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各章习题及答案.doc 59页

  • 301.00 KB
  • 2022-04-22 11:31:22 发布

马概各章习题及答案.doc

  • 5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根据2008年修订版编写)2008-5-28绪论一、单选题: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A休谟B爱因斯坦C马克思D康德2、马克思主义是()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B人民大众思想的科学体系C革命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革命政党思想的科学体系3、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4、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A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B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C特指的马克思主义D泛指的马克思主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那些学说的理合思想()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B康德和黑格尔C康德和费尔巴哈D谢林和费希特59 1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11、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A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B英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法国的罗伯特·欧文C德国的罗伯特·欧文、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沙尔·傅立叶D德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2、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1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A伟大发展B伟大革命C伟大发现D伟大发明1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1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17、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A理论品质B理论方式C实践品质D实践方式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9 20、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A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B最伟大最崇高的实践C最崇高的社会实践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联系工作C理论联系学习D理论联系思想二、多选题: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B社会主义“终结论”是错误的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2、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错误的:()()()()()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B社会主义“终结论”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3、马克思主义()()()()()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B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C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E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4、马克思主义()()()()()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B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C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D对于已经发展了160多年后的今天已难以适应了E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5、马克思主义的内容()()()()()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59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D称得上是博大精深的E已难以适应发展了世界形势6、马克思主义的内容()()()()()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E对当今世界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7、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无产阶级专政学说8、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包括()()()()()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古典经济学C英国古典经济学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E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9、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在19世纪40—60年代,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A历史唯物主义B科学唯物主义C劳动价值论D资本论E剩余价值学说10、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A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B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C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D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E它离开世界文明大道创造和发明了人类思想和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三、判断题: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2、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3、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59 4、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5、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6、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7、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8、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9、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10、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1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1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四、材料题;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2、59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指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注)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断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五、论述题: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当代的适用性。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做到?绪论参考答案(选择题)一、单选题1C2A3C4D5A6B7C8C9A10B11A12A13B14B15D16C17C18A19A20D21A二、多选题1ABCDE2AB3ABCE4ABCE5ABCD6ABCE7ACD8ACD9AE10BC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世界观是()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59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A统一的B不统一的C相反的D矛盾的3、哲学是()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6、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B不可知论C诡辩论D二元论7、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10、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59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1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5、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真实性B客观性C物质性D客观实在性1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18、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1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A独立性、根源性B客观性、唯一性C实在性、唯一性D相对性、变动性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59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2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25、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2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28、运动是物质的()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2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30、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3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32、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A社会精英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3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59 34、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35、空间是指()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36、空间的特性是()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37、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二元论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论观点38、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C欧氏几何学D爱因斯坦相对论39、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40、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41、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42、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B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C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界D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43、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44、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4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59 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4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C它的可知性D它的矛盾性4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4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A庸俗唯物论B辩证的唯物论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49、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论B辩证的唯物论C折衷主义D二元论50、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物质性B客观性C现实性D可知性5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B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D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52、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53、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54、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的55、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实践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它的()A被动性B历史性C物质性D能动性56、人类存在的方式是()A社会活动B社会生产C社会斗争D社会实践57、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A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B一定的社会共同体59 C经济、政治共同体D一定的人群共同体58、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A科学的理论B正确的自然观C正确的历史观D正确的实践观59、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A物质的社会关系B思想的社会关系C复杂的社会关系D基本的社会关系60、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A社会的物质生活B社会的政治生活C社会的精神生活D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6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这说明实践构成()A社会的时间状况B社会的空间状况C社会的现实状况D社会发展的动力62、全部社会生活()A在本质上是真实的B在本质上是客观的C在本质上是物质的D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辨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6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65、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B各事物之间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6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67、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6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59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6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7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71、辩证矛盾的含义是()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7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7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7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7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7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77、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A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B各自分别起作用的C同一性先起作用D斗争性先起作用78、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59 79“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8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8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8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83、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8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8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86、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不废江河万古流D人定胜天87、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9 88、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9、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0、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B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奈的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D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9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二、多选题:1、从世界演进的过程来看,自然界是()()()()()A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B存在于人之外并与人分离的C开天辟地以来就如此,始终不变的D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E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地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E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D任何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E任何哲学家不能回避的问题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A谁是唯物主义,谁是唯心主义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C谁是可知论,谁是不可知论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否同一性的问题E可知论是否彻底的问题5、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A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B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59 C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D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观点的依据E是划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观点的依据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E抛弃了一切旧哲学7、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表现在()()()()()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E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A总体和局部的统一B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C无限和有限的统一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E绝对和相对的统一10、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担当者()()()()()A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担当者B电子是电运动的担当者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担当者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担当者E分子是热运动的担当者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E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性关系59 12、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A客观物质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无限多样性E不可预测性13、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生产劳动实践B科学实验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D艺术实践E教育实践1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地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D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确证E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15、自然界和人类社会()()()()()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相互联系相互作用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D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然基础E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最后根源E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1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A客观性B普遍性C描述性D多样性E形象性18、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E人们对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1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B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C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D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E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B离开事物的运动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59 C先有事物的联系,后有事物的运动D运动之后才发生各种联系E联系是运动的担当者2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A指一切运动变化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2、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C具有远大前途的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23、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A满腔热情支持和扶植B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C全面肯定,完全支持D促使其日臻完善E放开手脚任其发展24、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A它具有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的新的结构和功能B它既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又增添了新内容C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拥护D它抛弃了旧事物的一切,是全新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东西E它离开了旧事物的基础,在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2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C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中D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E包含有种种的偶然性和倒退,但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26、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A就是对立统一B就是相反相成C是指客观存在的矛盾D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E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统一2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根本属性是()()()()()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稳定性E同一性2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59 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29、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D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得到调和,从而推动事物发展E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激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30、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B一切斗争都能推动事物发展C不是任何一种斗争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D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E矛盾斗争越激烈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3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D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E“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32、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A矛盾存在于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B矛盾存在于某个事物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中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D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E矛盾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3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A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基础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C揭示事物发展的永恒性的出发点D反映事物的普遍本质的立足点E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3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相互联结的关系E相互转化的关系35、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A个性中包含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6、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59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D在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E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37、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A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影响D认清矛盾主要方面就有利于认清矛盾的性质E处理矛盾首先要认清并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3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A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B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D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南E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三、判断题: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既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4、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8、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9、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10、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9 11、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12、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13、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4、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15、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16、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17、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8、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19、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2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四、材料题:1、材料: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所阐述的两段话,请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对其中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作出相应的分析。“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但是,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3—104页)2、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59 材料:今年四月十六日,美国的佛吉尼亚大学发生了一起由美籍韩国留学生制造的校院枪击事件,导致多人死伤,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当时,美国的一些媒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作了分析报道,概括起来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籍韩国留学生心理失常是发生枪击事件的根本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发生枪击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籍韩国留学生心理失常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私人拥有枪支现象泛滥。3、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材料:经过四个多月的层层筛选上海外国语大学国贸专业的某某好不容易成为一家跨国企业的管理培训生。可进入了试用期之后,他才发现并不那么受器重。他说:“我每天只不过是在办公室接接电话,打打文件,跟管理根本不搭界。”他本想到大公司来开开眼界,施展拳脚,岂料成了“打杂的”,工作热情一下子没了。4、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材料:出席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5月24日晚在美国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六团体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并不回避美对华货物贸易确实存在较大逆差这一客观事实。但是,人民币汇率并非美国贸易赤字的成因,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事实是,相比2005年7月汇改以前,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超过8%。副总理吴仪同时指出,造成美国贸易赤字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主要是转移性的、结构性的,即中美贸易顺差中有85%左右来自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也和美实施对华出口管制有关,即美对华高技术商品出口所占中国高技术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8.3%降至9.1%,由此美对华出口至少减少700多亿美元。5、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或所掌握的哲学知识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材料:在进行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副总理吴仪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像中国和美国这样有着如此复杂的经贸联系。两国一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但同时,也经常出现摩擦和纠纷。”6、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材料:“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语)回答问题:请阐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思想。7、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材料:“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语)回答问题:请阐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思想。8、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9、阅读材料,阐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材料:恩格斯说:“59 实际上,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五、论述题: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2、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3、我们党制订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请阐述这一发展观的哲学依据。4、我们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请你从哲学上阐述你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怎样构建才能成功。5、试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说明应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及其重要意义。第一章参考答案(选择题)一、单选题:1D2A3B4A5C6B7A8C9C10C11A12A13A14A15D16D17D18B19D20D21A22A23D24B25A26C27C28A29B30C31B32C33B34B35A36C37A38D39C40D41B42A43B44C45C46B47D48B49B50A51C52B53C54D55B56D57A58D59D60D61D62D63C64B65C66C67C68C69A70C71A72C73D74C75B76C77A78D79D80A81C82B83C84C85B86A87C88B89A90D91C二、多选题:1ADE2AB3ABCDE4BD5ACD6ABCD7BC8ABCD9ABCDE10ABCDE11ABCDE12ABC13ABC14ABCDE15ABCDE16ABCDE17ABD18ABC19ABCDE20AB21CE22ABCD23ABD24ABC25ABCDE26ABCD27CE28ABCD29ABC30CD31ABCE32CD33AE34ABDE35ACDE36AD37ABCDE38ABCDE59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选题:1、认识的主体是指()A感性存在的人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现实存在的个人D实践所指向的人2、认识的客体是指()A客观物质世界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4、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D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A只要参加实践B只要刻苦读书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D依靠灵感和机遇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59 1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A实践活动B辩证法C反映论D实践和辩证法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A摹写性和深刻性B创造性和新颖性C新颖性和深刻性D摹写性和创造性1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全部联系D外部联系1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A表面联系B本质联系C直观联系D外部联系1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2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2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2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59 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2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2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抽象思维B辩证思维C正确认识D社会实践2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2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2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2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A起消极作用B起积极作用C不起作用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3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3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理论来源于实践3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3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59 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D要实现集体领导3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3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36、真理是()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C客观规律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37、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3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客观性3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A正确性B科学性C一元性D真实性4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4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A不变性、永恒性B无条件性、无限性C唯一性、不变性D根本性、无限性4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A可变性、多元性B有条件性、有限性C暂时性、多样性D不稳定性、多变性4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A陷入诡辩论B导致怀疑主义C防止相对主义D防止绝对主义4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A相对主义B绝对主义C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46、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59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4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两者互为因果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4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A多数人的意志B先进思想C社会实践D逻辑推理5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5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52、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5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A唯一尺度B价值尺度C真理尺度D客观尺度5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5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A利益范畴B利害范畴C有效范畴D价值范畴56.价值评价是()A感性的认识活动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C理性的认识活动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5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5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59 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5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6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6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6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6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引领功能6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A制约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促进功能6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A完全相同的B完全不同的C一致的D不一致的6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D正确的价值观6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多选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人们读书的书籍59 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2、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4、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A概念B知觉C表象D判断E感觉5、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A概念B知觉C表象D判断E推理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A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7、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A唯心论B经验论C唯理论D二元论E宿命论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A二元论错误B经验主义错误C教条主义错误D冒进主义错误E宿命论错误9、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C大脑对感性材料要有想象力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10、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有()()()()()A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E必须从实际出发11、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C自发实现的过程59 D质的飞跃的过程E量变渐进的过程1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A从感性到理性B从理性到感性C从理性回到实践D从实践到理性E从感性到实践1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A事物因果联系性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D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E人们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14、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同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E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1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E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16、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这种观点()()()()()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把真理看作主观意识范围的东西D是主观真理论E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17、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D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E否认了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形式18、下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符合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辩证关系的是()()()()()A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应该坚持永远句句照办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59 E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修改19、真理和谬误的关系()()()()()A就一定范围和一定客观对象来说,它们是对立的B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C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的发展D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E是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的不断转化20、价值的特点是()()()()()A具有客观性B具有主体性C具有社会历史性D具有多样性E具有虚假性21、价值评价的特点是()()()()()A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D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E正确的价值评价是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22、价值观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包括人们()()()()()A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B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C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原则D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法E对善与恶的心理偏好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E社会主义荣辱观2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C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5、“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E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三、判断题:1、59 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2、在认识真理的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3、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5、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6、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7、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8、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四、材料题:1.材料: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结合以上事实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2、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材料:“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语)3、阅读下面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材料:“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语)4、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全国军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在全世界华人和国际力量的关注和支援下,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请根据媒体对全国抗震救灾实际情况的报道,谈谈你对这次抗震救灾活动如何体现了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看法。59 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3、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第二章参考答案(选择题)一、单选题:1B2D3A4C5B6C7A8C9B10C11C12D13D14A15D16B17D18B19A20C21C22B23D24A25D26C27A28D29D30A31C32A33A34D35D36D37D38D39C40A41B42B43D44D45C46D47D48C49C50D51B52C53B54D55D56B57A58A59A60D61A62C63A64B65C66D67D二、多选题:1ACDE2DE3ABE4BCE5ADE6AC7BC8BC9AD10ABCDE11AD12AC13CE14ABCDE15ABCDE16BCDE17AD18BCE19ABCD20ABCD21ABCE22ABCDE23ABCDE24ABCDE25ABCDE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C前进论和倒退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59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9、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1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1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A两者相互并存B两者相互决定C两者相互制约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1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A人们的社会心理B前人留下的学说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人类的社会实践14、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A客观反映B真实反映C社会反映D主观反映59 15、“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1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8、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A人类的智慧B人类的文化C人类的思想D先进文化19、生产力是指()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20、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一切劳动产品2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2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A生产工具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2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24、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说明()A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B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C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25、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A需要的生产能力B重大的生产能力59 C新型的生产能力D实际的生产能力26、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A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B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C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2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8、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这是()A广义的生产关系B直接的生产关系C一般的生产关系D狭义的生产关系29、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这是()A广义的生产关系B直接的生产关系C一般的生产关系D狭义的生产关系30、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生产、分配和交换31、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A生产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3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B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33、“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59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34、“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观点说明了()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35、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A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C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3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3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A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B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C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D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3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A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道德标准D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生产力标准C彻底否定了以生产力标准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B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39、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4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A生产要素的总和B生产资料的总和C物质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的总和59 4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A基本经济制度B基本政治制度C基本经济体制D基本政治体制4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经济体制是()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B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C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D经济调控的具体实现形式43、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的上层建筑建立在()A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B一定的制度基础之上C一定的生产基础之上D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44、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是()A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B两者相互制约的关系C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D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影响制约前者45、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A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B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C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D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46、国家的实质是()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B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D阶级统治的工具47、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C前者以税收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血缘来划分48、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C前者征收赋税,后者不征收赋税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49、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A前者作用于后者,后者也作用于前者B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也决定前者C前者服务于后者,后者也服务于前者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5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59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51、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52、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5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A是能动而积极的B是能动的,又是消极的C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D是无法判别的5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A国家制度的性质B社会制度的性质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D经济体制的性质5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A为了保护国家的物质利益B为了保护人们的既得利益C为了保护国家的既得利益D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56、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A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体B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D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57、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可理解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A一直性B一致性C唯一性D统一性58、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A不可认识性B杂乱性C无规律性D多样性59、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A相互排斥的B相互矛盾的C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D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60、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A合目的性的过程B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C合规律性的过程D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61、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59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C领导人的决定性D领导人的选择性62、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A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B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D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6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6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65、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B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C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D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66、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C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6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68、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A现实的生产力B基本政治制度C基本经济制度D旧体制和旧思想观念69、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科学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70、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A人及其活动B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C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D现实的人及其活动71、人类的本质活动是()A生活B生存C发展D劳动59 72、人的现实本质是()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7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7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二、多选题: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B根本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C根本否定精神对历史发展的作用D根本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E明确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D生产关系性质E生产力水平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B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D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E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4、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E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A地理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的变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59 C地理环境的作用要通过社会的生产才能表现出来D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E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6、人口的数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A两者成正比例B两者成反比例C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D人口数量适度则促进社会发展E人口数量不适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7、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A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资料谋得的方式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8、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9、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各项反映两者区别的有()()()()()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B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C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D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E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10、进行某一项社会改革,实施某一项重大方针政策,都要考虑到“人心向背”和群众心理的承受能力,这说明()()()()()A社会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B社会心理关系到人们对某一社会改革的积极性问题C社会心理是影响群众情绪的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D社会心理是关系到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E社会心理决定群众的感情、习惯和信念1159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E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12、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要发生相应变化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E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的制约而独立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同步性1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A实体性因素B主体性因素C渗透性因素D客体性因素E社会关系性因素1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B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因素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志D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E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16、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产品的分配形式取决于()()()()()A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谁所有B人们对消费的不同需要C人们创造财富的多少D国家政权在一定时期发布的政策E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7、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后的发展方向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1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59 A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C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D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E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1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是()()()()()A政治思想和制度B法律思想和制度C军事思想和制度D政治上层建筑E观念上层建筑20、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前者是后者的保证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E后者属于观念范畴,前者属于政治范畴21、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E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2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决定、相互促进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E经济基础随着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23、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个表述中,“一定要适合”的含义是指()()()()()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调整或变革B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状况C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E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一切具体细节24、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决定于()()()()()A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C人民群众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D领导层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愿E领导层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59 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A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B规定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C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D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E规定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涉及社会基本领域26、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A生产力结构B物质结构C经济结构D政治结构E观念结构27、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在社会矛盾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C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8、社会革命的实质是()()()()()A国家政权在各阶级之间的相互转移B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相互转移C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D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E对现存社会结构的局部改变29、事实雄辩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A发展中国B发展社会主义C发展马克思主义D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E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0、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A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C科学是获得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的相关活动D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的知识E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现象的知识31、科技革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C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D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E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59 A具有两重性B受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C受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D可以造福于人类E也可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33、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者都()()()()()A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个人意志的体现B用个别人的思想动机来解释社会历史C主张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D主张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E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4、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有()()()()()A停留于历史现象表面的认识根源B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历史根源C剥削阶级思想家出于阶级偏见的阶级根源D人的认识能力有限的认识根源E社会历史很复杂因而不易认识的认识根源35、所谓现实的人,是指()()()()()A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状态中的人B不是处在某种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C可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D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E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36、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观点告诉我们()()()()()A人不仅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C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D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E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形成的37、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是()()()()()A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B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手C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和性质D并不停留在一般地承认“人”创造历史这一观点上E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观点划清界限38、人民群众()()()()()A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B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多数59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D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E不能包含剥削阶级3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B按理性原则进行的C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E按领袖意志实现的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4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E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41.群众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A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前提B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C人民群众能不断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制约D人民群众最终摆脱历史的制约E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社会历史条件4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E一切听从群众的观点43、党的群众路线是()()()()()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B在党的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C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路线E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44、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它认为()()()()()A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B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C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D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E个人的作用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才是积极的59 45、既承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又承认英雄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作用。这种观点是()()()()()A坚持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B说明对群众作用的肯定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人作用的肯定C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D把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调和起来E说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是等同的三、判断题:1、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所以,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4、“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5、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6、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7、“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页)这表明,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995年版,第142页)9、“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995年版,第533页)10、“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991年版,第325—326页)11、“59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四、材料题:1、材料:有人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你认为这观点是正确的吗?请阐述你的理由。2、材料: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2)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3、阅读下面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材料:“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语)4、“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的观点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否是矛盾的?为什么?五、论述题:1、试用社会意识能动性原理,说明倡导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2、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3、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第三章参考答案(选择题)一、单选题:1C2D3D4C5C6C7D8C9A10A11C12D13D14D15D16C17D18D19C20C21C22A23C24D25D26D27D28D29A30A31C32D33B34D35A36D37D38D39C40D41A42A43D44D45D46D47D48C49D50B51A52D53C54C55D56C57D58D59D60D59 61B62C63D64B65B66A67D68D69D70D71D72C73C74D二、多选题:1AD2ABC3ABCE4BCDE5ABC6CDE7ACDE8AE9DE10ABE11CD12ABCDE13BCDE14AC15BC16AE17ABCDE18BCE19DE20ABCE21BC22ABD23ABCD24ABC25ABCDE26CDE27ABCE28CD29ABCDE30AC31ABCDE32ABCDE33CE34ABC35ABCDE36ABCDE37ABCDE38ABCD39AC40CDE41ABCE42ABCD43ABCDE44ABCDE45BC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1.商品是:(B)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C.一切物品;D.一切有用的物品;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C)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3.价值的本质是(D)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A.使用价值构成;B.交换价值构成;C.价值构成;D.货币构成;5.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D)A.商品;B.货币;C.价格;D.使用价值;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D)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7.商品的二因素是由(C)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59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9.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A)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10.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D)A.必要劳动时间;B.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A.不等价交换;B.劳动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1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D)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C.商品经济会共同存在的现象;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13.剩余价值来源于(C)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C)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16.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D)A.工人工资的高低;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59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19.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A)A.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D.资本主义竞争激烈;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C)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21.产业资本是(D)A.生产资本;B.工业资本;C.社会总资本;D.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22.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B)A.流通阶段;B.生产阶段;C.购买阶段;D.售卖阶段;23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D)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24.货币资本的职能是(C)A.生产剩余价值;B.实现剩余价值;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25.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A)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26.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C)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D.59 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27.资本的周转速度和(B)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28.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A)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29.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A)A.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C.商品资本;D.流通资本;30.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D)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机器、设备;31.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是指(D)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货资本的总和;C.国内投资的资本和向国外投资的资本的总和;D.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3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33.生产成本是(A)A.资本主义生产费用;B.实际生产费用;C.活劳动的耗费;D.物化劳动的耗费;34.利润本质上是(D)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35.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B)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36.利润率是(D)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D.59 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37.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38.成本价格是由(D)A.固定资本形成的;B.流动资本形成的;C.所用资本形成的;D.所费资本形成的;39.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C)A.成本价格;B.生产价格;C.利润;D.利息;40.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D)A.价格竞争为特征的;B.资本循环为特征的;C.资本周转为特征的;D.资本转移为特征的;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的二因素是(AC)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ABC)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的表现形式;3.商品的价值是(ABCD)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AC)A.具体劳动;B.社会劳动;C.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5.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CD)A.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B.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C.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是由不同具体劳动创造的;6.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条件是(AB)A.社会分工;B.社会化大生产;C.自然经济;D.经济危机;7.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是通过(AC)A.竞争实现的;B.信用实现的;C.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的;D.成本价格的波动实现的;8.劳动力的价值包括(ABC)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59 C.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9.劳动力的使用价值(AD)A.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B.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C.是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D.是价值的源泉;1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BCD)A.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D.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11.产业资本主要是下列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ABCD)A.工业;B.农业;C.采掘业;D.物质运输业;12.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意义在于(ABD)A.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B.揭露了资本的真正来源;C.揭露了资本家的剥削程度;D.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矛盾;13.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B)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流通资本;D.固定资本;14.产业资本循环是(ACD)A.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带着增殖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过程;B.生产资本的运动;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D.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5.资本周转速度与(BD)A.周转时间成正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C.周转时间无关;D.周转次数成正比;16.资本周转时间由两方面构成(ABCD)A.生产时间;B.流通时间;C.销售时间;D.购买时间;17.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ACD)A.劳动时间;B.生产资料的供应时间;C.正常的停工时间;D.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1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ABC)A.划分的根据和标准不同;B.划分的目的不同;C.划分的意义不同;D.划分的内容不同;19.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ABCD)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比重;B.流通时间的长短;C.固定资本周转速度;D.流动资本的速度;20.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ACD)59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价值增殖的作用不同;C.物质要素的更新方法和时期不同;D.价值的回收方式不同;21.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CD)A.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B.商品生产中的所用资本;C.商品生产中的所费资本;D.商品生产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22.生产成本的形成(BCD)A.表明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B.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耗费资本的增加额;23.资本主义的利润率(BC)A.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可变资本的比率;B.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D.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4.利润率与年利润率的关系是(AB)A.利润率经常小于年利润率;B.利润率不受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而年利润率受资本固转速度的影响;C.利润率经常大于年利润率;D.利润率等于年利润率;25.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ACD)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D.预付资本数量的多少;三.判断题: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对)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错)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错)4.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对)5.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错)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者创造新的使用价值(错)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59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职能?答:货币的发展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在货币价值形式阶段就形成了今天的货币,当货币形成后,货币就具有以下的职能: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劳动力当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4.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动因是什么?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动因,资本家将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用于积累。并不是资本家出于对社会的进步和关心,资本家之所以要将剩余价值的转化为资本。是因为:第一、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它的意志就是资本的意志。资本生命的唯一冲动就是不断增殖。所以,资本家进行积累的意志行为不过是执行资本的职能。第二、激烈的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五.论述题:1.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答:什么是价值规律。又“称价值法则”。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只要有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这两个要求永远不会改变,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强制的发生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同所有的规律一样,价值规律也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发生作用。他的作用形式就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的价值脱离价格,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的形式得到实现的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并不是违背价值规律,恰恰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因为,第一、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格中心进行的。第二、从较长期的角度看,商品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是可以抵消的,从平均的角度看商品仍然是按价值出售的。第三、从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涨落情况看,无论其价格怎样涨落总是以价值为中心的。59 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第四、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五、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2.试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税利武器。3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4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59'