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00 KB
- 2022-04-22 11:32:1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课后补充练习答案第五章语法(一)语法补充练习答案一为什么要学习语法?有人说:“不学语法,也能说话写文章。”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人从孩提时代就学会了说话,也学会了理解别人所说的话,也就是说已经学到了感性的语法知识,不自觉地运用语法规律了。因而才有“不学语法,也能说话写文章”的论调。其实这种说法是很片面的。因为你所说的不学语法,也能说话写文章的现象是建立在语法知识的感性阶段上的,只有对语法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自觉地运用它,才能把话说得更好,把文章写得更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交往的发展,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种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们也应该学好自己的母语语法。尤其是21世纪是一个电子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时代,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使计算机真正做到处理汉语的程序化、自动化,就必须深入研究汉语的语法规则,使之有效地为汉语的计算机处理服务。而且学会了汉语语法,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在学习其它语言时,还可以自觉地进行对照和比较,较快地学会一门或几门外语。学会了分析语法的方法,对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大有益处的。(二)语法补充练习答案二1.指出下面各组内的词的词性,并说明它们在功能上的区别。(1)组:“高级”是形容词,“初级”是区别词。在功能上的区别是:“高级”可“说“非常高级”;“初级”不行。尽管它们都能修饰名词。(2)组:“一概”是副词,“一致”是形容词。“一概”“一致”虽然都能修饰、限制动词,但“一致”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可以作谓语、定语,“一概”不行。(3)组:“家务”是名词,“医务”是区别词。“家务”可作主语、宾语,(家务繁重/操持家务)“医务”只能修饰名词(医务人员、医务部门),否定时用“非”(非医务人员)。(4)组:“常常”是时间副词,“往常”是时间名词。“常常”修饰、限制动词(常常出去),“往常”可以用在介词的后面(因为有事,所以比往常回来得晚。)2.指出下列各句副词“都”的语义指向。(1)句“都”指向“这些画册”。(2)句脱离语境是有歧义的,“都”可以同时指向“这些画册”和“我们”,也可以只指向“这些书”和“我们”中的一项。(3)句“都”指向“我们”。3.有的书把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有的书则把状态形容词不叫形容词,而叫状态词。因为形容词能受“不、很”的修饰,状态词不能。(如:不白—*不雪白,很白—*很雪白)形容词都能带补语,状态词不能。(如:红得很—*通红得很,白得耀眼—*白茫茫得耀眼)谈谈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看法。答案略4.目前,对叹词、拟声词的看法不一。有的把它们看作实词,有的把它们看作虚词,有的既不把它们归入实词,也不把它们归入虚词,而归入特殊词类。你是怎样看的?请说明理由。答案略5.怎样认识根据语法特征给词定性归类时必须分清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呢?根据语法特征给词定性归类时必须分清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不能以一般而抹煞特殊,也不能以特殊来否定一般。如名词受数量词组修饰,一般不受副词修饰,这两个特点都只是一般。专有名词、集合名词则不能,这是特殊。名词也有受副词修饰的,如“屋里光书”,这也是特殊。这说明不管哪一类词的语法特征,都不能完全对外具有封闭性,对内具有普遍性。重要的是,首先要掌握一般,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特殊。实际上只要掌握语法特征综合运用的分析方法,所谓的“特殊”,也是不难解决的。例如“激情”这个名词,不受数量词组修饰,这可以说是特殊,但是,能不能因为它特殊,就不能确定词性呢?不是的。因为综合起来看,尽管它不受数量词组修饰,但是它有名词的其它语法特征: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说成:“激情不激情?”不能受副词修饰,说成“很激情,都激情”,不能直接作谓语,说成“
我激情”,但能作主语或宾语,说成“他心里充满着激情”。可是,从总的方面衡量,“澈情”还是名词的语法特征多,应属于名词。6.把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以卫它们相当于哪类词的语法功能用图表标示出来。相当于哪类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名词我(们)、咱(们)、你(们)、您(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已、自个儿、别人、大家、大伙儿、大家、彼此谁、什么、哪这、那处所名词哪儿(里)这儿(里)时间名词多会儿这(那)会儿数词几、多少谓词怎样、怎么(样)这(那)样、这(那)么样副词多、多么这么、那么名词每、各、某、另本、其余(三)语法补充练习答案三1.比较下面每组中的虚词在用法上的不同。—组“只有”、“除非”虽然都是连词,但用法上有不同:(一)“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如①只有到了春天,才有满山遍野的杜鹃花。②除非到了春天,才有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二)“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如:除非是你才那样想。(三)“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如“除非你去,他才会去”,也可以说“除非你去,他不会去”。二组“向”、“朝”都兼属动词、介词,用“朝”的句子也可以用“向”。如:“这间屋子坐北朝南”也可以说成“这间屋子坐北向南”。但用法上也有不同:(一)“向”可以用在动词后,“朝”不能。如:奔向远方,从胜利走向胜利。(二)引进指人的名词时,“朝”只能用于指身体动作、姿态等具体动词(如朝腿上踹)不能用于抽象动词。下例都不能用“朝”。如:向人民负责,向群众学习。三组“从而”、“进而”都是连词。它们的区别在于:“进而”强调进一步的行动;“从而”除表示进一步的行动外,还跟上文有条件或因果的关系。如:①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进而建立了岗位责任制。②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四组“因而”、“因此”、“所以”都是连词,都可用于因果复句,但在用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一)“所以”一般跟“因为、由于”搭配使用;“因此”、“因而”一般只跟“由于”搭配使用。(二)“所以”、“因而”承接上文,表结果或结论,如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因此”不仅可表结果或结论,还有复指上文的作用,即“因为这样,所以……”。如:由于得到广大群众的呼吁,因此他的案件重新审理。(三)“所以”连接的分句可以在前,表示由结果推断原因的因果关系;“因而”、“因此”连接的分句只能在后,表示由原因推出结果的因果关系。2.指出下面五组句子中“在”、“给”、“比”、“拿”、“连”的词性,并说明理由。(1)组的例①“在”是动词,例②“在”是介词。因为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表示疑问;动词可以。例③“在”是副词,因为它是修饰、限制动词性词语“看书”的。(2)组例①的“给”是介词,例②的“给”是动词。因为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一般可以。(3)组例①的“比”是介词,例②的“比”是动词。因为介词不能重叠,动词可以。(4)组例①的“拿”是介词,例②的“拿”是动词。因为动词“拿”的后面带了动态助词“着”,而介词“拿”则不行。
(5)组例①的“连”是动词。因为“连”可带动态助词“着”,“心连心”就是“心连着心”。例②的“连”是语气助词,去掉它并不影响句子的原意,只是语气减弱罢了。例③的“连”是介词,它引进了批评的对象“我”。例④的“连”是语气助词。“连”字前可加“甚至”,表示强调。这个“连”字去掉后,句子基本意思不变,但语气减弱了。3.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和、跟、同、与”的词性,并说明理由。例(一)的两个“和”是连词,“同”是介词。例(二)的两个“和”也是连词,“同”也是介词。例(二)的“和”是连词。例(四)的“和”是介词。例(五)的“与”是介词。例(六)的“跟”是介词。判定它们是连词还是介词的理由是:(一)从意义上看“和”字前后两项调换位置,意思不变的是连词,意思变了的是介词。(二)从形式上看,介词“和”的前面有能愿动词、趋向动词、连词等,而连词前是没有的。“跟、同、与”的判定标准与“和”相同。4.汉语的语气词在表意上是非常丰富的,试就下列三句的语气词,分析它们在表意上的差别。例(一)的“了吧”,“了”表示确实已然的语气,“吧”表示半信半疑的猜度。例(二)的“了啊”,“了”表示事物的变化,“啊”表示对变化的感叹。例(三)的“的啦”,就是“的了啊”,“啦”是“了啊”的合音。“的、了”分别表示确实已然的语气,后面再接“啊”,表示感叹。5.指出下列各词是同音词、兼类词还是词的活用。“共同”是兼类词(区别词、副词)。“究竟”是同音词。“直”是同音词。“矛盾”是兼类词(形容词、名词)。“来”是同音词。“白干”是词的活用,名词用如动词。“非法”是兼类词(区别词、副词)。“感动”是兼类词(形容词、动词)。(四)语法补充练习答案四1.简述短语结构类和功能类的关系。从短语的结构类和功能类的关系看,一类是单功能性的,如:同位短语、的字短语、方位短语只具有体词性功能;动宾短语、中补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只具有谓词性功能。另一类是多功能性的,如:联合短语、偏正短语、量词短语、主谓短语,这些短语中的一部分具有体词(名词)性功能,另一部分则具有谓词性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短语的功能类相同,结构类型不一定一样;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短语的功能类也不一定相同。例如:①他和弟弟赶快跑过来。②他弟弟赶快跑过来。③弟弟他赶快跑过来。这三个例子,就主语来看,例①是联合短语,例②是偏正短语,例③是同位短语,可以说结构类型不同,但它们都是名词短语,功能类是相同的。再如短语的结构类相同,都是联合短语(工人和农民、纯洁和高尚、讨论并通过)但它们的功能类也不一定相同的。工人和农民是名词短语,纯洁和高尚是形容词短语,讨论并通过是动词短语。2.怎样理解有些词或短语加上句调就可独立成句?举例说明。有些词或短语加上句调就可独立成句,是正确的。它说明有些词或短语加上句调也不一定就能独立成句。哪些词或短语加上句调能独立成句,哪些词或短语加上句调不能独立成句呢?请看下面的例词或短语:(1)唉啊嗯轰隆隆啪嗒(2)塔鱼请好红旗飘扬美丽的山城买三碗慢走学得好好得很(3)我你他一二三(4)关于和不仅所吗被巨浪所想(5)善于予以主张亮堂堂漆黑(6)彩色西式袖珍格外最
上述六组词或短语中,加上句调能独立成句的,是(1)、(2)、(3)组。(1)组是叹词和拟声词,这两类词的语法特征就是能独立成句。(2)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大部分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3)组是代词和数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都是实词,这些词加上句调后在一定的语境中都能独立成句,就是大部分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也是如此。(4)、(5)、(6)组的词或短语加上句调是不能独立成句的。(4)组是虚词里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以及介词短语、所字短语,这些词或短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独立成句。(5)组、(6)组虽然都是实词,但它们是实词里的谓宾动词和区别词,这些词加上句调是不能独立成句的。因为(5)组谓宾动词“善于”、“予以”“主张”的出现,总是和它们的宾语连在一起的,它们通常不能单独使用,当然也就不可能独立成句了。(5)组中的“亮堂堂”、“漆黑”是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同性质形容词不一样,它通常也缺乏独立成句的能力。(6)组是区别词和副词。区别词只作名词的修饰语,副词只作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除少数几个副词“不”、“也许”等,一般都不能独立成句。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加上句调能独立成句的只是一部分实词和大部分短语。3.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法结构:
4.用语义分解法说明下列短语是多义的。(1)山上架着炮A.山上正在架炮B.炮架在山上(2)最喜欢的是她弟弟A.她弟弟最喜欢B.最喜欢她弟弟(3)女子理发店A.女子是理发师的店B.给女子理发的店(4)这个人谁也没问过A.这个人没问过任何人B.任何人都没问过这个人(5)在楼上看到了老彭A.被看到者老彭在楼上B.看到者在楼上C.看到者和被看到者都在楼上6.分析下列各句产生歧义的原因,并指出消除歧义的方法。例(1)产生歧义的原因是两种句型重叠在一起,因为它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切分:可用重新组织句子的方法消除歧义:A.我们下午小组讨论。或说成“下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B.可说成:“我们小组下午讨论”。例(2)产生歧义的原因是宾语“炒鸡蛋”有两种结构关系。“炒鸡蛋”可以是偏正短语,也可以是动宾短语。可用增添词语的方法消除歧义。若是偏正,则可以说:“炒鸡蛋我喜欢吃”。若是动宾,则可以说:“我喜欢把鸡蛋炒着吃”。例(3)产生歧义的原因是主语里的定语“两个”的关系两可造成的,因为主语既可理解为(两个中医学院)的“学生”,也可理解为(中医学院)的(两个)学生,或(两个)(中医学院)的学生。可用变换法消除歧义。把“个”变换成“所”,全句为“两所中医学院的学生来了”。把“个”更换成“位”,全句为“两位中医学院的学生来了”。例(4)是语义关系不明造成歧义。因句中的“青年人”可以是演员,也可以是剧中人。可用增添词语和变换词语的综合方法消除歧义。如果“青年人”是演员,全句可改为“扮演的人是一个青年人。”如果“青年人”是剧中人,全句可改为“他演的是一个青年人。”例(5)产生歧义的原因是谓宾动词“打算”的宾语“试验改良品种”是两种结构重叠在一起。 消除歧义的方法是重新组合和增添词语的综合方法。若是前一种,全句可改为“我们打算对改良品种进行试验”。若是后一种,全句可改为“我们打算试验并改良品种”。(五)语法补充练习答案五1.及物动词按着所带宾语的性质分为名宾动词、谓宾动词、名谓宾动词。请分析一下,下面这些词分别属于哪一类?属于名宾动词的有:驾驶、搜集、姓、采取、出席、砸、出现、调动、攻击属于谓宾动词的有:妄加、继续、加以、感到、受到、准备、值得、撼意、主张、敢于、觉得、配、计划属于名谓宾动词的有:喜爱、反对、领导、批准、时论、知道、申请、相信、邀请、问、慰受、劝、注意、争取
2.名词的修饰语是定语,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是状语,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种说法不严密。因为有些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语也可以是定语,比如:他的到来、大海的美、经济的发展、灯火的辉煌、狐狸的狡猾等等,这些都是定中短语。同样,名词前的修饰语也可以是状语,比如:才两天、已经春天了、刚星期二、只二个人、净水等等,这些都是状中短语。所以定语、状语的正确说法应该是: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这样也可以符合成分对成分的原则。3.从语法结构关系来说,补语是对前面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补充、说明,但是从语义结构关系即语义指向说,补语不一定和前面的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发生关系,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吗?这种例子是很多的,例如:(1)他看得眼睛都疼了。(2)他走累了。(3)衣服洗干净了。(4)钢精锅擦得锃亮。从语法结构关系说,这四句的补语虽然是与动词发生直接关系的,但从语义结构关系说不是指向动词,而是指向主语、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例(1)、(2)的补语是说明动词的施事“他”的。例(3)、(4)的补语是说明动词的受事“衣服”、“钢精锅”的。4.分析下向句法成分的结构类型。分析清楚(主谓/中补)说话慢一点儿(主谓)清理完(中补)考虑周密(主谓)说慢点(中补)清理完毕(上谓/中补)看了二十分钟(中补)技术科学(定中)不说清楚(状中)晚上的演出(定中)记得很真切(中补)从哪里来(状中)来一下(中补)他去请(主谓)浪费了三十分钟(动宾)科学技术(联合)没说清楚(状中)晚上演出(状中)记得这一切(动宾)水声淙淙(主谓)白布一尺(主谓)来一瓶(动宾)我让他去请(主谓)5.分析下面句法成分的意义类型。问<明白>(结果)[傻]笑(描写)洗<干净>(结果)差<一点>(程度)来了客人(施事)放得<去>(可能)[后天]见(限制)(微型)电脑(限制)等<一会儿>(时量)(这几句)话(限制)踢前锋(中性·角色)虫l鸣(施事)唱高音(中性·方式)聊<一聊>(动量)透出笑意(施事)走消息了(施事)躲雨(中性·原因)写诗(结果)照X光(中性工具)洗得<干净>(可能)放<下去>(趋向)躲清静(中性·目的)有空位(中性·处所)过大桥(中性·处所)下雨了(施事)美得<很>(程度)看朋友(受了·对象)[大概]有(限制)这事l别怪她(中性)万幸,电话通了(独立语·表感叹)飘来艾蒿香(施事)你大不了再认个错(独立语·表对程度的估计)[当然]房子得修(限制·语气)窗花l剪好了(受事)存活期(中性-方式)6.用框式罔解法分析下面的多层定语、多层状语。
(六)语法补充练习答案六1.简述句类和句型的关系。句类和句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的叫句类,所以句类也就是句子的语气类,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句子的结构分出的叫句型,所以句型也就是句子的结构类,如:单句、复句、主谓句、非主渭句等等。句类和句型的关系是同一句型可以是不同的句类;同一句类也可以是不同的句型。例如:(1)他考上大学了。(2)他考上了大学了?(3)咱们快走吧。(4)好棒的小伙子!以上四个句子分属于四种句类,但它们是同一句型,即主渭句。再如:(1)他不会去的。(2)夏天的傍晚。(3)出太阳了!(4)太阳出来了!头两个句子就句类说是相同的,都是陈述句。就句型说是不相同的,(1)句是主谓句,(2)句是非主谓句。例(3)(4)都是感叹句,但句型不同,例(3)是非主谓句,例(4)是主谓句。2.划分句娄的标准,有人凭句子的用途,有人凭句子的语气,有人凭用途和语气。你觉得应该怎么样?句子的语气和用途在有的句子里常常能—致,在有的句子里就不一致,后者如“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这句有反问语气,是疑问句,但从内容上看,表达的是陈述句的内容,即“你会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再比如“我喝了”,能起到叫人倒茶水或买饮料的作用。它是陈述句的语气而有祈使句的用途。这说明句子里的语气与用途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宜用用途作标准,也不宜用语气和用途两个标准,而是以语气为主要标准,参考用途。3.举例说明句型和句式的区别和联系。句型和句式都是为了说明句子结构方面的不同所定的类名。比方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可“说是一级句型。把单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渭句两个下位句型,可以二级句型。把主谓句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等三个下位句型,可以叫三级句型,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级别的句型中都是类与类之间是互相排斥的,即在一句之内不同类的句子不能共存共现的,可叫句型。例如是动词谓语句就不能同时又是名词谓语句,凡是只按结构某一特点定的名,我们习惯称它为句式,比如把字句、兼语句、连谓句等,这些句式不互相排斥,有可能在一个句子内先后共存共现,例如“领导叫他打电话把王医生请来看病”
。所以句型句式是大同小异,有联系而又有区别。总之句型是着眼于全体句子或某一范围内所有句子根据结构不同分出互相排斥的类名,句式着眼于局部句子的结构特点定出的类名。把两者都叫句型或句式,不细分两种也是可以的。因为两者都是结构类,本质相同。如果要细分,句型是大类,句式是句型中的小类。4.下列句子哪些是连谓句?哪些是兼语句?哪些既不是连谓句也不是兼语句?为什么?(1)连渭句,连谓短语作谓语,述说同一主语。(2)兼语句,兼语短语独立成句。(3)兼语句,两个动词述说的主语不同。(4)兼语句,两个动词述说的主语不同。(5)双宾句,近宾回答谁,远宾回答什么。(6)主渭短语作宾语,“相信”是名谓宾动词,在这里带的是谓词性宾语。(7)兼语句,两个动词述说的主语不同。(8)兼语句,两个动词述说的主语不同。(9)连谓句,连谓短语作谓语,述说同一主语。(10)紧缩句,有关联词语“一……就……”,表示承接关系。(11)联合短语作谓语,联合的两项颠倒之后而意思不变。(12)顺承复句,由主语相同的三个分句构成。(13)主渭谓语句,大主语是受事的主谓谓语句。(14)兼语句,前后谓词有因果关系。(15)兼语句,前后谓词有因果关系。5.谈谈对双宾句“给他什么?”是二分好还是多分好的看法。答案略6.举例说明非主谓句与省略句的区别。非主谓句与省略句是有区别的。省略句由于语言环境的帮助省略了的成分是确定的,如果要补是能准确地补出来的。如:他上哪儿了?答:上公司了。而非主谓句本身是完整的,不必补上什么意思就很明白。如:票。工作证!7.简要说明把字句和被字句跟其相应的平行句式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语用上的不同。把字句和被字句一般都有与其平行的基本句型,即主语+动词+宾语。如:我们把凶手抓住了。它的平行句式就是“我们抓住了凶手”。“凶手被我们抓住了”,它的平行句型也是“我们抓住了凶手”。把字句和被字句与其相应的平行句型三者的语义成分和语义结构都相同,都有施事、受事和动作三者。但在句法结构上有区别是:(1)语义成分的位置因为“把”字,“被”字的引入而变化,如在平行句里,受事“凶手”在动词“抓住”的后面,而把字句则把受事“凶手”提到了动词“抓住”的跟前;“凶手”在动词“抓住”的后面,被字句则把“凶手”提到主语的位置上。(2)要求谓语动词采用复杂形式,即把字句、被字句谓语动词前后,一般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如:我们把凶手抓住了。“抓”的后面有“住了”。与其平行的句型不受这个限制。如可“说“我们抓凶手”。在语义方面也有不同,“把”的宾语以及被字句的受事主语在意念上必须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而与其平行基本句型则不一定是有定的。在语用价值上也有不同,把字句着重说明的是对事物如何处置而与其平行的句式则着重说明的是做了什么事情。如“我们把凶手抓住了”,着重说明的是对凶手的处置,即对凶手不但要去抓他,而且要把他抓到手。“我们抓凶手”,着重说明的只是我们做了什么,有抓凶手这件事而不问结果。同样,被字句着重说明的是受事主语的某种遭遇,而与其平行的句型则没突出某种遭遇。可见,它们的语用价值也是不相同的。8.比较下列各句句型的异同。(1)同:都是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异:a.存现句b.兼语句(2)同:都是存现句异:a.非主谓句中的动词句b.主谓句中的动词谓语句
(3)同:都是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异:a.把字句b.被字句(七)语法补充练习答案七1.简述检查病句的方法是什么。检查病句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类比法,一种是压缩法。类比法就是对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发生怀疑时,可以按照原句的格式(词类系列)仿造若干句,放在一起比较。如果仿造出来的句子都能成立,那就说明原句是正确的;如果仿造的句子都不能成立,那就表示原句是不正确的。例如:(1)不愉快的一件事(2)不干净的一件衣服(3)不结娈的一辆车(4)不正确的一种看法后二句显然不能说,可见原句“不愉快的一件事”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一件不干净的衣服”“一辆不结实的车”“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一件不愉快的事”。运用类比法要注意的问题是:(一)仿造的句子在格式(词类系列)上应力求跟原句相当,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词类相当;②保持原句的结构;③原句里头重要的虚词要保留下来,不加改动。(二)仿造的句子最好用日常生活里常说的话,因为我们对这些话最熟悉、最敏感,对与不对,一听就知道。压缩法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化简以后进行检查。拿到一个句子,先把它的“主干”和“枝叶”区别开来。“主干”指的是去掉枝叶剩下的部分,能显示句子的基本结构,就主谓句来说,就是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主要部分,“枝叶”指的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内部的修饰成分。分析的时候,先撇开枝叶定语状语补语,看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因为抓的是主干,结构自然比较简单,头绪也比较少,有没有毛病很容易发现。例如:(1)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此句撇开修饰成分之后,剩下主干,就容易看出主语中心“发电量”和谓语中心“输送”搭配不当。因为“输送”的是“电”,而不是“发电量”,所以“的发电量”应改为“发的电”。运用压缩法要注意的问题是:(一)压缩的时候,必须保留状语否定词或不可缺少的定语;(二)把句子的某一部分简缩之后,如果意义显得不连贯时,可在删节的地方填上代词;(二)压缩法适宜于检查长句或句子内部一个长段落的基本结构。短句适宜于用类比法检查。事实上,简缩法和类比法往往可以结合起来使用。碰到一个长句子,先用简缩法把基本结构找出来,如果我们对于这个简缩以后的格式是否正确不能判断,就可以用类比法来检查。2.对于病句,有的著作归类并不相同。比如同样认为是暗中更换主语,有的归为主谓搭配不当,有的归为主语残缺。这说明关于病句的理论尚须作进一步的研究。请以“他戴的那顶台湾草帽,已经用了十几年光景,省吃俭用,过日子一定很艰难”这个病句为例,谈发你对判定搭配不当,结构残缺标准的看法。答案略3.指出下面句子的句法失误。(1)主谓搭配不当。“停止”的受事主语应由有开始有结束这类事物的名词充当,“鞭炮”谈不上开始和结束,所以与“停止”搭配不当。可改为“……鞭炮声停止了”,因为声音可以发出,可以消失。(2)主宾搭配不当。“永久”指的是“永久”牌自行车,它是产品,不是人。“我们”怎么能争取成为一种产品呢?可改为“我们的产品要争取成为羊毛衫行业中的‘永久’”。(3)状中搭配不当。“趋向……方向发展”语义重复,不能搭配。有两种改法:一是将“趋向”换成“朝着”,一是去掉“的方向发展”,并在“艺术”、“阔气”之间加上“和”字。(4)定中搭配不当。“诸如火鸡、肉汁、果酱之类的”修饰“晚餐”,不合逻辑。因为火鸡之类不是晚餐,而是食品。句子的后一部分可改为“有时竟能享受到内有诸如火鸡、肉汁、果酱之类食品的丰盛晚餐”。(5)动宾搭配不当。“值得”这个动词要求带动词性宾语,“宝贵”是形容词,不能作“值得”的宾语,可改为“珍惜”或“珍视”。
(6)动补搭配不当。“殆尽”的含义是差不多完了,但没有全完。“全被其挥霍”就是全挥霍掉了。这样,补语“殆尽”就用得不恰当了。可改为“净尽”。(7)谓语残缺。本句的谓语应该是个动宾短语,可是这个宾语太长,而把谓语中心判断动词“是”给淹没了,应在“采用”之前加个“是”字。(8)定语残缺。“行为”的定语不完整,如果改成“每个公民应对自己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负责任”就合乎情理了。(9)宾语残缺。本句“给予罚款一百元”表意不明。如果“罚款”作名词理解,违规经营的旅店反而得了一百元,显然不合情理;如果作动词理解,“罚款一百元”这个动宾结构是不能作“给予”的宾语的。这个句子的毛病在宾语中心残缺上,在句末加上宾语中心“的处分”就行了。为了简洁,当然也可以删去“给予”,让“罚款”明确成为动词。(10)定语错放在状语位置上。“形象地进行”令人费解,“形象”移到“进行”之后,“地”改为“的”作“总结”的定语。“三千多年”数目不符实际。(11)语序不当。“很受欢迎”的是“小食品”,现在却成了“家家户户”!如果将“家家户户”移至“很受”之后,就没毛病了。(12)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谓语“去找”前面有两个状语,一个是方式状语“偕老伴”,一个是原因状语“因……”按排列顺序,原因状语应在前,方式状语应在后,紧挨着谓语中心。(13)“身心都”多余,应删。(14)前后牵洼。把“他创造性地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和“这是很可贵的”这两句话纠缠在一起了。在“是”前,先后加上逗号和“这”就可以了。(15)两种说法混杂。或者说“以四万人至六七人为宜”,或者说“四五人或六七人即可”。改为“以四人至七人为宜”比较好。4.病句不仅表现在句法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语义、语用方面。下面的句子在句法方面是没有错误的,指出它们在语义、语用方面的错误。(1)把“一个生命终止”的客观事实说成了“一个名字消失”,符号偏离了客观对象,属关联性语义偏离。可把“名字”改为“人”。(2)“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中奖”是不可能的。这是把“祝愿朋友们当中有人能够中奖”说成了“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中奖”了。这是一种属种性语义偏离。(3)该职业高中是要把本校的毕业生分配出去,不是准备聘用别的毕业生,文中把“毕业生待聘”说成“预聘毕业生”了,这就颠倒了主客关系,造成了语义悖反。(4)“刍议”是谦辞,指自己的议论。这里报纸编者把谦用语用在别人身上了,这是在处理谦敬关系上违反了语用规则。(5)电台主持人说听了他们上次的节目后,听众“深受启发”,这样自己夸自己是不符合汉文化背景下的语用关系原则的。5.有人说动宾结构的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否则就是病句,可是近年来经常见到动宾动词带宾语的用法,例如:(1)物理学教授讲学中南海。(2)跨国公司进军浦东陆章嘴。(3)第六代电脑能媲美人脑吗?你认为这种用法对不对?合不合法?请发表意见。答案略(八)语法补充练习答案八1.用图表列出现代汉语的复句意义类型,每类各举一个有代表性的关联词语。
2.复句的分类向来存在分歧:有的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有的不分。有的即使分成两大类,但大类内部的小类又不同。请查查资料,找与根据,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略3.用下列关联词语造句,并比较各组内关联词语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1)“何况”跟“况且”都表示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新的理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例如:①你去接他一下,这儿不好找,何况他又是第一次来.②路不算太远,况且还是快车,准能桉时赶到。“何"兄”还有用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层的意思,相当于口语里的“甭说”。而“况且”没有这种用法。如:③再大的困难我们都克服了,何况这么一点小事?(2)虽然、尽管、固然都是兼表让步与转折两重意思的。即先让步,承认某件事,然后再转过来指出相反的一面,因此常常跟表转折的“可是、但是、然而、却”等词相配。例如:①天气虽然已暗,但一切仍可看得清楚。②他尽管身体不好,可是仍然坚持工作。③工作固然很忙,但还是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来的。这三个词的区别是:“固然”另有一种用法,它跟“也、更”等连用,表示承认,肯定某一件事情,但更肯定与之相对的另一件事。例如:④他骂你固然不对,你打他就更不对了。“虽然”和“尽管”没有这种用法。“虽然”和“尽管”只有风格色彩的不同:“虽然”比“尽管”语气要轻些;“虽然”书面上用得多,“尽管”口语里用得多。(3)“以便”、“以免”都是表示目的关系的关联词语,它们的偏句都表示行为,正句都表示行为的目的。它们的不同在于:表示目的关系的类别不同。“以便”表示希望达到什么目的,会得到什么。如:①我们要努力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娈现四个现代化服务.“以免”要避免什么,要避免不希望的情况点生.如:②把水龙头开小一点儿,以免浪费。4.下列复句的层次有A、B、c三种分析,指出错误的分析,并说明原因。A是错的。因为①和②③不是转折关系;①和②才是转折关系。c也是错的。因为①②和③构不成条件关系,“只有”也不是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5.辩别下面的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单句分析句法成分,复句分析层次和关系。(1)①同自己谈话,既是一种能力和智慧,|(并列)②又是一种德行,‖(解说③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2)目击者看到的ll是l流星或者是气球或者是探照灯光在云彩中的反射。(3)①唱歌的时候,一队有一个指挥,l(顺承)②指挥多半是多才多艺的,‖(解说⑧既能使自己的队伍唱得整齐有力,‖‖(并列)④唱得精彩,‖|(并列)⑤又有办法激励别的队伍唱了再唱,‖‖(并列)⑥唱得尽必。(4)(英国)伦敦ll有(一位)钟表修理员安东尼阿希尔‖[用柠檬]制成了l(一部)“发电机”。(5)①虽然彼此并不认识,l(转折)②然而他谈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并列)③深信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因果)④决定把生命的最后时刻写成的信件和文稿,送到鲁迅先生手里。(6)①一篇好的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假设)②总得要提出一个问题,‖|(顺承)③接着加以分析,‖|(顺承)④然后综合起来,‖‖(顺承)⑤指明问题的性质,‖|‖(并列)⑥给以解决的办法,l(条件)⑦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7)(她)的衣服‖[都]放〈在(妈妈给她买)的(那只)(牛皮)箱子里〉。(8)①我讨厌定时约会|(因果)②到得早,‖|(假设)③显得太急切;‖(并列)④到迟了,⑤人家说你摆架子;‖(并列)⑥准时到,‖|(假设)⑦又似乎太拘谨;‖(并列)⑧索性不去,‖|(假设)⑨他们就说你没礼貌。(9)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10)①不管是什么人,‖(并列)②不管地位多高,‖|(并列)③官有多大,|(条件)④如果高高在上‖‖(并列)⑤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并列)⑥把自己的意志和权威看得高于一切,‖|(递进)⑦甚至称王称霸,‖‖(并列)⑧骑在人民头上拉屎拉尿,‖(假设)⑨那是不行的。6.下面有两个多重复句,分析得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略7.有人说紧缩句是用单句的形式表达了复句的内容,因而紧缩句是既不同于单句又不同于复句的独立的句子;有人说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因而它是紧缩复句或特殊复句。你对此有何看法呢?答案略8.改正下面复句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1)“况且”用得不对,应改为“何况”。因为“何况”才有表示逼进一层的意思,表示郝摇旗平时就不喜欢严格的纪律,打了败仗当然更是如此。(2)“原因”和“因为”连用,不仅叠床架屋,而且意思也讲不通。应或者删去“因为”,说“……的原因是……”,或者删去“的原因”,保留“因为”。(3)“由于”管到哪儿,不清楚,缺少必要的与“由于”相呼应的连词,宜在第二分句(自问世“来……)开头加上连词“因此”或“所以”。(4)语序不对,缺少表目的的关联词语。本句四个分句,三分句与四分句应调换顺序,并且在四分句前加上关联词语“以”。全句应调整为“本品容易受潮,用后盖紧,并放在干燥处,以防止结块”。因为一分句是原因,正因为“容易受潮”才需要用后盖紧并放在干燥处,达到“以防止结块”的目的。(5)第二个复句用不着转折,“虽”、“但”应删。因为“年轻少妇”“是美的”,顺理成章。第二个复句“虽然……但”用在这里欠妥,按文章意思,宜将“虽然”换为“不仅”,“但”字删去。(6)因果关系不明。一分句是原因,“眼睛失明”是它的结果,怎么变成下面转折句的偏句呢?所以全句应改为“尽管由于遭到种种折磨,眼睛失明了,他却看清了打击报复与反打击报复的真正分野。”9.找出一篇短文,对其中的复句归类,指出归类中遇到的问题,并说明解决的办法。答案略(九)语法补充练习答案九1.举例说明找出句群中心意思的方法。找出句群中心意思的方法有
(一)抓中心语句的方法。因为有时中心意思在句群中由某个语句点明。如:①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这个句群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就是中心句,也就是句群的中心,后两句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说的。(二)概括的方法。因为有些句群,它的中心意思不一定非得通过中心句表现出来,有些句群可以没有中心句,它的中心意思是潜在的,内蕴的,要由读者去慨括。如:②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出现了一片肃穆的神色。这个句群由两个句子组成,都不是中心句,但并不说明该句群没有中心意思,也并不说明它不是句群。我们应该从句群中慨括出中心意思来,那就是海滨黄昏时天空的变化。2.下面这个自然段由几个句群构成?每个句群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又是什么?这个自然段由两个句群构成。第一个句群由两个句子组成,中心意思讲的是绿色开花植物的根系。第二个句群由三个句子组成,中心意思讲的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叶子。这个自然段由两个句群组成,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指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两个原料来源。3.用划线法分析下列多重句群的层次关系。(1)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并)我的故乡好得多了。‖(转折)但要我记得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并)仿佛也就是如此。L(顺承)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2)人没有生来就会吹竽的。‖(转折)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L(转折)但是,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天下的结局。4.将下列复句改为句群。(1)把第一个逗号和第五个逗号改为句号。(2)把分号改为句号。5.调整下面句子的语序,组成一段有条理的话。这段话可以这样调整和组织:短文章就没有分量?那不见得。文章不在长短,要看内容如何。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如果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么长,愈长愈没有分量。所以不能用量压人,要讲求质。写毫无内容的、冗长的文章,在今天来说,是一种犯罪的行为,浪费自己的时间不说,还浪费了纸张,浪费了排字工人的时间,浪费了所有读者的时问,罪过实在不小!(十)语法补充练习答案十1.简述标号同口气的关系。标号是用来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的。用了标号,不但能使意义更加明确,而且能使语言更加精练。在标号中,有的可以表达特定的口气。(1)破折号可以用来表示说话中断或口气的突然转换。例如:①“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时面说。(2)省略号常用来表示断续、迟疑的口气。例如:②对……对不起!我……大概认错人了。(3)引号有“特别提引”的作用,无论正面提引或反面提引,那么提引的词语在说话时都用强调的口气。例如:③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象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帐。这里的“英雄”,有“所谓英雄”的意思,属反面提引。2.“点号仅仅是口语中的停顿在书面上的转化”,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点号表示口语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用不用点号,用什么点号,首先要根据口语中停顿的情况选用。但是,我们不能以为点号仅仅是口语中的停顿在书面上的转化。因为(1)口语中的停顿有些是根据句子结构的需要,此外还可以根据其他需要,如换气,便于记录,等等。点号所表示的停顿必须同句子的结构相适应。结构上不能隔开的地方不能用点号。(2)同句子结构有关的停顿并不一定都须用点号表示出来。(3)点号的作用不仅在表示停顿,同时还表达语气。3.括号有时表示注释,破折号有时也表示注释,它们的区别在哪儿?区别在哪儿,先看它们是怎样注释的:(1)这里选的一段是写杨志替北京大名府(现在河北省大名县东)留守梁世杰(蔡京的女婿)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州等夺取的经过。(2)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通过比较,可以得知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的话语,是要连着正文一块念出来的,而括号里的注释,是不一定非念出来不可。4.有人喜欢用“?!”“!!”“!!!”,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应否叠用两三个叹号或问号加叹号,目前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突破常规的用法,是属于标点灵活运用范围,不算错,有人认为这都是一种滥用现象,我们认为语气强烈主要应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在可叠用可不叠用时“不用为宜。当然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时,也可以叠用。这属于超常使用范围。5.有人写文章,一逗到底,逗号、分号、句号不分。怎样才能分辨它们呢?写文章一逗到底,逗号、分号、句号不分,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明确的句子概念,以及不理解逗号、分号、句号的用法。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以及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的停顿都用句号。表示句子内部一般性停顿的逗号,可用在主语谓语之间、联合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以及倒装的两个句子成分之间的。复杂的宾语之前,句首状语之后,独立语的前面或后面,或前后,都可用逗号。分号主要表示复句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有分清分句层次的作用。复句中用逗号也能表示并列关系。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并列分句之间就用分号。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时也用分号来分清层次。分行列举的多项之间,行文简短,也可用分号;最后一项末尾用句号。6.下面是某省、某地区中考卷上误用标点的例子,指出其错误并说明理由。(1)此句错在前一个问号,问号应改为逗号。因为作为一个选择疑问句,它虽然有两个问题,但事实上它只需要一个回答。只有一个答案当然只需在问句的末尾用一个问号。(2)错就错在见到疑问代词就用问号。此例中的两个问号都为改为逗号。因为“不知道哪里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里的“哪里”“什么”并无疑问的意思,两个疑问词是虚指任指的用法。(3)末尾句用句号不妥,应改为用问号。因为“难道在做梦”是个反问句。反问句虽然是无疑而问,表达的是确定的内容,但因为它要表达的是较为强烈的语气,所以末尾只能用“?”或“!”来表现。(4)羚羊对猎狗说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因为提示语在引用的原话之前,其后跟“:”;在原话中间,其后跟“,”;在引用结束之后用“。”。本句提示语在原话中间,所以应改冒号为逗号。(5)叹号放在引号外不对。因为所引用的是曹的全诗,是完整的原话,所以叹号应放在后引号里面。《七步诗》是该诗诗名,应该用书名号,用引号也不对。(6)文尾的句号放在引号的里面不对。因为引号内的“快”是作为整个句子的宾语出现的,是句子的一部分,所以文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7)句中“今天就抛弃吧”的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为为二重以上的复句,如果第一层是并列的关系,这种并列关系又没有关联词语表示,就必须用分号。(8)“童装设计与缝制技术”只是一个班名,而非书报名,应用双引号而不用书名号。第六章修辞(一)修辞补充练习答案一
1.从修辞效果评价的角度谈谈修辞为什么不能离开语境?一切修辞现象都不能脱离其特定的语言环境,没有语境就没有修辞。语境既是进行言语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修辞优劣的依据。曾经有个不懂诗的人在诗会上写出“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全场一片哗然。但随之就有人给接上“夕阳方照桃花坞”一句,就让人拍手叫绝。由于下文提供的语境,才使看似荒谬不经的上文陡地增值,取得出人意料的贴切效果。毛泽东领着部队转战陕北时,一天晚上住进了田次湾,房东太嫂不安地一再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毛泽东依着大嫂的言语形式喃喃着:“我们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说得大嫂、战土们都笑了起来,这里的幽默效果主要来自以上文作比衬的语境。常言道:“一句话,百样说”,说的就是修辞与语境的紧密联系。人们常说:修辞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是“切合题旨情境”,其实“题旨”与“情境”的关系密不可分,“题旨”往往要靠“情境”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说“切合题旨情境”,实际上就是切合大的语境。2.结合修辞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说明修辞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修辞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离不开修辞。因为任何为了一定目的而运用语言的交际行为都是一种修辞行为。比如我们平常说话或写文章,词用得确切不确切,句子造得是不是明白而有力,整段的话、整篇的文章条理清楚不清楚,生动不生动,这都是修辞的事。可见修辞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时时都要用,处处都会派上用场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世界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我们更离不开修辞,更感到修辞学习的必要和迫切。比如经济方面的商务合同,就要以修辞策略来调整交际双方的经济利益;外交关系上就要以修辞行为来调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司法工作上就要以讲究修辞的艺术解决各式各样的矛盾;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处理上,就更要加强对修辞软件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等等。(二)修辞补充练习答案二1.指出下列每段话在语音上的修辞特色。(1)层层、缕缕:叠音;零星:叠韵;仿佛、渺茫:双声。(2)丁丁冬冬、哗哗啦啦:拟声;委婉:双声;缠绵、细密:叠韵;绿盈盈:叠音;各式各样、低沉委婉、缠绵细密、高昂激奋、山间谷底:四字格配合,音节整齐匀称。(3)担、弯、雁:押韵;弯弯:叠音;咕,咕:拟声;千担万担、月牙弯弯:四字格配合,音节整齐匀称。2.下面几例是作家原稿与改稿的比较,哪种说法比较好,为什么?改稿的说法比较好,原因是:(1)“降低”经常与“温度、价格、要求、标准”等词配合,“经济负担”不能说“降低”,只能说“减轻”。(2)“烟气”所指比较广泛,可以指各种物质燃烧不充分而发出的气体,“硝烟”专指弹药所生的“烟”。这里改用“硝烟”比原用“烟气”要明确。(3)“弯弯河流”只摹“形”,“流水潺露”既摹“形”,又拟“声”,而且重在写声,给人以“动”的“活”的印象,给人以听觉方面的感受,改句比原句生动。(4)用“春光”好,“春光”与“秋色”相对,准确协调,比“春天”妥贴。(5)原文有两个介词短语作状语,比较拗口。(6)“心事”指心里感到为难的事,这里用得不准确,改为“心思”。3.分析下例中标着重号的量词的修辞效果。过了八公里长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道”本来指狭长的路,此处则显示窄峡对峙,形成一线天,连蓝天也只能看到狭长的一条。“片”本来修饰轻而薄的东西,此处形容云彩,就像羽毛似的,有一种又轻又飘又透明的感觉。“注”本来形容又细又长的水流,此处描写阳光透过云隙,似乎也像水流一样有泻下来的动感。这三个量词与名词的搭配都属于超常规的,因而都产生了奇特的修辞效果。
(三)修辞补充练习答案三1.下面的文字是从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节选下来的。分析这些文字所用的句子以及表达效果。这里使用了多种的句子,颂扬历史上“中国的脊梁”,连用四个肯定判断的整句,形成排比,给人“无可辩驳之感。写到“中国脊梁”的遭遇时,转用主动句、被动句鲜明对照,其中“有确信,不自欺”“消灭于黑暗中,不为大家所知道”为肯定句、否定句正反对比,增强文章雄辩的气势。2.下面是毛泽东《实践论》的一段话,试分析这段话所选用的句子及其表达效果。首先选用一个长句展开论述,之后用一个短句作出结论,给人一个明确肯定的认识。再用一个长句补充论述,便把“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一观点表述得很有力。3.从语句选择的角度说明作家改动的原因。(1)原句是陈述句,改句是反问句,改句的反诘语气在表意上显然要比原句的陈述语气肯定、有力。另外,改句也显得简炼。(2)原句用的是结构上参差不齐的散句,比较拗口零乱。改句中头三个分句都调整成“时间、地点和活动”的格式,句子结构大体一致,属于整句。音节匀称,条理清楚,突出了粱生宝各个阶段所受的磨难,加强了语言的气势。(3)改句“不要弄乱了次序”比原句“不要把次序弄凌乱了”要好。因为“不要弄乱了次序”跟前边的“不要耽误了时间”,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放在一起显得整齐,匀称。(4)改句“把你自己”换作“你做学生的”,正好跟前边“我做先生的,字数相当,”结构一致,前后对称,排比得当。(5)把原句“墙壁很单薄”改成“单墙薄壁”,语意比较切合实际,省得以为是害怕“墙壁单薄”。改成“单墙薄壁”轻轻一笔带过,语意落在后头。再说“单墙薄壁”结构上像成语,为人喜闻乐见。(如果把“左右邻舍”改为“左邻右舍”,就更好了。)4.《红楼梦》第十七回有这么一段话:“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烈,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这段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修辞效果?“且一树花术也无,只见许多异草”,用的是“散句”,如果写成“不见一树花木,只见许多异草”,就成为“整句”了。接下去,作者用十个分句对异草加以描写,形成五个对偶。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整句,但是从这一对偶跟另一对偶比较上看,又是用的散句。又如,“垂檐绕住”,跟“萦砌盘阶”构成对偶,这是“整”的,但是“垂檐绕柱,萦砌盘阶”跟它前面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或者跟它后面“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蟠屈”联系起来看,又觉得“整”中有“散”,“散”中有“整”,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这样,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可以取得使语言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修辞效果。5.按要求回答问题:把下面的(1)句由短句化成长句;(2)句由主动句变成被动句;(3)句由否定句变成肯定句。(1)一日,王庆到营西武功牌坊东侧,一个修合丸散,卖杖片,兼内外科,撮熟药,又卖杖膏药的张医士铺里,共了几张膏药,贴疗杖疮。(2)在我们厂里,他是有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去年,他被厂里定为技术员;今年,他又做出了优异的成绩。(3)巴考属于那种性格,爽快又多话,你问一句他会详细地说一百句。6.指出下面由于句子格式选用不当而造成的毛病,改过来并说明理由。(1)前后两个分句格式不调和,该用同一种格式,却杂用了两种不同的格式。要么用前一分句的格式,把后一分句的“比谁都”提到主要动词前,改为“可是比谁都做得少”;要么保留后一种说法,把前一句的“比谁都”移到主要动词后,“动听”之前,改为“他说得比谁都动听”。看来,后一种说法比较好,能突出“说”和“做”两个主要动词。
(2)多用了否定副词,用错了否定句,把话说反了。“不犯”应改为“会犯”,“没有缺点”应改为“会有缺点”。(3)整句(对偶句)大小轻重失当,互相包容。“粮食堆成了山”,其中粮食就包括了下句的玉米。(4)这句的“为了”后面缺少“阻止”之类词语,把意思说反了,成了裁判所烧死布鲁诺是为了传播“日心说”。补上“阻止”,就可保留“把”字句。如果保留状语“为了……”不改,就要用被字句让布鲁诺为话题(主语),说成布鲁诺被×X×烧死了。谁作主语,用“把”字句还是用“被”字句,可根据语境而定。(四)修辞补充练习答案四1.什么是修辞格?只要使用了修辞格,修辞效果就一定能提高吗?请举例说明。修辞格是具有特定的构成方式和相应的表达效果的格式。每种修辞格都有自己独特的构成方式。有的是善意安排甚至刻意经营语句的结构,如对偶,突破了语句参差错综的一般形式,让上下语句特别整齐对称;有些辞格是有意让词语或者句子发生临时的语义变异,安排词语的超常组合,如比喻、借代,故意用有相似性或相关性的其他事物来称述本体事物。每种修辞格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效果,如对偶使表达具有均衡美,比喻使表达更易于理解,借代使表达特征鲜明。每种修辞格的构成方式都是独特的,表达作用也自有特色,并且两者之间是相对应的,缺一不可。总之,修辞格是异乎寻常的表达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格式。这种表达格式形成一个个特定的类聚,就是各种修辞格。修辞格各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的表现力显著提高,但如果不该使用而用了,则又会降低语言的表现力。不能误以为使用修辞格就必定比不用修辞格好。中国古代的骈文,通篇使用对偶,反而不及散文受到欢迎,因而没有什么生命力,就是明证。2.为什么说夸张和浮夸不同?举例说明。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的一种修辞方法,既然“言过其实”,那就说明夸张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它是以现实为基础,用饱满的感情将事物加以铺饰张大,目的在帮助人们认识现实。而浮夸不是植根于现实生活,而是脱离真实的一味夸大与吹牛,因此它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实。鲁迅对夸张有过精辟的见解,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可见,夸张不能拘泥于事实,要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张,不致混为事实;同时夸张又不能离开生活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否则,脱离生活真实的“夸大其词”,不能叫夸张,只能叫浮夸。例如有人为了刻划“大”的形象,一味夸大,写芝麻是“一粒芝麻顶破天”,写肥猪,说“猪背上可以踢足球、落飞机”,写流眼泪,说“流眼泪像自来水管喷射出来一样”等等。这些都是失真的浮夸,不是夸张。3.比喻、比拟与夸张为什么会存在联系呢?举例说明。比喻、比拟与夸张之所以存在联系就是因为比喻、比拟都必须把两种不同的事物相提并论,而这两种事物一方面要有某种联系,另一方面却又要在性质上或者程度数量上有着一定的差别。当这种差别非常悬殊的时候,就产生了夸张的意味。例如“眼光正象两把刀”,“天热得发了狂”。都由于把两个差别非常悬殊的事或明或暗地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从而造成了夸张的效果。4.有人认为下列文字中划线处使用了借代辞格.有人认为使用了借喻辞格.还有人认为使用了借代式借喻辞格。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正确,为什么?“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夏衍《包身工》)我们认为“芦柴降”是借喻辞格比较正确,不宜说成是借代辞格.因为借代的代体是“代而不喻”,借喻的喻体是“又喻又代”。“她”的“手脚”与“芦柴棒”一样“瘦”,二者之间存存着相似的关系,“芦柴棒”代替“她”,属又喻又代,因此“芦柴棒”是借喻不是借代:、至于说“芦柴棒”是借代式借喻的说法也不足取,因为借喻的本身就具有“又喻又代”的特点.为什么还要制造出一个借代式借喻的说法呢!难道除了借代式借喻的方式还有别的什么式借喻吗?
5.有的同学问:高尔基的《海燕》.用暴风雨的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说成比喻行不行?茅盾的《白杨礼赞》.用白杨树象征抗日根据地的农民,说成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像白杨树一样.不是也行吗?比喻与象征到底怎样区分呢?比喻与象征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有相似点的,象征则本体和象征义之间也往往有相似处.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当两个慨念的外延交叉时,就既可称之谓比喻,也可称之谓象征。象征与比喻的这种联系,正好说明象征往往是以比喻为基础的,而象征在某种情况下正是比喻的扩大。以上所问的那两个问题都是属于比喻和象征相联系的类型。当然,比喻和象征也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区别是:(1)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比喻和象征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比喻是修辞范畴里的一种辞格;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人的品质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它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2)从表现形式来看,比喻主要表现在造句上,它往往是一句话或好几句话。而象征,既然要通过形象来表现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就需要对具体形象作一番细致而深刻的描绘,这样形象内含的象征义才会表现出来。因此象征义的完成并非一句话,几句话所能奏效,它往往需要文章用好几段甚至全篇才能完成。(3)比喻和象征构成的基础不同。比喻中被比的事物(本体)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它们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不相似的两个不同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因此比喻都能构成“本体像喻体”的格式。象征是用具体的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它是“托义于物”。因此象征体和象征义之间构成的基础可以是相似点(在此情况下象征和比喻兼有)也可以不是相似点,而是相关点。这些相关点能使人产生联想,产生类似的思想感情即可。在此情况下象征就不能换成像比喻那样的格式,即“象征体像象征义”。如“鸽子象征和平”“黄河象征中华民族”就不能说“鸽子像和平”“黄河像中华民族”。(4)比喻和象征的作用不同。比喻是拿熟悉或形象的事物去说明另一与其相似的事物,目的是把事物说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和感受。象征是章具体,形象的事物去表现人的品质或社会现象的本质,目的是激发人们的感情,深刻地认识这些本质特征。(五)修辞补充练习答案五1.阅读下文.找出谐音双关的语句.并分析其修辞效果。开始做年糕了。年过八旬的爷爷高兴地在做“寿桃”……大伯做了个“穿山甲”……爸爸早年一高兴就会编快板.这时也做了个“金元宝”举起来说:“元宝金.元宝好.中央送来大元宝。包产到户责任制.农民个个都叫好,经济发展粮食多。家家户户年糕捣.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众人听了哄堂大笑。年糕的“糕”和提高的“高”谐音双关。作者本意不在年糕实,而是着重歌颂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生活逐年提高的社会现实,言在此而意在彼。运用双关使文章具有较高的立意,收到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效果。2.双关和反语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双关和反语尽管都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理解,而要透过字面的意思去琢磨字面外的意思,但他们还是有很大不同。双关的两重意思可以同时并存,在同一上下文中都顺乎情理,讲得通,但说话者的重点却在字面外的意思上.例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这里的“夜”和“路”在本句中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意思却在于它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而反语是故意说反话,所以反语字面上、字面外两重意思与双关不同,只有字面外的意思顺乎情理,合乎说话者心中的意思,听话者完全不能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否则就会歪曲原意。例如“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豪杰”的本义与整个句意不能并存。此外,反语的两重意思一定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对立的,对立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越明显。双关的两重意思并不一定要求对立。3.举例说明双关与婉曲的联系与区别。先举两个例子:
(1)孩子,你可放明白点;你妈疼你,只在嘴上,我可是把什么要紧的事情都放在心上。(曹禺《雷雨》)(2)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时哭了。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雨。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呵!(杨沫《青春之歌》)例(1)是婉转,“要紧的事情”没有直白本意,实际指的是四凤同太少爷之间的暖昧关系,说得含蓄得体。例(2)是双关,“夜”、“暴雨”在本句中可以实指,但更重要的是“夜”暗指黑暗的反动统治,“暴雨”暗指突然事件。这样的意思也是含蓄的。可见,婉转和双关都有含蓄的效果它们是有联系的。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双关要关涉两项,重在“表”、“里”两重。表面的意义是次要的,里面的意义是重要的,它是影射的所在。但“表”、“里”两重意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例(2)自然界的“夜”、“暴雨”同社会的黑暗、突然的政治事件之间当然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婉曲,说的是同本意有关的话,只不过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罢了——同太少爷的暧昧关系,对四凤来说,当然是“要紧的事情。”第二,双关一般要借助词语的同音或多义这些条件“搭桥”;婉曲无需这样的条件。“夜”除了表示大自然从天黑到天亮的这段时问,还经常喻指社会的黑暗,同样“暴雨”或“暴风雨”也可喻指突发事件。4.说明反义义仿和类义义仿在表达性质上的差别。仿词虽然能取得新鲜、幽默、风趣的修辞效果,但反义义仿和类义义仿在表达性质上还是有差别的。反义义仿侧重于使表达带上同中有异的对比性质;类义义仿则侧重于使表达带有异中有同的类比性质。例如:(1)“您真是个天才!”“我是个地才,博士!”女科学家冷冷一笑,“正如牛命起源于土地一样,我的认识也是脚踏实地地摸索出来的。”(张扬《第二次握手》)(2)作诗的人,叫“诗人”,说作诗的话,叫“诗话”。李有才作出来的歌,不是“诗”,明明叫做“快板”,因此不能算“诗人”,只能算“板人”。(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例(1)是反义义仿,通过“天才”、“地才”的对比,说明女科学家的一切认识都是植根于现实,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例(2)是类义义仿,通过作诗的人是“诗人”,那么就类比出写快板的人是“板人”。它们是异中有同的两类人,一类是写诗的,一类是写快板的,不过它们都是能写的作家。5.仿词与生造词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仿词虽然没有取得语言中词语的正式资格,是修辞性的临时性词语,但不能说它就是生造词。因为仿词有它特定的仿造意义相反或相类语素的构成方式以及具有相应的新鲜、活泼、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合乎辞格类聚系统的条件,所以它是一种人们认可的、喜闻乐见的辞格。生造词却不同,生造词是任意改变原有词的形式或随意造出来的词。例如:(1)不能帮凶手掩遮凶器和犯罪事实。(2)公路在太阳照晒下闪闪发光。例(1)的“掩遮”改变了原有词的形式“掩藏”、“遮盖”,这是不能允许的。因为词有它固定的形式,任意改变其形式,表达不畅,意义不明,令人费解.例(2)“照晒”是随意造出来的词,不合乎约定俗成的原则,更不可取。(六)修辞补充练习答案六1.简述排比与对偶的关系。排比与对偶的“正对”相似.它们都要求结构相似,意义密切联系这两个条件。基于此,有人才说,排比是在对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排比脱胎于对偶,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尽管排比与对偶联系密切,但二者的区别泾渭分明:(1)排比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联.(2)排比不拘泥于字数,而对偶要求字数相等.(3)排比的各项以出现同形词语为常规,而对偶的上下两联忌用同形词语。排比所以往往出现同形词语,目的是用它来提挈全组,加强语气的作用.对偶所以忌用同形词语,为的是在有限的文字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充分显示对偶的慨括力.
(4)对偶的上联与下联从意义上看是表达相似(正对)相反(反对)或相关(串对)的意思,而排比只能表达意义相近的意思,它不可能像对偶的“反对”那样,还有意义相反的意思.(5)排比与对偶的修辞效果不尽相同。排比侧重于加强语势,把话一连串的说出来,能够收到节奏和谐,情绪激动,语气滔滔而来的效果.对偶由于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句子成对,所以能够收到写出来整齐美观,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记起来便于记忆的修辞效果.2.下面的语言材料用的是顶真格还是回环格?为什么?(1)房子里有箱子.箱子里有匣子,匣子里有盒子,盒子里有镯子;镯子外有盒子,盒子外有匣子,匣子外有箱子。箱子外有房子。该例共八个分句,从一到八,以分号为中心,整体上看是回环,形成了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的循环往复,层次清楚,整齐匀称,有节奏感。(2)……因为苏州菜有它一套完整的结构。比如说开始的时候是冷盆,接下来是热炒.热炒之后是甜食,甜食的后面是大菜,大菜的后面是点心,最后以一盆大汤作总结。“冷盆”“热炒”“甜食”“大菜”,几个词前后蝉联,是一直向前的关系,因而是顶真。用顶真格既说明苏州菜上菜时先后有序,又显示了“苏州菜有它一套完整的结构”。(3)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两句话可以看作是宽式回环。“天上的明星现了”同“闪着”“明星”,仅“明星”一个主干词语相同,“点着”“街灯”同“远远的街灯明了”,仅“街灯”一个主干词语相同,但这不妨碍整体构成回环。3.下列广告词很有特色.指出修辞上的特点。(1)十六铺家具城:城中求诚,诚中求成对偶、顶真、双关(2)双鹿爱人人人人爱双鹿——双鹿电冰箱回环、比拟(3)精益眼镜贵在求精精益求精精无止境顶真、双关(4)买彩电就要买金星,买金星就如买放心对偶、顶真、比喻(5)钻石音响——音响中的钻石回环、比喻、双关(6)六神花露水:一瓶独秀,众人皆求,六神有主,一家无忧对偶、对比、双关(7)天大地大博爱神博爱无涯映衬、拈连4.层递、排比能合成一格吗?有的书把层递也算作排比,你认为如何?为什么?答案略(七)修辞补充练习答案七1.阅读下面一段描写.并回答:(1)写赛里木湖以前,为什么要先写西湖、东湖等。这在修辞上有什么作用?(2)第二段的比喻有什么特色?作者写赛里木湖,先写西湖、东湖等实际是的是映衬手法.因为写西湖、东湖等是为了衬托出赛里木湖的与众不同,突出它梦一般的意境。第二段的比喻承上而来,采用曲喻手法,即先从反面设喻,两个否定,再从正面设喻,从而使比喻的意境更上一层楼。2.举例说明对偶与对比的区分。由于对比是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矛盾的对立方面放在一起来说,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的修辞方法,因此就意义来看,对比与对偶里的“反对”就很相似。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修辞的角度看,大家公认这是对偶句。可是也有人说这是对比句。因为上下两联同是反映鲁迅先生对剥削者以及劳苦大众的截然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所以当属一体两面对比。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也是正确的。这句诗可以看作是对比与对偶的兼格。这说明对偶与对比是难于区分的。对偶里的“反对”可以看作是对比,但是“对比”能不能全看成是对偶里的“反对”呢?不能。因为对偶与对比还是有区别之处: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对偶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辞格的兼属现象。当然对比不一定都是对偶,这要取决于它的结构形式是否“对称”。例如:是谁说,你们的劳动,只是“一本书、一杯荼、一支烟”,像在排云殿前欣赏一湖绿水、清池荷花那样轻闲?去看看陈景润那三麻袋数目字与方程式,侯光炯那一提包替换水果的泥土吧,去问问陈汝铃那一罐使不完的液化气,华罗庚那永不停息的脚步吧!就意义说该句表达的意思相反,就结构形式说结构形式不同,字数也不相等,因此该句只能是对比,不能是对偶。3.设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请问:它们的区别何在?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无疑”、“明知”是说作者对问题的结论是一清二楚的。故问、而问是说各自为了收到各自的修辞效果才故意采用疑问句式的。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它们却有明显的区别:(1)从形式上看,设问是自问自答或自问不答;反问必须是问而不答。例如:①“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这是全国除了顽固分子以外,一切的人都承认的。②解放前,什么人似虎狼张牙舞爪?什么人似牛马终日苦劳。③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例①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句。例②是自问不答的设问句。例③是问而不答的反问句。例②例③都是问而不答,但有区别:问而不答的设问句不是没有答案,只因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不说出答案反倒简洁,富有启发性罢了。问而不答的反问句是根本不需要答案的,它的答案直接蕴涵在反问句里。(2)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反问句中有否定性的词语,则表示肯定的内容,反问句中有肯定性的词语,则表示否定的内容,例如:④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⑤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⑥五黄六月会飘雪花?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就例④的设问句“什么来点缀小屋呢?”来说,它本身并不表示肯定什么来点缀小屋或否定什么来点缀小屋。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需要从答案里解决。就例⑤、⑥的反问句来说,表选的意思是确定的。“谁能说它不美呢?”有否定词语“不”,表示肯定的内容,“五黄六月会飘雪花?…‘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有肯定词语“会”,表示否定的意思。(3)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效果不同。设问的修辞效果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便于更好的论证问题;反问的修辞效果是为了加强语气,用不容置辩的口气表明思想。为了获得双重的修辞效果,设问和反问有时连用,连用时往往设问在先,反问在后。例如:⑦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情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例⑦第一句是设问,后两句是反问,以反问回答前面的设问。4.反语和反问都有以反为正.或以正为反的特点,那么怎么区分它们呢?区分它们的办法是:(1)反问用的是疑问句的形式,反语多用词或词组的形式,即使有时也用句子的形式,但也不用疑问句而用陈述句。例如:①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岗山上的青青翠竹呢?②而最宽仁的王化政策,要算广西对付瑶民的办法.据《大晚报》载,这种宽仁政策是在三万瑶民之中杀死三千人,派了三架飞机到瑶洞里去“下蛋”。使他们“惊诧为天神天将而战自降”。例①是用疑问的否定形式表示了“谁都记得井岗山上的青青翠竹”的肯定内容,是反问。例②“最宽仁的王化政策,要算广西对付瑶民的办法”是反语,实际表达的意思是广西对付瑶民的血腥锁压政策是残酷的。这是用句子形式表示的反语,是个陈述句。
(2)二者的修辞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反语,虽然是说反话,但反说正用可以起到赞扬或使人猛醒的作用,正说反用可以获得诙谐、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激发感情,使话说得坚决、有力,不容置辩。5.举例说明排比与反复的异同。排比与反复的相同点就在于排比与反复合流,或叫排比与反复的兼用。例如:①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例①是排比,也是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多项并举,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上的重复,当一个排比句用相同的词语作“提挚语”时,这就叫排比与反复的合流。相异点就在于有的排比与反复合流,有的排比与反复却相差甚远,排比和反复不能兼用。它们的区别是:(1)排比与反复着眼点不同。当排比没有出现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只能叫排比,不能叫反复。例如:②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螺号声声。同样,当反复不具备结构相似,多项并举的条件时,也只能叫反复,不能叫排比。例如: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例③是隔离反复,反复的词语是“只能如此而已”,不能叫排比。(2)排比与反复的修辞作用不同。排比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加强气势,提高表达效果。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这说的就是排比的作用。反复的修辞作用主要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节奏感。例如: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例④是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交错使用,可以表现感情由低到高的发展变化:第一个“沉默”,悲痛的成分多,第二个“沉默”转为激越,第三个和第四个是号召人民群众不要在沉默中灭亡,而要在沉默中爆发,起来向反动统治者作殊死的斗争.(八)修辞补充练习答案八1.从词语选用、句式特点以及修辞格三个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综合分析:吞噬光阴的是懒惰和无聊赢得时间的是勤奋和智慧“光阴”与“时问”为同义词配合使用,“懒惰”与“勤奋”为反义词配合使用.句式为整句;辞格为拟物、拟人、对偶、对比。2.指出下列各例.都使用了哪些辞格,它们分别属于辞格综合运用的哪种类型。①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大理花矫,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辞格的兼用(排比兼顶直)②夜雨刚过.东方透出一束紫红的曙光。瑶寨的重峦叠嶂在晨光中昂首挺立,大有刺破青天之势。辞格的连用(比拟与夸张连用)③警笛声声似军号长鸣;脚步踏踏;如战鼓催征。在蒙蒙的夜色里,在颤抖的大地上,飞闪着队队红星……
总体看是辞格的连用,是辞格的套用(对偶里套用比喻)和比拟、借喻的连用。④如果离开充分发扬民主.这种集中。这种统一,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实的还是空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当然只能是假的、空的、错误的。辞格的套用。从整体看是设问、问句和答句又都有排比。辞格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即:⑤红花万朵,金霞万朵,霞浪万朵,多壮丽的大山,俨然天下风光在这儿集合。战歌千声。涛声千声。汽笛千声。好沸腾的大江,仿佛五洲风雷在这儿巡逻。辞格的套用。从整体看是对偶,上下两联又各有排比、反复和比喻,因此层层相套的关系是:⑥正当我返回的时候,天渐渐黑了。霎时候四面八方.电灯明了.像千万颗珍珠飞上了天!这排排串串的珍珠,使天上银河失色,叫河湖碧水生辉。这段文字是通过连用之中有兼用体现出来的:“霎时候四面八方.电灯明了.像千万颗珍珠飞上了天”是明喻、比拟的兼用.“这排排串串的珍珠”是借喻.“使天上银河失色,叫河湖碧水生辉”是对偶。这样.这段文字从整体看是辞格的连用形式,不过连接的各个辞格有的是以兼用的形式和其它辞格相连接罢了。⑦如果说.北京昆明湖是雍容华贵的皇室命妇,杭州西子湖是绰约多姿的名门闺秀.那么。扬州瘦西湖则是一位楚楚可人的小家碧玉。三个暗喻的连用。⑧老泰山……大声对我笑着说:“瞧我磨的剪子.多快。你想剪天上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得动。”辞格的套用:夸张里套暗喻。3.辞格在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何作用?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略(九)修辞补充练习答案九1.为什么说下列各句韵律配合得不协调?指出来。①树熊前足的第一第二趾和其他三趾是对向而生的.使它能够紧抓住树干。即使睡着了。也掉不下来。“抓住”是双音节,前面的状语也要求双音节成分,“紧”应作“紧紧”,“紧抓住”从音节上说不合汉语习惯:②他口头上说得冠冤堂皇。事实上并不实事求是。“事实上并不实事求是”不顺口,如改成“他口头上说得冠冤堂皇。实际上并不实事求是”就好多了。③是四月天.天上没有一丝云。日头光炎炎的。风是又闷又热,地上干裂了缝.有一指宽。这是副产区.以果菜为主。果树焦了梢。菜儿蔫了叶.一连八个月没有下一场像样的雨。……最后一句“场像样”三字语音很相近,加上这一句多是仄声字,念起来很吃力。④有时这些声音寄托于劳动号子。寄托于车队奔驰之中.仿佛令人感到战鼓和进军号的撼人气魄……
音节配合不协调,“战鼓”是双音节,“进军号”是三音节。最好是单音节配单音节,双音节配双音节,四音节词组配四音节词组,不如改成“……仿佛令人感到咚咚战鼓和进军号角的撼人气魄……”⑤砍来金竹万千条。做成笛子奏歌谣。“条”、“谣”押“ao”韵.但“奏歌谣”是勉强凑韵。因为不用乐器伴奏的歌曲叫做“谣”,所以“奏歌谣”于理不通。⑥种地要用好锄头。歌唱要选好歌手。今日歌手人人是,长江唱得水倒流。句中前三个顿歇,或者是“仄—仄—平”,或者是“平—仄一仄”,平仄交错做得欠缺一些,音响效果自然就差些。如改改成:种田要用好锄头。唱歌要选好歌手。如今歌手人人是,唱得长江水倒流。就好多了。因为每一诗句的前三个顿歇,或者是“平一仄一平”,或者是“仄一平一仄”;句中平仄交错.抑扬顿挫.自然音响效果就好。2.指出下列各句词语选用不当的毛病,并说明理由。①我国著名动画家阿达同志因脑溢血于2月15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不幸逝世。……阿达,原名徐景达……现在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上海《漫画世界》编委……人既然已去世,就不能再说“现在是……”,宜将“现在”改为“逝世前”。②有个病人家属冲进病房,发了一通无名火。使得在场的医护人员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叹为观止”为褒义词,常用来赞叹某件事好到了极点.此处是批评的话,应为贬义词。或干脆删去。③计算机工业能不能迅速发展,能不能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关键在于加速培养技术人才。前文涉及“能不能”两个方而,后文却只有“加速培养技术人才”一个方面,无法照应,宜改为“关键在于能否加速培养技术人才”。④《汉语大词典》经过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上海五省一市近四百多位专家学者同心协作,艰苦努力,终于大功告成。或者说“近四百位”,或者说“四百多位”,不能像原句中的两种说法杂在一起,可删“近”或“多”。⑤有人建议刑法增设“见死不救”罪。我认为是个好主意。当即表示附和。“附和”常用作贬义词,可改为中性词“附议”。3.下列各句.句子表意不畅达,指出来并说明理由。①遍地硝烟.战火连天响,战斗在激烈进行。上下句之间照应不周,宜改成结构一致的整句来描写:遍地硝娴,战斗在激烈进行。或:硝烟遍地,战火连天,战斗在激烈进行。②切忌不要放在厨房里.因厨房温度不够稳定。“切忌”和“不要”都表示否定,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切忌不要放在厨房里”,意思成了要放在厨房里,把话说反了。宜删去“不要”,或者改“切忌”为“切记”.这属双重否定句用错。③月亮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伴着月光,发出沙沙的响声。月光可以说“照着校园”,也可以说“像银纱似地罩着校园”,但“银纱”不能“照着校园”。“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自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中间夹着一句“件着月光”就大可不必,因前面已有这个意思,应删。④中秋节的夜晚,月亮分外的圆,分外的大,分外的明亮和皎洁。
“明亮”和“皎洁”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⑤十月一日早晨,阳光万道.旭日东升。我们跨着雄健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伍.迎着朝阳.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地来到中山公园。思路不清,前后次序混乱、应该先是“旭日东升”,然后是“阳光灿烂”才合乎事实、后面的句子也应该调整为:“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跨着雄健的步伐,迎着朝阳,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地来到中山公园”。4.为什么说下列各句用的辞格不妥当?①配颜色真麻烦,像作化学实验一样,拿着几样东西在那里配来配去。配不好就出毛病。比喻不当.因为喻体“作化学实验”并不是大家熟知的事,不能帮助人家想象和理解,不如去掉。②天虽然不暖。蒲公英却已经开了.柔弱的茎上顶着小黄花,雄赳赳地站在路旁。比拟前后矛盾,照应不上。说蒲公英的茎柔弱可以,但既然柔弱,怎么可以怎么又能“雄赳赳”呢?③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说棉花丰收,夸张一下,可以.但是好些句子都不是夸张,而是浮夸。因为并不存在像高射炮的事实,违背了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的原则。④咚咯锵锵的锣鼓声,雷鸣般的鼓掌声.优美的欢歌声,震撼着大地。排比不当.第三分句与前后分句不调和,再说“欢歌声”的“声”是硬凑的,一般应该说“欢歌”。“欢歌声”不合乎我们的语言习惯.主要是优美的“欢歌声”不能震撼大地。(十)修辞补充练习答案十1.以下面明代赵南星说的笑话为例.说明交际时需要遵循语体准则的重要性。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担去了。这是买柴秀才不顾语体准则,将书卷语体语言充作了谈话体,而导致交际失败的笑话。随着人们交际范围、目的、对象的不同,人们运用的语言材料是不同的,使用的语体也是不同的。根据谈话的对象是卖柴的劳动人民来看,他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是较低的.因此我们和这样的人交际最好用谈话体,口语词多些,短句多些,让它通俗易懂,不宜用书卷语体,说些劳动人民听不懂的书面语词,古语词之类,这样他听不懂,所以只好“荷担去了”.通过这则笑话,说明我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仅要遵守语音、词汇、语法的准则,而且还要善于使用各种相应的语体,否则就与语境不协调,影响表达效果,甚至造成交际失败。2.分析下面短文的语体特点。《脱离实际的“政绩”是劣迹》这篇短文是政论语体,具体而言是政论语体的新闻通讯。其理由是:(1)短文有宣传鼓动性的特征。所谓宣传鼓动性就是政论语体观点明确,旗帜鲜明,论述带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文中一开始的几句话:“一些部门和基层干部对什么是政绩,怎样创政绩认识不端正,个别人甚至把‘政绩’当做升官晋级的敲门砖,进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的达标要求”.这几句话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立场鲜明的爱憎情感。(2)短文有综合性的主要特征。所谓综合性就是政论语体可以综合运用逻辑和形象思维,把科学的论证和形象的描绘交织在一起。如文章第一段先表明作者的观点:个别干部和部门脱离实际求“政绩”的做法是错误的,然后从三个省份的实地调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看来,正确认识什么是上级部门和基层干部的政绩……的确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同时,短文在分析为什么乡政干部要加重农民负担搞“政绩”时也用了不少的形象思维的语句,描绘其无可奈何的苦样,诸如“这达标,那评比,逼得我们喘不过气,只好向农民伸手”,“
要是没达标,不是大会点名,就是通报批评,弄得你灰溜溜,抬不起头”,“不自筹就掌不到送到手边的这笔钱,咬咬牙,还是向农民伸手”等等。(3)短文有政论语体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①在用词上具有广泛性,比如多用政治性词语:“政绩”、达标、普九、乡统筹、村提留;多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敲门砖、没着落、喘不过气、伸手、灰溜溜、抬不起头等等。②在句式上,与文艺语体相比,政论语体在句类的选择上较多运用陈述句,如“这种现象在各省普遍存在”。“记者在采访中也接触到了不少一心为庄户人着想的好干部。”有时也运用反问句,如“可全区还有54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吃饭都没着落,怎么达标?”在句型上多用主谓句、长句、复句,如“前不久,河南省林州市原康镇因非法集资搞教育达标,……才平息了事端。”③在修辞方式上,政论语体为了使议论和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多用比喻、对比、反语、夸张等辞格。如运用比喻的,“个别人甚至把‘政绩’当做升官晋级的敲门砖”,“有些部门还抛诱饵搞达标”,的“抛诱饵”,“这笔巨款可以上几个‘贴金工程’”的“贴金工程”等等。运用对比的,“这佯的干部不可能造福一方,说不定还会祸害一方”。运用反语的,“脱离实际的‘政绩’是劣迹”的“政绩”等.运用夸张的“上级各部门搞这达标,那评比.逼得哉们喘不过气”,等等。3.语体的分类至今说法不一.请查查资料。看看相关文章。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现代控制理论》课后习题答案5.pdf
-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习题解答.pdf
- 《现代教育技术》专科 复习题及答案.doc
- 《现代普通测量学》(第2版)教案及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 《现代机械制图(第2版)》习题答案 第1章.doc
- 《现代机械制图(第2版)》习题答案 第2章.doc
- 《现代机械制图(第2版)》习题答案 第3章.doc
- 《现代机械制图(第2版)》习题答案 第7章.doc
-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补充练习题下册的答案全.doc
- 《现代汉语通论》课后习题答案参考.doc
- 《现代经济学》习题及答案.doc
- 《现代经济学应用》练习题及答案(2013).doc
- 《现代通信原理》曹志刚清华大学出版社课后答案word版.doc
- 《生产与运营管理》练习题与参考答案.doc
- 《生产物流》复习题及答案.pdf
- 《生物化学》课后习题详细解答.doc
- 学简明教程》第四版_张丽萍_杨建雄_课后习题答案.doc
- 《用电监察员》中级工理论复习题及答案_2.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