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50 KB
  • 2022-04-22 11:23:53 发布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城区(urbanarea)具有相对高人口密度的区域,本定义反映美国状况,世界的定义:人口密度高+产业以非农业为主。2.大城市地区拥有大量人口的核心城区和附近在经济意义上与这个核心结为一体的邻近社区,包含乡村地区。二、单项选择题1.B2.D3.D三、多项选择题1.ABC2.BD四、填空题1.城市化地区包括中心城市和城市边缘。2.城市边缘是中心城市外围的城市化地区。3.传统城市问题包括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犯罪、人口和交通拥挤、教育和犯罪五、判断说明题1.错。包含乡村地区。2.错。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同于市场方法3.对。城区产业以非农业为主,可以有农业。六、简答题1.⑴大部分区位选择的问题涉及城市;⑵城市经济也与城市中区位选择有关;⑶由区位选择引起的最重要的问题发生在城市2.⑴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⑵城市内土地出租和土地利用;⑶贫困和住房的空间因素;⑷地方政府的支出与税收。七、论述题⑴大部分城市问题是相关的:许多问题有相同的根源,一些问题能够造成其它问题的恶化;⑵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同于市场方法;⑶大多数城市问题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 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化第二章为什么城市会存在一、名词解释1.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2.一国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他国,那么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3.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4.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二、单项选择题1、A2、B3、D4、A5、A6、C7、A三、多项选择题1.ABC2.ABCD四、简答题1.农业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可以供应城市居民;比较优势足以弥补交通成本,使贸易可以产生;运输规模经济使市场更有效率.2.A专业化技能提高:熟能生巧时间缩短:无须转换时间B要素的最小效率规模3.A.本地化经济(当地化经济)——本土化、国产化B.城市化经济五、论述题1、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特别是基础性的:商业服务(银行、保险、房地产、印刷、运输……)公共服务(公路、学校、消防……)2、劳动力市场共享:整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各个行业关联度小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稳定。3、知识溢出思想的交流行业间交流 第三章城市在哪里发展?一.名词解释1.采购成本:原材料从产地运输到工厂的成本2.配送成本:企业产品从工厂运输到消费者的成本。3.本地投入品:无法高效率运输的投入品。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D三.填空题1.运输成本、小2.物理重量、运输费率四、判断说明题1.错。运输导向型企业模拟假设是建立在单一产品的假设前提下的。2.对。汽车属于体积增加的生产活动,故为市场导向型企业。3.对。炼铝业属于高能耗的能源密集型企业。4.错。劳动力成本因种种原因存在地区差异。5.对。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为企业提供直接利用的投入品和为劳动力提供消费品等来影响企业选址。五、简答题1.纽约发展的原因:①交通发展开凿伊利运河连接纽约和五大湖。②商人创新交易方式拍卖③其他城市的错误费城和波士顿通过法律阻止拍卖方式。2、运输导向企业模型的假设有哪些内容一、单一产品二、单一的可运输的投入品三、固定的要素比例四、固定的价格六、论述题1、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影响企业选址一.为企业业提供可以直接利用的投入品:从水、路等方面考虑二.为劳动力提供消费品:从教育、公园等方面考虑2、直接吸引企业:从税收减免、政府贷款和贷款担保、地段开发,土地开发,开发区等方面考虑第四章西方城市化历史一、名词解释 1、城市化: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二、单项选择题1、C2B三、多项选择题1、AD2、AB四、填空题城市的类型可以分为军事城市,宗教政治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五、判断说明题错,日本出现逆城市化,中国还处于城市化阶段六、简答题(1)答:1.城市人口增长率的迅速提高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增加3.特大城市和首位城市的增长4.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5.农村——城市人口转移的就业问题6.城市化和地区发展的联系问题(2)答:1.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距2.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3.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4.影响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村开放程度七、论述题答: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因此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城市化进程中的利弊。从有利的方面看:一、城市化是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火车头;二、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三,城市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方向;第四,城市化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第四,城市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从城市化的弊端来看 (一)资源日益短缺:1.水资源严重短缺;2.土地资源紧张;3.城市能源问题;(二)环境污染不堪重负;(三)城市生态赤字普遍增加;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五)城市与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六)城市治理能力偏弱;所欲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利弊是共同存在的,要想正确处理好问题,就必须辩证的对待,抓住主要的矛盾,这样就有利于我国的城市化了。第五章多少城市一.名词解释:1、销售区: 商品价格低于其他销售者的区域范围2.规模经济: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二.单项选择题:1.A2.D3.B4.C5.A6.D7.A8.B9.C10.A三.多项选择题:1.ACD2.AC3.ABD4.BCD5.ABCD四.填空题:1._固定需求_____是销售区的决定因素。2.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得出___均衡产量_____。3.新企业进入__降低____每个公司的产出。4.人口密度增大导致销售区__缩小_____。5.销售区变化取决于___产出效应与需求效应____的对比。五.判断说明题1.√o销售区和规模经济n规模经济增长扩大商店销售区,商店数量减少2.×o销售区和行程成本n行程成本下降扩大商店销售区,商店数量减少。3.√密度效应:收入增加降低人口密度4.√o销售区变化取决于产出效应与需求效应的对比。n产出效应大于需求效应,销售区扩大;n反之缩小。、5.×o需求变化n需求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减少:城市等级体系破坏n需求随城市规模扩大而增长:城市等级体系存在 六.简答题:1、由洛施提出,克里斯塔勒发展的中心位置理论可用来预测一个地区城市数量、规模和范围。这一理论建立在销售区分析的简单扩展基础上。不同行业销售区不同,取决于规模经济和人均需求,因而每个行业的区位模式不同。中心位置理论阐明了不同行业的区位模式是怎样合并形成城市地区体系的,这一理论回答城市在地区经济中的两个问题:1多少城市将发展?2、为什么一些城市比其他城市大?2、⑴多样性和规模经济。一个地区内城市规模和范围不同,这种多样性的出现是因为三种消费品具有不同的人均需求相对应的规模经济,因而他们的销售区不同。⑵大意味着少。大城市提供的额外商品是易受相对大的规模经济影响的商品,因为相对较少的商店销售易受相对较大的规模经济影响的商品,所以只有少数大城市。⑶购物路线。消费者流向大一点的城市而不是小一点的或相同大小的城市。3、相同的商品销售价格;不同的消费者行程成本;区域形状假定是长方形4、⑴技术革新提高了城市运输速度,降低城市内部运输成本;⑵城市化增加了人口密度,缩短了平均出行距离;⑶新销售技术七.论述题1、销售区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扩大商店销售区,商店数量减少。销售区和行程成本:行程成本下降扩大商店销售区,商店数量减少。销售区与人均需求:人均需求增长导致销售区缩小,商店数量增长销售区与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增大导致销售区缩小,商店数量增长第六章城市经济增长一、名词解释1、需求指向模型:是研究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作为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模型2、城市功能亦称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负担的任务及其作用发挥产生的效能。包括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3、城市基础设施,或称市政工程设施,是直接为维持城市生产与生活正常秩序和保证城市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为在城市进行物质、精神和人本身再生产的一般共同的社会化的物质条件。如道路、通讯设施等二、单项选择题1、C2、D3、B4、D5、C 三、判断说明题1、对。乘数以公式表示为:K=△Y/△I。其中,K表示乘数,△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同时,由于投资增加而引起的总收入增加中还包括由此而间接引起的消费增量(△C)在内,即△Y=△I+△C,这使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推导如下:K=△Y/△I=△Y/(△Y-△C)=1/(1-△C/△Y)。其中,△C/△Y为边际消费倾向。由上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投资乘数越小。2、错。经济的增长不仅提高了就业的机会,也提高了就业的成本,所以经济增长不一定提高就业率3、对。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在城市经济增长的研究中,经济基础的研究就是研究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四、简答题1、城市产业集群是指专业化产业集聚在特定地区形成组织网络,其竞争优势表现为:节约搜寻成本、经济外部型和共享产品、促进创新、促进内部的专业化分工。2、⑴从性质上看: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发展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经济发展则同时意味着更多的产出和技术与制度的变革,产出的增加正是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变更而获得的。⑵从范围上看:增长是仅指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展则不仅涉及经济领域,它还是一个国家的人民的观念和社会习俗大变革。发展的内涵更加深刻,体现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⑶从原因上:增长是由于投入量的增加所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而发展具有这些因素,还包括了产品构成的变化和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量所作贡献的相对变化等情况。⑷从时间上看:增长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连续的和渐进的特征。3、决定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城市人口规模,是决定城市基础设施规模的基本因素。城市人口增加对基础设施有三方面影响:(1)直接增加需求;(2)通过经济规模增长要求基础设施增长;(3)城市空间规模扩展而要求的第二,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水平和内部构成比例第三,城市主体设施规模和结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第四,科技水平,通过影响城市结构、功能而影响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第五,城市人均收入,提高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水平。4、出口需求;劳动生产力;营业税;产业的公共服务设施;土地利用政策。五、论述题答题要点(1)“城”在古代是防御系统,现代则指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2)“市”在古代指商品交易,现代则指非“城”的城市产业的发展(3)在城市化发展中,“城”与“市”应当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 (4)要根据城市外部的需求来形成“市”的供给规模,并以“市”的发展规模形成对“城”的需求(5)根据“市”对“城”的需求,安排“城”的供给,并使“城”的建设合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城市基础产业就是城市输出产业,它是牵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城市经济增长的就业乘数是α,是输出产业就业人数和非输出产业就业人数之比。它的数值越大,牵动城市化程度越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力度越大。其关系如下式所示。第二部分土地出租与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第七章地租与土地利用绪论一、名词解释1、土地的市场价值是从土地上所获得年租金支付费用的现值。2、剩余原则农民们为土地的使用权进行竞争,所以土地所有者获得剩余部分。二、判断题1、由玉米法得出的结论应用于城市的住宅市场可知,地价高,导致了住宅价格的上涨。错误,应该是住宅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地价高2、根据剩余原则,土地的投标租金等于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对土地的竞争确保了土地所有者获得总收益超出总成本的部分。正确3、灌溉工程的利益被资本化为土地的市场价值:租金的增长增加了租金收入的现值,增加了土地的市场价值。正确三、简答题1、地租与公共政策的关系?①不影响均衡价格增加土地所有者的收益②影响均衡价格边际生产成本曲线向下移动;边际土地投入生产③土地所有者、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 公共政策收益范围④利益的资本化提高土地价格2、试简述冯·屠能模型假设。①固定的价格。投入品、产出品在所有的区位,价格相同。②唯一中心市场。所有的胡萝按每吨每英里t成本从农场运输到某中心集市。③竞争性市场。存在农民可自由出入胡萝种植的市场。在均衡状态,所有的农民获取的经济利润为零(正常的会计利润)。④土地的肥沃度相同,所以所有区位的生产成本相同。第八章单一中心城市里的土地利用一、名词解释1、住宅价格梯度:住宅价格梯度被定义为每英里住宅价格的百分比变化。2、租金梯度:表明土地租金随距离而变化的一条曲线。3、竞价租金曲线:表明一个企业为了维持某种利润水平而在每个距离愿意为土地支付的最大租金。二、单项选择1、B2、D3、C4、A5、D6、B7、C8、D9、D10、C三、多项选择1、ABC2、AB3、AB4、ABC5、BCD四、判断说明题1、错。住宅的竞价租金函数是指表明住宅供应商愿意为在城市的不同区位土地支付多少钱。2、对。3、错。是下凸4、对。5、对。五、简答题1、答:1、直到20世纪早期,,单一中心城市一直是主要的城市形式,所以城市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单一中心城市的历史;2、今天的许多中小型城市仍是单一中心的; 3、为了了解传统的单一中心城市向现代化的多中心城市的过渡,我们必须先了解单一中心城市发展背后的作用力;4、从单一中心城市得来的许多教训可以作为到现代化的多中心城市的前车之鉴。2、答:1、竞价租金函数向下倾斜。因为运输成本随厂商搬离市中心而增加;2、竞价租金函数凸起。因为厂商进行了要素替代。当厂商靠近城市时,土地成本较高,厂商用非土地投入品(资本和劳动)代替土地,以更少的土地和更多的其他投入品生产出相同吨数的棒球。3、答:1、消费者替代。住宅价格随着到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家庭通过消费更多的住宅来对较低的住宅价格作出反应。2、要素替代。地价随着到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住宅公司的反应是:地价较低时,每单位住宅使用更多的土地。六、论述题答:1、直到20世纪早期,,单一中心城市一直是主要的城市形式,所以城市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单一中心城市的历史;2、今天的许多中小型城市仍是单一中心的;3、为了了解传统的单一中心城市向现代化的多中心城市的过渡,我们必须先了解单一中心城市发展背后的作用力;4、从单一中心城市得来的许多教训可以作为到现代化的多中心城市的前车之鉴。第九章土地利用的一般均衡一、单项选择题1.A2.A3.B4.A5.A二、填空题1.SRD范围影响家庭密度影响2.CBD范围影响就业密度影响三、简答题1.(1)厂商区位均衡(2)家庭区位均衡(3)竞争性投标分配给出价最高的人。(4)劳动力市场均衡2.⑴劳动力总需求增加CBD范围影响;就业密度影响;⑵劳动力总供给减少四、论述题⑴ 市场的相互作用。CBD的变化影响城市劳动力市场和住宅土地市场。商业投标租金函数曲线上移增加CBD的规模与密度,导致劳动力需求过剩。工资上涨的结果是使居民投标租金函数曲线上移,增加SRD的规模与密度。⑵竞价租金函数的改变。出口价上涨导致商业投标租金函数(一种局部均衡效应)曲线上移。工资增长的结果导致商业投标租金函数曲线下移(一种一般均衡效应)。⑶地租。出口价上涨提高整个城市的地租。出口商品增加提高CRD与住宅区对土地的需求,所以整个城市的土地所有者都从出口销售的增长中获益。⑷出口销售增长的福利效应。在一般均衡中,大城市居民生活并不更好。工资上涨被更高的住宅与土地费用抵消,效果水平未变。出口销售的增长增加了居民的数量,而并未提高他们的效用水平。第十章城郊化与现代城市一、名词解释:1、城市现代化一般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变过程,它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2、定义为出行的实际距离以及寻找替代交通方式的成本,是影响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3、大城市地区中心地带外的写字楼和零售活动新的集中地。二、单项选择题1、A2、D三、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D四、填空题:1、重新组合2、空中运输3、边缘城市五、简答题:1、两个原因:a,市内卡车取代了马车,相对于通勤成本而言,卡车降低了运输成本,把企业推向低工资的城郊;b,城市间卡车在城市间运输中取代了船和火车,把制造业从出口中心解放出来,企业搬迁到更接近他们城郊工人的地方。2、a.一些零售商跟随消费者到城郊b.汽车取代市内电车,增加了飞非中心区的易达性c.人口增长增加了零售商的均衡数量,一些新的零售商定位于城郊地区3、a通勤成本的下降增加了城郊区位的易达性b中心城市的问题促使一些家庭搬离到城郊 c就业机会的城郊化,由于家庭跟随企业到城郊而促进了人口城郊化d下降的通勤价格降低了城郊定位的相对成本e地方政府的独立体系使家庭逃避中心城市的住宅问题4、a.次中心地带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组合上各不相同,各个次中心地带在城市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同;b.许多次中心地带是高度专业化的,意味着有大的规模经济c.大城市地区的就业相对分散d.就业密度随距离市中心的增加而下降六、论述题:城郊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居住区位变化的共同趋势,在城市化后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加上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日益重视,居住的空间概念必然向外延伸,城郊住宅成为今后住宅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从优势来看,城郊住宅一般布局在郊区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密度较低,各种污染较少,容易亲近自然。根据现阶段城郊住宅的功能和定位,我国城郊住宅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卫星城镇建设和郊区大规模普通住宅区开发方面。从目前国内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城郊住宅的发展现状来看,多数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往往存在“先盖房、后修路、再规划”的现象,造成很大浪费、甚至破坏。借鉴国外城市新区开发和卫星城镇建设的经验,我国城郊住宅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落实“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基本方针,提高城郊住宅在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为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和指导作用,城郊住宅的规划布局应该体现以下几个原则:1、城市居住圈统一规划原则。城郊住宅规划和布局的视野必须超越市区行政区划界限,主要体现市场和经济活动形成的居住圈范围,充分考虑城镇体系发展和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趋势。2、组团式集中布局原则。根据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城市功能结构必须改变从建成区四周简单平面外推的办法,市区外围应该成为点、线、面结合网状结构,形成开放的城镇体系,把城市融入自然之中。3、产业协调原则。城郊住宅规划布局应注意产业协调和综合发展,增强卫星城镇的整体城市功能。例如,可以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区建设、“优二兴三”、旅游资源开发等战略与城郊住宅规划布局结合起来,提高其整体功能和可持续综合效益。4、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原则。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相对市区住宅而言,城郊住宅在面积和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特别需要强调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虽然城市人口居住郊区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交通的改善、生活日益富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普遍的规律性,但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城市化水平等的不同,城市居住郊区化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结果均有一定差异。因此,对于我国特定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所处阶段下城市居住郊区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十一章土地利用管理与分区制一、名词解释 1.城市服务边界城市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的最远界限,超出界限则不提供基础设施服务。2、城市发展边界城市开发最远的界限,超出界限即为非法。3.分区规划是对城市中每块土地的使用做出一套可以被认可的规定4.性能分区针对工业用地、性能标准对厂商排放的噪音、强光、臭气、震动、气体和烟雾有代表性地设定上限。二、单项选择题1.B2.C三、多项选择题1.AB2.BCD四、填空题1.地方政府使用大块土地分区制排斥高密度住宅区。2.对建筑物许可证的限定减少了住宅的修建数量,导致住宅价格提高和土地价格下降。五、判断说明题1.对。分区规划就是要对城市中每块土地的使用做出一逃课被认可的规定,给公众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公众建厂、安全和福利水平。2.错。城市发展边界以外不允许开发。控制居民人口增长的一种途径是限制城市土地面,这可直接通过宣布超出城市发展边界的开发为非法达到目的。3.对。拥有许可证的人可以获得一些利润,这个利润等于等于房屋的市场价与其建造成本的差额。4.错。公害分区减少了人们暴露于污染、噪音和拥挤这些外部性的风险。因为分区制将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分隔开来。六、简答题1.为什么还有城市运用分区制取代排污费来控制工业污染呢?o相对于立体排污费制度来说,工业分区制简单易行。o由分区制转向排污费制度会加重某些邻近地区的污染。2.限制城市土地面积的结果.o人口密度增加o住宅区范围扩大o就业密度降低o商业区范围缩减七、论述题 1.简述公害分区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或问题。1)工业公害工业企业产生各种类型的外部性,包括噪音、强光、灰尘、臭气、震动以及烟尘。分区制将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隔离开,减少人们暴露于污染气体和噪音因的机会。分区制作为一种环境政策是很吸引人的,因为它简便,要限定暴露于污染的机会,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污染源与潜在的受害者分开。问题:分区制不能减少污染总量,只能是污染源迁移。2)性能分区即按照性能分区制,政府为每个区设定性能标准。针对工业用地、性能标准对厂商排放的噪音、强光、臭气、震动、气体和烟雾有代表性的设定上限。性能分区法界与传统分区法和排污费之间,是一种两者相互融合的产物:虽然性能分区法并没有强迫厂商为污染付费。但因为它给予清洁厂商更多选择生产地点的机会,所以他鼓励消除污染。3)零售商业公害零售商业产生大量的外部性,对附近的居民造成影响。零售商业带来的交通问题造成交通拥挤、噪音和停车问题。传统的分区法通过设立商业区以减少居民接触这些外部性的机会。4)住宅公害大部分住宅外部性产生于高密度住宅。按照传统分区制,公寓楼将被排斥在邻近低密度住宅的地区之外,保护其居民免受高密度住宅产生的外部性的影响。传统分区制的一种替代方案就是性能分区制。在以性能为基础的分区政策下,如果开发商采取以下措施,将允许其建造公寓楼:街边停车场、改善道路状况、建筑物设计。第三部分贫困与住宅第十四章为什么住宅与众不同一、名词解释1.过滤模型:描述了不同住宅子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住宅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一种用途的过程。2.住宅高成本:1、投资大,一部分家庭租房而不买房。2、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通过房屋所有权来积累财富。3.无差异曲线:收入提高,无差异曲线上移,效用水平提高,住宅消费提高;搬迁成本阻碍住宅消费提高。4.住宅收入弹性:国民总收入弹性小;租户收入弹性小于自用房的收入弹性;收入弹性随收入增加而增加。5.邻居效应:一套住宅的质量提高,如外观变得更为美观,对周围住宅产生了溢出效益,表现为市场价值的增加。二、单项选择题1~5DBDBA 6~10CDABB三、多项选择题1.ABCD2.ABD3.BCD4.BC5.ABC6.ABCD7.ACD8.ABCD9.ABD10.ABCD四、填空题1.上移,提高,提高;2.大的;3.小,小于,增加;4.小;5.缺乏,富有五、判断说明题1.对;2.错,住宅市场是分离而又相互联系的市场;3.错,市场上新住宅只占住宅存量的一小部分,70%—80%的家庭居住在至少已经建成10年的住宅里;4.对;5.对。六、简答题1.最佳数量的变动的影响:(1)可变成本的变化。随着住宅年限的增长,总成本曲线向上倾斜,引起最佳数量减少,利润下降。(2)需求的变化。价格下降(需求减少或供给增加)引起总收益曲线向下倾斜,最佳数量减少,利润下降。2.当需求或成本的变化引起利润下降而导致出租房屋无利可图时,业主面临三种选择:(1)改变用途。当转向活动所获收益大于改变用途的成本时,转向就是有利可图的。(2)封存。租金上升的预期或置存成本较低时,封存决策可获得利润(3)放弃。转向成本太高时,业主可以抛出住宅。3.住宅的供给弹性(1)由于旧住宅占住宅存量的大部分,所以只有当2和3相对大时,供给才会相对大。(2)由于折旧速度本身就很慢,而改建费用较为昂贵,所以供给对价格相对而言是缺乏弹性的。 (3)针对住宅需求的增加,供给者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做出反应。在此期间,住宅价格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4.住宅过滤过程的两个基本特点:过滤模型描述了不同住宅子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住宅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一种用途的过程。(1)住宅服务的减少:住宅的物理性耗损技术性无形磨损住宅样式的变化(2)居住者收入的下降。住宅服务减少时,房屋被这样一些家庭居住,它们对住宅服务的需求量逐渐减少,特别是那些低收人家庭。5.政府对建造中等质量的新住宅给予补助使得各个子市场受益:(1)低质量市场:住宅从中等质量市场过滤到低质量市场,降低了低质量住宅的价格;(2)中等质量市场:补助使其价格降低,一部分穷人住进中等质量住宅;(3)高质量市场:中等质量住宅价格下降降低了高质量住宅向其过滤的速度,高质量住宅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七、论述题一、住宅过滤过程的两个基本特点:过滤模型描述了不同住宅子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住宅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一种用途的过程。(1)住宅服务的减少:住宅的物理性耗损技术性无形磨损住宅样式的变化(2)居住者收入的下降。住宅服务减少时,房屋被这样一些家庭居住,它们对住宅服务的需求量逐渐减少,特别是那些低收人家庭。二、为什么穷人居住旧房子1、模型假设三种收入群体:富人、中等收入、穷人;住宅改良成本高;折旧。2、过程成本、收益决定;接力三、建筑津贴1、模型假设(1)稳定的家庭数量。(2)住宅子市场。2个子市场,中等质量市场和低质量市场。(3)质量水平。住宅能够升级进入高一级质量市场,也可以降级进入低一级质量市场。(4)不完全替代品。两类住宅为不完全替代品。2、过程:中等质量市场 (1)政府对建造中等质量的新住宅给予补助,中等质量子市场供给增加;(2)对中等质量住宅的需求增加且其价格下降;(3)中等质量价格下降使得业主把其降级到更为有利的低质量子市场,市场在新的供给曲线S2上向下移动,供给量减少。2、过程:低质量市场(1)替代效应。低质量市场的消费者被吸引到中等质量市场,需求曲线左移,住宅价格下降。(2)过滤效应。中等质量价格下降使得业主把其降级到更为有利的低质量子市场,低质量市场的供给曲线右移; 2、过程:全部市场补助使得最终有40套最差住宅退出市场。一、总结:过滤与公共政策最终,政府对建造中等质量的新住宅给予补助使得各个子市场受益:(1)低质量市场:住宅从中等质量市场过滤到低质量市场,降低了低质量住宅的价格;(1)中等质量市场:补助使其价格降低,一部分穷人住进中等质量住宅;(3)高质量市场:中等质量住宅价格下降降低了高质量住宅向其过滤的速度,高质量住宅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第十五章住宅政策一、名词解释1.公共住宅的挤出效应公共住宅导致减少新建筑、减缓过滤过程、增加退出率。2.公共住宅政府向低收入(中低收入)居民提供的价格较低的住房。二、单项选择题1.A2.A3.D4.B 5.A6.A7.A8.B9.B10.D三、多项选择题1.ABC2.ABCD3.ACD4.ABD5.CBD四、填空题1.公共住宅可以取到扩大住宅总供给量和控制住宅市场价格的双重作用。2.住户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是支付能力的问题。3.目前欧洲一些国家的公共住宅所占比例约为40%—60%;亚洲如日本、新加坡的公共住宅所占比例在50%左右。4.优惠券两种形式:租金凭单与住宅优惠券。5.消费者补贴的市场效应中的中长期效应为:普通质量住宅市场:价格上升,数量上升中等质量住宅市场:价格上升。五、判断说明题1.错。由于服务的对象收入较低,在租金交纳和维护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向题。2.错。一般,优惠券对公共住宅有两点有利影响: ①某些情况下,优惠券可以作为现金的等价物使用,这将会导致更大幅度的效用增加。 ②优惠券可以用于购买旧住宅,比购买新住宅明显更便宜。3.错。住宅优惠券计划增加了人们对普通质量住宅的需求。 优惠券接受者受益,非优惠券接受者(中等收入家庭)要为住宅支付更高的价格。普通质量住宅的供给时固定的,需求增大导致价格上升但是随着供给量增大,价格回落,时间越长,价格增量越小。4.对。纳税人更关心接受者的住宅消费状况,而不一定是他们的效用水平。在需政策下,非优惠券接受者支付更高的住宅价格,而在供给政策下支付较低的价格。5.错。① 城市改建的正效应 为中等收入和高收入集团建造新住宅; 新建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增加了就业; 也使改建地区地产估价上涨,增加了政府收入。②城市改建的负效应拆除旧建筑,使穷人无处安身。六、简答题1.主要内容有三条⑴特经济适用住房制度⑵廉租住房制度⑶住房公积金制度2.可以有独立的地产,没有脱离土地的房产⑴使城市里的萧条地区重新焕发活力⑵改善贫困家庭的住宅条件3.⑴选址问题 公屋租户多是低收入人士,不易为已有的社区或邻里所接纳; 对中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冲击,空间失配。⑵经费短缺 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⑶管理困难 由于服务的对象收入较低,在租金交纳和维护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向题。4.⑴项目住宅中居民相对较贫困,而穷人的犯罪率较高。⑵项目住宅中的许多住房已经被废弃,成为吸毒者和歹徒的集散地。⑶标准项目的自然布局——高耸的建筑群楼,也有助于犯罪的发生5.⑴某些情况下,优惠券可以作为现金的等价物使用,这将会导致更大幅度的效用增加。 ⑵优惠券可以用于购买旧住宅,比购买新住宅明显更便宜。七、论述题1.⑴不搬迁者:支付较低的价格就能居住在原来的公寓里。⑵成功搜寻者:取决于租金管理收益(降低的房租)与成本(增加的搜寻成本),如果搜寻成本相对较高,成功的搜寻者也是受损者。⑶被迫搬迁的家庭:如果房屋转换用途或拆除,往往是受害者。⑷房东:租金管理计划的宣布会导致城市公寓建筑的市场价值下降.第四部分地方政府第十六章地方政府概述一、名词解释1、外部性一种行为给他人带来收益或损失2、地方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消费,非排他性,地方化利益的产品二、单项选择题1.A2.C3.B4.B 1.D2.A3.A4.B5.B6.A三、多项选择题1.AB2.ABD3.ABD4.ACD5.ABCD四、填空题1.如果某一产品的生产易受相对大的规模经济的影响,(自然垄断)就会出现。2.规模经济(越强),实现与提供服务设施相关的规模经济所需的行政管辖权就越大。3.政府的职能之一是使外部性(内部化)。4.合并地方政府能使地方公共产品的支出(均等)。5.(财政健康指数)给我们提供了最有可能发生财政危机的清单。五、判断说明题1.T若地方公共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大于外部性和规模经济,地方提供公共产品就是有效的2.F大城市的合并能阻止郊区剥削。3.T标准化健康指数显示不考虑城市之间税收支出差异下的城市财政健康状况。4.T大城市以及拥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城市提高收入的能力相对较小,支出需求相对较大,因而它们的标准化财政健康指数低。5.T大城市的合并能利用规模化经济,使支出均等化。六、简答题一.地方政府提供商品在什么条件下是有效的?1.需求上的多样性相对大2.外部性相对小3.规模经济相对小二.地方提供公共产品的利弊?1.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的多样性会使地方政府提高效率2.地方产品的收益或成本外溢到其他地区(外部性),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效率3.提供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导致地方政府效率降低三.政府用哪些方法来转移限税效应?1.通过向消费者收费以及那些不受限制的税收进行税务转嫁。2.一些支出项目被转移到特别区域以避开支出限制。 1.从州政府那里得到的政府间补贴增加了。2.一旦某些特定的支出受到限制,支出项目就由受限制类型转至不受限制类型。四.中心城市出现财政困难的根源有哪些?1.郊区化2.人口的减少3.基础设施陈旧4.规模不经济5.人均收入低6.占大城市人口的比例小五.劳动成本上升的原因有哪些?1.个人服务业改变成为由政府提供2.竞争与革新3.工会的权利七、论述题1、地方公共产品的特性①非竞争性消费共同消费品纯地方公共产品非纯地方公共产品(拥挤型公共产品)②非排他性成本高昂,效率低下③地方化利益利益在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第五部分城市交通第十九章汽车和公路一、名词解释1、交通拥挤成本交通拥挤导致额外增加的交通时间,燃油等消耗等费用。2、最优交通量交通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行车成本时交通量。3、均衡交通量交通的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行车成本时的交通量。4、当斯定律在政府对城市交通不进行有效管制和控制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5、边际行车成本每增加一位行车者所增加的行车成本。二、单项选择题1、D2、A3、C三、多项选择题1、ABC 2、ABC3、ABCD四、填空题1、个人行车者的行车成本,是货币成本和私人时间成本之和。2、通勤高峰期征收的交通拥挤税较高五、判断说明题1、错。行驶的时间越长,通勤成本越大。2、对。平均行车成本即为总行车成本除以行车数量。3、错。城市交通需求曲线是一条边际收益曲线。六、简答题1、居民愿意在各处的住房和土地上花费更多的钱;较少了交通量,提高行车速度,较少了行车成本;2、事故造成人员伤亡;高峰期交通事故导致交通堵塞。3、由于存在风险补偿,安全规则增加了碰撞数量;增加了城市交通的交通拥挤问题;给非行车者带来了更大的危险。七、论述题1、方式替代共乘一辆车或改乘公交车2、行车时间改在非高峰期行车3、行车路线选择可替代路线,多个行车合并成一个行程4、位置选择换工作或搬家第二十章公共交通一、名词解释1.自己开车系统的成本自己开车系统的成本等于行车者的时间、运行成本以及自己开车公共成本之和。2.分流阶段指的是乘车结束后到工作地点的路程。二、单项选择题1.B2.D3.A4.A5.D6.D7.C 三、多项选择题1.ABC2.ABC3.ABD4.ABCD5.ABCD四、填空题1.同时改进服务质量和提高票价可增加乘客量。2.工交提高票价增加总收益。3.公交的需求量对__行车时间____的变化比较敏感。4.辅助运输系统的实质是介于__私人__和传统公汽之间的一种广泛的服务形式。5.减少步行和等待时间,减少__长途时间____能增加更多的乘客五、判断说明题1.正确2.正确3.错英国取消控制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行竞争又同时补贴是可行的。4.错。汽油价格的上涨可改变住房和土地的价格,但不会引起区位布局的大变化。5.错误。拥有一百万以上工人的大城市地区选用公交的工人比率与规模经济、经济发达程度无关六、简答题1.在公交上存在着相当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因而公共交通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因而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较低。公交补贴能减少汽车交通量,缩小交通量和最优量之间的差距。2.取消城市交通市场的控制;改变为混合交通服务;取代现存的由出租车和大型公交机车构成的机制;由市场为乘客提供更多的可选车型和服务类型。3.一个普通的新系统不可能使车站附近地区有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地区修建工程时间太长。4.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铁路交通促使市区车站附近活动的集聚;铁路交通的投资必须与强有力的土地利用工具相结合才能产生合理的效果。七、论述题1.(1)价格弹性:公交需求缺乏弹性,非高峰期乘车和高收入者的弹性要大一些。(2)时间弹性:公交的需求量对于行车时间的变化比较敏感,长途汽车的估计弹性系数为-0.39,而进站时间的弹性系数为-0.71。(3)行车时间价值:通勤者愿意花在公交车上的时间价值约为工资的一半。(4)非通勤行车:非通勤行车的需求弹性比通勤行车的需求弹性更大。 第六部分教育与犯罪第二十一章教育一、名词解释1.同龄人选择同龄人在学校、同学和社会交往上的选择。2.同龄人效应富裕家庭的孩子作为同年龄对其他孩子有促进作用。3.家规是家长自身示范作用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二、单项选择题1.A2.B3.D4.B5.A6.A7.B8.D9.B10.B三、多项选择题1.ABC2.ABCDE3.ACD4.CD5.BD四、填空题1.认知技能2.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体育技能3.社会地位4.空间分布5.家庭环境,同学特征五、判断说明题1.错。高收入家庭总体有更优越的家庭学习环境,因此富裕家庭的孩子总体比贫困家庭的孩子学得多。2.错。学校资源与市场收入的关系是在好学校里受过教育的学生收入更高。3.对。拥有来自富裕家庭的同学的孩子比拥有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的孩子学得多。4.错。差学生在小班有利,好学生在大班有利。 5.错。因为学校与城区发展有联系,所以学校的好坏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六、简答题1.⑴认知技能;⑵社会技能;⑶体育技能。2.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行为。⑴繁华商业区:喜欢购物、游乐;⑵郊区;喜欢大自然。3.收入不同家庭的排斥,扩大了教育成绩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⑴富裕家庭多的区域,好学生多;⑵贫穷家庭多的区域,差学生多。4.⑴家庭根据自己感觉的社会地位选择居住地;⑵家庭根据要求选择居住地;⑶家庭颁布呈现一定规律。5.⑴教育的期望支出;⑵财产价值;⑶同龄人特点。七、论述题1.⑴最重要的投入是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同学的特征;⑵高收入家庭具有更优越的家庭环境,所以富裕家庭的孩子比贫困家庭的孩子学得多;⑶富裕家庭的孩子作为同年龄对其他孩子有促进作用;⑷学校投入并不影响成绩。第二十二章教育与犯罪一、单项选择题1,C2,C3,D4,C5,A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C3,AD4,ABCD三、判断说明题1---5FTTTF四、简答题1,①大多数犯罪发生在大城市地区,城市中心犯罪率最高。②家庭对犯罪率很敏感,区位选择受当地犯罪率的影响,犯罪率底的地方房价高。③城市中心犯罪率高,人口郊区化,逃避犯罪。2,①个人损失:财产损失,医疗费,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及工资,痛苦、生命减少。②社会损失:警察,法庭,劳改设施。3,①大城市地区的犯罪率高于非大城市地区,城市中心的犯罪率高于郊区。 ②贫困者集中于城市,富裕者集中于城市,城市人口密集。五、论述题1,犯罪与城市的关系:犯罪率随城市规模增大而提高。原因:①犯罪收益高:富人多,财产多;犯罪技巧高。②逮捕概率低:人多,复杂,容易逃避;民众愿意提供帮助的意愿低,报案少。③单亲家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