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题库.doc 126页

  • 636.17 KB
  • 2022-04-22 11:23:16 发布

医学心理学题库.doc

  • 1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医学心理学学习指南前言 随着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工作的指导思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不仅从生物科学角度,而且应该从心理和社会学角度解释健康和疾病问题,提高预防、诊断和治疗质量。在高等医学院为医学生开设《心理学医学》课程正是顺应当前医学模式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医学心理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各医学院校本专科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已成为重要的课程之一,但由于目前对临床医学生的教学课时仍然偏少,课堂上无法充分讲授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全部知识。因此为了加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教学及为学生自学和复习的需要,我们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蓝本,并参考国内一些权威著作和精选试题编写了《医学心理学学习指南》这一本配套教材。学习指南主要包含学习纲要、教学大纲要求提示、各章节重点内容概要、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四个部分,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在各节重点内容概要部分,除了对重点内容做了描述或提示,还对部分概念的理解及一些症状之间、等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可扩展学生的视野;练习题方面采取多种题型、由浅入深、难易结合、内容广泛的方针,对学生的课后复习及应试练习均有很好的帮助。本书由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参与编写,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不但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参考书,还可作为专业青年教师的备课参考及考试命题参考。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及编写者们的能力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使用本书的师生们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我们将非常感谢。编者2006年10月目录 绪论……………………………………………………………………………………………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心理健康…………………………………………………………第四章心理障碍……………………………………………………………………………第五章临床心理评估………………………………………………………………………第六章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第八章病人心理…………………………………………………………………………第九章医学领域人际关系………………………………………………………………绪论 学习纲要【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学习医学心理学有关的概念,医学模式转变及其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掌握: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2、医学模式的转变。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熟悉:1、医学心理学的任务。2、医学模式的定义。3、医学模式转化同医学心理学间的关系了解:1、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2、生物医学模式。3、医学心理学简史【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医学心理学的一般概念1.医学心理学定义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医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医学心理学的任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归纳为七个方面:①探讨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因素的作用;②阐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③对病人的心理或行为方面进行评定或诊断的方法;④对病人实施心理干预的原则与方法;⑤探讨脑与行为关系;⑥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⑦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科学原则与方法。3.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从应用角度来探讨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就成为心理学在医学领域应用的代名词,负责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中的作用的学科。因此涉及到的主要相关或相近研究领域包括了心理学许多重要分支,如: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社区心理学、缺陷心理学和药物心理学等,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可被视作医学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干预的手段。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则既被当做是医学心理学的相关领域,又被视为医学的分支学科。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心理学1.医学模式定义医学模式(medicalmodel)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2.历史上的医学模式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同的医学模式,主要包括:神灵主义(spiritualism)、自然哲学(naturalphilosophical)、生物医学(biomedical)和生物-心理-社会(bio-psychosocial)四种医学模式,这几种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心-身关系认识的不同。 3.健康(health)新概念:健康乃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4.医学模式的转化生物医学模式无疑推动了生物医学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引起人们的重视,促使新的医学模式加速走上医学舞台。1977年Engel在《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卫生护理工作中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指导研究和教育等工作,成为新的医学模式诞生的里程碑。5.医学模式转化同医学心理学间的关系(1)医学心理学的健康和疾病观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致。(2)另一方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简史1.医学心理学发展概况。(1)1852年德国哥顿挺大学洛采(Lotze,RH.)在其撰写的《医学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到“医学心理学”一词,而后又转向心理学,他在1867年出版的《医学物理学手册》一书中,谈到用实验方法研究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2)1896年,冯特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魏特默(Witmer,L.),首创“临床心理学”一词,被尊为美国的“临床心理学之父”。(3)1905年,第一个智力测验诞生。(4)医学心理学的另一重要研究领域——心身医学,诞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5)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是临床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期。(6)二十世纪70年代,行为医学迅速发展。2.我国医学心理学发展历程。(1)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倡导者丁瓒(1910-1968)于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京协和医院脑系科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并在医院、学校和工厂创办了心理咨询门诊和心理卫生室。(2)195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北京医学院精神病科合作,针对当时为数众多、久治不愈的神经衰弱病人,开展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快速治疗,短期内获得显著疗效,引起了人们对医学心理学的重视。(3)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在防治地方性克汀病(现称为碘缺乏病)中,对患病儿童的智力鉴定设计了一套量表,制定了“地方性克汀病智力分级的初步方案”。(4)二十世纪70年代,在国内一些地方曾经开展过关于针刺麻醉的心理学研究。(5)1979年对于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来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其一,正式成立了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其二,在卫生部颁发的教学计划文件中,正式提出了1979年卫生部要求“有条件的院校都要开设医学心理学”。其三,北京医科大学(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率先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性问题1.医学心理学的研究目的⑴描述心理行为状况;⑵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⑶预测对象将来的发展。2.研究过程⑴问题和提出假设; ⑵收集资料;⑶检验假设和建立理论;⑷研究的信度与效度。①信度(reliability)是指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即:如果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或观察条件下,所得结果一致,便表明此研究结果是可信的或可靠的。②效度(validity)是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真实性,或与实际相符合的程度。高效度是一切研究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研究价值的重要标准。研究效度可分为内效度(internalvalidity)和外效度(externalvalidity)。3.研究类型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如根据研究目的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根据研究性质分为描述性和控制性研究。此外还有人按照研究所涉及的时间特点,将研究分为横断(crosssectional)研究和纵向(longitudinal)研究,前瞻(prospective)研究和回顾(retrospective)研究。第五节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⑴观察法(observationstudy)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试者的行为言谈、表情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⑵依研究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观察法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观察法按其被使用的场合,可分为自然观察法、现场观察法、临床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⑶观察法的优点:①用途较广,使用简便,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②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下被别人观察,因而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比较真实的材料,为以后的研究指出方向。③不需要交谈。④费用低,使用的仪器少。⑷观察法的缺点:①观察法不适于内隐行为的研究如,手淫、低声的威胁、抱怨和性行为等。②由于常须被动地等待某些现象的出现,因此花费时间较长。③易受被观察者的影响。④如果观察者的技术不熟练或受期待效应影响,会造成观察偏差。2.调查法⑴调查法(surveystudy)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受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⑵调查法有:问卷、谈话、采访、座谈、书面材料分析等。⑶调查法的优点: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需要任何复杂的设备,在短期内便可获得大量自我报告资料。⑷调查法的缺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受试者影响大,不合作的态度会降低研究效度。如果是会谈法,则研究者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时间。问卷编制的质量和适用范围也会影响结果。3.个案法⑴个案法(casestudymethod)对单个受试者进行的多方面研究,包括收集关于这个受试者的历史背景资料、测验材料、医学档案,以及有关人员做出的评定和反映。⑵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了解和帮助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病人。⑶个案法的优点:由于研究对象少,便于进行全面、系统及深入的研究,研究者通过研究一个个案,从中推出有关现象的一般性原则。另外,在临床研究中,对典型病案的个案研究意义重大。⑷个案法的缺点:①个案研究缺乏代表性,在推论总体上要特别慎重。②个案研究是非控制性观察,获得的材料粗略、多属于描述性的。③主观偏见会降低个案研究的效度。 4.相关法⑴相关研究法(correlationalstudymethod)是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⑵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如果要证明变量间是因果关系,就要满足三项标准:①在时间上总是先发生,然后才是其结果;②所假定的原因与其结果之间相互关联;③排除其它可能的原因关系解释。5.实验法⑴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临床实验。⑵实验研究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设置可能引起行为改变的可变化的影响因素;第二,设立2个以上的样本组,它们除了可变化影响因素外,在其它所有方面都相似;第三,当影响因素发生改变时,记录行为改变的数据。⑶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要精确地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证实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假设。按照对照设计的程度及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水平,将实验研究分为三类: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由于真实验严格实施比较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研究的效度最高,然后依次是准实验和前实验。6.测验法测验法(testmethod)是利用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来测量和评定个体的能力、态度、性格、成就和情绪状态等心理特征的一种研究和诊断方法。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医学心理学是一门()A交叉学科B心理学学科C医学学科D精神病学学科E分支学科2.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洛采(Lotze)B冯特(WWundt)C惠特曼(Lwitmer)D霍尔(Hall)E卡特尔(JMCattell)3.心理科学诞生的标志是()A希波克拉底提出气质体液说B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C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D詹姆斯等人提出新心理学理论E巴甫洛夫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4.下列哪项不属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动物的心理发育 B病人的焦虑C人际关系紧张D人的不良行为E人群心理健康水平5.下列哪一项是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A临床心理学B变态心理学C心身医学D健康心理学E以上都是6.心理学是()的分支学科A行为医学B应用心理学C神经心理学D护理心理学E社区心理学7.医学模式是()A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B某一时代各种医学学派的集中反映C对医学各门类的总称D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总称E以上都不是8.关于医学模式,不正确的描述是()A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B存在于近30年C影响医学工作者的行为D包括疾病观和健康观E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9.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需要一种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的作者是()AFreudSBEngelGLCWundtWDPavlovIEWundtW10.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不包括()A现代心身素质降低B心脑血管疾病等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C人预期寿命的逐渐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节奏的加快,带来了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D精神病和其它功能性疾病发病率高,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对医学提出更高的要求E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没有疾病,同时要求有好的心情,即使在躯体治疗过程中,也要求治疗方案能保证个体一定的生活质量 11.《黄帝内经》提出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心理学观点属于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哪一阶段()A神灵医学心理学时代B哲学医学心理学时代C科学医学心理学时代D现代医学心理学时代E以上都不是12.有关生物医学模式错误的说法是()A该模式的出现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B注重生物学因素对人的影响C受宗教思想的影响D忽视人的社会性E该医学模式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学原因,因此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治疗13.临床心理学是由以下心理学家首先提出的()AL.WitmerBS.FreudCE.H.EriksonDB.F.SkinnerEMaslow14.关于生物医学模式,不正确的叙述是()A百年来阻碍了人们对疾病原的深入理解B受心身二元论和分析还原论的影响C在医学研究中注意生物因素忽视心理社会因素D仍在影响着大多数临床医生的诊断思路E对人类战胜疾病有一定的作用15.认为精神或幽灵是身体和精神疾病的原因的医学模式是()A神灵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C生物医学模式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E以上都不是16.把人简单的看为一部“机器”的医学模式()A神灵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C生物医学模式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E以上都不是17.()医学模式认为医学模式强调身心一元论的观点,人的身(肉体或生理)心(精神或心理)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双向的,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是环形的,而非线性。A神灵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C生物医学模式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以上都不是18.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为()A认为任何身体疾病必定有其特殊的生物学原因B认为没有躯体疾病就等于健康C认为疾病是在生物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与环境无关D认为引起疾病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心理因素E认为临床医学服务的对象是病人而不仅仅是疾病19.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A心身是统一的B心理对健康和疾病有能动作用C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都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D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E以上都是20.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A只要没有躯体疾病就是健康B只要达到心理舒适状态就是健康C社会适应良好状态D没有躯体疾病,不存在心理问题E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21.WHO的健康观念就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产物,对医学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体现了()医学模式。A神灵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C生物医学模式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E以上都不是22.()首先提出了“医学心理学”一词A赫尔(Hall,GS.)B洛采(Lotze,RH.)C魏特默(Witmer,L.)D比奈(Binet,A.)E坎农(Cannon,WB.)23.关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不正确的是()A心身医学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B行为医学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C健康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D临床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E生理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24.某医生,多年来从事有关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以下哪项学科不是他所从事的工作范围()A变态心理学B心理卫生C精神病学D行为医学 E教育心理学【X型题】2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A探讨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因素的作用B阐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C对病人的心理或行为方面进行评定或诊断的方法,对病人实施心理干预的原则与方法D探讨脑与行为关系,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E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科学原则与方法26.医学心理学是研究()A脑功能和行为关系B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C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D研究人的心理或行为的异常E研究护理工作中心理学问题27.有关医学和心理学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医学与心理学都以人作为主要的研究和服务对象,两门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B医学研究偏重于人的生理方面,而心理学研究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方面C心理学的知识是医学生必不可少的D心理学仅在医学的个别领域有作用E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在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活动中,越来越需要心理学28.不同时期产生过不同的医学模式,主要包括()A神灵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C生物医学模式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E以上都不是29.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是()A医学问题可以用心理学方法去研究B现代心理疾病比躯体疾病更重要C心理社会有关课程应列为医学基础教育课D注意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能动作用E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30.心理社会因素和躯体的相互影响表现为()A情绪和行为反应直接引起或伴发生理变化,如愤怒时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B行为危险因素造成疾病,行为保护因素(如均衡饮食、合理运动、不吸烟和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则有益健康C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行为:疾病易患人格(如A型行为)和健康促进人格(如坚韧人格)D躯体疾病伴随心理症状:癌症病人的恐惧不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躁狂E躯体疾病过程结束后遗留的心理问题:如幻肢痛二、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2.医学模式 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健康的概念三、简答题1.医学心理学的任务?2.历史上的医学模式?3.心理社会因素和躯体的相互影响表现为几个方面?四、填空题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与的相互关系,研究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2.医学心理学是的分支学科。3.医学心理学是和相交叉的一门学科。4.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从此,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科学。5.现代医学模式是。6.世界卫生组织(WHO)于成立之始(1948),在宪章中提出了健康新概念,健康乃是“、和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7.医学模式(medicalmodel)是某一时代的、和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8.医学模式主要包括、、和。9.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取代了传统的模式。10.生物医学模式无疑推动了生物医学的发展,但是,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心理社会方面隔裂开来,把疾病看做是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试图仅仅根据躯体过程的紊乱来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反映了和观点。五、论述题1.简述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动因。2.医学模式转化同医学心理学间的关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A2.B3.C4.A5.E6.B7.A8.B9.B10.A11.B12.C13.A14.A15.A16.C17.D18.E19.E20.E21.D22.B23.D24.E【X型题】25.ABCDE26.BC27.ABCE28.ABCD29.ACDE30.ABCDE二、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医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同的医学模式,主要包括:神灵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四种医学模式,3.健康:健康乃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三、简答题1、医学心理学的任务?①探讨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因素的作用;②阐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③对病人的心理或行为方面进行评定或诊断的方法;④对病人实施心理干预的原则与方法;⑤探讨脑与行为关系;⑥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⑦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科学原则与方法。2、历史上的医学模式?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出现于公元前10,000年的石器时代。②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出现,它以整体观和心身一元论为基础。③在文艺复兴开始不久,笛卡尔提出健康是生理躯体的一种状态,在理论上为生物医学模式奠定了基础,推动医学摆脱宗教影响,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④1977年Engel在《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卫生护理工作中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指导研究和教育等工作,成为新的医学模式诞生的里程碑。3、心理社会因素和躯体的相互影响表现为几个方面?①情绪和行为反应直接引起或伴发生理变化,如愤怒时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②行为危险因素造成疾病,行为保护因素(如均衡饮食、合理运动、不吸烟和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则有益健康。③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行为。疾病易患人格(如A型行为)和健康促进人格(如坚韧人格)。④躯体疾病伴随心理症状:癌症病人的恐惧不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躁狂。⑤躯体疾病过程结束后遗留的心理问题:如幻肢痛。四、填空题1、心理因素健康和疾病心理因素2、应用心理学3、医学心理学4、1879冯特心理实验室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6、身体心理社会方面7、心身观健康观疾病观8、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9、Engel生物医学模式10、二元论机械唯物论五、论述题1、简述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动因。 生物医学模式无疑推动了生物医学的发展,但是,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心理社会方面隔裂开来,把疾病看作是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试图仅仅根据躯体过程的紊乱来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反映了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首先,医学的发展已经大大降低了传染病死亡率。目前,心、脑血管病、癌症等多病因疾病成为“疾病谱”和死亡顺位中排在前列的病种。其二,人预期寿命的逐渐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节奏的加快,带来了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其三,精神病和其它功能性疾病发病率高,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对医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四,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没有疾病,同时要求有好的心情,即使在躯体治疗过程中,也要求治疗方案能保证个体一定的生活质量。最后,在医学界内部,越来越多的医生逐渐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完全解释疾病原因,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将心理社会因素纳入观察范围。同时,医学教育也产生了变化,人文学科,特别是心理学,更多地进入临床教育。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引起人们的重视,促使新的医学模式加速走上医学舞台。2、医学模式转化同医学心理学间的关系。医学心理学的健康和疾病观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致。因此,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化的过程中,医学心理学在其中将发挥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首先,医学心理学帮助医学界了解和熟悉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认识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身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从理论观念上彻底动摇生物学模式的二元论的心身观,将人的身心和外界环境(社会和自然环境)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其次,医学心理学为医学提供心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手段,有助于改善病人行为,提高医学研究的科学水平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最后,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帮助生物医学克服“重治轻防”、“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培养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要求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另一方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新的医学模式有助于消除“心理至上”和“精神万能”的观点,既看到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又不过分夸大。第二,新的医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同生物医学工作者的联系与合作,使双方各得其益,从而促进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第一章心理学基础学习纲要[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学习心理与脑和客观现实的关系,以及人的心理现象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掌握:1.人的心理现象基本结构。2.心理现象的实质。3.意识与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基本属性。熟悉: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2.意识的不同水平。3.注意的种类。 了解:1.心理学发展简史。2.意识状态。3.梦的功能。[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或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科学。行为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还包括看不见的内隐行为。2.人类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切身经历的最熟悉的现象,也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现象。人们对周围世界要听、看、嗅、尝,用手触等,就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事过境迁仍会留下一定的经验或能唤起当时的情境,这就是记忆。为了解周围某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还会进行一番思索,就是思维和想象。这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都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人在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对它总持有一定的态度并产生喜、怒、哀、乐等体验,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人们还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一定的动机,自觉地确定目标,力求达到目的,这样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认识、情绪和意志过程之间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统称为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心理过程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亦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表现时总带有个人特征。每个人由于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所受的教育影响有差别,各自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又不尽相同,致使每个人的精神面貌各具特色。关于这些个体差异性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人格或个性。它包括意识倾向性(如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还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以及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心理过程是从心理现象的组成来看,它有发生、变化的过程,并具有共性规律。人格则从心理现象在个体的表现来分析,它较稳定地、经常地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特征,具有差异性规律。除气质外,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发展和得以表现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对心理过程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所有上述的心理现象必须在一个清晰的背景上表现,不同清晰程度的背景又构成了人的不同的意识状态。对它们的分析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将它们结合起来考察,则为了掌握人的心理全貌。3.心理现象的实质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人类认识史上重大的原则问题。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①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①心理是观念的;②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③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④人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4.心理学简史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可谓“以哲学为父,生理学为母,以生物学为媒,生育的新生儿就是独立门户的心理学”。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艾宾浩斯(Ebbinghous,H.,1908)将心理学的历史概括为“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五大学术思想体系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心理分析学派。第二节意识与注意1.意识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我的觉知状态。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可分为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意识有两种基本的活动方式:被动的和主动的。按照注意或觉知程度分类,意识有不同水平:焦点意识;边缘意识;下意识;无意识。2.睡眠睡眠是机体规则的、反复出现的可逆状态,是生存所必需的一种自动行为。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4-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在睡眠过程中人又不可避免地要做梦,而睡眠与梦同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3.梦的功能做梦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梦是保证心理康宁的必要条件;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梦与学习记忆。4.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注意是与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5.注意与意识的关系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一种机制,决定哪些内容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哪些不可以,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在人们将注意集中于特定事物或活动时,或注意将一定对象“推入”到意识中心时,通常包含了无意识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识状态分别处在不同的水平;即使人在觉醒状态下,也不能意识到所有的外部刺激。对于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人的意识比较清晰和紧张。6.注意的种类注意可以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与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自身状态、需要、情感、兴趣及过去经验有关。随意注意即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形式,与活动的目的、任务、兴趣、活动的组织及过去的经验、个体的人格特点、意志品质有关。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不需意志努力。7.注意的基本属性:(1)注意的选择性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间,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2)注意的持续性在一定时间内注意力保持在某个认识的课题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持续的注意人们难以完成任何实践操作。小儿多动症就是一种以注意障碍为主的精神疾病。(3)注意的分配性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当中,是完成复杂工作的重要条件。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或自动化程度,同活动的性质有关。 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关于动物心理的发展过程,以下哪项正确()A.感觉是神经系统对事物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的基本反映形式B.知觉是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高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C.知觉是脑对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D.高等脊椎动物所进行的复杂的行为的反映形式属于思维萌芽阶段E.以上都不对2.心理现象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A.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时,就产生了心理现象B.生物体对于外界反映具有感应性,表明出现了心理现象C.生物体对于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能作出反应时,表明发生了心理现象D.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具有心理现象E.以上都不对3.心理过程指的是以下过程()A.感觉、知觉、记忆、理想、思维、情感意志等B.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C.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能力、情感意志等D.感觉、知觉、动机、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E.记忆、想象、兴趣、能力、思维、情感意志等4.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A.心理活动和行为B.情绪和行为C.心理活动和观念D.智力和观念E.智力和情绪5.对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现象的哪个过程()A.思维B.想象C.注意D.记忆E.感知6.推动人类意识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A.使用工具B.制造工具C.集体劳动D.语言E.以上都不是7.梦是属于哪种心理现象()A.幻想B.妄想 C.无意想象D.创造想象E.再造想象8.注意的两个特征是()A.广泛性与集中性B.指向性与稳定性C.广泛性与稳定性D.指向性与集中性E.集中性与稳定性9.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保持固定,而是经常间歇地加强或减弱,这属于()A.注意分配B.注意转移C.注意分散D.注意起伏E.以上都不对.10.一声霹雳、一道闪电,这些极强的刺激能立刻引起()A.有意注意B.注意转移C.无意注意D.注意分配E.注意分散11.钢琴演奏家能手、眼、脚并用,弹好一首乐曲,这是()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分配E.注意的起伏12.把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流派是()A.机能主义B.行为主义C.构造主义D.精神分析学派E.格式塔学派【X型题】13.心理学研究()A.动物的心理现象B.儿童的心理现象C.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D.除动物以外所有的心理现象E.生物的心理现象14.基础心理学总结的心理活动的规律()A.是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B.只适用于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C.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D.只适用于成人心理现象的研究E.只适用于研究儿童的心理现象15.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A.心理过程和人格B.知、情、意和能力、气质、性格C.知、情、意和个性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E.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16.心理过程包括()A.认识B.情感C.意志D.能力E.需要17.人的心理是()A.脑的机能B.客观现实的反映C.大脑活动的产品D.一种客观的现象E.心脏的机能18.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A.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事实证明B.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C.临床事实的证明D.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E.动物的进化19.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A.事物的形象B.概念C.体验D.活动E.以上都不是20.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A.心理支配人的行为B.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C.心理就是行为D.行为就是心理E.行为支配心理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心理学是自然科学B.心理学是社会科学C.心理学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D.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E.心理学是思维科学22.意识包括()A.对外界事物的觉知B.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C.睡眠D.梦E.需要23.梦的特点包括()A.梦境的不连续性B.梦境的不协调性C.认知的不确定性D.认知的完整性E.情感的真实性24.注意的集中性()A.是指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B.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C.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D.表明注意是一种心理过程E.是指向的一个深入25.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范围E.注意的分散26.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A.注意的转移B.分心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分散E.注意的分配27.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A.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B.所从事的活动不能在同一感觉道内完成C.所从事的活动不能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D.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E.所从事的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是非常熟练的28.科学心理学形成后产生的几大流派是()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行为主义D.完形心理学E.心理分析学派29.按照注意或觉知程度分,意识的不同水平有() A.焦点意识B.下意识C.边缘意识D.注意E.无意识30.注意的基本属性有()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集中性C.注意的指向性D.注意的持续性E.注意的分配性二、名词解释:1.心理学2.意识3.注意4.注意的分配5.不随意注意6.随意注意7.随意后注意三、简答题: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2.梦的功能是什么?3.注意与意识的关系?四、填空题:1.心理是的功能,是的反映。2.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或是关于个体的及的科学。3.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的将心理学的历史概括为“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4.人脑功能异常,可导致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使正常的心理活动无法进行。5.人类大脑两半球具有功能。6.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和,心理是客观现实和的反映。7.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创的标志是北京大学于年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8.自我意识是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其形式包括、、、和。9.按照注意或觉知程度,意识可分为、、和。10.意识状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和。1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和。12.注意可分为、和三种。13.注意的基本属性有、和。14.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和。 五、论述题:1.试述心理现象的实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C2.C3.B4.A5.C6.D7.C8.D9.D10.C11.D12.C【X型题】13.ABC14.AC15.AC16.ABC17.AB18.ABCDE19.ABCD20.AB21.ABC22.AB23.ABC24.BCE25.AD26.BD27.ABCDE28.ABCDE29.ABCE30.ADE二、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或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科学。行为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还包括看不见的内隐行为。2.意识: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我的觉知状态。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4.注意的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当中,是完成复杂工作的重要条件。5.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6.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7.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三、简答题: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而认识过程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感过程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意志过程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另外,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2.梦的功能是什么?(1)做梦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2)梦是保证心理康宁的必要条件。(3)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联。(4)梦与学习记忆有关。3.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与意识紧密相关。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四、填空题:1.脑客观现实2.心理现象行为心理现象3.艾宾浩斯4.网状结构5.不对称性6.内容源泉主观能动7.19178.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9.焦点意识边缘意识下意识无意识10.自然发生的正常的意识状态意识的改变状态意识障碍状态11.指向集中12.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13.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持续性注意的分配性14.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五、论述题:1、试述心理现象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从脑的进化看,人脑及心理功能是长期进化的产物,这一点可以从动物进化的不同阶段的神经系统和行为特点的相互关系上看出来。在进化的最初阶段,动物只有弥散的或网状的神经系统,相应的行为也较为简单。随后出现的头部神经节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而具有头部神经节的动物就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了。从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管状神经系统,并有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区分,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脑。与此同时,动物的行为也变得较为复杂了。人脑的形成大约经历了10亿年,大脑皮层特别是新皮层在人脑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可以适应各种各样极度复杂的自然环境,心理现象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心理是脑的机能,但是脑不会独自产生心理,必须是客观事物作用它时,才实现反映机能,产生心理。虎孩、狼孩、熊孩等虽然都具备人的生理解剖特点,但由于他们长期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正常心理。②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和能动的反映。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到情感、意志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然而,人的主观心理并不是死板地、机械地反映事物,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每个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反映带有主观性。另外,人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还能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现实。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雄辩地证明,人类的生存进货都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协调,根据人类需要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结果。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学习纲要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学习几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医学领域的意义。掌握:1.行为和行为学习理论的概念。2.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人格理论。3.人本主义理论。4.认知的主要特点及认知对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熟悉:1.艾里斯的认知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理论。2.运用认知理论分析心理障碍的形成。3.弗洛伊德关于心理障碍的解释。了解:1.对行为学习理论的述评。2.操作条件反射实验原理。3.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4.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途径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即潜(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这些东西具有强大的能量,是人活动的内驱力,决定或影响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活动。前意识指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的部分或能被人回忆起来的经验。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官”的角色,严密防范以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意识指直接与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心理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本能和欲望。2.人格理论在潜意识理论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的理论,将人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自我在本我、超我、环境中间起协调作用,使三者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三者之间的冲突使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焦虑。人格是在企图满足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努力争取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两者长期冲突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3.关于心理障碍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病人还是正常人,在其内心都经常地进行着本我、自我和超我间的斗争。病人的症状是有深刻含义的,症状仅仅是一种伪装,它们实际上代表一个人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的情感或童年时代所遭受的痛苦与精神创伤。人的大多数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来自于童年时代的心理冲突或创伤性事件,由于这些事件会引起焦虑和痛苦,故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表面上看是被忘掉了)。然而这些经历并没有失去作用,它们可以对人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4.新弗洛伊德派的观点新弗洛伊德派与弗洛伊德不同之处,是更强调病人现在的环境、对个体生活经历具有持续影响的方面、社会动机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自我功能和自我概念的重要性;他们更多的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更少关注生物决定因素。第二节行为心理学途径 1.行为与行为主义“行为”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就是某一种生物或人类在其与外界事物的交往中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两大类。行为学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忽视有机体的内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强调人的心理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心理学家要探索的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等。因此,华生主张心理学研究采用“刺激—反应”途径(S—R途径),即由人所受到的刺激推测他的反应;通过对环境刺激的系统操纵,来观测人的行为变化并由此探讨改变人行为的方法。2.行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正常的或病态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1967年米勒进行了内脏学习实验,证实了内脏反应也可以通过操作性学习加以改变。第三节人本主义途径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成长与自我实现的潜能,强调人天生“性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决定论,反对贬低人性、把人性与社会文化对立起来;又拒绝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反对在实验室里用心理变量来预测行为和控制行为的行为主义。它主张心理学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人自身潜能的发展,从而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2.人本主义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当关心人的主观体验,帮助人实现其最大的潜能。为此,应当不带任何偏见地了解个体所经历过的事件,了解影响其自我实现的环境和社会障碍。在此基础上,帮助来访者创造一个充满温暖、友好和支持气氛的人际环境,向病人提供无条件的关怀和尊重,就能促使病人自己改变自己。第四节认知心理学途径1.认知心理学的诞生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故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目前认知心理学已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之一。2.认知途径把人看做主动的信息加工系统,将人的认识过程视为信息的接受、贮存与提取和加工的过程。它反对行为途径的简单机械的S—R公式,认为认知有决定行为的重要作用;它也反对精神分析途径的潜意识(本能)决定论,强调理性和认识的重要性。3.认知疗法认知途径注重具体问题的解决,主张采用认知疗法来帮助病人解除精神痛苦或心理障碍。它强调,认知上的歪曲与局限是造成情绪障碍和行为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为此治疗的关键在于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错误观念。4.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贝克在对抑郁症的研究中发现,病人大都有对现实的过分消极的曲解,他由此归纳出五种类型的认知歪曲,并设计了一套方法指导病人区分事实与信念,将信念和预断作为“假说”进行严格检验。第五节生理心理学途径与心理生理学途径1.生理心理学是生理学同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或脑—行为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途径又被称为“生物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 途径。2.生理心理学途径研究者希望了解的主要问题是,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或范围的脑损伤或刺激对机体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了解这个问题有助于设计对神经和精神疾病的心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明确某些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在这一途径的研究中,所采用的自变量为生理性质的;所用的因变量为心理或行为上的变化。3.心理生理学是心理学同生理学间的交叉学科,它不同于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或情绪活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的影响。4.心理生理学途径采用这条途径的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心身关系。具体课题主要有:各类情绪的生理反应是什么,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同样的情绪刺激在不同的人身上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心理刺激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引起生理变化?心理反应同生理反应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此外,心理生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还有睡眠与梦所伴随的心理生理变化,认识活动时的心理生理改变,内脏活动的自我调节和学习的问题,各种原因引起的意识的改变状态时的心理生理变化特点,以及心理生理学技术在测谎中的应用等。5.心理生理学途径研究的意义这条途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符号刺激物(心理社会性刺激物)如何被转化为生理生化变化,并进而对人的躯体方面产生影响。这对于阐明心理因素的致病机制和心理治疗对躯体机能的积极影响,均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心理生理学途径目前已成为心身疾病研究中的一条重要的路线。6.两条途径的关系上述两条途径是不同的,但又是有联系的和相互补充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心理活动与脑的神经生理过程是有区别的,心理活动是脑的神经生理过程的产物或属性;反过来,心理活动产生后又能与脑的神经生理过程发生相互影响。因此,人的生理与心理方面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第六节各条途径的综合应用1.各条途径的综合应用对于医学领域中的大多数心理学问题,我们均可采用上述一条或几条途径加以探讨。每条途径都有优点和最适于解释与处理的问题,也都有其局限性,只能说明问题的某一侧面。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从而需要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加以探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整体的认识。因此,上述六条途径不应当是相互排斥的,而应当是相互补充的。2.不同途径的探讨导致不同水平的解释,又导致对病人问题的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生物学水平的解释导致药物和手术治疗。行为途径导致行为矫正,或为病人提供新的学习经验,奖励其减肥行为。认知途径除了行为技术外,还会尝试改变病人对肥胖的认识评价以及进食时的思想活动。精神分析途径导致帮助病人获得领悟,找到新的渠道以疏泄内心的紧张不安。社会文化上的解释则导致帮助病人改善人际关系,或改变社会与文化环境。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精神分析心理结构理论把无法被个体感知的心理活动称为()A.催眠状态B.潜意识C.前意识D.超意识E.边缘意识 2.精神分析把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能被带到意识中的心理活动称为()A.超意识B.回忆催眠C.前意识D.唤醒E.边缘意识3.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来辨明是非,分清善恶,遵循至善原则的人格部分是()A.自我B.本我C.理想我D.超我E.理性我4.具有要求即刻被满足,遵循快乐原则的人格部分是()A.本我B.自我C.忘我D.超我E.理想我5、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的根源是()A.本我与超我关系的不协调B.超我过高的要求是重要的原因C.由于某些遗传因素所造成D.自我无法调节本我与超我的矛盾E.本我的能量过大6.饮酒后感到“烦闷解除”,逐渐形成了饮酒的嗜好,这属于()A.惩罚B.消退C.负强化D.正强化E.以上都不对7.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发生后导致消极的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减弱的现象属于()A.消除B.消退C.负强化D.惩罚E.以上都不对8.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发生后导致积极的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减弱的现象属于()A.惩罚B.消退C.消除D.负强化E.弱化 9.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发生后导致消极的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增强的现象属于()A.消退B.强化C.增强D.负强化E.正强化10.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发生后导致积极的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增强的现象属于()A.强化B.正强化C.学习作用D.积极刺激E.增强11.艾利斯的ABC理论中的B因素是指()A.行为因素B.信念因素C.生物因素D.中间因素E.以上都不是12.贝克提出了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最重要的是()A.生活事件的性质B.生活事件的量C.个体的认知因素D.个体对刺激的反应E.生活事件的质13.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内在趋向,精神病态是在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下使人偏离自我实现方向所致的心理学家是()A.华生B.贝克C.马斯洛D.罗杰斯E.艾利斯【X型题】14.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主要包括()A.前意识B.本我C.潜意识D.意识E.超我15.在潜意识理论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的理论,将人格分成()A.本我B.理想我C.自我D.无我 E.超我16.属于精神分析疗法的有()A.自由联想B.梦的解释C.催眠D.错误分析E.来访者中心17.医学心理学研究的途径主要有()A.心理分析途径B.行为心理学途径C.认知心理学途径D.人本主义心理学途径E.生理心理学途径和心理生理学途径18.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华生B.贝克C.马斯洛D.罗杰斯E.艾利斯19.认知治疗途径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A.华生B.贝克C.马斯洛D.罗杰斯E.瑞米2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A.要重视人的本能的作用B.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C.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D.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E.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二、名词解释:1.潜意识2.前意识3.本我4.自我5.超我6.人本主义心理学三、简答题:1.简述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的主要内容。2.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障碍的认识。 四、填空题:1.心理学家斯金纳进行的著名实验研究称为。2.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包括强化、和。3.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4.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中遵循快乐原则的是,而遵循现实原则的是。5.艾利斯的ABC认知理论中,A是指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B代表,C则代表。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和。7.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和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五、论述题:1.试分析行为学习理论的特点。2.试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B2.C3.D4.A5.D6.C7.D8.B9.D10.B11.B12.C13.D【X型题】14.ACD15.ACE16.ABCD17.ABCDE18.CD19.BE20.BCDE二、名词解释:1.潜意识: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这些东西具有强大的能量,是人活动的内驱力,决定或影响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活动。2.前意识:是指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的部分或能被人回忆起来的经验。3.本我:又叫伊底,存在于无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或称为“力比多”(欲力或性力)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4.自我:属于精神分析人格的一个成分,它一方面接受来自本我的动力,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又是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它遵循着“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活动。5.超我:超我类似于良心、良知、理性。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其特点是能辨明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它遵循的“至善原则”。6.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三、简答题:1.简述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1)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是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2)无意识,又称为潜意识,是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通常主要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的事件。(3)前意识:介于前两者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2.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障碍的认识。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病人还是正常人,在其内心都经常地进行着本我、自我和超我间的斗争。病人的症状是有深刻含义的,症状仅仅是一种伪装,它们实际上代表一个人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的情感或童年时代所遭受的痛苦与精神创伤。人的大多数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来自于童年时代的心理冲突或创伤性事件,由于这些事件会引起焦虑和痛苦,故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表面上看是被忘掉了)。然而这些经历并没有失去作用,它们可以对人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四、填空题:1.操作条件反射2.泛化消退3.意识前意识4.本我自我5.信念情绪后果6.马斯洛罗杰斯7.人本主义理论五、论述题:1.试分析行为学习理论的特点。(1)强调人的个性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结果,可以解释和解决许多医学心理学问题。(2)认为“错误的习得性行为”是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3)建立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矫正疗法对于改变各种不良行为、促进个体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协助治疗许多临床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4)理论存在的局限性。2.试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或它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1)本我:存在于无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或称为“力比多”(欲力或性力)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2)自我: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小部分是无意识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自我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是本我的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得以实现承担者,同时又是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它遵循着“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活动。 (3)超我:超我类似于良心、良知、理性。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其特点是能辨明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它遵循的“至善原则”。第三章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学习纲要【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学习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有关因素及相互关系,用以解释医学临床中的心身相关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行为为题。掌握:1.心理应激理论的主要内涵。2.生活事件(应激源)的概念、分类。3.应激反应的概念,心理和行为反应。4.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5.应对的概念,多维度分类。6.社会支持的概念,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熟悉:1.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2.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3.心里防御机制四种类型和几种主要心里防御机制(否认、合理化、反向、潜抑)。4.人格特征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了解:1.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2.应激反应的心理中介因素中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3.压力管理。【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应激概述1.心理应激概念心理应激是由“必须应对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这一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一种倾向于通过种种紧张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内部状态。2.心理应激的特征⑴心理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⑵应激源范围广泛,涵盖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⑶心理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产生后表现为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多数情况下,生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⑷因个体身心特点不同,应激反应性存在个体差异。⑸在多数情况下,心理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而是个体同刺激物相互作用的结果。3.心理社会因素能影响身体健康,如通过改变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处于易感易患状态,即所谓“板机”(trigger)效应。 第二节应激源1.应激源是指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它是一切潜在的心理和社会性刺激物成为现实性应激源的前提,是被人们觉察,并被判断为对自身有威胁或挑战。2.应激源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在此按应激源的内容可分为三种,分别是环境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和心理性应激源。(1)环境应激源。环境应激源(environmentalstressor)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自然环境应激源和社会文化性应激源。自然环境应激源。指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社会文化性应激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日常琐事、重大社会变故、文化冲突等因素。霍尔姆斯用生活变化单位(lifechangeunit,LCU)来表示生活事件的作用强度   (2)职业性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occupationalstressor)特指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它的产生常常由于个体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相匹配而引起。职业性应激主要来自如下四个方面:(1)工作者本身,(2)工作条件,(3)工作性质,(4)组织方面。   (3)心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mentalstressor)主要指发端于个体头脑内的事件,比如:不切实际的预测、凶事预感、心理冲突和挫折等。挫折是指由于各种障碍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或被延搁的情况。根据造成挫折的原因不同,分为外部挫折和个人挫折。心理冲突(mentalconflict)是相互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或反应倾向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引起心理冲突的刺激或境遇称作“冲突情境”。Lewin把人的基本冲突分成:趋-趋冲突、避-避冲突和趋-避冲突,以后,Hovland又添加了多重趋-避冲突。第三节应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1.应激反应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发生,便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大多数时候,生理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2.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状态下,个体为了应对紧张和压力,会发生生理适应性反应。生理反应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影响遍及全身。代表性理论有坎农的“应急反应”和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应急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加快心跳,提高供血能力,血压升高;呼吸深、快,提高供氧能力;同时,减少脾脏、皮肤和内脏的供血;动员脂类转移,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以满足脑和肌肉组织能量消耗;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机体变得警觉和敏感。从而为机体投入搏斗或者逃离危险情境作好准备。3.应激的心理反应应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有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和心理防御反应。第四节心理应激与健康1.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作用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应激有助于人类适应环境。2.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作用(1)急性心理应激心理刺激引起的急性心理应激,常有较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引起急性焦虑反应、血管迷走反应和过度换气综合征,类似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冠心病、低血糖和肾上腺髓质瘤(嗜铬细胞瘤)等的症状和体征。(2)慢性心理应激慢性心理应激下的人常常感到疲劳、头痛、失眠和消瘦,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和体征。典型综合征是“神经血管性虚弱”。(3)对已有疾病的影响心理应激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特别是较强烈的消极反应,可加重一个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4)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职业倦怠,也称为职业憔悴、职业耗竭,它是“ 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疲惫、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第五节应激反应的心理中介因素  1.认知评价(1)认知评价是对事件全部的认识过程,在心理应激的发生和强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认知评价步骤美国应激理论的当代代表人物拉扎勒斯把认知评价分为初级评价、次级评价和再评价。  2.社会支持(1)社会支持的定义社会支持主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2)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个体对社会支持资源的察觉、社会交换感、人格及社会文化背景。  3.人格特征(1)人格特征与应激因素的关系作为应激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之一,人格特征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应激反应等因素之间均存在相关性。(2)按人格对应激源易感或抵抗倾向,可以区分出两种人格分别称为应激易感人格(stress-pronepersonality)和抗应激人格(stress-resistantpersonality)。第六节应对1.应对的定义应对(coping)是处理应激源及其所造成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的过程。2.Lazarus(1993)把应对分为两类,针对问题应对(problem-focusedcoping)和针对情绪应对(emotion-focusedcoping)。3.对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解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为摆脱由不可接受的性和攻击驱力的威胁所引起的焦虑和其它消极情绪的手段,属于潜意识范畴。通过在潜意识里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在意识中可以制造“盲点”,从而忽视现实威胁。但这些自我心理保护方法也有被有意应用的情况。4.心理防御机制的实质是对现实的歪曲。按照对现实的歪曲程度,可将防御机制分成三大类:1)造成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有否认、投射、隔离、曲解等;2)造成中度现实歪曲的机制,有压抑、倒退、转移、转换、反向形成和理想化、合理化等;3)造成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有补偿、升华和幽默等。5.按照防御机制出现的时间顺序,以及同心理疾患间的密切程度,可分为如下四大类:(1)精神病性防御机制(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4)成熟的防御机制。6.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否认(denial)、压抑(repression)、曲解(distortion)、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固着(fixation)、转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等。7.压力管理美国学者Coon从管理身体反应、减少无效行为、应对挫折和冲突、更有效地处理冲突等四个方面作了介绍。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综观应激研究历时,最早被关注的应激是()A生物学方面B心理学方面C社会学方面 D管理学方面E人类学方面2.塞里的应激研究更接近于目前应激概念中的()A心理反应B社会反应C生理反应D行为反应E情绪反应3.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B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C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D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E应激理论为心理病因学提供一种认识思路。4.可引起机体相应的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A不强B过强C一般D太弱E无关5.同样的应激源对于不同的个体会产生(   )A相同的反应B不同的反应C类同的反应D积极的反应E消极的反应6.出现在应激源反应中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个体对于应激源的(   )A体质不同B认知评价不同C敏感度不同D反应强度不同E文化程度不同7.关于应激源的概念,不正确的叙述是(   )A即应激刺激物B即生活事件C即生活中的不良情绪D即生活变故E即使人紧张的事件8.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何种方式()A情绪的焦虑强度B累计LCU的值C心身疾病的发病率D转化为生物学指标E以上都不正确 9.以下不属于心理应激刺激(应激源)的是()A受奖B工作负担过重C吸烟D挫折E凶事预感10.下列不属于环境性应激源的是(   )A噪音B战争C日常生活琐事D失眠E就业11.研究表明丧偶对鳏寡健康危害最大的时间阶段是(    )A第一个月B第二个月C第一年D第二年E第三年12.对于大多是人来说经常产生影响的是(   )应激源A重大的生活事件B家庭成员健康变化C日常生活琐事D家庭成员死亡E环境恶化13.下列生活事件中,哪条属于正性生活事件(    )A夫妻分居B结婚C坐牢D子女离家E改行1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    )A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B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C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D公认的有害事件E以上都正确15.王女士的丈夫,平时什么都不好,就是好赌,怎么劝也没用,为此夫妻俩经常吵架。王女士非常烦恼,几次想提出离婚,又于心不忍。王女士这种动机冲突类型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E以上都不是16.应激反应最贴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   ) A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B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C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D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疾病方面的变化E以上都正确17.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应激反应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应激反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动力C应激反应是保持健康的条件D应激反应是人格和行为健全的促进因素E应激反应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18.一般适应性综合征(GAS)分为以下三期(   )A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B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C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D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E觉醒期、警戒期、适应期19.最常出现的应激情绪反应是(   )A焦虑B抑郁C愤怒D恐惧E敌意20.一位家庭关系紧张的人尽可能减少在家逗留的时间,变成一个“工作迷”,是(  )应激反应表现。A退化B逃避C回避D攻击E反向21.有位中年技术员在一家企业工作,工作环境温度较高,噪声较大,工作负荷也很大,班组的人际关系复杂,因得不到上司的赏识迟迟没能晋升,给他的心身健康带来很大的压力。他所面对的应激源是(   )A日常生活应激源B职业性应激源C环境应激源D内源性应激源E沟通性应激源22.应激过程中的认知评价受以下何种因素的影响(   )A生活事件的性质B个性特征C社会支持D宗教信仰E以上都是 23.Lazarus认为应激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A认知评价B应对方式C个性特征D社会支持E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24.应对就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其伴随的心身不平衡状态所做的(    )A情绪调解B认识和行为努力C潜意识中的防御D求助活动E以上都正确25.某学生对一次考试失败引起的精神痛苦进行调整,最宜称为(   )A针对问题应对B针对情绪应对C过程应对D特质应对E心理防御26.心理防御机制来自以下理论(   )A行为学习理论B精神分析理论C认知理论D人本主义理论E折衷主义理论27.“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属于哪种心理防御机制(   )A否认B幻想C转移D反向E潜抑28.“否认”属于哪种类心理防御机制(   )A不成熟型B神经症型C成熟型D精神病性E以上都不对29.“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是属于哪种心理防御机制(    )A转移B合理化C否认D升华E幻想【X型题】30.心理应激理论发展过程中包括以下认识途径(   ) A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B由刺激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C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精神病的过程D刺激因素和心理生理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E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过程31.心理应激具有的特征(   )A心理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B应激源范围广泛,涵盖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C心理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产生后表现为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多数情况下,生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D因个体身心特点不同,应激反应性存在个体差异。E在多数情况下,心理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而是个体同刺激物相互作用的结果。32.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出现的变化有(    )A焦虑、冷漠B心理疲劳C对疾病及其担心D药物滥用E远离人群33.下列属于环境性应激源的是(   )A高温B文化冲突C频繁接待陌生人D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E恶劣的工作环境34.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会发生的变化(   )A心跳加快B血压升高C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D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E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35.下列哪些属于应激反应的心理中介因素(   )A应激源的性质与特点B认知评价C个性特征D社会支持E宗教信仰36.属于神经症性防御机制的是(   )A否认B升华C合理化D倒退E抵消二、名词解释 1.心理应激2.应激源3.环境性应激源4.心理冲突5.焦虑6.无助7.社会支持8.应对三、简答题1.简述探讨心理应激的途径?2.简述按应激源的内容分类?3.简述四种心理冲突?4.简述应激反应?5.简述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6.简述社会支持对应激的影响?7.简述心理防御机制?四、填空题1.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内部会做出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应激主要表现为、和方面的变化。2.通过大量动物实验,首先提出了应激理论。3.心理应激是由“必须应对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这一认识而引起的一种,一种倾向于通过种种紧张性和反应而表现出来的。4.心理社会因素能影响身体健康,如通过改变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处于易感易患状态,即所谓。5.按应激源的内容可分为三种,分别是、和。6.和把一些重要生活事件编制成社会再适应量表,为生活事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量化工具。7.心理冲突包括、、和。8.全身适应性综合征认为、和三个阶段。9.在应激反应中,为保证脑、肌肉组织等重要器官活动,系统兴奋。10.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焦虑问题专家施皮尔伯格把焦虑分为和。11.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是指事先已知应激源将会出现,在应激源到来之前,采取的避免同应激源遭遇的行动。12.美国应激理论的当代代表人物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的过程分为、和。13.Lazarus(1993)把应对分为两类,和。14.按照对现实的歪曲程度,可将防御机制分成、和三大类。15.按照防御机制出现的时间顺序,以及同心理疾患间的密切程度,可分为如下四大类、、和。16.应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有、、和。五、论述题试述心理应激与健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A型题】1.A2.C3.B4.B5.B6.B7.C8.B9.C10.D11.C12.C13.B14.B15.C16.A17.C18.A19.A20.C21.B22.E23.A24.B25.B26.B27.D28.D29.B【X型题】30ABD31ABCDE32ABCDE33ABCD34ABCDE35ABCDE36CE二、名词解释1.心理应激:是由“必须应对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这一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一种倾向于通过种种紧张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内部状态。2.应激源:是指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它是一切潜在的心理和社会性刺激物成为现实性应激源的前提,是被人们觉察,并被判断为对自身有威胁或挑战。3.环境应激源: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自然环境应激源和社会文化性应激源。4.心理冲突:是相互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或反应倾向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5.焦虑:是应激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预期发生某种灾难后果时的一种紧张情绪。6.无助:又称“失助”,是一种类似于临床抑郁症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消极被动、软弱、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7.社会支持:主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8.应对:是处理应激源及其所造成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的过程。三、简答题1.简述探讨心理应激的途径?(1)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主要是那些生活事件、心理、社会文化因素;(2)由这些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3)刺激因素和心理生理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2.简述按应激源的内容分类?环境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和心理性应激源3.简述四种心理冲突?(1)趋-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形容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它是指在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必须从中抉择时发生的心理冲突。(2)避-避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件不欢迎或令人讨厌的事物,要回避其一就必然遭遇另一件时产生的心理冲突。(3)趋-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时发生的心理冲突。(4)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是指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间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4.简述应急反应?在应急反应中,为保证脑、肌 肉组织等重要器官活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机体加快了心跳,提高了供血能力,血压升高;呼吸深、快,提高供氧能力;同时,减少脾脏、皮肤和内脏的供血;动员脂类转移,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以满足脑和肌肉组织能量消耗;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机体变得警觉和敏感。从而为机体投入搏斗或者逃离危险情境作好准备。5.简述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分成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1)警觉期:此期反应相当于坎农的应急反应中发生的情况。机体动员资源对抗应激,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促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同时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机体通过警戒反应适应了应激源,进入抵抗期。(2)抵抗期中,生理反应超过正常状态,大量资源被消耗,但表面上平安无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皮质醇分泌增加,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逐步消退。如果应激源仍然没有消失,或者出现了新的应激源,机体会进一步动员身体种种资源,加强神经内分泌反应。此时机体处于易感状态,是心身疾病发病的先兆。(3)持续作用的应激源推动机体进入衰竭期,皮质醇分泌持续升高,但皮质醇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各种资源消耗殆尽,导致心身疾病、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彻底崩溃。6.简述社会支持对应激的影响?有两种模型解释社会支持对应激的影响。主效果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效果,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作用总伴随良好的身心状况。另一模型是缓冲器模型,该理论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能缓冲应激事件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7.简述心理防御机制?(1)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心理上自我保护的方法,犹如人体的免疫功能一样,它是一种针对情绪的缓和应激影响的方法,是深思熟虑应对的必要基础。(2)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为摆脱由不可接受的性和攻击驱力的威胁所引起的焦虑和其它消极情绪的手段,属于潜意识范畴。四、填空题1.情绪行为生理2.塞里3.心身紧张状态心理生理内部状态4.“板机”效应5.环境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6.霍尔姆斯雷赫7.趋-趋冲突避-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8.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9.交感-肾上腺髓质10.状态性焦虑特质性焦虑11.逃避回避12.初级评价次级评价再评价13.针对问题应对针对情绪应对14.造成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造成中度现实歪曲的机制造成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15.精神病性防御机制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神经症性防御机制成熟的防御机制五、论述题试述心理应激与健康。1.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3)应激有助于人类适应环境2.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1)急性心理应激(2)慢性心理应激(3)对已有疾病的影响(4)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第四章心理障碍学习纲要[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学习利用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综合认识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各种异常心理和不良行为问题。掌握:1.正常心理的判断标准2.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式3.异常心理的现象学分类及常见症状熟悉:1.抑郁性障碍的概念、表现及诊断标准与心理干预2.焦虑性障碍的概念、表现、分类及诊断标准与心理干预3.人格障碍的概念、分类及诊断标准与心理干预4.自杀的形成原因及心理干预了解:1.焦虑性障碍的原因及其心理学理论2.抑郁性障碍的病因3.人格障碍形成的心理社会因素4.性心理障碍的概念、分类、判断标准、性心理障碍的心理学解释与心理干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心理障碍概述  1.心理障碍是指心理与行为显著偏离正常,以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下降或本人感到精神痛苦为特征的一组情况。心理障碍具备三个特点:(1)心理障碍常常指偏离常态的行为,行为异于多数人;(2)心理障碍一定是指心理的完整功能遭到破坏,导致个体社会适应困难的行为;(3)多数心理障碍会使当事人感到痛苦。  2.心理障碍的判定 ⑴心理健康的标准:①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②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③有自知之明。④具有安全感和自尊心。⑤有自制力、保持人格。⑥热爱生活,投入工作。 ⑵判别行为正常与否的标准:①经验的标准。②社会的标准。③生活的顺应标准。④统计的标准。⑤医学的标准。  3.心理障碍的分类 ⑴心理现象学分类:①认识过程障碍。②情感过程障碍。③意志行为障碍。④意识障碍。  ⑵精神病学分类:①器质性精神障碍,②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③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④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⑤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⑥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⑦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⑧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⑨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⑩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第二节心理障碍成因的理论模式  1.医学模式认为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先天遗传、脑损害、生物化学物质代谢障碍以及个体素质特征等躯体生物学的因素有关。遗传在精神疾病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2.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性心理的发展要经历一系列阶段,发展的固着和倒退可能是人格障碍或性心理障碍发生的原因。  3.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产物,包括病态的行为,并且也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将其改变。新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包括病态的行为),都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结果,其中强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4.认知心理学强调,在外界的刺激诱发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中,认知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常健康的认知产生正常的情绪反应,不合理性的认知产生异常的情绪反应。5.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的倾向,只是由于种种环境因素的干扰与阻碍,才会使得这些潜能得不到合理的发挥。心理障碍究其本源,都不过是自我实现的潜能遭到压抑、发生扭曲的外在表现而已。  6.社会文化模式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在心理障碍中的病因作用,认为心理障碍可能与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第三节医学心理学临床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烦恼、紧张、抑郁、焦虑、恐怖、强迫、疑病等症状,发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无器质性原因;患者对疾病有相当的自知力,有痛苦感,有求治要求;社会功能相对完好,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病程大多迁延。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临床类型。焦虑症临床上分为广泛焦虑和惊恐发作。恐惧症临床上分为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单一恐惧症。强迫症临床上常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系指自儿童或者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没有认知和智能障碍的前提下出现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主要表现在情绪动机和意志行为方面显著异常,使其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从而严重地影响着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将持续到成年或终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人到老年可有所缓和。根据CCMD-3,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有(1)偏执型人格障碍。(2)分裂样人格障碍。(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4)冲动型人格障碍。(5)表演型人格障碍。(6)强迫性人格障碍。(7)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8)依赖型人格障碍。  3.性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不包括阳萎、早泄以及性欲强度异常等的性功能障碍。在临床上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和指向性障碍  4.自杀行为自杀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自杀分为如下三类:(1)自杀意念;(2)自杀未遂;(3)自杀死亡。            习    题一、选择题【A型题】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B、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属于精神异常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是完全异常的D、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互相转换E、以上都对2.下列关于心理异常经过系统治疗后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异常心理可以部分改善B、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异常的D、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互相转换E、以上都不对3.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是(    )A、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B、个体的心理差异C、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D、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E、以上都对4.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的是(    )A、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不确定的发展阶段B、是心理活动的动力C、不一定是人类的生物本能D、是人格结构的核心E、以上都对5.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的是(   )A、人的心理结构缺乏层次性B、心理结构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含义相类似C、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D、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E、以上都对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的是(    )A、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层次性B、潜意识层占据的心理空间大于意识层C、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D、“力比多”决定了人的心理结构E、以上都不是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表述的是(    )A、“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B、“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C、“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 D、人格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E、以上都不是8.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机制”的表述的是(    )A、是“超我”的活动机制B、是一种压抑或克制的能力C、绝大部分“防御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D、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E、以上都不对9.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释,下列表述中与其内涵不符合的是(   )A、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个体要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B、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著”C、性心理的“退化”或“固著”,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和心理异常D、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无论接受怎样的刺激,都不会导致其遭受挫折E、以上都不是10.如果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弗洛伊德,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A、坚定地抵制宗教思想的支持人本主义思想B、用“力比多”这一生物本能,替代了上帝的意志C、强化了“上帝决定人类生存动机和行为”的理念D、将人类思想与行为的驱动权,还给了人类自己E、以上都不是11.弗洛伊德主义诞生后,遭到了严重的抨击和打压,这种力量主要来自(   )A、心理学界B、精神病学界C、宗教界D、哲学界E、以上都不是12、关于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批评,下列说法中属实的是A、主要是对其逻辑演绎式的方法论存在质疑B、主要是缺乏大样本的研究C、主要是缺乏临床经验性的分析D、主要是缺乏哲学理论的支持E、以上都不是13、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依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经强迫症和癔病为研究的基础B、缺乏严格的实验研究C、以研究潜意识为出发点D、以研究自我概念为主要内容E、以上都不是14、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演变不包括A、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被所谓“新精神分析”理论所代替B、将关注重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C、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D、彻底抛开关于潜意识的研究E、以上都不是 15、精神分析对症状的解释遭到严格科学质疑的主要事实是A、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B、哲学理论的运用C、宗教理论的作用D、人本主义的出现E、以上都不对16、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巴甫洛夫对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的是A、通过动物试验B、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C、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D、通过演绎式的方法E、以上都不对17、依据巴甫洛夫的理论,下列表述中符合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判断的是A、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的感受性上B、两者的区别在大脑组织的解剖关系上C、两者的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征上D、两者的区别中大脑皮层的新陈代谢E、以上都不对18、下列说法中符合巴甫洛夫关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描述的是A、是大脑结构和功能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相互关系B、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C、是脑的新陈代谢障碍D、是弱的、经常性的精神刺激E、以上都对19、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B、以一种动物为实验对象,并与其他动物的实验结果相比较C、通过人的行为功能实验,推论动物的心理现象D、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与思维的关系E、以上都不对20、关于行为主义理论整合的趋势,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俄国的行为主义与美国的行为主义的互补B、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以及其他学习理论的产生C、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有机结合D、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与认知理论潮流的结合E、以上都不是21、下列表述中符合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的是A、“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和趋于完善的“潜能”特征受阻B、“人格结构”和“行为过程”的不平衡C、“心理动力学”特征发展受阻D、“情绪”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偏离E、以上都不对2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人本主义理论的实质的是A、带有分析性特色的宗教性理论 A、欧洲15世纪反宗教“怀疑论”哲学的副本B、人的一切必须集中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C、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D、以上都不对2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人本主义理论的待征的是A、首先提出某种假设B、吸收了以往心理学各种理论的合理内容C、赋予这种假设某种“固有特性”D、从这种“固有特性”推论成“学说”E、以上都不是24、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功能的是A、能保证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B、能保证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C、能防止人的各类躯体疾病D、能使人类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E、以上都对25、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方法不包括()区分法。A、常识性B、非标准化C、标准化D、半标准化E、以上都不是26、在常识性区分法中,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关键不包括A、有无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B、有无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C、有无个体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D、有无明显躯体反应E、以上都对27、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以“非标准化标准”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主要内容的是A、从精神医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B、从统计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C、从心理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视为个性心理特征与他人不一致D、从社会学角度看,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E、以上都不是28、在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时,按照“社会适应标准”的要求,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够A、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B、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事C、按照自我认可的方式行事D、与自我要求一致E、以上都对29、在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时,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社会适应标准”的内容的是A、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B、人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A、人能按照自我认可的方式行事B、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C、以上都对3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原则的是A、主——客观世界统一原则B、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C、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的一致原则D、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E、以上都对31、下列描述中不符合“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的是A、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B、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C、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D、“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E、以上都对32、在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A、对自我身体状态的反映指标B、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C、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D、“现实自我”的解体和丧失E、以上都对33、下列表述中符合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的是A、“高级神经类型”的功能协调B、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C、各种情绪和情感活动的协调一致D、意识活动和心理动力过程的一致E、以上都是34、下列描述中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A、可以稳定地表达一个人的“心境”B、心理结构与人格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C、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D、“自我状态”与“自我理想”的协调关系E、以上都是35、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列表达中不属于“标准化区分”法的内容的是A、医学标准B、伦理学标准C、内省经验标准D、社会适应标准E、以上都不是36、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列表述中符合“医学标准”的涵义的是A、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B、将心理问题与统计学标准联系起来C、将症状当作内省经验标准 A、将心理过程当做重要分析点B、以上都不是37、对人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进行判别时,下列表述中反映了“统计学标准”局限性的是A、远离平均数的两端被视为“异常”B、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获得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C、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D、位于平均值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E、以上都不是38、在判断人的心理正常与否的情形下,下列表述中符合“内省经验标准”涵义的是A、病人的内省经验B、亚健康人群的内省经验C、健康人群的内省经验D、普通人的内省经验E、以上都不对39、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的内涵的是A、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B、人格类型与心理结构之间具有对应关系C、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D、人格特征具有倾向性和独特性E、以上都不是40、关于“感知障碍”的类型,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感知综合障碍B、感觉障碍C、躯体障碍D、知觉障碍E、以上都不是41、()符合幻觉体验不同真实性分类的特点。A、内脏幻觉和幻触B、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C、幻听和幻视D、躯体幻觉E、以上都不是42、()不属于特殊条件下的幻觉类型。A、心因性幻觉B、功能性幻觉C、假性幻觉D、思维鸣响E、以上都是43、在下列描述中不符合“感知综合障碍”涵义的是A、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B、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C、感觉周围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D、感觉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E、以上都不是 44、“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两个症状的鉴别要点之一,是前者A、在回答问题时的语速明显减慢B、在回答问题时的语言中断C、在回答问题时的语速加快D、在回答问题时内容极为简单E、在回答问题时的语速加快内容简单45、“思维内容障碍”的类型不包括A、强迫观念B、音联义联C、妄想D、超价观念E、以上都不是46、“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其类型不包括A、关系妄想、被害妄想B、夸大妄想、自罪妄想C、被害妄想和牵连性妄想D、疑病妄想和自罪妄想E、以上都不是47、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A、器质性障碍B、功能性障碍C、智力障碍D、与人格特征无关的障碍E、以上都不对4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神经症的一般共同特征的是A、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B、60%~70%患者无人格障碍C、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D、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轻或消失E、以上都不是49、“神经症”的主要类型不包括A、强迫症B、神经衰弱C、异性癖D、躯体形式障碍E、癔症50、关于强迫性思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强迫性穷思竭虑B、强迫性对立观念C、强迫性意向D、强迫性疑虑E、强迫性行为51、强迫性行为不包括A、强迫性表象 A、强迫性检查B、强迫性计数C、强迫性洗涤D、以上都不是52、关于躯体障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复陈述躯体症状B、有相应的器质性变化C、症状多种多样D、症状经常变化E、以上都不是53、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不包括A、偏执型人格B、内向型人格C、反社会型人格D、强迫型人格E、表演型人格54、心理生理障碍是与()相关的精神障碍。A、社会事件B、心理因素C、生理因素D、饮食习惯E、自然环境55、进食障碍不包括A、神经性贪食B、神经性呕吐C、神经性厌食D、神经性消化不良E、以上都不是56、癔症,多以()为发病基础,在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下产生,病程反复迁移。A、躯体疾病B、人格倾向C、社会环境D、季节变化E、自然环境57、癔症分离性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癔症性A、意识障碍B、遗忘障碍C、梦游D、情感爆发E、以上都是58、适应障碍是指在遭遇生活事件后()起病。A、2个月~3个月B、1个月内C、超过6个月 A、不超过1年B、六个月内。59、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A、是与心理健康无关的因素B、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C、只能与心理因素正相关D、只能与心理因素负相关E、与心理、生理因素相关6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智力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也高B、智力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则低C、智力水平与心理健康的高低有显著相关D、智力水平与心理健康的高低并无显著相关E、以上都不是61、心理活动耐受力强是指在遇到精神刺激时A、有较强的抵抗能力B、有较快的恢复能力C、有较持久的经受力D、有自如的控制能力E、以上都对62、“心理正常”意味着A、包含精神病症状在内的心理活动B、包含心理不正常在内的心理活动C、一切可能的心理活动D、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E、以上都不对63、“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这对范畴,是用来讨论()的问题的。A、个人能力发展B、心理上“有病”与“没病”C、心理健康水平D、人格特点E、以上都对6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概念应包含在心理正常的范围内B、心理不健康不等于有心理疾病C、心理不健康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D、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与区分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不同E、以上都不是65、个体是否患有心理疾病A、只有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被关心B、只有在精神病学工作中被关心C、心理咨询学与精神病学都不关心D、咨询心理学与精神病学都关心,但关心的动机和目的不同E、以上都不对 【X型题】66、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B、精神异常群体的比例较小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是全部异常的D、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是可以转换的E、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不都是异常的67、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看法有A、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个体要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B、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著”C、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著”,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和心理异常D、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多或者太少,都会使其发展受到挫折E、心理健康与性心理发展关系意义不大68、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弗洛伊德,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有A、坚定地抵制宗教思想和支持人本主义思想B、用“力比多”这一生物本能,替代了上帝的意志C、人的动机和行为,是人类自身本能的需求D、将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驱动权,还给了人类自己E、人的心理发展与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69、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演变包括A、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被所谓“新精神分析”理论所代替B、将关注重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C、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D、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潜意识的研究方面E、更加注重潜意识活动的意识化70、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A、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基本消失以后B、主要以社会功能的康复为主C、必须停药以后才能进行心理咨询D、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E、临床治疗与心理咨询同时使用71、根据幻觉涉及的感受器官的不同,幻觉类型包括A、幻听B、幻视C、幻嗅D、幻触E、内脏不适感72、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主要特点有A、对荒唐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讲道理、进行教育以及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结论B、与人交往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在谈话中夹杂了不必要的细节C、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D、以一些普遍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自己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义 A、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73、“原发性妄想”的主要特点有A、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B、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C、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D、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E、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74、关于“强迫观念”与“强制思维”的临床意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强迫性穷思竭虑属于强制思维B、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C、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D、强迫性对立属于强迫观念E、强迫观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75、关于“超价观念”,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患者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B、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这种观念是片面的C、是一种在意识中上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D、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E、多见于偏执性精神病二、名词解释1、心理障碍2、习得性无助3、焦虑症4、惊恐发作5、恐惧症6、抑郁性障碍7、人格障碍8、性心理障碍9、躯体形式障碍10、自杀三、简答题1、心理障碍所具备的特点?2、心理健康的标准?3、判断行为正常与否的标准?4、简述焦虑的适应功能?5、简述抑郁性障碍的心理学病因理论。6、简述对性心理和性行为正常与否的判断7、简述自杀危险性预测。8、简述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四、填空题1、按照统计学标准,所谓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界限是以为依据人为划分的。 2、被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是神经症的最基本的核心症状。3、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是心理异常的动力性原因。4、焦虑的主题是,而且伴随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激活。5、学习理论认为抑郁是由引起的。6、躯体疾病作为一种也是诱发抑郁性神经系统的功能激活。7、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的基础上,受心理社会因素及其他环境有害因素影响而形成的。8、由于大多数人格障碍者能够以最起码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所以几乎没有的。9、同性恋是以同性为的心理现象。10、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根据自杀行为的严重程度,把自杀分为,,三类。五、论述题1、如何对焦虑性障碍进行心理干预?2、试论述人格障碍形成的心理社会因素?3、试论述自杀的心理社会因素?4、如何对自杀进行干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A2、B3、D4、B5、C6、D7、D8、B9、D10、C11、C12、A13、D14、D15、A16、D17、C18、B19、A20、D21、A22、A23、B24、C25、D26、D27、C28、A29、C30、C31、C32、B33、B34、C35、B36、A37、C38、A39、B40、C41、B42、C43、B44、D45、B46、C47、B48、B49、C50、C51、A52、B53、B54、B55、D56、B57、D58、B59、B60、D61、C62、D63、B64、C65、D【X型题】66、ABDE67、ABCDE68、ABCD69、ABC70、ABD71、ABCDE72、ACE73、ABCDE74、BD75、BCD二、名词解释1、心理障碍:指心理与行为显著偏离正常,以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下降或本人感到神痛苦为特征的一组情况。2、习得性无助:当人们相信自己的行动既不能引起快乐又不能引起痛苦的时候便会变得抑郁。抑郁是由对未来无 助的预期引起的。抑郁的人预期坏事将会发生,相信自己无法阻止这类事件的发生。3、焦虑症:指以广泛和持续性的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4、惊恐发作: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有濒死感、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5、恐惧症:是指患者对某种客体或情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等。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的场合下仍难以控制,以至于极力回避所恐惧的客体,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社交活动。6、抑郁性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属于情感障碍的一个方面。7、人格障碍:系指自儿童或者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没有认知和智能障碍的前提下出现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8、性心理障碍: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9、躯体形式障碍:是指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完全不相信医生的无躯体疾病的再三保证。10、自杀:指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三、简答题1、心理障碍所具备的特点?(1)心理障碍常常指偏离常态的行为,行为异于多数人;当然,偏离常态的行为未必都异常,但是异常的行为一定偏离了常态;(2)心理障碍一定是指心理的完整功能遭到破坏,导致个体社会适应困难的行为;(3)多数心理障碍会使当事人感到痛苦。2、心理健康的标准?(1)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2)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3)有自知之明。(4)具有安全感和自尊心。(5)有自制力、保持人格。(6)热爱生活,投入工作。3、判断行为正常与否的标准?⑴经验的标准。①患者自己的主观经验,他们感到精神痛苦,因而寻求医生的帮助。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衡量对方心理的正常与否。⑵社会的标准。以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来划分常态与变态。⑶生活的顺应标准。以个人对其环境顺应的优劣来划分常态与变态。⑷统计的标准。采用统计学上常态分布的概念来区分常态与变态⑸。医学的标准。从医学的角度出发,用判断躯体疾病的方法来判断心理是否处于异常状态,4、简述焦虑的适应功能?焦虑除了是一种痛苦情绪的体验外,尚有适应功能。⑴信号功能,它能向个体发出信号,提醒已经存在的内部或外部危险。⑵动员机体和调整行为。⑶学习和积累经验。5、简述抑郁性障碍的心理学病因理论。⑴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抑郁是愤怒转向自我的结果。⑵学习理论认为抑郁是由习得性无助引起的。⑶认知理论认为情绪障碍与负性认知相互影响,并导致情绪障碍的持续出现,认知方面的曲解是发生情绪障碍的基础。6、简述对性心理和性行为正常与否的判断⑴以现实的社会性道德规范为准则。⑵以生物学特点为准则。⑶以对他人或社会的影响为准则。⑷以对本人的影响为准则。7、简述自杀危险性预测。 (一)自杀事实与自杀意图的指征。(1)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和暗示;(2)家庭或近邻曾发生过自杀(暗示作用);(3)直接或间接地以自杀进行过威胁;(4)诉说过准备自杀的实际想法;(5)谈过自杀以后的“可怕平静”;(6)涉及自我毁损、从高处掉下或灾难等梦。(二)特殊症状和综合征。(1)基本的焦虑和激动;(2)长期的睡眠障碍;(3)郁积的情绪或攻击;(4)生理危机(青春期、怀孕、分娩、绝经等);(5)强烈的罪恶感和缺陷感;(6)身患不治之症或疾病的强迫观念;(7)慢性酒精中毒和药瘾。(三)社会处境。(1)童年期家庭扰乱(如破裂家庭);(2)缺乏或丧失与他人接触和交往(隔离、赶出住宅、不愉快的爱情等);(3)与工作或经济有关的困难;(4)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5)缺乏或丧失支持性的社会关系。8、简述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⑴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⑵可能存在脑功能的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病理形态学改变。⑶人格显著偏离正常,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如情绪不稳、易激惹、情感肤浅或冷酷无情等。⑷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其意识状态和智力均无明显的缺陷,一般没有幻觉和妄想。⑸对自身的人格缺陷常无自知之明,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⑹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⑺各种治疗手段对人格障碍效果欠佳,医疗措施难以奏效,再教育的效果也有限。四、填空题1、统计数据2、焦虑3、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4、危险5、习得性无助6、非特异性应激因素7、大脑先天性缺陷8、主动要求治疗9、性爱指向对象10、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五、论述题1、如何对焦虑性障碍进行心理干预?答:可体现在预防和治疗的各个环节。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使每个人从小就培养健全人格,具有健康的心理。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是焦虑性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会对紧张的抵抗,提高挫折的耐受性和把握焦虑的能力。由于个体焦虑的原因不同和焦虑水平差异的存在,医学心理工作者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焦虑性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应当遵循依病情的轻重按阶段实施治疗的原则。对严重的焦虑、恐慌和恐惧,应适当地使用抗焦虑剂等药物治疗,待症状减轻后再进行心理治疗。对那些因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或碰到困难而发生焦虑的,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后再行处理。现实中认知行为治疗是很有实际意义的疗法。其次,对那些与现实无直接关系,源于内心的幻想或知觉的焦虑,应当依内心状况,使用精神分析与分析性心理治疗。以“精神分析”的理论及基本治疗技术要领为取向的“分析性心理治疗”是现代心理治疗最广泛运用的疗法之一,在焦虑性障碍的心理治疗中颇为有效。2、试论述人格障碍形成的心理社会因素? 答:关于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一般认为它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受心理社会因素及其他环境有害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研究表明,心理、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可能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关键性因素。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父母离异或被父母抛弃是儿童产生人格障碍的首要原因。因为这类儿童得不到父爱与母爱,情感上的冷漠不仅使其在人际之间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且令人难以捉摸和不好接近,因而也就不可能与别人保持热情、温暖和亲密的关系。他们虽然从形式上学习的接触了社会生活,但是却不具备理解和分担他人情绪的能力,也不能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溶入他人的心境,做不到将心比心。此外,这类儿童的父母多表现为反复无常,无一定的赏罚和教育原则,对孩子的要求也缺乏一致性。因此,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和没有明确的自我认同感觉。在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养育方式无疑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对孩子冷淡无情,甚至凶狠残暴,或者溺爱放纵、过分苛求,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出现逃学、懒散、撒谎、违抗等现象,以至逐渐发展为人格障碍。3、试论述自杀的心理社会因素?答:(一)社会因素:亲人去世、财产损失、人际关系紧张、遭受政治打击、离婚、失恋、失业等,都有可能是自杀的直接起因。个体为团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是利他性自杀;如果个体丧失了各种密切的社会联系,如家庭、教堂或团体联系,感到孤独、苦闷、生存成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导致利己性自杀;在社会制度重大变革与政治动荡中,个体感到无所适从,失去了一般的道德、行为规范而出现精神颓废,感到理想破灭、失望、心灰意冷,则出现失范性自杀。(二)心理因素:⑴自杀者的人格:①对全社会、对周围人群抱有深刻的敌意;②缺乏判断力。③从思想和情感上和社会隔离开来,社会交往极少;④认识偏激,采取非此即彼和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⑤行为具有冲动性;情绪不成熟,神经质。⑵自杀的动机: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牺牲自己使别人过的更幸福,惩罚自己的罪恶行为,保持自己道德和人格的完美等。⑶认知的偏差:自认为境遇不同于别的人身上。⑷极度消极的情感:①倒霉:一系列消极的事件连续发生,而且似乎不可避免。②无助:处于孤独和个人巨大困难时,无助感会尤然而生。③绝望:如果一个人已经陷入深深的无助与绝望之中,那么自杀的危险性就很高。4、如何对自杀进行干预?1、对有自杀意念者的心理干预:当第一次与有自杀观念的人接触时,应该注意:倾听、对危机者的心理进行评估、接受所有的抱怨和情感、不要担心直接问及自杀、要特别注意那些很快“反悔”的人、做他们的辩护者、充分利用合适的资源、采取行动、及时与专家商讨和咨询、适当地承认自杀念头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晓之以理。2、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救助:(1)切断应激源。(2)支持性心理治疗。(3)社会环境调整。(4)成立监护小组。(5)精神药物治疗。第五章临床心理评估学习纲要[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 学习心理评估的概念、程序、要求和方法,常用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的使用方法。掌握:1、评估的目的和意义。2、心理测验的定义3、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4、心理测验的原理和应用。5、SCL-90、EPQ等常用的评定量表的作用。熟悉:1、心理测验的分类。2、智力测验的目的和使用。3、人格测验的分类和应用。4、常用自评评定量表的使用方法。5、心理评估专业人员的条件要求。了解:1、标准化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分类和计算方法。2、心理评估的发展与现状。[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心理测验概述1、心理评估:是运用晤谈、调查、心理测量、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系统评定的过程,其内容广泛,涉及来访者的情绪状态、认知、智力、意志活动、人格特质、应激、问题性质以及生活经验等内容。心理评估已采用的技术,包括个案法、交谈法、观察法、测验法和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等。2、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代表性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心理测量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能力、能力倾向、技能、兴趣、态度和人格特征等很多方面。3、心理测验的历史:中国是公认的产生心理测验思想的故乡。冯特创立了实验心理学。高尔提出了“测验”和“心理测量”术语。卡特尔编制了很多成套心理测验。克雷佩林率先将心理测验用于检查精神病人。艾宾浩斯将速算、数字记忆和填词造句用于学校儿童能力测试。比内于1905年发表了比内-西蒙量表。此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斯比量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于1916年完成,韦克斯勒编制了著名的韦氏智力量表。4、心理测验的分类世界上的心理测验数量大约有5,000余种,仅美国就已出版了2,672种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最常见的分类体系是按测验功能分为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5、测量理论:⑴心理测验的客观指标:①信度是对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的估计,又称可性。信度一般用相关系数表示,常用信度有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复本信度。优秀智力测验的信度系数应该在0.90以上,人格测验应大于0.70。②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是否测量到它所要测的东西,亦称为真实性。判定效度的标准称效标。估计效度的方法有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构想效度。③难度是表示测题难易程度的指标。难度系数一般在0~1之间。④区分度是衡量测题对不同水平受试者区分程度的指标,又称为鉴别力。⑵测验标准化:标准化是指测验的一致性,要求测验的编制、施行、记分和测验分数的解释程序都是一致的。常模是标准化的一部分,是用来比较的标准化参照体系。第二节智力测验 1、智力测验:智力测验的结果用智商表示。定义为智龄与实龄之比。计算公式为IQ=100´MA/CA。韦克斯勒(1949)采用了标准分表示智力测验结果,计算其智商的公式为15(X-M)/S+100,⑴韦氏量表:是继斯坦福-比内量表之后世界上最通用、最重要的智力测验。分别编制出儿童智力量表、成人智力量表和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智力量表。分别适用于年龄3~7岁3个月、6~16岁、16~74岁。⑵斯坦福-比内量表:是测试智力和认知能力的个别测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测验之一。首次应用了智商分数。测试对象2~85岁,共10项分测验,测试时间约50分钟。适用于临床和神经心理学检查、特殊教育机构的心理教育评估、职业咨询、法院和能力与能力倾向性的研究。⑶瑞文测验,:包括标准型、彩色型和高级型渐进方阵三套测验。广泛用于教育、医学和人类学等领。由6个单元构成,要求受试者从小图片中选出一个符合大图整体结构的图片填补上去,使整个图案形成一个合理、完整的整体。⑷考夫曼量表:包括儿童评估成套测验和青少年与成人评估成套测验。是一套以非言语测验为主的智力测验,主要适用于2~12.5岁的儿童,包括三个量表共16个分测验,绝大部分内容是非言语测验。在临床、教育评估和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2、婴幼儿和儿童发展量表:⑴格塞尔发展量表:适用于4周至6岁儿童。不提倡用智商描述儿童的精神发育,而用发育商数。量表共63个项目,包括四大行为领域,运动;适应;个人-社会交往。⑵丹佛发展筛选测验:适用于出生至6岁的婴幼儿的智力筛选,不用作诊断。共收集了240项,最终保留104项。这些项目在测查表分别安排在4个能区:应人能:应物能:语言能:运动能。测试时间约20分钟,非常适合于流行病学调查。⑶其它测验:如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适用于生后2月龄至3岁的婴幼儿智能发育状况的早期诊断。中国儿童发展量表适用于年龄3至6岁6个月的儿童。结果反映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综合概括能力、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正确认识智力测验和智商:⑴智力测验的局限性:①不能反映智力的各个方面。②只能反映个体当时的智力水平,不能描述发展的速度和趋势。③目前的测验属于速度测验,“快即聪明”原则不适合对潜能的测试。④任何测量都有误差,智力测验也不例外。⑤IQ分数存在变异性。⑥智力测验中的项目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没有绝对公平的智力测验。⑵智力测验优点是:①可数量化描述测验编制中的预构智力;②能描述个体智力发展的水平,预测教育成就;③是目前评估个体智力发展水平和诊断精神发育迟滞的最快速、有效的工具;④对智力理论的研究贡献大,能被专业和非专业人员所接受。第三节人格测验1、人格测验是以测量人的非认知性人格特质为目的的心理测验的总称,包括除能力和教育测题之外的所有心理测验,涉及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态度、情绪性和人际关系等心理特征。2、情境测验是预先设置一种测验情境,观察受试者的行为表现,从而判定人格。例如,压力面谈法、公文处理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操作测验和司法模拟等。这类测验一般用来选拔各种人才或用于教育领域。3、问卷式测验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测验量表或称问卷。问卷式测验分为自陈量表与评定量表。⑴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MMPI共收集了566个题目,包括10个临床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题目内容涉及躯体体验、社会及政治态度、家庭关系、妄想和幻想等精神病理学的行为症状。MMPI对测试对象要求年龄在16岁以上,有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其人格测验应用广泛,主要用于病理心理研究和协助临床诊断。⑵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分儿童和成人两式,包含四个量表:内向-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L)和测谎(L)。实施方便,广泛应用于临床人格测验,但由于条目少,对人格特征类型测评有一定局限性。⑶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适用于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老年人,是根据因素研究编制的人格测验。可团体施测,用时45分钟左右。主要目的是测量正常人的基本人格特征。⑷加里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主要用于正常(非精神病)人群,目的是通过对影响人际行为的社会心理变量的评估,预测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分为三组量表:通俗概念量表(20个),结构量表(3个)和特殊目的与研究量表(12个)。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人的平常智力为A.75~110B.80~110C.80~115D.85~115E.90~1152.韦氏成人量表(WAIS)的测验结果按常模可换算出多少智商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3.Kaufman儿童能力成套测验(K-ABC)适用于对象的年龄为A.1~10岁B.2~10岁C.2~11岁D.2.5~11岁E.3~12岁4.发展量表适用的年龄阶段为A.<5岁B.6~10岁C.11~15岁D.16~20岁E.12~18岁5.人格测验的结果表示方式是A.描述B.量化单位C.量化单位和描述D.定性单位 E.以上都对6.接受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受试者至少具备的文化程度是A.小学B.小学毕业C.初中毕业D.高中毕业E.大学毕业7.MMPI量表测验若具有解释意义,需将原始分转换成A.Q分B.P分C.T分D.E分E.H分8.在心理测验中让受试者在一种情境中,按情境对其意义和感受所作出的反应称为A.情境反应B.投射C.内省D.领悟E.以上都不对9.洛夏测验是何种类型的人格测验A.描述性B.计量性C.问卷性D.投射性E.以上都不对10.对自己情感等主观感受和对他人行为的客观观察作出分级和量化评定的活动称为A.临床评定B.心理评定C.客观评定D.情感评定E.以上都不对11.心理评定活动的工具是A.评定记录B.评定手册C.评定量表D.评定常模E.以上都不对12.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在临床中适用于A.评定抑郁程度B.诊断抑郁障碍C.精神鉴别诊断D.实施心理治疗E.以上都不对13.心理评估的晤谈法中,语词沟通所凭借的人体功能是 A.嘴功能B.耳功能C.嗅功能D.鼻功能E..第六感觉功能14.主题统觉测验(TAT)结果分析步骤的第一步是A.估计主人公B.确定主人公C.检查主人公D.分析主人公的压力E.以上都不对15.临床中神经心理评估可利用A.单一手段B.任意手段C.多种手段D.实验手段E.以上都对16.90项症状自评量表共有症状因子为A.8个B.9个C.10个D.11个E.12个17.韦氏成人量表(WAIS)全表含分测验有A.5个B.7个C.9个D.11个E.13个18.在临床晤谈中进行词语沟通时医生一般是A.快速作笔记B.重点作笔记C.不用作笔记D.随意作笔记E.一问一答式笔记19.临床晤谈中非语言沟通又称为A.无声的沟通B.无形的沟通C.非感官沟通D.身体语言沟通E.感官沟通20.在与病人晤谈沟通中,尤其是在某一论题的开始时,一般用A.引导回答的提问B.非引导回答的提问 C.部分引导回答的提问D.直接引导回答的提问E.以上都不对21.根据人格特质观点编制的心理测验是A.SCL-90B.洛夏测验C.艾森克问卷D.16项人格因素问卷E.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22.在标准化心理测验中是否测量了所要测量的品质的技术指标称作为A.信度B.效度C.精确度D.灵敏度E.区分度23.一个心理测验或量表的可靠程度称为A.效度B.灵敏度C.信度D.精确度E.区分度24.临床评定量表的用途很广,但不宜用于A.病理现象的筛选B.症状程度的描述C.协助诊断D.检验医患关系E.定性诊断26.以下是SCL-90部分症状维度,但其中有一项不包括在症状维度之内A.躯体化B.强迫观念和行为C.失眠D.抑郁E.焦虑27.效度反映心理测量结果的A.一致性B.可靠性C.真实性D.代表性E.以上都对28.下列哪项不属于心理测量标准化要求的内容A.有固定施测条件B.标准的指导语C.统一的记分方法D.符合实际情况 E.使用标准化工具29.目前最常用的智力高低表示法是A.比率智商B.离差智商C.百分位数D.智力年龄E.项目数30.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分量表中,代表情绪稳定性特征的是A.EB.NC.PD.LE.以上都不是31.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将人格因素分为A.18个B.16个C.14个D.12个E.8个32.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最初是根据什么需要编制的A.心理学应用B.职业选择C.临床医学D.精神病临床E.人类学研究33.投射测验的理论基础是A.精神分析理论B.行为主义理论C.人本主义理论D.认知理论E.心理生理学理论34.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的鉴定称为A.心理诊断B.心理测量C.心理测验D.心理评估E.心理调查35.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测查某人的人格特征,并计算各人格因子得分,这是A.心理评估B.心理测量C.心理测验D.心理诊断E.以上都不是 36.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对某人的人格特征测量、分析和评价,属于A.调查法B.观察法C.会谈法D.作品分析法E.以上都不是37.一位心理学专家为了对一3岁幼儿作心理评估,去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观看该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这种心理评估的方法是A.现状调查法B.自由式会谈法C.控制观察法D.自然观察法E.心理测验法38.为了了解被检者的思维品质,检查者使用了填词测验,这种测验方法属于A.投射法B.问卷法C.作业法D.操作法E.以上都不是39.智商同为85,其一是山区农民,结合他受教育程度和所处环境,考虑其智力基本正常;其二是某大学教授,结合其它表现,考虑有大脑退行性改变的可能,这是遵循心理测验的A.标准化原则B.保密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统一性原则E.以上都不是40.一内科医生在病房中考虑到某位病人的躯体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时,打算给病人作临床心理评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作出心理和医学诊断B.计划和指导治疗性努力C.医学科学研究D.在进行临床干预前提供病人的基础信息E.预测未来成就41.一位心理医生打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一些新引进的心理测验工具,他考虑到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需要符合一些主要技术指标,但不包括A.样本B.指导语C.常模D.信度E.效度42.目前很多临床医生都希望运用一些心理测验的手段来了解病人的心理指标。他们在选用国外引进的心理测验时,应当注意以下心理测验中有一个是不能用的A.经过翻译而未经标准化的测验B.经过翻译而已经标准化的测验 C.经过本国修订民族化程度高的测验D.经过本国修订而已经标准化的测验E.经过本国修订本土化程度高的测验43.有位医生需要了解某病人的人格特征,他想应用临床中常用的人格量表,但发现科室中备用的心理测量工具中有一个测验不属于人格测验量表A.MMPIB.EPQC.16PFD.SCL-90E.洛夏测验44.一病人的个性特征表现为爱社交,广交朋友,渴望兴奋,喜欢冒险,行动常受冲动影响,反应快,乐观,好谈笑,情绪倾向失控,做事欠踏实。若医生要这位病人填写艾森克人格问卷,其结果可能性最大的是A.P分高B.L分低C.E分高D.N分低E.H分高45.我国不少心理医生正开展一些投射性人格测验来评估病人的情况。运用较多的测验有洛夏测验、主题统觉测验。这些测验有共同的特点,但是不包括A.测验材料无结构B.测验过程无规则C.测查方法是间接的D.回答自由E.按多变量对回答作解释46.心理医生给病人做一种心理测验,其方法是医生取出一套图片中的一张,要求病人讲一个短故事,内容包括图片说明一件什么事;在此时发生了什么事;图画中的主人翁此时有何感受;想些什么;结果如何等。医生给病人做的心理测验是A.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B.韦氏量表C.洛夏测验D.主题统觉测验E.MMPI题47~48一位20多岁的女青年因丧失兴趣,对以往爱好缺乏快感,情绪低下,早醒,昼重夜轻,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过分关心而来到心理门诊求医47.如果需给她作临床评定,应考虑选用的量表是A.大体退化量表B.MMPIC.Hamilton焦虑量表D.Hamilton抑郁量表E.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48.如果需给她作人格测验,应首先考虑选用的量表是A.MMPI B.艾森克人格问卷C.16-PFD.洛夏测验E.主题统觉测验【X型题】49、心理测验具有独特的性质,即具有A、外显性B、间接性C、相对性D、客观性E、绝对性50、根据受试者人数可将测验分为A、操作测验B、文字测验C、个别测验D、团体测验E、言语测验51、我国目前心理门诊中运用较多的心理测验有A、适应行为评定量表B、智力测验C、人格测验D、心理评定量表E、神经心理测验52、20世纪以后,心理测验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A、操作测验B、团体智力测验C、能力倾向测验D、人格测验E、言语测验53、实际工作中,样本量大小适当须从()等方面考虑。A、经济B、实用C、尽量大D、尽量小E、减少误差54、常用信度有A、再测信度B、复本信度C、内部一致性信度D、评分者信度E、分半信度55、效度具有相对性,在评鉴测验的效度时,必须考虑测验的()与()A、信度 B、目的C、功能D、长度E、可靠性56、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包括A、主试者的影响因素B、测验情境C、其他干扰因素D、被试者的影响因素E、测题的难易程度57、在选择题目形式时,需要考虑A、测试的目的B、材料的性质C、接受测验的个体的特点D、接受测验的团体的特点E、各种实际因素二、名词解释1、心理评估2、心理测验3、信度4、效度5、常模6、智商7、离差智商8、人格测验9、情境测验10、投射测验三、简答题1、简述心理测验的分类。2、智力测验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智力测验的优点有哪些?4、简述对人格测验的简要评价。5、评定量表使用的注意事项。6、测验和评定量表的使用者必须具备的资质7、实施测验时必须考虑的原则?8、测验实施时的注意事项四、填空题1、常用的精神症状评定量表有、、。2、标准化的测验应包含、、和。3、心理评估已采用的技术,包括、、、和等。4、心理测验最常见的分类体系是按测验功能分为和。 5、常用信度有、和。6、估计效度的方法有、和。7、韦氏智力量表包括三种类型,它们是、和;分别适用于年龄、和。8、EPQ由个人格维度和人效度量表组成,其中人格维度有、和。9、评定量表具有四个特点:、、和。10、16种人格因素问卷适用于。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D2、C3、D4、A5、A6、B7、C8、B9、D10、B11、C12、A13、D14、B15、B16、C17、D18、C19、D20、B21、D22、B23、C24、D25、C26、D27、C28、D29、B30、B31、B32、D33、A34、D35、B36、D37、D38、A39、C40、D41、D42、A43、D44、C45、B46、D47、D48、A【X型题】49、BCD50、CD51、BCD52、ABCD53、ABE54、ABE55、BC56、ABCDE57、ABCDE二、名词解释1、心理评估:是运用晤谈、调查、心理测量、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系统评定的过程,其内容广泛,涉及来访者的情绪状态、认知、智力、意志活动、人格特质、应激、问题性质以及生活经验等内容。2、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代表性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3、信度:是对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的估计,又称可靠性。4、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是否测量到它所要测的东西,亦称为真实性。5、常模:是标准化的一部分,是对总体进行测验所得结果的总的描述,是用来比较的标准化参照体系。6、智商:智力测验的结果用智商表示。定义为智龄(MA)与实龄(CA)之比。计算公式为IQ=100´MA/CA。7、离差智商:韦克斯勒采用了标准分表示智力测验结果,假设每个年龄阶段的智力分布是正态分布,一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与他同年龄人的平均分数作比较,计算其智商的公式为15(X-M)/S+100,韦克斯勒仍然称其为智商,只是叫做离差智商(DIQ),以区别于原先的比率智商。 8、人格测验:是以测量人的非认知性人格特质为目的的心理测验的总称,包括除能力和教育测题之外的所有心理测验,涉及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态度、情绪性和人际关系等心理特征。9、情境测验:是预先设置一种测验情境,观察受试者受试者的行为表现,从而判定人格。例如,压力面谈法、公文处理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操作测验和司法模拟等。10、投射测验:是向受试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如墨迹、图片、语句等),让其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自由表现出反应,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表露出人格的特质。三、简答题1、简述心理测验的分类。心理测验最常见的分类体系是按测验功能分为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能力测验包括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性测验、教育测验和创造力测验。人格测验测量除能力以外的部分。此外根据受试者的人数,心理测验分为个别和团体测验两类。根据呈现方式分为言语和非言语测验,前者如韦氏量表和斯坦福-比内量表,后者如瑞文测验等。2、智力测验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⑴不能反映智力的各个方面。⑵只能反映个体当时的智力水平,不能描述发展的速度和趋势。⑶目前的测验属于速度测验,“快即聪明”原则不适合对潜能的测试。⑷任何测量都有误差,智力测验也不例外。⑸IQ分数存在变异性,明显表现在3至12岁的儿童身上。⑹智力测验中的项目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没有绝对公平的智力测验。3、智力测验的优点有哪些?⑴可数量化描述测验编制中的预构智力。⑵能描述个体智力发展的水平,预测教育成就。⑶智力测验是目前评估个体智力发展水平和诊断精神发育迟滞的最快速、有效的工具。⑷对智力理论的研究贡献大,能被专业和非专业人员所接受。4、简述对人格测验的简要评价。⑴不同人格测验的基本概念不同。⑵测试结果存在变异性。⑶人格测验的信度与效度比能力测验低。⑷伪装和社会赞许反应。5、评定量表使用的注意事项。(1)对所用的量表的意义应非常清楚。(2)对受试者有适当的了解。(3)要有统一的标准。(4)尽力避免晕轮效应造成误差。(5)选用经国内修订的评定量表。6、测验和评定量表的使用者必须具备的资质⑴接受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的系统训练是最基本条件。⑵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⑶遵守职业道德。⑷实施操作要持有中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合格证书,7、实施测验时必须考虑的原则?⑴选择与评估目的相符的测验和量表。⑵了解受测者的测试环境。⑶分析测验概况、适用范围、心理测量学指标。⑷测验是否标准化,有无中国常模,常模建立的时间。8、测验实施时的注意事项⑴做好测试开始前的准备。⑵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用规定的指导语告诉受试者如何接受测试和做出反应。②要严格按手册要求的程序,依次施测。③测试时,要协调好与受试者的关系,激发受试者的兴趣和测试动机,减少焦虑。四、填空题1、90项症状评定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2、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3、个案法交谈法观察法测验法和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4、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5、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复本信度6、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构想效度7、儿童智力量表成人智力量表和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智力量表3~7岁3个月16~74岁6~16岁8、31.内向-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9、客观结果数量化全面经济10、初三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老年人第六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学习纲要[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学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有关概念,工作模式及基本程序理论与方法。学习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用以解决临床及生活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掌握:1、医学心理咨询的概念、范围及模式。2、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特点3、咨询的的对应具备的条件。4、交谈的特点几技巧5、心理治疗的概念6、心理治疗的一般过程和共同因素7、心理分析的主要治疗方法8、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9、暴露疗法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10以人为中心治疗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11、心理支持的基本方法熟悉:1、心理咨询的服务范围2、心理治疗的一般原则和适用对象3、心理治疗的方法分类4、心理分析治疗的原理5、厌恶疗法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6、理性-情绪疗法及认知转变法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7、森田疗法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8、家庭治疗的特点了解:1、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2、心理咨询的方式3、建立督导制的重要性。4、心理治疗的疗效 5、各种改良的心理分析方法6、心理分析治疗的局限性7、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及放松程序8、婚姻治疗的主要特点。[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心理咨询1、咨询的共同特点。2、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3、心理咨询的服务范围、方式及模式。4、医学心理咨询的概念、范围及模式。5、咨询工作者的条件及咨询工作者必备的心理品质6、督导制度的概念及建立督导制的重要意义。第二节交谈技术1、交谈方式通常分为标准化(结构式)交谈和非标准化(非结构式)交谈两类。2、交谈的特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是交谈的主体,要掌握交谈的主动权。3、交谈技巧:交谈的相互性:⑴交谈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⑵开始交谈:开放性问题是最有用的倾听技巧之一。⑶持续交谈:是直接就刚谈过的话题继续谈下去。常用技巧:①重述。②释义。③澄清。④概括。⑤共情。4、心理咨询初次交谈的一般步骤:(1)以开放性问题开始交谈。(2)等待来访者的反应。(3)来访者说完话后,想一想,问问自己——“来访者想告诉我什么?”(4)必要时插入一些短语,通常是过渡性短语,保持交流。(5)根据来访者随后的反应,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用释义、共情、概括等方式持续交谈5、交谈中应避免的表述:(1)判断性表述。(2)探查性表述。6、交谈中的非言语性技巧:⑴目光接触。⑵身体语言。⑶副语言。⑷沉默,分为创造性沉默、自发性沉默和冲突性沉默三种。第三节心理治疗概述1、心理治疗: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为社会认可的治疗师通过一系列目的明确的接触或交往,对患有疾病或遭受痛苦并寻求解脱的人所施加的一类社会性影响。2、心理治疗的一般原则:⑴良好医患关系原则。⑵保密原则。⑶计划与针对性原则。⑷教育、启发与发展的原则。⑸整体与综合的原则。3、心理治疗的适用对象:⑴各种神经症性障碍。⑵心身疾病。⑶伴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其它躯体疾病。⑷各种心因性精神障碍。⑸人格障碍,性功能和性心理障碍。⑹精神分裂恢复期和以阴性症状为主者。⑺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⑻睡眠障碍,进食障碍以及儿童期的某些心理障碍。4、心理治疗的方法分类5、心理治疗一般过程:⑴治疗准备阶段:①问题的澄清。②说明治疗的方式与目标。③建立医患间的协调关系。⑵处理具体问题阶段。⑶辅成阶段6、各种心理疗法的共有的治疗因素:⑴温暖和信赖的人际关系。⑵保证和支持。⑶脱敏。⑷理解或领悟。⑸适应反应的强化和学习。⑹宣泄。第四节心理分析治疗 1、心理分析疗法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成为心理治疗史上里程碑的事件。2、心理分析理论是由五大支柱构建起来的庞大体系,包括潜意识学说、人格三层结构学说、人格发展性力演化学说、梦的分析以及心理防御机制。3、心理分析治疗的原理:心理分析的实质就是把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许多疾病,特别是神经症、心身疾病都与来访者经历中的矛盾冲突、情感、挫折在潜意识中的反映有关,或由其转化而来。心理分析的治疗目标是重建个体心灵内部的和谐,增加本我的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分要求,使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核心是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中心目标是使来访者对症状与过去经历的关系产生领悟,因此又常被称为领悟疗法。4、心理分析的主要治疗方法:⑴催眠术与心理分析。⑵自由联想与阐释。⑶释梦。⑷移情法。5、各种改良的心理分析方法:⑴新心理分析派的阿德勒疗法。⑵霍妮疗法。⑶领悟性心理治疗。6、心理分析治疗的局限性:⑴疗程长,花费大,缺乏统一标准,结果难以重复。⑵过于强调过去经验对现在的影响,忽视引起、维持现时行为的现实刺激。⑶把焦点集中在个人早年经历上,推卸个体应承担的责任,放弃现时的努力,与心理治疗助人自助的根本目标相违背。⑷片面地强调了疾病产生的个体心理因素,而忽略了现代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五节行为治疗1、行为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依据,来消除疾病症状或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主要理论基础是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早期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后期有班都拉、沃尔帕、艾森克等。2、行为治疗家认为,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不好的、不正常的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影响下某种不适当学习的结果。通过发现和改变不利的环境条件,采取一定的教育、训练、强化等治疗措施,后天的有系统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改变,矫正来访者的不良或不正常行为,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3、行为治疗一般包括三项内容:(1)确认来访者的不良行为并据此制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技术和方法;(2)以所选择的技术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帮助来访者建立起新的行为方式;(3)记录靶行为的基线水平及变化过程以评价治疗过程。4、行为治疗的常用技术:暴露疗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代币法、松弛疗法、示范法、生物反馈治疗。5、暴露疗法(exposuretherapy)是指让来访者暴露于各种不同的紧张性刺激情境之中以便消除其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6、暴露疗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系统脱敏疗法和冲击疗法。前者强调依照事先拟定的焦虑层次逐级暴露,与此同时使心身完全放松;后者则强调快速、长时间地暴露于来访者最感恐惧的刺激情境。7、厌恶疗法(aversiontherapy)是通过提供令人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并把它与某种要戒除的不良行为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技术。8、行为塑造法(shaping)或称“连续逼近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强化原则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型式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在应用行为塑造法时,首先要确定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而后选好为实现最终目标所需要塑造的靶行为,选择塑造的起点和逐渐逼近最终目标应采取的步骤与每一步骤的子目标。9、 代币法是属于次级条件反射的一种奖励系统,只要做出预期的行为即可以获得奖励,但是这种奖励是代币证券或成绩分数,凭借这些中介物,持有者即可以换取各种物品或取得某种优惠奖励。10、松弛疗法或放松训练(relaxationtraining)是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的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11、示范法:就是观察学习。当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并使用了观察结果时,就发生了示范。示范法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录像和社会模特等手段来实现,让人学习正常标准行为,改变其不良行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2、生物反馈是利用电子仪器反映我们通常觉察不到的身体内部的生理活动信息的过程。人借助于生物反馈信息了解自身的生理变化,并依据这些变化,逐渐学会对其加以随意控制和矫正,这就是生物反馈治疗。第六节来访者中心治疗1、来访者中心治疗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之一。倡导者罗杰斯提出了自己的心理治疗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2、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基本上是真诚、善良和可以信赖的,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立足点。治疗的要旨是:由心理治疗家帮助创造一种充满关怀与信任的氛围,使来访者原已被扭曲了的自我得到自然的恢复,使自我完善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3、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障碍的发生是自我发生了扭曲,内在的“向善性”发展受到阻抑。人的本性当中具有一种努力调动自身潜力取得成功的发展的力量(自我实现)。给予适当的条件,人们会变得更有自主性和愉悦,并朝向自我圆满发展的方向变化。4、罗杰斯将治疗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从紧闭的、不开放的体验开始,经历不自觉的自我知觉,消极的自我关注,直到相对公开的体验,自觉的自我知觉和积极的自我关注,这些变化是作为治疗关系的结果而出现的。5、罗杰斯提出了实现治疗目标的六个条件。如果能够满足这些条件,来访者将会发生变化:⑴心理沟通。⑵不协调。⑶平等和真诚。⑷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接纳。⑸共情。⑹共情和接纳的知觉。6、与心理分析治疗相反,人本主义治疗的着眼点是此地和现在。在把人作为一个具有整体人格方面它与心理分析倒有一致性,它不孤立简单地面对人的某一行为问题。在人本主义治疗中所包含的治疗目标是增加自我意识,增加自我接纳性,增加自我信赖和人际关系的安慰感。第七节认知治疗1、认知治疗(cognitivetherapy)是通过改变病人固定化了的错误信念和习惯化了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组心理治疗。美国艾利斯创立理性-情绪疗法,贝克将认知治疗用于治疗抑郁症,加拿大心理学家梅钦鲍姆提出自我指导治疗方法。2、认知疗法的目标就是消除心理障碍,帮助病人找出那些错误信念和不良认知结构并设法矫正之,使病人的信念更适合于现实,认知方式更符合逻辑,更能有效地应付生活现实。3、认知治疗通常包括: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应对技巧训练、隐匿示范、解决问题的技术、贝克认知转变法等。4、理性-情绪疗法(RET):主要目标是减少来访者的情绪困扰、减少自我挫败的行为,让来访者更加实现自我,获得更快乐的人生。基本理论是艾利斯的人格理论和ABC理论。5、艾利斯的人格理论:⑴人既是理性的,同时又是非理性的,人的情绪困扰,多数是由于不合乎逻辑或不合乎理性思考导致的。⑵人具有思考能力,但在考虑自身问题时,表现出损己害己的倾向。⑶人类可以不需要事实依据,凭借思维形成信念。⑷ 人有自毁能力,也具有自救能力,能够学会利用理性思考,减少非理性思考,削除自毁,大部分情绪或心理困扰就可以解除。6、理性-情绪疗法的ABC理论:“A”(activatingevent)指周围存在的某种激发事件;“B”(beliefsystem),是指个人的信念,“C”(consequences)是指人的情绪反应,为结果。7、理性-情绪疗法中的基本方法是诘辩,与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以动摇他们的信念。治疗家的诘辩要积极主动,可以采用质疑式或夸张式提问。8、贝克的认知转变法基本原理是:(1)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绪和行为的障碍主要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而不是外部事件的直接后果;(2)情绪障碍通常有消极的认知,它们与情绪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情绪障碍经久不愈;(3)情绪障碍患者的认知常蕴含着重大的曲解,若这些曲解得到识别和修正,其情绪和行为也将随之改善。9、贝克将心理障碍患者中存在的一系列共同的认知歪曲概括为六类:①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②以偏概全或选择性概括。③主观臆断。④夸大。⑤缩小。⑹过度引申。10、认知转变法的主要技术:(1)识别自动性思维。(2)识别认知错误。(3)真实性验证。(4)去中心化。(5)监视苦恼和焦虑水平。第八节支持性心理治疗1、支持性心理治疗(supportivetherapy)也称为支持疗法、表面治疗,是指那些以向来访者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手段的心理治疗。2、心理支持的基本方法:⑴解释。⑵鼓励与安慰。⑶保证。⑷指导。⑸暗示。⑹环境的改变。⑺宣泄。3、心理支持治疗中的注意事项:⑴让关切与同情溢于言表。⑵把积极而现实的态度贯彻始终。⑶因势利导、引而不发。⑷保持中立,切勿“诱供”。⑸合度的分寸感,表达的艺术性。第九节其它心理治疗方法1、森田疗法是由日本森田正马教授创造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是在禅宗的影响下形成的,其理论来自森田本人的神经症体验和多年的临床实践。2、森田认为神经症的发生基础是疑病素质,具有疑病素质的人将注意力指向自我,集中注意于焦虑,并竭力回避它。越是集中注意焦虑,就越焦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一动力过程称为精神交互作用。3、森田疗法不重视病人的症状,而是注重解决病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将其注意力转向外界事物,破坏精神交互作用,摆脱内心冲突,从而使症状消失。治疗原则是“顺其自然”,对已有的不适及情绪变化概不拒绝、不否认、全面接受。4、森田疗法的适用年龄是15~40岁,住院与门诊治疗皆可。住院疗法可分为四期:第一期:绝对卧床期。第二期:轻工作期。第三期:重工作期。第四期:出院准备期。5、家庭治疗(familytherapy)是处理家庭问题,获得更好的家庭功能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方法。6、家庭治疗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把整个家庭看做是一个系统,咨询的要点是理解和改变整个家庭的结构,而不是个人的症状,治疗模式是代际的系统家庭治疗。包括结构的系统家庭治疗、策略的系统家庭治疗、经验的系统家庭治疗、多家庭治疗和网状治疗。7、婚姻治疗(maritaltherapy)或称夫妻治疗(coupletherapy),是指针对夫妻就他们的夫妻关系及婚姻问题为焦点进行的治疗方法。8、 婚姻治疗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体上把握以下原则:积极主动认真接待;重视平衡兼顾双方;把握立场保持中立,注意平衡配偶之间的权利;淡化“异常”强调“适应”。9、“形神一体”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运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神学说来解释心理治疗。其常见方法有:情志相胜法。激情刺激法。假借针药疗心病。移精变气治疗。按压穴位调治法。10、沙游戏治疗(sandplaytherapy)是利用微缩模型(各种微型玩具)在盛满沙的盘子中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理论依据是荣格的心理分析。11、感觉统合训练的实质是给儿童的发展过程“补课”,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器材来实施。通过训练与运动相结合。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12、漂浮治疗(flotationtherapy)让病人在一种特制的溶液处于漂浮状态,脱离了地球引力的束缚,肌肉柔韧、自然舒展,更快更彻底的放松,能消除紧张,提高人体对紧张的承受力。13、音乐治疗(musictherapy)是运用各种音乐体验,治疗师与病人建立起来的关系来帮助病人达到健康的目的。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使病人向正常方向发展。其主要的内容是A.偏离的正常人格B.偏离的正常情绪C..偏离的正常行为D.偏离的正常思想E.偏离的正常外貌2.长程心理治疗所需的时间较长,主要用于改善A.情绪B.行为C.人格D.认知E.躯体疾病3.短程心理治疗一般不超过A.3个月B.4个月C.5个月D.6个月E.7个月4.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治疗方法是A.支持治疗B.行为治疗C.生物反馈治疗D.精神分析治疗E.认知治疗5.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们心理障碍的原因在于A.潜意识矛盾冲突 B.意识矛盾冲突C.认知矛盾冲突D.本我矛盾冲突E.性矛盾冲突6.心理障碍是由于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和思考方式所致,如果教会患者校正其非理性认知,问题就会解决。这是何种心理治疗的主要原理A.贝克认知治疗B.合理情绪治疗C.人本主义心理治疗D.行为治疗E.精神分析治疗7.心理障碍至少部分是由于在错误前提和假设的基础上对现实的认知曲解所致。首先提出这一心理治疗理论的学者是A.RogersB.BeckC.EriksonD.FreudE.Skinner8.患者能从治疗性医患关系中感受到真诚、协调、医生的通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心。在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中,患者在直接经验、平等协作、促进成长的治疗方式中实现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这种心理治疗方法称为A.行为治疗B.精神分析治疗C.患者中心疗法D.合理情绪疗法E.系统脱敏疗法9.心理咨询的对象大部分是A.勉强求助的人B.心身很健康的人C.有幻觉的人D.正常的人E.思想觉悟不高的人10.综合性医院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A.病人B.护理人员C.病人的领导D.病人的亲戚E.医院管理人员11.患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认为,使来访者改变和成长的重要治疗因素是A.医生通情达理B.病人有强烈的求助要求C.明确的治疗目标D.医患关系E.集中的治疗时间 12.选择局部细节作出总体的结论,这种负性自动想法称为A.非黑即白的绝对思考B.主观臆断C.以偏概全D.过度引申E.夸大13.将一个偶然的事件中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用于其他情况,这种负性自动想法称为A.选择性概括B.缩小C.主观臆断D.过度引申E.以偏概全14.在综合性医院中医学心理咨询主要处理的对象可以接纳A.无求助动机者B.有幻觉的病人C.伴有妄想的病人D.意识模糊的病人E人格障碍的病人15.近代研究表明,病人的疾病与心理因素和生活环境有关的比率是A.20%~50%B.25%~60%C.30%~70%D.30%~75%E.35%~75%16.心理治疗中的医患谈话与人们日常的谈话A.相同B.近似C.不同D.稍有差别E.十分雷同17.将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应用称为A.折中心理治疗B.联合心理治疗C.混合心理治疗D.多系统心理治疗E.优化心理治疗18.让患者按照事先设计的恐怖事物等级表逐渐地进行想象暴露与实景暴露,此治疗方法称为A.脱敏法B.系统脱敏法C.非系统脱敏法D.放松疗法E.想象疗法19.厌恶疗法对于改变行为的疗效是 A.巩固的B.稳定的C.暂时的D.永久的E.无效的20.生物反馈仪所放大的人们的生理功能信号是A.能意识到B.部分意识到C.不能意识到D.轻微意识到E.不容易意识到21.主要的心理治疗一般可分为如下几种,但不包括A.介入治疗B.行为治疗C.人本主义治疗D.精神分析治疗E.认知治疗22.以下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但不包括A.鼓励宣泄B.应对审慎C.灌输观点D.耐心聆听E.建立信心23.下面是若干心理治疗能够取得疗效的共同因素,但需除外的是A.相互依赖的治疗性医患关系B.治疗者对病人的详细了解,作出解释,促进病人的理解和内省C.使病人获得学习新经验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希望和信心D.治疗者鼓励病人遵照自己建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E.治疗者自身的特征和吸引有助于病人唤起新的希望24.在患者中心疗法中,医患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所以医生必须具备成功的态度,但不包括A.积极尊重关心B.通情C.真诚D.协调性E.权威性25.厌恶疗法常用于一些心理障碍,但不包括A.酒精中毒B.性变态行为C.药物依赖D.自杀行为E.自伤行为26.以下几个方面,在心理治疗中特别容易构成医源性心理障碍,但须除外的是A.产生负面效果的语言暗示 B.解释含糊C.环境改变D.误诊E.指导失误27.以下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但不包括A.建立促进成长的咨询关系B.倾听与设身处地的理解C.决定咨询目标D.限定咨询的次数E.作业和反馈28.以下是心理治疗易在短期内见效的对象,但不包括A.人际关系较稳定B.社会心理因素不明显C.智力正常,有中等以上文化,有良好的学习能力D.年轻,可塑性大E.无显著的人格障碍29.代币法属于A.患者中心疗法B.精神分析疗法C.行为疗法D.认知疗法E.生物反馈疗法30.人本主义疗法有以下特点,但应除外A.以患者为中心B.放松训练C.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D.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E.言语操作条件试验31.心理治疗医生是否成熟称职的重要条件以及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是A.医生的技术水平B.心理治疗实施的计划性C.是否坚持保密原则D.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E.治疗方法的灵活性32.不论进行何种心理治疗,治疗者均应遵守以下原则,但除外A.真诚原则B.保密原则C.耐心原则D.中立与回避原则E.标准化原则33.心理治疗有4个基本过程,应除外A.技术手段准备阶段B.问题探索阶段C.分析认识阶段 D.治疗行动阶段E.结束巩固阶段34.为保证材料真实,也为了维护心理治疗本身的声誉及权威性,因此心理治疗要坚持A.真诚原则B.耐心原则C.保密原则D.中立原则E.回避原则35.一般问题解决模式包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实践和检验假设的几个要素,那么心理治疗过程中哪个阶段相当于提出假设A.问题探索阶段B.分析认识阶段C.治疗行动阶段D.结束巩固阶段E.以上都不是36.心理咨询的基本手段不包括A.宣泄B.领悟C.帮助选择和决定D.强化自我控制E.增强自信心37.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下列差别,应除外A.工作任务不同B.工作时间长短不同C.对象和情境不同D.身份和工作方式不同E.解决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不同38.心理咨询的意义有以下方面,但除外A.解除紧张应激压力的手段B.防治心身疾病C.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D.促进健康长寿E.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播途径39.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感和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称之为A.心理诊断B.心理治疗C.心理卫生D.心理咨询E.心理适应40.在为一名强迫症病人的治疗中,医生鼓励病人回忆从童年起所遭受的精神创伤与挫折,帮助他重新认识,建立起现实性的健康心理,这种疗法是A.梦的分析B.移情 C.自由联想D.系统脱敏E.自我调节41.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因紧张刺激而紊乱的功能,这种疗法称为A.系统脱敏法B.厌恶疗法C.条件操作法D.模仿疗法E.放松训练法42..为了戒除烟瘾,在每次吸烟后,应用某种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反复几次,就再不想吸烟了。这种戒烟方法是A.系统脱敏法B.条件操作法C.自我调整疗法D.厌恶疗法E.暴露疗法43.向一孤僻、忧郁、被动的病人讲明,每当能主动接触人,与人亲切交谈时,就给他几枚代币。他可用代币换取他所喜爱的物品。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原有症状逐渐消失。这种疗法是A.条件操作法B.自我调整疗法C.系统脱敏疗法D.模仿疗法E.厌恶疗法44.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成长和自立,不能代替病人作出任何选择与决定,这是心理治疗的A.真诚原则B.耐心原则C.保密原则D.中立原则E.回避原则45.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叫做A.心理评估B.心理诊断C.心理治疗D.心理支持E.心理咨询46.有位病人因身体不适所引起的焦虑来到心理门诊。心理医生的态度很好,医生在病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在详细了解病史和周密的检查后,心理医生很肯定地回答了病人的疑惑,认为患者的躯体症状是功能性的而并非是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这使病人减轻了焦虑,唤起了信心和希望。心理医生给予病人的心理支持称为A.解释B.鼓励 C.教育D.保证E.暗示47.有位病人在与别人发生口角后突然出现严重的胸闷、呼吸困难。他被送到医院急诊室,医生经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最后决定给病人静脉推了一针生理盐水,并向病人说明此药对病人缓解症状有帮助。病人没注意用的是何种药,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很自然地接受了医生的解释。结果症状果然很快消失了。医生给病人治疗的技术措施是A.对症治疗B.暗示治疗C.鼓励治疗D.疏泄治疗E.引导治疗48.有位已婚男性婚前有手淫的习惯,每次手淫后追悔和痛苦,由此造成了婚后焦虑性阳痿。他经过医生的讲解,懂得了不少有关的医学知识,结果消除了误解,性功能得到了恢复。这位医生给病人所进行的心理干预称为A.保证B.暗示C.鼓励D.疏泄E.教育49.一位中年妇女因车祸丧偶,内心十分痛苦。她来到心理门诊,向心理医生倾诉了遭遇和苦闷。心理医生很耐心地倾听了病人的叙述,深表同情和理解,并给予劝慰和适当的应答。结果病人在倾吐感受后情绪有所平静。这位医生所给予病人的一般心理治疗称为A.疏泄B.鼓励C.支持D.聆听E.解释50.有位中年妇女,一次在公共汽车上突然感到胸闷、心慌、心跳加速、出冷汗、十分难受。她赶快下车到附近医院就诊。经检查没有发现有异常指标。从此她再也不敢乘公共汽车,因为她认为以后只要乘上公共汽车就肯定会出现曾经发生过的身体不适,害怕突然发病来不及抢救而丧命。她的这种功能失调性的想法称作A.非黑即白B.以偏概全C.过度引申D.主观臆断E.夸大、缩小51.一位学习成绩一直保持班中领先的中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因不及格而出现挫折感。他感到十分沮丧,不能接受这次失败。他认为,我是学校的优秀生,理应每次考试名列前茅,绝对不可出现不及格这样丢脸的事。此后,便一蹶不振,学习状态开始滑坡。这个学生的想法上有功能失调。这种想法称为A.绝对性思考B.以偏概全C.过度引申 D.主观臆断E.消极注视题52~53人们早年的经历形成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或图式”,这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而不为人们所察觉。一旦被某种社会生活事件所激活,脑中就会涌现出许多功能失调的“负性自动想法”,由此构成了情绪和行为障碍52.这是哪位学者的心理治疗的理论A.RogersB.BeckC.EriksonD.FreudE.Ellis53.这种心理治疗方法能最有效地治疗的心理障碍是A.焦虑障碍B.抑郁障碍C.神经性厌食和贪食D.性心理障碍E.人格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题54~55某一心理治疗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发展其潜能的基本动力,这是每个人固有的、天生的倾向,指引人朝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如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个体受“积极关心的需要”所驱使,被迫按照外部施加的条件行动。以后外部条件将逐步被内化为自己的态度,成为自己的评价标准。其中有些被内化的内容限制了自己的行为,歪曲的现实的知觉,删除了部分有用的经验,使自我实现受到了阻碍和停止。54.建于此理论基础上所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称为A.精神分析疗法B.操作性行为矫正C.交互抑制法D.ABCDE疗法E.患者中心疗法55.在此心理治疗理论中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为A.医生通情达理B.病人的基本动力C.外部施加的条件D.医患关系E.自己的评价标准题56~58一女大学生,19岁。病前有强迫性人格特征。在一次动物实验中,因抓大白鼠的方法不对而被鼠咬,引起焦虑和恐惧发作。而后表现为见鼠就惊叫、害怕、心跳剧烈,发展到有人谈到鼠也出现焦虑、紧张、出汗症状。病人主动求医,要求治疗56.对这例病人心理评估的最佳方法是A.调查法B.观察法C.会谈法 D.作品分析法E.心理测验法57.根据临床表现,应诊断为A.焦虑性神经症B.疑病性神经症C.恐怖性神经症D.抑郁性神经症E.强迫性神经症58.心理治疗方法应首选A.自由联想B.厌恶疗法C.奖励方法D.系统脱敏疗法E.生物反馈疗法题59~62一女询者,35岁,某大学教师。三个月前因出国问题与领导争吵,而后逐渐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未来悲观失望,认为领导和同事都疏远她,常有怨天尤人的表现。能主动求医,接触良好59.针对此例,在心理评估上宜采用A.调查法B.观察法C.会谈法D.作品分析法E.心理测验法60.其主要的情绪反应是A.焦虑B.恐惧C.愤怒D.抑郁E.痛苦61.最合适的干预办法是A.门诊精神科治疗B.精神病院住院治疗C.门诊心理治疗D.门诊心理治疗E.家庭或社会心理治疗62.初次接触首选的手段是A.宣泄B.领悟C.强化控制D.增强自信心E.以上都不是【X型题】 63、以下哪些病人适合心理治疗A、人格障碍B、神经症性障碍C、轻躁狂D、酒精中毒E、进食障碍64、以下哪些是支持心理治疗的技术A、解释与指导B、鼓励与安慰C、移情D、倾听E、认知矫正65、根据学习理论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有A、认知治疗B、行为治疗C、家庭治疗D、人本主义治疗E、生物反馈治疗66、以下哪些病人适合精神分析治疗A、精神分裂症B、癔症C、躁狂症D、神经症E、偏执型人格障碍67、以下哪些是系统脱敏的适应症A、恐惧症B、口吃C、抑郁症D、人格障碍E、性问题68、下列哪些是常见的认知歪曲A、任意的推断B、选择性概括C、过度引申D、夸大或缩小E、投射或反向形成69、心理咨询的要素包括A、尊重B、真诚C、同感D、掩饰E、指导二、名词解释 1、心理咨询2、医学心理咨询3、心理治疗4、移情5、反向移情6、阐释7、暴露疗法8、行为治疗9、生物反馈治疗10、支持性心理治疗三、简答题:1、医学心理咨询的意义有哪些?2、对咨询人员有哪些要求?3、医学心理咨询的原则有哪些?4、心理咨询应注意哪些问题?5、心理治疗有哪些流派有哪些?6、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是什么?7、系统脱敏治疗的步骤及适应症?8、认知疗法的基本过程是什么?四、填空题1、心理治疗是以的各种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为桥梁,应用各种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2、心理治疗具有、和等性质。3、心理治疗流派主要有、、、和等。4、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主要有、、和等。5、我国钟友彬教授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提出的心理分析法叫做。6、行为疗法是根据原理来认识和治疗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7、系统脱敏疗法又称,包含了三个步骤:、、和。8、认知疗法是世纪年代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它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和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其主要治疗种类有Ellis的、Beck的等。9、来访者中心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于1940年创立的,其理论基础是,基本方法是、和。10、森田疗法是日本精神科专家创造、发展的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其基本理论包括、、和。11、暗示疗法可以采取暗示、暗示、暗示等来进行治疗。12、通过一定程式的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特别是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叫做。13 、个体通过对仪器上反馈出来的活动变化的信号加以认识和体验,学会有意识地自我调控这些生物活动,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防病治病的目的的方法,叫做。其种类主要有、、、和等。14、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俄国的生理学家,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主要有、和等。15、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类型有、、和。16、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17、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和三个层次,并提出人格是由、和三部分构成。18、通过医学晤谈和讨论,查明来访者心理障碍的性质和可能的原因,给予劝告、建议、教育、支持和各种形式帮助的过程,叫做。19、将病人的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内容化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一种基本形式。20、本我依据原则行事;自我依据原则行事;超我依据原则行事。五、论述题:1、某人患有血液恐怖症,求您诊治,您将如何进行治疗?2、用行为主义理论阐述病态行为形成的机制。3、根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简述心理变态发生的原因4、试述交谈的技巧。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A2.C3.D4.D5.A6.B7.B8.C9.D10.A11.D12.C13.D14.E15.D16.C17.A18.B19.C20.C21.A22.C23.D24.E25.D26.C27.D28.B29.C30.B31.D32.E33.A34.C35.B36.C37.B38.C39.B40.C41.E42.D43.A44.D45.E46.D47.B48.E49.A50.C51.A52.B53.B54.E55.C56.B57.C58.D59.C60.D61.D62.A【X型题】63.ABCE64.ABDE65.BE66.BD67.CD68.ABCD69.ABCE二、名词解释1、心理咨询: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心理上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劝告和指导的过程,目的在于解决其心理问题,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以促进其发展与成长。2、医学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在医学领域内的具体应用。 3、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为社会认可的治疗师通过一系列目的明确的接触或交往,对患有疾病或遭受痛苦并寻求解脱的人所施加的一类社会性影响。4、移情:是指患者把他儿童期与父母等的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治疗者身上,对治疗师产生的强烈的、无现实根据的情感或期望。5、反向移情:是指当治疗师感到喜欢或不喜欢一个来访者时,是把来访者感知为类似于自己过去生活经历中的某个重要的人。6、阐释:是心理分析的关键性手段,指治疗师用心理分析的理论解释来访者揭示出来的潜意识内容。7、暴露疗法是指让来访者暴露于各种不同的紧张性刺激情境之中以便消除其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8、行为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依据,来消除疾病症状或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9、。生物反馈治疗:人借助于生物反馈信息了解自身的生理变化,并依据这些变化,逐渐学会对其加以随意控制和矫正的治疗。10、支持性心理治疗:也称为支持疗法、表面治疗,是指那些以向来访者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手段的心理治疗。三、简答题1.医学心理咨询的意义有哪些?(1)许多人的患病感觉或不舒服的症状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理解和消除这些病感或症状,单靠生物医学方法不行,必须通过医学心理咨询澄清病感的性质,采取适当的心理社会调整措施。(2)患各种躯体疾病的人,往往有各种心理反应,如不消除,不但增加了临床复杂性,不利于诊断和治疗,而且还可能促使病情恶化或导致意外危险。(3)医学心理咨询对心理生理疾病也有积极作用。(4)医学心理咨询加强了普通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之间的学科联系,有利于各学科在医疗、科研工作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既促进医学研究的发展,也有利于行为科学本身的发展。2.对咨询人员有哪些要求?(1)具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或中国心理学会会员资格,并向两会提交申请;(2)具有心理学或医学高等学历或通过两会有关附加考试;(3)严格遵守两会所制定的有关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者道德准则;(4)心理健康,并且符合下列(5)~(8)条条件者;(5)必须具有至少两年,每周不少于4小时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临床实践经验;(6)必须获得两会认可的培训机构或培训项目的心理治疗与咨询培训证书(其中培训课程或培训项目的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7)至少完整地作过5~8例来访者治疗或咨询,并能提交2例经8次以上系统治疗或咨询的完整案例;(8)通过两会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考试。对于不具备心理或医学方面高等学历的人士,将加试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3.医学心理咨询的原则有哪些?(1)耐心倾听,鼓励疏泄(2)积极支持,建立信心(3)解释得当,应对审慎 (4)尊重来访者,严守秘密(5)解决问题4.心理咨询应注意哪些问题?(1)坚持生物-心理-社会模式(2)防止漏诊器质性疾病(3)重视运用心理治疗(4)保守来访者所谈的秘密(5)精神药物应用(6)转诊问题5.心理治疗有哪些流派有哪些?(1)精神分析流派(2)行为主义流派(3)认知主义流派(4)人本主义流派(5)折衷主义流派6.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是什么?(1)问题探索阶段(2)分析认识阶段(3)治疗行动阶段(4)疗效评价阶段(5)结束巩固阶段论述题:7.系统脱敏治疗的步骤及适应症?步骤:(1)建立焦虑(或恐惧)等级;(2)学会放松训练;(3)脱敏练习。适应症:(1)焦虑症;(2)恐怖症;(3)其它伴有焦虑情绪的心身病症。8.认知疗法的基本过程是什么?(1)建立求助动机;(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识别;(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四、填空题1、医学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学技术心理条件个体与环境2、自主性学习性实效性3、精神分析流派行为主义流派认知流派人本主义流派折衷主义流派4、综合性医院有关的病人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各类行为问题社会适应不良5、认知领悟疗法6、行为学习理论7、交互抑制法放松训练建立等级脱敏表脱敏练习8、二十70情感行为不良认知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转变法9、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无条件的积极尊重与接纳通情或设身处地的理解和睦关系或真诚和一致性10、森田正马神经质的发生机制生的欲望疑病性基调精神交互作用11、言语暗示操作暗示药物暗示12、松弛疗法13、生物反馈疗法肌电反馈皮肤电反馈心率、血压反馈皮肤温度反馈括约肌张力反馈脑电反馈 14、巴甫洛夫强化泛化消退15、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16、米勒17、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本我自我超我18、医学心理咨询19、意识20、快乐现实道德五、论述题1.某人患有血液恐怖症,求您诊治,您将如何进行治疗?首先要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然后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有以下三个步骤:(1)放松训练。教会患者学会放松,因放松可以产生与焦虑或恐怖相反的生理和心理效果,如心率减慢、外周血流增加、呼吸平缓、神经肌肉松弛以及心境平静。具体方法选择渐进性放松技术。①每次训练大约20~30分钟。在安静的环境中,让患者采取舒适放松的坐位和卧位,做3次深呼吸,每次呼吸持续5~7秒。然后按指导语以及规定的程序进行肌肉的“收缩-放松”对照训练,每次肌肉收缩5~10秒钟,然后放松30~40秒钟。②(指导语)“紧握你的右手,慢慢地从1数到5,然后很快地放松右手,特别要注意放松时的感觉。再重复一次,注意放松后的温暖感觉。”③某一肌群放松后,再转换到另一组肌肉群,其顺序为:左手、双臂、头颈部、肩部、胸部、背部、腹部、大腿、小腿、脚部。④经过反复训练使患者能在对放松感觉的回忆后就能自动放松全身时,该训练可以逐步停止。以后,患者凭着对放松感觉的把握,条件反射性地使自己放松。(2)建立等级脱敏表。通过询问患者,确定引起患者恐怖的所有诱因,并将这些诱发条件列出来,按照产生恐怖严惩重程度的顺序列一份7~9个有关场景的等级表。如:(略)(3)脱敏练习。①想象练习:让患者在深度放松状态下,生动逼真地想象自己身临等级表上的每一场景,从而完成对接触每一组情景所致恐怖的去条件。去条件化的过程是从轻到重一步步进行的。一般来说,在进入下一场景想象以前,患者对现在给予的场景应该只有很经微的恐怖,而每一场景的想象可能需要重复数次才能使恐怖降到轻微水平。②实地练习:让患者真正按照等级表逐一地实地练习,每当面对某一等级患者出现恐怖状态时,就用学会的放松方法去对抗,直到不再出现恐怖。采取以上方法,多数患者都能一次见效,严重者可多次重复进行,直到治愈为止。2.用行为主义理论阐述病态行为形成的机制。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许多疾病是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相协调的结果,不是由于缺乏学习能力便是由于不适当的学习所致。人类获得新行为(包括获得疾病和症状)的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两种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1)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等人在条件反射实验中就已经发现,当弱的刺激急剧增强或让实验动物进行过于精细的辨别时,动物便会产生实验性神经症,说明神经症可经由条件反射历程而习得。(2)华生的“小艾伯特实验”也证实,通过将恐惧刺激(噪声)同非条件刺激(小白鼠)反复配对呈现,便可使一个本来很喜欢玩小白鼠的幼儿患上对小白鼠的恐怖症。(3)米勒等关于内脏或植物神经系统学习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人与动物亦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改变内脏器官的活动,这提示人的某些躯体疾病和症状也可以通过学习而产生,如心动过速、肠蠕动增加、哮喘等。(4) 此外,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也可获得新的行为。班都拉的研究证实,恐惧反应等适应不良行为均可借观察的学习而习得和消除。(5)另外,模仿也是获取新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例如,有些儿童便是在仿效口吃者的言语活动中变得口吃的。既然人类的某些疾病与症状可经学习而获得,自然也就可以依据学习的基本规律对它们进行矫治,这便导致行为疗法的产生。3.根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简述心理疾病发生的原因。弗洛伊德把人类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大系统,即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无意识系统。这三个系统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整个心理活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意识系统是指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活动领域,也即指人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动;前意识系统是指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无意识系统是指心理活动系统中的深层部分,是人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库,即指受到压抑、隐藏很深的不被当事人意识到的,但对人的行为时刻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领域,在其中存在着动机、欲望、压抑、冲动和生物本能等等,它们的存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弗洛伊德认为,处于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主要是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和那些违反社会道德的观念和欲望。它们虽然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为追求满足而寻求出路。他认为,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曾引起过情感强烈波动的一些生活事件,表面上似乎被遗忘了,实际上并未从记忆中消失,只不过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产生各种心理冲击而影响着个体的行为,甚至造成疾病。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本能和欲望不被意识系统所接纳,进而被压抑到无意识系统中,形成心理冲突而产生心理疾病。4.试述交谈的技巧。⑴交谈技术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其核心,交谈可以分为收集资料式交谈、诊断或评估式交谈、治疗式交谈等。⑵交谈方式通常分为标准化(结构式)交谈和非标准化(非结构式)交谈两类。标准化交谈中,有着固定的程序,非标准化交谈则没有固定的程序,给双方很大的主动性。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是交谈的主体,要掌握交谈的主动权。⑷交谈的相互性:交谈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⑸开始交谈:开放性问题是最有用的倾听技巧之一。⑹持续交谈,有效的交谈的最重要的技巧,是直接就刚谈过的话题继续谈下去。有些技巧非常重要如:重述、释义、澄清、概括、共情等。⑺交谈中应避免的表述:判断性表述、探查性表述。⑻交谈中的非言语性技巧,交谈不仅仅只有言语沟通,非言语性技巧也非常重要,如:目光接触、身体语言、副语言和沉默:创造性沉默、自发性沉默和冲突性沉默三种。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学习纲要[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学习发展、毕生的心理发展的概念,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心身发展特点与心理卫生。掌握:1.发展、毕生的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特点。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3.出生前、婴儿期、童年期及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4.成年期心理卫生特点。 熟悉:1.心理卫生的概念。2.心理发展的模式,发展历程的划分。3.出生前、婴儿期、童年期及青少年期心理卫生。4.成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了解:当前关于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认识。[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人类心理发展概述1.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有序而又稳定的变化,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2.发展的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期和发展的年龄特征。3.发展变化遵循着一些共同的模式:(1)心理发展是有序进行,(2)早期的发展意义大于后期,(3)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4.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5.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人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规律的科学。6.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5)、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7.根据个体生物、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水平与状况,可以把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时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影响:在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方面,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行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在人类认知能力发展方面,遗传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智商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之间的相似性的确存在相关,并且是遗传特性越接近,智商的相关程度就越高。2.环境因素的影响:⑴母亲怀孕的影响。⑵早期经验的作用。⑶生活环境因素的作用。 3.当前关于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认识:遗传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确定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个体总是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成长与发展的,其发展的方向、过程、所达到的水平等,更多地受到环境与教育因素的制约,环境和教育确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⑴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即一个因素的作用大小依赖于另一个因素,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第三节出生前和婴儿期的心身发展与心理卫生要点   1.出生前的心身发展:出生前,外界环境及营养就会对胎儿的身体及大脑发育产生影响。婴儿在出生前就已具备某些感知能力。  2.出生前的心理卫生要点:(1)注意筛查有否不良遗传因素。(2)孕妇要保持愉快的心境,家庭也要尽可能为她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3)科学地进行胎教。(4)避免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以及剧烈运动,保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3.婴儿期的心身发展:新生儿出生后各种感觉器官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很多心理功能开始发展。注意和记忆基本上是不随意的,思维是一种低级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离不开动作。  4.婴儿期的心理卫生要点:(1)及时满足生理需要。(2)母爱。(3)丰富环境剌激,增加社会性接触。(4)抓住言语发展关键期。(5)科学地训练孩子大小便。(6)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7)重视孩子独立的愿望。(8)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  1.儿童早期的心身发展:心理发展上的第一反抗期在3、4岁时达到顶峰。在言语方面,是个体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言语表达逐渐由连贯性言语取代了情境性言语..幼儿的有意记忆开始发展,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5~6岁时达到顶峰。思维离不开实物与实物表象,具有直觉的形象性。幼儿的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已开始有高级情感,但是显得肤浅。在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  2.儿童早期的心理卫生要点:(1)巧用游戏的功能。(2)注意孩子性别意识的强化。(3)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4)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5)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6)不要过分保护。  3.儿童后期的心身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各种认知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大多数都能开始独立写作,内部言语有了明显的发展,色觉辨别力、言语听觉敏度已基本接近成人。记忆从机械识记逐渐向理解记忆方向发展;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社会交往大大增加,高级的社会情感得到发展  4.儿童后期的心理卫生要点⑴做好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衔接工作。⑵不给学生增加负担。⑶注意非智力品质的培养。第五节青少年期的心身发展与心理卫生  1.青少年期的心身发展:认知活动的随意性已显著增强,可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学习。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学会对自己思维过程进行监控。情绪带有冲动性,易激动、不善于自制,对父母处于依赖和独立的冲突中。与同伴的交往频度急剧上升,也容易与同伴形成深刻的友谊。同伴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已远大于父母。独立感和成人感的出现。  2.青少年期的心理卫生要点:⑴科学的性教育。⑵尊重青少年独立的愿望。⑶善用同伴对孩子的影响。⑷引导青少年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六节成年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  1.成年早期的心身发展:生理发育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已达到成熟,主要发展是人格的发展。获得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幸福,体验爱情和婚姻的幸福。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是友人、异性、一起合作或相互竞争的伙伴。  2.成年早期的心理卫生要点:⑴处理好择业问题。⑵处理好恋爱与婚姻问题。  3. 成年中期的心身发展:从认知看创造力发展达到了顶峰,是人生中取得创造性成果最多的时期。最需要获得的是关心下一代的能力。五十岁前后,女性卵巢萎缩,月经逐渐停止,出现更年期。男性比女性要晚到一些,变化没有女性那样明显。变化得较为突然,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  4.成年中期的心理卫生要点:⑴婚姻生活是成年人最基本的活动。⑵处理好角色的冲突。⑶步入更年期后,首先要认识到更年期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5.成年晚期的心身发展:感觉器官功能开始减退,容易错听误解他人的谈话内容,敏感多疑,甚至产生偏执观念。操作性动作慢而迟钝,不准确不协调,劳动能力远不如年轻人。液态智力50岁以后开始出现减退但晶态智力随年龄增长减退较迟。老年人的性格有些共同的消极特点:自我中心、保守、固执、好猜疑、老朽感、无用感、好回忆往事,依赖性增强。高龄者的身体疾病发生率日益增加;年迈者经常承受身体上和脑力上的损伤,需要受到精心的照顾。  6.成年晚期的心理卫生要点:⑴尽快适应退休后的生活。⑵注意保健、防治疾病。⑶乐观豁达。⑷生命不息、活动不止。⑸互敬互让、家庭和睦。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儿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B、从婴儿到成年的认知发展C、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D、从出生到死亡的人格变化E、以上都对2.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   )A、心理的种系发展B、心理的种族发展C、社会团体的心理发展D、个体的种族发展E、以上都是3.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E、以上都是4.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   )A、人群中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B、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C、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速率不同D、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E、以上都是5.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   )A、从出生到幼儿期B、从幼儿期到童年期C、从童年期到青春期 A、从青春期到青年期B、以上都不是6.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   )A、幼儿期B、童年期C、青春发育期D、青年期E、以上都不是7.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   )A、只有连续性,没有阶段性B、只有阶段性,没有连续性C、既没有连续性,又没有阶段性D、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E、以上都是8.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A、人际和谐B、情绪稳定C、身体强壮D、人格完整E、以上都不是9.母乳喂养对于婴儿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是(    )A、给予适当的刺激B、给予充足的营养C、给予有效免疫力D、给予温暖的母爱E、以上都是10.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是(    )A、可增长知识开发智力B、有利于道德品质培养C、有利于发展交往能力D、反映认知水平的发展E、以上都是11.青春期主要的自我意识矛盾是(    )A、成长与发展B、独立与依赖C、精神与物质D、幼稚与成熟E、以上都是12.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   )A、0~1岁B、0~3岁C、1~2岁D、1~3岁E、以上都不是 13.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   )A、动作B、感觉C、知觉D、条件反射E、以上都不是14.出现“认生”现象的年龄大致在(    )A、1~3个月B、3~4个月C、4~5个月D、6~12个月E、以上都不是15.婴儿思维的典型特征是(    )A、直觉行动思维B、表象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动作形象思维E、以上都不是16.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   )A、8个月B、1岁左右C、2岁左右D、3岁左右E、以上都不是17.婴儿期句法的发展顺序为(   )A、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B、无修饰句、有修饰句C、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D、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E、以上都不是18.婴儿期笑的发展顺序分为()等阶段。A、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B、无条件反射性的笑、条件反射性的笑C、对声音的笑、对陌生人的笑、对熟悉人的笑D、无笑、无条件反射性的笑、自发性微笑E、以上都不是19.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属于(   )A、条件反射性的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E、以上都不是20.5周至4个月的婴儿对熟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    )A、条件反射性的笑 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E、以上都不是21.婴儿恐惧可分为(    )A、生理性恐惧和社会性恐惧B、无条件反射的恐惧和条件反射的恐惧C、先天恐惧和后天习得的恐惧D、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E、以上都不对22.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属于(   )A、本能的恐惧怕生B、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C、怕生D、预测性恐惧E、以上都不对23.()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A、情感B、依恋C、亲子关系D、母子关系E、以上都不对24.()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A、自我意识B、自我评价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E、以上都不对25.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   )A、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B、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C、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D、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E、以上都不对26.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B、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C、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D、采用奖惩相结合的办法E、以上都对27.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   )A、2~4岁B、2~5岁C、3~6岁 A、3~8岁B、以上都不对28.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饮食B、睡眠C、游戏D、学习E、以上都不对29.精神分析论认为儿童游戏是(   )A、儿童的认知水平的反映B、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C、对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D、通过游戏获得愉快E、以上都不对30.认知论认为儿童游戏是(   )A、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B、对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C、儿童认知水平的反映D、通过游戏获得愉快E、以上都不对31.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   )A、互动游戏B、实物游戏C、象征性游戏D、规则游戏E、以上都不对32.童年儿童游戏属于(   )A、互动游戏B、实物游戏C、象征性游戏D、规则游戏A、以上都不对33.()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A、婴儿期B、婴儿早期C、幼儿期D、童年期E、以上都不对34.()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A、感觉登记B、信息编码C、记忆策略D、大脑风暴法E、以上都不对 35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直观动作思维B、形象抽象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E、以上都不对36.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模式是(   )A、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B、从“为什么”转向“是什么”C、从“是什么”转向“怎么样”D、从“为什么”转向“怎么样”E、以上都不对37.亲社会行为是指(   )A、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B、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C、侵犯行为D、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E、以上都不对38.攻击行为是指(   )A、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B、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C、利他行为D、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E、以上都不对39.同伴关系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之间的人际关系。A、人与人B、儿童C、儿童与父母D、儿童与老师E、以上都不对40.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   )A、2岁B、3~4岁C、13~15岁D、16~18岁E、以上都不对41.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A、3~6岁B、7~12岁C、13~15岁D、16~18岁E、以上都不对42.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 A、学习B、劳动C、运动D、以上都对43.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   )A、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B、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C、具有主动性D、具有自由性E、以上都对44.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A、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B、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C、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休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D、以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E、以上都对45.童年期思维的质变表现为幼儿期的(   )A、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B、感知运动思维为主变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D、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E、以上都不对46.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在(   )A、小学三年级B、小学四年级C、小学五年级D、小学六年级E、以上都不是47.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   )A、感知动作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B、表象水平、形象水平、抽象水平C、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D、直观形象水平、具体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E、以上都不是48.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是(   )A、未掌握守恒B、思维不具有可逆性C、理解补偿关系D、相对性E、以上都不是49.小学阶段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   )A、儿童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增加B、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有所增加C、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A、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逐渐加强B、以上都是50.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种阶段模式依次为(   )A、共同控制、父母控制、儿童控制B、父母控制、儿童控制、共同控制C、儿童控制、父母控制、共同控制D、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E、以上都不是51.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   )A、外表B、环境因素C、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D、能力E、以上都是52.青春期的年龄范围是(   )A、7~8岁至11~12岁B、11~12岁至15~16岁C、15~16岁至17~18岁D、51~52岁至55~56岁E、以上都不对53.青春期的主要特点是(   )A、身体迅速发育B、心理迅速成长C、身心发展不平衡D、进入第二加速期E、以上都对54.第二反抗期发生在(    )A、3~4岁B、小学阶段C、青春期D、青年期E、5-6岁55.反抗期的出现是(   )A、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B、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异常现象C、由早期挫折造成的D、人格异常的一种表现E、以上都是56.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交友范围扩大B、交友范围缩小C、知心朋友是异性D、团伙人数最多E、以上都对 57.青春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A、对老师开始评头论足B、盲目崇拜老师C、即使不喜欢某位老师,但对其所讲授的科目却能认真听课D、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E、以上都不对58.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表现在(   )A、成长者能够对自己的发展有正确认识,但父母却不能B、父母能够对孩子的发展有正确认识,但孩子自己却不能C、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滞后,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超前D、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E、以上都不对59.成年早期的年龄范围是(   )A、15~16岁至25岁B、17~18岁至28岁C、17~18岁至35岁D、17~18岁至45岁E、以上都不对60.成年早期自我意识发展表现为(   )A、关注自己的外貌B、关注自己的人格C、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D、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E、以上都对61.成年早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   )A、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B、越来越外向C、情感波动越来越大D、越来越成熟E、以上都对62.成年中期对自我的看法(   )A、表现出消极的变化B、与成年早期相比没有什么变化C、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D、因人而异E、以上都不对63.成年中期的人际关系(   )A、最简单B、最复杂C、最注重情感交流D、最忽视情感交流E、以上都不对64.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A、成熟、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A、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B、个人经历、社会环境C、生活环境、人格、社会环境D、以上都不对65.成年晚期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   )A、记忆广度不变,但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减退或下降B、记忆广度、机械识记下降、但再认和回忆等保持不变C、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D、再认下降较多,而回忆下降并不明显E、以上都不对【X型题】66.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   )A、心理的种系发展B、心理的各族发展C、个体的心理发展D、社会团体的心理发展E、心理发展的方向性67.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包括(   )A、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B、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C、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D、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增长性E、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6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   )A、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B、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C、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D、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E、预测心理发展的未来69.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   )A、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B、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C、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D、环境的作用也很大E、智商与遗传存在相关70.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包括(   )A、承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B、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作用C、强调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D、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E、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71.自我中心是指(   )A、儿童的道德水平较低 A、认为所有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B、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C、一个人比较自私D、能认识到自我和他人的区别72.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包括(   )A、上下原则B、头尾原则C、近远原则D、大小原则E、从被动向主动性发展73.象征性游戏的特征有(   )A、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B、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C、具有想象的特点D、具有概括性质E、具有兴趣性74.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有(   )A、促进认知B、体现创造性能力C、培养健全的人格D、增强体质E、开发智力75.幼儿友谊多半建立在()的基础上。A、地理位置接近B、喜爱共同的活动C、拥有有趣的玩具D、志向相似E、相互喜欢76.同伴关系的作用有(   )A、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的发展B、促进了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C、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D、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E、促进智力的发展77.童年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   )A、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B、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C、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D、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加E、促进自身的心理发展78.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有(   )A、相互接近B、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C、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A、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B、榜样作用79.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表现有(   )A、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B、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C、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D、成熟感与挫折感的交替E、勇敢性与却懦的矛盾80.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主要表现为(   )A、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B、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C、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D、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E、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81.青春期的情绪变化特点有(   )A、容易抑郁B、容易焦虑C、不能自我控制情绪的波动D、青春期躁动E、疾风暴雨式的82.青年期的一般特征有(   )A、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B、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C、生活空间扩大D、开始恋爱、结婚E、人格发展趋于稳定83.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   )A、个体成熟因素B、社会因素C、个人因素D、自然环境因素E、家庭因素84.中年人与朋友之间的特点表现为(   )A、中年人朋友的数量要多于青年期B、中年人朋友的数量要少于青年期C、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高于青年期D、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低于青年期E、朋友之间的稳定程度要低于青年期二、名词解释1.心理卫生2.发展3.发展心理学4.毕生发展心理学 5.第一反抗期6.自我中心7.自我意识8.第二反抗期三、简答题1.心理发展变化的模式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人一生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划分的?4.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哪些?5.如何维护婴儿的心理健康?6.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注意什么?7.怎样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8.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应该注意哪些?四、填空题1.发展的特点是:、、、、、。2.根据个体生物、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水平与状况,可以把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时期、、。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另一类是。4.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5.人刚出生时只有和两种基本的情绪。6.婴儿到2岁时,社会性情感增多,开始把自己看作是与别人不同的独立的主体,萌芽。7.心理发展上的第一反抗期在岁时达到顶峰。8.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和的出现。9.心理发展上的第二反抗期在时候出现。10.在成年早期,主要发展是的发展。11.成年中期最需要获得的是。12.步入老年期后,智力减退较早,但智力随年龄增长减退较迟。五、论述题1.试述影响心理发展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中学生应该如何维护心理健康。3.中年人应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C 2.D3.A4.B 5.A6.C 7.D8.C9.D 10.D11.B 12.B13.B14.D 15.A16.D 17.C18.A19.B20.C21.D 22.D23.B24.A25.B 26.B 27.C28.C29.A30.C31.C 32.D33.C34.C35.C36.A 37.A38.B39.B40.B41.B 42.B43.B44.B45.C46.B 47.C48.C49.C50.D51.C 52.B53.C54.C55.A56.B 57.A58.D59.C60.C61.D 62.C63.B64.A65.C【X型题】66.ABC67.ABCDE  68.ABCDE  69.ABCE 70.BCD71.BC72.BCDE  73.ACDE 74.BCDE  75.ABC76.ABCDE77.ABCDE  78.ABCD 79.ABCDE 80.ABCDE81.CDE82.ABCD  83.ABCE 84.BCE 二、名词解释1.心理卫生:是指用以维护和改进人类心理健康、预防和减少行为问题与心理障碍的种种原则和措施。2.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有序而又稳定的变化,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3.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4.毕生发展心理学: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人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规律的科学。5.第一反抗期:三、四岁幼儿独立愿望增强,常要自行其事,表现不听话,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具有积极的意义。6.自我中心:以自己为中心来推测周围事物,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思考,假定每个人的思考都与他一样,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不能理解别人会不会有不同的想法。7.自我意识:人类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认识和评价。8.第二反抗期:青春期的青少年独立感和成人感的出现,他们力求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管束与干涉,所以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心理发展的“第二反抗期”。三、简答题1.心理发展变化的模式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⑴心理发展是有序进行。⑵早期的发展意义大于后期。⑶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概括起来,发展的特点是: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期和发展的年龄特征。2.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5)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3.人一生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划分的? 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时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童年期是指从0岁到12岁,包括婴儿期(1~2岁)、儿童早期(幼儿,3~5岁)、儿童后期(学龄儿童,6~12岁)。青少年期指12至18~20岁。成年期指18~20岁以上的发展阶段,其中20~34岁(或40岁)叫成年早期,35岁(或40岁)~65岁叫做成年中期或中年期,65岁以上叫成年晚期也叫老年期。4.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哪些?⑴母亲怀孕的影响。⑵早期经验的作用。⑶生活环境因素的作用。⑷学校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活动是环境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如何维护婴儿的心理健康?⑴及时满足生理需要。⑵母爱。物质营养、信息刺激和母爱是儿童发展的三大营养。⑶丰富环境刺激,增加社会性接触。⑷抓住言语发展关键期。⑸科学地训练孩子大小便。⑹重视孩子独立的愿望。⑺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6.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注意什么?⑴巧用游戏的功能。⑵注意孩子性别意识的强化。⑶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⑷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⑸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7.怎样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⑴做好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衔接工作。⑵不给学生增加负担。⑶注意非智力品质的培养。8.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应该注意哪些?⑴科学的性教育。⑵尊重青少年独立的愿望。⑶善用同伴对孩子的影响。⑷引导青少年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四、填空题1.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期和发展的年龄特征。2.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3.遗传因素环境因素4.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5.愉快和不愉快6.自我意识7.3-4岁8.独立感和成人感9.青春期10.人格11.关心下一代的能力12.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五、论述题1.试述影响心理发展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与会合,而是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渗透、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共同决定着心理的发展。⑴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即一个因素的作用大小依赖于另一个因素,环境因素(外因)是通过遗传因素(内因)发挥作用的;同理,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的变化。⑵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一方面遗传中包含着环境,环境中有遗传;另一方面指环境可以影响遗传,遗传也可以影响环境。另外,遗传与环境的影响是相互选择的。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上,作用是有所变化的。发展初期,一些简单初级的心理机能受遗传成熟的制约性较大;发展的后期,一些较复杂的心理机能更多地受到环境教育的制约。2.中学生应该如何维护心理健康。⑴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性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生理机能,但人不同于兽,人的性行为必须受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⑵青少年具有强烈的独立愿望,不希望父母再把他们当做孩子来看待,希望父母能尊重自己的隐私,允许自己有点内心的秘密。对此家长和老师应因势利导施之以民主,切不可与孩子形成对抗的状态。⑶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远大于成年人对他们的影响。所以,青少年能形成怎样的人格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经常与什么样的人交往。⑷青少年期情绪波动幅度极大,易出现极端化的倾向。学会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建立正常的积极的情绪生活,做情绪的主人,就成了青少年心理卫生的一项重要任务。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应该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它会使人面对困难而百折不挠,陷入绝境而仍能看到希望。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定型的时期,父母和教师要适时引导,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3.中年人应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⑴婚姻生活是成年人最基本的活动。婚姻是否幸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是成年期最大的心理卫生问题。⑵处理好角色的冲突。中年人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担负的责任远超过其他年龄段。角色之间又常常发生冲突,因此,要放弃求全的观念,认可“有一得必有一失”,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有序地扮演或放弃某一角色,切莫预期定得太高。⑶要认识到更年期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要正确对待症状,感到身体不适时,要及时求诊,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周围的人应对处于更年期的人多一分理解,当事人自己也应该加强自知之明,提高自己行为的理性成分。第八章病人心理学习纲要【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本章主要讨论的病人在患病后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变化,以及如何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患病期,恢复健康,重新投入到正常、愉快的社会生活中。掌握:1.“病人”的概念2.病人角色适应问题3.病人的心理需要及其满足4.病人的心理问题与干预5.医生提高遵医率的方法6.疾病对病人的影响 熟悉:1.病人的权利和病人的义务2.求医行为概念及其类型3.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了解:1.生病的心理变化阶段2.疾病对病人家庭的影响【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病人角色与角色冲突1.“病人”的概念即广义的病人概念,指为寻求医疗或正处医疗之中的人2.病人的权利(1)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2)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3)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3.病人的义务(1)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2)寻求有效医疗,认真遵守医嘱的义务。(3)遵守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4.求医行为概念及其类型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求医的类型的类型分为:主动求医型,被动求医型,强制求医型。5.遵医行为概念遵医行为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6.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1)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2)所患疾病的特点:(3)治疗计划的特点:(4)医患关系的特点:(5)病人的社会行为特点:7.病人角色适应不良角色行为缺如指患者未能进入病人角色。(1)角色行为冲突患病后的个体应以病人角色为主,原有的其他社会角色变为从属地位。(2)角色行为减退指已经进入病人角色的个体,由于强烈的情感需求,不顾自己的病情而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3)角色行为强化表现为安于病人的角色,或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或小病大养。(4)角色行为异常病人因受病痛折磨而悲观、失望,由此导致行为异常。第二节病人的心理问题1.生病的心理变化阶段Lederer(1965)提出三个互相独立但又彼此重叠的疾病发展的时期:从健康到生病期、接受生病期和恢复期。2.从健康到生病期的主要生理变化①否认。②埋怨。③自责。④自得。 1.病人的心理需要及其满足(1)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的需要。.(2)信息的需要。(3)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4)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2.病人的心理问题与干预(1)认知方面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干预。对疾病性质和预后的片面认识、缺乏医疗事务的知识都会造成病人认知方面的问题,进而使病人产生应激,影响诊治和康复。(2)情绪反应及心理干预。病人常见的情绪反应有①焦虑。②恐惧。③抑郁。④孤独感。⑤愤怒(3)病人的行为问题与心理干预。病人的行为问题主要有被动依赖和不遵医嘱。3.医生提高遵医率的方法(1)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与尊重,鼓励病人主动参与治疗,共商诊疗方案。(2)纠正病人对检查及防治措施的错误认识和不正确的态度。(3)耐心解释、反复说明,提高病人对医嘱的理解与记忆程度。(4)简化治疗方案与程序,避免同时开列过多药物或提出过多的要求。(5)采用行为技术。第三节疾病对病人及其家庭的影响1.疾病对病人的影响(1)病人的人格改变疾病会影响病人原有的行为和反应模式,甚至出现一些本来没有的人格特征。(2)主观感觉异常病人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感觉异常敏锐,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同时由于主观感觉异常,病人还会出现对客观事物的错误的知觉。(3)自尊心敏感人有病之后,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都会受到挫伤。2.疾病所造成的人格改变按病人的人格表现分4类(1)精神衰弱型。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坚信自己的处境极坏,并等待着一切严重的后果。病人失眠,多梦,意志减弱,敏感多疑。(2)疑病型。这类病人很可能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常把医学书上中叙述的疾病状况,想象成是自己的症状,尽管经过多次检查不能找到疾病的证据,病人不相信检查结果,又不放弃病人角色。(3)歇斯底里型。病人的最大特点是极度夸大和描述自己的病情,逢人便说自己的病多么不一般。(4)漠不关心型。病人常常否认自己有病,甚至拒绝体检和医疗措施,3.疾病对病人家庭的影响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诊断前期慢性病对家庭的影响可能较为复杂。家庭仍将疾病视为一个客观的事实,因疾病造成的威胁程度不同,使家庭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2)疾病诊断及治疗期对家庭来说是一个危机时期。常被形容为震惊和恐惧的阶段。每一个成员对疾病的了解及反应也不同,年轻的核心家庭成员与年长的成员在认知上有较大的差异。(3)康复期、残障或死亡 当治疗期短,有明确的时间范围,则病人遇到的社会和心理问题会比较小,但慢性疾病就需较长时间调适,这时病人会遇到更多的心理问题,有效的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网络会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不属于病人取得病人身份后所应履行的义务是A及时就医,早日康复B寻求有效医疗C遵守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D免除通常的社会责任E认真遵守医嘱的义务2.属于病人义务的内容是A受到社会尊重和理解B遵守医疗部门规章制度C享受医疗服务D保守个人秘密E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使得社会责任3.根据求医的决定权,可将求医行为分成A主动型、参与型、强制型B主动型、指导型、合作型C主动型、被动型、强制型D参与型、指导型、合作型E以上都不是4.不影响病人遵医行为的因素是A治疗计划B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C医患关系D疾病严重程度E病人的经济状况5.由病人的家长、家属或他人作出求医决定的求医类型是A主动型B被动型C强制型D指导型E参与型6.期望继续享有病人角色所获得利益,是病人角色的A角色行为缺如B角色行为冲突C角色行为减退D角色行为强化E角色行为异常7.否认自己有病,不及时就医是病人角色的A角色行为缺如B角色行为冲突 C角色行为减退D角色行为强化E角色行为异常8.有些病人认为疾病是一种处罚,有负罪感,以生气来对待疾病,这属于A否认B埋怨C自得D自责E焦虑9.对于病人来说,最重要的需要是A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的需要B信息的需要C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D关心、体贴的需要E尊重的需要10.医务人员称呼病人的姓名,而避免叫床号,这是为了满足病人的A被认识接纳的需要B被关心尊重的需要C获取信息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E生理的需要11.病人最常见、最重要的心理变化是A认知的变化B情绪的变化C意识的变化D行为的变化E意志的变化12.疾病对病人的影响主要表现不包括A人格改变B主官感觉异常C自尊心减退D自尊心敏感E有时会对客观事物错误知觉【X型题】13.以下那些是病人的权利A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权利B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C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D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E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14.以下那些是病人的义务A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B寻求有效医疗,认真遵守医嘱的义务C遵守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的义务 D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义务E保守个人秘密的义务15.对于病人来说,需要包括A安全感B信息的需要C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D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E早日康复的需要16.属于生病期间心理问题的是A认知方面的心理问题B情绪问题C意识问题D行为问题E意志的问题17.疾病会影响病人原有的行为和反应模式,病人的人格改变有A精神衰弱型B疑病型C歇斯底里型D漠不关心型E精神分裂型二、名词解释1.病人2.求医行为3.遵医行为三、简答题:1.不能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常见类型有哪些?2.病人不能遵从医嘱的原因是什么?3.病人有哪些心理需要?四、填空题:1.当一个人患病后,为了治疗的需要必须免除其健康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发觉_______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3.已经进入病人角色的个体,由于强烈的情感需求,不顾自己的病情而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属于_____________。4.病人的生病心理变化阶段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临床常见的病人情绪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病人的行为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7.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坚信自己的处境极坏,并等待着一切严重的后果。这是病人的_______________型人格改变。8.疾病对病人家庭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被形容为震惊和恐惧的阶段 五、论述题:1.医生可以用哪些方法提高遵医率?2.如何做好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工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D2.B3.C4.E5.B6.D7.A8.D9.A10.B11.B12.C【X型题】13.BCDE14.ABD15.ABCDE16.ACD17.ABCD二、名词解释1.病人:是指广义的病人概念,指为寻求医疗或正处医疗之中的人2.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3.遵医行为: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三、简答题:1、不能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常见类型有哪些?(1)角色行为缺如(2)角色行为冲突(3)角色行为减退(4)角色行为强化(5)角色行为异常2.病人不能遵从医嘱的原因是什么?(1)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2)所患疾病的特点(3)治疗计划的特点(4)医患关系的特点(5)病人的社会行为特点3.病人有哪些心理需要?(1)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的需要。.(2)信息的需要。(3)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4)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四、填空题1.社会责任和角色行为2.症状3.角色行为减退4.从健康到生病期接受生病期恢复期5.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感愤怒6.被动依赖不遵医嘱7.精神衰弱型8.诊断前期疾病诊断及治疗期康复期、残障或死亡疾病诊断及治疗期五、论述题:1.医生提高遵医率的方法 (1)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与尊重,鼓励病人主动参与治疗,共商诊疗方案。(2)纠正病人对检查及防治措施的错误认识和不正确的态度。(3)耐心解释、反复说明,提高病人对医嘱的理解与记忆程度。(4)简化治疗方案与程序,避免同时开列过多药物或提出过多的要求。(5)采用行为技术。2.做好病人的心理问题干预工作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认知方面心理问题的心理干预。在人格方面,内向的人多关注个人身体方面的变化;癔症性格的人敏感多疑,易于对症状做出严重估价;而A型性格者易于忽视症状;处于激情状态中的人易产生认知偏差,忽视症状;缺乏医学知识的人可忽视有明显预警意义的症状,也可能将正常的生理现象视为重病的象征。(2)情绪反应及心理干预。病人的心理反应中最突出的就是情绪问题,常见的情绪反应有:①焦虑。是一种对自己疾病的预后和个人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医务人员要热情、主动,认真,采取心理支持等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及病友关系。对某些检查和治疗方法给以简要介绍,使病人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手术之前的心理准备是心理干预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是一种减轻焦虑的好方法。②恐惧。是由自认为对自己有威胁或危险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儿童病人的恐惧多与黑暗、陌生和疼痛相联系,成年病人的恐惧多与住院、损伤性检查、手术疼痛和后果、将来的生活能力等联系。心理干预时要认真分析病人的心理特点、恐惧的原因和促成因素。运用会谈技巧,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改变病人的认识,达到减轻或消除恐惧情绪的目的。③抑郁病人的抑郁情绪,主要由治疗不顺利、不理想,缺乏治疗的信心和勇气所致,其次同病人的年龄、人格、家庭因素也有关系。医务人员要提供有希望的治疗信息,给病人更多的解释和开导,尽可能消除或减轻病人的躯体症状,逐渐树立治病信心与勇气;增加病人的娱乐活动内容,转移病人的注意,鼓励病人与病友间的接触。对有过轻生念头的抑郁病人,应注意其心理变化,增加接触机会,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影响病人的情绪,建议病人与心理医生保持联系。④孤独感。儿童病人和老年病人的孤独感更明显一些,医护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多与病人交谈,帮助住院病人。⑤愤怒。这种情绪反应多见于治疗受挫的病人。加强医院管理的科学性,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与服务质量,增加医患间的沟通,为病人提供疏泄机会,以防止和消除不良情绪。(3)病人的行为问题与心理干预。病人的行为问题主要有被动依赖和不遵医嘱。被动依赖是病人把某些目标的实现寄托在他人的帮助上而产生的。医护人员要指出危害性,鼓励病人克服困难,尽快地摆脱依赖性的病人角色。对于不遵医嘱,医生可以通过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纠正病人对检查及防治措施的错误认识和不正确的态度、耐心解释、反复说明、简化治疗方案与程序以及用行为技术等手段提高遵医率。第九章医学领域人际关系学习纲要【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学习医患关系有关知识,并能采用适当的交往方式,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掌握:1、医患关系的概念。2、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3、人际沟通的方式。 熟悉:1、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2、影像医患关系的要素3、医患会谈过程。了解:1、医患关系理论模式。2、医患沟通的特点。【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医患关系概述1、医患关系的概念医患关系是指以医务人员为一方,以病人为另一方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2、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1)促进医疗活动顺利开展。(2)有助于病人决策。(3)帮助病人减缓情绪压力,放松身心,早日康复。(4)使医疗双方在治疗中心情舒畅,双方受益。(5)有助于病人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建立健康行为。3、医患关系模式的分类(1)按医患间的相互作用的类别可分为“主动—被动”、“指导—合作”和“共同参与”三种基本模式;(2)按理论基础,又可分为传统模式与人本主义模式。医患间的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模式之间的关系模式医务人员角色病人角色应用情境模式的原型主动—被动对病人做某事接受(不能反应或无作用)麻醉、严重外伤、昏迷、谵妄等父母—婴儿指导—合作告诉病人做什么合作者(服从)急性感染过程等父母—儿童共同参与帮助病人自助合自护合作关系的参加者(利用专家的帮助)大多数慢性疾患成人—成人4、人本主义模式的特点(1)医务人员与病人是合作者,共同为病人的健康负责。治疗前,医患订立“契约”,明确双方角色、责任和义务。(2)医务人员除作为医疗专家外,还是决策师、健康教育老师、情绪与社会性支持源。(3)病人必须作为治疗的参加者,与医生分担权利与责任,根据医务人员的建议,选择治疗和检查方案。(4)在人本主义模式中,医务人员是医学方面的专家,而病人是关于自己疾病的“专家”,病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医疗活动中去,为治疗和康复创造了条件。5、人本主义模式与传统模式比的优点(1)为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原则。(2)提高病人检查和治疗的遵从性。(3)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4)使双方从医疗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收益,医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6、影响医患关系的要素(1)医务人员因素①职业道德。②个人素养。③医师的医术水平和知名度及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会影响沟通。④医务人员从事科研过程中,对伦理问题的重视程度。 (2)患者因素①疾病因素。②个人素养。(3)环境因素。①医院。一个原因是医院的福利性质同追求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医院忽视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和医德教育,进而影响工作效率。②社会。社会重商风气、分配不公。新闻媒体部分出现夸大或不实报导,对医患关系起到破坏作用。第二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和人际沟通。人际关系与沟通1、Schultz人际关系分类及行为特点类型行为特点主动包容型主动与人交往,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相互容纳的和睦关系,待人宽容、忍让,交往、说话大胆,主动参与。被动包容型希望与他人交往,缺乏主动,被动期待别人的接纳。主动控制型总想支配、控制别人,总想成为社交中心,权力欲、领导欲强烈。被动控制型易追随他人,愿意受他人支配,与他人携手。主动感情型喜欢并主动与他人建立感情,主动示好、关怀,对人热心,乐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情。被动感情型被动期待他人对自己示好、表示亲密,不敢向他人大胆表露心声和感情。2、人际知觉的概念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人与他人的关系。有些因素会影响人际知觉,产生知觉偏差。3、人际知觉包括(1)晕轮效应(haloeffect)。(2)刻板印象(stereotyping)。(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4)投射(projection)4、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表现相互喜欢与亲合的现象。它是人际关系稳定性、深度和亲密性的重要调节因素。5、人际吸引相关因素(1)能力。(2)外表。(3)回报。(4)相似、互补。(5)邻近、熟悉。(6)人格特征。6、人际沟通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又称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信息交流过程。7、人际沟通的主要意义是:(1)传递信息.(2)满足心理需要。(3)整合群体。8、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1)言语沟通。(2)非言语沟通。言语沟通的特点①直接参与性。②双向流动性。③社会性。④普遍性。9、副语言副语言是指说话时的语调、音量、重音、音速和节奏等,是伴随言语沟通的“言外之意”。10、非言语沟通要达到好的效果,要遵循(1)善意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2)共意原则:所用非语言符号能被双方领会和接受;(3)协调一致原则:采用的非言语沟通与具体情境、气氛和谐;(4)适度原则:运用适度,简单明了,避免反复使用;(5)最优搭配原则:灵活搭配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6)自我控制原则:及时控制与调节非言语沟通方式,以取得最佳效果。11、造成人际沟通的障碍的主要原因有(1)言语障碍,如语言不通,表达不准确或用词不当,一方或双方视听障碍等;(2)空间距离障碍,无法面对面沟通;(3)沟通网络不当,如无通讯手段;(4)双方地位不同; (5)训练与知识水平差异;(6)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如性格、态度、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别。12、解决冲突的方式竞争、合作、折衷、回避和妥协五种.第三节医患沟通1、医患沟通的特点(1)沟通发生在技术和非技术二个层面上。(2)医患沟通的目的不同。患者一方是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其心理或行为方式是基于安全的考虑。医生沟通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明确诊断和实施治疗,体现的是自己的业务能力,并通过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体现自我价值,得到个人发展。(3)沟通双方不平等。(4)医患沟通的场合在医院。(5)沟通发生的时间特殊。2、医患会谈分为准备、会谈和结束三个阶段。3、医患会谈准备工作包括医务人员的心理调整、布置环境和收集病人资料三个部分。4、医患会谈交谈期间要注意(1)初次见面时要致意和问候。(2)使用会谈技巧(3)病历记录书写技巧。(4)治疗性交谈策略。5、医患会谈结束时的任务(1)信息收集、(2)处理病人情绪(3)行为管理。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医患关系的特点是A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维护健康为目的B是帮助性的人际关系C以患者为中心D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E以上都是2、应提倡的医患关系模式是A主动-被动型B指导-合作型C共同参与型D根据具体情况确定E以上都不是3、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的特点是A医生为病人做什么B医生教会病人做什么C医生帮助病人自我恢复D适用于危重昏迷病人E以上均不是4、共同参与型的医患关系模式最适合于A急性病人B绝症病人C慢性病人D重症病人E精神病人 5、建立医患关系的原则是A疾病性质和病人年龄B疾病性质和病人的人格特征C疾病病程和病人的经济状况D病人的文化程度和情绪反应E病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X型题】6、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有A医务人员因素B患者因素C医院环境D社会环境E医患间的相互作用7、良好的医患关系的作用是A有利于诊断和治疗B有利于实施预防措施C有利于病人的情绪D有利于增加医护人员收入E有利于医务人员的健康二、名词解释1、医患关系2、人际知觉3、人际吸引4、人际沟通5、非言语性沟通6、言语沟通三、简答题1、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2、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3、非言语性沟通遵循的原则?4、人际沟通的意义?5、造成人际沟通的障碍的主要原因?6、医患沟通的特点?四、填空题1、医患关系模式按医患间的相互作用的类别可分为、和三种模式。2、共同参与模式常出现于中。3、美国心理学家Schultz根据交往需要中、和三种何者为主,以及满足需要是主动还是被动,将人际反应倾向分为六类:、、、、和。4、语调能传递言语以外的深刻含义,也是重要的交往手段。5、医患沟通的主要形式是。五、论述题1、影响医患关系的要素。 2、医患会谈的过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E2D3B4C5B【X型题】6ABCDE7ABCE二、名词解释1、医患关系:是指以医务人员为一方,以病人为另一方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2、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人与他人的关系。3、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表现相互喜欢与亲合的现象。它是人际关系稳定性、深度和亲密性的重要调节因素。4、人际沟通:又称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信息交流过程。5、非言语性沟通:是指通过副语言、表情、手势、体态和人际距离等方式来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6、言语沟通:是人们借助语言传递某些意图,交流思想、感情、兴趣和价值取向等,是人际沟通中使用最多、最基本的方式。三、简答题1、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①促进医疗活动顺利开展。良好的沟通会促成医患间形成和谐与温暖的人际关系,提高病人的就医和遵医率,容易产生预期的治疗效果。②有助于病人决策。在决定治疗和检查方案时,应该让病人或其家属拥有主动权。医务人员应向病人提供不同方案,解释这些方案的费用、效果、预后的可能性和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帮助病人做出自己的决策。如果医务人员能重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便会产生积极效果,帮助病人及早决策和治疗,也能避免病人误解医生建议的动机。③帮助病人减缓情绪压力,放松身心,早日康复。由于身心相互影响,因此,和谐的医患关系能减轻病人应激,促进躯体治疗和康复。④使医疗双方在治疗中心情舒畅,双方受益。在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开展医疗活动,不仅会有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也有益于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避免工作倦怠。⑤有助于病人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建立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发生和防治有重要关系,医务人员通过健康教育,可改变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起健康的行为模式。2、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①主动—被动模式。适用于危重昏迷病人。②指导—合作模式。常出现于急性病症中。③共同参与模式。常出现于慢性疾病中,或急性疾病的康复期。3、非言语性沟通遵循的原则? (1)善意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2)共意原则:所用非语言符号能被双方领会和接受;(3)协调一致原则:采用的非言语沟通与具体情境、气氛和谐;(4)适度原则:运用适度,简单明了,避免反复使用;(5)最优搭配原则:灵活搭配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6)自我控制原则:及时控制与调节非言语沟通方式,以取得最佳效果。4、人际沟通的意义?⑴传递信息。⑵满足心理需要。⑶整合群体。5、造成人际沟通的障碍的主要原因?⑴言语障碍,如语言不通,表达不准确或用词不当,一方或双方视听障碍等;⑵空间距离障碍,无法面对面沟通;⑶沟通网络不当,如无通讯手段;⑷双方地位不同;⑸训练与知识水平差异;⑹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如性格、态度、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别。6、医患沟通的特点?⑴沟通发生在技术和非技术二个层面上。技术水平沟通,是指与医疗有关的沟通,如言语指导和解释。非技术水平沟通,是指除技术层面外医患间日常交往中的人际沟通。⑵医患沟通的目的不同。医患沟通中患者一方是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其心理或行为方式是基于安全的考虑。医生沟通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明确诊断和实施治疗,体现的是自己的业务能力,并通过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体现自我价值,得到个人发展。⑶沟通双方不平等。沟通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对称。医务人员掌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能,患者的资料,甚至隐私。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检查信息、医务人员所知甚少,为治疗和诊断而回答“问诊”,缺乏自我诊疗技能。⑷医患沟通的场合在医院。患者遇到的人、设备和环境装饰都是陌生的,住院病房更不同于家庭,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应激。⑸沟通发生的时间特殊。医患沟通往往发生在病人患病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四、填空题1、主动—被动指导—合作共同参与2、慢性疾病3、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控制型被动控制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4、非言语5、会谈五、论述题1、影响医患关系的要素。⑴医务人员因素职业道德,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的动机和意识,对病人知情权、自主权、隐私权的尊重程度。个人素养,医务人员的言语和非言语沟通技能,能根据病人不同病情、不同心理特征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医师的医术水平和知名度及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会影响沟通。医务人员从事科研过程中,对伦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如不征得病人同意、伤害病人利益和用病人的药费从事研究工作会破坏医患关系。⑵疾病因素,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费用和效果、副作用的大小等,都是造成应激的因素,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反应,引起医患冲突。个人素养。包括病人的文化水平、医学知识、沟通能力、心理特点和对医务人员的偏见等。 ⑶环境因素医院环境、社会环境。⑷医患间的相互作用2、医患会谈的过程。医患会谈是复杂和多样的,如与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会谈就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准备、会谈和结束三个阶段。⑴准备为使会谈进行得顺畅、亲切,在会谈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医务人员的心理调整、布置环境和收集病人资料三个部分。①心理准备。在会谈前要减少私心杂念,全力以赴地准备投入会谈。自我催眠、放松术和静默术的练习有助于交谈时注意力集中。②环境准备涉及会面时间的确定、候诊室及接待人员、会谈室的背景和灯光、座椅要舒适,会面时还要注意病人的隐私保护。医务人员要检查自己的手机是否关上,告诉有关人员自己正在工作,不希望别人打扰等。③在病人方面,对会谈中涉及到的医学问题要列出提纲,要回顾病人以往的资料和检查结果;准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当然,门诊出现的情况多是邂逅,没有这么多时间去准备。医务人员在接待每一位新病人之前,通过短暂的休息、整理情绪,将注意力由前一位病人迅速转移出来,也会给病人良好的印象。⑵交谈期间①初次见面时要致意和问候。首先,医务人员要介绍自己。称呼对方时,态度要尊重,采用正式的称谓,如头衔,会取得良好效果。亲切的称谓会随着交往的深入自然出现。②会谈技巧的使用③病历记录是医患会谈中医务人员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埋头记录,常常会令病人心烦。依靠回忆,总会出现遗漏。为此,会谈中可以记下要点和时间;记录前可先提示病人,取得对方协助;可向病人提问,以求获得重要线索。④治疗性交谈策略。医患沟通还有治疗意义,帮助减轻病人压力和痛苦,矫正病人的不良行为。⑶结束会谈结束时,会谈双方都有个总结过程。对医务人员而言,有信息收集、处理病人情绪和行为管理三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