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0.33 KB
  • 2022-04-22 11:38:32 发布

2012年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试题及答案汇编.doc

  • 8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2012年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试题及答案(1)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10分)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A)年。A.1879B.1897C.1789D.1798【解析】略。2.( D)阶段的儿童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思维发展水平接近成人。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   【解析】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3.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A)。A.认知测验B.人格测验C.兴趣测验D.成就测验  【解析】略。4.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D )。A.安全需要B.尊重需要C.爱与归属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5.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C )是首要环节。A.理解问题B.提出假设C.发现问题D.检验假设 【解析】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6.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是(B )。A.幼儿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解析】学龄期儿童是心身发展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小学阶段是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7.奠定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基础的是(C )。A.社会B.家庭C.学校D.教师  【解析】略。8.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C )。A.头脑风暴训练B.自我设计训练C.推测与假设训练D.发散思维训练 【解析】推测与假设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9.儿童在家中养成的爱劳动的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 D)。A.知识迁移B.技能迁移C.态度迁移D.行为规范迁移  【解析】爱劳动的习惯是一种行为规范,在家中养成的行为规范在学校中的表现是行为规范的迁移。10.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B)。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言语联结学习. 【解析】连锁学习是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结。体操正是如此。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 ADE)。A.专制型B.开放型C.说服型D.放纵型E.民主型  【解析】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2.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BDE)。A.效果强化B.直接强化C.间接强化D.替代性强化E.自我强化  【解析】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分为三种即以上选项。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BCDE)。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解析】略。4.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有( ABC)。A.吹笛子B.打网球C.体操D.阅读E.计算  【解析】由操作技能的定义可知ABC选项均对。5.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具有的特性有(ABCDE)。A.流畅性B.迅速性C.经济性D.同时性E.适应性 【解析】略。6.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BD)。A.细微型操作技能B.闭合型操作技能C.连续型操作技能D.开放型操作技能E.徒手型操作技能 【解析】A是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划分出来的,C是根据动作的连贯性划分的,E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划分的。7.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ABDE)。A.设置学习目标B.浏览阅读材料C.对注意力加以跟踪D.产生待回答的问题E.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解析】C项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内容。8.具有强迫行为的儿童具有哪些特征?( ABCDE)A.智力水平较高B.富于幻想C.性格内向D.遇事犹豫、拘谨、比较固执E.自我克制过于严重  【解析】略。9.心理个体的发展具有的一般特点是(ABCD)。A.定向性与顺序性B.连续性与阶段性-80- C.个别差异性D.不均衡性E.关键性  【解析】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10.自述法的具体形式有(ABCDE)。A.日记B.周记C.作文D.自传E.内心独自  【解析】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自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1.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2.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__与______两类。3.特殊教育必须注意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变革。4.儿童在______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5.根据干扰理论,产生遗忘的干扰主要有______和______。6.知识学习过程一般包括______、知识保持和______三个阶段。7.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______和______两个环节来实现的。8.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______的一切活动计划。9.______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10.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______、______五个等级。填空题答案:1.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学习的迁移2.外倾型内倾型3.内容技能环境4.35.前摄抑制后摄抑制6.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7.直观概括8.教学目标9.练习10.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动作技能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是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2.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答案要点】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布鲁纳提出了四项原则:(1)向学生解释清楚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2)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教师要仔细设计要问的问题,排列好例子,确保参考材料和设备充足,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发现。(3)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材料难度要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2.简述指导教学的主要活动或要素。答: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一般认为,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教学的因素,例如,反馈、复习、补救只要有必要就要进行,并且要与学生的能力倾向相匹配。这些活动可以被看作是教授结构良好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框架,与我国传统讲授教学相一致。3.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答: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试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答案要点】(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学习迁移。①-80- 各科教材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逻辑结构,这些内容的组织形成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知识的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学时数以及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②根据同化理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最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习者的能力。这需要每一个知识领域内有造诣的教材教法专家和心理学家以及教师们的通力合作,尽可能编写出适合学生能力的最佳结构的教材。  (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有利于学习迁移的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①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②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①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②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③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2012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答案(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千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2.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C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冲动型D.沉思型 【解析】冲动型认知方式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3.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 A )。A.利他主义B.以国家为重C.大公无私D.无私奉献 【解析】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4.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25%B.50%C.75%D.100%B【解析】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难度适中,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难度过低或过高的任务。5.( C )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A.专制型B.放纵型C.民主型D.集体型 【解析】鲍姆宁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民主型下的儿童最成熟。6.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 C )。A.比特B.字节C.组块D.词 【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组块(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组块是指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体。7.阅读技能是一种( C )。A.操作技能B.运动技能C.心智技能D.学习技能 【解析】阅读技能属于心智技能。8.下面不是问题的必需成分的是( D )。A.目的B.方法C.障碍 D.途径 【解析】每一个问题必须包括目的、个体已有的知识、障碍和方法四个成分。9.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 B )。 A.外部 B.成就 C.交往 D.任务 【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10.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D )。A.需要B.动机C.强化D.诱因  【解析】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诱因。11.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D.布鲁纳A【解析】程序教学的创始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却是斯金纳。12.布鲁纳对( A )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A.启发式教学 B.情境教学 C.合作学习 D.程序教学 【解析】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13.一般说来,由( C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A.交往动机 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D.无意识动机   【解析】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由内在动机支配下行为更持久。-80- 14.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表明课堂气氛具有( B)。A.不可知性 B.独特性 C.即时性 D.独创性 【解析】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15.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 )。A.准则与控制 B.约束与规范 C.指引与导向 D.加强与规范  【解析】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16.通过( C )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准备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解析】配置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17.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 )。A.教师自编测验 B.非测验性测验 C.案卷分析 D.谈话 【解析】略。18.教师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A )。A.有直接影响 B.有间接影响 C.没有影响 D.有一定影响 【解析】略。19.内化指在思想上与他人的思想观念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B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解析】根据内化概念选B。20.( D )是指辅导教师设身处地去体会受辅导学生的内心感觉,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之中。A.关注 B.尊重 C.真诚 D.同感 【解析】题干是对同感的解释。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测验可分为( BC)。A.创造力测验 B.认知测验 C.人格测验 D.神经心理测验 【解析】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可把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2.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的困难,我们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哪些手段来查找困难的症结?( ABC)A.智力测验 B.阅读测验 C.与此相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 D.心理辅导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的实际应用。3.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表象形式呈现,以下属于他提出的呈现方式的有( ABC)。A.动作表象 B.图像表象 C.符号表象 D.情感表象【解析】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4.根据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B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  【解析】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5.客观题包括以下哪些题型?( ABCD)A.选择题 B.完形填空 C.匹配 D.是非题 【解析】客观题目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学生的回答只有对、错之分。以上选项均为客观题。6.学习英语单词“house”时,学生将该单词用中文“耗子”来帮助记忆,这是一种( ABC)。A.谐音法 B.组织策略 C.形象联想 D.精细加工策略 【解析】由操作技能的定义可知ABC选项均对。7.如何做关系图?( ABCD)A.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B.找出次要的观点或支持主要观点的部分 C.标出这些部分,并将次要的观点和主要的观点联系起来 D.主要观点图位于正中,支持性的观点位于主要观点图的周围 【解析】略。8.下列哪些因素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 ABCD)A.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 B.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 C.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 D.家庭气氛比较民主 【解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故以上选项均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9.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ABCD)。A.说服 B.群体约定 C.榜样学习 D.奖励与惩罚 【解析】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10.下列哪些方法可以训练发散思维?( ABCD)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  【解析】以上选项均为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三、填空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主要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做了一些有关_______和_______的实验研究。2.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_______和_______。3.童年期又称_______,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80- 4.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5.陆钦斯的_______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6.学习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概念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是_______迁移。7.砖一般用于建筑中,但人们有时想不到它在黑夜中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这说明_______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8.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支持的_______和准则的总和。9.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_和_______。10.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_______。填空题答案:1.教学改革儿童入学年龄2.教师同伴3.学龄初期4.促进阻碍5.量杯6.水平7.功能固着8.行为规范9.心理特征倾向10.心理倾向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2.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3.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答:(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实施的时机来划分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来进行。总结性评价,或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来划分的。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的。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以便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诊断性评价,是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这是按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来划分的。正式评价是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价,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非正式评价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非正式评价可以作为正式评价的补充。2.如何培养儿童记忆能力?答:(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3)合理组织复习。(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3.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答案要点】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4.简述标准化测验的优越性。答:(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个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教学与辅导因素。【答案要点】影响小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学生个体的本身因素,具体包括年龄、年级、智力和经验。第二,概念本身的因素,即概念的类别和概念的属性影响小学生概念的学习。 第三,教师教学与辅导方面的因素。-80- 2012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答案(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吸其规律 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解析】小学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学生)、教(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以前两者为主)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2.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B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解析】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3.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 C )。A.探究法 B.班级授课制 C.发现法 D.讨论法 【解析】布鲁纳是认知一结构学习论的代表人物,他在教学中主张采用发现法。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 )。A.前运算阶级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D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6.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 )。A.尝试一错误说 B.认知一发现理论 C.联结一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解析】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尝试一错误说。7.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C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解析】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8.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划分方法是( C )。A.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B.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D.学习动机的理论 【解析】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是所有的动机划分方法中,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9.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 A )。A.学校 B.心理咨询室 C.医院。 D.课堂 【解析】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10.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D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非特殊成分迁移 【解析】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11.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B )。A.讲解法 B.练习. C.演示法 D.课堂问答 【解析】操练和练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这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12.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效果较好,这个程度经研究为( C )。A.100% B.80% C.150% D.200% 【解析】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13.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D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解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14.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D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解析】操作熟练阶段,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15.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称为( D )。A.心智技能 B.表演技能 C.写作技能 D.操作技能 【解析】题干是对操作技能的解释。16.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 D )实现的。A.定势 B.讲解 C.启发 D.迁移 【解析】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17.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是( A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解析】题干是对信度的名词解释。18.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形成性评价和( A -80- )之分。A.总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准备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解析】略。19.于1994年受邀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发展成果的心理学家是( D)。A.斯金纳 B.奥苏伯尔 C.加涅 D.布鲁纳 【解析】1994年布鲁纳接受美国教育研究会特邀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中对教育心理学十几年的发展成果作了高度概括。20.( B )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测验能够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A.标准化成就测验 B.细目表 C.自测试题 D.案卷分析 【解析】细目表是将考试具体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测验能够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 )。A.探索内驱力 B.好奇内驱力 C.胜任内驱力 D.互惠内驱力 E.尊重内驱力BCD【解析】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A.强化 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C.消退 D.惩罚 E.分化与泛化ABCD【解析】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等四个。3。结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A.鼓励原则 B.动机原则 C.结构原则 D.程序原E.强化原则BCDE【解析】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4.两种学习任务的共同成分可能是( )。A.刺激 B.反应 C.环境线索 D.学习目标 E.态度ABCDE【解析】两种学习任务的共同成分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方面的。5.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 )。A.深度加工材料 B.有效运用记忆术‘ C.进行组块化编码 D.适当过度学习 E.合理进行复习ABCDE【解析】略。6.交互式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生哪几种策略?( )A.总结 B.提问C.析疑D.预测E.复习ABCD【解析】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旨在教成绩差的学生学会阅读领会这样四种策略:①总结,总结段落内容;②提问,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③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④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7、学习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A.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或技能B.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C.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D.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统一体。E.学习策略是元认知ABCD【解析】A、B、C、D四选项均为学习策略的特征,E项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8.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A.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C.提供多种变化,促进知识的概括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BCD【解析】AE属于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9.问题解决的特点是( )。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唯一性E.固定性ABC【解析】问题解决的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10.对专家与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具有哪些特征?( )A.专家比新手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B.专家记忆容量较大,因而提取信息的速度更快C.专家善于应用直接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D.专家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E.专家有更强的认知与自我监控能力ABCDE【解析】略。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定势:定势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3.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元条件的、自动发生的。4.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80- 1.如何培养智力技能?答:(1)形成程序性知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2.教师如何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答: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群体凝聚力。(1)要全面、及时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2)要帮助课堂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论,形成认同感。  (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自豪,形成归属感。  (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试述奥苏伯尔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变量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1)可利用性及其作用  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观念的原有观念。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联系和固着点。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的不同,可以形成三种同化模式,即类属性同化、上位同化和并列结合性同化。  (2)可辨别性及其作用  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差异应清晰可辨。这种分辨愈清晰,愈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可辨别性也就是说识别和区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和相似的新材料(或者容易混淆的新概念)之间的差异所达到的程度。由于人们在认识与理解环境中有简化的趋势,当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相同时,原有的知识倾向往往先人为主,新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的知识,被原有的知识取代。或者学习者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有些不同,但不能具体地说出什么地方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楚地分辨,那么新获得的意义出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很快就会丧失。新的意义被原有的稳定的意义所代替,从而遗忘就出现了。只在有可以区分的变式或者包容范围较广的原有意义时,新的意义才有长期保持的可能性。  认知结构中原先学得的概念和命题与新学习的观念的可辨别性,可以解释负迁移的原因。当新旧知识彼此相似又不完全相同,并且原先学习的知识又不牢固时,便会导致负迁移。例如,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英文字母,当汉语拼音未牢固掌握时,常常干扰英文字母的学习,这就是负迁移的例子。  (3)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三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应十分巩固。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可以改变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学生先前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学的有关的知识成正相关。2012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答案(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A.布鲁纳B.桑代克C.贾德D.维纳A【解析】题干所述是布鲁纳提出的。2.健康的概念是指( )。A.身体健康 B.生理无残疾C.心理健康D.身心健康D【解析】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3.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作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B.发展性原则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C【解析】略。4.( )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A.课堂纪律B.学生守则C.课堂常规D.班级日常规范C5.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A.高尚动机B.内部动机C.观念动机D.外部动机B-80- 【解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源自于学习者自身内部因素,有的源自于外部因素,以此为依据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6.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A.模象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实物直观D【解析】略。7.组织策略属于( )。A.精加工策略B.认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调节策略.B【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8.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B.苛勒的顿悟说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D.杜威的分阶段说C【解析】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不断尝试,使错误逐渐减少的过程,苛勒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杜威认为问题解决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9.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 )。 A.指向功能B.激活功能C.强化功能D.调节与维持功能B【解析】动机的激活功能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10.“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体现的是( )。A.创造性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D.学会学习C【解析】这些都是学习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教育心理学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 )。A.如何教B.如何管理C.怎样学D.怎样评价E.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ACE【解析】此三项也正好与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相对应,而它们正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是其独特的研究课程。2.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 )方面都存在差异。A.课时计划B.知识基础C.课堂教学过程D.能力水平E.课后评价ACE【解析】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评价方面存在着差异。3.以下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 A.班级B.小组C.少先队 D.小集团E.团员ABCE【解析】略。4.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可以分成(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E.价值体系个性化ABCDE【解析】布鲁姆的情感领域的目标公布于1964年,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这一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5.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成(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经验学习 D.行为训练 E.动作技能ABE【解析】经验与行为均为学习内容而非结果。6.测验前的计划包括( )。A.确定测验的目的 B.确实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 C.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 D.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E.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ABCDE【解析】略。7.概念的结构包括( )。A.概念名称 B.概念定义 C.概念特征 D.概念水平 E.概念实例ABCE【解析】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和概念实例等四个主要成分。%称就是用语词来给概念命名;定义是指以语词来描述要领时,明确界定了这个概念的范畴和特征;特征是指某一类事物所特有的独特属性,也称为关键属性;实例是指概念可知觉的实际例子,具有定义所界定的关键属性的为正例,不具有的为反例。8.以下关于教学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没有关系 B.两者既有关系又有区别 C.两者完全等同 D.教学评价以测量、测验的客观描述为基础 E.测量和测验的结果通过教学评价来判断BDE【解析】教学评价和测验测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测量、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教学评价的主观判断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和测验的结果必须通过教学评价来判断。9.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是( )。A.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标 B.教师对测验准备不够充分 C.测验太简单,题量小 D.教师不关心学生知识水平而使题过复杂或过简单 E.教师对测验的项目分类比例不一致ABC【解析】略。10.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BCD【解析】量表的效度、信度和标准化都属于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______作用,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斯金纳是______著名的______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______和______。-80- 3.概念学习的实质是______。4.在学习中,______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5.将“飞机一箱子”想象为“飞机穿过箱子”运用的是记忆术中的______。6.精细加工强调在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______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7.课堂教学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8.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目标的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______、______、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9.教学策略主要有以______的教学策略、______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策略。10.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______、组织教学过程和______三个方面。填空题答案:1.条件刺激反应2.美国行为主义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3.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4.复述5.视觉想象6.背景知识多少7.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8.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9.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10.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常模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即所谓常模),根据其在团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2.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3.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个体的性格特征。答:(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2.简述教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有哪些基本策略?答: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基本策略有:(1)建立迁移的认知结构。小学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合理安排所用教材的呈现顺序,对促进小学儿童建立认知结构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教材呈现的顺序应努力做到:①从一般到个别,使教材渐进分化;②建立横向练习,使教材综合贯通;③从已知到未知,使教材组织序列化。(2)训练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认知策略是个体面对新的问题时,个人调节与监控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为了在教学中训练小学儿童的认知策略能力以促进小学儿童的迁移,应努力做到:①注意小学儿童的心理状态;②提高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③多方面应用概括出来的原则。3.对儿童的表扬或批评应遵循哪些原则?答:对儿童的表扬或批评应遵循的原则有:(1)教育性;(2)实事求是;(3)及时性;(4)适当性;(5)儿童化原则。4.简述小学教师角色的构成。答:(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试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答案要点】(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教师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而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不能。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教师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2012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答案(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B.廖世承C.潘菽D.蔡元培B【解析】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80- 2.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至少达到多少的儿童?( )A.130B.140C.150D.160B【解析】一般认为IQ超出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还不到1%。3.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1岁左右 B.3岁左右 C.6岁左右 D.9岁左右B【解析】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3岁左右。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性内部动机B.近景性外部动机C.远景性内部动机D.远景性外部动机C【解析】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成,近景、远景是由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来划分的。5.儿童在家庭中养成了爱劳动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 )。A.知识的迁移B.技能的迁移C.行为规范的迁移D.学习经验的迁移C【解析】爱劳动是一种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在家养成了,而后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这是行为规范的迁移。6.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A.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A【解析】消退说是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7.根据反映活动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 )。A.记忆知识 B.直观知识 C.理性知识 D.应用知识C【解析】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8.以下方法不属于教师能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的是( )。A.讲演慢一点 B.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 C.呈现做笔记的线索 D.在黑板上将所有信息罗列出来D【解析】教师在黑板上只需写出重要的信息即可。9.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6岁 B.7岁 C.8岁 D.9岁D【解析】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10.学“角”这一概念,对“钝角”、“锐角”、“直角”概念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 )。A.负迁移 B.纵向迁移 C.横向迁移 D.非特殊成分的迁移B【解析】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阻碍作用。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和抽象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说是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层次(抽象和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问的相互影响,即难度和复杂程度大致属同一水平的学习之间的迁移。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可见,B项正确。11.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D【解析】全身松弛训练法由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12.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一周之后复习 C.考试前复习 D.当天复习A【解析】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达42%,所以应当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13.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C【解析】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教学事项。14.应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一种( )。A.复习策略 B.群集策略 C.形象联想策略 D.元认知策略C【解析】形象联想策略要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15.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班级文化 B.组织制度 C.凝聚力 D.班级管理C【解析】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6.“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D【解析】形态扩散是以事物的形态为扩散点,设计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可能性。17.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A.教师角色认知 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 D.没有正确答案A【解析】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①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②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③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80- 18.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的活动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过程 C: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C【解析】通过教学评价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提供依据。19.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错误的做法是(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一致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 C.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 D.只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D【解析】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重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20.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单、灵活,以( )为中心,并有预见性。A.学生 B.教师 C.教材 D.教师思想A【解析】专家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所以他们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教学媒体包括( )。A.投影 B.录像 C.计算机 D.黑板 E.图片ABCDE【解析】教学媒体正不断更新,从简单的实物、书本、录音、录像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都是教学媒体。2.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 )。A.主观主义 B.客观主义 C.环境主义 D.强化 E.发现学习BCD【解析】行为主义基本主张有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和强化。3.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 )。A.动作学习 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 D.经验学习 E.行为规范学习BCE4.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属于( )。A.自上而下的迁移 B.自下面上的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E.水平迁移.BC【解析】数字运算对字母运算的影响是积极的,因此是正迁移;数字运算是下位的、较低层次的,因此是自下而上的迁移。5.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各种内在关系,如( )。A.上下关系B.平行关系C.并列关系D.网络关系E.交叉关系ACE【解析】教学内容一体化要体现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6.每个人的工作最佳时间不同,主要存在三种变化模式( )。A.先高后低 B.先低后高 C.中间低两头高 D.中间高两头低 E.白天高晚上低ABD【解析】学习时,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7.下列因素属于学习环境的设置的有( )。A.流通的空气 B.适宜的温度 C.空间范围 D.室内布置ABCD【解析】学习环境的设置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8.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 )A.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 B.各种类型的课堂 C.课后练习 D.课后习题 E.课后作业ABCDE【解析】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9.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有( )。A.义务感 B.责任感 C.事业感 D.自尊感 E.集体主义ABCDE【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故以上选项均属于道德情感。10.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A.接受 B.反应 C.评价 D.组织 E.性格化ABCDE【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______或______。2.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______,注重为______服务。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______,组织______,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4.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______。5.强化动机理论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______。6.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______。-80- 7.问题空间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______,包括问题的______、______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操作。8.能否有效地提出假设,受______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9.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______的方式。10.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______、______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填空题答案:1.原则技术2.结合教育实际学校教育3.教学情境教学活动4.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5.行为派的学习动机理论6.学习的诱因7.认识状态起始状态目标状态8.个体思维的灵活性9.由内而外10.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2.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或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简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答: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1)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前提。(2)了解学生。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3)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2.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答:(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3.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答: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为什么应全面关心学生?  【答案要点】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是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两方面的含义,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组成。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  (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2012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答案(6)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10分)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A【解析】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2.学习的主体因素,指( )。A.学生 B.教师 C.教学手段 D.教学环境A-80- 【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3.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逻辑性B【解析】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4.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B【解析】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属于正强化。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 B.阿特金森 C.维纳 D.维果斯基B【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6.何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A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后一致 D.不快不慢A【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速度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8.学生在学习体操过程中,各种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常有多余动作,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A.动作幅度 B.动作结构 C.动作力量 D.动作速度B【解析】学生学习体操的过程属于操作模仿。由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可知应为动作结构。9.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的是( )。A.加涅 B.布卢姆 C.波斯纳 D.罗森塔尔C【解析】略10.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就会退回去重读’困难的段落,放慢速度,这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 )。A.谋划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视策略 D.组织策略B【解析】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并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学生间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 )。A.场独立与场依存 B.自我型与开放型 C.沉思型与冲动型 D.安静型与兴奋型 E.辐合型与发散型ACE【解析】学生间的认知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2.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A.强化的内驱力 B.认知的内驱力 C.好奇的内驱力 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E.附属的内驱力BDE【解析】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组成。3.小军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动机是( )。A.低级的学习动机 B.高尚的学习动机 C.外部学习动机 D.内部学习动机 E.远景的间接性动机ACE【解析】本题是对动机的综合考查。4.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安德森 D.加特纳 E.吉安.ACDE【解析】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5.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行动研究 E.探索研究ABCD【解析】这四点是布鲁巴奇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6.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有(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去自我中心 D.命题思维 E.具体逻辑推理ABCE【解析】D项是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7.期待包括( )。A.过程期待 B.结果期待 C.方法期待 D.效能期待- E.自我期待BD【解析】略。8.下列哪些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A.权威 B.民主 C.放纵 D.信任 E.容忍BDE【解析】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故B、D、E选项为合理的。9.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学生主体性原则 E.个别化对待原则ABCDE【解析】心理辅导与教学目标一致,要达到学生心理健康,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等原则。-80- 10.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适应问题是( )。A.恐惧 B.抑郁 C.紧张 D.情感冲动 E.失眠ABD【解析】略。11.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弱智儿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_______的儿童,又称_______儿童。4.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亚类。5.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其学习往往是分步的,一般是先达到_______,再提高至_______。6._______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7.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_______和_______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8.学习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儿童多动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______、注意力缺陷和______所造成的。9.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以及_______、_______的影响有密切关系。10.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填空题答案:1.身体和体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2.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3.70智力落后4.心智技能认知策略5.符号学习水平概念学习水平6.直观7.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8.好动冲动行为障碍9.家庭环境10.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检验假设: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3.重组性迁移: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4.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运用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的思维所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答:头脑风暴训练法就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应用头脑风暴训练法时,要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2)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提出多种想法,多多益善。(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2.简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习惯的策略。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时,应遵循以下策略: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重视提出的假设的数量,而不是质量。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和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即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3.简述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答: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其动作特点有:(I)动作品质: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2)动作结构:比较协调,能有意识地将分解动作联成整体,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3)动作控制: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4)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4.简析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在提问策略与反馈策略上存在的不同。答:首先,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多,从而学生获得反馈的机会就多,学习更加精确的机会也越多。 其次,在学生正确回答后,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更多地提另外一个问题,这样可促使学习进一步思考。 再次-80-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专家教师较之新教师更易针对同一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或者是给出指导性反馈(即教师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哪一步导致的错误,而不是仅仅说出答案是错的)。 最后,专家教师比新教师在学生自发的讨论中更可能提供反馈。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创造性也叫创造力,是指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物质和精神)的个性特征或倾向,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性与智力。(2)创造性与知识经验。(3)创造性和左右脑优势。(4)认知风格与创造性。(5)人格和动机因素。(6)社会环境因素。2012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答案(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B【解析】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完善时期C【解析】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3.有一种学说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该学说的创立者是( )。A.布鲁纳B.苛勒C.奥苏伯尔D.加涅B【解析】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4.智商(IO)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A【解析】智商简称IQ。IO=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5.迁移的关系转换说强调( )。A.发展了的心理官能B.学习材料的相似性C.已有经验的概括化 D.对情境关系的理解D【解析】略。6.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A【解析】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强度律。7.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学校教育 B.知识 C.迁移 D.应用D【解析】应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8.默多克(Murdock.D.D)的迁移率计算公式表述为( )。A.迁移率(%)=(实验组成绩一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B.迁移率(%)=(实验组成绩一控制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C.迁移率(%)=(实验组成绩一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100 D.迁移率(%)=(控制组成绩一实验组成绩)÷(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A【解析】略。9.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识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C【解析】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题于描述的是相关类属学习。10.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的是( )。A.丹瑟洛 B.尼斯比特 C.皮连生 D.鲍斯菲尔德A【解析】略。11.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们以( )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A.被动的合作学习 B.自觉的合作学习 C.主动学习 D.主动合作学习D【解析】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动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2.指导教学是以( )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A.学生B.学业C.学习成绩D.学习方法C【解析】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13.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B【解析】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效度是一个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指标,因为一个低效度的测验,即使具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14.( )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A.选择题B.是非题C.论文题D.填空题D【解析】是非题和选择题都有猜测的可能,而填空题猜测的可能性较低。15.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不属于问题解决,其理由是( )。A.它所要求的心理活动太简单 B.它不必客服认知障碍 C.它不是在人的头脑内完成的 D.它不需要复杂的认知活动C【解析】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进行的,而用绳子打结不需进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问题解决。-80-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美国的韦克斯勒的智力量表包括( )。A.智高测评B.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C.儿童智力量表(WISC)D.成人智力量表(WAIS)BCD【解析】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的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2.下列属于意义学习的条件的是( )。A.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B.学习者认知结构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C.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并使两者相互作用D.学习材料要高于学习者的能力范围ABC【解析】A属于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B、C属于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3.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A.效果律 B.运动律 C.准备律 D.练习律ACD【解析】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4.下列技能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记忆技能 D.运动技能ABC【解析】运动技能属于操作技能。5.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ABCD【解析】心理学家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实际出发,整合了有关研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6.下列图形可以衍变成双向表的是( )。A.系统结构图 B.模型图 C.层次结构图 D.流程图CD【解析】双向表是从纵横两个维度罗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双向表。7.依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 )。A.外倾型 B.理智型 C.情绪型 D.意志型BCD【解析】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8.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哪些特点?( )A.具有依附性 B.缺乏原则性 C.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D.自我为中心ABC【解析】略。9.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 A.盲目性 B.被动性 C.不稳定 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ABCD【解析】略。10.态度与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由( )构成的。A.认知 B.气质 C.情感 D.行为ACD【解析】2者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______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2.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______和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3.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______与______。4.关系转换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_,他强调______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5.______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6.现代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______、______与______共同决定的。7.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______的关键环节。8.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9.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______一致的行为。10.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填空题答案:1.学习准备2.先天禀赋后天环境3.反应时间精确性4.苛勒顿悟5.教学程序6.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主体因素7.能力与品德转化8.认识与体验9.规范要求10.模仿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2.原型内化: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80- 3.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4.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D)是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以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如何提高动作技能的练习效率?答:(1)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2)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3)提供恰当的反馈。2.简述迁移的分类。答:(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进行划分,可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3.为什么说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答: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其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1)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 (3)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这是从情绪的性质方面讲的。  (5)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六、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共9分)  什么是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有几类? 【答案要点】(1)特殊儿童有广义的特殊儿童和狭义的特殊儿童.。①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②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2)特殊儿童主要有以下四类:①智力超常儿童:智商超过140的儿童。②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美国柯克将弱智儿童分为三种类型: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和严重的智力落后。③学习困难学生: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④聋、哑、盲儿童:他们的特殊性主要在社会交往障碍方面。2012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答案(8)一、不定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概念的结构包括( )。A.概念名称 B.概念定义 C.概念特征 D.概念水平 E.概念实例ABCD【解析】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概念实例。2.群体内聚力表现为( )。A.领导方式 B.成员情感 C.认同感 D.归属感 E.力量感CDE【解析】领导方式和成员情感是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3.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适应问题是( )。A.恐惧 B.抑郁 C.紧张 D.情感冲动 E.失眠ABD【解析】略。4.下列属于个性的是( )。A.需要 B.性格 C.动机 D.世界观 E.气质ABCDE【解析】个性包括需要、动机、性格、气质、兴趣、理想、能力、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自我调控等。5.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可逆阶段是在( )。A.2~5岁 B.6~7岁 C.8~10岁 D.11~12岁 E.0~6岁C【解析】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6.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强化阶段是( )。A.o~6岁 B.6~9岁 C.9~16岁 D.16岁~成年 E.成年B【解析】6~9岁是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强化阶段。7.下列哪些教师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 )。A.有激励作用 B.生动活泼C.富于想象 D.热心于自己学科 E.照本宣科ABCD【解析】照本宣科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明显是不成功的教学工作。-80- 8.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 )A.教师自身的因素 B.学生的人格特征C.原有认知水平D.归因风格 E.自我意识ABCDE【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与教师自身的因素、原有认知水平、自我意识、归因风格以及学生的人格特征有关。9.布鲁巴奇等在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包括(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C.交流讨论 D.关注问题E.行动研究.ABCE【解析】布鲁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了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四种反思方法。10.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 )。A.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B.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C.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D.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E.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ABCDE【解析】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11.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时计戈Ⅱ的差异表现在( )。A.专家教师课时计划更简洁 B.专家教师课时计划更灵活 C.专家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来制订课时计划 D.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具有预见性 E.专家教师注重细节ABCD【解析】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12.我国心理学界依据教育系统中所传授的经验内容的不同,将学习分为( )。A.信号学习 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 D.行为规范学习 E.情感学习BCD【解析】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1)知识学习。(2)技能学习。(3)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13.概念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A.具体化阶段 B.抽象化阶段 C.类化阶段 D.同化阶段 E.辨别阶段.BCE【解析】概念形成一般要经过抽象化阶段、类化阶段以及辨别阶段三个过程。14.个性的结构主要包括( )A人格 B.个性倾向性 C.个性心理特征 D.自我意识 E.个性情感特征BCD【解析】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15.群体规范的功能是( )。A.监督的功能 B.群体支柱的功能 C.评价标准的功能 D.调节控制的功能 E.行为导向的功能BCE【解析】群体规范是由全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使大家共同期望的行为标准。其功能包括:(1)群体支柱的功能。(2)评价准则的功能。(3)行为导向的功能。16.以下属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的是( )。A.敏感性 B.流畅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 E.发散性ABCDE【解析】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有:创新性、新颖性、敏感性、灵活性、价值性、独特性、发散性、流畅性等。17.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 )。A.陈述性组织者 B.程序性组织者 C.比较性组织者 D.分析性组织者 E.综合性组织者AC【解析】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18.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有( )。A.接纳者 B.处理者 C.加工者 D.记忆 E.作用者ABDE【解析】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成分有接纳者、处理者、记忆和作用者。19.品德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分别是( )。A.道德意识 B.道德动机 C.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 E.道德行为方式BE【解析】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联系,为了实现某一动机,一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样,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是由不同水平的动机引起的。20.群体的功能是( )。A.评价性功能 B.导向性功能 C.生产性功能 D.发动性功能 E.维持性功能CE【解析】群体具有生产性和维持性功能。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做出系统解释的是______。2.情感具有______功能和______功能。3.儿童的兴趣从起因上可分为______和______。4.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实物直观、______直观和______直观等形式。5.学习的迁移就其性质来说可分为______和______。6.关于气质的学说有激素说、______说和神经类型说,巴甫洛夫研究的______是气质的生理基础。-80- 7.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______。8.陆钦斯的______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9.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______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10.______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填空题答案:1.形式训练说(或官能说)2.调节行动信号交际3.直接兴趣间接兴趣4.模象语言5.正迁移负迁移6.体液高级神经类型7.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8.量杯实验9.同化10.性格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根据心理学原理,你认为如何组织学生复习最有效?答:(1)及时复习,复习次数先密后疏;. (2)编拟复习提纲; (3)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都参加; (4)复习分量适当,避免过度疲劳,适度提倡“过度学习”;  (5)对学过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2、.如何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答:(1)讲授新颖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4)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师进行哪些角色创新?答:(1)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4.说明头脑风暴训练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答: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应用时,应遵循四条原则:一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二是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三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四是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可以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拓宽思路,产生互动,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创造性。5.学习策略的特征是什么?答:学习策略的特征有:第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第二,是有效学习必需的;第三,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第四,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如何通过教学促进迁移。 【答案要点】(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①精选教材;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2.结合实际情况,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答案要点】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方法有:  (1)有效的说服。 教师通过说服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和品德。有效地利用正反面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应该以学生原有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榜样。 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影响到效果。榜样的特点与学生相似,榜样更有感染力和可信性,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示范的形式很多,既可以用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描述;可以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象征地示范。  (3)利用群体的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 ①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②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 ③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④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⑤使全班同学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使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⑥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简言之,晓之以理,提高认识;动之以情,引起共鸣;导之以行,落实行动。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培养儿童的态度和品德。2012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答案(9)-8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认知同化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奥苏伯尔 D.罗杰斯C【解析】略。2.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特色之一是重视理论尤其是重视探讨( )。A.道德性发展理论B.学习理论C.课堂群体心理理论 D.教师心理B【解析】略。3.学习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发音最初受到的干扰是(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横向迁移.B【解析】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阻碍作用。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和抽象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说是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层次(抽象和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即难度和复杂程度大致属同一水平的学习之间的迁移。4.联结学习理论认为,联结的建立是一个不断( )的过程。A.条件反射 B.刺激 C.试误 D.顿悟C【解析】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后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5.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叫( )。A.潜意识 B.前意识 C.心理定势 D.潜伏学习C【解析】心理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后继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它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显得呆板,而不利于适应环境,有碍于解题的速度和灵活性。6.复述策略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注意于目前的学习材料中,并将学习材料保持于( )。A.感觉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C【解析】复述主要是指对学习材料的言语重复,它既可以表现为出声的外部言语,也可以表现为默默的在头脑内部的言语活动。主要作用是把注意维持在目前的学习材料中,并将学习材料保持于短时记忆中。7.小学儿童品德发展关键期是( )。A.二年级下学期前后 B.三年级上学期前后 C.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D.四年级上学期前后C【解析】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即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小学儿童品德的整体来看,转折期大约在三年级下学期。8.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的基础是( )。A.规则学习 B.命题学习 C.代表性学习 D.总括学习D【解析】略。9.理解新的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也就是( )。A.概念同化的过程B.概念顺应的过程C.适应的过程D.守恒的过程A【解析】概念的同化是指通过利用新概念和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新学的概念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某些适当的概念相结合,将新信息内化的过程。概念同化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新的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的过程。10.属于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的是( )。A.问题解决B.概念学习C.规则学习D.接受学习D【解析】高级规则是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规则与规则之间的关系,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方式。11.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阶段中,遵从集体阶段的年龄段一般是( )。A.0~6岁 B.6~9岁 C.9~16岁 D.16岁~成年C【解析】个体接受纪律约束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强制阶段(0岁~6岁);(2)强化阶段(6岁~9岁);(3)遵从集体阶段(9岁~16岁);(4)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岁~成年);(5)民主平等阶段(成年)。12.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C【解析】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成分,是个体最鲜明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13.在信息加工理论中,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操作叫( )。 A.步骤 B.算子 C.序列 D.产生式B【解析】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成另一种问题状态的操作称为“算子”;算法式是指把能达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找出来,试遍所有可能,总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4.解决纪律问题的最终目标是( )。A.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B.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 C.塑造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 D.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D【解析】解决纪律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包括有纪律问题的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得以好好地学习。而不是要追究责任,让学生“就范”。15.看到某件制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 )。A.习惯 B.定势C.功能固着 D.定向C【解析】略。-8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______。2.小学儿童正值注意有意性迅速发展阶段,注意的______能力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3.______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4.性别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______差异两个方面。5.最有利于学习效果提高的动机水平为______的动机激起水平。6.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______。7.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品德与能力转化的关键条件是______。8.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_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9.儿童在知道“青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一概念,属于______学习。10.元认知是______,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与控制。11.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定向映象的阶段叫做______。12.在概念形成过程中,______和比较起着重要作用。13.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______三个阶段。14.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______。15.处于______阶段的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怎样”等等。16.儿童多动症高峰发病年龄为______岁。17.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______、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18.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______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19.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对遗忘过程作系统研究的人是______。20.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叫做______评价。填空题答案:1.心理规律2.转移3.斯金纳4.性格类型5.中等程度6.知识背景7.迁移8.1509.上位10.对认知的认知11.操作定向12.变式13.内化14.知觉15.关注生存16.8~1017.松散群体18.物理19.艾宾浩斯20.总结性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2)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并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3)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这四个过程是密切联系的。2.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有哪些?答: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的,它会受到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 (3)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4)智力水平; (5)定势。3.简述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特征。答:他们一般有正常的智能,但有明显的阅读、算术和书写困难,以致学习成绩差。他们的主要特征是:(1)视觉、听觉等知觉转换方面存在障碍; (2)有视觉运动性感知障碍; (3)运动不协调; (4)言语发展障碍; (5)易于分心; (6)偶尔伴有情绪和行为问题。4.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答;(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5.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答:(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表象和语言; (2)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班级群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班级群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班级是学生活动的直接环境,学校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媒介,其中的各种因素从各方面微观而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师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最大,教师表现出来的兴趣和鼓励甚至可以决定学生的价值标准或职业选择。一方面教师通过制度、评论、控制和讨论把自己的价值标准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表扬或批评、奖励或惩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情感。-80- 第二,班级中的同学关系是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重要媒介,使学生学会理解、尊重他人,独立或合作等。 第三,学生在班级群体生活中认识了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社会价值,理解社会控制的意义,学习遵从规范。  班级是一微型社会,不良班级环境可能会造成个体社会化水平低、适应不良。 (2)对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期,他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自己: 一是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内化。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评价是最重要的内化来源,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镜子”。  二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作出判断。同学之间各方面情况最接近,最具可比性,因而班级群体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提供了最全面的信息,个体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做出鉴定。  (3)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班级群体环境会影响到学生能不能有效地学习。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可以使学生对班级产生积极情感,有利于学生学习。在好的心境下,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联想丰富,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2012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答案(10)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华生B【解析】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2.( )是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期。 A.小学二年级 B.小学四年级 C.小学五年级 D.初中二年级B【解析】一般认为,小学四年级是由形象过渡到抽象的关键期。3.( )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A.程序教学 B.组织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指导教学A【解析】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4.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 )。 A.内部学习动机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认知内驱力D【解析】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5.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 )。A.伦理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直觉的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A【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6.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整齐属于下列哪种强迫行为?( ) A.强迫性洗手 B.强迫性计数 C.刻板的仪式性动作 D.强迫性自我检查.D【解析】略。7.提出掌握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杜威 C.加涅 D.布卢姆D【解析】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提出来的。8.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 A.人际关系 B.人际交往 C.班级氛围 D.群体内的合作D【解析】一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合作。9.少年期指( )。 A.3岁~6、7岁 B.11、12岁~14、15岁 C.6、7岁~11、12岁 D.14、15岁~25岁B10.“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于得不错”是教师成长历程中哪个阶段的表现?( ) A.关注自我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B【解析】处于关注生存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课堂内存在的各种群体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解析】研究表明,课堂内的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人活动起阻碍作用。2.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课堂测验更具有随意性。( ×)【解析】标准化测验具有更强的计划性而不是随意性。3.阐述规则的时候,新教师往往是简单明了的。( ×)【解析】阐述规则时,新教师往往是含糊其辞的。4.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措施,体罚作为一种惩罚措施也可适当运用。( ×)【解析】惩罚不等于体罚,所以必须严格避免。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80- )【解析】遗忘曲线显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所以可以用题干的说法表达。6.个体好奇心、求知欲越强,知识经验越丰富,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 √)【解析】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思维比常人活跃,因此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7.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没有关系。( ×)【解析】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8.心理健康是绝对的。(× )【解析】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有高低层次之分。9.教学活动中,教师按领域原则和功能安排课堂空间,这两种方法并不相互排斥,可以组合使用。(√ )【解析】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10.班级规模越大,老师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往往就越低。(√ ).【解析】班级规模过大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因此,教师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______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2.皮亚杰认为______是智慧的最高表现。3.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______对知觉的研究。4.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们以______学习的方式代替______的一种教学策略。5.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______引起的,消退随______的推移自动发生。6.比较的形式主要有______和______。7.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人际关系。8.代币奖励的优点是:______。9.使用教学媒体是为了使教学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______、______到______。10.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______、分析、______和评价等六个层次。 填空题答案:1.智力超常2.逻辑思维3.威特金4.主动合作教师主导教学5.记忆痕迹衰退时间6.同类比较异类比较7.新型的建设性的具体辅导与治疗功能8.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9.从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10.应用综合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2.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3.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4.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评估性会谈的优点以及会谈所需运用的专门技术。答:会谈法的优点是:在会谈中可以当面澄清问题,以提高所获得资料的准确性;通过观察会谈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及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附加信息。  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除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技术:(1)倾听;(2)鼓励;(3)询问;(4)反映。2.简述如何运用复述策略。答:(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多种感官参与。(3)复习形式多样化。(4)画线。3.简述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答:-80-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有: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选择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景;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2)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3)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如通过自我提问、反思练习等来训练元认识。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述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答案要点】为使小学生能够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其智能发展和个性完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措施:(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6)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7)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2.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 【答案要点】(1)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目的性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生一旦有了明确、自觉的目的,他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按一定的方向去努力奋斗。 (2)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在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力求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上。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 (3)成绩愿望。所谓愿望就是指学生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心理期待。2012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答案(1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大约从( )开始,儿童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 A.二年级 B.三年级 C.四年级 D.五年级B【解析】低年级儿童对教师充满崇拜和敬畏,三年级开始不再无条件服从信任教师。2.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D【解析】小学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3、对知识最好的复习方法是( )。A.有意识记 B.多种感官参与 C.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D.画线C【解析】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4.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漫无目的幻想 B.走路 C.联想 D.发明创造D【解析】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符合这三个特点的就是问题解决。5.学生学习“功一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D【解析】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6.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沃尔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A【解析】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认为各种心灵的官能可以由一种科目或一种题材上受了训练而整体发展起来,因此被称为形式训练说。7.提出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的是( )。A.桑代克 B.加里培林 C.加涅 D.巴甫洛夫B【解析】加里培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心智动作形成的研究,并于1959年正式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8.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A.自我预期 B.成败经验 C.自我归因 D.期待B【解析】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9.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这种迁移属于( )。A.顺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正迁移 D.一般迁移B【解析】横向迁移,即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题干中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故属于横向迁移。10.对一个玩具,儿童既可按颜色归类,也可按形状归类,还可以按大小归类,说明这时儿童的认知水平已达到(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事物进行归类。-80-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 )。 A.社会性认知 B.社会性情感 C.社会性行为 D.社会性交往AD【解析】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划分动机可分为(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高尚的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AD【解析】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动机可划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A.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B.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C.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D.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ABC【解析】略。4.练习方式有多种,根据练习途径的不同可分为( )。A.模拟练习 B.实际练习 C.集中练习 D.心理练习.ABD【解析】根据练习途径不同有模拟练习、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5.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示范的有效性?( )A.示范的场合 B.示范者的身份 C.示范的准确性 D.示范的时机.BCD【解析】示范可以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但示范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准确性、示范的时机等。6.以下属于学习者练习曲线的特点的是(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高原期 C.后期进行慢 D.一直是进步的ABC【解析】练习曲线的特点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7.以下属于原型定向教学要求的是( )。A.了解活动的结构 B.发挥学生主动性与独立性 C.要变更活动的对象 D.教师示范要正确.ABD【解析】C项为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8.多动症儿童行为有哪些特征?( )A.活动过多 B.注意力不集中 C.冲动行为 D.交往困难ABC【解析】交往困难属于学习困难综合症。9.针对儿童厌学症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予以矫正?( )A.教育治疗 B.家庭治疗 C.心理治疗 D.社会治疗ABD【解析】儿童厌学症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10.记录方式有哪些情况?( )A.项目检核表 B.评定量表 C.轶事记录 D.观察记录ABC【解析】记录方式通常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三种。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智力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来体现的。2.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______和______。3.教育心理学是______的一种,是介于______、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4.动机性遗忘理论最早由______提出。5.原理学习的两种形式是______和______。6.______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7.研究发现,______岁是继2岁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8.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______与______。9.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的手段是______。10.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______。填空题答案:1.群体差异个体差异2.教材课程3.应用心理学心理学4.弗洛伊德5.发现学习接受学习6.观察7.7~88.健康模式疾病模式9.倾听10.寻求发展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认同:认同就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2.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3.操作的模仿:就是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4.原型操作: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80-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哪些?答;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4)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 (5)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2.教师如何利用群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答: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3.简述常用的组织策略。答;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问、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当然,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如做笔记和写提要实际上是两者的结合。常用的组织策略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主要包括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利用表格,主要包括一览表、双向表等。六、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共12分)  论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案要点】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依从阶段的特征表现为:行为、观点是受外界影响而被迫发生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  (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2012湖南省《小学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答案(12)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C【解析】由人格的发展阶段可知,6~11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2.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C【解析】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3.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A【解析】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B【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5.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A.心理测验 B.会谈 C.观察法 D.自述法B【解析】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80- 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外部行为 B.心理变化 C.目标活动 D.操作技能B【解析】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7.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D【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8.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B【解析】这是记忆术的一种方式,属精细加工策略。9.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桑代克 D.华生B【解析】略。10.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也是人格核心的是( )。A.情感 B.意志 C.性格 D.气质C【解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ABCDE【解析】略。2.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加涅 E.维纳BCD【解析】应当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代表的流派。3.维纳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易 D.身心状态 E.运气ABD【解析】从内在性维度上看,能力、努力、身心状态是自身内在因素。4.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A.物质性 B.内潜性 C.展开性 D.外显性 E.简缩性ACD【解析】操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5.打篮球属于(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粗放型操作技能 C.徒手型操作技能 D.开放型操作技能 E.闭合型操作技能BD【解析】略。6.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年龄差异 B.智力差异 C.群体差异 D.个体差异 E.性格差异CD【解析】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等差异。7.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 )。A.行动对抗 B.认知失调 C.拉帮结伙 D.情感冲突 E.认知协调ABD【解析】略。8.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相对功利水平 E.普通伦理取向水平ABC【解析】略。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学习 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ABCDE【解析】略。10.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 )。A.自我中心阶段 B.相对功利阶段 C.权威阶段 D.可逆性阶段 E.公正阶段ABCE【解析】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四个阶段。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习困难的学生指感官和_______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2.人格差异有多种表现,其中最核心的是_______和_______差异。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知识的实质是_______,是_______。5.概念反映的是_______,命题反映的是_______。6.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_______。7.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_______,形成_______。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处于判断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是_______和_______。9.皮亚杰认为儿童5岁以前是“无律期”,他们通常以“_______”方式来考虑问题。10._______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80- 填空题答案;1.智力2.气质性格3.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4.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5.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6.陈述性知识7.道德观念道德信念8.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9.自我中心10.认知失调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3.教师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4.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答: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的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模仿是指仿效教师示范的操作活动结构,在头脑中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初步的动觉映象。模仿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开端。 (3)操作的整合。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的熟练。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2.简述迁移的作用。答: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最后,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谈谈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答: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程序化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 (1)将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而且使用简练的词语来标志每个步骤的含义。 (2)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 (3)要求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使其达到自动化程度。4.简述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建立途径。答:教师威信的建立途径主要有:(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谈谈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答案要点】(1)创拟、确定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任务,从而确定完成该任务所必需的学习策略及其执行方式。教师平时应该关注、反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题思路、构思过程等,并对这些活动加以整理、概括,然后以外显的、程序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地选择和利用现成的学习策略,同时又能有针对性地提炼自己的思路,并教给学生。那么就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  (2)科学教授学习策略。  首先,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学习阶段等各种因素的不同,选择出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教授,但是适用于各种情境的通用的学习策略极少。 其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 最后,要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机会,只有进行充分的练习,才有可能使策略的使用达到熟练化和自动化。  (3)提供元认知指导。 比较常用的元认知训练方法是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其反思。在进行元认知训练和指导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情境鼓励学生使用策略,对学生应用策略给予积极的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培养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等,这些都有可能促进学习策略的教学成效。  (4)丰富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既要保证学生拥有必要而丰富的知识经验,又要保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就要重视教材结构的合理性,应把基本的概念、原理作为丰干结构,同时沟通知识之间的各种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联系,以充分发挥其增值与迁移作用。-80-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C.性格特点D.能力A[解析]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2.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归属学习A[解析]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A.华生B.斯金纳C.弗洛伊德D.马斯洛C[解析]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A.计划式策略B.规则式策略C.启发式策略D.算法式策略C[解析]手段一目的分析是纽厄尔和西蒙提到的最重要的通用的问题解决启发式策略。5.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A.前运算阶级B.感知运动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A[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当遇到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作出条件反应,称为()。A.刺激分化B.消退C.刺激泛化D.获得C[解析]题干所述是刺激泛化的定义。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A.附属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欲望内驱力C[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组成因素之一。是个体想通过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题干所述是指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8.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A.长时记忆B.情绪记忆C.程序性记忆D.动作记忆C[解析]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和对象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9.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A.维果茨基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A[解析]最近发展区由维果茨基提出,指学生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10.根据机能类型说,人的性格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A.内向型B.意志型C.独立型D.孤僻型B[解析]培根根据智力、情感、意志等三种心理机能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荣格根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阿德勒根据独立和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11.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B[解析]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他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12.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由此可以断定,他的成长可能处在()阶段。A.关注生存B.关注情境C.关注学生D.关注自我感受B[解析]美国学者费朗斯•傅乐认为教师所关注的事物是依一定的顺序更选的,呈现为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对学生关注四个阶段。教学情境关注指对自己的教学表现的关注,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际上是对自己教学表现的一种关注,故题干所述是教学情境关注。1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其中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属于()。A.直接转化途径B.间接转化途径C.直接发生途径D.间接发生途径C[解析]可利用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两条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其中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是利用直接发生途径。14.“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B[解析]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15.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A.记忆B.感觉C.注意D.思维C[解析]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人的感觉和知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80-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3.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4.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2.简述记忆系统及其特点。答: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从l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3.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答:(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4.简要分析遗忘规律及主要原因。答: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揭示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3)压抑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4)提取失败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参考答案]对小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由于形成了的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脑之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用模拟法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一般分为两步进行: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智技能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培养工作中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缺漏。独立性主要是指从主体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概括性是指要变更操作对象,以利于活动在直觉水平上的概括。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影响活动的定向映象,进而影响活动方式的执行顺序与迁移。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心智动作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80- 四、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原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做了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叫一组学生用一个装好的圆规画画,用后把圆规拆散交给另一组学生,让他们把它装配起来。这些工作完成后,出其不意地叫两组学生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刚才用过的圆规。结果使用装好的圆规的一组学生画得不准确,漏画了许多重要零件,使用由零件装配成圆规的第二组学生画得比较准确。问题:为什么亲自装配圆规的一组画得更准确?[参考答案]识记是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记忆效率,首先要有良好的识记。只要讲究方法,尊重识记的规律,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识记的效果取决于主客观因素。⑴就主体而言,首先是否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纯正的动机,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识记中.对材料理解得越透,记忆的效果越好。因此,加强对识记材料理解是使材料长久保持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对本来有意义联系的材料,尽量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采用意义识记。第二是赋予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以人为的意义,即把无意义联系材料意义化,进行主观组织、再编码,这样会有助于储存和保持。总之,凡是把识记的对象变成智慧操作的对象,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地提高。查包洛赛兹的实验说明了把需要识记的材料变成活动的直接对象,在进行智慧操作的活动中,能更好地走向、清晰地感知、深刻地理解,并易于引起兴趣和专注。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些模型、小实验,进行模拟等活动都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⑵就客体而言,材料的数量、性质和内容均影响识记的效果。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也就越多。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识记的数量不宜过多。识记的材料有的是直观形象的,有的是抽象的文字材料,究竟哪种性质的材料识记效果好,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儿童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优于文字材料。⑶就识记方式而言,多种记忆类型的协同记忆以及多种感官的协同识记,比单一类型或单一种感官的识记效果好。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第一组被试只看某一识记材料,第二组只听同一内容,第三组既看又听。结果发现,视觉识记组可记住内容的70%,听觉识记组记住60%,视听组可记住80.3%。事实表明,多种感官在识记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可取得良好的识记敢果。在学习外语时,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同时发挥作用,其记忆效果大大优于单一感官的识记效果。可见,巧妙地使用记忆术也是改善记忆,提高识记效果的有效措施。2.儿童观察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生字,随后就能够模仿把这些字写在练习本上。当教师按照笔顺一笔一画地写生字时,儿童如果能聚精会神地观察,他便能在认知上模仿教师的书写经验,在头脑中把它记录下来,他甚至能在放学后的几个小时,仍然能依样写出生字。问题:(1)这个案例体现了谁的学习理论?(2)这个理论的内容是什么?(3)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怎样理解?[参考答案](1)这个案例体现了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2)这个理论的内容是:对学习实质的认识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个途径,它避免了尝试错误和暗中摸索的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进程。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学习过程的认识包括: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复制过程;④动机过程。(3)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可以迅速掌握知识和行为模式,缩短学习进程,而直接学习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尝试错误过程。其次,观察学习可以不受限制,从各种示范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和行为模式。而直接学习往往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零散琐碎的知识和行为模式。再次,观察学习省时省力而且又能避免直接学习因失败而造成重大损失。-80-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教学管理的首要职能是()。A.计划决策职能B.组织实施职能C.指挥运筹职能D.监督控制职能A[解析]计划决策职能是教学管理的首要职能,是指通过调查研究,预测教学工作和教育发展的未来,确定教学管理的政策方向和教学管理目标,制定和选择方案,综合平衡,作出决策。2.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A.表达B.外化C.内化D.反馈C[解析]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3.王军外出时总是怀疑自己家里的门没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这种心理现象属于()。A.抑郁症.B.恐惧症C.强迫症D.焦虑症C[解析]抑郁症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恐惧症指正常情况下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焦虑症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强迫症指源于自我的一些不必要的观念和意向重复出现,自己的意志又难以抵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并伴有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以减轻这种不安。题干所述是较典型的强迫症现象。4.下列哪些属于学习现象?()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C.乳儿抓住碰到的东西D.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A[解析]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先天的反应倾向或成熟引起的,那些因疲劳、药物等引起的变化一般只能保持短暂的时间,不属于学习的结果。因此只有A符合这一概念。5.某同学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需要称为()。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一般内驱力C[解析]认知内驱力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理解,并掌握知识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一般内驱力说法不妥。6.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的演示,属于()。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经验直观B[解析]模象直观指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均属模拟性形象。7.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的人格障碍属于()。A.强迫型人格B.偏执型人格C.回避型人格D.冲动型人格B[解析]偏执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强迫型人格多表现为刻板固执,优柔寡断;回避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懦弱胆怯;冲动型人格则明显表现为情感爆发与行为冲动。8.以下不属于人格测验的是()。A.创造力测验B.兴趣测验C.成就动机测验D.态度量表A[解析]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9.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不包括()。A。遗传B.人际关系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B[解析]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有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但不包括人际关系。10.课堂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各行其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故意捣乱,这种课堂气氛属于()。A.积极的课堂气氛B.消极的课堂气氛C.松散的课堂气氛D.对抗的课堂气氛D[解析]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题干所述属于对抗的课堂气氛。11.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A.130B.140C.150D.160A[解析]智商在85到115之间属于中等水平,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低于70为智力障碍。12.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A.罗森塔尔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A[解析]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人们的信念、成见和期望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是罗森塔尔等人在其著名实验中发现的。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对某人或某事始终怀着憧憬、期待、热爱、关怀之情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13.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B[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为人好,无需言语,别人自然效仿。说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80- 14.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良好的()。A.教师权威B.师生关系C.教师能力D.教师感召力B[解析]教师威信反映的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与信誉,有威信的教师势必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这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15.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的学习迁移均属于()。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A[解析]先前所学内容对同一水平层次上的后继所学知识产生影响,属于水平迁移。“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正好符合这一情况。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2.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3.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4.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小学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答:小学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2)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向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发展。(3)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机械识记还占有优势,抽象记忆在逐渐发展。(4)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2.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当学生考试失败后,如何指导他们进行正确归因?答:当学生考试失败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获得成功。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答:(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4)识记者的态度。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为什么应全面关心学生?[参考答案]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2)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是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两方面的含义,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组成。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80- 小雪的母亲逢人便夸她的好女儿多么的聪明,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书画、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市里的一二等奖,可谓多才多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与同学相处不好,同学关系紧张。由于小雪多才多艺,学习又好,再加上家庭比较富有,她时常瞧不起班上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会随口说:“这问题太简单了。”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她也会说:“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儿的穿上吧。”她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仿佛她就是“小公主”。她很傲,有时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问题:请分析小雪的心理行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参考答案]小雪的这种心理是典型的“自我中心”行为。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就曾有小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老大!”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解决方法:(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2.周慧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三岁时,父亲病故了,她和妈妈与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母亲是银行职员,家里的经济状况良好。周慧自幼失去父亲,母亲及姥姥、姥爷觉得她比其他孩子可怜,所以对她关怀备至,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母亲包办代替,以致到二年级还不会系鞋带、穿衣服、梳头,连吃饭也得妈妈喂。晚上睡觉时,她只有搂着妈妈的脖子方可入睡。家庭过分的溺爱导致其胆小、懦弱。上课时,只要教师走到她跟前,她就显得很紧张,正在写字的手就会打颤,无法书写。要是教师提问她时,她就会脖子和脸都涨得通红,越是急就越说不出话,如果继续追问她就会掉泪,但仍旧一言不发。因此,小伙伴们也都不喜欢和她一起玩了。问题:请分析这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阐明你自己的意见。[参考答案]这个学生是典型的依赖心理的表现,这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地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的问题,像周慧这种情况已经难以适应学校的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最大的敌人就是来自父母与长辈的溺爱。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便是这个家的未来和希望,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让孩子受一点儿累,吃一点儿亏,把自己当初没有得到的恨不得在孩子身上全补回来。怕孩子被别人欺负,不让孩子同小朋友交往,上学、放学都有专人接送,他们把孩子完全“囚禁”在自认为很“舒适”的环境里。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种孩子像周慧一样胆小、恐惧、焦虑和自卑,另一种则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和自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奴隶”与“小皇帝”。这两种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自觉地都带上了自身的特点,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小伙伴交往,因而大家不欢迎这样的孩子。针对这种情况,我的意见是:(1)应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使家长和孩子共同认识到这种依赖心理的危害性,取得家长的支持。(2)在家庭内改变孩子。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家长要有耐心,因为孩子刚开始学做事时可能会笨手笨脚,甚至磕磕绊绊;家长要放心让孩子去做,不怕麻烦,在旁边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双时给予反馈,有进步时要表扬、鼓励,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3)在学校创设环境改变孩子。教师要对这样的孩子更多地关心,鼓励其他学生与他们交往,组织各种活动小组让他们参加,对他们的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使之得以巩固。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一些交往技巧的指导,如微笑、关心他人等,使他们学会正常的交往。-80-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社会期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角色期望来看这属于()。A.素质期望B.形象期望C.职业期望D.师德期望A[解析]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希望模式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就是角色期望。角色期望分为素质期望、形象期望、职业期望。素质期望指人们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的要求;形象期望侧重角色的外部特征;职业期望指的是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2.奥苏贝尔认为学校应主要采用()。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B.无意义的机械学习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有意义的合作学习C[解析]奥苏贝尔主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3.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的道德情感是()。A.事业感B.自尊感C.集体主义情感D.义务感D[解析]义务感即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责任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人的责任观念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4.教师先准备预备性材料,设想教学进程,然后呈现给学生,并从中抽象出新信息的教学策略属于()。A.概念形式策略B.先行组织者策略C.认知发展策略D.行为练习策略B[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源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其步骤为:准备预备性料,设想教学进程,然后呈现给学生,并从中抽象出新信息,通过活动强化。5.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A.教学大纲B.学生综合水平C.教材的特点D.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D[解析]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6.学生在几次学业成绩测验中得分比较一致,则说明这个测验具有测量的()。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A[解析]信度指所测量特征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即测量的可靠性。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测量特征的程度,即测量的正确性。区分度指测量项目对所测量特征的区分程度。难度指测量的难易程度。7.下列关于正负强化与惩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正强化的性质与奖励相同,负强化的性质与惩罚相同B.奖与惩两种手段使用的目的相同,都是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C.在教育中,可以多使用施予式惩罚,多使用剥夺式惩罚D.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D[解析]强化并非仅指奖励,惩罚不是负强化,强化的目的都是加强行为;而惩罚是抑制行为的过程,它只是暂时停止行为,不能根除,因此应慎用。通常惩罚一种不良行为与强化一种好行为结合才能产生教育价值。8.某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说明该教师处于()。A.关注发展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生存阶段D[解析]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情况,属于关注生存阶段。9.为了有效地观察知觉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下列不属于这种感知规律的是()。A.强度律B.活动律C.层次律D.差异律C[解析]这些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活动律、差异律和组合律。10.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D[解析]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1.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的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C[解析]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12.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B[解析]发现教学也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方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属第一步。13.“学习风格”概念的提出者是()。A.桑代克B.塞伦C.布鲁纳D.加涅B[解析]学习风格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提出来的,用以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西方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14.罂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女性为“阿姨”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女性均称呼为“阿姨”-80- ,这种迁移属于()。A.顺向迁移B.横向迁移C.正迁移D.一般迁移B[解析]横向迁移指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处于同-水平层次上的后继学习内容产生的影响,题中所述为横向迁移的一种表现。15.小王花了十分钟就把《静夜思》背下来了,然后他又继续读了五分钟,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属于()。A.深度加工B.运用记忆术C.适当过度学习D.合理进行复习C[解析]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深度加工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记忆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2.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3.群体的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已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4.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答: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没四个阶段组成。(1)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2)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中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3)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决。(4)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2.简述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特点。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包括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1)场独立型:对客观世界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2)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和讲解。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答: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个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2)权威阶段(6~8岁)。此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可逆性阶段(8~10岁)。此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而且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4.简述晕轮效应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答: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以这个印象为中心而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掩盖了学生的其他特征,这种以点概面的偏见叫晕轮效应。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教师掌握学生的信息很少而作出总体判断,它使教师难以正确地了解学生和公正地评价学生。克服晕轮效应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80-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论述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参考答案]有意注意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有意志努力的参与。它的主要缺点是容易使个体产生疲劳,从而导致分心。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有意注意,应注重以下三方面:(1)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多地需要有意注意的调节和控制。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活动的前提。另外,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都要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的放矢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2)培养间接兴趣。除了确立学习目标,还应对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的科目学习中,使学生了解知识掌握后的功用和社会价值,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可以使他们进入有意注意的学习活动。历史上有些科学家一生从事物理、化学研究,一开始并非其兴趣所在,但为了使国家富强,科技腾飞,总是能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维持有意注意,但人的注意力又很难长久地集中,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应避免任务安排过满,节奏过于紧张,应该张弛有度,给学生适当放松休整的时间。有时,教师适当放慢速度,穿插些有趣的谈话,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教师可以运用多种电化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整学生的注意状态。色彩丰富的形象和活动画面的刺激以及操作活动,有利于降低和消除学生的疲劳感,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扇动一张纸,一个孩子感到空气在脸上拂过。过了一段时间,在有风的一天,他感到了风。因此他觉得风的形成是由于树的晃动。问题:你认为这种因果表征处于思维发展的哪一阶段?为什么?[参考答案]我认为案例中的儿童为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算阶段,特点是:反射;客体永恒性;②前运算阶段,特点是:思维集中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特点是:剥开表面看实质;内隐实质;④形式运算阶段,特点是: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性,假设演绎推理。案例中的儿童对树、风、纸已有了认知,并且可以从纸来回扇动能产生风推理出树动也能产生风,他忽略了其他产生风的实质,即他的思维只注意了具体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他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发现事物的内隐本质,所以认为由看见树在动简单地推出了风是由树动产生的错误观点。综上所述,我认为案例中的儿童属于前运算阶段。2.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问题:请分析小刚产生这种不良习惯的心理原因,教学中应该怎样使学生克这种不良习惯?[参考答案](1)产生的原因:①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轻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用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②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假如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聚精会神。③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⑤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2)克服方法:①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重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②-80- 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爱好。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③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④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重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预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⑤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常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常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4)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A.分组教学B.小班教学C.个别教学D.大班教学.C[解析]心理学家认为,采用个别教学方式最能适应学生的认知差异。它的优点是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教学。2.()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A.丹瑟洛B.尼斯比特C.皮连生D.鲍斯菲尔德A[解析]1985年丹瑟洛提出了MURDER学习策略,该学习策略系统包含了相关联系的两组,即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3.“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揭示了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A.华生B.加德纳C.皮亚杰D.斯腾伯格C[解析]“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皮亚杰,他认为,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源于主体的动作,依赖于主体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4.马斯洛认为,下列哪一项需要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爱的需要D.审美需要D[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包括生瑾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包括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需要是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的。5.阅读技能是一种()。A.操作技能B.运动技能C.心智技能D.学习技能C[解析]心智技能也是一种活动的方式,但这种活动方式不是外在的,不是显性的,而是隐蔽在头脑内部,依靠内部语言进行,比如阅读、写作。语言技能基本属于心智技能。6.下列属于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的是()。 A.学习任务B.兴趣 C.自我效能感D.归因A[解析]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包括学习任务、教师、家长等,内部因素包括兴趣、自我效能感、归因等。7.看到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C[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8.最早的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内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A[解析]形式训练迁移说是最早的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但被认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学说。9.将学业成绩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的是()。A.学习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C[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绩,将学业成绩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1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A[解析]思维的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即反应迅速而众多。11.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A.能力B.努力C.任务D.运气A[解析]B项属于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项属于稳定的外在原因,D项属于不稳定的外在原因。12.思维的主要特征是()。A.间接性和概括性B.分析性和概括性C.整合性和概括性D.分析性和整合性A[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13.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学习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为()。A.个别化教学B.指导性教学C.合作教学D.情境教学A[解析]个别化教学是指以学生个人的水平和学习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1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A.学校B.家庭C.社会D.工作单位A[解析]-80- 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15.观察法的记录方式不包括()。A.项目检核表B.双向表C.评定量表D.轶事记录B[解析]观察法的记录方式一般包括三种: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2.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3.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4.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各种答案的思维。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答:(1)利用教材呈现技术,提高教材可懂度。(2)设计教学活动,促进知识的理解。(3)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2.简述如何提高动作技能的练习效率。答:(1)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2)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3)提供恰当的反馈。3.简述如何有效管理学习时间。答:(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4.简述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答: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有:(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知识学习的各个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识理解得越深,知识巩固得越牢固,则知识的应用就越迅速和正确。(2)课题的性质。知识应用的难易与所解决课题的性质有关。一般说来,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境的课题容易;单一的计算题比综合应用题容易;单纯的文字题比需要实际操作的课题容易。(3)智力活动方式。学生解题时的智力活动方式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解题时缺乏目的性,盲目尝试,有的却能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有的缺乏思维灵活性,时常套用老方法,有的却能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等。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应用知识解题时,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过于激烈、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注意不集中等,都会妨碍知识的应用。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论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参考答案]常用的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指导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让其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的思维,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内部定向思维,可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感知与理解的保持;(2)程序化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学生这样四种策略:①总结——总结段落内容。②提问一~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③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④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5)合作学习模式。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其学习和保持都有效得多。合作性讲解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80-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学习了舞蹈的人学花样滑冰比学田径的人要快;学习了短跑的人跳远成绩更好;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学摩托车很快。问题:请结合心理学相关原理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应该怎样运用到小学教学中。[参考答案](1)这是一种学习的迁移现象。学习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任何新的学习都要受先前学习的影响,先前学习使学习者拥有独特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以及态度,都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学习者的后继学习。反过来,后继活动也会修正先前学习的内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或消极的。学校中的迁移无所不在。学生这节课所学的东西将影响下一节课下一周或期末将要完成的作业、练习、测验,影响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影响学生学以外的生活。学会学习关键是能够主动而有效地迁移。(2)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迁移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创造条件。①透彻地理解知识是迁移的前提。只有透彻地理解知识,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图式,知识才能有效地迁移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才能转化为能力。小学儿童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记住的知识,往往因没有获得知识的意义而不能迁移和灵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仅凭记忆记住知识而没有真正获得意义,是学生“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②使知识结构化是迁移的关键。小学儿童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时期,教学中不断地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整合,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储备丰富的产生式系统,有助于小学儿童迁移能力的培养。③实践和练习是迁移的保障。小学儿童头脑中的认知图式要适应环境,要在环境中得到广泛的迁移,就必须通过实践和练习。④自主、积极地吸纳和组织知识。无论是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图式(同化)还是认知式不断重建(顺应)以适应环境,都离不开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知识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一种主动、独立、自控的学习。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⑤掌握规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学习中要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需要懂得学习的规律性和策略性知识。掌握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而且学习策略是一种重要的规律性知识,有广泛的迁移性。2.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疾病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好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问题:通过引狼捉鹿这一案例来说明现在教育中的“磨难教育”,并进一步阐述进行磨难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参考答案]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即通过有意创设艰苦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家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大自然的考验,磨炼孩子的意志和品质,使孩子在艰苦环境中学会生存。这种做法已在教育界及全社会形成共识。进行磨难教育,必须具备两点。一是真实性,也就是要给孩子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艰苦环境、恶劣条件,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磨炼意志。如果环境不真实,让学生像拍电视剧那样在老师和家长的保护下接受“磨炼”,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在E1本的许多孤岛和森林里,人们经常见到小学生的身影。他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面对危机四伏的自然界,安营扎寨,采撷野果,寻找水源,捡柴拾草,学会生存。二是长期性。磨难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长期坚持。如果学生在家里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连值日也不想参加,只靠一年一两次的所谓磨难教育去磨炼,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作为家长,不能溺爱孩子,要舍得让孩子吃苦,不仅让孩子养成自理的习惯,还要经常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校要立足于真正让孩子得到磨炼,通过体育课、劳动课、品德课等,设置一些能够锻炼意志和体能的项目。对于野营、夏令营等活动,应轻形式、重效果。此外,还可以让孩子到农村、企业、军营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总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在磨难教育上都不能“作秀”。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5)-80-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有成功地完成()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A.50%~60%B.60%~70%C.70%~80%D.80%~90%D[解析].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与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能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这样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2.道德发展阶段论最早是由()提出的。A.华生B.巴甫洛夫C.皮亚杰D.斯金纳C[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3.根据加涅对技能的分类,将主动句“风吹倒了大树”改为被动句“大树被风吹倒了”属于()。A.动作技能B.智慧技能C.认知策略D.操作技能B[解析]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把心智技能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运用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4.某人智力年龄是l0岁,实际年龄是8岁,此人的比率智商是()。A.80B.90C.100D.125D[解析]智商计算公式:IQ一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5.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A.记忆力B.意志力C.思维力D.注意力B[解析]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6.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A.健康的人格B.健康的习惯C.健康的心理D.健康的生活C[解析]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7.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以()为主。A.主体学生B.正常学生C.异常学生D.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B[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以正常学生为主,即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8.以打球、游泳等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属于()。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C[解析]运动记忆是以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形象记忆的一种形式,记忆的对象是各种运动的动作形象,如打球,游泳等。9.掌握了“水果”这个概念,再学习苹果、梨子等概念,属于()。A.并列结合学习B.下位学习C.上位学习D.强化学习B[解析]下位学习又叫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派生物,他们之间是类属关系。10.下列学习策略中,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A.谐音联想法B.分散复习C.多种感官参与D.画出系统结构图A[解析]谐音联想法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将无意义材料变为有意义材料以帮助记忆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11.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发散思维B.形象思维C.逻辑思维D.抽象思维.A[解析]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的一种辩证思维形式,其中发散思维是其核心。12.()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A.梅伊曼B.杜威C.布鲁纳D.罗杰斯.D[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13.小鹏通过学习后说出“志向”的含义。这种水平的学习主要属于()。A.言语信息学习B.智慧技能学习C.认知策略学习D.态度学习.A[解析]言语信息学习指掌握以言语信息形式传递的内容,或学习结果以言语信息形式表达出来。如用语言说出“志向”的含义。14.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位学生家长,大家都把视线转向他。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想象力D.观察力.B[解析]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程度意志努力的注意属有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属无意注意。15.1937年出版《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的人是()。A.卡特尔B.塔佩斯C.奥尔波特D.霍兰德C[解析]人格心理学随着1937年奥尔波特的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而宣告成为独立学科,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80- 1.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2.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3.分题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_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或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4.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小学儿童在社会性交往中的表现。答;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频率更大,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加,社会性交往也更富有组织性。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4)儿童开始形成同伴群体。2.有效练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答:有效练习的条件是:(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7)让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及时改进。3.简述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答: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一般能力是人们完成各种各样活动所共同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而特殊能力是在完成某种活动或作业时所需要的能力。联系: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特殊能力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与完善。4.简要说明记忆的基本过程。答:记忆有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称为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论述如何调适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参考答案]正视心理冲突的大量存在后,重要的是要善于调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观念武装自己。充实提高自勉自慰,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欲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目标是教师主客观适应的焦点,所以教师调适角色冲突,提高角色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目标。教师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会增强,角色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3)在艰苦工作中,广大教师能保持乐观坚定的精神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充满师爱。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4)教师要减少人际冲突。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交善处,开朗豁达,容人之短。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80- 问题:你从孔子教育学生的实例中能得到什么启发。[参考答案](1)学生个性心理存在着差异。每个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事物、事件都各有自己的倾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有不同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应该弄清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①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现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的特性。②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者的自尊心,则无疑是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2.徐×,女,l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少先队干部,班级学习委员。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为某单位的会计,独生子女。徐×从小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温顺,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是父母疼爱的“掌上明珠”。但父母和教师对该生的期望都过高,要求也过严。父母要求女儿门门功课必须在95分以上,有时算术期考得了98分,在班里居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满意,认为丢掉那两分太不应该。对于孩子的业余爱好,父母也抓得很紧,目标是“琴棋书画”样样能通。他们请人教孩子学电子琴,又托人安排孩子到区少年宫参加少儿书画培训;父亲精通棋术,抽空便教女儿下围棋、下象棋,时间给女儿安排得满满的。教师对该生的期望也很高,经常以这个学生的作文为范例,在全班进行讲评。由于父母和教师的过高期望和要求,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更加刻苦用功,丝毫不敢懈怠。从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徐×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有时一拿书本就觉得头痛.两眼好像要冒金花,课堂上有时也感觉脑袋发晕。问题:案例中反映了小学生学习中的什么问题,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参考答案]该案例是小学生学习疲劳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案例介绍可以看到,这个小学生的学习疲劳完全是因父母和教师的过高期望和要求所引起的。孩子算术考了98分,父母仍不满意;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本来就够紧张的了,父母又用"琴棋书画"的古代淑女标准要求女儿,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叫苦不迭,以致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疲劳。对于这种情况,应着重向孩子的父母讲明,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又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千万不能把父母的愿望强加于子女,不能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给孩子留有余地,使他们感到学习节奏的和谐及快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也才是对孩子成长的真正关心舞口爱护。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C.性格特点D.能力A[解析]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80- 2.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归属学习A[解析]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A.华生B.斯金纳C.弗洛伊德D.马斯洛C[解析]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A.计划式策略B.规则式策略C.启发式策略D.算法式策略C[解析]手段一目的分析是纽厄尔和西蒙提到的最重要的通用的问题解决启发式策略。5.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A.前运算阶级B.感知运动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A[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当遇到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作出条件反应,称为()。A.刺激分化B.消退C.刺激泛化D.获得C[解析]题干所述是刺激泛化的定义。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A.附属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欲望内驱力C[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组成因素之一。是个体想通过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题干所述是指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8.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A.长时记忆B.情绪记忆C.程序性记忆D.动作记忆C[解析]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和对象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9.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A.维果茨基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A[解析]最近发展区由维果茨基提出,指学生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10.根据机能类型说,人的性格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A.内向型B.意志型C.独立型D.孤僻型B[解析]培根根据智力、情感、意志等三种心理机能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荣格根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阿德勒根据独立和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11.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B[解析]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他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12.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由此可以断定,他的成长可能处在()阶段。A.关注生存B.关注情境C.关注学生D.关注自我感受B[解析]美国学者费朗斯•傅乐认为教师所关注的事物是依一定的顺序更选的,呈现为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对学生关注四个阶段。教学情境关注指对自己的教学表现的关注,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际上是对自己教学表现的一种关注,故题干所述是教学情境关注。1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其中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属于()。A.直接转化途径B.间接转化途径C.直接发生途径D.间接发生途径C[解析]可利用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两条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其中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是利用直接发生途径。14.“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B[解析]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15.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A.记忆B.感觉C.注意D.思维C[解析]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人的感觉和知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3.成就动机:-80- 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4.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2.简述记忆系统及其特点。答: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从l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3.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答:(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4.简要分析遗忘规律及主要原因。答: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揭示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3)压抑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4)提取失败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参考答案]对小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由于形成了的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脑之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用模拟法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一般分为两步进行: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智技能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培养工作中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缺漏。独立性主要是指从主体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概括性是指要变更操作对象,以利于活动在直觉水平上的概括。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影响活动的定向映象,进而影响活动方式的执行顺序与迁移。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心智动作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四、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80- 原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做了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叫一组学生用一个装好的圆规画画,用后把圆规拆散交给另一组学生,让他们把它装配起来。这些工作完成后,出其不意地叫两组学生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刚才用过的圆规。结果使用装好的圆规的一组学生画得不准确,漏画了许多重要零件,使用由零件装配成圆规的第二组学生画得比较准确。问题:为什么亲自装配圆规的一组画得更准确?[参考答案]识记是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记忆效率,首先要有良好的识记。只要讲究方法,尊重识记的规律,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识记的效果取决于主客观因素。⑴就主体而言,首先是否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纯正的动机,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识记中.对材料理解得越透,记忆的效果越好。因此,加强对识记材料理解是使材料长久保持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对本来有意义联系的材料,尽量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采用意义识记。第二是赋予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以人为的意义,即把无意义联系材料意义化,进行主观组织、再编码,这样会有助于储存和保持。总之,凡是把识记的对象变成智慧操作的对象,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地提高。查包洛赛兹的实验说明了把需要识记的材料变成活动的直接对象,在进行智慧操作的活动中,能更好地走向、清晰地感知、深刻地理解,并易于引起兴趣和专注。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些模型、小实验,进行模拟等活动都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⑵就客体而言,材料的数量、性质和内容均影响识记的效果。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也就越多。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识记的数量不宜过多。识记的材料有的是直观形象的,有的是抽象的文字材料,究竟哪种性质的材料识记效果好,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儿童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优于文字材料。⑶就识记方式而言,多种记忆类型的协同记忆以及多种感官的协同识记,比单一类型或单一种感官的识记效果好。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第一组被试只看某一识记材料,第二组只听同一内容,第三组既看又听。结果发现,视觉识记组可记住内容的70%,听觉识记组记住60%,视听组可记住80.3%。事实表明,多种感官在识记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可取得良好的识记敢果。在学习外语时,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同时发挥作用,其记忆效果大大优于单一感官的识记效果。可见,巧妙地使用记忆术也是改善记忆,提高识记效果的有效措施。2.儿童观察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生字,随后就能够模仿把这些字写在练习本上。当教师按照笔顺一笔一画地写生字时,儿童如果能聚精会神地观察,他便能在认知上模仿教师的书写经验,在头脑中把它记录下来,他甚至能在放学后的几个小时,仍然能依样写出生字。问题:(1)这个案例体现了谁的学习理论?(2)这个理论的内容是什么?(3)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怎样理解?[参考答案](1)这个案例体现了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2)这个理论的内容是:对学习实质的认识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个途径,它避免了尝试错误和暗中摸索的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进程。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学习过程的认识包括: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复制过程;④动机过程。(3)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可以迅速掌握知识和行为模式,缩短学习进程,而直接学习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尝试错误过程。其次,观察学习可以不受限制,从各种示范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和行为模式。而直接学习往往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零散琐碎的知识和行为模式。再次,观察学习省时省力而且又能避免直接学习因失败而造成重大损失。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教学管理的首要职能是()。A.计划决策职能B.组织实施职能C.指挥运筹职能D.监督控制职能A[解析]计划决策职能是教学管理的首要职能,是指通过调查研究,预测教学工作和教育发展的未来,确定教学管理的政策方向和教学管理目标,制定和选择方案,综合平衡,作出决策。-80- 2.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A.表达B.外化C.内化D.反馈C[解析]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3.王军外出时总是怀疑自己家里的门没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这种心理现象属于()。A.抑郁症.B.恐惧症C.强迫症D.焦虑症C[解析]抑郁症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恐惧症指正常情况下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焦虑症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强迫症指源于自我的一些不必要的观念和意向重复出现,自己的意志又难以抵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并伴有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以减轻这种不安。题干所述是较典型的强迫症现象。4.下列哪些属于学习现象?()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C.乳儿抓住碰到的东西D.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A[解析]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先天的反应倾向或成熟引起的,那些因疲劳、药物等引起的变化一般只能保持短暂的时间,不属于学习的结果。因此只有A符合这一概念。5.某同学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需要称为()。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一般内驱力C[解析]认知内驱力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理解,并掌握知识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一般内驱力说法不妥。6.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的演示,属于()。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经验直观B[解析]模象直观指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均属模拟性形象。7.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的人格障碍属于()。A.强迫型人格B.偏执型人格C.回避型人格D.冲动型人格B[解析]偏执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强迫型人格多表现为刻板固执,优柔寡断;回避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懦弱胆怯;冲动型人格则明显表现为情感爆发与行为冲动。8.以下不属于人格测验的是()。A.创造力测验B.兴趣测验C.成就动机测验D.态度量表A[解析]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9.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不包括()。A。遗传B.人际关系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B[解析]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有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但不包括人际关系。10.课堂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各行其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故意捣乱,这种课堂气氛属于()。A.积极的课堂气氛B.消极的课堂气氛C.松散的课堂气氛D.对抗的课堂气氛D[解析]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题干所述属于对抗的课堂气氛。11.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A.130B.140C.150D.160A[解析]智商在85到115之间属于中等水平,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低于70为智力障碍。12.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A.罗森塔尔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A[解析]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人们的信念、成见和期望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是罗森塔尔等人在其著名实验中发现的。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对某人或某事始终怀着憧憬、期待、热爱、关怀之情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13.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B[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为人好,无需言语,别人自然效仿。说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4.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良好的()。A.教师权威B.师生关系C.教师能力D.教师感召力B[解析]教师威信反映的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与信誉,有威信的教师势必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这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15.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的学习迁移均属于()。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A[解析]先前所学内容对同一水平层次上的后继所学知识产生影响,属于水平迁移。“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80- 所说的正好符合这一情况。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2.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3.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4.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小学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答:小学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2)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向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发展。(3)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机械识记还占有优势,抽象记忆在逐渐发展。(4)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2.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3.当学生考试失败后,如何指导他们进行正确归因?答:当学生考试失败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获得成功。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答:(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4)识记者的态度。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为什么应全面关心学生?[参考答案]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2)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是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两方面的含义,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组成。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小雪的母亲逢人便夸她的好女儿多么的聪明,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书画、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市里的一二等奖,可谓多才多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与同学相处不好,同学关系紧张。由于小雪多才多艺,学习又好,再加上家庭比较富有,她时常瞧不起班上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会随口说:“这问题太简单了。”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她也会说:“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儿的穿上吧。”她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仿佛她就是“小公主”。她很傲,有时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问题:请分析小雪的心理行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参考答案]-80- 小雪的这种心理是典型的“自我中心”行为。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就曾有小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老大!”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解决方法:(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2.周慧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三岁时,父亲病故了,她和妈妈与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母亲是银行职员,家里的经济状况良好。周慧自幼失去父亲,母亲及姥姥、姥爷觉得她比其他孩子可怜,所以对她关怀备至,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母亲包办代替,以致到二年级还不会系鞋带、穿衣服、梳头,连吃饭也得妈妈喂。晚上睡觉时,她只有搂着妈妈的脖子方可入睡。家庭过分的溺爱导致其胆小、懦弱。上课时,只要教师走到她跟前,她就显得很紧张,正在写字的手就会打颤,无法书写。要是教师提问她时,她就会脖子和脸都涨得通红,越是急就越说不出话,如果继续追问她就会掉泪,但仍旧一言不发。因此,小伙伴们也都不喜欢和她一起玩了。问题:请分析这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阐明你自己的意见。[参考答案]这个学生是典型的依赖心理的表现,这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地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的问题,像周慧这种情况已经难以适应学校的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最大的敌人就是来自父母与长辈的溺爱。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便是这个家的未来和希望,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让孩子受一点儿累,吃一点儿亏,把自己当初没有得到的恨不得在孩子身上全补回来。怕孩子被别人欺负,不让孩子同小朋友交往,上学、放学都有专人接送,他们把孩子完全“囚禁”在自认为很“舒适”的环境里。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种孩子像周慧一样胆小、恐惧、焦虑和自卑,另一种则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和自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奴隶”与“小皇帝”。这两种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自觉地都带上了自身的特点,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小伙伴交往,因而大家不欢迎这样的孩子。针对这种情况,我的意见是:(1)应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使家长和孩子共同认识到这种依赖心理的危害性,取得家长的支持。(2)在家庭内改变孩子。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家长要有耐心,因为孩子刚开始学做事时可能会笨手笨脚,甚至磕磕绊绊;家长要放心让孩子去做,不怕麻烦,在旁边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双时给予反馈,有进步时要表扬、鼓励,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3)在学校创设环境改变孩子。教师要对这样的孩子更多地关心,鼓励其他学生与他们交往,组织各种活动小组让他们参加,对他们的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使之得以巩固。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一些交往技巧的指导,如微笑、关心他人等,使他们学会正常的交往。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社会期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角色期望来看这属于()。A.素质期望B.形象期望C.职业期望D.师德期望A[解析]-80- 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希望模式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就是角色期望。角色期望分为素质期望、形象期望、职业期望。素质期望指人们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的要求;形象期望侧重角色的外部特征;职业期望指的是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2.奥苏贝尔认为学校应主要采用()。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B.无意义的机械学习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有意义的合作学习C[解析]奥苏贝尔主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应该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3.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的道德情感是()。A.事业感B.自尊感C.集体主义情感D.义务感D[解析]义务感即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责任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人的责任观念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4.教师先准备预备性材料,设想教学进程,然后呈现给学生,并从中抽象出新信息的教学策略属于()。A.概念形式策略B.先行组织者策略C.认知发展策略D.行为练习策略B[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源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其步骤为:准备预备性料,设想教学进程,然后呈现给学生,并从中抽象出新信息,通过活动强化。5.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A.教学大纲B.学生综合水平C.教材的特点D.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D[解析]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6.学生在几次学业成绩测验中得分比较一致,则说明这个测验具有测量的()。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A[解析]信度指所测量特征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即测量的可靠性。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测量特征的程度,即测量的正确性。区分度指测量项目对所测量特征的区分程度。难度指测量的难易程度。7.下列关于正负强化与惩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正强化的性质与奖励相同,负强化的性质与惩罚相同B.奖与惩两种手段使用的目的相同,都是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C.在教育中,可以多使用施予式惩罚,多使用剥夺式惩罚D.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D[解析]强化并非仅指奖励,惩罚不是负强化,强化的目的都是加强行为;而惩罚是抑制行为的过程,它只是暂时停止行为,不能根除,因此应慎用。通常惩罚一种不良行为与强化一种好行为结合才能产生教育价值。8.某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说明该教师处于()。A.关注发展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生存阶段D[解析]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情况,属于关注生存阶段。9.为了有效地观察知觉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下列不属于这种感知规律的是()。A.强度律B.活动律C.层次律D.差异律C[解析]这些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活动律、差异律和组合律。10.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D[解析]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1.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的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C[解析]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12.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B[解析]发现教学也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方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属第一步。13.“学习风格”概念的提出者是()。A.桑代克B.塞伦C.布鲁纳D.加涅B[解析]学习风格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提出来的,用以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西方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14.罂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女性为“阿姨”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女性均称呼为“阿姨”,这种迁移属于()。A.顺向迁移B.横向迁移C.正迁移D.一般迁移B[解析]横向迁移指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处于同-水平层次上的后继学习内容产生的影响,题中所述为横向迁移的一种表现。15.小王花了十分钟就把《静夜思》背下来了,然后他又继续读了五分钟,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属于()。A.深度加工B.运用记忆术C.适当过度学习D.合理进行复习C[解析]-80- 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深度加工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记忆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2.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3.群体的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已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4.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答: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没四个阶段组成。(1)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2)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中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3)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决。(4)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2.简述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特点。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包括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1)场独立型:对客观世界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2)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和讲解。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答: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个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2)权威阶段(6~8岁)。此阶段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可逆性阶段(8~10岁)。此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而且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4.简述晕轮效应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答: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以这个印象为中心而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掩盖了学生的其他特征,这种以点概面的偏见叫晕轮效应。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教师掌握学生的信息很少而作出总体判断,它使教师难以正确地了解学生和公正地评价学生。克服晕轮效应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论述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参考答案]有意注意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有意志努力的参与。它的主要缺点是容易使个体产生疲劳,从而导致分心。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有意注意,应注重以下三方面:-80- (1)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学习活动的进行,更多地需要有意注意的调节和控制。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活动的前提。另外,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都要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的放矢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2)培养间接兴趣。除了确立学习目标,还应对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的科目学习中,使学生了解知识掌握后的功用和社会价值,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间接兴趣,可以使他们进入有意注意的学习活动。历史上有些科学家一生从事物理、化学研究,一开始并非其兴趣所在,但为了使国家富强,科技腾飞,总是能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维持有意注意,但人的注意力又很难长久地集中,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应避免任务安排过满,节奏过于紧张,应该张弛有度,给学生适当放松休整的时间。有时,教师适当放慢速度,穿插些有趣的谈话,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教师可以运用多种电化教学手段,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整学生的注意状态。色彩丰富的形象和活动画面的刺激以及操作活动,有利于降低和消除学生的疲劳感,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扇动一张纸,一个孩子感到空气在脸上拂过。过了一段时间,在有风的一天,他感到了风。因此他觉得风的形成是由于树的晃动。问题:你认为这种因果表征处于思维发展的哪一阶段?为什么?[参考答案]我认为案例中的儿童为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算阶段,特点是:反射;客体永恒性;②前运算阶段,特点是:思维集中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特点是:剥开表面看实质;内隐实质;④形式运算阶段,特点是: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性,假设演绎推理。案例中的儿童对树、风、纸已有了认知,并且可以从纸来回扇动能产生风推理出树动也能产生风,他忽略了其他产生风的实质,即他的思维只注意了具体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他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发现事物的内隐本质,所以认为由看见树在动简单地推出了风是由树动产生的错误观点。综上所述,我认为案例中的儿童属于前运算阶段。2.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问题:请分析小刚产生这种不良习惯的心理原因,教学中应该怎样使学生克这种不良习惯?[参考答案](1)产生的原因:①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轻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用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②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假如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聚精会神。③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⑤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2)克服方法:①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重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②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爱好。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③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④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重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预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⑤-80- 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常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常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4)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A.分组教学B.小班教学C.个别教学D.大班教学.C[解析]心理学家认为,采用个别教学方式最能适应学生的认知差异。它的优点是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教学。2.()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A.丹瑟洛B.尼斯比特C.皮连生D.鲍斯菲尔德A[解析]1985年丹瑟洛提出了MURDER学习策略,该学习策略系统包含了相关联系的两组,即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3.“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揭示了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A.华生B.加德纳C.皮亚杰D.斯腾伯格C[解析]“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皮亚杰,他认为,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源于主体的动作,依赖于主体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4.马斯洛认为,下列哪一项需要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爱的需要D.审美需要D[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包括生瑾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包括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需要是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的。5.阅读技能是一种()。A.操作技能B.运动技能C.心智技能D.学习技能C[解析]心智技能也是一种活动的方式,但这种活动方式不是外在的,不是显性的,而是隐蔽在头脑内部,依靠内部语言进行,比如阅读、写作。语言技能基本属于心智技能。6.下列属于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的是()。 A.学习任务B.兴趣 C.自我效能感D.归因A[解析]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包括学习任务、教师、家长等,内部因素包括兴趣、自我效能感、归因等。7.看到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C[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8.最早的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内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A[解析]形式训练迁移说是最早的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但被认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学说。9.将学业成绩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的是()。A.学习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C[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绩,将学业成绩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1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A[解析]思维的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即反应迅速而众多。11.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A.能力B.努力C.任务D.运气A[解析]B项属于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项属于稳定的外在原因,D项属于不稳定的外在原因。12.思维的主要特征是()。A.间接性和概括性B.分析性和概括性C.整合性和概括性D.分析性和整合性A[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13.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学习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为()。A.个别化教学B.指导性教学C.合作教学D.情境教学A[解析]个别化教学是指以学生个人的水平和学习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1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A.学校B.家庭C.社会D.工作单位A[解析]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15.观察法的记录方式不包括()。A.项目检核表B.双向表C.评定量表D.轶事记录B[解析]观察法的记录方式一般包括三种: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80- 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2.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3.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4.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各种答案的思维。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保持。答:(1)利用教材呈现技术,提高教材可懂度。(2)设计教学活动,促进知识的理解。(3)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2.简述如何提高动作技能的练习效率。答:(1)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2)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3)提供恰当的反馈。3.简述如何有效管理学习时间。答:(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4.简述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答: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有:(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知识学习的各个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识理解得越深,知识巩固得越牢固,则知识的应用就越迅速和正确。(2)课题的性质。知识应用的难易与所解决课题的性质有关。一般说来,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境的课题容易;单一的计算题比综合应用题容易;单纯的文字题比需要实际操作的课题容易。(3)智力活动方式。学生解题时的智力活动方式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解题时缺乏目的性,盲目尝试,有的却能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有的缺乏思维灵活性,时常套用老方法,有的却能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等。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应用知识解题时,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过于激烈、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注意不集中等,都会妨碍知识的应用。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论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参考答案]常用的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指导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让其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的思维,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内部定向思维,可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感知与理解的保持;(2)程序化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学生这样四种策略:①总结——总结段落内容。②提问一~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③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④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5)合作学习模式。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其学习和保持都有效得多。合作性讲解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学习了舞蹈的人学花样滑冰比学田径的人要快;学习了短跑的人跳远成绩更好;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学摩托车很快。问题:请结合心理学相关原理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应该怎样运用到小学教学中。[参考答案](1)这是一种学习的迁移现象-80- 。学习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任何新的学习都要受先前学习的影响,先前学习使学习者拥有独特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以及态度,都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学习者的后继学习。反过来,后继活动也会修正先前学习的内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或消极的。学校中的迁移无所不在。学生这节课所学的东西将影响下一节课下一周或期末将要完成的作业、练习、测验,影响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影响学生学以外的生活。学会学习关键是能够主动而有效地迁移。(2)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迁移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创造条件。①透彻地理解知识是迁移的前提。只有透彻地理解知识,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图式,知识才能有效地迁移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才能转化为能力。小学儿童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记住的知识,往往因没有获得知识的意义而不能迁移和灵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仅凭记忆记住知识而没有真正获得意义,是学生“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②使知识结构化是迁移的关键。小学儿童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时期,教学中不断地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整合,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储备丰富的产生式系统,有助于小学儿童迁移能力的培养。③实践和练习是迁移的保障。小学儿童头脑中的认知图式要适应环境,要在环境中得到广泛的迁移,就必须通过实践和练习。④自主、积极地吸纳和组织知识。无论是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图式(同化)还是认知式不断重建(顺应)以适应环境,都离不开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知识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一种主动、独立、自控的学习。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⑤掌握规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学习中要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需要懂得学习的规律性和策略性知识。掌握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而且学习策略是一种重要的规律性知识,有广泛的迁移性。2.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疾病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好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问题:通过引狼捉鹿这一案例来说明现在教育中的“磨难教育”,并进一步阐述进行磨难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参考答案]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即通过有意创设艰苦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家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大自然的考验,磨炼孩子的意志和品质,使孩子在艰苦环境中学会生存。这种做法已在教育界及全社会形成共识。进行磨难教育,必须具备两点。一是真实性,也就是要给孩子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艰苦环境、恶劣条件,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磨炼意志。如果环境不真实,让学生像拍电视剧那样在老师和家长的保护下接受“磨炼”,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在E1本的许多孤岛和森林里,人们经常见到小学生的身影。他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面对危机四伏的自然界,安营扎寨,采撷野果,寻找水源,捡柴拾草,学会生存。二是长期性。磨难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长期坚持。如果学生在家里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连值日也不想参加,只靠一年一两次的所谓磨难教育去磨炼,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作为家长,不能溺爱孩子,要舍得让孩子吃苦,不仅让孩子养成自理的习惯,还要经常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校要立足于真正让孩子得到磨炼,通过体育课、劳动课、品德课等,设置一些能够锻炼意志和体能的项目。对于野营、夏令营等活动,应轻形式、重效果。此外,还可以让孩子到农村、企业、军营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总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在磨难教育上都不能“作秀”。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5)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1.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有成功地完成()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A.50%~60%B.60%~70%C.70%~80%D.80%~90%D[解析].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与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能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这样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2.道德发展阶段论最早是由()提出的。A.华生B.巴甫洛夫C.皮亚杰D.斯金纳C[解析]-80-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3.根据加涅对技能的分类,将主动句“风吹倒了大树”改为被动句“大树被风吹倒了”属于()。A.动作技能B.智慧技能C.认知策略D.操作技能B[解析]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把心智技能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运用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4.某人智力年龄是l0岁,实际年龄是8岁,此人的比率智商是()。A.80B.90C.100D.125D[解析]智商计算公式:IQ一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5.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A.记忆力B.意志力C.思维力D.注意力B[解析]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6.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A.健康的人格B.健康的习惯C.健康的心理D.健康的生活C[解析]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7.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以()为主。A.主体学生B.正常学生C.异常学生D.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B[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以正常学生为主,即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8.以打球、游泳等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属于()。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C[解析]运动记忆是以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形象记忆的一种形式,记忆的对象是各种运动的动作形象,如打球,游泳等。9.掌握了“水果”这个概念,再学习苹果、梨子等概念,属于()。A.并列结合学习B.下位学习C.上位学习D.强化学习B[解析]下位学习又叫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派生物,他们之间是类属关系。10.下列学习策略中,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A.谐音联想法B.分散复习C.多种感官参与D.画出系统结构图A[解析]谐音联想法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将无意义材料变为有意义材料以帮助记忆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11.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发散思维B.形象思维C.逻辑思维D.抽象思维.A[解析]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的一种辩证思维形式,其中发散思维是其核心。12.()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A.梅伊曼B.杜威C.布鲁纳D.罗杰斯.D[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13.小鹏通过学习后说出“志向”的含义。这种水平的学习主要属于()。A.言语信息学习B.智慧技能学习C.认知策略学习D.态度学习.A[解析]言语信息学习指掌握以言语信息形式传递的内容,或学习结果以言语信息形式表达出来。如用语言说出“志向”的含义。14.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位学生家长,大家都把视线转向他。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想象力D.观察力.B[解析]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程度意志努力的注意属有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属无意注意。15.1937年出版《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的人是()。A.卡特尔B.塔佩斯C.奥尔波特D.霍兰德C[解析]人格心理学随着1937年奥尔波特的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而宣告成为独立学科,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2.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3.分题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_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或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80- 4.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小学儿童在社会性交往中的表现。答;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频率更大,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加,社会性交往也更富有组织性。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4)儿童开始形成同伴群体。2.有效练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答:有效练习的条件是:(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7)让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及时改进。3.简述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答: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一般能力是人们完成各种各样活动所共同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而特殊能力是在完成某种活动或作业时所需要的能力。联系: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特殊能力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与完善。4.简要说明记忆的基本过程。答:记忆有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称为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论述如何调适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参考答案]正视心理冲突的大量存在后,重要的是要善于调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观念武装自己。充实提高自勉自慰,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欲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目标是教师主客观适应的焦点,所以教师调适角色冲突,提高角色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目标。教师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会增强,角色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3)在艰苦工作中,广大教师能保持乐观坚定的精神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充满师爱。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4)教师要减少人际冲突。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交善处,开朗豁达,容人之短。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1.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问题:你从孔子教育学生的实例中能得到什么启发。[参考答案](1)学生个性心理存在着差异。每个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事物、事件都各有自己的倾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有不同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应该弄清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80- (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①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现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的特性。②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者的自尊心,则无疑是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2.徐×,女,l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少先队干部,班级学习委员。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为某单位的会计,独生子女。徐×从小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温顺,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是父母疼爱的“掌上明珠”。但父母和教师对该生的期望都过高,要求也过严。父母要求女儿门门功课必须在95分以上,有时算术期考得了98分,在班里居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满意,认为丢掉那两分太不应该。对于孩子的业余爱好,父母也抓得很紧,目标是“琴棋书画”样样能通。他们请人教孩子学电子琴,又托人安排孩子到区少年宫参加少儿书画培训;父亲精通棋术,抽空便教女儿下围棋、下象棋,时间给女儿安排得满满的。教师对该生的期望也很高,经常以这个学生的作文为范例,在全班进行讲评。由于父母和教师的过高期望和要求,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更加刻苦用功,丝毫不敢懈怠。从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徐×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有时一拿书本就觉得头痛.两眼好像要冒金花,课堂上有时也感觉脑袋发晕。问题:案例中反映了小学生学习中的什么问题,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参考答案]该案例是小学生学习疲劳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案例介绍可以看到,这个小学生的学习疲劳完全是因父母和教师的过高期望和要求所引起的。孩子算术考了98分,父母仍不满意;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本来就够紧张的了,父母又用"琴棋书画"的古代淑女标准要求女儿,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叫苦不迭,以致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疲劳。对于这种情况,应着重向孩子的父母讲明,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又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千万不能把父母的愿望强加于子女,不能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给孩子留有余地,使他们感到学习节奏的和谐及快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也才是对孩子成长的真正关心舞口爱护。2012年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讲解汇总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80-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2.教师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料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敦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第三,不平衡性。第四,差异性。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80-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1.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2.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二)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第二节、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二、认知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二)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二、自我意识的发展-80-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三、社会性发展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这样几个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的不同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二)智力差异1.智力测量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2.智力的差异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二)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80- 性格差异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有多种分类,主要有:外倾型和内倾型、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特殊儿童的概念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二)特殊儿童的类型1.智力超常儿童(智商超过140的儿童);2.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3.学习困难学生;4.聋、哑、盲儿童。(三)特殊儿童的教育在安排特殊教育环境时,可考虑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随班就读,二是普通班加巡回辅导,三是普通班加资源教室,四是设置特殊班。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二、学习的一般分类(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这八类学习依次是: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它们分别是: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是联结理论的主要代表。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过实验研究而提出。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把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物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强化(物)有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之分。-80- 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厌恶性刺激即负强化物。"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该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以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完形一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尝试-错误和顿悟在人类学习中均极为常见,它们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二、布鲁纳的认识-结构学习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讦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成为教学的中心。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意义学习的实质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二)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J.Piaget)的理论和布鲁纳的早期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80- 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一)动机及其功能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二、学习动机的种类(一)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表4-1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效果关系图 正向一致负向一致正向不一致负向不一致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80- 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二、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三、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四、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五、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二、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什么是学习迁移-80-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一、 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三)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如果是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三、迁移的作用第一,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第二,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一、早期的迁移理论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一)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三)经验类化说。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四)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二、现代的迁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继奥苏伯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第一种观点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第二种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第三节迁移与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影,向迁移的各种因素,利用或创设某些条件,以促进迁移的产生。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二)原有认知结构;(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指的常常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二、促进迁移的教学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精选教材;(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80-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类型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所谓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二、知识学习的类型(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1.符号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3.命题学习。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识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2.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性内获得意义的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三、知识学习的信用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第二节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而要理解新信息的意义,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一、知识的直观(一)知识直观的类型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80- (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2)词与形象的配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二、知识的概括(一)知识概括的类型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地进行比较。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第三节知识的保持一、 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一)遗忘及其进程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称为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二)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2.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3.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二、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5.合理进行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一般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80- 一、技能及其特点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二、技能的种类(一)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型操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等。(二)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技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对象具有观念性。②执行具有内潜性。③结构具有简缩性。三、技能的作用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一、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心理学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一、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二、原型操作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三、原型内化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80- 第八章  学习策略第一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一、认知策略(一)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还可考虑应用以下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多种感官参与;3.复习形式多样化;4.划线(二)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缩简和编歌诀;(3)谐音联想法;(4)视觉想像;(5)语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三)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3.利用表格二、元认知策略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一)计划策略;(二)监视策略;(三)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一)学习时间管理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二)学习环境的设置(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一)主体性原则;(二)内化性原则;(三)特定性原则;(四)生成性原则;(五)有效的监控原则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一)指导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二)程序化训练模式(三)完形训练模式-80-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五)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二、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一)发现问题(二)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摈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三)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四)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三、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一)问题的特征(二)已有的知识经验(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一、创造性及其特征(一)创造性的含义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80- (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一)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二)智力创造性和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三)个性一般而言,创造性和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三、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二)态度的结构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的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80-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3.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一)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二)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三)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水平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80-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作过这样的描述: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二、小学生中易产生的心理障碍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问题。以下所列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适用的范围。(一)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主要特征有:①活动过多。②注意力不集中。③冲动行为。(二)学习困难综合征;(三)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四)儿童厌学症;(五)儿童强迫行为三、心理建康教育的意义(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第二节  心理评估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二、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可把测验分成认知测验、人格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包括多相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三、评估性会谈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除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些专门的技术。(一)倾听(二)鼓励(三)询问(四)反映四、其他方法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1)项目检核表(2)评定量表(3)轶事记录(二)自述法第三节 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  -80-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3)肯定性训练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二、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一)认知目标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二)情感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1.接受2.反应3.形成价值观念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5.价值体系个性化(三)动作技能目标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包括如下目标:1.知觉2.模仿3.操作4.准确5.连贯6.习惯化三、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①具体目标,②产生条件,③行为标准。(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四、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第二节组织教学过程一、教学事项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等。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一)引起学生注意(二)提示教学目标 (三)唤起先前经验(四)呈现教学内容(五)提供学习指导(六)展现学习行为(七)适时给予反馈(八)评定学习结果(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1)讲解法(2)演示法(3)课堂问答(4)练习(5)游戏三、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戴尔(1946)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构成一个经验锥形。四、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80-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一)发现教学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二)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三)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三、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一)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却是斯金纳。(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三)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教师的领导风格(二)班级规模(三)班级的性质(四)对教师的期望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一、课堂里的群体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非正式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二、群体动力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一)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二)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三)课堂气氛-80-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现有的研究表明,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第一是接受。第二是反馈。第三是输入。第四是输出。(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第三节课堂纪律的管理一、课堂纪律的概念和类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一)课堂情境结构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二)课堂教学结构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2.课程表的编制3.教学过程的规划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一)问题行为的性质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2.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一、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二、教学评价的分类(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二)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三)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之分。配置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80- (四)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有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之分。三、教学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第二节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评价也应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而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以及谈话等。当然,这些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也可作为学业成就评价的补充。一、标准化成就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表现在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二、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第三节测验前的计划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测验要考察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二)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1)选择题(2)是非题(3)匹配题(4)填空题2.主观题(1)论文题(2)问题解决题(三)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一)案卷分析(二)观察1.行为检查单2.轶事记录3.等级评价量表(三)情感评价四、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评分时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两种。-80- 合理的评分过程应包括如下步骤:①搜集有关学生的信息。②系统地记录下评价的结果,并随时保持最新的结果。③尽量将搜集的资料量化,用数据来表示学生的学习情况。④为了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最终的学习成就上,教师需要加大最后测验得分的权重。⑤评价应该以成就为依据。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一、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二、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教师成长的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一)关注生存阶段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二)关注情境阶段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三)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二)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三)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布鲁巴奇等人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