产能力受到损坏等重大环境问题。A.人与人B.人与社会C.人与自然D.自然与自然3. 需要对类比调查项目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测量,取得定量参数,以便对主辅工程作出定量描述的是()评价项目。A.一级B.二级C.三级D.二、三级4.生态恢复技术的理论基础是()。A.恢复生态学B.生态学原理C.自然生态学D.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潜5.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里,作为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是()。A.空气、水B.土壤C.植被D.动物6.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是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A.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B.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C.相互作用和相互排斥D.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7.建设项目生态恢复规划的内容中确定进行生态恢复的地点、范围与面积,并用大比例尺图()表示出来。A.1︰3000B.1︰4000C.1︰5000D.1︰60008.主要反映土壤肥力特征的体系是()。A.土壤-植物B.土壤-微生物C.土壤-水D.土壤空气9.不属于工程图件的是()。A.工程布线图B.工程平面图C.工程规划图D.工程立面图10.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可以应用()方法进行。A.定性B.定量C.定性和定量相结合D.半定性和半定量相结合11.冰川退缩或侵蚀发生的那些地区的演替称为()。A.自然演替B.次生演替 C.物种演替D.原生演替12.社会经济移民问题的调查不包括()。A.迁移规模B.迁移方式C.迁移目的D.潜在的敏感因素13.生态影响防护通常以()形式来实现的。A.补偿方案B.修复方案C.替代方案D.评价方案14.群落的()奠定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A.自然演替机制B.原生演替机制C.物种演变机制D.次生演替机制15.关于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的基础上进行。A.土地利用现状图B.植被图C.生态制图D.地形图16.对取得的大量生态数据,需进行()。A.编辑和整理B.分析和汇总C.统计和分析D.汇总和整理17.恢复生态学已经获得重要进展,以下关于重要进展不正确的说法是()。A.成功地完成了以生态系统演替为理论基础的有效恢复技术B.开拓了生态学的新领域C.经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有了新的利用价值D.在环境恶化的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面积有所减少18.对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预测,从技术方法上采用(),同时在GPS支持下,统计出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占用的植被类型和面积。A.图形叠置法B.系统分析法C.生态机理分析法D.数学评价方法19.对于再生周期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订()措施。A.保护B.预测C.恢复补偿D.替代20.选择适宜的()是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之一。 A.植物数量B.植物种类C.动物种类D.动物数量21.生态环境管理应根据生态因素的重要性级别确定()。A.管理方法和管理重点B.管理目标和管理力度C.管理重点和管理力度D.管理措施和管理重点22.生态环境管理目标的制订应综合考虑建设项目本身和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种条件,使之具有()。A.可达性和可操作性B.合理性和可操作性C.可达性和可比性D.可比性和可操作性23.生态影响的经济损益原则中,把()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原则。A.生态评价B.生态质量C.生态恢复D.生态防护24.生态影响的经济损益原则中的一次性估价原则,要按有关规定依()折现,使估价具有可比性。A.经济费用B.环境保护投资C.经济寿命年限D.经济当前价值25.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是对作用主体(开发建设项目)的识别,识别方法可采用()对主要工程和全部辅助工程进行分析。A.工艺分析法B.系统分析法C.生态机理分析法D.图形叠置法26.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三类,其中Ⅱ类主要适用于()。A.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B.一般农田、牧场等土壤C.林地土壤D.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27.土壤-微生物体系中,微生物计数指数按()和生化指标按出现变化>25%为准。A.出现的变化>50%B.出现的变化=50%C.出现的变化<50%D.出现的变化≤50%28.污染物在土壤中分布的不均一性,给采样带来()。A.重复性 B.复杂性C.误差性D.不确定性29.经济损益分析常用的方法不包括()。A.恢复工程法B.市场价值法C.调查评价法D.机会成本法30.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减少不可避免的生态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的是()。A.生态影响的避免B.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C.生态影响的控制D.生态影响的补偿<不定项选择题>1.敏感的生态因子包括()。A.敏感区域B.敏感生态目标C.敏感生态问题D.敏感生态环境2.工程设计资料包括()。A.工程规划资料B.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C.工程合同D.工程相关设计规范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A.自然环境调查与评价B.社会经济与资源调查与评价C.环境敏感区调查与评价D.生态系统与生态景观调查与评价4.自然环境调查内容包括()。A.地质构造B.环境质量C.水文D.水文地质5.工程影响范围>50km2且评价工作级别为2的生物群落不包括()。A.生物量减少(<50%)B.生物量锐减(≥50%)C.异质化程度降低D.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6.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主要内容是()。A.社会结构情况B.自然资源状况C.移民问题调查D.环境质量 7.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A.评价区域生态是否完整与稳定B.评价生态环境功能是否满足需求或规划要求C.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D.评价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8.生态现状评价的方法有()。A.图形叠置法B.类比分析法C.系统分析法D.生态机理分析法9.生态影响预测的目的是()。A.对工程的环境可行性进行判定B.对工程的生态影响进行类型的判定C.为编制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内容打下基础D.对工程的生态影响进行程度的判定10.生态环境管理的目的是()。A.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B.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C.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D.促进社会的、经济的、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11.被列为管理对象的重要生态因素应至少具有的特征包括()。A.有重要或广泛影响的因素B.具有长期影响的生态因素C.影响是不可逆转的D.影响对象是非常敏感的12.建设项目的生态监测应当包括()。A.生态环境问题的概述B.应急与持续改进措施C.重要生态因素的确定D.衡量生态环境功能的变化13.生态影响的经济损益原则包括()。A.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B.终极影响原则C.经济与生态效益原则D.一次性估价原则14.确定土壤重金属标准值依据的体系包括()。A.土壤-水体系B.土壤-微生物体系C.土壤-植物体系D.土壤-大气体系15.生态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的常用方法有()。A.生态机理分析法B.影子工程法C.市场价值法 D.机会成本法16.关于替代方案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级评价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B.二、三级评价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C.关键的单项问题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D.环境保护措施要进行多方案比较17.环境敏感区域敏感目标包括()。A.水资源B.土地资源C.湿地D.天然海岸18.建设项目生态恢复规划包括的内容是()。A.确定进行生态恢复的地点B.依据项目总体规划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制订恢复目标C.确定生态恢复技术方案D.对生态恢复进行社会与生态效益评估19.在生态影响预测中,如果没有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应该()。A.对工程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进行预测B.分析影响后果是否导致生态环境功能的重大损失C.分析影响后果是否能满足规划的环境功能要求D.需要增加对生态保护目标影响的预测内容20.关于生态的恢复,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恢复就是恢复系统的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B.生态恢复实质上就是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有序演替过程C.生态恢复使生态系统可能回复到原先的状态D.生态恢复可以在所有场合下都能够或必须使生态系统都恢复到原先的状态<单项选择题>1.B2.C3.A4.A5.C6.B7.C8.B9.D.10.C11.D12.C13.C4.A15.C16.D17.A18.A19.C20.B21.C22.A23.B24.C25.A26.B27.A28.B29.C30.B二、不定项选择题1.AC2.ABD3.ABCD4.ABCD5.ACD6.ABC7.ABCD8.ACD9.ABCD10.ABCD11.ABCD12.ABC13.ABD14.ABC15.BCD16.ACD17.ABC18.ABCD19.ABC20.ABC第七章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单项选择题>1.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是指()。A.环境质量B.环境容量C.环境总量D.污染物总量2.不属于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的是()。A.生态建设方案B.污染集中治理方案C.拆迁移民方案D.水土保持方案 3.《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了各类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A.工作条件B.工作程序C.工作效率D.工作准则4.从()角度来说,选址不合理的开发区应考虑对规划方案做重大调整或重新选址。A.环境影响B.环境保护C.生态环境建设D.环境质量现状5.环境影响识别主要应从()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两方面分析。A.微观B.主观C.宏观D.客观6.在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中,可直观、形象表现单个影响和复合影响的空间分布,且能够得到易于理解的结果的是()。A.叠加图法B.网络法C.地理信息系统D.矩阵法7.环境系统是由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组成,其目的在于识别()的关键因果关系。A.最初行为与最初环境结果B.最终行为与最初环境结果C.最初行为与最终环境结果D.最终行为与最终环境结果8.区域开发建设涉及的环境敏感区必须纳入()的范围,应保持环境功能区的完整性。A.环境影响评价B.环境影响预测C.环境影响调查D.环境影响控制9.规划中拟议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案,应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其()的合理性及方案的可行性。A.规划B.选址C.实施D.条件10.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按五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A.污染预防B.污染避免C.污染控制D.污染保护11.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的()。 A.大气环境容量B.水环境容量C.废水排放量D.污染物总量12.《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适用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建设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这些开发区普遍具有的特征为占地面积大,一般占地面积均在()以上。A.100km2B.10km2C.1km2D.100km213.关于开发区污染源的估算,根据不同的情况还可使用物料衡算法和()进行估算。A.实测法B.预测法C.现场调查法D.现场测量法14.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评价采用()指标体系。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15.在确定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中哪些是主要污染因子时,应满足的要求不包括()。A.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B.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C.当地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D.经济发展产生的生活垃圾16.鉴于开发区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较长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污染源分析预测以()为主。A.中期B.近期C.远期D.定期17.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按照()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要求。A.区域环境质量现状B.环境保护目标C.区域环境质量目标D.区域环境影响范围18.水环境容量与废水排放总量控制主要内容中,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有()。A.COD、氨氮、SO2B.TN、氨氮、CODC.COD、氨氧、TPD.TP、SO2、COD19.在环境保护对策中,拟定规模的调整建议时,应考虑开发区的最终规模和()。A.阶段性发展目标B.环境污染控制调整方案 C.选址的大范围调整D.环境敏感性20.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从改变能源系统及()方面进行分析。A.能源集中技术B.能源优化技术C.能源量化技术D.能源转换技术<不定项选择题>1.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有()。A.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B.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C.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D.识别开发活动对环境影响以及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2.区域开发活动如果导致某些生态环境功能的丧失或改变,为保障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措施。A.生态功能的恢复B.生态损失的补偿C.环保设施的完善D.区域总体绿化3.环境问题的识别是通过调查区域的()结合开发区的开发活动来判断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A.环境敏感点B.环境的自净(扩散)能力C.环境资源D.环境质量现状4.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阶段包括()。A.编制评价实施方案阶段B.调整规划阶段C.报告书编制阶段D.分析环境现状阶段5.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包括()。A.矩阵法B.网络法C.叠加图法D.类比法6.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A.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的制订B.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C.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D.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7.环境影响识别方法中的矩阵法包括()。A.复杂矩阵B.定量的分级矩阵C.Phillip-Defillipi改进矩阵 D.Welch-Lewis三维矩阵8.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设置的专题包括()。A.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B.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C.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D.社会影响分析9.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是()。A.文字简洁B.数据详实C.论据充分D.结论清晰10.将开发区所在区域的()与开发区规划作详细对比,分析开发区规划是否与所在区域的总体现规划具有相容性。A.总体规划B.布局规划C.产业结构规划D.环境功能区划11.开发区污染源分析的基本原则中,根据规划的(),分析预测开发区污染物来源、种类和数量。A.发展目标B.规划阶段C.产业结构D.保护措施12.开发区污染源的污染排放量估算方法包括()。A.排放系数法B.数学模型法C.调查核实法D.类比分析法1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内容中,水质预测的情景设计应包含不同的()和排放方式。A.受纳水体B.排水规模C.处理深度D.排污口位置14.固体废物影响的减缓措施重点是固体废物的()处置措施。A.减量化B.资源化C.无害化D.合理化15.《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适用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建设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这些开发区普遍具有以下特征()。A.环境影响范围大B.管理层次较多C.不确定因素多D.没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16.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中地理信息系统的缺点有()。A.很难量化影响B.无法定量,不能重现C.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D.不能确认和分析累积的因果关系17.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单项指标分级评分,可分为()。A.很适宜B.基本适宜C.适宜D.不适宜18.地下水环境影响需要设置评价专题时,其主要评价工作内容包括()。A.调查水文地质基本状况和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状况B.识别影响途径和选择预防对策和措施C.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D.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19.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A.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因子:粉尘、SO2、烟尘B.对开发区进行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C.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D.分类确定开发区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20.环境保护对策包括()。A.开发区的规划目标B.开发区的规划布局C.开发区的总体发展规模D.产业结构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整方案热点试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B2.C3.B4.B5.C6.A7.C8.A9.B10.C11.A12.C13.A14.C15.D16.B17.C18.B19.A20.D二、不定项选择题1.ABCD2.ABD3.ACD4.AC5.ABC6.BCD7.BCD8.AB9.ABCD10.ABD11.ABC12.ACD13.BCD14.ABC15.ABC16.ACD17.ABCD18.AB19.ABC20.ABCD第八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单项选择题>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以()原则,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环境要素造成的影响。A.科学、客观、公正B.整体性C.公众参与D.一致性2.第一类规划属于综合性规划、政策导向型规划,其包括()。A.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B.工业、农业、畜牧业的有关规划C.水利、交通的有关规划D.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精髓是()原则。A.整体性B.一体性C.一致性D.早期介入4.规划环境评价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A.可操作性B.整体性C.一致性D.可行性5.下列不属于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方法的是()。A.专家咨询法B.类比分析法C.矩阵法D.网络法6.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能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主张的是()原则。A.整体性B.公众参与C.一致性D.可操作性7.下列属于环境影响识别中自然资源因子的是()。A.生物多样性B.区域介质环境质量C.物有生境D.生物资源更新速率8.从不同角度设计新的规划方案,为决策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的是修改规划方案应遵循的()原则。A.目标约束性B.充分性C.现实性D.广泛参与9.环境影响识别的目的是()。A.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B.确定环境发展趋势C.确定环境评价方法D.分析环境限制因素10.只有在对规划目标和环境现状有了基本了解后,才能确定()。A.环境目标B.环境保护目标C.环境质量目标D.环境质量现状11.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原则。A.公众参与 B.预防为主C.早期介入D.可操作性12.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时机,公众参与应覆盖评价的()。A.前期B.中期C.后期D.全过程<不定项选择题>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包括()。A.科学、客观、公正原则B.整体性原则C.公众参与原则D.充分性原则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A.环境现状与分析B.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C.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D.环境影响识别3.现状调查应针对规划对象的特点,按照()原则,有重点的进行。A.整体性B.全面性C.针对性D.可行性4.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A.地域因素B.法律、行政权限C.减缓或补偿要求D.众和相关团体意见5.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包括(),A.类比分析法B.投入产出分析C.情景分析法D.矩阵法6.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包括()。A.情景分析法B.费用效益分析法C.层次分析法D.对比评价法7.累积影响分析应当从时间、空间两方面进行,常用的方法有()。A.专家咨询法B.系统流图法C.情景分析法D.类比分析法 8.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优先顺序包括()。A.资源化措施B.减量化措施C.重建措施D.修复补救措施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调查方法有()。A.专业判断法B.会议座谈法C.调查表法D.环境数学模型法10.修改规划方案应遵循的原则是()。A.目标约束性原则B.充分性原则C.现实性原则D.广泛参与原则11.规划分析的基本内容应包括()。A.规划的描述B.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C.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D.规划目标的可行性方案12.从()分析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限制因素。A.跨界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与环境问题的关系C.法律、行政权限D.社会因素与生态压力热点试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A2.A3.D4.A5.D6.B7.D8.B9.A.10.A11.B12.D二、不定项选择题1.ABC2.ACD3.BCD4.ABCD5.ABC6.BCD7.ABC8.BCD9.ABC10.ABCD11.ABC12.ABD第九章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单项选择题>1.大气环境影响一级评价范围,距离源点()。A.不低于3kmB.低于3kmC.不低于5kmD.低于5km2.用来估算不可预见事件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的方法学是()。A.风险评估B.风险识别C.风险评价D.风险管理3.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发生概率和估算危险化学品的泄漏量两项工作内容的是()。A.风险分析 B.风险管理C.风险计算D.源项分析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核心工作是()。A.风险计算B.风险分析C.风险管理D.风险识别5.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内,实现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A.前期B.中期C.后期D.全过程6.下列关于风险值的表述正确的是()。A.风险值=概率+危险程度B.风险值=危险程度÷概率C.风险值=概率-危险程度D.风险值=概率×危险程度7.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和二级8.风险识别的目的是()。A.确定风险类型B.评价风险类型C.确定风险内容D.评价风险内容<不定项选择题>1.风险识别内容包括()。A.物质风险识别B.生产设施风险识别C.资料收集和准备D.资料分析和总结2.进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A.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和有害因素B.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C.防范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带来的损害D.通过损害程度提出合理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3.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A.风险决策B.风险识别C.后果计算D.风险评价 4.环境风险评价划分评价等级的依据是()。A.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B.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C.环境敏感程度D.风险识别范围5.根据引起有毒有害物质向环境放散的危害环境事故起因,将风险类型分为()。A.火灾B.爆炸C.泄漏D.天灾6.环境风险评价中后果计算的方法有()。A.大气扩散计算法B.等级评价计算法C.水体扩散计算法D.综合损害计算法7.环境风险评价中源项分析定量方法有()。A.指数法B.类比法C.加权法D.概率法8.源项分析可采用()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及概率。A.外推法B.事件树法C.类比法D.概率法热点试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C2.A3.D4.A5.D6.D7.D8.A二、不定项选择题1.ABC2.ABCD3.BCD4.ABC5.ABC6.ABD7.AD8.BCD第十章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单项选择题>1.对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线性工程以及港口项目,验收调查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进行。A.65%以上B.75%以上C.55%以上D.50%以上2.验收调查工作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A.初步调查阶段B.详细调查阶段C.编制调查报告阶段D.编制实施方案阶段3.验收调查标准原则上采用建设项目()经环境保护部门确认环境保护标准与环境保护设施工艺指标来进行验收的。 A.环境影响评价阶段B.环境影响评价文件C.环境敏感目标变化D.工程实际建设文件4.验收调查范围原则上与()的评价范围一致。A.环境影响评价文件B.工程实际建设文件C.工程设计文件D.环境敏感目标变化文件5.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完工B.同时设计、同时竣工、同时投产使用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D.同时设计、同时完工、同时生产6.了解项目建设区域的生态背景,可以通过()核实文件资料的准确性。A.公众意见调查B.现场勘察C.历史数据D.遥感调查7.现场勘察的勘察区域与勘察对象应基本能覆盖建设项目所涉及区域的()以上。A.70%B.75%C.80%D.85%8.适用于涉及范围区域较大、人力勘察较为困难或难以到达的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调查方法是()。A.公众意见调查法B.现场勘察法C.文件资源调查法D.遥感调查法<不定项选择题>1.根据工程建设过程,验收调查时段分为()时段。A.工程前期B.施工期C.工程后期D.试运行期2.验收调查应重点调查的内容是()。A.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C.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因子达标情况D.环境保护应急措施落实情况3.在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时,应概括描述工程在()对生态、污染和社会影响的。A.准备阶段B.设计阶段 C.施工阶段D.运行阶段4.公众意见调查可以定性了解建设项目在不同时期存在的环境影响,发现()曾经存在的及目前可能遗留的环境问题。A.工程前期B.施工期C.工程后期D.试运行期5.生态影响调查方法包括()。A.文件资料调查B.现场勘察C.层次分析法D.环境承载力分析6.生态影响调查结果分析的内容包括()。A.自然生态影响调查结果B.农业生态影响调查结果C.水土流失影响调查结果D.环境保护影响调查结果热点试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B2.C3.A4.A5.C6.B7.C8.D二、不定项选择题1.ABD2.ABCD3.BCD4.AB5.AB6.ABC第十一章有关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是()。A.医院产生的临床废物B.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C.粉煤灰D.有放射性废物2.贮存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不得超过()。A.3个月B.6个月C.1年D.2年3.当预先修建的生活垃圾土填埋场被充满后,采取(),恢复场区的原貌。A.封场措施B.重建措施C.管理措施D.控制措施4.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位置及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依据()结论确定。A.焚烧设施的设计B.环境影响评价C.竣工验收 D.污染控制管理5.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经处理后含水率(),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A.等于60%B.大于70%C.小于60%D.等于70%6.按照GB5086.1~5086.2-1997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GB8978-199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pH值在()的一般Ⅰ类工业固体废物。A.6~9之内B.8~12之内C.6~12之内D.5~8之内7.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总量不超过污水处理量的()。A.0.3%B.0.5%C.0.7%D.1.2%8.对危险废物堆放的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至少为()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7cm∕s)。A.1mB.1.5mC.2mD.2.5m9.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设计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所围建的容积不低于堵截最大容器的总储量的()。A.1∕3B.1∕4C.1∕5D.1∕210.《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不适用于()的处置。A.放射性废物B.腐蚀性废物C.易燃性废物D.反应性废物11.危险废物堆内应设计雨水收集池,并能收集25年一遇的暴雨()降水量。A.12hB.24hC.36hD.48h12.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以上。A.1000mB.3000mC.5000mD.30km 1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厂址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同时场界距居民集中区()。A.200m以外B.300m以外C.500m以外D.800m以外14.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A.100mB.150mC.50mD.200m1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场场址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的()区域。A.主导风向左风侧B.主导风向右风侧C.主导风向下风侧D.主导风向上风侧16.禁止将()的危险废物在同一容器内混装。A.挥发B.不挥发C.兼容D.不兼容17.在()下不水解、不挥发的固体危险废物可在贮存设施内分别堆放。A.常温、高压B.高温、常压C.常温、常压D.高温、高压18.焚烧处置的特点是它可同时实现废物的()。A.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B.循环化、无害化、减量化C.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D.利用化、减量化、循环化19.下列固体废物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是()。A.一般工业固体废物B.危险废物C.医疗废物D.感染性废物20.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的容器,其顶部与液体表面之间保留()以上的空间。A.50mmB.80mmC.150mmD.100mm21.医院产生的临床废物,于5℃以下冷藏的,贮存期不得超过()。A.7dB.5d C.3dD.1d22.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的地质条件应符合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以下。A.1mB.3mC.5mD.7m23.危险废物焚烧处置技术的最大弊端是()。A.产生有毒气体B.造成二次污染C.产生废气污染D.使废物增量24.总贮存量不超过300kg(L)的危险废物要放入符合标准的容器内,加上标签,容器放入坚固的柜或箱中,柜或箱应设多个()直径的排气孔。A.不多于30mmB.不少于30mmC.不多于50mmD.不少于50mm25.填埋场在服务期满后,需要提出填埋场封场、植被恢复的具体措施,并要求提出封场后()的管理和监测方案。A.20年内B.25年内C.30年内D.35年内26.下列不属于固体废物的是()。A.工业固体废物B.农业固体废物C.畜牧业固体废物D.生活垃圾<不定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禁止擅自()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A.拆除B.关闭C.闲置D.租赁2.生活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A.填埋场产生的气体污染物对大气的污染B.填埋堆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C.填埋场产生的有毒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填埋场渗滤液下渗时对地下水的正常影响3.生活垃圾填场环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A.环境污染因素分析B.场址合理性论证 C.环境质量现状调查D.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不得在生活垃圾填埋场中进行填埋处理的是()。A.焚烧飞灰和残渣含水率小于30%B.焚烧飞灰和残渣二哑英含量高于3μgTEQ∕kgC.电子废物D.未经处理的粪便5.关于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说法正确的是()。A.应选在地质结稳定,地震烈度不超过7度的区域B.设施底部应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C.场界应位于居民区150m以外D.应位于居民中心区最大风频的上风向6.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选址,场界分别位于居民区和地表水域()的距离。A.居民区800m以外B.居民区150m以外C.地表水域150以外D.地表水域800以外7.危险废物填埋场废物渗滤液第二类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有()。A.pH值B.悬浮物C.硝酸D.氨氮8.焚烧烟气中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是()。A.粒状污染物B.酸性气体C.氮的氧化物D.二氧化碳9.《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适用于()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A.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维护B.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C.生活垃圾填埋场分析D.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10.集中式危险废物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区域。A.工业区B.居住区C.商业区D.文化区11.生活垃圾填埋场在营运期,主要的污染源包括()。A.渗滤液B.释放气体C.恶臭D.噪声12.《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适用于危险废物的()。A.产生者 B.受害者C.经营者D.管理者13.一个完整的危险废物填埋场应包括()系统。A.废物接收与贮存B.分析监测C.预处理D.防渗1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适用于()及已经建成投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A.新建B.改建C.拟建D.扩建15.《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填埋场场址的地质条件应符合()要求。A.地质结构相对简单,有断层B.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C.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3m以下D.天然地层岩性相对均匀、渗透率低热点试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C2.C3.A4.B5.C6.A7.B8.A9.C.10.A11.B12.B13.C14.B15.C16.D17.C18.A19.A20.D21.A22.B23.C24.B25.C26.C二、不定项选择题1.ABC2.ABD3.BCD4.BCD5.AB6.AC7.ABD8.ABC9.ABD10.BCD11.ABCD12.ACD13.ABCD14.ABD15.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