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00 KB
  • 2022-04-22 11:25:09 发布

《形势与政策》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1.如何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反映,凝聚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激励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主法治、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当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三个倡导”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适应了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衔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偏离的根本价值追求。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我国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是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都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如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与命运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与导向作用、整合与规范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未来改革的路线图,全会决定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导向,以及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等理念将更加彰显。强调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应了老百姓的关切,应对了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难点和挑战。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思想,贯穿改革全过程,将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让人民满意、为人民造福,应当成为检验改革的根本尺度。必须明确,改革不仅要求效率,也追求公平。今天我们深化改革,一定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新的着力点。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和改革的普惠性,让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廓清改革的方向、凝聚改革的力量。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十分艰巨的国内改革攻坚。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消费社会、咨询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用交流、疏导、讨论、说服的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从而汇聚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先进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的特点,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包容,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践表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软实力的实质是文化魅力,基本特点是靠自身的吸引力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强制力发挥作用,是“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就失去了魂,没有了方向和引领。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关键,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2.中国当前反腐败工作有何特点?2013年中国反腐败斗争的明显特点是坚持“四个一起打”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苍蝇老虎一齐打、上头下头一齐打、贪贿腐败分子与作风败坏的腐败分子一齐打、在职的与退位的一齐打。这是2月24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3)》披露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分析,2013年对腐败分子的查处情况分析,被查处的腐败公职人员中司局级占多数。这样发展下去,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之下,腐败公职人员在国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因此,2014年腐败公职人员外逃现象可能加剧,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裸官”的监管。一、反腐态度不再暧昧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鲜明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求全党“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反腐败既要坚持打持久战,也要打好歼灭战”。这句话斩钉截铁、振聋发聩,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旗帜更加鲜明,对反腐败的态度更加坚决,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在这里没有对腐败问题的回避,没有对党风问题的粉饰,更没有强调“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而是坦诚地指出了腐败在党内是客观存在的。二、查腐速度明显加快以前的反腐败斗争往往是:打苍蝇多,打老虎少;打下头的多,打上头的少;打贪污受贿的多,打其他犯罪的少;打现职的多,打退位的少。2013年的反腐败斗争则是坚持“四个一起打”,苍蝇、老虎一齐打、上头下头一齐打、贪贿腐败分子与作风败坏的腐败分子一齐打、在职的与退位的一齐打。这种反腐败斗争是一种立体式的、全方位的,目的是绝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决不让腐败现象有再生之虞。三、反腐案件查处明显增速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从不雅照曝光到立案调查只用了63个小时。中共中央纪委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常委、统战部原部长王素毅从立案检查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只用了7天。其他公职人员从发现到立案、移交司法机关和启动司法程序所用的时间都有所减短,彰显了一个“快”字。四、“59岁现象”依然显著“59岁现象”是指公职人员在临近退休年龄之际,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腐的现象。根据中纪委公开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其2013年查处的公职人员中,共披露有123人的详细信息。分析发现,被查处公职人员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39岁;其中,51岁至6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3.7%,“59岁现象”明显。五、腐败分子学历趋高上述123人中,被查处公职人员的最低学历为大专,最高学历为博士。其中,文化程度为大学(含大专)的有36人,占总数的29.3%;研究生以上60人,占48.8%;另有27人学历不详,占22%六、落马官员局级最多被查处的123名腐败公职人员中,省部级(含副职)27人,占22%;厅局级(含副职)人数最多,为70人,占56.9%;县处级(含副职)26人,占21.1%。七、普遍涉嫌多个罪名从公开披露的数据看,2013年查处的腐败案件往往是一人具有多种违纪违法行为,贪污受贿、渎职、生活腐化交织一起。2013年被处理完毕和正在被处理的123名公职人员中,尚未定案的既涉嫌违法也违纪的,占62.6%,仅涉嫌违纪的为37.4%。从违法腐败公职人员涉嫌的罪名看,涉嫌受贿的公职人员最多,占63.9%,随后分别是滥用职权罪为9.7%、贪污罪5.6%、挪用公款罪5.6%、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4.2%等。应当注意的是,一个腐败公职人员涉嫌多个罪名的情况较为普遍。八、四风问题科级最重2014年1月,中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公布了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表(截至2013年12月31日)。该表显示,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国共查出问题24521起,处理30420人,其中给予党政纪处分人数为7692人。居违规“榜首”即“发案量”最高的,是“车轮上的腐败”,即违反公车使用规定案件,共计6352起,处理6208人,其中受党政纪处分的有1155人。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其次是“大操大办婚丧喜庆”,有1369起,处理人数为1701人,受党政纪处分的有834人;“公款大吃大喝”1134起,处理1206人,受党政纪处分的有440人。根据汇总表,截至12月31日,在给予党政纪处分的7692人中,省部级干部1人,地厅级干部41人,县处级干部485人,乡科级干部所占比例最大,7165人,占被处理人数的93%。九、外逃现象可能加剧2013年,反腐倡廉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瞩目成就。在高压之下,腐败公职人员在国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他们逃避法律制裁的方法,只有外逃。因此,笔者提醒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密切关注这一现象,加大对“裸官”以及其他可能外逃公职人员的监管。如何认识反腐败工作未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中央不断加大查处大案要案的力度,2005年,共有47306人被监察部门处以政纪处分。另一方面,违纪违法案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呈多发态势,特别是一些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岗位和部门的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在市(地)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违纪案件中涉及党政主要干部的案件比例较高,一些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特别是买官卖官的案件性质严重,金融、行政执法、司法领域的腐败问题仍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在一些企业的重组改制和破产、产权交易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商业贿赂问题大量存在。  近两年,国家始终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但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如在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教育医疗收费、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企业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腐败。因腐败和不正之风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在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加大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的同时,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的任务依然比较繁重。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的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存在着严重的地方和部门本位主义,对中央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作风浮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甚至弄虚作假;有的违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以权谋私;有的失职渎职,或者盲目决策,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有的贪图享受,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奢侈浪费;有的对群众安危冷暖漠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  近年来,中国更加注重改革和体制制度创新,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但反腐倡廉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反腐倡廉工作重视不够,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是硬指标,反腐倡廉工作是软指标,甚至认为两者是对立的,抓反腐倡廉不下真功夫;有的对如何加强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思路不明晰,办法不多,原则要求多、有力措施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有的甚至从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考虑,出了问题还掩着、护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压案不查,查而不严。  这些薄弱环节还表现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真空和漏洞较多;法律赋予反腐败专门机关的手段不够用;反腐倡廉工作的体制机制及其干部队伍的编制力量和文化知识结构与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需要不够适应;海关、金融控制手段欠缺,导致腐败资金和人员外逃现象严重;国际反腐败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大量外逃腐败分子难以遣返,大量外逃资金难以追回,等等。这些问题表明,反腐倡廉工作形势比较严峻,任务十分艰巨。1.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的现状及其危害如何?一般认为,产能即生产能力的简称,即为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对于什么是过剩,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供大于求即为过剩。也有人认为,供大于求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供给略大于需求,第二种是总供给不正常地超过总需求的状态。"略大于"是指除满足有效需求外,还包括必要的库存和预防不测事故的需要。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后一种状态才是过剩状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总供给为一定时间里总需求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是总需求为一定时间里总供给相对过剩。如何理解产能过剩,目前国内学者有三种看法:第一种,产能过剩是一个总量概念。产能是现有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拟建生产能力的总和,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即可称之为产能过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罗冰生以钢铁行业为例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设备数量相加,就称其为产能,因为钢铁行业是多工序连续作业的,而且还有多方面的配套,要各方面综合条件具备,才能实现生产。另外,从全世界情况看,由于市场的变化,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时产能发挥85%左右就是正常状态,就不能称之为产能过剩。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第二种,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产能是否过剩,不能只看生产能力和可能的总供给量,更重要的是看有多少需求。但需求是个变量,不容易准确测定。因此,认定产能过剩,需要在纵向对比产量增长过快、过猛的同时,还应同时指出在什么范围内、在多长的时间区间、相对于多大的有效需求而言。第三种,产能过剩是一个结构性概念。同样的产能,质量不同、档次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差迥异。因此,要对行业产能进行结构细分,确定生产能力超额供给的领域和范围对微观经济的不利影响一是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大跌,效益大幅滑波。年中以来,由于产能过剩及需求增长的放慢,钢铁价格大幅下跌,与3月份的高点相比,至10月末钢铁价格跌幅超过了30%。与此同时,许多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效益明显滑波,前10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1.2%,比上年同期回落52.2个百分点;前10个月水泥和汽车行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60.6%和36.7%;另外,石油加工、化纤制造、建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利润均为负增长。二是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成本上升。3月份以来,工业产品销售率有5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其中8-10月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与此同时,企业库存量明显增加,1-9月份,39个工业行业中有16个行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超过20%,其中钢铁、石油化工和化纤工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超过30%。三是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前三季度,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531.7亿元,同比增长57.6%,其中钢铁、石油加工、化纤等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接近或超过1倍。1-10月累计,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2.37%,比上年同期扩大0.41个百分点。四是开工不足,资源闲置浪费。目前已经出现明显过剩的行业如铁合金、电石行业企业开工率已降至不到一半;钢铁行业的能力利用率在逐步下降。总体来讲,当前经济运行开始出现“宏观喜、微观忧”的现象。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首先,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将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9月份以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出现近三年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增长均在加速回落,主要原因是各种工业产能的集中释放,使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通货紧缩压力在逐渐加大。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都会给宏观经济持续增长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下降,由此使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下调压力。三是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增加,金融风险增大。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2002-2005年的连续四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处于9%到13%之间,前者比后者快1倍左右。投资在当期为需求,到下一期则形成供给,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最终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产能过剩问题。技术层面的原因使产能扩张相当容易,其表现是供给能力的增长明显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金的充分供给、技术进步加速和投资增长体制瓶颈的弱化(政府放松对行业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给能力加快增长,相反需求能力增长因受到许多中长期因素的制约而相对缓慢。这种供给增长和需求增长的潜在差距,并不一定会导致生产过剩,即技术层面的因素只是为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性。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 一是通过挖掘内需市场潜力,改善需求结构,有效释放内需,消化一批过剩产能。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对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节能环保改造、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有市场需求的项目继续给予支持。  二是通过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压缩一批过剩产能。  三是提前完成产能过剩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鼓励地方提高标准,落实产能等量减量置换制度,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四是结合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特点分业施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措施。  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五是充分发挥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严格准入条件,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健全行业监测体系和产能过剩情况预警制度,加强和完善行业管理。  六是通过加强土地、环保、金融、质检、安全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落实环保、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过剩产能退出和产业结构调整。  七是通过推动深化投资和财税等重点领域改革,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长效机制1.如何认识和评价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族化”生存现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催生了以“蚁族”为典型代表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族化”群体本该是社会中具有向上流动潜质的群体,他们怀揣着理想,愿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拼搏。但是,当他们面对趋向固化的社会阶层,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向上流动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国家、社会、高校需要联手破除阻碍大学毕业生向上流动的种种藩篱,为他们提供就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族化”问题产生的背景大学毕业生的“族化”问题是就业压力催生的产物。要分析“族化”问题,首先就要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由何而来。从统计数字上看,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压力来自人数上的增长。自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更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历年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高校年招生规模从108万增至599万,增长456%,年均增长1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9.8%升至2008年的23.3%。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超过3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是2001年(115万)的6倍。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大学生早已不再是稀缺人才。然而,尽管我国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绝对数量上十分庞大,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不足15%,不仅低于美国,更远低于周边的日本、韩国。从占人口比例看,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扩招带来的人数增加,而是要分析更宏观、更深层次的原因。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因第一,世界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了全球就业。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遭遇重挫,发达国家就业率大幅下降。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后失业率一度高达10.2%。目前,美国失业率虽已回落到7%,但仍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发达经济体就业率需要到2018年才能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全世界青年就业形势也普遍不佳,目前全球15~24岁青年失业者有7340万人,平均失业率为12.6%,其中欧盟国家达23.5%。第二,在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了阶段性困难。中国经济在持续两位数增速的高速增长后,面临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有所减弱,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下降。同时,我国需就业人口数量却在不断攀升。“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需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达2500万左右,劳动市场呈现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第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社会加速变迁,大学生就业承受着额外的社会转型压力。目前,我国社会正从城乡二元结构过渡到了城市社会多元分化结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均衡、社会政策投入不均衡等问题,造成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拉大,滋生了“拼爹”等不公现象。在社会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阶层固化,指的是在经济条件、社会分配中处于较低阶层的人越来越难以通过自身奋斗向上流动到较高阶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市场上的公平竞争。第四,我国的户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还不尽完善,导致城乡之间、体制内外的社会工作岗位之间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令所谓“金饭碗”成为许多大学生求职的第一目标,公务员报考常常出现“万里挑一”的激烈竞争,甚至发生过大学生为了事业编制争相报考清洁员的怪现状。另一方面,一些本来很重要的职位,由于缺少稳定的预期、看不到发展的前景、没有基本的保障,也可能门可罗雀、乏人问津。职业之间不合理的差距,导致大学生过度追求“金饭碗”,客观上也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因在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困境时,在劳动力市场上,却同时存在着与之截然相反的现象:很多用人单位同样面临“招聘难”。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这表明,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上是一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什么是结构性矛盾?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失业可以分为总量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三种。总量失业指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由于经济增长呈周期性变化,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总体经济活动水平降低,总需求不足,导致失业现象出现。结构性失业指学生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后的要求,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引发的失业。职位空缺与劳动力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显著特点。摩擦性失业指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导致许多学生“学无所用”,专业不对口。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学生存在专业技能不精、通用技能不全、基本素养欠缺、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三,大学生的择业观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不匹配。大学生在择业地点上仍普遍倾向于选择大城市,择业单位上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在职业选择上,则普遍不愿意从事销售、市场、客服等基础性工作。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发展难的局面。“族化”群体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无论是外因还是内因,在短时间内仍无法消除,“族化”生存现象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依然会持续存在。二、“族化”现象及所困社会上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大学毕业生的几种典型处境:群体性蜗居的“蚁族”、留恋校园伺机等待的“校漂族”、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摇摆不定的“候鸟族”和久不就业、靠父母养活的“啃老族”等。各类“族化”生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多来自中低收人家庭,虽受过高等教育,却仍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发展压力,身心处于焦虑、矛盾和冲突的亚健康状态。“族化”群体对网络高度依赖,在网络空间中呈集聚状态,相对于其他群体情绪化和非理性倾向更强。给“族化”群体上升流动的渠道,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当今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关切。三、“族化”存在及成因“族化”群体的境遇令人担忧,只有深入研究成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政府:政策措施不健全(1)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了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阶层间的不均衡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发展机会不平等。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寻求最佳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这也催生了“候鸟族”的出现。(2)原有制度的惯性作用。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这些制度的适用性降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制度也在不断修改完善,但其惯性依然存在。比如,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间的断裂,户籍制度更是加剧了地区间、城市间、城乡间的不均衡,大学毕业生享受不到所在地城市居民的福利,社会保障难以覆盖这些弱势群体。(3)社会保障缺位。其中最严重的是有关大学生灵活就业及失业等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对未就业大学生来说,相关制度缺失,造成他们一旦错过就业季,不仅更难找工作,而且自身基本生存也面临问题。此外,不同地区、所有制、行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差异非常大,大学生若到基层或农村就业,就意味着放弃城镇人口享有的社会保障。所以,大学生宁愿在城市待业,也不愿到基层农村或偏远地区就业。就业市场上还存在一些违规现象,一些私营企业不与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员工缴纳保险,导致大学生对非公有制单位望而生畏。(4)就业机制体制不完善。这表现在劳动力市场运行总体不规范。从供求匹配角度看,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和专业的职业顾问;从用人单位招聘机制看,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劳动力价格不能反映价值;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也是就业机制体制不完善的又一表现。2.社会:就业环境不公平(1)社会阶层固化。阶层指人类由于拥有不同的财富、地位、权力与声望等而被分成若干层次,社会阶层固化是指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受阻。阶层分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阶层固化,更为可怕的是代际间的阶层复制,也就是我们说的“二代”现象。“族化”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群体多来自中低收人家庭,没有良好的家世背景和社会资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便找到工作,也缺乏上升通道,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很难发生改变。(2)社会资本占有不均。社会资本是指个人在社会结构中,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从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社会关系中获取的利益越高,就意味着他的社会资本越多。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起着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协助推荐工作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和薪资收入水平。从个体上来说,社会资本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但从总体上来说,社会资本却不利于就业公平。(3)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具有高工资、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等特征;二级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粗暴、较少升迁机会。由于两个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大差别,所以大学生宁愿在一级市场失业,也不愿意到二级市场就业。(4)用人单位盲目选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存在误区。首先,过度关注文凭学历,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工种也盲目设置学历门槛。其次,人为设置院校、性别、户籍歧视,在同等条件下,种种“潜规则”破坏了公平。再次,看重工作经验,用人单位会设置两三年行业、岗位经验的招聘条件,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3.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总的来说,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在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专业设立、课程设置、招生人数等等事项的决定权大多集中在省级以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离自主办学、专家治校还有较大的差距。以专业和课程设置为例,学校根据市场前景需求,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新专业,需要附上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即便顺利批下来,从下一年度就可招生,那么从申报之日起到学生毕业就已经是6年时间,高校很难保证申报时的培养方案符合6年后的市场需求。(2)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上文中关于申报新专业情况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脱钩的部分原因。此外,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求高校设置一些专业基础课或者必修课,换句话说,“规定动作太多,自选动作太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方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需求,也就不难理解了。(3)高校办学定位贪大求全。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切实际拔高,重视研究生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略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追求综合,失去特色。各类高校以争创“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向综合型大学发展,一味追求办学上层次、招生扩规模、学科全覆盖,加剧了不合理竞争。(4)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实效不尽如人意。首先,就业指导理念有失偏颇,重视就业安置,轻就业质量。其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健全,机制不完善。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并未全面建立起来,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机构分工不明确。再次,就业指导工作覆盖面窄。仅将大四学生作为开展工作的对象,忽视对其他年级学生的指导。第四,就业指导方法简单,教学形式单一。常以讲授、上课、开会、讲座的形式开展,实践性差,效果不佳。第五,缺乏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4.大学毕业生:能力和素质不全面(1)个人认知有偏差。有些毕业生就业不畅,并不是因为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少,而是因为学生自身没有能够准确评价自己,有时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对求职、就职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此外,还存在一些盲目跟风现象,有些同学不是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或单位,而是和别人攀比,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业单位不适合自己,反而会妨碍自己的发展。(2)就业观念存在误区。首先,价值取向模糊。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惯性思维影响,求职紧盯“金饭碗”,非大城市和大单位不去,过分强调首次就业作用的结果。其次,过于强调专业对口,认为只有专业对口才能得心应手。再次,急于一步到位。一些大学生一心想着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基层,更不想自主创业。第四,过分依赖考研。一部分同学将考上研究生等同于找到一份好工作,实际上只是将找工作的压力转移到了两到三年后。(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首先,职业目标模糊。许多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的目标,从未真正把学习、实践和职业目标结合起来,有的毕业生虽然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但是自我认识不足,眼高手低,目标与现实相距甚远,无法实现。其次,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了解。不少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层面,没有将各类职业介绍放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再次,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针对性。不少学校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无法开设常规课程,更谈不上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4)心理素质有待加强。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承受挫折的能力弱。在求职过程遇到挫折时,部分大学生束手无策,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久而久之会自我否定,丧失信心,影响就业。其次,习惯外部归因。遇到困难、面对失败的时候常常将原因归罪于外部社会环境,不能及时自我反省。再次,自信心不足。一些大学生遇到逆境容易放弃,不敢面对挑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最后,自卑感强烈。由于理想与现实中的自己相差太大,他们会产生消极、偏激、焦虑和犹豫的情绪。四、“族化”生存之破解改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促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体的共同努力。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加大教育体制、就业体制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不断出台相关优惠激励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部署。各地各高校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尽办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也感到了压力,纷纷通过考取各种证书增加自身砝码,提前备战毕业季。1.政府:保证公平有序竞争推进配套制度改革(1)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公平、机会均等、回报相当的就业环境,积极促成招聘程序公开透明,尽可能拆除各种就业壁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这将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2)促进区域、城市、城乡间平衡发展。政府必须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西部、基层创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其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3)推动各项制度改革。在众多亟待改革的制度中,户籍制度改革需求是最为紧迫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给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时间表: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的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以人为本的新型户籍制度。从近期看,要推动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从较长时期看,则要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以及保障住房、就业服务等为重点,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统一和服务水平的基本均衡。政府还需切实有效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了一系列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提出“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高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高等学校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些政策,细化政策落实措施。政府还需完善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特困家庭毕业生援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另外,各级政府要严格监督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情况,维护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4)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机制体制。政府应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及覆盖全国的“高校就业联盟网”,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从事的知识技能型职业岗位,开拓毕业生就业新领域,同时全面推行技术技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政府还要大力推进就业市场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各类市场管理,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在大学生应聘、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2.社会:树立理性用人标准营造良好舆论环境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1)树立正确人才观,坚持理性用人标准。全社会要营造有利于树立职业平等理念的环境,不能人为地给职业贴上高低贵贱的标签。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中应表现出科学理性的价值取向,避免片面追求高学历、聘用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的风气。同时,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以能力为录用标准,增强自身竞争能力。(2)加强舆论导向,传播汇聚正能量。信息时代,,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力量不可低估。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新闻媒体需要及时给出科学解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对于积极自主创业.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应当予以弘扬,让他们成为大学生心中的榜样。3.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1)改革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提出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一举措适应了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了各级各类高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对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有积极意义,避免“千校一面”。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减少对高校的行政审批,有利于高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和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2)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各高校要准确定位办学方向,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就业市场需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强化办学特色。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建设市场应用面广、就业前景好的优势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开展一定范围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践本领,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不适应期”。(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高校一般需要设置校、院两级机构。二是建设和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三是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其中可包括职业基础知识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创业教育、择业准备教育四个部分内容。四是培育专业化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高校可与人才市场联手,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需求。五是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跟踪网络。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就业信息调查系统,广泛征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和评价,为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4.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规划职业生涯(1)客观认识自己。大学生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对个人发展目标理性定位,在充分认识自我的情况下合理制定大学期间的个人发展目标。大学生要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充实自我,不断积累沉淀,提升自己的价值,加大实现自我价值的砝码(2)转变就业观念。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5月到天津考察时,曾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艰苦地方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大学生要直面就业压力,正确研判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改变对高收入、大城市、安逸舒适工作的片面追求。择业时更应注重职业规划、自我发展的长期性,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3)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从以下五步人手:第一步,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第二步,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了解实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充分认识实现目标需要面临的挑战。第三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和相关非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和考试,还要具备专业知识运用、实践操作、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第四步,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增强适应工作的能力。第五步,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抗挫折能力。1.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推动了资本、生产、技术、服务、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使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使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新的特征与运行机制。(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主体多元化,“金砖四国”表现不俗2003年到2006年,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连续增长最快的4年。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按实际汇率计算达到3.8%;世界贸易量增长了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9.4%,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2%,达1.2万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本轮世界经济繁荣中,发展中经济体出现了全面振兴。据IMF数据,200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7.3%,高出世界总体增速3.5个百分点;从2001年到2006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比重从20%上升到了25%,对全球贡献率为30%,按PPP计算超过50%。原因在于: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得益于资源领域的投资和自身发展能力增强,经济进入加快增长期;二是中东国家得益于石油收入和贸易顺差,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更多的劳动人口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年均经济增速从过去的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三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经济增长率达5.2%;四是拉美经济稳步增长,主要大国削减公共支出、减少财政赤字、降低利率,鼓励私人投资,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日渐增强,2006年经济增长5.3%;五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色,虽然泰国出现了短暂的金融动荡,东盟经济总体稳健,四小龙经济增长较快,2006年亚洲(日本以外)经济增长8.3%;六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成为美国之外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主要动力,有研究报告预测,今后5年它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二)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动性泛滥,导致全球性资产市场泡沫化2007年,全球经济尽管有所放缓,但仍高位运行。同时,各经济体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依旧严峻。这种不平衡最主要表现在贸易不平衡上,美国的贸易逆差连年扩张,短短几年翻了一番。这种不平衡反映出深层次的结构不平衡,美国的储蓄相对不足,而其他国家消费相对不足,同时低端产业由美国向其他国家转移。正是由于这种错位和产业转移,才造成贸易的不平衡。 从目前情况看,流动性泛滥并没有体现在消费者物价指数当中,经过连续不断的加息和收缩流动性,主要经济体的消费物价指数目前增幅相对温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主要是由服务价格(特别是与居住相关的服务价格,如租金等)带动上涨的,而可贸易商品(不包括原材料及能源)的价格却由于全球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呈现下降态势。但是,流动性泛滥在资产泡沫化方面得到真正体现。不但房地产价格在经历宏观调控之后仍顽强上涨(美国房地产价格仍维持在历史高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股票市场不断将泡沫化引向新的高度。2006年度,全球股票市场涨幅将近20%,并且已经超越了2000年初创造的历史高峰。与此同时,商品市场在流动性的支持下一直高位运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触动商品市场,富裕流动性将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反弹,重新回到上升的通道。综合因素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化。(三)新一轮结构调整凸显了产品价值链分工和要素分工特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传统意义上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并存的新模式。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全球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增长。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种产品的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产业内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1/3。同时,产业内贸易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二是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微观主体。在国际分工新模式中,跨国公司扮演着全球生产和交换的“组织者”的角色。从目前全球价值链内部分工的地位来看,全球价值链的推动者主要是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大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带动了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1999),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在其进出口总额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特别是在化学、机械、电子、运输设备等原材料和中间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制造业部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这表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并不仅仅是为了争夺某一市场,而是要服从其全球竞争的需要。三是产品价值链分工导致生产的“分节化”,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在产品内部,当分工形式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升级,由产品组装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环节转移时,产品的“分节化”生产得以实现。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这改变了产品生产只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传统方式。目前,已经出现的一种贸易流现象:新兴工业国家出口中间品和资本品--中国出口成品--发达国家,反映的就是在全球化形势下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四)贸易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发展中国家贡献增加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贸易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和核心内容。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下,世界范围内的关税水平大幅下降,非关税壁垒受到约束,从而为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创造了有利环境。在总量扩张的同时,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国际贸易结构不断改善。世界各国工业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全球工业品生产和消费的迅猛增长,使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此外,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按名义价格计算,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货物出口额增长了20%,达4.27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了17%,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五)国际直接投资地区间分配不均衡,服务业是FDI流入的主要产业据联合国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高达1.5万亿美元,超过此前2000年的1.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07年,弱势美元促使更多外国投资流入美国,使美国成为最大FDI引资国,估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1930亿美元。英国紧随其后,约1710亿美元,成为第二大新增外国投资接收国,法国以1230亿美元位居第三。欧盟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区,占全部外国投资额的40%。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其金额达670亿美元,较2006年的690亿美元略有下滑。2007年,富国和穷国在吸引FDI方面均有增长的同时,全球很多地区的跨境并购表现活跃。 生产性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投资的突出特征,服务业跨国投资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在当年流量中也超过一半。世界跨国公司向服务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世界500强中一半以上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其中制造业相当一部分收入也是依靠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外包的发展。2006年全球外包业加快重组,总规模估计达8600亿美元。向低成本、高素质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离岸外包迅猛发展,外包业务种类扩大到软件、后台服务、呼叫中心、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丰富了产品供应量的内涵,成为服务转移的重要形式。(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快速发展1、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国际贸易领域的多边协调主要是由WTO推动的。同时,在双边和地区层面,各种“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和实施使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手段和渠道不断丰富、完善。2、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在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机制已经初步建立:(1)在多边层面,自乌拉圭回合签订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以来,WTO投资政策的国际协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在双边层面,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主要通过各国之间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BITs)来实现。(3)在地区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区域性(包括外资流入较少的南亚、西亚和西非)经济组织都进行了有关投资自由化的谈判,并达成了相应的框架协议或旨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合作计划。3、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使竞争政策国际协调成为日益重要的议题。尽管国际竞争政策仍然“缺位”,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制定全球性竞争法规的必要性,正着手开展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进展如何?虽然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着先后次序,进展也有较大差异,但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方向基本明确,而且有一定的共性。(一)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全面展开金融危机爆发5年多,发达国家储蓄消费结构调整基本完成,财政结构调整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金融危机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采取负债消费的模式,储蓄率持续负增长。危机初期,私人部门(个人、家庭及私人所有的企业或单位)通过减少消费和投资进行所谓的“去杠杆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五年来,美国的“去杠杆化”调整已取得积极进展,居民储蓄率明显增加,对经济复苏中私人消费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欧盟的“去杠杆化”进展也不错,但主要表现在居民部门,其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尚未完成,信贷仍然偏紧。这是欧洲经济复苏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美欧等经济体的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已经从危机时的高危水平降至安全线左右,标志着财政结构调整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去杠杆化”:所谓“杠杆”,从狭义上讲,是指资产与股东权益之比;从广义讲,则是指通过负债实现以较小的资本金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从而扩大盈利能力或购买力。所谓“去杠杆化”,是指公司或者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把原来通过各种方式“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这样一个潮流。除上述两方面外,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具有更深远意义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层面。如果说前者拉开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序幕,后者才意味着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结构调整正式开始。1.美国: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奥巴马政府执政不久,从重振美国经济出发,把“再工业化”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奥巴马认为,要继续保持美国在21世纪的世界领导力,特别是重新树立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必须依靠制造业的振兴,依靠大量受过良好训练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从历史上看,美国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的过程。在完成工业化的大部分时间内,美国制造业一直在全球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但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的30年间,随着服务业的发展,美国开始了快速的“去工业化”过程。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当初的30%左右降至2010年的不足15%。这期间,美国本土传统制造业比较优势进一步丧失,并加速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美国企业则通过控制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获取高额利润。经过“去工业化”的美国制造业,其增加值不仅在本国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明显下降,而且其全球制造业霸主地位也在2010年让位给中国。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9.8%,超过美国的19.4%,打破了美国自1890年以来120年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地位。当然,美国的“再工业化”并非简单地向传统制造业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振兴制造业。美国“再工业化”的几个动向是:一是主打低碳环保牌,重点打造清洁能源产业。奥巴马政府认为,引领世界清洁能源发展对于强化美国经济竞争力和赢得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奥巴马曾雄心勃勃地表示:“美国要么继续做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要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出口国。”为实现该目标,美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确立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根据该规划,2012年美国电力总量的10%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金融危机后,美国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几乎翻了一番。第二,加大投资和鼓励研发。在美国2009年通过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即《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案》)中,用于清洁能源的直接投资及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减税政策涉及金额达1000亿美元。为了使美国在清洁能源研究和发展方面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美国政府还建立了一系列清洁能源创新中心,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第三,制定清洁能源标准。美国政府推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通过设定碳排放上限的方式对发电厂、炼油厂和化学公司等能源密集型企业进行碳排放限量管理。同时,还颁布了较严格的汽车燃油效率或尾气排放标准。第四,发展智能电网。这项计划可为远程的太阳能、风能提供入网途径,从而更好地集成可再生能源,为消费者节省费用。二是围绕着能源革命,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集群。美国页岩气革命引发了能源革命,在提升美国能源独立性的同时,还明显降低了能源成本,特别是大幅度地降低了天然气价格。这势必会使美国制造业成本相应地大幅下降。虽然过去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成为美国制造业产业外移和去工业化的内在动力,但鉴于劳动力成本在一些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如果再加上物流、关税、工业用地等成本,新兴经济体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相反,能源成本大幅下降正在使美国能源密集型行业中的上中下游产业重新获得竞争力,吸引一些跨国公司进入美国本土,从而加速了再工业化进程。奥地利奥钢联集团公司2013年宣布斥资7.5亿美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一座铁矿石加工厂。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副会长艾森伯格称,如果美国能够推行正确的能源政策,美国制造业的优势还会大幅提升,使美国再度成为制造业大国。三是推出相关法律文件,为再工业化保驾护航。2010年8月,美国公布《2010制造业促进法案》。该法案与2010年7月底众议院通过的一系列法案一起,构成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法律框架。该法案包括大规模投资清洁能源、道路交通,改善宽带服务等,总投资达170亿美元,旨在帮助制造业重拾竞争力。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预计,这一法案将使美国制造业产值增加46亿美元,创造或支持9万个就业岗位,并有助于实现奥巴马提出的美国出口五年内翻一番的目标。2011年2月,美国白宫公布《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进一步阐述了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创新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该战略是2009年9月颁布的《美国创新战略》的更新版,阐述了创新在过去和未来繁荣中的关键作用,私营机构作为创新动力的核心作用,以及政府在支持创新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该战略把发展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清洁能源等视为美国国家优先突破的领域,作为创新金字塔的顶层,同时强调在卫生医疗领域要有较大的突破,教育水平也要有质的飞跃。2.欧盟:灵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2010年欧盟夏季峰会正式审议通过了《欧洲2020战略》。《欧洲2020战略》是金融危机后,欧盟提出的未来十年(2011-2020年)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该战略汲取了“里斯本战略”的教训,提出欧盟未来十年的发展重点、具体目标和主要计划,对欧盟摆脱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增长和提高就业等均具有重要作用。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欧洲2020战略》的核心是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灵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所谓“灵巧增长”,又称智能化增长,目标是建立一个在知识与创新基础上的经济体。欧洲的研发支出不足GDP的2%,明显低于美国的2.6%和日本的3.4%。创新不足,是导致欧盟整体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为此,欧盟未来十年内要提高科研投入,特别是鼓励私营部门投资,改善教育,改变在高速互联网方面的落后状况,创建数字社会。所谓“可持续增长”,就是要建立一个资源效率更高、更加环保和竞争力更强的经济体。其目标是欧盟利用技术优势大力开发清洁与高效能源,保持在绿色技术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所谓“包容性增长”,其目标是实现高就业率和促进社会融合,使经济增长成果让欧盟所有地区受益,从而使欧盟的凝聚力得到加强。为此,欧盟在创造就业、增加科研投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教育普及率和消除贫困等5个核心领域确立了量化指标,并提出七项行动计划(又称“七大旗舰计划”),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行动。这其中,“创新欧盟”计划、“不断进取的年轻人”计划和“数字战略”计划主要服务于智能化增长目标;“资源行动计划”“全球化时代的产业政策”计划主要针对可持续增长目标;“新技能与就业岗位计划”和“消除贫困平台”计划主要针对包容性增长目标。欧盟还确定了进一步完善产业研发与创新体系的六大技术领域,分别是:先进制造技术、关键使能技术、生物基础产品、可持续建筑与原材料、清洁车辆和智能电网等。欧盟认为,这六大领域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欧盟又拥有先发优势。关键使能技术:使能技术(enablingtechnology),目前国际国内没有严格的“使能技术”相关定义。一般而言,使能技术是指一项或一系列的、应用面广、具有多学科特性、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技术。国内外对于使能技术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主要是由于使能技术具有明显的层次特征,其内涵受使能技术创新的目标决定。从技术创新链的角度,使能技术处于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之间,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其使命是通过使能技术的创新,来推动创新链下游的产品开发、产业化等环节的实现。使能技术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产业上,并能协助现有科技作出重大的进步,而且在政治和经济上产生深远影响。欧盟委员会2009年9月公布的一份名为《为我们的未来做准备:发展欧洲关键使能技术总策略》的文件,该文件将纳米科技、微(纳)米电子与半导体、光电、生物科技、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科技认定为关键使能技术(KETs)。把使能技术纳入国家战略的有欧盟、苏格兰、澳大利亚。为了配合欧盟整体战略,各成员国政府也在积极行动。英国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3.日本:安倍经济学主导下的“日本再兴战略”日本经济在经历了20年的一蹶不振后,迫切需要通过深层次的结构改革和再造,恢复竞争力。近年来,日本历任首相也把重振日本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但自从2006年9月安倍晋三第一次担任首相以来,大约相隔一年就要换一位首相,日本政坛没有给这些人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直到2013年7月21日,安倍以压倒性多数赢得参院选举,获得了比较稳定的执政基础,才为日本在未来二三年内推行安倍经济学创造了条件。安倍经济学包括了所谓的“三支利箭”。其中,2013年6月14日出台的经济增长战略(“日本再兴战略”)是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对日本长期经济增长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支箭。该战略重点是结构改革,主要是通过放松管制,发挥日本技术立国的优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该战略提出未来10年使名义国民总收入(GNI)年均增长3%,实际GDP年均增长2%。“日本再兴战略”包括产业重振计划、战略性市场创造计划和国际发展战略三部分。产业重振计划是该战略的基础,涵盖产业新陈代谢、雇用制度改革、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推动IT技术发展与运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中小企业革新等多个领域。通过纠正过少投资、过分管制和过度竞争的“三过度”,来扩大民间投资、开拓新市场、促进产业业务重组;将就业政策从维持就业型向支援劳动转移型转变,促进年轻人、女性和老年人就业,并在大学间引入市场竞争原则;强化“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功能及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推动科技创新;设立“国家战略特区”,减少管制以强化竞争等。战略性市场创造计划涵盖医疗健康及看护产业发展、清洁能源供应、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等领域,包括推动医疗、电力市场改革,引导清洁能源发展,以及推动大企业进入农业等具体内容。国际发展战略包括提出参与跨太平洋贸易谈判(TPP)、拓展海外市场和促进创意产业在海外的发展等。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2013年10月15日,日本政府通过了《产业竞争力强化法案》,作为落实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步骤。该法案希望通过减税等优惠政策促进企业重组、消化过剩产能,同时放松规制来激活经济、创造需求,目标是促进企业在5年内集中开展重组和设备投资。该法案将2013年到2017年度的5年定为“集中实施期”。总之,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既表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所差异,相似之处要多于差异。这反映出发达经济体本轮结构调整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一是以再工业化为核心。三大经济体均把发展实体经济、重振制造业放在重要位置,强调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融合。美国凭借能源革命的优势,围绕页岩气资源开发形成新的能源密集型制造业。二是以绿色增长和智能增长为基本方向。美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欧盟则继续发挥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低碳方面的优势,日本由于面临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双重任务,除强调清洁能源外,还提出了医疗、电力市场改革等举措。三是以新能源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美国确立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并提出发展智能电网,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输送问题。欧盟确定的六大技术领域多与这两大技术相关,同时强调要加强高速互联网和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本也强调推动IT技术发展和运用。四是以规划和法案的形式明确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美国主要采取总统讲话、签署政策法案以及发布战略规划等方式将其公之于世;欧盟则围绕着战略规划,制定比较详细的行动规划和具体目标,使之具有准法律效力;日本综合运用规划和法案等形式,引导企业重组和设备投资,进行更深层次的干预。(二)新兴经济体结构调整正处于起步阶段新兴经济体经济结构调整始于2012年前后,明显落在了发达国家后面。在金融危机后的大部分时间内,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呈现“双速复苏”。发达经济体在金融危机打击下,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虽然在危机初期,因外部需求急剧下跌而导致经济下滑,但由于迅速采取了经济刺激政策,需求回升、经济增长强劲,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经济增长的惯性使新兴经济体原有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延续,从而迟滞了结构调整进程。然而,从2012年开始,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增速大幅减缓,迫使新兴经济体调整经济结构。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意识到,只有在增长模式和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才能化解所面临的各种挑战。1.新兴经济体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向如下:第一,从增长模式看,将由外部需求拉动为主转向内需推动为主。多年来,新兴经济体基本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来自发达市场的需求对拉动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新兴经济体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主要随着外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然而,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逐渐改变负债消费的模式,纷纷实行再工业化,其内部市场明显缩小,新兴经济体再依靠大规模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余地已经非常有限。而且,产能过剩的困扰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也促使新兴经济体不得不转变增长模式。新兴经济体通过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供给能力的提升和结构改善,使之与需求的情况相适应。在这方面,东盟各国通过大幅度减免关税来促进区域内贸易一体化,进而扩大内需。例如,为了在2015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泰国政府计划在治水、国内大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邻国交通的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大投入。印度政府也在寻求扩大内需,通过开放卫生和教育市场,来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第二,从发展方向看,绿色低碳增长和智能增长将是其调整的重要方向。随着全球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不断加剧,新兴经济体过去那种依靠高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势必将遭到淘汰。顺应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绿色低碳增长和智能增长也将是新兴经济体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例如,韩国提出的《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旨在加强绿色产业、文化产业、医疗产业及IT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并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3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印尼政府也把创意经济、绿色能源和再生能源、汽车、有色金属和棕榈油等作为产业发展重点。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第三,从调整动力看,这次结构调整将以新兴经济体自我调整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金融危机前,新兴经济体往往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欧美等发达国家将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些产业通过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方式大量向外转移,新兴经济体通过承接这些产业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在这种结构调整模式下,发达国家既占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又使产业发展水平相对于新兴经济体始终保持领先优势。与之相比,新兴经济体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缺少外来产业导人,属于自我调整,因此调整中遇到的问题较多、难度也更大。例如,作为矿藏丰富的新兴经济体,俄罗斯虽然较早提出在节能、核技术、航天、医疗和战略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创新型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方针,但进展较为缓慢,致使俄经济仍然难以摆脱对能源出口的高度依赖,产业结构调整比较艰难。不过,这也给新兴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些国家如果调整得好,更有可能实现产业发展的跨越。2.新兴经济体结构性调整的未来趋势首先,新兴经济体大都积极进行内部经济结构调整,注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积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高速增长均是建立在不平衡的内部结构基础上的,如巴西是拉美地区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俄罗斯财政收入90%以上依赖石油出口;印度的工业规模不发达。因此,内部多元平衡的结构性调整是金砖国家形成可持续内生增长动力的必然途径。其次,新兴经济体亟待摆脱对发达国家市场的高度依赖。由于国内经济结构的扭曲,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不匹配,国内需求无法容纳过剩生产能力,导致其大多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宏观经济运行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三,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是新兴经济体结构性调整的切入点。新兴经济体国内投资环境亟待改善,加之税负高昂、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导致投资意愿下滑,因此,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拉动国内外投资,也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刺激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积累。有何影响及启示?从历史经验和目前进展看,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发达国家的结构调整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一是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设想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景至今仍不明确。例如,欧盟列为重点的六大技术产品早已是全球技术攻关的主攻方向,但至今未有突破性进展,能否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尚不明确。二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转型成本极高。经历了长期去工业化,发达国家大量技术人才流失,导致制造业部门可用的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加大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难度。新兴经济体本轮结构调整的自主性虽然有明显的增强,但在缺少外来产业导人的情况下,仅靠自身政策调整和创新支持,其难度仍然很大。尽管如此,这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势头仍不可阻挡,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多个方面,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地位将继续保持。由于发达国家先于新兴经济体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并且这些国家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加上在培育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因此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仍将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占据主动,保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尽管新兴经济体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所在,但新兴经济体在未来产业竞争中,总体上仍将处于相对劣势地位。2.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和价值链重塑将全面展开。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导致未来全球制造业版图出现新的变化。发达国家将进一步占据全球制造业的高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竞争优势,对新兴经济体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的动力将明显不足,条件将越来越苛刻。与此同时,未来制造业产业链条可能会明显缩短,制造业产业链将集中在包括跨国公司母国在内的少数国家中。与过去那种在全球布局产业链相比,这不仅有利于减少运输和交易成本,而且还可减少其在自然灾害和其他冲击面前的风险。这在客观上也将导致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制造业生产份额中占比下降。3.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联系可能不如危机前那么紧密。本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正值经济全球化处于低谷。发达国家抛开多边贸易体制,热衷于通过区域贸易安排大搞自由贸易区谈判,致使国际市场有被重新分割的趋势。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新兴经济体通过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致使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间的经济联系可能存在“脱钩”迹象。受这两方面因素影响,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联系可能不如危机前那么紧密。新兴经济体结构升级更多地要靠自身的政策调整来实现。4.以页岩气革命为代表的能源革命将改变全球能源供给格局。能源问题一直是影响全球经济、政治局势的重要因素。然而,美国页岩气、页岩油成功开发正在使这种状况发生变化,全球能源结构正面临着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转变的过程。从储量上看,全球页岩气、页岩油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将使能源供给进一步多元化,也会抑制全球能源价格长期走高。这种状况将使得国际市场对俄罗斯、沙特等产油国的能源依赖程度明显减弱,导致其在定价权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下降。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换挡调速期”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为了再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同时,经济增速下降在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也给我国带来一些重要的启示。1.密切跟踪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步伐,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只有及时了解全球科技革命动向,密切跟踪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步伐,才能搭上世界科技革命的快车,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和产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差距,避免在新一轮竞争中落伍。不仅如此,鉴于科技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未来世界各国围绕着新技术革命领导权的争斗会愈加激烈,我国只有在明确未来世界科技革命大方向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才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赢得发展的主动权。2.汲取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教训,积极推动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发达国家在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认识上,走了一段弯路。我国应汲取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教训,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现代制造业。要不断加大对制造业的投入,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空间技术、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争取在未来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成本和中间成本,积极消化制造业成本上升对竞争力的不利影响。3.既要积极发挥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创造性,又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创新。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为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带来较大的困难。一方面,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我国应积极发挥主动性,坚持自主创新,理顺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另一方面,我国应利用好国内潜在大市场所具有的巨大优势,积极开放国内市场,吸引更多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同时,做好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只有从多方面人手,才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形成未来经济发展的新优势。4.利用好国外资源和市场,加大“走出去”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在更高的层次上优化升级。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这既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我国利用好国外资源和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应通过建立与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增强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和投资联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贸易投资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加大对一些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力度,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新的空间。5.根据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积极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美欧日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所确立的重点产业代表着世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对我国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做法,确立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在积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确定规划、建立标准、减免税收、增加投入和提供补贴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一批代表世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如何认识和评价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工作?通过对朝鲜半岛危机、南海问题及东海问题中国政府危机处理的回顾,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当前中国政府对周边外交的政策态度。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发展睦邻友好的地区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总方针和基石。基本原则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五个方面完整阐述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处理好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仍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当前及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国力会迅速上升,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作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必然会引来地区内其他国家的关注与不安,这是非常正常的,中国不必过分在意。然则,如何处理好于区内其他国家的关系、安抚他们的不安与担忧却是中国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所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简而言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大国与小国关系的问题。因此,中国必须通过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实际事务中放低姿态,以务实、友好、合作的态度,有意识地向地区内的小国释出善意,逐渐从根本上消除小国的忧虑,挤压地区外大国操弄离间中国与地区其他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空间,真正建立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关系。2尊重有关国家的合理权益,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从根本上来说,地区内小国之所以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国、大国的出现,无非因为惧怕大国运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及军事实力对其施压、迫其就范,从而危及其核心利益。正因如此,中国必须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尊重对方的合理权益,坚持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尽量保持公平与公正,坚决抵制大国沙文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的错误影响,真正成为地区内其他国家尊重、信赖的朋友。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美国过去不会、将来更不会坐视中国成为亚洲的领导者,其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时刻准备着以各种借口介入亚洲地区的国际争端以此遏制中国,从中渔利。以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来看,尚不具备与美国正面冲突的实力。因此,中国必须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以一种圆融的方式妥善解决地区争端。同时,朝鲜半岛、台湾、日本与南海是美国手里用来遏制中国的四张大牌,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必然变本加厉地运用这四张牌向中国施压,以期达到驱虎吞狼之效。从长期来看,保持亚洲的冲突与纷争对美国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为了挫败美国的险恶阴谋,中国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力求减少争端,降低大规模、高烈度冲突发生的风险,积极探索一条维护地区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道路。简而言之,欲破连横,唯有合纵,欲破合纵,唯有连横,只要亚洲保持和平稳定的大局就一定可以令地区外势力不可告人的图谋破产。3坚持不懈地发展综合国力,积极发展与区内各国的经贸关系。中国今天的成就是广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辉煌成就。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要从根本上改善自身的国际环境,不断增强国力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国家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实力,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奋进,矢志不渝地为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及生活水平而不懈努力,从而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富强、民主、文明的伟大国家,进一步为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必须积极发展同地区各国的经贸关系,利用中国人力资源、庞大消费市场、相对区内国家较为雄厚的投资实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区内各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深化,从而使得这些国家不敢冒险与中国进行冲突。务使他们明白与中国友好合作有利,而与中国对抗得不偿失,从根本上使他们不愿充当地区外势力的马前卒。4勇于面对争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坚决维护核心国家利益。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美国等地区外势力必然利用各种机会挑起中国与区内其他国家的争端,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面对这些行为,在坚持维护和平友好大局的同时,中国必须敢于、善于同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大局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须知,世界上国际间的合作永远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石的,建立在不断斗争与妥协基础上的合作,国际政治从来没有阳春白雪的童话,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斗争中求合作、求和平、求发展,才是发展国际关系的正确道路。面对敌对势力蓄意挑起的意图遏制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国崛起的一系列争端,必须首先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些势力的险恶用心违背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必然遭到最惨重的失败;其次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因为从当前来看,敌对势力的实力比我国强大,手中握有的底牌比我国多,在这种情况下稍有不慎就会给我国造成严重的危机,损害我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外交战线上的斗争,其残酷性丝毫不亚于真正的战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在处理这些争端时,我国必须综合运用已经日渐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影响力,向敌对势力施加强大的事实与心理压力,向其清楚地表明我国的严正立场与坚定决心,使其不敢冒险损害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以上就是目前我对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理解与认识,因为学养的粗陋浅薄,有许多的错误与不足,敬祈指正。1.如何认识和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及思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之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全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系统回顾总结了一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刻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政策举措,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深化改革的高度自觉,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一个了新的高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是中央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继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研究讨论体制改革问题之后,党中央又一次专题研究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方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的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是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是党内外对全面深化改革高度期待、顺应人民愿望、保持党和国家生机和活力的要求。以这次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对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战略部署,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而深远。  深入学习领会《决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精辟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释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从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等一系列重大命题,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勾画了改革时间表、路线图。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深入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牢牢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也还不充分,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决定》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设计和构建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领域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人民福祉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决定》明确提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揭示了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反映越来越强烈。这个问题不抓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保证和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看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进程,是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既要分好“蛋糕”,更要把“蛋糕”做大,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做到“三个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决定》强调进一步做到“三个解放”,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劳动力的解放、有利于一切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这个总目标揭示了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是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们通过深化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决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我们党已经在全国执政64年,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在制度建设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的管理水平、执行能力亟待提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决定》明确了到二0二0年的改革目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决定》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些也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重要决策和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的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但要看到,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少还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因此,《决定》突出强调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好条件,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根据《决定》部署,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决定》明确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重大理论观点创新,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决定》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六个方面对改革进行了部署。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从这些年的实践看,我国国有经济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则面临市场准入不统一、融资渠道窄、实际税负重、企业合法权益不时遭受侵犯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决定》强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决定》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论述,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为此,《决定》提出“三个允许”,即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决定》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待遇,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更好发挥作用。  《决定》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坚持“三个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提出“三个鼓励”,即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决定》提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决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做到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政府要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  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重点之一。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对实现政府财力增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双赢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现行财税体制已经不完全适应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完善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不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也与财税体制不健全有关。对此,《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决定》要求,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决定》要求,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对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资源税和环境保护费等提出明确改革要求,并强调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  《决定》要求,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同时,强调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五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针对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决定》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提出“三个鼓励”,即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决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需要说明的是,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权能,就是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拥有抵押、担保等权利,使农民能够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担保活动。将抵押担保权注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可以充分活化土地使用权的金融功能和作用,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有效缓解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使农业农村发展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决定》强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需要说明的是,赋予农民更多的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财产权利,在内涵上就是要保障农民依法享有平等的财产权利,是实现城乡居民财产权利平等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财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乡不平等的一个深层次表现是,农民和市民所享有的财产权利不平等。比如,城镇居民购买的房屋具有完整产权,可以抵押、担保、买卖,农民自己在宅基地上合法建造的房屋却不具有完整的财产权,不能抵押、担保,也不能出售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企业获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用于抵押、担保等活动,农民拥有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能用于抵押、担保等活动。农民对集体资产拥有所有权,但这些权利在经济上缺乏有效的实现形式。财产权利的不足,严重制约农户财富的培育、积累、扩大,制约农户财产进入社会财产增值体系、信用体系、流动体系,制约农民同城镇居民在经济权利上的平等,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赋予农民平等的财产权利,以实现农民平等的现代化人格地位,这是我国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实现城乡居民在权利上平等的必然要求。  《决定》强调,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做到“三个保障”,即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同时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决定》强调,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六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是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现在,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决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推进金融、能源、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同时,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提出“三个允许”,即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有哪些举措和部署?关于社会体制改革。《决定》指出,必须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此,《决定》从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两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一是推进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针对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学生负担过重、一考定终身等反映强烈的问题,《决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决定》要求,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针对当前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低、转移接续难、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决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考虑到我国人口结构正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新成长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对未来就业和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将产生持续影响,必须及早研究调整有关政策,《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决定》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已实行的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从青海来讲,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民生指标位居西部或全国前列,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为此,就要按照《决定》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鼓励民众创业,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一是着力推动就业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进一步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以民族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农牧民、生态移民等为重点,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和工业用工“万人培训计划”项目。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再培训。力争“十二五”期间,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明显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二是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收入倍增计划。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城乡居民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和创业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加强物价调控。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现企业发展与职工工资同步增长。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深入推进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稳步推进社保扩面提标,有效增加转移性收入。尤其是保持民族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健全教育投入增长机制,持续提高教育投入占比。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覆盖。积极稳妥地推进双语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公民医疗大病统筹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健康幸福家庭”创建工作。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技术能力和制度支撑,形成配置比较合理、发展相对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社会保障工程”。  二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决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面对网络安全这一国家安全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决定》强调,必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从青海来讲,目前,我省互联网及手机用户已接近人口总数的70%,且增长势头强劲,用户结构日趋低龄化。近年来,我们坚持抓发展与抓管理并重,互联网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引导能力不强、技术硬件落后、网控力量不足、管理机制不畅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全国、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网上舆论工作,全面提高网络宣传和管理水平。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基本方针,把握网络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网上斗争的主动性,讲究战略战术,掌控互联网阵地,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要强化网络宣传与管理力量,有效提高网络的舆论引导能力、监管防控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市、州一级要建立网络宣传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装备。强化对网站从业人员尤其是论坛管理和采编人员的培训,在全省组建一支万人网络大军。要做大做强青海新闻网、中国藏族网通、昆仑在线等省内重点新闻网站,同时,发挥好商业网站的建设性作用。要创新网络管理制度与方式。加快从被动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从注重末端向着眼全网转变,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依法、科学、有效地加强网络社会管理。要加大对有害信息、网络谣言的整治力度,依法打击网上政治攻击和煽动分裂行为,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同时,做好对各种网站的定性定位、分类管理工作,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纳入编辑记者管理体系。1.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2.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3.不同阶层的群体收入差距拉大4.国企与民企的资源分配问题,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不公平竞争问题。5.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6.物价上升,通货膨胀,房价偏高,影响经济长期平稳发展。7.经济与资源,人口,环境的矛盾突出。8.过于偏重GDP的增长,不注重人民群众收入的提高,幸福感的提升,社会进步较迟缓。9.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农业的比重较大,占用劳动力较多,生产效率较低。10.城市化率低,人口城市化进度落后于城市面积的城市化。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加剧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而资源消耗量却排在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见附表)。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过于高昂,环境质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状态。  资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本质上是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我国科技发展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需要,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由于缺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产业技术,或是有了这些技术而又缺乏推广应用的动力,致使我们难以走出粗放型增长的怪圈。  二、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投资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习惯于借助预算内投资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不善于通过政府消费来提供公共服务。在市场准入方面偏重经济性指标,忽视社会性指标。对全社会投资重监管、轻服务,缺乏科学的、有预见性的宏观产业导向。  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政府存在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公共财政体系不健全,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开支不足,一般经济建设开支过多。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不够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独立的正常收入来源。预算外收入和体制外融资的使用随意性很大,其中相当多资金直接用于盈利性投资。  金融体制改革进展迟缓,金融参数失真。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市场化融资的需要。利率、汇率机制僵化,资金价格扭曲,容易刺激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久拖不决,难以发挥扩大直接融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矿产资源税目前还是按照实物量征收,刺激过量开采。煤、电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失真,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  土地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土地产权主体和权利界定不清,保护不力。土地供应方式过于行政化,导致地价严重扭曲。土地使用性质缺乏明确界定,土地收入的分配和管理相当混乱,各种“黑箱操作”和腐败行为猖獗。缺乏权威的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和跨行政区域规划,导致地方各自为政、任意调整规划和贪大求洋。  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诱发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我国经济波动的“政治周期效应”十分明显,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高峰,往往正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的时间。现行干部选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都存在明显缺陷,对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也很薄弱。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过分倾斜,而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为20%左右),农村义务教育却面临危机。公共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倾斜,而农村缺医少药仍很严重。  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大量转移,而城市财政体系远远没有做好准备。强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高涨,而贫困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呼声往往被忽视;部分社会成员既得利益的减少或丧失将引发不满情绪甚至过激行为。  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基数大、增长偏快、素质偏低、“未富先老”,是未来二三十年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在现有技术水平和制度框架下,这种态势必将加剧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多重经济社会压力必将接踵而至。  城乡贫困问题有所反弹。随着城市化浪潮和社会转型加速,在失业人口、流动农民工、失地农民和老年人口中正在形成新型贫困群体,贫富差距迅速拉大。这也鲜明地折射出社会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收入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等问题。  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流动将越来越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等客观经济规律的导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势将继续扩大。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加快,但与东部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正是必然反映。  25我是雷锋李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答案Vanity.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而在于社会发展差距。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较低,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还没有明显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没有显著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还不能普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将不利于逐步改变目前全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况。  五、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各国和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持续,并且可能发生分化重组。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带来持续的贸易摩擦。由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而出口增长方式粗放,加之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已经处于贸易摩擦高发期。今后我国还会遇到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新贸易壁垒”。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主要经济体和国际市场波动可能引发国内经济运行出现异常。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将要全面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国内弱势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同时还会进一步暴露现行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存在的缺陷。  此外,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鲜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威胁。这种复杂局面必将对我国完善趋利避害的机制和艺术提出更高要求。1.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你有哪些思考及体会?你对本门课程教学有何评价和建议?作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形势与政策》对于我们大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分析当代我国形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几次课的接触,对老师渊博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和精准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印象非常深刻。每次上课,伴随着老师激情的演讲,都感觉自己的民族主义在燃烧,对内团结,一致对外的想法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涌上心头。就我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弄清了形势才能更加体会到国家政策的良苦用心,坚信并支持国家的政策才能缓解形势的紧张。当代我国很多人对国家的某些合适的政策心存偏见,往往是由于自己没有对整体形势有良好的把握而失去了独立辩解政策适合与否的能力,只偏信于媒体或者某一个人的宣讲,导致了很多政策不能一致的贯彻下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浪费。同样,有很多人根本就是对国家政策曲解,对政策心存怀疑,这样社会和国际形势能好起来吗?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更真诚地的去了解形势,理解政策,政府和人民间的关系一定会亲切起来,全中国人才能同心协力,共同朝着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进。我认为本课非常之有必要,因为我们大学生虽然知识来源面很广,但很少能对某一具体问题做出深刻的揭示,通过此种讲座形式的交流后,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了我们的胸怀视野,提高了社会责任感,而且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如何分析当代形势与政策能力的过程。对自己而言,虽然平时经常刻意的去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但总感觉理解的缺乏根据或者说只是一种表象,潜意识的认识,上过几次课后,虽然并没有完全摆脱靠媒体本身分析事件的苦恼,但基本上有了怎样去认识,怎样认识以及有怎样的认识这些基本的概念,我想这是最大的收获吧!当然,积极肯定《形势与政策》取得的成绩外,自己也有些小小的建议。首先是老师的立足点问题,全校教授本课程的老师非常少,每位老师身上的负担非常重,因此责任就显得很大,想想几乎要跟全校的学生上课,真是既恐惧又兴奋,如果能做出精品的课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给学生的影响将会有多大?其次就是除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外,我希望老师能准备一些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话题,关注学生切身利益的主题,如当前民族企业的现状,当今中国纯粹的国产品牌还有哪些,民族主义的利与弊,大学生如何更好的就业,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何去何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等主题,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老师的特殊地位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指导他们做真正的对民族有利的选择,这样也许功效会更大,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学生的政治感悟会改善很多。最后就是每次课前可以试着让学生去搜集,分析关于某话题的资料,我想这必定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25我是雷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