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期末考试题答案.doc 38页

  • 192.50 KB
  • 2022-04-22 11:31:14 发布

马哲期末考试题答案.doc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绪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A.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唯物主义辩证法D.辩证法2.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A.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辩证法D.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4.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D.威廉·配第5.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A.剩余价值论B.劳动价值论C.再生产理论D.流通理论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资本论》的发表D《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7.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9.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10.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8 B.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条件的学说D.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11.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B.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发展不断加剧的阶级斗争B.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C.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的继承者领导革命的实践D.19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1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1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1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二、多项选择题1.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影响较大的是()A.康德B.费希特C.黑格尔D.费尔巴哈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A.威廉·配第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西斯蒙第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圣西门B.欧文C.莫尔D.傅立叶4.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有()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科学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8 C.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阶级斗争理论6.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学说C.辩证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却穿越时空影响了全世界。它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以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真理的光辉没有褪色2.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继承和发展的,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8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3.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B.发展的永恒性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矛盾的普遍性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6.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            B.矛盾双方相互对立是无条件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7.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38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普遍联系性C.永恒发展性D.直接现实性1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13.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14.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1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16.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17.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38 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18.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D.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1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2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21.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这个观点是()。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2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2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物质性B.客观性C.实践性D.运动性二、多项选择题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哲学意义是()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2.恩格斯说:“38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3.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4.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A.因祸得福,福祸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表明()A.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总是向前进的6.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万丈高楼平地起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7.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化“危”为“机”,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说明()A.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8.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38 9.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立”,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11.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2.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13.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4.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三、辨析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此观点正确。38 (1)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答:此观点错误。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答:此观点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四、分析题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1】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材料3】“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应对气候变化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环保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1)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并说明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答:(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而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38 材料1中,之所以会发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是因为人类没有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要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材料2中,面对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的巨大灾害,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迅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努力,最终取得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这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措施(结合材料回答,言之有理均可)(2)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答: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2、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请回答:(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答:38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2.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38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5.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6.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8.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9.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10.“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1.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日益丰富。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1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38 A.相对性B.阶级性C.主观性D.绝对性13.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15.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直观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6.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都要附加上“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对此,大学生持反对态度,认为“如果社会不提供机会,我们就永远没有工作经验”。大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在于()A.看到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先有认识后有实践B.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源于实践C.承认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认识到了学习知识比参加实践更重要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二、多项选择题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A.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帮助38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4.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BD)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决定认识C、认识决定实践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7.价值的特性是()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10.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11.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12.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38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13.“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感性认识是没有意义的14.1971年迪尼斯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成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下草种,5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完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的启示是()A.要从实践中获得灵感B.要尊重实践的要求C.不要对任何自然事物做改变D.要求对事物本来的面目做直接反映三、辨析题1、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1、此命题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2、此命题错误。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38 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四、分析题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案要点:38 (1)这是因为认识的发展在过程上表现为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但认识的发展又是无限的,是由低级到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梅兰芳先生正是依靠自身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与高度的敬业精神,成功地把本来可能会成为舞台事故的错误巧妙的转变成经典的舞台之作,说明矛盾转化需要条件,需要人的主观努力。(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要正视错误;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努力使认识和实践活动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在实践中寻找纠正错误的方法并加以改正(此考点答案应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皆可得分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材料2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38 ,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另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个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真理和谬论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中包括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或因素,错误中也隐含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错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不能在错误中发现真理。(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创新意识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强创新意识:一要注重实践,从中汲取智慧;二要辩证思维,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问题,打破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水平。3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问题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问题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生物学、道德、宗教B.逻辑学、哲学、道德C.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D.政治思想、哲学、宗教5.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7.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8.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38 9.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1.“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C.社会主义原的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A.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D.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全部社会关系2.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A.阶级斗争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8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4.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资料的有()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劳动资料5.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阶级分析方法6.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7.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斗争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C.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因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8 D.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领导阶级10.“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三、辨析题1、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观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观点错误。(1)社会历史进程是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过程。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2)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四、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孟子·尽心下》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王制》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饮冰室合集》第16册38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材料4:“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请回答:(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立场之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有其内在的理论局限性,也表现了其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和3的异同。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也称唯意志论,认为社会历史是由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决定的。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神学历史观,也称天命观或宿命论,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材料4的哲学倾向是什么?材料1、2、3与材料4有什么区别?材料4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材料1、2、3和材料4是两种历史观即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4)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38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结合上述材料,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1)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第二,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全面的观点。第三,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面关系的辩证方式。第四,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第一,社会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第二,社会发展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中寻求发展。第三,3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7.剩余价值来源于()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9.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货币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12.资本的周转速度和()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38 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13.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14.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15.利润本质上是()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16.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17.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A.成本价格B.生产价格C.利润D.利息18.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价值构成C.资本物质构成D.资本有机构成19.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0.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1.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22.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级表示不满。抗议标语所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A.劳资冲突的集中体现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38 C.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2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里,“超过一定点”指的是()A.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后,扩大生产规模B.收回了预付资本的价值后,继续进行投资C.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D.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2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2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26.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的二因素是()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有用性3.商品的价值是()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4.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A.资本循环B.资本积聚C.资本周转D.资本集中5.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A.具体劳动B.社会劳动C.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38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7.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固定资本8.资本主义的利润率()A.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可变资本的比率B.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D.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9.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D.使用价值量成正比10.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1.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A.成本B.工资C.利润D.利息12.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13.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主要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5.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16.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38 17.下列关于资本积累理解正确的有() A.它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它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C.它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D.它的源泉是剩余价值18.相对剩余价值是() A.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B.提高劳动强度从而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 C.众多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19.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三、辨析题1、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此命题是正确的。(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就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2、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此命题正确。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一种社会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四、材料分析题:1、下列是一组关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的材料,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38 材料12006年12月26日,方便面中国分会在北京召开一届八次峰会,研究棕榈油和面粉涨价引起的企业成本增加问题。会议商定,高价面(当时价格每包1.5元以上)、中价面(当时价格每包1元以上)和低价面(当时价格每包1元以下)涨价的时间和实施步骤。2007年4月21日,方便面中国分会在杭州召开一届九次峰会,再次研究方便面调价日程。会议明确了调价幅度和调价时间,高价面从每包1.5元直接涨到1.7元,计划6月1日全行业统一上调。2007年7月5日,方便面中国分会又一次在北京召开价格协调会议,部分企业决定从7月26日起全面提价。7月23日,该会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公布了涨价消息,社会反响强烈。材料2国家发改委认定:方便面中国分会多次组织、策划、协调企业商议方便面涨价幅度、步骤、时间;印刷会议纪要在《中国面制品》杂志刊发,向全行业传递龙头企业上调价格的信息;通过媒体发布方便面涨价信息,致使部分地区不明真相的群众排队抢购。上述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价格秩序,阻碍了经营者之间的正当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方便面中国分会在被调查过程中,没有提供完整的会议纪要文本;接受调查后,通过媒体发表不实言论,否认串通涨价事实。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有关负责同志指出,方便面价格属于市场调节价,企业有权自主决定。但企业调整价格的行为必须符合《价格法》规定,严禁由行业组织牵头实施价格联盟,严禁企业之间采取相互串通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操纵市场价格。国家发改委提醒,所有行业协会和经营者要引以为戒,正在酝酿串通涨价的要立即停止;已经有串通涨价苗头和行动的要主动纠正,立即停止执行。结合材料请回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答案要点】(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2)结合材料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3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本材料中方便面中国分会多次组织、策划、协调企业商议方便面涨价幅度、步骤、时间等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严重扰乱了市场价格秩序,阻碍了经营者之间的正当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从宏观上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由市场调节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微观上说,企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2、下面是一组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材料。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劳动并不是它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编织,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需抓住这些东西,使他们由死复生,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马克思资本论:1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材料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自动化水平达到了空前规模。20世纪60年代工业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除了“蓝领”和“白领”以外又增添了“纲领”即机器人。由此,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声称劳动价值论过时了,现代化的机器和劳动一样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比如丹尼尔·贝尔说:“在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起着决定作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要改变,过去是劳动创造价值,现在是知识与技术创造价值。”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指出:“在信息经济社会,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的。”结合材料请回答:(1)结合材料1,分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答案要点】38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说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物质要素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它们和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同时,它们自身的价值也由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商品中去。其二,它们是人类劳动的载体,为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它们自身并不能创造任何新的价值,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2)辨析材料2中的观点,说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创造价值的是人类的抽象劳动,生产财富即生产使用价值是人类的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二者是统一的,是人类劳动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价值的创造以财富的生产为前提。区别:第一,价值创造是一个历史范畴,财富生产是一个永恒范畴。第二,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两者并不是始终同比例增长的。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既要肯定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劳动,又要看到创造价值与创造财富是有区别的,财富的生产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生产中,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垄断的形成是()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B.生产资本输出的结果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2.垄断利润是()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的垄断价格是成本价格加(  )构成的A.商品价值  B.平均利润  C.垄断利润  D.生产费用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A.银行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金融寡头D.商业资本家5.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A.参与制B.个人联合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A.合作参与制B.个人联合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38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9.经济全球化(  )A.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 B.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无关C.阻碍了生产力高度发展 D.是少数国家推动的结果10.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  )A.只有消极的影响      B.只有积极的影响C.无所谓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D.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11.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包括(  )A.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B.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C.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D.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出现12.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有许多,但不包括(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C.殖民体系全球化D.金融全球化1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14.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  )A.平均价格来实现的B.固定价格来实现的C.浮动价格来实现的D.垄断价格来实现二、多项选择题1.垄断价格是()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C.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的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2.从资本形态上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A.借贷资本输出B.生产资本输出C.商品资本输出D.私人资本输出3.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D.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38 4.垄断时期竞争的特点主要是()A.目的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B.竞争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七十七国集团D.世界贸易组织6.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A.生产的全球化B.贸易的全球化C.金融的全球化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7.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  )A.长期的历史过程B.隐蔽的历史过程C.曲折的历史过程D.复杂的历史过程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有(  )  A.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9.在帝国主义时期竞争的形式包括()A.自由竞争B.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C.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D.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三、辨析题1.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此观点正确。(1)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大公司既有大量闲置资本为大银行提供充足存款来源,又能获得大银行的贷款。大银行能筹集大量货币资本,迅速增强实力,加剧兼并中小银行,走向垄断(2)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通过股权结合、人事结合的途径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四、材料分析题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38 IB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其致力于计算机行业,并很快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上占据了统治地位。IBM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常常是最先进的,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即使不是最好的,但由于出色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他们仍有卓越的信誉。  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虽然有Controldata,Honeywell、SperryUnivac、Burroughs和NCR等企业的竞争,但这些公司都不是其对手,到1980年为止,IBM仍占据全球大型计算机市场超过80%的份额。大型计算机是IBM的“金母鸡”,毛利高达70%。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所连接成的网络逐渐取代大型机,日本、欧洲共同体和美国国内许多资本、技术雄厚的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高风险、高效益的领域。在与苹果、康柏、东芝、戴尔等企业激烈竞争中IBM公司开始走下坡路。迫于竞争的压力,90年代IBM公司进行了组织改造以降低成本、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使公司的股票价格扶摇直上;精选经营战略转型,在保持计算机硬件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向软件服务等高利润领域的转移;实施竞争战略调整,全面提升企业竞争里,重塑其昔日的辉煌。IBM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在所处产业的所有领域都能实现高增长率;在所有领域都有技术和质量卓越的产品,并发挥领导作用;在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所有业务活动上,实现最高的效率;确保企业成长所需要的高利润,以便在产业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目前,计算机技术正在向更加“开放型系统”的方向发展。往往主机是一个公司制造的,显示器是另一个公司的;打印机又是第三个公司的,软件是第四个公司的,这些组合起来使整个系统得以运行。在新的技术基础上,计算机行业的企业组织趋向网络化发展,IBM公司面临着新的竞争挑战。IBM公司在垄断和竞争中寻求着未来的发展。  (摘编自【美】J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小品和案例及新华网有关资料)  结合资料回答问题:(1)用IBM的案例说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基础。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和竞争并存的格局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是: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38 第三,科学技术的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IBM没有形成对计算机行业的绝对垄断,也不可能消除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垄断竞争更加激烈。IBM正是在垄断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2)从IBM公司的发展过程总结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IBM在发展过程中与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的竞争,反映了垄断竞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IBM的竞争战略及其战略目标表明,垄断资本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IBM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经营战略调整,也反映出垄断资本竞争手段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的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开放性、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表明,垄断企业也必须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第六、七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3.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B.农民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国家政权问题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5.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是()。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D.《资本论》的发表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唯物史观38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8.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9.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种不同的状态B、两种不同的选择C、两条不同的道路D、两种不同的理想10.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B.空想平均共产主义C.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D.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2.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阶级斗争学说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论3.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4.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38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5.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D.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6.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是()A.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B.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