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3.00 KB
  • 2022-04-22 11:30:48 发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习题集及答案.doc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习题集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D、社会生产方式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是:A、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结合B、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的结合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得结合D、是关系国家或社会的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物质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生产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A、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B、揭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C、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D、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5、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诸环节中,其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B、交换C、分配D、消费6、生产力和生关系的统一构成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方式D、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二因素是:A、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与价值C、价值与交换价值D、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2、两种不同使用价值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A、两种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两种商品的用途各异C、两种商品各为对方需要D、两种商品都有价值3、关于价值,正确的说法是:A、质上有差别,量上无差别B、质上无差别,量上有差别C、质和量上都有差别D、质和量上都无差别4、价值的本质是:A、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B、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产品C、两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关系D、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具有价值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能有价值D、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6、商品二因素决定于:A、商品的内在属性B、具体劳动C、抽象劳动D、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B、使用价值都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C、使用价值都是由来自自然物D、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8、价值的源泉是: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劳动和土地9、商品的价值量是由:A、简单劳动时间决定的B、复杂劳动时间决定的30 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A、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B、是以复杂劳动为尺度的C、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折算为尺度的D、以上都不是1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于:A、商品二因素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A、价值决定价格B、供求决定价格C、竞争决定价格D、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3、货币的本质是:A、媒介商品交换B、是资本的最初表现C、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D、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14、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A、想象的货币B、实实在在的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纸币15、在80年代中后期,由于温州很多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导致了在全国市场上抵制“温州货”现象。这表明: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16、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变化表现为: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17、某肉食加工厂与某养猪大户签订合同,约定以现行市场价格加上一定的价格预期涨幅购买该养猪大户饲养的优良种猪,并于一年后结付所有款项。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18、某公司在初秋以每公斤05元的价格收购鲜玉米,采取保鲜技术处理,于冬春季出库上市,每公斤6元还供不应求。造成这种价格差异的原因是:A、生产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了变化B、玉米的价值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C、市场玉米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D、经过处理后的玉米价值发生变化19、解决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A、商品的生产  B、商品的分配C、商品的消费     D、商品交换的实现20、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D、交换价值与价值的矛盾21、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A反比B正比C没关系D在一定条件下按相同方向变化22、商品生产者要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A、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小于最高的个别劳动时间23、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A、不会发生B、可能发生C、取决于商品数量D、是不可避免的24、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是:A.抽象劳动B.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D.体力劳动25、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A、顾客用10元可购买5斤苹果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C、顾客用10元购买了5斤苹果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二、多项选择题(至少有2道以上是正确答案)30 1、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基础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A、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劳动B、是两次不同的劳动C、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E、具体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借以相互联系的桥梁3、裁缝的劳动和木匠的劳动都是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他们的生产活动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但在市场上,裁缝生产的衣服却可以和木匠生产的家具相互交换。这是因为:A、衣服和家具都能满足人类的特定需要B、衣服和家具都取材于自然界C、衣服和家具都包含了人类劳动D、裁缝需要家具,木匠需要衣服E、衣服和家具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4、劳动生产率降低,同一劳动时间: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价值量也减少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价值量不变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价值量增多D、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但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提高E、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价值量不变5、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有: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B、促进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C、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D、容易导致经济危机发生E、指引商品生产者致富6、货币基本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储藏手段E、世界货币7、假定1999年玉米产量为1亿公斤,投入的劳动力为1万人,劳动力的平均劳动时间为200天。2000年玉米生产投入的劳动力和平均劳动时间均未发生变化,但由于自然灾害,玉米产量下降为5000万公斤。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2000年生产的5000万公斤玉米所包含的价值量与1999年生产的1亿公斤的玉米所包含的价值量相等B、相对1999年,2000年生产单位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C、相对1999年,2000年生产单位玉米所包含的价值量增加了D、若1999年生产的玉米尚未耗尽,则这部分玉米的价值也增加了E、2000年生产单位玉米所包含的价值量没变化8、商品标价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表现着商品的内在价值。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实际支出的货币则执行流通职能。理论上,商品交换时所需的货币量应当与商品的内在价值相符,即交换价格应当等于商品标价。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购买商品时却往往可以进行“讨价还价”。因此,“讨价还价”:A、表明了买卖双方的竞争B、体现了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C、使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D、说明商品标价高于商品价值E、消费者的心里现象9、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A、货币的供给水平B、待售商品的总量。C、商品价格水平D、货币的流通速度E、政府的货币政策三、辨析题(先判断,后分析)1、“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3、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5、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30 6、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7、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四、计算题1、去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为1元。今年,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试计算:今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应为多少?2、某一年度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0次,求货币需要量?若货币流通量为5250亿元时,求货币的流通速度?3、某一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为30000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0000亿元,求此时货币的贬值程度?4、已知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是1500元,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200元,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600元,假定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为5次。求流通货币的总额X的数值?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系列内在矛盾的总根源?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不同形态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D.以上均不对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劳动的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劳动的报酬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格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5.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C.购买商品的货币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以上均不对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30 A.名义工资B.实际工资C.计时工资D.计件工资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A.从100%增加到150%B.从100%增加到200%C.从100%增加到250%D.从100%增加到300%12.资本总公式是()A.G—W—GB.G—W—G′C.W—G—WD.W—G—W′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C、获取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劳动的报酬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  A.必要劳动       B.剩余劳动       C.具体劳动       D.物化劳动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   B.在流通领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C.在生产领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D.既在生产领域,又在流通领域20.资本从本质上说是(     )A.生产中的机器设备          B.流通中的商品货币C.银行中的货币存款          D.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21.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A.采用先进技术            B.贱买贵卖C.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       D.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2.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剩余价值量的多少C.工人工资的高低D.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23.资本的最初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A.厂房、设备B.原材料C.劳动力D.货币24.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c+cB.c+v+mC.v+vD.c+m25.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工资变化的趋势是()A.上升B.下降C.与名义工资宾东的趋势一致D.与实际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是( )。A.用来扩大生产规模的货币 B.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30 C.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D.不断增值无休止地运动E.一个历史范畴2.剩余价值的产生( )。A.既不在流通中,又不能不在流通中B.既不在流通中,也不在生产领域中C.是在生产过程中,流通是不可缺少的条件D.是在资本家省吃俭用的消费过程中E.是在流通中贱买贵卖的结果3.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A.工资被看作是全部劳动的报酬B.工人只有在劳动了以后,资本家才支付给工资C.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D.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E.工资依劳动熟练程度大小而不同4.资本主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 )。A.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B.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C.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D.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E.计时工资、计件工资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5.剩余价值()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D.是产生于售卖阶段的价值E.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6.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A、具体劳动时间B、抽象劳动时间C、必要劳动时间D、剩余劳动时间E、个人劳动时间7.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要素包括(         ) A.劳动者用于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B.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者享受生活的费用  D.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E.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8.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的区别在于(         ) A.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  B.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 C.前者为买而卖,后者为卖而买           D.前者为卖而买,后者为买而卖 E.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 三、计算题1.某资本主义企业工人的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4小时。试计算:(1)原来的剩余价值率是多少?(2)现在的剩余价值率是多少?2.1936年天津某毛纺厂的工人平均工资每人每天为0.4元。一个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可生产毛线12磅,每磅售价2元。生产12磅毛线需要消耗劳动资料和原材料为21.6元。试计算:(1)一个工人12小时创造新价值多少?(2)创造的剩余价值多少?(3)剩余价值率是多少?(4)在一个工作日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是多少?3.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8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试计算:(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率为多少?4.某企业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生产棉纱1万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价值为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为5年,价值逐渐转移到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6万元;雇佣工人5030 人,每人平均月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他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试计算:(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2)资本家本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3)本月的剩余价值率是多少?四、辨析题1.资本是以商品、货币等形式存在的,所以,一切商品、货币都是资本。2.剩余价值是有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创造出来的。3.如果雇佣工人的人数和劳动日长度不变,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4.剩余价值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5.工资是劳动的价格。6.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7.超额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五、论述题1.试论剩余价值的产生2.试论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3.试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过程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一、单项选择题1、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单个资本生产规模属于()A.资本积聚B.资本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垄断2、某资本主义工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月工资总额为5万元,则该厂资本家每月获剩余价值()A.5万元B.10万元C.30万元D.60万元3、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B.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之间的比例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4、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A.是由工人创造的B.是由资本家创造的C.并不仅仅是由工人创造的D.是由资本家和工人共同创造的5、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被称为()A.有形损耗B.实物补偿C.精神损耗D.价值补偿6、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依据是()A、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7、资本积累是()的源泉。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既是简单再生产又是扩大再生产D.资本集中8、()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A.资本B.剩余劳动C.货币D.剩余价值9、资本积累就是()。A.资本的原始积累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积累D.资本的积聚和集中10、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因是()。A.为了扩大再生产B.竞争C.价值规律的作用D.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30 1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A.简单协作的再生产B.产值和产量增加缓慢的再生产C.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不断重复的再生产D.断断续续的再生产1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B.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C.由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D.由价值构成决定而又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13、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A.劳动者和科学技术的结合程度B.各企业手工操作与自动化之间的量的比例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D.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须的劳动力之比1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比是()。A.资本的技术构成B.资本的价值构成C.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D.资本的有机构成15、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A.大城市中的失业人口B.过剩的农村人口C.城市中的在业人口D.城市中时而就业时而失业的人口1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般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增加。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17、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一般意味着()。A.每个劳动者推动的生产资料更多B.每个劳动者推动的生产资料更少C.每个劳动者推动的生产资料不变D.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18、在考察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中,厂房是()。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不变资本D.可变资本19、资本积累的实质是()。A.剩余价值的资本化B.资本额逐渐增大C.扩大再生产D.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再去剥削工人创造的更多的剩余价值20、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A.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B.资本家的财富积累C.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D.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21、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由于()。A.劳动力人口太多B.劳动者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求太多了C.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D.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太先进和自动化程度太高2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A.资本家必然要进行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B.资本积累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性C.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D.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2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A.社会资本普遍增大B.个别资本增大C.剩余价值率提高D.剩余价值率降低2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A.私人劳动同社会劳动的矛盾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0 D.个别企业内生产的有组织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25、资本积累的数量最终取决于()。A.资本家省吃俭用B.资本家的意志C.积累基金和资本家消费基金分割的比例D.剩余价值的数量二、多项选择题1.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A预付的资本是由资本家节欲而来的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C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D资本积累的实质E劳动力的再生产从属于资本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C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D预付资本量的大小E资本家个人消费的节欲程度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将导致()。A个别资本的不断增大B不变资本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相对减小C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D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E机器排挤工人造成工人失业4.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有()。A流动的过剩人口B潜在的过剩人口C固定的过剩人口D现实的过剩人口E停滞的过剩人口5.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B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C资本积聚的增长有利于资本的集中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的积聚E资本积聚和集中是资本积累的源泉6.资本集中()。A是分散资本的合并B能增大个别资本C能增大社会资本D能促进资本积聚E使资本所有权发生变化7、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A.是指无产阶级所得的收入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下降B.是指无产阶级所得的收入相对于实际能买到的生活必需品而言C.使指生活状况日益恶化D.与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无关E.是指与财富的增大程度相比较无产阶级比过去更穷了三、辨析题1、资本积累必然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2、企业兼并实现了资本的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3、资本积聚就是资本集中4、资本积聚就是资本积累5、如果没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雇佣工人就不可能生产出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的全部资本生产出来的。6、工人用工资购买生活资料进行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无关。7、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俭的结果。四、计算题某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有机构成(c:v)为9:1,工人平均周工资为50美元。这周按19:1追加资本4万美元;原来资本进行更新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19:1。试计算:该企业这周是增加了就业人口还是减少了就业人口?造成工人失业的数量是多少?五、论述题1、马克思是怎样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30 2、分析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四章资本循环与周转一、单项选择题1、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实现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B.销售阶段C.萧条阶段D.生产阶段2、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目的在于揭示()A.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B.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C.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3、产业资本循环顺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B.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C.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D.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4、资本集中()A、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B、是通过合并中小资本实现的C、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的增加D、会受到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5、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6、货币资本的职能是()。A.生产各种使用价值B.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C.生产剩余价值D.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对()的构成的划分。A.货币资本B.商品资本C.产业资本D.生产资本8、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以()为依据。A.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B.资本的不同部分的物质要素不同C.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的周转方式不同D.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的方式不同9、商品资本的职能本质上是()。A.完成“惊险的跳跃”,把商品卖出去B.进行物质补偿C.收回商品中包含的价值D.实现剩余价值10、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是()。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售卖阶段D.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11、商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是()。A.WB.GC.W’D.G’12、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运动是指()的运动。A.商业资本B.产业资本C.借贷资本D.固定资本13、货币资本循环形式产生的假象是()。A.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生产而生产B.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C.生产是为了剩余价值D.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14、购买阶段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因为()。A.购买了商品B.使劳动过程得以开始C.购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要素D.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按一定的比例购买15、商品资本循环从“W’”作为起点和终点而不以“W”作为起点和终点,是因为()。30 A.“W’”中的使用价值是新创造的B.“W’”包含了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C.商品资本循环是服务于剩余价值生产的一种形态D.商品资本循环是资本循环的一种形态16、产业资本是指()。A.商业部门的资本B.银行部门的资本C.一切生产物质资料的部门的货币D.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17、在考察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中,火力发电厂里的煤炭是()。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不变资本D.可变资本18、资本生产的各个部分,按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划分为()。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职能资本和生息资本D.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19、年剩余价值率()。A.表示了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程度B.表示了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C.表示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D.表示了剩余价值量的多少20、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A.会使机器设备的损耗加快,因而增加了资本家的损失B.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使资本周转额增加,因此要增加投资额,但同时也使资本家得到更多的好处C.使折旧率提高,从而增加了产品成本D.可以尽快把固定资本的价值收回来,同事也使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加快21、年剩余价值率是()。A.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B.一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一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量与可变资本的比率22、当预付总资本量一定时,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各自的周转速度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平均周转速度C.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23、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取决于()。A.一次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C.流动资本的总周转速度D.剩余价值率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24、资本循环是指()。A.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状态,使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运动B.资本不间断的运动C.从货币资本出发,经过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又回到货币资本D.资本作为周期性的运动过程25、资本的生产时间中,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是()。A.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B.劳动时间C.劳动对象受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D.劳动时间和劳动对象受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二、多项选择题1、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是指()A.货币资本的循环B.借贷资本的循环C.商品资本的循环D.商业资本的循环E.生产资本的循环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A、生产时间的长短B、流通时间的长短C、生产资本的构成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E、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3、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30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E、生产资本4、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A、提高剩余价值率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C、节省预付资本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5、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A、资本有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B、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C、原材料储备时间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E、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6、年剩余价值率()A、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B、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C、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D、与预付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E.一般来说大于剩余价值率7、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A、劳动时间B、自然力独立发挥作用的时间C、停工维修时间D、生产资料储备时间E、生产资料供应时间三、辨析题1、流动资本就是处在流通领域中的资本。2、生产时间就是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制造产品的时间。3、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4、资本周期越快,表明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越多,因此获得的年剩余价值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但这并不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6、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完全一样的。7、固定资本的损耗就是有形损耗四、计算题1、某企业预付总资本为1500万元,其中厂房800万元,平均使用40年,机器设备350万元,折旧率为10%,其他生产工具50万元,平均使用10年,预付工人工资100万元,流动资本每年周转5次,年剩余价值率800%,试计算:(1)该企业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是多少?(2)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3)该企业年产品价值总额是多少?(4)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2、某企业有流动资本400万元(其中工资100万元),每3个月周转一次,该企业资本有机构成9:1,固定资本平均每10年周转一次,企业全年产品总值2860万元。请计算该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3、某企业预付资本1000万元,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为8︰2,预付不变资本中用于购买劳动资料部分为600万元,固定资本平均10年周转一次,流动资本每年周转4次,剩余价值率为150%,试计算该企业的资本总周转速度、年产品总值、年剩余价值率。五、论述题1、试述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2、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有什么不同?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运动的理论前提之一是:A.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B.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C.把整个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30 D.把资本分为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2.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组成部分包括A、c+v+mB、固定资本+不变资本C、v+mD、流动资本+可变资本3.社会总产品扣除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那部分产品价值是(  )A.工农业总产值B.社会总产值C.国民生产总值D.国民收入4.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主要依据是其()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价值形态D.最终用途5.下列那个部门属于I大部类A.采矿部门B.服装部门C.食品部门D.日用工业部门6.包括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是A.个别资本B.固定资本C.社会资本D.可变资本7.社会总资本考察的是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流通资本8.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在A.生产领域B.流通领域C.生产阶段D.售卖阶段9.消费问题对于单个资本A.属于外部条件B.属于内部条件C.必须要加以考察D.意义同社会资本一样10.第Ⅱ部类中的Ⅱc在本部类产品的实物形态上体现的是()A.生活资料B.生产资料C.剩余产品D.国民收人1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C.生产资料优先增长D.剩余价值的实现1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公式I(v+m)=IIc,反映了()A.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B.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C.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D.以上三种交换关系13.公式Ⅰ(v十△v十m/x)=Ⅱ(c十△c)是()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1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是()A.Ⅰ(c+v+m)=Ⅰc+ⅡcB.Ⅱ(c+v+m)=Ⅰ(v+m)+Ⅱ(v+m) C.Ⅰ(v+m)>Ⅱc D.Ⅰ(v+△v+m/x)>Ⅱ(c+△c)15.社会资本再生产公式中m/x表示的是()A.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B.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C.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D.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16.假定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v)是2000,剩余价值(m)也是2000,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c)是3000,这时社会资本:  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        B.只能进行萎缩的再生产;  C.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都不能进行。17.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要求提供追加劳动力所需的消费资料,反映这一要求的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公式是 A.Ⅱ(c+v-m/x)>Ⅰ(v+m/x)B.Ⅰ(c+v+m)=Ⅰc+Ⅱc C.Ⅱ(c+v+m)>Ⅰ(v+m)+Ⅱ(v+m)D.I(v+m)=IIc18.所谓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在社会总产品中表现为:  A.增长最快的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B.其次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  C.最慢的是消费资料;              D.生产资料任何时候都比消费资料增长快。19.生产资料生产之所以优先增长是因为( )30 A.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生产资料 B.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生产资料生产比生活资料生产重要 D.生产资料生产周期比生活资料生产周期长2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21.固定资本更新()A.是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B.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C.是防止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手段 D.不能使资本主义生产暂时走出危机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A.生产不足的危机  B.消费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24.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是A.危机阶段B.萧条阶段C.复苏阶段D.高涨阶段2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C.人口绝对过剩 D.人口相对过剩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组成部分包括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E、剩余价值2.下列那些部门属于的II大部类A.食品部门B.服装部门C.采矿部门D.机器制造部门E.日用工业部门3.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A.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B.社会总产品中所含的剩余价值全部实现 C.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D.两大部类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得到满足E.两大部类追加生活资料的需要得到满足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A.Ⅰ(c十v十m)=Ⅰ(c十△c)十Ⅱ(c十△c)B.Ⅱ(c十v十m)=Ⅰ(v十△v十m/x)十Ⅱ(v十△v十m/x)C.Ⅰ(v十△v十m/x)=Ⅱ(c十△c)D.Ⅰ(c十v十m)=Ⅰc十ⅡcE.Ⅱ(c十v十m)=Ⅰ(v十m)十Ⅱ(v十m)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E.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6.固定资本更新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作用表现在()A.它是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B.它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C.它是防止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手段 D.它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暂时走出危机E.它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提供新的物质条件7.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A.危机阶段B.萧条阶段C.复苏阶段D.高涨阶段30 E.滞胀阶段三、辨析题:1.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运动特点是一样的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IIc。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v+m/x)>II(c+△c)。4.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技术进步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规律。因此,生产资料增长速度越快,社会生产就越能发展。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的商品绝对地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6.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总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制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加深四、计算题:1.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为;  第一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1600c+800v+800m=3200  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均为25%.试计算,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第I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1,那么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五、论述题:1.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2.试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3.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一、单项选择题1、利润率表示()。A.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C.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D.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2、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A.商品贱买贵卖的收入B.商品售卖劳动创造的价值 C.商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3、利润率是()。 A.剩余价值同所费资本的比例B.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的比例 C.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例D.剩余价值同固定资本比例4、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A.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的B.平均利润的变动引起的 C.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引起的D.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5、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竞争的结果D.是国内外竞争的结果 6、超额利润是()。 A.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D.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7、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相比通常是(  )30  A.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B.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D.剩余价值率时而小于利润率、时而等于利润率8、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商品价值的形成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9、股票价格是()。 A.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B.与股息成反比 C.与市场利息率成正比D.股息的资本化10、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货币资本时()。 A.放弃了资本所有权,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 B.转让了资本使用权,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 C.既放弃了资本所有权,又转让了资本使用权 D.既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也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11、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是按照()。 A.全部资本计算B.借入资本计算C.自有资本计算D.外来资本计算12、一张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股息率为10%,年股息为10元,当银行利息率为5%时,这张股票价格是()A.100元B.200元C.300元D.400元13、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B.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4、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土地的自然条件差别B.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C.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D.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15、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取决于()。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D.平均的生产条件16、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 C.土地的等级差别D.土地经营权的垄断17、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着()A.价值上下波动B.生产价格上下波动C.垄断价格上下波动D.成本价格上下波动18.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 )A、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    B.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     D.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按相反方向变化19、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银行资本D.借贷资本20、平均利润形成后,创造的剩余价值大于实际得到利润的部门,其资本有机构成() A.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B.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C.等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无关2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A.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可变资本B.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C.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D.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全部劳动22、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必须多交一定地租,它属于() A.级差地租I B.级差地租II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23、反映资本家预付可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A.工人工资的多少B.剩余价值率C.年剩余价值率D.利润率24、商业资本家支出的各种流通费用也要获得(30 ) A.垄断利润  B.产业利润 C.平均利润  D.超额利润25、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单个资本生产规模属于()A.资本积聚B.资本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垄断26、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C、商品的生产成本D、商品的生产价格27.利润率的变动与()A.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B.剩余价值率反方向变化C.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同方向变化D.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反方向变化二、多项选择题1、部门之间竞争会导致()A.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B.不同生产部门所获利润完全相等C.资本家追逐超额利润的动机受到打击D.全社会平均利润之和与剩余价值之和不相等E.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E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3、利息是()。A借贷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而获得的一种收入B职能资本家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C平均利润的一部分D大于平均利润E等于平均利润4、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B.农业的资本机构成较低C.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D.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E.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5、生产成本是()A.资本家预付的资本B.生产过程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C.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限D.商品价值的一部分E.平均利润的一部分6、股票价格()A.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B.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C.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D.是它所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E.不是股票的票面额7、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是()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D.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E.部门之间竞争的程度8、绝对地租()A是与土地的等级相联系的地租B只是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必须缴纳的地租C是因为土地的私有权的垄断而形成的地租D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E租种劣等地也必须缴纳的地租三、辨析题1、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3、因为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4、商业资本不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30 5、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6、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四、计算题1、设:某银行家自有资本11.5万元;吸收存款100万元,存款利息率为3%;除了用于银行业务开支5000元外,其余全部贷出,贷款利率为5%。银行家用获得的利润创办股份公司,以票面额100元一张发行股票,股息率9%。 试计算:(1)银行利润是多少?(2)银行利润率是多少?(3)每张股票价格是多少?2、假定一年内预付的产业资本为8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是8∶2,剩余价值率为100%,不变资本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去。商业资本家为了销售商品,需要预付商业资本200万元。试计算:(1)社会平均利润率(p′)是多少?(2)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各是多少?(3)产业资本家以什么价格把产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以什么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3、全社会有甲乙丙三个部门,投资总额均为100亿元,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9:1、4:1、7:3,固定资本分别为总资本的80%、60%、40%,使用年限为10年;流动资本一年周转1次;m'为100%。计算:(1)各部门的所费资本总额?(2)各部门的剩余价值总额?(3)各部门的利润率?(4)平均利润率?(5)各部门的平均利润?(6)各部门的生产价格?五、论述题1、商业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商业利润是怎样形成的?2、试论平均利润率变化规律?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第七章竞争与垄断资本主义选择题1、垄断价格的具体形成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A垄断组织之间成立价格协议B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进行协商C由实力强的垄断组织实行领价制D非垄断组织对垄断组织施加压力E垄断组织随心所欲定价2、资本主义银行垄断的形成,使银行具有了新作用,这个新作用是A银行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B银行垄断资本可以去吞并和排挤小银行C银行成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中介人D银行的存款增加从而使银行可能发放更多的贷款3、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统治者是A领导者阶层B中间阶级C资本家D金融寡头4、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是通过A“个人联合”实现的B“参与制”实现的C金融联系实现的D制定垄断价格实现的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A、资产阶级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B、资本主义国家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C、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反对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30 政治经济学(资)习题集参考答案绪论部分答案BBCDAC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BDBAA,6-10DABDA,11-15CDCBA,16-20CDBDC,21-25ABAAC二、多项选择题1、CD2、CD3、CD4、BD5、ABC6、AB7、ABCD8、AB9、BCD三、辨析题1、“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1)“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的观点是对的,但笼统地认为相同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是片面的。(2)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类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较低的商品生产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市场供求关系各有不同。因此,商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此,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命题错误。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这个说法错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因为,劳动并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不但有劳动这一要素,而且土地、设备、原材料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对社会财富创造做贡献,因此,劳动和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此观点正确。(2)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蚀、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5、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这种说法符合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是,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创造价值,所以,不论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劳动生产率的概念,明确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创造价值。6、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命题错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①价格升降的幅度不会与商品价值相差太远。②从个别商品交换过程来看,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有些商品高于其价值,但从长期交换过程或从全社会来看,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是相等的30 7、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四、计算题•1、解:根据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劳动生产率=1/单位商品价值量•∵去年劳动生产率=1/1=1•∴今年劳动生产率=1·(1+25%)=125%∴今年大米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125%=0·80元2、答案:货币需要量(M)=PQ×V=42000/10=4200(亿)  货币流通速度=PQ/M=42000/5250=8(次)3、答案: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  =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纸币流通总量=30000(1+20%)/50000=0.72  则纸币贬值了(1—0.72)×100%=28%4、答案:X=(1500元+200元—600元)/5次=220元。流通中需要货币总额的数量为220元。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什么?劳动二重性理论即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马克思才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理论,从而才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m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系列内在矛盾的总根源?(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是私人的事情,他们的劳动表现为私人劳动。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交换,所以其产品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私人劳动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产生矛盾。(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系列内在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实现商品交换,交换成功,私人劳动就得到社会的承认,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获得解决。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得以让渡,价值得以实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得以解决。该商品是劳动者具体劳动得产物,同时也耗费了抽象劳动这一事实也得到认可。否则亦然。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系列内在矛盾的总根源。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是在长期的交换实践中逐渐产生的,也就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商品交换在它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获取了四种不同的价值形式,即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一两种商品上,这种价值表现形式既不完全,也不充分。(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但商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3)一般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商品界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即用一种商品作为各种商品相交换的媒介,但一般等价物不固定。(4)货币形式:30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后,就有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范围也随着进一步扩大了,这就要求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能够固定在一种商品上。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只在于由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过渡到了货币价值形式。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第二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5、BBACD6-10、BBCBB11-15、DBDCD16-20、DDBCD1-25、DADCB二、多项选择1.BCDE 2.AC 3.BCE 4.ACE 5.ACE6.CD7.BDE  8.BDE 三、计算1.(1)由题意可知,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也是6小时,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6/6=100%;(2)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8/4=200%2.(1)W=12×2=2412小时新创造的价值=24-21.6=2.4(2)创造的剩余价值=2.4-0.4=2(3)剩余价值率=2/0.4=500%(4)由于12小时共创造新价值2.4元,平均每小时创造新价值0.2元,由于劳动力价值为0.4元,即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则为10小时3.(1)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k+m,∴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w-k。∴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1.88×30=437.10元。(2)m′=m/v=437.10元/32.24元=1351.77%答:(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2)剩余价值率是1355.58%。4、(1)、∵每月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每月工人工资=80×50=4000元∴每月总产值=(1000+16000)c+4000v+(4000×100%)m=25000元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2)、∵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1+50%)=24000元∴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斤=37500斤∴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3)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答:(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2.50元;(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4,500元;(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212.5%。四、辨析1.观点错误。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的物质要素,它们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用来充当剥削工人手段时,才成为资本。2.观点错误。剩余价值是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而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不变资本只有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3.观点错误。雇佣工人的劳动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时间;在雇佣工人的人数和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4.30 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在流通,实行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即使不等价交换也不会产生价值增殖,所以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只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但是有离不开流通,流通既为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又实现了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不能够离开流通而产生。5.观点错误。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所以,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格;工资只是工人必要劳动的报酬,工人的剩余劳动并没有得到报酬。6.观点错误。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能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在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售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不能取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只有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下降,资本家才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7.观点正确。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它是由于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形成的;对于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企业来说,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的结果,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本企业的工人用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这就必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因此,超额剩余价值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对剩余价值,是一种特殊的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劳动时间佣工人的劳动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余劳动时间B.C+V+MC.V+MD.C+M五、论述1.要点(1)剩余价值的概念;(2)生产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3)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4)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是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2.要点(1)剩余价值的概念;(2)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即使在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3)自动化的生产装置仍然是不变资本,在生产中只能转移其终身的价值,而不能够创造新的价值;(4)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手资本家剥削的工人的范围扩大了(“总体工人”);(5)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复杂程度提高了;(6)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使用先进技术,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3.要点(1)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2)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3)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4)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只有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劳动力价值才下降,资本家才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5)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主义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当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的时候,整个资本家阶级就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第三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CADAC6-10DBDBD11-15CCDBB16-20AACDD21-25BCBCD二、多项选择题1、BCE2、ABCD3、BCDE4、ABE5、BCD6、ABD7、ADE30 三、辨析题1、正确。在资本积累进程中,个别资本不断增大,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之所以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的技术水平越高,每个劳动力使用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也就越多,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2、错误。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把分散的独立的资本结合成一个更大的资本,实现的是资本的集中,而不是资本的积聚。资本集中只改变了社会资本的组合,本身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3、错误。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1)区别:第一,由于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因此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的资本的重新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对于增大个别资本来说,资本集中快于资本积聚。(2)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4、错误。资本积聚不等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单个资本总量。两者的关系是: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5、错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也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样的基本要素。没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生产就无法进行,当然也就不可能生产剩余价值。但是,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变资本生产出来的。而可变资本由资本家以劳动力价格的形式支付给雇佣工人用于个人消费,它本身并不发生价值转移。但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被资本家购买并在生产中使用即劳动,就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增加到新产品中去。这个新价值不仅包含同劳动力价值相等的部分,而且还有一个余额,从而使相当于劳动力价值、价格的可变资本价值发生增殖,这个余额就是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购买的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不是全部资本生产出来的。6、错误。从简单再生产过程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用来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所以,从再生产过程看来,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过程以外,也同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是从属资本的。7、错误。因为:①资本积累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第一,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第二,是由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决定的。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住自己,打败对手。竞争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②“节俭”不创造价值,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如果不是依靠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再“节俭”,也不会使手中的资本越来越多。况且,资本家决不是忍欲牺牲的苦行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家的享受同他的资本一同增加。四、计算题∵按原资本有机构成9:1,10万美元可雇佣工人=10000/50=200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19:1后,原资本有机构成变为95000:5000追加资本40000美元资本的有机构成为38000:2000∴本周可变资本=5000+2000=7000美元可雇佣的工人数=7,000/50=140人本周失业人数为:200人-140人=60人答:该企业在本周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数为60人。五、论述题1、(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2)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①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工人的劳动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资本家。②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结底是由工人创造的,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的。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不断再生产出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30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出商品、剩余价值,而且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雇佣工人,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答: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主要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是在资本积累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它不仅使单个资本增大,同时还增大了社会总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只是现有分散资本的合并,不会使社会总资本增大。(2)资本积聚的数量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资本集中则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3)资本积聚由于受到资本积累能力和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速度是比较缓慢的;资本集中因为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速度比较快。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也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也有利于资本积聚。3、答: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家可以及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第四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DCABA6-10BDCDB11-15CBBCB16-20DBBBD21-25CADAB二、多项选择题1、ACE2、ABCDE3、ACE4、BCE5、ABC6、ABDE7、ABCD三、辨析题1、错误。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及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是生产资本的一部分,是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依据。流通资本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它是与生产资本相对立的资本形式,而不是与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因此,两者不能混淆。2、错误。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制造产品的时间是劳动时间,它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时间,只有劳动时间才创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不是生产时间的全部,不能把生产时间等同于劳动时间。3、错误。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又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内容和意义是不同的。(略)4、错误。因为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全部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不是表明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多,而是表明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大,剥削的劳动力数量也就越多,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快,年剩余价值量就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高。5、正确。加快资本周转,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导致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因而能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但这并不表明流通中可以生产剩余价值,但说明资本主义流通对资本主义生产有反作用。6、错误。两种划分的目的是不同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考察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7、错误。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1)有形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2)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限内,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3)无形损耗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制造该机器设备或者该固定资本的行业平均成本降低),因而使原有的固定资本的价值相应降低;二是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因而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四、计算题30 1、答:(1)固定资本=800+350+50=1200万元流动资本=总资本-固定资本=1500-1200=300万元(2)n=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800*1/40+350*10%+50*1/10)+300*5]/1500=1.04次(3)总产值=(800*1/40+400*10%+50*1/10)+300*5+800%*100=1560+800=2360万元(4)c:v=1400:100=14:12、答:V=100万元C:V=9:1所以C=900万元总资本=100+900=1000万元固定资本=总资本-流动资本=1000-400=600万元故资本周转速度=〔(600×10%)+(400×4)〕/1000=1.66次m′=M/(v*n)=1200/100*4=300%M′=m′*n=300%*4=1200%3、答:c=800万元v=200万元可知固定资本=600万元流动资本=400万元资本周转速度=〔(600×10%)+(400×4)〕/1000=1.66次M′=m′*n=150%*4=600%年产品总值=1660+M=1660+m′*v*n=1660+150%*200*4=2860万元五、论述题1、答:资本循环原理: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统一;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理论反映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它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企业资本的运动。社会主义企业为了实现价值的增殖,也必须不断地运动,完成资本的循环。在运动中也必须按照产业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的要求来保证资本运动的正常进行,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为此,社会主义企业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同时也必须完成资本形态的变换。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资本周转的快慢与周转时间成反比关系;周转时间的构成;资本周转快慢与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公式;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资本的运动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生产和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但是,这一目的的实现同样要求企业必须实现赢利,必须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社会主义企业也必须要加快资本的周转。为了加快企业资本的运动,企业资本的运动必须满足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必须减少流通时间和缩短生产时间,尤其是流通时间中的产品销售时间。要作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研究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生产的技术进步和科学组织与管理。2、答: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第一,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既可以减少或避免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所引起的损失,又可以提高固定资本价值的利润率,加速固定资本的更新。第二,加速流动资本的周转,可以节约预付资本中流动资本的数量。在生产规模相同的情况下,流动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需要预付的流动资本就越少,反之则越多。第三,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为,随着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必然加快,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直接来源,因此,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可变资本的周转,就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3、答:(1)划分的根据不同第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在创造剩余价值过程中作用的不同进行划分的。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的。(2)划分的意义不同第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30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揭示了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3)划分的内容不同第一、不变资本包括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是全部用于劳动力的资本。第二、固定资本只包括不变资本中用于全部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第五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ADDA6-10CCBAA11-15BBDCD16-20CAABA21-25ABCAA二、多项选择题1、ACE2、ABDE3、AC4、ABC5、CDE6、ADE7、ABCD三、辨析题1.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运动特点是一样的错。社会资本运动是由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构成的,因而它们之间有共同之处.但是,社会资本运动是互相交错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总资本运动,同各个独立的个别资本运动不同,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主要是:第一,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还包括个人消费.第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第三,社会资本运动既考察价值补偿,又要考察实物补偿.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IIc。错。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IIc,即第I部类新创造的价值必须等于第II部类生产过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I(v+m)>IIc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v+m/x)>II(c+△c)。错。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三个实现条件:第一个条件,I(v+△v+m/x)=II(c+△c),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第二个条件,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满足两大部类进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时对生产资料的全部需要。用公式表示是:Ⅰ(c+v+m)=Ⅰc+Ⅱc+Ⅰ△c+Ⅱ△c。第三个条件,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必须满足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全部需要。用公式表示为:Ⅱ(c+v+m)=Ⅰ(v+△v+m/x)+Ⅱ(v+△v+m/x)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v+m/x)=II(c+△c)4.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技术进步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规律。因此,生产资料增长速度越快,社会生产就越能发展。错。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发展,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将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的增长。这体现在:①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要依靠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提供。②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取决于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③30 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也受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制约,最终是为了给第二部类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以生产更多的产品。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的商品绝对地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错。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也就是说,生产的商品不是超过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是人民群众购买力不足。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前一个矛盾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遭到严重破坏,后一十矛盾使商品大量积压,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6.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正确。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够摆脱危机阶段,重新进入复苏和高涨阶段,其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同时,固定资本更新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在新的,更高水平上的生产和消费的脱节,使社会再生产比例再次失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恶化,为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所以,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总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制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加深。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或扬弃,都是在资本雇佣关系范围内进行的,无论是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发展,还是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都只不过是资本占有形式的改变,而不是资本主义占有性质的改变,而且每一次的调整或扬弃又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事实上,资本积累的过程同时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或扬弃而得以解决,而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方式存在和展开。这一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具体表现,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四、计算题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为;  第一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1600c+800v+800m=3200  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均为25%.试计算,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第I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1,那么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答案:扩大后的第一部类的生产模式为:4000c+225Δc+1000v+25Δv+750m/x=6000  根据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公式I(v+Δv+m/x)=II(c+Δc)  则第II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为1600c+175Δc+800v+25Δv+600m/x=3200  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c:v应是7:1五、论述题1.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答: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实现的:①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一部类中的Ⅰ4000c,在实物形式上是由各种生产资料构成的,在价值上它代表本部类已经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生产中消耗了的4000c必须用新的生产资料来补偿,这部分产品可以通过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而得到实现。②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中的产品Ⅱ(500v+5OOm),在实物上是由各种消费资料构成的,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500v需要购买消费资料;500m也需用来购买消费资料,这部分产品可以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交换,第一部类还剩下Ⅰ(1000v+1000m30 )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在实物上都是生产资料,不能用于个人消费,因而无法在第一部类内部实现,而必须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相交换。第二部类剩下的Ⅱ2000c的产品,这部分产品的实物却是消费资料,不能用于生产消费,无法在第二部类内部实现,必须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相交换。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两部分产品都得到实现。2.试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答:①Ⅰ(v十Δv十)=Ⅱ(c十Δc)(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它一方面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客观上要求保持平衡。另一方面表明了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的积累存着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②Ⅰ(c十v十m)=Ⅰ(c十Δc)十Ⅱ(c十Δc)(派生实现条件)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它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不仅要补偿两大部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而且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它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③Ⅱ(c十v十m)=Ⅰ(V十Δv十)十Ⅱ(v十Δv十)(派生实现条件)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和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它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与原有的和追加的工人以及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相平衡,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与社会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关系。3.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答:(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把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三个部分,从实物形态上分为两大类,并相应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②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③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表明,各生产部门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2)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的划分,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适用的。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从价值与物质两个方面考虑,注意二者的协调与统一。③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与各部门内部、生产与消费之间,也应该保持合理比例。第六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BDBDB6—10:BCCDB11—15:CBBBC16—20:BBCDB21—27:CACCCCA二、多项选择题1、AE2、BCD3、ABC4、CDE5、BCD6、ABCE7、ABCD8、CDE三、辨析题30 1、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率。此观点不正确。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区别:(1)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2)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此观点不正确。(1)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的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2)土地肥沃程度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3、因为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此观点不正确。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但由于形态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两者不可能相等,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4、商业资本不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此观点不正确。(1)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2)商业资本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是职能资本,因而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5、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此观点不正确。(1)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不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2)租种一切土地都必须交纳地租。拥有土地所有权就要求使用者交纳地租。(3)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6、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此观点不正确。(1)当平均利润出现以前,商品的价格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总是围绕价值波动的。(2)当以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出现,进而平均利润出现以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不再是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四、计算题1、(1)银行利润是20500元。(2)银行利润率是17.8%。(3)每张股票价格是300元。2、(1)社会平均利润率=16%(2)产业利润为128万元,商业利润为32万元。(3)产业资本家以928万元的价格把产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以960万元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3、(1)K甲=c+v=100×80%×(1/10)+(100×9/(9+1)-100×80%)+100/(9+1)=8+10+10=28(亿元)K乙=c+v=100×60%×(1/10)+(100×4/(4+1)-100×60%)+100/(4+1)=6+20+20=46(亿元)K丙=c+v=100×40%×(1/10)+(100×7/(7+3)-100×40%)+100/(7+3)×3=4+30+30=64(亿元)(2)m甲=v甲·m'=10×100%=10(亿元)m乙=v乙·m'=20×100%=20(亿元)m丙=v丙·m'=30×100%=30(亿元)30 (3)P'甲=m甲/C甲=10/100=10%P'乙=m乙/C乙=20/100=20%P'丙=m丙/C丙=30/100=30%(4)'==60/300=20%(5)P'=100×20%=20(亿元)(6)生产价格甲=K甲+=28+20=48(亿元)生产价格乙=K乙+=46+20=66(亿元)生产价格丙=K丙+=64+20=84(亿元)五、论述题1、商业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商业利润是怎样形成的?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是在流通领域独立发挥作用,专门从事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将其剥削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销售价格与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多少,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商业资本家比例于他的资本数量,获得相应的平均利润。2、试论平均利润率变化规律?(1)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之比,平均利润率存在下降的趋势;(2)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的比重变小,利润量相对减少,利润率趋于下降。(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固定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增大,资本的周转速度减慢,年利润量减少,平均利润率下降;(4)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着利润量减少和剩余价值率的降低(5)平均利润率并非直线下降,只是一种趋势,因为还有很多因素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如剩余价值率提高、生产资料价值降低、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对外贸易等。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1)c+v是取得是生产成本的形式。在c+v转化为生产成本后,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全部耗费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2)由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有高有低,但现实生活中却是“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说明存在着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①转化的原因——竞争和资本转移;②转化的具体过程;③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和它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出现差额。(3)在平均利润形成后,企业按生产价格、而非商品价值出售。第七章参考答案资本社会化与国际垄断1、AC2、  A3、D4、B5、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