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50 KB
- 2022-04-22 11:25:08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绪论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2,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的领域包括: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答: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1)在自然观方面。①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②结合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①规范认识论方向,规范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建立问题,把重点放在科学理论的辩护问题或合理性问题上,代表性的有:逻辑经验主义【即归纳主义和证实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经验->假说->证实】、批判理性主义【即演绎主义和证伪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问题->假说->证伪】、历史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能片面地归结为证伪的过程,它还有一个证实的过程,前者是科学革命,后者是常规科学。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常规科学->科学革命”不断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②实证认识论方向,实证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问题。实证的科学哲学家认为,这是规范的科学哲学无法解决的。(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理性主义传统;实证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答: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P23)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进步。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答: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原因: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评述:①在贡献方面,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②在局限性方面,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界和人】、形而上学性【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所运用的还原分析法密切相关。还原分析法:把统一的整体分割为若干孤立的部分进行一一研究,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其局限是缺乏整体性认知和思考】、不彻底性【割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联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P39)答: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6*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答: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它的理论往往具有抽象的、思辨的形式】、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即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主要成果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如利润、利息和地租等问题】、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P38)答: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①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18世纪下半叶开始,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利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另外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解释了自然界的“辨证性”而不是“形而上学性”】;②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星云说、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电磁场理论、元素周期表】。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常理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代希腊自然观中的辨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性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P44)答: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19世纪末20实际初,发生了物理学的革命。物理学的晴朗天空中的“两朵乌云”,即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用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这两个现象】;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2,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P49)答:①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地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②提出了系统思维模式【即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根据系统地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地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3,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P52)答: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①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系统,而且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也都自成系统。②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总之,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要素在自身的内在联系中成为系统,系统又在自身的外在联系中成为要素。4,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P53)答: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加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整个自然界就是由各种动态的开放系统组成】;②动态性【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③整体性【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是指系统是由各个要素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可以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之和】;④层次性【系统中存在子系统,即系统与要素关系的相对性】。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所谓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即“进化”过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①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最高的对称性就是在一切变换下都不变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实际上对应着无序,最对称的世界时没有任何秩序和结构的,没有任何特殊方向的特殊点,这是平衡态的特征】。②与对称相反,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③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的或空间的对称性破缺与之相适应;高度有序化、复杂化和组织化的系统,即是对称性逐步破缺过程的产物。6,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P65)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②远离平衡态,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只是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③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线性叠加,而是各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④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答:①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即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第一、运动的不灭原理,包括数量和质量上的运动不灭。第二、物质在其一切变化中仍永远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②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认为有序和无序不断转化,进化和退化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③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认为如果宇宙的质量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如果等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如果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P76)答:生态自然观以生态科学为基础,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P70)答: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①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中。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表现为:自然界不仅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还作为人的生活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3,生态危机的概念及其表现。(P76)答: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人口、资源、环境】: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答:①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类的消费方式、方法、范围和质量与其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和结果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人来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要是要通过负反馈来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②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只有两者通过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适应性选择和制约,在人来创造自己社会历史的同时,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才能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P84)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①突出发展的主体—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不纯粹等于经济的增长,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来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③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共同发展;人类共同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强合作】;④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一是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代内公平,即同一代人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P91)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①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P97)答:(1)科学理论的构成要素包括:①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②科学定律。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③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④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时间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2)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二,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其三,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其四,科学理论是科学成功的系统体现。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P107)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答: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P115)答:(1)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2)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3,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P120)答: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经验材料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性质规律作出假定性说明或推测性解释。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察,将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它是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可能成立的科学理论,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①经验定律型假说:是概括的成果,它是对某类现象共同性质和特征的普遍化描述或者是对若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普遍化描述。因此,它是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普遍的、较大范围的认识。②原理定律型假说:它试图揭示事物深层的运行机制,将事物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这只能被设想、被猜测。此类假说的提出是个由结果回溯原因的过程:a、相关的经验定律Lb、若假说H为真,则L可被解释c、有理由认为H为真第六章科学理论的创立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P136)答: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①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②非演绎方法。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2,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P144)答:灵感是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直觉是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尽管它们带有许多幻想成分,但它的全部内容都涉及对事实的理解,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想象力在类比和联想方法中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当对科学认识的形成作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发现,其主要思维形式为:意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直觉与灵感,类比和联想,思想模型方法。3,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P139)答:思想模型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态之一,它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有着广泛应用。科学家来猜想理论假说时,不仅与他们的个人素质及其所属科学共同体的团体因素有关,与他们所处时代的背景知识有关,而且也与他们怎样猜想有关。因为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看不见、感觉不到,因为对欲求的因果机制知之甚少,所以才想只能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相似事物出发,在思想中摹写或描述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这样猜想出来的摹本、蓝图就是思想模型。思想模型虽然是参照相似物想出来的,却是对相关经验定律背后的因果机制的表述;既是已知的相似物的“模型”,又是研究对象的“模型”。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中,人们是通过构建思想模型来推断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的,这就是思想模型的实质。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1,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P148)答: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它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科学理论的选择,是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科学理论中挑选出更佳的理论的过程。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之。(P149)答: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个方面。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这样的一种努力,它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之。(P154)答: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在假说的实验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推论与实验对照的三种情况:第一,推论和已知的经验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已知经验的理论解释;第二,推论和未知的现象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未知理论的预见;第三,推论与未知的现象不相符合,这就是假说被否证。4,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答: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第八章科学理论的发展补充:科学理论一旦确立之后,它是如何发展的,这是科学观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科学理论发展的三种模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和社会历史观】,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科学理论发展观。1,不同的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归并的?(P165)答: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古典归纳主义认为,作为科学基础的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科学研究是通过归纳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如此逐步地归纳上升到最基本的原理。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第一,科学理论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出发,用数学演绎与逻辑推理,推演出的一系列命题;第二,科学理论中的命题只有通过经验实证,证明它们同我们的各个单独的经验相符合才成立;第三,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实证而不断地朝前发展的。2,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举例说明之。(P171)答: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实际上是: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反映了科学研究活动中理论与经验的相互作用: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同时它又反映科学认识的不断进步。换言之,科学认识是在不断改正自己的谬误中向前发展的。3,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从哪些方面反映科学理论的发展?(P175)答:社会历史观主要由库恩提出【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其认为累积式发展观是渐变的观点,它看不到科学发展中的质变(科学革命);否证式的发展观强调不断革命,但它忽略了常规科学发展的长期积累】,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这个模式认为,科学认识活动是由科学共同体进行的,在科学发展的社会史上,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前范式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和科学革命时期。第三编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1,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P184)答:(1)对技术本质的理解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的特征:①自然性和社会性;②物质性和精神性;③中立性与价值性;④主体性和客体性;⑤阶跃性和累积性。2,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P188)答:技术的要素可以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②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要素。3,技术体系及其特征?(P195)答: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功能的整体性;②目的的社会性;③构成的层次性;④环境的制约性。4,怎样理解技术结构的演化?(P199)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①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②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已位。③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第十章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1,怎样理解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关系?(P203)答:马克思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认识目的不同【科学认识目的是“认识自然”,求真;技术认识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是求善】;认识对象不同【科学认识对象是“天然自然”;技术认识对象是“人工自然”】;认识过程不同【科学认识基于“观察、实验”;技术认识基于“科学知识、想象力”】;解决的问题不同【科学认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问题;技术认识解决“做什么,怎么做”问题】。总之,技术认识论着重于对技术发明和创新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评估的探讨和技术应用后果的哲学反思,以规范和提高人类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从自在走向自为。2,简述技术开发的基本程序。(P204)答: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可以具体化为三个阶段: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个阶段:课题规划。包括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调查而提出技术目的,并对技术发展及其后果做出预测、评估等几个环节。第二个阶段:方案的构思与设计。是技术研究中最关键、最富于创造性的阶段。【构思的任务,提出技术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设计的任务,是把抽象方案具体化。】第三个阶段:试验与实施。根据技术设计提供的详细图纸和技术文件所进行的产品的研制、小批量生产,技术鉴定和正式投产等环节的工作。3,技术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哪些?(P211)答:技术评估的常用方法主要有:第一,矩阵技术法。从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站在事物普遍联系的的高度,对事物进行全面认识和合理评价,分析事物和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第二,效果分析法。重点评估对象的未来效果即间接效果而不是直接的第一次效果。第三,多目标评估法。指对多目标系统的评价方法,因为考虑技术通常是一个多目标的复杂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影响和制约。第四,技术再评估法。在技术开发之后,结合技术本身和社会效应两个方面,进行再评价的一种方法,评估对象为已开发的或需要推广的技术。4,技术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P213)答:技术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第一,系统设计法,是把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工程设计,通过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等一系列步骤,以寻求整体优化的合理设计方案。第二,可靠性设计方法,也称概率设计法。可靠性技术就是为制造尽可能少发生故障的产品所采用的一切方法,以及在运行中为避免故障的发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第三,最优化设计方法,是指对实际存在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经过概括和提炼,保留代表客观对象生产过程和系统的本质和特点的内容,扬弃无关紧要而又易于混淆的部分内容,建立起代表这一客体模型的过程。第十一章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1,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P219)答: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①技术的自然价值。从技术的二重性的观点看,技术的自然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②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2,什么是技术伦理?它与技术价值有何关系?(P244)答:技术伦理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技术伦理和技术价值的关系:技术伦理来源于技术价值,更直接的来源于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伦理虽然是伴随着技术价值而产生与形成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技术有价值,就一定会同时产生相应的技术伦理,只有当技术迅速发展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达到相当规模和程度,并且,冲击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并迫使人们对其进行伦理反思的时候,才会产生关于技术的伦理思考。3,现代技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怎样的冲击?其原因何在?(P226)答:当代技术特别是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①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和无性繁殖等生殖技术,可能损害夫妻之间的感情,冷淡代际之间的亲情关系,打乱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关系。②人工流产技术将会因为使胎儿流产失去生命而引发关于胎儿是否是人的伦理争论甚至是人权争论。③克隆技术引发了诸如人的基因能否当商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④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等等。这些技术伦理成为技术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有助于我们在变革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伦理,以便与技术发展相适应,促进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4,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P229)答: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认为:①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②社会对技术的促动与观控。恩格斯指出,社会需要和社会交往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技术决定论片面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它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不难看出,技术决定论极端和片面的夸大技术在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影响和塑造。社会决定论则片面的强调社会的作用,它强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从技术都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一正确的前提出发,得出否认技术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否认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的错误结论。综上所述,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各自片面强调技术、社会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有何关系?(P236)答:技术创新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只是的创造,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经济活动。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2,试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P240)答: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指定并确定创新策略,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由若干个阶段或环节构成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不同了划分。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3,什么是高技术?如何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P245)答:高技术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最终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如何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①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指以高技术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高技术创新的过程。为了高技术产业化,需要国家层次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主体—企业;创新知识传播—教育机构;以市场机制为向导】,在企业层次建立企业创新体系【规划->设计->实验研究->试制->批量生产->市场经营->技术扩散->技术评估等】。②为保证高技术产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根据高技术产业化所需的条件,建立良好的机制,具体包括:第一,市场创新机制。市场创新可以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第二,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贵费用。第三,研究与开发机制。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第四,官、产、学合作机制。高技术产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需要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第五,法律制度机制。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第六,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是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体性、积极性。第四编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P256)答:【“社会建制”含义:在社会学中,社会建制与社会制度基本同义,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包括:①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②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③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④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2,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P260)答: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①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②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③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3,试述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P270)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主义、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精神为标准。①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②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③无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④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和提出新的学说。⑤有条理的怀疑精神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技术的社会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规范有很大的差别,原因在于体制目标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第一,技术服从非公有规范,或者独占性规范,具体的制度安排是保密和专利制度;第二,技术具有以应用、合用为原则的精神气质,评价技术的标准是技术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的合意性,后者显然不具备普遍性;第三,技术不具有无私利性。按照技术的体制目标,追求私利正是技术体制的激励机制,技术发明的成果在一定时期内归发明者或其所在集团单独所有;第四,技术的独创性要求比科学可以低得多,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创造往往是局部的,不必追求理论的普遍性;第五,在技术体制中,怀疑精神不如科学体制那样强烈,因为批判和怀疑并非是实现获利目标的唯一途径。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4,试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P259)答: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①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方面:将科技投入由靠政府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唯一形式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转变。②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方面:采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来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三方面的关系。③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方面:将科学技术的立法和执法作为科学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④科技研究的管理机制方面:将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具体项目管理向间接服务管理转变,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通过从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可以使我国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同时储备丰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资源、形成透明公正的法律体系并在管理体制上根本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最终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拥有更好的发展。第十四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1,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新特点。(P273)答: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与机制是和科学技术的下列特点分不开的。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①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科学研究的成果。②“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体系结构,其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三位一体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一体整体发展的形式和场所。二、科学技术社会化:①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大科学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之间的传统界限日趋模糊;②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①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带头产业;②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是为了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发挥国家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应运而生。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2,为什么说研究与发展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答:3,请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P279)答: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最突出的表现是其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在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国际环境不同,会产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第三,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科学自身逻辑和社会外在选择的共同作用,会产生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科学的整体和科学的个体(学科、理论)发展的不平衡性。第四,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技术自身逻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造成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区域、国家、国际范围的不平衡性;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4,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P284)答: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第二,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第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1,试分析西方未来学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观点。(P293)答: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①知识产业。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提出的“知识产业”概念,他研究了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50年代末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将教育、R&D、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等划归为“知识产业”。这个概念对后来有很大影响。②“后工业社会”。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全面阐述了他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从前工业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后工业社会实质上就是信息社会。③“第三次浪潮”。阿文.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工业革命,第三次是信息革命。④“大趋势论”。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把工业化社会之后的美国未来发展趋势归纳成是个方向,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已经变成信息社会。2,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的影响。答: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本质上是生产力革命,导致生产关系的相应改变,体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17
《自然辩证法》(高教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地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新情况,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较量中获得有利地位。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时期,只有结合自己的国情,选择好顺应时代潮流的、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战略,才能赶上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步伐。3,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思考我国的发展模式。(P305)答:面对知识经济的历史潮流,发达国家的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兴旺的增长期。美国坚持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中心,不断的变革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日本也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知识经济既是新的机遇,又是新的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或劳动力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新的经济发展对策。当代中国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实质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人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手段的发展。要促进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特别紧迫的现实意义。第十六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P309)答: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科学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推动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2,试述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及其重点。(P317)答: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个层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把当代科学发展的新特点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了:第一层次是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发展研究;第二层次是创造新知识的技术开发研究;第三层次是从事科学知识上的重要突破的基础科学研究。3,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320)答:第一,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①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②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第二,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农业;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设现代农村】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民族的创造力与凝聚力。【①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文化;②坚持创新精神,开展创造学的研究与开发;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1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各章课后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doc
- 《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第二版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docx
-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doc
-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08[1].8.doc
- 《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其成本控制.doc
- 《综合知识》练习题(一)及参考答案.doc
- 《综合英语》(全新版)第四册课后练习答案-完整版.docx
- 《网络多媒体技术》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doc
- 《美国大学英语写作》课后习题答案(PART_1).doc
-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doc
- 《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doc
- 《英美报刊选读》答案.doc
- 《草房子》练习题(含答案).doc
- 《药事管理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荷塘月色》课堂练习题及答案.doc
- 《营养与健康》前五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doc
- 《营养与食品安全》复习题及答案.doc
-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讲解》练习题及答案.docx
相关文档
- 施工规范CECS140-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1-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2-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3-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45-200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施工规范CECS190-2005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含条文说明)
- cecs 141: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0: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
- cecs 142:2002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铸铁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条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