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1.50 KB
  • 2022-04-22 11:38:14 发布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10全套.doc

  • 1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 C.消退D.回避条件作用E.逃避条件作用7.( )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是各种复杂学习的基础。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词汇学习E.代表学习8.下列属于具体知识的是( )。A.日期B.概念C.事件D.推理E.判断9.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对教材的( )实现的。A.直观B.概括化C.记忆D.比较E.抽象化10.心智技能的特点包括( )。A.结构具有简缩性B.执行具有外显性C.结构具有展开性D.对象具有观念性E.执行具有内潜性11.低年级学生借助香蕉、苹果的图片等代替物进行加、减运算,属于( )。A.物质活动B.物质化活动C.外部言语活动D.内部言语活动E.活动的定向12.下列属于连续型操作技能的是( )。A.滑冰B.开汽车C.弹钢琴 D.跑步E.打字1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观念E.道德信念14.全社会各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包括( )。A.尊老爱幼B.诚实守信C.讲究卫生D.团结一致E.文明礼貌15.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 )。A.建立问题表征B.搜寻解法C.执行解法D.解法评价E.反思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 )出版的。A.乌申斯基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3.脑的生长到( )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A.6 B.12C.15D.20E.254.建构主义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D.斯滕伯格E.加德纳5.下列属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是( )。A.知识的掌握B.创造性的发展C.道德品质的培养D.技能的掌握E.健康心理的培养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的是( )。A.强化B.强化的程式C.消退D.回避条件作用E.逃避条件作用7.( )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是各种复杂学习的基础。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词汇学习E.代表学习8.下列属于具体知识的是( )。A.日期B.概念C.事件D.推理E.判断9.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对教材的( )实现的。A.直观B.概括化C.记忆 D.比较E.抽象化10.心智技能的特点包括( )。A.结构具有简缩性B.执行具有外显性C.结构具有展开性D.对象具有观念性E.执行具有内潜性11.低年级学生借助香蕉、苹果的图片等代替物进行加、减运算,属于( )。A.物质活动B.物质化活动C.外部言语活动D.内部言语活动E.活动的定向12.下列属于连续型操作技能的是( )。A.滑冰B.开汽车C.弹钢琴D.跑步E.打字1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观念E.道德信念14.全社会各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包括( )。A.尊老爱幼B.诚实守信C.讲究卫生D.团结一致E.文明礼貌15.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 )。A.建立问题表征B.搜寻解法C.执行解法 D.解法评价E.反思16.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目的性E.开放性17.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E.思维扩散18.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故事,解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题等体现的都是学习动机中的( )。A.内部学习动机B.外部学习动机C.认知内驱力D.自我提高内驱力E.附属内驱力19.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A.斯金纳B.马斯洛C.班杜拉D.韦纳E.阿特金森20.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构成。A.意识和能力B.规则和技能C.经验和方法D.认知策略E.计划策略21.有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 )左右时,记忆效果最好。A.80%B.100% C.120%D.150%E.180%22.下列属于交互式教学的策略的是( )。A.总结B.提问C.析疑D.预测E.反思23.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指的是( )。A.正迁移B.负迁移C.垂直迁移D.具体迁移E.一般迁移24.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 )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A.思维B.认知C.定势D.心向E.智力25.( )首先在形状知觉方面进行了迁移训练的实验研究。A.詹姆士B.桑代克C.伍德沃斯D.奥苏贝尔E.贾德26.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 )。A.具有生命的活力B.具有积极的内心经验C.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D.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E.有效地发挥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27.一个学生不敢同教师说话,也没有勇气向教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教师请教,教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他就能学会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这种方法属于( )。A.强化法B.代币奖励法 C.行为塑造法D.示范法E.惩罚法28.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则该教师处于(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发展阶段E.关注成长阶段29.关于反思方法,下列属于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是( )。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交流讨论D.行动研究E.观察分析30.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业成绩对工作绩效的平均预测效度系数仅为( )。A.0.11B.0.12C.0.08D.0.09E.0.10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任何活动总有一定的方向,活动的方向由__________ 决定。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__________。3.__________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4.维果斯基十分强调__________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5.__________是智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6.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中,__________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7.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__________的学习三类。8.__________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它不同形式的应用,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9.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__________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10.高斯少年时做1~100的连加,发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这种方法属于__________,它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11.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完成某项具体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对该项任务的动机水平成正相关。12.__________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13.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都属于__________迁移。14.__________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15.__________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1.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可以逾越的。2.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3.未来行为的出现直接取决于当前行为的结果。4.正、负迁移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不可能同时出现。5.由于节食引起的严重体重失调不属于进食障碍。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2.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3.简述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的关系。4.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2.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一、不定项选择题 1.D【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2.D【解析】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l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此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3.B【解析】脑的生长到12岁时基本完成,这时脑的重量达到成人水平,容积也接近成人水平。4.A【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5.ABCDE【解析】学生的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6.E【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是指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厌恶刺激。7.A【解析】符号学习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是各种复杂学习的基础。8.AC【解析】具体知识是指一些具有感性特征的、具体而有形的知识;BDE属于抽象知识。9.AB【解析】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化实现的。10.ADE【解析】本题考查心智技能的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11.B【解析】本题考查心智动作形成阶段的特点。物质化活动指借助实物的模型、图片、样本等代替物进行活动。12.ABD【解析】连续型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连续动作组成,ABD项都属于这个范畴,CE两项都是由一系列不相联系的动作完成的,不属于连续型操作技能。13.ABC【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14.ABCE【解析】本题考查对道德的社会共性的理解,道德的社会共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讲究卫生、讲文明、讲礼貌等属于全社会各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而团结一致表现的是社会中各阶级所共有的道德准则或道德观念。15ABCD【解析】有结构的问题即界定清晰的问题,其解决过程包括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执行解法与评价。16.ABC【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它包括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17.ABCD【解析】本题考查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它包括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18.A【解析】内部学习动机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是与自我奖励的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动机。19.C【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提出的。20.B【解析】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21.D【解析】学习熟练程度达到l50%左右时,记忆效果最好。22.ABCD【解析】交互式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生四种策略,即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23.E【解析】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24.C【解析】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25.B【解析】桑代克首先在形状知觉方面进行迁移训练的实验研究。26.ABCDE【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健康的含义,以上选项全部都属于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27.A【解析】本题考查行为改变方法中的强化法,它是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的。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28.B【解析】在关注情境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29.ABCD【解析】关于反思方法,布鲁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30.A【解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业成绩对工作绩效的平均预测效度系数仅为0.11,即认知能力测验与工作表现之间的平均效度系数大约也只有0.2。二、填空题1.活动的目的2.19世纪末3.教学环境4.教学5.记忆6.效果率7.行为规范8.练习9.认知失调10.类似的创造11.阿特金森 12.组织策略13.同化性14.人格障碍15.微格教学三、判断说明题1.答:错误。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2.答:正确。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着的,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品德兢是人凭选择所习得的习性,是道德行为长期积累的结果,道德品质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3.答:错误。未来行为的出现并非直接取决于当前行为的结果,而是由于人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产生了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对结果的期望,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4.答:错误。一般说来,正、负迁移的产生取决于两种学习在刺激反应之间相似与相异的程度。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出现正、负迁移并存的现象,即既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例如,中国学生学习日语,在识记字形方面汉语起正迁移作用,而在读音以及会意方面却起负迁移作用。5.答:错误。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凡是由于患者厌恶进食而导致正常体重骤然下降25%者,即被视为厌食症的症状。四、简答题1.答:(1)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②自相矛盾的情感;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3分)(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①个性化的情感;② 浪漫主义的热情。(2分)2.答:(1)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1分)(2)强化的程式: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即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不同的强化程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1分)(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1分)(4)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1分)(5)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1分)3.答:从学习内容上看,知识学习的对象是人们的认知经验,即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技能学习的对象是人们的动作经验,即动作映像及其合理、完善的活动方式。(2分)从学习的形式和过程上看,知识学习主要是在教师讲解下,理解、巩固和运用书本知识的过程,而技能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示范下通过模仿练习掌握一些动作及其操作顺序的过程。(2分)知识的学习能给技能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从技能学习目的的确定到对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操作,都是在有关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技能的学习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1分)4.答:(1)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2分)(2)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③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④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⑤具有健全的人格。(3分)五、论述题1.答:(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4分)观察学习:班杜拉强调,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他把观察学习归纳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三类,而且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4分)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他认为,强化物本身并不能对个体的反应产生任何强化作用,它只是关于行为结果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学习者就可以形成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引发行为的动机。(3分)(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①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的;(1分)②重视榜样的作用,学习者必须对示范行为给予足够的注意,并精确的知觉到行为的特点和突出线索,抽取出相关的信息;(1分)③强调自我强化的作用,自我强化是以个体自己的期望和目标作参照的;(1分)④重视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1分)2.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4分)(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3分)(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3分)(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3分)(联系实际,酌情再给1~2分)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2)作者:admin1来源:教师资源网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学生的群体差异主要指的是( )的差异。A.年龄B.学习方式C.性别D.智力水平E.社会文化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E.韦纳3.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有( )。A.专一型B.等级秩序型C.多头并进型D.随意无拘型E.整体抽象型4.维果斯基在儿童心理发展观上提出了( )。A.阶段发展理论B.最近发展区理论C.文化历史发展理论D.人格发展理论E.认知发展理论5.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 )。A.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 B.志向水平的差异C.智力的差异D.人格的差异E.学习风格的差异6.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 )。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认知策略D.态度 E.运动技能7.(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E.奥苏贝尔8.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 )。A.以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B.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C.计划性和组织性D.目的性E.被动性9.加涅按不同的学习水平,把智慧技能依次分为( )。A.符号学习B.辨别C.概念D.规则E.高级规则10.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归属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E.命题学习1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C.实物直观D.模象直观E.表象直观12.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讲解B.观察C.示范D.练习E.模仿13.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分现象E.消退现象14.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表象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E.伦理的道德情感1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滕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E.皮亚杰16.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E.表象的道德情感17.头脑风暴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畅所欲言B.鼓励标新立异 C.鼓励多种想法D.鼓励提出改进意见E.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18.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指责,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 )。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B.保护学生的好奇心C.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E.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9.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称为(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B.间接的近景性动机C.远景性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E.间接的远景性动机20.有的中学生“为老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为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为同学们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等,这类学习动机属于(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间接的近景性动机C.直接的远景性动机D.间接的远景性动机E.志向性动机21.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其中被称为缺失需要的有(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认知需要22.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A.计划策略B.复述策略C.监控策略D.调节策略E.精细加工策略23.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帮助记忆的方法称为( )。A.语义联想B.视觉想象 C.关键词法D.谐音联想法E.位置记忆法24.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进行分类,则迁移可以分为( )。A.正迁移B.负迁移C.一般迁移D.特殊迁移E.水平迁移25.英语学习中,当学完单词“eye”(眼睛)后,再学习“eyeball”(眼球)时,即可以产生( )。A.正迁移B.负迁移C.一般迁移D.特殊迁移E.水平迁移26.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C.寻求发展D.克服障碍E.观念矫正27.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是( )。A.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B.思维的条理化C.思维的逻辑化D.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E.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28.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主要表现在( )。A.实验研究B.主动性研究C.反思性研究D.合作性研究E.社会文化研究29.根据加涅的观点,下列属于智慧技能的是( )。A.辨别 B.概念C.规则D.高级规则E.程序30.下列强化程式属于延缓式强化的是( )。A.定时距式B.变时距式C.定比率式D.变比率式E.连续强化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__________,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2.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问的差距,就是__________。3.__________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4.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可以把知识划分为__________和程序性知识。5.所谓__________,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6.操作技能也叫__________、“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态度定势、__________。8.皮亚杰认为__________阶段是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9.基克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以下阶段:__________、搜寻解法、执行解法和评价。10.瓦拉斯(G.Wallas)1926年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即准备期、__________、豁朗期和验证期。11.__________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12.__________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13.__________指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它主要包括认知结构中适当瞧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和清晰性三个变量。14.__________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15.在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实验中,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__________,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1.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内容丰富,并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机械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3.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例如,打字、弹钢琴、举重、铁饼、标枪等,就属于这类技能。4.态度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能力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例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5.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识记过程中的复述策略。2.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3.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4.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的水平?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2.请你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一、不定项选择题1.ACE【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因此,答案选ACE。2.D【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因此,答案选D。 3.ABCD【解析】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有四种: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头并进型和随意无拘型。因此,答案选ABCD。4B【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答案选B。5.ABCE【解析】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因此,答案选ABCE。6.ABCDE【解析】加涅按照学习结果将学习分成了五类:(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4)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5)运动技能。因此,答案选ABCDE。7.B【解析】布鲁纳十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因此,答案选B。8.BCDE【解析】学生的学习的特点:(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2)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因此,答案选BCDE。9.BCDE【解析】加涅按不同的学习水平,把智慧技能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而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因此,答案选BCDE。10.ABE【解析】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因此,答案选ABE。11.ACD【解析】常用的直观形式有:(1)实物直观,是通过对实物的直接观察而进行的,其结果可以使学生形成关于现实的实物知觉;(2)模象直观,是在感知实际事物的模拟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结果是使学生形成关于现实的模象知觉以及模象的表象;(3)言语直观,指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形成关于事物的想象表象。因此,答案选ACD。 12.D【解析】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来的。因此,答案选D。13.C【解析】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在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因此,答案选C。14.ABE【解析】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因此,答案选ABE。15.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因此,答案选B。16.C【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因此,答案选C。17.ABCDE【解析】头脑风暴训练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因此,答案选ABCDE。18.A【解析】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出现“ 害怕回答问题”、“不愿回答问题”等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其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因此,答案选A。19.C【解析】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例如,我国多数的中学生都能把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祖国的未来相联系,树立起为祖国争光、为人民作贡献的学习动机。因此,答案选C。20.B【解析】间接近景|生动机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例如,有的中学生“为老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为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为同学们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等,就属于间接近景性动机,这种学习动机具有不稳定的特性,持久性差。因此,答案选B。21.ABCD【解析】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在这些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种需要又被称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因此,答案选ABCD。22.BE【解析】元认知策略的种类有: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因此,答案选BE。23.D【解析】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亦很有帮助,这种方法被称为谐音联想法。因此,答案选D。24.AB【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将迁移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因此,答案选AB。 25.D【解析】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英语学习中,当学完单词“eye”(眼睛)后,再学习“eyeball”(眼球)时,即可以产生特殊迁移。因此,答案选D。26.C【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心理辅导毕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综合多数学者意见,可以把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因此,答案选C。27.AE【解析】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教师充满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能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对课堂学习充满热爱,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其他三项都属于教师的认知特征。因此,答案选AE。28.BCDE【解析】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因此,答案选BCDE。29.ABCD【解析】加涅按不同的学习水平,把智慧技能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而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因此,答案选ABCD。30.ABCD【解析】间隔式强化,又称延缓式强化,分为两类: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和变时距式。定时距式,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变时距式,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和变比率式。定比率式,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例。变比率式,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因此,答案选ABCD。二、填空题1.预测和评判2.最近发展区3.替代性强化4.陈述性知识 5.认知结构6.动作技能7.道德认知8.他律道德9.建立问题表征10.酝酿期11.自我效能感12.学习策略13.认知结构变量14.共同要素说15.皮格马利翁效应三、判断说明题1.答:错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西方教育一fl,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一fl,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内容丰富,但并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答:错误。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3.答:错误。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例如,打字、弹钢琴等,就属于这类技能。举重、铁饼、标枪等属于粗放型操作技能。4.答:错误。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例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5.答:正确。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四、简答题1.答:(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1分)(2)排除相互干扰。(1分)(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1分)(4)多种感官参与。(1分)(5)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0.5分)(6)过度学习。(0.5分)。2.答:(1)相似性。(1分)(2)原有认知结构。(2分)(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分)3.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2分)(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1分)(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1分)(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1分) 4.答: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理解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1分)(2)运用变式与比较。(1分)(3)知识的系统化。(1分)(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1分)(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1分)五、论述题1.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4分)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l8个月左右)。这个阶段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1分)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一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1分)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1分)第四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1分) 第五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1分)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1分)第七阶段,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1分)第八阶段,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1分)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予学生有关其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3分)2.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分)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1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高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眭也就越大。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1分)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1分)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2分)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1分)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1分)(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2分)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1分)(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3分)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2012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题及答案(3)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有【ABCDE】。A.学习动机B.学习策略C.学习迁移D.心理健康 E.教师心理【答案解析】: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迁移、心理健康和教师心理。2.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l908年【B】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A.桑代克B.房东岳C.廖世承D.陆志韦E.潘菽【答案解析】: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3.中学生智力的核心成分是【B】。A.语言能力B.思维能力C.反应能力D.行为能力E.认知能力【答案解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4.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说明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达到了【E】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后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E.形式运算阶段【答案解析】:形式阶段的儿童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并能作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5.【C】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A.加涅B.奥苏贝尔C.桑代克D.巴甫洛夫E.斯金纳【答案解析】: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6.教师对一个同学的助人行为进行表扬,这对其他同学就是一种【C】。A.直接强化教师资格考试B.强化的程式C.替代性强化D.自我强化E.间接强化【答案解析】:教师对一个同学的助人行为进行表扬,这对其他同学就是一种替代性强化。7.建构主义受到下列哪些重要人物的影响?【ABCDE】A.杜威B.奥苏贝尔C.维果斯基D.皮亚杰 E.布鲁纳【答案解析】:建构主义受到杜威、奥苏贝尔、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重要人物的影响。8.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到【B】时,效果最佳。A.50%B.150%C.100%D.120%E.200%【答案解析】:具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150%时,效果最佳,小于或多于150%,效果都不理想。9.学习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A】在理解中的表现。A.系统化B.概括化C.变式D.比较E.抽象化【答案解析】:学习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系统化在理解中的表现。10.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苏联心理学家【A】。A.加里培林B.加涅C.安德森D.华生 E.桑代克【答案解析】: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于l959年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11.【C】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它的应用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A.示范B.讲解C.练习D.反馈E.动觉【答案解析】: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12.心智技能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ABC】。A.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B.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C.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D.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E.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以上选项都属于这个范畴,但是题干所述为基本要求,故选ABC。1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ABE】。A.义务感B.责任感C.事业感D.自尊感 E.羞耻感【答案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的阶段包括【ABC】。A.依从B.认同C.内化D.被动E.稳定【答案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15.不断明确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并不断通过一定的运算操作来缩减这种差距,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是【B】。A.问题类比B.“手段一目的”分析C.问题分解D.想法E.检验【答案解析】:“手段一目的”分析是指不断明确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并不断通过一定的运算操作来缩减这种差距,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16.瓦拉斯提出的创造性思维的阶段有【ABCD】。A.准备期B.酝酿期C.豁朗期D.验证期E.评价【答案解析】:瓦拉斯1926年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17.下列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的是【ABCDE】。A.漫无目的的幻想B.走路 C.穿衣D.简单的记忆索取E.奔跑【答案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其基本特点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A项没有明确的目的;BCE三项虽然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是属于自动化操作,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D项是单一的认知活动,问题解决包含的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18.学习动机理论的观点有【ABCDE】。A.强化说B.需要层次说C.动机归因理论D.自我效能感理论E.成就动机理论【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动机理论的掌握。19.同样考80分,有的同学会高兴,有的同学会伤心。这表现出了学生【D】的不同。A.品德B.兴趣C.爱好D.志向水平E.态度【答案解析】:志向水平指学生自己设立的目标以及在学习活动之前对所欲达到的目标作出的估计。不同的学生其指向水平是不一样的,其学习的需要及表现也不一样。20.【A】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基本策略D.辅助性策略E.资源管理策略【答案解析】: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21.人的学习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以及用手写等,这种识记表现的是【D】。A.有意识记B.整体识记C.过度学习D.多种感官参与E.排除相互干扰【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复述策略中的多种感官参与的理解。22.英文单词“tiger”可以联想成“泰山上一只虎”,这种方法属于【C】。A.位置记忆法B.谐音联想法C.关键词法D.视觉想象E.语义联想【答案解析】:关键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23.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做出系统解释的是【A】。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概括说D.认知观E.联结说【答案解析】: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做出系统解释的是形式训练说。24.学校作业越难,学习就越有效。有了这样的训练,会使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受益无穷。体现的是【A】的基本观点。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概括说D.奥苏贝尔的认知观E.桑代克的联结说【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题干指的是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25.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是【B】。A.焦虑症B.抑郁症C.强迫症D.恐怖症E.睡眠障碍【答案解析】:题干所述是抑郁症的定义。26.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这种心理问题属于【C】。A.人格缺陷B.依赖型人格障碍C.反社会型人格障碍D.恐怖症E.强迫症【答案解析】:题干所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两个显著特点。27.下列属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的是【ABCD】。A.指导模式B.治疗模式C.发展模式D.社会影响模式E.强化模式【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它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和社会影响模式。28.教师专业需要的特殊能力包括【ABCD】。A.思维的条理性B.思维的逻辑性C.口头表达能力D.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E.值得信赖【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教师专业需要的特殊能力,它包括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15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29.为促进新教师的成长,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其程序包括【ABCDE】。A.每天进行回顾B.有意义的呈现新材料C.有效的指导课堂作业D.布置家庭作业E.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新教师进行专门训练的程序。题目选项均为正确选项。30.【AB】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阶段。A.福勒B.布朗c.艾里斯D.荣格E.弗洛伊德【答案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阶段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医生西孟于l905年编制而成的,后被引入美国,经推孟教授修订,于1916年发表,它被称为__________,现已为世界上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3.1989年,__________等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的概念。4.美国加州大学的__________对理解的生成过程作了深入分析和解释。5.__________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6.__________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7.__________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_________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9._________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10.学生的_________是其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要求的反映。11._________不仅有助于识记无意义的材料,而且更有助于识记有意义的材料。12.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13.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_________,可以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来缓解。14.能否自觉的关注_________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15._________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填空题答案1.桑代克2.《斯坦福一比纳量表》3.布朗4.维特罗克5.操作技能6.道德7.创新8.类比思维9.自我效能感l0.学习需要11.语义联想12.促进阻碍13.考试焦虑14.学生15.微格教学二、填空题1.活动的目的2.19世纪末3.教学环境4.教学5.记忆6.效果率7.行为规范8.练习9.认知失调10.类似的创造11.阿特金森12.组织策略13.同化性14.人格障碍15.微格教学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先行一步,以加快儿童智力的发展。2.答:正确。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着的,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品德兢是人凭选择所习得的习性,是道德行为长期积累的结果,道德品质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3.答:错误。未来行为的出现并非直接取决于当前行为的结果,而是由于人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产生了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对结果的期望,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4.答:错误。一般说来,正、负迁移的产生取决于两种学习在刺激反应之间相似与相异的程度。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出现正、负迁移并存的现象,即既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例如,中国学生学习日语,在识记字形方面汉语起正迁移作用,而在读音以及会意方面却起负迁移作用。5.答:错误。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凡是由于患者厌恶进食而导致正常体重骤然下降25%者,即被视为厌食症的症状。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答:(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3分)①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2分)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2.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答:(1)有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1分)(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分)(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1分)(4)价值辨析:一种观念要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分)(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1分)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3.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答:(1)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2分)(2)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2分)(3)动机强度的最佳点还会因人而异。进行同样难度的学习活动,对有的学生来说,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更为有利;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最佳水平点低些更有利。(1分)4.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策略的种类有哪些?答:(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2分)(2)元认知策略的种类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1分)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1分)元认知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1分)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根据技能形成理论培养学生的某项运动技能或心智技能。答: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我们以操作技能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1分)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1分)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具有展开性。 (3分)就拿游泳来说,游泳属于闭合型操作技能,它对外界的帮助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1分)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1分)首先我们要了解关于游泳的各种信息,然后根据实际需要,模仿游泳的有关动作,控制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多余动作的产生。第三,根据模仿阶段的练习,把游泳的准确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最后,使游泳的各个动作达到高度的协调,能准确的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这样就学会了游泳。(4分)由于学习游泳是按照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依据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首先,准确的示范与讲解。示范、讲解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的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其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第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包括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第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4分)2.行为改变与行为演练的方法有哪些?联系中学生实际,谈谈如何具体使用这些方法。答:(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如一个学生不敢同教师说话,学习上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气向教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教师请教,教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2分)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2分)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的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2分)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1分)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分、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1分)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法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1分)(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法:全身松弛法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什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全身松弛训练:“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由雅各布松创立。其要点是对肌肉做“紧张一坚持一放松”练习;对全身多处肌肉按固定次序依次放松,每日练习。(2分)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指当某些人对某些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如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靠近;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2分)肯定性训练:肯定性训练的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2分)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4)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教学媒体B.教师C.学生D.教学环境E.教学内容2.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 )。A.实物B.文字C.口头语言D.图表E.图像3.在几种有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性D.反思型E.整体型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 )。A.生理要素B.心理要素C.遗传要素D.社会性要素E.教师要素 5.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E.布鲁纳6.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一反应联结E.知识7.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制过程D.动机过程8.概念学习有两种形式,那么概念的教学也可采用相应的方法,其中常用的方法有( )。A.例一规法B.规一例法C.规一例一规法D.实物法E.概括法9.概念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 )。A.符号B.名称C.内涵D.外延E.结构10.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是( )。A.遗忘的进程不均衡B.遗忘先快后慢C.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D.遗忘先慢后快E.遗忘的速度越来越快11.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A.观念性 B.内潜性C.简缩性D.整体性E.展开性12.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 )。A.开始进步快B.中间有一个高原期C.后期进步较慢D.总趋势是进步的E.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13.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B.积极性C.主动性D.稳定性E.适应性14.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B.观念C.信念D.道德认识E.道德观15.“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训练发散思维中的(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E.内容扩散16.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原型启发B.负向迁移C.功能固着D.定势影响E.正向迁移17.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几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几种动力是( )。A.浮力B.推力 C.拉力D.压力E.摩擦力18.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逊认为( ),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A.简单任务时,动机水平偏高B.中等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中等C.高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低D.中等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低E.高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高19.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l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是使用了(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识策略D.复述策略E.监控策略20.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A.列提纲B.利用图示C.利用表格D.做笔记E.提问21.小明背诵一首唐诗,背诵了10遍刚好能回忆出来,那么小明需再背( )遍,记忆效果更佳。A.3B.4C.5D.6E.722.概括说,亦称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A.桑代克B.布鲁纳C.贾德D.奥苏贝尔E.班杜拉23.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 )。A.焦虑B.强迫行为C.不良习惯D.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E.强迫观念24.强迫症包括(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C.强迫观念D.强迫恐惧E.情感强迫25.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A.教材B.情境C.生存D.学生E.课堂26.下列属于布鲁巴奇等在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的是( )。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交流讨论D.关注问题E.行动研究27.瓦拉斯(G.Wallas)1926年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几个阶段,即( )。A.思考期B.准备期C.酝酿期D.豁朗期E.验证期28.行为演练中系统脱敏法的首创者为( )。A.雅各布松B.沃尔朴C.艾里斯D.斯金纳E.华生29.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 )。A.活动定向阶段B.活动操作阶段C.认知阶段D.联结阶段E.自动化阶段30.一个儿童不敢同老师说话,遇到问题也没勇气请教,为了解决儿童这种问题,他一旦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这种行为改变方法是( )。A.强化法B.自我控制法C.示范法D.肯定性法E.鼓励法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2.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叫__________。3.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__________、行为规范的学习。4.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5.识记按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__________。6.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__________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7.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l959年系统提出了__________的理论。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__、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9.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__________与内化三个阶段。10.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11.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__________。12.__________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13.利用表格是常用的组织策略,表格一般有一览表和__________。14.形式训练说是18世纪中叶在西欧形成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_________。15.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_________;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1.复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益,复习方式有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实验研究表明整体识记效果最佳。2.皮亚杰认为,在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3.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4.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5.按照新观念对原有观念影响的大小,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另一种是相关类属。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这种学习就是相关归属学习。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2.简述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3.简述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4.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l5分,共30分)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一、不定项选择题1.B【解析】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答案选B。2.ABCDE【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因此,答案选ABCDE。3.D【解析】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他们在作出回答之前倾向于用充足的时问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评估各种可替代的方案,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较有把握的最佳方案。因此,答案选D。4.ABD【解析】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1)生理要素;(2)心理要素;(3)社会性要素。因此,答案选ABD。5.B【解析】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是巴甫洛夫的理论,条件反射中涉及四个基本的事项:(1)无条件刺激,指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因此,答案选B。6.D【解析】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一反应(s—R)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因此,答案选D。7 ABCD【解析】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即对榜样情景各方面的注意和知觉。(2)保持过程,即对示范信息的记忆,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3)复制过程,即自己仿照做出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这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4)动机过程。因此,答案选ABCD。8.ABC【解析】概念学习既然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那么概念的教学也可采取相应的方法。一种方法是从例子到规则,叫做“例一规法”;另一种方法是从规则到例子,叫做“规一例法”。当然,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往往是这两种思路的综合形式“规一例~规法”。因此,答案选ABC。9.BCD【解析】概念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第一,名称,即代表概念的词语、符号。第二,内涵,即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关键特征。第三,外延,即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实例)的范围。因此,答案选BCD。10.ABC【解析】遗忘的进程都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较快,以后逐渐减慢,这条规律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因此,答案选ABC。11.ABC【解析】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因此,答案选ABC。12.ABCDE【解析】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因此,答案选ABCDE。13.ACD【解析】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它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答案选ACD。14.BC【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因此,答案选BC。15.D【解析】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办什么事。因此,答案选D。16.A【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鸟是原型,对飞机的发明起到了启发作用。所以,这种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原型启发。因此,答案选A。17.BCD【解析】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答案选BCD。18.AB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逊(Dodson)认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因此,答案选ABC。19.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包括记忆术、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等。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l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属于谐音联想法。因此,答案选B。20.ABC【解析】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常用的几种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示;利用表格。因此,答案选ABC。21.C【解析】有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l50%左右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l50%时,效果不仅不递增,反而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从而成为无效劳动。因此,答案选C。22.C【解析】概括说,亦称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l908年,贾德批评了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桑代克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先期与后期的学习活动所共有的那些因素上是不够的。他主张用概括说解释迁移现象。因此,答案选c。23.B【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门是否上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因此,答案选B。24.BC【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已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因此,答案选BC。25.D【解析】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过程;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变为成熟的教师,熟练的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因此,答案选D。26.ABCE【解析】布鲁巴奇等人l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供教师参考,分别是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而关注问题并不属于其问。因此,答案选ABCE。27.BCDE【解析】瓦拉斯(G.Wallas)1926年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因此,答案选BCDE。28.B【解析】行为演练中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J.Wolpe)1958年首创。因此,答案选B。29.CDE【解析】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因此,答案选CDE。30.A【解析】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因此,答案选A。二、填空题 1.社会环境2.场依存3.技能的学习4.“消退”5.有意识记6.操作整合7.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8.道德认识9.认同10.问题11.避免失败的倾向l2.成就动机13.双向表l4.官能说15.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三、判断说明题1.答:错误。复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益,复习方式有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实验研究表明综合识记效果最佳。2.答:错误。皮亚杰认为,在公正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3.答:正确。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具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4.答:错误。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5.答:错误。按照新观念对原有观念影响的大小,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另一种是相关类属。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这种学习就是派生类属学习。四、简答题 1.答:(1)及时复习。(2分)(2)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1分)(3)复习形式多样化。(1分)(4)画线。(1分)2.答:新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中间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分)这是教师成长的第一个阶段,这时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2)关注情境阶段(2分)当教师感到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站稳了脚跟时,便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1分)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关注学生阶段。这时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与情感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和方式。3.答: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作出系统解释的是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l8世纪中叶在西欧形成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官能说。该学说有三个基本观点:(1)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2分)(2)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2分)(3)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1分)4.答:(1)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2分).第一,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第二,学生的个性特点。(2)学习需要的培养。(3分)第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第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五、论述题1.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①知识观(3分)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晃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司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②学生观(3分)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③ 学习观(3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3分)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合作学习是当前很受研究者重视的学习形式。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些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设想:①教师要多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1分)②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2分)2.答: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进为两难故事法,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1)前习俗水平(1分)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2分)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系的。(2分)(2)习俗水平(1分)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2分)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2分)(3)后习俗水平(1分)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2分)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2分)考前推荐: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5)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1924年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桑代克 B.房东岳C.廖世承 D.陆志韦E.潘菽3.1976年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 )。A.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增加了对新领域的探索B.研究方法较多的采用了教学性实验、教育性实验及实验室实验C.注意介绍国外教育心理学的文献D.初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E.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4.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发展为基础,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这表现的是( )。A.连续性 B.阶段性C.定向性 D.不平衡性E.差异性5.( )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A.皮亚杰 B.维果斯基C.埃里克森 D.斯滕伯格E.加德纳6.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 )。A.智力低下 B.智力超常C.中等智力 D.较低智力E.较高智力7.关于学习的说法正确的有( )。A.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的变化是短暂的 C.学习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D.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E.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8.教师对上课守纪律的学生进行表扬,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等都属于( )。A.获得 B.消退C.逃避 D.回避E.强化9.程序教学实际上是( )在实践中的运用。A.操作性条件反射 B.积极强化的原理C.观察学习 D.认知学习E.认知同化理论10.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A.命题网络 B.图式C.产生式系统 D.抽象思维E.具体思维11.( )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 D.归属学习E.并列结合学习12.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关知识学习过程本身的是( )。A.感觉 B.记忆C.想象 D.意志E.情感13.打字、弹钢琴等属于( )。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操作技能C.粗放型操作技能 D.断续型操作技能E.器械型操作技能14.下列属于我国教育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是(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C.原型内化阶段 D.原型操作阶段E.原型定向阶段15.态度的结构包含的成分有( )。A.认知 B.情感C.行为 D.依从E.认同16.下列选项中属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三个水平的是(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C.左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E.右习俗水平17.下列属于榜样行为的示范方式的是( )。A.直接的行为 B.间接的行为C.言语讲解 D.真人真事E.传播媒介 、18.下列属于无结构的问题的是( )。A.课本中的部分练习题 B.设计一堂好课C.写一篇游记作文 D.开通一条路线E.如何治理空气污染19.在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中常用的训练方法有( )。 A.发散思维 B.推测与假设C.自我设计 D.头脑风暴E.个性塑造20.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属于动力机制的( )。A.推力因素 B.拉力因素C.动力因素 D.压力因素E.内驱力因素2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A.斯金纳 B.马斯洛C.班杜拉 D.韦纳E.阿特金森22.下列关于个体成就动机的公式,正确的是( )。 23.下列属于资源管理策略的是( )。 A.时间管理策略 B.学习环境管理策略C.努力管理策略 D.社会资源利用策略E.调节策略24.《红楼梦》一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散见于各章,鲁迅先生综合各章信息后,制作了一张主要人物关系表。这种方式属于( )。A.流程图 B.系统结构图C.网络关系图 D.一览表E.双同表25.英语学习中,当学完单词eye(眼睛)后,再学习eyeball(眼球)时,即可以产生特殊迁移,这种迁移属于( )。 A.正迁移 B.水平迁移C.垂直迁移 D.具体迁移E.一般迁移26.焦虑症常常表现为( )。A.紧张不安 B.忧虑C.过度出汗 D.心跳加快E.恐惧27.可采用( )来治疗失眠。A.行为疗法 B.认知疗法C.肌肉松弛法D.系统脱敏法E.自我暗示法28.提出情绪ABC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艾里斯 B.荣格C.罗杰斯D.弗洛伊德E.艾宾浩斯29.概括说,亦称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A.詹姆士 B.桑代克C.伍德沃斯 D.奥苏贝尔E.贾德30.下列属于教师要充当的角色的是( )。A.知识传授者 B.团体领导者C.家长的代理人D.心理辅导者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__________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__________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3.__________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4.__________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5.所谓__________就是区分事物的异同,它是概括过程中区分对象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的必要条件。6.在国外,提出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__。7.心智活动是__________的反应,因此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必须确定心智技能的原理,即实践模式。8.__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其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9.__________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10.__________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11.__________指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学习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12.__________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13.__________的概括说所依据的主要是他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这个实验被看作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14___________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5.__________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2.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5.教师的认知特征与教学效果没有相关性。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试比较奥苏贝尔与布鲁纳对发现学习见解的异同。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4.简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歧及其原因。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不定项选择题 1.B【解析】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师。2.C【解析】20年代初,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于192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3.ABC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E项是完善时期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表现,故选ABCD。4.A【解析】连续性的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发展为基础,而且有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5.A【解析】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6.C【解析】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的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一般认为,IQ超过l40的人属于智力超常,IQ低于70的人属于智力低下,大多数人的IQ在85到115之间属于中等智力。7.ACDE【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含义的理解。8.E【解析】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运用奖励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强化。9.AB【解析】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10.A【解析】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命题网络。11.C【解析】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12.ABC【解析】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知识学习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13.ADE【解析】打字、弹钢琴等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都是由一系列不相联系的动作完成靠操作一定的器械来实现,因此这类技能属于细微型、断续型、器材型操作技能。14.CDE【解析】我国教育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15.ABC【解析】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16.ABD【解析】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17.ACDE【解析】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二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18.BCDE【解析】无结构的问题即界定含糊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概念和原理密切的联系在一起。BCDE项符合这些特征。19.ABCD【解析】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发散思维训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20.B【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拉力因素,它与学习的外在后果有关,对学习起引诱作用21.B【解析】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22.ABCDE【解析】趋向成功的趋力(T。)用公式表示为:Ts=Ms×Ps×Is;避免失败的趋力(Taf)用公式表示为:Taf=Maf×Pf×If,;个体在某一行为上的成就动机Ta=(Ms×Ps×Is)一(Maf×Pf×If);Is为成功的诱因值,Ps代表个体对目标的成功期望,故Is=1一Ps;If代表失败的消因价值,Pf代表个体对行为失败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23.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的结构,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力管理策略和社会资源利用策略。24.D【解析】本题考查对常用的组织策略中一览表的理解。25.D【解析】具体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主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26.ABCDE【解析】本题考查焦虑症的症状,过度出汗和心跳加快是焦虑症躯体症状。27.C【解析】AB两项用于治疗神经性厌食,D项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28.A【解析】艾里斯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29.E【解析】概括说,亦称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30.ABCDE【解析】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种角色。二、填空题1.学习过程2.心理发展3.学习理论4.理解5.比较6.安德森7.实践活动8.伦理道德9.问题10.学习需要11.过度学习12.具体迁移13.贾德14.心理健康15.波斯纳三、判断说明题1.答:正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答:正确。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不断的练习,进步速度逐渐减慢,但仍有进步。3.答:正确。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但高智商可能有创造性,也可能没有创造性;低创造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但是高创造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4.答:正确。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如果一个新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越多,能回忆出该信息的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回忆就越容易。因此,它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5.答:错误。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研究表明,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正相关。四、简答题 1.答:奥苏贝尔对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之间的区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对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作了具体解释。他的同化论虽然沿用了前人的概念,但他重在用同化来解释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获得问题,对实际教学有重要价值。奥苏贝尔所批判的发现学习与布鲁纳所讲的发现学习内涵有所不同。(1分)奥苏贝尔认为,各类学习中都可以采用发现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发现物体的名称。(2分)而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是要学习者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的原理或原则,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1分)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关键是看具体的条件和目的。(1分)2.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分)(2)注重创造性个l生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2分)(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1分)3.答:(1)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1分)(2)程序化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1分)(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1分)(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理解,它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1分)(5)合作学习模式:许多学生和同学讨论所读到或听到的材料时获益匪浅。这种学习形式的规范化称之为“合作性讲解”。(1分)4.答:(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1分)(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1分)(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1分)(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1分)(5)家庭作业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0.5分)(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0.5分)五、论述题 1.答:(1)柯尔伯格与皮亚杰在理论上的分歧在皮亚杰看来,7、8岁以前的幼年儿童,其道德判断之所以是他律的,是因为尊重权威的强烈情绪使他们感到自己无法判断是非,只能依从成人的制裁和命令;(2分)幼儿对行为赏罚的判断,也只是由于他们感到成人对行为赏罚具有一种权威的缘故。(2分)柯尔伯格则认为,幼儿除了知道父母比自己更有力量外,就不知道什么叫尊重权威,他们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关于规则的概念。(2分)至于幼儿认为违犯规则要受罚,不过是反映一种趋乐避苦的实在主义的和快乐主义的愿望,远不是什么对成人的观点的高度尊重。(1分)皮亚杰认为,如果儿童能够进行自律判断,他的道德品质就达到了成熟水平。(1分)但在柯尔伯格看来,到达成熟的标志是能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而这种道德推理能力经过青年期直到成年早期一直是在发展变化、日趋完备的,因而l0—12岁儿童的道德品质,远不是充分自律的和成熟的。(1分)(2)柯尔伯格与皮亚杰分歧的原因第一,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二级水平并不能全部包括青少年以至成人的道德发展水平。(2分)第二,与第一条原因相对应,皮亚杰的对偶故事也不是用来限定青少年和成人道德推理概念的适宜方法。(2分)第三,皮亚杰划分道德阶段所依据的两个范畴和六个维度都不足以反映青少年和成人的复杂的道德经验。(2分)2.答:(1)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1分)竞赛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好。竞赛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对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励,对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对不合作是一种鼓励。另外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1分)运用原则:竞赛要慎用少用。竞赛要注意方式:组织竞赛应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分)(2)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1分)奖励和惩罚作用:既要承认奖励与惩罚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又要看到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1分)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①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②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正、适当;③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1分)(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1分)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如果没有反馈,则缺乏学习激励,学习的进步很小。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具体。(2分)(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1分)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2分)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归因模式,首要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概念。(1分)(联系实际,酌情再给1~2分)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6)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教师这一教学过程中的要素涉及的内容有( )。A.敬业精神B.专业知识C.教学风格D.专业技能E.教学手段2.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其主要表现为( )。A.教学课件B.教学大纲C.教材D.课程E.教案3.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E.自我中心阶段4.如果一名中学生的生理年龄为l5,而智力年龄为15岁,那么他的智商是( )。A.80B.90C.100D.110E.1205.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包括( )。A.强化律B.练习律C.准备律D.效果律E.同化律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E.了解低碳生活并付诸行动7.“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贝尔D.桑代克E.班杜拉8.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把学习分成了四类,分别是(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无意义学习D.有意义学习E.机械学习9.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A.并列结合学习B.总括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E.归属学习10.学生在重现有关知识时发生困难,或重现出来的知识不是解决当前课题所必需的,其原因可能有( )。A.旧知识的干扰B.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C.当时的生理状态D.当时的心理状态E.知识呈现的方式11.连续型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连续动作组成。换言之,操作动作本身是连续性的,如( )。A.弹钢琴B.开汽车C.骑自行车D.滑冰E.跑步 12.吹拉弹唱属于( )。A.识记技能B.心智技能C.操作技能D.认知技能E.外部技能13.儿童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在皮亚杰看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A.前道德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C.自律道德阶段D.合作道德阶段E.公正道德阶段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依从B.认同C.内化D.服从E.从众15.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E.服从16.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指向性E.复杂性17.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漫无目的幻想B.走路C.联想D.发明创造E.学生考试18.学习动机的作用有( )。 A.激活功能B.定向功能C.强化功能D.同化功能E.调节功能19.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25%B.50%C.75%D.90%E.100%20.学习策略包括的成分有( )。A.认知策略B.注意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E.社会管理策略21.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元认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E.计划策略22.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同化性迁移D.顺应性迁移E.重组性迁移23.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会产生学习的迁移。这是( )的观点。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说D.奥苏贝尔的认知观E.官能说24.(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A.学校B.家庭C.社会D.工作单位E.心理健康教育机构25.关于考试焦虑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E.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26.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 )。A.加涅B.罗森塔尔C.戴尔D.波斯纳E.奥苏贝尔27.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 )。A.获得B.转化C.评价D.记忆E.应用28.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 )。A.活动定向阶段B.活动操作阶段C.认知阶段D.联结阶段E.自动化阶段29.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 )。A.原型定向B.操作定向C.操作模仿D.操作熟练E.操作整合30.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A.依从B.服从C.从众D.认同E.内化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__________。2.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__________。3.当学习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__________。4.适当的超额学习,指实际学习的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__________时,效果最佳。5.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操作技能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__________。6.__________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7.____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8.____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9.__________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10.发散思维也叫__________,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1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__________、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12.__________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识记。13.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__________,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设记。14.__________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15.焦虑症是一种以与__________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这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2.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3.在概念理解的过程中,变式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4.内化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内化,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一般来说,随着内化的深入,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5.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学习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所以说,过度学习越多,保持效果越好,而且保持的时间也越长。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奥苏贝尔认知观的内容。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4.简述培养心智技能的几点措施。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请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几点概念教学的建议。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因此,答案选ABCD。2.BCD【解析】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因此,答案选BCD。3.D【解析】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因此,答案选D。4.C【解析】斯坦福一比纳量表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其公式为:智商(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因此,答案选c。5.BCD【解析】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因此,答案选BCD。6.DE【解析】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因此,答案选DE。7.C【解析】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因此,答案选c。8.ABDE【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因此,答案选ABDE。9.C【解析】当新知识在概括程度上低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新知识从属7:113知识)时,这种学习称为“下位学习”,即自上而下的学习。因此,答案选C。10.ABCD【解析】重现知识有困难,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旧知识的干扰;(2)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度;(3)学生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因此,答案选ABCD。11.BCDE【解析】连续型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连续动作组成。换言之,操作动作本身是连续性的如在开汽车、骑自行车、滑冰、跑步等活动中均由一系列连续动作完成。因此,答案选BCDE。12.C【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因此,答案选c。13.B【解析】权威阶段(5~8岁)儿童的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而权威阶段属于他律道德阶段。因此,答案选B。14.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因此,答案选C。15.C【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认同是其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它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因此,答案选C。16.ABC【解析】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因此,答案选ABC。17.DE【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都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要符合这三个特点。因此,答案选DE。18.ABCE【解析】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因此,答案选ABCE。19.B【解析】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因此,答案选B。20.ACD【解析】学习策略的三种成分:(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2)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答案选ACD。21.B【解析】在识记中,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形象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容易无意识记。在学习中,要尽量地运用这些条件,如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来加强随意识记。利用无意识记的方法是复述策略中的一种。因此,答案选B。22.CDE【解析】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因此,答案选CDE。23.B【解析】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因此,答案选B。24.A【解析】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答案选A。25.ABDE【解析】考试焦虑症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单纯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远远不够。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因此,答案选ABDE。26.B【解析】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得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的结论,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因此,答案选B。27.ABC【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答案选ABC。28.CDE【解析】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因此,答案选CDE。29BCDE【解析】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因此,答案选BCDE。30.ADE【解析】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因此,答案选ADE。二、填空题1.抽象思维能力2.“逃避条件作用”3.组合学习4.150%5.开放性操作技能6.练习7.道德行为8.想象的道德情感9.创造性l0.求异思维11.认知内驱力l2.无意识记13.整体识记14.心向15.客观威胁三、判断说明题1.答:错误。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2.答:错误。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3.答:错误。在概念理解的过程中,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4.答:错误。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5.答:错误。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学习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一般来说,过度学习越多,保持效果越好,而且保持的时间也越长。但也并非越多越好。有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l50%左右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l50%时,效果不仅不递增,反而可能弓}起厌倦、疲劳等,从而成为无效劳动。 四、简答题1.答:(1)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2分)(2)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3分)2.答:(1)感知运动阶段(0q岁)。(2分)(2)前运算阶段(2—7岁)。(1分)(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分)(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分)3.答:(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分)(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2分)(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1分)4.答:(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分)(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2分)(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分)五、论述题1.答:(1)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2分)①竞赛的作用(1分)a.竞赛的积极作用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对某些学习活动来说,竞赛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b.竞赛的消极作用竞赛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②运用竞赛的原则(1分)a.竞赛要慎用少用竞赛虽有激发学习动机的效果,但是不宜过多,更不应滥用。否则,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轻则加重学生的负担,重则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b.竞赛要注意方式一方面,题目不宣过难,题目应考虑调动部分中下游水平的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竞赛不宜只在少数优秀学生中进行。(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2分)①奖励与惩罚的作用(1分)一般说来,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由于奖励能对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说来,应奖励多于惩罚。不过,奖励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消极的结果。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② 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1分)a.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b.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适当c.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2分)①学习结果反馈的激励作用(1分)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是每天及时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效果更佳。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则缺乏学习激励。学习的进步很小。②利用学习结果反馈的原则(1分)a.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b.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3分)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左右着学生日后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归因模式不仅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相反,还会因为学生总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而产生“习得性失败”的现象,即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而使学习一蹶不振。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对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概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2.答:中学的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概念分析(1分)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熟悉自己所教的概念,按照一定的模式对概念进行分析。对一个概念的分析一般包括如下六个方面:(4分)①定义:定义的表述必须准确、简洁、完整。②特征:特征即概念的关键特征或本质属性,对其属性的分析必须全面准确,没有遗漏,没有包含无关特征。③例证:概念的例证必须具有典型性,而且应该多样化。④上位概念: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某一概念的分析中必须找出它所类属的上位概念。⑤下位概念:除了上位概念外,还必须找出这个概念所能涵盖的下一级概念。⑥ 同位概念:和此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即为同位概念。同位概念一般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表示。通过概念分析,教师可以明确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点,弄清这一概念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联系,以及它与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1分)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而所涉及的无关特征越多、越突出,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强调这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使之鲜明突出。(2分)(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1分)正例就是正面例子,即概念的肯定例证,即完全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反例就是反面例子,即否定例证,即不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对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对反例的辨别则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2分)(4)变式(1分)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1分)(5)比较(1分)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1分)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7)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鲁纳2.创立“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提出“最近发展区”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乌申斯基B.鲁宾斯坦C.维果斯基D.卡普杰列夫E.布隆斯基3.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有( )。A.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B.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C.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D.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E.从理念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4.下列属于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基本特点的是( )。A.目的更明确B.持久性明显发展 C.精确性提高D.概括性更强E.思维更成熟5.一个初中生有时能自觉帮助老弱幼残,富有同情心,但有时又会蛮不讲理地欺辱人,表现了初中生的( )情感。A.自我意识B.自相矛盾C.热情D.冲动E.社会性6.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 )是精神病发病的高峰阶段。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春期E.成年期7.提出有意义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奥苏贝尔C.维果斯基D.皮亚杰E.布鲁纳8.根据经典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当把食物送给一个饥饿的狗时,它就分泌很多的唾液,则分泌唾液属于( )。A.无条件刺激B.无条件反应C.条件刺激D.条件反应E.中性刺激9.已经掌握了“蔬菜”这个总括性的概念,再学习“萝卜”、“菠菜”等概念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E.下位学习10.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关知识学习过程本身的是 ( )。A.感觉B.记忆C.想象D.意志E.情感11.对有关历史生活的领会,不能缺少(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形象直观E.感知直观12.在原型内化阶段,言语的作用是( )。A.标识动作B.组织动作C.联系动作D.巩固概括动作E.整合动作13.( )是指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内化D.原型模拟E.原型外显14.《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的作者是( )。A.皮亚杰B.华生C.加里培林D.柯尔伯格E.布卢姆15.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形成阶段。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E.认知 16.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 )。A.自觉性B.主动性C.盲目性D.稳定性E.坚定性17.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特点的是( )。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明确性E.开放性18.下列属于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的是( )。A.问题特征B.知识经验C.定势D.功能固着E.智力水平19.我国多数的中学生都能把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祖国的未来相联系,树立为人民做贡献的学习动机,这种动机属于( )。A.内部学习动机B.外部学习动机C.认知内驱力D.远景性动机E.近景性动机20.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分析归因时通常会归于( )。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喜好程度E.运气21.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B.马斯洛C.班杜拉D.韦纳E.阿特金森22.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策略是(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计划策略E.监视策略 23.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包括( )。A.给别人写内容提要B.向别人提问C.将笔记列成提纲D.加区分的画线E.抓要点的记录24.记忆官能增强后,可以更好地学会和记住东西;学习拉丁文,可以训练推理能力、观察能力等。这些体现的都是( )的基本观点。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概括说D.奥苏贝尔的认知观E.桑代克的联结说25.相同要素说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共同提出的。A.詹姆士B.桑代克C.伍德沃斯D.奥苏贝尔E.贾德26.两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越相似,则越能产生( )。A.正迁移B.负迁移C.垂直迁移D.具体迁移E.一般迁移27.心理辅导的目标有( )。A.学会调适B.寻求发展C.学会适应D.克服障碍E.行为矫正28.自我肯定的行为主要表现在( )。A.请求B.拒绝C.自爱D.自信E.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29.下列属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的是( )。A.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B.微格教学C.进行专门训练D.对教学经验的反思E.吸引学生的注意30.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他们采用(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A.声音B.动作C.提问D.讨论E.步伐的调节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教育家__________于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2.__________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3.__________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的,而不是通过发现。4.保持的相反过程是遗忘,防止遗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__________。5.心智技能是借助于__________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____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7.在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的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__________,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__________越高。9.__________动机主要是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10.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掌握、记忆知识的策略属于__________策略。1l.__________越来越受重视,也有人将它称为概念图,目前在学习、教学和测评中加以广泛利用。12.__________是l8世纪中叶在西欧形成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官能说。13.在治疗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__________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14.“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法是由__________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的,经后人修改完成。15.为了促进新教师的教学,专家教师可以将所具有的__________和教学策略教给新教师。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1.教学媒体是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2.思维风格属于能力范畴。3.惩罚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4.知识就是能力。5.价值辨析的方法是灌输性的。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维果斯基的“最新发展区”。2.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3.如何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4.教师主要应在哪几个方面进行角色创新?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述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论述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一、不定项选择题 1.E【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2.C【解析】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3.ABCDE【解析】本题考查目前美国教育心理学出现的新趋势,以上选项都属于这个范畴,所以全选。4.ABCD【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基本特点,E项属于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5.B【解析】本题考查对初中生自相矛盾的情感特点的理解。6.D【解析】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中学阶段起,开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病发病的高峰阶段。7.B【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言语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它是有意义学习,而非机械学习。8.B【解析】当把食物送给一个饥饿的狗时,它就分泌很多的唾液,这是一种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食物作为一种无条件刺激引起了分泌唾液这种无条件反应。故选B。9.E【解析】下位学习指新知识在概括程度上低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即自上而下的学习。10.ABC【解析】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知识学习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11.c【解析】本题考查对言语直观的理解,言语直观是指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形成关于事物的想象表象。12.D【解析】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13.B【解析】原型操作是指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14.A【解析】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童交谈,考查儿童关于公正、责任、欺骗、奖励等道德发展问题,得出了三大研究成果,写成《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5.D【解析】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16.ABE【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17.ABC【解析】本题考查问题解决的特点,它包括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18.ABCDE【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另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19.D【解析】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20.ABCE【解析】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分析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种主要原因。21.E【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22.A【解析】本题考查复述策略的定义。23.ABC【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中的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它包括给别人写内容提要,向别人提问,将笔记列成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向同伴讲授课的内容要求。24.A【解析】本题考查对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的理解。记忆官能增强后,可以更好的学会和记住东西说的是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学习拉丁文,可以训练推理能力、观察能力等说的是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25.BC【解析】相同要素说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的。26.A【解析】两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越相似,则越能产生正迁移。27.AB【解析】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28.ABE【解析】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请求、拒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29.ABCD【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E项属于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的一个方面。30.ABE【解析】本题考查专家型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二、填空题1.卡普杰列夫2.个别差异3.奥苏贝尔4.复习5.内部言语6.道德认识7.坚定性8.流畅性9.直接近景性l0.精细加工11.网络关系图l2.形式训练说13.日本森田l4.雅各布松15.教学常规三、判断说明题1.答:错误。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问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2.答:错误。思维风格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个体如何运用其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偏好。个体不是拥有一种风格,而是拥有一组风格。具有相同水平或能力类型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思维风格,具有相同人格特点的人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思维风格。因此,思维风格既不属于能力范畴也不属于人格范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3.答:错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但是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4.答:错误。知识不简单等同于能力,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力是更稳定的心理特征,对人的活动有更普遍、更一贯的调节作用,而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获得,它是知识、技能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形成的高度整合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体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广泛迁移应用而实现的。5.答:错误。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是诱导性的,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时要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 四、简答题1.答: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1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2分)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问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1分)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1分)2.答:(1)两者的相同点①二者实质是相同的。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品德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1分)②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1分)(2)两者的区别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1分)② 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1分)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两者作严格区分。(1分)3.答:(1)精选教材(2分)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1分)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1分)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分)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性。4.答:(1)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2分)教师的作用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学知识”,即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会建构知识,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1分)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1分)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要开发研究性课题和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这种课程的传递者,而且首先是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主体。(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1分)新课改针对现行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问题作了重大调整,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此外,还强调了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五、论述题1.答:(1)中学教育一t2,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分)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研究目的往往是通过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实验、观察和调查研究来实现的。(3分)(2)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它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1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是按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的,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主要涉及的方面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1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及研究为基础。(1分)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都属于教学媒体。(1分)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1分)②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端正态度。(2分)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中。(1分)2.答:(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学生在知识理解中发生困难,往往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感性材料或不善于运用感性材料。(3分)(2)运用变式与比较:变式是指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在保持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变换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所谓比较,就是区分事物的异同。(3分)(3)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就是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它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避免学生形式主义的掌握教材。(3分)(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理解教材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的,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总是和一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2分)(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学生理解教材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2分)(联系实际,酌情再给1—2分)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8)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编著出版了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斯金纳B.布鲁纳C.华生D.桑代克E.维特罗克2.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房东岳E.廖世承3.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E.自我中心阶段4.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_3岁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E.亲密感5.儿童在熟悉了“胡萝卜”、“豌豆”和“菠菜”这类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属于( )。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组合学习D.派生类属学习E.相关类属学习6.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E.公式学习7.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划分为了三种类型,一种观察学习是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这种学习称为( )。A.直接的观察学习B.抽象性的观察学习C.间接的观察学习D.形象观察学习E.创造性观察学习8.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E.整合原则9.学习质量与能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E.概念学习10.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A.感知直观B.形象直观C.模象直观 D.实物直观E.言语直观11.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C.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E.内部型与外部型操作技能12.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A.原型定向B.原型模仿C.原型操作D.原型再现E.原型内化1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道德情感。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E.表象的14.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E.环境决定的15.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A.说服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E.奖励与惩罚16.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 )。A.给定的条件 B.达到的目标C.确定的解法D.存在的限制或障碍E.给定的范围17.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E.聚合思维18.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B.麦克里兰德C.奥苏贝尔D.阿特金森E.布鲁纳19.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 )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A.儿童早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20.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设置学习目标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D.考试时监视自己速度和时间E.检查测验题目的答案21.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A.痕迹消退说B.动机说C.同化说D.首位效应E.近位效应22.影响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有( )。A.可利用性B.可辨别性C.可操作性D.可联结性E.稳定性和清晰性23.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有(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D.学生主体性原则E.整体性发展原则24.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B.原因不明地惧怕C.非理性惧怕D.持久性地惧怕E.有原因地惧怕25.微格教学的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 )。A.3~5分钟B.5~20分钟C.5~10分钟D.10~30分钟E.30一50分钟26.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教学阶段E.关注学校阶段27.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 )。A.原型定向B.操作定向C.操作模仿D.原型操作E.原型内化28.( )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A.依从B.服从C.从众D.认同E.内化29.一般认为有结构的问题解决过程是( )。A.建立问题表征B.搜寻解法C.执行解法D.评价E.反馈强化30.马斯洛认为,( )被称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___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我们认为,__________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3.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医生西孟于l905年编制而成的,该量表史称__________。4.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种现象称之为__________。5.归属学习包括两种形式:__________和下位学习。6.概念学习就是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__________。7.心智技能也称__________、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8.__________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9.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__________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关于公正、责任、欺骗、奖励等道德发展问题。10.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__________和无结构的问题。11.在学习动机的理论中,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12.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__________。13.__________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问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14.__________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15.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__________。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由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2.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缺乏这一起点,学生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解概念和原理。因此,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任何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3.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和自尊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4.所谓需要的满足是指绝对的满足,一般说来,低级需要只有充分满足后,较高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才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5.相同要素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群体约定的步骤。2.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3.简述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论述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2.请联系教学实践,论述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不定项选择题 1.D【解析】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因此,答案选D。2.E【解析】l924年,廖世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因此,答案选E。3.C【解析】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观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所以才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因此,答案选C。4.A【解析】根据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部分的论述,l8个月~4岁是成为自主者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因此,答案选A。5.B【解析】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关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因此,答案选B。6.D【解析】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物理学中的“功=力X距离”这一规则,涉及功与力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选D。7.B【解析】观察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1)直接的观察学习,即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2)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即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3)创造性观察学习,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为特点,组合成新的行为方式。因此,答案选B。8.ABCD【解析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四个: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因此,答案选ABCD。9.A【解析】’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只能产生一些并列的或联合的意义。如学生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时就会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因此,答案选A。10.C【解析】模象直观,是在感知实际事物的模拟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结果使学生形成关于现实的模象知觉以及模象的表象。因此,答案选c。11.D【解析】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凡是靠操作自身的机体来实现的操作技能都属于徒手型操作技能,如自由体操、跑步等活动就属于这类技能。靠操作一定的器械来实现的技能叫器械型操作技能,如打字、单杠、双杠等活动都属于这类技能。因此,答案选D。12.ACE【解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因此,答案选ACE。13.D【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因此,答案选D。14.D【解析】态度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因此,答案选D。15.ABCDE【解析】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因此,答案选ABCDE。16.ABD【解析】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因此,答案选ABD。17.B【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因此,答案选B。18.A【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答案选A。19.A【解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因此,答案选A。20.A 【解析】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因此,答案选A。21.DE【解析】当人学完一系列词汇后,马上进行检测,开始和结尾的几个词一般要比中间的词记得牢,这就是所谓的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就属于这种现象。因此,答案选DE。22.ABE【解析】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变量,指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它主要包括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和清晰陛三个变量。因此,答案选ABE。23.ABCDE【解析】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因此,答案选ABCDE。24.C【解析】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症。因此,答案选C。25.B【解析】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答案选B。26.ABC【解析】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有一个过程,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因此,答案选ABC。27.ADE【解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因此,答案选ADE。28.E【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因此,答案选E。29.ABCD【解析】基克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以下阶段: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执行解法和评价。因此,答案选ABCD。30.ABCD【解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种需要又被称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因此,答案选ABCD。二、填空题1.学与教 2.学习风格3.比纳一西孟量表4.“刺激泛化”5.上位学习 6.概念同化7.智力技能 8.操作熟练9.对偶故事 10.有结构的问题11.马斯洛 12.调节策略13.重组性迁移14.强迫观念15.非组织化观摩三、判断说明题1.答:错误。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2.答:错误。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缺乏这一起点,学生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解概念和原理。当然,肯定直观为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并非意味着任何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3.答:错误。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4.答:错误。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一般说来,低级需要只要有部分满足,较高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就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5.答:错误。概括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四、简答题 1.答: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1分)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1分)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1分)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0.5分)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0.5分)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0.5分)、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0.5分)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2.答:第一,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2分)第二,替代经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如果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效能感就会提高。(1分)第三,言语暗示。他人的言语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暗示效果是不巩固的。(1分)第四,情绪唤醒。班杜拉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1分)3.答:(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1分)(2)自相矛盾的情感。(1分)(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初中生的热情不稳定,更易产生冲动。(1分)(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初中生的友谊比较稳定,这种稳定性建立在共同的情感体验、爱好和兴趣上,也建立在个性品质的评估上。(1分)(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1分)4.答:(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分)(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1分)(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1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1分)五、论述题1.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4分)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4分)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4分)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 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举例说明再给l—3分)2.答: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适用范围。(1)焦虑症(1分)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1分)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1分)(2)抑郁症(1分)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1分)(3)强迫症(1分)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1分)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1分)(4)恐怖症(1分)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症。(1分)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怖。患有社交恐怖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1分)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人格障碍有许多类型。例如,依赖型人格障碍者有被动的生活取向,不能决策和接受责任,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人格障碍”这一概念多用于成人,对于11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作“人格缺陷”、“品行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1分)(6)性偏差(1分)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这些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但对这些不适应行为,应给予有效的干预。(7)进食障碍(1分)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8)睡眠障碍(1分)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失眠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夜惊可能与儿童发育阶段精神功能暂时失调有关。梦魇与学生日间情绪压力有关。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9)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因此,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E.《教育学》2.学习的主体因素是指( )。A.学生B.教师C.教学手段D.教学环境E.教学媒体3.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自我中心性B.不可逆性C.守恒性D.刻板性E.抽象性4.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是( )。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型D.沉思型E.整体型5.延缓式强化有以下几种类型( )。A.即时强化 B.定时距式C.变时距式D.定比率式E.变比率式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A.消退B.刺激比较C.刺激泛化D.刺激分化E.获得7.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是( )。A.逐渐分化原则B.整合协调原则C.先行组织者策略D.同化原则E.练习的原则8.在重复学习时,要掌握好“度”,这就是适当的超额学习,如果一名学生背诵一篇短文,背了10遍刚好能回忆起来,那么他应该再背( )遍。A.1B.2C.3D.4E.59.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一周之后复习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E.隔一天再复习10.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比,还具有不同的一些特点( )。A.客观性B.外显性C.展开性D.观念性E.简缩性11.在原型内化阶段,对学生言语培养的重点应放在( )。A.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 B.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C.巩固学生对动作的认知D.使学生学会利用言语来标志练习E.对动作的记忆上12.(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E.人格13.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A.得到他人认可B.试图与榜样一致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与他人相接近E.观点一致14.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E.内在的成分15.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 )。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确定性E.模糊性16.一个人面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他的思维有(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E.复杂性17.认知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D.间接动机E.成就动机18.下列情境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情境是( )。A.王老师对张华的数学测验成绩表示满意B.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C.老师表扬爱劳动的学生D.王佳每天独自听音乐E.张华喜欢数学,每天都要学两个小时的数学19.根据韦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 )。A.能力B.努力C.任务D.运气E.情感20.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E.资源管理策略21.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元认知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认知策略D.计划策略E.资源管理策略2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迁移可以分为( )。A.正迁移B.负迁移C.一般迁移D.垂直迁移E.水平迁移23.可采用( )来治疗失眠。A.系统脱敏法B.肌肉松弛法C.自我暗示法D.行为疗法E.认知疗法24.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 )。A.生物因素B.心理因素C.社会因素D.自身因素 E.家庭因素25.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A.加涅B.罗森塔尔C.戴尔D.波斯纳E.布鲁纳26.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A.系统性B.预见性C.结构性D.实效性E.准确性27.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E.类比思维2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A.问题的特征B.定势C.功能固着D.已有的知识经验E.练习时间29.马斯洛认为,( )被称为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得更美好。A.认知需要B.审美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30.学习“力”这一概念,对学习“重力”产生的影响属于( )。A.概念迁移B.垂直迁移C.水平迁移D.一般迁移E.具体迁移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是关于__________的论述。2.皮亚杰认为,守恒是__________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3.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__________,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4.广义的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__________的相对持久的变化。5.__________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6.学习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__________在理解中的表现。7.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和__________8.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进行的。9.依从包括从众和__________两种。10.态度的__________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11.有结构的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的明确性;第二,__________。12.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构成的。13.元认知包括两个成分:对认知过程的__________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14.__________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15.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疗法、__________予以矫正。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因此前一阶段发展不好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2.按照维特罗克的模式,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3.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有时候功能固着能够对问题解决起积极作用,有时候起消极作用。4.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5.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有的中学生“为老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为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为同学们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等,就属于直接近景性动机。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简述学习产生的三个特征。3.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4.简述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l5分,共30分)1.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一、不定项选择题 1.B【解析】l867—1869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因此,答案选B。2.A【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因此,答案选A。3.ABD【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思维仍受直觉思维的影响。儿童还存在“万物有灵论”的现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思维具有刻板性;儿童尚未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因此,答案选ABD。4.B【解析】美国的心理学家赫尔曼•维特金的研究最为著名。他认为,场独立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因此,答案选B。5.BCDE【解析】间隔式强化,又称延缓式强化,分为两类: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和变时距式。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和变比率式。6.C【解析】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种现象称之为“刺激泛化”。因此,答案选c。7.ABC【解析】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因此,答案选ABC。8.E【解析】适当的超额学习,指实际学习的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150%时,效果最佳;小于或多于150%,效果都不理想。因此,答案选E。9.D【解析】根据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要及时。如果不及时复习,头脑中的保持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再复习就要花费相对较多的时间。因此,当天的功课应该在当天复习。因此,答案选D。10.ABC【解析】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比有不同的其他一些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因此,答案选ABC。11.A【解析】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的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形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这时言语已转变成为动作的体现者,成为加工动作对象的工具。所以,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因此,答案选A。12.A【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因此,答案选A。13.B【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因此,答案选B。14.D【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因此,答案选D。15.ABC【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因此,答案选ABC。16.B【解析】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因此,答案选B。17.A【解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答案选A。18.DE【解析】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答案选DE。19.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B选项为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为稳定的外在原因,D为不稳定的外在原因。因此,答案选A。,20.C【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视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它包括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画线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来帮助学习的方法是画线法,属于复述策略。因此,答案选C。21.C【解析】在学习中,学习者根据学习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通过图来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找出知识之间的结构,这属于组织策略;而组织策略又是认知策略中的一种。因此,答案选C。22.DE【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答案选DE。23.B【解析】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失日民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夜惊可能与儿童发育阶段精神功能暂时失调有关。梦魇与学生日间情绪压力有关。肌肉松弛法可以使人身体放松,缓解压力,对治疗失眠有效。因此,答案选B。24.ABC【解析】影响心理健康不外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因此,答案选ABC。25.D【解析】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因此,答案选D。26.B【解析】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在备课时,专家教师会在头脑中形成包括教学目标在内的课堂教学表象和心理特征,并且能预测执行计划时的情况;而新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因为他们往往更多地想到自己做什么,而不知道学生将要做些什么。因此,答案选B。27.D【解析】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答案选D。28.ABCD【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因此,答案选ABCD。29.ABE【解析】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得更美好。因此,答案选ABE。30.B【解析】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力”这个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重力”这个概念,因此,答案选B。二、填空颢 1.学习动机2.具体运算3.高级心理机能4.行为潜能5.直观6.知识的系统化7.粗放型操作技能8.定向9.服从10.情感成分11.解法的确定性12.诱因13.知识和观念14.一般迁移15.认知疗法三、判断说明题1.答:错误。埃里克森的一D、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2.答:正确。按照维特罗克的模式,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3.答:错误。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所以说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主要起阻碍作用,即消极作用。4.答:错误。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这就是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不仅如此,动机强度的最佳点还会因人而异。5.答:错误。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有的中学生“为老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为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为同学们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等,就属于间接近景性动机。四、简答题1.答:(1)问题的特征。(1分)(2)已有的知识经验。(2分)(3)定势与功能固着。(2分)2.答:(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1分)(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2分)(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2分)3.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3分)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2分)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4.答:第一,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1分)第二,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坚持自己的行为,直至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容易半途而废。(1分)第三,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坚信只要不懈努力,困难是会克服的;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不敢尝试。(1分)第四,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够高效地获得新行为,并自如地表现所习得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相反。(1分)第五,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人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效能水平低的人则充满着恐惧和焦虑。(1分)五、论述题 1.答:(1)精选教材(2分)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1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2分)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1分)(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2分)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1分)(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2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1分)(联系教学实际再给1—3分)2.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4分)在这些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种需要又被称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2分)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使个体生活得更美好。(2分)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一般说来,低级需要只要有部分满足,较高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就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2分)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惹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为“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加以嘲笑和惩罚。(5分)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10)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 )年。A.1903B.1904C.1905D.1906E.1907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3.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 )。A.成熟B.练习和经验C.遗传D.社会性经验E.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小明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为95,而与小明同年龄组的平均得分为80,那么小明的智商是( )。A.85B.95C.105D.115E.1255.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 )。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E.内在性6.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B.斯金纳C.华生D.皮亚杰E.桑代克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 )。A.获得B.消退C.分化D.泛化E.分类8.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E.条件刺激9.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 E.分化10.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A.命题网络B.产生式C.产生式系统D.图式E.认知结构11.儿童在知道“苹果”、“梨”是“水果”后,再学习“香蕉”也是一种“水果”,这种学习叫做( )。A.派生归属学习B.相关归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E.概念学习12.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即( )。A.认知阶段B.联结阶段C.评价阶段D.自动化阶段E.内化阶段13.态度的结构比较复杂,一般我们认为包括( )。A.认知成分B.外部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E.内部成分14.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E.依从15.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 C.高智商一定有高创造性D.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E.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一定不高16.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的一些个性特征包括( )。A.具有幽默感B.有抱负C.喜欢幻想D.有强烈的好奇心E.具有独立性17.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E.直接动机18.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E.内部学习动机19.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B.u型关系C.倒U型关系D.平行关系E.正玄关系20.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B.不同的见解C.认知策略D.类比或表象E.新的意义21.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A.记忆术B.做笔记C.提问D.生成性学习E.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22.“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这是( )的观点。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说D.奥苏贝尔的认知观 E.相似说2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了迁移的( )理论。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概括说D.奥苏贝尔的认知观E.官能说24.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A.焦虑B.紧张C.情绪低落D.注意障碍E.烦躁不安25.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同时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这种心理问题属于( )。A.焦虑症B.依赖型人格障碍C.抑郁症D.反社会型人格障碍E.性偏差26.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 )方面存在差异。A.课时计划B.课前准备C.课堂教学过程D.课后教学评价E.师生交往27.下列属于教学环境的因素有( )。A.课堂照明B.黑板C.师生关系D.同学关系E.社会文化背景28.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有( )。A.目的更明确B.持久性明显发展C.精确性提高D.概括性更强E.系统性更强29.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愿意学,这符合桑代克提出的( )。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强化律E.反馈律30.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这种学习的方式,奥苏贝尔称之为( )。 A.同化学习B.顺应学习C.上位学习D.下位学习E.组合学习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课堂纪律、__________、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而心理发展又包括认知发展和__________。3.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__________和评价三个过程。4.__________就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其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5.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将知识划分为具体知识和__________。6.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__________与操作技能两种。7.__________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8.__________是指不断明确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并不断通过一定的运算操作来缩减这种差距,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9.__________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10.__________是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11.一般而言,学习策略包含着认知策略、__________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12.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__________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13.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__________。14.__________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15.__________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2.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对立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3.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法则,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4.班杜拉的观点和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是:未来行为的出现并非直接取决于当前行为的结果,而是由于人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产生了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对结果的期望,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5.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阻碍作用。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什么叫观察力,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有何特点?2.为何要理学科的基本结构?3.简述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4.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l5分,共30分)1.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2.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一、不定项选择题 1.A【解析】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因此,答案选A。2.ABCDE【解析】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因此,答案选ABCDE。3.ABDE【解析】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个:(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因此,答案选ABDE。4.D【解析】l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采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在采用标准分数表示智商的正态分布时,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那么个人测验上的原始分数转化为IQ的公式为: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一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因此,答案选D。5.ABCD【解析】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是:(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因此,答案选ABCD。6.A【解析】观察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来的。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因此,答案选A。7.C【解析】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因此,答案选C。8.D【解析】条件反射中涉及四个基本的事项:(1)无条件刺激,指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因此,答案选D。9.C【解析】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因此,答案选C。10A【解析】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命题是我们能够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的意义单元。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称为语义网络。因此,答案选A。11.B【解析】下位学习分为派生性的和相关性的归属学习。派生性的归属学习指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且仅是这个观念的一个特例或是先前学过的命题中的一个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并不扩充、限制或改变原有知识的内涵。相关性的归属学习指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因此,答案选B。12.ABD【解析】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因此,答案选ABD。13.ACD【解析】态度结构比能力结构更为复杂,因为前者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因此,答案选ACD。14.B【解析】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因此,答案选8。15.ABD【解析】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因此,答案选ABD。16.ABCDE【解析】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因此,答案选ABCDE。17.C【解析】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学习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答案选c。18.A【解析】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因此,答案选A。19.C 【解析】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简称倒“u”型。因此,答案选c。20.D【解析】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的加工,不是简简单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不是从书中寻章摘句或稍加改动,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因此,答案选D。21.ABCDE【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因此,答案选ABCDE。22.A【解析】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作出系统解释的是形式训练说。该学说有三个基本观点:(1)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2)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3)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因此,答案选A。23.B【解析】相同要素说就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的。因此,答案选B。24.C【解析】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抑郁症主要表现为: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因此,答案选c。25.D【解析】题目中所述情况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因此,答案选D。26.ACD【解析】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答案选ACD。27.ABCDE【解析】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因此,答案选ABCDE。28.ABCD【解析】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中学生观察力又有新的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因此,答案选ABCD。29.C【解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在对某个情境作出一个反应之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那么这个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相反,如果这个反应之后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事件,这个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因此,答案选C。30.E【解析】当学习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比如质量与能量、需求与价格,再比如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等。在这种学习中,实际上学习者头脑中没有最直接的可以利用的观念,学习者只能在更一般的知识背景中为新知识寻找适当的固定点。因此,答案选E。二、填空题1.课堂气氛2.社会性发展3.转化4.图式5.抽象知识6.心智技能7.内化8.“手段一目的”分析9.类比思维10.外部学习动机11.元认知策略l2.新学材料13.阻碍14.学习迁移15.心理健康三、判断说明题1.答:正确。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2.答:错误。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3.答:正确。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4.答:错误。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是: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这一基本论调并不十分确切,因为未来行为的出现并非直接取决于当前行为的结果,而是由于人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产生了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对结果的期望,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5.答:错误。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四、简答题1.答: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1分)中学生观察力又有新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1分)(2)持久性明显发展。(1分)(3)精确性提高。(1分)(4)概括性更强。(1分)2.答:(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1分)(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1分)(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1分)(4)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1分)(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1分)3.答:(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2分)(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2分)(3)学习材料的内容(1分)。4.答: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以下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1分)(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1分)(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1分)(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1分)(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1分)五、论述题 1.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1分)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分)(2)树立良好的榜样(1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2分)(3)利用群体约定(1分)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2分)(4)价值辨析(1分)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2分)(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1分)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2分)2.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2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3分)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2分)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2分)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2分)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