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00 KB
  • 2022-04-22 11:53:22 发布

《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39 第一章现代工商企业的崛起第一节发现管理的世纪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怎样理解20世纪是“发现管理”的世纪?答:当我们把视线聚集于知识的积累和演变时,便可称20世纪是发现管理的世纪。生于1891年的厄威克和生于1909年德鲁克,这两位几乎与管理知识学科同龄的资深管理学家的观点,可以当作历史见证肯定20世纪是“发现管理”的世纪这样一个铁定的事实。具体观点见书P39。从知识的积累和演变来看,“发现管理”的世纪又可分成哪三个阶段?答:沿着管理知识的演变与积累的脉络,“发现管理”的世纪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现代管理理论的创立、管理思想文化激荡、管理知识爆炸。为什么说管理革命改变了世界,塑造了历史上最富创造力的20世纪?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写道:“当我们在1999回忆20世纪时,将认为它是历史上最血腥和最美好的世纪。”20世纪战争死亡人数超过1900年以前战争死亡人数总和;人类所取得的技术与物质进步也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有言:“略。见书P38”。管理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实践,虽然管理自古就有,但人们对待管理从自发走向自觉,管理被当作管理来实践、认识,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还有厄威克的观点(略)。简而言之,正是因为在20世纪引发了管理革命,使人类又一次解放了大脑,现代工商企业的崛起,更有效的创造了财富,给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腾飞,塑造了一个个神奇的企业帝国,全面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自身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说管理革命改变了世界,塑造了历史上最富创造力的20世纪。2、企业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相结合热潮有怎样的直接结果和社会意义?答:企业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相结合热潮促成了现代工商企业的建立,而现代工商企业的建立不仅推动了企业革命,也促成了现代管理机构的出现。到19世纪末,以美国铁路公司为先例,其他制造业公司紧紧跟上,建立起了累世今天大企业的现代管理体制。这种做法的直接结果是引发了管理革命:一方面,因管理迅速专业化和技术化而最终发展为一个专业、一种专门的学问;另一个方面则使管理走向职业化道路,即企业的管理权逐渐落入一批精通管理专业的人的手中,从而导致专职管理阶层的出现。社会意义:实践表明,在科学的管理下,人们只要进行市场研究就可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计划。于是,过去作为企业外在力量的市场开始揭去神秘面纱,工商企业的活动开始摆脱对市场的丛书而转变为主动的经济行为。既然企业可以通过管理扩大规模以取得利润,那么推而广之,为保证整个今年经济的正常发展与企业获利,就应该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宏观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革命最终必然形成对自由放任市场的强有力挑战和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3、简述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理论?答: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理论是: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国的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德国的韦伯的“官僚制理论”。4、简述孔茨的“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观点?39 答:在这篇文章中,孔茨指出以下三个观点:(1)由于各种专家(诸如心里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社会计量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企业管理者等)及从事实际管理的人员都对“一个长期存在的领域有了发现”,“所以形成了我们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密不可穿的状况”(2)管理理论丛林使改进管理成为可能,但是在管理改进带来巨大的社会潜力的同时管理理论不同的研究方法已经导致一场混乱的“丛林战”。(3)应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清理,包括对不同学派进行分类,寻找出造成学派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清理丛林的建议。根据孔茨的观点,当时存在的管理理论主要可以分为六大学派,它们是:管理程序学派、经验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论学派、数理学派。1、何谓大师理论流派?说明大师理论的社会背景?答:大师理论是作为一种通俗管理文化且多数是以商务书籍出版出现的,所以大事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严重的实用主义”。大师理论出现的社会背景:首先,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可能丧失竞争优势的局面,管理者对指导企业经营的行动指南和管理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美国100年来的社会、经济告诉发展及世界霸权所为,造就了一大批“成功奇才”和铸造出众多顶级的“管理大师”。最后,大师理论的提出本身表明其与过去学术味很浓的管理思想的决裂。大师的组成大致分成以下三类:学术大师:商业学校的教授和其他与教育组织有联系的作者(波特、明茨伯格)咨询大师:独立的作者或经营指导者(彼得斯、沃特曼、奈斯波特等)经营大师:目前或过去的组织(通常为美英跨国大公司)中被公认的成功的总决策人。2、请结合中国当前社会当前管理的实际情况,来阐述你对“发现管理”的启示之第三、五点的理解?答:在本书中,“发现管理”的含义主要包括:(1)管理成为一种职业而出现专职管理人员阶层;(2)有关管理的科学理论及管理知识学科的创立;(3)管理知识的大量积累;(4)管理在社会主要领域得到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先谈谈对第三点的理解。第三点启示主要是在说,20世纪西方管理知识的创新几乎都集中在美国,而20世纪美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这说明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创新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从中我们看出,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管理创新可以推动经济更快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之中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样二者就处在一个螺旋的上升状态。中国当前社会就是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我们的管理创新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我们的管理创新需求很大,这样会促进中国管理创新的发展,可以而且一定能够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管理理论。再谈谈对第五点的理解。第五点主要讲中国错过了两次世界性的管理热潮,改革开放给我们经济带来了繁荣,管理热潮开始在中国兴起。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启示:现阶段是中国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春天,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当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前我们的管理知识仍旧不叫陈旧和落后,而且没有很注意与本土文化的利用和融合,所以,进行管理创新迫在眉睫。39 第一节现代工商企业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为什么说“管理学必须以工商管理为核心”?德鲁克提出的三点理由是什么?答:人类早期的管理思想知识构成了管理知识宝库的历史部分,管理从自发走向自觉,管理发生革命性的转变起因于西方现代工商企业的建立,而我们现今说的管理知识,主体部分约定成俗的规定为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所以说“管理学必须以工商管理为核心”。德鲁克的三点理由是:(1)首先,工商企业是最早出现的现代机构;(2)其次,只有经济领域才能用数字对资源分配和决策成果加以度量;(3)最后,工商企业的建立是20世纪成功的历史。2、阐述现代工商管理的定义?答:现代工商企业有两个特点:(1)它包含许多不同的营业单位;(2)由各层支薪的行政人员管理。这就是现代工商企业的定义。3、阅读本书有关“企业的经济性质部分”,谈谈你对企业的经济性质的初步认识?答:管理学源于工商管理并以其为核心,所以我们讨论管理学必须要涉及经济学的讨论,而企业的本质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企业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这就需要我们探究企业这个经济组织的内在属性。不言而喻,企业就是要创造利润和盈余,这就是企业的经济性质。具体的引语可以见课本P51的各位大家的阐述。(当然啦,这个比较绕口)4、怎样理解“工业资本主义原动力的核心是企业整体的组织能力”这一重要观点?答:钱德勒在完成了对世界三个主要工业国家各选择200家创建于19世纪最后25年的最大制造企业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工业资本主义原动力的核心是企业整体的组织能力,而这些组织能力就是在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备和人的技能的集体。其中物质设备,我们暂且不论,因为这是“死”的一部分,它能发挥的效益是有限的,没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没有灵活性。但是人的技能,就很有灵活性,很有挖掘潜力。这里人的技能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职能的实施,管理成为企业发展和保持组织能力的根本,组织能力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使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竞争优势。通过分析,钱德勒还指出,发展和保持组织能力不仅有助于确保企业的不断发展,也影响到产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现代新工业企业的国家的发展。5、能否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种中国社会的最有效的生产力载体?你的理由何在?答:可以这么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种中国社会的最有效的生产力载体。有效生产力载体是“有效”与“生产力载体”的整合,所谓产力载体乃是指一种经济组织,它能把不同的社会生产力要素组织成一种现实生产力,并借助现实的生产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那何为“最有效的生产力载体”?就是在当时的各种环境因素下,最大程度和限度的整合神会生产要素成一种无比强大的现实生产力,为社会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我们社会向前跑。39 那么中国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呢?是因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机制中有些东西制约我们的企业在现在的环境中更好的成长、进步和创造利润和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错过了几次发展的机遇,与国外好多方面有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差距,一下子吸收过来肯定有点消化不良,人才的断层也很严重,所以我们必须要改革,变我们自己,审时度势,怎样最好利用现有的条件,完成我们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第一节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精神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按韦伯的观点,何谓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答:所谓资本主义企业,就是以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以合理(或理性)地组织生产和劳动为手段的企业。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就是指那种寄希望与利用交换的可能性获取利润的活动,也就是那种建立在(表面上)和平地获取利润机遇上的活动。2、用实例说明合乎理性的含义?答:合乎理性是指经济活动必须合乎经济理性,也就是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这意味着,或投入一定时产出最大,或产出一定时投入最小。这种例子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中很多,可以说到处都是,例如某人有100万元,投资项目A可以获得利润2万元,投资项目B可以获得利润3万元,这个人一定会投资项目B。这就是合乎理性。3、怎样理解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主要含义?试问,在我们的周围是否存在韦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精神?答:韦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精神”概念之要义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气质,它要求人们把增加自己的资本当作天职,而且添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谁违犯其规范就是忘记自己的天职。第二,“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它宣扬最高的善应是尽可能多的挣钱,且把挣钱与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人被赚钱动机所左右,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在经济上获利不再从属于个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首要原则。所以,从个人幸福或功利角度来看,这种最高的善显得完全先验和绝对的非理性。第三,“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个人能力,它把合法地挣钱看作是一种个人能力,认为只要挣得合法,就是长于、精于天职的表现。第四,“资本主义精神”最为一种生活理想,它崇尚经济理性主义(以严格的核算为基础而理性化,寻求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并将之描述成现代经济生活整体的显著特征。第五,“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对劳动者来说,劳动必须被它们当作一种绝对自身的目的,当作天职。我们周围存在韦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说我们周围具有的韦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就开始有了。4、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精神的另一面,即桑姆巴特首先提出的“贪婪攫取性”?试讨论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答:课文中引用丹尼儿·贝尔再《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的论述。“39 资本主义有着双重的起源。加入说韦伯突出了其中的一面——禁欲苦行,”它的另一面则是桑姆巴特所阐述的“贪婪攫取性(acquisitiveness)”。贝尔分别把这两项特征称之为“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再资本主义开发初期,禁欲苦行和贪婪攫取这一对冲动力就被锁到了一起,前者代表了资产阶级精打细算的谨慎持家精神,后者是体现再经济和技术领域那种浮士德式的骚动激情,它声称边疆“没有边际,以彻底改造为己任,这两种原始冲动的交织混合形成了现代理性观念。但随着资本主义开发工作的完成,资本主义精神中的两个基因只剩下一个,即“经济冲动力”,而另外一个抑制平衡的因素——“宗教冲动力”,已被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耗尽了能量。“经济冲动力”成为社会前进的唯一主宰后,资本主义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获得了自己的特性——无限发展性。然而对经济领域出现的资产阶级企业家来说,“宗教冲动力”的消失意味着它们从传统旧世界中解脱。它们拥有的固定地位和攫取财富的能力得到急速的发展,它们变得激烈进去、贪得无厌。他们希望通过改造、控制这个那个世界来发财、货物与金钱的自由交换、个人经济与社会的流动成了它们的理想。于是,这时资本主义的“贪婪攫取性”就凸显数来了,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贪婪攫取性”主要在资本主义开发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促进人们极大地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事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发工作的完成,“贪婪攫取性”的消极作用就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关系了,它把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再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即“贪婪攫取性”表现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唯一目的和背后最原始的源泉即经济利害关系,让其他一切诸如道德、感情、责任让与他,整个社会看似繁荣实质冷冰冰的。1、简述“个人主义双刃”之含义。答:随着托克维尔的路线――不干预社会――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个人主义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整个西方终于露出自私的一面。首先,托克维尔把个人主义与古老的自私区别开来,“与自私相反,个人主义是一种成熟和平静的感情。它使社会的每个成员有意脱离同伴,与家庭及朋友疏远,在这样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之后,他就能心甘情愿地不去干预整个社会。”最后,托克维尔揭示了个人主义并非令人愉快的另一面。“民主社会········常常充满着那些昨天才进入独立状态,因而陶醉于新权力的人们。它们对自己的力量怀有傲视一切的信心。由于认为从今以后不会再需要同伴的帮助,它们也就无所顾忌地表现出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第一章科学的管理理论的创立第一节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什么?其具体含义应怎样理解?答:科学管理的实质:企业工人和管理人员(管理方面的工长、厂长、雇主、董事会等)双方在思想上的一次完全的革命。综合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中的讨论,这场完全的思想革命有以下四层含义:⑴工人与雇主必须建立共同富裕的思想。⑵便斗争为合作,把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⑶工人与雇主亲密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39 ⑷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企业中的一切工作。若扩展见课本P63。1、叙述泰罗所提出的管理技术定义、科学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答:管理技术定义:确切的知道别人要干什么,并使它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科学管理模式:泰罗认为“必须经过长期而仔细的思考和研究”去发觉“工程的基本原理那样精确和清楚的规律”。泰罗提出用“科学管理模式”替代“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原理:在科学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除应把过去工作所有的传统知识进行汇集,指定规章制度、工作准则之外,还必须承担新的任务: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方法;第二,科学的挑选工人,对它们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第三,雇主与工人们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已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干;第四,资方和工人之间在工作上应共同承担责任,不应把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呢的职责都推到工人身上,而应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2、阐述泰罗所提出的工时研究、差别计件工资制、任务管理制、例外原则、职能工长监督制和成本核算等科学制度的基本精神?答:(1)工时研究。工时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分析阶段。把每件工作进行分解,选择一套最有效的基本工作动作(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应该学过一门课<定额原理>,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定额);第二,建设阶段。对基本动作和时间存档,同时对工具、机器、原料和方法尝试进行改进,最终实现工作标准化。(2)差别计件工资制。此项制度包括三个部分:(1)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2)差别计件确定不同工资;(3)把钱给人而不是给职位。(3)任务管理制。每天给每一个工人都要分配一项具体的任务,并附有关于这项工作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详细书面指示以及确切的时限规定;自爱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的工人获得特别高的工资,而超过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工人将获得一般的工资。(4)例外原则。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管理中的细小问题,而应把这些问题留给专门的人员是处理,经理本人只关心“例外的问题”。(5)职能工长监督制。泰勒不主张由一位工长进行全面的管理,而提出一种分权,即划分职能的权力,并委托他人实施这些职能。(6)成本会计法。把成本会计划为计划部门来执行,在提出成本报告的同时也提出了每天的业务报告,使成本成为计划和控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一分钱一分货的意思,没有业务完成量就拿不到相应的成本支出)3、设计一套你与施密特可能进行的谈话记录。答:具体的谈话我就不写了,但是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我在下面写出来。泰勒(即“我”)的话要突出的方面:(1)试探性的问,看看施密特是不是一个“经济人”。(2)用丰厚的金钱报酬来吸引施密特。(3)提出高的工作要求。包括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最重要的是服从安排不能有异议。(4)暗示施密特,如果工作效率提高,工资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施密特的话要突出的方面:39 (1)急切的经济报酬追求渴望(2)回答问题简单明了,像个干粗活的人(3)开始对“我”提出的高报酬有些质疑(4)自信,充分相信自己可以高效完成“我”的工作要求1、借助对科学管理理论具体内容的分析,说明科学管理理论蕴含的“经济人”假设?答:科学管理理论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去应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假设,那就是我们说的“经济人”假设。也就是说,要想科学管理理论成立,在实际应用中有效,要假设我们的管理对象是理性的、是具有利己本性的,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无以追求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为动机。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打个比方,雷锋就是不符合“经济人”的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他根本不太适用。2、阅读“透视1-2”与“透视2-1”。试问,在主要领导者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组织者中,以“经济人”假设作基础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否能行之有效?为什么?能否举出例子证实你的结论?答:“透视1-2”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经济人”假设也称为“经济自由主义”的人性假设。斯密认为,人是理性的,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自己最大经济利益为动机,不仅会达到自身的最高目标,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公共利益。“透视2-1”主要告诉我们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具有以下特点:在人际关系中使用诡计和欺诈;对别人的本性持一种玩世不恭的观点;缺乏对常规道德的关心。通过上面的基本观点阐述和分析,在主要领导者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组织者中,以“经济人”假设作基础的科学管理理论不能行之有效。因为“经济人”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两者虽然都强调人要有利己主义,但是这两者的利己主义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的。“经济人”假设中的利己主义是指在经济上,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强调的利己主义是指在政治上。实例证明:比如有一个人,很喜欢拥有权力,在组织中你给他一个职位(哪怕是个虚职,比如只负责盖章)比给他高的工资薪水更能吸引他。第一节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法约尔对管理学理论研究的主要贡献有哪些?它们主要集中反映在哪一本书中?你能写出该书的主要内容框架么?答:法约尔的伟大、新颖、独特的贡献正式在于以下三点:(1)区别、分析及界定了各种管理概念和管理原则;(2)他开创了管理职能学派(后来发展成“管理程序学派”);(3)并澄清了高层管理人员中的混乱思想。法约尔的集大成之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该书与管理学的贡献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该书第一次把管理当作一种职业而从其他活动中独立出来,为企业由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2)该书第一次把管理当作专业知识,提出了建立管理的一般理论,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3)该书给出了管理可操作式的职能定义,并对各职能进行详细讨论,为对管理作出具体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39 (1)该书提出了14条管理的一般原则,为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具体的理论体系示意图见书P72。1、阐述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定义,并大致说明定义中提到的五种职能的含义?答:法约尔说:“我选如下定义: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计划:就是对于未来,指定行动计划。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就是企业以怎样的方式来运转。指挥:就是分配任务,使人员发挥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2、法约尔的管理原则概念是怎样定义的?按他的界定,管理原则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中的原则有何区别?答:法约尔把社会组织维持健康和正常的条件称为管理原则。第一,原则虽是组织维持健康与正常的某些条件,但原则代表的是一种尺度,原则是灵活的,使用原则时应当注意各种可变条件,其中特别是可能涉及到人的因素。第二,使用原则注意尺度,是很难掌握的艺术,它主要不是靠理性思维,而是靠智慧、经验和判断。因而,由智慧、经验和判断组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是一个管理人员的主要才能之一。第三,管理原则因人而异,即不同管理人员都有自己所特有的、习惯使用的管理原则。管理原则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中的原则有本质的区别。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中的原则都是靠理性思维,有严格的推理过程和科学依据的;而管理原则主要靠的是经验和判断,其中感性认识的成分比较浓厚。比如自然科学中的数学有很多公理,这时很客观的,而管理中很多主观性很强。3、你怎样理解法约尔对管理原则的观点?你若是一位管理者,请回答以下问题:你在管理中经常使用的管理原则有哪些?举例说明这些原则对你管理有效的正负面作用。答:我是很赞同法约尔对管理原则的定义和说明,法约尔不仅对管理原则给出了概括性的说明,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在实际操作中常用的14条原则。管理原则代表一种尺度,因为管理中涉及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是个可变性极强的因素,所以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运用一些非理性的原则,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要靠智慧、经验和判断。4、请阅读一两个企业经营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掌握孔茨的“分析比较管理模型”。答:略。不做要求。第一节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何谓“官僚制”组织?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此概念。答:“官僚制”组织又称“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科层制”,韦伯提出的这种组织结构是针对当时德国社会的企业大都是一些家族式企业而提出的。简而言之,就是这个企业的所有者指派一个人进行管理,但是这个人具有担任该职务所具有的能力,39 这个人拥有这个组织的最高权威地位,使用官僚组成一支队伍,实施合法的权力。1、怎样理解官僚制所具有的官僚主义形式非人格化特征?请用你所熟知的管理人员与此相比较后回答以下问题:(1)是否有人符合此要求?如若有,请观察他的管理行为与事业发展道路的关系。(2)请阅读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并思索和感悟形式主义非人格化要求与中国当代主流文化之冲撞。答:(注意:这个概念很难理解,多看几遍书对照我的答案仔细体会)在韦伯说的官僚制中所具有的官僚形式非人格化特征是指,在官僚制结构中,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异化,排除一切非理性的因素(包括道德、伦理),而管理者则被职位异化,在某个职位上你不在你本来的自我而是在行使你所在的职位赋予你的权力。(1)我觉得完全符合官僚主义形式非人格化特征的管理人员几乎没有,毕竟,人也是有感情的动物。但是基本上符合的还是有的,比如(2)中国当代主流文化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而形式主义非人格化可以说是韦伯所说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物,现在将二者进行比较:形式主义非人格化强调人的无情无爱,毛泽东思想强调人在工作中要充满激情;形式主义非人格化强调用体制制度约束人,毛泽东思想强调用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内外兼修;形式主义非人格化追求效率,毛泽东思想强调和谐。2、从官僚制概念中阐述韦伯理性五要素的含义。答:韦伯理性——官僚制五要素:(1)分工:建立一个组织结构,首先要明确分工,到底设置哪几个部门,这几个部门是干什么的,下面设置几个科室等等这些问题;(2)组织的等级结构:分工完成之后就建立了一个至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上下级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这就是组织的等级结构;(3)常规化趋向:按照建立的组织结构,组织进行运转,进而形成规章制度和办事习惯,如果不出现大的变革就使组织运行趋于常规化;(4)官员形式主义非人格化:组织赋予职位权力和责任,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的并不时真正的自己而是在履行这个岗位赋予你的权力和责任,在工作中不能有个人感情;(5)组织力争实现的高效运作目标:组织中的各个岗位和各个岗位上的人按照组织设计之初进行工作,就可以实现组织的运作目标。第一章管理思想文化激荡第一节管理程序学派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背诵并熟记孔茨、韦里克在《管理学(第10版)》中所提出的管理定义。答:孔茨、韦里克在《管理学(第10版)》中所提出的管理定义:“管理就是涉及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需要展开为:(1)作为管理人员,需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3)管理适用于各组织的管理人员;(4)所有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创造盈余;(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意指效益与效率。39 1、怎样理解管理程序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答:管理程序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1)用管理职能组织管理知识。该学派主张按管理职能组成一个具有延续性和可扩展性的理论框架,以便把各种管理知识安放到此框架内。(2)使用管理职能组织管理工作。该学派认为,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不同部门和不同职位上的管理人员的各种管理工作,均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管理职能程序来组成。(3)只要对实施各项职能的经验进行科学分析,就可推断出各种管理原则。(4)每个管理人员只要遵循和执行各项职能,就可形成一套各自实施这些职能的“运用法则”。2、或从个人经历、或从他人工作中寻找一个解决管理问题的实例,分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管理职能的具体使用。答:略。不做要求。3、你是否认为在现实的管理中,所有管理问题都能借助相互关联的若干管理程序而获得解决?请对照“透视3-2”思考。答:略。不做要求。第一节管理科学学派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何谓管理科学学派?请用简洁的语言对该学派作出描述。答:管理科学学派又称为计量学派、数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努力的把科学工具应用于管理之中来帮助解决重要的管理问题——把有限的资源最优地分配、运用来实现既定的目标。2、请阅读一本关于生产与作业管理的书籍,从中找出数道有关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决策问题(不必求解)。答:任何一个运筹学问题都是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决策问题,大家可以自己从书上找。具体问题省略。3、在伯法的书中,广义生产与广义生产管理概念是怎样定义的?贯穿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伯法称“生产就是创造货物和服务的过程”,而且认为“在工厂、事务所、医院和超级市场中都可以发生生产过程”。“生产管理”就是做出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决定,以便按照规格、数量、进度和最小的成本产出货物和服务等。这就是伯法所称的广义生产和广义生产管理。贯穿该书的主要观点:有效率的生产系统,在现代社会和我们的生活方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伯法借助系统概念提出了有效率生产系统的设计和运转的重要理论观点:一个生产系统的单位产品的资源投入若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个系统就算是高效率的,在追求资源投入的最低过程中,必须强调各种可资利用资源投入的最好平衡(或最佳搭配)。4、39 简述管理科学学派中所使用的理性决策模式和经济理性决策模式的含义。经济理性决策模式又怎样的人性假设?答:所谓理性决策模式,就是假定人类的行动应当合乎理性,或者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当理性决策模式中使用经济理性准则作理性评判依据时,我们就得到生产与作业管理中最常用的经济理性决策模式。经济理性决策模式的人性假设是:管理科学学派中的经济人假设。1、阅读“透视3-3”后回答:在西方的管理科学学派中,经济理性的含义是什么?答:经济理性就是指经济行动合理性,所谓经济行动合理性,包括了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双重含义。形式合理性,简而言之,就是说经济组织的所有行动都能用货币的数量来表示,而经济组织关注的是利润,所以任何导向获取利润目标的、可核算及可度量的行动都将被看作形式合理的。实质合理性,简而言之,从经济行动上来讲,产品必要要分配销售和向特定范围的人提供财富,而又要让这种行动合理,这就要处于某种特定的价值公设之中。说的更明白一点,资本家赚了巨额的利润,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来抢他的钱,而是对他的认可,自己也梦想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财富,得到认可,这就是文化价值体系,大家一般都从心底默认了,于是从实质上来讲就合理了。第一节决策论学派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西蒙的决策理论对管理学的最主要贡献是什么?他提出的决策理论是从怎样的基本观点出发的?答:西蒙的决策理论对管理学的最主要的贡献是关于决策的基本准则和有关决策过程的理论。具体地说,就是:第一,“有限理性”和“令人满意准则”两个决策理论基本命题的建立,对理性决策提出了挑战。第二,打破传统理论囿于研究决策成果合理性的做法,从对决策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出发,建立系统的决策过程理论。他提出的决策理论是从“有限理性”和“令人满意原则”两个基本观点出发的。2、西蒙的决策理论讲决策分为哪四个阶段?怎样理解“管理就是决策”?并以实例做出说明。答:西蒙把决策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探查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即“情报活动”。第二阶段: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即“设计活动”。第三阶段: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条特别的行动方案,即“抉择活动”第四阶段: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对抉择选出的方案进行检验、修正和评价,即“审查活动”。39 “管理就是决策“的真正涵义就是: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决策贯穿于管理的整个过程。如企业制定计划是决策,组织结构的设计是决策,组织中的干部配备是决策,实施管理控制的时候采取措施来纠正偏差也是决策。1、阐述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命题。为什么说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比较满意决策准则”是什么?答: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命题是“无限理性”和“最优化准则”。假设决策者是“无限理性”的,那么就有三个前提:(1)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知”;(2)决策者要具有无限的估算能力;(3)决策者的脑中对各种可能的后果有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由于决策者在认识能力上和时间、经费、情报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具备这些前提,所以人的理性不是完美无缺的“无限理性”,而是一种“有限(度的)理性”。“比较满意决策准则”是指由于决策者是“有限理性”,所以在决策时难以实现最优,常常只能做到“比较满意的”或者“令人满意的”决策。2、举例比较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决策技术之间的差异。答:略。不做要求。3、你是否同意决策过程中,将超理性过程与理性分析进行综合?理由何在?并结合你对科学研究与人文艺术的理解作出进一步的讨论。答:我同意在决策过程中,将超理性过程与理性分析进行综合。管理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一种结合,而决策就更复杂了,影响决策的因素有很多,经济组织内部的,外部的;决策者自身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这些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说决策有一个一致的方法技术,那我们的企业界全部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说明决策者的决策并不单单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决策者的决策就是现在决定做什么事情,而在未来的市场中产生预期的利润目标,而未来的市场是不可预见的,只能分析大致的走向和趋势,但谁也不敢100%说未来就是如此。所以,现代成功的决策者要在管理和决策中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对市场超乎常人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一节行为科学学派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何谓行为科学?广义与狭义行为科学的差异在哪里?答: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把行为科学解释为包括研究人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的多种学科,是一个学科群而不只是一门学科,所以在英文中是复数形式。狭义的行为科学看作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不是一个学科群,所以在英文中大都用单数形式。二者的差异:狭义行为科学研究的是人,是一个学科;广义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人还包括动物,是一个学科群。2、阐述早期行为科学所代表的新管理哲学思想。早期行为科学奠基者有哪些?答:早期行为科学所代表的新管理哲学思想被称为“人际关系思想”39 。人际关系的思想产生与让社会更具人情味又不致于干扰市场力量运作的美国式愿望。人际关系是要保证每个人都知道:企业外部的最大限度的竞争是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而企业内部的任何几个内政和争斗因素都是社会和经济所不需要的。早期行为科学的先驱奠基者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之父”的雨果·芒斯特伯格;莉莲·吉尔布雷斯;沃尔特·迪尔·斯科。另一方面是社会学:德国的韦伯;法国的埃米尔·迪尔凯姆;意大利人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何谓“社会人”?它与“经济人”有什么不同?答:社会人是指,对社会和个人来讲,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人们在无组织的人群中相互竞争;所有的个人主要是为保护自己在集团中的利益而不是为自我利益而行动的。它与“经济人”的不同点:“经济人”只是注重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但是却没有关注人是存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的;而“社会人”主要注重和他人的合作。2、什么是非正式组织?它对正式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存在着怎样的正面和负面作用?请结合实例(可以是日常生活)说明之。答:梅奥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们在企业内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而形成非正式的集团或团体,在这种团体中,形成了共同的感情,进而构成了一个体系,即非正式组织。正面作用:它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的疏忽所造成的损失。负面作用:它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外的管理人员的干涉所形成的损失。举例说明:在高中的一个班级上,存在着一个正式组织,以班长为首的班委会,但是也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几个哥们组成的小帮派。小帮派的小老大传达指令比班长更有效,当这个小老大和班长命令一致时对整个班级的发展是有利的;反之,则不然。(这个例子可能有点偏激,但是为了大家好懂,请自己再举个例子。)3、请阅读西方作者所写的管理思想史著作,较详细的考察组织社会学家巴纳德对早期行为科学的贡献,并从中感悟借不同学科综合开创新学科的“道道”。答:西方管理思想史著作博大精神,有的还晦涩难懂,但都做出了创造性的工作,才带来了管理学今天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理论依据。巴纳德是一位自学成才、从未在学术界担任国职务的美国组织社会学家,让我们感觉管理真是个大殿堂,时刻为那些勤于思考、努力进取的人敞开着。21世纪以来,出现了很多边缘学科,也就是某个领域的研究人员把这个领域和其他领域结合,开创了一些新的学科,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也成就了很多多产的科学研究工作者。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我们在学习中,不能眼光太狭窄,局限在自己某个领域内,要注意对自己能力多方面的培养,不仅要学习扎实的技术,还要涉猎人文、艺术、音乐、语言、哲学、历史等各个学科,这样才跟我们的社会一样丰富。这些学科并不是硬生生地相互分割的,而是一个有机体,相互联系,往往会有新的产物出现。第一节经验学派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在精读德鲁克《管理实践》一书的基础上,开展下述研究:(1)德鲁克怎样界定管理?(2)何谓管理企业?何谓管理管理人员?何谓管理工人和工作?39 (1)按从描述走向操作的顺序,逐层展开管理三职能的讨论。(2)补充完成“图3-9”。答:(1)德鲁克这样界定管理:这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的机制,它管理着企业,管理管理人员,管理工人和工作。如果略去其中一项,我们就不会再有管理,也不会有企业和工业社会。(2)所谓管理企业是指管理一家企业意味着通过目标进行管理,管理人员不只是经济的产物,也是一个创造者,他只有能真正控制经济环境,并且采取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来改变这些环境,才算是实施了管理。所谓管理管理人员,是指管理人员是企业的基本资源,并且是企业最稀有的资源,强调管理机构中人的重要性是企业的客观需要,否认或者轻视这种重要性是再葬送企业。所谓管理工人和工作,是指人力资源是最未有效利用的资源,同时也是最有希望提高经济效益的资源,因此企业能否运作,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促使人们尽职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3)根据德鲁克的描述,管理三职能分别是指管理企业,管理管理人员,管理工人和工作。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管理企业,按照从描述走向操作的顺序,具体见课本P136的图表。其他两项书上没有说,在此略掉。(4)略。具体答案见另外补充答案!1、怎样理解德鲁克所提出的组成企业经济任务的三个方面?答:德鲁克认为,经济任务由三个不同方面组成:(1)必须把目前的企业经营的卓有成效;(2)让企业的潜力得到确认并得到实现;(3)必须把企业塑造成一个完全不同于今天的企业以适应于未来。一个企业的经济任务,就是这个工商企业的首要职能,即经济绩效和经济成果。第一个方面,是这个工商企业生存下来的必要保证,第一步应该是保证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把目前的事情做;第二个方面,在第一步生存无忧的前提下求发展,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外部的资源,挖掘企业的潜力并实现,使企业称为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第三个方面,就是要思考自身如何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的未来,要想的更远,可以为适应未来的变化着手做一些工作了,比如可以把注意精力集中在做品牌而不是做渠道。2、何谓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周围是否能找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若是管理人员,请对照德鲁克的要求,反省自己的管理。答:德鲁克称那些对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和决策责任的只是工作者(可以是精力和专业人员)称之为“管理者”,而他们工作非常有效率就称他们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的周围很难找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如果我是一个管理人员,我一定深深反省自己的管理,按照德鲁克的要求实在是太棒了。3、经验学派主张从工商管理实践总结出管理的一般理论,事实上这是一种知识生产,《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可称作此方面之经典。请借图3-10、3-11、3-12所示,感悟德鲁克管理学的核心理论框架,并对此框架组织管理知识体系的长与短作出你的评价(不要求一定阅读此书)。答:39 就原宥于我的个人观点,我觉得对德鲁克管理学的核心理论框架很是佩服,但是对此框架组织管理知识体系部分觉得过短,没有体现组织管理在整个管理学中的重要性,不过这个也是经验学派自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经验学派以从大企业管理实践总结出一般管理原理与向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当代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而德鲁克更是这个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主要是帮助国际大企业高层解决一些危机和怎样把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扼杀在摇篮中,所以很大一部分就是在企业现有组织结构之下进行研究的,很少去反思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性。“很少”不代表“没有”,只是不够多。就我现在的知识来看,我觉得一个经济实体的组织管理应该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且应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区域适时改变,当然这个是相当困难的,对于一般的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1、阐述德鲁克有关“知识管理”的观点。答:(1)德鲁克指出:知识生产力将日益称为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家公司的竞争实力的决定性因素。(2)知识管理就是提供知识以找出应用现有知识创造效益的最佳方法。(3)21世纪最可贵的资源将是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4)知识管理,就是要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要求整个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本身的结构作出重大贡献。(5)德鲁克提出了决定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六个要素。(具体见课本P145)(6)德鲁克还提出了使知识富有生产力的几条管理规则。(共4条,具体见课本P145)(7)德鲁克认为促使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主要力量源于更聪明的工作,把知识运用与工作,而泰罗的科学管理则只是把知识应用于研究、分析和监督工作的代表。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制造业,“更聪明的工作”只是提供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在知识性工作中,它却是提高生产力的唯一要素。第一章管理知识爆炸第一节公司文化研究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何谓组织文化?狭义企业文化分成哪两个层面,两个层面的文化体现又有怎样的特点?请查阅文献(或亲自调查)后举出广义组织文化和狭义企业文化之例。答:组织文化(也就是广义企业文化)代表着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信仰、期待、思想、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复合型式。具体而言,组织文化包括以下内容:(1)人们相互影响的常规性,就像组织的仪式和典礼,以及人们共同使用的语言;(2)组织内工作的集体共同遵守的规范和标准,比如“按劳付酬、多劳多得”;(3)组织具有的主要价值观念,如“产品质量”或“价格导向”(4)指导组织对待员工和顾客的政策哲学;(5)组织中长期遵守的策略规则,或新成员必须学习以成为组织所接纳的成员的规则;(6)通过有形的设计而在组织中传播的情绪和氛围,以及组织成员同顾客或其它外部人员相互影响方式(狭义)企业文化可被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1)在较深而不易觉察的层面,文化代表着基本价值观念,它们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改革难度极大、代表企业最稳定的核心部分;(2)在较浅而较易觉察的层面,文化体现了企业的行为方式或经营风格,改革起来虽很难,但与基本价值观念相比稍为容易些。39 文化体现上的特点:前者较深层次,是长期形成了企业的标志和生存命脉,也是员工在企业获得价值体现的一种形式;后者较浅层次,短期形成正在成熟阶段,尚未定型,正在进行文化激荡。1、阅读“透视4-2”有关组织文化的分类,通过理性思考感悟体验来说明这四种组织文化的名称与其特征之间的关系。答:(1)棒球队文化:棒球运动是美国三大运动项目之一,冒险刺激是这种运动的主要特点,顾名思义,这也是这类组织文化的特征,这种组织吸引企业家、创新者和冒险家,并为生产的产品向雇员支付报酬。(2)俱乐部文化:俱乐部是个等级结构森严的组织,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年龄和经验很重要,这种组织文化也是如此,迅速升迁并不常见,在工作中逐步地、稳步地上升到公司领导层。(3)学术文化:学术组织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专家组成的,在技术方面他们都能够独当一面;这种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强调的是把雇员训练成有特定作用的专家,强调连续服务、重视职能性技术知识和制度方面的学问。(4)堡垒文化:堡垒有个很大的特点,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稳定可靠,但是堡垒缩小的时候有些人又不得不出局;这种组织文化也是如此,名称与特征之间有直接的联系。2、阐述Z理论的主要内容。请按表4-1的内容,将中国国有企业与日本、美国工商企业作出比较。答:Z理论的主要内容:(1)考虑日本模式;(2)考虑一些独具一格的美国公司;(3)承认管理方式和组织习惯那是或多或少只不过是社会这个较大组织的一个方面,设法理解如何把社会结构和企业管理协调起来是最终目的。中国国有企业与日本、美国工商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差异比较:(如下表)中国国有企业日本机构(J型)美国机构(A型)终身雇用制(可能下岗)终身雇用制短期雇用制缓慢的评价与升级缓慢的评价与升级迅速的评价与升级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含蓄与明确控制相结合含蓄的控制明确的控制个人(领导)的决策过程集体的决策过程个人的决策过程集体负责集体负责个人负责整体关系整体关系局部关系3、组织“7S架构”的含义是什么?寻找机会开展企业调查,以得到至少一个企业的“7S架构”的具体内容。答:组织的“7S架构”是用作架构企业组织的“7种要素”,它们是:策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作风(style)、人员(staff)、技巧(skills)、共有价值观(sharedvalues)。前三项称作“硬性要素”,后四项称作“软性要素”。策略:公司的行动计划或措施,据此分配公司的稀少资源,最终以达成期望目标。结构:公司的组织方式——组织图的内容:部门设置、直线人员与职能人员之搭配、集权与分权等。制度:公司种规定的报告与例行程序,如电脑报表、会议方式等。39 作风:公司主要管理人员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和行为模式,也包括组织的传统作风。人员:公司内部重要人事分类的详细内容和人员之组成情况。技巧:公司和主要人员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的卓越能力以及做得特别好的事情。共有价值观:公司及其成员所努力实现的最重要目标是公司灌输给其成员的重要思想或指导观念。1、为什么说卓越公司成功经验的每一条都与通常管理原则大相径庭?答:因为卓越公司成功经验的八项经验反映出了在当代美国管理界的一种“非理性化”潮流。作者在“理性的偏失”部分清楚的写道“美国的管理界,长久以来被理性的模式和数量分析所席卷,因为理性意味着明智讲理、讲逻辑,正确表达问题并产生结论,但是理性用到商业界就有很多缺失。”理性指“正确的答案”,这里没有把人性考虑进取,理性主义的最大弱点就是把人认为是理性的动物,其实,人性有太多矛盾;同时,狭隘的理性分析会导致我们对管理看法的偏失。长久以来,美国大多数公司都是用数据和利润指数来量化企业行为得失,这是通常的管理原则;然而工商业是人的行为,人不是由数据构成的,人也不是机器,人性有很多矛盾,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个复杂的有机体,所以说卓越公司成功经验的每一条都与通常管理原则大相径庭。2、阐述强力型企业文化、策略型企业文化和灵活型企业文化的特点,举例比较三种企业文化的长短。答:根据科特和赫斯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的观点,它们归纳出三种企业文化:(1)强力型文化:具有这种企业文化的公司,几乎每个精力都具有基本一致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方法;公司的一些主要新成员也会很快接受这些观念、方法、规则和规法,如若他们背弃这些企业文化要素的话,他们会受到上级与下属的纠正。因此,强力型企业文化不会因精力的更换而随之改变。(代表:IBM公司)研究表明,强力型企业文化因联系着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三个基本点――(1)目标一致;(2)员工的积极性和提供有活力的组织机构;(3)管理机制,从而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2)策略型文化:是指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因为不存在抽象的、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应所有企业“克敌制胜”的企业文化,因此,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适应性越强,企业经营业绩就越优;企业文化适应性越弱,企业经营业绩越劣。(代表:作为精美服装发源地的荣华服装集团)(3)灵活型文化: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变化,并在这一适应过程中领先于其它企业文化,才会在较长时间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代表:数字设备公司)三种文化的长短比较:强力型企业文化优点是共有价值观念与企业规范对企业员工行为有很大整肃、协调、激励、控制作用,缺点是不够灵活,反映市场的速度比较慢,要提前预测市场作出变化;策略型企业文化优点是对企业经营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导向作用,缺点是对企业从上至下共有价值观不如强力型企业文化;灵活性企业文化的优点是可能产生推动企业变革的力量,开拓新的业务和市场,缺点跟策略型企业文化一样。39 1、企业病态文化有何特征?答:企业病态文化特征:(1)公司中力量雄厚但狂妄的企业文化产生。(2)公司经历人员忽视顾客和股东要素,经营保守,裙带关系严重。(3)公司经理人员无视企业领导才能,无视公司各级员工中有这种才能的人员的作用。他们表现的过于集权、过于官僚,窒息了公司内部可能产生的创造思想。2、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文化有何特征?答: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文化特征:(1)企业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人员具有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①懂得满足顾客、公司员工、股东需求的重要意义;②了解促进改革所需的理工难道才能和艺术的重要意义。(2)行为方式和实践:高层管理者和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是一能够市场经营环境的经营方式上取得一致认识:在企业构成要素需求变更时,发挥领导才能去改革经营行为方式。第一节战略管理(1)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阐述本书所介绍的波特战略管理中的有关内容。答:(1)竞争作用力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根据波特的看法,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取决于两个条件:①由产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所决定的产业吸引力;②决定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为了认识产业和竞争者,波特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作描述据诶的那个产业吸引力的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以及这些作用力与战略之间的相互影响。(图见课本P161)(2)竞争战略企业定位决定它的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及时在很严峻的情况下,合适的定位仍可以给企业带来不低的投资收益率。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景框相结合,就可引导出产业中创造高于平均经营业绩水平的三个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歧立异、目标集聚。(3)价值链企业的价值链就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经营活动的组合。从竞争角度看,价值是指买放购买产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价值用总收入来衡量,若企业所得价值超过创造产品花费的各项成本,企业就盈利。2、斯迪克兰德所提出的管理过程分为哪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需解决哪三项任务?实施第二阶段的八大管理要素又是什么?(请读者从西方战略管理经典著作中寻找战略管理之案例,并对照回答问题)。答:根据斯迪克兰德的观点,战略管理过程可以分解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需要解决的三项任务:①提出公司战略展望和制定公司业务使命;②目标体系的建立;③制定战略。实施第二阶段的八大管理要素是:①建立一个具有成功实施战略所需的能力、实力和资源力量的组织;②对具有战略关键性的活动分配大量的资源;③制定支持战略的政策;④开展最佳实践活动并促进不断改善;⑤安装信息、通讯运作系统,以使公司的人员可以更好地、娴熟地担当他们的战略角色;⑥将激励和刺激制度与达到关键的战略目标相连;⑦39 使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与战略领导;⑧实行促进战略实施工作进行的战略领导。1、行业及竞争分析方法用作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时,要解决的七个问题是什么?由此思索与感悟出行业及竞争分析方法之要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答:行业及竞争分析方法用作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时,要解决的七个问题是:问题1:行业最主要的经济特征是什么?问题2:竞争是什么?各个竞争者的力量有多大?问题3:行业中的变革驱动因素有哪些?它们会造成什么影响?问题4:市场地位最强与最偌的公司分别是什么?问题5:行业中竞争厂商最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是什么?问题6:竞争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问题7:行业是否有吸引力?获取平均水平智商的盈利前景如何?我自己感悟出的行业及竞争分析方法的要领:(仅供参考)2、公司资源与竞争能力评估用作内部形势分析时需解决哪五个问题?使用SWOT方法时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通过思索与感悟,掌握公司资源与竞争力能力评估的要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之。答:公司资源与竞争能力评估用作内部形势分析时需解决的五个问题:问题1:公司目前的战略运行效果怎样?问题2:公司的资源强势与弱势是什么?问题3:公司的价格和成本是否具有竞争性?问题4:公司的将整地位有多强大?问题5:公司面临的战略问题是什么?使用SWOT方法时所要考虑的因素有:①潜在资源强势和竞争能力②潜在资源弱势和竞争缺陷③公司所面临的潜在机会④危及公司利益外部威胁3、至少粗读一本西方战略管理经典著作,并写出3000字左右的读书心得体会。答:略。不做要求。第一节战略管理(2)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简述波特所提出的竞争战略、战略定位的含义。答:简言之,波特的竞争战略、战略定位就是通过强调其独特性、持续性和适应性,以保证公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根据上一节有关战略过程的讨论和这里有关波特的竞争战略、战略定位的讨论,对战略管理定位学派理论作出简述。答:39 战略管理定位学派不仅仅重视战略本身,还重视战略过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战略内容上,强调实际调查,所有的数据要来源市场而且要真实可靠。战略是指市场中的定位,所以称之为定位学派,战略形成过程就是对建立在有分析的基础沙国内的各种战略的一种选择,分析方法在战略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向正式控制、选择的管理人提供计算结果以供选择。1、何谓竞争未来?领先未来应具备哪些条件?怎样理解普垃哈尔德、哈默的新战略观?答:竞争未来就是不断创造与把握不断出现的商机的竞争,亦即重划新的竞争空间的竞争。领先未来应具备下列四条:(1)懂得竞争未来有何不同;(2)获得洞察明日商机的方法;(3)能够激励公司全体员工通往未来漫长而艰苦的征途;(4)具有不冒不必要的风险便超越竞争对手,领先达到未来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普垃哈尔德、哈默的新战略观:它们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很多小企业战胜大企业的基础之上的,它们认为当今的企业要思考的问题是寻求领先之道而不是追赶之计。改变企业的价值观念,树立全新的理念才是关键,彻底改造自己的企业,企业要从根本上改造现存的竞争空间,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保持优势或者赶超竞争对手。我们的大企业不一定要一味的裁员,减少自己的成本,而应该是增加自己的利润,去拿回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利润。2、怎样理解竞争力管理遵循自然轨道与积极管理之间可能出现的两难问题?请举例说明。答:略。不做要求。第一节流程再造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当今世界三种力量――顾客、竞争和变化(即“3C”)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首先,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的顾客面临极大丰富的消费品市场,再也不是“二战”之后商品极端匮乏的时期了。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其次,竞争日益加剧,随着贸易壁垒的逐步撤销,没有一家公司在本国地盘能够得到保护而免遭来自国外的竞争。最后,在未来的世界中,唯一可以语言不会过时的,就是已经出现的迅速而又无情的变化。2、解释“改革”(或“再造”)、“流程”的含义(举例说明)。简述流程再造的基本思想。一个公司的流程再造可能引发公司的哪些变化?答:所谓“改革”的正式定义是“为实现工作绩效的显著提高,彻底反思和重新设计企业的流程”。所谓“流程”,是指“一组结合在一起、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相关工作”。流程再造的基本思想:公司已经不再需要,而应该是根据流程来组织业务的开展,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和服务,企业改革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既定部门内的、狭义的操作和工作上,应打破部门界限,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业务流程上来。39 公司改革其业务流程时会发生的几种变化:工作单位发生变化——从职能部门变为流程执行小组;工作变换——从简单的任务转变为多方面的工作;人的作用发生变化——从受控制转变为授权;职业准备发生变化——从职业培训变为学校培训;衡量业绩和报酬的重点发生变化——从按照活动来衡量转变为按照成果来衡量;晋升的便准发生变化——从看工作成绩转变为看工作能力;价值观发生变化——从维护型转变为开拓型;管理人员发生变化——从监工转变为教练;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等级制度转变为减少层次;主管人员发生变化——从记分员转变为领导人。1、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打破现有公司哪些成规?答: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打破现有公司以下成规:①信息在一个时刻只能在一个地方出现②只有专家能做复杂工作③企业必须在集权和分权之间作出选择④由经理做出一切决定⑤基层单位工作人员需要有能接受、储存、检索和传递信息的办公室⑥同一位潜在客户的最佳接触方式是个人之间的接触⑦你必须找出事务的发生地点⑧定期修改计划具体旧规则和新规则的比较见课本P183。2、怎样理解改革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要失败”?改革应避免哪十大失误?答:“不要失败”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了解自己的行为并且避免最常见的改革错误,就有足够的理由期待成功”。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改革流程的过程中,要想成功只要避免错误就可以了,要做正确的事情就要避免其反面事情的发生,就是这个道理。改革应避免的十大失误:①高喊改革却不改革;②不集中力量于流程;③花大量时间分析现状;④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就上阵;⑤重新设计时缩手缩脚;⑥从概念性设计直接进入实施;⑦改革步子拖泥带水;⑧让某些方面游离于改革之外;⑨采用常规的实施方式;⑩忽略相关人员的思想感情。3、抵制改革的原则有哪些?答:克服抵制改革的原则有:抵制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认真对待;抵制并不常常显露其真面目:抓住要害;抵制有许多动因:理解它们;应付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而非他们的争议:直接面对;没有现成可循的办法对付抵制:设法做到。(备注:这个题目错了,应该为“克服抵制改革的原则有哪些?”)39 第一节学习型组织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根据本书对圣吉《第五项修炼》的介绍,用300字左右写一则内容介绍。答:圣吉《第五项修炼》主要的核心是学习型组织,提出系统思考的方法。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是以“系统动力学”为核心的,系统动力学源于控制论,主要是探讨个人及组织生命,原来整体被分割进行片段思考,现在需要进行系统思考。为使学习型组织演变为一种创新,必须发展五项技能,他将之称为五项修炼: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建立共通愿景;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平时我们所说的学习是吸收知识或者是获取信息,圣吉说只有在真正的学习下,也就是不仅是为适应与生存而学习,而且与开拓创新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让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重新塑造自我,做到从未做到的事情,挖掘自身的潜能,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在书的最后,圣吉指出了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时候容易存在的“学习智障”,并给出了深刻的分析。2、何谓学习型组织?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学习”一词?本书最后所介绍的五种有关学习型组织的错误理解的概念,其“错误”在何处?答: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一个能不断创新和进步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人们能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出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望,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在这里“学习”一词,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吸收知识或获取信息。真正的学习,是指不仅为了适应与生存而学习,而且与开拓创新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真正的意义”——重塑自我,做到重未做到的事情,领略到生命的生命力。四种认为错误理解的“学习型组织”概念:(1)会思考的组织就是学习型组织。错误之处:缺乏更积极的行动,它们总是静静等待问题发生,然后解决。(2)每个人学习的加总即是组织学习。错误之处:系统大于个体加总之和,组织学习不仅仅建立在成员学习的动机及热情上,更重要的是成员间的传播及分享。(3)多引进心的管理技能即可强化组织学习。错误之处:学习型组织能将新的管理技能,通过员工价值的选择、企业内化的过程,变成大家都接受、甚至实践的准则,并不在于管理技能的多少。(4)只要学会“组织学习”这项技能,就能构建学习型组织。错误之处:组织学习绝不是一项工具或技能,它是一种概念,是一个现存于企业中待开发的系统。3、理解并阐述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的主要内容:动态系统微妙的运作法则;系统思考的核心思想;存在于系统中的基本结构形态;系统基模;寻找解决问题的杠杆点。答:动态系统微妙的运作法则:企业和人类其他组织都是动态系统,他的运作法则十分微妙。具体包括以下这些:①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决方案。②愈用力推,系统的反弹力愈大。③渐遭之前先渐好。④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⑤对策可能比问题更遭。⑥欲速则不达。⑦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⑧寻找小而有效的高杠杆解。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⑩不可分割的整体性。11.没有绝对的内外。系统思考的核心思想:看到整体。39 存在于系统中的基本结构形态:(1)增强的回馈;(2)调节的回馈;(3)实践滞迟。系统基模:各种动态系统运作时重复出现的结构形态,成为系统基模。寻找解决问题的杠杆点:寻找可以引起结构重要而持久改善的点。1、叙述其他四项修炼的基本含义。讨论怎样使用第五项修炼就可以将它们整合而为造就“学习型组织”作出贡献。答: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真正意义在于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创造,要求人们能够不断实现它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它们对生命的态度表现为对自身追求的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人们心中,对于周围时节如何运作的看法和行为。在管理的许多决策模式中,决定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也常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不是一个抽象的、不着边际的想法,它是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要在组织中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而让组织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共同愿景为组织学习提供焦点和能量。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在组织内部,团体学习有三个问题需要顾及。首先,当深思复杂的议题时,团体必须学会如何萃取高于个体智力的团体智力;其次,需要既具创造性又协调一致的行动;最后,不可忽视团体成员在其他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按照圣吉的说法,五项修炼就像一座三层楼五角尖塔,其中每一项都可由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看:演练、原理和精髓。五项修炼层层递进,上一项修炼以下一项修炼为基础,在五项修炼的过程中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他要不同于一般的领导,是设计师的角色。第一章古代血缘宗法组织及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第一节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何谓早期国家?在两种早期国家的发生模式中,部落联盟与酋邦社会各有怎样的权力结构特征?答:早期国家具有如下特征:(1)从原始社会直接演化而来,或可以被看作是这一演化发生后的最初阶段;(2)中央集权的最高权力中心;(3)行政和政治管理机构;(4)社会分层或阶级分化;(5)领土观念;(6)国家意识形态。部落联盟有如下的结构特征:(1)部落联盟是部落间的一种“自然”结合,各部落保持各自的独立,相互间地位平等。39 (2)部落联盟没有最高首脑。(3)部落联盟会议议事原则是全体一致通过。(4)部落联盟实行分权制。酋邦社会权力结构特征:(1)酋邦社会中,酋长拥有真正的权力。(2)酋长拥有听从其旨意的各种官员,组成一个较正式的政治机构。(3)酋长及其所属的官员都拥有特权。(4)酋长的地位日渐成为“永久性”。1、阅读《尚书》、《史记》等有关内容,进一步阐述传说中中国古代尧舜禹时期的酋邦社会性质。答:根据古代文献《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中国古代尧舜禹时期的酋邦社会具有以下三点性质:(1)尧舜禹都是他们所在部落联合体的最高首领。(2)尧舜禹部落联合体官员的任命都由他们的最高首领决定。(3)尧舜禹部落联合体只有联合体最高首领一个权力点。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尧舜禹时期酋邦社会已经具有一套初步形式化的官僚体系,酋邦的存在与发展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建立准备了必要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2、请从“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这种重要国家意识形态的提出,来理解和感悟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萌芽。答:“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的意思是说把少康复国看作恢复禹的业绩,少康复国看作做了一件像大禹做的一件大事,祭祀夏王朝跟祭祀天是一样的,禹是夏王朝的奠基人。这几句话中提出了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其中很大的一个智慧借用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大禹”,一个是“天”,这时我们祖先一种大智慧的表现。说现在的夏王朝就是大禹事业的一种延续,如果附近部落或部落有人不服从,就是对大禹的不尊敬,而大禹是天子这样就有违天命,这样就确立管理主体-夏王朝的合理性;然后再把祭祀夏和祭祀天相统一起来,表明夏王室的权力来自天意,拥有自高无上的权力,这样就完成了宗教神秘同国家权力、王室合法地位联系到了一起。综上所述,这种国家意识形态的提出就完成了国家管理主体的确立以及主体地位的合法、合理性,也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萌芽。第一节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组织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中华文明走向文明有着怎样的独特途径?其对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答:西方是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了家族;中国进入文明是由家族到国家,家族没有消亡而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的道路。在西方是在提高个人生产力的基础上,用家庭的个体生产代替原始性的集体协作生产,出现家庭私有制和个人私有经济,导致阶级分化而形成国家;然而在中国,并没有重大的技术上的发明,加速财富集中的动力是部落间的兼并战争,战胜的部落上升为统治者而集中财富,经济分层与阶级分化也就同时形成。这就是中华文明走向文明的独特途径。39 这样对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的主要影响:与西方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家族完全不同,家族制度在中国早期文明时期有着不同的命运,在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家与国不仅没有完全的对立,相反却是家国不分,和谐融洽,家国同构。1、何谓“宗族“?何谓“宗法”?答:所谓宗族,就是有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它的要素:(1)男性血缘系统的人员关系;(2)家庭为单位;(3)聚族而居或有相对稳定的居住区;(4)有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和领导人进行管理。所谓宗法,就是宗族内部所存在的亲属贵贱等级关系和相应的行为准则。2、阐述“宗君合一的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国家成立时就已经成为社会组织的根本原则,西周时期已发展的很成熟”的含义。答:所谓“宗君合一”,意指“宗统”与“君统”的合二为一,其中“宗统”乃“亲之统”,是以宗主为核心的血缘系统;“君统”乃“尊之统”,是以君主为首的政治统系。“宗君和一”,即宗统与君统的合二为一,以宗族内部的等级序列区组织国家。从夏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真正进入人类文明时期,结束了尧舜禹的“分封制”,而改行“家天下”,到了周时宗法形态存在两种典型结构:宗法国家与不同层次的宗法家族。就整个国家而言,“宗君合一”包括宗主与君主、宗统与君统的合二为一,首先是宗主与君主的合二为一,这不单单是私有财产的继承,更是权力的继承。说白话点,在夏商周时代(从夏起步,周成熟)国家君主有两个身份,在朝堂之上,他是君,下面的都是臣子和子民(那个时候下面的臣子最开始大部分跟君主有亲戚关系),下面的人要服从他的统治,这就叫君之统;下了朝堂之后,君主又有了一个身份,在宗族中是宗主,在家庭(宗族)中又是一家之主,在日常生活中宗族内部的人还是要听这个宗主的,同时宗族内部的人很多又是朝堂大臣,他们也同时具备了两个身份,但都是被统治的对象,而且在两种环境下都是是要服从,相当为国家的统治制度上了两个紧箍咒,设下了“法”和“情”两个统治权,最重要的是宗族内部的血缘亲疏和辈份序列的下降是与政治地位的递降完全一致的,这样就完成了书上所说“宗主”与“君主”的合二为一和“宗统”与“君统”的合二为一,家国同构。(现在想想,真是可怕,我们的祖先是多么聪慧啊!)3、中国早期国家社会具有怎样的社会结构?为什么说血缘宗法组织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的主要社会组织形态?答:中国早期国家社会就是一个宗法社会,不同等级、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血缘宗法组织构成了早期国家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大志可以分为王族家族形态、异姓贵族家族形态和庶民家族形态几种形式。宗法国家是由血缘关系来表达政治关系,用政治关系复写血缘关系的家、国复合体。宗君和一的宗法制度下,在归属天子的全天下所组成的宗法国家里,还存在着有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所造就的诸侯国、卿大夫领地和各种其他贵族领地和庶民家族,他们同样是一种血缘宗法组织。尽管土王族、异姓贵族以及庶民家族内较少有政治意味,甚至全无政治意味,但是和王族一样,各层次的家族成员都奉行祭祀、嫡长子继承、同宗共财等基本宗法法则,所以它们都是血缘宗法组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血缘宗法组织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的主要社会组织形态。39 第一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萌芽、发展和成熟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怎样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念的含义?答:书中把这种主要服务与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组织的社会组织需要、有宗法观念衍生而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治国之道”称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界定成具有下述诸特征的知识体系:(1)它为适应中国古代会社宗族结构下各种不同等级、层次和规模的血缘宗法组织的社会组织需要而产生。(2)它有长期宗法实践而形成的知识体系。(3)它具有集阶级统治、生产组织、日常生活组织和文化教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政治伦理型文化的观念形态――治国之道。2、请阅读有关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的著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答:古代管理思想与古代主干管理思想从根本上均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想方式和价值趋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这个概念博大精深,几乎包罗万象,我们经常说这个文化,那个文化的,我们这里要理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传统就是以前的一些习惯、风俗流传下来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观念,也是一种价值体系,它是一种精神成果,不是像万里长城和四库全书那样具体。根据书上的看法,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与分期——孕育期(殷周)、雏形期(春秋战国)、定型期(秦汉)、强化期(宋明)、转型期(清代至“五四”)。3、初步了解表5-2有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演变之诸阶段的意义。答:阶段历史朝代意义萌芽夏、商、西周形成“官学”这种治国之道,完全以巩固周王室的政治稳定与发展为宗旨,而忽略或无视诸侯国和国人的利益,后来由于王室自身原因,这种治国之道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矛盾使之分化。发展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造就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多元化局面,对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成熟产生深远影响。成熟秦、汉初(至汉武帝)形成了以“德治教化、修身治国”为躯干,添加“援道入儒、无为而治”,“阳儒阴法、以法而治”为两翼的治国模式,大大丰富了“内圣外王”的内容,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有效的社会组织方式,为建立大一统中华帝国造就了灿烂的古代管理思想。第一章先秦古代管理思想概述(1)第一节儒家古代管理思想(1)复习、思考和讨论题:39 1、怎样理解儒家股价管理思想的思想出发点――以人治人?答:治理国家说到底就是对人的治理,而对人的治理的关键在于得人心,因此,必须依靠人,并用人道来治理人。我们可以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①首先,儒家不仅认为人是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要素,人比土地、财货重要,而且提出“民为立国之本”的民本思想。②其次,儒家又提出,得国的关键在于得民心。③最后,儒家古代管理思想的思想出发点还包括“以人道治人”这一重要观点。2、概述仁概念的基本内容。其中特别是“仁者爱人”之含义。答:儒家的“仁”并未以精确无歧义的科学概念出现,它与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一样,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诸多构成要素复合而成的。以下是仁概念的构成要素:①构成要素之一——人的基本规定性。认为首先具备了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以仁作为人的本质。②构成要素之二——伦理道德。以“爱人”为核心内容的仁作为现实层面的伦理道德。③构成要素之三——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先是小康社会后达到大同世界。④构成要素之四——行为准则。也就是说仁概念不仅指成仁之人,而且还意味着成仁之道。“仁者爱人”的含义:①首先,仁者爱一切人,仁者必须以血缘亲情之爱为根本,并由此“推己及人”。②其次,爱有差等。仁者在爱的扩充过程中,爱的程度将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亲亲有差地递减。③最后,急亲贤。即在爱的扩充过程中,应该亲爱亲贤,而且对君、父之爱又必须高于其他一切之爱。3、何谓道德人假设?提出该假设的依据是什么?答:道德人假设:人或者可以依靠“存心养性”的内在道德修养,或者可以借助于“化性起伪”的外部礼法强制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提出该假设的依据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这种内在要求及潜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和使人对礼、义做出肯的肯定性判断的依据。从“性善论”出发,孟子便提出存心养性、反身而诚、养浩然之气等道德修身方法和仁政治国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要一种外部强制的方法来向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种由圣人用礼和法来“矫饰”人的性情的修身、治国方法为“化性起伪”。所以,本书是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为依据,提出道德人假设。4、“合法-合理性”依据的客观存在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有现象,其原因何在?请结合本书所述“合法-合理性”依据的具体内容回答此问题。答:所谓“合法性”依据,乃指古代管理赖以存在的、反映治国主体意志并适应其政治需要的国家主体意识,这种国家主体意识随着时间段恶推移逐步发展为社会多数人多共有的一种信念,进入人们的自觉有意识或沉入人们的自发无意识。所谓“合理性”39 依据,是指一般非科学理性,是指上是一种宗教信仰,来求得人们内心的认同而获得管理的内在约束能力。我再简单一点,书上对“合法-合理性”依据说的不好理解,打个比方,我们平时跟别人争论一个事情,如果你能说的合情合理,一般你都会赢,是不是。同样的道理,为了对人民的统治,为什么我就是帝王而你们不是,为什么是我们家称帝而不是你们家,要有一个说法,也要合情合理嘛,这里的这个“合法-合理性”依据就是这个说法。前国家时代,人的大脑不是很发达,不像今天的人这样聪明,我们今天回过头进行学术研究才挖掘出这么多东西的。再打个比方,历朝历代以来,不管是农民还是诸侯造反必须有个理由才行,想想当年朱棣造反不也如此,这个理由还要足够充分不然难以说服天下,难以完成自己的大统。至于“合法-合理性”依据客观存在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历史的原因,历史环境造就了此依据,在国家的形成和统治过程中,必须使用强制性力量规范协调人们行为的同时还需要使用一种内在的管理手段来产生内在的约束能力,完成对国家和人民的统治,这不是一个社会管理者生来就会的,是长期积淀形成的。第一节儒家古代管理思想(2)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阅读《大学》有关内容。试问:何谓“三纲八目”?从“三纲八目”又怎么来构架出儒家古代管理思想的治国模式?答:所谓“三纲”是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得到儒家治国模式的含义:德治教化——发扬美好光明的德性,并用以教育感化人们,使之亦能去其旧染之污,以达至善至美。修身治国——修养个人道德,提高个人道德品性,以求齐家、治国、平天下。2、解释社会“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含义。从具体内容的研究去体悟儒家社会化组织方式――内仁外礼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谐协特征。答:本书把社会组织过程中人们行为得到协调的原因来自外界,即由他人控制而达到行为协调者,称为“他组织”;反之,人们若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导致心理默契而自觉协调个体行为者,便称为“自组织”。从使用这两个概念就可以看出,“内仁外礼”是一种具有“自组织”和“他组织”谐协功能的社会组织化方式:①首先,儒家不仅把仁解释为“爱人”,规定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守仁,而且把仁作为个体处理人与人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原则。所以,先秦儒家的“内仁”在强调发挥个人主管精神、强调道德修养重要性的前提下,仁所包含的诸多心理因素、情感原则和道德精神均成为人们内心体验和实践的道德范畴,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这是“内仁”的社会“自组织”作用。②其次,自夏、商开始,礼与刑共同组成了法。到西周经周公旦制作“周礼”后,礼不仅变成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遵循的准则,也已成为安定国家社稷、抚恤人们大众、利在千秋万代的根本大法。“礼”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层面,其作为一种法律的一种形式而具有强制性权力并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因此礼作为外在的制度和规范,产生了制约人们行为的力量,并获得了“他组织”的功能。③最后,考察仁礼的一体化,即“内仁”和“外礼”的之整合关系。一方面,仁是礼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只有“克己复礼”39 才算是仁,才能实现仁。于是,仁礼一体,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仁是内心自觉,礼是外在控制,它们互为因果、相伴相生,产生了“内仁”“外礼”之整合关系,形成“自组织-他组织”谐协特征。(备注:本题是重重之重,易于出题,最好全背下来)1、“和”与“同”这一对哲学范畴有何异同之处?“分和原则”又是什么?答:“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的和谐统一,而“同”则指性质相同的事物无差别的同一。所谓“分和原则”,乃指治理国家时应做到“分”与“和”相结合。所谓“分”,就是指社会分工、等级划分和伦理规范规定的其他身份划分;所谓“和”,则指在上述“分”之下各种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和亲相敬、分而合作。我解释一下:分和原则是儒家一条重要治国之道,说人天生就有分别,人人生而不平等,有人生在帝王之家,有人生在乞丐之家,但是这是注定的,不可更改,这就是“分”;但是差的不能有怨言好的也不要庆幸,大家要在一起和睦相互,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天下大治。做帝王的好好做好自己的帝王,当乞丐的就好好做好自己的乞丐,这就是“和”。(仔细想想,不仅古代,当今何尝不是如此呢!呵呵!)2、何谓“中庸”?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具体表现是什么?理解社会化组织方式――中和原则的意义?答:所谓“中庸”,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应该从两端入手,要求人们不凭空猜想、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我们把中庸之道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应用称为“中和原则”,表述如下:中和原则1(道德修养)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中”是天下之本,人之本性。但人因气禀所致,情发各异,故要求人们感情发而皆中节―――符合法度、常理,以实现天下之“和”。中和原则2(国家治理)抓住问题的终始本末,上下精细无所不尽,在众论不同之极的两端之间,用法、理度量以取其“中”而用。3、为什么说儒家古代管理思想不是一种现代科学知识体系?讨论其核心部分,即治国手段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内在结构。答:先秦儒家古代管理思想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具有非现代科学体系的一些重要特征:①先秦儒家古代管理思想中的许多内容难以用语言概念和理论范畴来确指和表现。②先秦儒家古代管理思想中的一些重要命题,往往缺乏烟客的科学论证,而是用体悟并借类比外推、比喻象征方法,以求得某种合理的诠释。③先秦儒家古代管理思想各组成部分之间经常缺少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所具有的逻辑关系,代替这种逻辑关系的联结物,往往是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关的一些特殊“结构”。孔子用做解释世界的概念是“两极性”的。一方面,要求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的概念之间的“对称相关性”;另一方面,还表现“概念的共通内在性”。这样,我们只要把处在两极位置的两个概念称之为“对偶”,那么借“修身与治国”、“仁与礼”、“和与中”这三对对偶,我们便可以得到儒家古代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见课本P227图6-2。4、通读《论语》,理解、体悟和背诵有关内容,并结合本书学习作出相应的笔记。答:略。不做要求。39 第一节道家古代管理思想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为什么说老子道家古代管理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答:道家古代管理思想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①首先,老子的价值取向不是某一具体个人,而是国家、天下,是侯王与圣人,或者说老子具有君主治理国家、天下之视角。②其次,老师所涉及的问题和讨论的切入处具有浓厚的政治倾向,老子关心的是为政者治理国家时如何才能得民心。③再者,老子主张宽松的政治而反对政治苛严。④最后,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终因具有十分强烈的谋略意识而成为“君人南面之术”。综上所述,再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具有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2、何谓“道”?其含义主要有哪些?从“故事6-6”悟出“道”具有的性质。答: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范畴和最基本概念。“道”的含义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首先,道是宇宙之本原、万物之母。②其次,万物皆由道生,以道而存,而道则以自己为法。③再其次,到蕴含着万物运动与变化的总规律——变与反。④最后,君主治理国家应徇道而采用“无为而治”。读完故事6-6,有的人在心中有了一个对“道”的大致认识但是感觉不可名状,有的人可能摸不着头脑,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这个概念古往今来也没有人把它讲透,因为这个概念,说不清,道不明。下面我谈谈我自己对“道”的认识,供大家参考,大家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所感悟“道”具有的性质;①道不是具体存在的实体,是一个范畴概念,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存在。②道可以说是一切,也可以说不是一切。③道可以指一种途径;一种规律;一种信仰,你想它是什么就可以是什么的感觉。④世界上一切存在即为有理,有理即有道。⑤道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还有很多,大家感悟一下啊!)3、何谓“道法自然”?该命题又怎样与“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相联系?答:所谓“道法自然”,即指道惟以自己为法,更别无所法。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则唯独以自己为法,更别无他法。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而然,所以道常无为,但是道又生成一切,所以又无不为。虽然道生万物而成为万物之宗,然而并不是像有人格的上帝(或某个神)主宰一切和统治一切,万物皆由道生,而道之生万物和万物遵循于道,都是无为而自然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君王治理国家必须循道而采用“无为而治”,如果君王采取了“无为而治”就会把社会改造成“小国寡民”的状态,那是一个没有阶级矛盾、没有战争和掠夺的美好和谐社会。我的看法:老子还真是个实在之人,不像其他人说是要拯救民众,其实是虚构出一个伟大的光环,然后说自己为继承人。比如佛教搞了个佛主释迦摩尼,基督教有39 个耶稣和圣母玛丽亚,皇帝说自己是天子从而代行天意,蒙古草原可汗说自己是昆仑神之子传达昆仑神的旨意等等,但是老子说一切由道生,而道以自己为法,可是道到底是什么呢?道是个迷离恍惚言语难以描述的东东。可见老子的这一套理论,非常适用于历朝历代开国之初的休养生息,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老百姓“无为”好啊,老老实实干活不会造反撒!其实从侧面在强国呀!但是老子这套理论用来治国有很多局限性,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致命弱点,也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1、解释“无为而治”的含义。《老子》一书是按怎样的思想对其进行解释的?答:所谓“无为而治”,乃指治理国家时应依循社会发展而顺其自然的作为。治国主体既不对人民强加妄为,做到减少外部控制而使民自作自息、自生自灭,又要尽力消除有为的社会条件,使民无知无欲而不能为或不敢为,两者互为补充构成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老子》一书是这样进行解释的:①首先,老子对君王的治国之道做出评价,提出理想的治国之道就是无为而治。②其次,老子把君王的有为看成是引起社会祸乱的根源。因此,君王必须顺应自然,采用无为而治,亦即部队人民强加妄为,做到减少外部控制而使民自作自息、自生自灭。③最后,作为无为而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国主体必须设法消除使民有为的社会条件,使民陷入不能为或不敢为的境地。2、“无为而治”中的“君王南面之术”主要表现是什么?按“正题反做”手法描述包含在弱用之术中的主要内容。答:“无为而治”中的“君王南面之术”主要表现在《老子》一书的弱用之术上。老子的弱用之术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①静观待变:君主治国时,以安静主宰动躁,做到临事不惧、镇静自若而求胜人一筹。②守柔用弱:老子认为,柔弱最有生命力,宣扬柔弱胜刚强,提倡守柔用弱。③知盈处虚:治理国家,若能遵照“不盈”和“有余”原则,就可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④居上谦下:不主张儒家的居上示尊来维护上的神圣性,而是采用迂回方式,主张居上谦下,以下安上。⑤不争为争:老子的不争并非绝对的不争,而是以不争为争。⑥深藏不露:老子要求人们以虚掩实,把锋芒藏起来,不要让人之道自己的实力和底细。第一章先秦古代管理思想概述(2)第一节法家古代管理思想(1)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对照图7-1,概述商鞅“依法治国”古代管理思想。答:商鞅古代管理四喜那个的理论基础由以下三点构成:进化——历史进化思想;利益——人性好利假设;力量——力量原则。治国模式——以法治国。治国实务——耕战政策。治国理想——富国强兵。增强实力、称王天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商鞅的古代管理思想归纳为:行法治,借刑赏,驱民以农战,而求富国强兵,称王于天下。2、解释构成商鞅古代管理思想的以下内容:立法明分、任法去私、利出一孔、胜民弱民。答:立法明分:所谓“立法明分”39 ,就是使用法令把人的职分与地位、财务所有权等确定下来。商鞅认为,立法明分是以法治国模式的主旨所在。就是把和人或物的名称相对应的职分、地位、界限、标准确定下来,若名份未定则邪恶盛行,若名份已定则天下大治。(看看课本上百人追野兔的故事)任法去私:就是说凡事都要把法放在首要位置,不能有“私”,哪怕君主也应该如此。“公”与“私”有两层含义:一反面,凡由法定的都是公,与法相背离的则算私,私应服从公;另一方面,“公”指国家和君主,“私”指贵族大家。必须为国家效力个人才可以富贵,无功不得受禄。利出一孔:所谓“利出一孔”,就是指用立功的方法来富贵,只留出一条利途,把其他的利途统统堵死,这条利途就是耕战。这种做法的确强大了秦王朝,但是又把事情推向了一个极端。胜民弱民:商鞅认为民厌恶耕战,法却要驱使民耕战,因此法与民是一对矛盾。解决此矛盾有两种途径,“法胜民”和“法弱民”。“法胜民”是要求人民服从法,即法一经颁布就必须遵从,不得违反;“法弱民”是借助民众所厌恶、害怕的刑罚等措施来威慑民众,是之懦弱守法。1、慎到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几点?答:慎到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①首先,反对“身治”,主张“法治”。慎到认为以人治国不好,而主张以法治国。他认为,人治至少有两大弊端。一方面,诛杀、赏罚、任用和罢免都将由君主的喜怒爱好来决定,君主依靠个人意愿来裁定赏罚轻重,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必然会造成相同功劳而受到不同奖赏,相同罪过却受到不同责罚,怨恨由此生;另一方面,国家政要都由君主裁决,而君主一个人的精力和聪明才智是有限的,所以对于治理国家是非常危险的。②其次,因循人情及“用人之自为”。所谓“因循”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民情,能遵循事物常理办事的就会得到成功。“用人之自为”是慎到提出君主用人的三个原则:不肯接受俸禄者,不任用他们;对于接受俸禄不优厚者,不要求他们担当艰巨的工作;人们若不能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那么君主就不能选拔任用他们。③最后,提倡“臣事事,而君无事”。臣子要多做实事,君主则用不着做实事,君主只要安逸享乐就行,臣子则要不畏劳苦地工作。君主若躬身于事,臣下就会什么都不愿干,于是君臣易位,倒行逆施,就可能出现社会混乱。2、慎到反对“人治”、主张“法治”的理由何在?答:他认为,人治至少有两大弊端。一方面,诛杀、赏罚、任用和罢免都将由君主的喜怒爱好来决定,君主依靠个人意愿来裁定赏罚轻重,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必然会造成相同功劳而受到不同奖赏,相同罪过却受到不同责罚,怨恨由此生;另一方面,国家政要都由君主裁决,而君主一个人的精力和聪明才智是有限的,所以对于治理国家是非常危险的。既然人治不足以治国,所以治国之道在于法治。3、解释申不害的“正名责实之术”的含义。答:所谓“正名责实之术”,是指君主首先队一切事情(大事)作出明确具体的规的国内,使臣下有章可循,然后再按这些规定对臣下进行检查、考察和评论。使用“39 正名责实之术”的时候,要遵循以下要求:第一,应避免把精力放在论人忠奸上。第二,不要求臣下表示忠诚而要他们按规定办事,按规定办事者为好官,只要遵从规定才是真正遵从君主。第一节法家古代管理思想(2)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何谓“抱法、处势、用术”?为什么可以用此作为韩非子古代管理思想核心内容的概括?答:所谓“抱法”,是指韩非明确倡导“法治”,以法来管理国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所谓“处势”,是指君主要拥有绝对权威的强制力,也就是至高无上的君主统治权。所谓“用术”,是指治奸术、形名术和用人术,也就是君主再治理国家所用的手段和方法。2、请指出法家古代管理思想中的“法”这一术语的真实含义。答:法家古代管理思想中的“法”这一术语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韩非所提倡的“法”,是公布于天下的成文法。②韩非主张“法”必须依据人性或人情来定,就是人性好利假设。③“法”的实质内容是赏与罚。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在当时极难推行,但有这个想法实在难能可贵。⑤立法权属于君主。备注:法家古代管理思想的法治与我们当今提出的依法治国是大不相同的,原因在于两者“法”的意义完全不同。我简单举几点,第一,韩非的“法”是说赏与罚,没有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只有义务没有权力;当今的“法”,有义务也有权力,更多的是保障人的很多权力不受侵犯。第二,韩非的“法”的立法权属于君主一个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今的“法”的立法权归属立法机关,不属于某个个人。第三,韩非的“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来鱼肉民众的;当今的“法”是保障民众权力的。3、至少阅读一两本中国古代有关权术讨论的著作,再对照“故事7-3”理解中国古代“法治”所包含的权术性质。答:中国历来讲术道,不仅是古代,当今流行于世面的书籍又何止一两本,在此我们仅理解中国古代“法治”中所包含的权术性质:对照故事7-3和韩非的法治思想,仔细想想,所谓的法治权术就是君主先给民众臣子给个条条框框,划定个活动范围,然后君主在这个活动范围内为达到自己的私欲和巩固自己的地位用尽一切可以用的手段和方法,不管其有多卑劣。这样的情况从君主、贵族、王公大臣、州官小吏层层隐讳的传下去,形成一个巨大的潜规则,好多一致延续到当世。做人做事都留一手,凡事小心为妙,说白了就是相互交往不够真诚,没有诚信,可以出尔反尔,虚虚实实,实实虚虚,难辩真假,而且这个能够为全社会所接受,在很多西方国家这个是为社会所不容的。4、试比较荀子的“人性恶”与韩非子的“人性好利说”的异同。答:两者的相同点: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人生来是有私欲的,利益可以驱使人的这种本性。两者的不同点:荀子认为人可以借助于“化性起伪”的外部礼法强制而成为有道德的人;而韩非认为要挖掘人性中好利的能量,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最终积累社会财富,富国强兵。39 第一节墨家古代管理思想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对照图7-2,概述墨家古代管理思想之主要内容。答:理论基础:从“以天为法”出发的“兼爱天下之百姓”。社会政治组织方式:尚贤、尚同。社会经济组织方式:生财、固本。治国模式:兼爱非攻、兼爱交利。治国理想:“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之平均平等的“天下一家”理想社会。2、比较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之差别。参阅“故事7-5”,比较“兼爱”与“一本万利”说的差别。答: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之最大区别在于:墨家的“兼爱”是平等地、无差别的爱所有人;而儒家的“仁爱”是爱有差等,由亲及疏,爱的程度也逐渐减弱。举个例子说明,在某个饥荒时期,你拥有一个饼子,这个你的父亲和一个乞丐同时在你面前,假设它们的饥饿程度相同,如果你是墨家的人,就把饼子一分为二,父亲和乞丐一人半个;如果你是儒家的人,就把饼子给父亲,看着乞丐饿死。差别很明显了吧!3、解释以下概念:兼爱、交利、尚贤、非攻、生财、固本。答:兼爱:所谓“兼爱”就是平等地、无差别的爱所有人。交利:“交”是相互之间的意思。提倡大家互利,“交利”不是追求个人之“私利”,而是谋求社会之“公利”。尚贤:所谓“尚贤”,首先要选贤任能,以贤能代替世袭的主张和做法;其次,“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再其次,贤良之士的任务是听狱政以正刑法,巩固于维持社会秩序;最后,为了尚贤要采取三项措施,圣王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很重的俸禄、委以重任并授予决断的实权。非攻:“非”指非议、谴责,“攻”指正义的侵略战争与争斗。简而言之,就是反对非正义的征伐与杀戮。生财:在生产时节,发展农业生产,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固本:厉行节约,减少开支,可以以备不时之需。4、阐述墨家的政治治国模式、经济治国模式之含义。阐述墨家的政治组织方式、经济组织方式之含义,指出治国模式与组织方式所包含内容之间的关系。答:政治治国模式:兼爱非攻——平等地、无差别地彼此相爱,反对不义之战争。反对诸侯之间的战争杀戮,反对士大夫之间的争权夺利,反对人民之间的伤残虐害,实现君臣、父子、兄弟的和睦相处及建立全天下的太平盛世。经济治国模式:兼爱交利——平等地、无差别地彼此相爱,提倡大家交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实现“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之天下一家社会理想。政治组织方式:尚贤、尚同。任用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贤能的人主要是有能力还要道德高尚,不仅治理有方还要清正廉洁,选用贤能的人要不分贵贱,同时给贤能的人好的生活和政治待遇。“尚同”就是要消除异义而同于一“义”,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由上立义、推行义的手段及相互告密、对百姓进行监视与暗探。“由上立义”是指有家君和天子等借制定刑法宪令而建立同一之义,同时强调下一级绝对服从上一级。“尚同”之术,一方面提倡相互告密,另一方面又提出挑选一批“贤良”的“羽翼”遍布全国,进行侦察暗探和监视。39 经济组织方式:生财、固本。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同时也要主义节约。难能可贵的是,墨子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思想。治国模式与组织方式所包含内容之间的关系:治国模式相当只是给出了一个目标,组织方式给出了具体的实现目标的操作方法和途径。1、正确叙述墨子“言有三表”之内容。答:墨子的“言有三表”内容:(1)强调人们的言行必须要有权威性的历史事实根据;(2)要有普遍性的群众经验根据;(3)要有实用性的实际效果根据。第一章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第一节上人的崛起与百家争鸣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崛起、官学四散,对中华文化发展期着怎样的积极作用?答:2、士人与政治的紧密相连造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哪些重要特征?答:士人与政治的紧密相连,特别是一身兼二职管理者及官僚政治的形成,铸就了以“治国之道”为其意识形态表现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两个重要特征:①古代管理实践与思想无法脱离政治权威和政治行为的干预,难以成为独立的职业与专业。②古代管理作为一种专制式的人治管理,主要依赖人治及形形色色的宗法思想统治来维持。3、何谓稷下学宫?请指出若干著名的“稷下先生”的名字、它们的学派隶属、主要管理思想。答:稷下学宫有以下三个特点:①稷下学宫是容纳师生近千人的规模宏大的齐国最高学府;②稷下先生为齐国君王作统一天下的大君而准备各项典章制度;③稷下学宫对各个学派兼容并包,通过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举例:荀子,隶属儒家学派,主张以仁义礼仪治国;慎到,隶属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术、势治国;墨子,隶属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4、阐述包含在黄老之学中的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答:黄老之学中的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①道法结合。主要包括:君主据道立法——认为法是君主根据道的原则制定出来的,这就是“道生法”;用法维护社会秩序——法是道这一宇宙间最高法则在国家治理中的表现,因而有绝对的权威性;法不可乱——法若乱,会导致社会的无序、混乱;君主以法令自矫——对法治的扰乱与破坏主要来自君主和各级官僚,所以首先从自己做起;去私而立公——为确保法治的实施,要求君主和官僚们这样做。②兼采儒家精义。主要包括:兼收仁、义、礼——在重视道和法的同时,对仁、义、礼和兼收并蓄;刑德并用,德治与法治共用而不可偏废;重民心——重视德政与德治的基础是重民思想。39 ①兼采墨家精义。墨家的主要思想均已被黄老之学所采,主要包括:重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家强调满足人民需要;兼爱无私——主张爱民、亲民,以换取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尚同尚贤——墨子主张尚同、尚贤;尚俭节欲——墨子主张尚俭节用,反对放纵心欲、聚敛财富、挥霍无度。第一节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的形成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简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之经过,分析该事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专制式人治管理之本质,并讨论其对中国古代管理的深刻影响。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之经过: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前213年),秦始皇大宴群臣。面对人们过分颂扬秦始皇的场面,博士淳于越向秦始皇提出忠告,忠告中有严重的儒家复古倾向,表现出对皇帝的“大不敬”,丞相李斯趁机发难,说儒学会使天下大乱,提议天下藏有《诗》、《经》等书都烧掉,这就是焚书事件。焚书后不久,侯生、卢生私下非议秦始皇,并远离他乡,秦始皇得知此事后,认为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他尽收天下藏书不彻底的缘故,于是下令将在咸阳诸生犯禁者460余人全部坑杀,这就是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事件是中国古代专制式人治管理体现之一,光凭最高领导人的一时喜怒哀乐就判定很多人的生死,这是及其不人道的,更是不合情理的表现,而且这个最高领导人权力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在当时没有人可以限制他,他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任何约束,具有生杀予夺大权。“焚书坑儒”事件对中国古代管理的深刻影响:①失去了很多珍贵的典籍,损失了大量的知识生产者,对中国古代管理是个很大的损失。②为中国古代管理中专制式人治管理埋下了种子,打下了根基和烙印。③对儒家学说来说是一个重创,可以说是元气大伤,粉碎了中国文人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表现了儒学的韧性和经得起时代的检验。④对舆论和学说强制的文化管制,限制了学说的发展和流传,同时也为秦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2、何谓“内圣外王”?其与“内仁外礼”有怎样的关系?答:所谓“内圣外王”,“内圣”是人们的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仁义道德的把握;“外王”则指人们把内在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至善至美。“内圣外王”与“内仁外礼”的关系:“内圣外王”,它是“内仁外礼”的抽象与概括。“仁”是内圣,即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礼是外王,即以道德而治国。前者是人道,后者是王道,人道和王道统一于道德。3、董仲舒是怎样完成“内圣外王”的政治化任务的?答:第一,提出“天人感应”说,颠倒关于“圣”、“王”之顺序,改“以圣定王”为“以王定圣”。具体地说,他认为人本于天,天主宰人。第一,创造“天人相类”说进行圣贤分层,以此得到君和王的同一性及现实政治中君臣差别。他提出,人是天的副本。第二,在使用“君权神授”解决众“圣”与一“王”39 的矛盾基础上,在借血亲关系、上下辈关系的唯一和不可变更,在君臣关系、忠与亲代关系、孝的互释上大做文章,以弥补原先儒学之不足,强化君主的唯一性。1、解释儒家之孝的含义及移孝作忠之实现过程,并结合“故事8-3”讨论儒家之“孝”德所包含的愚忠愚孝本质。答:儒家之孝的含义:孝的原意既包括对祖宗神的敬服,同时也表现为对现世父母的奉养之责,后来到了汉代“移孝作忠”把孝超出亲代关系而转移至君臣关系后,变成了一种“愚忠”。移孝作忠之实现过程:首先,重建宗法家族(主要指家长制大家族)来强化“天下共主”观念。其次,移孝作忠,使忠作为下对上的责任。最后,让忠渗透到孝中,以完成忠孝互释。纵观故事8-3,孔子阐述了什么是“孝”。孝,开始始于父母,中间经过侍奉国君,最后达到建功立业。孔子还说,孝这个东西,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各种教化都由它生。孝就是孝,忠就是忠,二者不能相互转移,如果说对君主的忠诚就是对父母的孝,那么如果一个君主很昏庸无道残暴也要对其忠诚,那就是愚忠,比干挖心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父母有违人伦,提出有悖国家民族不义之事,仍旧服从,就是“愚孝”,透视0-8中郭巨为母埋儿就是典型的例子。第一节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的学派构成复习、思考和讨论题:1、对“内圣外王”而言,为什么说无论其立论的哲学根据,还是践行的逻辑架构,都曾得到道家思想的支撑?这一现象代表着怎样的学派综合趋向?答:①首先,老子的“内圣外王”为儒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雏形。②其次,黄老之学的“内圣外王”反映“外王”之道以“内圣”之学为基础。③最后,董仲舒之儒受道家影响。上述讨论指出儒道两家在“内圣外王”思想上的合流,这种合流主要表现为“内圣外王”践行逻辑构架上的契合,都曾得到道家思想的支撑。这一现象代表着儒家和道家的一种融合的学派综合趋向,也就是书本上所说的“援道入儒”。2、何谓儒法合流模式化?阐述荀子“隆礼重法、王霸合一”论的主要内容。答:所谓“儒法合流模式化”,就是指董仲舒“德主刑辅、阳儒阴法”模式化的形成。荀子“隆礼重法、王霸合一”论的主要内容:①首先,荀子虽崇尚王道,但不像孟子那样激烈反对霸道,这可从他对秦国可以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予以称赞而看出。②其次,荀子与孔孟一样,也主张以德治国,但他与孔孟不同,在强调道德作用的同时,并不反对法,而且还重视法的作用。③再其次,荀子反对孟子的“人性善”,采用“人性恶”假设,并以此为据,并提出礼仪、法度,把道德与法作为治国之两种基本手段。①最后,荀子虽主张礼、法并用,但认为礼比法的作用大,由此提出“隆礼重法、王霸合一”论。39 1、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着一以贯之,并为治国主题所长期采用的古代管理思想?理解与感悟本书有关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学派结构与主要内容讨论。答: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以贯之,并为治国主题所长期采用的古代管理思想。本书中在定义“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时,用到了“治国主体长期用作治理国家的古代管理”,只不过是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形成,到了汉武帝时期成熟,后来以此为框架,延续了长达两千年,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已经根深蒂固,而且还在影响着我们当世的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内容体系:以“内圣外王”为核心内容,由于“援道入儒”与“阳儒阴法”的结果,终于演变为具体的“一主二副”治国模式。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了解到了,在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中以董仲舒之儒学为主,渗入了老庄黄老之道家和韩非之法家的思想,儒学吸取了道家与法家对其有用的部分,才得以使儒学发展成这样一个恢宏的学派,并为历朝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2、请从《尹文子》中“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感悟中国古代专制式人治管理所具有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功能。答:所谓专制式人治管理,就是整个社会或该组织中存在着一个权利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不受任何限制和可以为所欲为的最高领导者,这个领导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及情感对整个社会或组织实施管理。从“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情来看,我们似乎看到了孔子的另外一面,一向孔子在我们心目中都是圣人形象,拥有崇高的地位,但是杀少正卯实在有点过。当我把这个故事拿给几个朋友看了,大家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孔子做的对有的说孔子不该如此,假设我们自己置身那个时代环境之下,我们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如果按照孔子杀少正卯的罪名进行推理,孔子也该杀,孔子有学生三千,遍及天下,他所列的五种罪恶他都具有,他为什么能够少正卯呢?因为孔子这个时候是代理鲁国相国职务,有政治身份,他说杀谁就是一句话的事儿,这就是古代专制式人治管理的真实写照。但是,的确古代专制式人治管理有它有利的一面,那就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何谓“专制”就是某个人说了算,或者某些人说了算,或者某个阶级说了算,他们就是法,他们大于一切。如果顺延到当代,我们当代的中国,在我们各个机构、企事业单位里面这种中国古代专制式人治管理的残余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在国企和政府机构,某某领导的一个电话或者某某领导的一个批条等等,这个就多啦!但是,这个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中却是致命的,尤其是民营家族企业,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这个弊病就暴露出来的。所以本书所阐述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在我们进行管理创新时一定要反专制式人治管理。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