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8.84 KB
  • 2022-04-22 11:14:17 发布

《领导科学》2004年到2012年真题与答案汇总.pdf

  • 6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领导科学》复习资料31.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矛盾。200410简答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矛盾:要素:领导的基本要素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领导活动的基本矛盾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矛盾,以及领导者主观指导与客观环境的矛盾32.简述追踪决策的含义及其特征。20081简答5.追踪决策的非零起点特征:在一般决策中,决策对象和环境还未受人们决策的影响,处于一种状态,就此而言,这是以零为起点的决策。而追踪决策面临的对象和环境,由于受到决策方案实施后的影响,人、财、物有了一定的消耗,甚至有一了些阶段性的结果,各种状况发生大小不一的变化,这是一种非零起点的特征。非零起点的状况一是要追踪决策要尽力抓紧。二是要求追踪决策需要倍加谨慎,否则决策就会出现错上加错的情况,后果更不堪设想34.述领导者应如何集中精力抓大事。20061简答35.简述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20061简答从领导科学的角度理解群众路线:一方面是共产党人、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另一方面,又是共产党人、社会主义领导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就是怎样认识客观世界、又怎样去改造客观世界的问题五)整体贡献绩效20061论述领导者的整体贡献绩效主要体现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上,它是指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程度。领导者的用人绩效、时间绩效、办事绩效以及决策绩效,最终都体现为组织的整体贡献绩效。33.贯彻民主公开原则在领导活动中的意义。200610简答35.领导授权的艺术。200610简答)36.为什么说领导活动中必须实行权责一致的原则?200610论述37.请结合领导科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阐述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分)200610论述34.简述中国社会主义领导方式的主要要求。20071简答36.谈谈对领导体制二重性的理解。20071简答37.在领导效能考评中如何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20071简答所谓民主,是指在领导绩效考评过程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让下属和公众参与考评、监督考评。所谓公开,是指在领导绩效考评过程中,首先要将考评的对象、时间、内容、1 标准、程序等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诸于众,以便有关人员了解、并参与进行监督。33.简述职务晋升的程序。20081简答35.简述领导者在对别人进行批评时应注意的问题。20081简答37.试述在领导效能考评中讲政治的原则。200810论述32.领导者如何树立战略观念。。200810简答35.社会主义领导方式应注意的问题。200810简答37.试论领导效能的基本内容。20081020091简答31.简述领导总原则中群众路线原则对各级领导者的基本要求。4.领导者要集中精力抓大事。那么什么是大事简答20091.简述领导者在进行自我批评时应注意的问题。6.试述科学地处理层次制与职能制的关系领导干部树立依法治国观念的重要性有哪些?(2)领导干部树立依法治国观念有哪些具体的任务要求?2.试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辩证关系20051论述.领导者主持召开会议的方法。200910简答36.试论领导者的综合影响力。200410论述37.试述领导艺术与政客权术的区别。2004.10论述)领导者在决策中评选方案的一般方法。34.领导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运用的“榜样示范法”。35.领导者制定目标规划时应注意的问题。200710简答第一章绪论一第一节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领导科学研究的是人类领导活动。一、领导活动的产生领导活动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社会分工二、领导活动的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要重点把握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特征:服务2 三、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经验领导向科学领导转变现在领导越来越表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1)决策工作专门化(2)领导主体集团化(3)领导方式民主化(4)领导方法科学化第二节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应把领导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200910论述(1)领导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重要活动,领导活动本身包含着重要的科学内容;(2)领导科学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3)领导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二、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200710简答(1)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社会活动的一系列变化,要求现代领导由经验领导上升为科学领导。这种领导方式转变的客观实践,促进了领导科学的产生。(2)领导科学的出现与最近一百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3)领导科学的产生不仅是现代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练、提高和升华的产物。(4)领导科学的产生是现代社会分工发展与深化的结果。(5)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领导科学的产生,完全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进步,分工的高度发达以及管理的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三、领导科学在我国的兴起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首先,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总结党的丰富领导经验和领导理论的需要。再次,领导科学的产生是借鉴估计中外领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结晶。第三节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一、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领导科学是专门研究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其规律的学问;是研究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等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二、领导科学的范围和特点(一)领导科学的范围1、领导活动的主体,包括领导者的本质、观念、职能、素质等问题。2、领导活动的结构,即领导体制等问题。3、领导活动的过程,包括领导职能的运用、展开领导方法、艺术、作风的发挥以及领导绩效的考评等问题。3 (二)特点1、综合性2、应用性3、社会历史性三、领导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领导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领导科学与政治学的关系;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领导科学与党的建设学说的关系。第四节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学习领导科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学习领导科学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其次,学习领导科学,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再次,学习领导科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最后,学习领导科学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次,必须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再次,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优良创痛,认真总结我党的领导实践经验。最后,必须有分析地借鉴国外和我国古代的领导思想。(三)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重视学习理论;其次,要加强理论的应用,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实证方法;历史方法;比较方法;案例方法;系统方法;借鉴方法。第二章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第一节领导一、领导的含义领导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客观对象,以实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一)领导的属性★(1)领导的属性:领导的属性就是领导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是指领导是社会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具有带领、引导、指挥、协调等自然属性,各个社会的领导活动所共有。领导的社会属性是指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应由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这种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属性就是领导的社会属性。(两种属性并不意味着有两种领导活动)(2)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领导的自然属性的原因?1、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4 2、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要素得以形成;3、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4、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仍然决定着领导的本质。【例题·简答题】为什么说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领导的自然属性?答:1、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要素得以形成;3、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4、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仍然决定着领导的本质。(二)领导的特征包括领导认识的特征和实践的特征(1)领导认识的特征:1、原则性,在我国是指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超前性,包括把群众中不完全的先进认识转化为系统全面的先进认识,善于把群众中先进的认识转化为方针政策。3、综合性,指领导认识是一种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整合知识的过程,是高度综合的活动。4、创造性,指领导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畴,善于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5、系统性,即要有机地分析和利用各种要素(2)领导实践的特征:20101简答200810简答1、权威性:领导意味着权威,领导实践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具有权威性。2、依附性,即领导活动必须建立在其他社会实践之上,随着其他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3、目标性,即领导实践是一种目标取向活动,其本质和目的在于实现目标。4、组织性,即领导只能在组织中存在与发展,组织是领导的结构系统、活动空间和运行框架。5、协调性,即领导要协调好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关系。6、超脱性,即领导必须从根本上、全局上把握,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7、服务性:领导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群体成员服务,为公公使命和群众公共利益服务是“领导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归宿”,是领导活动的本质。(三)领导的类型以领导的历史进程为标准,可分为自然式领导、家长式领导、管理式领导和公仆式领导。以领导的行为方式和特征为标准,可分为原始简单领导、集权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公仆式领导和专家式领导。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可分为原始社会的领导,剥削阶级社会的领导、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以领导的工作领域的标准,可分为政党领导、行政领导、军事领导、企业领导。以领导的层次的标准,分为高中低领导。以领导所拥有的权利和影响来源为依据,可分为正式领导、代理领导、非正式领导。以领导手段为标准,可分为正向领导和负向领导。5 (四)领导的基础(1)领导基础是指领导活动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2)权力是领导综合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但要注意权力并不是一种最有效、更不是唯一的影响力。(3)领导的综合影响力的内容及其构成包括权力、品德、知识和才能;后三者为凝聚性影响力,是决定领导水平和成败的关键因素。二、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1)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2)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各项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3)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就必须正确处理指挥员和勤务员,主人和公仆、教育者和学生的关系。(4)必须划清资本主义国家所说的服务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强调的为人民服务之间的界限。第二节领导者一、领导者的含义(一)领导者的本质(1)领导者与其他社会实践主体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是领导者内在的固有属性。(2)社会主义领导的服务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性质和作用应当是当权者、负责人和服务员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二)领导者的特征201010简答(1)拥有职权:职权是组织赋予的,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权力,职权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制范围,职权有客观内涵,与领导者的个人的主观特征无关。(2)负有责任:①政治责任②工作责任③法律责任(3)提供服务(4)富于创新(5)多重角色二、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1)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2)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3)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第三节被领导者一、被领导者的含义被领导者是指在领导者的领导下,按照领导的意图,为实现组织目标,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个人或者集团。(一)被领导者的本质指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属性。(二)被领导者的特征200910简答6 1、服从性2、受动性3、对象性4、源泉性5、不担任职务或担任较低职务二、被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1)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两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2)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3)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什么是好样的被领导者?应该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参政议政的知识、能力、能够与领导者共同把握社会主义领导的正确方向,脚踏实地地实现领导目标。具体:一是要服从领导;二是要支持领导;三是要监督领导。第四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0121200610简答.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200710简答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有关系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不同的社会条件形成不同的领导者和被领导的关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只是分工不同,他们的关系主要是:(1)相互信任的关系:民既是国家主人,又是被领导者。而各个层级、各个领域的领导既是领导者,又是人民的公仆。他们在权力关系上同出一源,在根本利益上,反应一致。(2)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必须依靠被领导者,得到他们的爱戴和拥护,必须经常向被领导者学习,向专家或有经验的人学习,补充营养,促进工作,在工作少犯和避免犯大的错误。(3)相互支持的关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社会组织内部的不同分工。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分工是与合作联系在一起的。分工合作的关系也就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领导的本质是服务。被领导者也要积极支持、帮助领导工作。这种相互支持既体现了组织活动的统一性,也体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政治上的平等。(4)相互转化的关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终身的。(5)相互监督的关系:领导活动的重要作用是监督检查。这种监督是双向的,既有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又有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1、第一节领导的职能领导职能,就是领导的职责和社会功能,他是领导本质的具体表现。20061简答一、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2、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7 3、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二、领导的一般职能200810论述关于领导的一般职能,由于国内与国外学者所持的观点相异,仍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美国著名政治学学者怀特就认为领导的职能包括:①决定重要的政策;②发布必要的命令和指示;③协调组织的内部关系;④授权下级处理一般事务;⑤控制财务的运用;⑥工作人员的任免;⑦监督、控制并考核工作的执行;⑧处理对外的公共关系。社会主义领导科学所研究的,则是从具体的领导职能中,抽象出社会主义领导的一般的共同的职能。具体来说,包括:领导的引导职能(1)引导:200710简答1)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领导是为实现某种组织目标而开展的活动,目标应该看成是领导工作的起点。2)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引导的中心环节。3)科学地制定领导方法是引导的重要内容(一)引导。领导的具体任务就是为群众领路和导航,为此就要正确的规划目标、提出任务和制定实现任务的方法。这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二)指挥。指挥就是运用组织权责,发挥领导权威,推动下属为实现既定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这是领导者权利的突出表现。指挥一般可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等三种方式。(三)组织。组织就是按照目标合理设置机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利,使用人员等,这是实现领导任务的可靠保证。领导工作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全体组织成员有效的领会领导的目标,通过组织功能的发挥,求得整体的最优化。(四)协调。协调就是领导者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其所领导的系统同外部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各部分和组成人员之间通过不断、及时的调整,达到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以便高效率地实现领导目标的行为。协调是领导的基本职能之一,贯穿领导活动的始终。领导协调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积极的促进来达到新的平衡;其二,是通过严肃的纠偏来维护正常的秩序。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善于协调,统筹兼顾。应坚持平等、公正、彼此尊重的原则;坚持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坚持行政目标一致的原则。(五)监督。监督就是经常检查规划目标任务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任务的完成。它是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是目前比较薄弱亟待加强的环节。监督的原则应该是及时而有效的。8 (六)教育。教育就是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培养、训练,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改正错误。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帮助群众提高政治思想、科学文化、生产技能等方面的水平。一般可以将教育划分为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是实现领导决策的保证,尤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的重要职能之一;业务技术教育是帮助群众完成具体业务的保证。【例题·单选题】在领导的一般职能中,引导的核心是()A.正确地制定政策B.正确地规划目标C.正确地部署工作D.正确地提出任务【答案】B【解析】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三、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201110简答20121简答20061简答基本职能是贯穿于各种领导一般职能始终的职能,包括科学决策、选才用人和思想政治工作三项。(一)科学决策。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工作的过程,也就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或者说“领导就是决策”。科学决策是领导活动的最基本的职能。领导者在科学决策中应注意:一要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机遇;二要不仅实事求是,还有恰如其分,所谓有节,就是恰到好处;三要善于运用冲突,论证中的冲突有利于激发想象力,相反,轻易地“一致”却可能造成假象;四是具有自我否定的批判意识,这是充分发挥“外脑”作用的主观条件;五要善于评价,评价能力是决策的基础。(二)选才用人。用人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任何一项决策都需要具体的人完成,这就关系到选用人才的问题。领导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人的得失。用人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当代,他是制度机制与领导者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三)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贯穿领导活动始终的一项基本职能。根据我们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并参照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的某些成果,正确处理好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应做到:1、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被教育者的思想发展变化规律。2、依靠群众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3、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第二节领导的原则简述领导原则的含义及其分类。20071简答领导原则,就是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遵循的标准和法则。他是实现领导职能的根本途径,同时又是领导原理与理论在不同环境或条件下的具体体现。领导原则,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分为总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三大类。三)领导的类型9 以领导的历史进程为标准,可分为自然式领导、家长式领导、管理式领导和公仆式领导。以领导的行为方式和特征为标准,可分为原始简单领导、集权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公仆式领导和专家式领导。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可分为原始社会的领导,剥削阶级社会的领导、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以领导的工作领域的标准,可分为政党领导、行政领导、军事领导、企业领导。以领导的层次的标准,分为高中低领导。以领导所拥有的权利和影响来源为依据,可分为正式领导、代理领导、非正式领导。以领导手段为标准,可分为正向领导和负向领导一、领导的总原则20081简答.简述领导总原则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我国领导的总原则,是指在我国领导实际情况中那些根本性和综合性的原则。它包括:领导的基本路线原则、事实求是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群众路线原则。(一)领导的基本路线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二)事实求是原则“事实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中一条根本的思想路线和核心。作为一项领导原则,它主要是指导领导者在进行领导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领导活动的规律,努力提高领导工作的效能。其要求就是事实求是地从客观实际出发,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原理、路线、方针、政策等,同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民主集中制原则所谓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所谓民主集中制原则,也就是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团体普遍采用的组织原则。实行这种制度,就是要努力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四)群众路线原则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几十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方法和原则。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二、领导的基本原则20121论述200910分析领导的基本原则,又称领导的一般原则,是反映贯穿在领导活动各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的共同规律的领导原则。领导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0 (一)统一领导原则统一领导原则要求领导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为规范。统一领导是领导的实质内涵,是领导活动成立的原因。统一领导有两个方面的意思:①组织体制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②人员序列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为实现统一领导,必须解决这两种关系:第一,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第二,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二)分层领导原则这就是要在领导系统中建立合理的层次系列,掌握适当的领导幅度,正确处理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领导层次的划分,是适应了领导活动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首先,分层领导由领导幅度所决定;其次,分层领导与领导职能相适应;再次,分层领导应该促进领导工作的有效性。。(三)系统整体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领导者用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形成最佳的整体效能。领导工作最重要、最实际的工作就是要以战略的眼光处理局部问题,善于协调各个局部工作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结构,发挥交叉关系,获得最佳的整体效应。(四)职责一致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都应具备一定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并使它们相互一致,努力做到事有人管,管事有权,权连其责,利益与成绩相关。①职务与权力分离,就会使领导出现工作“虚位”。②权力与责任的分离是官僚主义产生和泛滥的基础。③职务与利益相脱离会使领导工作缺乏必要的动力。(五)民主公开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领导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扬民主,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在领导活动中贯彻民主公开原则:①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②将有助于领导决策。③是群众对领导实行民主监督的前提④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六)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这主要指工作中重大问题要由领导集体讨论和决定,集体决定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失职者要追究责任。这个原则实际上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体现。第四章领导观念第一节领导观念概述一、领导观念的基本内涵领导观念是指领导者对领导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本质认识或反映。领导观念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其形成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既带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印记,又具体地受到人们心理特征的影响。从根本上11 说,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动领导观念更新的原动力。现代领导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从横向去考察,涉及很多领域;从纵向去考察,涉及许多层次;从时序去考察,又处于不断变革的状态之中。二、现代领导观念的基本特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剧本鉴定的、鲜明的政治立场;★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要摒弃或改变那些已经过时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旧观念,又要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正确的、进步的新观念;★既要有中国民族特色,立足本国与当前,又要面向世界与未来,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需要。【例题·简答题】简述现代领导观念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备坚定的、鲜明的政治立场;2、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要摒弃或改变那些已经过时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旧观念,又要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正确的、进步的新观念;3、既要有中国民族特色,立足本国与当前,又要面向世界与未来,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需要。知识点:领导观念的重要作用三、领导观念的重要作用★领导观念指导领导者的思维活动,制约领导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影响领导活动的成败。总之,有什么样的领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第二节现代领导的基本观念现代领导者应树立哪些新的领导观念一、政治观念200910分析正确的领导原则与领导观念对领导工作的意义。分析(一)政治观念的基本内涵政治观念是指领导者对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和社会势力等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制度、政策、活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或意识。在我国,树立清醒的政治观念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二)领导者树立政治观念的必要性(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观念。(2)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需要正确的政治观念。(3)密切联系党群干群关系需要树立清醒地政治观念。(4)坚持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5)做好对外工作,有效抵制和平演变,需要坚定的政治观念。12 (三)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1)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最终实现共产雨衣而努力奋斗。(2)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甘当人民公仆,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3)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全局。(4)坚持严肃的政治纪律,保持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二、人本观念(一)人本观念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是关于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关于发展的目的、发展主体和发展成果分配的高度概括,要解决的是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以及发展的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其核心要义是:作为执政党和政府来说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各单位领导者来说,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善于理解人,真正关心人,努力帮助人,学会团结人和激励人,自觉地把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最严和幸福以及全面发展当做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来说,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二)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必要性(1)坚持以人为本是由领导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2)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对领导者的本质要求。(三)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1)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2)坚定先人后事的立场(3)坚持依靠关键人才的原则(4)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5)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6)倡导人文关怀三、权力观念(一)权力观念的基本内涵权力观念是领导者对权力的来源、性质、内容及行使等方面的系统认识或根本看法、态度,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主要有两种权力观。(二)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的基本要求(1)对权力内容的正确认识。(2)对权力来源和性质的正确认识13 (3)对权力行使原则的正确认识(4)对权责关系的正确认识(5)对用权监督的正确认识。四、法治观念(一)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法治观念是人们对国家法律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形成的认识和态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范畴:“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其中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二)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1)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2)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切实依法行政的首要条件(3)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4)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保障人权的需要。(三)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1)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2)自觉抵制特权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3)自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树立人权保障的观念。(4)自觉坚持依法领导,树立依法用权的观念。五、市场经济观念(一)市场经济观念的基本内涵市场经济观念是指领导者对市场经济要有正确的、深刻的、全面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在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指明了方向。(二)领导者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的基本要求(1)认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2)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了解市场经济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3)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4)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六、改革创新观念(一)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内涵改革创新指人们对改革创新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包括:什么是改革创新、为何改革创新、为谁改革创新、怎样改革创以及如何评价改革创新等基本观点。改革创新观念是一切领导活动创新的先导。14 (二)领导者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必要性20121(1)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客观需要。(3)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4)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保证领导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三)树立科学的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要求200610简答(1)认识改革创新的性质和目的(2)明确改革创新的价值和作用(3)坚定改革创新的立场和方向。(4)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5)善于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和方法。七、政绩观念(一)政绩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对领导干部或党政机关施政作为取得的成绩形成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就是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以及如何衡量政绩等问题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的政绩观紧密相关。科学的发展观决定并引导着科学的政绩观;科学的政绩观体现并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树立和坚持科学的政绩观。(二)领导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的基本要求(1)明确什么是政绩(2)明确为了谁创造政绩(3)明确看待政绩的标准(4)明确怎样创造政绩。第五章领导决策第一节决策及其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一、决策的概念所谓决策就是做出决定,是选择对策的决定。决策一般主要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环境、决策后果等要素组成。决策者在决策系统内处于核心主导地位,是决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决策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决策专指决策者对行动方案的最终选择,广义的决策主要是指把决策理解为决策者制定、选择、实施行动方案的整个过程。决策活动的特征:(1)针对性(2)目的性(3)实施性(4)选择性(5)优化性2011简答经验决策的特点:(1)这种决策方式一般来说是个人的决策活动,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素质作出决策;(2)这种决策方式本质上讲是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来说是一种定性不定量的决策;(3)缺乏连续性和规范性,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大。15 科学决策的特点:(1)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决策过程中特别注意依靠各种智囊组织,注重各种专家的横向联系,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共同完成某个决策活动。(2)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状况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化程度高,社会组织的规模扩大,社会活动的变化加剧,社会的信息量剧增。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决策的难度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泛。与小生产的时代相适应的传统的经验决策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从经验决策方式到科学决策方式的转化,要求领导决策的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更新的更可靠的方法和手段。二、决策的分类(一)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依照决策者在管理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可以划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二)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战略决策是关系到全局性、方向性地重大问题的决策,主要表现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方案。战术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作出的决策。他是战略决策的延续和指令化,通常具有具体化、定量化的特点。(三)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最优决策是指决策者追求理想条件下的最优目标,选择最优方案的决策。满意决策是指决策者根据现实的条件,追求一种满意结果的决策。。(四)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是指行动中重复出现的例行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偶然发生的或首次发生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领导者应把精力集中在非程序化决策上,注意发现并解决各种新问题。(五)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提供给决策者选择的每个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这种结果又是事先可以准确知道的,决策者只要比较各方案的结果就可以确定最好的方案。不确定型决策是指提供给决策者的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好几种不同的结果,而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又是未知的。风险型决策是指提供给决策者的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但是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是已知的。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的区别在于,是否事先知道每个方案的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三、决策的模式(1)理性决策的模式理性决策模式是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出现的,它首先被广泛地运用于企16 业经营管理的决策中。这种决策的模式强调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决策建立在可靠的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从而减少了决策的盲目性,有利于作出科学的决策。理性决策模式作为一种理想的模式,是完全从规范的角度来研究决策问题的,它将决策看作是在理想的条件下选择能够实现最优目标的最佳方案的活动。由于他过于理想化,因而难以完全适应现实的决策问题,为此现实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赫伯特•西蒙修正了这种模式,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式。西蒙的决策理论认为,现实中的决策者不可能获得有关决策问题的所有信息,其处理的信息能力是有限的;人们的决策行为受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理性地进行判断和选择。西蒙提出“满意标准”的问题,主张决策者以较为符合现实条件的满意目标来取代追求理想条件的最优目标。2)渐进决策的模式渐进决策的模式是由美国的林德布洛姆。他认为决策过程并非完全是一种理性地过程,理性决策模式不能够适应现实决策过程中的实际要求。渐进决策模式把决策看做是对原有的决策逐步加以修改的渐进过程。主要特点:①在决策问题的分析上,渐进决策认为人们的分析能力有限,不可能对与决策有关的所有问题作详尽分析,而是将分析集中在相关的主要问题上。②在决策目标的确立上,它认为难以一下子直接建立起一种明确清晰的决策目标,而是要求确立起一种大致的方向,在沿着这个方向前进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调整每一步骤的目标。③在决策方案的设计上,他不要求对原有决策作一揽子改变的全新方案,而是要求对原有的决策作部分修正的变化较小的新方案。④在决策方案的最终选择上,它认为方案的最终决定并不是依靠科学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的选择,而是现实的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3)综合决策的模式美国的埃泽奥尼,提出了综合决策模式,它结合了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模式的长处,又注意克服二者的短处。综合决策模式认为,当社会环境没有剧烈变化,原有的政策无需重大变动的,就应更多地利用渐进决策模式的原则和方法,减少实际分析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找出那些影响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出变化较小的新决策,以便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当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原有的政策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时,则应更多地利用理性决策模式的原则和方法,理性决策的因素就应当增加,对相关问题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就应当增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总之,综合决策的模式主张综合利用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的原则和方法,这是具有更大弹性的决策模式,更能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四、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200910简答20051论述(1)任何领导工作都离不开决策(2)决策是贯穿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3)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4)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17 (5)现代社会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领导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领导者都必须学习并掌握好科学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水平。决策是领导者首要的基本职能,决策是贯穿于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第二节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一、科学决策的原则科学决策必须符合的四个标准:20121分析题20041020061200610简答(1)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2)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3)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4)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在上述标准中,其中第一、二条是是非标准,三、四条是优劣标准。科学决策必须遵循下列几条基本的原则:(一)客观原则客观原则是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其他原则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决策的客观性原则。科学决策首先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客观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决策对象的发展趋势、客观规律,这样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判断和选择。(二)信息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决策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处理(决策)—输出(执行决策)的过程,决策的科学性是同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适应性成正比的。科学决策要求掌握决策所需要的充足的信息,缺乏及时、准确、适用的信息,领导就无法作出明确的决策,信息不灵势必导致决策的失误。(三)预测原则科学预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科学的预测为决策提供了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发展趋势的信息,从而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和方法,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和方法,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处理,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先的推测和估计。(四)程序原则这是区别于传统经验决策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决策的基本程序:①明确问题,确立目标;②集思广益,拟定方案;③分析评估,选择方案;④实施决策,反馈修正。这些程序,是在总结决策活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合理性,必须严格遵守。(五)可行原则可行原则就是要求对决策方案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至于在可行性分析论18 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最终选择。特别是重大的决策问题,包括诸多的复杂因素,只有通过全面的综合的可行性研究,才能得出方案是否可行的结论。(六)选优原则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科学决策要求遵循选优原则,要求在各种方案之中对比选择。多方案选择是现代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方案的优与劣,要经过比较才能鉴别,必须制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备选方案,从多种方案中对比选优。(七)“外脑”原则现代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谋”与“断”的相对分离,由此出现了由各种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它们成为领导决策不可缺少的“外脑”。现代决策就是要充分发挥智囊团的“外脑”作用。目前,各类智囊团已遍及世界,咨询机构数以万计,他们在决策科学化中有效地发挥了参谋咨询的作用。二、科学决策的程序20121论述201110简答201010论述科学决策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程序又叫决策过程或称决策步骤。决策程序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外在表现和核心内容,科学决策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一)明确问题,确立目标明确问题,确立目标是决策活动的起点,是决策过程的第一个步骤。准确的决策目标是科学决策的首要标准,目标错了,一切皆错。而决策目标又是根据问题确定的,因而弄清问题又是确立决策目标的基本前提。决策目标的制订必须满足几条检验准则:①目标是有的放矢的;②目标是具体的;③目标是系统的;④目标是切实可行的;⑤目标是符合规范的。(二)集思广益,拟定方案决策目标确定以后,就要解决如何达到目标的问题,决策进入第二阶段:集思广益,拟定方案。拟定的方案是准备提供给领导者最终抉择的,因此又称为备择方案,他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决策结果。备择方案必须具有齐全性;备择方案还要求排斥性。简单的决策问题可以直接设想几个备择方案,复杂的决策问题,往往难以直接形成可供选择的几个方案,通常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轮廓设想,第二步细部设计。(三)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分析评估,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的关键步骤。对方案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选择,要看其是否能够实现决策目标,这是衡量决策方案优劣的第一条标准,也是最主要的标准。在实现决策目标的前提下,评选决策方案时,应考虑:实施的方案所付出的代价大小;所承担的风险大小;所产生的副作用大小。在实际决策过程中,由于受到客观实际条件的限制,很难简单地确定哪个方案是最优的。现代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赫伯特•西蒙提出,以“满意标准”代替“最优标准”,即追求达到一个可满足的现实性有限目标,而不是盲目要求完全达到绝19 对的最优目标。(四)实施方案,反馈修正决策方案的实施,是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决策是行动的选择,行动是决策的执行。在实施阶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编制实施计划,把决策具体化;2、组织实施力量;3、落实实施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4、建立反馈系统,及时检查发现决策方案实施中的问题;追踪决策的特征: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三、科学决策的方法科学决策要求领导者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科学的决策方法是决策成功的重要保证。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决策方法:(一)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发。它区别于其他专家预测方法的特点:第一,匿名性。第二,多轮反馈性。第三,最终结论的统一性。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组成专家小组;2、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询问专家的其他相关要求。然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3、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4、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5、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作第二次修改。6、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二)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或智力激励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作出集体判断的方法。头脑风暴法的特点:充分发挥若干专家所组成的团体宏观智能结构效应,在会上通过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启发,引发思维共振,从而达到在较短时间里取得更多新创意的效果。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激发个人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自由畅言2、强调数量3、禁止评论4、相互借鉴头脑风暴法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20 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指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指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三)决策树法(是风险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风险决策是对未来即将出现的各种状况的概率进行判断,是一种对未来状况可能性的反应。它根据不同概率制定不同的方案,每一种方案都有一定的风险,又称为概率分析决策方法,即一种有序的概率图解法。决策树法的步骤为:①根据决策问题绘制决策树;②计算概率分支的概率值;③计算各概率点的收益期望值;确定最优方案。(四)试验决策法试验决策法是针对一些新出现而且重要的问题,在没有经验、不能确切评价各备选方案、无法对方案进行最优抉择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复杂问题的决策的实验,受到人力、物力、财力、自然条件、时间等各方面的制约。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使得试验在虚拟的“时空”中进行。第三节决策中的领导者一、现代决策体制在现代决策体制中,领导者处于核心地位,是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决策方案的最终决断者。现代决策体制的特点:第一,决策中的“多谋”与“善断”的相对分工,智囊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参谋咨询,负责设计可行方案,中枢系统则是负责作最后的方案选择;第二,决策的制订和执行的相对分工。(一)决策的信息系统决策的信息系统,是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组成的,它专门从事收集、统计、贮存和传递等信息处理活动,为决策提供情报信息资料。(二)决策的智囊系统决策的智囊系统,是由各种专家组成的参谋咨询机构,它集中了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决策者提供咨询意见和方案,帮助领导决策。现代智囊系统具有集体性、科学性、相对独立性三大特点。(三)决策的中枢系统决策的中枢系统是由拥有决策权的领导集体和个人所构成的,它是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在决策活动中,领导者主要职责是:1、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2、组织决策方案的制定3、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4、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二、领导者的抉择(一)抉择方式21 领导者对决策方案的抉择有集体抉择和个人抉择两种方式。1、集体抉择是由具有决策权的领导集体共同做出抉择的一种方式。集体抉择的优点: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利用集体的经验和知识,避免个人意见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成功率和科学性;集体抉择也有利于做到协调一致。集体抉择的缺点:速度慢,有时议而不决,贻误时机;职责不清。2、个人抉择是由具有决策权的个人做出抉择的一种方式。个人抉择的优点:责任明确,抉择迅速。个人抉择的缺点:第一,个人抉择难免受个人知识、经验的限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第二,个人抉择容易造成个人专断,如果决策者思想不好,就会滥用权力,营私舞弊。(二)对领导者抉择的基本要求领导者对决策方案的选择,不仅要有合理的评选标准和科学的评选方法,而且要符合一些基本要求:1、时效性2、系统性3、民主性4、合法性5、灵活性三、领导者与智囊团智囊团是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依靠力量,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是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应在一些几个方面发挥好智囊团的作用:(1)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2)对决策方案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3)对决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咨询(4)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分析智囊团与领导者的关系是“多谋”与“善断”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取代。四、领导者的危机决策危机决策也称非常规决策,这是相对于常规决策而言的,是指决策问题罕见,或者决策环境变化无常,难以实现确定解决方案的非程序化的决策。危机决策的要求:快速果断;高效准确;非程序性领导者在危机决策中占主导地位,面对危机,进行适当的危机决策,必须做到:1、要主动积极,镇定自若2、要迅速果断,协调合作3、要富有创意,灵活应变22 第六章领导与选才用人第一节衡量人才的标准和领导选才用人的意义一、人才的特点与类型(一)人才的特点:简述人才的基本特性。20091简答所谓人才,是指具有时代所要求的先进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有较高的才能或专长,以自己的本领和劳动对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创造性(2)历史进步性(3)社会性(4)专业性(5)相对性(二)人才的类型:(1)依据工作性质――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2)自身素质的不同――发现型人才和再现型人才。(3)发挥作用的不同――组织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二、衡量人才的标准所谓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指衡量是否属于合格人才的标尺或准则。其具体内容,就是德才兼备,就是指一个合格的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又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才干和专业知识修养。中国共产党将人才的德才标准具体化为“四化”即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三、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1)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2)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3)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将起着关键作用。第二节选拔人才的原则和制度一、人才选拔原则200410简答20051简答20071简答简述人才选拔原则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所谓的人才选拔原则,也可称考察识别人才的原则,也可称为知人识人的原则,他是领导者考察识别人才的基本准则。在考察识别人才的过程中,这些原则起着指导领导者行动的作用。领导者只有坚持正确的考察识别人才的原则,才能正确的发现人才和选拔人才。人才选拔的原则:23 (1)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为了有效的贯彻以上原则,选拔人才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关系:(1)正确处理资历与能力的关系,反对论资排辈,大胆选拔新秀。(2)正确处理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关系,既不能把知识分子与人才等同起来,又要克服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种种偏见。(3)正确处理学历和水平,领导经验与文化程度的关系,既要反对对学历论人才,也要反对以经验论人才。二、人才选拔制度(1)选举制:指通过群众投票表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特点:1、保证选举人有选择权;2、保证被选举人有竞争性。形式:1、等额选举;2、差额选举(2)考选制:指通过公开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3)荐选制:具体形式:自荐制、他荐制、群众推荐制。优点:它能够把人才推荐者和人才选拔者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种具体制度健全的条件下,既有利于发挥人才推荐者的积极性,为人才选拔机关广荐人才,同时,由于人才的选拔必须经过选拔者或选拔机关通过考察后才能确定,这就有效地防止了“非人才”进入“人才”队伍,保证了人才选拔的质量。不足:1、人才选拔的范围受到限制。2、人才选拔缺乏硬性的客观标准,有可能使一些“非人才”进入“人才”队伍。3、人才选拔缺乏程序化和法制化,“人治”的特点较为明显,因而人才选拔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很难有真正意义的制度上的保障。第三节使用人才的原则和制度一、人才使用原则人才使用原则是领导者合理地任用和管理人才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指导着领导者使用和管理人才的行为,贯穿领导用人的全过程。主要有:(1)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基本要求:根据人才能力的大小,给予适当的职位。(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用人不疑的关键在于领导充分地信任自己的下属,并使下属感觉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的作用:24 1、使下属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增强工作的自信心,去大胆独立地进行工作;2、使下属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自觉地与组织的其他人员保持一致,为维护组织利益而努力工作3、使下属产生责任感,极大地激发下属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4)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5)五湖四海、宽以容才的原则(6)合理流动,适才适所的原则(7)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8)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二、人才使用制度:20121(一)任免制度与培养制度任职制度,我国采用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选任制是在选举制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任用人才的制度。它是依照法律程序,通过群众或群众代表选举表决选拔人才并加以任用的一种制度。优点:民主性强,能够较好的反应群众的意愿。缺点: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采用,主要是对主要领导人的任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人用就不一定的适宜。委任制:又称任命制,指有任免权的领导机关或领导者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对人才授予一定职位的一种制度。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行动迅速,效率高,任命程序简单明了。缺点:民主监督和依法办事的程序不完善,在任命干部时难免出现感情用事和一言堂的人治现象,造成用人不当。委任制在我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原则:1、先考察后任命2、工作需要与个人专业特长相结合3、集体讨论决定的原则4、严格审批程序的原则。聘任制:指用人单位运用合同形式对通过考试考核招聘的人才予以任用的一种制度。基本内容:1、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标准,明确规定应聘条件,并予以公布,实行公开招聘。2、对应聘人进行考试考核或考察,符合条件者才能聘任。3、招聘者与应聘者双方签订合同,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及任期。优点:25 1、开拓了人才能进能出的渠道,有利于消除人事制度上长期存在的“铁饭碗”“终身制”等弊病;2、有利于鼓励竞争,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3、扩大了单位选才用人的自主权,有利于人才的发掘和选用。缺点:容易造成受聘者的短期行为。免职制度:免职的六种情况:1、转换职位任职的;2、晋升或降低职务的;3、离职学习期限超过一年的;4、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一年以上的;5、退休的;6、因其他原因职务发生变化的。培训制度:指对人才进行政治理论、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再教育和训练的一项制度。培训方式:1、职前培训2、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业余培训。(二)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简述人才考核的主要内容20061简答人才考核的标准必须与选才用人的标准相一致,用德才兼备予以衡量。考核的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考德,主要是考核人才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2、考能,主要是考核人才的业务能力或管理经验和领导水平;3、考勤,主要是考核人才的工作态度和出勤情况;4、考绩,主要是考核人才的工作成绩和工作效率;5、考廉,考核人才的廉洁情况和自律情况。最重要的是考绩和考廉。奖励的方式:荣誉奖励、物质奖励、晋升奖励。奖励的基本原则:以精神奖励为主,并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惩罚的方式:党纪处分、政纪处分、司法处理。(三)交流制度与回避制度交流制度是指对人才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定期交流的一种制度。人才交流包括领导人才的交流和科技人才的交流。(四)职务升降制度与辞职辞退制度职务晋升的程序:1)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产生预选对象;2)按照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条件进行资格审查;3)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进行晋升考核;4)由任免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决定人选。(五)任期制度与退休制度任期制度是指在领导机关活企事业单位中,某些职位的工作人员,在职工作的时间有一定限制,任期届满后其职务、职权和职责自然取消。它是终身制的对称。离休与退休的区别:离休是退休中的一种特殊待遇,只有建国前参加革命,符合规定条件的干部才能享受。按照规定,对离休干部实行基本政治待遇不变,26 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原则。退休则是所有公职人员均可享受的一种待遇。退休后,国家按其工作年限和贡献大小,给予一定数额的退休金,以维持其生活。第七章领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节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与对象含义: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以人为对象,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解析】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20051简答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由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作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的一个动态过程。活动的主体是领导者,而客体就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被领导者。二、思想政治工作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1)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用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2)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既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对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重要性,犹如新陈代谢对有机体的重要行,这是原因:1、思想政治工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不断地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相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从而自觉地在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3、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改善领导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的关系,造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搞好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前提。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表现为:1、它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起保证作用。2、它能够有效地促进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题·简答题】思想政治工作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答:(1)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用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2)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既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对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重要性,犹如新陈代谢对有机体的重要性,这是原因:27 1、思想政治工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不断地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相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从而自觉地在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3、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改善领导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的关系,造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搞好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前提。第二节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一、理论教育二、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教育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这里多讲的政治教育是从狭义上而言的,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政策的教育、形势和任务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1)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把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便他们坚决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贯穿于各项工作中。(2)形势和任务教育有两个方面:1、国内形势;2、国际形势(3)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三、公民素质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应包括对公民进行思想、道德、科技文化知识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看,公民素质教育主要包括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1)理想教育(2)道德教育(3)法制教育第三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方法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坚持疏导。疏导包含疏通和引导两层含义。疏通和引导的关系:疏通和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方针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是完整而统一的,这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疏通是引导的基础,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和归宿。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紧密相联而不可分割。疏通中有引导,引导中有疏通,但疏通不同于引导,引导也不同于疏通,二者缺一不可,疏通是基础,引导是目的,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方针。这一方针是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科学依据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所碰到的矛盾就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必须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而方法加以解决。28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20111论述(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主要内容:1、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是对客观实际的认识;2、理论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引导人们正确地把握和改造客观实际;3、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而实践则是人们对客观实际改造的过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有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从二方面入手:1、学习理论一是指领导者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弄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并学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二是指对广大群众即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最新成果去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做的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注意几个方面:1、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树立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业务工作上去的正确观点。2、领导者既要重视和关心业务工作,又要重视和关心思想政治工作。3、专业政工干部要善于研究群众在业务工作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和变化,把思想政治工作贯串于业务工作全过程。4、采用劳动竞赛等适当的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业务工作,并与业务工作同时进行。(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4)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原则(5)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激励的手段:1、精神手段;2、物质手段。(6)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7)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原则(8)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行政管理、严格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指领导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手段和办法。只有灵活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加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此引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说理教育法说理教育法就是指领导者通过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讲解有关理论和道理,以道理说服对方,从而使对象转变思想的一种方法。29 特点:领导者应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道理信服自己。怎样才能以理服人?1、要说理透彻2、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情感交流法情感交流法是指领导者通过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相互交流情感,以情感去感动对方,从而使对象转变思想的一种方法。特点:领导者应动之以情,用情感去征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而达到使其转变思想的目的。怎样才以情动人?1、要关怀、体贴、信任;2、要经常交心谈心,多与群众交朋友。。(3)个别引导法(因材施教法).领导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运用的个别引导法的含义。201010简答个别引导法是指领导者对个别对象因时因地采用不用的具体方式、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方法。特点:对象的个别性,方式与手段的针对性,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4)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法是指领导者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咨询对象发现自身的问题和问题的根源,挖掘潜在能力,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方法有:1、现实疗法;2、咨询对象中心疗法;3、理性情绪法;4、认知领悟法;5、行为疗法。(5)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指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为范例来教育工作对象,以提高他们思想觉悟的一种方法。特点:以榜样作为示范,通过学先进、赶先进的活动,来促使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向先进人物看齐,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这种方法给人以真实性的形象感,并且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核心内容: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必须做好几方面工作:1、要培养和树立榜样;2、要宣传榜样,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向榜样学习;3、应通过榜样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具体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样化,形象化,增加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感染力,从而使之收到更佳效果。(6)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对象通过自觉学习,加强思想修养,主动接受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特点:自觉性、内省性。第八章领导体制30 ;2、领导体制的主要内容;200910简答质特征和主要问题;2、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第一节领导体制概述一、领导体制的基本内涵(一)领导体制的含义领导体制就是指组织系统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的机构设置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规则体系。第一,领导体制是一种权限划分的制度体系。第二,领导体制体现为一定的组织机构。第三,领导体制是领导干部管理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二)领导体制的特征领导体制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根本性这是由领导活动在社会中的根本性作用所决定的。(2)系统性无论从纵向的垂直层级节制关系来看,还是纵横向的职能协作关系来看,领导体制都是一个上下衔接、左右连通、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3)规范性领导体制本身就是一套行为规范体系,对领导行为起制约作用。(4)稳定性相对于外在环境、领导机制、领导人员等的变化,领导体制建立后在一定时期内则保持其基本性质的长期稳定状态。【例题·简答题】领导体制的特征有哪些?20111简答答:领导体制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根本性这是由领导活动在社会中的根本性作用所决定的。(2)系统性无论从纵向的垂直层级节制关系来看,还是纵横向的职能协作关系来看,领导体制都是一个上下衔接、左右连通、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3)规范性领导体制本身就是一套行为规范体系,对领导行为起制约作用。(4)稳定性相对于外在环境、领导机制、领导人员等的变化,领导体制建立后在一定时期内则保持其基本性质的长期稳定状态。(三)领导体制的二重性领导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领导活动制度框架的领导体制也必然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即领导体制的普遍性、共性。领导体制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领导活动的客观需求,领导活动都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机构,进行必要的权限划分,遵循特定的原则规范,这样才能保证领导职能的实现。社会属性:即领导体制的特殊性、个性。31 在领导体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中,社会属性反映领导体制的内容,是本质属性;自然属性体现领导体制的形式。自然属性受制于社会属性,并为其服务。二、领导体制的主要内容该单位的领导体制类型是什么?它有什么优缺点?(6分)200410分析领导体制的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领导组织的原则;二是领导组织结构;三是领导的层次与跨度;四是领导权限与职责的划分;五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一)领导组织的原则领导组织的原则就是领导体制中以权限划分为基础的组织机构设置的一般原则,是领导组织机构活动客观规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在领导组织机构设置过程中所必须依据和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领导组织的原则一般包括:1、目标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适应性原则。4、高效性原则。(二)领导组织结构是指领导组织内部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在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一是纵向的领导隶属关系,它决定了领导的上下级关系;二是横向的领导协作关系,是平行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五种模式:1、直线型领导结构2、职能型领导结构3、复合型领导结构4、矩阵型领导结构5、事业部式领导结构(三)领导的层次与跨度领导结构有纵向结构和横向机构,纵向结构形成的领导的层次,横向结构形成领导的幅度。领导层次是指组织系统中自上而下地实施智慧与监督的权利级差数量,即该组织系统中设置多少层次进行领导和管理。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领导层次。领导幅度又叫领导跨度或领导宽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的下属数量。领导层次与领导幅度成反比关系。影响领导层次与领导幅度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有:1、工作任务的性质。2、工作内容的难易程度与近似程度。3、组织成员素质水平。4、领导者能力状况。5、组织文化的凝聚力。32 6、领导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先进程度。(四)领导组织机构领导体制的是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制度化,这必然要求设置若干分工协作的组织机构过部门来行使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现代领导组织机构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五)领导管理制度三、领导体制的作用(1)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有序开展的制度保障。(2)领导体制是实现领导目标的重要手段。(3)领导体制从根本上制约着领导主体。(4)领导体制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绩效。(5)领导体制关系到组织的前途命运。第二节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和类型一、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20061论述(1)从家长制领导到管理阶层的兴起的阶段,其时限大约在工业革命前后。(2)从单个“硬专家”领导发展到“软专家”集团领导的阶段。(3)从集权制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级领导的阶段。二、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1)集权制与分权制试分析集权制与分权制各自的利弊20081论述概念:集权制指一切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都集中在上级领导机关或上级领导者,下级机关或下级领导者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它只能按照上级机关的决定和指示办事。分权制指下级机关或下级领导者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有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的权力,上级对下级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决定处理的事情不得进行干涉。优点:集权制:能够统一意志,集中力量,统一政令,指挥灵活,便于协调,能够统筹全局,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计谋长远,利于重点建设。分权制:分级治事,分级负责,使下级机构富有弹性和灵活性,能够因时因地制宜,增强应变能力,易于发挥下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效率,增强效益。缺点:集权制: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不易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不易提高效率,容易束缚下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致下级惟命是从,消极等待,弄得不好,容易导致官僚主义,个人专断等弊病,影响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分权制:容易导致自立门户,政令不一,各自为政,产生不顾大局的地方主义和分散主义等弊端。(2)一体制(完整制、集约制、一元统属制、一元化领导)与分离制(独立制、多元化领导)概念:一体制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或同一机关的各组成单位,权力结构上统一由一个领导机关或一个领导者来领导和控制。分离制指同一层级的各类机关或同一机关的各组成单位,根据其不同职能、权力结构上分属两个以上的领导机关或领导者来领导、指挥和控制。33 优点:一体制: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政令统一,行动迅速,易于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统筹全局和指导监督,容易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分离制:权力比较分散,能够使各类机关和各组成单位各司其职,各施其能,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相互监督制约,防止专权和滥用职权。缺点:一体制:导致权力过分集中,不利于发挥各类机关和各组成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应变能力,不利于相互监督制约,造成包揽一切,甚至形成专断。分离制:容易产生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政出多门,互不协调,甚至造成工作重复,权力冲突,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整体和全局利益。(3)一长制(首长负责制、独任制)与委员会制(合议制)概念:一长制在一个机关或单位中,将法定的决策权集中于一位主要负责人,由他个人对上级和监督机关负责,用下级服从上级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委员会制决策权属于两个以上的负责人或领导集体,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优点:一长制:权力集中,责任分明,指挥灵敏,行动迅速,冲突较少,效率较高,它可以推诿和扯皮,消除或减少不负责任的现象。委员会制: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可以减轻主要负责人的负担,互相监督,可以避免个人专断和滥用职权。缺点:一长制:由于一个人的知识、智慧等有限,考虑问题、处理事情难免有失误。如果一长制的首长选择不当,就可能贻误事业,甚至造成独断专行,滥用职权。委员会制:权力分散,责任不明,行动迟缓,效率不高,决策中有时因意见难于统一,使问题久议不决,坐失良机,贻误大事。【(4)层次制与职能制概念:层次制是一个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划分若干层次,每一个层次对上一层次负责,从指挥中心到基层形成一个像连续台阶那样的指挥系统,即形成直接指挥、监督和控制的渠道。职能制指一系统或单位,在横向上按业务性质的不同平行设置若干的职能部门,辅助领导机关实施领导。优点:层次制: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次分明,整齐划一,各层次领导者工作性质大体相同,人员如升迁或平级调动,均能很快地胜任工作。由于这种体制要求掌握和熟悉各方面业务,有利于培养具有统筹安排、综合平衡能力的“通才”。职能制:分工精细,各部门领导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业务熟悉,工作效率高,有利培养精通各门业务的专家和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缺点:层次制:领导者负责面广,事务复杂,知识、精力和经济不济,影响抓大事,也容易草率处理事务,中间层次太多,领导者也难以指挥。职能制:专业性强,依赖性大,它必须依附于特定的组织系统,分工过细,容易造成机构臃肿,部门林立,人浮于事,手续繁多,效率低下,由于不了解全局,办事容易违反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第三节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一)领导体制的发展过程:34 (1)从建国到1956年,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建立和形成阶段。(2)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曲折发展的阶段。(3)是“文化大革命”十年,这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受到毁灭性摧残的阶段。(4)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进入了系统改革和不断完善的阶段。(二)我国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1)人民的主人地位。(2)共产党领导的核心作用。(3)中央集权式的统一领导与管理。1)这种中央集权占主导地位的领导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2)以中央集权占主导地位的领导体制,基本上适合我国国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3)我国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的领导体制将长期坚持下去。(三)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主要问题(1)领导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过分集中且缺乏刚性的监督制约是我国领导体制的最主要的弊端,也是衍生其他问题的根源。权力过分集中主要是指权力的不恰当的过度集中,并且缺乏刚性的监督和制约。(2)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我国领导体制的另个弊端,就是组织机构的层次与管理幅度设置的不科学;职责交叉比较普遍。(3)领导体制建设滞后,我国领导体制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领导法规的缺失,领导体制路径依赖现象十分严重。二、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分析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20111领导体制改革是政治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性质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领导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200810简答3.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一)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领导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正确认识的领导体制改革性质的前提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1、法治原则。内容:1)领导体制改革要与加强立法工作相结合,加快立法速度,提高立法质量。2)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领导体制改革中的机构改革,权限划分,人员配置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重要性:1)机构依法设置,权力依法分配,人员依法配备,才能保持领导体制更大的权威性,发挥更大的效力。2)有利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用法律规定并加以实施的领导体制,对于各级各类公务员有更大的约束力,能够促使他们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3)统一法规的35 确立和坚持依法进行领导,规范和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有利于监督机关和广大群众对各级领导机关和公务员的监督,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领导机关的威信。2、公正原则公正就是公平正义,既是一种社会理想或社会意识,又是一种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制度选择的合理状态,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政府组织来说,公正是领导体制完善的标志之一。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求在领导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通过分析领导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领导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握领导体制改革的整体性、全局性,从现实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稳扎稳打,渐次推进。4、效率性原则政治体制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另一方面,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保证广大公民咋领导体制改革中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决策权等。(二)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0111简答201010论述领导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内容复杂。就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说,主要内容有:(1)领导权限划分的科学化领导权限划分是领导体制的核心问题。科学划分领导权限包括党政权限的划分,党和人大、政协机关的权限划分,国家行政机关横向和纵向的权限划分,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的权限划分,政府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权限划分。(2)党政关系的规范化党政关系的规范化,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从“分”和“合”两个方面入手。“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党政职能分开;二是党政作用方式分开;三是党政组织形式分开。“合”一是组织上的“合”,即党组织的优秀成员经法律程序进入国家机关、掌握国家权力,从组织上保证党在政治上的领导。二是职能上的“合”,即合理配置党和国家机关的政治权利,依法界定党的领导权限,实现二者职能目标、方向一致基础上的协同效应。(3)领导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化领导系统中组织机构的设置除了符合只能目标明确、机构体系完备的要求外,还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4)领导制度建设的法制化从宏观上看,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党政关系的制度、政企关系的制度、领导干部任用与管理制度、党政机关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从微观上看,包括领导权力的运行监督制度、领导班子建设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基层组织制度、领导机构设置制度、各种具体的领导工作制度等。小结36 1、掌握领导体制的基本内涵,理解领导体制的特征,理解领导体制的二重性。2、掌握领导特征的基本内容,理解领导组织的原则、结构,理解领导的层次和宽度,了解领导组织机构的构成,理解领导体制的作用。3、了解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解资产阶级民主制领导体制的主要特征。4、理解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和优缺点5、掌握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本质特征和主要问题。理解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掌握领导体制的改革的内容。第九章领导者的素质。第一节领导者素质概述34.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素质20111简答200910简答33.简述领导者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20071简答一、领导者素质的内涵领导者素质就是与领导职务相适应的领导主体为履行领导职能、发挥领导作用所需要具备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能力,是基于人的一般素质、又符合领导者角色特点而形成的胜任领导工作的各种主观条件和特质。二、领导者素质的特点一般人的素质具有稳定性、潜在性、基础性等特点,领导者素质除了具有这些特点之外,还具有:(1)综合性(2)动态性(3)层次性(4)自致性三、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简述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20101简答(1)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发挥领导功能、完成领导任务和提高领导绩效的重要基础。(2)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发动、团结、率领群众开拓进取的保证。(3)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领导方法和艺术的源泉。(4)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第二节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基本内容一、政治素质领导者的政治素质是指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和政治品质等各方面的基本素养。领导者应该在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政治素质的一下几个要点:(1)具有崇高的政治思想(2)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3)理性的民主政治自觉37 二、法律素质法律素质就是现代领导者素质的重要自成部分,是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1)熟练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执法是守法和执法的基本前提。领导者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依法行政、依法领导的基础和前提,是新时期领导者胜任的工作的一个基本条件。(2)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治现象的一种主观反映,从根本上讲,领导者的法治意识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反映其法治的基本状况。(3)依法领导、注重职务守法领导者守法和一般人守法的区别:一方面,领导者作为公民的一员,必须像公民一样遵守宪法和法律,另一方面,领导者作为组织的负责人,在行使职权时必须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三、能力素质(1)科学决策能力;(2)知人善任能力;(3)激励能力;(4)沟通能力;(5)创新能力(6)危机管理能力四、道德素质(1)忠诚于国家和人民;(2)公正廉洁;(3)勤政尽职;(4)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五、知识素质(1)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2)合理的知识结构;(3)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领导者合理的知识结构:1)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2)娴熟的领导管理知识;3)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4)深厚的社会生活知识;5)领导者还应当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了解当代最新的发明创造,及新方法、新思维、新理论和应用新知识。六、身心素质领导者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201110简答(1)良好的身体素质(2)健全的心理素质。领导者心理健康修炼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尊重和宽容他人;二是正确看待财富和权力,保持从容、平和的情绪状态;三是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远离奢华和浮躁,锤炼良好的意志品质;四要主义气质性格的修养,保持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第三节提高和培养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一、重视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高提高领导者个体素质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经验证明,学习一直是领导者获取知识和智慧、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和38 方法。领导者的学习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对学习的重要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做到自觉学习。其次,要明确学习内容,突出学习重点,制定学习计划,做到持之以恒。再次,要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处理好学习中的各种关系。二、注重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获得真知,增长才干,历来是党培养造就领导干部的重要方法,也是领导者提高自身修养的基本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素质,实践增才干。三、不断自省,在总结反思中完善善于总结是领导者提高素质修养的催化剂,自我反省是领导者提高素质的内在动力。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要善于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再次要善于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四、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进步建立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长效机制,把提高领导者素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管理,提供改善领导者素质的外在压力,促使领导者产生并保持紧迫感和危机感。这方面的基本制度包括:岗位培训制度、选拔任用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监督制度。第四节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及其优化一、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含义.领导集体素质的合理结构及其内容201010简答20091简答领导集体就是指由组织中的各个领导成员按照一定的关系所组成的有机的领导整体。领导集体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系统。现代领导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救市实行集体领导,领导活动的目标主要不是以领导者个体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是以领导集体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领导集体对一个组织或团体的前途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就是指各个领导成员素质要素的配置和组合方式。领导集体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成员素质的结构状况。二、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征200410简答(1)整体性(2)相关性(3)适应性(4)稳定性(5)目的性。【三、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就是指领导集体各种素质要素的构成状况。这些构成要素是领导素质系统的子系统,是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子结构,一个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39 (一)梯次的年龄结构领导集体梯次结构是指在一个领导集体中,领导成员的年龄区段呈梯形顺次分布,即领导集体中青年干部、老年干部以及中年干部所占比例顺次增加,中年干部占最大比例,老年干部次之,青年干部又次之。三者的有机结合,既能发挥各年龄区段领导者的最佳效能,又能使领导集体的整体绩效与其多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可以实现新老领导干部交替、合作的有效途径,可以使领导集体有条不紊的实现新陈代谢,保证领导活动的创造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二)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领导集体的合理的良好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立体式的,即由多层次、多领域知识素养的人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三)互补的知能结构一个良好的领导集体能力结构应该是具有各种不同能力倾向的领导成员的合理搭配组合,使不同能力倾向的领导者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形成高能量的领导团队。(四)协调的气质结构四、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原则(一)主动性原则适应环境的变化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个组织是否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领导集体能否及时察觉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变革,对环境变化的要求做出积极回应,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二)互补性原则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在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各个主要因素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它们配比恰当、结构合理,就能产生有益的互补的整体效应,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的功能之和。(三)精干性原则精干性原则就是要求领导集体的层次和组成人员尽可能少而精,用最少的人去办最多的事,使领导集体成为一个精干、团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团队。(四)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就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时要以组织的目标和目的为基础和依据,根据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目标、目的来优化配置领导班子。五、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途径200810简答20081简答1、转变观念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前提;2、搞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基础;3、加强领导集体自身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根本;4、改革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保障。第十章领导方法方法第一节领导方法概述40 一、领导方法的含义所谓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为履行领导职能、达到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和。社会主义的领导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的方法论原理和具体的领导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二、领导方法的特征(一)客观性领导方法的内容是客观的,其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每一种领导方法必须接受反复的实践检验,以确定其正确性。一定的领导方法必须与一定的领导过程和领导对象相结合,领导者不能随意地凭空创造领导方法,也不能滥用领导方法。这说明领导方法不是领导者心灵的“自由创造物”,而是具有客观性的。(二)动态性领导方法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领导方法内容的不断充实与更新、领导方法对领导活动具体场景的适应性、领导者应用领导方法的灵活性等。领导方法的动态性使领导活动能够协调运行,保持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实现领导目标。(三)条件性领导方法的条件性,即领导方法的相对真理性,是指领导方法的产生与使用要受一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领导方法的条件性要求领导者对领导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变通,综合运用。(四)目的性领导方法的目的性,是指领导方法总要为一定的领导目标服务,帮助领导者达到一定的领导目的。领导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领导的目的,这体现了领导者运用领导方法的自觉性。需要注意的是,领导方法一般都是综合运用或几种方法相互配合使用。(五)时效性时效性是指一种领导方法的使用周期。采用某种领导方法往往会在最初的实施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三、领导方法的重要意义(一)领导方法在领导活动中处于中介地位在领导活动中,领导主体与领导客体共同存在于同一系统,二者相互作用构成领导活动。要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关系,就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领导方法就是作为一种中介因素成为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二)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提高领导绩效的推进器领导绩效是衡量领导活动成败的尺度。领导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领导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正确的而来的方法并善于恰当地运用,才能提高领导者的决策、用人等绩效。(三)科学的领导方法是现代领导的必备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领导活动要依靠现代科学方法,而不是仅凭个人经41 验。领导者要实现从经验到科学领导的转变,就必须要学习、掌握和探索科学的领导方法。总之,在当今社会,领导者不掌握正确的领导方法或不善于运用领导方法,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领导绩效。【例题·简答题】领导方法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领导方法在领导活动中处于中介地位;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提高领导绩效的推进器;科学的领导方法是现代领导的必备条件。四、运用领导方法的基本原则(一)目的性原则要根据领导活动的任务和目的要求选择领导方法。任务、目的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任务和目的不同,领导方法也有所不同;任务和目的发生变化,方法也要随之改变。(二)创造性原则领导的实践活动不外乎常规性决策和创造性决策。常规性决策是人们在已知的领域和经验范围内活动,是有确定的程序和章法可遵循的实践,具有模式化、规范化特点。创造性实践是指人们在未知的领域内进行的开创性活动,是无固定程序与章法可循的实践,一般具有探索性和开拓性的特点。(三)具体性原则领导活动的层次性、具体性,决定了领导方法的层次性、具体性。领导方法的具体性原则,要求领导者在运用领导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需注意:1、要注意分析工作对象2、要考虑客观条件,包括时间、地点、环境等3、要考虑领导方法的综合运用4、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领导方法(四)高效性原则运用领导方法必须遵循高效性原则,即领导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符合提高工作效率、改善领导效能的要求。遵循领导方法的上述原则,领导者选择和运用领导方法时,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不断丰富领导经验,系统掌握领导方法2、准确判断领导情境,有针对性地根据领导工作的需要选择和运用最佳的领导方法3、坚持灵活性,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领导方法做出修正、完善和调整4、在“结合”上下功夫,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等原则第二节领导的思维方法一、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一)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方法42 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是辩证逻辑思维的初级方法,也可以叫概念形成法。抽象是在比较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类事物上去,从而形成关于这一类事物的普遍概念。(二)分析综合和归纳演绎的方法分析综合和归纳演绎的方法,是辩证逻辑思维的中级方法,也成为逻辑建构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两者不能割裂,而应彼此渗透,相互转化。分析综合法又分为矛盾分析综合法与系统分析综合法,二者都是处理信息材料的有效手段。归纳演绎法是把握事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必须结合起来,彼此渗透,相互推动,往复多次,才能洞察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三)抽象与具体、历史与统一的方法这两对思维方法是马克思首创的辩证逻辑思维的高级方法,也可成为理论应用法,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根本途径。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是指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是具体再现事物全貌的阶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把握历史脉搏、预见历史进程的思维方法。综上所述,领导者应首先立足于从实际出发,进行比较鉴别、初步抽象概括;继而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最后,由抽象概括再上升为理性具体,并从具体历史进程中验证与完善理论。二、系统性思维方法系统性思维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观念,着眼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系统的结构方式和要素变化对整体功能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行动根据的方法。(一)整体性思维在领导工作中,领导者所面对的是一个整体性的领导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有若干子系统。领导者的整体性思维就是要求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把自身同领导系统中的其他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把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特点及相互影响,实现领导行为整体放大效应。(二)结构性思维系统的结构是保持系统整体性及其功能的内在依据。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充分注意领导系统的内在结构并使其不断优化,才能充分发挥领导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三)动态性思维由于系统自身不断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当前的结构状态是系统中各要素与当前的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当代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思维能力,一方面能够及时捕捉变化了的环境信息,从容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使所在组织能够不断地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使自己在处理组织内部的突发事件上做到游刃有余。43 三、战略性思维方法战略性思维,就是通过发现事物客观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整体变化走向,并以此为根据确立发展目标,规划战略方案,采取超前行动的思维方法。其实质是正确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在纵向的历史联系和整体的格局关系中判断与定位。(一)战略性思维方法的特征1、预见性2、长远性3、综合性4、全局性(二)改善战略性思维的途径1、要正确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本质联系,找出三者之间的发展规律。2、要正确处理预见中“出乎意料”的情况,完善预见能力。四、创造性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就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独特性2、求异性3、灵活性4、敏捷性5、突发性6、跳跃性7、综合性8、联动性(二)创造性思维原理1、陌生原理2、逆向原理3、聚焦原理4、综合原理(三)创造性思维方法举要1、发挥个人直觉、灵感和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思维。2、激发集体智慧进行创造性思维。亚历克斯•奥斯本从创造一种让每个人有更多发展余地的组织氛围或组织环境出发,提出了激发集体创造力的技法,成为头脑风暴法,简称“SB”法。3、信息交合法。第三节领导工作方法领导工作方法是领导者履行领导职责、实现领导目标的措施和手段。领导者要44 系统掌握和娴熟运用基本领导方法和现代科学领导方法。一、基本领导方法基本领导方法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的方法;按辩证法全面性要求办事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是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客观规律的基本方法和实际过程。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继续和深入。1、调查研究态度。搞好调查研究,首先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转变作风。第一,认清调查研究的意义,增强自觉性。第二,明确调查研究的对象,深入实际。第三,正确对待基层的热情,甘当小学生。第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情况。.领导者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2、掌握调查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调查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比较常见的方法有:第一,典型调查。第二,抽样调查。第三,普遍调查。第四,民意测验。3、掌握研究的方法。所谓研究的方法,就是将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加工制作,以便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做好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材料进行处理。第二,对材料进行辩证的思考。(二)按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办事按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办事,要求我们做到:1、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2、坚持“两点论”,学会“两手抓”和“两条腿”走路。3、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善于看到主流,抓住重点。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理解和处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三)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是基本领导方法中的重要内容。他实质上是关于如何正确处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从群众中来:集群众意见为领导意见。2、到群众中去:化领导意见为群众实践。3、一切为了群众:实现领导与群众相结合。4、一切依靠群众:科学地组织群众。二、现代科学领导方法45 (一)系统论方法系统论方法是基于系统思维之上的领导方法,是根据领导活动系统性的特征,从领导活动的整体性出发,对领导活动的空间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最优谋划、最优设计、最优选择、最优控制,从而实现最优效益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本质特点是从整体性考虑和处理问题。系统论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系统化的活动目标。2、找出系统化优化目标的构成要素。3、进行系统方案的优化结构设计。4、组建实施机构并分解目标任务。5、根据总体部署展开具体实践。(二)信息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是信息论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信息论就是研究信息的本质并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和储存的一门学科。一般来说,信息工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领导者运用信息方法要注意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即敏锐迅速、全面准确、及时对称等,同时,要建立完善信息工作系统,重视信息在领导决策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三)控制论方法所谓控制论方法,就是把人的行为、目的以及生理基础,即大脑与神经的活动,同电子、机械运动联系起来,在信息和信息反馈原理的基础上,解决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使事物的发展按照实现规定的功能目标得以稳定进行的方法。控制论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信息反馈原理。总之,领导者运用控制论的方法,要对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进行辨证分析,有取有舍,有主有从,突出主要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随机应变,排除干扰,纠正偏差,保证事物按照预定的目标发展。第十一章领导艺术分析理事的艺术包括哪些内容?20101分析第一节领导艺术概述一、领导艺术的含义所谓领导艺术,就是指领导者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在履行领导职责,完成领导任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领导原则、领导条件、领导方法的技能技巧。领导艺术是非规范化、非程序化、非模式化的领导行为,是领导者把握领导规律、履行领导职能的最高境界。二、领导艺术的定位准确理解领导艺术的定位,就要明晰它与领导经验、领导科学及领导方法之间的关系。(一)领导艺术与领导经验领导艺术来源于领导经验又高于领导经验,是对丰富的领导经验的系统总结、理性升华和创造性应用。领导经验支撑领导艺术又有待于发展为领导艺术,是领46 导艺术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得以展现的实践基础。(二)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一方面,领导科学是领导艺术的基础,领导者的领导科学知识越是系统全面和深厚扎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越强,领导艺术就越是臻于完善和纯熟;另一方面,领导艺术是领导科学的重要来源和灵活应用,领导者的艺术水平越是高超,非模式化的领导领导经验和技能越是丰富,那么包含其中的模式化知识就会越加成熟,领导活动的规律性就越是得到彰显,从而领导科学的知识体系就会更加完善和成熟,更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三)领导艺术与领导方法领导艺术与领导方法都属于领导科学的方法论领域,都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的手段,二者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领导方法是领导艺术的基础;领导艺术是领导方法的灵活运用,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促进。三、领导艺术的特征201110简答(一)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领导艺术一方面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经验,丰富和发展着领导科学知识。领导艺术具有科学性,更彰显其经验性,是科学性与经验性的统一。(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领导艺术是一种灵活性的体现,但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性是指领导工作总的方向性,灵活性是指达到总方向的具体措施。领导艺术就是灵活运用领导原则的技能技巧,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领导者在实践活动中总有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无数人通过实践证明的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原则和方法,体现为领导艺术的共同基础、共性特征。但是,由于个人素质、阅历、知识结构等各不相同,领导者运用这些原则和方法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习惯,体现为领导艺术的个性内容、个性特征。(四)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领导工作既要求创新,又要求稳定。领导艺术不是对已有方法的机械地、简单地运用,而是在坚持规范性原则的基础上体现一种层出不穷、丰富多彩、构思新颖、风格独特的技艺,是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五)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明晰性和模糊性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关系。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模糊性,领导艺术也不例外,领导工作不能也不必要一味地事事追求确定性和明晰性;清晰、明察秋毫与含糊、模棱两可在领导工作中47 都具有其合理性的价值,要视具体情况运用。第二节领导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一、领导授权艺术.试论领导者的用权艺术。200910论述(一)授权的界定与类型领导授权艺术是大型组织中领导者为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下属积极性而采取的一种领导用权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领导者的授权有不同的类型。1、根据授权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刚性授权、弹性授权、惰性授权和模糊授权。2、根据授权行为的形式,可分为口头授权与书面授权、个人授权与集体授权、长期授权与短期授权、逐级授权与越级授权。(二)领导授权艺术要点领导授权艺术要点一般包括:1、围绕目标,明确要求。2、因事择人,视能授权。3、把握尺度,适度授权。4、尊重分工,逐级授权。5、民主监督,公开授权。6、强化责任,可控授权。二、领导沟通艺术(一)领导者的接待艺术接待活动是领导者经常性的活动,也是领导者最基本的沟通形式。如何使接待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明确接待的工作环节和礼仪要求。2、掌握接待中的沟通技巧:领导者要有接待的风度;领导者要善于运用倾听的技巧;掌握说服人的办法。(二)领导者的谈判艺术谈判的艺术性体现在:谈判双方遵循互利双赢的原则,因时因事因人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姿态、战术,以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各种利益并达成谅解与合作。谈判艺术表现在谈判的全过程:1、谈判前的准备。2、谈判过程。3、谈判的结束。(三)领导者的表扬批评艺术1、表扬奖励的技巧。第一,表扬的内容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要随意拔高,任意拔高和夸大会引发其他部署的逆反心理;表扬的内容要具体,泛泛地表扬起不到激励的作用。第二,表扬的态度要诚恳热情、发自内心,体现共享的快乐,不要冷漠敷衍、言不由衷。第三,表扬的时机要注意时效性。第四,表扬的方式要不断变化,过于单一或一成不变的奖励方式会钝化人们的反应,消解表扬48 奖励的效应。第五,表扬的过程要注意整体效果,不要因为表扬了个别人而挫伤多数人的积极性。第六,表扬的手段要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而且要配合得当,不可偏废。2、批评惩处的技巧。第一,客观具体。第二,掌握尺度。第三,把握时机。第四,区别对待。第五,就事论事。第六,掌握火候。第七,范围适当。第八,先扬后抑。第九,允许申辩。第十,勉励进步。(四)领导者劝说与疏导的艺术。劝说和疏导是面对面的双向沟通,领导者应该掌握劝说和疏导的基本技巧。1、劝说的技巧。第一,对症下药。第二,共同语言。第三,分散注意。第四,以诚相见。第五,动之以情。第六,选择时机。第七,以退为进。第八,幽默风趣。2、疏导的技巧。第一,正面疏导。第二,批评疏导。第三,示范疏导。第四,感情疏导。(五)领导者电话与信函沟通的艺术电话和信函是最常用的沟通工具。1、电话沟通艺术。第一,电话机旁应备记事本和笔。第二,先整理电话内容,后拨电话。第三,注意语速和语调。第四,经常复述。第五,不要使用简语、专用语。2、信函沟通艺术。领导者写信函时,一要注意格式;二要注意信函内容。三、正副职合作的艺术(一)正副职的关系定位从组织上说,二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从工作上说,二者是分工与合作、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从程序上说,二者是集中与民主的关系。(二)当好正职的艺术各级领导班子中的正职,是正副职关系中的矛盾主导方面,对班子团结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好正职的角色规范应该是:统揽不包揽,善谈不空谈,敢断不武断,大度不失度。(三)当好副职的艺术副职是领导班子中正职领导者的助手,一般按照工作分工协助正职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当好副职的角色规范应该是:会揽事不揽权,会谋事不谋虚,会干事不误事,敢为不乱为。总之,正职与副职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协调。政治上要互相信任不猜疑,思想上要互相沟通不堵塞,工作上要互相支持不拆台,有了失误要互相理解不指责,生活上要互相关心不冷漠。四、领导者运筹时间艺术运筹时间就是指在同样的时间消耗条件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控制过程。领导者有效运筹时间水平关系到来的绩效的高低,决定着领导者事业的成败和贡献的大小。领导者运筹时间的艺术要点包括:49 (一)集中时间的艺术在领导活动中,最忌把时间分割成许多零零碎碎的小块,既浪费精力,又降低效率,最终事业难成。因此,一方面要集中时间办大事,在工作中抓住重点,兼顾一般;另一方面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于主要事情。(二)扩大时间容量的艺术扩大时间容量就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和分配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在有效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扩大时间容量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织网法,即领导者通过科学的运筹法通盘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其形成一个严密的网络,充分利用时间。第二是压缩法,即领导者根据工作目标全面审查自己的活动安排,取消和减少不必要和可做可不做的事项,合并相同形似的事项,简化繁杂的事项,精心安排时间。(三)优化时间利用的艺术优化时间,就是领导者科学分配和合理利用时间,使其发挥最佳效果。一般来说,领导者可掌握和利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优化总体安排;二是优化工作时间顺序;三是优化工作程序(又叫“ABC时间管理法”或分类安排工作法);四是优化时间使用价值(又叫生理节律法)。“ABC时间管理法”是美国管理专家艾伦•莱金提出的。(四)节约时间的艺术领导者除了有效利用时间之外,还应该克服浪费时间的不良习惯,掌握节约时间的艺术。具体来说应该掌握以下技巧:一是制订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精心安排时间,做到有条不紊。二是精简会议。三是善于授权。四是善于利用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五、驾驭会议的艺术(一)开会必须遵循的原则1、超前性原则。2、有效性原则。3、善后性原则。(二)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为了控制会议规模,节省与会人员的时间,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必到会。2、能合并的会一定合并,能开小会的不开大会。3、根据会议议题的内容及其顺序,允许有中途退席或中途出席的现象。4、有的人仅需要获知会议结果而不必参加讨论,可在会后通知他们。5、泡会议、磨时间的人,应劝其退会。(三)主持会议的技巧1、严肃会议作风。2、控制会议进程。3、处理会议问题。50 4、制定会议守则。六、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艺术(一)突发性事件及其特征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超越常规的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突发事件一般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突然发生,难以预料;二是问题极端重要,关系安危,影响巨大,必须立即处理;三是首次发生,超越常规,无章可循。赫伯特•西蒙指出,突发性事件的实质,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突发性事件一般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突发性。第二,不确定性。第三,危害性。第四,扩散性。第五,聚焦性。【(二)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是对领导者的严峻考验,突发性事件的处理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是检验领导者领导艺术高低的重要尺度。1、敏锐洞察,迅速确认事件的性质。2、以人为本,全力救治伤亡人员。3、主动出击,迅速控制事态。4、果断决策,把握全局。5、打破常规,把握全局。6、加强沟通,创造性的化解危机。7、整合资源,协力行动。8、重视善后处理,力戒重蹈覆辙。第三节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一、恪尽职守,保持领导艺术的先进性领导者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公正廉洁是确保领导活动先进性的前提,也是保持领导艺术先进性的基础。政客权术通常是指某些掌握权力的政客为了牟取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依仗权势,耍弄计谋、玩弄权术的行为。领导艺术与政客权术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1、目的不同2、表现形式不同3、作用不同4、发展趋势不同二、运用现代技术,提高领导艺术的科学性领导决策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现代应用理论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等现代技术工具介入社会生活的时代,办公自动化、电子网络等技术在公共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领导者要提高领导艺术,就必须大量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和处理领导工作的信息,把领导艺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三、加强素质修养,增强领导艺术的创造性51 领导艺术的源泉就是领导者个人较高的素质修养。领导者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和知识素质等是领导艺术得以产生和发挥的前途和基础。四、总结实践经验,把握领导艺术的规律性领导艺术作为一种从事领导工作的技能、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导经验。一方面,领导者应该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另一方面,领导者还应科学总结失败的教训,分析原因,制定弥补损失、避免失误的对策。第十二章领导作风35.简述领导作风的重要作用35.领导作风的重要作用$T$k:~*o3x2AU5D1.良好的领导作风可以保证领导活动的性质和事业的方向9_!F%Q)P,F$b/p2.良好的领导作风有利于领导目标的实现和领导职能的发挥3.良好的领导作风可以增强领导者的权威和影响力2Y8S7M.`5s(J6B2j5h:4.良好的领导作风能够推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第一节领导作风概述一、领导作风的含义及特点(一)领导作风的含义200410简答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言行,是领导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也是领导者的综合素质的外在显现或流露。这个定义的要点:一是状态上的一贯性;二是本质上的从属性;三是表现上的外部性。1、从属性。领导作风是领导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与领导者的政治立场、政治取向密切相关。2、外在性。领导作风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3、时代性。领导作风是领导者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而领导者素质又是由特定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决定的,不同的社会时代以及同一社会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领导者的素质和作风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时代的领导作风会有一些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打上时代的痕迹,体现出时代性的特定。4、行业性。领导活动广泛存在于社会分工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在各个领域、行业内部,又有不同的领导岗位。5、稳定性。领导作风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风格的一贯性、形成的长期性、与领导者内在素质的一致性。52 二、领导作风的本质200410简答20071简答领导作风的本质是领导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共产党的党性原则和立党宗旨的体现,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和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与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生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牢固树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做出贡献”、“权力是人民给的”、“领导就是服务”等观念,真正解决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这一领导的本质问题,为形成良好的领导作风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培养代表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反应时代的特征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贯的态度和言行。三、领导作风的意义201110简答(一)领导作风是实现领导性质的根本保证领导性质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依据。领导性质决定领导作风,但领导作风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领导性质。领导作风端正纯洁,就能保持领导性质;领导作风不正不纯,领导性质就难以保持甚至出现蜕变。(二)领导作风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体现领导作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领导工作和被领导者有着深刻的影响。领导作风不仅具有沟通组织或单位的人际关系的协调力,而且具有带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的示范力或感染力,更具有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实际的说服力。(三)领导作风是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不仅通过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认识领导,而且更多更直接的是从自己周围领导干部的作风来判断领导者的人品,从而决定对领导者的态度。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如何,关系到领导影响力的实现与否和各项事业的成败得失。(四)领导作风是优化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环节党风政风带动和影响行风、民风和社会风气,只有党风政风建设的好,社会风气正,才能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础。而领导作风既是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反映,又是影响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环节。所以,领导作风具有一定的舆论影响力和显著的社会示范力,可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约束力,从而影响周围人的思想行为和组织的运行、社会的和谐。【例题·简答题】简述领导作风的意义。参考答案:领导作风是实现领导性质的根本保证;领导作风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体现;领导作风是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领导作风是优化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环节。第二节领导作风的基本内容现代领导者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工作作风?20101简答200710论述53 一、思想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作风就是人们在思考、探索、研究和处理问题时,所表现的一贯的基本态度和思想方式。解放思想,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致力于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就是全部理论和各项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很好的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全部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全面、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就必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必须坚持不断创新。二、学习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作风,是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学习方式。良好的学风主要包括勤于学习、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等,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也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途径。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反对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和不顾实际的教条主义,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不唯旧”,一切只“唯实”,做到学以致用。三、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工作作风就是人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言行和态度。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主要表现为要求领导者在工作中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下属和正确对待自己,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领导者在对待群众方面,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诚心理解群众,真心帮助群众,热心服务群众,善于团结群众。领导者在对待下属方面,要宽容友善,豁达大度;任人唯贤,充分信任;公平待人,秉公办事;热情支持,无私帮助;用心培养,科学指导;严格要求,赏罚分明;亲近“贤臣”,远离“小人”。领导者在对待自己方面,要严于律己,谦虚谨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善如流,多谋善断;办事认真,勇于负责;以身作则,雷厉风行;永不满足,开拓创新。四、组织作风: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作风是领导班子集体在组织生活中一贯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领导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领导者的组织作风首先体现在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有助于从制度上解决官僚主义、家长制和特权问题,规范领导活动,维护人民民主。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重点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问题。第二,各级领导干部加强集体领导问题。第三,加强组织纪律问题。第四,健全并执行好组织规章制度问题。第五,大力加强基54 层组织建设问题。第六,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五、生活作风:廉价奉公,艰苦奋斗生活作风就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生活方式。领导者的良好生活作风一般体现在简约朴素的生活方式、乐善好施的优良品质、廉价奉公的职业操守、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等。廉洁奉公是清白不贪,一心为公。艰苦奋斗是不畏艰难困苦,始终坚持锐意进取、奋发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特质。【例题·简答题】现代领导者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工作作风?参考答案:1、思想作风: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2、学习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4、组织作风: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5、生活作风:廉价奉公,艰苦奋斗第三节领导作风建设一、不良领导作风的主要表现(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风这是领导者不良作风在思想作风和学风上的主要表现。教条主义也称本本主义,是把理论当教义、视书本为圣经的思想作风,其中一种表现是视理论为教条,只唯书,不唯实,夸大理性作用,轻视感性经验;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唯上论”,把工作的基点单纯地建立在中央和上级的指示上,照搬照抄上级指示,对上级的指示和政策不是按照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而是大搞文山会海,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把局部的、狭隘的经验看做是普遍真理,只相信局部的直接经验,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这种不顾大局、违法纪律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必须加以克服和改正。(二)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这是领导者不良作风在工作作风上的两种表现。官僚主义是一种常见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衙门式的不良作风,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复杂的历史现象。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形式主义作风,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各级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危害。(三)宗派主义作风这是领导者不良作风在组织作风上的表现。宗派主义,也称“山头主义”,是以宗派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是封建宗派意识、资产阶级思想在政治上的极端表现,其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其特点是:思想狭隘,只顾小集团利益,主要表现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山头主义和裙带关系。(四)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作风这是领导者不良作风在生活作风上的主要表现。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态度和行为。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都是资产阶级普遍奉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55 条,它们割裂了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片面强调索取、权力和享乐,不讲贡献、义务和责任,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二、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的途径(一)加强理论学习领导作风是由领导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理论学习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必须首先从理论学习抓起。优良的领导作风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通过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二)注重教育培训第一,要明确有关作风教育培训的内容。第二,要加大领导者作风教育培训的力度。第三,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法。第四,要把作风教育培训和领导实践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领导者转变作风的内在动力,为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修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五,要开展作风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工作。(三)完善规章制度指导建设是带有根本性的建设,用制度的约束力促进领导作风的改进,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四)强化考核监督严格规范、严密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考核办法,有助于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切实减少领导者发生作风问题的几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系统监督2、权力机关监督3、社会监督4、舆论监督(五)优化环境氛围要继承、发扬和培养优良的领导作风,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产生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的土壤和基础。从社会大环境着手,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构建文明、科学、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在各组织、单位内部,也要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这种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会对领导作风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良好的领导作风的形成,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第十三章领导绩效第一节领导绩效概述一、领导绩效的含义(一)绩效的含义绩效就是指一定的行为主体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或产生的积极效果。56 绩效主要由目标、投入、效率、效果、效益等要素构成,涵盖了人的行为活动从成本转换到效果的各个环节。(二)领导绩效的含义领导绩效就是指特定的领导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实施领导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效益的总和。对领导者个人来说,领导绩效是领导者个人素质尤其是能力和作风通过实践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是衡量领导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是组织和群众评价领导干部的客观依据。对领导集体来说,领导绩效是领导体制和制度运行的集中展示,是集体智慧和整体合力的综合体现。二、领导绩效的特点领导绩效主要具有客观性、综合性、动态性、具体性、公共性、继承性和基础性等特点。三、领导绩效的基本内容(一)用人绩效用人绩效是指领导者对下属的选拔、配备、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和效果,它主要体现为领导用人的准确程度(人与事的适应程度)及下属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一般而言,领导者的用人绩效与领导目标及整体贡献绩效之间成正比关系。(二)决策绩效决策绩效是指领导者在制定并实施有关政策和方案时所体现的能力和达到的效果。它一般表现为领导者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及时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等。(三)办事绩效办事绩效是指领导者履行职责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能力、效率和效益。办事绩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领导活动及领导目标的实现。(四)时间绩效领导者的时间绩效是衡量领导者有效管理、利用时间的尺度,领导者能否合理地利用时间反映了其时间绩效的高低。(五)整体贡献绩效领导者的整体贡献绩效主要体现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上,它是指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程度。领导者的用人绩效、时间绩效、办事绩效以及决策绩效,最终都体现为组织的整体贡献绩效。四、领导绩效的作用(一)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领导活动都以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推进组织和社会的发展为总目标。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领导者所进行的各项工作,都以提高领导绩效为目的,领导绩效贯穿领导活动的全过程。(二)领导绩效是衡量领导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衡量一项领导活动的成败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尺度就是领导绩效。一般来说,领导绩效的大小、高低、多少直接表明领导活动的成败。(三)领导绩效是评价、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57 评价领导工作绩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考察领导者的全过程。任何一项领导工作,都是领导者素质能力、思想意志的外化。(四)领导绩效是领导发展的驱动力领导绩效不仅是推动领导者前进的基础和动力,而且也是组织不断发展与壮大的源泉。第二节领导绩效考评的意义和内容一、领导绩效考评的概念领导绩效考评就是考评主体采取特定的方法对被考评者的领导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量并对其领导能力进行评价的活动。二、领导绩效考评的类型根据领导层次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高层领导绩效考评、中层领导绩效考评和基层领导绩效考评,以及各个层次内正职领导绩效考评与副职领导绩效考评。根据考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上级考评、同级考评、下级考评、职能机构考评、自我考评、群众考评、专家考评。根据考评时间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日常考评、年中考评、年终考评、阶段考评、任中考评、届满考评,或者定期考评、专家考评等。根据考评对象工作性质的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分为党务领导绩效考评、立法领导绩效考评、司法领导绩效考评、行政领导绩效考评、企业领导绩效考评、事业单位领导绩效考评、社团领导绩效考评等。根据考评的方式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定性考评、定量考评。根据考评的目的不同,可以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诊断性考评、鉴定性考评、评价性考评、监督性考评。三、领导绩效考评的意义20121论述20111论述20091论述1、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明确领导活动的正确导向。2、领导绩效考评有利于强化对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监督。3、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推动领导制度的创新。4、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改善领导作风。5、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提高领导者素质。6、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例题·论述题】论述领导效能考评的意义。【参考答案】领导绩效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领导绩效考评涉及领导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通过领导绩效考评可以发现领导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差距,激励和鞭策领导者不断努力,不断提高领导绩效。1、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明确领导活动的正确导向。2、领导绩效考评有利于强化对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监督。3、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推动领导制度的创新。4、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改善领导作风。58 5、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提高领导者素质。6、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四、领导绩效考评的内容(一)领导者个体绩效的考评内容对领导者个体绩效的考评主要涉及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这与中国共产党选拔使用干部德才兼备的原则与对公务员的考核是一致的。(二)领导集体绩效的考评内容1、决策绩效考评。(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能)2、用人绩效考评。3、办事绩效考评。4、组织的整体贡献绩效考评。第三节领导绩效考评的原则和方法一、领导绩效考评的原则(一)客观公正原则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应该做到:一是考评者要诚实正直,公正无私,严肃认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以偏概全。二是考评程序要科学规范,考评标准要合理统一,考评方法要具体有效。三是考评材料依据必须真实准确。(二)民主公开原则所谓民主,是指在领导绩效考评过程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让下属和公众参与考评、监督考评。所谓公开,是指在领导绩效考评过程中,首先要将考评的对象、时间、内容、标准、程序等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诸于众,以便有关人员了解、并参与进行监督。(三)全面系统原则在考评中,要做到:1、显绩考评与潜绩考评相结合。2、政治和业务相结合。3、眼前与长远相结合。4、局部与全局相结合。5、主观与客观相结合。6、目的和手段相结合。7、领导者个体考评与领导集体考评相结合。(四)注重实际原则1、通过考察领导者所做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领导者的真正绩效;2、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来衡量其政绩大小,纵向比较看发展、看创新,横向比较看水平、看质量;3、通过综合效益论优劣,不仅要看政绩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更要考察其社会效益;4、正确处理个人绩效与集体绩效的关系。(五)科学规范原则59 坚持科学规范的原则,首先,要在建立健全领导岗位责任制和任期目标制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考评标准。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完善考评规程和考评准则。再次,要采取科学的考评方法,尽可能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合理化。最后,绩效考评的方式方法、程序规责等要符合法律规定,依法考评。科学规范原则要求在绩效考评过程中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使用的方式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保证考评的信度和效度。二、领导绩效考评的程序(一)准备阶段周密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工作准备是考评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考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考评方案准备就是对领导绩效考评的内容、指标、标准、方法、程序、时间安排等进行规划和设计。考评内容要全面和系统,考评指标要明确而具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考评标准要恰当适中,考评时间、方法、程序等安排要明确、合理、可行。(二)实施阶段考评实施阶段是整个领导绩效考评工作中最重要的阶段。绩效考评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系统的收集领导活动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地审核查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分析,运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对领导绩效进行考评,做出考评结论。(三)结束阶段这是处理考评结果、撰写考评报告、公布考评结果、利用考评结果、保存考评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向被考评者反馈考评结论,并认真听取其反馈意见;复核修正考评结论,调解争议;公布考评结果并做好资料存档工作;兑现考评奖惩。三、领导绩效考评的方法20101论述(一)领导绩效考评的基本方法1、领导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2、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3、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二)领导绩效考评的具体方法1、调查研究法。2、民意测验法。3、目标对照法。4、比较考评法。5、专家考评法。6、统计分析法。7、自我述职法。8、模拟考评法。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