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 MB
- 2022-04-22 11:33:5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外国教育史习题集及答案第一篇外国古代教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选择1�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是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经过失败和重复模仿进行学习。这种观点属于一下那种教育起源论��A�生物起源论B.心理学起源论C.劳动起源论D.需要起源论2�苏美尔时期出现的与寺庙有关的学校被称为��A�泥板书社B�古儒学校C�昆它布D�堂区学校3�楔形文字是古代哪个国家发明的��A�古希腊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中�在数学上采用10进位计算法的是��A�古印度B�古巴比伦C�中国D�古埃及5�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A�沛西.能B�孟禄C�杨贤江D�利托尔若6�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人类的��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晚期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A�无阶级性B�无组织C�等级性D�与生产劳动生活紧密联系8�古埃及的学校中�以培养祭司为目的�教授天文、数学、建筑、水利、医学等学科的学校是��A�宫廷学校B�职官学校C�文士学校D�寺庙或僧侣学校9�古儒学校是印度的教育形式��A�佛教学校教育B�佛教家庭教育C�婆罗门学校教育D�婆罗门家庭教育10�古印度佛教教育中�推动教育平民化的措施是��A�把寺院作为学术交流机构B�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取代“梵文”教学C�以佛经为教育内容D�吸纳外国学者11�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属于��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B�原始大众教育C�封建社会等级教育D�资本主义教育12�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A�教育内容以生产劳动为核心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C�普遍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D�教学方法比较丰富灵活二、简答题1�简述古埃及学校教育的类型和基本特征。2�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一、选择1�古希腊的城邦中�奴隶制民主政体下的教育典范是��A�雅典B�斯巴达C�麦加拉D�科林斯2�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A�身心和谐的公民B�英明的治国者C�保家卫国的战士D�雄辩家3�雅典教育较之斯巴达�具有较强的��A�等级性B�民主性C�专制性D�义务性4�智者实际是指��A�聪明的人B�统治者C�教育家D�职业教师5�智者在教育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教育史上著名的��A�《荷马史诗》B�产婆术C�七艺中的“前三艺”D�七艺中的“后四艺”6�以下哪一个不是智者在教育史上的贡献��A�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B�传播文法、修辞、辩证法�确定七艺中的“前三艺”C�提出政治家或统治者的教育D�传播天文、几何、算术、音乐�确定“四艺”
7�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新阶段的人是��A�柏拉图B�昆体良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8�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A�哲学家B�治国人才C�公民D�军人9�助产术的最大特点在于��A�引导对方自己得到答案B�通过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事物的“一般”C�使人陷入自相矛盾D�寻找事物的普遍概念10�下面哪个不是苏格拉底方法的局限��A�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B�受教育者对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C�受教育者必须对教育者感到信任和尊敬D�谈话对象必须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人11�与《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合称西方教育史的三大里程碑的是��A�《林哈德与葛笃德》B�《荷马史诗》C�《理想国》D�《大教学论》1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种美德是��A�智慧、勇敢、博学、公正B�勇敢、节制、正义、公平C�智慧、勇敢、节制、正义D�博学、多才、仁爱、礼让13�柏拉图认为教育应当培养的最高目标是��A�哲学家B�政治家C�公民D�哲学王14�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七艺中的后四艺�将这四艺列入课程确定下来的是��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15�《法律篇》对《理想国》做出了许多改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这种改变��A�设了一名专管教育的长官B�新课程中哲学被取消了C�反对强迫教育D�提倡兴建学校16�认为人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知识�只是在灵魂依附肉体时所有知识都被遗忘了�这是��A�洛克的“白板说”B�柏拉图的“回忆说”C�苏格拉底的“产婆术”D�昆体良的“雄辩术”17�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指的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毕达哥拉斯18�下面哪一点不是灵魂论的教育意义��A�人的身上有动物性�教育不能违背人的本性B�人是有理性的�教育应当使人遵从理性的引导C�发展人的理性�引导人的欲望�关键靠的是智育D�灵魂论为教育应包括智育、德育、体育三个部分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19�在教育作用方面�强调天性、习惯和理性的共同作用�引出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三者关系论争的人物是��A�亚里士多德B�卢梭C�裴斯泰洛齐D�柏拉图20�“美德即知识”是哪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提出来的��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毕达哥拉斯21�首次倡导文雅教育的人是��A�亚里士多德B�卢梭C�苏格拉底D�昆体良22�教育史上第一个对教育进行年龄分期的是�他的这种年龄分期的依据是。��A�柏拉图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B�亚里士多德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发展C�柏拉图灵魂论D�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二、简答1�试比较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并简要介绍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3�简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观。4�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当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其理论依据是什么�三、分析论述题1�请评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2�评析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古罗马的教育
一、选择1�古罗马王政时期的教育是以��为主。A�私立学校教育B�公立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教会教育2�“卢达斯”是古代哪个国家的学校名称��A�古印度B�古希腊C�古罗马D�古埃及3�以下哪一项是古罗马时期初等学校重要的教学材料��A�《十二铜表法》B�《吠陀经》C�《荷马史诗》D�《雄辩术原理》4�古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为最高目标。��A�家庭教育农民B�私立教育国家公民C�国立教育官吏和顺民D�私立教育演说家5�古罗马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监督和控制是在哪个时期��A�王政时期B�共和早期C�共和晚期D�帝国时期6�古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A�农民和军人B�官吏和顺民C�演说家D�哲学家7�堂区学校的性质是��A�古罗马国立修辞学校B�基督教教会学校C�中世纪世俗学校D�培养演说家的雄辩术学校8�以下几个人物�哪一个不是古罗马的教育家��A�昆体良B�西塞罗C�狄德罗D�奥古斯丁9�西塞罗的代表作是��A�《论雄辩家》B�《雄辩术原理》C�《忏悔录》D�《大教学论》10�古罗马培养雄辩家的学校主要是��A�文法学校B�初等学校C�卢达斯D�修辞学校11�西塞罗认为合格的雄辩家应当符合很多条件�以下哪一点不包含在这些条件内��A�雄辩家要宣传正义�因而一定意义上�德行比才能更重要B�雄辩家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C�雄辩家应当具备修辞方面的特殊修养D�雄辩家要有优雅的举止风度12�在道德教育方面�西塞罗提出了的教育主张。��A�德行重于智慧B�“人道”C�美德在于实践D�自制是德行的基础13�《雄辩术原理》是谁的著作��A�西塞罗B�苏格拉底C�昆体良D�第斯多惠14�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分班教学�引发班级授课制的萌芽的是��A�夸美纽斯B�柏拉图C�奥古斯丁D�昆体良15�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是�其代表作是。��A�奥古斯丁《忏悔录》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C�亚里士多德《忏悔录》D�但丁《神曲》16�以下几位思想家�相比之下�其思想与其他三位差别最大的是��A�亚里士多德B�洛克C�奥古斯丁D�培根二、简答1�简单介绍古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教育目标。2�简述昆体良教育思想的大致内容。第四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一、选择1�以下几种学校�不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办学形式的是��A�堂区学校B�主教学校C�星期日学校D�修道院2�中世纪修道院的学生不全是以做神职为目的�其中有一部分进修道院仅为学习知识�毕业后仍为俗人�这部分人称为��A�“外学”B�“内学”C�俗人D�留学生3�晚期修道院的主要课程体系是��A�基督教教义B�哲学C�骑士“七艺”D�七艺4�以下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A�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
B�修道院从产生的时候就与以往基督教教会学校不同�不仅训练教会成员�也培养世俗子弟C�修道院即是一种宗教机构�也是一种教育机构D�修道院并不是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唯一形式5�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是由创办的。��A�柏拉图B�阿尔琴C�雷克斯D�康德6�西欧世俗教育中的骑士教育�实质上是一种��A�贵族特权教育B�特殊的家庭教育C�私立学校教育D�公立学校教育7�以下哪一项属于“骑士七技”之一��A�文法B�音乐C�算术D�弈棋8�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A�科学性B�民主性C�平等性D�宗教性9�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学校。A�等级性B�贵族性C�民族性D�世俗性10�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学校。A�教区学校学B�骑士学校C�宫廷学校D�耶稣会学校11�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中���是全部学科的“王冠”。A�科学B�神学C�哲学D�数学12�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的教育。A�教会封建主B�世俗封建主C�资产阶级D�城市平民13�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天文、音乐等。A�物理B�吟诗C�几何D�生物二、辨析1�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三、简答1�简述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与机构�及其教育内容。2�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四、论述题1�评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办学特色�及其在历史的上的地位。第五章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一、选择题1�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吠陀经》��《圣经》��《古兰经》��《大藏经》2�以下哪种是拜占庭的教会教育形式��A�宫廷学校B�星期日学校C.昆它布D�主教学校3�阿拉伯的教育是以��为中心的。A�伊斯兰教B�佛教C�基督教D�天主教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阿拉伯的教育形式��A�清真寺B�昆它布C�古儒学校D�府邸教育5�在拜占庭的教育中最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是��A�初等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宫廷教育二、简答1�古代阿拉伯的教育有何特色�其对世界文化教育有何影响�第二篇外国近代教育第一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一、选择1�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是����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2�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拉伯雷撰写了����《乌托邦》��《太阳城》��《巨人传》��《散文传》3�文艺复兴的思想旗帜是��
��自然主义��战斗无神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4�最先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德国的����加尔文��马丁�路德��斯图谟��胡斯5�伊拉斯谟是欧洲��国的人文主义者。��德国��尼德兰��英国��法国6�西班牙军官、天主教狂热信徒罗耀拉于1534年创立了����虔信派��清教��耶稣会教团��加尔文教7�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的文化革命��A�奴隶主阶级B�封建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8�以下几位哪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A�蒙田B�莫尔C�伊拉斯谟D�弗里吉奥9�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A�蒙旦B�拉伯雷C�莫尔D�维多里诺10�以下几项哪一项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A�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民主主义贵族主义普及性B�人本主义古典主义贵族性世俗性宗教性C�人本主义封建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D�人文主义古典主义贵族性世俗性普及性11�宗教改革运动最初产生于��A�德国B�尼德兰C�法国D�英国12�宗教改革中�主张将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下�由国家办教育的是��A�路德派的教育改革B�加尔文派的教育改革C�英国国教教育改革D�天主教教育改革13�加尔文派在教育权的问题上�主张��A�教会至高无上�教育由教会负责B�国家应取代教会办教育C�国家和教会合作办教育D�教育权既不属于教会也不属于国家14�宗教改革后的教育称为新教教育�以下哪一个不是其“新”的表现��A�教育的世俗化目的B�破除了中世纪前教育的宗教性C�强迫义务教育D�国家对教育实行管理15�面对各地宗教改革�天主教改革自己以适应变化的世界�这种改革的产物是��A�修道院B�堂区学校C�新教D�耶稣会16�耶稣会教育中的精英学科是指��A�逻辑学B�哲学和神学C�天文学D�神学和文学17�耶稣会学校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耶稣会章程》和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指导。��A�《组织管理反案》B�《天主教教义》C�《教学大纲》D�《圣经》18�新教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天主教教育相比�具有较强的��A�贵族性B�世俗性C�宗教性D�群众性19�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三者的根本差异在于��A�形式不同B�教育内容不同C�教育方式不同D�服务的目的不同20�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天主教改革三者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改革�他们是天主教改革的导火线B�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宗教改革又使得罗马天主教在镇压革命的同时变革自身C�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在意识领域的变革�宗教改革是一场新旧教的宗教斗争�天主教改革是自身的改良�三者无相互关联D�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天主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二、辨析题1�耶稣会的教育活动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取得很大成功�是教育史上一个不小的进步。三、简答题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简述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的教育主张。
四、分析论述题1�试论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特色。第二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一、选择题1�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提出了()A.自然教育B.绅士教育C.要素教育D.科学教育2.18世纪末�英国的“星期日学校”是由��倡导的A.洛克B.罗伯特·欧文C.罗伯特·雷克斯D.凯沙图华兹3.18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兰卡斯特和贝尔创制了��A.导师制B.葛雷制C.导生制D.道尔顿制4.英国的“公学”事实上是一种��学校A.私立学校B.公立学校C.平民学校D.贵族学校5.英国近代的慈善教育主要是指��A.中等教育B.初等教育C.高等教育D.职业教育6.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撰写了��A.《爱弥尔》B.《教育论》C.《教育漫话》D.《人的教育》7.英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式的标志是��法案的正式颁布A.巴尔福法案B.福斯特法案C.巴特勒法案D.哈多报告8.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学校三轨制D.多元制9�标志着英国“新大学运动”开始的是��的成立。A�伦敦大学B�剑桥大学C�牛津大学D�耶鲁大学10�以下几位哪一位不是英国的教育家��A�爱尔维修B�斯宾塞C�赫胥黎D�培根11�提出“知识价值论”�认为学科是否重要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教育家是��A�培根B�洛克C�斯宾塞D�第斯多惠12�英国的四位教育家培根、洛克、斯宾塞、赫胥黎在教育主张上有一个共同点是��A�主张教育万能B�强调教育的贵族性C�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心理D�提倡科学教育13�19世纪初�拿破仑在教育上实行了典型的��体制A.地方分权制B.中央集权制C.中央、地方共权制D.自治制1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撰写了著名教育哲理小说��A.《林哈德与葛笃德》B.《爱弥儿》C.《教育诗篇》D.《巨人传》15�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A.狄德罗B.爱尔维修C.卢梭D.夸美纽斯16�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教育权主要掌握在��手中。A�国教B�天主教C�议会D�封建贵族17�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提出了很多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以下不属于这一内容的事��A�主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B�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C�主张实行普及义务教育D�提倡教育内容的世俗化、科学化18�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设立的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权力部门是��A�帝国大学B�柏林大学C�文部省D�法兰西教育部1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规定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法案是��A�《费里法案》B�《拿破仑法》C�《基佐法案》D�《富尔法案》20�法国的教育家��提出了“教育万能论”。A�狄德罗B�涂尔干C�拉夏洛泰D�爱尔维修21�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对教育与社会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论述。A�拉夏洛泰B�狄德罗C�康德D�涂尔干22�以下几位哪一个不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爱尔维修B�伊拉斯谟C�卢梭D�狄德罗
23�法国启蒙思想家��在《论国民教育》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A�拉夏洛泰B�涂尔干C�爱尔维修D�卢梭24�近代西方国家中最早进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25�泛爱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是��A.巴西多B.康德C.洪堡德D.赫尔巴特26�19世纪初�对德国各级学校进行整顿和改革的是��A.黑格尔B.洪堡C.费希特D.赫尔巴特27�德国近代着重讲授自然科学和实用知识的学校是��A.文科中学B.实科中学C.文实学校D.文法学校28.巴西多的()一书�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A�《泛爱读本》B�《初级读本》C�《大教学论》D�《爱弥尔》29.1810年德国文教总管洪堡所创立的��对欧美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A�文教部B�帝国大学C�慕尼黑大学D�柏林大学30.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第斯多惠C.福禄倍尔D.洪堡31.18世纪德国中学的主要形式是��A�实科中学B�文实中学C�学园D�文科中学32�以下几位教育家中不属于德国教育家的是��A�康德B�费希特C�乌申斯基D�第斯多惠33�美国独立前�移植的主要是��A.法国教育B.英国教育C.德国教育D.荷兰教育34.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是��A.贺拉斯·曼B.帕克C.杜威D.克伯屈35.美国的教育领导体制�是典型的��A.中央集权制B.地方分权制C.中央地方共权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36.北美殖民地时期�北、中、南三个地区中教育最落后的一个是��A�南部B�中部C�北部D�都一样37�美国教育由州一级管理的教育分权制度首先是在��确立的。A�宾夕法尼亚B�华盛顿C�马萨诸塞D�马里兰38�使美国各州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形成现代教育体制的是��A�公立学校运动B�《毛雷尔拨地法》C�美国的独立D�学术大学的创建39�为了解决工农学院的经费问题�拨地办学�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A�《费里法案》B�《史密斯—休斯法》C�《巴特勒法》D�《毛雷尔法》40�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分权制�美国政府认识到中央设立教育领导机构的必要性�为此设立了��A�州教育委员会B�教育总署C�文部省D�学术型大学41�倡议并创建莫斯科大学的是��A.彼得大帝B.罗蒙诺索夫C.叶�卡特琳娜D.乌申斯基42.被称“俄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是��A.别林斯基B.乌申斯基C.皮洛果夫D.托尔斯泰43.乌申斯基的教育代表作是��A.《祖国语言》B.《儿童世界》C.《人是教育的对象》D.《人的教育》44.乌申斯基教育体系的原则是��A.教育的民主性B.教育的民族性C.教育的直观性D.教育的神学性45.俄国近代复杂、紊乱的学制仍以��为主要特点A.单轨制B.双轨制C.多轨道D.中央集权制46.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是1786年的��A�《大学附属学校章程》B�《国民教育暂行章程》C�《国民学校章程》D�《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47�17世纪中叶�俄国实行新的文化教育发展政策�开设普通和专门学校�创建科学院�使教育得到很大进步�这是��的成果。A�叶卡捷琳娜改革B�亚历山大一世改革C�罗蒙诺索夫改革D�彼得一世改革48�以下哪个是莫斯科大学的特点��
A�世俗性B�贵族性C�等级性D�宗教性49�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的章程是��A�《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B�《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C�《女子学校令》D�《国民学校章程》50�1871年7月�日本成立了统一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机构��A.帝国大学B.文部省C.国家教育委员会D.教育部51.1872年�日本文部省仿效法国教育制度而制定了��A.学制令B.教育令C.帝国大学令D.中学校令52.福泽渝吉的教育代表作是��A.《劝学篇》B.《学制令》C.《实业补习学校规程》D.《全人教育论》53.日本从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A�20B�19C�18D�1754�1886年日本的东京大学改称��A�国立大学B�市立大学C�帝国大学D�私立大学55�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一个新学制�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A�《学校令》B�《学制令》C�《帝国大学令》D�《教育敕谕》56�1886年�日本颁布的各种法令统称《学校令》�以下几项不属于其中的是��A�《大学校令》B�《师范学校令》C�《帝国大学令》D�《中学校令》57�近代日本教育发展的总纲是��A�《国民学校章程》B�《学制令》C�《教育敕谕》D�《帝国大学令》58�日本近代教育与其它国家相比�有明显的��A�封建色彩B�军国主义色彩C�资本主义色彩D�贵族性59�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教育管理权主要掌握在��手中。A�教会B�皇室、藩国C�倒幕派D�支部省60�19世纪欧美和日本的教育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教育权基本完成了从教会向政府的过度B�建立了国民教育制度C�教育心理学化倾向�教学内容逐步从人文走向科学D�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二、辨析题1�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三、简答题1�请简述近代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状况。2�简述洛克提出的教学方法。3�请简述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4�巴西多的泛爱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请简要介绍洪堡对德国教育的改革及其意义。6�简述康德的教育思想。7�简要介绍费希特的国民教育主张。8�简单介绍乌申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9�简述近代美国教育的概况。10�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四、分析论述题1�阐述近代法国教育的特点。2�论述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第三章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一、选择题1�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伟大家教育。��A�法国B�美国C�德意志D�捷克2�以下作品哪一个不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
A�《初级读本》B�《世界图解》C�《母育学校》D�《大教育论》3�夸美纽斯生活的环境是新旧两种社会的交替时期�新旧思想的矛盾在他的思想中表现为��A�其思想既有民主主义�又有人道主义B�其思想既有民主性�又有宗教性C�其思想摇摆不定�自相矛盾D�其思想既有宗教性�又有反宗教性4�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观有两面性�其中民主主义的一面体现在��A�现实性目的认为宗教是未来世做准备B�宗教性目的认为宗教是未来是做准备C�现实性目的认为教育使人认识世界�以享受现实的幸福D�宗教性目的认为教育使人认识世界�以享受现实的幸福5�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A�使天赋得到发展B�改造社会、国家C�使人身心健康D�“使人得救”6�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存在两个重要教育原则是��A�直观性巩固性B�顺应自然直观性C�顺应自然泛智D�泛智直观性7�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是指��A�教育内容泛化B�教育对象泛化C�教育方法泛化D�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泛化8�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教学原则�但不包括��A�直观性B�激发学生求知与C�量力性D�发展性9�夸美纽斯在道德教育中纳入的一个新概念是��A�爱国教育B�公德教育C�劳动教育D�绅士教育10�以下这些教育史上的创举�不是由夸美纽斯提出来的是��A�首次提出量力性原则B�第一个提出分班教学C�第一次提出统一的学校体系D�第一个提出较完整的教学原则11�卢梭的教育思想都反映在��A�《论教育》B�《爱弥儿》C�《十日谈》D�《泛智学校》12�卢梭是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这种思想是以为理论基础的。��A�神学主义唯心主义B�实用主义心理学C�自然主义白板论D�自然主义性善论13�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反封建的程度特别强�其原因是��A�生于小资产阶级新兴时期�受环境影响B�出生于小生产者家庭�代表下层人民�资产阶级革命意识强C�受到伏尔泰的启发、教导�投身革命D�生活经历特别坎坷�所以反社会性很强14�卢梭将教育分为哪三种��A�自然教育人为教育神的教育B�自然教育人为教育国家教育C�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的教育D�自然教育神的教育自我教育15�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是一种��A�消极教育B�道家教育C�积极教育D�“白板说”16�以下哪一点不是卢梭的“自然人”的特征��A�不受传统束缚B�自食其力C�热爱大自然D�身心健康17�卢梭认为�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人生阶段是��A�婴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18�裴斯泰洛齐是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A�自然主义B�经验主义C�实用主义D�要素主义19�裴斯泰洛齐是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A�瑞士B�瑞典C�德国D�法国20�以下各项哪一个不是裴斯泰洛齐一生中的教育实践��A�创办“儿童之家”B�创办“新庄”教农民技术C�创办斯坦茨孤儿院D�创办布格多夫小学21�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A�《忏悔录》B�《民主主义与教育》C�《林哈德与葛杜德》D�《少年维特之烦恼》
22�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家。��A�赫尔巴特B�裴斯泰洛齐C�福禄培尔D�卢梭23�裴斯泰洛齐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构成的�这是学习的开始。��A�统觉团B�要素C�回忆D�恩物24�在裴斯泰洛齐看来�道德教育的要素是��A�对母亲的爱B�感觉、观察力C�乐于助人D�博爱、仁义25�从要素教育思想出发�裴斯泰洛齐认为智育应当通过哪些课程来进行��A�算术几何语文B�政治历史神学C�逻辑辩证历史D�算术几何音乐2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斯泰洛齐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家�但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其付诸实践的教育家�B�裴斯泰洛齐一生有无数教育实践�一直就有意识地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贫儿之家”明确地把学习与手工劳动相结合�标志着裴斯泰洛齐有意识地将教学与劳动结合了起来�D�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反映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关系的新要求。27�赫尔巴特是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28�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并建成一门科学的思想家是��A�裴斯泰洛齐B�福禄培尔C�蒙台梭利D�赫尔巴特29�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实际上是针对提出的。��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30�在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中�根据学生“思辨”的兴趣应当开设的课程是��A�自然B�数学C�文学D�神学31�“统觉”的研究�对赫尔巴特课程设置的启发是��A�课程设计应遵循“相关”、“集中”的原则B�课程内容应当与儿童的经验、兴趣一致C�儿童课程选择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顺序D�儿童课程应经常更换32�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A�三个阶段B�四个阶段C�五个阶段D�六个阶段33�在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当中�与教学的“联想”阶段相对应的学生的“兴趣”阶段是��A�注意B�行动C�期待D�要求34�在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当中�“明了”教学阶段�教师适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A�应用B�交流C�综合D�叙述35�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A�卢梭B�凯兴斯泰纳C�赫尔巴特D�福禄培尔36�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创办于��A�意大利B�法国C�美国D�德国37�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从而提出了的教学原则。��A�统一B�顺应自然C�发展D�创造38�福禄培尔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是以为主要特征的。��A�恩物与游戏B�活动与游戏C�活动与工作D�工作与纪律39�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名称为��A�恩物B�串珠C�工作D�玩具二、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性教学原则�2�简要介绍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3�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三、分析论述题1�请阐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3�试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4�请阐述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理论。第三篇外国现代教育第一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选择题1�“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A�美国B�欧洲C�全世界D�亚洲2�新教育运动开始的标志是��A�英国人雷迪创办了阿波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B�法国人德莫林创办了罗什学校C�德国人利茨创办了“乡村寄宿学校”D�1912年国际新教育联盟在瑞士成立3�新教育运动推行的教育目标。��A�儿童中心B�活动中心C�家庭中心D�社会中心4�1921年法国新教育联谊会出版了�宣传新教育理论。��A�《新教育》B�《新青年》C�《新时代》D�《新世纪》5�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A�帕克的昆西教学法B�尼尔的夏山学校C�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D�利茨的乡村教育之交6�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蒙台梭利C�赫尔巴特D�梅伊曼7�《实验教育学》一书首先是由出版的。��A�梅伊曼B�拉伊C�杜威D�凯兴斯泰纳8�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是��A�凯兴斯泰纳B�蒙台梭利C�拉伊D�裴斯泰洛齐9�凯兴斯泰纳介绍的“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A�两者互为目的B�前者是目的�后者是途经C�二者毫不相干D�前者是途径�后者是目的10�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A�德国B�美国C�瑞士D�意大利11�蒙台梭利把人从出生到六岁统称为��A�创造期B�胚胎期C�个性形成期D�平稳发展期12�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是��A�自主B�自由C�纪律D�平衡13�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A�美国B�欧洲C�亚洲D�德国14�与“新教育运动”相比�以下哪个不是进步主义教育的特征��A�更关心普遍民众的教育B�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C�更重视学校民主化D�更关注幼儿15�“进步教育之父”是指��A�赖斯B�杜威C�帕克D�蒙台梭利16�“进步主义教育七原则”不包括��A�健康B�自由C�道德品格D�职业17�1929年大萧条后�进步主义产生分裂�其产物是��A�改造主义B�结构主义C�实用主义D�人本主义18�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杂志是��A�《新时代》B�《进步时代》C�《新教育》D�《进步教育》19�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当中�杜威创办了()A�芝加哥学校B.哥伦比亚学校C.夏山学校D.阿波茨霍尔姆学校20�以下哪一项不是进步主义运动中的教育实验��A�约翰逊的有机学校B�帕克的昆西教学法C�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D�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21�主张取消课堂�代之以“合约”教学�采取个别教学方法的是()
A�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B�帕克和斯特的道尔顿制C�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D�约翰逊的有机学校二、简答题1�请简要介绍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3�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三、论述题1�试论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第二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一、选择题1�在英国�标志着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表明国家加强对教育管理的法案是��A�《巴尔福教育法》B�《巴特勒教育法》C�《费舍法案》D�《费里法案》2�近代英国普及初等教育的法令是��A�《巴尔福教育法》B�《巴特勒教育法》C�《费舍法案》D�《费里法案》3�《哈多报告》确定的英国教育体制是��A�单轨制B�双轨制C�三轨制D�四轨制4�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一轨的文件是��A�《哈多报告》B�《斯宾塞报告》C�《巴特勒教育法》D�《费舍法案》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1944年教育法》的内容��A�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B�地方当局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C�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D�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6�英国的综合中学运动发生的时间大概是��A�《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B�《雷沃休姆报告》实施后C�《哈多报告》提出前D�《斯宾塞报告》提出前7�“罗宾斯原则”指的是��A�以成人教育为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B�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C�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D�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8�60年代末期�英国创立的开放大学是以为对象的。��A�成人教育B�职业教育C�师范教育D�特殊教育9�《雷沃休姆报告》主要是针对哪个教育阶段的��A�初等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继续教育10�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A�《1944年教育法》B�《巴尔福教育法》C�《1988年教育改革法》D�《雷沃休姆报告》11�1919年�法国的“统一学校运动”主要的主张是��A�大力发展职业教育B�普及义务教育C�打击双轨�实现单轨D�大力发展中等教育12�1937年�法国教育部长提出学制改革�实现初级中学教育的统一�有力冲击了双轨制。��A�让.泽B�郎之万C�瓦隆D�哈比13�在法国历史上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的职业技术法案是由提出的��A�郎之万B�阿斯蒂埃C�瓦隆D�让·泽
1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A�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项基本原则�B�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C�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D�提出加强职业教育15�70—8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A�高等教育B�中等教育C�职业教育D�师范教育16�近代法国的改革中�以加强职业教育为目的的是��A�《哈比改革》B�《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C�《1959年教育改革法》D�《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17�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这些改革未曾涉及的方面是��A�中等教育B�高等教育C�师范教育D�职业教育18�近代是欧洲各国教育大发展的时期�然而曾出现重大的倒退��A�法国B�德国C�日本D�苏联19�1959年�联邦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公布了《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其中没有涉及的是��A�初等教育B�基础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20�二战后�德国规定联邦各州的所有儿童应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法案是��A�《总纲计划》B�《汉堡协定》C�《高等教育总纲发》D�《教育结构计划》21�二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个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案是��A�《总纲计划》B�《汉堡协定》C�《高等教育总纲发》D�《教育结构计划》22�二战后�美国颁布的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肯定了美国的6-3-3学制的地位。��A�《国防教育法》B�《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C�《史密斯—休士法》D�《中小学教育法》23�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行的“八年研究”的主要目的是��A�研究大学与中学关系�解决大学升学与就业的矛盾B�研究中等学校课程改革的问题C�研究双轨制所带来负面影响D�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24�初级学院运动实质上是对美国阶段教育改革的设想。��A�初等教育B�中等教育C�职业教育D�高等教育25�近代�美国制定的一个能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是��A�《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B�《国防教育法》C�《史密斯—休斯法》D�《中小学教育法》26�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不包括��A�加强中小学的基础教育�B�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C�加强职业技术教育�D�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27�以下哪一个不属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领域��A�中小学的课程改革�B�整顿和规划师范教育C�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D�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28�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发面�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教育过程》的报告。��A�赫尔巴特B�布鲁纳C�斯宾塞D�桑代克29�以下几个哪一个不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A�高等教育B�劳动教育C�基础教育D�职业教育30�以下几项哪一个在时间上不属于20世纪80-90年代��A�布什的教育政策B�《国教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C�《国防教育法》D�《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31�二战后�日本确定全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案是��A�《教育基本法》B�《学校教育法》C�《教育敕谕》D�《学校令》32�二战后�确定日本教育体系实行单轨制的法案是��A�《教育基本法》B�《学校教育法》C�《教育敕谕》D�《学校令》33.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除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以外�还有��
A�临时教育审议会B�文部省C�教育部D�教育督察会34�以下哪一项不是临时教育审议会对日本教育改革体现出的原则��A�民主的原则B�尊重个性的原则C�国际化、信息化的原则D�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35�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A�《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B�《统一劳动学校规程》C�《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D�《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36�以下不属于前苏联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B�赞科夫C�第斯多惠D�乌申斯基37�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代表作是��A�《论教学》B�《教育学》C�《发展性教学》D�《集体主义教育》38�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原则不包括��A�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B�平行教育影响原则C�高速度教育原则D�前景教育原则39�凯洛夫把教育过程归纳为()A.三个环节B.四个环节C.五个环节D.六个环节40�苏联教育家曾担任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A�乌申斯基B�米定斯基C�苏霍姆林斯基D�马卡连柯二、简答题1�简述英国现代中等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2�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法国《郎之万—万隆教育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5�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采取的教育改革方针。6�简述马克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原则。7�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分析论述题1.请评述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启示。2�分析总结二战后欧洲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第三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一、选择题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的教育观点。A�柏拉图B�马卡连柯C�杜威D�奥古斯丁2�杜威是现代最著名的美国�����教育理论家。A�唯物主义B�存在主义C�实用主义D�要素主义3�“杜威学校”即杜威于1896年创设的������实验学校。A�旧金山B�波士顿C�纽约D�芝加哥4�“教育即生活”是����的教育观点。A�赫尔巴特B�杜威C�马卡连柯D�柏拉图5�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A�《普通教育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教育论》D�《人的教育》6�杜威是现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7�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是以为中心的教育。��A�儿童B�家庭C�社会D�活动8�以下哪一个不是杜威提出的教育基本原则��A�教育即生活B�从做中学C�儿童中心D�学校即社会9�杜威提倡的教学法是��A�三步法B�四步法C�五步法D�六步法10�在思维方法上�杜威提倡的是��
A�发散性思维B�反省思维C�逆向思维D�批判性思维11�以下几位�哪一个不是改造主义的代表人物��A�科南特B�康茨C�拉格D�布拉梅尔德12�要素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巴格莱B�拉格C�杜威D�赫尔巴特13�以下不属于永恒主义教育的观点的是��A�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B�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C�学校课程应当以实用学科为中心D�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14�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提倡宗教教育的一个是��A�新托马斯主义B�永恒主义C�存在主义D�分析教育哲学15�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新托马斯主义的观点��A�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B�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C�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D�教育权应由国家掌控16�存在主义最初产生于��A�德国B�英国C�法国D�美国17�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开辟了道路的一种教育思潮是��A�结构主义B�存在主义C�要素主义D�新行为主义18�结构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马克思B�加涅C�布鲁纳D�斯金纳19�结构主义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A�讲授法B�发现法C�练习法D�反射法20�终身教育思想是由提出来的。��A�布鲁纳B�保尔.朗格朗C�托尔曼D�马斯洛二、辨析题1�杜威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三、简答题1�什么是改造主义教育�2�什么是要素主义教育�3�简要介绍终身教育的主张。4�什么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四、分析论述题1�请评析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参考答案外国教育史第一篇外国古代教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选择1�B2�A3�D4�D5�A6�A7�C8�D9�D10�B11�A12�B二、简答1�简述古埃及学校教育的类型和基本特征�答�古埃及是公园前3000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很早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并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古埃及学校教育发展迅速。
�1�当时古埃及学校的种类主要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僧侣学校和文士学校。①宫廷学校�主要有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臣子弟�毕业后成为文士的后备人才�担任国家官吏。②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主要用来训练实用人才。如管理文档的人员�管理财务的人员。③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由于寺庙是古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因此这类学校有很高的地位。④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2�古埃及学校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在教育内容上�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注重练习书写、词令�重视数学和计算。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以机械教学为主�不重解释和说明�学生主要靠模仿进行学习�机械训练和背诵是常用的方法�由于学习的内容很多都是儿童所不理解的�教学上又采取强制性的方法�因而�体罚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2�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答�古印度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介绍其教育状况离不开对其中姓制度的了解。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对整个印度教育影响深远�印度教育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上。�1�有关婆罗门的教育�由于婆罗门属于印度的高级的僧侣阶层�使得婆罗门教育的发展超过任何其他阶层。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此相适应�教育非常注重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净行期�二是家居期�三是林栖期�四是遁世期�认为人生是一个自我亲证的过程�是一个幼年学习�长大持家�老而修道�最后舍弃一切的过程。因此�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从3~5岁开始�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习惯外�儿童主要是在父母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吠陀经》�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公元8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儿童入学要经过一定的考察�学习年限一般为12年。学习内容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如语音学、韵律学。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2�佛教教育�印度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它与婆罗门教有很大区别�一是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四姓平等”�二是在教育上进行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为了使教育面向大众�他们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来取代“梵文”�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徒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僧人��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前来学习�对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一、选择1�A2�C3�B4�D5�C6�D7�D8�B9�A10�C11�C12�C13�D14�A15�C16�B17�C18�C19�A20�B21�A22�B二、简答1�试比较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并简要介绍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雅典和斯巴达都是古希腊的著名城邦�二者的教育体制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1�二者的共同点表现在�①政治上都是奴隶制城邦�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具有等级性�培养的目标无论是战士还是公民�都是为国家政体服务的�②因时代要求�两者的教育都重视体育�斯巴达是为了征服和奴役土著居民�举国皆兵�雅典为了强大自己也重视体育教育�对公民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③二者的教育体制都有年龄分期�且比较完善�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婴儿出生经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7岁以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收系统教育指导30岁�30岁成为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担任官职�战时则战斗�60岁解除兵役。雅典的教育体制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7岁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十分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7岁以后的男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7—12岁的男孩子进的学校有文
法学校和琴弦学校�13岁以后可以到角力学校进行体育训练�16岁以后可以到体育馆接受更为系统的体育训练。18岁接受军事训练�但是国家不统一要求�由青年自己决定。在军事训练中�可以学到一定的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20岁�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正式公民。�2�虽然二者存在以上这些共同的地方�但是由于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二者的教育体制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①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经济、政治的差异。斯巴达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平原�北部是高山�南部是岩石海岸�与外界交通不便�然而境内土壤肥沃�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发达。这种经济基础导致�斯巴达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军事贵族寡头统治。雅典三面环海�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的矿藏�工商业发达�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贸易中心�这一点较斯巴达要优越许多。在此基础上雅典建立起奴隶主民主政体。这一点直接决定了斯巴达的教育有较强的专制性�而雅典的教育体制民主色彩比较浓厚。②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由于斯巴达的政治是军事贵族专制�对内要奴役土著居民�对外要防御外敌�因而其教育目标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相应地其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雅典在政治上是奴隶主民主政体�教育的民主色彩较重�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身心和谐发展包括�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教育内容上德、智、体比较兼顾�设置了文法、修辞、体操、音乐等各种类型的学校�方法上也比较重视启发诱导。�3�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斯巴达的教育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受专制政体的影响�教育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崇尚武力�教育是以为国家服务为核心的�而雅典的教育建立在发达的工商业经济的基础上�在民主政体下�教育注重对国民身心的培养�带有较浓的民主色彩。而事实上�雅典的教育要比斯巴达的更发达�产生了大量著名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许多教育经典。这就启发我们�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其发展并不是与其他社会因素相孤立的�它受到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的制约和影响�教育的进步、人的和谐发展需要有民主的体制来支撑。2�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答��1�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称为智者。后期�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2�智者云游各地进行讲学�积极参加各城邦政治和文化生活�他们虽没有统一的哲学见解�但却形成了共同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理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贡献。第一�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促进社会流动�第二�传播文法、修辞、哲学的内容�扩大了教育内容�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就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第三�智者重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把道德与政治的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者统治者的教育。智者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作为职业教师�他们明确地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现象与政治现象、道德现象等社会现象相区分。他们把教育过程当作一个运用禀赋、进行练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他们也明确地意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教育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一方面�智者反对道德天赋轮�强调道德是人人都可拥有的�道德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联系获得的。古典时期是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简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答�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雅典迅速走向衰落的时期�见到了社会的混乱、多变、无序、争斗、罪恶�从而萌生了探求一个稳定、和谐、正义、不变、完善的理想社会的宏愿�并且希望通过教育�实现这一理想�他的这些想法集中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的教育观中�主要内容包括��1�高度肯定教育作用。在理想国中�爱智慧、掌握真理的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有勇敢美德的军人居于辅佐地位�第三类人则是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哲学家是生来含有黄金的人�军人生来含有白银�手工业者和农民则生来只含有铜和铁。一个人属于哪一类�
不是决定于他的血统和财产�而是决定于其天赋、及在教育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才德。�2�理想国的教育特点�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习与实际锻炼始终结合。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实际就是看问题的立脚点和世界观的转变。教育要培养人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转离变化着的感性世界�看到真理、本质理念�认识最高的理念——善。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游戏必须是合法的。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关于节制的思想�认为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3�对《理想国》中教育观的评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体现出许多优点�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后来成为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主张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强迫学习�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这些就是《理想国》中教育观的积极因素�对后来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长期影响。但总的说来�其思想也有很明显的局限�过于强调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塑造人�忽视个性发展�且拒绝改变�认为变革会给国家带来危害�这些观念的负面作用也不小。4�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当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其理论依据是什么�答�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其中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从灵魂论的组成成分处发�论证了教育应当包含体育、智育和德育三个方面。�1�灵魂论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2�灵魂论的教育意义灵魂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不承认它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其次�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具有理性�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人品欲望肆虐�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降低成为动物。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为人。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通过对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阐述�亚里士多德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他本人也在这方面做出示范�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把人分为三个阶段�并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渗透于其中。三、分析论述题1�请评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答�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他自幼出生于雅典一个手工业者家庭�母亲是一个产婆�家庭条件较艰苦。而苏格拉底自己相貌丑陋�不修边幅�很不招人喜欢。然而�苏格拉底却对哲学和科学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当时无固定的学校�他向所有有学问的人学习�阅读所有能得到的诗人与哲学家的作品�成为了一个有全面教养的人。他的一生以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为乐�从不收取学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吸引了许多学生�因而得到很多有学问的人的欣赏和尊重�影响了不少人�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很可惜却因被人诬告而被当局判死刑。苏格拉底在教育上的观点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首先对于教育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
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不论是天资聪颖的人还是天生比较愚钝的人�都必须勤学苦练�否则好的秉赋会散失。他认为�只有人不能预测结果的事才是有神掌握的�只要使人可以预测结果的事�建筑、农艺|治国等�都是由人的智力掌控的�是可以学习的。因而�他不论人的身份、地位�对于向他请教的人一律赐教�对于见到的不合理的事他也上前说教�企图以教育来改变身边的每个人。也正因为教育有这么重要的意义�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应当当成一件国家大事�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治国人才。当时�雅典对选举统治者采取的是抽签的办法�苏格拉底是一个爱国者�深爱自己的母邦雅典�为雅典的安全英勇战斗�严守雅典的法律�但他对用抽签的办法挑选国家官员的传统一再批评�认为把管理国家的大事交给偶然中签的随便什么人�而不问其才德�这是不负责任的极端民主。他提出治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这种人才。那么�培养这种人最关键的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认为应当是道德。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主要研究自然哲学�到苏格拉底中年�雅典从繁荣走向衰败�社会问题成堆。自然哲学已经解决不了现实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人类自身问题�为此他提出了研究道德的哲学。针对智者所说的真理因人而异�没有普遍的真理�苏格拉底提出异议�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因而�苏格拉底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这一见解影响了柏拉图对共性、理性的探求。经过对伦理问题的长期探索和总结�苏格拉底得出了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道德教育思想�首先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学会做人�可见他把德育放到高于德育和智育的位置。其次�提出了“智慧即德行”的著名论点�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智慧即德行的论断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既然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行为�也就是说德行是可教的�后世的教育家便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并不完善。此外�苏格拉底还提出“自制是德行的基础”、“守法就是正义”、“身教重于言传”等重要的道德教育观点�并且以身作则�自己就是高尚道德的典范。从上面的教育目的出发�苏格拉底对教育内容也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因而除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同时�苏格拉底还很注重体育锻炼�认为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锻炼可以使人身体强壮。可见�苏格拉底已经明确认识到德育、智育、体育的三者同样重要。苏格拉底的思想特点除了反映在上述这些教育思想种以外�也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上�他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该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第一�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第二�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第三�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总之�苏格拉底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伟大人物�他把教育放在国家大事的位置上�强调教育与政事的结合�苏格拉底对伦理学的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开拓了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纪元�从而为道德教育奠定了更加丰厚的理论基础�苏格拉底不仅总结自己经验提出有异于前人的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也在实践中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助产术以其独特的优点影响了后世很久�至今教学领域还很提倡类似这样的启发教学方法。因此�苏格拉底在教育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虽然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有其难免的弊端�但仍是一份有价值的精神遗产。2�评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答�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他自幼父母双亡�在亲戚的帮助下�到过许多著名学园求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还解剖过动物和人的胚胎�其教育著作已经失传�我们只能从其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中窥见其教育思想的胚胎。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事物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经验和感觉的源泉�而经验和感觉则是理性思维和概
念的源泉。概念由感觉产生�是知识的高级阶段。认识事物的一般�从感觉上升到理性思维�认识共相、概念�这是科学的任务。这些观点都为其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教育思想总的看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灵魂论首先�亚里士多德根据其灵魂论提出教育应当包含体育、智育和德育。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灵魂论在教育上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不承认它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其次�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具有理性�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人品欲望肆虐�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降低成为动物。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为人。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这一论断很重要�虽然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是认为教育包含德、智、体这在当时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其影响一直延伸到现在。�2�教育的作用在分析教育的内容的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论证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他认为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在这三因素中教育显然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是�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只有当法制、良好的环境影响、正确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形成合力时�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的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的张本。不同的是卢梭认为后两者应服从前者�亚里士多德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可见�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为教育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不愧为教育先驱�他的这些论证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学校、家长教育儿童方面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白板说除了用灵魂论解释教育的内容�用天性、习惯、理性分析教育的关系以外�亚里士多德还以“白板”、“蜡块”为喻�生动分析了教育过程的作用机制。他在其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用蜡块与金戒指比喻感觉和感觉对象的关系�感觉只是采纳被感觉的东西的形式而不取其质料�“正如蜡块只把金戒指的印记印在自己身上�而不取黄金本身”。人的灵魂也就像一块什么也没有的白板或白纸�它能接收对象的知识。也就是说人接受教育�就如在白板上图画�人能吸收外界提供的知识。这种观点的提出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与柏拉图知识即回忆的理论相对�这是古希腊在认识论上的一个成就�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但这个比喻的合理性有限�因为人的灵魂与蜡块不能等同�感觉印象进入灵魂时�经思维加工引起了灵魂的改变�而蜡块印了戒指后其性质没有变�这一点亚里士多德的考虑有所欠缺�其次�人与外界关系不是纯粹的被动关系�认为外界给什么人就学什么�过于绝对。�4�教育对象最后�亚里士多德还对教育对象做出了规定�和柏拉图一样�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人人都应受一样的教育�认为教育应有法律规定�这样才能确保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以上这些就是亚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观点�其思想较前人更加系统�并且提出许多重要的议题�在世界教育史上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没有把理论停留在纸上�而是结合到自己的实践中�根据人的自然发展�将人的教育进行分期�对实际教育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提倡胎教和婴幼儿教育�主张优生优育�控制人口过度增长。游戏对儿童有益�但要选择健康的游戏�提出初等教育分四科�阅读、书写、体育、音乐和绘画。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的训练应在智育之前�强调儿童的体育应柔和�避免孩子变残忍�并要求把音乐列入必修的课程当中�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倡教学与科研结合�研究与实验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结合�重视孩子的兴趣和家庭的教育作用�积累了完善的教育经验。
第三章古罗马的教育一、选择1�C2�C3�A4�D5�D6�B7�B8�C9�A10�D11�A�解析�这四个都是对雄辩家的要求�但A是昆体良提出的�而不是西塞罗。�12�B13�C14�D15�A16�C�解析�四者思想上是有同有异的�但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洛克、培根的思想都或多或少的包含唯物主义的因素�并且他们教育思想比较偏重世俗性和实用性�而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唯心主义色彩浓厚�认为信仰比知识、理性更重要�与其他几位差异最大。�二、简答1�简单介绍古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教育目标。答�古罗马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期�根据国家政局的变动�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分为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三个阶段。�1�王政时期的教育由于王政时期罗马共和国刚建立�国家的各方面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以农业经济为主。另外�加上征战需要�国家暂时无暇顾家教育的建设�因而这一时期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内容主要是关于农业生产和军事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农民和军人�为国家的生存服务。�2�共和时期的教育共和时期是古罗马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战争结束了�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罗马的对外交流增加�学校教育也从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一是初等学校�亦称“卢达斯”�。招收7~12岁的儿童。教育内容是读、写、算�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教学条件简陋�贵族一般不去�自己雇家庭教师。二是文法学校。是为贵族家庭子女设立的比初等教育更高一级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希腊文和拉丁文�此外还学地理、历史、数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三是修辞学校。比文法学校更高一级�接收文法学校毕业的贵族子弟�培养雄辩家�“演说家”�。教育内容是修辞、逻辑、法律、伦理学、数学、天文学、历史等。因此共和时期的教育主要形式是私立学校教育�其最高目标是培养演说家。�3�帝国时期的教育罗马帝国建立后�虽政体和经济的变化�教育也发生相应变化。首先�国家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监督和控制�并把私立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其次�把教育的目的定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官吏和顺民�再次�决定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教师由国家任免�提高教师待遇并享有一些特权。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国立教育�内容基本与共和时期相同�但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官吏和顺民。2�简述昆体良教育思想的大致内容。答�昆体良是罗马著名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他二十多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体现了他丰富的教学思想�具体看来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主要部分��1�有关培养雄辩家的教育观首先�在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上�昆体良的见解与西塞罗一样有很大一致性�都主张培养雄辩家。但是在他看来�雄辩家不仅仅是擅长演说的人�还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才能�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因为雄辩的主要任务是要宣传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因而雄辩家自身的德行很重要�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此外�昆体良还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真正天生愚笨不可教的人是罕见的。另一方面他认为�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天赋的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但是�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2�教学观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使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首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在同一时间�由教师对全班组而不是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知识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此外�昆体良还提出学习与休息交替的教学原则�以防止学生过度疲劳。
�3�教师观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要做好教育工作�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①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即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教学生做人�②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有耐心��4�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学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⑤教师要注意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第四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一、选择1�C�解析�都与基督教有关�但是星期日学校不属于严格的基督教办学形式�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人为解决童工的教育问题而创设的�学习内容涉及基督教《圣经》�但后期也有很大世俗性。�2�A3�D4�B5�B6�B7�D8�D9�D10�A11�B12�B13�C二、辨析1�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答�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世俗封建主的特权教育。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在家接受母亲教育�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及身体的养护�这一阶段�与一般的家庭教育基本等同�但是�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这个阶段的教育虽然也是在家庭中进行�但是与一般家庭教育相差甚远�受教育者是在别人的家庭接受教育的。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所以说�认为骑士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形式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等同于普通人民的教育则是不对的�它是属于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三、简答1�简述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及其教育内容。答�中世纪是一个被神学色彩笼罩的时代�这一时期也是基督教得到急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大批不是基督教的人也开始涌进教堂�如何把申请入教和刚刚入教的人训练成为合格的教会人员成为教会的一项教育任务�早期基督教教会学校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由一开始训练教会成员转为传授知识。修道院最初只接受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以后扩大了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但两类学生分开�前者称为“内学”�毕业后将终身做圣职。后者称为“外学”�入修道院只为学习知识�学成后仍为俗人。修道院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早期的修道院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不过是简单的读、写、算�以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成为主要课程体系。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2�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答�中世纪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期�可以说是教育开始从神学向世俗转化的一个过渡关键�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种特征��1�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宗教化、神学化。表现为其与神学直接相关、为神学服务�且思想家的思考方式也神学化��2�保守性和发展的缓慢性��3�教育讨论的范围与古希腊、罗马差异大�希腊、罗马始终是探讨少数人的教育、统治者的教育�中世纪无等级区别�更具开放性、普遍性��4�中世纪时期对教育的认识是未分化的�也就是说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往往是与宗教神学、哲学相联系的。这些特点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应该说积极的部分是占主要的�这一阶段的教育在历史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为后来教育的发展留下很多值得借鉴和利用的东西��1�从整体上看�中世纪为西方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大量遗产��2�从教育实践看�同样是笔财富�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学校系统�其中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中世纪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且形成较严格的教育制度��3�从教育思想看�
中世纪也并非一无建树�首先�出于培养信仰考虑�极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德育提出大量见解�其次�中世纪教育家们所提出的关于教学问题的见解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第三�中世纪教育家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的方法虽有种种弊端�但同时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训练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经院哲学虽然力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但却从此为理性的发展和运用打通了道路。四、分析论述题1�评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办学特色�及其在历史的上的地位。答��1�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同时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2�这些最初的中世纪大学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他们最初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当时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来诺大学�其次是12世纪初形成的波隆纳大学。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成的团体�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一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物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权�比如说�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等等。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此外�中世纪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教会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一般教会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教会的功绩�这种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显然夸大了教会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教会自身不具备创造大学的能力。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逐渐被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3�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办学基础�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树立了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尤其是中世纪大学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推行学术自由�鼓励学者和学生探求真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代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与中世纪大学在社会系统中奠定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其次�形成了学术中心�推动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中世纪大学推行学术自由�会集了大量学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传播了社会文化�直接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进行了对真理的探求�促进了社会思想和科学的发展。使大学成为了社会学术中心。第三�为后期大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办学实践经验。早期中世纪大学形成了初步的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比如学科划分制度�这种按照职业划分的教学和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学。再比如学位制度�现代各国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都是直接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意义上的三级学位制度直接起源于英国大学�英国大学是深受巴黎大学的影响�引入的学位的概念�后来�英国的学位制度被移植到美国。19世纪后�随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和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第五章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一、选择1.C2.D3.A4�C5�D二、简答1�古代阿拉伯的教育有何特色�对世界文化教育有何影响�答��1�阿拉伯人在7世纪兴起之初�其文化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在历史上比较短的时
间里�他们竟然后来居上�建立起“一种融合了犹太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传统的混合文明”�使自己在文化科学的成就上达到了引人注目的高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哈利发推行了一种比较开朗的文化教育政策。他们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因此�阿拉伯人就能在继承东、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自己的文化与教育。阿拉伯的教育具有尊师重教、教育机会比较均等、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和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以保证发展教育的物质条件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也是与他们的文教政策有机联系着的。�2�阿拉伯人由于教育政策开明�教育政策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对后世影响非常大。阿拉伯的伟大数学家穆罕默德创立了代数�他编写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于12世纪传到西欧�一直到16世纪还是大学使用的教材。通过他的著作�西方还懂得了使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在天文学、医学、哲学和文学方面也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化学家和医生拉齐斯、医生伊本.西那等的许多著作解决了广泛的医学问题�哲学家伊本.拉西德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所作的注释、提示和摘要在西方流传了几个世纪�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的学校也因教学内容充实而吸引了许多西欧青年�是他们思想受到影响�这对西欧文艺复兴也起了一定的孵化作用。第二篇外国近代教育第一章人文主义教育一、选择1�D2�C3�C4�B5�B6�C7�C8�A9�D10.B11.A12.A13�A14�B15�D16�B17�C18�D19�D20�B二、辨析题1�耶稣会的教育活动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取得很大成功�是教育史上一个不小的进步。答�该题的提法不完全正确�耶稣会的教育作为天主教的改革成果�有其独有的特色�为天主教的教育带来进步�但从历史角度看则不然。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罗马天主教会一方面镇压各地的反抗�一个方面又忙着改革自身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耶稣会”就是这种改革的产物。其创始人是西班牙神学家罗耀拉�他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耶稣会教育的特点就是用人文主义精神来改革学校和教学。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考虑�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耶稣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依据中高等的区别很不相同�中等教育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此外�耶稣会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1559年的《耶稣会章程》和1559年的《教学大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尺度。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耶稣会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其教师均受过宗教、知识及教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训练。耶稣会的教学方法也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可见�耶稣会在外界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天主教的教育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这并不代表它在历史上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不管他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因而�题中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三、简答题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人文主义是这场运动的旗帜�在教育方面人文主义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
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第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第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第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第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2�简述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的教育主张。答�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是文艺复兴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反对天主教的腐败、愚昧、虚伪�企图以新的宗教取代原有的旧宗教�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其中比较大的教派有三个�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派�而路德派是最早发起这场改革的教派�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包括在教育上的一些见解�中世纪时期教育上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权统统归罗马天主教会所有�国家无法掌握教育权�而路德派在宗教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路德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宗教性的�在于使人虔信上帝�使人灵魂得救�办学校不仅易于教会�也益于国家�因而他们主张��1�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2�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3�重视各类教育的发展��4�重视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这样就强调了教育国有和教育为国家服务的宗旨。总之�路德派的宗教和教育改革改变了上帝主宰一切�教皇按照上帝的规定主管人间一切事物的思想�导致了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既由历来以管理国家是世俗君主的责任�劝慰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教会的责任�进而发展为上帝给世俗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每个国家的教会都应付属于君主。这个思想为近代教育由教会控制过渡到国家控制奠定了基础。四、分析论述题1�试论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特色。答�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被复兴的事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典知识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文艺复兴不仅仅是为了复兴古典文化�更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是以古托今。人文主义则是文艺复兴这场运动高举的大旗�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巨人们所共同拥有的世界观。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四个特征��1�歌颂赞扬人的意义、尊严和价值��2�宣扬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自由��3�要求现实生活和尘世的享乐��4�提倡学术�尊崇理性。文艺复兴作为一场意识形态的文化革命运动�在教育上也有许多的主张�归纳起来这种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这些内容�首先�在教育的目方面�前期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应当培养有美德、崇尚共和精神的公民�这样的人是一种学习型的人才�是为政体服务的�后期人文主义者则认为�教育要培养贤明的君主、能干的侍臣�一种实干型的人才�但这种人也是为政体服务的。对于教育的价值�人文主义者一致认为教育有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美德�获得身心和谐发展。人文主义者还高度评价德育的重要性�再度推崇古代的四项基本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智慧。他们认为培养美德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古典文化。人文主义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古典语言和古典著作��2�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3�神学��4�本族语��5�自然科学在教育方法上�带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的特色�反对权威主义�崇尚自由精神�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批判经院主义的烦琐方法�引入认识事物的新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反对迂腐学风。这些是人文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些具体主张�从中不难看出里面所渗透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成分�经总结可以把这些教育思想归纳成五个主要的特征�第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
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第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第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第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第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以上这些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文主义的教育也不例外�从其思想主张和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人文主义教育既有进步性也有落后性�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不可能摆脱其封建性和宗教性的特点�但是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了新的时代教育的新兴信息�开了欧洲的教育先河。第二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一、选择题1.B2.C3.C4.D5.B6.C7.B8.B9.A10.A11.C12.D13.B14.B15.C16.B17.A18.A19.C20�D21.D22.B23.A24.C25.A26.B27.B28.B29.D30�B31.D32.C33.B34.A35.B36.A37.C38.A39.D40�B41.B42.B43.C44�C45.D46.C47.D48.A49.B50�B51.A52.A53.A54.C55.B56.A57.C58.B59.B60�D二、辨析题1�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答�题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19世纪�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近代英国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慈善学校、文法学校和公学、学园、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其中慈善学校主要是初等教育�使教会等社会团体为贫困人民解决基本教育问题的方法�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学园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日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则都是非正式学校�为解决童工和社会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设置的简单学校。从这些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分析出�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属于宗教和慈善事业。“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劳动人民所受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这是英国教育中的一轨。而另外一边�文法中学和公学等学校都是为贵族子弟设立�作为中等教育及其预备学校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直到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而贵族子弟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由此可见�19世纪英国的教育一直具有双轨性质。三、简答题1�请简述近代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状况。答�英国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在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受教育仍是贵族、高级僧侣及其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弟的特权。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穷苦儿童主要是在天主教堂附设的读经班或唱诗班里学到一些初步的阅读与唱歌的知识。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和新教各派为了争取群众�都对初等教育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成为英国国教�天主教的僧院学校均告停闭�由国教各郊区负责的简陋的教区学校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学校接纳穷人子弟入学�教学多用英语�仍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是英国初等教育学校的最初形式。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是慈善性质�开始创办的是“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国外福音宣传会”�之后又有“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学校”等许多慈善学校。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
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这一时期还有一种由老年妇女在家中开办的“妇女学校”。所有这些由教会、民间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的初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很差�贫苦儿童离校后大多不能进入中等学校继续学习。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初等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慈善事业。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就是此时在英国出现的两种属于慈善事业的初等学校。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到1891年�开始实现初等教育免费的规定。至此�英国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为国家所控制。其年限一般为6年。2�简述洛克提出的教学方法。答�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中阐述了他的教育主张。他认为教学应首先启发儿童求学的欲望�激起读书的兴趣。教学要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使读书变得饶有趣味�寓学习于兴趣之中�他们就会把“学习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其次�应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洛克认为如果儿童的好奇心不断得到鼓励和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就会得到发展�理智就会逐步完善。再次�要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首先应尽量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当儿童真正了解了知识的用处就会集中注意去学习。其次教师的态度应当温和、慈爱。第四�洛克根据人的认识是从简到繁的特点�强调教学也应从易到难�出简及繁�循序渐进。洛克极为重视思想和方法的训练�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清除前进道路中的障碍�有助于掌握知识�领会事理。方法有多种�但主要的有二�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强调应该使学生在这两种方法上都得到训练。洛克针对当时教育只重视死记硬背�忽视发展智力的严重弊端�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人的能力较之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这一思想在当时有着较大的积极意义�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请简述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答�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所生活的19世纪的英国大、中学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反映当时科学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斯宾塞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应当教授有价值的知识。斯宾塞认为�最重的问题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识价值论�他认为�学科是否重要是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为此�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它们可以自然的排列成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他提出学校应该开设以下五种类型的课程�第一类是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二类是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第三类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履行父母责任必须的知识。第四类是历史。有利于调节人们的行为�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第五类是文学、艺术等。4�巴西多的泛爱主义教育是什么�答�18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以泛爱主义为宗旨�创办“泛爱学校”的教育活动。“泛爱学校”是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泛爱学校”的创始人是巴西多�他发表《关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公共福利的影响搞慈善家及富人书》�按照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了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等及富新意的办校设想�呼吁人们捐资助学�结果引来了包括奥地利国王、俄国女皇在内的一批达官显贵的支持。泛爱学校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还儿童以本来面目。教学中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交谈、心算等活动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有重要地位�还有外语、体育、音乐、舞蹈和农业劳动、手工劳动�等等。巴西多还为泛爱学校编出包括多种基础科学知识的《初级读本》�该书附有100帧插图�被誉
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5�请简要介绍洪堡对德国教育的改革及其影响。答�19世纪是德国社会和教育进行变革和发展的时期�其中在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当时他任普鲁士内务部文教总管�根据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制订了包括学制、课程、教法、考试、学校管理和师资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在初等教育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感情�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在中等教育上�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在高等教育上�洪堡提出了学术自由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原则。还创办了柏林大学�这是19世纪对德国教育最有影响的事事�对后来欧美高等教育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柏林大学是在民族丧失独立、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立的�可以说一开始人们就寄予他民族振兴的愿望。洪堡认为�国家不能使大学仅仅为他的眼前利益服务�把大学看成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古典专科学校�而应从长远利益考虑�使大学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提高�从而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创建了柏林大学�旨在使它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①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教授和学生有研究和学习的自由�②聘请既有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③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6�简述康德的教育思想。答�康德不仅是哲学家�也是18世纪重要的教育家�其思想主要集中于《论教育》一书。�1�人与教育在人与教育的关系上�康德与启蒙主义者特别是卢梭一样�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但不同的是�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而康德认为人性既有善也有恶。因此�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要求给予儿童更多的指导和管束�与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迥然不同。在认识论上�康德认为人既有能力获得感性经验�又有先验的理性。这种认识论导致康德很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认为教育不应只是灌输和管束�应给学生自由�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发挥一切能力。�2�“道德人”的培育康德认为�人与动物之所以有区别�归根结底是因为有道德�因而要使人变为“道德人”�道德教育自然是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康德认为德育应当顺应自然�让儿童自由成长�同时又要让他们自觉地接受理性的引导�所以应当有一定的强制性。�3�广义的体育康德在其《论教育》中�把全部教育分为体育、管束、训育和道德陶冶四个部分�并叫道德教育之外的部分又称为广义的体育。关于体育�康德主要论述了婴儿的抚育�强调了有益的体育运动对发展儿童的体力和感官有重要作用�这也就是身体方面的训育�此外�判断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心理功能”的培养也属于“训育”的内容。婴儿的教育应由家长负责�公民的教育则由国家公共教育负责。7�简要介绍费希特国民教育主张。答�费希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及教育家�是德国国民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国民教育的作用与目的费希特论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德国战败是因为国民缺乏民族精神、宗教和道德感。这种国民素质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只有通过新教育培养全新的完人�民族才能振兴。因此�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全新的完人。他要培养的完人首先是具有良好德行的人�道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它所强调的道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化的道德�如�责任感、博爱、同情心、善心、自我牺牲精神、家庭观念。第二�完人是人性完善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有理性的人�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完人是身心协调、平衡发展的人。2�国民教育的途径在如何开展教育上�费希特受到康德和裴斯泰洛齐的影响。他认为�国民教育包含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两个部分。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国民�它不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全面教育是指对个人而言�每个人应该受到道德、智力、身体等全面的培养。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要受到同样的教育。他把教育目标分为学者和大众两类。学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自由的学术能力�大众教育则培养学生将来
生活的实际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他主张把智育和德育结合起来�通过智育训练发展理性�从而促进道德的发展。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他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的方法。8�简单介绍乌申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答�乌申斯基是19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的奠基人。他著作在当时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所以他又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祁家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乌申斯基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无意的教育是指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等�是对人的发展有最大效力的教育者�有意的教育是学校和教育者�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强大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发挥人类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力量�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2�论教学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在教学目的上�他批判形式教学论者和实质教学论者的片面性�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据此�他得出课程设置也要把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上�他再三强调心理学和生理学是教学的科学基础�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指出�“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面的了解人”。在教学原则上�他所提倡的原则有�直观性原则。“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因此必须给儿童进行直观教学�儿童越小�就越要注意直观教学。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要求教师上课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防止呆读死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连贯性原则。他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连贯�他说�“塞满了零星的、无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象里面一切都摆得毫无秩序的一个仓库�在这里连主人自己也什么东西也找不到。”巩固性原则。认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练习和复习�特别是复习�应经常复习�在学习开始后就不断复习3�论道德教育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的多。”在德育方法上�他主张以下几方面��1�通过教学进行德育��2�教师本身的榜样��3�说服��4�机智地对待学生;(5)预防;(6)奖励和惩罚。还有就是强调劳动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学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学艺。他把教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学是教育者所必须或有用的一切知识汇集�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教育学要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首先要从一切去了解人。教育学应该吸取一些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的知识。9�简述近代美国教育的概况。答�近代美国教育的情况根据时代背景可以分为独立前和独立后�其具体情况如下��1�独立前的北美殖民地的教育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教育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移植宗主国英国的教育�二是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由于美洲的移民中宗教派别复杂�各教派为宣传自己的教义�扩大教会的影响�都十分重视初等教育�但各地的教育略有不同�这些殖民地一般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区�不同地区教育有不同特色�北部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的集居地�这里商业较为发达�教育也位于全美前列�政府重视民众教育�最早提出了强迫教育法令�兴建了不少学校。中部教派众多�民族各异�教育掌握在教会和私人手中�政府没有统一要求�一般是照搬宗主国的模式。南部实行奴隶制�奴隶和穷人没有机会受教育�上层社会或请家庭教师或送子女到英国学习�
因而教育事业比较落后。这一时期的美国学校类型在初等教育上主要有主妇学校和市镇学校�教学内容以读、写、算知识和宗教常识为主�水平很低�其对象完全是贫苦人家的子弟。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2�独立后的教育上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件大事上�①教育分权制的确立1775年�北美殖民地人民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776年�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但是�美国建国以后没有对教育的管理体制作出任何规定。出现了教育是由联邦控制还是由州控制�是由宗教团体控制还是由社区控制的激烈争论。183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规定成立“州教育委员会”�设立“州学校督察长”�征收“办学税”等�确立了美国教育由州一级管理的教育分权制度。②公立学校运动19世纪初�美国各级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在初等教育上�由于受美国不断扩张领土和工业革命的推动�普及初等教育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19世纪20年代起�随着人们受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工人阶级掀起了为设立免费公立学校运动的斗争�贺拉斯·曼是主要的推动者。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在这一运动呼声下�从1852年美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颁布到1919年�美国各州全部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普及了义务教育�现代教育体制终于形成。随着学校的普及�师范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③学术性大学的创建19世纪�在高等教育上�美国的特点是办学形式、学校类型、课程设置教育规模都发生巨大改变�除私立大学还出现了州立大学。并且�学习德国的模式出现学术型大学。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建立�首创研究生院。不久�哈佛、耶鲁、哥伦比亚也向学术型方向发展。④《毛雷尔拨地法》�《莫雷尔法》�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的高等教育呈现的新现象除了学术型大学外�还有农、工学院涌现。1862年�国会通过《莫雷尔法》�决定拨地办学�为农、工学院提供经费�培养工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种学院也因而被称作“赠地学院”。1861年�1865年�美国进行了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南北战争后�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在教育领导体制上�联邦政府认识到中央设立教育领导机构的必要性�设立了教育总署�在各州分权的基础上�协调各州教育发展�从此美国教育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10�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治维新以前的260多年�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江户时代或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当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封建制度衰落�幕府统治动摇。同时�一部分接触过西方先进文化的思想家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福泽渝吉就是其中一员。1868年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明治政府�这个政府为抵御外患、富国强兵�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其中也包括对教育的改革�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的教育管理权主要掌握在皇室、幕府以及各地藩国之中�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支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事业�并兼管宗教事务。1872年颁布《学制令》��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新学制�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中学区又分为210所小学区�每个学区设一所小学。四、分析论述题1�阐述近代法国教育的特点。近代法国的教育根据其政治背景�可以具体分为三个时期�即资产阶级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和法兰西帝国成立后。�一�资产阶级革命以前法国教育的特色主要是教会控制�有浓厚的宗教性。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以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教育也是以基督教会的教育体系为主。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资产阶级得到一定成长�但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上严重制约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以后�法国的天主教实力受到重大打击�许多教派争相办学�促进了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旧教势力仍大�教育权主要掌握在天主教手中。初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识字、
教义问答和祈祷�近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相当缓慢。18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启蒙运动对法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启蒙思想家反对天主教的蒙昧主义�倡导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倡导民主与自由�奠定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二�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教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1789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它不仅决定了法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对法国和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大革命中先后上台的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在教育改革方面分别提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教育方案�尽管这些方案内容各异�但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其基本内容是�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当给予保护�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主张实现世俗化和科学化�法案还在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由于各派掌权的时间短暂�各种教育方案难以实施�但对法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拿破仑上台后法国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正式形成。1799年�拿破仑上台�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在教育改革方面�拿破仑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一致。为此�拿破仑首先采取了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法令�如《关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关于创办帝国大学的法令》、《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通过以上教育改革�拿破仑逐渐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教育体制。其特点是�第一�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拿破仑在巴黎设立了帝国大学�所谓帝国大学不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而是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权力部门�帝国大学的总监是负责全国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第二�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全国教育分为27个大学区�每学区设一总长�负责管理大学区的各级学校�第三�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第四�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1830年�法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后�发展初等教育成为重要任务�教育部长基佐颁布“基佐法案”�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规定每乡设一小学�教师任教需资格证书。19世纪70年代�法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国民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普及初等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1881年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两次颁布有关义务教育的法令�史称“费里教育法”。法令规定�儿童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实行免费�重申教师执教须获国家颁发的证书�要求教学不得饰有宗教标志�不得开设宗教课�但允许假日在校外接受家长所希望的宗教教育。总之�费里法案体现了法国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的三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论述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答�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在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人们尊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其教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探讨、对教育目的的规定、教学理论、对教师的要求。首先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方面�第斯多惠人为�有三个因素影响着人的发展�天性或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什么是天资呢�天资是造物主安排给人的�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是人们发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人的天资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人的天资是随着时间连续不断的发展的�但是�不是所有人的天资在同一时间是同步发展的。有些人的天资发展要比一般人早些�有的人晚些。天资在人的发展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他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天资和激发两个条件。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激发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激发需以天资为基础�天资的发展要靠激发�教育就是一种激发。天资、教育与自由自主的关系�首先�第斯多惠非常重视主动学习�人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另外�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天资�教师不能过早或过晚的激发学生的天资。其次�关于教育的目的�第斯多惠是从人生观的角度来进行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与人类的目的一致。在人类思想史上�对人类的使命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宗教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使命是相信上帝�第二种是哲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是理性、真理�第三种是教育的观点�认为人生最高目的是完善教育�发挥天资、智力、主动性。
第斯多惠首先肯定了第三种�又吸收了前两种�得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怎样才是自我完善呢�自我完善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绝对的和谐是不可能的�教育中的和谐首先是针对全人类而不是个人而言的�“普遍的和谐在一个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在全人类中才能找到普遍的和谐。”因此�不能用同一标准来发展个人的天性�其次�和谐是针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统一而言的。和谐发展要求全面发展身体和精神�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第三�在教学方面�第斯多惠不仅对历史上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做出自己的回答�而且还提出一系列的教学原则。①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教学应该以智力发展为主�形式教学��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质教学��教育史上一直有争议。第斯多惠指出�“课堂教学往往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通过教会学生一种知识或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种是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第一种是以实质教育为目的�后一种是以形式教育为目的。”第斯多惠认为�二者是相互相成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知识必须依靠一定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智力发展离不开教材�知识的学习�。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形式目的应占首位�因为发展能力是最后的目的。②教学原则第斯多惠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这些�①遵循自然原则。首先要认识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是一切课堂的最高原则�其他一切原则只属于从属地位。②遵循文化原则。教师在制定一切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时代的精神文明以及民族的民族性。教育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协调起来。两者有时会发生冲突�这时遵循文化应该让位于遵循自然。遵循自然是最高原则�但遵循文化仅次于遵循自然。③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学生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遵守这一规律。教师必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入与年龄和天性相符的主动性阶段�以便达到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本质。彻底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反复的讲�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④直观教学原则。人的智力发展是从观察外部世界开始的�人的一切认识的基础是感受、感觉�教学必须遵守这一认识规律。直观教学的要求是�从直观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第四�第斯多惠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竭力提倡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并对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第一�自我教育�第二�有崇高的责任感�第三�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从那个上面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第斯多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其思想是在继承前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吸收了教育史上苏格拉底、卢梭、赫尔巴特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并运用于教师培训实践中�推动了德国师范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第三章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一、选择题1�D2�A3�B4�C5�A6�C7�D8�D9�C10�B11�B12�D13�B14�C15�A16�C17�D18�D19�A20�A21�C22�B23�B24�A25�A26�B27�B28�D29�A30�B31�A32�B33�C34�D35�D36�D37�C38�B39�A二、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性教学原则�答�教育性教学原则是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来的�依据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广泛研究�他认为�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因而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先有知识�先手一般教育。因而�教育性教学的含义就是�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对于如何做到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呢�赫尔巴特认为�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
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其次�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多方面的兴趣”。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自不同的任务�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德育获得坚实基础。但是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道德教育�二者等同�具有机械论倾向。2�简要介绍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答�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张�第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1�经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但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分散、杂乱��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反映在教材中则为直观教材。�2�兴趣�兴趣存在于经验之中�因此�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它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的接受教材。�3�兴趣课程体系赫尔巴特把多种多样的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其中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三种兴趣。各种经验、兴趣对应应设的课程如下图所示�经验的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审美的兴趣文学、绘画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同情的兴趣语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宗教的兴趣神学第二个基本主张是根据统觉的研究得出的�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从这里推理出�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步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相关”就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就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第三个主张则是�课程应与儿童的发展相呼应。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与课程维度设计选择课程的基础。文化纪元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感觉在人的认识中起主导地位�以后�想像逐渐发展起来�人类的想象力在诗与神话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最后�当理性发展起来时�人类就进入到成年。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3�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答�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其兴趣阶段是注意�教师适合用叙述的方法传授知识。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专心”。其兴趣阶段发展到“期待”新的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交流�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教师要运用综合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其兴趣点在进行学习行动�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对知识进行运用。
三、分析论述1�请阐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答�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教育家。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由于夸美纽斯所生活的环境是新旧两种社会的交替时期�新旧思想对他都有强烈的影响。这种新旧思想的矛盾也反映在他的世界观中�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谴责大国欺负小国�对穷人表达深刻同情�还有人道主义思想�肯定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重视人的现实生活�接受了感觉论的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由于他是基督教派的领袖�基督教的世界观根深蒂固�他既强调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有认为《圣经》是认识的源泉。夸美纽斯的这种思想的两面性也反映在他对德教育目的的看法上�一方面�从宗教世界观出发�夸美纽斯认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为达到“永生”�现世的生活只是永生的准备�因此�教育的目的也应是人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这是他的宗教性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他又有现实性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现实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准备。这种现实性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反映。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教育目的观�都体现出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肯定。在他看来�教育首先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这一见解是有意义的�但是他把教育当作“人类得救”的主要手段�则又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其次�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他看来�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如此重要�因而进行正确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为此�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必须遵守的两大重要原则�即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原则�以及教育的“泛智”原则。首先�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它贯穿于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的始终。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秩序”�即客观规律。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教育者应当遵循�二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探求教育的规律。其次�“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夸美纽斯对几乎以《圣经》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教育极为不满�指出在那些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没有受到周全的教育。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这两条教育的大原则是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重要贡献�对后人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这两个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还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经过总结�把教学上的具体原则归纳为以下几个�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认定这是教学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是一切教学的基础。关于直观教学�古人早有提及�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尤为重视。夸美纽斯的重大功绩在于他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并详细阐述了它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这不仅对当时的死记硬背、文字说教的经院主义教育来说�有着巨大的革新意义�而且对教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2�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自觉、主动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这是针对当时的学校普遍存在“强迫孩子们去学校学习功课的现象提出来的”。3�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指责当时学校没给学生以巩固的知识�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校专教无意义的功课�二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首先�应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科目�有价值的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4�量力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学的强迫性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
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量力性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反对给学生负担太大�击中时弊。5�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夸美纽斯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循序渐进是与系统性紧密联系的。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给予学生系统的、有联系的知识。总之�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按照西欧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是同义语�不存在宗教教育以外的道德教育�夸美纽斯突破了这种模式�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甚至高于宗教教育。其道德教育的基础不是宗教教义�而是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并提出德育要为国家政治服务�关心国家的文化繁荣。他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自己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在德育中纳入一个崭新的概念——劳动教育。对于德育的方法�夸美纽斯人提出��1�尽早开始正面教育��2�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3�榜样��4�教诲与规则��5�择友。此外�夸美纽斯在教育上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六年�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第一阶段�0�6岁——婴儿期——母育学校第二阶段�6�12岁——儿童期——国语学校第三阶段�12�18岁——少年期——拉丁语学校第四阶段�18�24岁——青年期——大学与旅行母育学校。每个家庭应当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是主要的教师。母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幼儿的身体健康�给予初步的知识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教育�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打下基础。这是夸美纽斯基于“泛智”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统一的学校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大进步�也是夸美纽斯的巨大贡献。最后�夸美纽斯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就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实施主张。夸美纽斯对中世纪学校工作的缺乏计划性和个别教学极为不满�提出实行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所谓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夸美纽斯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他所说的班级授课�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1)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2)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今天看来�夸美纽斯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许多意见还是粗糙的�其中也有不少片面性的地方�但他总结了教育实践中的宝贵经验�给予理论上的论述�从而大大加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它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符合近代学校教育�特别是普及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被后人广泛采用�在世界教育史上夸美纽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2�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答�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由于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言人卢梭的革命激烈程度大大超过了资产阶级中的其他派别�这种革命性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思想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挑战。首先�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其天性论为基础的�天性哲学是卢梭向旧制度提出挑战的武器。在人的天性方面�卢梭推崇性善论�他认为�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是最初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虽然过着一种动物的生活�但他们是“高贵的野人”�互不欺压。人类之所以变得如此坏�是由于后来人们战胜了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学会了利用自然的一些技能�组成社会�继而有了私有财产�特别是发展到暴君专制阶段�就到了不平等的顶点�罪恶的顶点。可见�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要改变这状况�必须让人把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这是教育的责任。
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他认为�良心也是自然天赋的�其作用不仅是指导人们判断善恶�而且能指引人弃恶从善。不过良心虽人人有�但由于世间的吵闹�良心难以起作用�要使良心起作用�最好的办法是让儿童离开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除了坚信人性本善以外�卢梭还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即理性�理性使人认识事物�良心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最终就能得到智慧和道德。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他那影响巨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首先�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使消极的�不是积极�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对于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卢梭认为�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为了达到自然教育的这种教育目的�卢梭提出了两个教育原则��1�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概括地说�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这种观点曾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但是�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因而后来遭到许多人的批判�但是卢梭的独树一帜�与这种自然教育影响至今的力量足以证明卢梭及其思想的伟大。3�试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答�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自幼便同情穷苦人民的遭遇�痛恨封建统治阶级。青年时期�他接受了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卢梭的思想�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以图帮助穷人走上幸福的道路。他毕生的四次教育实验都是为穷人服务的�分别是在“新庄”教农民技术�开办了孤儿院“贫儿之家”�收留了几十名孤儿和乞儿�向他们传授劳动技能�使之能够独立生活。之后又先后创办了斯坦茨孤儿院和布格多夫小学。裴斯泰洛齐在教育方面的著作有《林哈德与葛杜德》、《葛杜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是他一生
教育经验的总结�里面包含了许多影响至深的思想。通过他的生平我们可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和活动是与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分不开的。他认为�贫穷的根源是缺乏教育和无知�不平等的教育制度扩大了阶级之间的差别�通过教育�劳苦大众可以改变自己的悲惨状况�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可以得到改善。因此�他主张建立一种平等普及的教育制度�使所有阶层的儿童都受到教育。裴斯泰洛齐一生的教育活动就是他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从中不难看出他对劳动人民子女教育的关心和重视。裴斯泰洛齐如此相信教育的作用�还在于他深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各种内在能力�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得到发展。由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身上潜藏着的各种能力得到外现�充分发挥。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要怎么进行呢�对此�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这种规律�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专制主义、经院主义的弊端就在于不符合儿童的本性�用不合适的灌塞法�应当根除�教育心理学化具体要求是�1、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2、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程序和学生的认识过程协调�循序渐进。4、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即在适合的时机调动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正如上面所说�要素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具体做法。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和家庭能够进行教育�裴斯泰洛齐经过长期的摸索和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要素教育思想。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好地学习。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裴斯泰洛齐详细论述了智育、德育、体育及劳动教育中的要素问题。1�智育智力的要素是整个要素教育的核心�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和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萌芽与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相统一�这就是事物的数目、形状、名称。儿童要认识这三个要素�必须具备相应的三种能力�即确定事物数量的计算能力�区分事物形状的测量能力�表达事物数、形及名称的语言能力。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数、几何与语文。2�体育体力的萌芽在于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因而关节活动是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进行。劳动中的许多简单的动作要素都与身体运动分不开�通过这些动作训练发展儿童的体力�也可以让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且这些训练应该与感觉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爱�而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这就是裴斯泰洛齐关于要素教育的思想�他也把这种思想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了。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观点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1�语文教学法裴斯泰洛齐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是词�而词的最基本要素是声音。语文教学应当分三步进行�首先是发音教学�其次是单词的教学�最后是语言教学。2�测量教学法测量教学的基本要素是直线。测量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和图形�先让儿童形成直观的印象�然后再进行测量�最后通过绘画表现出来。3�算术教学法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儿童对数目形成感觉印象�利用手指、石子、豆子等实物学习计数。在掌握了初步加法之后�再学习乘法、除法、减法。裴斯泰洛齐指出�以感觉印象为基础�算术教学就会变得异常容易。裴斯泰洛齐是用自己毕生的实践总结出了要素主义的教学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上�至今人们都还延续着从词开始的这种要素教育的做法。虽然�裴斯泰洛齐对各种教育领域的要素的确定未必是绝对的准确�但这种思想为我们指出一种有效的、便捷的教育途径�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4�请阐述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理论。答�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出生于德国�自幼无母�父亲又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他�凄惨的童年使福禄培尔特别关心幼儿的养育�成为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其教育思想主要是围绕幼儿教育展开的。首先�福禄培尔提出了教育的四大原则1�统一的原则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了整体的观念�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认识到人类与人周围的世界是统一的�都服从相同的规律。福禄培尔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统一于上帝。一切事物的命运和使命就在于展现它们的本质。人类首先必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2�顺应自然的原则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是保护性、防御性的。儿童生活中不良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二�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被完全忽略�发展过程遭到不良干预。3�发展的原则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人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对立与调和。教育过程中�对立物是内因与外因�即儿童天性与环境的矛盾。4�创造的原则人进行创造�原本仅仅是为了使存在于他身上的上帝的本质�在他自身以外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对儿童需要及早地给以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的训练�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对教育原则的分析是福禄培尔对教育是的一大贡献�此外�他还在自己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分期。他认为在个人的内部生活的发展中复现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带着复演说的倾向划分阶段�但每阶段不是由年龄限度而定�而是由某些显著的特征决定。婴儿期为吸收期�感官发展为主�幼儿期是智力的培育和保护�少年期是学习期�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这些都是他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些想法�福禄培尔第一次在教育史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幼儿教育的思想�这些想法已经涉及到幼儿园的地位、教育方法、课程以及幼小衔接问题�在这些方面福禄培尔具体的主张是�1�幼儿园地位�工作意义与任务�福禄培尔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强调幼儿园是家庭生活的继续和扩展。因此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采取半日制。幼儿园工作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道德�使之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力�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准备。2�幼儿园教育方法福禄培尔关于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性。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因此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并把游戏看做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游戏不等于儿童外部活动�而更多地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基于认识人性的需要福禄培尔把社会合作、互助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方法�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的复演。3�幼儿园课程依据感性直观、自我活动与社会参与的思想�福禄培尔建立起一个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运动游戏�自然研究。其中真正的恩物应当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序的整体。
4�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在离开幼儿园进入普通学校前应有所准备。这中间的“中间学校”任务就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折。总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了解一切事物的统一性。学校要教什么�取决于少年时期发展的性质和要求。幼儿期儿童认识的任务是对事物外部特性的观察�少年期转向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思考。心灵、外部世界�首先是自然�以及作为媒介物的语言构成少年期儿童生活的核心。因此学校相应地设置三方面课程�认识心灵的科目�认识外在世界的科目�统一二者的科目。此外�增加了表现人的内心的科目即艺术。作为幼儿园的创始人�福禄培尔不愧是“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教育分期的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肯定�而幼儿园的创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解决了很多儿童的养护问题�也把教育的年限向前延伸了好几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突破。第三篇外国现代教育第一章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选择题1�B2�A3�A4�C5�A6�D7�B8�A9�B10�D11�A12�B13�A14�D15�C16�B17�A18�D19�A20�C21�B二、简答题1�请简要介绍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答�“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1889年�英国人C.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提出办校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的健全发展�重视儿童的个性特征�使儿童成为完人。新学校破除古典的传统课程体系�开设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作法�在法国开办了罗什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此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新学校大多设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周围环境幽静�风景优美�设备优良�采用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新学校重视体育、手工、园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道德教育上�向儿童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合作的观念�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1919年�联盟主席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撰文总结新学校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原则�共30条�成为新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1921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代》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7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即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尊重儿童个性发展�使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鼓励儿童自治�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保持个人尊严等。这7项原则实际上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新教育运动传入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2�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答�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是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1�公民教育理论关于国家职能思想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制的国家”。为实现这个理想�现有国家有着双重任务�①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以及公民的身心健康�②向伦理化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要实现这两个任务必须�给予每个人最广泛的教育�使它们大体上懂得国家的职能�并有能力也乐意尽最大努力担负起它们在国家组织中的职责。他认为�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公民”应具备三样品质�其一�具有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聪明��
其二�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能干��其三�还要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祖国的品质�爱国�。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他认为是“所有阶级都需要这样的公民教育”�特别强调对农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两大缺点。�2�劳作学校理论在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劳作学校理论既是公民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他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第一�不只是体力上的�而是身心并用的活动�第二�不同于游戏、运动�“劳作”既有客观目的�又须受艰辛�富有教育意义�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按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1�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职务�即“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2�“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自己的任务看慎重中的公事�不仅为自己更为社会进步去做�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3�“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学生在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要完成以上任务�要对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是��1�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2�改革传统科目教学�摒除灌输�重逻辑思维的训练��3�以团体工作为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关注社会利益。3�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答�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为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于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也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其“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新教育”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重学校的民主化问题。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衰落�1944——1957年�19世纪末�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在揭露美国学校弊端�引起人们关心教育的变革方面做出贡献�引发全国对传统教育的批判。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早期的进步教育家都关心通过学校改变社会�但方法不尽相同�其中一些人�受到卢梭和蒙台梭利的影响�强调个性发展�重视儿童的兴趣与能力�另一些人受杜威影响�试图把学习和劳动、抽象的和实用的以及个性的和社会的等因素结合起来。一战后�美国公立教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试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的时机成熟了。1919年�科布发起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原则��1�健康��2�掌握基本方法��3�高尚的家庭成员��4�职业��5�公民资格��6�适宜的使用闲暇��7�道德品格。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这一时期�进步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教育运动中心。杜威担任协会的名誉主席。然而�由于运动专业化�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以康茨为代表强调“社会中心”。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它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此前强调儿童中心�此后强调学校的社会职能�此外�教育中心从初等转向中等�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正中分裂的产物。1904年�美国在欧洲卷入战争�进步教育也进入尾声�失去感召力。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教育协会更名“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结束。三、分析论述题1�试论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答�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
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同福禄培尔一样�她用自己毕生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幼儿教育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幼儿发展观、自由纪律观、感官教育和日常生活技能练习几个部分。对于幼儿的发展�蒙台梭利有如下的见解�首先�在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蒙台梭利认为�由遗传决定的心理潜能规定了个体的发展方向�其表现就是自发冲动�正是这种自发冲动赋予儿童积极的生命动力�促使个体不断发展�心理潜能必须在适宜的环境中并通过活动体现出来并获得发展�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提供独立进行自由活动的环境�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自然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儿童。她的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认为教育过程应与儿童心智发展阶段和兴趣相适应�而不应完全按照课程要求或教师的计划。第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自然过程�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敏感期。在某一个敏感期儿童对某一些物体和练习特别感兴趣�能毫无困难地应付和学会他的特殊敏感度适用的事物�敏感期一旦过去�相应的兴趣随之消失。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敏感期的观点�是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蒙台梭利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6岁�称为创造期。这一阶段出现一个又一个敏感期�是各种功能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任何疏忽和偏差都会造成永久性缺陷。该阶段可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3岁�称为胚胎期。此时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依靠其感官敏感性无意识地吸收一切外界刺激�并在各种刺激的影响下分别地、独立地形成和发展各种能力。3�6岁为第二个时期�称为个性形成期。这时儿童从无意识逐渐转化到有意识�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表现出对成人影响的敏感。第二阶段从6岁到12岁�是较平稳发展的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能有意识地学习�开始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一时期最适宜学习�开始形成学习技能和艺术技能�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儿童终生的智力兴趣是在这一时期确定的。第三阶段从12岁到18岁�称为青春期。这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又一重大变化时期�是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蒙台梭利的主要兴趣是研究儿童第一阶段的发展。除了幼儿发展观以外�自由纪律观也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生命潜力的自发冲动表现为自由活动�引导还是压制儿童的自由活动是区分教育好坏的标准。自由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蒙台梭利把自由与纪律密切联系起来�她认为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但并非任何自由活动都能导致良好的纪律�只有身心协调的活动才能导致纪律。蒙台梭利把这种活动称作工作。自由、工作和纪律�是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的三根支柱�它们通过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先�工作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因而能促进纪律的形成。第二�工作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第三�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服从是自我约束的重要标志�而服从的先决条件是具有相应的活动或抑制能力�即意志�而意志是在工作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另外�重视感官训练的话生活技能的培养是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有一大特色�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是心灵的门户�对智力发展尤其重要�因此她很重视感官训练和智力培养。她认为�幼儿处于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儿童心灵在敏感期吸收的东西将保持终生�而任何疏忽都是不可弥补的。蒙台梭利针对人的各种感官�为“儿童之家”专门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教具。她把感官训练分成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训练。每种感觉又可按其性质和形式分别进行练习。这些感官联系练习还可以校正儿童早期出现的一些感官上缺陷。蒙台梭利在对儿童强化感官训练的同时�非常重视儿童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既能促进儿童体力和各种动作能力的协调发展�也是培养儿童独立性的重要手段。总之�蒙台梭利继承和改造了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应用当时的医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她的方法强调儿童有选择活动的自由�相信儿童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重视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对当时盛行的传统教育的有力挑战�推动了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新教育运动。第二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一、选择题1�A2�C3�B4�B5�B�解析�B项应是《巴尔福教育法》的内容�强调的是地方的教育权限�而《1944年教育法》强调的是国教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6�A7�D8�A9�C10�C11�C�解析�“统一学校运动”提出民主教育、择优录取�其实质就是打击双轨制�实现单轨教育。�12�A13�B14�D�对职业教育的强调没那么早�到70、80年代的《哈比法案》才强调职业教育�15�C16�A17�D18�B�解析�注意题目指的是倒退的国家�另外题目限定的是欧洲�19�D20�B21�C22�B23�A24�D25�C26�A27�B28�B29�A�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围绕“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生计教育”涉及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返回基础”即强调基础阶段�因而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不是重点。�30�C31�A32�B33�A34�A35�D36�C37�B38�C39�D40�C二、简答题1�简述英国近代中等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答�近代英国�由于国家经济、政治发生巨大的改变�教育上的改革也很频繁�在这种环境下�中等教育的得到很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1�《巴尔福教育法》颁布后�英国政府各地方教育部门改建和新建了许多中等学校�但一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对中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等教育需要改革�当时的改革有三种意见�一是坚持实行双轨制�维持初、中等教育的分离�二是用选拔制�从初等学校选最合适的儿童进中等学校�三是主张单轨制�即所有人同时升入中等学校。为此�政府任命哈多为主席�对此问题进行调查�他们提出了《哈多报告》�强调教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可分小学、中学两阶段�提出了初等教育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分流�这对英国教育有重要影响。�2�1938年�为适应战后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英国政府又提出以改革中等教育为中心的《斯宾斯报告》�根据初级技术学校增加的实施�把《哈多报告》的双轨改变成三轨�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3�二战期间�“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英国的实际与此有较大差距�中等教育继续改革。《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年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出。主要内容: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④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巴特勒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扩大国民受教育机会�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综合中学运动:60-70年代�英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中等教育方面。《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英国形成了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但各种中学质量、标准差异较大。2�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988年�英国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称为《1988教育改革法》。法案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问题。主要内容是:①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②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③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岁、11岁、14岁、16岁�考试。④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⑤还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新的规定。《1988教育改革法》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3�法国《郎之万—万隆教育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二战一结束�法国的议会就组建了一个教育改革委员会�任命郎之万为主席�瓦隆为副主席。瓦隆认为法国教育体制没有民主�双轨制�一个是资产阶级的�一个是人民的�中等教育是按资产阶级的需要设的�应当彻底重新改造。他们在1948年正式向议会提交《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是:�1�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项基本原则�包括社会公正、学科价值平等、方向指导和职业指导等��2�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方向指导阶段和决定阶段进行��3�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4�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在战后初期的历史条件下�《郎》
虽然没有实施�但提供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答�二战期间�日本教育成为战争的工具�具有明显军国主义色彩�阻碍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了进行大规模的学校改革�首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有�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采取6—3—3—4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类型的大学等。《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进入70年代�日本又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主要涉及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更加具体和深入。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的咨询报告最有权威性�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临时教育审议会”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其中主要有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等内容。5�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采取的教育改革方针。答�二战后�经过10余年的努力�苏联教育又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但进入50年代以后又面临新的问题�为此�苏联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建议》主要内容有�强调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将普及教育的年限由7年延长为8年�将原来的10年制延长为11年�延长的一年加到不完全中学阶段�成为8年制学校�是普通教育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教育仍为3年�通过青年工人学校、农村青年学校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或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在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中�改组原有体制�设立城市和农村职业术学校�并改进中等专业学校�在高等教育中�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实际生活和生产�高校应优先录取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人学。本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加强教育与生活联系�拉长义务教育年限�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2�1966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的决议。强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要求中学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各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要删除大纲中和教科书中过于繁琐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担�并对各年级的学时进行了规定�中学开设选修课。�3�1977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要求改进与加强劳动教育与教学�但要使劳动教育与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6�简述马克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原则。答�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集体教育理论可以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对于“集体”的定义�马卡连科认为�集体首先是在有共同目的、劳动和斗争的前提下�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马卡连柯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可能有真正的集体。马卡连柯还提出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有人曾问马卡连柯他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是什么�马卡连柯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在他看来�要求与尊重是一回事。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与个人两者关系密切�教育个人和教育集体既可
以同时作为教育目的�个人和集体又可以同时作为教育对象。他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马卡连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3�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生命活力在于不停滞地前进。马卡连柯要求教师不断地向集体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来刺激集体的活力。这种新的目标就是前景�是人们对美好前途的希望。此外�马卡连柯还提出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对于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赞科夫认为“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这就是发展性教学的思想。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赞科夫的“发展教学论”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学法等几个方面�其中以教学原则最为重要。教学原则主要有五项��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难度”这一概念的涵义�一是指教材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二是指学生的努力。以高难度进行教学�旨在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不是在于无限度的难。“难度的分寸”限于“最近发展区”。�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这条原则在赞科夫的教学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针对传统教学论形而上学地看待巩固性原则造成的进度慢、重复多的弊端提出的。高速度绝不意味“越快越好”�也有一个掌握分寸的问题�即根据能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速度。�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这条原则是对高难度原则的补充和限定�它要求高难度必须体现在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上�而不是追求一般抽象的难度标准。所谓理论知识�是针对具体的技能技巧而言的�指的是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赞科夫的这条原则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部机制�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5�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这条原则是前面四条原则的总结�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以上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与整个实验教学论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以这五条原则为重要标志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是赞科夫首创的苏联发展性教学的第一例完整体系。三、分析论述题1.请评述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启示。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先后进入了恢复经济、教育的稳定时期�全球的局势趋于平静�给各国提供了一个发展教育事业的良好时机�为了争取在国际上的地位�美国自然不甘落后�在二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国都采取了大量的教育改革��1�二战结束初期的《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开始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改革教育的呼声就更为强烈�终于在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修正。《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60年代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面�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名为《教育过程》的报告�为了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美国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高等教育方面则有《高等教育设施法》。这些改革�解决了战后美国教育发展失调�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仅调整了各级教育的比例�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而且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
�2�7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进行的。“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鱼1971年倡导的一种教育。他提出�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生计教育是夸大了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要求以职业教育为核心重新建立教育制度。生计教育过程重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与企业、社区和家庭的结合�美国在这些方面的许多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有许多的启示。但是这种教育方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的失业现象。“返回基础”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校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而言的�这项改革在小学阶段强调教学阅读�写作和算术等基本技能�在中学阶段�主要强调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和历史科目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学校教育的一切阶段起主导作用。返回基础运动反映了美国对传统教育的复兴�对提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遭到于多人的异议�80年代后呼声渐渐消沉。�3�20世纪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80年代是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年代。80年代初期�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题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建议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80年代中后期�美国教育为面向21世纪提出了改革的新设想。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著名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包括总报告和五个专题报告。总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80年代后期�布什总统推行了新的教育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就是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战后几十年里�美国教育迅速发展成为实际上教育最为先进的国家�其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首先�从实际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对于二战后的美国�最大的问题应该说是长期以来存在来的种族歧视�对此美国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以缓解社会不平等的现实。到了70年代�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失业问题和学生基础薄弱的现象�美国又开展了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运动。这些都反映了美国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能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照搬别国的模式�这些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其次�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向他人学习。我们说美国没有照搬他国模式�并不是说他没有向他国学习�只是他们是在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向别国学习。面对苏联卫星上天�美国在慌乱的同时�也冷纪念馆的分析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到自身对科学教育、自然教育的忽视�并抓紧跟上。我国也在一直不断地引进别国的先进经验�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学习他人要建立在了解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当然�美国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当的地方�我们也应当看到�并警醒自己。比如�由于受实用主义的影响�美国教育改革有些许的急功近利的地方�也存在一些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面对国际竞争�美国也曾带有“教育万能论”的错误倾向。这些瑕疵多少给美国教育改革到来一些阻碍�我们在惊叹美国改革成效的同时�也要引以为戒。2�分析总结二战后欧洲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答�每个时期�由于处在一个国际大环境下�各个国家在教育上都会出现一些大体上相似的举措或政策�因而�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各国教育都有一些共同的趋势。二战后�世界暂时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历史时期�并且各国开始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开始一轮新的竞争�欧洲各国竞相开始教育改革�经总结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教育大体上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积极普及义务教育经过长期的较量�各国都意识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各国竞相颁布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并且把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地延长。例如英国的《巴特勒教育法》、法国的《教育改革法》�德国的《汉堡协定》等等�都是以此为主要内容的法案。�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各国都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纷纷颁布有关的法令�把职业教育作为战后教育建设
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1906年�美国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其目的在于制定一个能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通过了《史密斯---休士法》�决定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联邦政府与各州合作�提供工业、农业、商业和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训练�在公立学校设立职业科�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法国也通过了《哈比法案》�把职业教育的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其他国家也先后实施这样的决策�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战后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特色。�3�重视师范教育的建设师范教育的建设也开始受到各国重视�好几个国家都对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规定�例如英国的《巴特勒教育法》提出加强师范教育建设�美国《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特地强调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等等。�4�对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对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也是这一时期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向�英国1988年制定的课程改革�法国中学的课程改革等等�都反映了各国对学生在基础学科、科学、实用知识方面的期望。�5�高等教育渐渐成为发展的重心随着各国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渐渐由低往高上升�高等教育中的课程领域逐渐拓宽�专业设置日益完善�其教育对象也越来越普及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创办的“开放大学”�以成人教育为对象�反映了社会对终身教育的需求�成为战后欧洲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6�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有各自的特色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永远是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国不断地在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各自总结了许多经验�也根据自身的特色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电管理体制。例如�英国原本是中央、地方两级管理�《巴特勒教育法》则开始加强中央对教育的控制权�法国则体现出教育权下放的趋向。可见�各国在根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始取长补短。以上这些�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教育改革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趋向�其中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职业教育的加强是最明显的两个方面�体现了二战后的整个国际环境是对知识、科技的需求非常急切�教育成为决定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因而�发展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能否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第三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一、选择题1.C2.C3.D4.B5.B6.D7.A8.A�解析�杜威是根据“教育即生活”�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基本原则�9�C10�B11�A12�A13�C14�A15.D16�A17�D18�C19�B20�B二、辨析题1�杜威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但这不表示杜威就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因而�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只是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理论相矛盾的一面。所以�对于教育有无目的�杜威自身存在矛盾�他不否认教育的具体目的�但反对人们给教育加上社会的功利性的目的�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教育无目的者�只能说他界定教育目的角度与众不同。
三、简答题1�什么是改造主义教育�答�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50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改造主义教育家认为�当时社会充满着危机�而改造主义教育是挽救这个时代的教育理论�通过指导人们改造社会�可以救人们与危机中。他们指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设计并实现一种理想社会�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富裕的经济、发达的教育、繁荣的科学和艺术。他们还希望通过教育建立世界民主制度�以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和谐的人类秩序。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所谓社会一致指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即通过共同协商而能消除阶级分歧的一致意见�并在行动上一致。因此�改造主义教育家要求学校运用民主方法�通过相互协作的教育�达到大多数人同意的“社会一致”。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四年制学院的轮状课程围绕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四个领域中的有关问题。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改造主义教育家反对灌输式的教育和学习�强调教师应该通过民主的讨论、劝说教育�说服学生去“改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使学生坚信改造主义哲学�培养学生的“社会一致”精神。2�什么是要素主义教育�答�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发起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60年代代表人物是科南特和里科弗。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空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中小学要强调双基�新三艺��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进行教学。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做手段�而应是过程的目的与结果。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由于忽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特点经及能力水平�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加上所编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70年代起逐渐失去优势地位。3�简要介绍终身教育的主张。答�1956年�终身教育概念首先出现在法国议会的立法文件上。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法国教育家朗格郎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总报告�是走向世界的开始。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1、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基本特点是连续性和整体性。终身教育有其特定的含义�它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2、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任务是学会学习。要做到终身学习�首先要打破学习的封闭办学模式�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人的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联系性�从纵的角度看�就是要求教育根据人的生理水平和实际�实现人生不同发展阶段教育之间的连贯�即要求人的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学校后教育三者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以形成上下一贯的纵向教育系统。3、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它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他要求整个社会从学历社会向学习社会转变�从“封闭型”学校教育向“开放型”学校教育转变�从以学校为中心向综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职能转变。终身学习对个人是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对社会是建立一种上下、老幼都学习�保持社会活力的教育体制。4�什么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答�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
1、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经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2、主张课程人本化。他们提出“一体化”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基础上�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3、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三个�教师和管理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应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积极�注重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二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学校应形成最佳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给教育理论带来观念上的革新。不足�立足于人性的发展�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把个体的潜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划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四、分析论述题1�请评析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答�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一�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1�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压抑儿童的个性�置儿童于被动地位�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这在当时是很有实践意义的�它不仅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主动地位这一规律性问题。�2�教育即生活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溶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依据经验而存在�经验是世界的基础。由此他给教育下了一个专门的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活动教学理论在当时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二�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
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只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事实上�杜威又认为要完成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使命�就必须培养青少年能够维持民主主义社会�能够管理国家�具有制造、生产的真实本领�这就反映了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理论相矛盾的一面。�三�课程与教材�1�批判传统课程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杜威指出�把那些“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将儿童统一的生活经验加以割裂和肢解�从而阻滞了儿童的生长。他认为教材应该和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根据这些原则�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2)从做中学对于教学和课程�杜威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他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杜威对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评。他指出�传统教材与教法脱离儿童本身的需要�儿童的学习过程只是吞剥书本上和成人经验中的东西�教学只根据已往社会文化的成果�而不考虑儿童个人的生活与经验。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学校课程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条件的情况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他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概否定�仅仅满足于活动课程和个人的经验�这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落后。�四�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特别强调思维在经验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总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包括五个步骤�在疑难的情境中感觉到某种问题需要解决的暗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确定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取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杜威把思维的五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做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依次形成了从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强调教育的上的实行�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外国教育史习题练习一�一�填空题1、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2、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三�选择题1、外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是����的宫廷学校。A�古代埃及B�两河流域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2、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A�文雅教育B�职官教育C�书吏教育D�科学教育3、古代埃及学校的教育方法十分����。A�生动活泼B�直观有趣C�严肃认真D�简单粗暴4、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等。A�寺庙学校B�教区学校C�文法学校D�修辞学校�四�解释概念题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五�简答题1、古代埃及“宫廷学校”的产生。古代埃及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法老为了使奴隶主子弟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以继承国家的管理事业�便在宫廷中设立学校�邀集文人学者�教育皇家子弟和朝廷重臣的后代�使之学成以后充任官吏。这种宫廷学校直到中王国时期仍然存在。�六�论述题1、试说明学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大约在原始社会瓦解的时期�才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的萌芽�而学校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出现在人类社会第一个存在阶级、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奴隶社会之中。学校的产生�是跟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产知识的积累和文字的出现紧密联系着的。
然而�学校决不仅仅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学校产生以后固然有着促进文化的作用�但奴隶主阶级不会先从文化发展�后从巩固政权的角度考虑设校问题。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者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的后代练习二�一�填空题1、“三艺”是辩证法、文法、�����。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项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角力。3、古代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4、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阶级的统治服务的。5、“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仆人。6、“三艺”为�����所创。�二�选择题�、“三艺”为�����所创设。A�柏拉图B�智者派C�亚里士多德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个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和角力。A�游泳B�射箭C�投标枪D�击剑3、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办理。A�私人B�企业C�国家D�私人和国家共同4、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三�改错题1、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要求身心和谐发展。2、斯巴达的学校都由私人办理。3、古代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4、古代斯巴达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文雅教育性质。5、“三艺”是算术、文法、修辞学。6、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国家办理。7、“三艺”为柏拉图所创设。8、在古代雅典�女孩七岁以后不再在家中读书、习字。�四�解释概念题1、古代雅典的“教仆”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五�简答题1、试述斯巴达教育体系。2、试述雅典教育体系。
3、试概括斯巴达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5、试概括雅典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六�论述题1、试比较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一�填空题1�修辞学2�投标枪3�要求身心和谐发展4�奴隶主5�奴隶主6�“智者派”�二�选择题��B2�C3�A4�D�三�改错题��将“斯巴达”改为雅典或将“要求身心和谐发展”改为“军事体育性质”��将“私人”改为“国家”��将“军事体育性质”改为“要求身要求身心和谐发展”或将“雅典”改为“斯巴达”��将“文雅教育”改为“军事体育”��将“算术”改为“辩证法”��将“国家办理”改为“私人办理”��将“柏拉图”改为“智者派”或将“三艺”改为“四艺”��将“不再”改为“仍”�四�解释概念题1、“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2、“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五�简答题1、在斯巴达�儿童属于国家的�检验合格、体质健壮的婴儿在国家监督下由父母教养到手岁�不合格的即被抛弃。男孩7岁起就被送入国家公有机关�过半军营式的生活�一直到18岁。在这里�儿童从小过着集体生活�以年龄分队�由20—23岁的青年担任小队教导员。其上�设有总监�另有一批助手�称为“鞭打者”。为了养成艰苦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们给予儿童的饮食起居条件极端简陋、苛刻�使之习于忍耐饥寒�还用残酷的鞭打和野兽的扑咬作为训练的手段�这培养机警性和仇恨儿童的心理�他们要求儿童到附近希洛人居住的村落偷盗食物和柴米�甚至在夜间举行捕杀奴隶的“实习”�为了对儿童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他们通过教官或来访的社会上层人士�采用讲述或谈话的方式使儿童了解斯巴达人的风俗习惯、传统、宗教仪式和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法律、行为标准。在这里�智育不受重视�文化知识极端落后�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军事体育活动�除五项竞技运动�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外�还有骑马、肉搏、游泳、射箭等军事游戏。儿童也接受音乐与舞蹈教育�不过是与军事体育结合进行的�含有军事和宗教的意义。儿童唱宗教赞美歌儿战歌以激励尚武和爱国的情感�跳舞则是军事体育动作的模拟和敬神的表示。斯巴达青年满18岁�就被送到埃弗比�Ephebia�士官团�高一级的教育机构�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到20岁止。入团前�青年必须接受当众鞭打的考验�能忍受者为合格�哀号
求免者则被剥夺入团资格。埃弗比团由精干的军事家领导�学习地形和进攻、防御的战略。军事训练还包括经常对奴隶进行空袭和捕杀。斯巴达还重视女子教育。女孩在体力方面和道德方面也受到同样的教育�以便适应斯巴达的社会生活�成为体格健壮的母亲�在男子出征时还可负起保卫的职责。2、雅典儿童7岁前在家庭中接受学前教育�主要是在户外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如投骰子、玩小马、雕刻等等�成人还给他们讲故事、童话和神话�注意培养他们各种礼貌行为。这些工作往往由“教仆”承担。女孩7岁以后�仍在家中读书写字�学做家务�这是因为雅典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甚至不能参加雅典的民主生活�所以不受学校教育。男孩7岁起由教仆陪送到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接受初等教育。这些学校都是私立的、收费的�没有官定的章程与课程�这一点也与斯巴达不同。儿童在文法学校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在弦琴学校学习音乐、吟诵荷马史诗、演奏七弦琴。所有教学内容都含有宗教、道德教育性质。此外�儿童还经常参加奔跑、骑马、投枪等体育活动。学校教师地位很低�有些还是获得自由的奴隶�加之当时受客观条件限制�教与学都很困难�教师经常使用体罚�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男孩到了13、14岁�可以进入私立的体操学校�重点进行体育训练�如五项竞技活动、体操和游泳�但也辅以文化知识的学习�并经常请官吏与有名望的长老到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性和道德性的谈话。在这里�体育还与美育相结合�非常重视发展儿童的体型美和动作美�并不像斯巴达那样单纯发展膂力。三两年的体操学校生活结束之后�一般平民的子弟大多就业谋生�显贵者的子弟继续入国立体育馆。在这里�年在16岁左右的青年除进一步接受体操、骑马、射箭、和音乐的训练外�还学习政治、法律和三艺�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便为将来参加国家行政工作做准备。国家除委托专职人员负责体育馆工作外�还常派上层人士到这里和青年谈话。由于体育馆也是成年人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所以青年在与成年人的接触中受到政治和社会的教育。此外�青年还参加公民集会�上戏院或到法院旁听�以熟悉奴隶制的生活。年满18岁的国立体育馆毕业生可升入埃弗比团。这种军事政治性质的学校在当时可算是高等教育了。青年以一年时间深入学习军事技术、军事知识和战争艺术�同时还要学习政治和参加社会活动。一年满�国家授予给他们以矛、盾两种武器�要求他们誓死保卫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并送他们到边防地区的军队中去见习一年。雅典青年20岁以后始成为享有完全政治权利的正式公民�可任国家的军事职务和官吏。3、斯巴达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身体骠悍�忍耐苦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忽视智育、美育�主要是军事和体育教育�五项竞技是最基本的体育项目�还有军事游戏和军事训练�教育方法采取锻练主义�十分严酷。4、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要求身心和谐发展。体现在教育目的方面是培养具有健康的体格�高尚的情操�广泛的文化素养�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商人�在教育内容方面不仅重视军事体育�而且重视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方法虽也注重训练�但比较温和。�六�论述题1、斯巴达教育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是军事体育性质。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身体骠悍�忍耐苦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忽视智育、美育�主要是军事和
体育教育�五项竞技是最基本的体育项目�还有军事游戏和军事训练�教育方法采取锻练主义�十分严酷。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要求身心和谐发展。体现在教育目的方面是培养具有健康的体格�高尚的情操�广泛的文化素养�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商人�在教育内容方面不仅重视军事体育�而且重视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方法虽也注重训练�但比较温和。建立在不同的奴隶制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条件下的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除了上述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方面的差异外�还有下面几个不同点�斯巴达的学校只有军事体育一种类型�而雅典除进行军事体育的体操学校和军事学校外�还有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斯巴达的学校都由国家办理�实行免费教育�而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私人设立�收取学费�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雅典则相反。由于斯巴达和雅典都是奴隶制国家�它们的教育的阶级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统治服务的。练习三�一�填空题1、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2、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提出的。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4、苏格拉底以其“���������术”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5、��������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二�改错题1、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罗马的教育家。2、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建立了阿卡德米学园。3、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635年建立吕克昂学园。4、苏格拉底认为美德的本质就是天性。5、柏拉图把培养军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6、苏格拉底的教育代表作是《政治学》。�三�选择题1、“知识助产术”是��������提出来的。A�智者B�昆体良C�苏格拉底2、苏格拉底法也称为�����。A�相互教学法B�发现法C�知识助产术D�雄辩术3、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A�阿卡德米学园B�吕克昂学园C�雅典大学D�亚历山大大学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A�《理想国》B�《政治学》C�《乌托邦》D�《巨人传》�四�解释概念题
1、“苏格拉底法”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五�简答题1、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述评。2、柏拉图为什么把培养执政者�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3、怎样看待柏拉图关于“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4、述评亚里士多德关于七至十四岁儿童的教育的主要观点。�六�论述题1、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述评。2、试评柏拉图的学校教育制度。3、试述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心理学基础。(一)填空题1�《理想国》2�柏拉图3�《政治学》4�知识助产5�亚里士多德(二)改错题1.将“罗马”改为“希腊”或将“亚里士多德”改为“昆体良”2.将“阿卡德米”改为“吕克昂”3.将“635”改为“335”4.将“天性”改为“知识”5.将“军人”改为“哲学家”6.将“苏格拉底”改为“亚里士多德”(三)选择题1�C2�C3�A4�B(四)解释概念题1、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2、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五)简答题1、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苏格拉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到一般性的概念。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思辩性。2、在教育目的方面�柏位图把培养执政者作为最高目标�卫国者次之�劳动者更次之。柏拉图之所以特别重视培养执政者�因为在他看来�国家的兴衰好坏取决于执政者�如果执政者理性发达�道德淳美�就能使国家兴旺发达�达于理想的境地�成为理想的国家。3、柏拉图从其唯心主义理念论出发�认为认识的对象不是变幻不定、不完全真实的现实世
界�而是永恒不易�绝对真实的理念世界�因此�学习不是对现实世界和知觉�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即把灵魂中早已存在的而出世时暂时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在回忆先验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只是一种诱因而不是认识的最初阶段。柏拉图把超感觉的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当作认识的对象�并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这不仅是唯心的�也是形而上学的。4、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满7岁应入国立学校�但只限男孩�高深的教育对于女子是不适宜的。这种观点�显然落后于柏拉图了。按照亚理士多德的说法�七至十四岁是品格教育的阶段�要“净化”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他认为�道德教育有三个要素——自然(天性)、习惯与理智�其中习惯至为重要�如果儿童习惯于运用理智控制欲望�那么他就能避免从恶、养成善行。至于如何培养这种心智判断的良好习惯�亚里士多德认为主要应通过音乐教育。音乐�根据希腊传统�包括诗歌与文学�亚里士多德在这上面添列了绘画�这一主张在学校教育的历史上具有很大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除了供人娱乐和文化消遣之外�更重要的是“确有陶冶性情的功能”�心智若与美好的音乐达到和谐�就能喜爱崇高的东西�痛恨低贱的东西�因此“我们就一定用它�音乐�来培育青年一代”。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特重音乐�与他的“文雅教育”思想有关�课程被据以分成两类�有用的与文雅的。前者不高尚、不文雅�服务于事功与实用�后者高尚、文雅、合乎人性�服务于闲暇。音乐既是娱乐�又能陶冶性情�供理智享受�自然就是一种应受重视的“自由和高贵”的文雅学科。为了“净化”非理性灵魂�体育也很重要。亚里士多德赞成的是雅典式训练健美的和谐发展的体育�他认为体育固然要培养勇敢�但勇气必须伴随有“谐调”而“柔和”的“性情”�不应变得“凶残”和“流于粗俗”。关于体育与音乐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基本上承袭柏拉图。也反映了当时有文化的雅典人的主张�只是在许多方面作了更加细致的发挥。此外�儿童还要学习读、写、算�但这些不是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谋生、处理家事、参与政治生活等等�作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工具来掌握。总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这一阶段的教育是以美育�音乐�为重点�智、体各育和谐发展�以完成德育任务。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形成习惯�逐步养成“中庸”、“适度”、“勇敢”等等美德。(六)论述题1、柏拉图重视学前教育。他说�“一切事都是开头最重要�尤其是对于幼年的„„因为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54页�。柏拉图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甚至提出了胎教问题。依据他的规划�国家应厉行优生优育政策。执政者为人民选择婚配�最好的男子配最良的女子�以保证所生的后代属于优秀的种子。至于不良的男女的婚配�越少越好�以免生育不好的后代。婴儿出生后�那些不好的放在人们不知道的地方�而优秀的种子则送至国家教养机关�施以公共教育。3岁以前在育儿所�3�6岁的幼儿则集中到附设于神庙的公共游戏场中接受教育。游戏场以游戏为主�因为游戏是儿童天性所需要的。但游戏的内容、方法必须慎重选择�不应轻易变化�以免形成儿童“厌旧喜新”的心理。游戏场还进行音乐、唱歌、听故事等活动。柏拉图重视歌曲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的曲调应是欢快、奋发、高昂的�以便培养儿童坚毅、快乐、勇敢的性格。对儿童讲述的故事应慎重选择。柏拉图要求政府对创作故事的人及其作品进行严格审查。审查的标准“以不慢神为第一义”�凡描写天神之间勾心斗
角、相互倾轧、妒忌、说谎等等的故事�一律删去�而那些描述智慧、勇敢、友善的故事�则应列在目录上�劝导母亲和保姆们讲给孩子们听�以之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说�“我们应该尽量使孩子们开始听到的一些故事必定是有道德影响的最好一课”�因为“在那个年龄深入于心的一切意见�最容易看出是不容易磨灭和不容易改变的”。2、柏拉图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提出了一个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的完整的金字塔式的学校制度体系。少数理性健全、天资聪颖的人�享受特殊的哲人教育�居于塔之顶端�为数较多的理性不全但意志坚强者�接受不完备的教育�处于塔之中部�而缺乏理性�情欲强烈的广大劳动群众�则在塔的底层�接受最不充分的初等教育。这个学校制度明显地表现了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贵族性。它是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3、亚里士多德总结了雅典教育的经验�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以其心理学为依据的。他认为�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构成�而灵魂分为三种�一是表现在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植物灵魂�如营养、繁殖�这是灵魂的低级部分�二是动物灵魂�又称意志灵魂�是心灵的非理性部分�表现为感觉与欲望�是灵魂的中级部分�可指导植物灵魂�三是理性灵魂�是心灵的理智部分�表现为睿智与沉思�是灵魂的高级部分�可指导前两种灵魂。这三种灵魂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活动能力的萌芽�具有发展的倾向�但它们的实现全赖教育。亚里士多德提出三种教育与之相适应�即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练习四�一�填空题1、古代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和������。2、昆体良的教育代表作是�������������。3、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小学是����子女进的学校。4、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二�改错题1、古代罗马修辞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文学家。2、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文法学校属于小学性质。3、古代罗马共和晚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哲学家。4、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旨在训练演说家。�三�选择题1、《论演说家的培养》是���������的教育著作。A�伊拉斯谟B�斯图谟C�昆体良2、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学校的教学内容日益�����。A�联系实际B�脱离实际C�丰富多彩D�适应经济发展3、古代西方第一部专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著作是�����。A�《理想国》B�《法律篇》C�《论演说家的培养》D.《政治学》�四�解释概念题
1、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2、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五�简答题1、试述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2、简述古代罗马共和晚期的学校教育制度。3、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有哪些特点��一�论述题1、述评昆体良关于雄辩家的培养的论述。2、关于教师�昆体良有何论述�(一)填空题1�训练顺民2�《论演说家的培养》3�平民4�农民兼军人(二)改错题1、将“文学家”改为“演说家”2、将“小”改为“中”3、将“哲学家”改为“演说家”或“雄辩家”4、将“演说家”改为“顺民和官吏”(三)选择题1�C2�B3�C(四)解释概念题1、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2、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五)简答题1、古代罗马共和早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会打仗的农民兼军人。这个时期的罗马还没出现学校�少年儿童的教育在家中由父母负责。7岁前的男女儿童由父母抚育�7岁以后的女孩�仍由母亲负责�教以纺织和操持家务�期其日后嫁人成为贤妻良母。男孩的教育则交由父亲进行。在罗马�7�16岁的男孩是父亲亲密的伙伴�形影不离�他们既是父子�又是师徒�所以教育的形式是父子——师徒制度。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技能�是儿童跟随父亲在田间通过观察和实习获得的。而军事的教育�如骑马、角力、游泳、使用各种武器以及战争的知识技能�也都由父亲来传授。罗马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儿童虔信神明�孝敬父母�忠于国家�遵守法律及坚强、勇敢、庄严、谦逊等品质。文化知识教育在全部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小�父亲教儿子以读书、写字、算术(包括几何)的初步知识�以适应日常生活中的需要。算术受重视�因为可以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如计算帐目�丈量土地等。
法律在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前450年�十二铜表法公布后�法典即成为必学的内容�要求儿童熟记法律条文�了解其意义�养成守法的观念。此外�还让孩子诵读英雄传记�听祖先史绩�熟悉民族的历史。在教育方法方面�特别重视实际。凡选给儿童的故事�英雄人物的业绩�必须真实、具体�可为仿效的榜样。各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具体观察和实际锻炼来进行�年长的子弟往往由家长带领到田间、军营、机关、议会以及种种公共场所�观察各种活动的实况�倾听各种人物的言论�多闻多见�增长见识和本领。男孩到16岁就成为正式公民�开始服兵役�保家卫国。2、罗马共和晚期�由于奴隶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共和早期的家庭教育已不能满足新情况的需要�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建立起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即小学、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和大学。小学是平民子女进的学校�设备简陋�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文法学校以上的学校皆为贵族子弟而设�教育内容广泛�师资水平较高�其目的是培养国家的公职人员和政府高级官吏。3、公元前30年�罗马已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适应帝国政治统治的需要�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形成了一些特点��1�建立国家教育行政制度�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2�改变教育目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训练顺民和培养官吏��3�教学内容日益脱离实际�教学方法日趋形式主义。(六)论述题1、昆体良把培养雄辩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他看来�雄辩家高于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所知道的�雄辩家定要知道�而雄辩家所能的哲学家却未必也能。昆体良认为�作为一个雄辩家�必须道德高尚�知识广博�智慧敏捷�仪态大方�通晓人情世故�巧于言语辞令�发表讲演能吸引人的注意�博取人的同情�感动人的心灵�并使人能听其言而信其行。昆体良认为�自然赋予人们以敏锐的推理能力�但其发展则靠教育。他强调雄辩家的教育应从早抓起�自摇篮里开始。因为儿童早期教育是后来教育的基础。幼儿的教育可在家庭中进行�既要注意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要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与儿童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保姆�因而必须慎重选择。她应该“言谈合理”�说话清晰�以便培养孩子纯洁的语言和优异的品质。昆体良主张儿童达到一定年龄就应入公立学校学习。他具体论证了学校教育的优越性。昆体良认为�第一�儿童入学校�“在公共生活的阳光普照之下”�“从小就习惯于团体生活”容易培养共同感情�不会产生孤独、寂寞、沉闷的感觉�第二�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比较�能够正确评价个人的能力�不易过高估计自己�自我吹嘘�第三�可以相互学习�多受教育。昆体良说�孩子“在家里他只能学习教他自己的东西�在学校�他却学到教别人的东西。每天他会听到许多赞美和改正错误�从责难和纠正他同伴之放纵和懒惰上�他也可以收到相等的益处”�第四�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中讲话�受到锻炼�会使他仪态自然�举止大方。此外�教师也会因自己有众多的学生感到而自豪�从而积极工作。总之�学校是培养雄辩家最好的场所。他说�“我们未来的演说家�必须生活在广大群众之中”�必须在学校中培养。昆体良认为�培养雄辩家应当经过从初等学校到文法学校�再到修辞学校三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都要围绕着培养雄辩家来实施。初级学校是基础教育�主要学习读、写初步文化知识。文法学校主要设置文法、阅读、作
文、几何、音乐等课程�为培养雄辩家打下基础。修辞学校是培养雄辩家最后的阶段�主要学习辩证法(逻辑)、伦理学(道德)、物理学(自然哲学)。逻辑是争辩艺术的理论�对下定义�进行推理�解释疑难都有用处。伦理学对培养道德品质极为重要�自然哲学则为在辩论中引证材料所必需。昆体良重视物理学的学习�认为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任何真正的雄辩。总之�作为一个雄辩家�“其学识必须广泛�不囿于一门�且又精通于其本行所需的一切成就”2、昆体良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对教师进行了多方面论述��教师应品格纯正�德才兼备�用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才智去教导他们。教师应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高度热情。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和性向进行教育。教师多称赞、鼓励学生�少指责、惩罚他们。昆体良特别反对体罚认为那是一种人格侮辱�不能收到教育效果。因此�他说�“如果这位教师�是一位精通训练的人�他绝对不需要此种的惩罚”。进行教学时要有弛有张�只有经过休息恢复精力�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儿童年龄特点�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等等。练习五�一�填空题1、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性学校。2、在中世纪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里���是全部学科的“王冠”。3、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4、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性和等级性。5、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打破了���对教育的垄断局面。�二�改错题1、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普通人民的教育。2、西欧第一所中世纪大学是威尼斯大学。3、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主日学校和教区学校。4、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教俗封建主的教育。5、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封建性和宗教性。6、西欧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城市学校是一种宗教性学校。�三�选择题1、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A�科学性B�民主性C�平等性D�宗教性2、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学校。A�等级性B�贵族性C�世俗性D�民族性3、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学校。A�中学B�小学C�教区学校D�耶稣会学校4、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中����是全部学科的“王冠”。A�科学B�神学C�哲学D�数学
5、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的教育。A�世俗封建主B�教会封建主C�资产阶级D�城市平民6、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天文、音乐等。A�物理B�几何C�化学D�生物�四�解释概念题1、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2、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3、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4、西欧中世纪盛行的“经院哲学”�五�简答题1、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有哪些途径�2、试论西欧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意义。�六�论述题1、试述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2、试论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一)填空题1�世俗2�神学3�教区学校4�宗教5�教会(二)改错题1�将“普通人民”改为“世俗封建主”2�将“威尼斯”改为“波伦亚”3�将“主日”改为“大主教”4�将“教俗”改为“世俗”5�将“封建性”改为“等级性”6�将“宗教性”改为“世俗性”(三)选择题1�D2�C3�C4�B5�A6�B(四)解释概念题1、中世纪学校科目的“七种自由艺术”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3、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世俗封建主的教育�它是封建制庄园经济和封建等级政治的
产物。封建制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必然造成封建割据、各领主间相互掠夺的局势�而封建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按习惯的规定�附庸必须为封主服兵役、当骑士�保护封建主的经济利益。它的过程大概分为三个时期�(1)家庭教育时期。(2)侍童教育时期。(3)骑士侍从时期。这是训练的最后阶段。年满21岁�举行授与骑士的隆重仪式�仪式完毕即成为正式骑士。4、经院哲学就是在教会的经院里讲习的基督教哲学�大致是在8—10世纪开始形成�11世纪广泛发展�12世纪是最盛的时期。经院哲学前身是教父学。11世纪以后�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异端”思想的出现�经院哲学内部产生不同的派别——唯实论和唯名论�并且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五)简答题1、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基本上经由两条途径�一条是由主教学校脱胎而成�这些学校往往有素负盛名的学者任教师�各地青年慕名而来�逐步发展为大学。另一种途径是以学生团体为中心�吸引名流学者前来讲学�也逐步发展为大学。2、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最初几个世纪里�闭塞的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统治地位。到了十到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手工业专业化�商业活动逐步展开�于是�在工商业者聚居的地方�开始出现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十一世纪以后�西欧城市普遍兴起并迅速发展。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发展时期。中世纪城市兴起之后�使整个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在农民反对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斗争之外�又出现了下层市民与上层市民之间的斗争�以及市民反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斗争。城市学校是由代表新兴市民利益的城市行政机关办理的世俗性学校。城市当局决定学费的金额�选聘教师并支付教师的薪金�确定儿童的入学资格。城市学校有几种类型�一种是由城市当局管理的拉丁文法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上层市民的子弟�学习管理工商业的知识和行会内部的事务。另外还有一种专为下层市民子弟设立的城市初等学校。学习一般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如尼德兰的一些城市就曾开设用本族语教学的读写学校。这些学校成为后来初等教育的基础。从14世纪初开始�有些私人教师也自设学校�招收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子弟�收取学费�教授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城市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上的进步现象�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事业的垄断�削弱了宗教思想对人类精神的束缚�因而�它遭到教会的打击、刁难。同时�城市未设学校之前�地方牧师能读会写�他们常为本地区居民代写契约、私人信件、遗嘱等�收取酬金。从城市当局自设学校后�识字人数日多�牧师的收入大减�因而也遭到牧师的拼死反对。所以�有的城市学校师生被打�校舍被毁�或者学校被封�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城市与教会达成妥协�有的城市当局同意给教会人员经济补贴�有的城市同意除本族语用世俗教员外�其他教师由神职人员担任�也有的城市规定学费收入由城市当局与教会分享。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教会不可能阻止它的发展。到15世纪时�几乎西欧的所有大城市都办起了这种学校。
(六)论述题1、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等级性�二是宗教性。前者表现在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骑士教育都是等级森严。如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是僧俗贵族子弟的独享品�而平民儿女只能进教区学校。在骑士教育方面�世俗封建主的男孩�七、八岁后只能按照自己出身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封建主的官邸中去接受教育�不能躐等。后者表现为无论骑士教育或教会学校都特别重视宗教教育�尤其是教会学校�宗教是整个教育的核心�一切学科的王冠。产生上述特点的原因�西欧的封建统治是在分封土地基础上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的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国王在形式上是国家的首脑�也是全体封建主的最高“封主”。公爵和伯爵是国王的附庸�同时又是男爵和子爵的封主�男爵和子爵是公爵和子爵的附庸�同时又是骑士的封主。骑士有待从�以后待从也逐渐变成低级骑士。公元八至十一世纪期间�教会也仿照世俗封建主的等级制度�在教会内建立教阶结构�形成一个以教皇为最高首领�下面有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和神甫、修士�修女�的严格封建等级。这样�所有这些封建主阶层形成了整个特权等级�而封建等级全部的沉重负担都压到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身上。西欧封建社会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特点�使它的教育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在西欧封建社会里�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教会�在思想领域也占居统治地位�文化教育渗透着神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2、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阶级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东方拜占廷和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有一定关系。它的产生是一种进步现象。中世纪大学特别是早期的大学享有较多的自治权利�这不仅表现在学校的内部事务都由教授和学生管理�不受任何上级干预�还表现在各大学都争取了程度不同的特殊权利。自由讲学、游学的权利。审理裁判权。赋税、关税、兵役的豁免权。颁发讲演特许证、罢教和迁移权。中世纪大学争得的上述各种权利�可以说明它是城市市民反抗封建教会的产物。然而�中世纪大学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教会势力很快就渗进了大学。如巴黎大学到13世纪中叶�已完全为教会所操纵�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院哲学�讲座大多由僧侣把持�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排挤出校。14世纪以后�很多大学实际上是教会开办的了。尽管如此�大学终究不是教会学校�学生来源广泛了�教授也不全是僧侣�虽然神学科的地位最高�但还有医科、法科和文科�总之�它是新的社会因素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反映。中世纪大学虽然还不是近代学制中的高等教育阶段�但是�由于它重视传授文化知识�注重研究学问�促进了普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恩格斯说�“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的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中世纪大学利用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争得了一些特权�有一定民主和自由�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学术的繁荣�培育了一代新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练习六�一�填空题1、��������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2、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的文化革命。3、托马斯·莫尔是�����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者。4、在教学方法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反对���主义的强迫注入。5、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
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7、�����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二�改错题1、莫尔主张实施等级性的教育。2、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次封建阶级的文化革命。3、人文主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压制儿童的学习兴趣。4、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次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提倡经院主义的教学方法。�三�选择题1、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的文化革命。A�奴隶主阶级B�封建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2、����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A�蒙旦B�莫尔C�埃拉斯谟D�斯图谟3、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A�蒙旦B�拉伯雷C�莫尔D�维多里诺4、在文艺复兴时期众多人文主义者中�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的是����。A�拉伯雷B�蒙旦C�莫尔D�维多里谟5、埃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A�英国B�法国C�尼德兰D�意大利�四�解释概念题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2、文艺复兴时期的“快乐之家”�五�简答题1、讲述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2、略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意义。3、简述莫尔的教育思想。�六�论述题1、试总结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2、试比较埃拉斯谟与拉伯雷、蒙旦的教育思想。
(一)填空题1�蒙旦和拉伯雷2�资产阶级3�164�经院5�人文主义6�“快乐之家”7�埃拉斯谟(二)改错题1�将“等级性”改为“平等”或将“莫尔”改为“柏拉图”2�将“封建”改为“资产”3�将“主张”改为“反对”�将“压制”改为“发展”4�将“无”改为“资”5�将“提倡”改为“反对”(三)选择题1�C2�A3�D4�C5�C(四)解释概念题1、新兴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们�以古代文化为借鉴和思想资料�提出了战斗的思想武器——“人”。他们用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或称“人文主义”)跟天主教会的以“神”为中心的“神道主义”相对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是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新成就在教育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它在反对封建主义、经院主义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扩大了教育内容�探索了新的方法�扩大了教育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说�它是一次教育上的革命。2、“快乐之家”设于孟都亚郊外湖滨宫�自然环境优美�校舍整洁舒适�学生可以在这良好的环境里过着愉快的学习生活。“快乐之家”的学生多为贵族富豪子弟�只有少数家庭贫苦但颇具天才的儿童。学生们六七岁入学�20岁毕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程度约15年左右。学生全部住宿�不受家庭干扰。维多里诺办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官吏、教会领袖和兴办工商业的企业家。(五)简答题1、维多里诺是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1423年�维多里诺应孟都亚公爵冈查加之聘�创办一所宫廷学校�称“快乐之家”。他在这里执教22年�直到1446年逝世。“快乐之家”设于孟都亚郊外湖滨宫�自然环境优美�校舍整洁舒适�学生可以在这良好的环境里过着愉快的学习生活。“快乐之家”的学生多为贵族富豪子弟�只有少数家庭贫苦但颇具天才的儿童。学生们六七岁入学�20岁毕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程度约15年左右。学生全部住宿�不受家庭干扰。维多里诺办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官吏、教会领袖和兴办工商业的企业家。他认为上述各种人才�必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维多里诺是最早把人文主义教育理想付诸实践的人�所以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他的实践活动和教育思想对意大利影响很大�意大利各个小国几乎都办起了由人文主义者主持的宫廷学校。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是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新成就在教育上的反映�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巨大进步意义。它提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人目标�扩大了知识范围�探索并运用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继大学、城市学校之后�对封建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又一次冲击�是教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推动了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改革。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人文主义教育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不足之处�但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上的成就�不仅是十七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3、托马斯·莫尔是16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的教育思想有着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当时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1�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莫尔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居民�绝不能再像旧社会的人们那样粗野无文�“愚昧顽钝”�而应是“有文化、有教养的”具有高尚精神的人。因而必须实行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他说�“凡是儿童都要学习”�由“教士教育儿童青年�注意他们的读书求知�也同样注意培养他们的品德”。此外�国家还要举办各种公共讲演会�让成年男女工余之暇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教育。�2�实行多方面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莫尔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应是多方面的�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他看来�“没有德行的学术荣誉只不过是昭著的恶德”�因此�道德教育应居首位。智育的目的在于获取广博知识和增长才智�除学习读、写、算外�还要攻读数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逻辑、哲学以及希腊文、拉丁文等等科目。体育是多方面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身体健壮才能享受人生的快乐。莫尔重视劳动教育�他从乌托邦岛国中人人平等劳动的制度出发�要求青年一代必须接受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莫尔认为�通过上述各方面教育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殷勤和蔼�聪明伶俐�具有能力�喜欢安静的生活。在需要从事体力劳动时�他们充分习惯于体力劳动�在别的方面他们虽然不一定急切猛进�但在智力探讨上却是不辞劳苦”的人。这种人实际上就是具有高尚道德、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人。�3�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发展理性莫尔反对经院主义教育那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和丧失理性的盲目信仰�积极提倡直观�要求发展理性。他高度赞赏乌托邦人在教授天文学时“机巧地发明各种仪器�十分准确地测出地球月球以及在他们的地平线上所见到的列列星辰的运行及部位”的方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有较为确切的了解。莫尔还坚信人有理智能力�它可使人辨别是非�认识真理�应通过勤奋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使之发展。为了发展理性�他提倡自由讨论�在讨论中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科学结论。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初兴时期刚刚诞生的无产阶级对教育的一种幼稚的幻想�它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在当时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六)论述题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从对人的崇拜出发�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他们培育成为体魄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富于进取精神�善于处理公私事务的人。这实际上是积极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活动家、开拓者。这个培养目标与造就僧侣�训练骑士的封建教育相比�可谓发生了重大变革�反映了时代要求�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2�主张恢复古代希腊的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首先恢复体育。中世纪教会学校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思想出发�废除了体育。人文主义者认为肉体是灵魂存在和获得幸福生活的条件�非常重视发展人的身体力量�主张通过各项体育活动�使人具有健康、协调、敏捷的身体。在道德教育方面�改变了以宗教思想为中心的状况�要求用人道主义�自由、平等、享受、幸福的道德观进行教育。这种新兴资产阶级现实主义、功利主义道德教育�较之中世纪的宗教教育是进步的。在智育方面�大大拓宽了课程范围。除拉丁语、希伯来语、希腊语、“七艺”的神学外�增设了人文和自然知识方面的课程�到文艺复兴后期已发展到近20个学科�计有文法、文学、历史、修辞学、论理学、伦理学、算术、代数学、三角法、几何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机械学、化学、音乐等。人文主义者切望青年一代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发展的新成果�更深刻地去认识世界。这个时期的智育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还注意到发展智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望和培养思考能力。美育。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促进了人文主义教育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学校中设置音乐、图画等科目�加强了美育的实施。总之�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的需要�人文主义者要求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发展人的身心的各种能力�使之成为身心协调发展的完人。�3�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经院主义的强迫注入�呆读死记和棍棒纪律�主张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观察�强调直观�提倡参观、访问�要求尊重儿童�反对体罚。还提出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这些新的方法逐步在实践中推广�后来夸美纽斯对此进行了总结�形成了系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产生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日益壮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科学、艺术的空前发展与繁荣。2、埃拉斯莫、拉伯雷和蒙旦由于他们都是人文主义者�故其教育思想有一致的地方��1�都主张身心和谐发展�学习广泛的学科��2�都反对死记硬背�强调采用直观�注重理解知识。但他们之间也有差异。埃拉斯谟特别重视古典主义学科�他把古典语文和古典著作视为启发民智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因此�古典主义学科应成为中等教育的中心�历史、地理甚至自然科学都应是为了古典主义学科的的学习和研究。拉伯雷和蒙旦与埃拉斯谟不同�不主张过多地重视古典科目�注重自然科学的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练习七�一�填空题1�夸美纽斯是���世纪捷克的教育家。2�《大教学论》是�����的教育代表作。3�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就是��������������。4�17世纪世界教育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的教育家是������。5�《母育学校》是�����关于幼儿教育的一部名著。�二�改错题1、夸美纽斯是十五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2、夸美纽斯完全了解教育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三�选择题1、“泛智”思想是���教育理论的核心。A�托马斯·阿奎那B�夸美纽斯C�奥古斯丁D�柏拉图2、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为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古代B�中古C�近代D�现代3、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的理论基础。A�感觉论B�系统论C�信息论D�控制论4、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著名的教育家。A�荷兰B�捷克C�俄国D�美国5、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最主要的是指教育要遵循���的普遍规律。A�自然人性B�自然界C�人类社会D�自然与人类社会6、夸美纽斯关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教育理念被称为���思想。A�“泛智”B�和谐发展C�全面发展D�全民教育�四�解释概念题1、《大教学论》2、《母育学校》�五�简答题1、试述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的基本涵义及其主要体现。2、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述评。3、述评夸美纽斯的直观性教学原则。�六�论述题1、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述评2、夸美纽斯创立的教学原则体系述评。(一)填空题1�十七2�夸美纽斯3�“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4�夸美纽斯5�夸美纽斯(二)改错题1�将“十五”改为“十七”2�将“完全”改为“不”(三)选择题1�B2�C3�A4�B5�B6�A(四)解释概念题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该书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近代第一
部教育学著作�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母育学校》——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之一�是近代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论著�在它问世后的两三百年间�成为父母和一切幼儿教育者的工作指南。(五)简答题1、“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为此�夸美纽斯为各级学校拟订了一个包括自然、人文、社会、宗教等各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即使一切男女青年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进学校接受教育。为此�夸美纽斯制定了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前后衔接的统一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实现教育平等的民主要求。2、夸美纽斯对中世纪学校工作的缺乏计划性和个别教学极为不满�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学生入学之后�必须坚持完成学业。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夸美纽斯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夸美纽斯认为一位教师可向全班几百个学生同时授课。夸美纽斯还要求实行“十人长”制�以辅助教师的工作。他认为班级授课制不仅可以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师工作热情�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相互学习。优点很多�应积极推行。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学工作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效率�符合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为后世所广泛采用。3、夸美纽斯依据其“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学校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采用直观方法。夸美纽斯认定直观应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因为它提供的知识更具有真实性与准确性�更能增强记忆�更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直观教学方面�夸美纽斯认为�除观察事物外�还可运用图片或模型�参观或实验等方法。教室应布满图画�教科书应配有插图。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确认它是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在当时具有巨大的革新意义�对教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由于夸美纽斯认识论的局限及其世界观中宗教思想的影响�他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过分夸大了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意义�同时又承认“神启”在认识中的作用�为宗教唯心主义留下了空隙。(六)论述题1、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最主要的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有一种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要求新学校应把自然的“秩序”作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主导原则”。自然适应性原则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夸美纽斯为使自己改革封建主义、经院主义教育的斗争立于不败之地�以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夸美纽斯不了解教育与自然的本质区别�因而在论述中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处。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也是肤浅的�粗糙的。2、夸美纽斯认为�周全的教育必须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他指责当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残酷�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儿童才智的屠宰场�教学既费时间又耗精力�而且极不彻底�不仅教员感到烦忧�学生也觉得厌恶。夸美纽斯认为�应当追随自然规律�把教学提高到科学水平�他根据自然“秩序”�对新学校的教学提出五条原则�即延长生命的原则�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抓住机会�使知识准可以获得的原则�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把判断力弄敏锐�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获得的原则。夸美纽斯对这些原则进行了详尽地论述�虽内容过于庞杂、烦琐�但确有大量的真知灼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规律。他的教学原则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1�直观性原则��2�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3�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实际上是前人特别是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及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因而为后人所接受�并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成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练习八�一�填空题1、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是��国教育行政制度的一个特征。2、英国最著名的古典大学是牛津大学和�����。3、英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初等教育法”颁布于�����年。4、在英国�“公学”实际上是专为上层社会子弟服务的一种��学校。5、����制也称相互教学制度。�二�改错题1、“导生制”也称道尔顿制。2、英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初等教育法”颁布于1901年。3、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巴尔福法案”颁布于1602年。4、“公学”是美国中等教育的一种形式。5、在英国�公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实科中学。6、在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三�选择题1、����国实行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A�法B�英C�美D�俄�四�解释概念题1、英国的“公学”
2、“导生制”3、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五�简答题1、试述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2、为什么说英国教育长期具有双轨的性质��六�论述题1、试总结出第二次世纪大战前英国教育的特点。(一)填空题1�英2�剑桥大学3�18704�文法5�导生(二)改错题1�将“道尔顿制”改为“兰卡斯特�贝尔制”或“相互教学制度”2�将“1901”改为“1870”3�将“1602”改为“1902”4�将“美”改为“英”5、将“实科中学”改为“文法学校”6、将“单”改为“双”(三)选择题1�B(四)解释概念题1、公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法学校�但它是专为上层社会子弟�尤其是贵族后代服务�培养统治阶层的中坚人物的私立寄宿学校。最初是国王设立的�后来由私人或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并受到教会的支持�学校办学条件优越�但学费极为昂贵。公学也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和集体的宗教仪式活动。英国九所著名公学的名称及成立年份分别如下�文彻斯特公学、伊顿公学、圣保罗公学、希鲁斯堡公学、威士敏斯特公学、泰勒公学、拉格伯公学、赫洛公学和卡特浩斯公学等。2、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度(MonitoialSystem)�是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WT]容�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1798年英国教师兰卡斯特(J�Lancaster)首先采用此法在伦敦附近办学。英国牧师贝尔(A�Bell)差不多与兰卡斯特同时也在英国宣传这种教学方法�故称兰卡斯特——贝尔制。它在英国盛行近三十年�对后来英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对欧、美其他国家也有影响。3、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小学)�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五)简答题
1、在英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受教育乃是贵族、高级僧侣及其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弟的特权。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穷苦儿童主要是在天主教堂附设的读经班或唱诗班里附带学到一些初步的阅读与唱歌的知识。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为了争取群众�都对初等教育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成为英国国教�天主教的僧院学校均告停闭�由国教各教区负责的简陋的教区学校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学校接纳穷人子弟入学�教学多用英语�仍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是英国初等教育学校的最初形式。述及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时�应该提到英国国教成立于1700年前后的两个团体——“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国外福音宣传会”�它们基于宗教宣传的需要分别开办了许多招收贫儿的慈善性质的学校�此后各地的慈善家们纷纷仿效�办起了“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日校”等许多慈善学校。1781年�传教士R·雷克斯(RobertRaikes�1735—1811)首创一种让贫儿在星期日学习教义和简易读写知识的班级�到1795年全英已有1012所星期日学校。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私立初等学校是“普通私立学校”和一种由老年妇女在家中开办的“妇女学校”。所有这些由教会、民间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的初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很差�贫苦儿童离校后大多不能进入中等学校继续学习。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初等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慈善事业。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就是此时在英国出现的两种属于慈善事业的初等学校。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不得不于1834年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其中要求凡在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受三小时的教育�学习读、写、算和基督教原理。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小学)�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到1891年�开始实现初等教育免费的规定。至此�英国初等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为国家所控制。一般初等教育为6年�也有8年和9年。6年的毕业可进高小�8年的毕业可进职业学校、师范学校�这是劳动人民子女受的那一轨教育。1870年“初等教育法”公布后�英国政府对它不断进行修正�使实施初等教育和强迫教育成为国家的专责�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除了允许私立初学校继续存在外�各地教育局开办了大量的“公立学校”。1918年�英国国会颁布了费舍法案(FishenAct)�免除小学学费�禁止12岁前的童工�为2�5岁的儿童开办幼儿学校�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从而使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该法案还提倡在初等学校中贯彻“进步教育”的主张。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作为另一轨道�中等教育为升大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子弟还是难以升学的�而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作准备。显然�英国教育长期存在着双轨学制。(六)论述题1、1902年英国国会颁布巴尔福法案(BalfourAct)。根据这一法案�各郡、市设立地方教育局�并通过资助进一步控制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至此�英国形成了国会、教育委员会(BoardofEducation)和地方教育局这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其中地方教育局是掌握实权的)�“国家教育”基本形成�同时也确定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
领导体制�这是英国教育行政制度的一个特征。直到1944年教育法案公布时�英国国家教育领导机构才又有新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战争的消耗和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不断打击�英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在这段时间里�为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继续竞争�同时也是迫于人民群众争取教育权的斗争�就必须继续不断地提高本国教育水平。这段时间英国的教育发展总的说来是�教育进一步国家化�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大大扩展。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也有所前进�但是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大发展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不过�尽管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各级教育中的实科内容有所增加�双轨制与教育内容的宗教性�仍是英国教育的突出特点。另外�英国的考试制度也是很严格的。练习九�一�填空题1、基佐法案是法国����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2、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著名的教育方案有康多塞教育计划、雷佩尔提教育计划、���������等。3、法国直到20世纪初仍存在着��轨学制。4、教育行政管理上�法国实行������制。5、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各种教育方案的一个共同点是反对����垄断教育。6、1919年法国政府通过的《阿斯蒂埃法》突出了����的问题。�二�改错题1、法国的法卢教育法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科学教育。2、法国七月王朝时期最著名的教育法案是初等教育法。3、法国十八世纪大革命前的中学以自然科学为主要教学内容。4、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教育方案都要求国家举办贵族性的学校。5、在法国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著名教育改革方案有康多塞教育计划等。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实行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三�选择题1、基佐法案是法国�����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A�大革命B�七月王朝C�第二共和D�第二帝国�四�解释概念题1、《基佐法案》2、“帝国大学”�五�简答题1、法国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怎样形成的�2、概述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教育。�六�论述题1、试总结出第二次世纪大战前法国教育的特点。
(一)填空题1�七月王朝2�拉瓦锡教育计划3�双4�中央集权5�教会6�职业教育(二)改错题1�将“科学”改为“宗教”2�将“初等教育法”改为“基佐法案”3�将“自然科学”改为“拉丁语及七艺”4�将“贵族”改为“世俗”5�将“工业”改为“大”或“资产阶级”6�将“法”改为“美”或将“地方分权”改为“中央集权”(三)选择题1�B(四)解释概念题1、基佐法案(1833年颁布�历史学家基佐当时是教育部长�1840—1848年为七月王朝政府首相)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根据这一法案�这一时期的小学和师范学校数目大增�从1836年起还设立了女子小学。2、拿破仑于1802年、1806年、1808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帝国大学的各级长官和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法国沿用很久�成为法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按照帝国大学的规定�法国是以大学区为单位设立大学的�全国分为27个大学区�基本上每个大学区有一所大学�国家任命的大学区总长同时就是该区大学的校长。(五)简答题1、法国大革命前�教育教育主要控制在教会手里。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竭力倡导教育世俗化�要求国家管理教育�使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雅各宾专政曾把反宗教政策推向极端�引起宗教冲突。为了解决各方面的矛盾�拿破仑执政后一方面物签订了政教协议�在教会服从政府的前提下恢复天主教�允许教会办教育�一方面于十九世纪初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帝国大学的各级长官和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法国沿用很久�成为法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按照帝国大学的规定�法国是以大学区为单位设立大学的�全国分为27个大学区�基本上每个大学区有一所大学�国家任命的大学区总长同时就是该区大学的校长。直至二十世纪�法国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仍然没有变化�全国各级各类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在中央政府的教育部严密控制之下。2、共和党执政以后�根据法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着手改革教育。教育部长费里在1881—1882年先后颁布了几个教育方案�主要是对初等教育的改革作出安排。根据费里法案�初等教育应是世俗的(废除法卢法案中给予教会监督公立学校的权力和教士任教的特权�以“公民和道德”课取代宗教课�但法国教育的宗教性仍很强)、免费的(免除了公立母亲学校
和小学的学费)、普及的(此时规定6�13岁的儿童都应入小学受七年的义务教育)�因此公立小学发展很快。1886年以后又在初等学校之上设立三年制的高等小学�学生毕业后升入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这一学校系统主要是供劳动人民子女就读的。至此�法国双轨的学校制度已见轮廓。另一学校轨道主要是供特权阶级子女就读的�他们一般先受家庭教育�然后进中学预备班�经过严格考试(这种考试是在小学就读的学生难以通过的�因为课程不一样)升入国立中学、市立中学或现代中学(原先那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于1891年改称现代中学�它取消了古代语而改为学习两种现代外语�这种学校当时的社会地位较低)�中学毕业考试及格即获学士学位�可以升入大学。此时法国的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所改变和发展。巴黎师范学校在1845年改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又于这时改称巴黎男子高等师范学校�另于1881年创立巴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法国古老的大学逐渐朝着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巴黎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包括许多独立学院、具有近代大学规模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并且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已是法国高等文化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中心。教育行政方面仍为拿破仑时代所确立的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六)论述题1、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20世纪仍然没有变化�全国各级各类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在中央政府的教育部严密控制之下。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废止“法卢法案”。法国的双轨学制在20世纪初继续存在。1925年以后�由于各方面进步社会力量坚持不懈的斗争�当局不得不作些改革�将初等教育改为统一学校�小学毕业经过严格考试可以升入中学。这时已经根据1902年法令建立了七年制中等学校。1933年又决定中学免费。但是�此时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子弟由于家庭经济以及文化背景等原因�仍很难通过中学、大学受高深的教育�所以受教育机会实际上只有形式上的平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更快的发展�其中较突出的是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和教师职务继续受到重视�这也是法国教育的重要特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法国教育也形成了它的特点。在教育方面�它重视培养学生的礼仪。在教学方面�法国中小学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尤其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法国教育素有古典主义的传统�人文学科在课程中占很大比重�是为培养政府文职官员服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现代自然科学科目在课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严格的统一考试制度也是法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能取得相应的证书�从而升学或就业。练习十�一�填空题1、德国历史上各封建邦国公布的强迫教育法令最早出现于��世纪。2、德国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是创办于���年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3、德国的洪堡德倡导把大学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中心。4、实科中学在德国创办于����世纪初。5、最早在德国出现的实科中学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主义的倾向。6、十八世纪德国初等学校的主要形式是����学校。7、德国历史上的新人文主义运动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和洪堡德改革。
�二�改错题1、德国教育史上的洪堡德改革发生于17世纪初。2、十八世纪末德国的古典主义运动是新人文主义运动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3、德国历史上各封建邦国公布的强迫教育法令最早出现于14世纪。4、巴斯多是德国著名的军国主义教育家。5、在西方教育史上�美国是最早公布强迫教育法令的国家。6、美国著名的泛爱主义教育家是巴斯多。7、泛爱主义是十七世纪末德国新人文主义运动在教育上的反映。8、洪堡德认为大学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当培养人才。�三�选择题1、十八世纪末德国的泛爱主义教育是����运动的突出表现。A�赫尔巴特B�裴斯泰洛齐C�新人文主义D�古典主义�四�解释概念题1、“实科中学”�五�简答题1、德国的中等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哪几种主要的学校型类�它们是怎样形成的�2、概述共和时期�1919�1934�的德国教育。�六�论述题1、十八世纪末德国的泛爱主义运动述评。2、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洪堡德改革述评。(一)填空题1�162�17083�科研4�十八5�古典6�德意志7、泛爱主义(二)改错题1�将“17”改为“19”2�将“古典”改为“泛爱”3�将“14”改为“16”4�将“军国”改为“泛爱”5�将“美”改为“德”6�将“美”改为“德”7�将“十七”改为“十八”8�将“培养人才”改为“发展科学”(三)选择题1�C(四)解释概念题1、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
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五)简答题1、德国中等教育的学校类型主要有文科中学、实科中学、文实中学、上层中学与德意志中学等。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由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教育家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办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古典色彩一直甚为浓厚�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它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较量�但德国资产阶级在这时的力量是很弱小的�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十九世纪初的洪堡德改革曾经稍许改变文科中学的纯古典主义性质�但后来随着德国政治进一步走向反动�1856年以后文科中学的科学教育干脆被取消�而实科中学则加重神学和拉丁文的课程�从而产生了文实中学。文实中学的毕业生也只有到二十世纪初才得以升入大学。上层中学与德意志中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层中学主要是企图解决双轨学制带来的矛盾�为国民学校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德意志中学则随德国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而产生和发展。2、在共和时期�资产阶级政府依据1919年通过的魏玛宪法对教育进行改革。1920年颁布法令规定基础学校为统一的初等国民学校�凡6�10岁的儿童不论出身贫富均须就学于此。基础学校毕业�经过考试成绩优异者升入中学�余者入高等国民学校�以完成义务教育。八年义务教育后�14�18岁还必须受职业教育。中间学校继续存在。除九年制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继续存在外�增设了德意志中学与建立(上层)中学。建立中学招收读完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学制6年�这种中学设在乡村小镇。德意志中学以德意志文化为主要教育教学内容�浸透着日耳曼民族沙文主义精神�它与其他中学一样招收基础学校毕业生。此外�当时还有另外一些为转入中学作准备的中学和各类女子中学。师范教育在此时更加受到重视�教师的地位和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小学教师改由大学的师范学院培养�通过严格考试选拔中学毕业生�学制4年�其中后2年为实习年。中学教师由大学直接培养�学制4年以上�毕业后试教两年�合格者为助理教员�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成为正式中学教员。教员都是官吏。到共和时期�德国大学又逐渐恢复它作为讲授科学和研究学术的中心的地位�并且实行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使德国的学术进步和文化提高较各国为快。总之�在共和时期�德国各级各类教育均有较快发展�泾渭分明的双轨学制也略有改变�但教育上始终贯穿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六)论述题1、到18世纪末�德国各邦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有所发展�加之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开始寻求表达国家统一和反对封建的要求的方式。这就是表现在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科学领域的新人文主义运动。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
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1774年�巴斯多在德梭(Dessou)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贯彻他的教育观点�得到康德的声援。泛爱主义教育家们还通过他们的著作广泛宣传泛爱主义�巴斯多所著《方法论》成为康德讲授教育学的课本。在他们的影响下�泛爱学校在当时的德国不断涌现�竟形成一种运动。泛爱主义的许多观点虽然并非巴斯多等人所首创�而且其中也有谬误�但是在当时的德国它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传播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2、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鲁士、奥地利等邦正式成立教育部�教育管理开始走向世俗化�从由教会管辖逐步转归国家掌管。到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初等义务教育进一步实施�初等学校迅速增加�师范学校因此也大有发展�但此时的德国教育具有强烈的专制主义�宗教性仍很明显。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文科中学先前那种纯粹古典主义的性质略有改变�减少古典语文的课时�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练习十一�一�填空题1、在美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设立文实学校的建议。2、美国的教育在学制上是����制。3、美国独立后�佐治亚等州于����年创办州立大学�开创了由地方政府兴办大学的新传统。4、在美国教育史上�富兰克林于����年在费城首先创办了文实学校。�二�改错题1、在西方教育史上�美国是最早公布强迫教育法令的国家。2、美国的波特兰市于1821年率先创办公立中学。3、美国著名的《摩雷尔法》旨在资助各州大办研究生院。4、在美国教育史上�纽约市于1821年率先创办公立中学。5、1435年波士顿市创办拉丁文法学校。�三�选择题1、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旨在资助各州大办���学院。A�民族B�农工C�商贸D�社区
2、1821年美国��市率先创办公立中学。A�波特兰B�波士顿C�亚特兰大D�纽约�四�解释概念题1、“社区学院”2、“文实学校”�五�简答题1、美国是怎样形成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2、试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六�论述题1、试述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中等教育的结构和特点。2、试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教育的特点。(一)填空题1�富兰克林2�单轨3�17854�1751(二)改错题1�将“美”改为“德”2�将“波特兰”改为“波士顿”3�将“研究生院”改为“农工学院”4�将“纽约”改为“波士顿”5�将“1435”改为“1635”(三)选择题1�B2�B(四)解释概念题1、美国的社区学院是一种以技术教育为主�由地区、教会或私人设立的两年制初级学院�它最早出现于1902年。2、在美国教育史上�富兰克林最早提出设立文实学校的建议�并于1751年在费城首先创办了文实学校。(五)简答题1、美国独立前�各地移民自行设校管校�教育工作者深受宗教和不同国家文化教育的影响�各地情况不一。建国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英国是君主立宪制)�以天赋民权、自由平等相标榜�《独立宣言》更明文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当时美国进步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富兰克林、华盛顿、杰佛逊等人也都极力宣传教育是立国的根基�要求政府承担管理教育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办学、慈善教育等传
统受到冲击�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在提供地方办教育的物质条件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把办教育规定为州的职权�各州遂相继建立了教育委员会和教育厅、局�正式实行教育管理上的地方分权制。为适应了各州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发展教育�美国在教育领导体制上仍然实行地方分权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卫生、教育和福利部”的联邦教育局的职责仅是进行教育研究�承担单独一州无力举办的教育事业和管理政府的教育拨款计划等等。州设教育委员会�州以下设学区。原来学区较少�进入20世纪以后�为了利于学区发展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并区形成运动。除了政府外�对美国教育发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各大财团的“基金会”和全国性的教育组织�如“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等等。2、高等教育在殖民地时期受到较多的重视�在18世纪60年代�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160万�到1775年也只有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这些学院都是私立的�其中除费拉德尔菲亚学院(PhiladelphiaCollege)外�全由教会直接掌[WT]握�办学目的是培养传教士和官吏�以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圣经》、修辞学为主要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的需要。当时这些学院的布局不甚合理�密集于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城市�学校规模小。独立后�南部的佐治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于1785年创设州立大学(公立)�西部的俄亥俄州和密执安州继之。由于国会鼓励设立州立大学�因而各州纷纷仿效。解决了大学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但此时的美国�私立高等院校依然存在�各教派为发展其势力还争相设立新的高校。独立以后�高校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轻古典科目�重实用知识的趋势日益加强�到19世纪初�物理、天文、地质、地理、气象、化学、植物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都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取得了巩固的地位。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也逐渐进入大学课程或得到加强。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而且对学术发展也作出了贡献。20世纪初�美国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从1902年起开始出现两年制的初级学院。这是一种以技术教育为主�由地区(州或州以下的市)或教会、私人设立的短期大学�也称社区学院�教学条件和水平较差。但由于学制短、专业性强而受到社会的欢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州立大学进一步壮大�私立大学更纷纷建立�高等教育继续发展�显示了大众化的强大趋势。1935年和1940年美国大学及其学生数分别为1600所�128万人和1800所�140万人。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大学生增加25倍�此时平均每5家人中就出一名大学生。大学和学院一般修业四年�与中小学互相衔接�形成六.三.三.四制或八四四制的学制系统�形式上是单轨的。美国学院分普通学院和专业学院�大学除本科外还有研究院�培养硕士和博士。美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这一时期其职业性更强了�不少高等学校大大增加职业性学科�州立大学更注意为本地的工农业生产服务。(六)论述题1、由于美国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机械化、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加之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美国在初等教育普及的同时�开始向中等教育普及迈进�“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已成为当时的奋斗目标。据统计�1870—1940
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1900年美国公、私立中学共有7983所�学生50多万�到1918年则已发展到21616所�学生160多万。重视职业教育也是这时美国教育的特点�中等教育的发展就包括了各类职业中学的大发展。此时美国中学的文理科中学、职业中学、多科中学等�前者为学生升学作准备�职业中学则培养具有一定专门技能的工人和职员�多科中学兼具二种中学的性质。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公立中学开始实行综合学校制�学生按地区不经考试入学。初中前两年全体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但经常实行“智力分组”�从初中三年级起�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商”和具体情况为他们分别设置不同的选修课�并对他们进行高中选科的指导。高中一般分大学预科、职业科和普通科。进普通科学习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们往往在义务教育期满后(即读完高中一年级)就离校就业。美国中学实行学分制�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越来越强调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因时、因地甚至因人而异地开设了许多选修科目�努力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课程也实在过于庞杂。2、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教育的先进国家�并且具有自己的特点。美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实行地方分权制�各地教育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学制上是单轨制�但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制比较灵活�学校的课程设置也灵活多样�密切配合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教学方法上传统派教育与现代派教育相互消长�而传统派教育终占上风。我们虽然肯定了美国在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当时美国各阶层实际存在着的贫富悬殊和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所谓机会均等的教育是未能真正实现的�另外�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和教学方法上的问题�美国教育的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宗教性�这也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问题。练习十二�一�填空题1、庆应义塾大学是�����国�著名的私立大学。2、早稻田大学是日本著名的���立大学3、日本明治政府文部省最早公布的重要教育法令是���。4、日本在德川时期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有幕府直辖学校、���、民众教育所三个学级。5、日本从���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6、二十世纪初日本中等学校的三种类型是���、女子中学和职业学校。�二�改错题1、日本在德川时期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有大学、藩学、民众教育所三个学级。2、日本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3、日本明治政府文部省最早公布的重要教育法令是《大学设置法》。�三�选择题1、日本从����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A�20B�19C�18D�172、����日本政府确定了教师资格审核制度。A�1775B�1875C�1925D�18253、1886年日本的东京大学改称�����。
A�国立大学B�市立大学C�帝国大学D�私立大学4、早在十七世纪以前�日本就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向����学习文化教育。A�荷兰B�英国C�法国D�中国�四�解释概念题1、《学制令》�五�简答题1、概述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师范教育。�六�论述题1、日本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是怎样向外国学习的�2、试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教育的特点。。(一)填空题1�日本2�私3�《学制令》4�藩学5�二十6�中学(二)改错题1�将“大学”改为“幕府直辖学校”2�将“十九”改为“二十”3�将《大学设置法》改为《学制令》(三)选择题1�A2�B3�C4�D(四)解释概念题1、1871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确保了对全国的直接控制�接着成立了文部省作为负责教育行政管理的中央机关。1872—1873年文部省陆续颁布了共有213条的《学制令》�对各级学校教育和全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作了明确规定�坚决要求废除封建教育制度�学校向一切人开放�讲授以西方新知识为基础的实际学科。(五)简答题1、1871年文部省成立不久就创办了东京师范学校�用了很大力量从美国请来师范学校教师�引进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设备�在当时起到了示范的作用。1872年《学制令》把立即设立师范学校放在仅次于建立小学的重要地位�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每一个府县至少已建立了1�2所师范学校�至于女子师范学校�文部省设立的有一所�有些府县也设有自己的女子师范学校。那时的日本师范学校实际上是宣传现代教育的样板学校�办得十分先进。东京师范学校的教育标准几乎与东京大学相等�各县的师范学校也被当作该地区的最高学府。尽管师范学校已有所发展�但合格教师仍供不应求�所以师范学校兼负在职教师训练之责。1875年官方制定教师资格审核制度以后�各师范学校也成了负责授予教师证书的机构。1886年的新学制规定师范学校分普通师范学校与高等师范学校�前者培养小学教师�后者培养中学和普通师范学校的教师。为了在全日本推广军国主义教育�当时日本的师范学校除了文化教育外还实行强制性的军事训练制度�着重培养师范生具有“顺良”、“信爱”、“威重”三种品德。(六)论述题1、日本社会尊重文化教育的传统是源远流长。早在17世纪以前�日本就通过派遣使者和留
学生等方式积极向中国、朝鲜、印度等国家学习文化教育�在德川时期�后来又开始研究兰学�西学�。在德川时期�日本设有专门的幕府直辖学校研究和传授儒学、西学和西医�私立学园也有许多是研讨中国经书和西学的�藩学和民众教育所更以儒教为主要教育内容。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更积极向欧美学习文化教育。在教育管理和学制方面�先是效法美国、法国�而后又基于自己的国情而效法德国。在教学内容方面�首先是照搬外国的教材。为了尽快实现教育教育现代化�日本开办了不少开设西方学科和学习外语的中学�创办现代大学�聘请外籍教师�并大批派遣留学生到先进国家学习�不遗余力地引进现代的科学知识和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大力宣传现代教育思想。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日本进一步整理消化从西方引进的教材�进一步吸取西方教育学、心理学的新成就以改革自己的教育。2、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教育事业由于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倍受重视而大踏步前进。但是�在天皇制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下�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一开始就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同时儒家的思想教育和武士道精神的培植依然受到重视。明治政府取法法国、德国确定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文部省的统辖之下。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已经实施六年的普及义务教育�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确定了中学的标准�对中学实行整顿以提高质量�从十九世纪末起�日本出现了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并被承认为中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但在当时女子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实际上很难进入大学�所以日本近代学制带有双轨的性质�高等教育在日本被当作实现现代化的首要重要条件之一加以发展�着重培养具有西方新知识的科技人员�由于注意调动地方政权和私人团体的办学积极性�日本大学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初突飞猛进�并且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日本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师范教育在明治维新后后一直受到重视。日本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吸取外国文化教育的新成就。应当指出�强调文凭学历也是日本教育的一个特点。练习十三�一�填空题1、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教育带有浓厚的阶级性、等级性和����性。2、在俄国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应推1755年在罗蒙诺索夫倡议下成立的�����大学。3、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教育带有浓厚的����色彩。4、从保存至今的西部俄罗斯某些兄弟会学校的章程看�早在十七世纪�那里已有一些学校实行������和班级授课制。5、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是1786年的����。6、二十世纪初�俄国形成了以����性十分明显的双轨制为特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7、1755年在�����的倡议下俄国成立了莫斯科大学。�二�改错题1、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是1886年的《国民学校章程》。2、俄国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莫斯科大学是1955年罗蒙诺索夫倡议下成立的。�三�选择题1、俄国第一所中等的普通教育学校是创设于����年的俄国科学院附属文科中学。A�1526B�1626C�1826D�1726
2、在二十世纪初�俄国的小学大多数还是����制。A�三年B�四年C�五年D�六年3、在俄国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应推1755年在����倡议下成立的莫斯科大学。A�乌申斯基B�巴甫洛夫C�罗蒙诺索夫D�柴可夫斯基4、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教育带有浓厚的阶级性、等级性和����。A�宗教性B�世俗性C�科学性D�民族性5、基辅罗斯的学校教育产生于十一世纪�它是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A�体育馆B�寺院C�工场D�剧院6、乌申斯基是����国教育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A�英B�法C�俄D�美7、在俄国教育史上�基辅罗斯的学校教育产生于����世纪。A�9B�10C�11D�12�四�解释概念题1、“彼得堡师范学校”�五�简答题1、十月革命前俄国教育的基本情况如何��六�论述题1、试述俄国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2、试述俄国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一)填空题1�宗教2�莫斯科3�封建4�同时入校制5�《国民学校章程》6�等级性7�罗蒙诺索夫(二)改错题1�将“1886”改为“1786”2�将“1955”改为“1755”(三)选择题1�D2�A3�C4�A5�B6�C7�C(四)解释概念题1、1786年�附设在彼得堡中心国民学校内的彼得堡师范学校第一批学员毕业。它是俄国第一所专为初等教育培养师资的学校�为当时各中心国民学校高级班培养了各科教师数百名。(五)简答题1、十月革命前�俄国教育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初具规模�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是以后苏联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然而�作为拥有一亿六千多万人口的大国�旧俄的教育规模又远不敷实际需要�而它作为落后的农业国�经济发展比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因而它的教育又不但发展缓慢�水平低下�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极为明显。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小学多数还是三年制�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达到20%�成人中文盲占70%以上�中等、高等教育不独基本为地主、资产阶级垄断�还为贵族子女设立专门的学校和学院�学校教学内容陈腐落后�教育教学方法机械繁琐�盛行强迫纪律和死记硬背�另外还存在着一批为教会直接控制的教会学校和神学院�而神学则是一般中小学的必须科目。(六)论述题1、统一于9世纪末的基辅罗斯是古代俄国的雏形�它的学校是在11世纪初以寺院为基础适
应封建初期教俗统治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在13�17世纪遭受外族侵略和压迫的漫长岁月里�西部俄罗斯的办学活动直到十六七世纪才随着兄弟会的反抗斗争而活跃起来�并且产生了对俄国教育影响甚巨的基辅莫吉拉学院�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受到西欧教育的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它的办学活动也是在十六七世纪随着俄罗斯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而活跃起来�并由于印刷书籍的出现而获得发展�这为18世纪以后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初步打下了基础。从十八世纪起�俄国已经形成幅员辽阔的的帝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军备战�同时也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本主义经济日渐发展的需要�沙皇专制政府才在国内外各种进步力量的敦促下陆续进行了几次教育改革�但每次改革之后不久又因为专制政府的进一步反动而出现了反复。俄国教育的发展走了曲折的道路�它的各级各类学校在18世纪普遍出现�迟至19世纪末才初步形成现代教育的体系。至二十世纪初�俄国形成了以等级性十分明显的双轨制为特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已初具规模�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相当落后。2、在俄国�中等专业教育较早受到重视�它不但为俄国各项事业的前进作出了贡献�而且为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17世纪末�俄国就有了军医学校和戏剧学校等专门学校。但俄国中等专业教育的真正产生和发展是在十八九世纪。1700年前后彼得一世开办了莫斯科数学和航海学校。为了培养军医�1707年在莫斯科以列佛尔托沃陆军医院为基地办起了五年制的外科学校。后来彼得一世又在彼得堡、莫斯科和乌拉尔省等地先后开办了炮兵学校、工程学校、外语学校、航海学校和几所矿业学校。18世纪下半叶�俄国又陆续出现一批中等专业性质的学校�戏剧学校、军医学校、商业学校、助产士学校等等。这一时期俄国的中等专业教育虽然发展缓慢�但在俄国教育的发展和吸收外国新技术方面却具有极大的意义。19世纪上半期�尽管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很缓慢�但是在西欧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下�社会上对于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新技术仍然有着迫切的需要。这样�1828年以后几个政治倾向上保守、反动的教育法令还是不得不准许县立学校加授技术、商业课程�并在一些县立中学开办技术商业班。与此同时�技术专科学校(1828年)、建筑工程专科学校(1832年)等先后设立�各省也相继兴建起中等农业、技术和商业学校。随着俄国工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中等专业学校的数目也逐渐增多。它们可以分为工业、农业、交通、建筑、商业、医学、音乐等各种类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的中等专业学校在1914——1915年增加到450所�学54,300人。由于学校规模太小�每年的毕业生不多�1914年它们的毕业生总共只有7,400人。这些学校也是基本上集中在中心地区的城市里�许多民族地区根本没有中等专业学校。俄国的中等专业学校以商业学校居多�由于受过商业教育的专家能够帮助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因而受到他们的支持。与此同时�在俄国这样一个农业国家�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却仅有17所�它们是靠农业建设和农业总局的微薄津贴而存在的。练习十四�一�填空题1、����是第一个提出精密体育理论的教育家。2、洛克从唯物主义�����论出发�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是������。4、洛克是����世纪英国的著名教育思想家。
5、洛克从培养����的目的出发�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6、《教育漫话》一书的主题是论述����������。�二�改错题1、在外国教育思想史上�洛克是实质训练论的代表人物。2、洛克的《教育漫画》出版于14世纪。3、在德育方面�洛克倡导满足现世人生幸福的无产阶级道德观。4、在教学方法方面�洛克主张培养儿童的强记能力。�三�选择题1、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的结果。A�先天禀赋B�后天教育C�环境影响D�上帝决定2、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经验论的巨子�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辨证D�形而上学3、洛克的《教育漫话》是论述�����的教育问题。A�劳动人民B�少年儿童C�青年绅士D�中小学生�四�解释概念题1、《教育漫话》�五�简答题1、洛克的体育理论述评。2、述评洛克设计的课程体系。3、试述洛克提出的教学方法�六�论述题1、谈谈洛克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及其意义。2、洛克的道德教育思想述评。3、洛克的智育目的论述评。(一)填空题1�洛克2�经验3�《教育漫活》4�十七5�绅士6�青年绅士的教育问题(二)改错题1�将“实质训练”改为“形式训练”2�将“14”改为“17”3�将“无”改为“资”4�将“强记能力”改为“好奇心”或“兴趣”(三)选择题1�B2�A3�C(四)解释概念题1、《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1688年后�为了
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青年绅士�洛克把信札加以编辑�于1693年公开发表�成为一本教育专著。(五)简答题1、洛克十分重视体育�因为健康的身体是满足个人幸福�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他说�“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怎样才算“强健的身体”?洛克说�“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据此�他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自幼开始就锻炼身体。洛克指出�儿童的衣服宜宽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不论冬夏�衣着都不可过暖�使之习惯于气候的变化�经得起严寒酷暑的考验。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它可以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加体质和适应能力。在饮食方面应粗食淡饮。洛克强调培养节制精神�他说�“这种节制的精神无论在健康方面�在事业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睡眠能增进儿童的生长与健康�应让儿童有充分的睡眠�并养成早睡早起�睡醒即起的良好习惯。儿童的卧床应是坚硬的�寝具应为棉絮�以锻炼其身体。洛克重视游泳及户外活动。此外�洛克还认为儿童稍大还要学习击剑、骑马�以锻炼身体�学习园艺、手工�以解除精神疲劳�增进身体健康。洛克关于体育的一系列论述�今天看来虽不无失当之处�但他的“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的论断�是唯物的、正确的。体育的锻炼主义也有可吸取的地方�具体的方法更有不少可资借鉴。2、在教学科目方面�他特别重视数学�认为凡是有时间有机会受教育的人�都应学习数学�洛克强调数学能培养人的准确的、精密的推理能力�在探究和推理中锻炼理解力�使人的思维愈益敏锐和灵活。所学科目除应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者外�还应注重对培养绅士品格和日常生活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具体为�阅读、写字、绘画、语言、文法、本国语文、法文、拉丁文、算术、几何、地理、天文、自然哲学、伦理学、年代学、历史、法律、速记等等。此外�还要学习骑马、击剑、舞蹈等知识和技巧。洛克继夸美纽斯之后�精心设计了一个以实用科目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要求�同时�也可满足资产阶级事业家处理公私事务的实际需要。洛克还提出�作为一个绅士还应学习木工、农艺、园艺以及熏香、油饰、雕刻等等技艺。他认为学习这些劳动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获得劳动技能�而在于促进健康�得到消遣娱乐。同时�体力劳动也可以帮助青年绅士改正“偷懒”的错误。3、洛克提出了许多今天看来仍然颇有价值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学首先应启发儿童求学的欲望�激起读书的兴趣。教学要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使读书变得饶有趣味�从而产生一种轻快感和愉快感�这样寓学习于兴趣之中�他们就会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自己去要求学习”。其次�应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洛克认定如果儿童的好奇心不断得到鼓励与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就会得到发展�理智就会逐步完善。再次�要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洛克说�这是“教员的巨大技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师首先应尽量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当儿童真正了解到懂得这些知识能做更多事情�并能胜过不懂这些知识的人时�他就会集中注意去学习。其次�教师态度应该慈爱、温和。第四�洛克根据人的认识是从简到繁的特点�强调教学也应从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
进。洛克极为重视思想方法的训练�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清除前进道路中的障碍�有助于掌握知识�领会事理。方法有多种�但主要的有二�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和从特殊到比较一般的方法。他强调应该使学生在这两种方法上都得到训练。洛克针对当时知识教育只重视强记硬背�忽视发展智力的严重弊端�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人的心智能力较之获得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强调知识教育不是给予学生“种种知识与知识宝藏�而是种种思维与思维的自由�是增进心的活动与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这一思想在当时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形式训练论的先河。(六)论述题1、洛克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把儿童天性喻为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可以任人随心所欲地涂写或塑造。在他看来�一个人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决不是先天秉赋所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他说�“凭着天赋的才力”和体质“做出伟大的事业”的人�或许会有�但为数极少。从现实生活看�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4页�。因而�他要求英国的资产阶级必须使自己的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这不仅是“一般做父母的人的责任”�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幸福与繁荣。洛克关于人之千差万别取决于教育的论断�显然过高估计了教育的作用�没有认识到遗传、教育、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但是他反对天赋观念�强调人不是生来就有优劣之分�而是受教育后才有好坏之别�这一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贵族为维护等级差别而鼓吹的遗传决定论�为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平等、教育民主提供了理论根据。此外�它对18世纪的法国唯物思想家也发生了深刻影响�成为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的思想渊源。2、在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德育居于首要地位。因为�在他看来�德行是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什么是德行?洛克站在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立场上�否定天赋道德原则�认为凡是给个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凡是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的行为就是恶。基于上述思想�洛克把服从理智的指导�克制欲望的能力作为道德的基础。�洛克要求及早培养服从理性�自我克制的能力。当儿童刚有知识�刚能懂事的时候就要着手把这关系到他未来快乐与幸福的“真正基础”�“打进他们的心里”。“一个绅士的第二种美德是良好的礼仪”。礼仪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不可缺少的品质。洛克强调�作为一个绅士�“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要优雅有礼”。洛克认为礼仪“具有效用”�它可以使一个绅士“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在社会活动中取得成功。洛克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所以也应自幼加以培养。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身体一样也需要锻炼�只有通过行为训练�人的精神才能保持正常�如何训练?在教育教育方面�洛克反对封建教育的严酷体罚�棍棒纪律�空洞说教�主张通过生活实践及早加以管教、锻炼�奖惩要得宜�说理要明晰易懂�更要用良好的榜样教育儿童�这些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洛克把信仰上帝列入道德教育内容�把诵读《圣经》、祈祷作为道德教育方法�表现了他思想中的妥协性。还应当指出的是�洛克所要培养的资产阶级事业家的精神面貌还带有浓厚的
贵族气质。3、洛克从培养资产阶级事业家的立场出发�认为学问固属必要�但与德行相比却居次要地位。他说�学问之所以必要�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即有助于发展理性�增长才干�处理事务。基于上述思想�洛克认为知识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他强调指出�教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洛克认为�只要学生的智力发展了�他就可以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观察、探索、领会和掌握知识�使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得到发展。练习十五�一�填空题1、卢梭提出了培养����的教育目的。2、卢梭是十八世纪��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3、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4、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5、卢梭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历程。�二�改错题1、卢梭是以其“绅士教育”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的。�三�选择题1、卢梭是����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A�16B�17C�18D�192、卢梭是反对����教育的一位伟大的旗手。A�奴隶B�封建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3、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A�《政治学》B�《爱弥儿》C�《论演说家的培养》D�《理想国》4、卢梭忽视������教育A�儿童B�女子C�男子D�少年�四�解释概念题1、《爱弥儿》�五�简答题1、卢梭的感官教育思想述评。2、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述评。
�六�论述题1、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2、卢梭的教学思想述评。。(一)填空题1�自然人2�法3�《爱弥儿》4�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5�自然(二)改错题1�将“卢梭”改为“洛克”或将“绅士教育”改为“自然教育”(三)选择题1�C2�B3�B4�B(四)解释概念题1、1762年�卢梭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五)简答题1、卢梭极为重视感觉教育�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是理性发展的工具。要学习思考�必须首先训练感觉和身体器官�以便为理性活动打好基础。基于上述观点�卢梭反对儿童在12岁以前学习书本知识�强调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他说�对于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儿童在观察、接触周围事物的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多直接知识。在如何发展感觉�训练儿童各种感官方面�卢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卢梭指出�在各种感觉中运用最多的是触觉。发展触觉的主要方法是练习。让儿童像盲人那样抚摸物体�训练触觉的敏锐性和准确性。视觉与触觉相比�视觉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卢梭认为�我们用视觉测量高度、长度和距离�是可以把视觉训练得很准确的。视觉器官教育的方法较多�如各种活动游戏、写生画、制图等�都能发展视感觉。听觉官能的教育主要靠学说话、唱歌、听音乐来练习。嗅觉靠饮食来练习。至于味觉则不必特别注意发展。卢梭从反对封建文化出发�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应该读书。他说�“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而你却单单要他们在读书中消磨他们的时间。爱弥儿长到12岁还不大知道什么叫书”。他认为�以书籍代替感官就是袭用他人的理性�结果必将多迷信而少有真知。卢梭的感觉教育把2把感性与发展理性截然分开�反对反对儿童读书�不免失之片面。但他站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立场上�重视感觉教育�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而且有许多见解是合理的、有益的。2、卢梭为实现其教育目的�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能够运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去从事劳动�营谋生活、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因而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卢梭所提倡的劳动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劳动�特别是后者他更为推崇�认为象细木工这样的个体手工劳动�既能使儿童获得自谋生计的劳动技能技巧�又可发展他们的头脑使之增加智慧。
卢梭还指出�劳动还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到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卢梭从反对当时不平等的封建剥削制度和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封建教育出发�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手段�这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反封建进步意义。他要求通过儿童参加生产劳动�使儿童获得劳动知识技能�为参加实际生活作好准备�通过儿童参加生产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些思想至今看来仍是正确的。(六)论述题1、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并能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他认为�作为人的教育三种来源之一的“自然的教育”�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因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和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必须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只有这样�儿童的开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自然教育还应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着巨大的反封建进步意义。他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大大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残害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对立的�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卢梭关于教育三个来源之间关系的论述�虽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已初步认识到遗传、教育、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是有意义的。2、卢梭认为�从12岁至15岁�应该学习知识。但对所学知识必须进行严格选择。关于选择的原则�卢梭提出�(1)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是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2)应是这个年龄时期的儿童能够理解的知识。他认为儿童呆读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实际上是对儿童精神的磨难。卢梭与夸美纽斯不同�不主张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更不主张用书本知识来束缚儿童的头脑。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头脑�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学习的兴趣。卢梭说�“需要记着的是�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又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卢梭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卢梭提出至今看来仍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方法。卢梭重视直观�把直观当作教学的基础。卢梭从感觉经验是理性发展的凭借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强调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他认为�直观性教学对于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具有重要意义。卢梭所说的直观主要是实物观察、实验和实践。
卢梭要求教学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他说�儿童时期有儿童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企图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他强调按儿童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卢梭还提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获取知识。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问。他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卢梭在反对封建传统教学的斗争中�提出与之完全对立的新教学论。他的教学理论中虽不免有片面、偏颇之处�但却蕴藏着不少真知灼见�可资借鉴。在教育发展史上�卢梭关于教学的理论有着巨大意义�他不仅想使教学冲破经院主义的桎梏�而且努力使它挣脱古典的绳索。他反对儿童学习五六种语言�他呼吁儿童不应为文字教育所毒害。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和兴趣�鼓舞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自觉地掌握有用的知识。他提出必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地学习。所有这些都表明卢梭反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性�并为现代教学法理论开辟了先河。练习十六�一�填空题1、�������是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创始人。2、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代表是�����������。3、裴斯塔洛齐是十九世纪初�����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4、要素教育论和小学各科教学法是�����对教学理论的重大贡献。�二�改错题1、柏拉图是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创始人。2、裴斯塔洛齐认为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肌肉运动。3、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要求。4、裴斯塔洛齐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妇女的教育事业。�三�选择题1、裴斯塔洛齐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初期的����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A�捷克B�瑞士C�法国D�尼德兰2、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洛克B�卢梭C�裴斯塔洛齐D�夸美纽斯3、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A�《理想国》B�《爱弥儿》C�《林哈德与葛笃德》D�《巨人传》�四�解释概念题1、《林哈德与葛笃德》�五�简答题1、裴斯塔洛齐和谐发展思想述评。2、概述裴斯塔洛齐对小学各科教学法的贡献。
�六�论述题1、裴斯塔洛齐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述评。2、裴斯塔洛齐要素教育论述评。(一)填空题1�裴斯塔洛齐2�《林哈德与葛笃德》3�瑞士4�裴斯塔洛齐(二)改错题1�将“柏拉图”改为“裴斯塔洛齐”2�将“肌肉运动”改为“关节活动”3�将“赫尔巴特”改为“裴斯塔洛齐”4�将“妇女”改为“人民”(三)选择题1�B2�C3�C(四)解释概念题1、1781—1787年�裴斯塔洛齐发表了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1�4卷。这部书描写了贤惠的妇女葛笃德在“善良的”县长支持下依靠改良生产�改革教育�改造社会的故事。它反映了裴斯塔洛齐的社会政治理想。(五)简答题1、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有道德、有智慧、身体强壮、能劳动并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在《天鹅之歌》中�他写道�“依据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这里所说的“完全平衡”�就是指德、智、体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裴斯塔洛齐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及劳动教育几个方面的教育。体育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活动把潜藏于人身上各种渴求发展的生理能力和力量充分发展起来。裴斯塔洛齐极为注重道德教育�视之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裴斯塔洛齐反对口头的道德说教�强调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道德行为的练习起着巨大作用。裴斯塔洛齐把爱人类�进而爱上帝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把道德教育与宗教结合在一起�这是不对的。但他强调爱人�特别是强调爱劳动人民�这又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性质�有着进步意义。裴斯塔洛齐极为重视知识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和经验发展儿童比较、判断、思维能力�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思维统一起来�这一思想显然是正确的�对反对经院主义教育的死记硬背有着巨大意义。裴斯塔洛齐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人民获得幸福的根源�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劳动之间也缺乏内在的联。但必须指出�在西方近代教育发展史上�裴斯塔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工场与学校合一的教育家�这一思想符合时代的要求。也反映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本身的进步。2、裴斯塔洛齐根据其智育要素理论�研究了小学算术、语文、几何、地理等科的教学方法�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取得巨大成绩。
裴斯塔洛齐所创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注重直观�重视思维�要求循序渐进。它改变了一直盛行于当时小学中的单纯文字教学�是教学方法上的重大革新。不仅在理论上发展了夸美纽斯和卢梭的教学法思想�在实践上也推动了国民学校的教学改革。裴斯塔洛齐是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创始人。(六)论述题1、在如何教育人的问题上�裴斯塔洛齐认为必须适应自然。教育适应自然是裴斯塔洛齐的基本思想。他所说的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指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在裴斯塔洛齐看来�所有的人生来就蕴藏着各种能力和力量�眼睛要看�耳朵要听�手要抓物�足要走路�心要信仰和热爱�智力要进行思维。这些以萌芽状态潜存于人类身体内部的各种能力�渴望得到发展�并具有发展的能动力量�只有教育才能使他们发展起来�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发展各种能力时�不可强制�重在引导�“要注意人的天性和人的天然能动性而投其所好�要以人的本能来引导他�使其不得不走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的。今天看来�裴斯塔洛齐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显然存在着缺点。他把自然理解为儿童生而俱有的生理、心理的各种能力�这无疑有唯心主义的因素。但他接受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必须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其内在各种能力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实际上是对那种对儿童个性横加干涉和强力压制�甚至戕生禁欲的封建教育的反抗�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2、裴斯塔洛齐所说的要素教育�就是说初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从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由简及繁、由近到远�循序渐进�使教育、教学方法简单化、容易化。裴斯塔洛齐极为重视探索、研究简化教育教学方法�并把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裴斯塔洛齐认为�简化方法有着极大意义。首先�简化了的方法�便利儿童的学习�从而使他们内在的各种才能和力量顺利地、完善地发展起来�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其次�运用这种被简化了的方法�既省时间�又省精力�从而有利于教育的普及。裴斯塔洛齐经过长期的实验和探讨�找出了各方面教育最基本的要素。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亲子间的情爱。儿童由爱父母而爱周围的人�进而爱人类、爱上帝。在智育要素问题上�裴斯塔洛齐强调直观是教学的基础�并确立它为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如何使感觉印象清楚起来呢?裴斯塔洛齐确信�使从感觉印象得来的一切知识清楚起来的手段来自数目、形状和语言。裴斯塔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全部符合科学。但他从改革脱离实际、呆读死记的旧教学的强烈愿望出发�在长期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教育教学新方法�对促进教育教学心理学化和教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练习十七�一�填空题1、赫尔巴特是���世纪上半期德国的教育家。2、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是�������、“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报偿”的观念。3、赫尔巴特提出的儿童���方法之一是惩罚性的威胁。4、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5、赫尔巴特认为����的目的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6、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的第三个阶段是����。
�二�改错题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思考、系统、方法。�三�选择题1、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昆体良D�杜威2、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普通教育学》D�《理想国》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A�联合B�系统C�运用D�明了�四�解释概念题1、“教学形式阶段”2、“教育性教学”3、“五道念”�五�简答题1、分析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2、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六�论述题1、赫尔巴特的课程体系及其理论基础述评。2、试论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3、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述评。(一)填空题1�十九2�“内心自由”的观念3�管理4�《普通教育学》5�道德6�“系统”(二)改错题1�将“思考”改为“联合�联想�”(三)选择题1�A2�C3�B(四)解释概念题1、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育性教学”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3、“五道念”即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报尝”的观念。
(五)简答题1、赫尔巴特依据其上述伦理学思想�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它与道德的目的也有密切联系�人的多方面兴趣和能力�可使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对道德判断更富于灵活性、更加准确和有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完善的道德品质。赫尔巴特认为�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在他看来�这个目的最为必要�因为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干什么工作�都必须具有“明辨的识见以及与它一起的相应的意志力”�这样�才能够“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维持现存的社会制度。所以�道德的目的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有着着重性�一方面�他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分工的日细�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提出了选择的目的�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有进步意义。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又使他力求维护德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因而把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暴露了他思想中的保守性。2、赫尔巴特认为�训练是培养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依据赫尔巴特的看法�管理是造成学生遵守秩序的精神�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是通过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而训练则直接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道德力量更加持久、顽强和坚定。实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以及儿童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善良的感情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训练的方法与儿童管理和教学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特点。具体有�(1)陶冶。所谓陶冶�即逐渐地对儿童的心灵和感情施加影响�而不是采取压制手段。(2)赞许和谴责。当儿童遵守行为规则时�教育者给予他应得的赞许�使之产生快乐的情感。赫尔巴特认为�这是“训练的优美艺术”�应多加运用。相反�当儿童不听训话时�则要进行谴责。(3)良好的健康状况�能使训练产生充分的效果�而在“健康不良的情形下�就不能有什么训练”。此外�教师的人格对训练也具有重大意义。赫尔巴特要求教师在实施训练时�要态度冷静�谆谆善诱�气氛愉快�从而影响学生形成善良的性格。(六)论述题1、赫尔巴特重视多方面兴趣�视之为教学的“较近的目的”�是达到教学的最高目的的基础�是培养德行不可缺少的步骤。所谓多方面兴趣�就是观念的广泛的大规模的活动。在赫尔巴特看来�通过教学把学生意识中的观念广泛地激发起来�构成广阔的思想范围�可以影响情感和意志�形成完美的道德性格。他说�“多方面兴趣——道德性格的力量”。所以�赫尔巴特特别强调教师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多方面兴趣的形成�有赖于认识多方面的事物�掌握多方面知识。为此�赫尔巴特主张设置多种课程�通过各门学科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赫尔巴特与其提出的六种兴趣�即经验的兴趣�思辩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相适应�拟订了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它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门类多样�安排系统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虽仍保留神学�并注重古典学科�但在当时的德国来说是进步的�也为现代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
2、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他把教师比作“建筑师”或“园艺师”�主张教师应通过一种“艺术”——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建造儿童的心灵。赫尔巴特一生以大部分精力探求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他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赫尔巴特的的形式阶段�即1、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这个过程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获得新观念开始�进而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观念联系起来�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得出结论、定理、原则�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用综合方法。最后通过作业�练习运用到实际中去。赫尔巴特认为这是教学新教材�传授新知识应当遵循的心理顺序�不论教学的内容如何�不管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年级的高低�都必须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它过于机械�流于形式�理论基础也不是科学的。但它较为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对不同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和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3、赫尔巴特根据其心理学理论�确认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他所说的“教育性教学”�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赫尔巴特写道�“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又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练习十八�一�填空题1、斯宾塞的《教育论》包括�������、《智育》、《德育》、《体育》四个部分。2、�����的教育代表作是《教育论》。3、在斯宾塞关于德育、德育、体育方法的论述中贯穿着�����的原则。4、斯宾塞《教育论》的第一部分是����������。�二�改错题1、斯宾塞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三�选择题1、在外国教育史上��������是以倡导科学教育而著称的。A�斯宾塞B�伊拉斯谟C�柏拉图D�奥古斯丁
2、在斯宾塞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中贯穿着����教育的原则。A�自然B�科学C�自由D�职业3、斯宾塞是�������的倡导者。A�文雅教育B�科学教育C�职业教育D�宗教教育4、斯宾塞的《教育论》发表于������世纪中叶。A�17B�18C�19D�205、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A�《人的教育》B�《教育论》C�《巨人传》D�《乌托邦》6、斯宾塞认为����应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居中心地位。A�科学B�哲学C�数学D�神学7、斯宾塞是十九世纪���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A�法B�英C�德D�美8、斯宾塞对近代����教育发展缓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A�人文B�古典C�科学D�文雅9、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教育的倡导者。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辨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四�解释概念题1、《教育论》�五�简答题1、简述斯宾塞关于科学教育的思想。�六�论述题1、评述斯宾塞关于智育、德育、体育方法的论述。2、论述斯宾塞在教育发展史中的主要贡献。(一)填空题1�《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斯宾塞3�自然教育4�《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二)改错题1�将“斯宾塞”改为“夸美纽斯”
(三)选择题1�A2�A3�B4�C5�B6�A7�B8�C9�B(四)解释概念题1、《教育论》是斯宾塞发表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著作。包括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体育四个部分。(五)简答题1、斯宾塞在近代教育家中�斯宾塞是以倡导科学教育而著称的�他为争取科学被承认为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努力斗争�力主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均须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协调。斯宾塞认为�个人生活中有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抚养子女、社会关系、闲暇娱乐等五个方面的活动�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只有教给科学知识�才能使人为圆满完成各种生活活动作准备。斯宾塞还从知识的比较价值、训练价值、教育价值等各方面论证了科学知识对训练智力的作用更大�更有教育作用�更有实用价值。因此�他认为科学在门类繁多的课程体系中应居中心地位�并将众多的科学课程分为五类�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和侧重。斯宾塞认为�科学教育在方法上应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注意既传授知识�又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上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等原则�鼓动儿童主动学习。斯宾塞虽然是从资产阶级社会学和资产阶级自然教育论的角度来论述科学教育的�并且还受到孔德的一定影响�但他的科学思想仍有许多合理因素�应予批判吸收。(六)论述题1、在斯宾塞关于智育、德育、体育方法的论述中贯穿着自然教育的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斯宾塞的中心思想是强烈反对旧式教学中那种机械背诵、压制儿童心智发展的做法。赞同并宣传了裴斯塔洛齐要求教学应顺乎自然地发展儿童心智的基本主张�提出了“自然教学”的问题。斯宾塞认为�在教学中要找出儿童能力自然发展的次序�据以供给所需的知识�同时注意给儿童提供练习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各种教学的实践在学习一定的知识、技巧的基础上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依据上述的基本见解�斯宾塞主张�教学应该从具体到抽象�从正确引导儿童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入手�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的知识�然后再进入推理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学要考虑儿童的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兴奋中接受知识�因为儿童的自发活动都是在追求乐趣中进行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少讲�多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使教学过程尽量成为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推理的过程�成为鼓励儿童个人发展的过程。可以认为�斯宾塞是近代“发现法教学”的提倡者之一。在德育方法方面�斯宾塞继承了卢梭的“自然惩罚”论�认为只有用儿童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必然反映和后果教育儿童�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才能取得最有益的效果�这样做可以使儿童自然地掌握正确的因果概念�取得对行为正确与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儿童的自然成长�同时由于“自然后果”的惩罚较之人为的惩罚具有公正的性质�因而不会影响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这种自然后果教育的原则下斯宾塞要求家长和教师对儿童要少命令、少管束�耐心对待儿童经常表现的缺点�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受到教育�使他们从预见的结果中学会自治。斯宾塞告诫教育者说�正确地进行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教育者必须努力了解儿童�要能忍耐、自制�具有教育机智�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改进教育方法。应该承认�这些论述都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当然�斯宾塞的德育方法论渗透着
英国资产阶级的个人自由主义�同时把自然后果的运用夸大为德育的中心原则也是不科学的。斯宾塞认为�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年期中�生长也是其他一切必须服从的最高要求”�根据生长的自然法则�斯宾塞要求注意正常的饮食规律�不让儿童吃得过多过少�儿童食品要讲求质量和多样化�儿童的衣料要好�但不宜穿得太多�应以御寒为度�儿童应多运动、多游戏�游戏作为儿童自发的、自然的运动较之体操有着本质上的优越性�儿童不宜过多地学习�以免用脑过度�尤其是女孩子�过度学习会造成形体不美等等。可见�斯宾塞的体育理论直接述及人体的养护与锻炼�他从对人体的实际观察得出不少有意义的结论�加之当时生理学、医学的发展�使他的理论中包含着许多符合人体自然发展规律的见解�这些都是有益的。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斯宾塞上述的方法难免还有不足和谬误�但是毫无疑义�斯宾塞吸取了夸美纽斯、卢梭、裴斯塔洛齐等历代教育名家的自然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并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影响。2、斯宾塞所生活的时期是资本主义繁荣发展的阶段�时代的前进、科学的发展都在他的教育理论中得到反映�但由于吸取了历代教育名家的自然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并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所以也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特别是他在倡导与推动科学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几百年时间里�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进步�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这种不协调的情况在英国最为严重�古典主义的传统教育将科学拒于门外�这种状况与英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形成尖锐的矛盾。斯宾塞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论证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竭力要求让科学进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当时争取实施科学教育的运动中�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抨击最激烈的�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回答得最明确的�对三个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者的合理思想表达得最清楚的�乃是斯宾塞。他作为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锋�是有一定历史贡献的。练习十九�一�填空题1、蒙台梭利是现代著名的������国�女教育家。2、蒙台梭利初级教学法包括筋肉练习、感官教育、知识教育、��四个方面。3、����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二�改错题1、蒙台梭利在成人教育方面做出卓越贡献。�三�选择题1、著名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在����方面卓有成就。A�幼儿教育B�职业教育C�高等教育D�成人教育2、����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A�筋肉练习B�感官教育C�知识教育D�实际生活练习3、《蒙台梭利法》出版于����年。A�1889B�1909C�1919D�19394、蒙台梭利是现代著名的����国�女教育家。A�英B�法C�意大利D�奥地利5、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A�身体B�机体C�物体D、肉体6、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偏重了�����。
A�环境影响B�教师影响C�学校影响D�内在生命力7、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生命力的发展����一种节律。A�不呈现B�呈现C�未发现D�不可能存在8、蒙台梭利认为�在进行感官教育的过程中�成人对儿童要��。A�给予活动的自由B�尽量加以干涉C�不予理睬D�严加管束9、关于感官教育的实施�蒙台梭利主张���进行。A�每种训练单独B�多种训练交叉C�各种训练分组D�多种训练综合�四�解释概念题1、蒙台梭利的“初级教学法”�五�简答题1、试述蒙台梭利关于教师作用的主要观点。�六�论述题1、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述评。2、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训练�述评。(一)填空题1�意大利2�实际生活练习3�感官(二)改错题1�将“成人”改为“幼儿”(三)选择题1�A2�B3�B4�C5�B6�D7�B8�A9�A(四)解释概念题1、蒙台梭利的初级初级法包括筋肉练习、感官教育、知识教育、实际生活练习四个方面。(五)简答题1、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儿童的自我教育是主要教育方式�那么教师起什么作用呢?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去观察、研究“自然的儿童”�真正了解儿童的本来面目�从而揭开生命发展的“秘密面纱”�探讨生命的“深刻真理”。其次�在真正了解和认识儿童的前提下�教师应成为儿童自我发展的“援助者”、优异环境的“创造者”。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的观察�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儿童�但这种引导并不是那种直接教给儿童方法和观念的传统做法�而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作业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同时�教师应该阻止儿童的不良行为�免得危及儿童本人和其他儿童的发展。再次�教师应无限热爱儿童�献身教育事业�不断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为儿童自我教育的榜样。我们认为�蒙台梭利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研究儿童、引导儿童�这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也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天性理想化�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而也就夸大了儿童自我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这就决定了在蒙台梭利的教
育体系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被动、消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直接传授知识和说理方面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六)论述题1、纵观蒙台梭利的的全部学说�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具体地说�蒙台梭利首先强调的是人和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蒙台梭利否定奖励、惩罚等强化的作用�强调儿童的内在力量、主观能动性�要求环境(刺激)要适合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认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蒙台梭利又认为�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为了使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通过活动得到表现、满足和发展�就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蒙台梭利强调通过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发展呈现一种节律(阶段)�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要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须用不同的教育来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因此她十分强调个别教学�让儿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动�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应该如何看待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我们认为�蒙台梭利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未能正确阐明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她的全部学说的基点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自发冲动�把教育看作仅仅是儿童潜能(本能)的展现�虽然她也注意到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但总的说来只把它们放在从属于遗传的地位�因而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尽管如此�蒙台梭利多少看到了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教育协同作用的结果�证明了教育可以纠正智力落后�更能使正常儿童智力发展�提倡早期教育�这比当时那种认为“智力固定不变”�否认儿童早期认识发展必要性的流行看法要接近真理。她尊重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反对用成人的思想不适当地妨碍幼儿的心理发展�注意到儿童活动的智力价值和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意义�这些都有合理之外。至于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的思想更已被心理学家广泛承认。蒙台梭利的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是与她对儿童心理有一定的正确理解分不开的。2、感官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蒙台梭利认为�感官训练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它既为儿童将来的实际生活作准备�又是儿童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还有�通过感官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儿童在感觉机能的某方面所存在的欠缺�以便及时治疗和纠正。关于感官教育的实施首先�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触觉、视觉、听觉等的训练�每种训练单独进行�并创制了一套教具�共26种�供除嗅觉外的感官练习之用。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成人尽量不予干涉�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按等级顺序排列的)教材、教具�并自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同时使教具与儿童的敏感期相配合�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再次�根据生命力活动服从一定节律的原理设计的整套感官训练教具�试图按儿童的水平和兴趣�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提供有等级的顺序的系统刺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以引起儿童的自由反应和自导学习。
关于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评价近年来有不少实验证明认识能力的培养应从感觉训练开始�感觉发展得越好�带来的外界信息越多�认知能力就越能得到发展�因此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感觉训练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有些实验研究还证明蒙台梭利学校的儿童经过“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智力一般有所提高�在知觉方面尤佳。从教育史角度讲�蒙台梭利方法确有创见。例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自然后果作为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将其从德育扩大到智育�主张让儿童在自我操作和摸索中�通过“教具的控制错误”�达到智慧的自我教育�这对以后的个体化教学是一个启发。又如文字书写的学习�裴斯塔洛齐主张通过绘画对形的掌握过渡到文字的书写�蒙台梭利则让幼儿从进入“儿童之家”的第一天起�就通过有计划的感官训练�在不知不觉之中“爆发式”地学会书写�效果比常规的要好得多。当然�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主要是“感官的单独刺激�对特定材料的有关刺激果然敏锐了。但由于强调单一的器官的孤立训练�必然使个体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离�影响儿童全面地认识世界�从而也就影响儿童的认识发展�因为知觉的整体并不是色、形、声等感觉的简单总合。其次�蒙台梭利进行感觉训练所用的教材、教具过于死板划一�都是按严格的分类、等级的排列、固定的方法进行的�每种教具只有一个目的�不能变化�不能用来做游戏、发展语言或进行其他创造性的独立活动�这必然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和语言等。此外�单纯掌握物体的外形特征以及大小、长短高低等的顺序�并不一定能促进概念的形成�因而未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思维。练习二十�一�填空题1、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2、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二�改错题1、“杜威学校”创设于1856年��三�选择题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的教育观点。A�柏拉图B�马卡连柯C�杜威D�奥古斯丁2、杜威是现代最著名的美国�����教育理论家。A�唯物主义B�存在主义C�实用主义D�要素主义3、“杜威学校”即杜威于1896年创设的������实验学校。A�旧金山B�波士顿C�纽约D�芝加哥4、“教育即生活”是����的教育观点。A�赫尔巴特B�杜威C�马卡连柯D�柏拉图5、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A�《普通教育学》B�《民主主义与教育》C�《教育论》D�《人的教育》
6、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出版于���������年。A�1916B�1936C�1956D�19667、杜威是现代最著名的���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A�英B�法C�德D�美�四�解释概念题1、“杜威学校”�五�简答题1、概述杜威教育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2、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何影响��六�论述题1、述评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2、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述评。3、试分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缺陷和合理因素。(一)填空题1�儿童2�《民主主义与教育》(二)改错题1�将“1856”改为“1896”(三)选择题1�C2�C3�D4�B5�B6�A7�D(四)解释概念题1、杜威从事教育活动和著作�主要是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以后开始的。1896年�他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通常称“杜威学校”)�作为他的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实验室”。该校只存在8年。芝加哥实验学校的经验成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五)简答题1、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儿童是杜威教育理论中两个主要方面或两个基本问题。杜威认为�个人、团体、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民主主义社会最需要教育�要求教育使人获得有效地参与共同生活的经验�要求学校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阶级关系起着调节作用。这种思想成为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社会方面”。显然�其中包含着改良主义的思想成份。杜威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出发�强调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突出经验的行动性�要求让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获取知识�杜威依据机能主义心理学�把儿童看作是和他们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积极而能动的机体�认为儿童学会适应环境并与社会成功合作的基本途径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杜威还从本能论出发�强调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
天性�为儿童本能的生长和儿童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总之�杜威从他的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突出了儿童及其活动在教育中的地位�成了杜威教育理论中所谓的“儿童方面”。2、杜威的教育思想产生以后�在美国引起极大的反响�当时美国业已出现的所谓进步教育运动便以之为指导而迅速发展起来。从此�现代教育派和传统教育派两大教育思潮的斗争此起彼伏�整整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成了现代世界教育思潮发展的主要趋势�影响着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杜威本人曾应邀以教育顾问的名义�访问过旧中国、日本、土耳其、墨西哥和前苏联�同时在这些地方讲学并进行教育调查。他的著作和讲演被广泛地翻译出版�据统计�至少被译成了3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来自世界各国的数以千计的留学生在美国直接师从杜威�或者在教授杜威的学说的美国大学读书�他们学成归国�不少人成了杜威学说的积极宣传者。因此�杜威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在六个大洲上都可以感觉到。我们认为�对于杜威的教育思想不加分析地予以全盘肯定或彻底否定都是不适当的。应该看到�杜威的教育思想本身就包含着矛盾�既有谬误�也有某些符合教育规律的合理成分�因此�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杜威的教育思想通过进步教育运动�的确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反对传统学校令人厌烦的形式主义中”却又起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看�杜威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抛弃�而是被改造和利用了。事实上�近二三十年来杜威的教育理论在外国仍然受到重视�杜威教育思想的现实影响仍在继续扩大�杜威学说仍然具有某种研究价值�尽管在国外导致这种研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六)论述题1、杜威认为�从人类经验的传递和延续看�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件�从人类经验的交流看�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杜威从他的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思想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他说�“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他赞成卢梭的说法�即“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杜威指出�生长的理想和以下两种教育思想不同�一种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的能力展开�另一种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他说�生长的理想则归结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本能生长的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所以�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是雏形的社会。由此可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等提法�涵义相同�互为表里�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当他强调教育的社会方面时�即断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当他强调教育的儿童方面时�即断言“教育即生长”�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则是两个方面的交叉。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关于杜威提出的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但是�从总体上说�杜威把教育本质归结为一种追随儿童先天本能的生长、适应眼前的即时生活和获取个人主观经验的过程�则是错误的。而事实上�杜威是要求教师注意和引导儿童现在已有的能力�使
之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2、杜威认为�学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归宿点�但是这种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是通过儿童按其有特点的发展(生长)而实现的�教育的目的不应排斥教育的出发点——儿童�正如两点成一线那样�要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统一起来�综合考虑。就教育的社会目的而言�杜威是说得十分明确的�这就是要“培养个人和别人共同生活和合作共事的能力”�培养“做工”和“做事”的人�培养合乎资产阶级民主要求的“守法的投票者”�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第322页�27页�100页�168页�3页�101页�。换言之�就是培养既能替资本家创造利润�又不惊扰主人安宁的劳动力。杜威从儿童(心理)方面论述教育目的时提出�“学习的目的和酬报�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儿童的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训练�以免牺牲个人的理解能力�导致养成机械的技能。在世界教育史上�比较早期的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大多从教育的社会目的出发�很少考虑儿童发展的目的。近现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教育家们便比较多地转向从个人的发展来论述教育目的。杜威从社会和儿童两个方面对教育目的所作的论述�较为全面�尤其是作为对传统教育的反动�他强调在确定教育目的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杜威并没有对教育目的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他除了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要求出发外�更多的是用人性、生物学的观点来为教育目的立论�把反映资本主义社会要求的教育目的说成是来自上帝或者人性的东西�把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教育目的说成是代表全民利益的“民主社会”的教育目的�从而抹煞了教育目的的鲜明阶级性。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又有所谓“教育无目的”之说�意在强调�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是一致的�教育目的不能求之于教育过程之外�只能求之于教育过程本身�那也就是说�只能求之于教育活动过程的主体——儿童。在杜威学校中�儿童从事各种主动作业�自己设计、计划、组织自己的活动�对于儿童来讲�每个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杜威这种主张�针砭了形式主义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其积极一面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每个活动、每个阶段的目的的制定�了解所做活动的价值�从而调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当然�杜威夸大了儿童在确定具体教育活动的目的时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一次教育活动、一节课的具体目的�应该由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根据传授系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形成学生世界观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来确定�同时使学生明确和理解�绝非完全根据儿童的固有活动和本能生长的需要来确定。3、在课程、教材方面�杜威的主要缺陷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以学习系统学科课程为本的做法�他的活动作业课程偏重儿童目前的兴趣和经验�使教学变成儿童在活动作业中掇拾片段的直接经验的过程。但是杜威要求教学内容应适合社会需要�应顾及儿童的特点和经验�应有充分的活动�这引起又有合理的因素。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的主要缺陷是过分强调并且离开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来讨论发现法�全盘否定复现法——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作用与教师系统讲授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割裂开来�但是杜威批评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机械呆板�要求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状况和个别差异�注意到儿童的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注意创造条件引导儿童主动地探索和积极地思维�这些却又是合理的。练习二十一
�一�填空题1、苏联30年代整顿普通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二�改错题1、《9�5决定》是40年代苏联整顿普通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三�选择题1、苏联三十年代的教育改革片面强调�������。A�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B�生产劳动教育C�思想品德教育D�职业技术教育2、《9�5决定》是��年代苏联整顿普通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A�20B�30C�40D�503、苏联二十年代的教育改革片面强调�������。A�基础知识B�生产劳动C�普通教育D�高等教育4、《统一劳动学校宣言》是苏联���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文件。A�30年代B�20年代C�建国初期D�卫国战争时5、苏联三十年代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是�����。A�使学校类型单一化B�全面批判西方教育理论C�加强劳动教育D�提高教育质量6、苏联二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提倡采用���教育教学方法。A�机械呆板B�生动活泼C�规范划一D�严肃认真7、苏联三十年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A、劳动教育B�思想教育C�政治教育D�高等教育8、苏联三十年代教育改革导致学校类型����化。A�复杂B�综合C�单一D�世俗9、《统一劳动学校宣言》的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教育。A�知识B�劳动C�宗教D�艺术�四�解释概念题1、《统一劳动学校宣言》2、《9�5决定》�五�简答题1、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联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哪些成绩�2、概述二十年代苏联学校的共产主义教育。
�六�论述题1、三十年代苏联高等教育改革述评。2、苏联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教育改革有什么经验和教训�(一)填空题1�《9�5决定》或《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二)改错题1�将“40”改为“30”(三)选择题1�A2�B3�B4�C5�D6�B7�D8�C9�B(四)解释概念题1、1918年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卢那察尔斯基和克鲁普斯卡娅等人的领导下制订了主要以“莫斯科方案”为蓝本的《统一劳动学校章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当年10月�这两个文件都由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执行�其中《基本原则》后来在教育界通称为《统一劳动学校宣言》。文件规定�所有学龄儿童全部免费进入分为两级(第一级为五年制小学�第二级为四年制中学)的统一的九年制劳动学校学习。2、1931年9月5日�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这是30年代苏联整顿普通教育的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五)简答题1、这次改革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无产阶级新的教育领导机构体系�并对教育实行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2�争取、团结和教育广大教师�组织起革命的教师队伍�大办师范教育��3�实现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建立起统一的学校制度�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4�动员一切力量�轰轰烈烈地开展扫盲运动�同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发展民族教育。2、20年代的苏联学校�无论普通学校还是高等学校�都十分注意通过教学和课外、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成为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普通学校中�低年级的课程内容非常注意联系苏联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高年级则加强社会历史学科�由党组织派来的教师任课�授给学生以政治基本知识�扩大他们的政治眼界�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在大学中�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各科教学协同作用�共同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活动在各级学校中受到重视�成为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是1918年建立的�1920年以后青年团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进一步加强与提高�第二级学校高年级建立了团支部�并且根据1921年教育人民委员部批准的《关于第二级学校组织条例》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学生组织�1922年起学校中又建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这些先进少年儿童和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组织星期六和星期日义务劳动�组织各种纪念革命节日的晚会�举行读报会、座谈会、文艺宣传演出�参加扫盲工作等等�成为党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有力助手。但是�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缺点�正如1928年6月联共(布)中央《关于少年先锋队运动的现状和最近任务》的决定中指出的�儿童的会议太多�有时让儿童过多地担负不能胜任的社会工作�有时采用儿童不易了解的政治教育方式�此外�对少
先队员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注意不够等。(六)论述题1、30年代�苏联当局在全面改革普通教育的同时�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为了解决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苏联当局改组了高等学校�将原有高校的同类专业加以合并�同时设立新的专业和系科�并且在一些大型高校中相应系科的基础上成立新的非常专业化的高等学校�此外还根据特别需要建立各种新型的专业学校。适应高等教育结构的这种变化�苏联当局曾经把部分高等技术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分别划归苏联最高经济委员会和有关部门领导。经过调整�苏联的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由于各个高等学校的师资、设备相对集中�专业方向明确而更便于领导�也更有利于密切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相互联系。但是�在当时高校调整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某些偏差�例如�没有重视教育科学干部、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的配备和建设�对大学存在偏见�认为大学的组织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也防碍科学技术同国民经济的联系�遂使大学数量锐减。联共(布)中央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在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同时�特别重视改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规定高等学校的各级领导必须具备相应的科学、教育工作水平�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必须以理论为核心�采用系统讲授、实验、实习和生产实践等方式�严格考查考试制度�培养热爱祖国、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为了促进高等学校教师提高科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工作质量�苏联从1932年起逐步实现学位制。为了保证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招收具有足够文化水平的合格新生�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32年9月决定所有要进高等学校的学生均需接受数学、化学、物理、语文、社会学的入学考试�又于1935年明确宣布取消以前招生工作中对考生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所作的种种限制。到30年代中期�苏联的高等学校已经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招生制度。与20年代的推荐办法相比�考试招生尽管存在某些缺点�但总的说来要合理得多�因为它在正常情况下的确能使高等学校挑选到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材。但是�由于过分注重考生的基础知识�忽视了身体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因而也有一定的问题。在30年代�苏联政府给予高等教育事业的拨款逐年递增�改革后的各类高等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从而使苏联的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知识分子干部�为苏联后来赢得卫国战争胜利和战后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苏联二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现实需要�先后调整了学制和学校数量�着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但努力创建一个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而且对所有的同一类型的学校实行统一的必须执行的教学计划�还采用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共产主义的教育方式。但这次改革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不加批判地照搬西方教育理论、片面强调生产劳动和学生实践、轻视系统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等等。从苏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前进中出现的这些偏差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经验教训�只有以马列主义为指南�正确对待外国的和历史的教育经验和理论�面向社会主义教育实际�才能形成以马列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反映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苏联30年代的教育改革是在20年代教改的基础上前进的�旨在纠正20年代教改之偏�建立健全的学校制度和教学制度�使教育进一步普及�教育的质量大大提高。以高等教育为突破口�狠抓教育质量�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是这次改革的成功经验。但这次改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校类型单一化�片面强调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流行注入式等。从这些问题的产生�我们可以引为教训的是�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不应
全盘否定西方的教育经验�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绝对化和片面性�才能真正搞好教育改革。练习二十二�一�填空题1、关于教学与生产的关系�马卡连柯提出�����的原则。2、马卡连柯曾经长期领导过�����工学团。3、马卡连柯曾经长期领导过高尔基工学团和��������。4、马卡连柯的教育成就中�最主要、最切实的东西是他所进行的集体教育、�����教育和纪律教育。5、马卡连柯认为纪律就是建立在����的基础上。6、马卡连柯教育学说的核心是�������思想。7、马卡连柯是���早期教育改革事业中出现的一位教育革新家。�二�改错题1、《塔上旗》是苏格拉底的教育名著。�三�选择题1、《塔上旗》是�����的教育名著。A�蒙台梭利B�马卡连柯C�马里坦D�斯宾塞2、���������是马卡连柯的教育代表作。A�《教育论》B�《教育诗》C�《民主与教育》D�《理想国》3、马卡连柯认为�纪律就建立在�����的基础上。A�要求B�命令C�尊重D�惩罚�四�解释概念题1、马卡连柯所论述的“集体”2、马卡连柯所论述的“集体教育”�五�简答题1、评述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活动。2、指导马卡连柯教育活动和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六�论述题1、评述马卡连柯关于劳动和教学的实践与理论。2、概述马卡连柯的纪律教育思想。3、概述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一)填空题1�生产与教学平行2�高尔基3�捷尔任斯基公社4�劳动5�要求6�集体教育7�苏联
(二)改错题1�将“苏格拉底”改为“马卡连柯”(三)选择题1�B2�B3�A(四)解释概念题1、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以社会主义的结合原则为基础的人与人的互相接触的总体”。从教育实践来看�集体特征在于�①有共同的目标�②有纪律�③有正确舆论和共同的作风�④有美德�⑤既讲精神又讲物质�⑥有核心。从集体在教育上的意义看�①集体是教育的目的�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③集体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机构中�马卡连柯把集体区分为基层集体和整个的学校集体。2、所谓集体教育�概而言之�就是�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五)简答题1、苏联建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干涉�白匪叛乱�加之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疾病流行�造成为数甚多的青少年无家可归�流浪街头�有的迫于生活还违法乱纪。为了安置和教育他们�苏维埃政府做了许多工作。1920年9月�马卡连柯接受波尔塔瓦省教育厅的委托�为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创建一所工学团�名曰波尔塔瓦工学团�1925年改称高尔基工学团。1926年5月该团120人在马卡连柯率领下迁往库良日�又收容了280个无人照管的儿童�仍称高尔基工学团。由于革命初期一切还处在战争的破坏状态中�工学团面临着没有校舍、没有经费�甚至挨饿受冻的实际困难。但更为严重的困难是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马卡连柯几乎读遍了旧有的教育书籍�也找不到任何适合于指导他完成新任务的理论。他决心向实践学习�从他“跟前发生的全部现实事件里去归纳”出新的教育理论来。尽管马卡连柯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受到了当时仍有很大势力的资产阶级教育家的种种责难和挑剔�他仍然一心扑在工学团的工作上�坚定不移地走着自己的路。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马卡连柯献身这种艰苦卓绝的工作呢?那是因为马卡连柯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人民教师�他把教育少年违法者、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工作看作是一项崇高的革命事业�认为从事这种工作对于革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一种幸福。他与工学团全体师生劳动、战斗在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消几年工学团便根本改观�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团员形成了坚强的集体�每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28年高尔基访问工学团�撰文称赞马卡连柯是苏维埃的“新型教育家”。1927年�乌克兰保安部在哈尔科夫郊区建立与高尔基工学团同一性质的教育机构捷尔任斯基公社�由马卡连柯兼任领导�并从高尔基工学团调来学员60人作为捷尔任期基公社新集体的基础。从1928年起�马卡连柯专任捷尔任斯基公社的领导工作。他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公社建立起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坚强集体�他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公社办起了十年制中学和拥有现代化设备的电钻机厂、莱卡照相机厂�实行半工半读�他还把公社的集体生活安排得丰富多采�公社有戏院、电影院、图书馆、俱乐部、运动场�还组织起各种活动小组。世界各地先后有200多个代表团到捷尔任斯基公社参观访问�无不叹为观止�对公社的教育成就给予高度评价。高尔基在1933年1月30日写给马卡连柯的信中说�“您那有伟大意义的和十分成功的教育试验具有世界意义”。的确�马卡连柯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3000多名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经过马卡连柯领导
的高尔基工学团或捷尔任斯基公社的再教育�变成了有文化、有道德、爱祖国、守纪律、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苏维埃公民�他们中不少人升上大学�成为教师、工程师、科学家、医生等等�有些人荣获国家勋章�当上了劳动模范和战斗英雄。马卡连柯所从事的正是这样一项崇高的事业。2、马卡连柯无论是从事教育实践活动还是总结教育实践经验�总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马卡连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研究一切教育现象�都要研究其物质方面的原因�教育理论应当是教育实验和实践的总结。马卡连柯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一切教育问题�认为教育和教育方法都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应当随着儿童的不断发展而变化。马卡连柯还从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和方法、教育理论与实践、纪律和自由、个人和集体、教师作用和集体作用、教师指导和儿童自觉性等等都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坚持矛盾通过斗争可以达到统一观点�从而解决了资产阶级教育家基于形而上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马卡连柯的全部教育学说和教育活动是与其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他说�“既然我们是忠实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当努力教育所有的人�所有的儿童�去加速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马卡连柯提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苏维埃人道主义)作为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马卡连柯认为�有些少年儿童之所以成为违法者�并非他们的品质先天就是坏的�而是由于受到“不正常”(错误的)的教育�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是长期流浪和不幸遭遇所致�是战争和贫困造成的恶果。他坚信�在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基础上�只要建立起积极的教育集体、施以共产主义教育�热爱他们�信任、尊重他们�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并不断提出要求引导他们前进�就一定能把他们教育好。事实正是如此。(六)论述题1、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马卡连柯既组织学员进行文化学习�又组织他们进行农业劳动和各种手工业劳动。使一批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变成了富有革命理想、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和劳动的有文化的新人。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应当是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教育违法少年的重要手段�但劳动教育决不是劳动惩罚�而是使他们全面发展的正面教育�是全部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他还进一步提出�只有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才具有更大的教育的意义。诚然�马卡连柯正确地肯定了劳动的教育作用�他强调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他以为不注意创造价值�劳动就不会成为教育的积极因素�这就难免流于片面性和绝对化。关于教学与劳动的关系�马卡连柯实行工厂与学校并存、生产与教学平行的原则�认为定时定量参加生产劳动和按时按程度参加文化学习对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但是他以为学生半天劳动�半天学习就算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尽管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他未能成功地解决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的问题。2、马卡连柯肯定�纪律和纪律教育乃是社会主义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他认为�社会主义纪律与一切剥削制度下的纪律有着本质的不同�守纪律是社会主义新人应有的道德品质�社会主义纪律是自觉的、积极的�而不是消极地约束人的行动�社会主义纪律是教育的结果�以后才能成为一种手段。因此�纪律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关于纪律的培养�马卡连柯认为�首先应当建立产生正确影响的教育整体。在这个教育整体中�马卡连柯特别重视重视集体的教育作用。其次�应指导儿童遵守必要的切实可行的生活制度�以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再次�应当在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的前提下�向学生提出合理的、明确的、真诚的、有说服力的、坚定不移的、一贯的要求�纪律就建立在要求的基础上。马卡连柯还认为�进行纪律教育必须恰到好处地执行惩罚与奖励。3、所谓集体教育�概而言之�就是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这是马卡连柯教育教育学说的核心。马卡连柯指出�集体是以社会主义的结合原则为基础的人与人的互相接触的总体。集体有共同的目标�有核心�有纪律�有正确舆论和共同的作风�有美德�既讲精神又讲物质。从集体在教育上的意义看�集体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还是教育的主体。马卡连柯把集体区分为基层集体和整个的学校集体。在各种集体中�马卡连柯十分强调教师集体。马卡连柯认为�形成集体十分重要�因为集体主义者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集体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集体为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马卡连柯指出�形成集体是需要时间和大量艰苦工作的�苏维埃儿童集体发展的基本道路就是由组织者(教师)的专断的要求到个人基于集体要求向自己提出任意的要求所应经历的过程。集体一旦形成�就必须爱护它�保持它�这就需要依靠集体的核心�规章制度和集体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集体应该是发展的�要给集体不断提出新的远景�才会有宽广的前途。1、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⑴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①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有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②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教材是泥板书�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早期苏美尔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③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式。④公元3世纪以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做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⑵古代埃及的教育�①古代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奴隶制国家。埃及人很早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影响了古希腊字母的形成。在自然科学方面�埃及人也在天文、历法、建筑、医学等方面获得了相当的发展。②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主要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③在教学上�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无从考证。僧侣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等。职官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和专门职业教育。文士学校的教学通常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等科目�此外还重视书写。在教学方法方面�古代埃及的学校惯用灌输和体罚。④古代埃及的学校主要为统治阶级所独占�一般平民不能问津�奴隶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还轻视劳动。⑤古代埃及的教育对西方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埃及教育内容的记载。⑶古代印度的教育�①古代印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奴隶制国家。在公元前1400年建立了王国�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
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不同种姓通婚所生的子女为“贱民”�为社会最低阶层。公元前6—前5世纪�婆罗门势力削弱�佛教产生�印度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②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用梵文写的《吠陀》经。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③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④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僧人�。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对中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有一些相同的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也有许多消极的方面。⑷古代希伯来的教育�①希伯来的的早期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亲是子女的教师。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目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圣经·旧约》和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对大一些的孩子进行职业技能教育。②希伯来人的后期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在“巴比伦之囚”期间�希伯来人主要通过犹太会堂进行宗教教育。返回家园以后�犹太会堂的形式也随之迁来�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儿童一般6岁入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圣经》和简单的读、写、算�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口授和学生的朗读。15岁以上儿童的学习相当于中等教育。此外�还有相当于高等教育的僧侣学校。③在古代希伯来的教育中�宗教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教师也极受重视�成为社会上有威望的人物。④希伯来教育�特别是其宗教教育对西方基督教和基督教教育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2、试比较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⑴斯巴达教育�①斯巴达的政治是农业奴隶主的贵族统治。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其中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由斯巴达人口较少�为保卫政权的稳定�斯巴达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②斯巴达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③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以保证种族在体质上的强健。7岁以前�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养育。从7-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顺从、爱国等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此外还要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从18岁起�公民子弟接受军事训练团教育。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斯巴达人也非常重视女子教育。⑵雅典教育①公元前6世纪�雅典先后进行两次政治改革�逐步形成了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②雅典人也非常重视教育�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③雅典儿童出生后�也要进行体检。7岁前�儿童在家主要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在家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则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分别学习读、写、算等知识和音乐、唱歌和朗诵等。到13岁以后�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到15-16岁�大多数人开始就业�少数贵族子弟则进入国家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④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制度化程度要高一些。在教育史上�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从各自不同方面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①苏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②“~”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
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③~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讲座的问题有一定和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4、评价亚里士多德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和文雅教育思想。⑴教育适应自然�主要依据他的“灵魂说”中的人性论思想。在亚看来�人的灵魂应当分为三部分�植物灵魂�即人的身体的生理部分�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前两者属于人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理性灵魂�即人的理性部分。在这三部分灵魂中�植物灵魂对于动物灵魂来说是低级对高级的关系�而非理性灵魂对于理性灵魂来说也是低级对于高级的关系。灵魂的高级部分可以控制低级的部分�人的理性灵魂是人的各方面发展的主宰。教育应当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亚“灵魂说”为其提供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基础。①它说明人身上也有一些动物性的东西�不承认这一点是不客观的。②人又是具有理性的�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会降低为动物�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务。③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⑵文雅教育�也称自由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①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在于人具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②文雅教育实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闲暇时间。具有足够闲暇时间�自由人才能专心从事崇高的“沉思”活动�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理性。二是要有自由学科。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自由学科�才是自由人应当学习的学科。这些自由学科应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等。③文雅教育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以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为目的�文雅教育是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避免专业化的训练。5、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①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国家化的教育思想也是其重要的内容。在他看来�理想国家的建立和稳定依赖于教育�依赖于国家对每个有公民身分的人的教育。②~主张�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国家应为公民举办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的教育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③~还主张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应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其重要原因是�教育是建立理想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6、古代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⑴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①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公元前6世纪�罗马建立了共和政体�这一时期罗马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农民——军人教育�教育形式主要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1-7岁的儿童主要由母亲抚养和教育。从7岁起�女孩仍在家里跟母亲学习作业未来主妇与母亲的教育内容。男孩从7-16岁跟随父亲进行农——军人的实际教育�同时也学习其他读、写、算知识。16岁作为男孩即成为罗马的公民。②共和后期的罗马教育�这一时期存在两种平行的学校系统�一种是以希腊语、希腊文学的教学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拉丁语学校�它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a初等教育�主要招收7-12岁的儿童入学。学习读、写、算和《十二铜表法》等内容。学校是私立的�教育对象主要的平民的子女。b中等教育�主要招收12-16岁的学生进入文法学校。最早是教授希腊语的文法学校�后来又出现了教授拉丁语的文法学校。这些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一些地理、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等
内容。c高等教育�主要招收学习完文法以后准备承担公职的学生进入修辞学校�或称雄辩术学校�。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护人家�主要内容是学习古代作家的作品和修辞学�还学习辩证法、历史、法律、数学、天文学、几何、伦理学和音乐等科目。⑵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①公元前30年�罗马下入奴隶制帝国时期�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罗马教育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②教育目的上�把培养雄辩家改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公民和官吏。②学校的管理上�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利于国家对教育的控制。③对教师的管理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对教师的控制�把教育由原来的私人聘用改为由国家委派。④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各级学校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初等教育仍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教学重点开始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对文法的分析上�中等教育变化大�拉丁文法和罗马文学的地位逐渐压倒了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罗马文法学校的教学也逐渐趋向形式主义�高等教育受政治影响较大�培养演说家变为培养官吏�学习内容也走向形式主义。但这时�罗马也出现了教授法律、医学和哲学的专门学校。7、度评析希腊化时期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⑴希腊化时期�不仅希腊文化教育对东方国家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影响�东方国家的文化教育也影响了西方�希腊化时期是东西方文化教育相互影响和融合的重要时期。⑶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⑶新的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出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在古典时期�雅典一直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在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利亚城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希腊的文化主要是从亚历山大利亚经过阿拉伯人的媒介传播到中世纪欧洲的。⑷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使得东方的宗教与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流行。西方的基督教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8、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⑴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和基督教教育作为世俗文化和教育的对立面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罗马社会和教育的重要现象。⑵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被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勒斯坦。基督教的产生是当时的被征服人民在罗马帝国的强大压迫下�在宗教领域寻找精神安慰和解脱的一种手段。⑶早期的基督教宣称�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社会应当具有平等和博爱精神�早期的基督教提倡�教徒之间应相互帮助�患难与共�早期的基督教还宣称�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而基督教徒将会得到拯救�进入极乐世界。⑷基督教的这种宣传对被压迫人民具有很大吸引力�这样�基督教很快在帝国各地传播开来。最初�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进行镇压和迫害�但没有阻止基督教的传播。从公元2世纪后半期起�基督教逐渐影响到罗马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统治阶级可以接受的宗教形态。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合法的宗教�4世纪末�基督教又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⑸早期的基督教教会学校�早期的基督教学校主要有初级教义学校和高级教义学校。前者主要是对成人入教者进行一些教义、教规的教育�后者主要是对年轻的基督教学者提供深入研究基督教理论的教育。另外�在与世俗文化和教育进行对抗的过程中�教会也创办了一些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学校�如堂区学校和唱歌学校等。9、评价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昆体良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教育家。①教育上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过去时行教育。②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
雄辩术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③人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④还论述了学前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⑤教学上�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认为根据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班级进行教学是可能的。⑥课程的设置上�他认为专业教育液压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为此提出了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在内的学科计划。⑦教育方法上�他强调教师要经常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⑧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⑨他还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如教师应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因材施教等。10、中世纪西欧早期教会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⑴在中世纪早期�随着基督教传播教义活动的不断扩大�基督教也开始办起自己的学校�当时基督教教会的学校的学校主要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⑵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初它只是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但在中世纪早期�它成了西欧早主要的教育机构。修道主要是对人精神和肉体的训练。在修道院发展史上�本尼狄克被看做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他于529年创立了修道院。修道院学校分“内学”和“外学”。前者的学生毕业后终身做圣职�后者的学生毕业后仍为俗人。修道院学位的学生一般10岁左右入学�学习年限大约为8年。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一般为简单的读、写、算�以后“七艺”成为主要的课程。修道院学校由教士担任教师�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口授和学生的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纪律严格�体罚盛行。⑶基督教的主教学校在主教的所在地�条件比较好�水平较高�但数量有限。⑷基督教的堂区学校设在教学所在的城区和村落�条件较差�是教会面向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到中世纪晚期�堂区学校得到较快发展�成为西欧中世纪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11、试述中世纪拜占廷的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的基本特征。拜�⑴世俗教育�①拜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主要原因有�a拜封建化过程中的始终存在比较强大而统一的中央世俗政权�b具有从古代继承下来的比较繁荣的城市和工商业�c在文化上继承了希腊古典文化遗产�并吸收了波斯、印度和中国的文化成果。②拜的世俗教育主要有初等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宫廷教育。③拜的初等学校多由私人办理�招收6-12岁的学生�学习正字法、文法初步、算术以及《荷马史诗》、《圣诗集》等读物。④拜的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内容是文法和古典作品。公立学校的教师必须持有国家许可证�并信奉基督教。⑤在拜最有影响的高等学校是君士坦丁堡大学�创建于425年�。学校以培养官吏为主。5世纪时�学校有教授三十多人�其中主要是语言学教授。同时�法律教育也受到重视。公元600年以后�君士坦丁堡大学的教学一度中断。公元863年重建君士坦丁堡大学。1045年以后�君士坦丁堡大学分为法律和哲学两个学院�推动了法律和哲学的研究。此外�拜占廷的医学教育也很发达。⑥拜的宫廷教育被视为培养未来皇帝的教育�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学习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开设基督教教义、希腊哲学、罗马法理学、军事训练、文法、修辞、历史等课程。教学一般请家庭教师负责�也有的皇帝亲自进行教学或制订教学计划。⑵拜的教会教育�①与西欧不同�在拜教会是受皇帝控制的�但教会也有各种特权。拜占廷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修道院学校�一种是主教学校。②修道院学校设在修道院中�主要开展收集经卷、书籍�组织抄写工作。一些著名的修道院还建有图书馆。修道院学校在整理和抄写书籍�恢复文学遗产�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③主教学校是培养神职人员的学校。主要教学内容为神学�也有一些世俗学科�如古典文学与哲学等。拜占廷最高级的教会学校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学校。学校有五名教授�分别担任一个宗教学科和教学。学校也设有世俗学科�包括七艺、哲学和古典文学等。
阿�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但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在萨拉森帝以及各大食帝国时期�阿拉伯教育形成了多样的形式。①昆它布�是一种简陋的初级教育场所。通常是教师在家招收少量的学生�教简单的读写。伊斯兰政权建立后�随着清真寺的发展�昆它布多设在清真寺内外�成为普遍的教育场所。②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这是一种对王子们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一般多由家庭教师进行指导�主要学习诗歌、宗教、文法、文学等内容。一些宫廷学校还经常举办沙龙�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参加。③学馆�是学者在家讲学的场所。其讲授的内容相当于中等程度的教育。④清真寺�是教徒做礼拜的圣地�也是很需要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除附设昆它布对儿童进行教育外�还传授高深知识。讲授的主要形式是“教学环”。⑤图书馆和大学�阿拉伯各国的图书馆非常发达�有的图书馆不仅藏书�还进行知识教育�相当于大学。其中�著名的图书馆有赫史迈图书馆、伊勒姆图书馆、科尔多瓦图书馆等。在10世纪起�还建立了科尔瓦多大学。⑥在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2、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⑴查理曼的教育改革�①在中世纪初期�西欧最有影响的是由法兰克人建立的王国。公元768年查理曼大帝即位后�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推动了世俗教育的发展。②公元787年�查大帝发布公告�要求全国的主管教区和修道院除了进行宗教活动外�还要对能够接受学习的人进行识字教育。③公元789年�查又发布补充公告�要求各教区设立学校�教儿童学习阅。④为了加强对统治阶级上层子弟的教育�查邀请英格兰的学者阿尔琴创办了宫廷学校�使这所学校成国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宫廷学校主要学习“七艺”�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⑵骑士教育�①是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②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③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与锻炼。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艺。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使身体强壮有力。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13、试分析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及意义。⑴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这一时期王权的强盛②社会趋于稳定③农、工、商有了一定的发展④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⑤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而当时的教育机构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等。⑵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来诺大学。12世纪初形成了波隆那大学。以后�在法国、英为、德国等先后出现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等。⑶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在组织结构上�学生一般有“同乡会”�教师一般有“教授会”�负责维护自己的权利。⑷中世纪大学已形成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务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已具有一些特权。⑸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大学�一种是“先生”大学。南欧的大学一般为“学生”大学�多由学生主管校务。北欧的大学一般分为“先生”大学�多由教师
管理校务。⑹大学课程主要有文科、法学、神学和医学等�并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14、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其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⑴经院哲学是西欧封建社会中的统治思想和官方哲学�因产生于天主教的修道院�经院�而被称为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源于2世纪的教父哲学�真正形成于11-12世纪的中世纪。⑵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以“经院”为生存环境�二是以“辩证法”为操作原则�是基督教神学理论化、专业化的产物。⑶经院哲学主要争论的是关于个别事物与一般概念孰先孰后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唯实论”是强调一般概念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先�代表人物主要有安瑟伦等。“唯名论”是强调个别事物是真实的�“一般”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不是客观的存在�代表人物有洛色林等。⑷经院哲学发展到托马斯·阿奎那时期开始衰落。托承认感性经验�肯定理性认识�在论证神学的同时�也给理性和科学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⑸经院哲学虽然是基督教教义的卫道士�有其时代和神学的局限性�但其论争对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它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和文化的传播②力图使理性与信仰协调一致�在宗教的形式下孕育着理性的精神�给理性一定的合法地位③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和方法④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促进了大学的自由探讨�有助于大学的发展。15、德国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①在初等教育改革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为了培养师资�洪堡德还派遗18名教师到瑞士裴斯泰洛齐那里进修。②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熏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③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1810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和计划�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④洪堡德的教育改革�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世纪德国教育的改革为许多国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模式。16、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⑴慈善教育�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慈善学校不收学费。课程主要是基督教义�使儿童勤劳守法。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⑵文法学校和公学�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属于中等教育性质。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注注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19世纪以后�改革文法学校和公学成为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⑶学园�17世纪出现的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17世纪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在18世纪中期
以后逐渐衰落。不仅对英国的中等教育�而且也对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需要的影响。⑷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最初仅教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流传到欧美各国。18世纪90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但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取代。⑸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19世纪以前�国民教育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教会手中。1807年�议员怀持布雷特提出了《教区学校议案》。1816年�英国国会成立了调查伦敦贫困儿童教育情况的特别委员会。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开了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以后�英国又成立了专门负责教育拨款分配和使用的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又改组为教育局�至此形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新特点。⑹“新大学运动”�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拉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1829年�国教派成立了国王学院�也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1836年�两所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不久�又有许多医学院和普通学院附属于伦敦大学。19世纪下半期�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英国许多城市�如曼彻斯特、南安普敦、纽卡斯尔等出现了新的大学。这些学院的共特点是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开展�也使得英国出现了大学推广运动。从此�英国大学在加强与社会联系�扩大受教育对象�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⑺1870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以后�英国又相继通过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规�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17、试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①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1871年�日本在中央设立了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②1872年颁布《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全国划分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中学一所�中学区又各分为210所小学区�每个区设一所小学。③大学区的教育管理体制在1879年颁布的《教育令》中被废除�改为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但由于《教育令》具有自由化的倾向�1880年底�日本又对《教育令》进行修改�强化了日本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18、《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教育上又面临着改革。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改革教育的呼声更为高涨。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的财政援助。以后�《国》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修正。《国》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19、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和特征有哪些�
①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②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③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④宗教改革后出现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注重提高人的地位�强调教育应按照人的自然顺序进行�教学过程应当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表现出了一种求实的人文主义精神.20、试比较分析法国近代和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征。法�⑴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①对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胡格诺派。胡派十分重视教育�按照胡派的惯例�每处建立一座教堂�就要举办一所初级学校。这些初级学校实行强迫教育�对不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罚款。学生在校主要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和唱歌。在中等教育方面�胡派创办的学校被称为学院或基础学校�设7个年级�主要教古典语言和法语。②冉森派的教育活动也主要在小学和中学�并对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提出了重要的思想。1637年�冉森派办了“小学校”和“大学校”。在教育上�冉森派强调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和亲切的谈话来教育学生。在教学上�冉森派强调法语的地位。在教学方法上�他们重视判断力的培养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③胡派和冉派的教育活动反映了法国近代教育早期发展的重要特色。⑵“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活动与耶稣会学院�①1684年�天主教祖父拉·萨尔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时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组授课制�以法语来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还在欧洲创办了培养初等学校师资的讲习所。②在1618-1746年间�由耶稣会创办的学院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稣会学院重视古典人文学科的学习�古典语言、哲学和神学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管理、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⑶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计划�①在法国大革命中先后上台的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在反对封建专制方面一派比一派更为激烈。在1791-17893年间�他们在教育改革方面分别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即塔列兰的教育法案、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和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另外�类似的教育改革方案还有20多个。都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其主要内容有�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当给予保护�实行普及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主张实现世俗化和科学化�法案还在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的一些规定也限制了劳动者子女获得初等以上教育的机会和权利。②由于各个派别掌权的时间短暂�各种教育改革方案难以实施�但对以后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⑷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和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①1799年�拿破仑上台�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②在教育改革方面�拿破仑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相一致。为此�拿破仑首先采取了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其次�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法令�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就是通过这些法令贯彻实施的。③通过以上的教育改革�拿破仑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特点�a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b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c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d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拿破仑建立的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对法国国民教育的管理与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⑸《基佐法案》与《费里法案》�①都是法国发展初等教育的法案。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初
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832年�基佐担任教育部长�1833年6月通过了《基佐法案》。法案要求在法国的每一个区都建立一所初级小学�在每个6000人以上的城市设立一所高级小学。基佐认为�初级小学的任务是进行基本知识、道德和宗教教育。高级小学应通过设置职业课程�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还提出了重视初等师范学校的思想。《基佐法案》颁布后�法国的初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一法案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②1881-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1850年通过�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费里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⑹中等教育的发展�①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受到拿破仑第一帝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批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纷纷创办并成为主要中等教育机构。国立中学修业6年�实行寄宿制�学生毕业时获得学士学位并有资格出任国家官吏。学生主要学习古代语及现代语、文学及科学知识。市立中学由地方政府创办�学生主要学习古典语言基础、历史及其他科目的基本原理。②第一帝国以后�法国的中等教育又发生了多次变化。在复辟王趄时期�国立中学改为皇家中学�古典主义色彩增强。七月王朝时期�由于经费原因�法国的中等教育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受到教权主义势力的冲击�教会所属的私立学校猛增。第二帝国时期�法国教育部长福尔图尔�Fortout�与其继任者罗兰德进行不懈的努力�提出了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的教育改革计划。其主要特点是突出文、理科教育�反对宗教束缚�要求中等教育承担起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职责。普法战争后�法国中等教育受到教育现代主义的冲击�古典课程时数减少�加强了现代语言、历史、地理和体育的教育。同时�国立女子中学与市立女子中学先后创立。美�⑴北美殖民地教育�①从17世纪开始�在北美洲逐渐形成了13个较稳定的殖民地。不同地区的教育有不同的特色。②北部地区�教育多由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管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儿童阅读和培养合格牧师�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阅读《圣经》和祈祷赎罪。为了培养牧师�在1636年�创办了美洲第一所大学——哈佛学院�但水平远不及欧洲的古典大学。③中部地区�由于教派林立�教育主要是照搬宗主国的模式�教育的主要机构是堂区学校。④南部地区�殖民者多来自英国国教会的成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举办公立教育事业不热心。子女的初等或中等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然后再送往英国或欧洲的中学和大学深造。因而�直到1693年才建立威廉——玛丽学院。⑤这一时期北美殖民地形成的学校类型主要有�教派学校、慈善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文实学校和一些学院等。⑵教育分权制的确立�美国建国以后没有对教育的管理体制做出任何规定。这一时期出现了有关教育是由联邦控制还是由州控制�是由宗教团体控制或由社区控制的激烈争论。结果�183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规定成立“州立教育委员会”�设立“州学校督察长”�征收“办学税”等�确立了美国教育由州一级管理、教育分权的制度。⑶公立学校运动�①美国19世纪30年代掀起的一次重要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贺拉斯·曼等人成为重要的推动者。②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区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③最初发生在初等教育领域。主要特点�一是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二是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强迫入学的年龄与入学的时间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行逐步延长�三是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随着公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美国师范学校的发展。④19世纪上半期�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进行主要是在中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进行主要是在中学。公立
中学实行免费的原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⑷学术型大学的创建�①除了私立大学外�出现了州立大学。②这一时期�对美国高等教育比较有影响的是学术型大学的建立。一批美国人赴德国留学或考察后�开始按照德国的传统办学。187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它以学术性研究为主�并首创研究生院。不久�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以德国为榜样�开始向学术型方向发展。⑸《毛雷尔拨地法》�1862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毛雷尔拨地法》。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为数�以每位议员拨三万英亩土地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的收入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毛雷尔拨地法》颁布后�美国大多数州创办了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出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际的传统。21、近代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⑴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①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有关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18世纪初�俄国先后建立了数学及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外国语学校、外科医学校、工程学校、矿业学校等。②在初等义务教育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开办一些初级俄语学校、计算学校等�并要求贵族对其子女进行初等教育。③为了培养本国的高级人才�彼得一世提出了建立科学院的设想。在他去世不后�俄国建立了自己的科学院并附设大学与文科中学。④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对俄国社会和教育的近代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缺乏直接的推动力�因而彼得一世去世以后�改革陷于停滞。一直到1755年�才由俄国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倡议�建立了具有俄国特色的莫斯科大学�对俄国近代社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⑵《国民学校章程》�1762�叶卡捷琳那二世上台�又开始了俄国的改革。1786年�颁布了《国民学校章程》。法令规定�各地设立国民学校�由当地政府领导�聘请校长进行管理。办学经费由当地的政府、贵族、商人共同承担。法令还对国民学校学制的形式、课程的内容、师生品德、教学乃至日常生活及宗教信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发布的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的正式法令�对俄国近代教育、特别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⑶《国民教育暂行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19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即位�在内政和教育方面采取了较为自由的政策。1803年�颁布了《国民教育暂行章程》�1804年�颁布了《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在《大学附属学校章程》中规定�将全国分为6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立一所大学。大学不仅有教学和科研的权利�还有管理本学区各级普通学校的权力。大学下属的学校有堂区学校、县立中学和文科中学。1804年的《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学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⑷19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①1860年�颁布了《国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女子学校分6年制和3年制两种�提供宗教、道德和各种知识的教育。②1863年�颁布了《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恢复了大学的一些特权�给予大学较大的自由。③1864年�颁布了《初等国民学校章程�确认初等学校学制3年�招收社会各阶层儿童。③1864年�又颁布了《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规定中学招收各阶层的儿童。中学分古典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学制7年。⑤以上方案颁布后�俄国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60年代以后�俄国教育又出现倒退。22、试分析英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⑴《巴尔福教育法》�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1902年�英国颁布了《巴》。主要内容�①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②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应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中等学校的权利③地方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
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巴》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③《费舍教育法》�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主要内容�①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②地方当局为2-5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③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④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14-16岁的年轻人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费》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⑶《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年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出。主要内容�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④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巴》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⑷综合中学运动�①60-70年代�英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中等教育方面。《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英国形成了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但各种中学质量、标准差异较大�引起了社会的争论。②1951年�英国工党提出了发展综合中学的计划。③1964年�工党执政后再度把发展综合中学作为自己的政治策略。④1965年工党政府发布《中等教育的结构》的通告�要求按照综合中学的模式改组中等教育机构。从此�综合中学在英国得到迅速的发展。⑤到1975年综合中学学生人数在中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68.8%�综合中学已成为英国中等教育的主要类型。⑸《1988年教育改革法》�①进入80年代�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上。②1981-1983年�英国连续发表了十多份对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称为《雷沃休姆报告》。③1988年7月29日�英国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称为《1988》。法案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问题。主要内容�a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b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c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岁、11岁、14岁、16岁�考试。d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e还赋予家长为了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f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新的规定。《1988》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23、试评析法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⑴“统一学校运动”�1919年�法国“新大学同志会”参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要求建立统一的学校�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这一主张�反映了欧洲新教育运动对法国教育的影响。法国很快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其中�“新大学同志会”的改革主张引起了法国社会广泛关注�并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⑵《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由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在1947年提交的教育改革方案。主要内容�①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项基本原则�包括社会公正、学科价值平等、方向指导和职业指导等②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方向指导阶段和决定阶段进行③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④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郎》虽然没有实施�但提供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⑶戴高乐的教育改革�法国在戴高乐执政期间�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主要有①1959年1月的《教育改革法》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6-16岁�主要通过初等教育�6-11岁��中等教育两个阶段�11-13岁和13-16岁�来完成。②1959年12月的《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为调节国家与宗教团体及个人在办教育问题上的矛盾�政府采取与私立学校签订“契约”的形式�对私立学校给予一定的资助并进行控制。③1968年的《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案》�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办学原则�要求按照新的原则调整改组法国的大学。⑷《哈比法案》�19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法案》或《哈比改革》��其重点是加强法国的职业教育。①为加强职业教育�又对法国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②教育管理体制上�规定学校成立各种组织�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工作。③教育内容上�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三分制教学法”�即把教学内容分为工具课程、启蒙课程和体育课程三个部分。《哈》代表了法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但由于要求较高�难于在教育实践中实施。24、试评价二战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⑴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改革�①在初等教育上�德国废除了双轨学制�实施了4年制的统一初等教育。以后�又实施了8年制的初等义务教育。②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取消了中学的预备阶段�使中学能够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二是新建立了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③在教师培养上�德国提出了小学教师由属于高等教育的师范学院培养的措施�提高了师资培训的规格。④在高等教育上�一方面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思想。⑤总之魏玛共和时期的德国教育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出现了帝国时期所强调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⑵纳粹时期德国学校教育的倒退�①在纳粹政府统治时期�德国的学校出现了全面倒退的趋势。②在初等教育上�纳粹德国对小学教育及课程进行了改革�强调小学课程特别是地理环境教育、体育和德语等课程�要让学生了解德国的现实情况�做好体格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学生对纳粹国家和对“元首”的忠诚。③在中等教育上�纳粹政府颁布了改革中学教育体制和提供统一的中学课程的法令。德国中学的学习时间由原来的九年缩短为八年�学生类型由原来的五种减少为三种。中学课程强调统一性�民族沙文主义成为中学课程灌输的基本精神。不久�纳粹德国又在中学设立了“德意志学科”�通过得德意志语文、德意志历史和地理�以及德意志化学、德意志物理和德意志数学等课程�向学生灌输法西斯主义思想。④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处于压缩和政治化的时期。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削减。重点招收积极为纳粹政府服务的、参加“希特勒青年”组织活动的学生。大学的课程也进行了改革�军事、体育、种族学、法律学、政治学、历史等学科受到重视。不久�纳粹德国又把所有大学归于国家的控制之下。⑤总之�纳粹德国时期�各级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都放在贯彻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上�各级学校成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⑶《总纲计划》�1959年�联邦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2月14日�公布了《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划》。《总》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问题�没有涉及高等教育。在初等教育上�建议所有儿童均应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在中等教育上�建议设置三种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总》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又适应了战后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⑷《汉堡协定》�进入60年代中期�德国又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汉》
规定�联邦各州的所有儿童应接受9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教育。所有儿童在接受了基础学校教育和两年促进阶段或观察阶段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三种不同中学�即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汉》关于义务教育的规定�以及关于全日制教育的规定�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步发展。⑸《教育结构计划》�1970年�联邦德国教育咨询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教育改革建议�称《教育结构计划》。该计划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把基础学校的入学年龄由6岁提前到5岁。《教》指出�联邦德国整个教育系统应由初步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构成。在完全中学高年级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同时�要求按不同层次组织师范教育。《教》反映了联邦德国对早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视。25、试析美国80年代教育改革的动向。⑴80-90年代是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年代。8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出现了消费教育、环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反毒品教育、性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被教育界所认可�成为中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同时�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报告�标题是《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建议�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教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⑵80年代中后期�美国教育为面向21世纪提出了改革的新设想。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邀请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研究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包括总报告和五个专题报告。总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⑵80年代后期�布什总统推行了新的教育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等。⑷90年代�美国为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又对教育进行了改革。1991年4月18日�美国发表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文件�提出了2000年美国6大教育目标和4项保证措施。这份文件规划了美国教育发展的蓝图�对美国教育的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26、分析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⑴《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中等教育强调选择和突出智力的模式受到挑战。1913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了“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研究中等教育的职能和目的的问题。1918年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为此�中等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7项�即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建议改组学制�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各为6年�中等教育可由初级阶段教育和高级阶段教育组成�每段3年。中等教育在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进行。《中》的报告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美国的6-3-3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也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思想。⑵“八年研究”计划�20世纪30年代�美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升学和就业的矛盾。为此�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研究大学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委员会制订一了项为期8年�1933-1941�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当时在200所中学中选出30所中学�故实验也称“三十校实验”。“八”计划实
验的主要特点为�参与实验的学校面广�有代表性�实验研究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实验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实验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八”计划通过对美国中等教育与大学关系的研究�提示了中等教育的许多问题�对美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⑶《史密斯——休士法》�1917年�美国通过了以史密斯和休士联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休士法》。法案的主要内容有�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联邦政府与各州合作�提供工业、农业、商业和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训练�在公立学校设立职业科�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史》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⑷初级学院�19世纪后半期�美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自身结构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关注。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率先提出把大学的四个学年分为两个阶段的设想。第一个阶段的两年为“初级学院”�第二个阶段为“高级学院”�同时也把课程分为两部分。同一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也对学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初级证书”制度。这种制度的设想也是把大学分为各为两年的两个阶段。初级学院思想的提出�对美国高等教育自身结构的改革产生了影响。20世纪初�美国的许多州建立了初级学院。二战以后�美国的初级学院面向地方发展的需要�改称为社区学院。27、试分析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及内容。⑴20年代教育改革�①在初等教育方面�日本于1907年颁布了《再改正小学校令》�把全部私立小学改为公立小学。并确立了6年义务教育的体制。同时�加强了现代课程的改革。到20年代初期�日本已完成了普及6年义务教育的任务。②在中等教育方面�日本于1918年颁布了《高级中学令》�提出了高中为大学服务的目标�并对私立和公立学校的设置、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919年�日本颁布了《修正中学校令》�其基本内容是重视课程中和理科的设置�加强中小学的联系�设立初中预科制度。③在高等教育方面�日本于1918年颁布了修订的《大学令》�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授国家所需要的思想和知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允许创办私立大学和地方公立大学�大学可设立多科大学�也可设立单科大学等。《大学令》颁布以后�日本的大学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到1929年�日本的大学已增至46所。④在20年代�日本还颁布了《高等女子学校令》和《高等女子学校施行规则》�改善了日本女子受教育的条件。⑵军国主义教育�1926年�日本裕仁天皇继位后�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日本的教育开始军国主义化。主要表现为�加强对师生民主进步运动的控制和镇压�加强教育的军国主义内容�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到1937年以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战时教育体制�教育成为战争的工具和机器。⑶《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后�为了改革日本的教育�日本于1947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②《教育基本法》和主要内容有�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③《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有�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削弱文部省权力�新设地方教育委员会管理学校事务�采取6-3-3-4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原来的6年义务教育延长到9年�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类型的大学等。④《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28、试评价日本70年代至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①进入70年代�日本又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971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咨询报告�拉开了日本自明治维新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教育改革后“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序幕。②这次改革涉及的内容广泛�主要在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③在中小学教育上�日本提出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国家和教育者的责任的3个基本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制订的10项具体措施。④在高等教育方面�报告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和12项具体措施。⑤以上报告内容为文部省采纳后�对日本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⑥70年代�日本还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标准》�1977年�、《小学初中教学大纲》�1977年�、《高中教学大纲》�1978年�等法规。⑦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更加具体和深入。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⑧“临时教育审议会”从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多次咨询报告。其中1987年的报告最具有权威性。报告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⑨“临时教育审议会”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其中主要有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等内容。29、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主张什么�对近代现代教育产生了哪影响�⑴教育基本主张�①卢梭主张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自然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育。②裴斯泰洛齐主张�自然的教育可以通过家庭和学校进行�自然的教育应依据自然的法则�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兴趣与自觉性�发展儿童在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潜在能力�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进行教育。⑵影响�①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②影响了几代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培尔、第斯多惠、杜威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③奠定了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30、试评述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⑴20年代教育、教学改革�①在教育方面�苏联主要注重对学制的调整。1920年底�俄共�布�召开关于国民教育问题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学制改革的决议�把7年制学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主要类型�允许在7年制学校的基础上设立修业年限为3-4年的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根据会议精神�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又通过了《改组第二级学校的条例》�决定从1921-1922学年开始�逐步把第二级学校改组为技术学校。于是�原先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4年制小学�7年制学校�4-3分段��9年制学校�4-3-2分段�和中等技术学校。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1921-1925年间�苏联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新大纲的主要特点是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在实施新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了劳动的教学法。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制和设计教学等。新大纲的提出�其出发点是好�但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削弱了学校中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训练。⑵30年代教育体制的整顿与发展�①1931年8月25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
定》�并于9月5日颁布�因而这一决定也称为“9·5决定”。“9·5决定”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改进措施。“9·5决定”成为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②“9·5决定”颁布以后�苏联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问题的决定。例如�《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1932年�、《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决定》�1933�、《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1934年�、《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的儿童学曲解的决定》�1936年�。③在这些决定中�对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和改革学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要求。由于这些决定的贯彻执行�提高了普通教育的质量。同时�由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苏联在第二次战争前基本上上完成了扫除文盲的任务�各级教育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31、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⑴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主要内容�①强调培养学生走向生活②将普及教育的年限由7年延长为8年③将原来的10年制延长为11年�延长的一年加到不完全中学阶段�成为8年制学校�是普通教育的第一阶段④第二阶段的教育仍为3年�通过青年工人学校、农村青年学校兼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或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行⑤在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中�改组原有体制�设立声调和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改进中等专业学校⑥在高等教育中�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实际生活和生产⑦高校应优先录取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入学。这次改革存在许多问题�1964年8月10日�苏联又通过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把建立在8年制学校基础上的中学的学习年限由3年改为2年。⑵1966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11月10日�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的决议。①强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②要求中学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各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要删除大纲中和教科书中过于繁琐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担�并对各年级的学时进行了规定�中学开设选修课。该决议发布以后�苏联又发布了几个相关的文件。⑶70年代的教育立法�①1969年�苏联把初等学校4年制改为3年制。1972年6-7月�苏联又相断通过了《关于完成向青年普及中等教育的过渡和进一步发展普通学校的决议》、《关于进一步改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改进全国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这三个文件为1973年的教育立法作了准备。②1973年7月19日�苏联通过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这是用法律的形式将6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加以肯定。⑷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①1977年12月22日�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要求改进与加强劳动教育与教学�但要使劳动教育与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1984年4月�苏联又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强调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基本方针》还对儿童的入学年龄、普通学校的学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提出了具体的意见。②1987年3月21日�苏联又公布了《苏联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这是苏联开始把注意力转到高等教育的新动向。32、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⑴教育基本主张�①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根除旧教育和教学的新机制�将新的教学机制建立在符合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教育者应认识到人的天赋的道德
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各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心理学化�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②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教育学的大部分缺陷产生于缺乏心理学�教学过程应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学基础�“统觉”是教育中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兴趣”赋予“统沉”以主动性�依据伦理学和心理学�儿童教育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儿童的管理、教学和训育�认为应当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课程�并依据他对兴趣的分类对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划分。③福禄培尔认为人的心理不是固定和静止不变的�总是由一个阶段向着另一个阶段前进�同时�人的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福禄培尔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修正了裴斯泰洛齐机械论的心理学观点�更深入地提示了儿童心理及其发展的本质规定性�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④第斯多惠明确地提出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并力图运用当时心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示人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规律。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渴望发展的特性�它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基础�是一切人性的、自由的和创造性的源泉�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因此�心理发展不仅是教育工作的目标�也是教学工作的目标。为此�他提出了“发展性教学”原则�并把它当成全部教学理论的核心。⑵影响�①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成为人的和谐发燕尾服理论、要素教育论、简化教学方法和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②使教育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欧洲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33、新传统教育流派的发展和派别、基本主张及影响。⑴形成和发展�①新传统教育流派是20世纪30年代作为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是具有传统教育特色的新的教育思潮�主要指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②这些教育思想流派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后�在50年代又得到一定的发展�成为西方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③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赫钦斯、阿兰、马里坦等。⑵教育基本主张�①要素主义教育激烈批判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主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②永恒主义教育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教育的永恒性质不变�教学的目的是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③新托马斯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了�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教育应从属于教会。⑶影响�①要素主义教育对美联社斩学校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要素主义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策略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其中一些被采纳为国家的教育政策②要素主义教育在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的影响③永恒主义教育的影响主要局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④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欧美国家的一些天主教的学校里。34、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主要观点及其影响。⑴形成与发展�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在19世纪的德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以追求新的“理性王国”为出发点�强调由国家办世俗教育、培养公民和推行义务教育。19世纪德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国家应对全体国民进行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拉夏洛泰和德国的费希特等。⑵教育基本主张�①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狄德罗等�反对教会的教育管理权�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并把教育交给新的国家政府管理�国家应当推行强迫义务教育。②拉夏洛泰在《论国民教育》中主张�每个国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由国家来办理�教育
应当首先考虑的是国家。③费希特主张�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国民的素质�国家的振兴应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应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操�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的利益�国民教育应通过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来实现。⑶影响�①法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以及拿破仑的中央教育集权体制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②费希特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统一德国的民族精神�对当时的德国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5、欧洲新教育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主张及影响。⑴形成和发展�①欧洲新教育思潮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欧洲“新教育运动”而出现的教育思潮。②最初由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村寄宿学校开始�引起了各国的响应�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思想。③1899年�成立了“国际新学校局”。④1921年�成立了“新教育联谊会”�出版自己的杂志。⑤1922年�提出了“七项原则”�总结了新教育的基本主张�形成了较为广泛的欧洲新教育思潮。⑥主要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蒙台梭利、凯兴斯坦纳等。⑵教育基本主张�①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提出�“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强调教育者要了解儿童�保护儿童�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②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有刺激的环境�他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教育的要求�创立了“德可乐利教学法”�他还提出了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论思想。③蒙台梭利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创立了适合儿童发展的“儿童之家”�她重视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吸收力、敏感期和阶段性�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得到自由的发展�在儿童的自由发展中要处理好自由、纪律和工作的关系。蒙台梭利还对幼儿教育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意见。④凯兴斯坦纳主要提出了“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论。“公民教育”理论主要强调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为此�他提出了“国家公民”应具有的三项品质�即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具有热爱国家、为国家效力的品质。关于“劳作学校”理论�凯兴斯坦纳认为劳作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机构�劳作学校的主要任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陶冶”�帮助学生在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职务�对学生进行“性格陶冶”�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性格陶冶”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团结工作的精神。⑶影响�①欧洲新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再认识�②许多新教育家通过创办新型的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③对20世纪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6、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⑴形成与发展�①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伴随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在20世纪前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②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源于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③30年代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支——改造主义教育思潮出现。④进步主义教育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改造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有康茨和布拉梅尔德等。⑵教育基本主张�①关于什么是教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以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关于教育目的�杜威提出了生长就是教育目的的思想�以反对外在的、固定资的和终级的教育目的�在课程论方面�杜威提出了以“做中学”为中心的活动性和经验性的课程论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在道德教育方面也得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②克伯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学习理论方面。他认为有机体是通过活动来学习的�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他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把学生
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为此他提出了“设计教学法”。他把“设计教学法”分为四种类型�生产者的设计、消费者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在设计教学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③改造主义教育强调教育应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主张教学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要求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⑶影响�①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不仅对美国�也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②杜威的教育思想成为美国20世纪前期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也以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影响③克伯屈的教育思想也成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他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④改造主义教育把社会改造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弥补了进步主义教育上的不足�对美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7、当代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⑴形成和发展�①当代教育思潮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些教育思潮。②主要有存在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终身教育和人本化教育等。③这些教育思潮�有的是在20世纪初产生�有的是在二战后产生�也有的是在60-70年代产生�但都对当代社会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⑵教育基本主张�①存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创造”�品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上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反对团体教学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之间应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萨特和布贝尔等。②新行为主义教育强调一切教育和教学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的行为�主张程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教育研究应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代表人物有斯金纳等。③结构主义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种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儿童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④分析教育哲学主张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一切教育研究中它有三个分支�一支是受逻辑实证论的影响�强调教育的实际状况应反映在一定的“手段——目的”的逻辑模式中�一支是受语义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把教育概念的语言应用作为分析的对象�还有一支是对二者的综合�强调逻辑分析和语义的结合。在分析方法上提出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举出反例子�二是解决先决问题。代表人物主要人彼得斯等。⑤终身教育在本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身教育强调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终身教育的模式。⑥人本化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人本化”和“情感化”�强调学校教育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⑶影响�不再局限于传统派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争论�而是从更多样的角度和更宽泛的领域对人的发展、人的存在、教育和科技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对当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8、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影响⑴形成和发展�①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等人在苏联建立之前�就已为其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②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轲等人又地社会主义苏联早期教育思想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论述。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的教育思想经过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努力�又有了较快的发展�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④主要代表人物有列宁、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轲�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⑵教育基本主张�①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前批判了旧沙俄的文教政策�提出了无产阶级教育的
主要任务是使工农群众获得教育权。指出了无产阶级学校民主化的主要特征是实现普及教育、实现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文化教育政策�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段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论述了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学习问题。还对教师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②克鲁普斯卡娅在十月革命前就通过《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一书�奠定了苏联建立国民教育的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克克鲁普斯卡娅研究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问题、儿童与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问题、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③马卡边轲主张要以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认为学校不是孤立于社会的�人是被整个社会教育着的�在教育的目的上�主张把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前景教育等原则�强调劳动教育应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④凯洛夫是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击在由他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版�中。他在《教育学》中论述了教育学的三个思想渊源�论述了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社会性质与社会作用�并以历史事实说明了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在教育目的与任务上�他提出了共产主义教育的思想和政治方向�在教学论上�他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的区别和特点�提出了教学的6个环节和5条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强调班级授课制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他还对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等进行了论述。⑤赞科夫主要是通过他的“教育与发展关系问题”实验来发展苏联的教育理论的。通过实验�他提出了教学过程中一般发展问题�强调一般发展既不同于特殊发展�也不同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主要是儿童个性的发展�通过实验�他提出了5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班上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重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实施和谐的教育�即把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个人的自我表现结合起来�使二者达到一种平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还应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⑶影响�①前苏联早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早期阶段教育理论的基础�规定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容�②中后期的教育思想比较广泛地研究了前苏联的各种教育问题�一方面继承了教育的传统�一方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教育实验�以适应科技革命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原则和思想�对前苏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③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出现的失误和经验教训�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39、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意义。⑴教育基本主张�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社会关系制约�并为社会服务的�资本主义教育的实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②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教育是芝动力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③人的发展受教育的影响�同时人又是活动的主体对教育产生重要的作用④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⑵影响�①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批判和继承了历史上进步的教育思想遗产�科学地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问题�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独特的教育观②奠定了无产阶级教育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正确地进行教育方面的斗争和取得政权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40、黄炎培教育思想的特色。⑴关于职业与教育的沟通�①主张采取发展人类生活智能与服务精神的途径�使教育都能为
已治生�为君服务�达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②认为职业是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分工的产物�教育是保持和发展各行各业的条件。③认为职业教育应达到四个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⑵大职业教育主义�①“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来参加全社会的运动”。②“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③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④职业教育应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⑤职业教育在学校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正统的和整个的。⑥办学体制应政府统制�统筹之意��双管齐下�学习制度应专科一贯�学习互进。⑦实施全面职业教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备战2015中考)化学 《物质的鉴别、鉴定、推断》题目答案.doc
- 复习题答案.doc
- 路可见)_武汉大学出版社.doc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习题解答.doc
- 复变函数习题答案.doc
- 复变函数论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1].doc
- 复旦大学基础会计学课后习题集及答案(龚菊明版).doc
- 复旦大学数学系陈纪修《数学分析》(第二版)习题答案ex2-3,4.pdf
- 复旦大学考研微观经济学指定教材补充内容及习题答案.pdf
- 外国新闻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
- 外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非常给力版.doc
- 外贸单证实务上机实习习题、单据及答案.doc
- 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课后答案.pdf
- 大一计算机access复习题(含答案).doc
- 大学C++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doc
- 大学VF考试题及答案.doc
- 大学《保险学原理》期末复习练习题及答案.doc
- 大学《实用英语》习题及答案4.doc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