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2.00 KB
  • 2022-04-22 11:31:10 发布

马原课件学生版2011版练习及答案.doc

  • 7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学生2011版)分章练习绪论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段话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D.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2.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基本核心D.思想精髓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6.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7.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9.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理解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B.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C.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D.永恒不变的真理10.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因此应该做到A.带着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B.认真读书,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C.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D.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三、简答题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旗帜?四、辨析题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14.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五、论述题15.试述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参考答案1.A2.A3.C4.A5.C6.BCD7.BCD8.ABCD9.ABC10.BCD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成果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又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⑵从其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⑶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1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旗帜?当今时代尽管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产生了某些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 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实践证明了的伟大真理。(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仍然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激烈斗争仍然是当代的本质内容。(3)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答案要点】错误。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但其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是具有形而上学性质的"人本"唯物主义,但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①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唯物主义尤其是其唯心史观。③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都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答案要点】错误。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政党学说,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构成了自己全面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⑵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它的阶级性。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完成自己变革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达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从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理论,既是价值学说,又是客观真理,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或革命性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一章练习二一、单项选择题1.“任何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这句话说明A.任何哲学都是代表全人类利益的B.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概括总结C.哲学必须将各门具体科学完全包括在内D.真正的哲学可以代替各门具体科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A.科学的物质观B.科学的实践观C.矛盾的学说D.发展的学说3.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第一个文件”是指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黑格尔法哲学批判》D.《资本论》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A.物质范畴B.实践范畴C.运动范畴D.意识范畴5.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美丽的花朵”的是A.物质B.意识C.规律D.人类二、多项选择题6.坚持可知论的观点A.一定是唯物主义 B.一定是辩证法C.可能是唯物主义D.可能是唯心主义7.下面有关物质和运动的观点错误的有A.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B.运动就是物质C.物质等同于运动D.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8.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生产劳动实践B.间接经验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9.下列命题中贬低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错误的有A.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B.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C.人将成为“机器世界的玩物”而被保存在将来的动物园里D.意识不过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0.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相同的地方表现在二者A.都是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B.都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C.都表现为确定的必然性D.都无需有意识的人的参与三、简答题1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2.简述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四、辨析题13.脱离运动的物质与脱离物质之运动皆不可想象,故运动即物质,物质即运动。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将完全代替甚至超过人脑。五、论述题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参考答案1.B2.B3.A4.A5.B6.CD7.BC8.ACD9.BC10.ABC1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案要点】①从理论上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弄清哲学基本问题,可以提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自觉性。12.简述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①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的。②实践的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③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转换过程,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主体反映客体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是主体客体化(或称主体对象化)过程,即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或称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失去自己对象化形式而变成主体的一部分。13.脱离运动的物质与脱离物质之运动皆不可想象,故运动即物质,物质即运动。【答案要点】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能想象的,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将完全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答案要点】错误。①这种观点抹杀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③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完全代替人脑。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答案要点】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认为它不懂得人本身及其活动是物质的客观活动,因而不能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要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即对对象、现实不仅要从"客体方面去理解",更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因此,所谓实践唯物主义,即把现实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的唯物主义。第一,引入实践观念,解决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脱离的问题; 第二,引入实践观念,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不能贯彻到社会领域而形成"半截子"唯物主义,社会领域成为唯心主义避难所的情形;第三,就辩证法本身来说,实践观念的引入,也使它摆脱了神秘形态而找到了现实的合理形态,使其在主客观二重世界得到统一。第四,实践观念的引入也对认识论形成变革,指出了认识的形成和验证都具有实践的本质。毛泽东据此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成实践论。因此,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看成实践唯物主义。练习三一、单项选择题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矛盾的特殊性B.矛盾的普遍性C.事物变化的性质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B.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D.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3.“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看一个人要优点与缺点兼顾的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是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二、多项选择题6.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内容有A.战争B.学术争论C.生活方式的差异 D.相互限制7.下列关于质、量和度的说法正确的有A.质和量都是客观的、多样的,都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B.一事物在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称为属性C.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体D.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8.下列词汇中体现了适度原则的有A.解剖麻雀B.过犹不及C.祸福相依D.掌握火候9.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表现为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D.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10.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三、简答题11.怎样理解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12.量变和质变及其根本区别是什么?四、辨析题13.矛盾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斗争就是对抗。14.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因此整个宇宙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五、材料分析题15.下面是一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材料160多年来,国际共运和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波澜壮观、艰难曲折、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世纪末出现的苏东剧变,犹如一场地震,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共产党执政国家数量由15个减少到5个,土地面积损失70%,人口损失32%,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力量受到沉重打击,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苏东剧变后,除中国以外,越南、朝鲜、老挝、古巴四国顶住了压力,稳定了局势,保住了社会主义的阵地。近年来,党员人数比苏东剧变时有所增加。四党的基层组织比较巩固和健全,党有能力对国家和社会实现全面的领导和控制。四党十分重视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正在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改革。总体上看,越南、老挝外部环境相对宽松,改革起步早,越南取得成果较大,老挝也取得一定成绩,朝鲜、古巴外部环境严峻,在改革上顾虑重重,国内经济政策调整起步晚,成效不大。前苏东地区共产党经过几年的奋斗,部分国家共产党得以重建并取得合法地位。俄共有党员50多万,2万多个基层组织。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现有党员12万左右,基层组织5000个,在去年的大选中成为议会第三大党。乌克兰共产党约有党员11.4万。摩尔多瓦共产党是剧变后第一个通过选举重新获得执政地位的政党。它的崛起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时期的一个亮点。摩共执政以来,对内维持社会团结,推行改革政策,赢得多数民众支持,其执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但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加之反对派不时兴风作浪,摩共将继续面临严峻的执政考验。另外,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共产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的还获得了参政地位。如塔吉克斯坦共产党中央委员阿基诺夫在政府中担任总理,塔共有13名党员入选议员,并组成塔共议员团,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所有这一切,都使得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中国对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保持清醒的认识,努力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认识,并有效抵御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使社会主义中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问题:请结合材料,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参考答案1.D2.C3.A4.D5.D6.ABCD7.BCD8.BD9.ABC10.AD11.怎样理解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答案要点】①发展中的连续性是缓慢而不易察觉的量的积累阶段;间断性或飞跃是事物质变的阶段,是旧质转化为新质的过程。②由于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交替发生、不断转换,使事物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呈现出连续性和间断性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12.量变和质变及其根本区别是什么?【答案要点】①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②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③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④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13.矛盾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斗争就是对抗。【答案要点】 错误。①矛盾的斗争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哲学范畴。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凡是表现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倾向的,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矛盾的斗争。矛盾的斗争概括了对抗和非对抗多种斗争形式。②对抗是指表现为剧烈冲突的斗争形式,它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不是斗争的一切形式。③该命题混淆了矛盾斗争范畴和对抗范畴的区别,把对抗这一种斗争形式当成了斗争的一切形式,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14.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因此整个宇宙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作用。【答案要点】错误。①宇宙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而物质宇宙是唯一的,在它之外没有别的宇宙,没有别、东西。②宇宙自身是自身的原囱,认为宇宙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外因,这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③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把具体事物的发展原因推广到整个宇宙上去了。具体事物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整个宇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外因,不能由此推出整个宇宙的存在和发展也有外因。因此上述命题是错误的。15.结合材料,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答案要点】⑴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规律和内容。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⑵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就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从世界历史上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⑶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会不发生曲折,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第二章练习四一、单项选择题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C.“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关系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4.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直接性B.主观性C.摹写性D.抽象性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6.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7.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有A.大量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B.理论相对正确C.坚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D.坚持群众路线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A.任何真理的发展都是绝对性、相对性的统一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 9.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10.理论对实践的依赖主要在于A.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D.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三、简答题1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四、辨析题13.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14.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四、论述题15.试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说明参加实践活动与读书的关系。参考答案1.C2.C3.D4.D5.D6.ABC7.BCD8.ABCD9.ABC10.ACD1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答案要点】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可以说,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⑵唯心主义认识论是先验论,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其中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而客观唯心主义则把认识看成是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总之,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了"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是错误的。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答案要点】①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②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第一,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13.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答案要点】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必须要通过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亦即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用于实践,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而且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在第一次飞跃中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14.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答案要点】①真理同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密切相关的,但真理并非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真理是思维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本身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问题,只有当人的思维去认识、去反映这一客观规律时,才有一致不一致、正确不正确的问题。只有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认识,或者说,只有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②客观规律作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的这一正确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一致和统一。15.试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说明参加实践活动与读书的关系。【答案要点】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方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自动地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而是由于实践的需要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实践是一切认识的唯一来源,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出真知,无论什么人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但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去实践,接受间接经验也是个人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⑵间接经验是指没有亲自实践,从别人或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它可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缩短认识过程,少走弯路,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效率。获取间接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读书。而书本知识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的。所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就是"源"和"流"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积极参加实践,而且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获得完全的知识。 第三章练习五一、单项选择题1.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C.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D.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3.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是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B.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C.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D.虚心向群众学习4.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根本标志是A.改造自然B.适应自然C.制造工具D.控制自然5.马克思、列宁经常把“社会形态”与()在同一意义上使用。A.经济的社会形态B.政治形态C.意识形态D.生产形态二、多项选择题6.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为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7.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是A.政治思想和制度B.法律思想和制度C.政治上层建筑D.观念上层建筑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D.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B.上层建筑必须先发生变化,经济基础才能发生变化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10.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他们可以A.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性B.超越本阶级的制约性C.加快历史发展的进程D.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三、简答题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12.怎样看待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四、辨析题1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4.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五、材料分析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材料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材料3]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请回答:⑴据材料1概括“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⑵据材料2、3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⑶用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参考答案1.B2.B3.B4.C5.A6.ABD7.CD8.BCD9.CD10.CD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答案要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是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变革生产关系的根本依据。12.怎样看待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要点】①任何个人对历史都有作用。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著名历史人物。著名历史人物包括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②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他们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他们只有被纳入人民群众范畴才会对历史产生推动作用,同时他们的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1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答案要点】不一定。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才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②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14.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答案要点】错误。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参考答案】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⑵根据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材料2提出了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材料3提出了发展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的基本要求。⑶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是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还是靠"救世主"解放自己,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推动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的基本思想,正是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和群众史观的具体体现。 第四章练习六一、单项选择题1.在任何社会,社会财富都是由A.交换价值构成的B.自然物质构成的C.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D.金钱货币构成的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因素是A.劳动强度B.社会正常生产条件C.劳动熟练程度D.经济规律3.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A.私人劳动的生产率B.抽象劳动的生产率C.具体劳动的生产率D.个体劳动的生产率4.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生产新价值B.生产剩余价值C.生产必要价值D.生产使用价值5.某地连续干旱,农民采取各种措施,如打深井、扩大灌溉面积等,保证蔬菜供应,但蔬菜价格普遍上涨,造成蔬菜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A.蔬菜价格放开B.蔬菜供不应求C.蔬菜价值增大D.蔬菜运费增加二、多项选择题6.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A.剩余产品的出现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C.私有制的出现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7.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评价正确的是A.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扬弃B.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C.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D.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8.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使用价值和价值缺一不可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C.有使用价值的非劳动产品没有价值D.只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9.商家的打折让利的促销是A.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B.为了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C.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化了D.因为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10.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A.商品交换都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B.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D.价格变化不会无限脱离价值,说明价格归根到底受价值制约三、简答题11.区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何意义?12.如何认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四、辨析题1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某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这对他是不利的。14.价值的实现要以使用价值的实现为前提。五、论述题15.试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1.C2.B3.C4.D5.C6.BD7.ABCD8.ABCD9.AB10.BCD11.区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何意义?【答案要点】第一、明确了是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才使古典学派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有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第二、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这是他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第三、同样是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础,马克思阐明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如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理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等。12.如何认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答案要点】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产生了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和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联系。1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某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这对他是不利的。【答案要点】错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指商品的社会价值与生产该类商品的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某个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同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但在市场上仍按社会价值进行交换,他的少量个别劳动被承认为多量社会必要劳动,能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即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对他是有利的。14.价值的实现要以使用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答案要点】错误。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两者缺一不可,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而不是生产者自身的消费的,所以,只有当商品卖给消费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以后,才由消费者去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的实现要以价值的实现为前提,而不是价值的实现要以使用价值的实现为前提。15.试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受"自然规律"支配。他们提出劳动价值论,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有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涉及到资本主义命运问题时暴露出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经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认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再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解释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练习七 一、单项选择题1.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在产业资本循环的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2.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规律提示了A.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矛盾B.产业资本家与商业资本家之间的矛盾C.大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3.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A.能转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B.能保存劳动力自身的价值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D.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4.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回到原点的运动。其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5.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A.分权制衡B.权力分散C.民主集中D.政治协商二、多项选择题6.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A.名义工资B.实际工资C.计时工资D.计件工资7.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有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8.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其规模的大小取决于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B.预付资本量的大小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劳动生产率的高低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B.私人资本所有制和股份资本所有制之间的矛盾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平均利润率趋势下降之间的矛盾D.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0.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C.它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D.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三、简答题11.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1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贫困状况。四、辨析题13.如果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者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14.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广泛。五、论述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一个值得注意的共识这几年已在世界出现,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最值得注意的发展是,在拉丁美洲和东欧、苏联、中东与亚洲,强固的政府都在这20年间动摇了。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惟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材料2]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位居世界第六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上升到第5位,2002年中国吸收外资超过美国,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请回答:⑴结合材料评析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的观点。⑵用唯物史观评析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⑶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更快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答案1.C2.D3.C4.C5.A6.CD7.AC8.ABCD9.AD10.ABCD11.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答案要点】⑴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不同,各部门利润率不同,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总是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高的部门,资本转移会引起各部门生产规模的变化,进而引起产品供求关系以及产品价格相应变化,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⑵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它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由此形成"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分配原则,即一定量的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利润,这就是是平均利润。1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贫困状况。【答案要点】资本的无限扩张性导致资本积累,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工人量大失业,从而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使工人阶级趋于贫困--这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当然,工人阶级的贫困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维持劳动力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在数量、质量和范围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有很大改善;另一方面,工人受剥削程度也在增加,与资本家集团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而言,工人阶级占有的社会财富份额越来越少,依然处于相对贫困状况。13.如果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者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答案要点】错误。所谓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能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任何社会里,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劳动力。但是,劳动力大规模地作为商品来买卖,却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现象。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下列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有可能把它作为商品来出卖。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两个条件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历史条件下才具备,离开了这个基本条件,即使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不一定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14.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广泛。【答案要点】错误。①民主、权利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一定阶级的民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主权利也就越来越广泛和发展。② 但是,民主作为上层建筑,其本质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而不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因而有不同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其民主的真实性和民主的广泛性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所不可比拟的。③我们要看到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不能笼统地说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广泛、真实。否则,就会得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优越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错误结论。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答案要点】第一问涉及"社会形态"理论,要害是"最后形态"。从理论上说,资本主义不是最后的社会形态,它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所取代;从实践上说(结合材料),中国的社会主义正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并未终结。第二问涉及"意识形态"问题,要害是"不能再改良"。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并非至善至美,不能再改良。它不仅会变化,而且还将被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所代替。 第五章练习八一、单项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与发展B.危机频繁爆发,要求国家干预经济C.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政策的国际协调D.国内劳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2.跨国公司是A.国际间的合资企业B.中小资本的跨部门联合C.以资本为纽带形成的企业集团D.当代跨国生产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3.现代资本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A.向外扩张掠夺B.国家干预经济C.垄断统治D.市场经济4.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全球战略,我们应该A.一概排斥B.一味接受C.利用资本主义来加速自身发展D.坚决抵制5.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是A.周期性经济危机B.激烈的竞争C.全面的市场化D.高度发达二、多项选择题6.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B.为商品输出开路C.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D.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D.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8.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主要有A.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B.引进先进技术C.国际劳务合作D.对外援助9.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B.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D.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10.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包括A.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B.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C.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D.工人阶级逐步成为所有者三、简答题11.为什么说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动因是什么?四、辨析题1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又获得新的生命力。14.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五、论述题15.试论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实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参考答案1.A2.D3.C4.C5.A6.ABCD7.ABCD8.ABC9.ABD10.ABC11.为什么说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答案要点】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⑵金融寡头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①通过"参与制"实现对经济领域中的统治。②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对国家机器的控制。③通过掌握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实现对国家内政外交的左右。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动因是什么?【答案要点】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有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跨国公司的发展;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1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又获得新的生命力。【答案要点】错误。①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否定。②战后,垄断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是因为,尽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反而使资本更加集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反而出现了"滞胀"。③与此同时,无产阶级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以及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没有改变,虽然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增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艰巨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但是,战后科技革命的新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无产阶级文明知识水平的提高,为未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14.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答案要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和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15.试论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实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答案要点】⑴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程度得到增强。随着全球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深,各国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在不断提高。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本全球化的基础,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是资本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资本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产生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经济安全的要求。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世界范围的"富国"与"穷国"的分化,"发达"对"不发达" 的剥削和控制,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呈现多样化趋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发达、不成熟,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之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第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区域经济集团的宗旨是为了增强和扩大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集团成员国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集团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五种: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一体化。第三,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及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联系,形成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活动中囊括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空前巨大的网络,从而使全球化的经济成为网络型经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突破了贸易壁垒、分散了投资风险、开拓了新市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使国际竞争在更大的规模上得到展开,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第六章练习九一、单项选择题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A.16世纪初B.17世纪初C.18世纪初D.19世纪初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这句话是A.工人无祖国B.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C.消灭私有制D.消灭资本主义4.《共产党宣言》中说:“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指的是A.唯物史观B.剩余价值学说C.唯物辩证法D.空想社会主义5.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是A.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多项选择题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8.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A.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B.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C.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D.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9.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的时期包括A.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B.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D.构建和谐社会三、简答题1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12.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四、辨析题13.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14.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五、论述题15.试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参考答案1.A2.C3.C4.D5.C6.CD7.ABCD8.ABD9.ABC10.ABCD1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答案要点】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12.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答案要点】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四、辨析题13.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答案要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14.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答案要点】正确。⑴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也经历过许多挫折,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谷。⑵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恰恰相反,客观地分析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的深刻原因,正是他们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马克思主义造成的严重恶果。⑶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更加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并没有因苏东剧变而失败,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旧制度的生命活力。15.试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答案要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首先,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他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其次,空想社会主义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出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又有很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之所在,以及离开阶级斗争不切实际地去谈论和设计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七章练习十一、单项选择题1.“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2.“物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自由王国是指人们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4.“两个必然”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下面关于这两个问题的阐述正确的是A.“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矛盾的,是两回事B.“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有着内在联系的C.“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都出自《〈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5.作为历史性概念,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二、多项选择题6.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7.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8.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A.共产主义渺茫论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A.现阶段我党的最低纲领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10.“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A.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B.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C.建立在个体高度自觉基础上的发展D.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三、简答题11.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12.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之间的关系?四、辨析题13.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14.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五、论述题15.如何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参考答案1.B2.B3.D4.B5.D6.ABCD7.ACD8.BD9.ABCD10.ABCD11.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答案要点】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 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12.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但是,自从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在世界上出现,并且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千方百计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这种斗争尽管形式不断变换,但从未停止过;另一方面,他们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加速推动经济全球化,在造成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13.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答案要点】正确。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做出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①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②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③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其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指导意义就大为降低了。14.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答案要点】 不全面。⑴社会发展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⑵社会发展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⑶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15.如何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答案要点】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这一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牢固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对于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目标,要在未来才能实现,而作为一种追求理想的实际的运动,则已熔铸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3.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性4.世界统一性的实质在于A.它的存在B.它的规律性C.它的可知性D.它的物质性5.《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6.古代哲学已认识到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譬如A.赫拉克里特认为:“无物常住,宇宙常新”B.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C.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D.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8.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质变是A.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B.事物的各个部分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说明A.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B.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C.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D.规律是客观的11.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1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1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17.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会掩盖剥削,是因为它直接表现为A.劳动力的价值B.劳动力的价格C.必要劳动的价值或价格D.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8.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A.有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19.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二、多项选择题 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2.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A.社会的实践水平相联系B.阶级斗争的形式相联系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联系D.哲学的发展水平相联系3.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理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4.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此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之创造物C.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之伟大力量D.人类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世界是物质的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6.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B.扬汤止沸,莫若去薪C.贫生于富,弱生于强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7.任何事物都具有量的规定性,下列属于工厂的量的规定性是A.劳动生产率B.生产方式C.领导体制D.技术水平8.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不平不破,无往不复”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D.“和实生物”9.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A.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 B.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C.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10.电脑击败人类国际象棋冠军,说明A.电脑比人脑更完善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C.人脑与电脑一样都是电子运动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类意识,因而电脑战胜人脑就是人战胜了自己1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原理,表明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12.下列各项反映真理相对性含义的有A.真理中都包含错误成分,需要修正B.真理是对世界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1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现为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主题C.真理和价值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14.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15.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是A.价值是价格的基础B.价格是价值的基础C.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D.价值是价格的货币表现形式16.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各个剥削集团瓜分,其具体形式有A.商业利润B.产业利润C.平均利润D.利息17.下列关于资本积累的说法正确的是A.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B.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C.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D.资本积累反映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B.政治组织形式C.选举制度D.政党制度19.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C.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20.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A3.B4.D5.D6.C7.D8.B9.A10.D11.D12.B13.B14.C15.C16.D17.D18.D19.B20.C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CD3.BCD4.CD5.BCD6.ACD7.AD8.ABC9.ABC10.BD11.ABCD12.BD13.ABCD14.BC15.AC16.ABD17.ABC18.ABCD19.CD20.ABCD三、简答题1.什么是量变与质变?二者的关系怎样?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3.为什么说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4.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5.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四、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2.人工智能是特殊的意识。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剩余价值就是利润。5.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五、论述题1.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及其现实意义。2.试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3.试述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六、材料分析题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所提问题。[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请回答:⑴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⑵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⑶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根据刘峰、靳立新:《微软垄断始未》,《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17日)请回答:79 ⑴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⑵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材料3]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请回答:⑵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⑵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答案要点:三、简答题1.什么是量变与质变?二者的关系怎样?【答案要点】⑴量变是事物保持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⑵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①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彼此包含: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③量变和质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79 ⑶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显示出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答案要点】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⑵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⑶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3.为什么说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发展的总过程、总趋势及其规律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由于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联系是多样的,宇宙是无限的,就人类的认识来说,是没有止境的。认识运动的前进上升性是由于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实践和认识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进一步深化。4.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答案要点】商品价值反映了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5.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答案要点】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79 ,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四、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2.人工智能是特殊的意识。【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思维模拟,而不是真正的意识或思维。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虽然在形式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有本质区别。人工智能属于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形式,不具有社会性和创造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具有社会性,创造性。意识的物质器官是人脑,而不是机器或电子计算。人工智能虽然能模拟和代替意识的部分功能,但不能等同于意识,更不能取代人的意识。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剩余价值就是利润。【答案要点】错误。剩余价值只是在量上与利润相等,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可变资本,利润则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结果。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否认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5.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79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五、论述题1.试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及其现实意义。【答案要点】⑴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⑵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其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通过统筹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等关系,把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为解放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巨大动力,坚持了发展的观点。再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地发展、协调地发展和可持续地发展,并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同时强调了既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人发展的需要,非常关注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事物和事物各个方面的之间的关系,坚持了普遍联系的观点。⑶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2.试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答案要点】⑴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为满足自身需要从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要素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既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也指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中更为广泛的经济关系,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基本类型。79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观念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是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变革生产关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依据。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就是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另一方面上层建筑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在服务的方向上是“为己”和“排他”的统一,在服务的方式上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强制性和观念上层建筑的非强制性相配合,在服务的效果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两面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变革上层建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据。3.试述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答案要点】⑴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⑵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⑶79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社会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六、材料分析题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所提问题。[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请回答:⑴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⑵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⑶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答案要点】⑴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⑵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⑶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79 -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根据刘峰、靳立新:《微软垄断始末》,《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17日)请回答:⑴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⑵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答案要点】⑴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⑵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材料3]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79 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请回答:⑴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⑵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答案要点】⑴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社会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⑵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这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7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㈠题 号一(20分)二(20分)三(30分)四(20分)五(10分)总分(100分)得 分阅卷人选择题答题卡(请将正确的答案选项涂黑。如:ABC●)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ABCD11ABCD2ABCD12ABCD3ABCD13ABCD4ABCD14ABCD5ABCD15ABCD6ABCD16ABCD7ABCD17ABCD8ABCD18ABCD9ABCD19ABCD10ABCD20ABCD得分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21ABCD26ABCD22ABCD27ABCD23ABCD28ABCD24ABCD29ABCD25ABCD30ABCD79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选在“选择题答题卡”中。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3.哲学是A.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B.科学的科学C.一切知识的总汇D.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5.发展的实质是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位置的移动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事物的质是指A.事物自身的同一性B.某物与他物的区别性C.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保持事物存在的数量界限7.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1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A.非决定论B.辩证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决定论12.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79 13.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14.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A.体现在该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B.体现在该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C.与不变资本的量成正比D.与预付资本的量成正比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16.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17.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生产关系为标准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18.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19.下列提法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20.“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A.是矛盾的B.是两回事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在“选择题答题卡”中。多选、错选或不选该题不给分。每题2分。共20分。2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2.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23.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79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5.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A.两者的作用是等同的B.人民群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杰出人物则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决定性的力量,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能起加速的作用D.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2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转移劳动力的价值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27.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B.为确定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C.为分析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28.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0.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得分三、简答题按题意作简单、明确的回答。每题5分,共30分。31.怎样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3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什么内容?3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4.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5.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36.简述资本主义垄断产生的原因。得分四、辨析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0分。79 37.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38.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39.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40.近一个时期以来,厂家、商家大打价格战,使消费者得到不少实惠。因此物价越低越好。得分五、材料分析题仔细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材料后面所提问题。本题1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摘自《反杜林论》材料2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3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请回答:⑴材料1、2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⑵怎样理解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区别?7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㈡题 号一(20分)二(20分)三(30分)四(20分)五(10分)总分(100分)得 分阅卷人选择题答题卡(请将正确的答案选项涂黑。如:ABC●)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ABCD11ABCD2ABCD12ABCD3ABCD13ABCD4ABCD14ABCD5ABCD15ABCD6ABCD16ABCD7ABCD17ABCD8ABCD18ABCD9ABCD19ABCD10ABCD20ABCD得分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21ABCD26ABCD22ABCD27ABCD23ABCD28ABCD24ABCD29ABCD25ABCD30ABCD79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选在“选择题答题卡”中。每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法B.唯物论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英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法国古典经济学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D.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4.“意识不外乎是进入人脑并经过人脑加工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表明A.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B.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产生于人的大脑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矛盾性B.客观实在性C.运动D.可知性6.在实践的形式中,处于基础地位并起主导作用的是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阶级斗争7.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否认运动的存在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D.否认静止的存在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联系和发展9.关于规律和规则的区别的认识正确的是A.规律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则反映事物的现象B.规律是客观的东西,规则是主观的东西C.规律可以创造但不能消灭,规则既可以制定也可以消灭D.在规律面前人是被动的,在规则面前人是主动的1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A.逻辑证明也能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哪个阶级控制国家政权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79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12.在生产关系诸方面中,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B.产品的分配形式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生产工具13.商品相互交换的比例关系,取决于商品的A.使用价值B.供求关系C.具体劳动量D.价值14.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相同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A.不变B.增加C.减少D.不确定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A.生产过剩B.物价持续上涨C.商品积压D.工人失业17.某资本家有资本100万元,其中购买劳动力40万元,一次生产过程耗费的不变资本为50万元,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为15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A.100%B.300%C.200%D.150%18.超额剩余价值是A.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B.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C.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D.降低劳动力价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19.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靠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2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在“选择题答题卡”中。多选、错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得1分。每小题2分。共20分。2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A.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资源不足的矛盾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79 C.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22.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有A.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B.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本性质的变化C.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D.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3.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正确的有A.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经济全球化主要受益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C.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有积极效应和消极后果两方面D.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24.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器设备属于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2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26.产业资本循环要实现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A.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B.产业资本在三种职能形式平均分配C.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依次继起D.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27.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28.辨证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A.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C.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D.辨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29.“拔苗助长”说明了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B.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D.规律是不能改变和消灭的79 30.下列表述中能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头痛医头、脚痛医脚C.因地制宜、因材施教D.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得分三、简答题按题意作简单、明确的回答。每小题5分,共30分。31.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3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3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35.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哪些特点?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其主要形式是什么?得分四、辨析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0分。37.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38.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39.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40.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得分五、材料分析题仔细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材料后面所提问题。本题1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成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摘自《〔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2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摘自《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材料3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79 ,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请回答:⑴材料1和材料2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⑵材料3主要说明了什么观点、如何理解?7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㈢题 号一(20分)二(20分)三(30分)四(20分)五(10分)总分(100分)得 分阅卷人选择题答题卡(请将正确的答案选项涂黑。如:ABC●)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ABCD11ABCD2ABCD12ABCD3ABCD13ABCD4ABCD14ABCD5ABCD15ABCD6ABCD16ABCD7ABCD17ABCD8ABCD18ABCD9ABCD19ABCD10ABCD20ABCD得分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ABCD22ABCD23ABCD24ABCD25ABCD79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选在“选择题答题卡”中。每小题1分。共20分。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B.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B.三权分立C.主权在民D.家长制原则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辩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6、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7、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生物学、道德、宗教B.逻辑学、哲学、道德C.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D.政治思想、哲学、宗教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9、共产主义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是()。A.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按要素分配D.按实力分配79 10、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11、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C.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2、“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B.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1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1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A.参与制B.个人联合C.代理制D.建立垄断同盟1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永恒性B.终极性C.不变性D.客观性16、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生产资料1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1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C.循环论的历史观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D.宿命论的历史观19、在世界发展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是()。A.18世纪中叶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20世纪初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79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在“选择题答题卡”中。多选、错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得1分。每小题2分。共10分。2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美学2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23、纸币作为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它的基本职能包括()。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24、垄断竞争包括:A.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同一部门各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D.不同部门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25、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观点有(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D.认识是主动的反映过程得分三、简答题按题意作简单、明确的回答。每题5分,共25分。26、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28、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9、简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30、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得分四、辨析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3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3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33、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34、最近国家发改委批准了金龙鱼涨价,说明价格主要由国家决定。79 35、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得分五、材料分析题仔细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材料后面所提问题。本题10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材料1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如同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和降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末各国的经济融合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则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到1996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用户达到6000万人。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3.5万~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摘自《在动荡中发展》材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8.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根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消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79 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四十年前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二十年前仅20有余。摘自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⑴根据材料1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⑵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得分六、论述题按题意作答,共10分。3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C3.A4.A5.D6.C7.B8.C9.B10.C11.C12.C13.C14.A15.D16.B17.A18.C19.D20.C二、多项选择题21.BCD22.CD23.AD24.BD25.CD26.AD27.ABD28.ABCD29.CD30.ABCD三、简答题31.怎样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分)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2分)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分)3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什么内容?【答案要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分)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分)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2分)3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要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1分)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1分)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34.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2分)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①服务的方向:“保护自己,排除异己”。②服务的方式:强制性、非强制性方式。③79 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分)35.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答案要点】⑴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2分)⑵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2分)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作用也有消极后果:(1分)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6.简述资本主义垄断产生的原因。【答案要点】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分)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2分)③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1分)四、辨析题37.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2分)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1分)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2分)38.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2分)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分)⑵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从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来看,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分)39.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79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2分)⑴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⑵资本在现实中表现为一定的物,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2分)40.近一个时期以来,厂家、商家大打价格战,使消费者得到不少实惠。因此物价越低越好。【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2分)⑴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对价格问题应从价值量和市场供求状况两方面分析。(1分)⑵在生产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的情况下物价下降实有必然性,同时,商品价格低也反映出商品供应充足,甚至供过于求,市场繁荣,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好事。(1分)⑶但如果物价趋低是由于供大于求,甚至产品积压过多,迫使商家无利,经销甚至低于价值经销,则会严重抑制生产者的积极性,企业经营困难或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减速,对于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来讲,物价低并非好事。(1分)可见,笼统地讲物价越低越好是不对的。五、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摘自《反杜林论》)[材料2]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3]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请回答:⑴材料1、2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⑵怎样理解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区别?79 【答案要点】⑴关于材料1和材料2的基本观点和共同之处:①材料1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品分配和社会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一切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这些都由生产什么、怎么样生产及怎么样交换产品来决定,体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发生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是说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要相应发生变化。(2分)②材料2表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一个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它的灭亡也必定有它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是遵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分)③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1分)⑵材料3的观点及其与材料1、2的区别:①材料3是费尔巴哈的历史观,认为宗教的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变迁,历史时代是由宗教的变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宗教的现实根源在于人世间的苦难,是现实社会生活决定宗教而不是宗教决定现实社会,费尔巴哈的观点否认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唯心史观。(3分)②材料3与材料1、2的区别在于:决定人类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力量是什么的问题,材料3认为是宗教,材料1和2都认为是物质生产力,这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2分)7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㈡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C3.B4.A5.C6.A7.A8.D9.B10.C11.B12.C13.D14.A15.C16.A17D18.C19.B20.A二、多项选择题21.BC22.ACD23.ABCD24.AC25.ABCD26.AC27.ABC28.ABCD29.ABCD30.ACD三、简答题31.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答案要点】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分)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2分)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1分)3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答案要点】含义: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1分)能动作用的表现: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分)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1分)⑶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⑷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分)3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要点】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分)⑴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1分)。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看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这就需要架起主观和客观的桥梁。(1分)⑵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分)一方面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能够架起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并对照和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1分)3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分)⑵对立性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2分)。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2分)。35.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⑴在竞争目的上,垄断竞争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不断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利。(2分)⑵在竞争的手段,垄断组织除了采取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1分)79 ⑶在竞争的范围上,垄断竞争打破了经济领域和国内市场,使国际市场和经济以外的领域也有了更激烈的竞争。(1分)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而且具有跟大的破坏性。(1分)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其主要形式是什么?【答案要点】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1分)主要形式: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1分)。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1分)。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1分)。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1分)四、辨析题37.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1分)⑴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1分)。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1分)⑵事物的发展需要通过事物的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1分)但是,质变有可能是倒退的,下降的变化。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1分)。38.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1分)正确的揭示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分)⑴规律具有客观性,人有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分)⑵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发生作用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想更好的命令自然为人类服务,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2分)39.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1分)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所以,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2分)⑵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自己的劳动的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2分)40.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1分)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流通过程中必须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即使贱买贵卖,也只是对整个流通领域总价值进行重新分配。上述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2分)⑵79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因为资本家如果不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就不能进行,就无法生产出剩余价值。如果工人生产出的商品不能在市场上卖出去,剩余价值也不能实现。(2分)五、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成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摘自《〔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2]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摘自《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材料3]“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2、材料3主要说明了什么观点、如何理解?【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材料1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分)。材料2的基本观点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2分)。材料1和材料2共同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分)2、材料3主要说明了什么观点、如何理解?材料3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分)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1分)。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分)。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分)。7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㈢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A3.A4.A5.C6.C7.D8.A9.B10.C11.B12.D13.B14.A15.D16.C17.C18.D19.B20.C二、多项选择题21.ABC22.ABD23.ABCD24.ABCD25.BCD三、简答题26、简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答案要点】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分)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分)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1分)。2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答案要点】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⑷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评分标准:答案前面三点即可给满分,若只答两点可给4分。)28、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答案要点】⑴从实践到认识。(1.5分)⑵从认识到实践。(1.5分)⑶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分)评分标准:答案两点可给4分。29、简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答案要点】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⑵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⑶革命和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⑷科技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⑸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评分标准:每点1分。30、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答案要点】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分之间的分配比例,但也有负面影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⑵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会阻碍技术的进步。79 ⑶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但也会造成两极分化。评分标准:只答题正面或负面作用,可分3分。四、辨析题3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答案要点】⑴此观点正确。⑵理由如下:①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都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实践本身也是发展的。所以说,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是相对的。3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答案要点】⑴此观点错误。⑵理由如下:哲学上的物质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对客观存在的所有物体的总概括、总抽象,是从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角度对物质下的定义。物体是具体的物,物质是对具体物的概括。故,错。33、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答案要点】⑴此观点正确⑵理由如下,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不以人的意思为转移的。生产力之所以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因为: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故不能自由选择地生产力。34、最近国家发改委批准了金龙鱼涨价,说明价格主要由国家决定。【答案要点】⑴此观点错误。⑵理由如下:商品的价值量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然劳动时间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而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仍然由价值量来决定,但是价格的高低还受着供求关系的影响。故,错。35、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答案要点】⑴此观点正确。⑵理由如下: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事物矛盾运动的方向和道路方面进一步展开了对立统一规律。阐明了新旧事物交替中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过程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性质,指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②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要战胜资本主义这个旧事物必然要经过过程的曲折过程。故,正确。五、材料分析题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79 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材料1]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2]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如同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和降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末各国的经济融合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则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到1996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用户达到6000万人。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3.5万~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摘自《在动荡中发展》)[材料3]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8.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根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材料4]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消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材料5]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材料6]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四十年前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二十年前仅20有余。(摘自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根据材料1、2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根据材料3、4、5、6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答案要点】⑴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有:①科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跨国公司的发展。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④但是就资本主义而言,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得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求,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值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评分标准:只答前面3点只能获得3分,第4点为2分,共5分。)⑵79 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无论对资本输入国还是资本输出国而言,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都可以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利。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位和处境很不相同,所以发达资本主义更能够获利,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饱受着贫穷与落后,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评分标准:只答案正面作用或负面作用,最多可得3分,共5分。)六、论述题(10分)37、如何理解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案要点】⑴生产力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的总和。⑵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技术从来就是生产力,一般是指那些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即用于生产的工具设备和加工方法。而科学则是社会的精神财富,从广义来看,它属于广义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一种能力。如果从狭义来看,它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而是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即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把它应用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去,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力。⑶这种转化的具体途径是:第一,通过技术发明的途径。①自然科学物化为生产工具,大大提高生产力。②自然科学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变与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大大提高生产力。第二,通过学习与教育的途径。①自然科学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经验和工艺操作方法,提高生产力。②自然科学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生产管理者对生产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生产力。⑷当代,由于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对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大,日益显著。总之,所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科学技术的动态的考察,包含着它的物化过程。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