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00 KB
  • 2022-04-22 11:49:58 发布

教师入编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教师入编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属于认知领域。2、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4、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5)撰写教学案例.5、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6、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其二,教师提供问题;其三,学生提出问题;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问题。7、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8、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     )的功能。9、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式、半圆式、双翼式、席地式等。10、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11、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活动诸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以教学程序为其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结构。它将教学的诸因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完整性、中介性、针对性等特点”。12、“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1、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2、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3、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                    (×)     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以合作者、引导者为主。4、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义。                        (×)  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5、《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结构上看,它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  √)6、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     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7、“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34     “情感与态度目标”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8、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三、简答题。1、分析教学对象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要点:一是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二是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2、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3、使用谈话法进行教学应注意什么?①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对提的问题,提问的对象,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应如何进一步做好启发引导,谈话所需的时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简洁,使学生能理解。③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准备,然后再点名某个学生作具体回答,以利于全班同学积极思维,发展智力。不同程度的问题,可考虑给不同能力的学生回答。4、使用探究法应注意什么?①精选探究材料②注重教师的引导③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④所设立的问题难易要适中5、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①练习课也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②练习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③多一些问题解决,少一些机械操作④用足用好每一道练习题⑤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交流时间6、举例说明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答:(1)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例如:“兀代表圆周率”这一知识,只能采用配对联想记忆来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过程性目标。(2)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如,“年月日”中闰年、平年的概念,产生闰年的原因,这些知识,尽管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教师手头有详尽的文献,课堂上可以直接抛出。(3)有些知识、技能经历探究过程的习得效果则更差一些。例如,46÷5的竖式写法,现代学习心理学一致认为,采用接受学习的效果要比发现学习的效果更好。如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重心放在经历、探究等过程性目标上,往往会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过程性目标的落实,需要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特点而定,而不必任何时候都要刻板地去落实这一目标。7、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要点:(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2)还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4)开发——34 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8、编写教学设计要体现哪些特性?  要点: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主体性,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9、举例说明“尝试教学法”的步骤。举例:《小数加减法》让学生尝试计算11.5+3.2或《9加几》尝试计算9+5第一步:出示尝试题第二步:自学课本第三步:尝试练习。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讨论解题策略。第五步:教师讲解归纳。34 一、单选题  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基本上是(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  C.结构课程D.核心课程  2.“六学二馆”是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其中“二馆”是( )  A.教馆和学馆B.书学馆和算学馆  C.崇文馆和弘文馆D.文馆和武馆  3.德育原则是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 )  A.德育原理B.德育规律  C.基本要求D.具体途径  4.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活动的( )  A.方式B.中介  C.过程D.结果  5.之所以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不平衡性B.个体差异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D.阶段性与顺序性  6.从实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殷认识过程B.感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D.理性认识过程  7.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于( )  A.教材内容B.学生学习目的  C.教师教学态度D.教学组织形式  8.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校外教育主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 )  A.个性B.思维  C.兴趣D.品德  9.在教育发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美育”一词的是( )  A.王国维B.席勒  C.蔡元培D.斯宾塞  1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格言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  C.自我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4   11.现代社会教育包括______社会教育和______社会教育,从本质上看,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生产上的教育。  12.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______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作为______的工具。  13.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______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___性。  14.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______、______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5.教师在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中起______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起______作用。  16.运用教学方法要注意综合性、______性和______性。  17.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______;④______。  18.考试的方式有口试、______和______。  19.我国古代社会教育的内容称为______;欧洲封建社会骑士教育内容称为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21.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22.德育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23.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的方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对这之间的对立点试加以论述。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再认能力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青少年抽象图形再认的高峰期是( )  A.小学高年级B.少年期  C.高中阶段D.大学时期  26.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下列哪种关系( )  A.V型曲线B.倒转的U型曲线  C.W型曲线D.呈正比例关系  27.在个体发展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 )  A.人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抽象思维B.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C.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D.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作思维  28.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青少年人际关系( )  A.亲子关系B.朋友关系  C.合同关系D.师生关系  29.特殊能力指下列哪一选项( )  A.记忆力B.想像力  C.音乐节奏感D.观察力  30.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  A.皮肤电变化B.呼吸变化  C.脑电变化D.言语表情  31.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  A.感觉B.知觉  C.运动知觉D.时间知觉  32.“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  A.注意的指向性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  33.鲁班借助丝茅草而发明了锯。这是属于( )  A.定势B.原型启发  C.联觉34 D.迁移  34.依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平衡觉及听觉协同获得的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是( )  A.空间知觉B.运动知觉  C.时间知觉D.社会知觉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18个空,共18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______的______的总和。  36.遗忘曲线即描绘遗忘______的曲线,它表明了______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37.由意志______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是人意识______表现。  38.心理咨询是介于______和______之间的一种职业性顾问行为。  39.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______、______和指向性等特点。  40.智力超常是指智力______远远超过______。  41.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由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占支配地位,向远大的与______相联系的动机占支配地位过渡;由______的学习动机,向自觉和稳定的学习动机转变。  4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______,越有利于______。  43.我们对物体的连续和顺序性进行知觉时,可以借助如下参照指标:______、人造计时工具、人体活动和活动对象的变化以及______。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为什么说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45.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途径和条件有哪些?  46.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47.马斯洛把需要分成哪些层次?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48.教学过程中应用哪些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D 6.C 7.A 8.A 9.B 10.A  二、填空题  11.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12.生产斗争 阶级斗争  13.生理 可能  14.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  15.桥梁 主导  16.灵活 创造  17.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18.笔试 实践考核  19.六艺 骑士七技  三、简答题  20.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但是,这是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教育。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概括为五点:  (1)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教育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2)共产党统一领导。  (3)以马克思34 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宗教迷信,提倡唯物主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它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强有力手段。  (5)实行民族平等教育,各族人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反对民族压迫和歧视。  21.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的任务是: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它是组成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技巧是指一种操作或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智力一般指学生的认识能力,以思维能力为最主要。所谓能力,是保证人们顺利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卫生,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2.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是我国德育的根本原则。因为,这条原则要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对学生的德育同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这条原则体现了我国德育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区别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的根本标志。  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次,要培养学生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如价值观、人才观和效率观。最后,要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渗透到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一切领域中,教育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一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对学生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性措施。这种联系方式有:  (1)互相访问。这是最有效果的联系方式。  (2)建立通讯联系。通讯方式很多,可以通过书信、电话和口信等方式加强联系。  (3)举行家长会。这是短时间内与大多数家长取得联系的最佳途径。  (4)组织家长委员会。这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  (5)举办家长学校。这主要为了给家长传授教育科学知识以及好的家庭教育经验,从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   四、论述题  24.所谓两种34 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就是指分别受这两种对立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系统。其对立主要反映在五大方面:  (1)理论基础不同。启发式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注入式则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教学。  (2)教学目的不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意发展学生智力;注入式旨在培养唯书和唯上的人,教学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3)学生观不同。启发式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注意维护学生自尊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入式把学生则看成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培养适合教育的儿童。  (4)信息输送方式不同。启发式重视学生的课堂反应,教学实际上是双向或多向交流的反馈过程;注入式注意教师的活动,教学只是教师向学生单方面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  (5)心理相融度不同。启发式能激发学生情感,课堂气氛融洽,教师和学生心灵易沟通;注入式偏于压抑学生,限制多,教师与学生心理难以交融。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5.B 26.B 27.B 28.C 29.C 30.D 31.D 32.B 33.B 34.A  六、填空题  35.倾向性 心理特征  36.速度 遗忘  37.支配 能动性  38.医疗 思想教育  39.强度 均衡性  40.发展水平 同年龄儿童  41.社会需要 不很自觉和稳定  42.适中 提高成绩  43.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人体的生物钟  七、简答题  44.反映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属性。心理现象是客观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  (2)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反映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45.性格是比较复杂的个性心理内容,性格形成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决定意义的途径和条件有:  (1)家庭途径。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2)学校教育途径。教师、学校中的班集体、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对学生性格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职业活动。职业本身对人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要求。职业对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4)社会实践。个体的性格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46.(1)目的任务越明确,随意注意越持久;  (2)坚强的意志力和较高的抗干扰能力是注意保持的重要条件;  (3)社会需要和间接兴趣也是保持条件;  (4)积极主动的操作和智力活动有利于注意的保持和集中。  47.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八、论述题  48.(要点)(1)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  (2)运用背景和对象差别的知觉规律;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对象活动性容易被知觉的规律;  (4)运用感知的对比律、适应律、补偿律等。34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  A.《论语》B.《大学》  C.《孟子》D.《学记》  2.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第一次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是在( )  A.1908年B.1912年  C.1922年D.1931年  3.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必然有教育现象,这说明了( )  A.教育的历史性B.教育的阶级性  C.教育的永恒性D.教育的继承性  4.上好课的前提是( )  A.目的明确B.备好课  C.选择好教学方法D.了解学生  5.教学的中心任务是( )  A.发展学生智力B.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  C.培养学生品德D.塑造学生个性  6.课外校外教育中具有普通性的组织形式是( )  A.群众性活动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  7.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  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  C.教育无目的论思想D.社会效率论思想  8.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教育学生学好功课B.组织培养班集体  C.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D.了解和研究学生  9.“春风化雨”,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B.陶冶教育法  C.自我教育法D.品德评定法  10.初中生生理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 )  A.身高体重迅速增长B.脑重增加  C.心脏增大D.性成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  1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与“泛智”教育思想是______所提出的主要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是______的著名教育主张。  13.赫尔巴特对教育学有很大贡献,他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______,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______,并提出了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阶段教学”。  14.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______形式编定的有关______的指导性文件。  15.“壬戌学制”34 颁布于______年,又称六三三制,是以______学制为蓝本而制定的。  16.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缺点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17.学生是______中的人。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______。  18.庠、______和______等是我国奴隶社会所设立的学校。  19.从“人性善”的观点强调教育重要性的代表人物是______;从“人性恶”的观点重视教育作用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教学规律与学原则区别在哪里?  21.德育的内容是什么?  2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23.什么是“分组教学”?意义何在?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论述德育的重要意义。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记忆属于下列哪种记忆类型( )  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  26.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下列哪一项( )  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27.一个人在旅游的过程中,既想多观光风景、游玩,又害怕多花钱的心理冲突,属于下列哪一项( )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28.人们对英雄行为、文化古迹等做出的赞美和感叹是下列哪项情感( )  A.美感B.道德感  C.理智感D.正义感  29.马斯洛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  A.“自我”B.“自我实现”理论  C.学习理论D.无意识理论  30.一个人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待人诚实,乐于奉献。表现出他性格的( )  A.态度特征B.情绪特征  C.理智特征D.意志特征  3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存在( )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  C.相互影响关系D.不相关关系  32.动机产生的条件是( )  A.内在需要B.外在刺激诱因  C.兴趣和爱好D.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  33.有的颜色可以引起温觉或冷觉,而有的颜色带有接近感和深远感。这是感觉的( )  A.明适应或暗适应B.对比特性作用  C.联觉作用D.补偿作用  34.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一种倾向是( )  A.主导动机B.社会需要  C.直接兴趣D.间接兴趣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4   35.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______对______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  36.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人脑中______出该事物的形象,称之为记忆表象,简称______。  37.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______,从而______实现预定目的。  38.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是______、了解问题、分析诊断、______和结束咨询。  39.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______范畴,能力属于______范畴。  40.气质的类型差异表现为______、多血质、______和抑郁质。  41.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有:操作定向阶段、______、操作的整合阶段和______。  42.动机的三个功能是______、______和激励功能。  43.技能的特点包括:一是______得来的,有别于本能行为;二是一种______,区别于知识;三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主动。  七、简答题(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5.情绪、情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6.注意的基本品质有哪些?  47.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高原现象?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48.怎样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A 2.B 3.C 4.B 5.B 6.C 7.B 8.D 9.C 10.D  二、填空题  11.揭示教育规律 指导教育实践  12.夸美纽斯 杜威  13.教育方法论 教育目的论  14.纲要 课程内容  15.1922 美国  16.不能充分照顾个别差异 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17.发展 学习  18.序 校  19.孟子 荀子  三、简答题  20.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教学原则是人们制定的,属于第二性东西,也就是说,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可能符合教学规律,也可能背离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表现的是一种必然性;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强调的是“必须”,需要很好地去贯彻。  自然,教学规律是稳定的,教学原则由于是人们制定的,不同时代会提出一些新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变化性。这种区别,可以列成下表: 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区别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是客观的具有主观性是稳定的有变化34 反映的是“必然”表现的是“必须”  21.德育内容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道德规范,是指用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和人生观来教育学生。我国的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无限热爱的一种崇高思想感情,同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理想教育。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发,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的理想。  (3)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人生观,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人生观有本质的区别,是衡量一个人思想觉悟高低的标志。  (4)劳动教育。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任何学生不管他干什么,首先是一个劳动者。  (5)自觉纪律教育。自觉纪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教育目的。  (6)民主与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2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几经变换,虽然提法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2)要求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另一个基本点。它的含意,既指学生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同时,又指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3)具有独立个性。一个追求驾驭自己的人,才能自强和自立,才能有崇高的理想。所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还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充分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这也是现代人的重要特征。  23.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大致有两类:一类称内部分组,即在传统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按学生成绩将他们分为若干小组,教师进行侧重点各不相问的教学;一类称外部分组,即取消年龄编班,改为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分组教学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曾受到尖锐批评。现在,由于教育竞争加剧,分组教学重新受到重视。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容易使一些学生自卑,一些学生骄傲。再者,教师和家长的意愿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特别是在分组时,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四、论述题34   24.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目的,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离不开德育。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必须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而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其思想品德和政治觉悟对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德育就成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学校教育的培养和个人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青少年处在一个长知识和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大。因此,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才能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新人。在这个过程中,这一切得主要靠德育去实现,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是重要组成部分,是灵魂,对其他各育起着统帅作用,“是照亮一切的光源”,保证了人的培养方向。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5.C 26.A 27.C 28.A 29.B 30.A 31.A 32.D 33.C 34.D  六、填空题  35.活动或状态 直接影响  36.重现 表象  37.克服困难 最终  38.建立关系 帮助指导  39.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40.胆汁质 黏液质  41.操作模仿 操作的完善阶段  42.引发功能 指向功能  43.练习 活动方式  七、简答题  44.(1)创设情景,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2)提供感性材料的变式和感性经验的变式。  (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概念。  (4)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45.情绪、情感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需要基础不同。情绪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较强的情境性,一般不太稳定;情感既有情境性,更主要是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3)情绪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更深沉,很少冲动。  (4)情绪发生较早;情感产生在后。  情绪、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两种主观体验。情绪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也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对情绪有制约作用。  46.(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47.一是由于那些促进技能发展的因素与阻碍技能发展的因素相互干扰作用的结果;二是意味着技能结构的改变和实现技能动作的新方式、方法的准备状态。  八、论述题34   48.首先,指导青少年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人交往首要的是要能够互相接纳,即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每个人都需要友情和尊重,需要得到别人的注意和赞扬。因此,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应给予交往对象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才能获得同样的尊重与信任,建立一种和谐而愉快的人际关系。  坚持维护自己人格的完整性。一个人要想维护自尊,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必须自己尊重自己,与他人进行平等的交往。如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可以考虑适当迁就对方;如果事情与自己的处事原则相矛盾,在不伤对方自尊的前提下,应坚持自己的立场,婉言说明事实,求得他人谅解。拒绝别人的要求时,要以诚恳的态度说明原因,切忌简单粗暴。  善于控制交往情境,努力消除不利于人际交往的消极因素。如个人的着装,在家穿什么都可以,若到学校去,或参加集会或拜访新朋友,就应对自己的着装多加考虑,要同当时的情境相适宜,不要让对方和自己感到尴尬,或引起交往误会。适当的着装,既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人对己尊重的表现。  其次,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要注意“第—‘印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要通过自己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热情大方的品质,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人际交往的深入奠定基础;与人交往应积极主动。主动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当别人有求于自己时,应在合理的前提下尽力满足对方的要求;善与人进行沟通,人际之间的了解要靠彼此思想和态度上的沟通。经常与人谈心,讨论问题,交换意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移情理解,凡事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后,注意维护人际关系。交往双方应尽量避免争论。过多的争论容易产生误解。对难于避免的争论,要容许对方保留自己的意见。善于做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并积极改正,才能赢得朋友信任。对他人的批评,应注意方法方式,避免伤害对方自尊,影响人际关系。34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基本上是( )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  C.结构课程D.核心课程  2.“六学二馆”是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其中“二馆”是( )  A.教馆和学馆B.书学馆和算学馆  C.崇文馆和弘文馆D.文馆和武馆  3.德育原则是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 )  A.德育原理B.德育规律  C.基本要求D.具体途径  4.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活动的( )  A.方式B.中介  C.过程D.结果  5.之所以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不平衡性B.个体差异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D.阶段性与顺序性  6.从实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殷认识过程B.感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D.理性认识过程  7.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于( )  A.教材内容B.学生学习目的  C.教师教学态度D.教学组织形式  8.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校外教育主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 )  A.个性B.思维  C.兴趣D.品德  9.在教育发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美育”一词的是( )  A.王国维B.席勒  C.蔡元培D.斯宾塞  1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格言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  C.自我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现代社会教育包括______社会教育和______社会教育,从本质上看,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生产上的教育。  12.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______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作为______的工具。  13.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______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___性。  14.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______、______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5.教师在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中起______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起______作用。  16.运用教学方法要注意综合性、______性和______性。  17.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______;④34 ______。  18.考试的方式有口试、______和______。  19.我国古代社会教育的内容称为______;欧洲封建社会骑士教育内容称为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21.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22.德育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23.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的方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对这之间的对立点试加以论述。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再认能力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青少年抽象图形再认的高峰期是( )  A.小学高年级B.少年期  C.高中阶段D.大学时期  26.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下列哪种关系( )  A.V型曲线B.倒转的U型曲线  C.W型曲线D.呈正比例关系  27.在个体发展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 )  A.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抽象思维B.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C.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D.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作思维  28.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青少年人际关系( )  A.亲子关系B.朋友关系  C.合同关系D.师生关系  29.特殊能力指下列哪一选项( )  A.记忆力B.想像力  C.音乐节奏感D.观察力  30.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  A.皮肤电变化B.呼吸变化  C.脑电变化D.言语表情  31.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  A.感觉B.知觉  C.运动知觉D.时间知觉  32.“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  A.注意的指向性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  33.鲁班借助丝茅草而发明了锯。这是属于( )  A.定势B.原型启发  C.联觉D.迁移  34.依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平衡觉及听觉协同获得的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是( )  A.空间知觉B.运动知觉  C.时间知觉D.社会知觉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18个空,共18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4   35.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______的______的总和。  36.遗忘曲线即描绘遗忘______的曲线,它表明了______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37.由意志______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是人意识______表现。  38.心理咨询是介于______和______之间的一种职业性顾问行为。  39.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______、______和指向性等特点。  40.智力超常是指智力______远远超过______。  41.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由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占支配地位,向远大的与______相联系的动机占支配地位过渡;由______的学习动机,向自觉和稳定的学习动机转变。  4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______,越有利于______。  43.我们对物体的连续和顺序性进行知觉时,可以借助如下参照指标:______、人造计时工具、人体活动和活动对象的变化以及______。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为什么说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45.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途径和条件有哪些?  46.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47.马斯洛把需要分成哪些层次?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48.教学过程中应用哪些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D 6.C 7.A 8.A 9.B 10.A  二、填空题  11.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12.生产斗争 阶级斗争  13.生理 可能  14.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  15.桥梁 主导  16.灵活 创造  17.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18.笔试 实践考核  19.六艺 骑士七技  三、简答题  20.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但是,这是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教育。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概括为五点:  (1)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教育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2)共产党统一领导。  (3)以马克思34 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宗教迷信,提倡唯物主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它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强有力手段。  (5)实行民族平等教育,各族人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反对民族压迫和歧视。  21.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的任务是: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这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它是组成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技巧是指一种操作或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智力一般指学生的认识能力,以思维能力为最主要。所谓能力,是保证人们顺利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卫生,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2.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是我国德育的根本原则。因为,这条原则要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对学生的德育同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这条原则体现了我国德育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区别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的根本标志。  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次,要培养学生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如价值观、人才观和效率观。最后,要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渗透到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一切领域中,教育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一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对学生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性措施。这种联系方式有:  (1)互相访问。这是最有效果的联系方式。  (2)建立通讯联系。通讯方式很多,可以通过书信、电话和口信等方式加强联系。  (3)举行家长会。这是短时间内与大多数家长取得联系的最佳途径。  (4)组织家长委员会。这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  (5)举办家长学校。这主要为了给家长传授教育科学知识以及好的家庭教育经验,从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   四、论述题  24.所谓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就是指分别受这两种对立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系统。其对立主要反映在五大方面:  (1)理论基础不同。启发式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注入式则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教学。  (2)教学目的不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意发展学生智力;注入式旨在培养唯书和唯上的人,教学主要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3)学生观不同。启发式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注意维护学生自尊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入式把学生则看成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培养适合教育的儿童。  (4)信息输送方式不同。启发式重视学生的课堂反应,教学实际上是双向或多向交流的反馈过程;注入式注意教师的活动,教学只是教师向学生单方面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  (5)心理相融度不同。启发式能激发学生情感,课堂气氛融洽,教师和学生心灵易沟通;注入式偏于压抑学生,限制多,教师与学生心理难以交融。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34   25.B 26.B 27.B 28.C 29.C 30.D 31.D 32.B 33.B 34.A  六、填空题  35.倾向性 心理特征  36.速度 遗忘  37.支配 能动性  38.医疗 思想教育  39.强度 均衡性  40.发展水平 同年龄儿童  41.社会需要 不很自觉和稳定  42.适中 提高成绩  43.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人体的生物钟  七、简答题  44.反映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属性。心理现象是客观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  (2)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反映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45.性格是比较复杂的个性心理内容,性格形成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决定意义的途径和条件有:  (1)家庭途径。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2)学校教育途径。教师、学校中的班集体、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对学生性格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职业活动。职业本身对人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要求。职业对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4)社会实践。个体的性格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46.(1)目的任务越明确,随意注意越持久;  (2)坚强的意志力和较高的抗干扰能力是注意保持的重要条件;  (3)社会需要和间接兴趣也是保持条件;  (4)积极主动的操作和智力活动有利于注意的保持和集中。  47.生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八、论述题  48.(要点)(1)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  (2)运用背景和对象差别的知觉规律;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对象活动性容易被知觉的规律;  (4)运用感知的对比律、适应律、补偿律等。3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  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 )  A.知识素养之一 B.能力素养之一 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D.基本任务之一  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  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1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 )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13.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 )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14.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15.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1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17.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18.“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20.听觉中枢位于( )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3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空1分,共3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2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______科学。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______。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______。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的两种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______教育。  2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学制。  24.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行各业的______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______。  25.学生既是教育的______,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______。  2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______作用。  2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特殊形式是______。  2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______与受教育者已有______的矛盾。  2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活动、______活动、个人活动。  30.“望梅止渴”属于______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虎色变”属于______的条件反射。  3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______、______。  32.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广度______、______注意转移等。  33.感觉阈限可分为______与______两种。  34.神经系统的活泼型与______,安静型与______气质类型相对应。  35.智力的核心成分是______,智力的高级表现是______。  3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______,最有利于激发______。  37.智力技能的特点有:动作对象的______,动作进行的______,动作结构的______。  38.1948年(WHO)宣言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______和______等几方面。三、简答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39.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0.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41.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4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基本点是什么?43.意志行动形成有哪些特点?44.操作技能有哪几个阶段?45.什么是联想?联想有哪些主要规律?46.性格结构是由哪些特征组成的?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47.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的规律。48.根据感知规律怎样提高直观的效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D 3.A 4.A 5.D 6.C 7.D  8.C 9.D 10.B 11.B 12.A 13.D 14.B  15.D 16.C 17.D 18.A 19.C 20.C二、填空题:每34 空1分,共30分。  21.规律 《大教学论》     22.生产劳动 雅典    23.壬寅 癸卯   24.劳动后备力量 合格新生   25.对象 主体   26.教书育人 主导  27.班级授课制 个别      28.德育要求 品德基础  29.群众性 小组  30.第一 第二信号系统     31.判断 推理      32.注意的稳定 注意的分配 33.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34.多血质 粘液质  35.抽象概括能力 创造能力36.中等(或适中) 学习动机  37.观念性 内隐性 简缩性 38.心理 社会适应三、简答题:39~46每小题6分,共48分。  39.答案要点:  (1)学校教育是以文化影响为主体的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主要环境形式是教材,这特别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1.5分)  (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的影响过程,又是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影响过程,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任何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不及的。(1.5分)  (3)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1.5分)  (4)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使青少年儿童集中精力受教育,适合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适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任务。(1.5分)  40.答案要点: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1.5分)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1.5分)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1.5分)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1.5分)  41.答案要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5分)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5分)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5分)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5分)  42.答案要点:  (1)培养有理想34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分)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2分)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分)  43.答案要点:  (1)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1分);(2)意识的调节支配作用(1分);(3)克服内部与外部困难(1分);(4)以随意运动为基础(1分)。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  44.答案要点:  操作技能形成有:  (1)操作定向(1分);(2)操作模仿(1分);(3)操作整合(1分);(4)操作熟练(1分)等四个阶段。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  45.答案要点:  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2分)联想的主要规律有:(1)接近律(2)相似律(3)对比律(4)因果律(4分)。规律部分无说明扣2分。  46.答案要点:  性格结构的特征主要有:(1)性格的态度特征(1分);(2)性格的情绪特征(1分);(3)性格的意志特征(1分);(4)性格的理智特征(1分)有简要说明可得满分,无说明扣2分。四、论述题:本题2个小题,每题13分,共26分。  47.答案要点:  (1)知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  情指品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  意指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指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是实现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外部表现。(4分)  (2)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知、情、意、行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渗透、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全面和谐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德育经验,把德育工作的一般进行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心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3分)  (3)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3分)  (4)联系实际。(3分)  48.答案要点:  (1)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2)注意客观刺激的适当强度;  (3)注意刺激对象与背景的差别;(4)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  (5)直观目的明确呈现时机得当、距离得当,保持整体性;  (6)变式方法的采用。  (1)~(5)每个要点2分;(6)要点3分。无分析说明扣4~5分。34 教师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是( )  A.杜威B.孔子  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  A.心理学B.教育哲学  C.教育学D.教育经济学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  A.促进作用B.制约作用  C.决定作用D.促进或延缓作用  4.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 )  A.智力发展B.知识的增长  C.身心发展D.体质的增强  5.划分课的类型的依据是( )  A.课的任务B.课的内容  C.课的方法D.课的活动形式  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B.分组教学  C.模拟教学D.课堂教学  7.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道德认识B.活动和交往  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8.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决定作用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D.核心作用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  A.延伸B.必要补充  C.发展D.改革形式  10.学生的主体性最主要地体现在( )  A.自觉性B.独立性  C.创造性D.能动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是研究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门社会科学。  12.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______教育和______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  13.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______;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是______。  14.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______教育和______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_。  16.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______的特殊______过程和发展过程。  17.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进”是指:①______②34 ______。  18.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和实践性。  1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______计划和______计划。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1.德育为什么把说服教育作为主要方法?  22.教育目的有何重大意义?  23.如何正确理解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心理学部分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  26.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 )  A.笛卡尔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D.韦克斯勒  27.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  A.原因B.动力  C.基础D.目标  28.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29.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D.系统脱敏  30.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 )  A.独立性B.自我认识  C.自尊D.对抗性  31.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  C.环境D.实践活动  32.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  A.补偿B.相互作用  C.对比D.适应  33.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  34.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  A.需要B.目的  C.动机D.兴趣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4   35.心理学是研究______及其______的科学。  36.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______、______的反映。  37.定势也叫心向,是指心理活动的______,它影响着后继的同类心理活动的______。  38.人的性格形成的途径有家庭、学校教育、______和______。  39.激情具有短暂性、______和______等特点。  40.一般能力包括______、记忆力、想像力与______能力等。  41.______比______更能激发学习动机,所以教学过程应从多种角度积极称颂、表扬学生。  42.知觉是人脑对______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______的反映43.原型内化,即智力活动离开物质或物质化客体及______形式,从而转向头脑内部,______常作用于观念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  45.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46.气质和性格的关系是怎样的?  47.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什么?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48.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一、选择题  1.D 2.C 3.D 4.C 5.A 6.D 7.B 8.C 9.B 10.C  二、填空题  11.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12.教会 骑士  13.社会分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法纪 道德品质  15.教书育人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16.个体 认识  17.教学速度 教学内容深度  18.自愿性 灵活性  19.学期 具体行动  三、简答题  20.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关键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专门的人才。这些人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能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34 生产力。通过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知识从原来为少数人掌握到为更多人所掌握,并且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能承担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新的研究成果和发明一旦在生产中被应用,就能提高社会生产力。  21.说服教育法的特点在于正面教育,启发自觉,以理服人。在德育方法体系中,说服教育法是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这是由于:  (1)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不能自发产生的,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教育才能获得。  (2)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不能强制。  (3)说服教育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而且还能影响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完善。  可见,说服教育法对每个学生都普遍适用,在每一年龄阶段都离不开,而且教育者不论采用哪一种德育方法,都要伴之以说理教育法。  22.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其意义在于: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一切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教育目的这个中心进行的。确定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选择教育方法,都要从教育目的出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要求。反之,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工作是否成功,必然要以教育目的为标准进行衡量,看教育目的实现状况,所以,教育目的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由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周期较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有计划和有系统地进行。因此,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给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指出共同遵循的方向,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是教育目的指导意义和导向功能。  23.主体性是教师劳动手段的重要特点,与其他劳动明显的不同。这种主体性包含两层意思:  (1)教师劳动的基本手段存在于教师主体本身,即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格等是教师劳动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教师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劳动手段。  (2)教师在使用教材、挂图、模型等这样一些物化的劳动工具时,必须经过一个主体化过程,将凝聚在其中的智能和情感完全转化为教师主体的东西。  四、论述题  24.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虽然受社会生存方式制约,但具有自己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教育有自身的继承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会引起教育性质和目的等方面的变化,但不是所有方面都会改变。任何一种教育,就其思想、内容、制度、方法各方面看,都是在以往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教育有其自身的继承性。所继承的一切,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作为意识的教育,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联系,与教育相互作用。其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一是表现在教育观点上,二是反映在教育内容上。  (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来说,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的存在。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灭亡之后,与其相适应的教育,并不立即消亡,仍然会存在一个相当时期。与此相反,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超越当时政治经济的局限性而产生,表现出不平衡性。  总之,一定的教育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教育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我们既不可否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又不能把它夸大到绝对程度。五、选择题  25.C 26.B 27.C 28.C 29.D 30.A 31.A 32.A 33.B34  34.D  六、填空题  35.心理现象 规律  36.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本质  37.准备状态 趋向  38.职业活动 社会实践  39.爆发性 指向性  40.观察力 思维  41.奖励 惩罚  42.直接作用于 整体属性  43.外显 借助语言  七、简答题  44.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意识具有自觉地目的性。表现为行动之前具有预见性、计划性和目的性。  (2)意识具有主观能34 动性。表现为人类不断地积极地认识世界,并且改造着世界。  (3)意识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意识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水平不同。  (4)意识是人类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  45.(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达方式。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的影响  (4)迁移的作用  (5)情绪与动机的影响  (6)个性因素的作用  46.气质与性格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二者均属于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范畴,是在统一的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二者互相渗透,又彼此制约。  一方面,气质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影响着性格的动态表现形式,以及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的某些特征。  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一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表现在:  (1)气质与性格的概念本质不同。  (2)气质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反映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  (3)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不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性格有好坏之分,是衡量人的品性以及社会价值地位的主要指标。  (4)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  (5)不同年龄阶段,气质和性格在个性结构中的作用不同。  47.(1)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生疏的。  (2)几种同时进行的活动,应形成动作反映系统。  八、论述题  48.(1)加强科学的思维方法论的训练。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人们的思维必须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思考问题,它为思维活动指明了方向,它是正确的思维路线,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它要求人们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  (2)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地探索过程,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适当时机予以提示,通过作业的回答,或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启发学生思路。  (3)加强言语训练。思维逻辑是评价人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语言修养和学生的语言修养。语言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要完整、清晰、简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同样条件下,定势会使人顺利、快速地解决问题。但是也要善于变通,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实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通过实际培养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独立性品质。  (6)加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培养创造动机。  ②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有机地结合。  ③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④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3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B.陶行知  C.布鲁纳D.柏拉图  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论语》B.《大学》  C.《学记》D.《师说》  3.普及教育始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4.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 )  A.积极过程B.能动过程  C.被动过程D.主动过程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始于( )  A.明初B.清末  C.辛亥革命时期D.新中国成立  6.智育中的“智”是指( )  A.知识B.知识技能和智力  C.智力D.技能  7.古人所说的“学不躐等”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8.教师教育观的核心是( )  A.质量观B.素质观  C.教学观D.学生观  9.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  A.政治观点的教育B.思想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的教育D.品德的教育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  A.组成集体领导核心B.开展了班级活动  C.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D.全班支持班主任工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是一种______现象,是______的活动。  12.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______;______。  1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和教育。  14.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______,又是教育工作的______。  15.德育过程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______和______的关系。  16.在一定年龄阶段内,年龄特征表现的是学生身心特征的______性;个别差异表现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______性。  17.“发现法”的倡导者是______;“掌握学习”的创立者是______。  18.学校、______、______三结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19.我国的道德核心是______精神,是德育的重点内容;自觉纪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______。34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在学校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以教学为主?  21.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学生为什么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3.建立学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过程规律。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下列哪一项更准确地表达了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 )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D.个性、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  26.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弧B.反射  C.感应性D.感受性  27.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或形态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B.动作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  C.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求同思维  D.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  28.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以下哪一项( )  A.知识的感知B.知识的理解  C.知识的巩固D.知识的运用  2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是受下列哪种情绪影响( )  A.激情B.心境  C.应激D.热情  30.下列哪项不是测验量表应具备的条件( )  A.信度B.效度  C.常模D.主试  31.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  A.真实坦诚B.互相接纳  C.自然、适度D.第一印象  32.感觉是对( )  A.直接作用于自己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种反映  B.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C.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一种反映  D.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一种反映  33.人的技能也被称之为( )  A.天才B.能力  C.才能D.熟练  34.尽管刺激不完整,但人们仍把一个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  A.恒常性B.理解性  C.选择性D.整体性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4   35.想像是人脑对已有______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______的过程。  36.感受性是指人对______的感觉能力。它是动物心理反映的______形式。  37.集中思维的主要特点是______;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3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______,而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______。  39,智商是指一个人______与______之间的比值。  40.行为疗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41.注意的两大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  42.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有______、原型操作和______。  43.动机按其持续的时间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七、简答题  44.影响创造想像的因素有哪些?  45.简述遗忘规律的内容。  46.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怎样?  47.注意的品质特征是什么?  八、论述题  48.举例分析制约能力形成发展的条件。一、选择题  1.A 2.A 3.C 4.B 5.B 6.B 7.C 8.D 9.D 10.C  二、填空题  11.社会 培养人  12.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3.遗传 环境  14.出发点 归宿  15.教育 发展  16.共 个  17.布鲁纳 布卢姆  18.家庭 社会  19.集体主义 目的三、简答题34   20.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要做到以教学为主,首先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使教学有时间上的保证;其次,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教材吸取人类的科学成果,价值高,有严密的学科体系。此外,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应注意防止不正确倾向的出现。  2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这一矛盾,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教育方针及政策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3)教师总是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方向。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对学生的政治态度有着直接影响;  (4)教师闻道在先,经过专业训练,懂得教育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人。  22.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而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同时,学生本身所具备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也说明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从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特点,作为有自觉性和独立性的人,决定了他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3.建立学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受许多因素影响,但归结起来,主要依据有4点:  (1)学制建立首先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科学不发达,不可能出现技术和专业学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才出现了现代学校体系。  (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并为其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学制在专业设置、入学条件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的确立,必然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长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在确立学制时必须适应这种特征。  (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参照国外学制经验。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建立学制时,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参照和吸收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四、论述题  24.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个要素,对其培养和提高,达到统一和谐发展,是德育过程一个基本规律。  知即品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情即品德情感,是指人们伴随着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与恨、喜欢与厌恶等内心情感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意即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中顽强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作出的反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品德的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德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五、选择题  25.C 26.B 27.A 28.B 29.B 30.D 31.C 32.D 33.D 34.D六、填空题  35.表象 新形象36.适宜刺激 初级  37.求同 求异38.生理基础 心理表现  39.智力年龄 实际年龄40.系统脱敏 厌恶疗法  41.指向性 集中性42.原型定向 原型内化  43.长远动机 暂时动机七、简答题34 44.(1)创造性动机。它是创造想像得以开展的动力。  (2)原型激发与联想。创造想像往往要靠联想来启发人们的思维,进行创造想像。  (3)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想像是一种严密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支配和调节。  (4)灵感和艰苦劳动。灵感产生时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灵感是人类长期劳动的结果。  45.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识记之后遗忘即产生,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逐渐减缓,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即“先快后慢”。  46.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密切地联系着。  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它制约知识、技能形成的速度、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其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二者基本呈同向发展。  能力与知识、技能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区别表现在:  (1)所属范畴不同;(2)概念不同;  (3)表现形式不同;(4)迁移的水平不同;  (5)二者发展不同步。  47.(1)注意广度;(2)注意稳定性;  (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八、论述题  48.在制约能力形成与发展条件的问题上,历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就是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我们认为制约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有以下几方面:  (1)遗传与早期营养条件在能力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遗传通过素质影响能力的发展,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例如,天生的盲人难以发展他在绘画方面的能力:先天脑发育不全的人,不可能发展正常水平的智力。可见,离开了素质条件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但是,素质不是能力,它只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早期营养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如胎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缺乏,会导致脑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数量,造成智力缺陷。因此,加强孕期及婴幼儿营养供给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因素。  (2)环境条件对能力的发展起决定影响。一般而言,个体之间能力发展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条件的差异造成的。  早期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儿童在家庭环境中获得的早期经验对其智力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有人对我国特殊民俗育儿方式(如沙袋育儿)的比较研究结果证明,在丰富的、有多种正常刺激的环境中生长的儿童,智力水平明显优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儿童。  教育在个体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也发展着能力。研究证明,教学方法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运用一套个别训练法使那些已被断定为缺乏音乐素质的学生形成音乐听觉能力。可见,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把似乎缺乏能力的儿童塑造成才。  (3)社会实践活动。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教育作为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有关“狼孩儿”和“野生儿”的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这——点。  此外,能力的发展与一个人的勤奋努力等主观心理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