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习题答案.doc 34页

  • 166.50 KB
  • 2022-04-22 11:28:07 发布

金融学习题答案.doc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一章金融体系概述一、选择题1、D2、A3、B4、C5、D6、D7、B8、C9、D10、A11、A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三、名词解释1、由各种金融工具、机构、市场和制度等一系列金融要素的集合,是这些金融要素为实现资金融通功能而组成的有机系统。2、资金短缺单位通过向资金盈余单位出售行股票、债券等索取权凭证而直接获得所需资金;资金盈余单位通过购买并持有这些索取权凭证而获得未来的本息收入(债券)或股息分红(股票)。3、资金短缺单位与盈余单位并不发生直接的融资关系,而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发生间接的融资关系。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发行自己的次级证券(包括存单、支票、储蓄账户、保险单等)从资金盈余者那里获得资金,再通过购买资金短缺者的初级证券(贷款合同、债券、股票等)向其提供资金。4、是一种未来收益的索取权,通常以凭证、收据、或其它法律文件表示,由货币的贷放而产生。5、有关金融活动、组织安排、监督管理及其创新的一系列在社会上通行或被社会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和法规等构成的规则集合,是与金融市场、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相关的各种规则的总和。6、就是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获取潜在的金融利润,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四、问答题1、(1)积极作用:首先,金融创新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扩大了金融服务业务领域,从而更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34 其次,金融创新加强了利率杠杆的作用,有利于发挥利率杠杆在调节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再次,金融创新为投资者提供了许多新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投资者根据需要选用,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最后,金融创新有利地推进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有利于世界金融和经济的深化发展。(2)消极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上。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涌现,使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传递机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中央银行难于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调节宏观经济。其次,使金融业的经营风险加大。尽管金融创新提供的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转移和降低个体的风险,但却不能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巨额游资的自由流动将对一国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金融衍生工具巨大的杠杆作用,更为投机资金的兴风作浪提供了巨大的放大效应。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定义最终贷款人与最终借款人之间直接完成的资金融通。资金短缺单位与盈余单位并不发生直接的融资关系,而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发生间接的融资关系。优点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产权明晰容易实现资金供求期限和数量的匹配;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和合约成本;有利于分散金融风险。缺点要求投资者具有一定的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和技能;投资者要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投资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时间和成本;数量、期限难以匹配;融资的门槛比较高等。交易成本较高系统性风险高(易发生危机)3、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提供资金的融通渠道。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8个方面:储蓄和金融投资功能(为资金盈余者提供的服务)融资功能(为资金短缺者提供的服务)提供流动性功能(实现资产转换)配置金融资源功能(整合为盈余和短缺双方服务功能,最高总结即是如此)提供信息功能管理风险功能:转移风险、控制风险、管理风险的功能。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银行清算体系提供的快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清算和支付结算服务,是现代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服务。传递金融政策效应功能:金融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通过金融体系的传递来实现的。4、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尔伯于1983年提出的34 。金融约束主要有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前者导致金融企业的效率降低,金融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提高效率来弥补这部分损失。对于后者,为了保障资产的流动性、必要的偿债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金融企业采取一系列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从而逼迫其不断创新。5、美国经济学家凯恩认为,金融企业为了规避政府的一些限制性措施或制度而采取的创新交易。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和由此产生的规避行为是政府与金融企业之间为管制和自由而进行的一种博弈行为。这种博弈的结果就是管制—创新—新的管制—新的创新,从而推动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6、希克斯和尼汉斯提出。该假说认为: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货币需求(层次与种类)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经济个体对货币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加快产生新的交换媒介和新的金融工具。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需求推动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发展。7、构成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作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作为金融中介和交易主体的金融机构、作为交易场所的金融市场和作为交易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保障的金融体制和制度。8、金融工具的创新具体包括:时间衍生、功能衍生、种类衍生、复合衍生。金融机构的创新:从业务创新方面看,大体沿着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几种形式创新。具体种类包括住宅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各种保险机构、养老与退休基金组织、共同基金、金融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等;从经营主体方面看,一般趋势为国有商业金融、国有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等主体形式。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包括市场种类的创新、市场组织形式和市场制度的创新。金融制度创新:包括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利率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创新。9、(1)资本流动的全球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3)金融机构的国际化(4)货币体系的全球化(5)金融监管和协调的国际化第二章金融资产一、选择题1、A2、D3、B4、C5、C6、C7、A8、B9、D10、B34 11、A12、A13、D14、A15、C16、D17、B18、B19、C20、D21、D22、A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三、名词解释1、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用来支付货款和债务的一般等价物,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种金融资产。2、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变现的能力。3、金融资产的可转换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可以转换成其它金融资产的能力。4、金融资产的可逆性指投资于一项金融资产后退出投资换回现金的成本。5、信用资产是由借贷行为产生而形成的对债务人在未来某个时间收回本金和获取利息收益的索取权。6、商业票据是由工商企业发行的无抵押品的短期债务凭证,是对发行企业未来还本付息的索取权。7、债券是由债务人发行的承诺在未来某个时间以约定的利率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8、权益资产是对证券发行公司在偿付债务后的收益进行分配的收益索取权和对公司经营决策的投票权,通常以股票的形式表示。9、股票是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表示其股东按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可转让的资产凭证。它是股份公司融资的重要工具,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工具。10、金融期货是规定交易双方按约定的时间、约定的价格买卖某种金融资产的标准化合约。34 11、利率期货是以某种利率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12、金融期权就是在将来的一定时间之内以敲定价格买或不买,卖或不卖某种金融资产的选择权利。13、货币互换是指互换双方将自己持有的以一种货币表示的资产或负债换成以另一种货币表示的资产或负债的行为。14、利率互换是指互换双方将自己持有的以一种计息方式计息的资产或负债换成以同种货币表示的,采用另一种计息方式计息的资产或负债的行为。15、货币利率互换是指互换双方将自己持有的以一种货币表示的,以一种计息方式计息的资产或负债换成以另一种货币表示的,采用另一种计息方式计息的资产或负债的行为。四、问答题1、简述金融资产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风险转移功能。2、法博齐和莫迪利亚尼(1998)认为,金融资产具有哪些特殊性质?货币性;可逆性;到期期限;流动性;可转换性;现金流和收益的可预测性;复合性;税收状况;不同的币种有不同的汇率风险;可分性和发行单位。3、货币形态是如何演变的?实物货币、铸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4、与其它方式相比,商业票据融资有何特点?(1)低成本,其发行成本通常低于银行的短期贷款成本;(2)灵活性,根据发行人和交易商的协议,在约定时期内,发行人可不限次数及不定期发行,以满足自身短期资金的需求;(3)有助于提高发行公司的声誉,商业票据因是无担保的借款,能够成功地在市场上出售商业票据是对公司信用形象的最好证明。5、简述股票的种类及各种股票的特征。(1)按照持股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风险不同,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普通股(commonstock)的股东享有的平等权利不受特别限定,可以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并享有公司利润偿付债务本息和优先股股息后的剩余索取权。优先股(preferencestock)的股东享有比普通股股东优先获得股息的权利,但却不具有剩余索取权和公司经营决策参与权。优先股是居于普通股和债务工具之间的金融资产,同时具有权益资产和债务资产的特性。(2)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股票分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和外资股。国有股是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股份公司形成的股份。法人股是企业法人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其可支配的资产向股份公司非上市流通股投资所形成的股份。34 社会公众股是社会个人和法人以其合法资产投入股份公司形成的股份,可以在股票市场自由流通转让。外资股是外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投资者以购买人民币特种股票的方式形成的股份。(3)按照发行和交易范围及标价货币的不同,股票分为A股、B股、H股和N股。A股是以人民币发行,由境内中国人买卖的记名普通股票。B股是境内公司发行的,以人民币标明面值,在国内交易所上市交易,开始时专供外国人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投资者用外币买卖的股票。从2001年6月1日开始,境内居民也可以使用外币买卖B股。H股是我国的股份公司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的港元股票。N股是我国的股份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的美元股票。6、金融期货主要有哪些功能?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投资功能。7、简述金融期货的基本类型。外汇期货:是以某种外汇为标的物,在未来某个时间进行交割的标准化合约。它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它的产生源于外汇市场巨大的汇率风险。利率期货:是指与利率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债券为标的物,在未来某个时间进行交割的标准化合约。它的产生源于债券市场巨大的利率风险。股票指数期货:是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在未来某个时间进行交割的标准化合约。它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它的产生源于股票市场巨大的价格风险。8、简述金融期权的基本类型。根据期权买方权利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买权(call)和卖权(pull)。买权又称为看涨期权(calloption),看涨期权的买方具有在将来的一定时间之内以敲定价格买或不买某种金融资产的选择权利;而看涨期权的卖方则只有在对方选择买进时以敲定价格卖出相应金融资产给对方的义务,当对方不买时,他也就不能卖。卖权又称为看跌期权(pulloption),看跌期权的买方具有在将来的一定时间之内以敲定价格卖出或不卖某种金融资产的选择权利;而看跌期权的卖方则只有在对方选择卖出时以敲定价格从对方买进相应金融资产的义务,当对方不卖时,他也就不能买。9、简述金融期权的基本特点。金融期权交易对象为在某一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或不买、卖或不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选择权利,而非该种金融资产本身;金融期权买卖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非对称性:期权与期货风险—收益的特征的差异决定了期货可以用来防范对称性金融风险,而期权则可以用来防范非对称性金融风险。10、简述金融互换的基本类型。34 根据互换的金融资产的类型可以将金融互换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货币互换、利率互换和货币利率互换。货币互换是指互换双方将自己持有的以一种货币表示的资产或负债换成以另一种货币表示的资产或负债的行为。利率互换是指互换双方将自己持有的以一种计息方式计息的资产或负债换成以同种货币表示的,采用另一种计息方式计息的资产或负债的行为。货币利率互换是指互换双方将自己持有的以一种货币表示的、以一种计息方式计息的资产或负债换成以另一种货币表示的、采用另一种计息方式计息的资产或负债的行为。第三章金融机构一、选择题1、B2、A3、B4、B5、C6、A7、A8、B9、C10、C11、A12、D13、D14、A15、C二、判断题1、√2、√3、×4、×5、√6、√7、×8、√9、×三、名词解释1、金融机构是资金盈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融通资金的信用中介,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在特定的环境下,如果关于某一方面的信息只有一部分人知道,这种信息就是“非对称信息”。3、逆向选择是指财务状况恶劣的劣质借款人更愿意为获取资金而支付相对较高利率,最终导致借款市场上充斥劣质借款人。4、国家管理型金融机构是在金融领域代表国家,受国家监督,直接对国家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具有中央银行职能作用的金融机构。5、政策性金融机构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6、商业银行是主要从事资产、负债业务,在所有金融机构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银行。7、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调控与管理,具有国家机构性质的特殊金融机构。34 8、契约型储蓄机构是通过长期契约协议获得资金并把所获资金主要投向资本市场的商业性金融机构。9、投资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共同基金、金融公司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其优势是有较低的交易成本、较丰富的金融经验、易做到分散经营。10、投资银行是专门从事发行长期融资证券和企业资产重组的金融机构。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的,为协调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政府间的金融机构。12、世界银行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简称,是在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后,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产生的两个国际性金融机构之一。。13、利率风险是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在市场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面临的风险。14、汇率发生变化时,金融机构持有的外币资产减值,或外币负债负担增大。15、通货膨胀指一国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大幅度上涨的经济现象。四、问答题1、高度集中的模式;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模式;没有中央银行的模式。2、国家管理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3、一方面可以节约投资人在投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费用。4、缺少金融机构会产生信息不对称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额外的交易成本,存在金融机构使资金盈余方和赤字方都得到收益。5、作为信用中介解决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分散化投资以降低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供较强的流动性;货币政策传导;信贷分配6、国家资本银行;私人股份银行;国家与私人资本合营的银行;由会员银行集资组成的银行。7、存款型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贷信贷协会、互助储蓄银行及信用协会。8、投资型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共同基金、投资银行、金融公司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9、金融机构运营中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等。34 第四章金融市场一、选择题1、B2、B3、A4、D5、D6、B7、A8、B9、D10、A11、B12、C13、C14、B15、A16、A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三、名词解释1、货币市场是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其交易工具通常是期限为1年及1年以内的票据和有价证券。2、资本市场一般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有价证券交易的直接融资市场。3、它是对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的商业票据进行贴现和再贴现活动的市场。4、证券的出售者在出售证券的同时,和证券购买者签订的在一定期限后按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的协议。四、问答题1、融资功能、资源优化功能、转移分配功能、宏观调控功能、传导反映功能2、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横向经济联系和联合的需要3、短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4、与主板市场相对应。功能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机制为风险企业提供退出渠道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体系34 第五章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二、选择题1、C2、A3、B4、A5、C6、A7、D8、B9、B 三、名词解释1、制度是人们制定的、一个共同体所共有的规则。2、金融制度是有关金融交易的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3、货币制度是一国以法律所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与流通结构。4、金本位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5、银本位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6、信用本位制又叫管理纸币本位,这种制度的主要特征是:货币不再与黄金挂钩;货币发行不再需要黄金准备;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的是纸币和银行存款。7、复本位制是一国同时规定两种金属为本位币金属的货币制度。8、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的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9、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政府就国际间货币兑换与结算、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制定的原则与安排,以及由此所建立的相应的组织机构等总称。10、固定汇率制度是一个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保持长期基本不变,或波动极小的一种汇率制度。11、浮动汇率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不再规定上下限波动幅度,而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12、管制是方法的使用,比如市场进入条件,产品限制,价格控制、安全性标准和市场壁垒等方面的制定和调整。13、金融管制是政府对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交易活动参与者的一些具体行为的直接控制。14、金融抑制是由于政府当局不愿放弃对金融机构的控制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利率与汇率被人为压低,高度国有化的金融体系。15、金融深化是一个在经济发展中金融素质的提高,金融作用增强的过程。34 16、金融自由化是利率自由化和减少数量性行政干预。17、格雷欣法则是价值较低的劣币驱逐价值较高的良币的现象。18、特里芬难题是固定汇率制度下,只有当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他国家才能持续保持对美国的债权,从而保持美元储备;而美国持续逆差又会引起美元地位被削弱,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这就是难以两全的难题。四、简答题(仅列要点)1、节约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配置功能、稳定功能2、①确定货币金属并规定货币单位②规定本位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③规定辅币材料及其铸造与流通④规定信用货币及纸币的发行与流通⑤确定国家的黄金储备制度3、浮动汇率的主要优点:①可以防止国际金融市场大量游资冲击②减少对黄金外汇等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防止国家外汇储备的流失③可缓和国际收支顺差国与逆差国之间的矛盾④各国可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浮动汇率的缺点:①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不利②助长了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活动③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货币战和贸易战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与浮动汇率的优缺点正好相反4、不是。但不恰当的金融管制会导致金融抑制。再分别答出金融管制与金融抑制的定义5、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信用货币6、确定含金量;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五、论述题1、二者比较中存在,在斗争中发展;来自金融风险的压力推动金融制度的不断创新。2、①先答金融自由化定义,秩序②关系:有利于深化资源配置34 第六章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二、单项选择题1、B2、B3、D4、A5、B6、B7、B8、C9、A10、D 三、复合选择题1、C2、D3、A4、C5、A6、B7、D8、B9、A10、C 四、名词解释1、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2、利率是利息对本金的比率。3、市场利率是货币资金供求决定,并随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的利率。4、管制利率是由政府利率管制部门等非市场因素决定的利率。5、固定利率是在借贷期内保持不变的利率。6、浮动利率是在借贷期内随市场变动定期调整的利率。7、名义利率是在一定时点上未剔除通货膨胀影响的利率。8、实际利率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影响的利率。9、古典利率理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家所认为的利率为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理论。10、可贷资金利率是“新古典利率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罗伯森和俄林等人在“古典”利率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利率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11、流动性陷阱是当利率下降到一定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弹性将会变得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12、弗里德曼“三效应”是流动性效应、收入与物价效应、通货膨胀预期效应。13、费雪效应是通货膨胀预期导致利率水平上升的现象。14、优惠利率是金融机构对存款收取比一般利率水平高的利率,对贷款收取比一般利率水平低的利率。五、简答题34 1、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平均利润率;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预期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收支状况。2、所谓“流通性偏好”是人们持有没有收益但可灵活周转的货币的心理倾向,其实质是人们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的利率定义;持有货币动机类型;“流动性陷阱”。3、可贷资金利率定义,由罗伯逊提出,他认为利率是可贷资金供给和可贷资金需求决定的。可贷资金来源中央银行,也源于人们的储蓄和货币窖藏以及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可资金的需求则来自投资和人们的货币窖藏。4、IS-LM分析模型是从整个市场全面均衡利率决定机制,理论基础是:(1)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可分为两个领域:实际领域和货币领域。前者来自投资与储蓄;后者来自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2)实际领域均衡条件是投资等于储蓄,整个社会经济均衡必须在实际领域和货币领域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3)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根据以上条件,必须在实际领域找出I=S的均衡点的轨迹,即IS曲线;在货币领域找到L=M的均衡点的轨迹,即LM曲线;(4)IS-LM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即经济均衡点,他决定了均衡时的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此即是IS-LM分析模型。 六、论述题1、利率变动对一国经济影响有:(1)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利率提高时,资金需求受到制约;当利率降低时,资金供给受抑制。(2)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利率变动影响全社会的消费,进而影响全社会的储蓄即资金供给;利率变动会影响全社会的投资即资金需求。(3)利率变动对国际收入的影响。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大量逆差时,为了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金融管理当局可以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资。减少逆差;反之,可以降低利率,限制外资流入,减少顺差。利率变动影响经济的渠道:中央银行常用的方法或采用的措施是:调整再贴现率,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直接调整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其他基准利率。2、借鉴国外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自20年代90年代开始,加快了利率体制改革的步伐。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合中国国情,大力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在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基础上,在试点地区进行存款利率浮动的试验;放开外币等一系列改革。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额活期,后大额定期。实现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条件如下:(1)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机制;(2)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3)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大致均衡;(4)人民币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能否实现是决定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从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利率市场化采用渐进方式是合适的。34 第七章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单项选择题1、B2、D3、C4、A5、B6、C7、D8、B9、B10、A11、A12、B13、D14、A三、复合选择题1A2A3C4D四、名词解释1、在把利息看作货币资金一般报酬的情况下(1分),同量货币资金在不同时点的价值是不同的(1分),现在的一笔货币资金比未来等量的货币资金的价值更高,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1分)。2、复利是相对于单利而言的一种计息方法(1分),它要将上期(当期)所得利息与本金相加再计算当期(下期)利息(1分),俗称利滚利(1分)。3、复利现值是与复利终值相对应的概念(1分),是利用复利概念(1分),将未来的一笔现金流按一定利率贴现后的当前价值(1分)。4、复利终值是与复利现值相对应的概念(1分),是利用复利概念(1分)计算的当前一笔投资在未来某一时点的本利和(1分)。5、每隔一定时期就发生一次收付的系列现金流(2分),或者说是一系列在相等时间间隔上进行收付的款项(1分)。6、普通年金也称为后付年金或期末年金(1分),即每次收付在每期末发生的系列现金流(2分)。7、即时年金也称为先付年金或期初年金(1分),即每次收付在每期初发生的系列现金流(2分)。8、永续年金又称无限期年金(1分),是一种存续期无限长或者说有无数个间隔期的年金(2分)。9、是指一个投资项目未来流入现金流的现值和减去未来流出现金流的现值和所得之差(2分),主要用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1分)。34 10、使一个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1分),也就是该项目能够达到的收益率(1分),在投资项目评估中,当它高于预期或要求达到的收益率时,该项目可行(1分)。五、简答与计算1、单利计息:S=P(1+in)=10×(1+0.1×5)=15万(2分)复利计息:万(3分)2、实际利率(3分)5年末本利和:元(2分)3、根据复利终值公式:20或FV=初始本金×复利终值系数20=PV×报酬率10%的5年期复利终值系数1.61051(3分)PV=20÷1.61051=124184元(2分)4、根据年金终值公式:或AFV=每次存入额×普通年金终值系数(3分)C=30万÷6.1051=49139元或每年存款额=APV=4000×报酬率为1%的30期普通年金终值系数34.78498×(1+0.01)=140531元(3分)5、34 每两个的名义存款利率=年利率6%/6=1%;计息次数=6×5=30(1分)5年累积金额:或AFV=每期现金流×普通年金终值系数×(1+i)(3分)元或AFV=4000×报酬率为1%的30期普通年金终值系数34.78498×(1+0.01)=140531元(2分)6、退休时应积累退休金:或APV=每期现金流×普通年金现值系数×(1+i)(3分)万元或APV=5×报酬率为4%的20期普通年金现值系数13.59033×(1+0.04)=70.67万元(2分)7、每年存款5万的5年累积额:或AFV=每期现金流×年金现值系数(3分)万或AFV=每年存款额×报酬率5%的5年期年金终值系数=5×5.526=27.63万元(2分)到时还需借款额:60-27.63=32.77万元(1分)8、需要贷款额:60-20=40万(1分)根据年金现值公式或34 年金现值=每期现金流×年金现值系数(3分)或40=C×利率6%的15年期年金现值系数C=40÷9.71225=4.1185(3分)9、5年后房价将上涨到:或目前房价×报酬率3%的5年期复利终值系数(2分)FV=50×1.15927=57.96万(2分)年税后实际利率:5%×(1-20%)=4%(1分)5年后可以积累的资金额:万或AFV=每年存款额×报酬率4%的5年期年金终值系数(2分)AFV=6×5.41632=32.5万(2分)届时还差购房款:57.96-32.5=25.46万(1分)10、投资美国两年的总收益:(1分)投资日本两年的日元总收益:(1分)在日本的投资收益换算美元收益:14.5%+10%=24.5%(2分)考虑到汇率变动因素后,投资于日本的收益高于投资于美国的收益,所以,应投资于日本。(1分)第八章货币需求一、选择题1、B2、C3、B4、A5、D6、A7、C8、A9、D10、C34 11、A12、A13、A14、D15、A16、A17、B18、C19、C20、B21、A22、C23、B24、C25、D26、B27、D28、A29、A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三、名词解释1、规模变量:指货币需求函数中与货币需求存量之间具有函数关系和比例关系,并决定货币需求规模的变量。2、交易方程式:即MV=PT,由费雪提出。它表明,由于V和T保持不变,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同方向变化。3、剑桥方程式:即Md=KPY,由剑桥学派经济学家提出。它表明,由于P在短期内不变,Y为常量,货币需求与物价水平作同比例同方向变动。4、流动性偏好: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虽然能够生利但是却不易变现的资产。5、交易性货币需求: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日常的交易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它与收入成正比。6、预防性货币需求: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或有未能预见的有利时机而保留一定量的货币余额。7、投机性货币需求: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个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8、流动性陷阱:即当利率降至非常低的水平后,所有人都预期利率将升高,人们将不再愿意持有债券而只愿意持有货币,这样对货币的需求将变为无限大。9、永久性收入:指人们在较长时期内所能取得的平均收入,可以用现在和过去至少3年以上实际收入的加权平均数来估算。四、问答题1、(1)收入水平,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及取得收入时间的长短成正比。(2)信用的发达程度,信用发达,货币需求量较少。(3)经济体制(4)市场利率,在正常情况下,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成反比。34 (5)人们的预期和偏好2、费雪对现金交易数量说作了清晰的阐述。内容:费雪认为,货币的唯一职能是充当交换媒介,人们需要货币仅仅是因为货币具有购买力,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所需要的货币总额必定等于同期内参加交易的各种商品和价值总和。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即:MV=PT又可写成MV=PY因为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可视为一个常数,短期内交易方程式中Y也将保持不变,所以货币数量决定名义收入,价格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变化。3、现金余额数量说是由马歇尔、庇古等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创立的。内容:货币首先可被视为一种资产,人们之所以持有货币,是由于货币具有交易媒介和财富储藏的作用,使持有者可以便利交易和预防意外。货币持有额的多少,取决个人财富总额、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持有者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的预期等。于是:Md=KPY此外还假定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给M和货币需求会自动趋于均衡,于是:M=Md=KPY这就是剑桥方程式的典型形式。它表明,因为P在短期内不变,K为常量,货币需求与物价水平作同比例同方向变动,货币数量决定名义收入。4、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都发展了货币需求的古典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比例。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现金交易数量说强调了交易制度上的因素,并排除了在短期内利率对货币需求任何可能的影响;而现金余额数量说却强调了个人资产选择,没有排除利率的影响。5、(1)交易动机,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持有与收入成正比。(2)预防动机,出于预防动机的货币持有与收入成正比。(3)投机动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持有与利率成反比。6、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货币持有量的因素有:(1)财富总额,并以永久性收入代表财富总额,货币需求与永久性收入成正比。(2)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占财富总额的比例。人力财富占财富总额的比例越大,对货币的需求越大。(3)持有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货币需求与货币的预期收益率成正比,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成反比。(4)其他因素,如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各种技术和制度因素等。于是得到货币需求函数:Md=f(P,rm,rb,re,1/P•dP/dt,w,Yp,u)7、34 凯恩斯认为:(1)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2)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3)货币流通速度并非常量;(4)在货币流通速度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货币量与名义收入之间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关系。弗里德曼认为:(1)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2)货币需求是稳定的;(3)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4)货币供给是决定名义收入的主要因素。第九章货币供给一、选择题1、C2、B3、A4、A5、D6、C7、B8、A9、C10、A11、B12、B13、D14、B15、D16、B17、B18、A19、B20、A21、B22、C23、A24、A25、C26、A27、D28、B29、D30、C31、A32、D33、D34、A35、C36、A37、A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三、名词解释1、货币供给:指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2、货币供给量: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的总额,由货币性资产组成。3、现金漏损率:指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4、货币乘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代表着每一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5、基础货币:指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总和,也称货币基数或高能货币6、存款货币:指在商业银行帐户上可使用支票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活期存款。7、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决定货币供给变动的因素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中央银行难以直接控制。8、货币供给的外生性:34 指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的变动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9、存款乘数:反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之间的倍数关系或准备金和活期存款之间的倍数关系。10、原始存款:指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或能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存款(如中央银行的支票存款)。11、派生存款:指商业银行通过放款、贴现、投资等业务形成的存款,也称衍生存款。四、问答题1、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的派生存款的过程。一家银行获得原始存款后发放贷款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而另一家银行也因此可以发放贷款,从而使第三家银行也获得存款,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创造出成倍的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存款准备金比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影响着派生规模,原始存款与其成正比,存款准备金比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与其成反比。2、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来源于金融当局的货币供应量,在经济社会中以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通货两种形式存在。实际的货币供应不但取决于基础货币而且取决于货币乘数,一国的货币供给M=m×B。基础货币量的增加通过货币扩张机制使货币供给量增加,基础货币量的减少通过货币紧缩机制使货币供给量减少,这是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和收缩来实现的。因此,一国的货币供应量最终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发放量。3、一般说来,基础货币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是基础货币的供给会受以下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从而使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直接控制的作用有所减弱。(1)政府预算赤字,如果政府需要弥补预算赤字,除了增加税收外,都会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2)商业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贴现贷款的数量由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共同决定,而不受中央银行的完全控制。(3)国际收支状况,当国际收支顺差到一定程度,本币面临升值的压力或迅速升值,从而影响出口,这时中央银行会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以便在外汇市场上用本币购买外币,阻止本币升值。反之,当国际收支逆差到一定程度,中央银行会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外币以换回本币,从而使基础货币减少。4、m1=(C+D)/B=(Dk+D)/(rdD+rtD+eD+kD)=(1+k)/(rd+rt+e+k)于是M1=【(1+k)/(rd+rt+e+k)】×B5、由m1=(1+k)/(rd+rt+e+k)及m2=(1+k+t)/(rd+rt+e+k)可知: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d、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t与货币乘数负相关流通中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k与货币乘数负相关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t与货币乘数m1负相关,与货币乘数m2正相关34 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e与货币乘数负相关6、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中央银行向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注入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进行存款创造,向整个社会提供最终货币。因此,中央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源,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是源和流的关系。7、货币供给是融内生性和外生性于一体的复合变量。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货币供给形成的源头(基础货币)是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中央银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图运用政策工具对社会的货币量进行扩张和收缩,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为政策所左右。另一方面,货币供给量并不完全是纯粹的外生变量,在现代中央银行体制和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不仅仅包括货币当局的政策变量,其间还受别的经济因素(例如商业银行、社会公众的偏好和资产选择等)的影响,尤其是货币乘数更是一个由多重经济主体操作,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变量,这表明,货币供给还是带有内生变量性质。第十章货币供求与均衡一、选择题1、A2、A3、B4、D5、A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三、名词解释1、经济均衡:当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从而整个经济处于均衡状态。2、IS-LM模型:说明当商品市场及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时收入和利率的相互关系以及货币市场的变动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3、AD-AS模型:这是研究一国产出和价格水平决定的宏观经济模型。4、总需求曲线:反映的是在商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组合。34 5、总需求:一国对全部经济活动产出的需求总量。6、IS曲线:表示当商品劳务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计划的投资等于计划的储蓄,各种利率与相对应收入组合的曲线。7、LM曲线:表示当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能使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和收入的全部组合的曲线。8、自然失业率:就是劳动力供求相等时存在的失业率。9、菲利普斯曲线:193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年-1937年失业和货币工资率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一条反映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之间存在一种经验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的观点,该经验曲线即菲利普斯曲线。四、问答题1、为什么IS曲线向下倾斜,而LM曲线向上倾斜?IS曲线是反映商品市场均衡的曲线,它代表的是使商品市场上供给等于需求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IS曲线的斜率为负,这意味着收入和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这是因为投资是利率的反函数,利率低刺激投资,收入将增加;反之,利率高会阻碍投资,形成低的收入水平。因此IS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LM曲线是在既定的货币供给下使货币需求和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在货币市场中利率和收入呈正方向变化关系。因为在货币量一定的情况下,利率下降,投机性需求增加会减少交易性的货币需求,收入相应减少;反之,利率上升则对应着收入增加。所以LM曲线向右上方延伸。2、为什么政府支出会挤出私人支出?由于政府支出是总需求的一部分,所以政府支出的明显作用是使IS曲线向外移动,同时使收入水平增加。但是当收入水平增加后,利率也要上升。因此,这将是以投资收益率及利率作为投资考虑因素的私人投资受到影响,使私人投资减少,出现”挤出效应”。3、简述总需求曲线短期内向下倾斜的原因。假设社会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对应均衡价格P(纵轴)和产出Y(横轴)。当市场价格水平下降时,在名义货币存量既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将导致实际货币余额数量增加。这会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需求,因而增加总支出,产出也将增加,相应地,价格水平下降,均衡支出水平也增加。所以总需求曲线(AD曲线)是向下倾斜的。4、简述总供给曲线短期内向上倾斜的原因。总供给曲线的主要特点是:当价格水平(纵轴为价格P)上升时,产品的供给量(横轴)在短期内相应增加。这是由于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产出供给量取决于每一单位能获得的利润。如果利润增加,产出量就会增加;因此总供给曲线短期内是向上倾斜的。5、简述利率的变动如何对一国进出口规模产生影响。34 通常如果本国利率上升,外国人将要购买更多的本国证券,为此就需要本币。与此同时,本国人将减少购买外国证券,从而对减少对外币的需求。由于本币需求增加而外币需求减少,所以在外汇市场上本币将升值,从而造成本国商品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酌情展开)第十一章货币政策一、选择题1、C2、A3、D4、A5、B6、A7、A8、C9、C10、D11、B12、C13、C14、B15、C16、A17、A18、C19、B20、A21、B22、A23、B24、A25、B26、A27、D28、B29、A30、C31、D32、C33、B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三、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2、货币政策目标:它是由最终目标、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3、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大内容。4、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在一定的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的经济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如货币供应量、利率等。34 5、操作指标: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选定的一些既能被政策工具直接作用又与中介指标联系紧密的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6、货币政策工具:这是指由中央银行掌握和具体实施的,可对金融变量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手段。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针对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解的,而不是对特种信用量进行控制的政策工具。8、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这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经济领域和特殊用途而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9、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这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率,强制性地要求其按照规定的比例计提并上交存款准备金已达到调控货币规模目的的制度。10、再贴现政策: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资金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量发生影响的调控手段。11、公开市场操作:这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12、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这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进行政策操作开始,到实现其预期目标之间所经过的操作变量、中介变量到最终目标的祖祠传递过程及其作用机制。13、货币政策效应:包括有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能否实现和能够在多大程度实现其政策目标,哪些因素会影响其实现等内容。14、货币政策时滞:这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及产生效果的滞后性,具体说就是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15、内部时滞:这是指作为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实际行动所需要的时间。16、外部时滞:这是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际执行到这一政策在经济中产生相应效应之间的时间。17、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现实经济运行客观上有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开始,到中央银行认识到确实需要实施货币政策所耗费的时间。18、决策时滞:这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确实需要实施货币政策,到真正确定要实施货币政策所需要的时间。19、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20、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映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21、消费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就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34 2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23、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24、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25、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与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26、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政策措施。27、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对某些产业、行业进行一定形式的扶植或限制的政策。28、收入政策:主要是为了调节社会有效需求以及保证收入分配相对公平而采取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执行的工资管理等方面的政策。29、自然失业:是指包括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以及结构性失业等短期性失业。30、双目标论:持有双目标论的人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坚固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两个目标。31、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地获取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变量的准确数据,同时这些指标有明确的定义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的要求。32、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运用政策工具对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进行有效控制的要求。33、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要与最终目标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它们的变动要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34、抗干扰性: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应能较准确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且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35、单目标论:持有单目标论的人认为,由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货币政策只能以单一目标为己任。四、问答题1、试分析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准备进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作用机理:买入(卖出)有价证券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减少)超额准备金增加(减少)货币供给量增加(减少)利率水平下降(上升).34 政策效果: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具有调控存款货币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的作用,调节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功能.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较好的连续性,操作的可逆转性,及时性的特点.局限性在于:(1)技术性很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2)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否则将影响操作效果。2、试分析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量发生影响。作用机理:再贴现率提高(或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成本增加(或减少)超额准备金减少(增加)信贷投放与投资减少(增加)货币供给量减少(增加)利率水平上升(下降)。政策效果:再贴现最大的优点在于中央银行可以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不仅具有调节市场利率水平,信贷结构的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和防止金融恐慌的作用.局限性在于: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不宜经常变动。3、试分析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试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规模与信用创造能力而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措施。作用机理: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或降低)超额准备金减少(或增加)存款货币创造能力金下降(提高)信贷投放与投资减少(增加)货币供给量减少(增加)、利率水平上升(下降)。政策效果: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并且它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见效快。局限性在于: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威力过于巨大)4、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其主要表现是什么?货币政策时滞:这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及产生效果的滞后性,具体说就是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从中央银行对经济活动中的变化有所反应,到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再到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发生作用,再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变化波及到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由中介指标的变化再到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影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就总体过程来说,货币政策时滞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5、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一般认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既具有矛盾性也具有统一性。34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通常在经济增长的时期,由于投资与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的生产规模相应扩大,对劳动力需求较旺,社会失业率较低。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目标往往就互为矛盾,(可酌情展开)因此,中央银行在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兼顾,于是出现了如何根据具体阶段特点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进行取舍的要求。(酌情展开)6、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有哪些?一般认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若要有效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地获取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变量的准确数据,同时这些指标有明确的定义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的要求。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运用政策工具对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进行有效控制的要求。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要与最终目标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它们的变动要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抗干扰性: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应能较准确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且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针对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解的,而不是对特种信用量进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类。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这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经济领域和特殊用途而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具体内容可适当展开)8、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包括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概念可适当表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准备进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适用于一国具有较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所必要的微观环境。优点: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具有调控存款货币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的作用,调节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功能.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较好的连续性,操作的可逆转性,及时性的特点局限性在于:(1)技术性很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2)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否则将影响操作效果.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量发生影响.34 优点:再贴现最大的优点在于中央银行可以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不仅具有调节市场利率水平,信贷结构的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和防止金融恐慌的作用局限性在于: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不宜经常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规模与信用创造能力而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措施。优点: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并且它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见效快.存款准备金为中央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可预测的储备,大大便利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对短期利率的控制。局限性在于: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威力过于巨大)9、货币政策效应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效应:包括有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能否实现和能够在多大程度实现其政策目标,哪些因素会影响其实现等内容。一般说来:政策决策者的判断能力;所运用的工具是否有效;货币政策的内外部时滞长短;货币流通速度;微观主体的预期及行为选择;其他政治经济因素等等都会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大小产生一定影响。(酌情展开)10、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性与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两大政策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即本国的宏观经济方面,二是这两大政策具有国家制定,三是最终目标一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实施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政府财政部门具体实施,而货币政策则由中央银行具体实施。二是作用过程不同。财政政策的直接对象是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以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数量和结构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的直接对象是货币运动过程,以调控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三是政策工具不同。财政政策所使用的攻击一般与政府的收支活动相关,主要是税收和政府支出及转移性支付等,货币政策适用的工具通常与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业务活动相关,主要包括一般性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1、简述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利率变动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利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实际上是凯恩斯学派的传统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其主要思想是,货币供给(M)增加会使利率(i)下降,利率下降又促使投资(I)增加,投资增加会引起产出(Y)的增长。其传递机制是:M(增加)i(下降)I(增加)Y(增加)34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单项选择题1、D2、A3、B4、D5、A6、A7、B8、C9、D10、B11、C12、D13、A14、A15、B16、D17、B18、C19、C20、A21、B三、复合选择题1、C2、D3、D4、A5、B6、C7、A8、D9、D四、名词解释1、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2分)、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1分)。2、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下跌、货币价值不断上升的经济现象。3、是从成因角度对通货膨胀的一种概括和分类,(1分)表现为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超过供给量所造成的过剩需求拉动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2分)4、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1分)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2分)5、需求移动先于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部门移动,(1分)造成需求增加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而需求减少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却没有相应下降,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称为需求移动型通货膨胀。(2分)6、一国不同的经济部门间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变化速度往往不同,但劳动生产率低或提高速度慢的部门的工资却与劳动生产率高或提高速度快的部门的工资具有一致性,(2分)这些部门成本上升的持续推动造成一般物价水平上涨。(1分)7、34 是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统计资料分析总结出的一种经济现象。(1分)它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就业之间的反向变化关系:(1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增彼减、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1分)8、收入指数化政策是一种针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又称为指数联动政策,(1分)即将工资、利息、各种证券的收益等以货币额表示的名义收入部分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其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2分)9、收入政策是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1分)政府通过工资、物价管制、利润管制等措施来控制一般物价的上涨幅度。(2分)10、中央银行采取的治理通货紧缩的一种手段。(1分)即不再把反通货膨胀作为政策目标,通过增大基础货币投放、适当降低利率、促使金融机构扩大贷款等,引导出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2分)五、简答题1、通货膨胀是一种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2分)常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消费物价指数(1分)、批发物价指数(1分)、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1分)2、常用来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指标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三种(1分)。在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方面,三者各有优缺点。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资料容易搜集,能及时反映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生活的物价趋势,(1分)缺点是包括范围较窄,不能反映资本品及进出口品的价格变动。(1分)批发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能灵敏反映生产者的成本变化状况,(1分)缺点是没有包括各种劳务,不能灵敏反映对居民生活的直接影响。(1分)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的优点是包括范围广,能较全面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1分)缺点是需要搜集大量资料,一年只能编制和发布一两次,不能及时反映物价变动状况。(1分)3、凯恩斯认为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的过度增加引起的,但总需求的过度增加不一定是由货币供给增加所引起的。(2分)34 当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和闲置资源时,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只会促使就业和产出增加。(2分)当经济逐渐接近充分就业时,货币供给增加就会形成一定的过度需求,从而在推动就业和产出增加的同时,也会推动物价逐渐上升。(2分)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增加将会导致过度需求同幅度增加,从而无法推动就业和产出扩大,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同幅度上升。(2分)4、凯恩斯认为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的过度增加引起的,而总需求的过度增加是由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实际因素的过度增加引起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导致通货膨胀。(2分)当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和闲置资源时,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导致通货膨胀。(1分)当经济逐渐接近充分就业时,货币供给增加就会形成一定的过度需求,从而在推动就业和产出增加的同时,也会推动物价逐渐上升。(2分)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增加将会导致过度需求同幅度增加,从而无法推动就业和产出扩大,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同幅度上升。(2分)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1分)如果货币供给量的增长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就必然导致总需求过剩,(1分)也就是说,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是导致总需求过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1分)5、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社会总需求偏好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造成生产成本普遍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2分)其发生机理为:在总需求曲线AD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工资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升(1分),需求量减少,产品供给相应减少,总供给曲线左移,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衰退,而通货膨胀却居高不下的“滞胀”局面。(2分)6、现实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往往都是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属于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1分)这种通货膨胀可能从总需求过度开始:比如货币过度供给造成总需求曲线上移,拉动物价上涨,这会促使工会要求提高工资,总供给曲线左移,由此转化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2分)这种通货膨胀也可能从成本推动开始:比如工会要求提高工资,推动总供给曲线左移,使物价上涨、产出减少,为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上移,进而转化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2分)可见,只有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的相互配合才能产生一个持续的通货膨胀。(1分)7、34 所谓小国,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和进出口额在世界市场上所占比重很小的经济开放型国家。(1分)它们在世界市场上只能是价格接受者而不能决定和影响价格。(1分)在这些国家里,经济明显地划分为开放和非开放两大部门。(1分)当世界市场上价格上涨时,这些国家开放部门的价格随之上涨,工资也相应上涨。随后,非开放部门的工资也跟随上涨,超出其劳动生产率水平,造成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2分)小国的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三个因素:世界通货膨胀率、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和两部门各自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1分)8、通货膨胀情况下,产品价格上涨一般快于工资增长,从而使企业利润增加,这会刺激企业扩大投资,从而促进产出增大。(2分)政府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益者,它可以获取大量通货膨胀税,还可以减轻实际债务负担。如果它能将由此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实际投资,且不发生对民间投资的完全挤出,就能够因总投资增加而推动产出扩大。(2分)通货膨胀有利于高收入阶层,而他们的边际储蓄倾向高,因此,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讲,通货膨胀有利于增加储蓄,推动投资和产出增大。(2分)9、人们为避免实际购买力下降的损失会减少储蓄,从而使投资下降,进而产出下降。(2分)价格信号扭曲会导致资源错误配置,从而减少产出。(2分)使企业和个人的实际税负增加,从而减少消费和投资,造成产出下降。(2分)10、总起来看,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有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政策三种。(1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1分)前者通过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提高利率来实现,后者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来实现。(1分)这种政策主要针对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1分)收入政策通过工资、物价管制、利润管制等措施来实现,(1分)主要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分)收入指数化政策将工资、利息、各种证券的收益等以货币额表示的名义收入部分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其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1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货膨胀造成的不公平的收入再分配的同时,但对于抑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多大作用。(1分)11、34 这种理论在实际经济体系稳定、包括货币流通速度和真实产出稳定的假定前提下,(1分)强调通货紧缩的货币原因和外生性质。(1分)认为通货紧缩的发生机理如下:银行单方面收缩信用→利率提高→(1分)批发商减少生产订单→生产者减少生产→工人收入减少、消费需求减少(1分)→零售商降价并减少向批发商的订单→批发商进一步减少生产订单→生产规模进一步缩减→总需求进一步减少。(1分)由此形成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12、该理论用私人部门债务过度累积来说明通货紧缩的形成及其对一国经济的危害。(1分)它认为通货紧缩的发生机理如下:经济繁荣时期,利润上升诱使企业增加投资,而这种投资主要通过债务融资来实现,(1分)银行也在乐观预期支配下不断增加贷款。(1分)繁荣过后,企业陷入过度负债状态,没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来清偿到期债务,纷纷低价抛售商品和资产,以求偿还债务,造成物价普遍下跌。(2分)物价水平下降使企业债务的真实价值并不能随名义数额的减少而下降,迫使企业进一步以更低的价格更大规模地抛售资产,整个债务-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便次第展开。(2分)13、该理论认为,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货币和金融方面,而在于投资过度和生产结构的失调。(1分)经济繁荣时期,储蓄比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上升,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1分)而企业投资却增长迅速,储蓄的资金支撑了投资,并且主要用于资本品的生产投资,使其相对于消费品生产过度发展。(1分)繁荣过后,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充分暴露,消费品价格首先下降,资本品价格随之下降,(1分)银行也相应收缩信贷,从而使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生产规模缩减。(1分)14、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1分)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1分)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1分)本币汇率高估;(1分)供给结构不合理。(1分)15、抑制消费和投资,(1分)导致经济衰退;(1分)增大银行贷款风险和不良资产,(1分)引发银行危机。(1分)16、积极的货币政策:(1分)增大基础货币投放,适当降低利率,促使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引导出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2分)积极的财政政策:(1分)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改造,减税,增加政府转移支付。(2分)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