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7 MB
  • 2022-04-22 11:19:17 发布

安徽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项目总论1.1概述项目名称:安徽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建设地点:铜陵市承接产业示范园区项目承办单位:可研报告编制单位:项目概况: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基地位于铜陵市承接产业示范园区,地块北邻永新路,西邻坝北路,东邻纵八路,南侧与规划道路相邻,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用地内部绿化条件良好,环境品质较高。地块内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775亩,其中西侧与坝北路、永新路相邻约400亩用地,南侧与纵八路、永新路相邻约280亩用地为预留用地。本次建设用地面积约127亩。拟建创业园综合服务楼,标准厂房和金利电子、松成电子、凯顺生物三家企业生产用房,建筑面积180000平方米1.2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2.1编制原则36 (1)以国家和安徽省及铜陵市有关法令、法规和标准为原则,以安徽省、铜陵市有关部门的批文、批件为依据,在铜陵市相关规划文件指导下深入研究方案、合理规划项目、科学估算投资,满足国家有关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深度的要求。(2)依据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经济科学合理的条件下,规划研究各项分部工程,充分注意拟建项目与周边环境在城市空间上的统一和衔接以及在公用设施上的合理衔接和过渡。(3)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以及项目整体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方案设计研究和建筑功能优化,充分考虑项目建筑与周边城市建筑物的环境和谐,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使项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1编制依据(1)《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3)《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4)《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5)《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6)《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7)《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江南片)总体发展规划》(2009-2030)(8)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1.2项目建设目标1.2.1示范园区定位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国家战略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将铜陵示范园建设成为世界级现代化铜产业中心、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皖江城市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创新与协作先行区。起步区发展定位为:铜陵东部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的产业新区,以生态水乡为特色的宜居空间,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完善的多元活力中心。36 1.1.1发展战略(1)铜池一体化,错位发展,打造区域增长极加强与池州联系,重点建立与池州东部新区、省直管江南集中区的一体化对接,充分利用九华山机场的集散优势和江南集中区的现代服务优势,引导产业要素流向铜陵示范园区,创新区域协作方式,针对池州产业基础劣势,打造铜池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产业基地。(2)立足长三角,放眼全球,全方位、多元化承接产业转移铜陵示范园区肩负产业转型提升重任,高起点、高定位决定了其不仅仅是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还应以更广的视野,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扩大对外贸易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3)完善服务配套,优化环境品质,提升综合竞争力对于产业示范园区而言,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成功的关键。规划一方面需加强示范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研发创意、工业服务配套,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协调区生态、交通多方面优势,完善为协调区配套的生产服务、商贸流通、品质居住等功能,示范园区和协调区各有侧重、整体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1.1.2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工程总投资:33030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建安费用22748万元。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它费用6242万元,预备费1137,建设期利息为2902万元1.2研究结论(1)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了铜陵市地缘优势和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加快产业载体建设和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产业快速积聚,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第一站,建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区。(2)项目的建设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36 (3)项目的建设是安徽省、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施产业升级、谋划中部崛起的一件大事,是铜陵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铜陵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探索区域创新发展道路和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充分可行的。(4)铜陵市地理区位独特,交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秩序稳定;周边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生产要素供给充裕,综合商务成本较低。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了优势,将有力推进铜陵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1-1主要经济指标表序号科目单位指标1总用地面积Ha8.482规划总建筑面积平方米180000其中标准厂房建筑面积平方米120700综合服务楼建筑面积平方米20000金利电子建筑面积平方米14700松成电子建筑面积平方米5600凯顺生物建筑面积平方米19002建筑密度%423容积率2.124绿地率%5工程总投资万元1项目投资环境及建设必要性1.1投资环境分析1.1.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背景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规划,将为安徽省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对实现安徽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6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战略定位是: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带动安徽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到2020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1.1.1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要求和空间布局(1)示范区建设坚持以下原则市场导向,政府推动。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支持先行先试,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促进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向示范区有序转移。36 主动承接,优化升级。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发展重点,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结合起来,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动承接方与转移方两个积极性,注重区域内科学布局、有序承接,促进与长三角良性竞争、互利共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既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承接,集聚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又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排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3)空间布局充分发挥示范区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东向快速通道,优化产业分工,推进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空间开发格局。1)推进“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36 沿江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沿江六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发挥产业各具特色、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安庆产业组团。包括安庆市和池州市东至县。依托石化产业基础,促进化工产业集聚,构建循环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实力。重点承接发展轻纺、汽车零部件及船用设备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2)铜池枞产业组团。包括铜陵市、池州市和安庆市枞阳县。发挥铜、铅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承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非金属材料、机械、化工、旅游等产业。建设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著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马芜巢产业组团。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和巢湖市无为县、和县。利用沿江港口优势和深水岸线资源,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化工、建材、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全国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和精品钢基地。合肥、芜湖双核: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强化芜湖作为皖江开发开放龙头的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两市产业集聚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带动示范区产业加快发展。合肥核:包括合肥市、巢湖市部分地区、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加快合肥经济圈发展,依托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巢湖等城际公路干线,大力推进工业走廊建设,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芜湖核:发挥芜湖作为沿江重要港口城市,交通体系完善、产业创新和配套能力较强的优势,密切与马鞍山、巢湖的经济联系,推进跨江联动发展和一体化进程,高起点承接发展汽车、新型材料、电子电器、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创新型城市。滁州、宣城两翼:36 充分发挥滁州和宣城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储量大、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开发空间广阔的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滁州大力推进与南京一体化发展,重点承接发展化工、机械、家电、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重要的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宣城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建设重要的机械制造和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1.1.1铜陵市经济发展及城市发展战略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距芜湖市80公里左右,东南与繁昌县接壤,西距安庆市90公里左右,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贵池区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枞阳县,距省会合肥市120公里,合铜黄高速公路线暨铜陵长江大桥、沿江高速、铜九铁路从铜陵市域穿过。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37平方公里)。南北最长约42.5公里,东西最宽约40.6公里,市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宽约5公里、长20公里的带状地形。2009年,铜陵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72亿元,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8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6∶67.9∶29.5。财政收入突破70亿元,其中地方收入3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2.9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9元,比2008年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6194元,比2008年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2亿元;新增就业209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22.15亿美元。工业实力雄厚,四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迅速,铜工业、化工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了以铜陵有色为主的大型企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产业呈集群化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滨江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兴建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根据《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铜陵市城市发展主要概括为:(1)规划要点1)城市性质全国铜产业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2)城市规模2010年铜陵市城区居住为60万人(其中主城区51万人,南部城区4万人,东部城区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3km2(主城区51km2,南部城区6km236 ,东部城区6km2);2020年城区居住为80万人(其中主城区62万人,南部城区8万人,东部城区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km2(主城区62km2,南部城区8km2,东部城区10km2);城市远景规划人口规模为100~120万人。3)城市空间发展策略规划分清时序,采取“北扩、东进、南整、西跨”的空间发展策略,确定规划期内城市用地主要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发展,适时向西跨江发展。4)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在上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沿江带状组团式结构”基础上,依托老城,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增长极,重点发展主城区;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依托顺安、钟鸣两镇和金桥工业区,积极构建东部城区;以横港、大通为基础,以横港物流园建设为动力,构建南部城区,形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三个城区之间以交通干道相联系,以山体、水体、农田等风景林地和生态湿地相隔离,形成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人居环境优良的三个城市组团。图2.1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图36 1.1.1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铜陵市委、市人民政府《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争先进位,率先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加速安徽崛起、加速铜陵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市要紧紧抓住规划实施的5-10年时间,争先进位,跨越赶超,走出一条科学承接的新路,在全省率先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这是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也是我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必须勇于创新,重点突破;必须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必须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全力加以推进,奋力开创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铜陵的新局面。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铜陵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大突破,五年新跨越”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在示范区建设中争先进位,率先突破,率先发展,把铜陵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中跨江发展的第一城、世界铜加工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皖中南中心城市,成为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总体目标是:———打造“千亿铜陵”。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构筑“世界铜都”。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铜冶炼、铜加工为基础,铜贸易和研发有较强实力的铜产业体系,成为世界级铜加工制造业基地。同时,化工、电子、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产业有较快发展,初步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建设“幸福铜陵”。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000元和13000元。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显著进步,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实现教育和卫生服务基本现代化,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36 再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到2020年,铜陵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级铜产业中心、皖中南中心城市,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夯实“三大基础”,力求尽快实现“五大突破”。一年夯实“三大基础”:--夯实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基础。今年启动江北产业园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跨江发展有实质性进展;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0亿元,其中江北产业园超过10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升、扩容,积极争取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加快推进重大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转移项目对接基础。今年编制重点承接产业项目目录,明确承接的方向和重点,项目库项目总数达到400个以上,总投资达3000亿元以上。扩大产业转移项目来源,今年引进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60个,开工建设40个以上;园区引进资金达到200亿元。--筑牢产业转移工作基础。今年3月底前出台支撑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5月底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与工作机制。三年实现"五大突破":--跨江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到2013年,江北产业园建设框架基本形成,成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核心区。--"千百亿"工程实现重大突破。到2013年,铜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化工、冶金和物流等产业收入超过100亿元。--新兴战略性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到2013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45%。--承接产业转移实现重大突破。把铜陵率先打造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市。到2013年,吸引外来投资1000亿元以上,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百强企业20家以上,建设一批投资百亿的重大项目,将铜陵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市,科学承接的示范市。--城市转型取得重大突破。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成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循环经济示范市。36 图2.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域图1.1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背景(1)泛长三角经济圈安徽正式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圈,参与长三角的分工合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其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从全国的空间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辐射全国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合功能。基于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它既是东部产业梯度推移的承接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哨和辐射源。(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0年元月12日,国家正式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省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性规划。3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出台为皖江城市带融入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行动的指导,也为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精神的框架和指导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率先实现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根据“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总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配套协调、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促进皖江城市带融入泛长三角区域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首先,加快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内河航运、机场、过江跨海通道和港口建设,形成以区域内各核心城市为节点、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同发展、快速便捷、功能完备的泛长三角综合运输体系,增强区域核心城市之间的相互可达性,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联动发展。其次,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共同的信息网络交互平台,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区域间的合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保障,降低合作的信息成本,并为充分发挥出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共享区域内的各类资源提供保障。再者,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区域统一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平台,实施区域内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社保、城乡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的一体化制度,构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2)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产业同构”是区域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障碍,实现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的一体化,是皖江城市带充分融入泛长三角,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必选之路。首先,根据皖江城市带及长三角各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层次,各地区要趋向于按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来确定产业定位,选择各城区的支柱产业。其次,依据产业链的空间外延,不同层次的城市和地区之间实现在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促进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再次,以国际、国内和区域市场为导向,按照已有的产业基础,利用域内的原材料、土地和人力等资源优势,整合域内的技术、资本和市场,优化产业链条,形成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规模型、集约型的产业聚集区,提升皖江城市带的整体竞争力。3)区域市场一体化36 产品和要素在区域间的快速流动和共享,是经济一体化的中心问题。清除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间的产品和要素的“区域市场壁垒”,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而实现人流、车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互动和优化配置,构建泛长三角区域内统一的大市场体系是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必然。首先,皖江城市带区域内各核心城市应通过政府引导,整合区域政策,加强行政协调磋商,完善区域共同市场。其次,强化企业主导作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更多跨区域大型集团,发挥区域协调的作用。其次,建立合理完善的促进皖江城市带地区融入泛长三角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各种法律保障措施,抑制各地政府片面追求本地利益,防止资源流失和浪费,减少经济纠纷,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稳步形成。4)城镇建设一体化城镇建设发展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空间依托及表现形式,要加快皖江城市带快速融入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增强区域内中心城市集聚、扩散功能,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发展。首先,从泛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因素考虑,在区际分工的基础上,以上海、南京等大都市为中心,以经济外溢效果为依据,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核心地区要在城镇发展规划上实行联合协调编制,构建泛长三角区域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和布局的整体框架。其次,在皖江城市带地区,要建立起以大城市为产业中心,中等城市为纽带,一大批优长专业城镇为基础,整合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的关系,实现规模等级协调,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在不同的地域范围,互相补充和互相协调的开放式、网络型的城镇一体化发展体系。再次,皖江城市带区域内各地应加强协商与合作,合理发展,形成整体联动发展模式,防止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扩大,实现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5)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36 与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有着明显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皖江城市带在融入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应注意吸取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发展中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透支,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训,彻底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首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皖江城市带地区的自然资源实行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相结合,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电力同网”机制,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与资源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各种关系,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推进皖江城市带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构建皖江城市带生态圈。其次,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努力促进整个区域的共同行动纲领,切实实现泛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再者,严格执行环保、土地、安全、能耗、水耗、技术、规模等准入政策,对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和产品,坚决予以淘汰,加强对能耗大户、污染大户企业的监督与指导,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改善品种,达到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和综合利用的目的。1.1项目建设必要性(1)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构建区域分工合作机制,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2)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3)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通过大规模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5)是推进铜陵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36 铜陵市位于沿海、中原和西部地区梯度发展的网络节点上,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联络沿海、发展中原的功能和区位特性,良好的区位条件及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为城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江南片)将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有色金属加工,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了保证铜陵市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铜陵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江南片)建设工程适逢其时,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同时,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项目建设就是要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立足铜陵市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6)项目的建设是铜陵市城市发展战略的需要本项目的建设承载了城市的希望。工程作为保增长、扩大内需的一个重大项目,拉开了城市发展的大框架,有效推动了铜陵市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铜陵市经济的延伸与发展做好承接。项目的建设,将带来清新整洁的城市环境、优良的投资和服务环境,成为开发项目引进、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拉动内需、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实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拉动就业、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意义重大。1项目建设环境条件及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设计说明1.1自然条件1.1.1地形、地貌36 铜陵市向北面临长江,地势低平,中部丘陵起伏,东南多山,系黄山山脉的末端,标高多在48.063m(黄海高程系统,下同)以上,其中最高为铜官山,海拔491.063m。乌木山、笔架山、虎形山、樟木山等在城市东南面组成一道天然屏障。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浒河、顺安河、青通河。较大的湖泊有西湖、天井湖、桂家湖、狼尾湖等。本区处皖南山区北部,多为剥蚀残丘地貌,丘陵海拔20~80米,圩区海6~20米,地形起伏较大,沿江沟汊众多,湖泊星罗棋布。图3.1项目区域位置图1.1.1气象铜陵地区气候条件特征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东西大气候影响显著,气候温暖湿润,春夏多雨,盛夏炎热,秋季干旱,冬季温和,无霜期长,四季分明而春秋较短,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气象特征值如下: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6.2℃(1956—1980年)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2℃(1959年8月23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1.9℃(1969年2月6日)气压(毫巴)历年平均气压1011.5(1956—1980年)历年极端最高气压1042.4(1970年1月5日)(定时)36 历年极端最低气压909.7(1956年8月2日)相对温度(%)历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81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7(1956年—1980年)降水量(mm)历年平均降水量1364.4(1956—1980年)历年最大降水量1759(1969年)历年最小降水量768.5(1978年)月平均最大降水量677.8(1969年7月)月平均最小降水量0.3(1979年10月)日最大降水量204.4(1966年6月29日)风速、风向最大风速24m/s,方向西南风降雪历年最大雪深31cm(1964年2月19日)1.1.1水文本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年均降水1370mm。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1.1.2地质本区出露的地层以第四纪各种风化粘土及冲击土分布最广,根据铜陵市用地评价,除大量水域外,多为一、二类用地。1.1.3地震铜陵属长江中下游低频率、低强度的地震区。据地震史记载,公元294年以来,铜陵地区发生过一次4.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6度。铜陵周围100及200公里范围内发生过6次及19次4级以上地震,铜陵境内最大烈度为5度。36 根据国家地震局(77)震发科字080号文印发的《全国地震烈度工作会议纪要》规定,铜陵属于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从地震带划分上看,铜陵处在华南地震区北部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的扬州-铜陵地震带范围内。本工程抗震设计基本烈度按6度控制。1.1工程地质皖南丘陵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淮阳地质与江南古陆之间的凹陷地带,铜陵市处于凹陷中部偏东地区。该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分布范围广,从岩性上以海及浅海相的沉积层为主,其次褶皱期间的火成岩活动在铜官山背斜的轴部及翼部亦比较活跃。从铜官山麓至阶梯状地形为长江一、二级阶地。海拔8—13m左右为一级阶地,沿长江一带的河漫滩阶地发育,该段地势低洼平坦,湖泊众多,由淤泥质粘土、亚粘土以及淤泥层组成,地基承载力在1.0Mpa左右。海拔10.063—58.063之间为二阶阶地,由更新泥砾岩及粘土和亚粘土组成,属第四纪沉积物,地基承载力在2.0—4.5Mpa左右。36 1.1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设计说明1.1.1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4、《铜陵市总体规划》;5、铜陵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6、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范和标准1.1.2项目概况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基地位于铜陵市承接产业示范园区,地块北邻永新路,西邻坝北路,东邻纵八路,南侧与规划道路相邻,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用地内部绿化条件良好,环境品质较高。地块内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775亩,其中西侧与坝北路、永新路相邻约400亩用地,南侧与纵八路、永新路相邻约280亩用地为预留用地。本次建设用地面积约127亩。拟建创业园综合服务楼,标准厂房和金利电子、松成电子、凯顺生物三家企业生产用房,建筑面积180000平方米。1.1.3用地性质与功能定位基地用地为工业用地36 中小企业创业园规划设计本着经济、实用、美观、合理相结合的设计原则,规划设计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削减污染、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实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园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区。1.1.1设计指导思想、原则传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构筑新型生态创业园区,创造一个高效、便捷的环保型科技生态厂区。1、人性化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园区的规划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强调人、环境与建筑的共生与融合,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创造人性化空间和理想的工作及生活环境;2、一体化原则生态工业园既追求工业园整体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也追求成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绩效,因此,这就需要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和成员个体性统一;从操作、运行和管理上,要使得物质和能流动以及信息交流在整个园区内形成快捷、顺畅的网络,而成员个体间以市场原则进行联系以体现个性.3、多样性原则工业园区园区成员组成和相互间的联系要多样化,而且要有创新性,不能一成不变,这样才能保证工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展.4、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一般而言,空气和水体污染、土地植被破坏以及噪声污染等,主要由工业直接造成。但是,城市化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上。规划设计注重创造多样化的绿化空间,使人工开发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5、多功能性原则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目标。因此,生态工业园必须要兼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采取功能优先原则,合理布局以创造高效、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实现工业生态学主旨。36 6、高效性原则在追求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优势的市场里,仅仅是地域上的邻近已不足以确保现代企业的竞争力.工业园区的设计在于形成高效的工作系统,其内部有着很好的友邻关系.园区通道和管道应靠近副产物、废物或能量的供应者和利用者,在保证物资流通的同时保证信息交流的顺畅。3.3.5道路交通及功能布局基地内交通依托原有城市道路,利用南北穿越地块的规划道路,于永新路布置园区主要出入口,东侧纵八设园区次要出入口。与城市规划相融:根据场地内的现状条件及对周边环境的分析,采用了与城市肌理相协调且又符合厂区发展的网格状道路骨架来组织标准化的厂房单元,使交通流线、开放空间、建筑物配置都能系统化,以符合各机能要求,并适应各阶段的成长及改变。3.3.6建筑设计标准厂房建筑为五层,平面采用8米X9米柱网,便于厂房的灵活使用。综合楼作为园区标志性的综合性建筑,功能集办公,餐饮、购物、产品展示为一体,立面注重对建筑内涵、细部、材质潜力进行挖掘,以体现建筑的标志性,通过竖向的多个转折处理强化了立面的层次,建筑表层凸出竖向线条的使整个立面富有极强的韵律,增加了建筑向上的动感,使整栋建筑更显俊朗挺拔。1环境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1.1环境保护1.1.1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6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53号;(3)《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4)《污水综合排放的标准》(GB8978-1996);(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1.1.1环保的意义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利用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不断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害物质所引起的,主要包括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当这些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会破坏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环境,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在实施本项目建设的同时,搞好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很多地区都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付出的代价十分惨重,因此该项目一开始就重视环境保护,不仅成本低,效果好,而且易于实施。1.1.2污染分析(1)项目建设期污染:项目建设期“三废”主要来自工程建设期形成的部分碎石和泥土、部分建筑材料的废弃物、建筑机械噪声等;地表的植被也会受到局部损伤。(2)项目竣工后的污染:除生产生活产生少量生活垃圾和废水外,本项目竣工后对环境不造成污染。1.1.3污染控制措施l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碎石和泥土,全部用于修建道路和地坪;l选择环保节能型的机器、设备和材料;l对少量不能利用的建筑垃圾按环卫部门规定就地填埋或及时运往垃圾场。l对搅拌机、振动器等噪声大的机械设备在规定的时限作业,做到不扰民。l工程完工后,按设计要求植树种草,恢复在工程施工中受影响的全部植被。36 1.1安全卫生1.1.1安全在工程设计中将按照国家标准和有关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的规定,依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噪声污染、机伤、电伤、摔伤等职业危害和不安全因素,积极采用切合实际、经济合理、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为本项目建设创造安全、文明生产的必要条件。工程建设施工中按时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按建筑施工管理规范要求做好防护墙、栏、安全网等设施;对脚手架、临时用电、起重设备等按有关规定架设安装,专人负责,各工地分别配备安全员2名,加强日常检查和管理。项目建设期间和竣工后,特殊工种作业人员都按劳动部门的规定持证上岗。1.1.2卫生(1)按卫生管理部门和县文明委的要求,搞好施工现场的保洁工作;(2)建立卫生制度,进行随时随地的清扫和垃圾收集。(3)固体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纳入城区运行体系。1.2消防工程建设中按“三同时”的要求搞好设计和施工。工程装饰中按消防要求选择装饰材料。工程竣工后,建设完善的消防系统。1.3节能3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资源相对贫乏。但在城乡建设中,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盲目扩大城市规模,规划布局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地上建设,轻地下建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做好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以下简称“四节”)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城镇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转变观念,切实改变城乡建设方式,切实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循环经济中求发展,促进城乡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1.1组织机构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加快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的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铜陵市人民政府同意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本项目的建设,具体组织结构见下图。总经理副总经理计划部同部法律部行政部工程部财务部1.2机构职能(1)行政部1)负责处理公司日常行政事务、文字处理和文档管理;2)负责公司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3)负责公司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劳动保护及职业安全监督工作;4)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企业人才引进、培训工作;36 5)办理和协调其他社会事务管理事项;(2)工程部1)作为用地单位向国土资源管理申请建设用地,向被征用单位和有关个人发放征地拆迁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助费、土地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2)与市国土管理部门衔接,取得《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议》或《土地使用权划拨协议》,并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3)作为建设单位负责示范园区的六通一平、公共设施和公共部位等基础建设的工程建设,并与有关方面签订协议,申请办理报批手续。4)向用地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出售、转让土地使用权、标准厂房,与承租、受让方签订受让协议,同时取得转让或出租受益。(3)财务部1)负责公司全部经营活动的日常财务工作;2)拟定筹资方案,筹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资金,以公司名义与金融机构及筹融资有关各方签订相关协议;3)负责工程建设资金的拨付、审核和管理,汇总和分析经营发展情况,做好经济统计工作。4)向公司提出财务方面的建议和方案;5)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机率。(4)法律部1)代表公司处理日常法律事务;2)负责公司安全保卫工作,处理有关社会治安方面的事务;3)参与公司在工程建设、融资、经营上的法律咨询活动,依法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1.1管理措施配套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36 运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格规范操作。为理顺公司与建设、国土、财政、计划等各部门的关系以及公司内部各部室的关系,明确了各部门职责以及公司每项工作的流程;为履行好项目出资人职责,提高投资效益,制订了《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从工程项目委托、任务下达、计划立项、方案设计到施工、拨款、竣工验收、资产登记、移交管理的全过程实施监督;为强化财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制定了《资金财务管理制度》,从资金筹集、使用、票据等方面进行规范;为强化公司内部管理,制定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廉政建设规定》、《学习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公司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规范管理,使公司规范有序地运转。1.1人员来源及培训为保证人员素质,本项目将采取就地选拔,培训和省内、外招聘、引进相结合办法,以合同制的方式组建职工队伍。该公司人员调动任免,统一由市组织人事相关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建立和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必须进行短期理论学习和职业岗前培训,并在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2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2.1建设工期本项目投资额较大,建设期拟按4年安排,2012年开始实施,至2015年底全部工程结束。2011年10月至12月为前期准备阶段。全过程分为项目前期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前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设备购置、验收、试运行阶段;竣工验收阶段。2.2进度安排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投资和各工作环节有些是同时开展和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研阶段需将项目实施的各阶段的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以便对项目实施做出切实、合理的安排。工程工期尽量压缩,拟安排在三年完成全部建设项目。根据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结合本工程实际,对工程进度做如下安排:(1)2011年10月—12月: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批立项;36 (2)2012年元月至2013年12月:完成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完成一期工程施工;(3)2014年元月至2015年12月:完成一期工程施工销售工作及二期工程施工;(4)2016年元月至2016年12月:完成一期工程施工销售工作。1工程招投标1.1概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九号令,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需增加招标内容,并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同送交项目审批部门审批。在工程项目建设的执行阶段以招标的方式选择承包人,是保证按照竞争的条件来采购工程的一种方式。通过项目法人与承包方签订明确双方私利义务的经济合同。将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纳入了法制化管理。本项目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行筹措以及开发银行贷款解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投标法》规定,除特殊情况外均必须招标。1.2发包方式招标的工作范围即指招标文件中约定承包完成的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可以由一个承包方完成包括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试运行等全部工程内容,也可以由不同的承包方完成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工程内容。前者称为工程项目的建设全过程总承包或“交钥匙工程承包”,简称总承包:后者称为单项工作内容承包。总承包一般通过招标选择总承包方,再由他去组织各阶段的实施工作。一般来说,经常由于总承包方限于专业特点、实施能力等条件限制,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分包方式实施。因此承包价格要比单项工作内容招标所花费的投资要高。这种发包方式通常适用于业主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能力较差的中小型工程项目,业主基本不参与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只是对项目的建设过程进行较宏观的监督和控制。36 单项工作内容承包一般适用于工程规模大或工作内容复杂的建设项目,业主将需要实施的全部工作内容按照不同阶段的工作、单位工程或不同专业工程的工作内容进行分别招,分别发包给不同性质的承包商。由于工作内容的单一化,可以吸引更多有资格的招标人参加投标,有助于业主取得有竞争性价格的合同而节约投资。另外,业主直接参与各个阶段的实施管理,可以保障项目的建设顺利实施。当然,这也同时要求业主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何种发包方式最适合项目的目标,取决于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投资来源、业主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由于本项目包括内容繁多,专业性要求较强,较为复杂,因此采用单项工作内容发包方式较为适合。1.1招标组织形式招标的组织形式有自行招标和委托招标两种形式。具备编制相应招标文件和标底,组织开标、评标的能力的业主可以自行招标;凡不具备条件的业主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机构招标。本项目的业主拟自行招标,这需要按照《工程建设项目自行招标试行办法》(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6号)的规定向项目审批部门批送书面材料。1.2招标方式招标方式可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两种方式。1、公开招标公开招标又称无限竞争性招标。是指招标单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布招标广告,凡具备相应资质,符合投标条件的单位不受地域和和行业限制可以申请投标。2、邀请招标邀请招标亦称有限竞争性招标,是指业主向预先选择的若干家具备相应资质、符合投标条件的单位发出邀请函,将招标工程的情况、工作范围和实施条件等做出简要说明,请他们参加投标竞争,被邀请单位同意参加投标后,从招标单位获取招标文件,并按规定要求进行投标报价。项目投资额较大,为了在较大的范围内选择施工单位,节约投资成本,建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36 招标基本情况表项目内容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全部招标部分招标自行招标委托招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勘察设计√√√建筑工程√√√安装工程√√√监理√√√设备√√√重要材料√√√其它1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还款计划1.1投资估算1.1.1编制说明本项目包括:房屋建设、公用配套设施、绿化工程及辅助工程等。1.1.2编制依据(1)建设部颁发的《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2)《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3)《全国统一市政工程预算定额及安徽省市政工程单位估价表》2000年安徽省建设厅编制。(4)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数量和拆迁数量,依据工程方案和当地提供的资料。(5)建筑工程费用按照《安徽省建筑工程单位估价表》和铜陵市类似工程指标估列。(6)安装工程依据《全国统一安装工程概算定额安徽省单位估价表》及类似工程指标估列。(7)设备费按询价或类似工程设备投资估列。36 1.1.1估算包括的主要内容各个分项工程的投资估算内容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和预备费用。其中:拆迁补偿、征地、建房及公用事业管线的迁移费用等均由建设单位提供。1.1.2有关问题的说明(1)申请银行长期贷款的利率按年利率6.65%(名义利率)计息。(2)拆迁、建房、征地及管线迁移等,均根据业主提供的有关资料估列。(3)工程建设其它费用按《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1.1.3工程投资估算工程总投资:33030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建安费用22748万元。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它费用6242万元,预备费1137,建设期利息为2902万元1.2资金筹措及还款计划1.2.1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为33,030万元,资金筹措渠道为:申请银行贷款18000万元,自筹15,030万元。1.2.2还款计划本项目分两期,每期两年,总建设期为4年;银行借款自建设期开始分两期借款,偿还期各为3年(含建设期),按期付息,本金自每期借款第三年末一次性偿还。1.2.3还款资金来源本项目银行贷款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偿还,还款来源主要为项目销售资金。36 1经济效益预测及财务评价1.1收入预测本项目本所建标准化厂房及综合楼,拟对外出售,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经测算该项目可实现销售收入40000万元(综合楼按2400元/平方、厂房按2200元/平方考虑),基本保证项目的运营和还款。1.2运营费用估算本项目总成本费用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投资的土地成本及主体工程建筑安装成本和部分建设单位发生的与项目建设相关的维修费等费用,以及项目贷款的利息费用及相关税金。1.3财务评价指标1、经济计算期本项目经济评价年限为5年,其是建设期第1年到4年,销售第3年至第5年。2、财务分析计算详见:附表3、主要财务评价指标(1)工程总投资:33,030.02万元(2)年均经营收入:10,000万元(3)年均经营成本:8,473.76万元(4)年均销售税金:550万元(5)年均利润总额:976.25万元(6)年均所得税费用:244.06万元(7)投资回收期:4.56年(8)借款偿还期:每期三年(含建设期)(9)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前13.27%、税后10.39%,(10)财务净现值:税前1,385.28万元、税后631.13万元(Ic=8%)4、不确定性分析36 (1)盈亏平衡分析固定成本BEP=--------------------------------------=18.13%营业收入-可变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100%即营业收入达到正常年收入的18.13%时,即实现盈亏平衡。(2)敏感性分析经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成本、营业收入等因素变化对项目财务效益的影响程度。经分析计算,可见营业收入和经营成本对本项目效益影响最大。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1.1经济效益及财务盈利能力评价经济效益费用分析见现金流量表,评价如下:(1)财务内部收益率(EIRR)财务内部收益率(EIRR)是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经济效益的现值累计为零时的折现率。其表达式为:式中:B—效益流入量;C—效益流出量;(B—C)t—第t年的净效益流量;n—计算期评价结果为:EIRR=13.27%。(2)财务净现值(ENPV)财务净现值(ENPV)是指用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流量折算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其表达式为:式中is—本项目取8%。36 评价结果为:ENPV=1,385.28万元。从经济评价结果可知,本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设定的折现率8%,财务净现值大于零,因此,项目本身经济评价可行。(3)财务评价结论主要指标:主要财务评价指标见财务分析指标表。结论:通过对该开发项目进行财务分析,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0.39%,高于同期贷款利率。设定在8%的回报率的前提下,计算期内的税后财务净现值631.13万元,具有一定的投资效益;全部投资税后回收期4.56年,完全能满足贷款偿还期限。从财务角度评价,项目是可行的。同时本项目系政府委托建设项目,不仅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尤其社会效益更为显著;项目本身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和风险系数较小,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项目经济指标预测表金额单位:万元项目金额(万元)项目总投资33,030.02营业收入40,000.00营业税金及附加2,200.00总成本费用成本33,895.02利润总额3,904.98所得税976.24净利润2,928.74税前投资利润率11.82%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10.39全部投资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年)4.56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后)(ic=8%)631.1336 1结论及建议1.1结论(1)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了铜陵市地缘优势和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加快产业载体建设和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产业快速积聚,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第一站,建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区。(2)项目的建设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3)铜陵市地理区位独特,交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秩序稳定;周边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生产要素供给充裕,综合商务成本较低。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了优势,将有力推进铜陵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4)项目的建设是安徽省、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施产业升级、谋划中部崛起的一件大事,是铜陵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铜陵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探索区域创新发展道路和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充分可行的。1.2建议(1)城市管理部门除了对道路用地的红线宽度进行控制外,对于项目区与道路交叉口用地也进行控制,预留道路发展用地,为将来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2)希望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尽快审批,为后期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施工留有合理的工作周期,使本工程能得以高质量实施;(3)鉴于该建设工程的意义重大,建议将此工程列为全市重点工程项目;(4)集中财力,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早日建成投入使用;(5)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减免工程建设中行政性收费;(6)建议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增强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协调、督促力度,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2投资估算表36 安徽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投资估算建设名称安徽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编制范围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工程总量180000平方米估算总额(万元)33,030技术经济指标(元/m2)1835章别节号工程及费用名称单位数量估算价值(元)指标(元/m2)费用比例建设工程其他费用合计一 工程费用    22,748126468.87% 1场地土方开挖平整亩127174 174   2主体建安费用m218000021,600 21,6001200  3围墙、道路及其它设施工程项1593 593   4绿化工程项1212 212   5供电供水供气管网等工程项1169 169  二 其它费用    6,24234718.90% 1征地费用项1 2,5402,540   2技术咨询费用项1 1,3651,365   3建设单位管理费项1 1,1371,137   4其它费用项1 1,2001,200  三 基本预备费   1,1371,137633.44%四 银行贷款利息   2,9022,9021618.79%五 建设项目总投资    33,030183510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