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策划.doc 53页

  • 129.50 KB
  • 2022-04-22 11:15:57 发布

主题策划.doc

  • 5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主题策划主题策划一词百度网没有录入,2010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主题”和“策划”则分别作出了解释。主题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策划作为动词,词义是“筹划、谋划”。给一个未被组合的词组——“主题策划”下定义是艰难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痛苦之感这次我体会到了一些毛皮。但既然做了选择,就只好“硬着头皮走自己的路,让你们笑去吧”。我给主题策划下的定义是,主题策划是记者围绕新闻内容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素材选择、观点提炼的思维创新谋划过程,贯穿采编播馈的始终,产生社会共鸣和互动是其共显性特征。一、主题策划释义这一定义有些冗长。一是强调新闻价值的最大化。传统的新闻价值要素说为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1999年版《广播电视词典》P54)。我在《新闻价值要素论》一文中提出了14个要素,其中客观要素八项,人文评价要素为六项。(可查阅《视听天地》杂志)。最近我又将新闻价值要素、人文要素减化为“四最”,即:“最为关注;最想知道;最有用实用;最能改变现状”。二是突出了“素材选择和观点提炼”这个重心。选择新闻价值最大的素材,才能被公众所关注,想知道,有作用,有帮助,越能雪中送炭、雨中送伞,越能改变人们生存现状的信息,新闻价值就越高,人际传播效果就越理想。观点提炼是主题策划的核心,是新闻价值最大化的最直接体现。“观点制胜”53 解决的是“怎么办”的行为判断问题。一流媒体作观点,二流媒体抢新闻,三流媒体找广告,四流媒体瞎胡闹(目前四流媒体已经淘汰出局)。观点又称之为思想,有思想深度的媒体,才能引导舆论,引领思考,把控传播制导权。凤凰卫视的核心品牌是评论,央视在强化观点方面也迈出了可喜一步。美国C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著名主持人丹·拉瑟·华莱士等人主持的《60分钟》栏目播放时观众达4000多万人(星期日版,列美国二十大电视节目之首),可见观点对社会作用的程度。三是强化了创新性思维策划的特质。创新性思维是主题策划的聚合点。创新是在新的圆点上的原创和再创,穆青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和范敬宜的“吃自己嚼过的馍同样没有味道”的告诫,是对创新思维的准确概括。只有新才能吸引视听,刺激视听,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只有新才能揭示的深,剖析的透,让人获得更多的新认知,新见识,新方法;只有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才能用更令人信服的“深一度”解读征服公众,让更多的人跟着你的观点走。四是采编播馈是一个360°的良性循环与互动。检验主题策划成功与否,必须对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估,不能单取一点,不计其余。也不能用简单的好坏、对错、是非的“两点论”判断。要从真善美好和历史与未来,规律与趋势等方面对主题策划的社会作用进行综合评估检验,这样才能更客观、更真实、更全面、更准确、更平衡揭示事实真相,经得起50年乃至更长久的时空检验;五是提出了主题策划评价的现时性标准——引发社会普遍关注,在社会上形成议论热点。网络媒体(含手机网等)转发跟帖率极高。六是共鸣互动强调先声夺人、先睹为快和一鸣惊人。“双先一惊”的主题才能吸引关注,引发思考,让人们在看听想后,决定“行53 动与否”。行动才是主题策划舆论动员的目的。如果你说了,别人不听不看,这叫无病呻吟,是无效传播;你说了,全社会普遍反对,这叫胡说八道,负效传播;只有产生共鸣,引发思考并行动,才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属有效传播。   (一)炼意是软实力的要求 为什么要这样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作出判断?是由传统媒体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决定的。过去有一种说法,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舆论家的时代。21世纪是什么呢?没人作预测。如果说是网络传播的时代,大家也许认为是。但似乎又不是,原因太复杂。2010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很多人认为是经济危机和复苏,是阿富汗撤军,是对中东的干涉等等。这些都在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全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但是对媒体人来说,旧金山、芝加哥、巴尔的摩三大城市平面媒体消亡才是灭顶之灾。基于此,美国在全球颇有影响力的一家广告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作出了“大众传媒已不复存在”的预言。南方报业集团的理论刊物《南方传媒研究》发表的一组数据更不容乐观。这组列出的平面媒体退出传播的时间表是:美国平面媒体2017年消失,加拿大等国则在2019年。我国的平面媒体被排到了2030年。前不久,一则有关第五媒体的信息说,2015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将达到13.8亿人,手机网用户为10.6亿人。届时,以手机网、互联网、手机报、手机音视频为主的第五媒体将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媒体,进入主流媒体行列。近年来发生在中国的舆论被网罗的事件,也引起了高层的极端重视。从“都猫猫”到“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倒”,从53 “最牛钉子户”到“富跳跳”(富士康公司跳楼事件),从“周老虎”到“郭美美”,是谁在左右社会舆论,引领舆论潮流呢?尽管我们不愿看到,也不想承认,但这趋势无法逆转、无法改变。承认这个现实对我们来说,不是坏事,反倒是好事,因为能使我们更清醒,更能担负起使命和责任。形势和挑战严峻,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智慧总比险阻多,希望总比失落多。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史林杰、俆樟梅就创出了一条新路----微博控。我在《视听天地》2011年度第四期发表的评价文章开头写道:“两星期前,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党委书记史林杰、台长徐樟梅的微博粉丝各超过14万,一星期前,该媒体掌门人的粉丝达到了17万多,本周,两位的粉丝突破了20万。一周猛窜3万多,同比增长率为18.02%,真可谓神奇的‘新疆效率’”。徐台长告诉我,这篇文章在付印的那一周,粉丝增加数超过了4万多。还是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在线传播已经作为第二媒介。第三媒介是在新浪网上开办的“微电台”,只要你用手机上网,你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听到新疆台五种语言的广播节目。第四媒介是官方网站和实名微博,全台所有记者都开办了微博,都可以第一时间发图片,写微博,为广播发音响报道、现场报道。新疆电视台三种语言的卫视节目在全国覆盖后,去年,七套民语电视节目采用卫星加密传输技术向全疆覆盖,少数民族观众收看到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收视的效果也越来越好。克拉玛依电视台今年推出了记者现场播报加演播室评论的直播节目,很受观众欢迎,这档节目被市长、市民们称为“这才是我们愿意看的节目”。节目53 成本只增加了一万多元的电信线路月租费而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光明前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高科技加智力软实力才能成为舆论潮流的引领者。智力软实力在传媒领域表现为内容影响力。有影响力的内容离不开主题策划。角度新、立意高、揭示深、覆盖广、作用大、影响远的作品,才具备社会影响力。(二)新、高、深、广、大、远的创意策划具有传播影响力。2004年版的《新闻精品创作导论》对精品、优品、正品、废品新闻作品进行了区分。精品是指事件重大、影响深远、揭示深刻、传递快捷、引发强烈共鸣的传世之作。显然“重大、深远、深刻、快捷、强烈共鸣”是它的关键词,“传世”则是精、优品最鲜明的区分点。正品的概念是“广播电视中日常播出的节目内容和信息”,其特征是“节目(稿件)内容有一定的含金量,信息具备新闻价值,有一定的可听(视)性,能让人听(看)下去。但不具备重大、重要、爆炸性。用行话讲,它是信息传播的常态,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废品是被称为“垃圾信息”的沉余。这类产品之所以能进入传播领域,主要是把关人的疏忽造成的,还有就是某种交易的结果。“勤勤恳恳出废品、兢兢业业产垃圾”,是我十五年前在新疆有线广播电视台做总编辑时的口头禅。被写进了《新闻精品创作导论》的精、优、正、次品的分类标准里,至今仍有警示作用。主题策划要围绕角度新、立意高、揭示深、覆盖广、作用大、影响远进行,这是我们强调的“创意”。在这里,“事件重大”和“传递快捷”退出了主题策划的视野,对“高、广、大”这些必备要件进行了突出强调。这是因为,“事件重大”和“传递快捷”53 不属于主题提炼的范畴,“新、高、深、广、大、远”是主题策划必须破解的重要环节。1993年4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本台记者胡占凡撰写的评论《拜金主义要不得》(见《新闻精品创作导论》P73),1982年2月7日《福建日报》发表了只有163个字的社论《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见《新闻精品创作导论》P185)。第一篇评论距今已经18年,第二篇评论距今已经29年,为什么今天读起来仍然如雷贯耳、振聋发聩呢?是“新、高、深、广、大、远”六字箴言在起作用的结果。《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分析处理不下去的原因有三条:一是自己屁股上有屎;二是派性作怪;三是软弱无能。今天“屁股上有屎”这一条,仍让人觉得说到了根子上、要害处,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主题策划的“新、高、深、广、大、远”,可不可以设置一个时间检验标准呢?从大量实证分析来看是可以的。这个时间概念的最短期限是50年,最长则是永无止境。孔子的《论语》管了2500多年,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管了2500多年,老子的《道德经》管得也很久远。《周易》管得更长远。古人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意为乌合”,强调的就是炼意——即主题策划(“乌合之众”的成语也由此而来)。唐朝大诗人贾岛在谈创作体会的诗歌中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是对主题策划重要性的深刻解读。“六字”箴言是创意之本、策划之魂。(三)互动:主题策划的生命线“六字”箴言是喜听爱看、“双先一惊”的载体,外化为内容的时态、状态和动态,我们必须“为伊消得人憔悴”53 。但在与互联网、手机网等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光有角度新、立意高、揭示深、覆盖广、作用大、影响远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互动”为支撑点,以吸引力、感染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助器,让传播内容成为发帖、跟帖者的首选,成为人际传播的热门话题。互动的前提是针对性选择。针对性内容可分为热、难、疑、惑、焦等五点。这五类内容中,热点话题的参与互动率最高。因为它是人们最为关注,最想弄清楚、搞明白的问题。2008年5月,国家颁布了《信息公开》的法规,这对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全面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一法规虽然规定县(处)级以上党政机关有设密权,但关乎公众利益的公共性领域必须全方位开放。热点话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网络等媒体热炒起来的。难点话题、疑点话题和惑点话题是社会转型矛盾对撞的结果。网络媒体往往拿这三类内容说事,引发人们议论和跟帖,以此形成舆论,推动党和政府向法制化、民心化、现代化、科学化和低成本、高效能转变。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传统媒体总是在徘徊观望中审时度势,让自己处于尴尬境地,最后不得不发出“应和”的声音,还将这种声音夸耀为“主流媒体主流声音”。在网络信息战中,“周老虎”一仗无疑是地方政府输得最惨的一仗,陕西政府林业厅成了中国地方政府“欺骗中央和全国人民”的代名词。那种“人不要脸鬼都怕,”“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鬼在一起,满嘴是鬼话”的双面捞好。四面奉迎、八面讨巧,令国人不齿。在网络话题中,第四、第五媒往往以民意代表自居,占据道德制高点,官员们则胆战心惊。上述“三点”53 议题,传统媒体要么不表态,要么为违法乱纪者辩护,自觉不自觉充当“卫道士”的角色,处于无法理直气壮的境地。至于焦点话题,传统媒体更是禁若寒蝉,仰上级鼻息,不敢越雷池一步。“7.5”后期的“针刺”事件,之所以从热点话题上升为焦点话题,和传统媒体不作为,网管部门胡作为,网络媒体乱作为有直接关系。本来就有“针刺”事件,宣传部睁着眼睛瞎说“不”。传统媒体不敢“不”,网络媒体胡说“不”。“三不”的(网络作为唯一发布信源的媒体,它先用“猥琐”的虚假信息搞乱舆论,继而用“不传谣、不造谣、不信谣”的威胁恐吓大众,掩盖事实真相,欺骗舆论,继而以缩小数据(被害人数)来缓冲舆论。在大规模冲突出现后,仍然不说实话)最终的结果是自治区、乌鲁木齐两级政府双蒙羞、双蒙难,双双陷于信任危机。事实上,“7·5”之后大规模冲突是网管部门发布虚假信息欺骗社会舆论导致的直接后果。2011年“7.23”甬温动车事故报道,传统媒体集体充当“沉默螺旋”,不敢有所作为。网媒乘机担纲引导重任,短时间内将热点、难点、疑点和惑点话题升级为焦点话题。一般而言,焦点话题具有多重性。处于焦点状态的矛盾双方或多方,由于处在势均力敌的相持阶段,往往需要借助外力(舆论力量是最有力量的外力之一,西方的“第四权力”说是最有力的实证论据。)推动,媒体介入矛盾即可转化(焦点话题会转化成过去式话题)。“五点”话题是传统媒体必须密切关注并作出积极回应的。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广播电视台节目没人听看,都和不重视、不尊重听(观)众四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不久,我们在南疆三地州做的受众调查数据分析也53 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数据显示,南疆三地州观众看新疆民语电视的人群高达90%以上,看本地节目的观众占10%左右。这让领导干部十分纠结。中央和自治区这么重视,各地州市县也那么费劲去办,为什么地县台的节目很少有人看?是节目方针、编务政策还是业务能力与水平出了问题?政策还有没有必要向基层倾斜?是不是要撤掉地县级媒体?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还不重视、还不解决,被淘汰出局是早晚的事。“五点”类话题和“六字箴言”的要求,都离不开“互动”这个连接点。“互动”是网络化时代最显著的传播特征。你的话题选择的再准,你的主题策划的再好,不能和听(观)众互动,他根本不会有听看兴趣,更不会主动收听看,也不会锁住频率(道)持久听看。二、主题策划重点主题策划的重点是加强前中期调研(采访),在深入调研(采访)的基础上获取充分的、必要的、系统的、完备的素材和观点提炼,这是主题设计和报道创新的必备前提;前中期调研结束后,随着材料和情况的变化,以及认识的深化,先前确立的主题会有新的调整和完善,有时甚至会推倒重来,重新确立报道主题(这在重大典型报道中经常出现);整个报道上播之前,编辑部和上级主管部门会通过集体会审等方式,对报道主题进行最后一次把关。很多重大报道,尤其是对政府决策,社会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报道(俗称为战役性报道),把关的层级会更高,对主题策划的要求会更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周原(新华社高级记者)介绍说,从他写出第一稿到第七稿,共修改了半年多时间。第七稿的定稿中,只留下了第一稿中的一句话,“53 心里装着全县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社会影响最大的系列报道之一是1985年由我和石建华共同完成的《叶儿羌河畔民族情》。这组报道共分10组,每部组2000多字,按当时的播音速度,占一次新闻节目长度的1/3,这是当年篇幅最长的重大典型报道(泽普县后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第一个民族团结模范县)。这组报道是由自治区党委常委会集体审定的。为慎重期间,稿件播出后,自治区党委派出由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泽普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1986年,自治区党委常委班子集体到泽普县听取县委专题汇报,做出了在全疆开展“争创民族团结模范县”的决定。在为期两个半月的采访过程中,我到过泽普县的每一个村乡镇、矿山和居委会。采访本用掉了3个,素材记录达20多万字。第一稿写作用了半个月时间。局(台)领导看过第一稿后,认为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知识、技能、科学文化素质融合进步新关系是泽普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不应过多的对你帮我、我帮你进行浅层次的描述,主题还要进一步深挖和提炼。于是,我二下泽普,补充采访相互传授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技能、促进经济发展、增产增收的素材内容(这次是我和石建华老师一起去的,我们又在泽普进行了为期15天的补充采访),彻底推翻了第一稿的报道主题。经邵强、李康宁这些大腕级的人物把关后播出,并将播出高耸自治区党委常委人手一份,由常委会终审定稿,交在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团结》刊物刊发。这一个案说明,新闻报道的主题确定后,从哪个角度、如何报道、怎样报道,53 如何提炼观点,能否在社会上产生反响,引发强烈共鸣,产生思想互动以及选用何种形式等,都是主题策划必须关注并解决的,随着新闻采访的一步步深入,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提高,原有的主题会被新的主题所取代。(一)采写(制)阶段主题的修正与完善(1)采访前要做的主题策划功课一是对有关情况的收集整理;二是网上查询,形成相关概念;三是向有关方面征询索复;四是相对多方面的求证;五是大致理出头绪,最好能搞清来龙去脉(尤其是以往的重大事实);六是收集到已报道过的广播电视资料和网络视音频等。这是就手拿来、装进脑海的感性阶段,我们称之为“初感”,对策化对象形成初步概念、感觉或认识,这是主题策划的初始阶段。该阶段的重点有:A、该事件(事物)的基本性质是什么;B、经过那些演变;C、有哪些特点;D、国内外有哪些相似、近似或不同点;E、大致印象或评价;F、突出印象和模糊印象有哪些;G、需要解决哪几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包括一般问题和特殊问题;H、政策、规制与限制、鼓励,以及发展前景等。(2)现场采访中要做的主题策划功课这是认识事件(事物)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主题丰富、提高和完善的最佳时期。一是善于观察与提问;二是善于把握规律、本质(实质)和趋势;三是善于捕捉最新发展(进展)与变化;四是善于质疑和反向求证;五是善于寻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六是善于辨别和识别真象、现象、假象、虚像、乱象和迷象,并能破茧抽丝,理顺昨天(过去)、今天(现在)与明天(趋势与苗头)之间错综53 复杂的关系;七是善于提出有思想、有见地、有独到见解的问题,找到破解新方法;八是善于捕捉矛盾冲突和戏剧化情节、细节,尤其是能反映思想观念转化的从未被采用过的情节和细节;九是善于截取、抓取并记录最能震撼心灵、激动情绪、刺激视听的精彩瞬间;十是善于采录主要人物的精彩同期声,突出并丰满人物形象,张扬人物个性。 该阶段的重点有:A、提问要抓四问:问人不敢言、人不能言、不善言、不好言的问题;问前瞻性、苗头性、趋势性、转变性的问题;问发人深省、出乎意料又符合常理的问题;问哲理性、启迪性、思辨性的问题。 B、发现之重点(南振中的六个发现):1、善于发现或寻找到世界上迄今为止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闻事实;2、善于发现或关注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3、善于发现或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社会矛盾的创新经验;4、善于发现和挖掘能给人们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的新变化;5、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6、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准确地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趋势。C、重在五个判断:1、判断能否引发社会普遍关注,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或强烈反响;2、判断能否构成重大新闻或热门话题,甚至带来观念或行为的变化,加快或推进社会转型;3、判断能否引发重大变革,甚至改变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走向和性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4、判断在国内能53 产生何等重大影响,具有何等重要意义;5、判断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对人类共同关注的环保、水资源、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消灭贫困等有无启迪与警示作用(《导论》P63、64))。 D、关注人的性格“六个转变”现代化。(即“六个转变”由中国人民大学方竹兰教授在《人格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之根本》一文中提出)。“六个转变”是:1、从自卑依附性向自主独立型转变;2、从消极服从型向积极创新型转变;3、从私情人治型向契约法制型转变;4、从内耗避责型向诚信守则型转变;5、从保守封闭型向开拓创新型转变;6、从盲目冲动型向科学理性型转变(见《导论》P198)。 E、绷紧社会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行风热线》、《直播民生》类节目,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行风热线》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传统媒体领域的唯一实验场,《直播民生》监督类节目在电视媒体的另类实践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拨动全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心弦。当下的中国,或者说2011年的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凡是上年岁的人,都认为他们是最幸福的,过上好日子的人。80后、90后被泡在蜜糖罐里长大的年轻人,则觉得他们是最不幸福的人。作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在接二连三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中,趋利避害,平稳运行,是全世界各国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的中国在救资本主义的美国。世界各国都在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中国和美国,对中国抱有成见的国家和民众越来越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越来越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和谐政策。53 但是,我们毕竟处于发展的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人均5000美元和刘易斯拐点(又叫中产阶级陷阱)提示我们,必须以最小的代价平稳健康跨越,否则就会陷入“长期徘徊周期”。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和跨越过程。当前突出的分配不均和“两仇两强一毒”社会矛盾,如果不逐步缩小或化解,就有可能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导致社会动荡。这就是处在惊涛骇浪中前行的中国改革航船要驶离“两仇两强一毒”险滩和暗礁群,就要找准社会那根“最敏感的神经”,用变革中的各种进步事实,智慧破解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让人们看到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用幸福支撑全社会的信任和自强。这类节目的主题策划方针应该是,不回避问题和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总体利益,揭露和批判政风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恢复人民群众对人民政权的信心和信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克时艰,让人民群众获取更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让社会更和谐更稳定。据此,《行风热线》替人民群众作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大旗必须高举,主持人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热线电话、手机投诉人)一边,对人民群众的投诉必须认真回复,履行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责,替弱势群体讨回公道。主持人应该像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刘华那样,尖锐、泼辣、强悍,对不正之风痛下杀手,决不留情!不正之风在她那里必须刹车纠正,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任务。   据此,《直播民生》栏目要对危害公共利益的恶行进行曝光,以儆效尤,以正官气,以暖民心。这两类节目不能让官员们打官腔,说官话,表不痛不痒的态,敷衍塞责,更不能像某些地县台那样,为官员们评功摆好搭建平台。53 (3)制作阶段要做的主题策划功课制作阶段是深化主题、升华思想、观点制胜的收官环节。在这个阶段,通过反复酝酿、提升、集中、概括的主题已经从策划走向前台,所有素材与观点的选择和提炼已经完成,谋篇布局和结构、节奏与表现形式已经选定,节目内容会尽快和公众见面。这一周期,主题策划要按照新闻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对主题、形象和艺术化表达进行巧妙布局和精心安排,做到贴心入脑,记忆长久。一是主题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的不可抹去的特征,新闻主题的时代性体现在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行;推崇时代精神、攀登思想高峰;尊重多元文化和多样表达,尊重人权、崇尚民主、自由和文明,让人活得更有尊严;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任何时代又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今日的新闻就是明日的历史。历史性要求是:1、站在时代和历史的交汇处,让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成为历史上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群和这一类,时过境迁,无法辨认。更不能随意标签,跟云跟风;2、秉笔直书、实事求是,不符和、不随心所欲,不信口雌黄;3、素材和观点能经受时空检验,不夸张、夸大和溢美;4、挤干水分,只留下干货、硬货,具有铁证功能;5、不用直截了当的记者观点,全用事实说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自然是民族的。真实记录各民族干部群众生活、学习、工作和自由全面发展,让听(观)众了解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风俗习惯,自觉遵守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在美美与共中实现民族和谐与进步,促进交流与合作。53 二是形象要具备独特性、深刻性、鲜活性和吸引力。1、独特性是指现场环境中的人物或形象要个性化。在“这一个”特点外,还关注人物(形象)的思维特征、语言特征、外貌特征、行为特征和为人处事风格;同时具备“不朽性”。2、深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实质;二是留给听(观)众的印象非常强烈。形象的深刻性首先表现在思想的深刻;还表现在事件典型、叙述的典型、语言的典型、行为的典型、冲突的典型和环境的典型等方面。3、鲜活性首先是清新鲜美、新鲜可爱,是头一回听看到的;其次是虽然不是第一时间播报,但又找到了的新鲜并令人更为感动事实;再次是民间虽已知晓,媒体始终未报道;活是常讲的内容活、形式活和表达活。4、吸引力是指新闻主题对听(观)众的吸力和引力。新闻主题完成并确定后,还要从听(看)兴趣出发,策划出最受本土干部群众喜听爱看的视听新角度,让听(观)众兴致勃勃的听(看)下去。吸引性可以分为内容吸引和形式吸引两大部类。内容吸引包括需求吸引、兴趣吸引、信息吸引、故事吸引、形象吸引、情节吸引、细节吸引等;形式吸引可以分为参与式吸引、调动式吸引、悬念式吸引、热点式吸引、竞技式吸引、馈赠式吸引等。主题吸引要围绕打造“第一声”、“第一看”进行。第一声、第一看除快乐听看的要求外,还有寓理于事、寓理于情、寓理于叙的含义。“第一声”、“第一看”往往能产生先发制人的奇效,使不同媒体的不同声音降调,甚至成为“沉默螺旋”。清华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谈到制造“沉默螺旋”时提出53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媒体上宣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与主流媒体上的主流价值观和世界观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被多数人视为另类被孤立,只好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藏匿起来。因此,这些非主流的观点从公共讨论中撤出,剩下来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会变得更加强大。三是叙事方式要突出生动性、感染性、打动性和本土化。生动是中国文坛历来重视的一条创作原则。宋代梅尧臣在文学评论里说“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一语道破生动性的玄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是对生动性的要求与肯定。生动最恰到好处的表达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李贺诗句)。叙事的生动遵循顺式(事件结构)结构规则,是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的生动,是以情感人的生动,是故事化叙事的生动,是新闻现场、新闻人物活脱脱、水灵灵、亮闪闪的行动生动,是扣人心弦的、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戏剧化的生动,是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的生动。在电视片中,那些未通过剪辑或技术处理的情节、素材画面更生动,无剪辑镜头最能打动人。1980年2月4日《湖北日报》刊登的《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也很生动:“六月开了门,乡里喜盈门。我们超卖了菜籽油,平均每人还分9.2斤口油。分油那天,我兴冲冲提着壶赶去。只听会计伢蔡后建左右开弓,嫌李婶的壶小了,怪张大妈不抱个大坛子来。还说我的油壶是拿来做得玩的。我心想,你这伢是洋人的房子----光是门,就说:‘你这伢,我去年拿这个壶来,是那个笑话我心大壶也大的?’会计伢忙陪笑说:‘二婆,您家把老花镜带上看看啥!去年吃的是大锅饭,收的油还不够锅吃的;今年分灶吃饭,干活劲大了,收的油多了,壶就变小了呗’53 。我这才想起来,是哩!今年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的办法就是好,以后再不吃大锅饭的苦头了。”(1980年全国好新闻)感染力首先来自传受双方的心灵沟通和心理互动。心理学认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主题策划的感染力首先来自“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这种传感性就在于:情感是认知互动的催化剂。听(观)众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和判断,往往受所处社会环境、原有认知结构和情绪以及情感的制约和影响。主题策划要达到预设的目标,要想发挥感染人的社会功能,就必须细分对象,对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社会阅历、情感情绪和为人处世、行事规则,了如指掌,熟知于胸。从这一规定性出发,才能对节目对象进行有的放矢的疏导,说到他们心坎上。通常情况下,在主题确立后,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第一种是简单肯定法。以往的传播表明,这种方法很难感染听(观)众。比如说我们在新疆精神中加入了感恩的成分,很多人对此产生强烈逆反。且不说“感恩”一词来自宗教,马克思不屑一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词典里,过去也没有出现过这个词组,因为毛主席曾经说,人民是水,共产党是鱼。这个逻辑还能成立的话,共产党应感恩人民,而不是相反。退一步说,封建皇帝都知道水与舟的关系,我们的鱼水关系,比他们前进了一大步,让人民感恩政府,比封建皇帝又倒退了一大步。这一步之遥可是天壤之别。这也是我们新闻节目中有些消息老百姓不爱听的根本原因。第二种是简单否定法。这在我们的评论节目中经常使用。我记得《人民日报》当年有一篇学大寨的评论,评论中有这么一段带有结论性的话:“53 同是一个天,同是一个地,同是一个太阳照,同是共产党领导,大寨能做到的,你们为什么做不到?”口气是何等的强硬,何等的咄咄逼人,但只是一种声嘶力竭的咆哮,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否定的结果,只能是更多不同声音的强烈反弹。第三种方法是因势利导法。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态度,把正反对错或中间立场的东西一股脑儿交给群众,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对比去思考,在自我升华中接受你新传导的信息和观点,改变现有的态度,形成新的更科学更合理的认知、见识和方法。我们把新认知、新见识、新方法称为“新三智”。情感是人类美感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柔弱的心灵感应。拨动这根心弦,就会刺痛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同情弱者”的非理性选择与冲动,往往和人们情感深处的某种撞击有关。“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就是心灵深处潜意识的反应。这类情感的触发,感染会比前面讲的强很多倍。《刘玉莲跨越四十年的道德观》的作者,将全国十大道德模范刘玉莲四十年前为给乡亲们治病,把孩子拴在床上造成惨死的一幕放在开头,用质疑回应网民的质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不仅得到了网民的理解,而且让这座压抑在母亲心头四十年的“情感火山”喷发了。她讲述了当年半个小时即可为邻家孩子治完病回家照看心肝宝贝的悲痛往事。谁知她这一去时间竟是那么的漫长,一直到中午才回到自己的家。做母亲的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一幕发生了,她当即昏了过去。故事讲述到此,“泪飞顿作倾盆雨”,主人公和听众,谁还能不感动呢?这种拨动心弦的感动才是最珍贵的。打动性可以用感性向理性飞跃的一刹那来划分53 。打动一靠冲突,二靠递进,三靠悬念,四靠信服。在主题策划的天平上,它往往是一开头就把最吸引人的内容和盘托出,让形象深深地印在听(观)众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甚至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泰坦尼克号》里的项链,虽然只是男女主人的情感起伏变化的一个普通道具,至今人们记忆最深刻的恐怕还是女主角到把项链扔进爱人救她生还的那片海域,让项链陪伴丈夫的感人情节。古人常说的“夫复何求”可能就是这种刻苦铭心的打动。四是对主题策划的表达要求,表现为现场性、再现性、贴近性和亲切性。现场直播的直观性成为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神马都是浮云”的网络时代,“眼见为实”仍具信服力。现场中的此时、此地、此事、此人、此物、此情、此景、此细节、此情节、此故事构成的此矛盾、此冲突、此转变和此过程,还包括此语言、此对白等,当属现场直播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运用的好,完全不亚于导演出来的故事片。再现性如今只能是广播的专利了。广播是声音的世界,电视由于事过境迁的无法记录到再现而遗憾。广播“再现当时”的精品并不多见。尽管是当事人亲身经历的述说,如果没有相当好的口才(并且一定要真实情感投入,不能机械背书,尤其不能说“感谢党,感谢政府”这类大白话),接收效果会大打折扣。至今我听到的最好的将主题呈现完美的作品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亚广联信息类节目奖的《东方神话——从哑女到神童》。周弘对女儿周婷婷从先天性双耳全聋、一个字也不会说到研究生的成长故事讲述,让人感动的53 潸然泪下。再现之难主要有:1、讲述人必须具备演讲的口才;2、讲述人必须具有说书人的详略得当的表达能力;3、讲述人必须具有超出常人数倍、十几倍甚至上百倍的感悟和不同凡响的故事化表达能力;4、讲述人必须和被讲述人有心心相印的现场沟通;5、采录人必须有高超的调动情感的能力和把控技巧。而这“一切具备”的最理想的条件和环节,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贴近性是“三贴近”的换一种说法。具体讲,在表现主题和为主题服务方面,都要做到科学严谨和顺畅、连贯、无隙可击。贴近性要求传播者首先要思考接受者对该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喜爱程度,解决“为什么传”的问题;其次要思考“传什么”、“怎么传”的问题,解决好收听收看的磁性吸引问题;三是要思考“有没有必要传”和“传得更好”,解决好引导、引领和引发“共鸣”的问题;四是要思考“故事”的巧妙安排与悬念设置,解决好可听(看)、好听(看)的问题;五是要思考调动听(观)众兴趣,解决好兴趣盎然的收听(看)问题;六是要思考如何启发听(观)众,解决好怎样想、如何做的问题;七是要思考如何参与节目,解决长期收听(看)的问题。以上七个方面的问题有效破解了,就不会落入俗套了。亲和性在互联网、手机网加入传播大合唱的新时代,要求传受双方有一家人的感觉,为家人而制作,为家人而说(播),为家人而写(拍)。回家,在家的感觉真好。有了这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氛围,才能让人喜欢上你,并记住你。53 把民本、民生、民情、民意、民愁、民怨、民需、民求当成自己的事,多做雪里送炭的及时、有效、有用、实用的服务,千方百计排民忧、解民愁、化民难,亲和就和媒体越来越近,一家人的亲情、真情就会越来越浓。《行风热线》、《直播民生》的实践已经对此做了最好的说明。“要你如何如何,你应该如何如何,你必须如何如何”等正面声音之所以没人缘、缺人气,是因为找不着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有意跟自己过不去。(二)多类体裁主题策划提示1、消息主题策划消息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体裁。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主题。诚如大家都熟知的,导语一喝彩,主题就跟着舞之蹈之乐之动之。消息的主题策划要围绕告知、应对、认知和警示进行。告知是信息传递的一般特征,即我们常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普利策的“瞭望说”对此做了经典的概括。消息最早的原意是,对刚刚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该事件对我有什么影响?有何利弊?我应该怎么认知和应对?这在人类早期的崇拜大自然、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自然宗教里可以得到印证。原始人类畏天地鬼神,是因为大自然的力量过于强大,他们搞不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所以无法利用大自然趋利避害,只能祈求于大自然和神灵的保护。即使是在大树下山崖下避雨这样的信息都要在总结中相互传递。“3.11”日本“三灾”信息传递依然保留着这种痕迹。特别是福岛等核泄漏的信息,有害无害?危害程度?如何应知应会?如何应对?有何警示至今仍是个谜。即使再过若干年,可能还弄不清楚。53 消息的主题策划的告知性,较为简单,就是我们强调的信息六要素(五个W一个H),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通风报信的作用。如果仅仅停留在“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因、现在如何”的告之层面,不仅对社会和公众作用不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高,而且也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人们需要的信息没有比改变现状更重要。这从人们每天都特别重视天气预报的信息中可以得到证明。天气预报节目的收听(视)率排名第一,说明天气变化对人们出行参考有着特别实用有用的价值。在相对复杂的领域里,消息的主题策划也颇费心思。比如菅直人政府一而再、再而三说,核泄漏、核污染对人体危害不大,但信其危害大的人数越来越多。显然这是一种反向传播。和我们过去通常用的“反面文章正面做、正面文章反面听”十分相似。瘦肉精问题出来后,双汇拼命打广告,老总们大吃特吃“双汇牌”,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效果很不理想,尽管河南和中央政府有意抵消负面影响,但宁可信其有毒有害的人有增无减。“7.25”开庭审理的“现场辩论报道”似乎要人们相信,瘦肉精对人体危害不大,但吃者还是寥寥无几。社会恐惧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消除。在特定的“逆向思维”中,用这种误判做主题策划是费力不讨好的。因为要改变人们的一种共识是需要时间等待的。所以消息的主题策划必须建立在让人们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这种策划应强化多方面求证认同的公信功能。求证常用的方法是证伪,即把一个个假的东西排除(又叫排除法)出去,剩下的就是唯一的本真。求真与辨伪便成了消息主题策划的第一位工作。消息主题策划的第二个53 重点是如何应对。张悟本等人的骗术并不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信?这就是市场需求在起作用。当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成为社会问题时,人们就会寻求市场供求与价值规律新闻新平衡。之前的李洪志的“不打针不吃药”,使他拥有了那么多的信徒?张悟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口号既响亮又诱人,人们就你试我试他试大家试,他的一张挂号单就超万元。前不久一位姓赵的女神医又用此招招摇撞骗,还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张赵之流迎合大众心理欺心敛财,策划公司浑水摸鱼,善良民众乐呵呵送钱买罪受,媒体推波助澜作报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信息不对称人们能应对、应付、应变得了吗?回答了这个问题,消息主题策划就有了依归。消息主题策划的第三个重点是认知。即让人们聪明起来。当大家知道张悟本是骗子时,人们的认知起了变化,由信转为不信,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新方法。识别在认知中占有重要地位,辨别真假是一种进步。消息的主题策划第四个重点是警示,告诉人们不能逾越的底线。最简单的例证是“和中央保持一致”,“保持高度的一致”等,这是政治底线,踩线就是踩地雷。告知、认知、应对和警示是消息类作品主题策划的重点,“怎么办”是消息主题策划的核心。以告知、认知、应对,和警示为主轴,对素材进行合理配置,新闻价值就会放大,就能引起普遍关注。人们知道了“怎么办?”,消息主题策划的任务就完成了。消息主题策划要诀:要素齐全主线牵,因果关联紧相连,告知应对最为上,服务警示、告知应对最为上两安然。(二)评论主题策划评论主题策划的上线是道德,底线是法律法规规制。53 评论的论点分为总论点、分论点两大部分。总论点是主题策划的重中之重。总论点策划依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康拉德·苏克在《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中提出了“四个最重要的目的”:1、为读者大众服务;2、为读者、社会和国家提供一个论坛——一个自由交换观点的市场;3、做社会的守望者;4、为你的读者提供信息并引导他们去促成变革(见《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P4)。康拉德·苏克提出,“在你为社论作报道时”,以下几点要牢记在心:冲击力多少人受到影响?有多深?受到什么事件影响?你的记者的判断在此刻至关重要。如果写税收,你就会牵动每一位美国人;写玫瑰栽培,那么你只会赢得相对较少的人的关注。接近性一个事件距离你的读者有多近,这很重要。冲突善与恶地斗争,对与错地斗争,政治左派与政治右派的斗争......冲突有助于我们确定。显著性大多数情况下,重要、著名人物的创作行为以及他人针对他们的创作行为,比起那些发生在次要的、不知名人物身上的事情更具新闻性……精明的作者用那种心理认知因素作为“由头”,把读者带到一个复杂的主题中去。及时性53 读者希望系列评论撰稿人关于新闻意义的第一时间迅速及时的分析(同上P48—50)。评论主题策划应着力于“三言四力一推动”。“三言”即言人未能言的论题,这种论题最具社会影响力;言人不善言的论题,这种论题最具思想冲击力;言人不敢言的论题,这种论题最具灵魂重塑力。“四力”即:(a)认知力,打开思想锁链的金钥匙;(b)想象力,为论点插上会飞的翅膀;(c)思辨力,不可抗拒的劝服,让你非信不可;(d)行动力,让你自信的跟着观点走,不回头。人未能言的论点具有第一评、第一论的特质。第一论第一评的新闻评论,不仅揭示意义,而且影响社会、影响公民思想——能让人牢牢记住这一经典论断。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未能言的论点是《大瓷盘为什么走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个经典论断早于中央文件和其他新闻媒体。虽然评得仅仅是四菜一汤的异化,但论据讲得很清楚,只规定数量,不规定具体伙食标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只重定性,不重量化的劣根性积淀。这种“简单化思维”(定性)对后工业化的中国极不适应,须尽快改革。人未能言的论点提炼,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在时代和历史的交汇处,站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进行锤炼。评论与消息主题策划的最大不同是,论点(观点)要直截了当,和盘托出,并且要说清楚,说透彻,一语中的,一语道破,一鸣惊人。消息则将主题隐藏在叙事中,让人们听(看)后想,只有认真琢磨,才能悟深悟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53 的社会意义就在于上面制定的政策一旦有空子可钻,下面就会用歪解、曲解、胡解,有意让政策走样、变样,“歪嘴和尚念歪经”,就是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嘲讽。白岩松曾在“两会”期间的评论节目中,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论点,“是总理大还是总经理大”(这是人不敢言的论点),对“中国房价持续走高”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温总理刚作完“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报告,当天下午,北京就出现了10个新地王。应该说白岩松的发问是十分大胆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但房价并没有因此降下来。因为房价攀升的根本原因是分税制带来的制度性缺陷。论点调门再高,不触及现行体制,平抑房价只是虚张声势而已。言人不善言的论点,要求作者用独家发现做独家观点。“我们穷得只剩钱了”的观察和分析判断与定论是一流的。“穷得只剩钱了”,说明钱挣得越来越多,物质越来越丰富,精神却越来越空虚。现在多少当“一把手”的领导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不要钱都不行”。当一个民族精神层面的追求被“铜臭”化了,这个民族离衰亡就不远了,这才是最可怕最可悲的。言人不敢言的论点,策划更要高人一筹。这些年来,最能影响中国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论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两个凡是”甚嚣尘上的当红之季,喊出这样的口号,是要承担政治风险的。与此相适应的,还有“姓资姓社”的讨论,也就是著名的“猫论”。“猫论”这个总论点之所以风靡全球,那是与真理标准的讨论相比,风险降到了最低点,因为是小平同志亲自推动的。评论的论点和论据互为支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刘勰说的“弥缝莫见其隙,敌人不知所乘”53 的传播效果。论点和论据所构成的认知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行动力,是评论主题策划的主脑。认知力开的是思想之锁,思想之锁打开了,人们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范仲淹在岳阳楼上反复观察,冥思苦想,终于对人生的真谛大彻大悟,于是乎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震古烁今的精彩论点,还提出了与之配套的“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观。没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不仅不会有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可能还会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调个个,变成“先天下人之乐而乐后天下人之忧而忧”,这是最为可怕的堕落。范仲淹的境界是对评论作者的职业精神要求。有了这种境界和执着,论点才能闪烁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光芒,具有穿越历史时空隧道的核变力量。评论靠论点和论据引发听(观)众积极思维并接受作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评论作者又是代表媒体发声的,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现今阶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近年评奖情况看,评论一直是弱项。其原因是媒体人员流动快,作风漂浮,根底不牢,很难静下心来琢磨、研究“评什么”和“怎么评”。微博等媒体的博主们,可以在140字的空间里,自由自在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评论的浓厚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是,评论员光会说领导教育我们的官话、套话和废话,不敢说自己的话,更不敢说没有“红头文件”依据的“人话”(“人话”已成为中央电视台的通用语)了。久而久之,评论的功能就会消失,老百姓也不愿意你总是板着面孔来教育他。53 评论改进的内在要求是打铁先要自身硬。没有一个善于进行评论主题策划的创意班子,没有广博的知识、阅历、经历和精准的概括能力,没有一眼看穿、一语道破的论断水平,在媒介观点制胜的年代,的确是最大悲哀了。评论救赎和救赎评论只能从队伍抓起,要像凤凰台一样,网罗天下评论精英,海纳百川,为我所用,这是临时抱佛脚的权宜之计,但可以帮助媒体渡过暂时的危机。《用生命敲响的警钟》(陕西卫视2003年评论作品,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见《新闻精品创作导论P472-481》)其主题是:加强网络游戏管理,让青少年健康成长,远离网络犯罪。论点是让青少年远离毒害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论据是16岁的郝鹰伙同17岁的李鑫(均是网络游戏“魔力宝贝”的受害者)将自己的亲叔婶、堂哥堂嫂和婶婆一家三代五口残酷杀害(并把两个堂妹作为人质),抢走了价值60万元的钱物,供他们游戏“魔力宝贝”。我在《敢发天问,惊醒世人》点评中说,评论之评在于发问,即问为什么会这样?能不能避免?如何避免?未成年犯罪是谁之过?网络游戏受不受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的约束?谁来救赎未成年人?评论之说,在于立论,即论清楚、论明白如何避免与杜绝和根治“社会癌症”,为人们指出避免的路径和方向。问是为言和论作必要铺垫而准备的,是为论点的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呈现铺平道路,或者说是为了给人家提供N种可供参考和选择的方法,让人家选择如何从善如流,从善而行,从善而果,从善而终。新闻评论策划应有的品格是:1、以小见大,刺激视听;2、引发思考,激浊扬清;3、以理服人,态度鲜明;4、供人选择,具体实用;5、自觉自行,从善而终。53 新闻评论主题策划的要诀是:心系天下忧苍生,一语道破万民醒;谆谆善诱终不悔,一心向善自由行。(三)连续报道主题策划   连续报道虽然是不间断地播报新闻事件的动态、时态和状态的过程,让人们自始至终对该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当前进行式明白知晓,对来龙去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新把控,对事件中新的突发变异和采取的措施、结果有新理解,但由于新闻事件的动态、时态和状态变化不为人类意志所转移,所以每一天的主题策划和报道重点也不尽相同。“三态”变化决定了主题策划的多样式(有时甚至会改变总主题的走向)。一般情况下,连续报道每一集的主题策划也都随着变动而变化。所以,媒体(记者)对变化中报道的主题确定才是最为重要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例,央视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事件突发两小时之后,率先启动了现场直播机制(快于国内外媒体),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全天候跟踪汶川地震最新进展和救灾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国务院总理4小时以后到灾区视察,无疑为做好充分准备的央视直播送来了“及时雨”。随后,央视又对报道力量进行调整,新闻频道成为世界信源的主渠道(其它主频道予以密切配合),为央视影响力、知名度和公信力的提升加分不少。这一阶段的主题策划会(每天的编前会)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主题策划会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理出当天的报道重点,迅速传达到各个部位、各个岗位,并在各个连接点产生及时性作用。这种主题策划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一是在报道中梳理先前的重要看点,便于观众深刻记忆,二是适时推出53 最新焦点、看点,调整重点,始终掌控着连续报道的前进方向,把握着观众收看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形成一个又一个收视高潮。2011年3月11日日本NHK的报道则更理性,更注意塑造日本世界公民的美好形象。这和我国的报道区别相当大。我们的很多报道,过分强调煽情(而这种煽情正是策划会上的产物)。如果我们也像NHK那样,让更多的外国观众看到中国地震灾区人民的刚强、坚毅、理智、礼让、友爱和自信的世界公民形象,传播效果无疑比总理在地震灾区声泪俱下的悲天悯人要好得多。过多的煽情会冲淡理智和理性,是策划不成熟的表现。连续报道应应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为圭,来确定下一阶段的报道主题,并做好主题策划工作。我们在分析央视“5.12”直播报道的进程议题设置时就会发现,第一阶段的报道主题定在抗震救灾方面。第二阶段的报道主题定在各地支援方面。第三阶段报道主题定在弘扬大爱、关爱和典型人物报道方面。第四阶段主题定在重建家园方面。围绕这几个进程看点,主题策划的重心也各有侧重。再细分还会发现,即使每一阶段、每一现场的报道主题,也有各自的不同点和侧重点。这种创意在前,主题领先的策划方略,在各类媒体的白热化竞争中,有高人一着的示范引领作用。由于是进程是(或叫跟进式)直播报道,即便出现了以讹传讹,或以假乱真,只要在随后的直播报道中予以纠错,观众都是可以接受并原谅的。事实上,类似“老吴背妻”、“爱心妈妈短信”等虚假信息,只要严格把关,也是可以发现并杜绝的,因为“五要素”俱全的内容,才有可能是真的,“爱心妈妈短信”五要素不全,我们就应该质疑。53 而“老吴背妻”,只要跟拍,就能发现端倪,将其虚假成分排除(背妻不是情愿而是被逼)掉。连续报道的主题策划取决于事件发生的持续性。因此,主题策划的重心要放在转换、转变和运动、变化等关节点上。篇幅长短也不受限定(这主要由事件的重大性,复杂性而定)。不管总共发了多少组稿件或现场直播,持续时间有多长,持续时间有多长,都要突出事实的变动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不要让报道主题停留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抓取进展变化中显性动态、状态和时态信息,并及时直播火爆的、震惊的、动人心弦的故事,是主题策划最精彩的部分。这种动态、状态和时态的捕捉,尤其是记者的现场描述和提问,一定要体现事件的不同点、异常点、转换点和闪光点、升华点。同时,要把握其本质、实质、特点、规律和趋势,确保真实、客观、准确、生动。现场提问要经过大脑,做到不问一般性的问题,不问常识性的问题,不问过程性的问题,不问没有质量的问题,不能问没有水平外行的问题。要问到要害处,还要问得简练、犀利,精彩、有水平。一定要向外国记者学习提问技巧,由于他们往往以“无冕之王”自居,以社会主人自居,对当事人的回答总是质疑、总是怀疑,总是吹毛求疵,把对方逼到地缝里去。用心讲话将,一点点面子都不给。回答者只能据实叙述,起到了很好的求真证伪的效果。传统媒体“7.23”甬温线动车相撞事件的提问就显得很不解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相撞?第一列车为什么会发生突然断电事故?第二列车为什么没有自动减速保护设施?怎么知道是驾驶员采取的手动紧急刹车?和谐号是三国技术的组合,是不是技术不过关?安全运行的可靠系数、旅客的自救知识、措施等出行安全和人53 身安全措施到位不到位?以上属于第一层级的基础性问题,至今参加报道的中央、省、市媒体人员都没有完全搞清楚?很多绕来绕去的提问,把观众绕进云里雾里。就好像当时他也在动车上,被撞得晕晕乎乎后提出的问题。第二层级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事故和搞清楚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包括:发生车祸的地段有何异象(包括天、地、人等方面的因素和联系)?死伤情况?救治及时不及时?铁道部官员为什么不到现场?而只是免除上海局几位领导的职务?高铁管理漏洞与建设论证是否科学严密?有没有人为的调度失误,为什么总调度室不知情?是知情还是未及时采取最有效的规避措施等?第三层级的问题才涉及救治问题。最后是综合层级的问题,悲剧今后会不会再发生等?我们的目的不是报道事故,而是预防事故,杜绝类似事故的再一次重演、重现和发生。这些问题都是由新闻主题发出指令并在报道中不能回避的,目的是如何杜绝类似的人间悲剧。连续报道主题策划要诀:热难疑惑焦五点,刺激眼球动心弦,始终关注动情处,“双先一惊”奏凯旋。(四)系列报道主题策划。连续报道的外化特征是重大事件。不是我们“发现了一只受伤的保护动物,在好心人精心下迅速饲养恢复健康,然后找到林管部门,林管部门放飞(归)大自然”的按图索骥、照猫画虎和画蛇添足。这是机械理解的“连续报道”,是对连续报道这一节目形态的亵渎。53 系列报道是重大典型的报道。与重大事件报道不同,它是历史的凝固----将历史的某一横断面、完整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观众对这一横断面历史有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并从中得到重大受益。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连续性报道是用望远镜对“那个事件”在历史的进程处进行扫描、寻览、发现,系列报道是用显微镜对某一典型事件在历史的坐标处进行集中放大和聚焦,通过一个点窥历史全貌。一个是揭示为什么要发生?今后如何杜绝?一个是强调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这样做对世界和历史进程有何推动作用,如何有利于你我他,今后如何发扬光大等。了解了两者的相互不同和独特价值后,对系列报道的主题策划就会心中有数,就能够更熟练地加以运用,做好主题策划报道工作。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主题策划,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有一个总主题,然后每一次报道(含现场直播)都会设计分主题,并对分主题进行全方位的编码和解码,让每一组报道能全方位、立体地矗立在听(观)众面前,把人们带进你所描绘的“新闻现场”,领略这个特殊境域里的事件、人物,风土人情和感人故事。总主题犹如国姿天香的盛开牡丹,分主题就是这株牡丹上的含苞待放、娇艳无比的花蕾。系列报道的主题策划与连续报道的区别是,选材角度不同,思辨的深刻性不同,洞察剖析视角不同,呈现给听(观)众的思考点不同,指导性、针对性不同,表现程度也不一样。选材角度不同是指系列报道主题策划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对报道思想进行梳理和把握,要从司空见惯的社会53 现象和问题中提炼出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对国家和民族形象进行正面塑造,并以此影响和提升国民的思想与行为,让国家和国民(民族)的文明程度更高。我们在日本NHK的“3.11”三灾报道中看到的一个细节画面是,数百人从临时休息区撤离后,地上连一张纸片都没有,干净的就像刚打扫过一样。国内的报道则不然。“7.23”甬温高铁报道中有一个随意性很强的男子的细节画面,他面对观众的那只耳朵上夹着一支香烟。这个细节画面传递给观众的潜信息是,政府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并没在全社会普及这类知识,人们对在公共场所抽烟者十分包容,中国烟草管理问题太多,中国人民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国家和民族的世界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系列报道的主题策划要始终在国民精神、国民素养、国家形象的高端运行,这是系列报道反复强调的立意高度。分主题策划也同样要贯穿这一思想。系列报道的分主题渗透在每一个段落和每一个音节与字符中。相对其它问题来说,系列报道的文字表达显得严谨,明快,格调也阳光、昂扬、激情,能让人听看得神采飞扬,和我们第一次听奏《国歌》的激动很相似。也就是说,系列报道的每一个部分都应该给听(看)者带来头一次感动那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我们可以从央视十集文献纪录片《旗帜》的分主题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加深对系列报道各集分主题策划理性认知。通常情况下,系列报道理性思辨严密,逻辑性强,容易落入“说教”53 陷阱。我们可以从1999年度中国新闻奖电视二等奖作品《帕米尔赤子---吴登云》和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广播一等奖作品《帕米尔赤子---吴登云》的对比中,发现各部分主题策划侧重点的不同。电视系列报道《帕米尔赤子---吴登云》是第二年度的作品,用的是广播电台使用过的题目,它的高度就不尽人意,这是它夺不了一等奖桂冠的真正原因。由此可见,系列报道的主题策划定位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转”的维度是很有道理的。中国新闻界宗师级的老前辈穆青、范敬宜也都做过类似的表达在这组报道中,作者用《生命的守护神》、《我的生命有他的一部分》、《帕米尔的永恒丰碑》三个小标题(内容)来塑造吴登云这个新时期新疆地区白衣天使的形象。从标题来看,第一部分很抢眼、很醒目,很振奋人心。第二部分的标题《我的生命有他的一部分》,于总主题有着巨大的落差。从生命守护神到生命一部分,是大概念与小概念、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关系,生命的一部分是小与生命守护神的,这里犯了逻辑错误,总主题也由高点降到了低点,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不客气地说,用引语“我身子里流动着他的鲜血”作标题也许更好得多,生动得多。第三部分的标题《帕米尔的永恒丰碑》显得呆板、抽象、不生动。如果改成《我属于帕米尔》来呼应总标题也能够增强可视性。其二“我属于帕米尔”是一种心灵的表白,是主人公心路历程的袒露,也能对总主题进行升华。应该说,电视系列报道《帕米尔赤子—吴登云》的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塑造吴登云这个新时期共产党人代表的形象,也是比较成功的。三个分主题的策划也是很有特点的。各集分主题的策划也注重了矛盾冲突和戏剧化。53 换一种策划思路,将广播系列报道《帕米尔赤子—吴登云》的数据事实故事化也同样很感人:a、义务鲜血30多次,累计高达7000多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血液总量);b、。割自己身上的皮为婴儿移植;c、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d:唯一的女儿因车祸长眠于此;并用这几个分主题突出主主题假如人生有第二次选择,还选择乌恰,选择为柯族乡亲们治病。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尤其在人物报道中,这也是主题策划的重点。即使在热点、难点、惑点、疑点和焦点的系列报道中,情感也占有重要地位。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五点”新闻,大多和民生有关。民之情感情愫,民之所思所想,民之所需所求所盼,都是心灵的呐喊,心灵的呼唤和心灵的回应,这些都是情感线的延伸和链接!《旗帜》也正是用这样的情感线连结听看想行的。《关于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和当年流传的“端着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精准概括,也是“情感线”在起作用。关注闪光点和升华点,是分主题策划的另一个重点。闪光点是故事人物最闪光的精华部分。对于主人公来说,这可能是她每时每刻的一部分,或者叫生活的常态。但正是这些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才锻造了主人公的不平凡、不平常人生。如“暴走妈妈”以暴走方式清除脂肪肝,是为了给自己心爱的孩子提供肝源;如“兄弟争着捐肾,为挽救父亲的生命”;如汉族姑娘王艳娜为维吾尔族高中生毛兰江捐肾‘53 。这些不管是给亲人还是为他人捐献器官,挽救(延续)生命的行为,都彰显的是人类朴实的大爱观,尤其是王艳娜给一个个素不相识、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捐器官的行为,就更为闪光,令人敬仰。把这些故事呈现给观众,传播效果可想而知。升华点是建立在闪光点之上的故事内容,是我们长江的出思想部分。几年前新大意一位维族大学生,面对歹徒一刀可以毙命的威胁,吼了一声:“放开她,他是我妹妹。”这一声吼,是生命的呐喊,是时代精神的礼赞。吴登云的“假若”说,雷锋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等,都是闪光行为的思想、精神的升华点。在分主题策划中,有了闪光的人物故事,还必须挖掘出促使人物去行动的思想根源。电视节目中,常用同期声来表现。系列报道的总主题和分主题(分集)策划,还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补充性、弥合性和递进性。系列报道最少也总有三个分主题(三集),最长至今还在探索中(央广、央视都有上百集的系列报道),对于地县级媒体来说,可以把握在7集左右。这是从一周7天衍生而来的。3集和7集以上,都不方便接收。美国新闻学教授尼尔·高普鲁在《深度报道论》一书中指出:深度报道是将新闻带进读者关心的范围之内,告诉其重要的事实,相关的缘故,以及丰富的背景、材料。他要求以今日之事态校对昨日之背景,说出明天的意义来。“说出明天的意义”是系列报道承担的主要任务。系列报道主题策划要诀:震撼心灵天地动,万言千语总关情;镜像你我比翼飞,弃旧图新攀高峰。(五)新闻专题主题策划(含访谈等节目形态)53 过去常把新闻专题分为工作通讯、经验通讯和人物通讯三类。随着新闻类节目的民本化趋势,工作类、经验类的新闻专题越来越少,加之记者队伍的新老交替,能从整体、全局、发展趋势方面驾驭宏大叙事报道的记者越来越少,这两种报道也渐渐淡出听(观)众视野,新闻专题以写人物见长的越来越多。我们先来分析央视2003年4月26日首播的《钟南山直面“非典”》(14届中国新闻一等奖)这期访谈类节目(见《新闻精品创作导论》P457-P463),一是题材重大。4月23日是“中国非典祭日”(即高发日)。这天我正从北京返疆。此前,笼罩在恐怖中。你想买口罩,所有口罩都卖完了,有钱买不到货;你想买方便面等食品,所有超市都抢空了;凡是和非典有关的药品、食品、器具、物品,市场上都抢光了,连纸巾类等不太沾边的日常用品也断货了。整个城市传播的是“今天又死了几个人”的恐怖信息,尤其是新疆办事处对面社区“又死了一个人”的信息再次传来,令人毛骨悚然,觉得这里才是真正的地狱。而当时的卫生部长张维康,还在电视媒体上大讲特讲:“SARS可防可治,大家不必惊慌。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防控”。全球掀起了抵制中国食品、货物和人员的风潮,颇有点二十世纪四十年“华人如狗,不得入内”的味道。“中国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最大敌人”,要把这种观念扭转过来,全世界和中国人民共同对付人类“头号杀手”,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样的主题肯定重大无比。26日这期“直面非典”53 节目的播出,给国人尤其是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带来了安定(此前已将张维康、孟学农解职,很得人心)。二是人物权威。钟南山是中科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长,广东省防治非典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一直在抗击SARS的第一线,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三是节目主持人和栏目影响力大,人们必看,有极高的收视(听)率。《面对面》是当年中国最火的电视栏目,王志以犀利、睿智、提问尖刻、深入,入木三分,刀刀见血,一剑封喉见长。四是播出及时。3天后赶制播出,对平息舆论,向世界说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抗击非典的战役,是人类面临的又一场生存危机,中国正在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而不是输出非典,让世界处于惊慌和恐怖之中;五是SARS可防可治,人们不能太过惊慌。钟南山院士从2002年11月底开始治疗第二例病人,在诊治的过程中将此病确定为“非典”(非典型肺炎)。2003年1月下旬,广州市发病人数骤增,呼吸病研究所的人员中有14人感染上了SARS。经过救治,大部分病人恢复了健康;六是将诊治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眼见为实,不得不信。尤其是治病效果的公布,75个病人里没有一个人死亡的,解除了大多数人的疑虑。另外一些信息,也令人鼓舞:《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被香港接受;并由八家单位与香港大学医院联合攻关;钟教授提出的国际协作建议得到了响应。4月12日成功培养分离出两株新型冠状病毒;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了这种冠状病毒。这无疑增强了全世界共同战胜SARS的信心。我在点评文章《直面什么、为谁直面》中列了一个公式:传播价值(选题)+直面什么(中心内容)+为谁面对(观众最想知道的)+怎么面对(如何让观众明白)+满足并解决了吗(普遍感受到)……这五个问题,实际上对应了我们前面讲的“四最”的听看欲,这期节目受到全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欢迎是肯定无疑的。53 时至今日,SARS究竟是什么?钟教授等人能搞明白,我们依然不清楚不明白,这就是知识和学问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张维康,中国堂堂的卫生部长,讲了可防可控可治,结果是欺骗中国和世界。钟南山,一个专家组组长、院士,讲了老百姓就信,就不惊慌,社会舆论很快平息,政府从此走出信任危机的危险境地。这就是专家和官员的区别。新闻价值最大化的公式,可以说是新闻专题、访谈类节目主题策划遵循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新闻专题在主题策划中,还要注意和做到以下几点:1、寻找鲜亮点,发掘兴奋点,提升内在品质。新闻专题类节目和稿件,在策划主题、展现内容时,要以寻找鲜亮点为契机,展示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格发掘引发关注的兴奋点,吸引人们的听看兴趣,让他们或快乐、或痛苦地听看。我的观点是快乐听看。但前几年我在一本教科书上看到的是相反的结论,“痛苦阅读”正是这位学者的杰作。他说,当读者拿到报纸,看到标题时,就气不打一处来,引发一肚子火。看完导语后,就开始骂骂咧咧,看到主体部分时,无名火就一下子窜到脑门顶,恶向胆边生;再往下看,就拍桌子破口大骂“你不是人”;看完报道后,气的浑身发抖,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这就是痛苦阅读,我们又把它叫做痛苦听看。其实,就传播与听看而言,我觉得要根据题材的需要,决定选用快乐或痛苦听看,这只是一个方法问题。寻找鲜亮点,发掘兴奋点的快乐听看53 在社会转型期非常重要。传播学规律告诉我们,新闻类栏(节)目内容的传播周期率相同或相斥,都会产生传播火花,形成一个时期的传播鲜亮点。这个鲜亮点,也可以是社会发展进程中要着手解决的热点、难点或焦点问题,还可以是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对撞点、爆发点和交锋点等。在这些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的矛盾对撞和关联中,把最能体现“四最”的素材挖掘出来,从共同关注、普遍关心处截取一个个鲜亮点(或者是趣味点),并由此展开故事化叙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采制《乌鲁木齐图书馆今日闭馆》就用了这种主题策划法。发稿之前,我已多次和齐淑华馆长深谈过,对建馆11年,搬了11次馆和即将闭馆的情况十分了解。但苦于找不到一个鲜亮点。那是记者生涯中最痛苦的日子,我把它叫作“快乐听看前的磨难”。在采访返回时,我被下午四五点钟响起的刺耳的音乐声所吸引。心头立刻一亮,这不正是我苦苦求索的那一半吗。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条街上的新闻事实,内在地连结在一起,从顿悟到大悟、彻悟,终于找到了“灯火阑珊处”的鲜亮点和兴奋点。真叫“天助我也”。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王宏等采制的《耗水大户水疗城竞相出现在缺水边城乌鲁木齐》(2005年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采用的也是这种主题策划法(见《中国新闻奖新疆广播电视获奖作品集》P47)。2、善于从司空见惯中发现新奇点,营造现代人文感动。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司空见惯中本身就孕育着新与奇,本身就孕育着新的不一样。普普通通的人所做的平平常常的事,由于平常中有不平常和高尚,平凡中有非凡和伟大,就能从一滴水中发现太阳,这是新闻专题类节目主题策划的又一种方法。与众不同的素材对主题的支撑具有立木顶千斤,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阿里木的故事”平常的不能再平凡了,但他身上那种闪光的精神,能53 让更多的平常人感动,让更多的人在感动中行动。把新奇特与众不同行动转变经历发掘出来,新闻专题类节目就有了曲折性,随着矛盾冲突的介入,听看者就会从兴奋中感奋,从感奋中感动,兴奋点的延伸,快乐收看就会得到延续。3、善于从周而复始中发现异常点,营造见贤思齐的心动。异常点的内容、是由行为和语言来共同承担的,一个人有了与众不同的举动,肯定有与此相应的想法,这就是广告里讲的“山高人为峰”。挖掘并运用好这类素材,节目内容一定熠熠生辉,大放异彩。“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百分之一的危险,我们要百分之百的警惕”,如果只用这两句话,你不会知道这个人的身份的。但加上某某医生这个“存在”,你会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医生。加上“如果我有第二次人生,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新疆,选择乌恰县,”你肯定知道这人是吴登云(《中国新闻奖新疆广播电视获奖作品集》P251-P258,P271-P277)。不把支持行动的思想发掘出来,行动的支撑力就显得单薄,会给人感觉是“一时的冲动”。“冲冠一怒为红颜”我们老是这样评价大汉奸吴三桂,就是因为缺少了吴三桂自己说“为什么会冲冠一怒为红颜”。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作出引清军入关这样的决策,只因“红颜一怒”难以让人信服。发掘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精彩语言,同样会让观众怦然心动。4、选择以一挡千的故事,让人处于亢奋听看中。故事是新闻专题类节目喜听爱看的灵丹妙药。选择好深化、升华主题的故事,用从未听过的层层递进的故事,从不同侧面突出主题,是策划成功的重要一环。53 新闻专题在时间长度是特写的3到5倍。特写主题单一,故事单一,如行云流水,喷涌而出,一泄到底。新闻专题由于故事有了花开N朵和各表一枝,就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不同、异同和个异。花色不同,花香不一,花味各异,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感受不同。所谓“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就有这样的意境。新闻专题围绕新闻主题构建的故事,应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头一次听看到的故事。它和文学故事相同的是,不同人的不同故事,或皆大欢乐的美好故事,或悲观离合的团圆故事,或一波三折的情感故事,或浪子回头的转变故事,或先悲后喜的成功故事,或乐善好施的救助故事,或有坏变好的救赎故事等等。不同的是新闻专题里的故事,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真人真事,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百里和千里挑一的故事。这种发生在平常人身上,但平常人又往往做不到、做不好的故事,令人感动的程度要比影视剧里的故事更真实、更可信、更可敬、更可学、更可圈可点,更具有普遍意义。如果我是中央电视台赴日本福岛县采访的记者,我会用新闻专题的方式,把发生在灾民中的“年轻人宁可饿肚子也要把仅有的果腹饭菜让给老人、孩子吃”的故事,“灾民离开避难所地上没有一点杂物和老板免费为灾民提供一切服务”的故事一一报道出去。在报道中,我还会加上中国地震灾区可以类比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这些看来并不重大的事,却能在对比中折射中日两国国民的素养和心态。要把最感人、53 头一回和听观众见面的故事放在开头,这是新闻专题类节目引人入胜的好方法之一。第一印象的交往学告诉我们,第一眼看见的人和事,头一次听到的人和事,记忆最久,印象最强烈。其次是深深刺痛你的那些撕心裂肺的变故,让你一辈子忘不掉。再次是“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的故事,让你终生难忘。所以,新闻专题的第一个故事是对主题的最直承载述,一定要把最精彩的头一回听看到的故事放在新闻专题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故事,应该有“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的回味性,这种回味像“功夫茶”那样,越来品越弄,越品越香。这种回味性,既是对第一个故事的拓展(或补充、或交待,或强调等),又是对新闻主题的再深化和再强调,担负着繁重解答“为什么”的任务。新闻专题的第三个故事,除了对第一个故事关照外,还承担着对第二个故事的转折与放大作用,尤其在拉动主题再攀高方面的作用更强。这种连接功能,往往有成败毁誉的“加减”作用。所以第二故事的品味性、回味性、铺垫性、助推性和说理性功能更强大。就像两个功力相当的武士比拼内力时,外人看不到暗藏的杀机一般。这是主题策划中最显水平和功力的关节点,对主题策划成败起决定性作用。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新闻专题节目,都是因为腰部功力不足,而从精品、优品位序中退到正品行列的。第三个故事是接续第一个故事向主题峰顶冲刺的故事。它的作用犹如美国在日本上投下的“胖娃娃”原子弹,在社会上要产生摧毁或重建的裂变力量,比第一、第二个故事的感染力、震撼力要强大的多。广播通讯《帕米尔赤子---吴登云》的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吴登云的家庭亲情观,写了两件事:一是女儿和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地点:医院的病房里,母亲过世未见上一面。事由:出差路过,陪伴时间:3天。结果:阴阳两隔。第二件事:女儿车祸离开人世。53 表现:吴登云病倒一天,水米未进,第二天一大早上班,家庭关系:父女相依为命。结尾用了吴登云的一句话:“如果有第二次人生,我还会毫不犹豫选择新疆、选择乌恰。”升华了“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主题。吉尔吉斯斯坦观众看了八集电视剧《吴登云》后说,那么好的医生为什么出在中国新疆,我们国家为什么不能出?有人解嘲说,国家太穷了,公共服务太差了,老百姓太需要吴登云这样的“白衣天使”了。是制度扼杀了天使。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新闻专题的故事递进关系是:第一个故事要有穿透的力量,要深深地嵌入听(观)众的脑海里,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营造深信、坚信、真信的积极思维空间,排除一切与之不符合的杂思、杂想和杂念。我们叫泰山压顶。第二个故事要巩固和放大这个信念,拓展真信的范围空间和规模,为恒信打下基础,引发“原来是为了这个才这么做?”“我该学什么”(学什么,如何学,如何做)的理性思考(如果第二个故事没达到上述要求,说明故事的选择上有问题,没有产生放大、加深、拓展第一个故事影响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叫昆玉厚藏。这是承前,还要启后。启后是指对第三个故事的铺垫、厚实和升华。前面我们讲的广播通讯的第二个故事:医术高明还要培养永远不走的本地医生,是对主人公立足长远的崇高医德的赞颂,是第二个故事的主题。它不仅为第三个故事“永远选择乌恰”进行了巧妙的铺垫和必要的关照,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升华铺平了道路,而且还为总主题的博大精深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尤其是结尾的呼应,假若有来世,我依旧选择为这里的老百姓治病”凸显了“凤头猪肚豹尾”的“翘尾巴”作用。53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主题体现在字里行间,体现在故事里,体现在叙事的结构和节奏里,体现在传播接受的过程中,体现在听(看)后的反应上,但不会在作品中直白地播出来(即使播,也是另一种说法的表白。广播稿《帕米尔赤子---吴登云》的结尾就属这类),这样能增强“虽苦犹甜,虽苦犹乐”的艺术感染力。结论二:鲜亮点、闪光点、升华点、新奇点和异常点是故事化叙事的基本特征之一。“五点”要求作品必须使用头一回挖掘到的的素材,第一次和人们见面。不能像影视剧那样滥情没有品位(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在中国如此轰响,其根本原因就是导演的求新和另类。同一个导演,相隔十年推出另一部影片,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虽然没有摆脱爱情至上的套路,但形式创新做了弥补,值得我们借鉴)。结论三:步步高的叙事原则要坚持。新闻专题的故事是有限时空里的有限故事,只能选取人们未曾听(看)到的千里挑一的故事,才能突出主题。这是故事化叙事策划的三原则。第一个故事是高台阶,在找到新闻由头后,开门见山地将千里挑一的故事呈现在听观众眼前。第二个故事是上台阶,目的是强化故事的说理性、思辨性,在事理情交融中理性的沉淀和积累。第三个故事要在已有的精神大坝上加固升高增厚,筑起新的精神长城。(第一个故事高深结合在高处着眼;第二个故事高深厚结合,重在身后拓展;第三个故事要充分体现立意高度、时代深度、历史厚度,影响力度,感染强度、作用广度和记忆恒度,让人和主题高大起来)。这三条也是对各类新闻体裁作品主题策划的共性要求。即使在消息、评论这两类新闻体裁中,53 主题承担的分解与综合任务也是如此(三个故事在消息中变成三个小段落,在评论中变成了支撑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新闻专题主题策划要诀:国脉担当势如虹,继往开来攀高峰;春风无限梨花雨,雪打腊梅数枝红。三、主题策划的实现:(一)新闻思维是实现主题策划的根本保证新闻节目采制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在国内,艾丰出了《新闻采访方法论》和《新闻写作方法论》两部著作。采访和写作都有了方法,那么新闻思维也应有方法可寻。我在《新闻思维初探》中提出了十种思维方法。这十种思维方法是:1、服务思维与警示思维的辩证统一(以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和普利策提出的“瞭望说”作为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依据);2、求真思维与证伪思维的辩证统一(求真以新闻的真实性为依据,证伪是求真的手段,也是杜绝虚假新闻的唯一有效手段);3、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的辩证统一(把握整体、全局和总体,把握规律、趋势和苗头,才能见微知著,窥斑见豹,一叶知秋。才能对主题进行深化、拓展和升华);4、求同思维和差异思维的辩证统一(从同类中发现本质、实质和共性与一般,从差异化中发现个性、特殊和特点、特征,主题生辉,更有利于个性化表达);5、横向思维与纵深思维的辩证统一(从历史的纵深处和时代的横断面聚焦与扫描,主题就具有了时代的高度,历史的厚度,思辨的深度,作用的力度和影响的广度。“五度”对主题的升华具有决定性意义);6、放射思维与聚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放射思维又叫发散思维。站在360°的任何一个点位上,对360°53 的每一个方位、角度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找到并弄清楚“传什么”、“为什么传”和“怎样传得更好”,找到与众不同和独特表现角度。放射又必须收回,必须对360°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解释找到合理的、科学的、可靠的依据,以证明主题的正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传好、传深、传远和令人信服打下坚实基础。让接受者坚信、真信、全信,并为此排斥一切不可信和不相信);7、顺延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辩证统一(按顺时针的发展方向,对新闻事实进行全方位梳理,给人们一个信服性解答,然后再从反方向进行否定思维,把是、对、好、真、善、美等认识事物的基本概念调一个个,用非、错、坏、假、恶、丑等概念重新进行审视,你就会从中发现客观事实,这就是《周易》交给我们的辩证法。顺延思维和逆向思维为我们开辟了第三条〔就是外国人说的“一分为三”是中国人的大智慧〕也道路,让人们弄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能更准确地定位“我是谁”和“为谁做节目”);8、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辩证统一(认识事物总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从个体到全体,从眼前到长远,从现象到本质,从数量到质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简单、个别、特殊到复杂、到全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全体、复杂到特殊、个别和简单的循环往复,最终得出合乎规律的科学结论,是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认识方法,也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不断深化过程。运用这种方法,不论是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主题的形成和提炼、节目(作品)的谋篇和布局、节目(作品)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爱看不爱看,有没有吸引力、感染力等,都可以测试出来);53 9、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逻辑严密,节目(作品)才无懈可击,这就是刘勰在《文论》中说的,“弥缝莫见其隙,敌人不知所乘,”我们常讲的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也是一种逻辑严密。逻辑严密的基本规范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这位大师2000多年前发明的“三段论”是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永远不会过时。形象是指事件中的人物(含个别物事形象)。这么多年,以物事形象登上中国新闻奖大奖的作品只有是黑龙江电视台的《林蛙不归路》(《导论》P451)。形象思维要突出人物。为了让故事更吸引人、抓住人、征服人,加强形象化塑造让人物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感染力、说服力才力能透纸背,入木三分;10、创新思维与唯美思维的辩证统一(创新要围绕发出“第一声”,营造“第一看”进行。唯美思维的宗旨是“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另外要特别关注“缺陷美”。新闻节目(作品)中的“高大全”,听(观)众不待见,“老一套”让人很反感。给人印象最深的作品是《一个石油工人妻子眼中的丈夫》(题目太长了,如果改为《***的骂是爱》会更贴切一些)。这件作品一开头就是丈夫在工地上两天两夜没合眼,回到家里连泥浆服、泥浆鞋都没脱,就倒在干干净净的床上呼呼大睡。接着妻子就当着记者得面骂丈夫。这里的骂是“爱”的翻版,是换一种(写、讲)的“缺陷美”。在主题策划和节目(作品)制作以及采访的整个过程中,十个辨证统一的新闻思维方法是交互使用的,这里只是为了方便叙述才排序的。(二)求变,主题策划的动力之源53 我们说,主题策划的目的是让人们在接受新信息中,获取新认知,新见识、新方法,让自己更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振作起来,高尚起来,在改变自己中改变世界,和时代同行,对社会有较大贡献,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传播价值。文无定势,这是所有文本创作的规律。最能体现这种规律的词组是“求变”,这就是说,变是生存之道,求是找到最佳的生存途径和方法,让文体变的更亲切自然,让文风变得更朴实无华,让表达变得更贴心入脑,让广播电视节目(作品)变得更好听更好看。清代散文家刘大槐在评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作品时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今天我们更要向韩愈学习,在变观念、变内容、变形式、变方法、变手段和变文体、变角度中,把节目(作品)办得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三满意。变换角度,是内容和形式创新的首选。这里的角度是指民本的视角和普世价值与人文关怀。用老百姓的视角看政府、看社会、看经济、看政治、看文化、看发展,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目前,我们的很多节目内容(含作品),还是官本位的那一套,老百姓说物价高了,我们不去督促政府平抑物价,而是用尽一切方法,替官家辩解,甚至恬不知耻地说:“不高,不高也,完全能承受得了。”老百姓说,房价太高了,我们也跟着政府喊降价,但房价在一片反涨声中扶梯直上,就不去分析为什么降不下来,房价能回归到理性的价位吗?鹬蚌相争,渔翁(房老板)得利,套牢的还是老百姓,这个扣何时能解开?老百姓说双汇的“瘦肉精”53 肉制品绝对有问题,我们假惺惺地、轻描淡写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利益,然后采用更加猛烈的广告轰炸方式,继续“双汇开创中国肉类品牌”的有偿化服务……,这种变,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是文化的堕落,是道德沦丧,是自取灭亡。民本的、普世的和人文的视角,会让我们更自信,更自觉,更自强,也更有信心。现在的获奖作品,绝大多数是民本的、普世的和人文视角,很受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的欢迎。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创作出精品佳作。再就是精心打造第一落点,寻找节目(作品)在人们心灵里的位置,产生心心相印的互动效应。在一次节目(作品)中,吸引听(看)的兴趣点(西方称“读者兴趣”,是吸引力的试金石)。和互动,是传受双方的心灵感应器。目前,较理想的互动方式是启发式、讨论式和辩论式,也许新闻现场+直播室嘉宾、主持人+现场记者、当事人、目击者,见证者这种方式,更易于相互之间交流、讨论或辩论,形成新的共同的认知、见识和方法,采取共同行动则是最有效的互动。当然,这与主持人的成熟度、应变力和知识面以及知名度也密不可分。(三)兼融,让主题策划插上腾飞的翅膀作为传统媒体,第一时间播报会离我们渐行渐远,但第一观点暂时还不会失去。所以,主题策划之初,就要考虑和第四、第五媒体的交互和融合问题。五家渠电视台去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手机拍摄并发布新闻,是完全成熟的技术,该台选送的《北塔山校园遭洪水袭击,全校师生安全撤离》的消息(获自治区新闻一等奖),就是手机信号提供的。如果我们在电脑服务器上安装接收设备,适时播出手机拍摄的消息是完全可以实现53 的。同理,广播电视记者也应改变发稿程序,第一时间向第四、第五媒体发布音视频信息,抢占第一落点。在适时向本台连续发布消息的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对该事件进行深度解读或评价,利用互联网、手机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观点至上的传播优势,也是完全可行的。结语:转型期的社会变革,虽然不会有“文革”和“暴力革命”时期的那种“折腾式”巨变,但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转型,确实是潜流下的漩涡,会让媒体人精神困顿或无力招架。传统媒体只是过去式的一个一无是处的旧符号,改变和顺应潮流才能有所作为。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