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00 KB
  • 2022-04-22 13:41:42 发布

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指数分析报告

  • 4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发展指数分析报告前言:中国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2005年以来,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同比增长20%,2007年同比增长14%。由于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销售遇到困难,消费类电子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数据都有明显下降。但是即使这样2008年全年,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销售额市场规模仍然完成了同比14%的增长。2009到2011年随着经济的复苏,消费类电子的销量继续走高。中国自2007年以来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销售额占全球市场比例始终保持在11%。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相对良好的各项经济指标、各级政府迅速出台的多项救市政策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群众的购买力。家电下乡政策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对消费者购买力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外需和内销的需求的同时扩大极大的增加了消费类电子需求量,使产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消费电子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彩电业进行两个转变: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从显像管电视向平板电视转变。在彩电业转型过程中彩电骨干企业紧跟世界技术前沿,在高清电视、数字电视、节能电视、互联网电视、立体电视以及智能电视领域取得突破,提升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我国消费电子终端企业纷纷涉足平板显示产业上游领域,在液晶面板、等离子面、液晶模组、液晶背光模组等领域初见规模,极大提升了国内企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2010年我国彩电业遭遇到较大压力,全行业利润率出现下滑的趋势,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这就要求我国彩电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并坚定向上游等高附加值领域渗透掌握核心竞争力。46 第一章2010-2011年中国消费电子产业运行环境解析第一节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一、中国GDP分析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图1: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与外贸出口联系比较紧密的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中国经济由外贸出口拉动向内需驱动的转型压力增大。电子商务具有扁平渠道、贴近用户需求和节省交易成本的优势,既有利于经营者节省运营成本、扩大经营规模,又有利于消费者购买力的释放。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实现9.2%的增长,虽然较2008年仍有所下降,但在全球经济疲软的环境下表现较为突出。46 2010年全国经济出现10.3%的增长。二、消费价格指数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图2: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由于绝大多数工业品仍然供过于求,经济需求不存在明显过热的情况,2011年我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两大因素决定2011年我国物价涨幅高于2010年。一是翘尾因素,导致2011年头几个月物价环比持续上涨。翘尾因素对2011年物价的上行影响已经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预计2011年翘尾因素将比这略高,给2011年物价调控带来很大难度;二是推升近期物价上涨的因素并未消失,输入型通胀的传导仍可能继续显现,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仍可能推升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农产品价格,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在稳健货币政策以及一系列价格调控措施治理下,2011年CPI涨幅可能位于4%-5%的区间。2011年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将削减,物价涨幅很可能适度回落46 积极财政侧重调结构。2011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由于经济企稳势头继续显现,2011年财政赤字规模可能缩减至10000亿元以下,略低于2010年10500亿元的水平。考虑到经济存量规模的扩大,预计2011年赤字率将降至2%-2.5%之间。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除了为经济增长“托底”、为“十二五”开好局之外,还将更明显地侧重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新开工投资增长将放缓,保障性住房、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仍将较大。2010年我国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三率”均有所变动。2011年“三率”齐动的现象可能再度出现。为进一步抑制通胀预期,缓解“负利率”状况。2011年央行可能适时上调存贷款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将发挥回收过剩流动性的作用,如果必要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上调至20%左右。2011年我国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度升值有助于改善外汇收支平衡,抑制输入型通胀,预计2011年人民币汇率可能升值3%左右。三、城乡居民收入分析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274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09万人。图3:2006-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4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4: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046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2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374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29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3206万人,增加3059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734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472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583万人,增加24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3376万人,增加66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6173万人,增加1278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6329万人,增加74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2306万人,增加1430万人。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832亿元,累计受益7.0亿人次。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09万人。全年2311.1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减少34.5万人;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加468.4万人;554.9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增加1.5万人。1)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拉大,这一趋势已经得到重视。收入分配调整有利于经济结构整,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成为关键所在。2011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正式出台,具体措施可能包括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等。2)“两税”改革有突破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改革,近来一直是最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目前两项税制改革工作均在稳步推进,不排除2011年有所突破。个人所得税方面,目前我国的最低扣除额是2000元,未来除了适当上调该额度外,还可能适当缩小税级并调整税率,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房产税方面,目前上海等城市已在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并进行试验性的房产税政策空转。“十二五”期间我国个人房产将逐步纳入征税范畴,具体征收范围最初可能不会涉及大部分社会群体。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46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其中,城镇投资241415亿元,增长24.5%;农村投资36725亿元,增长19.7%。东部地区投资[6]115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中部地区投资62894亿元,增长26.2%;西部地区投资61875亿元,增长24.5%;东北地区投资30726亿元,增长29.5%。图5:2006-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近两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带动了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从战略意义上讲,区域政策将着眼于培育新的增长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推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区域来看,内蒙古、河北、三江源等地均可能推出新的区域发展规划。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高速铁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继续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以及投资增速将持续偏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新能源、生物等行业单独的振兴发展规划有望出台,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重要性也将继续被高度重视和强调。46 第二节2010-2011年中国消费电子政策环境分析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为消费类电子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带动生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国务院工作部署,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以及其他相关9部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家电下乡工作。家电下乡是扩大内需、应对危机、惠农强民的重要工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7年12月开始,先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进行了家电下乡试点,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冷柜)、手机3类产品,按销售价格13%给予财政补贴;第二阶段从2008年12月起,试点范围扩大到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2个省(区、市),补贴产品增加了洗衣机;第三阶段,从2009年2月起,家电下乡工作在全国开展。一、家电下乡与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家扩大了内需,使国内的彩电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截止到2009年10月31日,全国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787.8万台,销售额为508.4亿元人民币。二、2009年4月10日正式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从2009年~2011年3年间中国要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企业的纵向整合。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产业振兴规划的全面启动,与彩电行业密切相关的重大投资相继实施,从而极大的带动了彩色电视的生产。三、大陆企业与台湾面板企业合作,缓解了彩电企业面板资源匮乏的困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出产国,可是我国的电视出产企业并不具有核心技能。步入平板电视期间,我国液晶面板财产的成长严重滞后,占电视机成本60%以上的液晶面板大多依赖入口,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出产更是完全掌握在日韩企业之手。2010年2月10日,台湾前提地开放岛内6代以上液晶面板出产线赴大陆投资。新规定许可台商在大陆设立3条6代以上出产线,必须与其在台湾本地工厂有一个世代的技能差距。这一举措对国内彩色电视的生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2008年46 北京奥运会的来临为液晶电视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买一台大平板电视回家看奥运比赛”,成了许多消费者购买液晶等高端平板电视的主要原因。“十二五”期间,中国作为全球视听产品生产中心的地位不会变化,并且随着国内各项促进内需政策的完善和逐步深入推进,中国内需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也将成为全球视听产品的消费中心。预计,2011-2015年,中国视听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机顶盒等视听产品的出口规模将稳步增长,DVD出口量也将保持在1亿台以上的规模。在内需市场,“十二五”期间,液晶电视将成为彩电的主体,液晶电视在农村市场将广受欢迎。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液晶面板厂商已开始面向中国农村生产低成本的电视液晶面板,如果能够利用7.5代生产线高效生产,便具备了可廉价提供面板的环境。第二,CRT厂商纷纷停产退出,今后CRT电视供货量将迅速缩小。机顶盒销量也会随着数字化的进程加快而不断增加,在有线整体平移、卫星村村通以及地面覆盖范围增大的有力拉动下,机顶盒的销量在2015年有望达到9300万台。中国视听产业数字化将基本完成。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视听产业由模拟向数字化过渡。制定出台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政策,继续推行机卡分离技术路线,形成从关键配套件到整机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体系”的目标。在数字电视转换规划上,中国46 政府计划实行广播电视数字化“三步走”的战略:2003年开始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第一阶段:到2005年底,直辖市、东部地区和地市级以上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和部分地市级城市以及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开始向数字化过渡;第二阶段:到2008年,中部地区的地市级城市和西部地区的少数城市要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第三阶段:到2010年,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的城市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第四阶段:到2015年,西部地区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至此,整个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也将基本完成);2006年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同时开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试验;2008年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纵观这几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有线数字电视是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主体,中国的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处于快速发展期。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在2009年底超过了660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从此步入了后平移时代;从地面数字电视来看,国家财政准备投入25亿元,计划用3-5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2009年,卫星数字电视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08年6月9日,中星九号发射升空后,使得中国开展卫星直播到户成为可能,为了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国家出资34亿元采购以机顶盒为主的卫星接收设备,计划在2010年前彻底完成电视盲区2200万用户覆盖的任务,目前一期360多万台机顶盒已经安装完成,第二期800多万台机顶盒也完成了招标工作。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推测,有线数字电视基本能实现在2015年完成模拟向数字的转换;而利用卫星进行村村通建设也将在2010年基本完成;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将成为未来视听产品制造中心。中国消费类电子产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2010上半年,我国家电、消费电子行业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阶段,首批试点地区(城市)名单已经公布;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国家政策继续稳步执行;家电行业按照《关于加快我国家用电器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正在积极转型升级,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互联网电视、3D电视、高能效空调、高端冰箱、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国内企业积极争抢市场商机,在技术方向上寻求突破,我国家电、消费电子行业将迎来新一轮产业机会。融合,终端企业最积极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彩电生产企业对此预期最为看好,早在两年前,被称为互联网电视的创新产品已在市场上销售。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屏、电脑屏与手机屏的三屏融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诸如彩电企业这样的终端企业的积极表现,在运营商那里也得到了积极回应。杭州华数2010年4月在北京全面展示了融合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车载屏的跨屏内容系列产品,包括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和新业态电视。“跨屏内容的发展,将为三网融合的推进提供重要推动力,也必将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杭州华数总裁励怡青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46 2010年年初,海信、康佳、TCL、长虹等彩电生产企业纷纷表示,将大幅度提高具备上网功能的电视比例,有的企业甚至提出了要停产不带互联网功能的电视。但是,国家广电总局在互联网电视播控管理上实行了许可证制度,即上海文广、中国网络电视台和杭州华数传媒3家企业拥有集成牌照,所有彩电企业生产的互联网电视产品必须与其中一家合作集成节目内容才能销售。这种做法遭到了彩电生产企业的异议。彩电企业认为,广电部门应该加强对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的审查,加快对符合条件的节目播出机构颁发许可证,而不应干涉彩电整机企业的生产和技术研发。其实,纵观这几年彩电行业的发展历程,从数字电视、高清电视、超薄电视再到互联网电视,彩电生产企业一直都引领着该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每一次技术应用都是一次产业机会。除了互联网电视以外,TD+CMMB终端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2010年5月,中国移动宣布其手机电视业务走向市场,TD+CMMB终端正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足球世界杯开幕之前,中国移动和CMMB的运营方中广传播合作推出了互动赛事频道,给TD+CMMB终端增加了新的卖点。节能,家电永恒的话题据了解,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中国平板电视能效标准2010年12月1日我国强制性标准《平板电视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平板电视产品分为3个能效等级,1级为最佳节能效果,2级为节能产品评价等级,3级为准入等级。该标准要求2011年3月1日起新生产进入市场销售的平板电视必须开始张贴能效标识,不过在3月1日前出厂或进口的产品,可延迟至2012年3月1日前张贴能效标识。46 而在标准出台之前,海信、康佳、TCL、长虹等国内主要彩电企业都把采用更为节能的背光源技术LED取代CCFL作为今年产品推广的重点,个别企业甚至喊出了停止非LED液晶电视的生产。国内一些企业为了做到对LED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纷纷涉足LED背光模组领域,比如海信、TCL、创维、清华同方等。不过,国内市场对LED背光液晶电视的大量需求,造成了全球LED芯片的供货紧张。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庆将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今年上半年LED电视用芯片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液晶电视产业的正常发展。专家建议,国内彩电企业大力推广LED液晶电视的同时,还要积极与上游芯片企业达成稳定的供货联盟。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2010年上半年,几乎与松下、索尼、三星等日韩企业同步,国内几乎所有的彩电生产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3D电视产品。3D电视是继平板电视之后彩电行业又一革命性技术。松下想借3D重振其PDP业务,索尼想借3D重拾昔日自己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王者地位,三星本来就是全球彩电市场的老大,3D商机当然也不会错过。在英国天空电视台、日本BS11频道等相继播出3D节目之后,中国的3D电视频道也在筹划当中,而南非世界杯足球比赛的3D转播正在加速3D节目走进普通家庭。不过,节目匮乏是制约3D电视市场快速启动的主要因素。从3D电视的标准来看,我国在该领域与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国在3D电视产业上并不落后于日韩,在整机、图像处理芯片、动画内容制作等方面已经拥有一定产业基础。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积极调研,组织相关企业推动3D终端标准的制定;国家广电总局也在组织制定3D节目内容的标准。再加上几乎所有的彩电企业都已经推出了3D电视新品,我国3D电视产业前景今后几年将更好。46 第三节2010-2011年中国消费电子社会与技术环境分析1.社会环境消费升级是驱动消费电子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费心里及消费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年轻一代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引发了电子产品的消费持续升级,从网游到博客,从普通短信到彩信,从传统CRT电视到平板电视,从黑白手机--彩色--音乐--拍照--智能--3G手机,人们对电子产品的消费正在逐步升级。现在,个人计算机的高端应用不是在商业,而是用于网络游戏的个人消费,手机、MP3和数码相机已经成为城市家庭的必需品,网游、博客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至爱,消费电子产品无所不在,它已成为带动整个消费电子乃至整个电子信息发展的主要动力。2.技术环境技术的持续进步是消费电子发展的基础。消费电子行业具有典型的高科技行业的特征,技术进步是行业内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海信集团自主开发成功高清晰的数字视频媒体主力芯片,打破了中国彩电行业核心芯片长期依赖国外的系列;(2)3C技术融合的加快、数字家庭标准及技术的进一步演变,这都给消费电子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3)平板电视技术得以完善,一些固有的“顽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消费电子产品不断进行升级换代,消费升级又推动消费电子行业保持持续增长。46 第二章2010-2011年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形势分析第一节2010-2011年中国消费电子业发展特点首先,绿色、低碳成为主流。近年来,绿色和低碳经济成为具有社会责任的消费电子企业的共识,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为这些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通用电气、惠普、松下、三星、苹果、LG、索尼、海尔、TCL等知名企业是推动绿色与低碳技术的典型。这些大公司纷纷提早布局,培育市场,将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第二,强者益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成熟期,其特点在于赢利空间逐渐下降,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主要的消费电子企业纷纷通过规模扩张来强化其竞争力。因此,品牌整合、收购和兼并司空见惯,并且成为大公司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手段。第三,中国品牌稳步提升。在展会期间发布的《消费电子》杂志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消费电子品牌再度成为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中国是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主要经济体。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10年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随着全球经济从衰退中复苏,中国消费电子品牌在世界的知名度同步上升。2010年消费电子行业高端趋势的两个特点是智能化和节能化,它们是驱动产品结构升级的两个轮子。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消费电子终端企业纷纷涉足上游领域,特别是随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陆续开工建设,国内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当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2010年随着苹果iPhone、iPad以及谷歌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在全球的热销,智能终端也成为今年我国消费电子市场的重要热点。今年国内几乎所有的彩电企业都推出了智能电视产品。如海信推出的HiTV-OS系统,以高处理能力的硬件和智能化的操作工具,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应用平台;康佳基于Linux系统的OMI智能电视操作系统,集成了操作系统、中间件、用户界面和应用软件等多功能组件,可以个性化加载以及运行SDK软件开发的应用程序。46 第四、消费数码代工贴牌情况普遍,产业竞争激烈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上游资源的控制能力不强,国内数码电子生产企业大多采用OEM/ODM的方式来扩大产量,企业的主体是代工制造企业,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码电子生产基地,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OEM/ODM业务,代工成为数码电子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由于中国的数码电子企业规模并不是很大,因此在价格上的竞争尤其激烈。中国的数码电子品牌企业,虽然凭借对国内消费特点以及销售渠道的熟悉,在国内数码电子市场居于领先的地位,但由于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因此竞争也很激烈。尤其是随着一、二级城市市场需求的饱和,以及数码电子产品的替代性增加,数码电子产品的竞争增添了很多的变数。第五、产业链相对完整,高附加值环节被跨国企业所控制在市场引导和国内外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已经形成规模,形成了包括上游部件、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各环节的相对完整体系。在显示屏方面,中国拥有多条小尺寸液晶生产线,能够满足部分的市场需求;在研发设计环节,中国有众多的DesignHouse,也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便携式多媒体播放机等产品上,福州瑞芯微、珠海炬力等企业已经成为了芯片级解决方案提供商。但从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布局来看,中国相对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目前的情况是,消费电子产品所需的大部分芯片、显示面板等关键元器件依赖进口,中国的企业在这一块上的议价能力较弱,这些关键元器件占据了大部分的产品成本,降低了中国生产消费电子产品的盈利能力。消费电子产品的附加值主要体现在芯片、软件和显示器件等部件上,而这些环节大多被国外i等企业所控制,中国企业突围的压力很大。第六、显示业向上游突破,光存储技术仍缺失国产数码相机企业之所以在市场上不具有优势,国产平板电视企业在中高端市场及利润掌握上也不具备优势,关键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没有发言权,这种困惑在平板显示领域也存在,但近年来中国在平板显示上游领域不断取得突破。46 第二节2009-2010年中国消费电子业运行总况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是指用于个人和家庭与广播、电视有关的音频和视频产品,主要包括:电视机、影碟机(VCD、SVCD、DVD)、录像机、摄录机、收音机、收录机、组合音响、电唱机、激光唱机(CD)等。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则把电话、个人电脑、家庭办公设备、家用电子保健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也归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随着技术发展和新产品新应用的出现,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产品也在成为新兴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表1:2005-201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产量 分类产品名称单位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消费电子彩色电视机万台8283837584789033989910582激光视盘机万台10,382.1010,759.5210,823.0710,704.859,711.448575.2组合音响万台5,437.115,386.425,830.877,297.239,638.919,245.70数码相机万台5522.966957493.5818880261005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中国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2005年以来,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2006年同比增长20%,2007年同比增长14%。由于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销售遇到困难,消费类电子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数据都有明显下降。但是即使这样2008年全年,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销售额市场规模仍然完成了同比14%的增长。2009到2010年随着经济的复苏,消费类电子的销量继续走高。中国自2007年以来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销售额占全球市场比例始终保持在11%。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相对良好的各项经济指标、各级政府迅速出台的多项救市政策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群众的购买力。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迅速发展。家电下乡政策和家电依旧换新政策的实施对消费者购买力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外需和内销的需求的同时扩大极大的增加了消费类电子的需求量,使产量有所提高。46 从2007年海信涉足液晶模组之后,2008年国内更多彩电企业都开始做自己的液晶模组。TCL在惠州、康佳在昆山、创维在广东通过独资或者合作的方式涉足到液晶模组领域,海信液晶模组二期也在青岛正式启动,这也标志着中国彩电企业开始掌控平板电视60%的成本。在彩电整机企业涉足液晶模组之外,长虹和彩虹也开始建立等离子屏(PDP)生产线,被命名为虹欧的PDP项目正处在设备调试阶段。南京华显公司拥有自主产权的等离子技术2008年开始产业化,42英寸的高清等离子电视已小批量生产。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彩电企业在等离子显示技术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平板显示领域,国内企业并没有止步于此。京东方在合肥、彩虹在张家港、龙腾广电在昆山及上广电等企业正在或者即将建立第6代、第7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支持国内企业利用外部的力量建立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从而完善平板显示产业链。另外,彩虹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第6代玻璃基板生产工厂,这对形成中国平板显示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长虹、维信诺等也开始布局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目前索尼、三星、松下、佳能等日韩企业在OLED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如果国内企业现在就开始为此储备技术,未来5-10年中国在显示技术领域就不会落后。2009年中国DVD播放机的销售量达1517.1万台,同比下降18.6%,而销售收入达76.6亿元,同比下降20.8%。虽然全球DVD播放机80%以上的是在在中国生产,但光学头、伺服芯片、解码芯片、机芯等核心元器件都需要进口,且国内DVD企业还要向专利权人支付较高的专利使用费。但是,在中国企业在DVD光学头、机芯等领域有所突破之时,国外的新一代光存储技术--蓝光技术已经产业化,索尼、先锋等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BD播放机。而被国内企业寄予厚望的中国蓝光技术CBHD在产业化道路上步履维艰。1.在一系列鼓励政策下,快速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是出口,在出口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消费电子企业必须在中国内地市场寻找突破点。但城镇居民对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相对饱和,而且在这一市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激烈。而农村市场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地方,开拓农村市场是消费电子企业下一步的必然选择。46 目前中国农村有8亿多人口、2.1亿多个家庭,占中国家庭总量的67.6%,农村家电市场潜力巨大。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指导下,农村市场将是消费电子企业关注的重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三部门实施的“家电下乡”项目有望全面启动农村家电市场。可以说,“向上提升,向下延伸”的家电渠道策略是近两年消费电子市场的一个亮点,许多消费电子厂商在原有渠道基础上加大渠道建设的力度,不断提升终端品牌形象。同时,借助“家电下乡”的利好政策向下延伸渠道。“家电下乡”大大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成为家电新的增长点。很多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衰退主要表现在一、二级城市,农村市场仍有大量需求空间。“家电下乡”政策成效显著,使许多消费电子厂商冀望借助此政策实现渠道扩容。“家电下乡”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如何紧紧抓住农村市场的内需,将是消费电子厂商“出口转内销”战略的重要突破点。除了“家电下乡”项目之外,国家财政资金投入25亿元全面启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也将增加农村对机顶盒和数字电视一体机的需求。国家广电总局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在8个城市开展地面数字电视试点广播,2-3年内将把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扩展到333个城市,对消费电子企业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另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实施的卫星电视试点工程也是针对边远山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解决边远地区农民收看电视问题,组织开发了卫星电视安全接收系统。目前,新一代农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已在全国27个省区市的31个不同自然条件的村镇进行了试点建设。政府的这些惠民政策将会拉动农村市场的消费。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指导下,消费电子产业在2008年的技术方向上都重点关注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2008年,众多消费电子企业,将“节能环保”作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围绕“绿色”开发的产品也不断成为市场的主推点。从节能空调、绿色冰箱开始,全面带动了家电行业向低能耗、环保型产品转型。46 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在国家颁发新的能效等级标准前,2008年海尔空调已经提前停产3级以上能耗的空调产品,同时海尔通过整合日本三菱、信浓、NEC、美国霍尼韦尔、芬兰诺而达、中国宝钢这全球顶级6大上游供应商,成功开发出“智能调速省电技术(SVE)”。除了海尔空调的节能技术,众多平板电视企业也纷纷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开展平板电视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如长虹所用的PC+ABS无毒材料,海信的光感变频技术,无不体现出绿色环保的概念。相对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产品的能效等级标准升级频频,消费电子产品在标准制定上还远远落后。家电行业的景气程度,直接影响上游钢材、金属、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运行销售情况,在出口低迷的情况下,2009年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拉动家电需求。(1)“家电下乡”政策启动农村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指出,从2009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范围推广到全国,各地实施时间统一暂定为4年。目前“家电下乡”产品种类为家电下乡产品包括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洗衣机、电脑、空调、热水器(含储水式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炉9类,政府为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提供13%的补贴。随后,《家电下乡操作细则》提高了彩电和冰箱的最高限价,彩电的最高限价从2000元提高了3500元,而空调从以前的最高限价2500元调整为分体挂壁式空调器2500元,分体落地式空调器4000元。调整后32、37英寸的液晶彩电和分体落地式空调都进入下乡家电的队伍。根据财政预算报告,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家电下乡”补贴资金预算200亿元,比2008年增长9倍,为家电下乡补贴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而农民抱怨最多的财政补贴手续过于繁琐、时间过长的问题,财政部、商务部等十一部委联合下发的《家电下乡操作细则》规定广东、大连、广西等16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改革试点,简化补贴程序。(2)城市试点家电“以旧换新”政府在全国开展“家电下乡”活动,成功拉动农村内需之后,开始在收入较高的城市试点家电以旧换新,刺激城市家电消费。7月2日国家七部委下发《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福州、长沙试点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5类产品以旧换新。按新家电销售价格的10%给予消费者补贴,中央财政为此安排20亿元资金。此次试点的9个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了国内主要的富裕省市,由于城市家电数量较多,为了缓解财政资金压力,家电以旧换新10%的补贴率低于“家电下乡”13%的补贴率。46 家电产品的安全使用年限基本上在10年以内,2000年以后城市居民搬入新居的同时购买了大量家电产品,这些产品逐渐超过了安全使用年限,此次家电以旧换新将提高城市居民的家电更新消费,对家电制造企业是个直接利好。(3)“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启动,确定节能空调补贴额2009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正式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对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平板电视、洗衣机、电机等十大类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推广应用,包括已经实施的高效照明产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财政补助标准依据高效节能产品与普通产品价差的一定比例确定。《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推广实施细则》已经公布,空调成为继高效照明产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之后又一享受财政补贴的高效节能产品,对能效等级2级的房间空调器给予300—650元的补助,能效等级为1级的给予500-850元的补助。冰箱、平板电视、洗衣机、电机等产品财政补贴推广也将陆续实施。2.重点地区发展概要1)、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作为全国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珠三角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上都有诸多优势,在全国乃至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群,西岸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的电器产品产业群,聚集了中国大量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们共同构筑起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2009年,珠三角地区消费电子产业发展具有如下特点:消费电子制造业规模居全国之首,三大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珠三角消费电子产业已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市场已彰显出较强的竞争力。珠三角消费电子产业形成了以深圳、惠州为中心的家用视听产业集群、以佛山和中山为中心的传统家电产业集群和以深圳为中心的数码电子产业集群,且产业集群规模巨大。多年来,珠三角消费电子产业占全国消费电子产业的份额都超过三分之一。46 珠三角的消费电子产业三大集群各具特色,以深圳、惠州为中心的家用视听产业集群,聚集了大量家用视听品牌企业和代工企业,企业规模比较大,形成了以品牌和代工双向发展的态势;以佛山和中山为中心的传统家电产业集群,主要以白色家电和小家电的代工生产为主,个别企业品牌优势明显;以深圳为中心的数码电子产业集群,企业规模普遍很小,但产品开发能力较强,利用配件采购便利及物流快捷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地域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消费电子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分工,全球性采购、生产和经销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基地,珠三角不仅交通便利,商贸流通繁荣,同时作为香港连接内地及内地连接世界的纽带和桥梁,是中国消费电子产品跨国采购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通道。而且珠三角的电子产品交易体系完善,吸聚了大批专业买家和高端客户群。在珠三角鼓励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珠三角的消费电子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开拓国外市场,寻找商机。外商投资企业独占鳌头,占珠三角外贸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同时,珠三角有数以万计的民营消费电子企业,这些企业凭借良好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运营方式,给珠三角的消费电子产业增添了活力。特别是一些外向型民营企业,在政策扶持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经成为珠三角消费电子领域的主力军,如仅在小家电领域珠三角就拥有德豪润达、伊立浦等上市企业。产业基础环境适宜,配套产业完善珠三角充分借助区位优势,按照市场的要求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为消费电子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珠三角消费电子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中心,大批中小企业配套支撑的产业格局。珠三角云集了全国重要的消费电子生产企业,拥有TCL、康佳、美的、创维,步步高、格兰仕、格力等一批优秀的品牌生产企业,是全国重要的消费电子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同时珠三角又是全国众多消费电子产品普及率最高的地区,应用市场极为广阔。46 珠三角在稳固发展消费电子产业基础的同时,用配套产业不断完善促进产品发展,以产品的不断科技创新带动配套产业升级。在传统家电领域,深圳和而泰、拓邦电子、深圳高科润和英唐等智能控制器件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和国际企业的需求;平板显示器等关键器件的缺失一直是广东消费电子发展的瓶颈,为了改变现状,珠三角对平板显示整个产业链给予重点支持与扶持,已经聚集了包括奇美、LGD、深天马和信利等一批上游的配套企业,形成了从设计、研发、采购、生产到销售完备的,上下游贯通的产业链。企业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产业升级压力大珠三角的消费电子企业,如同中国的绝大多数消费电子企业一样,在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很大程度上处于跟随和模仿的阶段,在产品品类上鲜有创新,国外的跨国企业也一般把成熟的产品放到中国生产,高端产品如蓝光、高清、融合性等概念性的产品并没有在国内生产。因此,珠三角生产的消费电子产品很大部分属于低端产品,低端产业占总体比重过大。整体消费电子产业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相对集中在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土地、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较大。同时,加工制造业的遍地开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增加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和集约式发展。2009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降低、原材料涨价等带来运营成本的增加,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给珠三角的消费电子企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吞噬了企业的利润,对于出口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影响就更为直接,已经有很多制造型消费电子关闭了工厂。珠三角的消费电子企业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处于价值链的末端,赢利能力弱,抵御宏观经济压力的能力明显不足。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低端产品生产的关键在于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而高端产品生产的关键在于创新和设计,由于长期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珠三角的消费电子企业目前的资源配置更多的在考虑低成本的生产,并在低成本生产上具备了全球的竞争力,而在创新和设计方面,珠三角还没有打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还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要求,业务转型和产业升级压力大。OEM/ODM业务大行其道,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全球消费电子产业OEM/ODM的运作模式盛行,珠三角依托开放的产业政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OEM/ODM客户,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电子产品代工市场,珠三角几乎所有的中小消费电子产品制造企业都在从事OEM/ODM业务,一些规模较大的品牌企业也把OEM/ODM作为一个重要的业务点。46 OEM/ODM产业虽然给珠三角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影响了珠三角消费电子产业的长期发展。这是因为,OEM/OEM业务虽然能在短期内有效的扩张产业的规模,但长期的盈利却很难得到保障,这一点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下表现的尤其明显。要打造竞争优势,区域资源的配置一定会迎合区域产业的运营模式,OEM/ODM的业务模式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求不高,因此很少会有企业把资源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上。一个地区如果把OEM/ODM业务作为产业的主体结构,那么这个地区的产业将很难摆脱既有的业务模式,实现产业业务模式的转型。2)、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主要包括核心城市16个,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沿江8个城市以及浙江省环杭州湾7个城市。目前,从上海到苏州到南京,已囊括从芯片到外壳的所有计算机零部件生产以及各类光电线缆生产,初步形成由微电子、通信及网络、计算机及软件、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含电子元件)和信息服务的信息产业集群。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数量和质量、金融服务、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大量跨国公司投资,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环境相对成熟46 目前,长三角地区在消费电子产业布局方面已有很大改观,主要表现在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域,如数码电子、平板电视等,特别是上游的供应企业,许多跨国公司尤其是台企已经开始向长三角转移,如昆山的友达光电等。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长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和接受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具体来看,上海在电脑及外设、集成电路以及通信产业、数字电视等方面发展迅速,在全国多个方面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而江苏省则以其江宁开发区的移动通信及电力应用系统集成、新港及吴江开发区的平面显示产品、无锡新区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昆山开发区的笔记本电脑制造、苏州新区的计算机及外设产品制造、苏州工业园区的集成电路制造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形成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目前,在江苏沿江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设备、现代通信和数字音频”等五大类上下游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体系,鼠标、显示器、激光视盘机、通讯光缆等产业集群优势也正在形成;浙江省在计算机、家电产品以及电子器件产品领域表现较为突出,其中尤以手机产品对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出口拉动明显。具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在近几年取得快速发展主要依托于以下几方面:相对成熟的金融环境。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金融资源频繁互动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为该地区产业发展投融资创造了良好的运营环境。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在金融实力方面呈现出3个层次:上海为区域金融领导者,位居第一个层次;杭州、宁波、苏州与南京4个城市的金融实力居第二层次;其他11个城市列居第三层次。人才储备相对集中。相对而言,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高于其他地区,但劳动力的整体技术水平、操作技术也高于其他地区,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的培训机制保证中、高技术能力劳动力的后续供应,对于在该地区投资高端电子、通信产品奠定基础。相对完善的FDI产业价值链。在该地区投资的企业多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产品档次高,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在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也相当高。另外,长三角地区物流提速等各方面的良好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该区域内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对于促进未来消费电子产业的集聚将是重大利好。产业链配套体系不断完善近几年来,长江三角洲依托人力资本积累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创业制度优势等推动了台资的上述“区域大转移”。中国台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加速在长三角地区聚集,苏州新区、昆山已形成台资电子信息企业的产业链,无锡新区已成为台湾光电企业的基地。苏州和无锡等地方政府较早地形成了这种战略性认识,积极提高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水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的有为创新。可以说,长江三角洲不少城市区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凸显,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内各地政府行为在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建设上的有效定位上。这是提高地方政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促进行为定位的准确性和政府行为效率性的前提。产业集群优势全国领先,液晶面板产业布局完备46 2009年,京东方在合肥投资建设了液晶面板六代线,龙腾光电(龙飞光电)在昆山动工建设其在大陆的8.5代线,中电熊猫与日本夏普也就转让夏普六代线达成协议,并就未来的8代线有合作的计划,三条高世代面板线的建设,使得长三角在平面显示产业已然具备了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优势。早在2001年,台湾地区、韩国的液晶巨头开始将用于液晶显示器的模组生产转移到长三角地区,到目前为止,长三角地区的液晶模组生产线超过10条,这些模组工厂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为显示器等产业需求就近供应,另一方面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了平面显示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的工厂和人才。目前,长三角已经集中了除玻璃基板外的几乎所有的液晶产业工厂,包括彩色滤光片、背光源、增光片等很多工厂,而且康佳、TCL、海尔都在合肥、无锡等地建设了自己的液晶电视工厂。此外,长三角在土地价格等成本方面也有一定优势,但最终吸引大户落地的却是合肥、张家港等长三角城市提出的“政府投资,企业提供技术”的模式。3)、环渤海地区近几年,以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主要城市所构成的环渤海地区,正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后来居上的消费电子产业带。据统计,目前该区占有中国30%左右的电子产品市场份额,是中国领先的通讯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电脑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的电子产品集散中心及集成电路主要应用市场,潜在商机十分巨大。46 与珠三角及长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具有后发优势,主要包括高质素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规范的管理,广阔的市场腹地,优良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等等。具体来看,北京主要以电脑和通信业为支撑,以微电子和数位视听产业为基础,形成了从微电子技术、材料研发、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到晶片生产、封装、测试以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而天津作为首批国家级电子资讯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已有四十种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十七种产品位列第一,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和手机生产基地,其手机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吸纳了诸如摩托罗拉、三星、NEC、松下等跨国企业在此建立制造基地;青岛则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制造商位列中国电子百强;大连也正在逐步完善软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微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电子和信息服务六大产业并制定了重点发展工业电子、数字视听、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和移动通信四大产业,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二大产业,稳定发展计算机外设、传统显示器件和医疗三大产业的战略规划。同时,结合各主要城市的特点,京、津、冀、辽、鲁、晋、古已签订《环渤海信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将“合作”这一主题词纳入各自的“十信息产业规划,并商定建立环渤海信息产业联席会制度,承诺将在信息产业方面加通与合作,推动环渤海地区的协调发展。可以说,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46 第三章2010-2011年中国消费电子行业人力指标分析第一节人员流动指标分析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活力和创新意识。离职率是以某一单位时间(如以月为单位)的离职人数,除以工资册的月初月末平均人数后乘以100%。以公式表示:离职率=离职人数÷工资册平均人数×100%。经过灵通产业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10年国内19个行业的员工离职率平均为18.5%,而消费类电子行业员工离职率为20.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造成消费电子行业高员工流动性主要来自于员工薪酬、企业管理制度、职业晋升等因素的影响,其中65.2%的被调查员工认为薪酬是造成人才流动的最重要原因。经济回暖,雇主增加招聘是导致离职率居高不下的首要因素,“找工作”变得容易了,这是很多求职者的感觉,此外“缺乏工作的安全感”是导致离职率高的另一大主要原因。此外,2010年有67.3%的消费类电子企业进行调薪,薪资上调幅度达到6.5%,另有89.0%的企业表示在2011年将对全体员工进行加薪,且薪酬增速继续加快,达到8.4%超过2010年6.5%增幅。46 第二节薪酬指标分析灵通产业研究中心通过透析薪酬现状发现、企业把握薪酬发展趋势能够有效的降低消费电子企业的人才高流动。一方面,企业需要深入分析和理解自身的薪酬水平在行业中处于何种地位、自身的薪酬管理与行业的优秀薪酬管理实践存在哪些差距等,才能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公司的薪酬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把握薪酬福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积极进行薪酬管理创新,为吸引和保留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创造良好的企业制度环境。  第一,行业薪酬水平稳步增长。在国内市场环境、国际趋势、大众消费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下,消费电子行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以日剧增。2010年,国内消费电子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达到87454万元,涨薪幅度达到7.3%。从薪酬竞争力水平来看,消费电子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处于电子信息行业的第7位,高于计算机、半导体、动漫等行业。  第二,不同性质企业的涨薪幅度存在差异。2010年,在消费电子行业中,拥有雄厚资金背景和品牌优势的外资企业薪酬增长最为迅速,涨薪幅度达到8.2%;合资企业紧随其后达到8.0%;而国内企业在薪酬增长方面仍然不能与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为6.1%,国有企业薪酬增长仅为5.7%。  第三,不同职位员工的涨薪幅度存在差异。消费类电子生产企业员工由于工作能力、学历、综合素质等因素引起的职位差别也会影响到员工的薪酬增长幅度。2010年,在消费电子行业中,一般员工薪酬平均增长7.5%,经理层员工薪酬增长超过8.3%,决策层员工薪酬增长超过9.9%,职位等级越高薪资增长幅度越大。  第四,不同岗位员工的薪酬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消费电子行业的员工薪酬结构调查发现,消费电子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固定工资约占总收入60%以上,大比例的固定薪金体现了消费电子行业薪酬具有相当强的保障性。但销售人员固定工资占总收入的比例不会超过40%,又体现了对销售人员具有的激励性。  第五,消费电子行业的福利多集中于社会性福利和经济性福利。根据灵通产业研究中心46 调查分析,目前在消费电子行业社会性福利应用较为普遍,享受的人员比例达到96%。其次是经济性福利为80%,设施性福利最低,覆盖比例为35%。目前,消费电子行业的福利仍然局限在满足员工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对员工其它方面的需求关注的较少,例如利润分享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等福利项目上较为少见。  第六,股权激励计划在消费电子行业中逐步流行起来。近几年,随着国内外证券市场的持续繁荣以及IT领域备受投资者青睐,消费电子企业的IPO热情亦是以日俱增。调查结果显示,56%的被调查对象反映本企业缺乏员工的长期激励机制。对于这部分上市企业而言,长期激励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企业对股权激励计划的重视程度不高,更谈不上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但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股票”、“股票期权”、“虚拟股票”、“员工持股”等形式已经成为消费电子企业实施长期激励的重要发展趋势。第三节消费电子行业的薪酬福利发展趋势  消费类电子行业的薪酬福利发展有以下特点;第一,宽带薪酬模式将日益受到重视。宽带薪酬已经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一种趋势化薪酬管理模式,也开始作为一种全新的薪酬分配模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根据调查,56%的被调研企业正在使用宽带薪酬的薪酬管理模式;但还有一些企业依然采用带有大量等级结构的垂直型薪酬结构,而这种传统薪酬结构已不适合应用于消费电子等高科技企业。  第二,薪酬结构日趋合理。目前,一些消费类电子企业采用的薪酬结构多侧重于基本薪酬,而可变薪酬和间接薪酬并没有得到企业的足够重视。为保证薪酬结构更趋合理,企业应把基本薪酬、可变薪酬和间接薪酬三者结合运用到薪酬结构的设计中,使得企业所提供的薪酬既能够为员工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收入来源,又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效率、增加公司收益。46   第三,研发岗位薪酬水平较高,且浮动薪酬比例上升。消费电子行业核心研发团队薪酬持续上涨,且呈现出研发部门低层增速缓慢,高级专业人员以上薪酬曲线较为陡峭的特点。研发队伍是消费电子企业进行创新的原动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他们在组织内的地位越发重要。特别是经理级以上的高级研发人员,这部分人员的可替代程度相对较低,属于市场稀缺资源,因而企业为使其能够留在企业中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愿意支付更高的薪水。同时,消费电子行业的研发岗位薪酬差距逐渐拉大,采用以奖金为主要方式的浮动薪酬模式的企业占到了参与调研群体的80%,浮动薪酬的比重仅低于销售类岗位。这一现象表明高科技企业现阶段更加重视产品研发的效率,已经不仅将绩效管理应用于营销部门,也开始紧密地运用于加强自身产品研发及技术服务,使其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利器。  第四,弹性福利制度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提高。当今社会,不同员工会有不同的需求和爱好,传统的福利制度已不能满足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就要提供多样化的福利项目,使福利的效用最大化,以最终实现薪酬管理的支持和激励功能。弹性福利制就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固定式福利的新员工福利制度,员工可以从企业所提供的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中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福利。弹性福利制强调让员工依照自己的需求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项目中来选择组合属于自己的一套福利“套餐”。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内部的特殊性,高科技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弹性福利制:附加型弹性福利计划、核心福利加弹性选择福利型、弹性支用帐户、福利套餐型、选高择低型等。46 第四章2005-2010年中国消费电子工业生产指数分析生产指数计算方法生产指数是基于工业产品的产量而编制的,编制时先要确定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产品,然后将各工业产品本期的产量与基期的产量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各工业产品本期的工业发展速度,最后按照各工业产品的基期增加值权重汇总得到工业生产的总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K作为生产指数;Q1为单个产品本期产量;Q0为单个产品基期产量;Q1/Q0为产品产量的个体指数;Q0P0为基期权数;P0为基期单位产品增加值;∑为求和运算符号。举例:产品种类增加值权重(W0)基期产量(Q0)本期产量(Q1)A产品3080100B产品505055C产品209080行业生产发展指数=(100/80*30+55/50*50+80/90*20)/(30+50+20)=1.1028则说明本期的产业生产比基期增长了10.28%。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消费类电子产品分为彩色电视机、激光视盘机、组合音响和数码相机。消费类电子工业生产发展程度指数权重计算公式:∑单位产品增加值*2005年产量/各项产品增加值*2005产量。消费类电子产品当中,彩色电视机权重最高为86%,因此其产量的变化对消费类电子工业生产发展程度指数的影响最大。激光视盘机和组合音响的权重都很小,因此其产量的变化对消费类电子的业生产发展程度指数的影响不大。46 第一节消费类电子工业生产发展程度指数与现状表2:2005-201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产量 分类产品名称单位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消费电子彩色电视机万台8283837584789033989910582激光视盘机万台10,382.1010,759.5210,823.0710,704.859,711.448575.2组合音响万台5,437.115,386.425,830.877,297.239,638.919,245.70数码相机万台5522.966957493.5818880261005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表3:2006-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生产发展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产品名称20062007200820092010彩色电视机1.011.021.091.201.28激光视盘机1.041.041.030.940.83组合音响0.991.071.341.771.70数码相机1.211.361.481.451.5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消费类电子工业生产发展程度总体指数由彩色电视机、激光视盘机、组合音响和数码相机这四样消费类电子主要产品在基期(2005年)消费类电子当中所占权重与基期(2005年)的单位产品增加值以上述公式计算得出。表4:消费类电子主要产品计算权重消费类电子主要产品权重彩色电视机0.860激光视盘机0.036组合音响0.020数码相机0.083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基础数据计算结果46 表5:2006-2010年消费类电子生产发展指数年份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指数1.031.051.131.221.28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基础数据计算结果图6:2006-2010年消费类电子工业生产指数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基础数据计算结果2006年-2010年从绝对数值上看,消费类电子行业生产发展指数呈基本上升状态,但是上升速度要低于其它三个行业,主要是由于权重最大的彩电产品每年的增长率不高,并且另外一个产品激光视盘机的产量连年下降。1.2006-2010年消费类电子生产发展指数持续上升。2006年消费类电子生产发展指数为1.03,较2005年增加了0.03。2007年消费类电子生产发展指数为1.05,增速较小。同期增长率只有1.9%。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工业生产指数分别为1.13、1.22和1.28。2010年较2005年总体增长了28%。2.2005年-2010年消费类电子生产发展指数增长缓慢。46 2010年消费类电子生产发展指数为1.28,比2005年增长了28%。这一增长率远远要低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163%和计算机行业的186%。消费类电子的增速不高是因为消费类电子基本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其销量的维持主要是靠产品的更新换代来维持。市场需求量不会快速增加,所以致使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增速不快。3.未来三年消费类电子生产发展指数预测但是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不断出现,消费类电子产品会越来越丰富,工业生产指数会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增长水平。表6:2011-2013年消费类电子工业生产发展指数预测年份2011年2012年2013年消费类电子工业生产指数预测1.341.411.48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基础数据计算结果第二节消费类电子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趋势分析计算机类主要产品有微型电子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和打印机。他们的产量变化对消费类电子工业生产发展程度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就对各个产品的产量变化状况和变化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1、2005年到2010年中国彩电发展状况良好2005年到2010年中国彩电的产量持续增长,液晶显示器占彩色电视产量的比重越来越高。等离子电视市场状况并不乐观,背投电视逐渐退出市场。(1)2005年-2010年中国彩电产量平稳增长,复合增长率为5%。200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为8283万台。2010年中国电视机总产量为10582万台,较2005年增长了27.8%,同比增长了近7个百分点。彩色电视能保持较平稳的增长主要是因为:一、家电下乡与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家扩大了内需,使国内的彩电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截止到2009年10月31日,全国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787.8万台,销售额为508.4亿元人民币。二、2009年4月10日46 正式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从2009年~2011年3年间中国要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企业的纵向整合。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产业振兴规划的全面启动,与彩电行业密切相关的重大投资相继实施,从而极大的带动了彩色电视的生产。三、大陆企业与台湾面板企业合作,缓解了彩电企业面板资源匮乏的困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出产国,可是我国的电视出产企业并不具有核心技能。步入平板电视期间,我国液晶面板财产的成长严重滞后,占电视机成本60%以上的液晶面板大多依赖入口,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出产更是完全掌握在日韩企业之手。2010年2月10日,台湾前提地开放岛内6代以上液晶面板出产线赴大陆投资。新规定许可台商在大陆设立3条6代以上出产线,必须与其在台湾本地工厂有一个世代的技能差距。这一举措对国内彩色电视的生产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来临为液晶电视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买一台大平板电视回家看奥运比赛”,成了许多消费者购买液晶等高端平板电视的主要原因。图7:2005-2010年彩色电视机和液晶电视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2)2005年-2010年液晶电视产量迅速增加,成为主流产品。46 2005年-2010年液晶电视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占整体彩电产量的近90%。2005年-2010年液晶电视产量迅速增加,2005年液晶电视的产量仅为425万台,只占彩电电视整体产量的5%。2006年产量增长到1079万台,同比增长156%,增涨迅速。2007年同比增长63%,2008年同比增长67%。2009年的增长最为迅速,产量比2008年翻了一番还多。2010年产量持续增长比2009年增长了29%。这是因为液晶电视具有价格低、视觉效果好、外观轻薄、产品线丰富等一系列的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的CRT电视机进入消费者家庭。(3)背投电视基本退出市场、等离子电视发展缓慢。从2005~2010年背投电视机已基本退出市场。这是因为,背投的价格与液晶电视相比基本没有价格上的优势。另外背投电视的视觉效果、外观、售后维修以及自身技术方面的原因,使消费者对它的热情迅速降低,转而投入到液晶电视上。而等离子电视因为国内的产品线不完整,使等离子电视型号少,只有32、50、52和58英寸等几个尺寸,目前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小于40英寸的等离子电视。远不如液晶电视的尺寸覆盖面大,满足不了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另外等离子电视的市场推广乏力,消费者认知度不高,需求少。从而导致了等离子电视的产量一直不高。图8:2005-2010年等离子电视和背投电视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46 2.2005年-2010年数码相机产量升中有降。2005年到2008年数码相机产量组年递增。2009年开始到2010年年末数码相机产量下降。2008年数码相机产量最高。(1)从2005年到2008年中国数码相机产量持续增长。2005年数码相机产量为5523万台。2006和2007年产量持续增长,产量同期增加值分别为1172万台和799万台,同期增长率分别为21.2和11.9%。2008年的产量比2005增加了48%,同比增长了9%。同比增速较2006年和2007年有所降低。数码相机产量的不断增加是因为国外的数码相机厂商积极在国内建厂,代工工厂不断增加,代工工厂产能的扩大、代工品牌的不断增加,中国数码相机产量逐年增大,成全球市场主要生产基地。数码相机中国制造约占世界的近80%。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地提高,数码相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受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2008年依旧保持增长的势态,但是增长速率还是有所降低。(2)2009年-2010年数码相机产量缓慢降低。2009年数码相机产量较2008年下降了2%,2010年出现回升。2009年开始由于受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购买能力下降,2008年数码相机的库存量增加,2009年企业减产,而2010年开始反弹,使数码相机产量有超过10000万台。图9:2005-2010年数码相机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46 3.激光视盘机产量先升后降,整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到2007年激光视盘机的产量规模变化不大,呈基本的上升趋势。2005年激光视盘产量为10382万台,2006年和2007年同比增长分别为3.6%和0.6%。增涨幅度很小。2008年激光视盘机产量较2007年降低了1个百分点,变化不大。但是2009年和2010年产量下降迅速,同比分别下降了9.2%和8.8%。2010年产量比2005年下降了17.4%。主要原因是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激光视盘机产品出现较早,但是更新换代慢。市场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消费者购买力度逐年降低。二、替代产品的冲击。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的光驱就可以替代激光视盘机进行节目的观看。而且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就可以看到很多视频节目。比使用激光视盘机更加的方便、快捷、节省。观看的节目更多,选择性更大。图10:2005-2010年激光视盘机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46 4.组合音响产量呈基本上升趋势,2010年产量稍降。图11:2005-2010年组合音响产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2005年-2009年组合音响市场呈持续的上升状态,2009年组合音响的产量从2005年的5437万台增加到9639万台,增长了77.3%,同比增长了32.0%。2008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组合音响的产量并没有下降反而逆势而上,同比增长了25.1%。2010年的产量较2009年有所下降,同比下降了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视听的感觉。电视和电脑的普及同时带动了音响市场的发展。国外和国内对音响的需要量不断增高。而中国是世界工厂,国外的厂商不断到中国建厂,不断的增加在中国的产量。从而使组合音响产量迅速增加。2010年的产量下降是因为2009年的产量增速过高,从而使组合音响的库存量有所增加,所以2010年产量有所减少。46 第五章消费类电子工业生产发展方向预计2011-2015年,中国消费类电子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机顶盒等视听产品的出口规模将稳步增长,DVD出口量也将保持在1亿台以上的规模。在内需市场,“十二五”期间,液晶电视将成为彩电的主体,液晶电视在农村市场将广受欢迎。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液晶面板厂商已开始面向中国农村生产低成本的电视液晶面板,如果能够利用7.5代生产线高效生产,便具备了可廉价提供面板的环境。第二,CRT厂商纷纷停产退出,今后CRT电视供货量将迅速缩小。机顶盒销量也会随着数字化的进程加快而不断增加,在有线整体平移、卫星村村通以及地面覆盖范围增大的有力拉动下,机顶盒的销量在2015年有望达到9300万台。未来几年,消费数码产品市场在创新产品的推动下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家庭视听产品将会经历从CRT时代向平板时代、从模拟时代从数字时代、从分立时代向关联时代的重大转变,从而孕育一系列的新兴市场。1、技术消费电子产业属于走在时代前列的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是该行业最显著的特点,技术领先造就了消费电子制造业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依靠持续高投入的技术研发费用;高新技术行业的特性易于引致国家产业政策的倾斜和扶持;技术的更新和进步加快消费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推陈出新,总而言之,技术升级和演进是消费电子行业充满活力的原动力之一。消费电子产品的技术总体发展的思路是功能智能化、系统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朝着安全、环保、健康、节能、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等方向迈进。力争实现功能多样化、操作简单化的效果。(1)功能复合化将成为未来消费电子产品的主流随着人们对消费电子产品要求的日益提高,消费电子产品已经突破了原有单一功能的局限,开始呈现出复合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设备与设备的复合。功能复合化趋势在很多消费电子产品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比如,海尔的AV001电视手机实现了用手机看电视,可以随时随地看奥运;海尔的百度流媒体电视应用了独特的网络应用模组芯片,用电视就可以实现上网;东芝的QosmioG50/F5046 系列笔记本电脑被植入了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技术,可以收看地面高清数字电视节目。(2)变频等高端技术将继续被广泛应用全球家电变频技术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电行业的变频化发展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变频技术具有节能、降噪、提高效率等优点,作为目前最有效、最先进、最成熟的节能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中。随着全球对能源节约的重视,对家电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变频技术的不断成熟进步,这种技术在得到白色家电产品中必将会更加广泛的应用。2009年变频空调国家能效标准得到空调厂商积极拥护和响应的背后,是行业对能效要求提升的一种回应。2009年,节能成为行业共识,不仅是空调业积极升级能效,冰箱、小家电业都把能效提升放在了重要位置并积极推进。从小家电来看,微波炉、电风扇、电饭锅这3类产品国家能效标准已制定,电热水器、家用电磁灶也将在2009年加贴能效标识。从冰箱来看,虽然2009年冰箱能效将进一步提升,不过目前市场上80%以上的冰箱都是节能产品,达到了现行国标2级或1级,只是现行的国标已经滞后于冰箱节能技术的提升,冰箱企业在节能指标上做到先人一步。整体来看,家电业的能效升级趋势十分明显,节能等高端技术的应用还将贯穿行业发展。高端产品的技术将加大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因此,高端产品可以为企业摆脱低水平的激烈市场竞争,获取高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润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白色家电产品技术虽然多年来没有革命性的突破,但产品在局部功能上进步明显,多门和对开门冰箱、滚筒洗衣机等高端产品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变频空调虽然增长平缓,但随着能效比标准的提高,变频空调和高能效比的定速空调也将在未来成为主流产品。(3)个性化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人们追求生活品位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消费电子产品也日益艺术化、时尚化。这一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予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了更大的空间,尤其是数字娱乐产品设计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时尚化。高清晰度、大容量存储空间、多功能、智能化、操作简易成为消费电子产品发展的潮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生产者不断对消费者市场进行细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应运而生,大屏幕的液晶电视、回归本质的MP346 产品、大容量快速的存储技术、高技术的数码影像产品都更多地体现出人性化设计的特点。从2009年国内家电市场上各类产品的新品上市及市场销售产品结构变化趋势来看,功能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数字产品所占市场比重越来越突出,如平板电视将取代显像管电视,H-DVD、移动DVD等高端激光视盘机将取代DVD、SVCD等产品,机顶盒产品的MPEG解码器将支持同时解码多个IPTV的节目;蒸汽光波炉与平板微波炉等以技术创新产品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实用、时尚、节能、健康成为空调市场的专有名词,洗衣机市场中,“不用洗衣粉”技术、小天鹅的“雾态洗”技术、“精洗”技术也成为同类产品市场的关注焦点;而像日立的3.5CM超薄电视、东芝的对开门冰箱、海尔的卡萨帝冰箱、乐丰华的家庭影院音响、爱国者的触摸式数码相框等众多消费电子产品都展现了新潮的工艺创新和浓厚的艺术化气息。(4)智能技术成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数字家庭的概念深入人心,互联互通的成为了未来信息家电的要求,智能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智能技术实质上是将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家电,使家电具备智能化和信息网络功能。和传统家电相比,智能家电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对家中电器进行远程监控;通过网络可以对家电在线升级,更新功能;家电可以自动诊断故障并将信息反馈到维修中心的电脑上,电脑对其进行远程检测维修;家电可以自动报警,把信息发给远程的手机等。智能技术的在家电、数码产品上的应用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轻松,更方便。(5)以旧换新和节能惠民政策推动家电消费升级家电消费升级仍在继续,特别是在城市市场,升级趋势明显。以旧换新政策在支撑家电行业需求的同时,也在加速消费升级的过程。大白电以更大容量、更靓颖外观、更方便使用及更节能环保,为主要升级方向。洗衣机行业近年增长相对平稳,但国内销售的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双缸洗衣机销量占有率持续下滑,从2008年1月的26.9%下滑到2009年10月的18.02%,下降了8.88个百分点,同时滚筒洗衣机则上升了8.10个百分点至22.15%,零售额更是达到42%。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滚筒洗衣机价格下降及更小型滚筒洗衣机的推出,滚筒洗衣机销售占比还将进一步提高。46 国家产业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高能效空调(包括变频与定频)的发展。空调市场准入能效强制等级得到提高,使得行业龙头也因此自2008年下半年其相继力推变频空调,占销售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变频占比达到10.8%,此前变频空调占国内家用空调市场比重多年徘徊在5%左右,因此2009年被业界及厂商称之为变频空调元年。空调产业升级的另一个方向是高能效等级空调。对一级和二级能效定频空调,国家惠民政策给予10%的购买补贴,有力促进了销售。变频空调因高能效定频空调政策,受到一定冲击,市场占有率上升势头被遏制。但变频空调与定频空调产品本身相比,仍有节能、细腻和舒服等优势,空调行业龙头企业都非常看好未来变频空调的发展,随着变频空调市场规模的扩大,成本和价格降低,市占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家电升级换代的过程。各类大家电设计使用寿命大多在10-12年,中国城市家电普及率在12年前(1997年)即已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冰箱、洗衣机和彩电(家统计局数据),分别为73%、89%和100%,很多已经超过了服役年龄。考虑到国人素有节俭传统,导致超龄服役的家电较多。升级换代进程中,除服役年限外,新产品与保佑产品之间在功能和效果上的较大差别更是升级换代的推动力之一。从以旧换新收回家电的数据来看,彩电占比最高,主要是因为目前销售的液晶电视与之前保有的CRT彩电甚至黑白电视相比,有革命性的进步。电脑产品也是同样情况,其普及时间虽然较晚,大部分产品还在使用年限内,但计算机行业的快速技术进步,导致各代产品较短时间内就脱离主流行列,很快过时,因此替换频率较高。2、应用(业务)创新(1)组织模式持续创新引导行业向纵深方向发展组织模式持续创新推动消费电子产业升级,包括营销的创新和整合的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对消费电子行业产生过并将持续产生重要的影响,戴尔成功的创新直销模式使其以最快的速度跻身于全球著名电脑制造商前列。国美、苏宁、永乐、大中等家电连锁的经营模式有效的降低营销成本,对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46 直销和连锁的销售模式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缩短了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距离,对消费电子的快速更新和不断发展提供了快捷的通道。整合创新始终贯穿整个消费电子行业设计生产的始终,格力电器通过专业化生产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立足于做专一的顶尖专营空调机厂商是格力长盛不衰的根源,海尔通过多元化来取得规模效应,华映通过控股厦华来实现LCD产品生产的上下游的垂直整合。这些个性不一的整合创新都对行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高清战略代表着消费电子企业未来的竞争模式随着数字技术和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高清时代。针对全球范围内高清所涌现出来的巨大商机,全球各主要消费电子企业也是一哄而上,但大多数企业在推广“高清”时只集中在产品的的某一个环节上,而忽视了其它相关环节。从技术上讲,高清主要是一种视频格式,它不是一台摄像机或电视机,而是一个系统。其实,对消费者来讲,高清是一场划时代的娱乐生活方式变革。首先在终端显示上,高清电视、高清数码摄像机等终端产品的清晰度更高;其次,在高清时代,消费者的接收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被动的按时接收节目转变成主动的获取节目,互动性和自主性更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内容上的彻底变革。消费者通过先进的视听设备,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己制作节目,就像互联网上的“博客”一样,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是一个电视台和媒体。因此,高清时代不仅仅是终端产品的改变,应该是以电视等产品为代表的一系列与内容有关的过程的解决。这就要求企业不能按照以前的思维进行产品线的直线延伸,而应该按照整条产业链扇形地铺开,因为在高清时代,全球消费电子企业竞争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目前的竞争焦点已经在产业的聚集优势上了。未来高清时代的主导者是那些能够将人们的视觉、听觉甚至双手都调动起来的综合娱乐设备。随着人们需求的提升,这些设备将快速“抱团”走进寻常百姓家,因为只有把包括摄像机、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相关环节整合起来,才能缔造真正的“高清家庭”。这一点,在一些跨国企业巨头索尼、松下等可以看到,他们一般能够提供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数字化娱乐生活方式的全系列解决方案,是其提出“高清世界”战略的基础,因为单凭一个或几个高清产品是很难打开“高清世界”密码的。46 因此,未来消费电子企业的的“高清战略”将会代表着消费电子企业未来的竞争模式。“高清时代”,开创一条产业提升模式,这对正在转型中的全球乃至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高清战略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品牌,还有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些,企业才能灵活自如地应对产业变化并保持领先的地位,这也是今后产业竞争真正聚焦点。3、产业递进与变迁(1)中国将成为全球平板产业配套的重要基地目前全球大尺寸平板显示市场上,尤其是LCDTV面板领域,台湾和韩国占据绝对份额,在产业链垂直整合上也很成功,日本在面板制造上虽然只有Sharp一家,份额仅14%,但日本厂商掌握了上游大部分关键材料和设备的技术,通过生产或专利许可方式获取高额利润。反观中国,在大尺寸平板显示产业链上缺乏上游关键零组件和设备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平板显示产业作为基础电子产业,是我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中国前期在CRT产业上投资巨大,并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形成了全球竞争优势,也培养了一批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竞争能力的中国家电品牌。在平板电视时代,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将平板显示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未来几年将“大力发展TFT-LCD、PDP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面向数字化、高清晰化、平板化需求,支持建设TFT-LCD六代以上面板线,加快国内关键配套件的开发与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2)“二元结构”打好中国家电市场未来向好的基础未来3年中国家电市场处于升级与普及并行的第四发展阶段,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中国经济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和农村部门呈现不同的消费阶段,将带来家电消费的“两次革命”。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将缩短家电市场发展的周期,中国家电市场几乎没有内生性调整期,预计未来3-5年城市和农村将基本完成升级消费和普及消费。中国经济发展的东中西、城镇乡等递次性和中心向外围城市的延伸性将给家电市场带来中长期增长动力,三四线城市城镇化加速和商品房整体销售面积稳步增长确保了城市部门家电消费的较快增长速度。最后,消费升级稳步推进,家电也是重要消费品种。中国家电行业至今没有调整期,预计未来3-5年或现调整期,同时将受整个消费周期的影响。46 (3)市场集中度继续提高,资产整合成为趋势虽然国内家电企业众多,但是家电的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以家电下乡销售结果为例,家电下乡中标企业很多,有很多地区性二三线品牌。这些二三线品牌曾经对家电下乡市场给予厚望,但是实际上由于品牌、渠道、售后、维修等综合因素考虑,一线家电企业是家电下乡最大的受益者。家电下乡市场并不是一个充满低价位小品牌的市场,这个市场的集中度非常高。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计算机家电下乡前4家销量占比累计全部超过50%,前8家企业销量占比累计超过70%,属于寡头市场。而在消费数码市场,整合趋势也比较明显。随着行业利润的下滑和出口市场的不利局面,像山寨现象比较突出的MP3、MP4、GPS等行业出现了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产业规模越来越集中。目前,中国消费数码行业竞争比较激烈,生产和销售消费数码产品的品牌数目已经有所减少。从现在的状况看,未来几年内中国人民币升值与原材料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中国消费数码产品的竞争态势十分严峻。因此,未来中国消费数码行业的资源也将继续整合配置,产业规模将进一步集中,这有利于优化该行业的生产和经营环境,进而促进整个消费数码产业结构的优化。一线家电企业在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资本之手,长虹收购了美菱电器和华意压缩,海信收购科龙以后同时经营海信、科龙、容声三个品牌,美的收购了小天鹅和荣事达。收购使企业迅速扩张,美的完成收购后,在洗衣机销量上“美的系”已经具备和第一名海尔相竞争的实力,但是收购,特别是涉及上市公司的收购,企业需要进行资产整合,解决复杂的同业竞争问题,一线家电企业2009年已经完成了收购整合的主要步骤,2010年将延续上一年的思路,对自身资产结构进行收尾性微调,选择合适的上市公司平台,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在一线企业通过收购做大自身后,二线家电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面临着退出市场的危险,2010年将出现更多二线家电企业的合并、整合。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