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50 KB
  • 2022-04-22 11:25:06 发布

《当代教育改革》练习题及参考答案b13c.doc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当代教育改革》练习题及参考答案b13c一一、名词解释1.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要承认学校拥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2)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学校依法享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育组织和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对国家和出资者以及受教育者承担责任。它是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与效益观的教育制度。2.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隶属关系、权力结构和工作制度等,是教育机构的体系化,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3.教育财政——教育财政(英文为educationalfinance或financingofeducation)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教育事业而对用于教育的财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专门性的管理活动。4.教育政策:所谓教育政策就是具有一定行政效力的组织机构(如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对系统内部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行动规定,它具有较高的强制性和规范性。5.特色学校:可把特色学校定义为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手段等6.二级学院:一般指在一级学院(校本部)领导下,由一级学院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的不具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制是指将校长的职位,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要求,分为若干个等级,形成职务等级系列,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8.教育变革:教育改革可以理解为按照某种预期的目标以改进实践的有意识的努力,它包括制定同旧目标无关的新目标、新政策,或赋予过去的教育以新的职能9.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渗透,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和一定职业技能为目标,融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10.“双元制”学制: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形式1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简单的说终身教育就是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形态,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12.全民教育: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育中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育之现状.说出自己的观点2.简述国有企业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改革政策要逐步推进,切忌“一刀切”。第二,私有化过程中要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第三,要妥善安置分离出来的从教人员。第四、切忌在移交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3.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财政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教育财政,其功能虽有所不同,但基本功能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资金筹措的功能。资金筹措是现代教育财政的根本职能之一。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表现莫过于积极筹措支撑庞大教育系统所需要的巨额资金。②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是指将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去的管理活动。③供需调节功能。是指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如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财政计划等)可以对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教育与该国该地区其他领域的收支,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地区单位间的利益转移以及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从而使教育投资更趋合理,使教育及社会发展更加协调。④监督管理功能。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有效的监督管理,也使教育财政的重要功能之一。4.农科教统筹的意义是什么?农科教统筹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农、科、教相互脱节、相互失调的弊端提出的。它是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首先农科教统筹有利于农业、科技、教育整体效益的发挥。其次,农科教统筹有利于农村教育改革的深化。再次,农科教统筹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科教统筹的直接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最后,农科教统筹是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途径。5.全面教育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特征。①教育的民主化:所谓教育的民主化,是指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爱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同时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和多样的演变过程②教育的普及化: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学龄儿童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所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③全面发展教育: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每个人智力和体力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6.简述教育改革的对象。教育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去除教育中陈旧的、错误的和有缺陷的东西,以改善教育之现状。但对什么才是教育改革的对象,学术界的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教育中一切陈旧、不合理的方面都是教育改革的对象,它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从理论上看,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从实践看,包括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进。还有一种观点侧重于教育实践的变更,认为教育改革的对象主要是教育体制和课程计划两大方面。虽然第二种观点对教育改革的限定十分严格,但却为大多数研究文献或国际报告所接受。7.简述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的及其利弊。可以把教育行政体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的教育行政各有利弊。具体而言,中央集权制的优点在于可以统一国家的教育目标、方针、政策和法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国家可以有效地调节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对教育落后地区予以重点扶持;教育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可以加重中央政府对教育的责任,发挥中央办教育的积极性;可以统一教育标准和要求,易于考察和控制全国的办学水平;有利于教育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教育经验的推广。然而,中央集权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容易形成不顾地方特点和条件、强求一致的局面,从而对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造成不利影响;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集中于中央,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缺少自主权,客观上使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趋于保守、僵化,缺少灵活性,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效率。教育行政管理的地方分权制的主要优点是:教育行政权力分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使教育适应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执掌有关的教育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办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自主管理教育事业,有利于地方及时处理和决断有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同时反过来也能促使中央集中精力更有效地履行其宏观管理的职能。教育管理的地方分权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教育行政权力分散,不易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及统筹兼顾;各地条件不同,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不同,容易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教育协作。(二)教育行政从属制和教育行政独立制从属制和独立制同样各有利弊。教育从属制的主要优点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各级政府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行使教育管理职权,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教育行政从属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教育是周期长、见效慢的事业,重近利轻远效的思想容易使教育被忽视,在政府财政困难时期,这些问题可能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政府首长任期的限制,容易在教育行政中出现追求短期效果的现象,忽视教育的独特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等问题。独立制的长处在于隶属关系明确,教育行政指令能迅速下达落实,效率高;能照顾到教育的特殊性,容易按教育规律办事;即使政府行政管理出现失误,对教育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其缺点在于教育行政自成体系,不易地方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和发展教育事业;教育行政独立,与一般行政各自为政,不易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门不易与政府其他部门协调配合。(三)教育行政专家统治制和教育行政非专家统治制专家管理制的优点在于内行人管理教育,有利于按教育规律办事,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行政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制定进一步的教育政策;实行内行管理,易于避免瞎指挥带来的失误。但专家管理制也存在不足,如教育专家并不一定是通才,易拘泥于本专业,不易照顾全局;不利于社会各界对教育管理的参与并调动其办学积极性。外行管理制的优点是,由于社会参与教育管理,能使教育顾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使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教育的发展易于适应社会需求并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密切,更易于开展各种活动,并得到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不足之处在于,外行人事不懂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缺乏预见性,易产生短期行为和瞎指挥的现象。我国教育行政体制长期存在“以党代政”的现象,基本上是一种外行制,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行政体制通过改革,正朝着内行管理制的方向发展。(请酌情考虑答案提炼要点)8.简述民办教育发展的障碍16 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一个宽松而有序的适合民办教育发展的环境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将起到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资助民办学校改善教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对民办教育的适度资助既可以改善其办学条件,减轻其财政压力,又可以使其降低学费,减轻家长及学生的负担,促进教育公平。第二,传递信息,以便于家长对民办教育有更多的了解。有关部门可以收集并汇总有关民办学校的各类信息,并制定指标以便于同级民办学校之间及公办学校与共办学校之间进行比较,加强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民办教育的了解。第三,规导民办学校的发展取向。目前我国民办教育投入较多的主要是中小学,政府应引导其加大对高中及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保证我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总体上均衡发展。9.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改革主要有哪些方面?①改造传统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时空上的拓展②改造传统学历社会,实现向学习化社会的迈进③改变传统的“教育”概念,实现向新的“学习”概念的转变10.教育改革的特征是什么?一般来说,教育改革有两个特性:首先,教育改革是对未来的反映。教育改革总是面向未来的行动,它要改进令人不满意的教育现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包含着对未来的憧憬、对变化环境中新人形象的追求,以及对理想教育体制的设计等。其次,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的根本变化相关。教育改革较多地体现了政府对教育改变的意志,体现为国家或地方在教育政策上的变化。这是教育改革区别于教育变革与教育革新的重要判定标准之一三、论述题(个人发挥答题)1.联系我国当前教育实际,阐述一下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趋势。在改革前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有明确的机构设置和清晰的隶属关系,但各机构中的权限却没有明确的划分,权限高度集中于高层级的行政机构中:教育管理权、资源分配权高度集中,决策权与执行权高度统一,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必然结果。计划经济体制强调计划性和统一性,只有高度的统一,才能使计划得以由上而下的实施,垂直式层级制的组织形态,为高度的集权制提供了组织保证。权限的集中,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强有力控制,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充分的体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日益表现出了它的不适应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政策与法律调控机制在变化了的社会关系面前不仅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了激烈的体制性冲突。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属于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形式属于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就隶属关系而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上下级关系,同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体现了一种从属制。虽然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把“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并且在近十年里又相继下放权限,但是,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直接干预教育的现状并没有改变。(1)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混乱在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关系上,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机构是从属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机构与一切政府机构都是从属关系,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的其他专门性职能管理机构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平等的关系。在实际运行中,教育行政机构相对于政府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而言,其地位低于其他专门职能部门,这影响了教育行政组织职能的发挥及教育行政效率的提高。(2)教育行政机构内部设置的管理层次不合理有些教育行政组织在设置管理层次时,不是根据有效管理的幅度,而是来自主观任意的构想;不是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是为了多设置些职位以便安排干部,因而机构林立,人浮于事,从而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低效管理。(3)教育行政规章制度混淆不清各种规章制度十分繁杂,不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时作出调整,致使教育行政规章制度不能起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依法治教的局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下级教育行政规章制度不能与国家教育行政规章制度相吻合,各教育机关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出现多头领导,使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校长、教师们感到无所适从。2.教育改革有哪些策略?选其中一种谈谈你的看法。教育改革的策略:⑴ 经验-理性的教育改革策略⑵ 规范-再教育的教育改革策略⑶ 权力-强制的教育改革策略规范-再教育策略基于与经验-理性策略完全不同的假设:人在某种程度上是非理性的,人有动机、愿望、情感、态度,人有不断改变现状、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动力。人虽然有理性,但人们的行为往往并不由理性的计算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文化规范支持的,具有同样理性的人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规范中,其行为方式是不同的。该策略反对规范再教育过程中的灌输行为,主张人们通过思想、价值的冲突,进行独立的价值选择与判断,从而成为教育改革的自觉执行者。规范-再教育策略把人们态度与价值观转变的过程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规范-再教育策略优点是强调了教育改革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意因素,注重改革倡导者与工作人员的对话、教育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沟通,把教育改革建立在改革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上,教育改革是非行政的、非权威的,而是一个自然的沟通、传递、扩散和深化的过程。其缺点是缺乏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因素的策动,改革速度相对比较缓慢;重视情意而忽视理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改革的科学基础。3.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你认为有必要实行高中分流吗?请试着说明原因。(两种看法,选其一即可。)我认为没有必要,受教育即使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义务。在现代社会,必要的教育程度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而教育系统的完善也是现今的趋势,高中教育是继义务教育以后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深入学习了解科学,提高文化素养的机会,这不仅仅有利于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为民族整体素质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发展的基础,而分流无疑会剥夺某些仅仅在暂时有所偏差的同学的受教育机会,在高校扩招的今天,我们旨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接受高一层教育的机会,而如果继续实行分流,对于某些学生个体,无异于剥夺了进一步了解科学技术的机会,而且作为仅仅以分数评价决定是否分流,这本就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背离,所以个人认为不应继续实行分流。我认为有必要,尽管高校不断扩招,但是国家的财政支出不足以负担全部学生,而作为人口大国,高校也同样没有能力招收全部学生,分流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在较早的时间挑选出一部分意在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而某些可能会更为偏重于动手实践能力的同学,分流可以提供进入职专技校等更为适应自身发展的机会,既避免了国家对于高中不断建设的资金投入,也为这些同学提供了更为适应其自身的发展舞台,同时,较早接触此类学习研究,也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本领过硬的新一代蓝领,这对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起到推进的作用。四、综合分析题1.有人认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先发展经济,经济好了,教育自然上去了;也有人认为,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必须“教育先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请运用你所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联系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分析在教育领域中学校、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及现状。①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这就是社会关系的变迁。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旧的社会关系消失了,一些新的社会关系产生了,还有一些社会关系虽然还存在,但其性质和内容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持续而深入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发育出影响教育发展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学校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这些新的力量正在改变教育领域原有的社会关系格局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对现行的政策法律调控机制构成了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新的教育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必须具备多元、开放、弹性的特点,以保证政府、市场与学校这三种力量的良性互动。②教育领域的一个变化就是教育外部关系的分化与改组。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导致原先的一元社会结构开始分化出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领域,市场介入教育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先的教育与学校关系领域开始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政府、市场和学校三种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力量。市场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运行机制。国家与政府顺应时代的发展,对社会力量办学进行了政策的支持与舆论的倡导。二一、名词解释: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2.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新课改中有两种提法,一是学习方式,一是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16 的定向型课程。3.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最初是某些企业管理员工的一种内部机制,是企业管理中危机式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实施教师聘任制后,许多学校开始借用这种管理模式来管理教师。4.教育督导:指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给所属的教育督导机构和人员,代表本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按照督导的原则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并向本级和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教育工作的情况,提出建议,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5.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加德纳强调,人类多种智力的相对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一个人有很高的某种智力,如数学智力,却并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力,如语言或音乐智力。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只具有其中的某一种,恰恰相反,每个人都是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只不过每种智力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如果给予恰当的教育和训练,这些潜能都可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6.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7.农科教统筹:农科教统筹,就是指把农村经济、科技、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即以经济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教育为依托,三者共同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8.参与评价:参与评价既是抽象的评价观念,也是具体的评价形式。它将评价活动看成是评价者与被评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价值判断的过程,且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9.校本管理:校本管理,英文是school-basedmanagement,其字面意思是以学校为本的管理。其基本含义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10.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11.标准化测验:标准化测验是按照严格而规范的标准,按照测验的编制程序而编成的一种测验。12.校内结构工资制:校内结构工资由基本工资、教龄津贴、课时津贴、职务津贴和职工岗位津贴、奖励工资等五部分构成。1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二、简答题1.简要回答新课程管理体制的特点。(1)从课程决策和开发的行政主体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举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2)从学校课程管理的权责分配来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各司其职尽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学校课程整体中,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但管理学校课程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的共同责任,只是它们承担的职责各有侧重,范围有所不同。(3)从参与课程决策与开发的角色来看,学科专家主宰走向各种有关人士分权实行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后,除了中央教育官员、学科专家这些传统角色外,地方教育行政人员、课程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工商企业界的人士等等,都在或鼓励他们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课程开发和课程变革的过程中来。这无疑有助于课程科学水平的提高。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指导原则是什么?1.为了理解的教与学。这里所讲的理解首先是指对知识、对文化的理解。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历史,并创造建构新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知道各个知识点,更主要的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理解。知识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论证才得到的,教学有必要将这一过程教给学生。同时,理解的教与学不可能在沉闷的课堂中实现,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行为。教师必须能够创造出积极学习的环境,通过对话、讲座、实验等形式,与学生沟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理解的第二个含义是对各种不同观点的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知识的建构者,情境使人对事物产生不同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必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对知识和环境的理解。2.要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的社区或团体。学校是学习的社区或团体,意味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而且是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学习的团体”这一概念中,“学习”和“团体”两个词是同等重要的。没有思想的团体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一旦失去了团体的力量,个人才智也没有意义。所以,学习的团体是互相尊重的。只有心灵的大脑的结合才会实现教育的真正人性化。学习团体还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它能容纳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不同学习不同的文化,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这也是美国教育民主运动化的要求,目的是为了消除至今仍在美国社会和学校中存在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现象。21世纪的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教师对于在教学中实现民主更是则无旁贷,特别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学校应该充分当好文化桥梁的作用,对每一种文化都不能忽视,一方面,要使自己的学生能够融入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使他们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4.学校中所有人都是学习者,学习的团体是一个人人参与学习,人人都获得提高的团队。这些人不仅包括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也包括大学实习教师、大学的指导教师,甚至包括中小学的家长和社区工作者。5.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能够进行教学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或反思型教师。教学地位的提高要依靠教师为他们本专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比如,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将成为教学专业的知识宝库,教师与大学或学术研究机构保持学术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关系,从而成为建构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这些都会直接提升教师的地位,促进教学的专业化。6.教师教育改革始终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3.简要回答现行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问题:(1)学生评价标准的一元思维。(2)学生评价过程的封闭思维。(3)学生评价主体性的虚假化。(4)学生评价内容的片面性。(5)学生评价功能的偏向性。(6)学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改革路向:(1)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2)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3)重视采用多样的、实用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4.美国学能测验的优缺点?优点:1、适用范围广泛;2、考试科目少,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3、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参加考试。缺点:学生的考试科目简单,未必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5.特色学校有哪些特征?特色学校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科学性,指特色学校的办学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的实际情况;(2)稳定性,指办学的特色或“个性”能长期保持或显现出来,必须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成为学校的传统;(3)独特性,指学校的个性,这个“个性”是指在一般学校共性基础上的,体现学校个体的风貌,这是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特色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除具有良好的素质外,还具有某一方面的综合能力,即特长。在特色学校的特征中,独特性是核心。6.简要分析我国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①政府用于教育投资支出的力度不足,教育经费在财政分配中所占有的比例不稳定。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从投入水平和实际需要来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总体偏低。②现行中国教育财政体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主观随意性较大,不够规范。③多渠道筹集基础教育资金政策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④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和不平衡性。总之,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生产建设财政”痕迹,重点仍摆在经济建设方面,兼有“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这是我国教育财政收入不足的根本原因。7.综合中学的性质和目标是什么?综合中学是相对于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而言的,可将其视为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的单轨制中学。在《今日美国中学》中指出,综合中学的三大目标:第一,为所幽微来公民提供普通教育;第二,为那些想在学校毕业后立即使用所学技能的学生开设良好的选修课程;第三,为毕业后上学院或大学的学生开设令人满意的文理课程。8.研训一体的优点是什么?这种模式突出的优点是:1.16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围绕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关各方形成合力,达到研究与培训的良性互动。2.针对性较强。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立即通过培训解决。3.实效性较强,可以随时研究的成果通过培训转化为工作的实效。作为一种培训的形式,研修培训要讲求管理的规范化,防止可能产生的以“干”代“研”,以“研”代“培”的倾向,防止少数得益而一般教师走过场的倾向。9.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一般为:1.明确开发理念。这里的理念指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理念的确立,有助于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2.进行需求分析。校本课程开发要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需求、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分析,以期开发出既反映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这样的校本课程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3.资源条件评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包括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决定作何种程度的开发。4.确定开发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5.组织与实施。这里包括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6.评价与改进。通过对《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等,来反映校本课程达到目标的情况,并通过对实施与评价中反映出的情况,反思调整,使其得以改进。10.简要论述有限政府理论。有限政府理论是当今西方国家政治治理的主导理论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市场经济有可能失败,但政府干预一定失败”。所以政府的功能是相当有限的。所谓“有限政府”,首先承认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又要对政府的功能做出限制。弗里德曼(英文名)认为“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既是‘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解释和强调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哈耶克(英文名)则强烈反对计划经济与国家干预,认为政府不可能具有“超级智慧”来对每个人的未来美好生活做出安排,同时他主张实行法治,法治的精髓在于确保自由。但是他主张留给执掌强制权力的执行机构的行动自由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哈耶克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支持个人在市场内作决策的个人权利,而不是干预个人做决定的权利。三、论述题1.“在现今高校大扩招的情况下,人们基本上都能上大学,所以没有必要实行‘双元制’这种校企联合的形式了”。你认为这种观点对不对?请说明你对此的看法。“双元制”的德文词为“Dualsystem”,是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校企‘双元制’办学,有点类似于中专、或者职高办学的形式,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双向互动、共同发展。这种办学的出发点是好的,比如某些民办高校,就是依托企业办学,但是在当今的大环境中,商人是以追求最大利益的,其办学的目的就往往不会单纯。所以本人认为,由于商人的贪婪性,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办不好。最好的方法,就打破高校现行的行政制,让高校独立于市场、官场之外,与企业签署合同协议,既保证学生有实习基地,又不受制于企业的发展状况。2.谈谈你对民办教育的认识以及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民办教育发展的格局、空间与策略民办教育,即由民间力量投资兴办学校的一种教育体制。“民办教育”是一个比对性概念,与它相对的是“公办教育”,即由政府投资兴办的教育。一、民办教育在教育整体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与教育需求的矛盾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优质教育的供应缺乏。(二)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公办教育不能满足优质教育需求,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压制。2007年我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比重普通高校中职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学校数15.5%25%19.8%7.6%1.8%学生数19.9%17.3%9.7%7.8%4.6%(三)世界各国民办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比较1、即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难以支撑教育发展所需全部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2、发达国家的民办教育在教育整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主要提供优质教育服务。3、发达国家政府与民办教育的格局分工:由政府提供合格教育产品;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教育产品。4、基本判断: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教育是教育格局发展的必然。二、民办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一)政策和制度的阻碍是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大阻碍(二)融资模式的阻碍(三)教师人事制度的阻碍(四)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模式和机制存在问题三、民办教育发展的空间与机遇(一)国家教育改革的难得机遇和大好局势(二)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四、民办教育的发展思路转变(一)发展理念的转变:转变发展模式,明确民办教育的公共性(二)融资方式转变:创新民办教育的融资模式(三)监管方式的转变:加强法律监管和社会监管五、民办教育的发展对策(一)抓住教育改革大好时机,在全国率先进行民办教育改革实验(二)发挥区位优势,面向全国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三)率先转变民办教育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创新融资模式和内部管理模式(四)引领民办教育加强与国际著名教育品牌的合作,提升民办教育国际化水平四、综合分析题1.有人说,“只有先进的教育评价观念是不够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要拿出具体的内容和方法”。你如何看待此观点,教育评价观念、方法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请你设计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评价体系(包括观念、内容、方法)。要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首先就需要从传统的封闭、片面、局部、功利等评价思维方式中跳脱出来,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整体的、全局的、具有价值追求的学生评价观念。这也是建立新的评价标准、使用新的评价方法、开拓新的评价领域的前提。(1)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的核心。评价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通过问题发现帮助学生分析现实的状况及可能的发展路向,指导学生改进学习计划与方式,最终促进他们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评价的旨归和服务对象,而不是让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框架服务。强调过程性评价观,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中,及时地、动态地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收获,从而可以对学生的良性发展和持续进步实施有效的、适时的指导。倡导参与性评价观,将评价活动看成是评价者与被评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操持评价情境观,要求评价标准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以便使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评价者能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出发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而不至用先验的标准扭曲对个性发展的理解。树立评价伦理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合理性和人本性,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的制订要兼顾适应性与超越性;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不违背社会道德;评价者自身应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不做主观臆断,也不做胡乱指导;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操持公平、公正的理念。(2)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道德品质。其中又包含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行为的评价。主要的因子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能力。其中又包含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维度。主要的因子有: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能承担学习的责任、完成学习的任务;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等。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个性与情趣。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3)重视采用多样的、实用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成长档案袋评定法,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成长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它是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中出现的,其思想基础与改革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法,把学生在“班级参与”(classparticipation)和“课堂讨论”(classdiscussion)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个部分,让学生学会更有成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它与古希腊那位伟大的哲人所创造的“产婆术”16 有着共同的见地和追求。与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相比,其有着多方面的特点。操行评语评价法,它找到了一种促进个别化教育的好形式,它发挥了评语的教育功能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法,它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智力品质的评价,克服了传统评价只关注学生知性能力的片面性,使评价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2.长春教育学院的教师们在对中小学的教师们进行新课程培训时,不再像以前的培训那样,找一些专家在前面做报告,然后大家讨论。而是大家分成小组坐在一起,就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大家不但讨论热烈,而且积极性特别高。培训者也承认,在讨论中他们也更深入的了解了中小学的实际。请你对此种培训方式进行评价。此种培训方式为参与式培训,是指学习者个体能够参与到培训、教学和研讨中,与其它的个体和培训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培训形式。当然这些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访谈等。参与式培训的基本原则:⑴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在参与式培训中,培训者不再被认为是知识的权威,他们所拥有知识只具有相对的作用,参与者也不是一无所知,他们有自己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由于参与者最了解自己,最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最有用,他们所具有知识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作用。⑵尊重多元化、形式灵活多样。世界是复杂的,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对同样的事情通常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培训者必须认识到每个人的观点都十分重要,应该让大家把观点都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起到推动社会民主的作用,而且能够拓宽大家的视野。⑶利用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知识。参与式培训鼓励参与者调动自己的已有的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经验。⑷注重培训过程。参与式方法培训特别重视培训的过程,因为过程本身能够引起参与者思变,思变能够改变他们的知觉以及为采取行动所作的准备。培训者培训中鼓励参与者积极参与,这本身就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尊和自信,树立改革的信心,进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参与式方法培训与以往的大班讲座培训是不一样的,特别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下组织培训活动,激发参与者针对实际总是进行思考。培训的目的不是为参与者提供一些事实性知识,而是促使他们进行具有总是意识的、高层次的学习,因此,培训中提出的应该肯有思考价值和一定的开放性。3.联系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分析我国教育财政体制应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参考答案一:①提高国家教育财政整体投入的比例,发挥财政对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尤其是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决定了政府在教育发展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我国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必须达到一定的底线。②应修订现行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中有关教育财政的条款,尽早制订《教育投入法》,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使用都有法可依,责任明确,推进教育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③建立规范的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实力存在明显差距,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县级财政也很薄弱,同样会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财政困难,必须建立规范的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④逐步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义务教育应该是一种强制的免费教育,只有免费才能强制,只有免费才能使所有学龄人口都能接受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学生提供经济资助是提高教育机会均等程度的有效措施。⑤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参考答案二:应完善教育财政法规和制度,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提高提供财政基础。(1)提高国家教育财政整体投入的比例,发挥财政对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800-1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对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水平也应符合不低于4。06%-4。22%的客观比例要求。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国家财政的教育投入比重:一是要确保现有的预算口径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二是可以考虑开征教育税和发行教育公债,为教育发展开辟稳定的专项资金来源渠道。(2)制订、完善教育财政法规。应修订现行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中有关教育财政的条款,尽早制订《教育投入法》,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使用都有法可依,责任明确,推进教育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其中包括筹集和负担义务教育的经费,保证贫困学生得到必要的资助;明确分配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教育财政责任,尤其是在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划分上,应明确县级政府承担基本责任,按不低于全国中等努力程度将自有财力用于义务教育,对县级政府无力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缺口,根据不同情况具体规定地、省、中央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3)建立规范的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实力存在明显差距,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县级财政也很薄弱,同样会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财政困难,必须建立规范的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应建立和完善纵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框架,以弥补地方财政的教育收支缺口,为各级教育地方政府履行各自职责提供必要的财源;其次,探索建立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横向教育转移支付框架,促进各地方政府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由于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在教育财力转入地区之间形成了明确的资金授受关系,有利于提高转移支付的透明度和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4)逐步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我国《义务教育法》也曾规定义务教育免收学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条件的改善,义务教育应最终免收学费。只有免费才能使所有学龄人口都能接受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学生提供经济资助是提高教育机会均等程度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贫困学生有少量资助,但具体的资助制度并不健全。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资助制度,但是由于银行没有积极性,运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确定具体的资助标准基线、资助项目和资助金额,并且确定资助资金的负担责任;对于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资助,一方面要增加助学金的数额,另一方面要由政府出面完善银行助学贷款制度。你认为全面发展教育和我们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有何关系?你对两者有什么认识?认为全面发展教育和我们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有何关系?你对两者有什么认识?全面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指出,所谓个人的面发展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每个人智力和体力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今天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何谓个性(Personality)?在教育学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心理学的个性概念,泛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面貌。在我们看来,教育学中的个性概念,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指个体人性的丰富性,即个体具有多种发展向度和深度的可能;二是指个体人性的差异性,即个体在心智潜能和文化空间上的特殊性;三是指个体人性的主动性,即个体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本性;四是指个体人性的社会性,即个体具有在发展内容与力度上的社会制度制约特性。基于以上个性观,我们可以把个性全面发展理解为以下五个方面:(1)、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人自身所蕴含的全部发展可能性或潜能的全面发展。(2)、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是指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多方面中要致力于优化组合与平衡协调,避免冲突与分裂。(3)、自由发展所谓自由发展是在全面、和谐发展思想指导下,个体根据自己的特殊禀赋与兴趣,充分展示、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在现实社会所能提供的发展条件范围内自我设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程度。(4)、充分发展所谓充分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给定的空间与条件下,或者在个体积极创造的社会空间与条件范围内,充分利用外部的可能性来达到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5)、持续发展所谓持续发展,要从三重意义上理解:一是指现在的发展不要以牺牲个人未来更大的发展为代价;二是指个性的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个体要持续不断地去追求发展的新目标;三是指随着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个人发展空间与条件的改善而不断地促进自己的最大发展。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开放地发展,对未来保持高度的适应性。素质教育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具有相关性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一)利用市场机制的筹资功能解决教育发展的资源“瓶颈”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市场机制不断扩大、作用增大、影响力加强的环境下、资源的瓶颈问题的真正解决,除了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采用适应市场体制的创新筹资模式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身筹资功能。此外还应加强对资本市场和教育发展关系的研究,在当前特别要研究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教育,利用债券、股市等融资渠道进行教育融资,重点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基础性设施投入需求;在推进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吸引全社会多渠道教育投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政府外的第二财力支撑。(二)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落实学校法人负责制度16 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是近年来受到广泛认同的教育改革取向,也是市场机制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前提。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是学校必须具有独立的法律身份,即学校必须是独立法人。我国的公办学校一向缺乏独立法人意识,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总是将学校看成是自己下属机构,学校目前的法人制度和人事制度也反映了这种意识。这不但影响了公办学校利用市场机制改进管理和提高办学效益,而且也是造成民办学校诸多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作为非法人组织的单位,学校在权利和责任上是不对称的,它们或者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去考虑学校的战略和长期发展问题,或者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学校的声誉和社会的利益。因此,从法律上保证学校具有完整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制度是极其重要的制度选择。(三)政府从各级各类教育的微观管理层面逐步撤出为了使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政府应从一切可以由学校自主决策的领域逐步退出。政府的职能是维护和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而不是亲历亲为去从事具体的活动。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实践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政府运行的基本原则是:凡是市场能办的事情就让市场去办,凡是基层能办到的事情就是让基层去办。市场机制对我国教育发展已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增加教育资源供给,特别是有助于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市场机制在扩大公众的教育选择权、促进教育公平和有效提高公共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也都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并且对于就业市场有着直接的、显著的贡献。因此,积极鼓励来自民间办学的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制度,消除教育领域的行政依附和行政垄断,扩大公众对教育的参与,通过教育投资的理论创新更加有效地动员社会对教育的投资,同时利用政府力量主动、有序地消除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切实探索政府退出教育活动微观层面的政策途径,推进政府公共教育管理改革步伐,应该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教育体制改革中政府公共政策的基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第一,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持续与均衡、选修和必修的关系,改革目前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纵向持续、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理好现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的关系,改变目前部分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第四,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建立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功能,改变课程评价方式过分偏重知识记忆与纸笔考试的现象以及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重新明确三级课程管理机构的职责,改变目前课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尝试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你是怎样理解终身教育的,你认为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证它的实施。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它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教育报告《学会生存》认为“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一篇著名教育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强调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进入21世纪,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首先保罗•郎格朗在196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提交的报告《论终身教育》就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贯性。你是怎样理解教育改革的社会依附性。你同意此观点吗?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既受社会系统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社会依附性。所谓教育改革的社会依附性是指,教育改革的进行常常受社会变革大背景的影响,是教育对社会大背景的反映。全民教育包括哪些内容?你认为有没有需要补充或改善的。全民教育(educationforall)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90年3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联合发起,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由于全民全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且还是一种必须,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强迫教育;它强调给每一个人都提供学习的机会,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学习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为一种民主教育。全民教育一般表现在两种形式:教育的民主化:所谓教育的民主化,是指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同时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和多样的演变过程。全民教育所倡导的是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享受最基本教育的机会,或者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教育的普及化: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学龄儿童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所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①普及教育虽然不一定免费、不一定强迫,但却向所有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教育机会。所谓教育的普及化,是指政府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提供的能满足人们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过程。终身教育观念下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以终身教育为理念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造传统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时空上的拓展。(2)、改造传统学历社会,实现向学习化社会的迈进。(3)、改变传统的“教育”概念,实现向新的“学习”概念的转变。当前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考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时期不同的考试模式同时并存,有人认为全国各地高考模式应完全相同,以体现公平;有人认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自主决定高考模式,以符合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你如何看待高考模式,请说明理由。答案要点:高考模式的选择一般既应有利于选拔学生,又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使考试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在高考录取上,要实行多元化的标准。实行国立大学和地方大学两种考试形式,对两种不同层次的大学,应有不同的考试,国立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可以按省考生数量平均投放名额,但在同一省区,则要体现考试公平的原则,自由竞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很多部属高校由于中央与地方共建而不得不向地方招生进行倾斜,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实行国立大学与地方大学分层次、不同时间进行考试可以有效地避免招生中不公平现象。实行普通高等教育考试和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分离,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良好,但生源不足,报到率低,加之学生职业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弱,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就业市场疲软。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不应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文化课考试来鉴定。应当实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化考试,提高考试的效度,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下放考试权,国家考试和地方考试相结合,考试权下放会促进考试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命题权下放已成为一种趋势,如上海、北京已自主命题,广西2002年的专科考试试卷也由广西考试院自行命题制作,这种考试权的下放有利于高考的个性化和教育的进步。总之,高考模式的选择,要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考试内容要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有利于高校和考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要有利于解决会考和高考的衔接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没有深厚而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与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民族,就很难全面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很难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当前我国各地的中考模式不尽相同,有人说上海模式优于北京模式,有人说北京模式优于上海模式,还有人说最好采用天津模式。对这些不同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答案要点:采取何种模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相结合为原则。考试的含义及其功能?考试是主导教育或人才选拔与使用的一只无形的手,是指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测定。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为什么要选择“3+X”模式?首先,对于学校来说,通过“3”可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X”可以考察学生的兴趣、优势和特长等个性特点,而且有利于加速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3+X”考试模式是在会考基础上的发展,不通过会考,不允许参加高考。其次,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X”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要学的科目,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高考科目的减少,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16 再次,对于教师来说,这种考试模式兼顾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使往日一些被视为副科的科目受到重视,讲授这些副科科目的教师的学科地位提高了,促进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不仅使教师系统稳定平衡,而且使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教师在授课方法上,更具科学性。同时由于这种考试模式的自主选择性,也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我国现行考试制度有什么弊端?传统考试制度的弊端可归纳为四点:首先是考试目的具有极大的选拔性、淘汰性,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把他们的学习引向“应试”的歧途;其次是考试管理过于集中,自上而下搞“统考”,造成教师“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颠倒了考试为教学服务的主次关系;再次是考试内容片面、僵化,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切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排斥在考试之外,导致学生只知道读死书与死读书;最后是考试方法单一、死板,造成“纸上考实验”、“纸上考实践”、“纸上考品行”等怪现象。现行中考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当前的考试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业能力(2)考试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客观题比重大(3)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升学渠道和依据单一有人认为“3+X”模式是“3+1”模式的翻版,你怎么看?(1)“3+X”模式中的“3”是指语文、数学及外语,“X”是不确定的范围,它涵盖了中学的所有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自主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报考文科专业的学生从历史、政治、地理三个科目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科目,报考理工类的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中学选择一个或几个科目。(2)“3+1”模式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它是每个考生必考的科目,所谓的1指的是考生要从高中阶段除语、数、外的六门文化课中选考一门,即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择一来考,“1”的确定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各专业的要求确定。考生要根据自己所报学校的志愿,参加学校、专业所确定的科目的考试。(3)结合二者异同。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财政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教育财政,其功能虽有所不同,但基本功能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资金筹措的功能。资金筹措是现代教育财政的根本职能之一。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表现莫过于积极筹措支撑庞大教育系统所需要的巨额资金。②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是指将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去的管理活动。③供需调节功能。是指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如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财政计划等)可以对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教育与该国该地区其他领域的收支,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地区单位间的利益转移以及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从而使教育投资更趋合理,使教育及社会发展更加协调。④监督管理功能。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有效的监督管理,也使教育财政的重要功能之一。简述教育督导工作的主要功能教育督导机构是一个职能部门,属于国家机关。教育督导的功能是对下的,也是对上的,它的对上和对下功能是统一的,主要包括监督、指导、评估和反馈四个方面。①监督职能。教育督导机构行使监督职能必须依据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指令、规章和制度,绝不可受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②指导职能。指导是指上级对下级工作方面、工作内容和程序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给以具体的指教和引导。③评估职能。我国现代教育督导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现代教育评价的结合。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利用相应的、现代化的教育统计和教育测量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④反馈功能。教育督导系统被视为教育管理的反馈系统,也就是说,教育督导机构人员通过反映下级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来实现对上级各项方针、政策、指令任务、执行情况以及方针政策本身问题的“反馈”。简要分析我国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①政府用于教育投资支出的力度不足,教育经费在财政分配中所占有的比例不稳定。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从投入水平和实际需要来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总体偏低。②现行中国教育财政体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主观随意性较大,不够规范。③多渠道筹集基础教育资金政策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④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和不平衡性。总之,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生产建设财政”痕迹,重点仍摆在经济建设方面,兼有“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这是我国教育财政收入不足的根本原因。请简要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在公共管理中运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模式。特征便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进政治领域。有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的成长必然包含着中心边缘化和边缘中心化的哲学意蕴,具体表现为:一是新公共管理把主体中心主义转化为客体主义,换言之,传统的公共行政理念强调以政府为中心,新公共理论强调以顾客(公民)为中心进行政府治理;二是新公共管理把权力中心主义转化为服务中心主义,把个体利益中心主义转化为公共利益中心主义。简言之,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着几个方面:政府以服务为本;客户(或顾客)至上;绩效管理;公共部门的管理方式私营化等。这就要求在教育提供中必须改变官僚主义作风,强调服务意识,尊重教育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与价值选择,改善公共教育提供的效率,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改变那种将教育视为纯消费性的事业,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做法。校本管理是未来管理的一种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实施校本管理?在校本管理中,共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而是交给一个学校委员会(在美国一般是地方学校理事会,在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为学校董事会)。委员会的组成或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或由学校自行决定。在许多学校委员会中,还设有各种专门小组(如实验小组、评估小组、教职工发展小组、设备小组等,另外还有各种根据特殊需要而成立的临时特别小组),帮助学校委员会决策。②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在校本管理模式中,一个有能力推动和驾驭变革的校长是成功的关键,他的角色具有多样性,他不但是校本管理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授权者、促进者、学习者、与外界的沟通者。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任务以及各种政策。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校本管理强调的权力下放能否成功,不但取决于学校决策人员是否具备各种工作技能和合作精神,而且还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作出好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信息共享机制主要是为学校提供校本管理所需要的组织行为信息,实现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纵向信息共享以及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简述办学体制改革的背景。溯本求源,办学体制改革发端于教育体制及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它们又发端于经济体制改革,其分水岭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唯一的办学主体,各级各类学校由政府包揽,政府掌握着开办学校所需的财政、经济、政策及制度上的所有稀缺资源,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投资制度、招生规模及教学内容等全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照章行事,这种教育体制在建国初期我国各种资源短缺,规章制度不完善时,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办教育,使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快速起步,快速发展;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功运作,经济形势的日渐看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也逐年递增,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办学的国有化办学体制的运作日显吃力,国家经济力量的有限性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学,变国有化办学体制为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已成为时代的呼声。简述教育产业的特点。教育是一种产业,但由于教育系统内部操作的特殊性以及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使教育产业拥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只有了解了教育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才能较好地把握当前教育产业化进程中的诸多争议和矛盾。第一,生产投入的特点。教育产业的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需要社会、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学生自身的投入,可以说,是一项全方位的投入。树立正确的投入观,有利于我国现代教育产业的发展。当前,我们已经改变了“教育是一项纯消费性事业,必须吃大锅饭,全部经费均须由财政投入”的旧观念,认识到教育具有生产性,它生产和再生产着人的智力、道德、观念等必须用软指标才能衡量到的,但却对国家、社会及人的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产品”,并且,这种产品会给受教育者个人及国家带来巨大的收益。另外,根据舒尔兹的人力资本理论,“人们需要有益的技能和知识,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们却不完全知道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从实质说来是一种计划投资的产物;这种投资在西方社会按着一种比传统的(非人力)投资大得多的速度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恰好是该经济体系最为突出的特点。人们已经广泛地注意到跟土地、工时及物质再生产资本的增加相比较,国民收入的增加速度更快。人力资本投资可能是解释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第二,生产过程的特点。教育产业的生产过程也有着不同于工农业及其它第三产业的特点,教育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过程收效快的即效性特点。因而,投资教育产业就需要把眼光放长远,认识到教育产业的经济效益需要经过从精神财富到物质财富的转换才能直接体现出来。16 第三,生产产品的特点。教育产品也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及其它第三产业的特点。现代教育生产的是具有现代知识、科学头脑及开阔胸襟的现代人,而这些产品是否合格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并且,教育产业的产品是其他产业部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因此,树立教育产业观,才能改变把教育视为纯消费性事业单位的旧观念,使教育充分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第四,效益评估的特点。教育产业的效益评估既不能按照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计算,也不能以其培养学生数的多寡来计算。因为,教育产业的效益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个人受益于一身的综合性指标,难以将其量化为具体数字;但在一段时期内,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教育效益的体现。结合你所在地区,谈谈当地办学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并归纳出自己的见解。本章各小节都对办学体制改革作了相关论述,请酌情参阅即可。简述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量涌现的原因。(1).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资源过剩。西方国家现代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已经进入比较成熟时期,而其国内人口有相对稀少,致使出现教育资源过剩,这就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一部分物质基础;(2).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抢占海外教育市场。教育资源的过剩使其自然将眼光投向海外,而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短缺,无疑是一个大型教育市场;(3).经济利益驱使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我国教育市场。海外办学多投资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并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4).西方国家从中可以获得丰厚的社会效益。西方学校,尤其知名度一般的学校进入其他国家教育市场,无疑也是获得了一个扬名海外的机会,有助于其无形资产的积累;(5).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供给量不足。1999年高效大扩招之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大多数有志于继续深造的莘莘学子们无法获得进入大学的“通行证”,国外学校与我国联合办学既可以马上获得生源,也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深造的机会;(6).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与世界接轨的需要。无庸讳言,西方国家拥有着比我国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与学制设置及管理经验等,中外合作办学可以给我国教育工作者一个不用出国即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机会;(7).培养通晓中外的现代型人才的需要。我国2001年底成功加入WTO,表明了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逐步与世界各国进行全方位的近距离接触,这就需要大批外语好,通晓外国文化、习俗,具有国际营销与贸易知识的通才,而我国高校在这些方面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中外合办的学校则在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时刻为我国填补了这一项空白;(8).解决我国高校财政困难,经费紧缺现状的需要。与国外合作办学,吸引其将资金设备投入我国教育领域,并招收计划外的生源入校学习,可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辟了财源,促进其进一步发展。运用所学知识为当地设计一种社区教育模式,并分析可行性。参见第三节第四个问题并结合实际作答。办学模式的涵义和结构特点各是什么?在实际中,办学模式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可以把办学模式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体系、领导体系、管理格局、教育结构形式等。狭义上,办学模式是指一所学校为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格式规范。我们这里讲的办学模式主要是狭义的。办学模式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办学模式的结构是一个学校由各因素有规律构成的系统。学校本身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那么,我们也可以把办学模式看成一个由多个子模式构成的模式群;办学模式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对实践的理论性概括,具有明显的示范性的范式的特点,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代学制发展有什么样的趋势?其主要趋势是: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寻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筹结合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注重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对特色学校存在哪些错误认识?你身边有这种现象吗?(一)对特色学校的错误认识有:1.认为特色学校在于学校培养一些有特长的学生2.为了有特色而办特色学校3.认为特色学校就是学校的特色(二)你身边的现象,你是怎么看的比较综合中学和普通高中,列举几点综合中学的优势。综合中学在普通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社会要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渗透结合,这在客观上需要产生一种能融和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综合中学正是在适应这种需要下产生的。综合中学对于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对于提高初、高中入学率,减少学生流失和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存在哪些弊端?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制的实行,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单位领导人的权力系数,强化了人们之间目前已经过重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关系网”的合法发展;教师聘任制的实行,没有打破人才的“单位所有制;教师聘任制的实行,没有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以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教师聘任制与社会改革不同步。美国的校本管理与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有何异同?校本管理与我国的校长负责制由于处于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中,因而在改革背景、指导思想、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发挥校内民主管理机构的作用方面,二者表现出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但由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原有的教育积弊和改革具体目标的差异,二者之间又存在很多不同之处。目前我国的校长负责制存在哪些弊端?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学校领导体制,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多年来学校领导体制改革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目前还有许多方面不尽人意:首先,从整体看,改革速度过慢,校长负责制还未完全推行,存在校长负责制被异化的现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干预过多,校长办学权力尚未完全到位,财政权更差;再者,学校党政关系也没有完全理顺,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力在一些学校还没有得到落实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与深化。如何杜绝教师聘任过程中的徇私舞弊现象?实施教师聘任制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作保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职工办理医疗保险,在落聘者待岗期间,学校应发给基本生活保障费。其次,要规范教师聘任行为。学校要对聘任期限、违约行为、权利与义务等做出操作性较强的规定,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领导的制约,防止个别领导借聘任之机,滥用职权。再次,要强化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学校应建立由党政负责人和教职工代表组成的调解小组,当教职工与学校发生劳动争议时出面调解,如调解无效,由政府有关机构进行调解。政府有关部门应规范和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及时处理教职工与学校的劳动争议,为学校管理制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实施“末位淘汰制”的利与弊?其利主要表现在:一是充分体现了能级管理的思想,充分体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化组合原则,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用人制度。二是引入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竟聘”的竞争激励机制,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强化了教师的责任心、敬业和奉献精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其弊主要表现在:(1)这一制度真正触动的只是学校排名靠后的极少数教师,竞争面过于狭窄,起不到激发学校全体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2)“末位淘汰制”的实施缺乏科学性。(3)“末位淘汰制”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前提。(4)“末位淘汰制分析儒家思想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影响。.(1)有教无类与教育平等孔子主张人无论出身贵贱,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而且都应该接受教育,其中蕴涵了古朴的教育公平的思想;(2)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学生开设“六艺”课程,做到了教育内容的全面性;(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孔子不主张当时盛行的灌输、压制的教学方式,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4)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这是个性教育的原型;依据学生特点实施教育,是今天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素质教育”的概念虽然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但其思想由来已久。只是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僵化的教育手段、陈旧的教育思想、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观被社会奉行,而教育的这种民主的、自由的、开放的、实践的风格被压制到教学活动的后台,隐而不彰。但应当指出的是,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思想以及关于人性的假设又为等级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您认为素质教育在实施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阻力?.(1)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内涵把握不好,难以理解素质教育实施的要领。有些学校把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少数学生的文艺表演看作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却被忽视了;有些教师则将课堂讲授作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不考虑讲授内容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哗众取宠,以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甚至有的学校闹出“上午开展应试教育,下午进行素质教育”的笑话来。(2)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学校仅仅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有些学校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聘任制,对教师一年一聘。如此短的周期,能有什么教育成效?教师只能是“扎扎实实地抓一抓应试教育”,在分数上下点功夫了。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人,而人的成长周期长,见效慢,内隐性强,很难在短时间内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面对一年一聘的压力,教师不把压力转嫁给学生,还有别的选择吗?16 (3)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有很大的偏差。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在实践中抵制素质教育的实施,表现为学校减负,家长加负;学校放弃按成绩排名的做法,纵向评价儿童,家长却相信不打不成材。类似的例子不少,但经过决策的疏导以及理论者对素质教育理念的阐释,素质教育在实践实施中已经步入了健康运行的轨道。素质教育理念经过几年的推行,使旧的不合理的教育实践有了很大的改观。评述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影响。.(1)素质教育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如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愉快教育等等。这些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形成了颇有影响的教育革新思潮。(2)素质教育使旧的师生关系得到改变。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后,师生关系成为教育要着力改造的领域。有些学者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变革了在历史上长期站主导地位的“教师中心说”。也有人提出“双主体说”,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目前,有学者以主体间性来阐释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这三种关系说得到了人们较为普遍的认同。这三种说法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和教育需求;保持教师在教育中的适当权威,以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注重二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与合作。师生关系的新解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备的人际关系资源,也为当前教育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图景。(3)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发了第三次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进行中,我们逐渐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主要还是针对升学的,面对高考,重视语数外等核心学科,而对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劳动课漠然视之。中小学基本不开设选修课;教材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有些教材缺乏可读性和启发性。这些课程上的弊病造成了许多问题的出现,学生常常感到书包是如此沉重,学校生活也变得没有任何吸引力。一些被视为“边缘”学科的教师也在学校中处于弱势状态,久而久之,积极性逐渐衰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几乎涉及到中小学各个学科领域,它的规模也是全国性的,包括城乡各个学校。新课程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出版了实验教材,并在全国的几个地区选取了推行实验教材的实验学校。试述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表述大致体现为两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或核心;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找到一个抓手。无可否认的是,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是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引发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综合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来源于学科,这种整合着眼于打破或超越各学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体系,从而形成一种使不同学科内容整合的新的逻辑体系。综合课程并不是学科课程的对立形态,而是超越了学科课程形态的种种变式。它是从整体联系出发看待问题,研究问题,以达到整体性或统一性认识为目的。它要求从结构和功能上达到综合,而不仅仅局限于内容的综合,因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法。分科课程重视以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以最有逻辑、最有系统、最有条理的形式来分门别类地阐述知识,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最简单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功能互补的两种课程形态,在我国新课程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教育中应通过何种途径来发展学生的个性。.(1)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给以眷顾。课程的难度、课程实施的进度要以占大多数的中等成绩学生为参照,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提供更宽广的学习空间,而对于学困生则应适当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放一个标杆,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跳到同一高度,而跳不过去的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一直落后,最终对学习失去信心。这是应试教育的做法。(2)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他们的兴趣点也不一样。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满足其发展需要的教育环境。比如体育场、实验室、美术室等,并配备相应的学科教师。(3)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成功地实施个性教育,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而相应的评价制度是成功实施个性教育的制度保证。学校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业成绩与道德评定相结合等等。(4)给儿童充足的闲暇时间。闲暇是个体自由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闲暇时间往往被各种作业、课业辅导所侵占,学生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缺少自由发展的时空条件。在新课程改革中,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上都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始基和教师家长观念等原因,在学生的闲暇时间的给予上仍不容乐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在教育功能上,应试教育强调教育单一的选拔功能;而素质教育则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同时兼顾社会的发展。在培养目标上,应试教育以提高升学率为基本目标;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给人以出路,给人以生存的出路和发展的出路,这其中不仅包括升学,还包括各种技能和能力的获得。在师生关系上,应试教育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者面对的是生动活泼的发展者,教师的作用既是通过合乎规律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在对待差异的态度上,应试教育强调整齐划一,对学生灌输同样的教育内容,实施同样的教学方法,制定同一个衡量标准;素质教育尊重差异,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如果说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是无“人”的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则是“人本”的教育。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教师如何进行专业发展?你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什么计划,和同事分享交流。首先,发展自我发展意识。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动力。因此,提升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使教师成为具有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教师,成为一名“自我引导学习者”,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能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将发展意识付诸行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训练,不断熟练教学技巧,精通教学基本技能,并主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使其构成专业发展的优势,增强自我实现的信心。第三,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实践智慧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这种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必是一个教师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思考、自我评价的动态的持续的发展过程。自我发展计划:略。当代教育改革章节练习简答   1、全民教育包括哪些内容?你认为有没有需要补充或改善的。   2、你是怎样理解教育改革的社会依附性。你同意此观点吗?   3、你是怎样理解终身教育的,你认为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证它的实施。   4、终身教育观念下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论述 1、你认为全面发展教育和我们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有何关系?你对两者有什么认识?简答1、全民教育(educationforall)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90年3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联合发起,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由于全民全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且还是一种必须,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强迫教育;它强调给每一个人都提供学习的机会,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学习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为一种民主教育。全民教育一般表现在两种形式:教育的民主化:所谓教育的民主化,是指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同时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和多样的演变过程。全民教育所倡导的是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享受最基本教育的机会,或者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教育的普及化: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学龄儿童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所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①普及教育虽然不一定免费、不一定强迫,但却向所有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教育机会。所谓教育的普及化,是指政府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提供的能满足人们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过程。2、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既受社会系统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社会依附性。所谓教育改革的社会依附性是指,教育改革的进行常常受社会变革大背景的影响,是教育对社会大背景的反映。(个人观点)3、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它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教育报告《学会生存》认为“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一篇著名教育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强调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进入21世纪,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首先保罗•16 郎格朗在196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提交的报告《论终身教育》就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贯性。(个人观点)4、以终身教育为理念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造传统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时空上的拓展。(2)、改造传统学历社会,实现向学习化社会的迈进。(3)、改变传统的“教育”概念,实现向新的“学习”概念的转变。(本答案仅供参考,个人观点是需要自己阐述的部分)论述1、认为全面发展教育和我们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有何关系?你对两者有什么认识?全面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指出,所谓个人的面发展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每个人智力和体力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今天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何谓个性(Personality)?在教育学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心理学的个性概念,泛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面貌。在我们看来,教育学中的个性概念,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指个体人性的丰富性,即个体具有多种发展向度和深度的可能;二是指个体人性的差异性,即个体在心智潜能和文化空间上的特殊性;三是指个体人性的主动性,即个体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本性;四是指个体人性的社会性,即个体具有在发展内容与力度上的社会制度制约特性。基于以上个性观,我们可以把个性全面发展理解为以下五个方面:(1)、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人自身所蕴含的全部发展可能性或潜能的全面发展。(2)、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是指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多方面中要致力于优化组合与平衡协调,避免冲突与分裂。(3)、自由发展所谓自由发展是在全面、和谐发展思想指导下,个体根据自己的特殊禀赋与兴趣,充分展示、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在现实社会所能提供的发展条件范围内自我设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程度。(4)、充分发展所谓充分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给定的空间与条件下,或者在个体积极创造的社会空间与条件范围内,充分利用外部的可能性来达到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5)、持续发展所谓持续发展,要从三重意义上理解:一是指现在的发展不要以牺牲个人未来更大的发展为代价;二是指个性的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个体要持续不断地去追求发展的新目标;三是指随着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个人发展空间与条件的改善而不断地促进自己的最大发展。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开放地发展,对未来保持高度的适应性。素质教育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具有相关性是相辅相成的。(个人观点)(本答案仅供参考,个人观点是需要自己阐述的部分)1、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2、简要分析我国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3、简述教育督导工作的主要功能。4、请简要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论述1、联系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分析我国教育财政体制应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教育和社会的发展。2、校本管理是未来管理的一种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实施校本管理?3、请运用你所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联系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分析在教育领域中学校、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及现状。名词解释   教育督导——指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给所属的教育督导机构和人员,代表本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按照督导的原则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并向本级和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教育工作的情况,提出建议,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简答    1、简述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   教育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指教育财政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教育财政,其功能虽有所不同,但基本功能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资金筹措的功能。资金筹措是现代教育财政的根本职能之一。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表现莫过于积极筹措支撑庞大教育系统所需要的巨额资金。②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是指将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去的管理活动。③供需调节功能。是指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如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财政计划等)可以对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教育与该国该地区其他领域的收支,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地区单位间的利益转移以及教育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从而使教育投资更趋合理,使教育及社会发展更加协调。④监督管理功能。对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经济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有效的监督管理,也使教育财政的重要功能之一。  2、简要分析我国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①政府用于教育投资支出的力度不足,教育经费在财政分配中所占有的比例不稳定。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从投入水平和实际需要来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总体偏低。②现行中国教育财政体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主观随意性较大,不够规范。③多渠道筹集基础教育资金政策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④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和不平衡性。总之,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生产建设财政”痕迹,重点仍摆在经济建设方面,兼有“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这是我国教育财政收入不足的根本原因。3、简述教育督导工作的主要功能。   教育督导机构是一个职能部门,属于国家机关。教育督导的功能是对下的,也是对上的,它的对上和对下功能是统一的,主要包括监督、指导、评估和反馈四个方面。①监督职能。教育督导机构行使监督职能必须依据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指令、规章和制度,绝不可受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②指导职能。指导是指上级对下级工作方面、工作内容和程序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给以具体的指教和引导。③评估职能。我国现代教育督导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现代教育评价的结合。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利用相应的、现代化的教育统计和教育测量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④反馈功能。教育督导系统被视为教育管理的反馈系统,也就是说,教育督导机构人员通过反映下级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来实现对上级各项方针、政策、指令任务、执行情况以及方针政策本身问题的“反馈”。   4、请简要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在公共管理中运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模式。特征便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进政治领域。有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的成长必然包含着中心边缘化和边缘中心化的哲学意蕴,具体表现为:一是新公共管理把主体中心主义转化为客体主义,换言之,传统的公共行政理念强调以政府为中心,新公共理论强调以顾客(公民)为中心进行政府治理;二是新公共管理把权力中心主义转化为服务中心主义,把个体利益中心主义转化为公共利益中心主义。简言之,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着几个方面:政府以服务为本;客户(或顾客)至上;绩效管理;公共部门的管理方式私营化等。这就要求在教育提供中必须改变官僚主义作风,强调服务意识,尊重教育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与价值选择,改善公共教育提供的效率,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改变那种将教育视为纯消费性的事业,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做法。论述  1、①提高国家教育财政整体投入的比例,发挥财政对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尤其是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决定了政府在教育发展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我国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必须达到一定的底线。②应修订现行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中有关教育财政的条款,尽早制订《教育投入法》,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使用都有法可依,责任明确,推进教育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③建立规范的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实力存在明显差距,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县级财政也很薄弱,同样会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财政困难,必须建立规范的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责任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④逐步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义务教育应该是一种强制的免费教育,只有免费才能强制,只有免费才能使所有学龄人口都能接受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学生提供经济资助是提高教育机会均等程度的有效措施。⑤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2、在校本管理中,共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而是交给一个学校委员会(在美国一般是地方学校理事会,在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为学校董事会)。委员会的组成或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或由学校自行决定。在许多学校委员会中,还设有各种专门小组(如实验小组、评估小组、教职工发展小组、设备小组等,另外还有各种根据特殊需要而成立的临时特别小组),帮助学校委员会决策。②16 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在校本管理模式中,一个有能力推动和驾驭变革的校长是成功的关键,他的角色具有多样性,他不但是校本管理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授权者、促进者、学习者、与外界的沟通者。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任务以及各种政策。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校本管理强调的权力下放能否成功,不但取决于学校决策人员是否具备各种工作技能和合作精神,而且还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作出好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信息共享机制主要是为学校提供校本管理所需要的组织行为信息,实现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纵向信息共享以及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横向信息共享。   3、①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这就是社会关系的变迁。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旧的社会关系消失了,一些新的社会关系产生了,还有一些社会关系虽然还存在,但其性质和内容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持续而深入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发育出影响教育发展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学校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这些新的力量正在改变教育领域原有的社会关系格局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对现行的政策法律调控机制构成了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新的教育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必须具备多元、开放、弹性的特点,以保证政府、市场与学校这三种力量的良性互动。②教育领域的一个变化就是教育外部关系的分化与改组。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导致原先的一元社会结构开始分化出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领域,市场介入教育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先的教育与学校关系领域开始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政府、市场和学校三种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力量。市场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运行机制。国家与政府顺应时代的发展,对社会力量办学进行了政策的支持与舆论的倡导。名词解释1、教育券;2、名校转制;3、二级学院;4、现代学校制度   简答   1、简述办学体制改革的背景。   2、简述教育产业的特点。   3、简述民办教育的历史发展。4、简述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量涌现的原因。   论述   1、结合你所在地区,谈谈当地办学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并归纳出自己的见解。   2、运用所学知识为当地设计一种社区教育模式,并分析可行性。名词解释   1、教育券:教育券,又称学券,教育凭证,是一种由政府印制并发行的代金券,这种代金券可以把政府本来要拨给学校的经费按生均标准直接发放给学生家长,家长则可以自由为其子女选择学校,并向该校支付教育券,学校再用收到的教育券向政府索取资助。   2、名校转制:名校转制是指名气大,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转换体制,这里涉及到的体制转换是指从原来的公办转为国有民办,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可见,名校转制是办学体制改革的一种形式,也是办学体制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3、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一般指在一级学院(校本部)领导下,由一级学院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的不具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它的特点主要有:中外双方合作投资的固定资产产权归一级学院所有,二级学院在存续期间享受使用权;二级学院必须服从一级学院领导,重大责任事件及相关人员任免要报一级学院审批,不得越权操作;一级学院委派代表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建立二级学院管理机构;二级学院可以设立独立的财务机构,开设独立的账户,在一定额度内拥有财务自主权;拥有相应的办学自主权。4、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要承认学校拥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2)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学校依法享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育组织和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对国家和出资者以及受教育者承担责任。它是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与效益观的教育制度。简答   1、溯本求源,办学体制改革发端于教育体制及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它们又发端于经济体制改革,其分水岭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唯一的办学主体,各级各类学校由政府包揽,政府掌握着开办学校所需的财政、经济、政策及制度上的所有稀缺资源,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投资制度、招生规模及教学内容等全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照章行事,这种教育体制在建国初期我国各种资源短缺,规章制度不完善时,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办教育,使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快速起步,快速发展;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功运作,经济形势的日渐看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也逐年递增,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办学的国有化办学体制的运作日显吃力,国家经济力量的有限性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学,变国有化办学体制为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已成为时代的呼声。   2、教育是一种产业,但由于教育系统内部操作的特殊性以及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使教育产业拥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只有了解了教育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才能较好地把握当前教育产业化进程中的诸多争议和矛盾。   第一,生产投入的特点。教育产业的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需要社会、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学生自身的投入,可以说,是一项全方位的投入。树立正确的投入观,有利于我国现代教育产业的发展。当前,我们已经改变了“教育是一项纯消费性事业,必须吃大锅饭,全部经费均须由财政投入”的旧观念,认识到教育具有生产性,它生产和再生产着人的智力、道德、观念等必须用软指标才能衡量到的,但却对国家、社会及人的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产品”,并且,这种产品会给受教育者个人及国家带来巨大的收益。另外,根据舒尔兹的人力资本理论,“人们需要有益的技能和知识,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们却不完全知道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从实质说来是一种计划投资的产物;这种投资在西方社会按着一种比传统的(非人力)投资大得多的速度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恰好是该经济体系最为突出的特点。人们已经广泛地注意到跟土地、工时及物质再生产资本的增加相比较,国民收入的增加速度更快。人力资本投资可能是解释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第二,生产过程的特点。教育产业的生产过程也有着不同于工农业及其它第三产业的特点,教育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过程收效快的即效性特点。因而,投资教育产业就需要把眼光放长远,认识到教育产业的经济效益需要经过从精神财富到物质财富的转换才能直接体现出来。   第三,生产产品的特点。教育产品也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及其它第三产业的特点。现代教育生产的是具有现代知识、科学头脑及开阔胸襟的现代人,而这些产品是否合格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并且,教育产业的产品是其他产业部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因此,树立教育产业观,才能改变把教育视为纯消费性事业单位的旧观念,使教育充分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效益评估的特点。教育产业的效益评估既不能按照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计算,也不能以其培养学生数的多寡来计算。因为,教育产业的效益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个人受益于一身的综合性指标,难以将其量化为具体数字;但在一段时期内,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教育效益的体现。   3、民办教育,即由民间力量投资兴办学校的一种教育体制。“民办教育”是一个比对性概念,与它相对的是“公办教育”,即由政府投资兴办的教育。民办学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春秋时期出现的私学可以说是民办教育的起点。那时的私学是小规模的,不分层次。到了汉代,私学教育开始按照不同层次进行教学,当时私学主要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书馆、乡塾和精舍。书馆是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乡塾的教学方式是诵读,不要求精深的理解;精舍讲学带有学术研究的性质,是私学教育的最高阶段。社会动荡、战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的发展却很昌盛,担负起了传承文化、发展教育的历史重任。唐宋时期私学的发展也很兴盛,到了明朝末叶以及清代,官学日渐衰微,私学依然发挥着其重要的历史作用。清宣统年间,对私学进行了改良,使近代私学得以转轨,并在新的形势下焕发出生机。直到新中国成立,私学在我国农村地区依然大量存在,是一种主要的办学形式。 建国后民办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2年为民办教育的恢复阶段;即改革开放后,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的管理体制,民办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92—1997年为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家意识到要想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但由于国力有限,如果光靠国家投资办教育,教育事业的规模和质量都会受到限制,难以肩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好的重任,因而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规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极大地促进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1997年至今,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规范阶段;在上一阶段的运作中,民办教育着实获得了大发展,但由于民办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法规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往往是出现了问题才制定政策,导致民办教育在操作过程中多种关系不能理顺,尤其是产权关系不顺,使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困难重重。   4、(1).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资源过剩。西方国家现代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已经进入比较成熟时期,而其国内人口有相对稀少,致使出现教育资源过剩,这就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一部分物质基础;   (2).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抢占海外教育市场。教育资源的过剩使其自然将眼光投向海外,而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短缺,无疑是一个大型教育市场;   (3).经济利益驱使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我国教育市场。海外办学多投资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并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16    (4).西方国家从中可以获得丰厚的社会效益。西方学校,尤其知名度一般的学校进入其他国家教育市场,无疑也是获得了一个扬名海外的机会,有助于其无形资产的积累;   (5).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供给量不足。1999年高效大扩招之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大多数有志于继续深造的莘莘学子们无法获得进入大学的“通行证”,国外学校与我国联合办学既可以马上获得生源,也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深造的机会;   (6).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与世界接轨的需要。无庸讳言,西方国家拥有着比我国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与学制设置及管理经验等,中外合作办学可以给我国教育工作者一个不用出国即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机会;   (7).培养通晓中外的现代型人才的需要。我国2001年底成功加入WTO,表明了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逐步与世界各国进行全方位的近距离接触,这就需要大批外语好,通晓外国文化、习俗,具有国际营销与贸易知识的通才,而我国高校在这些方面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中外合办的学校则在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时刻为我国填补了这一项空白;   (8).解决我国高校财政困难,经费紧缺现状的需要。与国外合作办学,吸引其将资金设备投入我国教育领域,并招收计划外的生源入校学习,可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辟了财源,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论述 1、本章各小节都对办学体制改革作了相关论述,请酌情参阅即可。2、参见第三节第四个问题并结合实际作答。 简答       1.比较综合中学和普通高中,列举几点综合中学的优势。       2.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教育分流方式,说明为什么?       3.当代学制发展有什么样的趋势?    4.办学模式的涵义和结构特点各是什么?论述       对特色学校存在哪些错误认识?你身边有这种现象吗?简答       1. 综合中学在普通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社会要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渗透结合,这在客观上需要产生一种能融和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综合中学正是在适应这种需要下产生的。综合中学对于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对于提高初、高中入学率,减少学生流失和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略)       3.  其主要趋势是:      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寻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筹结合      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      注重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       4.在实际中,办学模式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可以把办学模式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体系、领导体系、管理格局、教育结构形式等。狭义上,办学模式是指一所学校为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格式规范。我们这里讲的办学模式主要是狭义的。       办学模式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办学模式的结构是一个学校由各因素有规律构成的系统。学校本身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那么,我们也可以把办学模式看成一个由多个子模式构成的模式群;办学模式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对实践的理论性概括,具有明显的示范性的范式的特点,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述   (一)对特色学校的错误认识有:    1.认为特色学校在于学校培养一些有特长的学生     2.为了有特色而办特色学校      3.认为特色学校就是学校的特色  (二)你身边的现象,你是怎么看的(本答案仅供参考,个人观点是需要自己阐述的部分)名词解释1、校长负责制3、校长职级制4、校长职业化简答1、目前我国的校长负责制存在哪些弊端?2.美国的校本管理与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有何异同?3、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存在哪些弊端?如何进一步完善?4、学校实施“末位淘汰制”的利与弊?论述1、在我国校本管理会不会取代校长负责制?2、如何杜绝教师聘任过程中的徇私舞弊现象?理论联系实际李校长是市教育学会的理事长、区政协委员。他因常参加社交活动而不能每天都到校。在校时,他经常与教师和学生接触,他对反映的许多具体问题总是让分管的副校长、教务长、总务主任解决。在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李校长念了一份给他的条子:“你是校长,为什么遇到问题不表态,是权不在手,还是处理不了?”念完条子,李校长先是感谢这位老师的关心,然后明确表示:“我是有职有权的。学校重大决定都是我主持做出的,这就是权!至于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处理,领导成员有分工。因此我不能随意表态。”李校长的解释,一些教职工仍不赞同。他们认为,领导成员多,应是校长说了算,否则,校长不是“无为而治”了吗?由于有这样一些议论,李校长不在校时,个别领导成员把一些能处理的事也搁了下来。面对这些情况,李校长除了在领导班子统一认识外,又在教职工中通过各种方式,谈了他的看法:校长负责制不是按校长个人的意志办事,特别是有关改革的事,更不能由校长一人决定。校长应该为他所应管,而不为他所不应管。你觉得李校长的做法对吗?对的话,对在哪里?不对的话,如果你是李校长,你会怎么做?名词解释 1、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一个以校长全面负责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性概念,是由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和职代会民主管理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3、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制是指将校长的职位,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要求,分为若干个等级,形成职务等级系列,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     4、校长职业化:所谓校长职业化,是指把校长看作是一种职业身份,受聘于人才市场,按聘约规定的岗位要求,凭职业能力履行管理、经营学校的责任,按协议的要求将学校办好,按合同取得报酬。 简答     1、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学校领导体制,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多年来学校领导体制改革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目前还有许多方面不尽人意:首先,从整体看,改革速度过慢,校长负责制还未完全推行,存在校长负责制被异化的现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干预过多,校长办学权力尚未完全到位,财政权更差;再者,学校党政关系也没有完全理顺,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力在一些学校还没有得到落实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与深化。2、校本管理与我国的校长负责制由于处于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中,因而在改革背景、指导思想、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发挥校内民主管理机构的作用方面,二者表现出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但由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原有的教育积弊和改革具体目标的差异,二者之间又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3、教师聘任制的实行,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单位领导人的权力系数,强化了人们之间目前已经过重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关系网”的合法发展;教师聘任制的实行,没有打破人才的“单位所有制;教师聘任制的实行,没有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以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教师聘任制与社会改革不同步。     4、其利主要表现在:一是充分体现了能级管理的思想,充分体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化组合原则,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用人制度。二是引入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竟聘”的竞争激励机制,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强化了教师的责任心、敬业和奉献精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其弊主要表现在:(1)这一制度真正触动的只是学校排名靠后的极少数教师,竞争面过于狭窄,起不到激发学校全体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2)“末位淘汰制”的实施缺乏科学性。(3)“末位淘汰制”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前提。(4)“末位淘汰制”不利于新教师的成长。(5)“末位淘汰制”中所规定的被淘汰教职工的比例缺乏合理性。论述      1、由于处于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中,二者在改革背景、指导思想、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发挥校内民主管理机构的作用方面,二者表现出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但由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原有的教育积弊和改革具体目标的差异,二者之间又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2、实施教师聘任制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作保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职工办理医疗保险,在落聘者待岗期间,学校应发给基本生活保障费。其次,要规范教师聘任行为。学校要对聘任期限、违约行为、权利与义务等做出操作性较强的规定,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领导的制约,防止个别领导借聘任之机,滥用职权。再次,要强化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学校应建立由党政负责人和教职工代表组成的调解小组,当教职工与学校发生劳动争议时出面调解,如调解无效,由政府有关机构进行调解。政府有关部门应规范和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及时处理教职工与学校的劳动争议,为学校管理制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要点:16 在学校管理中,领导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集权式。其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突出一把手的中心地位。表现为下属诸事躬亲,否则无效。其长处是组织严整,指挥统一,行动一致,效率显著。其弊端是容易束缚同级副手或下级的手脚,造成下属被动依赖,压抑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上下级的不睦和对立。二是放权式。其特征是全权悉数下授,一把手虽仍有干预权,但藏而不用。这种方式虽有利于某些事业心强、成就欲高、富有创造性的下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但这种方式使用不当,易出现组织涣散,各自为政,自行其事等弊病。三是民主式。其特征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表现为一把手握有重大问题的处置权。其余权力则按职责范围分授他人,但保留协调权、指导权、干预权和最后否决权。其好处是集中了集权式和放权式之长而避其之短。     集权式和放权式,属于校长不善于“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民主式,属于校长善于“应管与不应管”的表现。显而易见,案例中的李校长的管理方式应属于民主式。管理,要识大体弃细务。正如案例中李校长所说的:“校长应该为他所应管,而不为他所不应管。”应管与不应管,是管理上的对应与统一,校长善于“应管与不应管”,才是一个会管的高明校长。名词解释   1.素质教育    2.创新教育  3.个性教育    4.赏识教育   简答  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试述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3.在教育中应通过何种途径来发展学生的个性。  4..您认为素质教育在实施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阻力?论述   1.评述素质教育的目的观。   2.评述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影响。分析  1.分析儒家思想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影响。  2.简要分析我国师生观的历史演变。名词解释1.素质教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条件,以提升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为旨趣,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引导儿童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即素质教育。2.创新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事物)、新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3.个性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性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教育。4.赏识教育是在实践中发现每个儿童的优点,为儿童树立自信的教育。这种教育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对话和沟通,变批评为激励,旨在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恐惧中走出来,对自己充满信心。简答1.在教育功能上,应试教育强调教育单一的选拔功能;而素质教育则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同时兼顾社会的发展。在培养目标上,应试教育以提高升学率为基本目标;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给人以出路,给人以生存的出路和发展的出路,这其中不仅包括升学,还包括各种技能和能力的获得。在师生关系上,应试教育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者面对的是生动活泼的发展者,教师的作用既是通过合乎规律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在对待差异的态度上,应试教育强调整齐划一,对学生灌输同样的教育内容,实施同样的教学方法,制定同一个衡量标准;素质教育尊重差异,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如果说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是无“人”的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则是“人本”的教育。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2.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表述大致体现为两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或核心;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找到一个抓手。无可否认的是,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是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引发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3.(1)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给以眷顾。课程的难度、课程实施的进度要以占大多数的中等成绩学生为参照,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提供更宽广的学习空间,而对于学困生则应适当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放一个标杆,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跳到同一高度,而跳不过去的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一直落后,最终对学习失去信心。这是应试教育的做法。(2)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他们的兴趣点也不一样。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满足其发展需要的教育环境。比如体育场、实验室、美术室等,并配备相应的学科教师。(3)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成功地实施个性教育,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而相应的评价制度是成功实施个性教育的制度保证。学校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业成绩与道德评定相结合等等。(4)给儿童充足的闲暇时间。闲暇是个体自由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闲暇时间往往被各种作业、课业辅导所侵占,学生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缺少自由发展的时空条件。在新课程改革中,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上都充分体现了人本精神,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始基和教师家长观念等原因,在学生的闲暇时间的给予上仍不容乐观。4.(1)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内涵把握不好,难以理解素质教育实施的要领。有些学校把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少数学生的文艺表演看作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却被忽视了;有些教师则将课堂讲授作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不考虑讲授内容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哗众取宠,以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甚至有的学校闹出“上午开展应试教育,下午进行素质教育”的笑话来。(2)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学校仅仅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有些学校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聘任制,对教师一年一聘。如此短的周期,能有什么教育成效?教师只能是“扎扎实实地抓一抓应试教育”,在分数上下点功夫了。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人,而人的成长周期长,见效慢,内隐性强,很难在短时间内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面对一年一聘的压力,教师不把压力转嫁给学生,还有别的选择吗?(3)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有很大的偏差。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在实践中抵制素质教育的实施,表现为学校减负,家长加负;学校放弃按成绩排名的做法,纵向评价儿童,家长却相信不打不成材。类似的例子不少,但经过决策的疏导以及理论者对素质教育理念的阐释,素质教育在实践实施中已经步入了健康运行的轨道。素质教育理念经过几年的推行,使旧的不合理的教育实践有了很大的改观。论述1.(1)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20世纪“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而且,“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理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向。(2)主动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传统教育对人主体性的扼杀提出质疑,呼唤教育中人本位的回归,在教育上激起了新的主体性回归的思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自由学习思想、英国彼得斯自由教育、美国的极端自由教育和通才教育等。这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工具价值进行了修正,强调教育的个体价值,把人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位。我国在80年代提出的素质教育强调尊重人先天的差异性,通过合乎规律的教育和教学,使儿童得到全面、自由、健康、活泼的发展。(3)个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而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人的本性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应使每个儿童都合乎人性地发展就必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教育要以对学生的基本发展要求作为教育底线,同时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提供制度空间。(4)全体发展。全体发展包含一种公平的理念。素质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平性,强调为所有学生包括后进生提供合乎其发展需要的教育。(5)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教育来说,是指人的学习活动的可持续性。教育作为有组织地促进人发展的活动,应在促进人的终身学习上起到关键的作用。于是,人们在“学习”的界定上也更注重行为的持续性和长时段性:学习是指人在一生中主动地、有意识地获取知识的行为。2.(1)素质教育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如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愉快教育等等。这些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形成了颇有影响的教育革新思潮。(2)素质教育使旧的师生关系得到改变。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后,师生关系成为教育要着力改造的领域。有些学者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变革了在历史上长期站主导地位的“教师中心说”。也有人提出“双主体说”,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目前,有学者以主体间性来阐释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这三种关系说得到了人们较为普遍的认同。这三种说法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和教育需求;保持教师在教育中的适当权威,以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注重二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与合作。师生关系的新解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备的人际关系资源,也为当前教育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图景。16 (3)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发了第三次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进行中,我们逐渐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主要还是针对升学的,面对高考,重视语数外等核心学科,而对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劳动课漠然视之。中小学基本不开设选修课;教材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有些教材缺乏可读性和启发性。这些课程上的弊病造成了许多问题的出现,学生常常感到书包是如此沉重,学校生活也变得没有任何吸引力。一些被视为“边缘”学科的教师也在学校中处于弱势状态,久而久之,积极性逐渐衰减。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几乎涉及到中小学各个学科领域,它的规模也是全国性的,包括城乡各个学校。新课程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出版了实验教材,并在全国的几个地区选取了推行实验教材的实验学校。分析 1.(1)有教无类与教育平等孔子主张人无论出身贵贱,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而且都应该接受教育,其中蕴涵了古朴的教育公平的思想;(2)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学生开设“六艺”课程,做到了教育内容的全面性;(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孔子不主张当时盛行的灌输、压制的教学方式,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4)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这是个性教育的原型;依据学生特点实施教育,是今天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素质教育”的概念虽然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但其思想由来已久。只是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僵化的教育手段、陈旧的教育思想、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观被社会奉行,而教育的这种民主的、自由的、开放的、实践的风格被压制到教学活动的后台,隐而不彰。但应当指出的是,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思想以及关于人性的假设又为等级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2.(1)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学生没有发言权,“一生为师,终生为师”,对教师极为敬畏,师生之间界限鲜明。教师的这种权威角色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2)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把教师捧上了圣坛,将教师认定为春蚕、蜡烛等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的自我牺牲形象,他们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工具性的角色来发挥其“授道解惑”的作用。学生的个性自主性被压抑,创造乏力。另外,我们还习惯于把教师奉为园丁、工程师等设计、规划的知识权威角色,而学生则为被管理、被规划的对象,自由发展权被剥夺。(3)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后,有些学者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变革了在历史上长期站主导地位的“教师中心说”。也有人提出“双主体说”,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目前,有学者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这三种关系说得到了人们较为普遍的认同。这三种说法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和教育需求;保持教师在教育中的适当权威,以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注重二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与合作。名词解释课程结构 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 简答    1、新课程改革倡导怎样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3、为什么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4、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5、新课程对学生评价采取哪些改革?论述分析   1、教师如何进行专业发展?你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什么计划,和同事分享交流。   2、没有风琴就不能上音乐课?有一篇名为《赴贵州支教引发的思考》的文章写道:“老师们告诉了我,由于条件所限,很多村小都没有配备风琴,音乐课往往被当然取消了。我请老师们一起思考:是不是没有风琴就不能上音乐课?村中有哪些资源可以用来上音乐课呢?我说,也许在你的村庄里有一位老人,很喜欢二胡,我们能不能请他来教我们的学生欣赏《二泉映月》《江河水》?当地乡亲们耳熟能详的民歌、地方戏曲是不是也可以在教室内外、村头、打谷场作为教学的内容?除了二胡,还有笛、箫这些民间非常普及的乐器……”这时,老师们就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说:唢呐、芦笙、口琴……忽然,我听到树叶、手指,心中大喜。我说:“如果树叶、手指都能作为音乐课的资源,那将来谁还能没有风琴就不能上音乐课?”讨论看完这份材料的感受,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途径有哪些?试着自己或与其他老师合作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并写出一份设计开发报告。名词解释1、课程结构:广义上不仅包括课程的整体结构,即宏观课程结构,而且包括课程的具体结构,即微观结构。宏观课程结构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这些课程,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怎样相互搭配和相互结合,以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这就涉及课程计划的设计。而微观课程结构要解决的问题是,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这就进一步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把前者称为课程结构,而把后者称为学科结构或教材结构。我们所指是狭义说法。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4、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简答1、(1)倡导一种积极的学生观。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2)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教师应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教学情境,以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让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富有个性的发展。(3)倡导全面、多元的评价观。新课程要求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多元评价观。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综合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来源于学科,这种整合着眼于打破或超越各学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体系,从而形成一种使不同学科内容整合的新的逻辑体系。综合课程并不是学科课程的对立形态,而是超越了学科课程形态的种种变式。它是从整体联系出发看待问题,研究问题,以达到整体性或统一性认识为目的。它要求从结构和功能上达到综合,而不仅仅局限于内容的综合,因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法。分科课程重视以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以最有逻辑、最有系统、最有条理的形式来分门别类地阐述知识,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最简单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功能互补的两种课程形态,在我国新课程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3、(1)教学大纲只是强调内容规定,课程标准更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的描述;(2)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4)课程标准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5)课程标准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4、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新课改中有两种提法,一是学习方式,一是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5、(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人价值。(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论述分析16 1、首先,发展自我发展意识。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动力。因此,提升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使教师成为具有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教师,成为一名“自我引导学习者”,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能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将发展意识付诸行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训练,不断熟练教学技巧,精通教学基本技能,并主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使其构成专业发展的优势,增强自我实现的信心。第三,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实践智慧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这种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必是一个教师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思考、自我评价的动态的持续的发展过程。自我发展计划:略。2、一般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设计开发报告:略。二、简答题   1.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经历了哪几次大的转变?转变总体呈现哪些趋势?   2.学生评价改革过程中,应操持怎样的观念?   3.现行教师评价制度中缺陷及危害?   4.在现时的情境下,你认为优质的学校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三、论述题   1.如何合理科学地贯彻教育评价改革的原则,可能的方法或途径有哪些?   2.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在实际的评价实践中贯彻发展性评价?简答题   1.几次转变:(1)测量时代——第一代(桑代克时期1900--1933);(2)目标核心时代——第二代(泰勒—布卢姆时期1933――1958);(3)多元化时代——第三代(1958――1972);(4)第四代教育评价——以人为本的评价(1972——)趋势:从定量到定性、从结果到过程、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实到价值的流变(简要阐释)   2.(1)要确立发展性评价观;(2)要强调过程性评价观;(3)要倡导参与性评价观;(4)要操持评价情境观;(5)要树立评价伦理观。   3.缺陷:注重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考核与鉴定,强调评价的管理职能。 危害:(1)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2)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3)不利于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的团结与合作 (4)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4.(1)有良好的教育结果和产出(2)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能不断得到提升 (3)有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论述题   1.先列举教育评价改革的原则。可能的方法或途径:(1)强化理论的自我反思意识和理论间的相互批判,运用合理的理念指导实践;(2)加强政策制定的民主性与科学性,确保政策规范自身的合理性;(3)寻求合适的方法,遵循相应的程序;(4)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等等。   2.内涵:(1)以促进被评主体的发展为目的;(2)强调被评者的主体地位和自我反思;(3)重视个体差异;(4)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等等。贯彻:(1)制度上的保障;(2)方法上合理;(3)沟通的必要;(4)适切的标准,等等。名词解释   1.教师专业化   2.参与式培训   3.教师教育   4.协同组合培训 简答题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开放型的的教师教育体制的误区是什么? 论述题 1.现代教师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教师?名词解释1.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性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2.是指学习者个体能够参与到培训、教学和研讨中,与其它的个体和培训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培训形式。当然这些方法没有固定的形式,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访谈、讨论。3.教师教育”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统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教师教育是连续性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4.协同组合培训是指教师培训机构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实施的跨学科、跨学段、跨角色的综合性培训。这是我国发达地区教师培训机构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了造就复合型人才而采取的培训组织模式。 简答题1.(1)反思性实践反思性教师教育思潮是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他们从杜威那里找到了理论源头,并从认知心理学,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流派里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充分发展为新的教师教育思潮,反思性教师教育思潮出现了许多名词,如反思性教师(Reflectiveteacher),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practive),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asreaseacher),研究为本(Researcher-based)等.虽然提法不同,但都认为教师应该既是实践者,又是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传统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是帮助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而反思性教师不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能与技巧,而且还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更广阔的教育总的探究处理能力。(2)合作合作或伙伴关系是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是以很多理论假设为基础的,第一,教育是多方的责任,中小学与大学需要彼此的帮助以获得成功。第二,合作对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也是不可分离的,合作观使实践突现了知识,给经验赋予了价值,第三,教师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学校改革同时进行。第四,合作不是偶然的,合作是经过严密计划的,有目的的,长期的,是为了解决实际而进行的。2.(1)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体制的开放是为了解决教师教育经费的短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引发了教育市场化思潮。运用市场机制能够解决不少教育问题。如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但认为打开学校的大门是为解决教育经费短缺、政府可以减少对教育的投入和承担的责任是一种误解。实行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并不是说政府不再对教师教育投入或少投入,而是政府根据教师市场供求关系加强对教师教育的投入的有效性,吸引各种类型的高校参与到教师教育活动中,为社会培养出各种类型的教师。(2)把开放体制和封闭体制对立起来。实行封闭体制就不能实行开放的模式,要实行开放的模式就有能实行封闭的模式。这是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教师教育体制的发展是“进化式”的或“累积式”的而不是革命式的,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如英国和澳大利教师教育既有封闭模式,也有开放模式。(3)把我国的封闭式和西方的封闭式等同起来。实际上我国的封闭体制和美国最初的封闭模式以及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实行的封闭模式有本质的不同。西方国家所推选的封闭式的教师教育,是以个人的需要和教师市场的需要为依据,设置独立的教师教育院校来专门培养教师,但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其他职业。我国的封闭式则是根据中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进行对口培养。是领先行政命令来推选的,所有进入教师教育系统的学生,无论愿意不愿意,毕业后都当教师,没有个人的选择。这种封闭模式是行政计划模式。是计划经济,而不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2)合作合作或伙伴关系是专业发展学校的核心概念,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是以很多理论假设为基础的,第一,教育是多方的责任,中小学与大学需要彼此的帮助以获得成功。第二,合作对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也是不可分离的,合作观使实践突现了知识,给经验赋予了价值,第三,教师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学校改革同时进行。第四,合作不是偶然的,合作是经过严密计划的,有目的的,长期的,是为了解决实际而进行的。2.(1)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体制的开放是为了解决教师教育经费的短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引发了教育市场化思潮。运用市场机制能够解决不少教育问题。如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但认为打开学校的大门是为解决教育经费短缺、政府可以减少对教育的投入和承担的责任是一种误解。实行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并不是说政府不再对教师教育投入或少投入,而是政府根据教师市场供求关系加强对教师教育的投入的有效性,吸引各种类型的高校参与到教师教育活动中,为社会培养出各种类型的教师。(2)把开放体制和封闭体制对立起来。实行封闭体制就不能实行开放的模式,要实行开放的模式就有能实行封闭的模式。这是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教师教育体制的发展是“进化式”的或“累积式”的而不是革命式的,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如英国和澳大利教师教育既有封闭模式,也有开放模式。(3)16 把我国的封闭式和西方的封闭式等同起来。实际上我国的封闭体制和美国最初的封闭模式以及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实行的封闭模式有本质的不同。西方国家所推选的封闭式的教师教育,是以个人的需要和教师市场的需要为依据,设置独立的教师教育院校来专门培养教师,但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其他职业。我国的封闭式则是根据中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进行对口培养。是领先行政命令来推选的,所有进入教师教育系统的学生,无论愿意不愿意,毕业后都当教师,没有个人的选择。这种封闭模式是行政计划模式。是计划经济,而不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论述题   1.首先,多元模式是以市场为取向的,市场是一种文化——开放、多元、法制、自由、竞争,它不仅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天地,所以,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过渡是必然的,政府对教师教育的责任主要由直接行政干预到主要是依法提供经费支持并依法对教师教育的开展进行监督。其次,教师教育体制是开放的,“开放”是指所有的高等院校只要达到国家的教师教育办学标准,都可以办教师教育专业,同进,这里所说的“开放”是“多元统一”的开放,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元对立论”开放,“二元对立”开放是把开放模式和封闭模式对立起来。开放的本质应是对所有模式的开放,允许各种模式在竞争中存在或消失、发展或衰落。也就是说,凡是有教师教育发展的模式都允许存在,包括封闭模式。封闭的模式也是一种模式,它独立设置,专门培养特定类型的教师比如学前教师教育研究人员等。第三.教师教育在内容上是开放多元的,各类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本专业的学位或文凭或证书之后都可以读教师教育专业,到大学中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或专门的教师教育院校接受教师教育专业的相关培养。2.(1)开展教师自评此次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近年来,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成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要求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反思成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和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重检手段。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点,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掌握科学自评的方法,包括理解自评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方式。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直接联系,如简单地以奖惩来处理教师自评的结果,容易影响自评的客观性。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这样,可以多渠道的获取信息,帮助现被定势和习惯所掩盖的问题。(2)家长共同参与教师评价学生和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视的两大群体,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断,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也有评价教师的权力。名词解释1、文官考试制度2、 考试制度3、常模4、登记入学简答1、考试的含义及其功能?2、我国现行考试制度有什么弊端?3、现行中考模式存在哪些问题?4、为什么要选择“3+X”模式?论述1、 有人认为“3+X”模式是“3+1”模式的翻版,你怎么看?2、 谈谈你理想中的中考模式,说明理由?案例分析1、 当前我国各地的中考模式不尽相同,有人说上海模式优于北京模式,有人说北京模式优于上海模式,还有人说最好采用天津模式。对这些不同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2、 当前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考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时期不同的考试模式同时并存,有人认为全国各地高考模式应完全相同,以体现公平;有人认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自主决定高考模式,以符合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你如何看待高考模式,请说明理由。名词解释文官考试制度:十七、十八世纪来华许多西方传教士,对我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大为称羡,纷纷他们的国家推荐介绍,称之文官考试制度。法国于1791年开始的文官考试制度,英国于1855年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都是受了我国科举制度启蒙而产生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就是教育评价制度的一种,人们以考试为手段测量人的学力,并以事实判断为基础,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常模: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它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登记入学:登记入学就是指初中毕业生在不参加中考的情况下直接到某中职学校或职业高中登记即可入学。简答1、考试是主导教育或人才选拔与使用的一只无形的手,是指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测定。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2、传统考试制度的弊端可归纳为四点:首先是考试目的具有极大的选拔性、淘汰性,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把他们的学习引向“应试”的歧途;其次是考试管理过于集中,自上而下搞“统考”,造成教师“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颠倒了考试为教学服务的主次关系;再次是考试内容片面、僵化,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切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排斥在考试之外,导致学生只知道读死书与死读书;最后是考试方法单一、死板,造成“纸上考实验”、“纸上考实践”、“纸上考品行”等怪现象。3、(1)当前的考试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业能力  (2)考试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客观题比重大  (3)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升学渠道和依据单一4、首先,对于学校来说,通过“3”可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X”可以考察学生的兴趣、优势和特长等个性特点,而且有利于加速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3+X”考试模式是在会考基础上的发展,不通过会考,不允许参加高考。其次,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X”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要学的科目,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高考科目的减少,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再次,对于教师来说,这种考试模式兼顾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使往日一些被视为副科的科目受到重视,讲授这些副科科目的教师的学科地位提高了,促进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不仅使教师系统稳定平衡,而且使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教师在授课方法上,更具科学性。同时由于这种考试模式的自主选择性,也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论述1.(1)“3+X”模式中的“3”是指语文、数学及外语,“X”是不确定的范围,它涵盖了中学的所有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自主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报考文科专业的学生从历史、政治、地理三个科目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科目,报考理工类的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中学选择一个或几个科目。(2)“3+1”模式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它是每个考生必考的科目,所谓的1指的是考生要从高中阶段除语、数、外的六门文化课中选考一门,即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择一来考,“1”的确定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各专业的要求确定。考生要根据自己所报学校的志愿,参加学校、专业所确定的科目的考试。(3)结合二者异同。2.略。案例分析1.答案要点:采取何种模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相结合为原则。2、答案要点:高考模式的选择一般既应有利于选拔学生,又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使考试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在高考录取上,要实行多元化的标准。实行国立大学和地方大学两种考试形式,对两种不同层次的大学,应有不同的考试,国立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可以按省考生数量平均投放名额,但在同一省区,则要体现考试公平的原则,自由竞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很多部属高校由于中央与地方共建而不得不向地方招生进行倾斜,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实行国立大学与地方大学分层次、不同时间进行考试可以有效地避免招生中不公平现象。实行普通高等教育考试和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分离,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良好,但生源不足,报到率低,加之学生职业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弱,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就业市场疲软。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不应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文化课考试来鉴定。应当实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化考试,提高考试的效度,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下放考试权,国家考试和地方考试相结合,考试权下放会促进考试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命题权下放已成为一种趋势,如上海、北京已自主命题,广西2002年的专科考试试卷也由广西考试院自行命题制作,这种考试权的下放有利于高考的个性化和教育的进步。总之,高考模式的选择,要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考试内容要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有利于高校和考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要有利于解决会考和高考的衔接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没有深厚而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与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民族,就很难全面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很难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